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民营经济发展问题范文

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精选(九篇)

民营经济发展问题

第1篇:民营经济发展问题范文

【关键词】民营经济;发展;问题;对策

改革开放后,民营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我国民营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融资困难、服务不健全、创新能力不足等主要问题。制约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科学地认识这些问题,本文针对民营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刻的研究,提出了相对应的有效措施。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方式需要改善。民营企业创立之初是以家族形式出现的,多数企业是董事长和总经理兼任,随着企业生产经营形式日益复杂,家族式管理的弊端不断的暴露出来。亲情利益与企业利益的矛盾,私营企业的发展是追求最大限度地实现家族成员的个人利益,阻碍了企业的重组,妨碍制度化管理的实现。决策水平与发展要求之间也存在矛盾。私营业主一人独揽决策权,缺乏相应的制约和民主。落后的家族式企业很难吸引优秀的管理人才,缺乏有效的用人机制。

2.信贷融资渠道不足。我国民营经济产权运行的外部制约因素较多,阻碍了规模扩展的速度。对民营经济国家已经有了一些政策上的支持,但目前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阻碍了民间资本运营的正常进行。我国民间资本大部分处于闲置状态,缺少融资渠道,抑制了民营企业的扩张。资本市场运行机制不健全,民营企业“入市”有于市场本身的局限性很难实现,民营企业从国有机构获得融资的态度一直不是很明确,民营经济承受了更大的风险。

3.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民营企业起点低,大部分l展时间不长,投资布局不合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含量低,主要是技术模仿、产品仿冒,劳动密集型企业仍占主导地位。是突破性的原始创新,且经营风险较大,大部分民营企业规模小,没有摆脱小企业的经营状态,缺乏技术创新人才,技术存量不足,抵御风险的能力差。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意愿不强,国家层面的技术支持明显不够制约了企业的扩张能力。

4.产权结构不合理。大部分民营企业的资产是靠业主投资积累的,产权主体带有亲缘色彩,产权结构具有明显的单一性。民营企业的产权结构没有形成多元化,没有达到产权的可流动性,与现代企业制度还有很大的差距。民营企业大多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影响了企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单一的产权结构直接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企业要想发展,就必须要进行产权制度的创新。

二、促进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有效对策

1.大力完善民营企业的管理方式,建立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完善民营企业管理体制,逐渐使用现代的管理模式,家族式经营管理模式用人限制在了亲属的范围中,企业整体团队知识面较窄,导致人力资源短缺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决策质量。因此,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进人才,加强现有管理人员培训工作,促使管理体制向科学化、规范化迈进。建立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提高管理创新能力。

2.优化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积极向民营企业宣传金融产品,积极开展票据融资业务,改善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提供财务管理、结算、汇兑等多种服务。发展城乡信用合作社等非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建立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创造有利的外部经营环境。投资经营高新技术,安排财政贴息,提供风险投资支持。建立公共产品的合理价格机制,保证民间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合理回报。

3.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民营企业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及时调整思路,审时度势,提高投入产出比例,加快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在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积极应用高新技术,现实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技术进步。尤其是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技术要逐步的淘汰。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方向发展。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采用先进的技术,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

4.建立自由化的市场经济体系。民营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明晰的产权制度能激励投资者进行最有效地生产,竞争给企业带来了强大的动力。自由竞争市场机制促进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市场的正常运转和公平竞争离不开规范的法律,民营经济的发展同时必须受到法律的约束,同时也确保利益不受侵犯。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民营经济已经成为经济体制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各地民营经济均呈稳步发展的态势。成为国家经济的增长点,地方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深化国企改革的重要依托。但是当前我国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和问题,本文针对主要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有效对策。民营经济应把握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经济环境,必须完善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法制环境,毫不动摇地支持其加快发展。促进我国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注入更大活力。

参考文献:

第2篇:民营经济发展问题范文

关键词:民营经济 问题 对策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各地民营经济均呈稳步发展的态势。民营经济的经营范围也不断向各个领域扩展,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扩大就业渠道、维护社会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地方税源经济、就业经济和富民经济的重要依托。实践证明,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经济肌体中最具有活力和生命力的一个亮点,已成为支撑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民营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约了民营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本文分析制约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1、起步水平不高,初始积累不足。民营经济发展初期主要靠模仿别人的技术和进行技术含量低的产品生产,设备大部分是大企业替换下来的,产品比较落后,难以适应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变化。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低,仅依靠创业者敏锐的洞察力和富有经验的判断力,普遍存在着低水平重复投资和初始积累不足的问题。全国私营企业平均注册资本不足百万元,每户雇工不超过十三、四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仅凭个人的经验和能力难以应付多变的市场。

2、企业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低。一是民营企业中高素质的经营者是少数,大多数的经营者在政治觉悟、知识水平、管理能力、人格素养、法律意识及道德修养方面都存在不足,缺乏经营现代企业的知识。二是职工队伍素质偏低,企业从业人员中初高中文化程度人员占多数,大部分没有受过系统的学习培训,企业发展后劲不足。三是企业管理体制不健全。没有系统的管理制度,没有规范的现场管理,管理企业完全凭经验,有很多的随意性,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和提高,与建立真正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还有很大差距。

3、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民营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且发展时间不长,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先天不足:一是一次创业中主要是技术模仿、产品仿冒,既不是集成创新或引进、消化吸收后的再创新,也不是突破性的原始创新;二是企业规模小,人才储备、知识积累和技术存量不足;三是在知识产权和专利制度得不到有效保护的环境中,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意愿不强;四是缺乏关键的技术创新人才和高层管理人员,而且他们的忠诚度不强,“跳槽”和“自立门户”频发;五是国家层面的知识与技术的储备和支持明显不够。

4、融资难的问题十分突出,融资渠道不规范。改革开放以来,融资渠道发生了一些多元化的变化,但由于大多数民营企业自身底子薄,自有资金少,民间融资等各种融资渠道又不大畅通,因此资金的主要来源仍然是金融机构。从银行方面说,金融机构往往注重内部监控,防范金融风险,不敢向民营企业提供贷款,民营企业只能通过抵押、担保获得贷款。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一般来说,民营企业无力进入正规的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而少量的财政性资金基本上都流向了国有大型企业,专为民营企业提供信用担保的含有财政拨款在内的担保体系刚刚起步。信用担保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小企业的融资。

5、发展环境仍不够宽松,政策不公平。政府职能转变尽管有了根本性突破,但传统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痕迹仍然很深,导致有些鼓励、引导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和工作规范落实不到位。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的配套政策尚不完善,对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没有像扶持大企业、大项目发展那样重视。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没有根本消除,侵犯中小企业及其职工合法权益的现象仍有发生,对民营企业发展的限制性、歧视性规定依然存在,发展空间不足,不能享受和其他企业一样的创业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二、促进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

1、引导民营经济沿着有利于国民经济全局的方向发展。把发展民营经济与搞活国有经济结合起来,支持民营经济以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和结构优化,把发展民营经济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鼓励民营经济吸纳国有企业分流人员,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投资大农业开发,支持民营经济发展高科技产业、出口创汇产业、环保产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产业结构层次。同时,引导民营企业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鼓励民营企业扩大再生产,合理开发资源,加速技术改造,保护生态环境。

2、加强企业管理,实现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一是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指导企业建立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式,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新型企业。二是强化财务和资金的管理。要建立健全以现金流量控制为重点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严格资金使用前的审批和使用中的过程监督;加强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的管理,强化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风险预警预报。三是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支持企业在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制造、物资采购、市场营销等环节,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企业资源计划等计算机管理系统,全面提升企业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

3、加快创新步伐,努力提高民营经济的整体水平。一是加快技术应用步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大科研投入,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或高薪聘请技术专家或购买技术专利等。对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要鼓励、支持他们自主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促进产品产业升级换代。二是大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一个品牌就是一面旗帜。要立足企业和产品的实际,制定品牌经济发展规划。努力培植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和品牌产业,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以名牌产品为龙头,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从分散小规模经营向规模集约化经营转变。三是打造企业管理新体制。要引导民营企业打破家族式管理的模式,实现由单体型向产权多元化的混合型转变。

第3篇:民营经济发展问题范文

新中国已经走过50个年头的历程了。总结50年的历史经验,必须得出一个看法,我们再不能搞以往那种单一的公有制了,而必须实行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特别要重视以民为主体的经济的发展。

(1)所有制是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所有制形式和所有制结构如何,不仅关系到什么样的经济制度,而且与经济体制有直接关联,还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

(2)所有制包括两个问题:一是所有制形式和所有制性质;二是所有制结构,即一个社会究竟由些什么样的所有制构成,它们之间的比重如何,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3)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是五种经济成分并存,国有经济处于领导地位。这种所有制结构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恢复和发展。这五种经济成分曾明白无误地写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共同纲领》中,它们是:国有经济,合作社经济,劳动者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4)从1953年起,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党的总路线变了,要搞“一化三改”。“一化”是工业化。“三改”则是要消灭私有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1955年10月讲,要使“帝国主义绝种,封建主义绝种,资本主义绝种,小生产也绝种”。这后两个绝种运动在1956年就完成了。接着就搞“趁热打铁”,搞高级社,“一平二调”,剥夺农民,化。然后是不断的“斗私批修”,割资本主义尾巴,“”。判断的标准是“一大二公”,即公有制规模越大越好,公有化程度越公越好。结果,不但出现了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的“三年困难”,而且最终把国民经济推向崩溃的边缘。

