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精选(九篇)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1篇: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一、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教育的要求

 

(一)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是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主张和提倡一种建构式的知识理念,认为知识是人类主动建构而形成的,不是客观产生的。

 

二是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主张和提倡一种重视建构的学习理念,重视学习者本身已经拥有的经验和知识,也重视学习者现有的知识体系,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学生的思想和话语权,力主开展对话式的学习模式与方式,重视各种学习环境的创设。

 

三是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主张和提倡一种建构式的教学理念,注重学习对于知识与意义的积极主动建构,主张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各种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主张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育者之间的多向互动交流的教学模式与方式。

 

(二)建构主义教育的思想对当下教育的要求

 

一是要求教师具备建构主义的理论和思想能力。这对于当下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们具有很大指导意义,那就是不断用新的哲学理论来发展建构自己的心理教育理论体系。

 

二是要求创设师生互动的环境与氛围。这对于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那就是要要创设学生喜欢的环境和场域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是要求教学务必要以学生为心,关注关心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和学习基础、学习方法与手段。这对于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那就是要求整个教育工作务必要坚持和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科学理念,让之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持久信念。

 

四是要求教学坚守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要求的相关原则。对于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那就是要求当下高校教师在开张心理健康教育时务必要遵循心理教育的建构主义原则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

 

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不高的成因

 

一是教育理念与价值取向落后陈旧。这种主要体现在当前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科学化的教育理念坚持不够,导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和课程体系、教育模式与平台等的科学化设计与建设 不够;协调整合的理念坚持不够,这就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学科教育、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等整;国际化与信息化教育理念不强,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对外开放不够,吸收发达国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不够。

 

二是教育内容与课程体系上滞后落伍。这主要体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变化和诉求来调适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和话语表达方式、课程构建;同时与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个学科的专业教育的内容体系衔接不够,显得很封闭单一,这就导致了当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缺乏吸引力和亲和力。

 

三是教育模式和方式上创新整合不够。这主要体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选择的教育模式很多不符合学生的特点与需求,比如互动性教育模式没有真正广泛开展起来、学校与家庭协作教育模式没有形成、网络心理教育模式开展乏力等等,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四是教育的师资建设上质量不优良、数量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从事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教师专业性和科学性不够,尤其那些非心理专业的教师们;教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论研究和精力投入不够;另外真正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职教师非常稀少。据笔者调研,一些二本院校几万学生,就那么十来位心理专职教师。

 

五是教育地位的边缘化与面上重视的不对称对等。这主要体现在学校重视的落实不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地位处于一种边缘化的状态,从学校领导层、学工系统与一般教师,虽然口头上重视,其实在行动上没有真正得到重视。这些都彰显了高校各个层面的工作人员对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认识和认同不够,导致没有形成一种真正齐心协力的共识和行动。

 

六是学生本身的复杂性和社会环境问题也是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难以提高的一些原因。任何一种教育的效果都受到一定环境和教育对象的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一样受到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的影响。当前的大学生群体个人主义与功利主义心态、就业心理与网络心理问题异常严重,加之社会转型下的一些负面影响造成高校学生的不平衡心态复杂,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提升。

 

三、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视角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路径

 

建构主义理论及其教育思想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视角和思路。

 

一是重塑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推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发展。坚持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要求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围绕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成长情况去构建更新从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与方式、教育评价体系等各个层面;坚持科学化和系统化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理念,要求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务必要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成长规律和高等教育规律,力求科学化运行。同时,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去处理,力求其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的整体协调运行;坚持国际化和信息化的教育理念,要求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一定要始终放眼全球,努力吸收世界各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同时,要求高校将信息化理念贯窜于整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化信息化运行。

 

二是注重教育内容设计要切合学生实际,不断增强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生活性和吸引力。这就要求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要注重根据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心理新特点、新要求,不断调整和重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和课程体系;同时,注重这些内容的话语系统要切合当代青年学生的用语习惯。

 

三是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不断创新,努力构建师生对话互动的教育模式与方式,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富有朝气。这就要求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充分采用现代网络系统,开展网络教育,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移动式发展;将大学生心理教育纳入到整个学校专业教育体系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视域中,推行一种宏大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积极从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育模式与方式、教育评价体系、教师队伍等进行科学整合创新;多方设计和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和形式,推动体验式教育模式不断行进;注重校园环境、网络环境和课堂环境、家庭环境等的建设和开发利用,充分构建一种心理健康教育与学习的互动平台。通过这些不同的模式和形式,以此形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不断增强其实效性。

 

四是抓好高校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与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不断增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性。这就要求高校要抓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双师型能力培养,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大力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能力;同时,高校教师也要注重引导大学生养成一种自我调适、自我排解心理问题的良好习惯。

 

总之,建构主义理论为解决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提供诸多的思路和框架,从理论上丰富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从实践上对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运行具有诸多的操作性和可行性。但是我们将用建构主义教育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还要注意克服建构主义思想的一些负面东西,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第2篇: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目标取向 心理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1-0040-02

为适应社会的需求,当代大学生除了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以外,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有赖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只有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再优化,才能实现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最终目的。

一、对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过于单一、孤立

目前大多数高校还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彻底纳入到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培养工作当中,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还仅仅停留在心理辅导机构与心理咨询机构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架构上,现阶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教育方法过于单一和孤立。[1]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取向的偏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其实是对高校大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而在实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重心仍旧是那些心理出现各种问题的学生,定位仍然是病态心理学。而这种目标取向上的偏离不但不利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治疗,也会影响到对高校多数大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要想实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优化,还要纠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偏离取向,让目标有更加准确的定位。

(三)过分依赖心理学理论而缺乏可操作性

当前,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一切从心理学理论出发,片面强调心理学抽象理论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实践途径探索的倾向。从宏观角度来讲,心理学理论是必需的,但是脱离了实践心理学理论就很难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因此在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要保证心理学理论与实践能够相结合。结合过程中最重要的细节问题是如何实现对大学生的正确引导,使他们将心理学理论应用到实践过程中。除此之外,如何使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在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作用下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也是重要的细节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心应放在对这些细节问题的处理和思考上。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于流于形式,主要体现在队伍专业性不够。有些学校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建立相应的机构,但这些机构的人才队伍多是由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或者其他教育人员来担任,人员队伍的专业性远远不够。除此之外,没有足够的经费保障,也没有专业性强的专职人员作为保障,最终难以完全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真正目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于流于形式。[3]另外,还有的学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过于形式,僵硬地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德育混为一谈,把大学生的个体心理疾病认为是思想错误或者品质恶劣,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将会阻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优化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心理咨询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主渠道作用

为了实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优化,就要从课堂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及心理咨询等主渠道出发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战场,在实际教学工作当中要不断地进行教育管理规范工作,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课程设置更加合理。另外,还要实现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的教育课程体系。其次,为了营造适合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和谐氛围,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一定要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力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诸如报纸、海报、广播或者网络等传播媒介,以及各种类型的活动表演、心理讲座或者知识竞赛来开展。[4]所以,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不能仅限一种形式。现阶段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离不开对心理教育指导、心理咨询等工作的推动,这样可以实现大学生能够及时地与心理咨询教师实现沟通和交流,从而解决他们存在的心理困惑。

(二)积极消除大学生的心理差距,使其能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心理调适,从而顺利成才

作为新时代的领军人物,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所以要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正视现实,学会自我心理调适,从而顺利成长、全面发展。高校要努力消除大学生的心理差距,让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去改造环境,以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首先,大学生要保持良好的心境以及乐观的情绪。大学生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通过乐观的情绪和积极的行动去消除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这样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全面发展。其次,要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知识的海洋无边无际,大学生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通过不断地积累新知识获得多方面的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再次,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源于对自己有客观和正确的认识,能够在自我认识和自我反思中使自己的人格得到再完善。通过不断地提高自我认识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能使自己的人格不断完善。最后,大学生要乐于交往,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更乐于与人交往,在交往的过程中他们能够以宽容、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谐相处,能够与他人同心协力、共同处事。

(三)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际问题,通过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等教育手段,有效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人生观

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高是我国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表现最为突出的心理问题有择业问题、学习问题、情感问题以及人际交往问题。所以只有处理好这些心理问题才能使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全面的发展。高校在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际问题时,要通过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以及心理健康方法创新等教育手段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康观。在实施各种教育手段时还要保证能够真正地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作用,积极地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保障体系,[5]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力度,努力创建一支专业互补、专兼结合的工作队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英的不断输出还有赖于相关业务指导和培训,只有通过不断地再学习和再培训才能增加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鉴别能力以及心理危机干预能力。[6]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系统化

高校只有保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化实施才能为社会输出更多高素质人才。要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化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着手。首先,实现对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渠道的整合和完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消除学生对于心理咨询辅导认识上的误区,需要建构起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咨询时促发展、在发展时借助咨询。除此之外在心理课程教育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为基点,从不同年级存在心理困惑的差异性考虑心理课程的设置。

其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深入地渗透到学生素质教育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不能脱离素质教育这根主心骨,但又不能孤立地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将它渗透到学生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中,这样才能保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权始终由教师来掌握。

科技进步带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的同时也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同样如此。当代大学生不仅担当着时代的使命,也肩负着国家的未来,在保证基本的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之外,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新时代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一个新要求。为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需要优化和完善,以保证在教育工作中能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参 考 文 献 ]

[1] 杨忠旺,胡义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模式建构[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4,(5):145-146.

[2] 李志国,宋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体-载体双赢”模式探讨[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5):15-16.

[3] 葛宝岳,宋英.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4):25-27.

[4] 葛媛媛.高校学生工作对心理咨询的思考[J].大学教育,2012,(5).

[5] 吴晓艳.关于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维立体模式的思考[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3):33-35.

第3篇: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1.1在教育内容上具有相同点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上具有一定的交叉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简要来说主要有政治理论教育、主旋律教育、三观教育和精神文明教育等健康人格教育。思想政治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另外,教育重点放在了完整的人格的塑造,通过教育,学生有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理想上的追求,他们的形成法律意识、时代意识与自我意识等,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在人际交往上能较为成熟,大学毕业学会求职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学会如何增进自己的心理健康,当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及时的进行调适的方,把异常的心理因素去掉,形成正确的心理现象,侧重点烛对学生的性格塑造,形成良好的物我发展能力,能适应当今的生活,在就业方面有自己的爱好与主见。心理健康教育的政治倾向没有那么强烈,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上也有人生观、世界观等思想问题与发展问题的咨询与指导,也具有少许的政治因素。另外心理健康教育能对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等各个方面具有间接性的教育与指导,从心理教育上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方面的良良性变化。

1.2具有互补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二者能功上的差异也造成了他们之间具有互补性的一面。从心理、思想、行为三者相互的关系及其相互转换来看,心理状态健康与稳定能形成良好的思想觉悟,开始优良的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是思想政治的基础,对于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具有很好的帮助。思想政治教育虽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德育水平,让学生形成鲜明的思想觉悟与高尚的道德品质,但是,学生的良好思想政治品质提高了,也会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反过来,虽然心理健康重在育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但是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有助于学生较快的提高思想政治水平。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

育结合的必要性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二者必须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共同发挥教育的功能,所以,对二者进行整合是必然的,使之发挥最佳的育人功能。

2.1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支持

目前大学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能力,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够的,其实,这是一种教育的缺失。思想政治教育让教育本身的内容形成学生内在的品德和自觉行为,不是那么简单的,如果借助心理活动的调解,才会更有效的完成道德内化所需要的心理素质或心理要素的培育。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功能,所以,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心理教育的补充,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成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

2.2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帮助扩充

我们以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只是重视学生对自然的认识、社会的认识、国家的认识,重视当自己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发生冲的时候如何去处理。但是很少让学生认识自己、如何处理自己与别人的关系、如何学会正确的生活等方面关注不够。随着时代的变化,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处于不稳定的时期,他们的的社会心理问题也变得非常严重,需要要良好的心理品质以适应变化较快的社。产生这种心理变动的因素是思想方面的起到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时,要结合心理健康的内容进行教育,内定与目标要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目标,这时,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就得到了发挥,势弥补了了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进面使得思想教育目标更容易实现,并使思想政治教育更生活化,于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综合素质。