(5)所以,对50年代的“三大改造”,完全可以重新认识。对“三年困难”也可以重新认识。我认为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我们现在还没有公布究竟饿死了多少人。我看少说也有两三千万。说“三大改造”仅仅是搞得过急、过粗、过快,形式过于单一,是十分不够的。说现在允许私有经济发展是对的,那时消灭私有制也是对的,是一种缺乏逻辑的思维。我认为用生产力标准来判断,只能说搞错了。中国如果不采取那样的步骤,不搞极左路线,让多种经济共同发展,中国经济的发展,肯定比现在要好。其实,在1945年就说过,“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这话符合马克思主义,是绝对正确的。可惜他后来没有这样做。

(6)直到改革开放,贯彻邓小平理论,实行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路线,才使中国经济开始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改革开放的最大特点,一是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二是由单一的公有制走向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办法:一是对原来的公有制的具体形式包括国有制和“二国营”式的集体所有制进行改革,这种改革现在还没有到位;一是在公有制的旁边,在它们的缝隙中发展非公有制,民营经济,这种改革和调整到现在已取得明显的成绩和效果,非公有制经济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占到了四分之一以上。 (7)现在大家都在学习邓小平理论,我以为学习邓小平理论同样要把握其精神实质,要全面准确地理解。有人把邓小平理论概括为“一块石头(摸着石头过河,实事求是)、两只猫(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三条鱼(三个有利于,即生产力标准)、四只鸡(四项基本原则)”,有道理。

(8)我们现在的结论,就是党的十五大报告所讲的,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把包括私有经济在内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作为基本经济制度,是认识上的提高,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因为马克思确实说过,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私有制,我们现在是把私有制也包涵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中了。当然是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但是,我的看法,即使初级阶段结束以后,也要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中国绝不能再搞以往那种公有制的一统天下了。当然,任何所有制形式都是历史的,多种所有制的内涵会有变化。但多种所有制是一个互补的关系,这一条不会变。

(二)

民营经济就是以民为主体的经济,老百姓办的经济。民营不是所有制概念,但这个概念是科学的。

(1)民营是相对于国有国营说的,因此,凡不是国有国营,就是民营,不是官办,就是民办。民营是一个广阔的天地。

(2)民营不等于非公有。民营也不等同于私营。民营比私营还要宽。民营大体上相当非国有国营。 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现实中只有三块: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民营在现实中包括七块:个体、私营作为一块,乡镇企业一块,民营科技企业一块,股份合作制企业一块,这四大块中有交叉,但又独立存在,此外就是股份制企业中国家不控股的企业,“三资”企业中国家不控股的企业(“三资”企业中也有公有制成分,所以准确的说法是外资经济),国有民营、公有私营企业。

现在许多私营企业家愿意用民营,不愿意用私营,这可以理解,是长期“斗私批修”造成的。但用民营并不错。这没有什么可指责的。其实,私营也没有什么不好。 (3)近些年来有人指责民营,不让用民营,是错误的,没有道理的。民营有什么不好?我看好得很。它突出了民间、民主、以民为本、以民为主体等含义,突出了经营,淡化了一点所有制概念,有什么不可!

民营也不是我们的独创。中国早在30年代初就有学者用民营的概念。在1942年也使用过这个概念,他把民营经济就看成是老百姓的经济嘛,包括合作社。国外也有这个概念。

老实说,中国几千年来都是民营,民营经济为主。国营、官营只占一小部分。没有民营,老百姓就吃不上饭,就活不下去。

(三)

民营经济应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是我国经济的活力源。我们要从战略的高度来看民营经济的发展。

(1)发展民营经济决不是权宜之计。它在我国具有客观的必然性,必要性,不让它存在它也要存在,谁反对也反对不了。为什么?因为它能发展生产力,它有群众基础,受到群众的拥护,只有它才能解决群众改善生活的愿望。温州、台州、汕头、清河、海城、顺德等就是一个个的证明。这些年来这些地方经济发展快的原因就在于民营经济发展。

(2)从战略的观点来看民营经济的发展,我形成四句话,四个意思。这就是:一是民营经济是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保证;二是民营经济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依托;三是民营经济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内容;四是民营经济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应有之义。只要中国实行市场经济,就不能没有民营经济。 (四)

民营经济是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依托,是藏富于民的必然选择。

(1)发展民营经济是改变地方面貌,增强地方实力,改善地方财政状况的主要途径。因为地方经济的发展,靠国家投资是不现实的,只能依靠民间的投资,民间的力量,民间的积极性。

(2)现在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确有差距,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而差距的原因就在于市场发育程度的差距和民营经济发展上有差距。 (3)民私营经济的优越性在于它们:产权关系清晰,灵活经营,面向市场,动力机制特别强,有自我约束力,没有“大锅饭”、“铁饭碗”等弊端,效率高,效益好。有人推算,前些年国有企业的利润率为3%,私营企业的利润率为15%。

私营经济是真正的能人经济。凡搞得好的,都能成长和集聚一些能人。能人效益非常明显。我的看法,中国真正的企业家、经营者队伍,只能由民私营经济中产生。国有经济中基本上是政府官员。

民营经济中也有产权不清晰的,有的也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这是管理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是不难解决的。 (4)中国不是民私营经济多了,而是发展还很不够。总起来说,中国民私营经济是在夹缝中发展起来的。它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引起社会和人们的关注。它的健康发展,还要做大量的工作,不是想发展就能发展起来的。

(五)

今后民营经济的发展,既要重视数量,更要重视素质。许多民营企业面临二次创业的形势。

(1)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已经没有民营经济了,现在的民营经济都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重新发展起来的,总的说它们还比较嫩、弱。

(2)现在私营经济的数量,已经大大地超过了对资改造前。发展迅速、积累规模迅速。但由于时间短等,素质普遍不高。多数还是作坊性质。但它代表了一种向上的力量,活力很强。

私营也好,民营也罢,素质不高的表现是:技术设备落后,经营规模偏小,产品有待开发更新,技术含量有待提高,管理普遍为家族式的。

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是有半数左右的业主看不懂财务报表,没有明确的发展战略,文化程度偏低。

(3)有鉴于此,广东早几年提出了“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的口号。也有的民营企业提出了“二次创业”的目标。

(4)对于家族式管理,现在有不同看法。我认为,家族式企业与家庭式管理是两个有联系的概念。家族式管理不能否定,特别是小企业,初办的私营企业,家族式管理成本低,没有磨擦,内部信得过,有它的必然性。兄弟姐妹、老婆孩子、七姑八姨当家。家族式管理也有搞得好的。但家族式管理终究是一种落后的管理方式。企业大了,最好实行两权分离,过渡到科学管理。业主不妨只当董事长、资本家,掌握大权;而把经理、厂长的职能职务让渡给经营者、企业家来行使。

(5)为了提高民营企业的素质,经营者、业主要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学习理论,学习政治,学习管理,学习文化知识。

(六)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对民营经济的发展,既是一个严重的挑战,又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

wto有三项职能:制定规则,主要是贸易规则;开放市场,即互相开放市场,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解决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冲突、纠纷。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不仅意味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在wto有了平等的发言权,而且意味着中国要进一步改革开放,意味着中国要参加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无疑地要遵守承诺,进一步开放市场,如汽车、电讯、保险业等等,要逐步降低关税。这样,外商、特别是跨国公司必然会大量地涌入,但是也有助于我们在平等的条件下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在许多方面同国际接轨,加强同国际社会的合作,提高我们的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总起来说,加入世贸组织必然会给我国带来巨大的利益,但这种利益不是马上可以见效的,我们要从战略的观点,国家的长远观点来看这个问题。但是,随着外国有竞争力的商品和服务业的进入,也势必给国内一些行业和企业带来挑战和冲击。在基本失去高关税和进口数量限制的情况下,我国部分行业和企业将与发达国家的企业在市场上短兵相接。这是要承认和看到的。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对中国民私营经济的发展,无疑地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首先是挑战,这是不可回避的,客观存在的。因为中国民私营企业起步不久,总起来说,人员素质低,科技含量不高,管理水平相对落后,面对外国的那些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我们确实是难以硬拼的,无疑地不是一个重量级,很难竞争得过人家。但是,我看中国民私营企业是决不会自甘落后的。要看到,我们有自己的优势。它可以进来,我还可以出去。我们可以在竞争中增强实力,学习先进,逐步提高。比如刚开放时,我们的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等家电行业,根本竞争不过人家,但是通过十几年的努力,现在岂不是大大提高,具有国际竞争能力了吗?所以,关键是要勇敢地接受挑战。最近几年,我接触过一些民营企业,象广东生产微波炉的格兰仕集团,浙江温州的正泰电器集团,湖南长沙的“远大”中央空调企业等等,它们都有一股迎接挑战,增强实力,不断创新,硬是要取胜的紧迫感。特别是广东的格兰仕,可以说是迎接挑战、壮大自己的一个典型。它们面对的竞争压力非常之大,但是它们总是想各种办法,稳定地占领市场,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所以我认为中国民私营企业是会勇敢地接受挑战的,它们的竞争力会大大提高的。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有一些素质差、不思进取的企业垮下来。这也是正常的,优胜劣汰嘛,没有什么可怕。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外资进来,中国经济将面临大的产业结构调整。民私营企业自然会遇到这个问题,但只要增强预见性,就可以使我们付出的代价和时间更少。

其次谈发展的大好机遇。我认为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对中国民私营经济的发展确实是大好的机遇。

机遇表现在哪里?