2.3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

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大系统分支出来的,以前并没有受到重视,但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少,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特殊的教育活动,教育目标与内容也相对独立,但是,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可能单独的来完成,他也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与参与。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构特点上看,心理机能的正常发挥受到人的本身内在的思想意识的影响,如果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不高,势必会对心理健康有很坏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实现个体、群体心理健康的手段与途径,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引导,有了思想政治教育为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才能顺利进行。

3心理性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模式

3.1在理论层面上的整合

以科学的系统论为理论指导,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大学生的这两种教育属于不同的学科体系,但都是思想教育的大范围之内,所以,我们可以把二者看作是一个大的整体来进行融合教育,在体质各自独立的基础上又体现其互补性,使二者协调发展,而不是把任其中一个牺牲掉。其次,把大学生的生活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平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就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而教学,这是教学的生活化,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的成长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在生活中进行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陶行知先生就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也就是指学生的生活对受到的教育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3.2在实践层面上的整合

第4篇: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2)01-0000-01

摘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问题,也决定了国家将来的兴衰。探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是是全面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本文尝试从心理预防、心理咨询、建立和完善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三个层面讨论如何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心理预防危机预警干预机制

大学生作为祖国的下一代,是每个国家的希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问题,也决定了国家将来的兴衰。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纲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战略部署基本成型,说明了党和国家对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因此,探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是是全面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也是解决当代大学生实际问题的需要。本文从心理预防、心理咨询、建立和完善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三个层面讨论如何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一、 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心理预防

(一)充分调动师生的主动性,建立健全心理预防体系

1. 建立、健全学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预防工作网络

参照互联网的网状结构,建立并逐步健全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为平台,由学校的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及专、兼职心理咨询师、院(系)辅导员和学生班级心理委员组成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由心理健康教师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为在校大学生讲授相关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们具备认识自我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学校专职心理咨询师一方面为院(系)辅导员和学生班级心理委员开设相应的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课程,帮助他们提高管理和解决学生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及时与辅导员进行磋商,就某一学生的问题进行沟通探讨,增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法是他们具备初级的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知识,更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意识,既可以减少因教育和管理不当产生的问题,也可以以此为依据来了解本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有心理问题的同学,给予初步的心理支持,并及时反馈给院(系)辅导员对其持续跟踪。

通过建立、健全学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积极、有效地开展心理预防工作,筑起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道屏障。

2. 充分发挥主动性,抓住大一入学教育关键期,完善大学生入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为了考取理想的大学,大学生在中学期间的绝大部分精力和时间都用在了繁忙、紧张的学业中,而忽略学生其它方面的发展。另外,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有限性也造成了大学新生对自身的心理特点不了解,对于自身所出现的心理问题也不能很好地应对。加上进入大学后,目标的暂时缺失、大学生活的丰富、评价体系的多样性等因素使得很多大学生一时很难适应,有的也会因此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影响整个大学生活。

如果能抓好大一新生入学教育的关键期,完善入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帮助大一新生顺利度过适应期,为大学生建立起心理健康的第一道屏障,为以后的大学生活奠定健康的基础。完善的入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包括:以讲座或班会的形式向大一新生介绍简单的心理健康常识、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心理咨询的有关知识、学校可利用的心理健康资源等;以班级团体辅导的形式让陌生的同学尽快熟悉起来,帮助新生更快地融入到班集体中,消除新生的孤独感;邀请高年级的学生就大学四年的学习和生活与新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帮助新生尽早地了解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尽快树立新的目标;以游校园的形式带新生游览校园,熟悉周围的环境,让新生尽快熟悉陌生的环境等。

3. 引导、支持学生心理社团开展自我学习和心理健康宣传工作,建立心理健康宣传辅助系统

社团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相聚而成的互益组织,是各种群众性组织的总称。高校大学生社团是由大学生依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兴趣、共同的理想、自愿组成的、履行社团组织审批登记手续成立的一种群众性组织。目前,社团已成为大学生校园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社团文化也是校园文化中最活跃的部分之一。大学生心理社团是一群对心理健康知识感兴趣、希望学习相关知识,希望自我成长并能帮助身边同学的学生们自发组织的学生群众性组织。因此,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展心理健康的自我学习和宣传是可行而有效的。

对心理社团所开展的活动,诸如心理电影赏析、心理健康茶话会、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学生心理剧及朋辈咨询等,高校心理健康教师或心理咨询师在专业上对其进行指导和支持,从而提高学生社团活动的有效性及专业性,让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同时,心理社团也是大学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的主力军,他们可以采用多种灵活的形式协助学院进行各项心理健康工作的宣传,传播心理健康知识,扩大宣传面,营造全校师生共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

(二)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开展心理预防工作

1. 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完善教学内容

课程的优点在于受众面广,即能在一定时间内最大范围地传播基础的知识。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在校大学生数量也随之有了大幅度地增加,而学校辅导员和专职心理咨询师的数量是有限的,很难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而心理健康课程恰恰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心理健康课程主要针对的是大多数正常的学生,旨在提高个体的心理品质,目的就在于通过课堂讲授大学生最为关注和需要的积极适应、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认识自我、学会学习、积极应对挫折、树立正确的婚恋观、职业生涯规划及生命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较系统地学习、掌握相关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和理论,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并学会自我调节的方法,从而维护和促进自身心理健康,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2. 举办丰富多彩的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课外活动

第一,举办每年一度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周活动。每次宣传周可以围绕某个心理健康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教育活动,例如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大型现场心理咨询和心理测试、心理专家答疑、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剧、心理电影赏析、心理学图片展和以班为单位的心理健康主题班会等。这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学校的有利资源,挖掘学生自身的潜力,创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培养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为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一步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正确认识心理咨询。