一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先进的科学管理,象会计制度,财务制度,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等等,提高我们自己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二是有助于我们在企业制度方面与国际接轨,如股权结构的改善,治理结构的完善等等,这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是有长远意义的。

三是了解国外市场的变化,信息,动向,了解外面的需求,这对我们自己的发展是大有好处的。特别是有利于外向型企业的发展。 四是有利于我们平等地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发挥我们的优势,走向世界,增强实力。

毫无疑问,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非常有利于中国民私营经济提高自己的素质,在发展中上一个新的台阶。

中国民私营企业面对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的机遇和挑战,我想只能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己。

一是克服小富即安的思想,增强竞争的勇气、毅力,为国争光,为民族经济争气,这很重要。

二是在技术创新方面要增强后劲,把精力用在技术进步上。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注意开发新产品。要创名牌、保名牌。要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尽快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是加强企业管理,挖掘潜力,很好地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不断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四是研究市场,重视营销。

五是要重视联合。

(七)

继续创造一个宽松的投资环境,加强宏观管理,真正落实公有、私有一视同仁、平等竞争的政策,完善法规,非常重要。

(1)总的来说,在修改宪法后,发展民私营经济的环境条件越来越好。但由于认识上的原因和特殊的历史背景,加上我们还处在转轨时期,改善环境条件是要有一个过程的。

(2)好的投资环境条件,包括硬件,更包括软件。

好的软环境条件,包括舆论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如融资贷款)、政策环境,特别是市场意识环境,民俗民风。

(3)我总认为,保护人民的私有财产,应当写在宪法中。因为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国家,不写在宪法中,投资者就会有顾虑。现在个体、私营业主中,不少人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不敢大干,不敢继续投资,扩大经营规模,就是怕共产党的政策变,甚至怕戴资本家的帽子。再就是乱收费、乱摊派的现象非常严重。不明确保护私有财产,这个问题很难解决。

(4)改善投资环境,既是社会各界的责任,更是政府的责任。

第4篇:民营经济发展问题范文

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

在长期领先改革的深圳,从统计数字看,民营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加速度的过程。

第一阶段是民营经济恢复发展时期(1979-1986年底)。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前,全市只有6户个体工商户,年营业额不足3万元。1979年以后,深圳按照“先繁荣后规矩,先活跃后有序”的思路,在允许和支持本地居民发展个体经济的同时,大胆实行“打开城门,积极引进”的方针,允许邻县、外省的个体户进入特区经营。到1985年底,全市个体户发展到2118户,其中一部分个体工商户无论在经营规模还是在雇工人数等方面,实际上都已突破个体经济的界限,开始向民营企业转变。

第二阶段是民营经济的稳步发展时期(1987-1991年底)。随着国家1987年《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及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的颁布,深圳市政府又相继出台相关政策和优惠条件,吸引了全国各地大批机关干部和科技人员来特区创办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科技企业,同时,在第一阶段积累了相当资金的个体工商户也正式注册为民营企业。民营经济进入了一个稳步发展的阶段。至1991年底,全市民(私)营企业已发展到1024户,总注册资金近15000万元。

第三阶段是民营企业迅猛发展时期(1992年至今)。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以后,国家确立了发展市场导向经济改革的总方向,深圳民营经济进入了迅猛发展的新阶段。这十年来,每年注册的民营企业户数增长速度都比较高。党的十五大关于“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论断和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宪法修正案,激励起民间资本的投资热情。从1999年3月下旬开始,深圳出现了一股民营企业注册登记热潮,最高峰时每天诞生200多户。到2001年底,全市有民(私)营企业 54888 家,总注册资金816亿元,分别是1991年底的53.6倍和544倍。

深圳民营经济的几个特点

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在全国总体来看,有几个公认的特点。一是规模小。二是人才少,技术落后。三是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粗放。四是多集中在零售和餐饮等传统饮食服务业。导致这些问题的,当然与以往的政策对民营企业不利,民营企业融资难,因此难以吸引到优秀人才等相关的。

但是与全国民营企业这些问题相比,深圳的民营企业反映出来的特点正好相反。

第一,深圳民营企业规模比较大

截至2001年底,全市共有注册资本超过千万元的民营企业有1940家,其中注册资金超亿元的企业有20家。民营集团公司有48家。实现连锁经营的企业为80家,而加盟连锁的门市超过2000间。“华为”、“中兴”等一批优秀民营企业成为带动国内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华为技术公司、安圣电器公司分别名列2000年全国民营企业纳税第1位和第2位,顺电实业公司、爱施德公司也进入全国民营企业纳税百强行列。

第二,民营企业进入多种产业领域

因为深圳改革领先,对民营企业进入的领域限制较少,因此深圳的民营企业进入的产业领域不断因改革而扩展。民营经济在其他地区的投资领域和经营范围,过去主要是的传统商业、饮食服务业。而在深圳,因为政策和立法的合理,民营企业进入的领域早已扩展到工业、种植业、服务业的各个领域,打破了过去只是为国有部门“拾遗补缺”的传统局面。近几年,民营企业占全市批发商业企业的80%以上,占零售企业和饮食企业的90%以上,工业生产型的民营企业增长迅速,目前约占民营企业总数的20%,每年的工业产值也占全市工业生产总值的将近20%。

第三,民营企业进入高科技领域

截止2001年底,深圳主要从事科技产业的民营企业超过2500家,经深圳市科技局正式认定的民营科技企业有113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60家。民营科技企业2001年的技工贸总收入达到282亿元,工业总产值为270亿元。近几年来,深圳民营科技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约10%,民营科技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值,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值的约20%。由于融资相对的便利和技术成果转化为商品的机制比较宽松,促进了深圳科技型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为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开辟了新的途径。深圳的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过程得以促进。深圳民营企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成为发展高新技术和实现产业升级的一支生力军。

第四,民营企业注重研发和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民营企业发展的推进器,深圳民企已经成为技术开发创新活动的重要主体。1999年底,全市14家市级技术开发中心中,有4家落户在民营企业。全市科技研究开发人员,有40%以上集中在民营企业。深圳民营科技企业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占总数的64%。由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创造的产值占深圳民营科技企业总产值的88%。这充分改变了一般人对于民营企业就是技术构成低,设备落后的认识。

第五,从个体户和小作坊转向现代企业制度

深圳民营企业的生态分布很正常,有初级形态的个体户和小作坊,也有更多的在向有限责任公司演进和转化。而一些业绩良好而规模比较大的民营企业,大多注重管理模式的改进。比如华为技术公司每年都花大量时间,研究企业管理模式的改进,每年都要总结出一些“管理要点”。深圳许多民营企业都开始从提高管理效率中争效益。 这五个特点,说明深圳民营企业在健康发展中,能够逐渐提高竞争能力,在国内外企业竞争激烈的深圳,具有充分的活力和生命力;也说明了国有企业战略性结构调整的政策,对于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是非常正确的。

政策和地方立法促进民营企业发展

深圳市委和市政府本着改革的精神,对民营经济的重视与有力支持,是深圳民营经济得以快速而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80年代中期,当许多地方对民营经济的发展尚处于争论、观望阶段的时候,深圳市委、市政府就制定了《关于鼓励科技人员举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暂行规定》、《深圳经济特区民间科技企业登记注册办法》、《关于发展特区私营企业的若干规定》等重要政策。

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以后,市委、市政府及时总结深圳民营企业的发展经验,适时调整有关政策,了《深圳经济特区民间科技企业管理规定》、《深圳经济特区私营企业暂行规定》等两个特区规章,市政府各部门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规范性文件。

党的十五大确立民营经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以后,市委、市政府又及时组织了两次旨在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调研。2000年底,市委、市政府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颁布《关于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意见》,使民营企业长期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得到解决。近几年,深圳市委和市政府都把发展民营经济的工作列入全市经济工作的日程。政府文件中部署民营经济工作的内容逐步得到落实执行,对民营经济的扶持力度逐年加大。

在立法方面,深圳得邓小平南方讲话的风气之先,率先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为民营经济提供了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深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在国内比较早地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而民营企业成为这一制度变迁的最大受益者。

深圳早在国家出台公司法之前,就于1992年率先出台了《有限责任公司条例》、《股份有限公司条例》、《合伙条例》等引导企业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法规规章,催生了一批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的民营企业,在组织形式上为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深圳自1992年获得全国人大授予的特区立法权之后,着重参照国际惯例来完善经济立法。一批促进市场导向改革的重要法规规章,都是在国家尚未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之前,就已经在深圳率先推出,率先实行。因此,各种企业面临的法治环境比较好。