第二,开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论坛。针对不同年级开展专题讲座,如为大一新生开展学会适应大学生活、学会人际交往主题讲座;为大二、大三学生开展学习和考试心理、爱情观的讲座;为大四学生举办就业心理调试、缓解压力等专题讲座。通过讲座,使学生掌握相关心理健康常识,以科学、正确的方式应对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

3. 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心理预防工作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己成为一个重要的交流平台。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网站,以文章、图片、视频、问答、留言等方式在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也为同学们建立一个互动的平台。还可以利用QQ,建立QQ群,实现心理健康知识的共享,也使心理健康教师与班级心理委员之间、心理委员与本班学生之间及班级心理委员之间的交流更方便、及时。

二、个体心理咨询与团体心理咨询相结合

心理咨询工作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心理健康讲座和心理健康课程而言,它更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对解决个体的心理困扰和问题有独特的效果,能达到心理健康讲座和心理健康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通过心理咨询,不仅能直接解决困扰来访学生的心理困扰和问题,而且能间接地促使学生在认知、情感、行为上做出改变,从而提高其整体心理健康水平。

(一)坚持开展个体心理咨询

个体心理咨询可以通过两种形式来开展:预约咨询和基于新生心理普查结果的个体咨询。

预约心理咨询是有需要的学生主动来心理咨询中心进行预约的咨询方式。

基于新生心理普查结果的个体咨询则是根据新生心理普查结果筛选出一类和二类学生,先由经过培训的辅导员老师在高度保密的情况下,主动找学生进行约谈,如发现有需要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的学生,则建议该生到心理咨询中心。

(二)积极开展团体心理咨询

团体心理咨询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形式。团体心理咨询是在团体情景下,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知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

大学生所遇到的心理问题多为发展性问题,而且他们大都住校,过的是集体生活,所以在大学生中开展发展性团体心理咨询尤其适合。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可以开展认识自我、人际关系、时间管理、两性成长、职业生涯规划等团体心理咨询。

(三)开通校园心理热线和开展朋辈咨询活动

由于咨询需要提前预约、安排,因此不能立即解决大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而校园心理热线的特点则是能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第一时间给予帮助。朋辈咨询的优势在于,朋辈咨询员们也都为在校大学生,他们和求助学生有类似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因此,他们对求助学生的问题更能理解和接纳,同时,由于朋辈咨询员是经过专业训练和督导的,这就保障了他们咨询的有效性。因此,开通校园心理热线和开展朋辈咨询是高校心理咨询的有力补充,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更深一步走入学生的生活。

三、 建立、完善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

高校成立“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院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由分管学务工作的院领导任组长,学务处处长、教务处处长、院办公室主任及保卫科科长为成员,下设办公室。

建立班级、系(部)、学院三级预警机制,遇到异常和紧急情况及时向上一级报告。班级为一级预警,由辅导员(班主任)及学生骨干组成,负责广泛深入地了解同学、帮助同学。发现有危机可能的同学要立即上报给系(部)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领导小组;院(系)为二级预警,各院(系)领导、全体教师、宿管员、尤其是辅导员(班主任)要主动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成为学生心理支持力量。当发现有危机可能的学生时,院(系)负责人应立即采取措施,立即干预,并迅速上报给学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领导小组办公室。学校为三级预警,当经过心理咨询中心评估后,根据当事人不同情况及时采取危机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彭浪. 高校大学生社团文化功能浅析[J] .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 1(1): 57.

[2]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二级).民族出版设:122.

[3]叶一舵.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二十年.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6): 148-155.

第5篇: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一、微博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历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当前网络文化浪潮冲击下越发显得力不从心,落后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快速发挥发展的社会节奏和文化潮流,局限性越来越多。面对当前这种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心理健康教育的弱势发展,微博的介人应用成功为其拓展沟通渠道、提升心理教育效果提供了新的探索途径。微博作为近年来新兴网络载体平台,已经被众多学者论证其在教育领域应用的多重积极作用和巨大的潜在能量,可以说,微博的出现和微博文化的流行为教育改革、探索提供了新角度、新理念和新方式。对于当前稍显落后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积极应用微博这种平台工具进行教育探索与改革,已经成为必然。应用微博介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了当前教育事业发展高目标、多元化趋势的必然。这种新型教育辅助工具的出现与传统单一的、平面的、封闭的教育模式形成对比,通过将当前微博平台上所能调动的一切具有教育功能的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形成立体化的教育网络,从多个角度、多个途径实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施加全方位影响。这也是未来很长时间内教育领域所可能应用的最主要、最典型的教育模式之一[]l。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当前的中国社会处于经济、社会、文化的激烈转型与动荡时期,无论从近些年来国内外国际环境变化还是国内政经社探索、改革来看,我们国家无疑都经历着异常剧烈的思想动荡,各种各样的思想文化在这块土地上碰撞,大学生作为处在学校与社会思想碰撞最为频繁领域的重要群体,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都承受了越来越巨大的压力[2]。纵观近些年有关新闻报道情况来看,不少学生因为思想偏激、心理健康问题等走上了错误的道路,这些状况的出现无疑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严峻性和紧迫性。对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正确的思考引导,是确保他们正确看待各种问题、处理各种事件的保障,是他们重要人生阶段的启明星,所以,应用微博这种当前最贴近大学生实际生活、拥有强大影响力的社交工具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是必须也是必然。大学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带有不少弊端,与学生心理脱节、与社会现实契合度低,学生不感兴趣充满抗拒,都直接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所以,改革当前教学模式,引人微博促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改革,以一种更加优秀、平易近人的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深人到学生们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有助于更好的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的思想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也是微博介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现实意义与重要价值。微博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能够在当前多元文化价值观冲击的情况下,抵御各种消极网络文化和信息对学生们思想的消极影响,让他们在充满困惑、矛盾的时候不至于走上偏激的道路。高校通过经营微博账号对关注学生推送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知识能够更好地促进资料的共享,通过介绍相关的心理论坛、网站或优秀电视电影作品等提升学生接受度,让学生自主动手寻找和应用,通过总结学生们时常在微博上发表的各类心情、牢骚和压力来源等组织相关心理专题,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变化并给予专业化的建议,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微博作为大学生表达自己观念的新载体,越来越多的与他们的生活状况挂钩,他们在这个平台上能够自由发挥,在内心出现问题时有可供发泄的途径、可供求助的渠道,对于高校来说也能够通过这个平台加强交流,更好地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高校师生来说都是很好的尝试途径3]。

二、微博应用价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发挥

微博介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突破了传统教育空间与时间上的局限性,不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与局限,通过分析这些问题与局限从多种途径强化微博积极作用的发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是当前主要实践方向。微博介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间还较短,从目前实践实践情况来看,其具体存在以下三个问题,分别是内容狭窄、互动交流频率低、更新速度缓慢。以内容来说,不少高校的微博平台直接被作为学校官方网站的延伸,在运作模式上还偏向新闻化、固定化,缺乏吸引力,显得僵化落后,内容上也较为狭窄,多数为一些专业的心理测试,学生们简单看过就算,很少能够保持长期兴趣进行关注,可以说得不偿失,并未充分发挥微博平台的功用。互动交流频繁带来的乐趣是微博文化之所以深人人心吸引众多用户群的一大优势特点,微博平台沟通中各种图文并茂充满乐趣的语言是高校的融化剂,对于高校经营微博来说,以风趣生动充满幽默的语言来推送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内容需要高超的微博管理、运营技巧,目前不少高校在这方面的尝试成绩还是不太理想的。微博作为信息更新节奏更快的平台来说,对信息的更新有着非一般的要求,不少高校微博心理教育无论内容还是与时下新鲜新闻的契合度都十分低,因而无法吸引眼球,使得学生失去兴趣,这些不和谐因素的存在都会影响甚至限制微博能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发挥4。针对当前微博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中应用的局限性,应该多策并举以应对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搭建专门展开心理教育的微博服务平台,在管理模式和方法上与时俱进,应用高超的微博管理、运行技巧,打造充满趣味、吸引人的微博心理文化,吸引大学生们的关注度和参与兴趣。针对大学生心理需求和心里特点,在内容上进行精选,比如自我认知方面的知识、情绪的调控、人际关系的经营、心理健康测试等,以春风化雨的方式贴近大学生生活,渗透他们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通过微博上学生们反馈的心理健康测试信息来完成学生资料的收集,以此为基础展开相应专题教育指导。针对多数大学生不喜欢面对面心理沟通交流的情况提供微博私信沟通渠道,让他们敢于积极抒发内心问题,针对学生所提出的各类问题进行专业解答,并且不断收集相关资料,整理成通稿,借由虚拟案例形式完成推送和教育,在解决大多数学生面临的共同问题过程中减少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消耗,对于特殊个案展开特殊帮扶。微博作为特殊的运营服务平台,经营团队工作人员的选拔也要具有微时代意识,能够做到对微博资源的物尽其用,配合微博经营需求培养专业化、高素质的工作人员,经常与在校师生展开趣味互动,提升辨识度和亲和力,强化对这一新型媒介的高校运用,并配合校内心理健康讲座、课程与专业咨询中心服务共同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校方要积极重视微博上信息的监督与管理,在做好日常维护的基础上,避免出现误导性信息或者不当信息引发学生反感或抗议等,以一种成熟的方式做好心理教育的推广与专业化服务阎。针对学生们的留言与反馈及时在微博经营方面进行灵活调整,满足学生们心理需求的同时针对互联网上大量流行信息进行针对性鉴别和普及,在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兼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负面信息严禁传播的同时也可参与辟谣等活动,充分体现高校文化的包容性与进步性,以获得学生认同与喜爱。总之,微博作为当前流行的网络交流服务工具与平台已经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应用微博的这种影响力介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更好地展开各项工作,提升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同度,以一种更加平易近人的方式为学生们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

作者:王小宁工作单位:平顶山学院

第6篇: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1

近些年,高校频繁发生极端的心理健康问题事件,比如震惊全国的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刘海洋伤熊事件等等。这些热点事件不仅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同时也说明了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还存在严重问题,有待我们通过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一、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1.学习问题。由于大学和高中的授课学习方式有着明显的区别,有些自控能力不好的学生在大学生活里不能合理的分配学习和娱乐生活时间,甚至正常的学习时间都得不到保障,加上学习方法有问题,到了期末考试的时候就频繁的挂科,包括一些曾经很优秀的学生到了大学学习成绩也变的普普通通,长此以往使他们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最终影响学业和未来就业。

2.人际关系问题。大学以前的应试教育让人们习惯了学习成绩就是全部的观念,一个人的成功标志就是学习好,而到了社会,人脉的重要性让人们不得不重视人际交往,但是大学生的课堂里没有专门的课程去教会他们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有的大学生因家庭贫困缺乏自信产生自卑心理,不太敢与其他同学交流;有的大学生因过分的孤僻性格而自我封闭不与人交流;有的学生因性格缺陷受人排挤产生排他心理,这些跟人际关系相关的心理问题都普遍存在于大学生群体里。

3.对电子产品依赖问题。大学期间的课余时间比较多,很多学生整天把学习以外时间都用来玩电脑上,沉迷于网络游戏,在虚拟的游戏世界里找寻自己的“人生价值”。近两年由于手机替代了电脑的许多功能非常便利,出现了大批的“低头族”,平时上课时间学习也都无心听课,低头玩手机;在图书馆也可见许多学生不是阅览图书而是低头玩手机;回到宿舍也是躺在床上玩手机。这样的现象久而久之就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认知、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

4.就业与现实矛盾问题。1999年的高校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向普及化迈进,高校人才变得不再稀缺,而眼高手低的大学生在就业时面对现实容易受挫,加上一些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很好的学习文化课知识,在择业时又期望值过高,面对现实择业就更难以就业,消极悲观的情绪就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二、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实施的教改对策

1.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在新生入校时就开展学前心理健康方面的问卷调查,经过评分分析出当前的学生心理状况,及时发现有问题的学生,并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加以关注并多多进行心理辅导。