深圳市政府也通过推行审批制度改革和提高行政效率措施来为企业发展提供方便。深圳市政府通过审批制度改革,废除了一批审批项目,精简了办事程序,较大程度地提高了办事效率,企业的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以民营企业注册登记一事为例,原来辗转许多部门,需要五、六个月时间才能办成,现在基本上一个月之内就可完成。2000年以来深圳民营企业的注册,以每天200-300家的速度增长,正是这种改革效果的生动反映。

深圳的独特地理环境也是重要因素。深圳毗邻香港,购买力巨大的独特经济地理位置、海陆空全天候的交通运输条件、高素质的管理和专业人力资源、丰富的劳动力供应、需求旺盛的本地市场等优越的商业和投资环境,也是深圳民营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深圳民营企业发展的就业意义

深圳从一个仅有三万余人口的边陲乡村农业渔业小镇,在短短二十年时间内成长为一个有700人口的重要区域性经济城市过程中,在人力资源方面,主要依赖高低两端对全国各地劳动力的较强吸引力。与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悬殊的比例可以看出,深圳发展中,本地劳动力不可能是深圳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主要供给来源。

人口统计表明,在深圳的各类企业中,外来劳动力占员工总数的3/4以上。据1997年的数据,深圳共有户籍人口103万,而流动人口则超过300万。在流动人口中,绝大多数是作为劳动力进入深圳的。2001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深圳人口规模已达700.84万,户籍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8%,为121.48万人。非户籍的外来人口,有500余万人在深圳务工经商。除去在数十万在企事业单位担任中高级管理和技术工作的大专院校毕业生外,其余主要是外地民工,基本在流水线上务工。由此可见,深圳的劳动力市场是一个主要由外来劳动力为主体并作为主要供给来源的市场。

在2001年的人口普查标准时间上,深圳市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596人,比1990年增加了2771人,增长了3.36倍;其中深圳市的特区内人口密度为6532人,特区外为2858人,分别比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增加了3860人和2390人,增长了1.44倍和5.11倍。这说明在过去的十年里,随着特区外主要以农业和工业发展为主的宝安、龙岗两区,农村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工业化水平得以明显提高。城市化和工业化与大量的外来人口,尤其是外地民工的流入互为因果,使这一地区的人口密度迅速增加。这从侧面说明外来人口在深圳务工的比重。特区外人口总数远远超过特区内,由此可见深圳吸纳外来人口务工的规模。

2001年人口普查深圳数据

深圳人口和密度 人数 人/平方公里

全市合计

7008428

3596

特区内总计

2558551

6532

福田区

909325

11652

罗湖区

774766

9821

南山区

722093

4395

盐田区

152367

2162

特区外总计

4449877

285

宝安区

2735033

3836

龙岗区

1714844

2032

深圳人口结构的几个特点

深圳十年来人口年龄结构更为年轻,15-64岁人口占90.39%,比1990年增加了7.24%,与全国和全省同口径人口比例相比,深圳分别高出20.24%和20.61%。这表明深圳人口是以劳动适龄人口为主。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重虽然下降1.11%,但绝对量达7.8万人,比1990年增加4.1万人,增长了1.11倍。

而非户籍人口则更为年轻,仅26.61岁。因为这一部分人口占常住人口的70%以上,是整个深圳人口年龄结构年轻的最重要原因。

深圳竞争性很激烈的劳动力市场,拉动了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与1990年相比,深圳人口中平均每十万人中受过初中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明显增加。其中,受过大学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增幅最大,由4467人上升为8060人,上升80.43%;具有中专、高中教育程度的由19194人上升为22338人,上升了16.38%;具有初中教育程度的由43528人上升为52170人,上升了19.85%;受过小学教育程度的人口大幅减少,由21589人下降为12034人,下降了44.26%。

深圳人口机械增长快于人口自然增长。从近十年户籍人口的增长趋势看,自然增长速度基本保持在1%的增长水平,机械增长速度却在5%以上,说明户籍人口的增长以机械增长为主。

人口机械增长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非户籍人口增加显著。全市普查时点上登记的人口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点上登记人口大幅增加了534.1万人,其最主要的原因是深圳近十年来,社会经济发展活力较大,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流入深圳务工、经商,从而形成外来人口的显著增加。这部分人口并没有发生户口迁移,而只是居住地的改变。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深圳人口规模已达700.84万,户籍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8%,为121.48万人,其余的人口都是非户籍人口,来自全国各地。

对外省市民工和下岗分流人员的就业

深圳人口中,17-25岁年龄段占工人总数的75%,其中18-23岁年龄段占45%左右。按其来源地分类,来自大中城市的占4.1%;来自大中城市郊区的占4.4%;来自 县城的占14.4%;来自乡镇的占29.8%;来自乡村的占47.3%。

以本人文化程度来分类,接受了初中教育的占31.8%;接受了高中/技校/职高教育的有50.5%;受过中专教育的有7.4%;接受了大专或以上教育的也有8.5%。

深圳人口结构的这几个特点,显然对于深圳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随着深圳经济结构的提升,劳动力素质有相应的提高,能够满足产业发展对于劳动力素质的更高需求。

其次,因为流水线劳动力供应的充裕和劳动力市场的激烈竞争,企业劳动力成本的上涨能够得到控制而保持对外来投资商的吸引力。

人口的年轻化表明,整个人口的供养系数很低,资源主要流向生产和建设。

深圳就业人口的产业分布表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非常突出。据统计,深圳在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只占1.59%,第二产业占到55.99%,从事服务业的有42.42%。

在外来人口占总人口82%的比重条件下,深圳的工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给外地流入人口提供最多的就业机会。从全国看,农村劳动力主要输出省份为河南、四川、安徽、湖南、湖北、江西、河北、山西;主要接纳省份为:广东、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沿海地区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新疆、西藏近年来也在成为新的流入地。与其他省区比较,东北3省城市职工流出量相对比较大。

根据深圳劳动部门的调查,深圳外来劳动力主要来自长江以南的省区:广东本省、湖南、四川、江西、湖北;近年来,山东、河南、安徽到深圳务工的人也有明显增加。这些省区,都是农业大省。河南和四川还是人口大省。显然,深圳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为这些地区外流的民工提供了很多的就业机会,减缓了这些省区的农业结构调整派生出了就业压力,并为这些地区农村居民增加了现金收入。

上海财经大学兰宜生于2000年7—8月,在广东做了一次外省民工问卷调查。调查地点包括广州、深圳、珠海等14个城市,占广东全部22个地级市的2/3;所选企业均为外商投资出口企业。接受调查的民工分别来自黑龙江、甘肃、山西、陕西、河南、湖南、安徽、江西、湖北、贵州、四川、云南等12个中西部省区。

返回的问卷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外地民工的月收入水平比其原本在家乡做工或务农的月收入水平平均提高3.23倍,由144元提高到611元;每个民工平均每年往家汇款2606元,占其家庭年总收入的28.7%。这说明中西部地区劳动力流入广东,既缓解了中西部地区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也对增加民工个人及其家庭收入有显著效果,对提高中西部省区的人均收入水平具有积极作用。

同时,在外省市因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等原因下岗分流的一部分熟练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等,也在深圳获得了再就业机会,有的甚至自己开始创业。外来工人中来自大中城市和县城的占近20%,就是说明。

从这两方面看,深圳高速发展的工业化,对富余的农村劳动力和城市下岗人员,都提供了就业机会,实际上配合了全国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过程。

再考虑到返乡创业的民工在就业方面的作用,深圳的见解作用也很大。少数民工学到技术和管理经验,营销渠道和手段,在在完成初步的资金积蓄后回乡创业。四川金堂回乡民工创业园,便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由于家乡政府的鼓励,一些长期在外务工经商的人员开始出现返乡创业发展的势头。在安徽、河南、湖北等省的一些市县,“民工+乡镇企业+农业综合开发”,已成为与“温州模式”、“苏南模式”等同具影响力的新的开发模式。1997年上半年四川回乡创业者总数超过40万。90年代末期的统计,安徽阜南县回乡创业者约占个体私营企业的75%。湖北咸宁地区通城县每年输出劳动力8万多人,每年民工“创汇”3亿元。由回乡打工仔创办的企业超过30家,累计投资18亿元,年产值3.4亿元。

影响深圳民营经济发展的几个问题

虽然民营经济在深圳的发展非常突出。但是限制性因素依然存在。

国家的政策法规方面仍存在对民营企业的事实歧视和限制。在产权保护方面,民营企业及其投资人的财产仍未能得到与国有、集体企业同等的保护,民营企业内部员工的贪污、盗窃行为被界定为“侵占”,处罚明显偏轻,深圳民营企业员工贪污、盗窃1万元以下的行为,甚至可以不受到包括行政处罚在内的任何处罚。

在产业政策导向方面,深圳市委、市政府的年度工作安排中,都强调发展民营经济的工作,但政府有关部门却没有具体的民营产业指导方案,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方向和项目的选择的政策模糊,在产业进入方面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机性。此外,明文规定的有关促进民营经济的措施,因为缺乏可操作性而难以落实。