2.普及并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前我国的部分高校还没有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而开设此门课程的高校也是作为普通的基础教育课进行教授,并没有很重视此门课程。在以后的高校教育中应当普及此门课程,并且把它作为公共基础课中的重点课程去开展学习教育。

3.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他不仅要求一名教师做到教书育人,更要求心理健康课程教师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及少数学生的特殊情况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以便进灵活教学,真正的做到掌握不同时期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对策。

4.开展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学生社团活动、专题讲座活动逐步的把心理健康教育宣传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各个角落。利用校园广播、心理健康橱窗、心理健康宣传板报等方式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服务工作。

5.建立长期的心理咨询机构。部分性格内向的学生不太容易被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但是当他们遇到心理障碍和困惑的时候,他们会希望通过找人倾诉来解决心理的疑惑,而此时心理咨询室的老师往往就是他们信赖和愿意倾诉的对象,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在掌握了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和主要问题后,就能更好的对他们进行一对一的心理疏导。

6.开展多样化的校园文体活动。高校应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文体活动,多鼓励性格孤僻的学生,带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参与到其中,为他们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通过活动的互动让他们体验到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愉悦,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

三、结语

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压力造成了学生的不健全心理,而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焦点,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在高校,应当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紧扣每一个教学环节,加强对问题学生的关爱,争取让每一个大学生都能成为健康的、全面发展的社会需求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夏金元.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7(08):56-57.

[2]海莉花,廉永杰.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应对[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19(11):71-73.

[3]王柏,赵勇,李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4]王鲁慧,张扬.认知心理教育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相关因素的实验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1).

第7篇: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一)什么是家庭教育

有关家庭教育这个概念,我国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予以了分析,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例如,有学者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学生的父母亲(包括学生的年长者)在家庭中对他们孩子所实施的教育;还有学者认为,家庭教育应包括两方面的教育:一个是学生父母亲对自己子女的教育,另一个就是学生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教育,其中父母对自己子女的教育,应是最为主要的教育。此外,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学生的父母亲对学生所进行的一种培养教育,也就是在学生家庭中,其家长根据一定的社会发展需要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自觉地有意识地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及自己的生活实践,来对他们子女的学习生活施加一定的影响,以期让他们的孩子能朝着他们所希望的预期目标发展。总而言之,家庭教育就是学生家庭成员之间所进行的相互之间的教育;在这个家庭中,不管是长者对幼者,还是幼者对长者,所有的有意识有目的施加的影响,都应属于家庭教育。本文中的家庭教育,主要是指在学生家庭中,其父母亲及其家庭成年人对他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施加影响及教育的过程。

(二)家庭教育的特点

1.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和早期性

在小孩出生之后,其原生环境就是他第一次接触的环境,其父母亲是孩子最早接触的人,因而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这样认为,人生整个受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就是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一辈子的发展状况,家庭教育起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众所周知,人的教育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家庭教育就是这项系统工程的基础。因此,学生在学校里所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或多或少都可在学生家庭里反映出来,而学校在实施教育过程中所发现的很多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其根源均可从学生家庭教育中进行追溯。

2.家庭教育具有连续性和全面性

小孩出生以后,绝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与自己父母亲在一起的家庭里,并不断地受到来自家庭各方面的影响和教育。这种家庭教育总是在自觉与不自觉、有意与无意中进行着,无论是通过哪种形式、在哪个时间实施教育,都是家长通过自身的一举一动来对他们的子女进行随时随地的影响和教育。这种教育既影响到孩子平时的生活习惯及谈吐品行,而且还影响到孩子一生的品行道德,具有极大的潜移默化作用。因此,家庭教育具有明显的全面性和连续性的特点,这种来自学生家庭的、能够影响到学生一生的终生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体现出学生家庭的教育方式及学生家庭的价值观。

3.家庭教育具有明显的渗透性和感染性

实践表明,能对小孩心理健康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主要有:家长的学历知识、家长的教养方式、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的情绪氛围。小孩与其父母亲之间的天生亲缘和血缘关系,使得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小孩产生强烈的感染作用,对于自己父母亲的一举一动,小孩往往能够做到心领神会。而一个家庭氛围越和谐、亲情越浓厚,越能促进小孩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家长及其家庭其他成员所持的态度,极易引起小孩的共鸣,因而家庭教育具有较为明显的渗透性和感染性。

二、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分析

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也不同,且学生家庭教育的具体方式,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因此,家长的教育方式,将极大地影响着孩子的发育和健康成长。

(一)强迫式家庭教育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所带来的影响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部分高等院校和学生家长,把学生成才与否界定在学业优差和能否顺利找到一份好工作上,而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他们素质能力的培养,却考虑不够。这样,就使得许多家庭在对他们子女进行家庭教育时,采取强迫式的家庭教育方式,例如,采取命令、惩罚的方式来强迫孩子学习,更有甚者,采取打骂的方式来逼迫孩子进行学习;在孩子学习期间,为了能快速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而制定出一些硬性学习指标;一旦孩子未能完成这些硬性学习指标,就采取罚、打等极端方式来对待。显然,长期在这种强迫性家庭教育方式下生活的孩子,极易产生自卑等性格特征。这些孩子一旦形成这种性格特征,就对学习充满着恐惧、厌烦,对生活充满着痛苦。因此,在这种强迫式家庭教育下,学生极易形成极为强烈的自卑情绪,甚至会得诸如强迫症等精神方面的疾病。由此可见,强迫式这种家庭教育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由于这种教育方式未能很好地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一味地对孩子进行严格要求,极大地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长期在这种强迫式家庭教育下的孩子,先不论他们能不能成才,以他们这种不健全的心理状态进入大学学习,一碰到困难、挫折,且这些困难、挫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时,就会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二)放羊式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影响