在市场准入方面,对民营企业的限制政策仍然存在,一般垄断性的行业如金融、邮电、通讯、电力等目前仍禁止民营企业进入,在外贸等领域也对民营企业有不少限制。

融资瓶颈仍是妨碍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在成文的贷款政策方面,对于各种所有制的企业基本上做到了一视同仁,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国有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贷款融资仍有相当的顾虑和限制。深圳目前已经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在帮助民营企业的融资方面,还远远不能满足要求。民营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也受到限制,争取上市额度非常困难,已经壮大的民营企业只能通过收购国有企业或上市公司等方式“曲线上市”。而受广大中小民营企业关注的“二板市场”又迟迟未能推出。

个别政府职能部门办事的作风和效率以及办事的制度化、透明度等方面存在问题,提高了民营企业经营成本。一些政府部门在行政过程中歧视刁难民营企业的现象仍然存在而无法制止。有些政府部门的办事程序,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对大企业和小企业有不同的区别对待,如在民营企业的劳动用工、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出入境政策方面,与其它类型的企业相比,都还存在一定的待遇差别。民营企业对于某些政府部门的具体做法,仍然存在较多意见。如民营企业员工的人事档案管理问题,现在需由人才服务中心管理,而该中心又收取较高的管理费。民营企业希望深圳市借鉴上海、珠海等地的做法,在民营企业自愿的前提下,改由总商会和有关单位管理,免收管理费用,以减轻企业负担。

虽然体现出了五大特点有别于国内民营企业的整体特点,但是,国内民营企业的各种主要问题,在深圳也依然存在。自身的落后管理模式制约了企业的成长,投资--管理一体化的传统家庭式经营仍是深圳民营企业管理模式的主流。这种管理模式以业主个人产权为基础,家长式管理、经验型决策,用人唯亲,企业内部没有明确分工,决策不民主、管理不科学,缺乏有远见和专业能力的管理人员、理财人员等。

此外,对信誉重视不够甚至恶意欺诈的情况也存在,这也是民营企业开拓市场困难,融资时获得担保困难的最主要原因。

民营企业的所有-经营者的受教育程度与国有企业相比平均偏低,管理更加粗放,决策凭感觉。也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前景。许多民营企业获得商业信息的渠道十分狭窄,从事餐饮和零售等传统行业的多数民营企业,几乎从不使用互联网获取信息。

发展民营经济大力促进就业

民营企业在整体上以中小企业为主。而中小企业提供就业的能力,国际公认超出大型企业。法国国民经济发展中,中小企业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扩大就业方面。近年来,法国政府在制定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中加大了扶持中小企业的力度,鼓励中小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以缓解长期以来困扰法国的严重失业问题。

8 0 年代是法国中小企业蓬勃发展的时期。据统计,目前职工人数在500 人以下的中小企业有将近229万个,其中个体企业115万个,占总数的50.2 %;雇用2 0 名职工以下的小企业有104万个,占总数的45.4%。目前法国全国就业职工总数的70%被中小企业所吸纳,中小企业因此被誉为“创造就业岗位的机器”。近几年来,法国政府在振兴经济的努力中把扶持中小企业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1995年法国政府推出“振兴中小企业计划”,把向中小企业征收的利润税率从33%降低到19%,以刺激企业活力,扩大再生产;对中小企业的注册税和公司税的税率也相应降低,以鼓励创办企业。此外,政府还对扩大招聘职工的企业在福利税收方面予以减免优惠。1996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旨在维护中小企业利益的有关立法,保障众多小商业在竞争中的合法权益。同年还成立了中小企业发展银行,该银行由国家直接投资、联合部分民营投资银行入股,筹集300亿法郎(1 法郎约合0.16美元)的资金投放给中小企业,以提高经营能力和扩大生产规模。1997年,法国政府颁布简化对中小企业行政管理的37项具体措施,以减轻中小企业的负担。

美国同样如此。据1997年OECD的报告,美国中小企业数目占企业总数的98.0%。中小企业就业人数占就业人口总数的53.7%。中小企业的GDP占全美国GDP的48%。又据美国商务部中小企业管理局(Smal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BA)1998年的不完全统计,美国的中小企业总数约为2330万,占美国企业总数的99%;其雇佣人数占美国企业就业人口总数的52%;他们雇佣的高新技术行业的员工占总数的38%;它们的产值占私营部门总数的51%。美国新增就业机会的60%左右是在中小企业。

我国的情况也不例外,以北京为例,2000年北京市全部从业人员为6192927人,扣除农村劳动者1630273人,非农业从业人员为4562654人,其中在中小企业就业者为1439463人。占就业总人数的31.55%,说明每100个劳动者中就有32人在中小企业就业,可见中小企业在解决劳动就业方面所起的作用。随着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在就业中将要作出更大的贡献。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将可能释放出1.5亿,城市工业新增就业人口每年达数百万,城市下岗分流人员人员总数将达到3000万人左右。就业形势空前严峻。这时强调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对缓解就业压力,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中国加入WTO后,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一视同仁地给民营经济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是重要前提。

首先是应当结合“入世”后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对尚存的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些歧视性规定予以清理。

其次是政府应当制定切实可行的民间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对民营企业的投资方向进行适当指导,做到既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又有利于整体经济发展大局。

第三是参照“世贸”规则,放开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限制,在允许外资进入的领域也同样允许民间资本的进入。

第四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从“管理”转向“服务”,严格贯彻“依法行政”的原则。

第五是落实中央和有关部门关于增加和方便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的文件精神,学习国外可行经验,加快金融创新以满足合乎条件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各方面的融资需求。

第六是通过产业政策来扶持有潜力的民营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的快速发展,以加强中国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应对国外企业的竞争力。

第七是要打破意识形态上的传统思维定势,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革,实现两者优势互补。以切实可行的具体政策,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资、合作、兼并、收购、承包、租赁、托管等各种形式,广泛参与国有企业产权流动和资产重组,盘活国企存量资产,利用国企闲置设备,吸纳国企富余职工,与国有企业互补互助,共同开拓国内外市场,携手应对“入世”新形势。这不仅能够帮助国有企业渡过战略性调整的一时难关,更可以达到加快民营企业自身发展的目标。

此外,为民营企业提供有效的商务信息服务,引导民营企业理顺产权结构、规范组织形式、改进管理方式;通过税务杠杆来减轻民营企业的财务负担,鼓励民营企业多提供就业机会,也都是很重要的举措。

民营企业得到新的发展动力,就业能力就能提高。

在社会层面上,为外来民工改善生活和工作条件,也是增强社会稳定性、优化地方投资软环境的重要内容。正因为工人的劳动和生活条件不佳。他们每天紧张、长时间的工作而摄入营养不良,居住拥挤,健康状况不佳。因此深圳劳动力的流动性很高,增加了企业对于员工培训的投入而提高了经营成本。

据调查,目前深圳民工的基本生存条件不佳。因为工资水平相对较低,为保证汇款回乡,外来劳动力压缩自己的生活开支,将生活开支和日常消费压缩到最低限度。 民工的工伤、医疗、养老社会保障水平低,也迫使民工压缩消费。

缺乏社会和企业的服务,民工的进修培训提高等需求难以满足。

因为缺乏社会的服务,一些企业不得不为民工提供食宿等,造成了新的“企业办社会”现象,企业的管理和运作实际成本加大。

第5篇:民营经济发展问题范文

1、起步水平和相应对策低。

民营企业的初期发展主要依靠创业者敏锐的洞察力和富有经验的判断力,普遍存在着低水平重复投资初始积累不足的问题。全国私营企业平均每户雇工不超过十三、四人,注册资本不足百万元,设备大部分是大企业替换下来的,产品比较落后,难以适应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变化。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信息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仅凭个人的经验和能力难以应付多变的市场。有的民营企业片面追求目标短期化,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不惜以造假、损害环境获取近期利益;有的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低,模仿别人的技术和进行低技术含量的产品生产。

2、资金来源的单一。大部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以政府财政资金为主,只有少数地区设有民营担保公司。由于中小企业量大面广,而且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政府出资的政策性担保远远满足不了中小企业担保的需要。而且地方财政担保基金大部分是一次性注入,规模又小,缺乏资金补偿机制。现在许多地区银行不愿意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担保规模较小,没有补偿机制。

3、政府不适当干预和政策的不连续。我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是在各级政府的直接支持下建立的,如果政府行为得不到制约,政府就可能会以出资人身份不适当干预担保业务活动,信用担保就会重蹈政府干预贷款的覆辙,出现各种形式的指令性担保。虽然政府提出要减少行政干预,实行公司化运作,但是领导说了算、领导定项目造成呆坏帐的现象还广泛存在。另一方面,信用担保机构又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尤其是资金上的支持。如果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政策发生调整,或者减少对担保机构的资金注入,担保机构就难以为存。

4.管理机制不健全民营企业普遍采用家族式经营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依靠家族的凝聚力来同舟共济,克服了创业的种种困难,适应了初创的需要却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有的民营企业是家长制个人决策;有的民营企业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圈定接班人,造成“近亲繁殖”;有的民营企业的产权是家族的,既没有外界的参股,又没有产权的多元化。这时,家族式的管理体制又成为改革的障碍。连经济发达地区的上海市90%的私营企业还停留在家族式经营管理上,与建立真正的化企业管理制度还有很大差距。

5.经营者法律意识和思想觉悟不全面。我国现行调整企业法律关系的法律法规没有摆脱传统思想,仍然按照所有制投资主体、组织形式、投资区域等原则制定。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确定民营企业的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但在一些具体的立法中,民营企业仍不被重视。民营企业中高素质的经营者是少数,大多数的经营者在政治觉悟、知识水平、管理能力、人格素养、法律意识及道德修养方面都存在不足。有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主文化程度低,不注重,缺乏经营现代企业的知识;少数民营企业主的产业与权钱分不开,一些钻营者与一些腐败的官员相互勾结,侵吞国有资产,从银行获得巨额贷款,再进行反复抵押融资操作,利用“滚雪球”的方式将巨额社会财富据为已有。这不仅践踏了社会公德和市场秩序,损害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基本价值,也直接危害到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安全。

6、融资渠道不规范

一是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狭窄。民营企业贷款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银行方面说,首先是机构往往注重内部监控,防范金融风险,不敢向民营企业提供贷款;其次是由于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银行可放贷能力减弱;第三是信贷授权授信制度与责任追究制使基层行丧失了放贷的积极性;第四是机构网点收编导致信贷辐射面减少,造成信贷区域下降。如我市某金融机构在中小企业贷款类型上,表现为固定资产贷款越来越少,流动资金贷款期限越来越短。

二是民营企业间接融资难。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起步较晚,为尽量避免资本市场的风险,保护资本市场的稳健运营,对民营企业向社会公开发行债券限制较多;能够进入证券市场的多是国有企业,民营和中小企业的上市困难重重。

三是不正常的融资加大了民营企业的风险。有的民营企业靠供应商、商为其融资,形成一定程度的利益共同体,但资金成本高、风险大,并且这种方式存在法律上的障碍。首先是民营企业之间不能相互拆借。人民银行的《贷款通则》第61条规定:“企业之间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办理借贷或者变相借贷融资业务”。其次是民营企业向个人借贷有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之嫌疑。

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是引导民营经济沿着有利于国民经济全局的方向发展。把发展民营经济与搞活国有经济结合起来,鼓励民营经济吸纳国有企业分流人员,支持民营经济以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和结构优化,把发展民营经济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投资大农业开发,支持民营经济发展高科技产业、出口创汇产业、环保产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产业结构层次。同时,引导民营企业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鼓励民营企业扩大再生产,加速技术改造,合理开发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二是给予民营企业和其他企业平等地创业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取消对民营企业发展的限制性、歧视性规定;降低民间投资的产业门槛,简化工商登记手续,制止乱摊派、乱收费、乱集资;破除地区分割、行业壁垒,在税收、土地使用、企业开办、进出口等方面,取消一切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限制。

第6篇:民营经济发展问题范文

关键词:中小民营企业;制约;经济发展;问题

莱州经济开发区是一个省级开发区,区内辖有注册的各类企业达1000余家,其中,中小民营企业占到90%以上,中小民营企业成为区内名副其实的经济支柱。但这些年来,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并不像想象发展的那么顺利,企业规模小、管理体系不完整等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中小民营企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所以要想从根本上的解决问题,就要发现问题,从而采取措施去改善。才能提高今后中小民营企业经济发展的前景。

一、中小民营企业在发展存在的“瓶颈”

1.行业竞争不行。目前,开发区的绝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末到90年代初,投入的基本模式大都是“挂靠型”,且投资规模较小,加之自身固定资产与资源受局限,和客户、债权人、供应商等关系不稳定。因此,同行业中竞争不行,致使这类中小民营企业经营风险不断增加。

2.核心技术缺乏。在现在经济发展环境下,技术创新是激发企业内部经济增长的唯一动力,是整个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支撑点。开发区内90%以上的中小民营企业当中,拥有各类研发技术平台的企业寥寥无几,仅占到5%,拥有专利技术的企业也不到20%,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大约有60-70%的中小民营企业仍然处在核心技术不足的状态。所以说,中小民营经济核心技术缺乏,必然导致目前中小企业经营困境重重。

3.人力资源不稳。一是用人的观念不准,缺乏“用对人”的认识。不注重引进人的职业素质及技能系统性培养,仍然以“家族式”管理模式来管理员工,导致不能有效率的给企业带来效益。二是总以为自己规模小,资金不足,就从自己身边挖掘人力,从而导致自己的人有一种――我在自己朋友或亲人的企业工作,就以一副我也是老板的心态来管制外来的人员,导致公司出现多种管理者的现象,最终使外来人员的流失,使真正有利的人越来越少,从而导致企业上发展的不利。这样一来,企业就会错失很多优秀的员工,企业更无法提高经济效益。

4.管理水平不高。我们认为,中小民营企业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没有高端技术产品,但不可以没有高水平的管理体系。因为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影响中小民营企业绩效的最重要因素。纵观开发区的中小民营企业,总体看其财务管理、投资融资能力、市场经营运作等各个管理层方面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个是中小民营企业对于经济管理职能部门通常会配备专业水平和知识水平较高的优秀人才,但是企业内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往往素质不高,致使企业整体管理科学性降低。一个是中小民营企业自身资金相对不足,对外融资力不够,使得企业的在管理上不能够有效的配合各个环节,不利于企业获取利益。

5.设备硬件落后。目前看,绝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除规模小、资金少等制约因素外,生产设备、管理设施等硬件相对是二流、三流的问题也相当普遍。没有较大的规模、没有充足的资金与人才、没有一流的生产设备与设施,已经成为制约中小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的“三大硬伤”。特别是设备落后的问题,不仅影响到产出效率,增加生产成本,浪费能源资料,而且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经济发展。许多中小民营企业只能眼睁睁看着企业的发展越来越恶劣,而破产、关门。

二、促进中小民营企业经济发展的措施

1.打造一个中小民企产权清晰规范的管理体系。中小民营企业成长的创业的历程是非常曲折及艰辛的,所以中小民营企业在经济法发展的过程中想要进一步的发展必须用现代企业制度的观念,去重新制定企业的战略目标、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要是适当地运用现代企业制度中两权分离的运行机制进行改造,让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就不会造成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冲突。这样,企业经营市场的因素、社会的因素作为主要关键的考虑,让企业的发展突破重围,为进一步的发展壮大提供拓展的空间。同时,企业也要从旧的传统思想的束缚中突破出来,从小农经济、封闭思想中突破出来,从习惯势力中解放出来。要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各个城市的人民关注,转化为前进的坚韧性,开放的接受性、探求的创新性、待人的率真性、务实的操作性等积极的因素,增强文化内涵,提升观念层次,以长远的目光看待中小民营企业经济的发展。

2.制定一个中小民企健康持续发展的投资体系。中小民营企业的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就是投资,但是投资是有风险的,在企业进行投资的同时都应该以企业健康发展为目的来制定出科学的投资计划,以提高投资的成功率和收益率。为了防止在企业投资的工程中出现某种项目的实际费用超出本身的预算范围,所以要对其项目要加以精确的进行资金预算,以防造成项目资金缺口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同时在生产经营中要加强对现金流量的控制管理,严格控制各种款项的收支,科学组织生产,尽量减少库存积压,提高流动资金周转速度,以保证企业足够的备用资金。

3.营造一个中小民企提供资金援助的便捷通道。中小企业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资金上的缺乏,当然国家应该采取各种措施来解决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如设立风险基金、提供财政补贴、制定贷款优惠政策等措施。希望能够通过国家给的优惠政策能够帮助企业更好的发展。

4.健全一个中小民企重视客户工作的服务机制。首先,每个企业的发展都是由客户支撑起来的,所以在客服的服务上,我们必须重视起来,以实现客户服务为中心的管理体系。企业的客户服务效率与品质的提高,是要由企业内部指挥中心进行监督调配来实现,以此解决企业与客户之间存在的交流协调不便的问题,并且对于市场分析,预测提高信息数据有很大的帮助。所以中小民营企业一定要作好客户服务,以此取得更多客户的信任和关注,由此让企业在经济发展上更上一步。

5.搭建一个中小民企经济合同监管的服务平台。中小民营企业在经济上的管理必须重视起来,一定要明确及控制合同在签订和项目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利与弊,同时,中小民营企业一定要劳抓和紧抓施工项目的合同。在每个项目开展之前,一定要详细规划合同内容,按合同计划管理、生产管理、组织管理。同时企业领导在思想方面也要重视起来,想把合同内容中的职责更好的落实在每个项目和人员上,就一定要制定一个完善的相关制度,正确建立合同实施保证体系。其次要严格分析和管理合同草案、合同风险、招标文件、投标文件。这其分析的过程中一定要调动专业的人员进行分析。并且对所有合同的文档管理要进行一个严格的管理系统,对于合同上的变更内容,招标文件,以及保险和各项费用都有要一个明确的管理体系,同时也要注意整理和存档。这是管理企业合同的关键。

6.树立一个中小民企提高人才素质的用人观念。建立衡量用人新指标,树立“用人要疑,疑人要用”新理念。首先,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水平与管理人才素质有很大的关联,所以,企业在发展中必须要把提高管理者自身素质为重要目标之一。之所以把管理者的能力与素质提高,是为了更好的提高他对企业员工的素质,并且能够及时发现企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正确识别出中小民营企业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漏洞,并加以改善。同时,管理者素质的提升能够推动一个企业新形势下的经济发展趋势,能够避免因个人的过失给企业发展造成损失,同时也能改善其管理者陈旧的管理理念,从而推动一个企业的发展和建设。所以我们要在人才管理方面一定要坚守一个以身作则的良好职业操守,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体制,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来为今后企业的发展作铺垫。

三、结束语

中小民营企业因什么样的因素无法顺利的发展,这都是需要国家和人民去关注的问题,加强对人力、财力、管理上的素质的提升,同时也需要外部资源的支持。通过多方面的力度加强,来更好的推动中小民营企业经济在今后当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春伟.新形势下中小企业经济管理的应对策略[J].企业研究,2013(04):52.