与上述的这种家庭教育方式正好相反,放羊式的家庭教育方式则是以听之任之的教育态度来对待孩子,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状况不闻不问,只要让孩子进入学校学习就可以了,其他的就与家长没有任何关系了。这种家庭教育方式,更多地是出现在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身上,因为这些孩子的家长一直在外打工,对于孩子的学习,根本没有时间顾及,因而就出现了对孩子学习不闻不问的状况;只要能及时给孩子缴纳学费、给孩子按月寄生活费就很不错了,其他的诸如孩子的生活困难、心理健康问题等一概不予以理睬,全部推到学校方面。在这种家庭教育方式下,学生极易产生放纵自由的性格特征,一旦进入大学,在与人交往中就容易出现散漫、缺少团体合作的意识,而且更多的时候是以自我为中心来处理事情。长期形成的性格缺陷日渐暴露出来,在一定条件下就引发出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民主式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影响

总的来看,民主式家庭教育这种方式,是在总结和吸收以上两种家庭教育优点、有效克服其缺点的基础上产生的。在这种家庭教育方式中,作为学生家长,他们能够在尊重子女的基础上,与孩子积极地交流,并且帮助解决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对于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某些闪光点,能够及时发现并予以充分的肯定;对于孩子在学习中做得不好的地方,能及时予以指出,并与孩子合作一起进行解决。此外,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对于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极为重视的,家长非常注重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因此,这种家庭教育方式,能够真正体现出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当孩子遇到问题,特别是有关心理方面的问题,就能及时予以沟通和帮助解决,这不仅能让孩子形成独立、坚强的性格特征,而且还有利于孩子具备健康、自信的人格魅力,因而在他们进入大学以后,就能较好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促使他们朝着健康、阳光的方向发展。当然,民主式家庭教育方式,并非单独出现的,也不是无条件就可以进行实施的,通常这种家庭教育方式的成功实现,要具备以下条件:第一,学生家庭要具备一定的经济收入;第二,学生的家长都应具备比较高的文化水平;第三,学生的家庭应具备团结协作的家庭氛围。在实际当中,有些学生家庭并不全部具备这些条件,但这些家庭仍然可以培养出较为优秀的人才,属于这种群体的并不多,而且从总的来看,缺少其中某些条件的学生,在他们进入大学之后,也比较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三、结束语

第8篇: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及心理素质教育的紧迫性

21世纪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大学生乃至所有社会人个体面临许多挑战和压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社会经济利益、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的多样化,使人们原有的生活理念和生存观念受到了强烈冲击;网络、电子、数字化技术加快了当代人的生活、工作节奏,也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压力前所未有地加大了;同时在大学这个阶段大学生学业繁重,人际交往困惑多,情绪感受激烈。这些外在的社会压力和内在的心理冲突,导致他们心理负荷沉重,心理健康问题不少:部分学生对未来之路茫然,对专业不感兴趣,内心充满矛盾和痛苦;有的大一学生到校后,抱着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消极心理,不思上进,得过且过;不少学生存在人际交往障碍,或者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别人,固执己见,唯我独尊,或者过于害羞,以至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者性格孤僻,自命清高,难以接纳别人。据最近一项调查统计,42.73%的大学生“做事情容易紧张”,55.92%的大学生“对一些小事情过分担忧”,47.41%的大学生“感觉人与人之间关系太冷漠”,48.63%的学生“对考试过分紧张,感到有些吃不消”。更严重者,恶性案件的发生常可见于校园:2001年,广东高校一年七学子自杀;2002年2月,刘海洋用硫酸泼熊事件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2003年10月,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在社会上又引起了更大的轰动;而发生在2007年4月16日的美国弗吉尼亚校园枪击案说明这一问题在发达国家也仍然存在。联合国的一位专家在20世纪90年代曾指出:“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会像心理冲突一样,带给人们持久而深刻的痛苦。”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

二、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党中央的要求,2006年秋季,在全国普通高校(包括高职高专)首先对一年级新生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这是党中央作出的关于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重大决策,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16号文件)的重要体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对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方面遇到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作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从这一课程的性质来看,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培养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合格和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大学生,其终极的目标在于向大学生提供科学地了解自己、掌握自己,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理论,在于帮助大学生提高自我修养,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根据16号文的精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课程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基础课教育的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和基础课教育都属于育人的工作,二者存在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但也存在着差异。两者是互为基础、相互渗透的,其终极目标也是统一的。

1、基础课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健康的心理素质,表现为良好的环境适应和心理调适能力,冷静客观的自我认知能力,理性清晰的抗挫折能力和控制能力、积极的人生态度、乐观豁达的处世方式、完善的个性品质等等。而这些都是基础课教育的重要内容。

2、心理健康教育是基础课教育有效实施的心理背景

因为无论是良好思想道德品质,还是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如果没有个体心理上的认同、接纳,都将无法产生和形成。大学生正处于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个性心理矛盾的增多,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一个人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而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就能够有良好的道德意识,在培养道德情感方面能够自我激励,在锻炼道德意志方面能够自我控制,在增强道德信念方面能够自我监督,在完善道德行为方面能够自我检查。

3、基础课教育可有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基础课教育可以通过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树立远大的社会理想、高尚的道德理想、求实的职业理想、向上的生活理想,促使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做一个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一个人如果具有了这些正确的观念,便会积极进取,健康向上,以一种乐观的姿态来面对生活,也不容易出现患得患失的矛盾心理,更好地减少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基础课教育可以通过讲授崇高理想、科学信念等章节,帮助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弘扬集体主义精神,还可以通过高尚的审美活动,如,名著导读、经典名片回放、举办演讲比赛等其他形式的教学活动来启发学生主人翁责任感,让学生体验到真善美的事物,使人性得到升华,引起学生深刻的幸福感、宁静感、以及内心生活的丰富感,满足他们的道德需求、审美需求、自我完善需求,从而减少心理障碍的产生;基础课教育还可以通过为学生讲授人生成长新阶段、大学生活主旋律、人生追求等章节,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发挥其自主精神来探索和解决面临的问题,还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寓教于议、分清是非、澄清模糊认识,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通过认知能力的提高减少心理障碍的产生;基础课教育也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分析困难和挫折,培养乐观主义精神,自主地缓解心理压力。

4、基础课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的

基础课教学中价值观、集体观、责任感、荣誉感、正义与良知等方面的形成及塑造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密切的联系,这些思想道德的表现形式本身带有比较明显的社会意识和心理特征。因而在现实生活中基础课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互相贯通的情形无所不在。另外,性格品质的培育、优化,是基础课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共同目标和任务。一方面,性格品质中包含着个体对他人、集

体及社会的态度,这些方面直接决定着人的道德行为,反映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另一方面,一个人其他的性格特征是否健康,也会间接地制约其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四、将基础课教学纳入心理学视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合并至今,教学更加规范,教学内容较以前大大丰富,课程本身也得到了普遍的认同,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学内容枯燥,方式单一,论述大而空洞,受教育者被动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等问题仍然存在,因此教学实效性问题仍然需要不断研究和改进。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中,逐步体会到,把基础课教育纳入心理学视野,并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比较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1、基础课教学应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按照大学生思想认识和心理健康发展的规律。把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

提高“基础”课教学质量,必须正确处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尤其需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地学、有个性地学,在参与中学,进而获得科学的思想道德和法制观念与知识。而要发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就要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笔者在教学中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法、创设情境教学法、课堂讨论法、演讲辩论法、音乐欣赏法、案例分析法、社会调查等不同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在基础课教育中不仅传授知识,更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知和行的统一

基础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培养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合格和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大学生,其最直接的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使教师所教的以及他们自己所学的最终内化为他们的个人素质,并外化为行为,所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在教学中,着力提高这一环节的培养:一是找出学生身边的典型作榜样,使学生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得到熏陶,受到启发;二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讨论、辩论、讲解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进来,不仅让他们知道“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在思考、分析、讨论中明白“为什么”,从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采纳”,变“要我怎样”为“我要怎样”,这样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又使教师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三是考试方式灵活多样,比如增加口试,既是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一次锻炼,又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一次检测,同时在学生成绩评定时,采取理论加操行的评定方法;四是加强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考察,以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采用恰当的惩罚措施,使他们认识到,做事一定要认真对待,遵守规则,否则就要为此付出代价,因而养成认真、守信、真诚等一些优良的品德。

3、紧密联系全体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基础课教育的可信度

在教学中,只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素材,才能使教学内容为学生所熟悉,才能使理论具有说服力;相反,教学内容所涉及的空间、时间离学生越远,其可信度越小。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素材,从问题人手、从现象人手、从现实生活入手,分析支配人思想、行为的心理和认知规律,通过比较来判断其行为和品质的善恶,寻找具有道德教育价值的内容,提高德育素材的可信度,这样的基础课教育才能对学生产生触动并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在基础课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应只针对少数“问题学生”和学生问题,而且要针对大多数发展正常的学生,即面向全体学生和学生个体的整体。唯如此,我们才能够培养出内心世界丰富,精神生活充实,各种潜能充分发挥,人生价值正确体现的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大学生。

4、在基础课教学中,强化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文化支撑的人文素质教育

第9篇: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中专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是中专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针对广大中专生,建立班级心理委员、班主任、心理协会、学生工作部门的定期联系制度,及时提示与预测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以期果断采取防范措施,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各方形成合力来预防中专生心理危机的发生,保证学生心理健康良性发展的一种机制。要建立心理预警信息网络,将现有的资源按照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构成一个系统的、完善的、高效的体系。基层网络系统以班级为单位,具体工作由学生干部负责,主要工作是接触学生,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情况,及时发现异常状况;高层网络系统负责全校学生的心理、思想状况,协调学校范围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基础性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主持全体学生心理普查与咨询,从事心理教育内容研究;信息网络系统负责各个网络间心理健康信息的传递与沟通工作,对中专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科学、系统、规范的管理,并将其纳入到加强中专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统筹安排。

中专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功能

中专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功能主要有3点:1)预防,以发展性教育内容模式,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预防和减少学生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的发生;2)预警,以心理测量、心理健康情况分析和心理危机评估的方式,实施学生心理危机行为预警防护;3)干预,以心理咨询辅导、心理危机干预的手段,应对、排除和干预学生的心理危机和极端行为,并在必要时实施医疗转介。

第一,要积极对中专生进行心理问题排查。每学年为新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根据学生需求开展多种心理测查工作,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定期总结带有群体性的问题,及时向学生工作系统和相关部门反馈,为学校心理辅导、咨询和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依据,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动态的监测手段,防范个别突出心理问题的加剧。

第二,建立和健全学校、班级、宿舍、学生个人四级中专生心理健康网,确定各级负责人及工作职责,建立学生中发现心理危机或隐患的报告制度,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解决,防止和减少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给与帮助治疗,把危机解决在萌芽状态,将心理问题对学生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真正做到将工作由事后控制转向事前预防。

第三,针对中专生心理危机进行追踪与反馈。对渡过心理危机的学生,中专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可以发挥进一步预防功能。班主任、学校和家长密切配合,继续给予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和学习、生活各方面的关怀与帮助,使其尽快形成良好的生活状态。在危机多发群体中,建立长期定时反馈机制,对危机人群进行特殊照顾,预防心理危机重发。

1)健全制度,优化管理,搭建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制度体系。要把中专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纳入学校、学院学生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强化其重要地位。在中专学校逐渐建立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加强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研究总结,注意借鉴有效经验,总结先进工作模式,将工作实践总结反思,上升为具有普适性的理论。积极推广有效工作模式,建立科学适用的心理健康预警机制。

2)加强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的有相对稳定素质的优良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培训,不断提高专兼职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服务技能,丰富专业知识,积累教育经验。定期举办有辅导员、班主任参加的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班,逐步建立培训制度,帮助他们了解和掌握中专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预警意识和对心理疾病、心理危机的预防能力。

3)提供高校心理预警机制发展的必需条件。学校在人员、经费、场地、设施等方面加大对中专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支持力度,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与服务机构,提供必要的场所,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设施建设,营造心理健康良性发展的文化氛围,进一步确立中专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机制。学校要积极支持心理教育教师参加校内外教研科研活动。

4)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文化。预警机制要力图改变原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事后管理补救为事前的防御,积极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范围,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途径与形式,提升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知识水平与心理承受能力,从每个学生主体出发,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抗风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