第7篇:民营经济发展问题范文

一、中小民营企业在发展存在的“瓶颈”

1.行业竞争不行。目前,开发区的绝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末到90年代初,投入的基本模式大都是“挂靠型”,且投资规模较小,加之自身固定资产与资源受局限,和客户、债权人、供应商等关系不稳定。因此,同行业中竞争不行,致使这类中小民营企业经营风险不断增加。

2.核心技术缺乏。在现在经济发展环境下,技术创新是激发企业内部经济增长的唯一动力,是整个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支撑点。开发区内90%以上的中小民营企业当中,拥有各类研发技术平台的企业寥寥无几,仅占到5%,拥有专利技术的企业也不到20%,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大约有60-70%的中小民营企业仍然处在核心技术不足的状态。所以说,中小民营经济核心技术缺乏,必然导致目前中小企业经营困境重重。

3.人力资源不稳。一是用人的观念不准,缺乏“用对人”的认识。不注重引进人的职业素质及技能系统性培养,仍然以“家族式”管理模式来管理员工,导致不能有效率的给企业带来效益。二是总以为自己规模小,资金不足,就从自己身边挖掘人力,从而导致自己的人有一种――我在自己朋友或亲人的企业工作,就以一副我也是老板的心态来管制外来的人员,导致公司出现多种管理者的现象,最终使外来人员的流失,使真正有利的人越来越少,从而导致企业上发展的不利。这样一来,企业就会错失很多优秀的员工,企业更无法提高经济效益。

4.管理水平不高。我们认为,中小民营企业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没有高端技术产品,但不可以没有高水平的管理体系。因为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影响中小民营企业绩效的最重要因素。纵观开发区的中小民营企业,总体看其财务管理、投资融资能力、市场经营运作等各个管理层方面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个是中小民营企业对于经济管理职能部门通常会配备专业水平和知识水平较高的优秀人才,但是企业内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往往素质不高,致使企业整体管理科学性降低。一个是中小民营企业自身资金相对不足,对外融资力不够,使得企业的在管理上不能够有效的配合各个环节,不利于企业获取利益。

5.设备硬件落后。目前看,绝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除规模小、资金少等制约因素外,生产设备、管理设施等硬件相对是二流、三流的问题也相当普遍。没有较大的规模、没有充足的资金与人才、没有一流的生产设备与设施,已经成为制约中小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的“三大硬伤”。特别是设备落后的问题,不仅影响到产出效率,增加生产成本,浪费能源资料,而且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经济发展。许多中小民营企业只能眼睁睁看着企业的发展越来越恶劣,而破产、关门。

二、促进中小民营企业经济发展的措施

1.打造一个中小民企产权清晰规范的管理体系。中小民营企业成长的创业的历程是非常曲折及艰辛的,所以中小民营企业在经济法发展的过程中想要进一步的发展必须用现代企业制度的观念,去重新制定企业的战略目标、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要是适当地运用现代企业制度中两权分离的运行机制进行改造,让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就不会造成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冲突。这样,企业经营市场的因素、社会的因素作为主要关键的考虑,让企业的发展突破重围,为进一步的发展壮大提供拓展的空间。同时,企业也要从旧的传统思想的束缚中突破出来,从小农经济、封闭思想中突破出来,从习惯势力中解放出来。要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各个城市的人民关注,转化为前进的坚韧性,开放的接受性、探求的创新性、待人的率真性、务实的操作性等积极的因素,增强文化内涵,提升观念层次,以长远的目光看待中小民营企业经济的发展。

2.制定一个中小民企健康持续发展的投资体系。中小民营企业的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就是投资,但是投资是有风险的,在企业进行投资的同时都应该以企业健康发展为目的来制定出科学的投资计划,以提高投资的成功率和收益率。为了防止在企业投资的工程中出现某种项目的实际费用超出本身的预算范围,所以要对其项目要加以精确的进行资金预算,以防造成项目资金缺口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同时在生产经营中要加强对现金流量的控制管理,严格控制各种款项的收支,科学组织生产,尽量减少库存积压,提高流动资金周转速度,以保证企业足够的备用资金。

3.营造一个中小民企提供资金援助的便捷通道。中小企业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资金上的缺乏,当然国家应该采取各种措施来解决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如设立风险基金、提供财政补贴、制定贷款优惠政策等措施。希望能够通过国家给的优惠政策能够帮助企业更好的发展。

4.健全一个中小民企重视客户工作的服务机制。首先,每个企业的发展都是由客户支撑起来的,所以在客服的服务上,我们必须重视起来,以实现客户服务为中心的管理体系。企业的客户服务效率与品质的提高,是要由企业内部指挥中心进行监督调配来实现,以此解决企业与客户之间存在的交流协调不便的问题,并且对于市场分析,预测提高信息数据有很大的帮助。所以中小民营企业一定要作好客户服务,以此取得更多客户的信任和关注,由此让企业在经济发展上更上一步。

5.搭建一个中小民企经济合同监管的服务平台。中小民营企业在经济上的管理必须重视起来,一定要明确及控制合同在签订和项目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利与弊,同时,中小民营企业一定要劳抓和紧抓施工项目的合同。在每个项目开展之前,一定要详细规划合同内容,按合同计划管理、生产管理、组织管理。同时企业领导在思想方面也要重视起来,想把合同内容中的职责更好的落实在每个项目和人员上,就一定要制定一个完善的相关制度,正确建立合同实施保证体系。其次要严格分析和管理合同草案、合同风险、招标文件、投标文件。这其分析的过程中一定要调动专业的人员进行分析。并且对所有合同的文档管理要进行一个严格的管理系统,对于合同上的变更内容,招标文件,以及保险和各项费用都有要一个明确的管理体系,同时也要注意整理和存档。这是管理企业合同的关键。

6.树立一个中小民企提高人才素质的用人观念。建立衡量用人新指标,树立“用人要疑,疑人要用”新理念。首先,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水平与管理人才素质有很大的关联,所以,企业在发展中必须要把提高管理者自身素质为重要目标之一。之所以把管理者的能力与素质提高,是为了更好的提高他对企业员工的素质,并且能够及时发现企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正确识别出中小民营企业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漏洞,并加以改善。同时,管理者素质的提升能够推动一个企业新形势下的经济发展趋势,能够避免因个人的过失给企业发展造成损失,同时也能改善其管理者陈旧的管理理念,从而推动一个企业的发展和建设。所以我们要在人才管理方面一定要坚守一个以身作则的良好职业操守,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体制,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来为今后企业的发展作铺垫。

第8篇:民营经济发展问题范文

关键词: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对策;黑龙江省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3-0169-02

一、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当前,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呈现出速度、效益、结构、质量协调发展和全面提高的态势,在繁荣经济、增加就业、推动创新、促进改革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民营经济对我省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2007年,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536.1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35.8%。全省非公有制企业及个体工商户183.3万户,比上年增长3.4%,其中非公有制企业171.4万户、个体工商户165.7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11.5%和2.5%;从业人员568.3万人,比上年增长2.8%,其中非公有制企业223.1万人、个体工商户334.2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3.4%和2.4%。2007年,全省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达到1994户,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67.6%,实现增加值466.9亿元,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276户,超10亿元的企业有14户。全省民营企业进出口总值由2002年的9,8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126.7亿美元,年均增长92%,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比重由2002年的11%提高到2007年的73%;进出口超亿美元的企业由1家发展到24家,已经成为对外贸易合作的主要力量。2007年,全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10 199户,比上年增加了300户,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020亿元,利税13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18%和16%。

2.民营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制,使大量闲置的国有资产得以盘活。近三年,我省民营企业通过不同形式参与国企改制,盘活国有资产35亿元,安置国企职工近4万人。通过参与国企改制,有54个民营企业项目获国家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国债支持,总投资55.2亿元,分别占全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项目总数的40%和总投资的20%,形成了与公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为我省老工业基地振兴注入了活力。

3.是技术创新的活力源泉。我省近些年民营企业的研发投入不断增加,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全省50%的发明专利、6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已有170户企业设立了研发机构,近千户企业实施了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300余户企业通过了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4.是进一步扩大开发、推进开放的投资主体。我省2007年民营经济投资总额1784.4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62.3%。

5.优势特色园区带动产业集群发展。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全省中小企业已呈现出优势特色园区带动产业集群发展的新格局,产业集群效应逐步显现。目前,省级中小企业园区发展到80个,形成特色产业集群82个,企业6492户,从业人员25.8万人,年销售收入239亿元。大庆市20个工业园区,2007年新开发面积18平方公里,投入建设资金2l亿元,入园企业总数达到1052家,实现工业增加值81亿元,占地方工业的62.5%,初步形成了轻纺、大豆加工、纸业包装、皮革、橡胶等主业突出、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二、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国务院于2005年出台了支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三十六条”文件,虽然明确了凡法律无明文禁止的行业和领域,个体私营经济都可以平等准人,享受同等待遇,但从现实情况看,行业准人进展缓慢,一些垄断部门和行业、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准入门槛依然很高。

2.融资难问题突出。在金融方面,对中小企业信贷仍有诸多条件限制,使一些经济效益好、社会信誉好、管理先进的中小企业由于资金问题而难以大踏步发展。

3.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市场缺少为个体私营企业服务的中介组织,个体私营企业在政策法规、信息咨询、融资担保、创业辅导、市场开拓、技术对接、项目研发、人才培育以及对外交流等诸多方面难以获得有效的市场支持。一些部门以检查收费来代替服务和监督,没有为民营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4.民营企业发展的社会环境还不优越。在一些地方,民营企业合法权益遭受侵犯的案例时有发生,一些行政执法机构对个体户、小企业滥施罚扣的现象经常不断。统一、开放、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尚未形成。

5.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综合竞争能力。一些企业对其从业人员缺乏严格的培训和科学的管理,出现了缺乏诚信、账目不实、偷漏税款、逃废债务、制假售假等不良行为,影响了私营企业的形象,严重的损害了国家利益,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

三、对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积极推动民营企业快速成长,支持一批骨干企业发展壮大

1.激发全民创业热情,在城镇和农村积极开展创办小企业、开发新岗位活动。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就业弹性高、就业容量大、就业形式灵活、就业门槛低的特点,鼓励具有一技之长的城镇居民和农民、复转军人、大中专毕业生乃至机关干部创办、领办小企业。

2.重点支持具有示范作用的省级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其引领带动示范功能。积极搞好创业辅导、项目咨询、信息服务、技术支撑等活动,落实补助资金,扶持发展创业项目;积极扶持一批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骨干企业群体;积极扶持拥有专利技术、管理科学、资本运作水平高、市场开拓能力强的成长性中小企业加快发展。

3.发展一批配套中小企业,延伸优势产业链。通过国有企业的规模扩张、技术扩散、零部件加工,带动一大批民营企业的发展。积极组织国有大中型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对接活动,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围绕我省乙烯、汽车、飞机、电站设备、重型机械制造等骨干企业发展好配套项目,搞好零配件加工和延伸加工,发展专业化的配套企业。

4.大力发展一批特色产业的中小企业集群,提升中小企业整体竞争力。按照布局合理、土地节约、生态环保的原则,改善产业集聚环境,促进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形成。为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提业依托。积极发展一批高科技和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重点推进装备制造业集群、石油化工业集群、医药制造业集群和农产品加工、木材加工、纺织服装等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

5.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发挥好我省农业资源丰富和农产品总量大、品质好的优势,促进民营企业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上发挥更大作用。要引导民营企业围绕粮

食、畜禽、亚麻、马铃薯、山特产品、乳制品、果蔬加工等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着力培育一批掌握先进技术、具有自主品牌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二)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为民营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1.鼓励和支持大型民营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中小企业技术服务中心。积极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工程,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建立面向民营中小企业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2.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开展自主创新、联合创新活动。不断开发具有竞争力的“专、精、特、新”产品。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研发应用新技术,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并为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引导民营企业推广节能、减排、环保新技术、新工艺,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

3.建立融资担保体系,努力解决民营经济发展资金问题。引导民营企业加强诚信建设,全面开展民营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和企业诚信活动,帮助民营企业提升诚信度。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社会自然人创办信用担保机构,建立合理的风险分担和分散机制,降低担保、贷款风险。

4.提高对民营企业项目开发建设的扶持力度。建立中小企业融资促进会,开展银企对接活动。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开展资本运营,推进民营企业上市辅导工作,支持鼓励企业上市融资。

5.建立培养体系,全面提升民营企业管理水平。加强中小企业培训服务平台建设,重点建设和扶持省市两级中小企业培训基地;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积极开展对民营企业家的培训、职业经理人的培训、专业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努力造就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优秀企业家队伍,为民营企业培养国际经贸合作方面的专业人才。

(三)努力打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确保民营经济健康顺利地发展

1.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在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等行业和领域,允许非公有制资本进入这些垄断行业和领域。完善政府特许经营制度,规范招标行为,支持非公有资本参与各类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营。支持、引导和规范非公有资本投资教育、科研、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包括非营利性领域和营利性领域。

2.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和信贷支持力度。在省、市财政预算中设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有效发挥贷款利率浮动政策的作用,鼓励各金融机构从非公有制经济特点出发,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完善金融服务,提高对非公有制企业的贷款比重。

3.拓宽非公有制企业直接融资渠道,鼓励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到境外上市,允许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发行企业债券。

第9篇:民营经济发展问题范文

关键词:民营企业 发展 面临的问题 应对策略

一、民营企业

民营企业是我国改革开放经济改制之后产生的企业组成形式,是指无国家和政府资本介入和无其它财团控制的个体私营企业,一般指年收入在500万及以上的私营企业。民营企业改变了传统的资本组成形式,采用较为灵活的融资方式,加快了资本的流通,因而发展较为迅速,在我国尤以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为盛。近年来国家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为民营企业开展经济活动提供了很多的政策支持,体现出党和国家重视民营企业的态度。民营企业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在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今天,民营企业也将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二、 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我国民营企业的内在问题

1、 企业内部结构的问题

我国民营企业无国家和政府资本,没有其他财团的控制,一般是个人独资公司或者是合资的私人企业,因此我国民营企业的所有人即是公司的最高决策者和最高管理者,这种多重身份使得民营企业的内部结构过于简单,没有建立一定的权力分担机制和监督机制,使得企业在运行过程中较多的体现企业最高领导的个人意志,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容易产生决策错误,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企业内部结构存在问题,还体现在企业职能部门相对缺失,没有或者较少建立一些相应的职能部门,比如行政监察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等等,导致一些正常的企业职能不能得到开展。我国民营企业相关部门的缺失使得企业在日常活动当中容易导致相关工作的缺失,不易于企业正常秩序的维持和只能开展,从长远来说不利于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因此,民营企业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企业结构的不成熟。企业结构的不成熟有其自身的原因,即是出现晚、发展快,因此缺少一定的积累与自我调整,但是面对新时期越发复杂的经济形势和社会竞争,民营企业应当响应国家号召,建立健全企业制度,调整优化企业的内部结构。

2、 企业融资问题

我国民营企业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融资问题,融资难是一个老问题,但是目前为止我国民营企业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首先我国银行利率过高,这是一个公认的问题,我国5%的水平远高于世界平均2.4%的水平,因此我国民营企业在借贷还贷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压力,有时一个资金缺口产生难以调集其他资本去弥补,一旦资金链产生断裂可能会导致整个企业的破产。近年来党和国家依据温州模式的成功,逐渐将民间借贷合法化,只要是适合阶段特点和经济建设的实际,同时对经济发展有利的,是可以认可的,因此认可了民间的资本流通。这对于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政策支持,民间资本的引入使得民营企业不仅个人资本受到支持,资本间的流通也受到保护。但是,目前民间融资和资本流通还处在发展阶段,制度很不成熟,在实践当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比如借贷风波和还贷风波等,因此民营企业利用民间资本的流通来融资一个是制度不成熟,再一个就是存在一定的风险,一旦产生问题会难以找到解决途径,因此民营企业的民间融资尚需制度支持。近年来,民营企业海外融资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兴起,我国民营企业利用国外资本的意识逐渐增强,但是还是像民间融资一样,我国民营企业赴海外融资还处在发展探索阶段,非常不成熟,难以有效解决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二)企业需要面对的外部问题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经济中占主体地位的必须是国有企业,在经济总量中占优势的一定要是国有经济,因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所以经济需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这就决定了,民营企业是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中的一种,所以在政策方面有一定的限制,比如经济总量、从事行业等等。在当前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环境之下,民营企业大多从事制造行业,一部分从事货物集散、餐饮等行业,而与资源相关以及公共服务相关的行业目前还很少参与,这种政策环境造成了民营经济从事的经济行业面较窄,发展较缓慢。民营企业要面对的另一个政策环境的问题就是一些战略性的产业不允许民营企业的介入,原因如上条中所述,同时还是因为民营企业的经济实力普遍较弱,无法与资产雄厚的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制度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尴尬,因为民营企业的资产组成多是民间资本,因此许多方面都需要进行审查和检测,确保资本的健康和从事经济类型的安全,这些问题导致民营企业在面对政策环境时会遇到很多问题。

三、 民营企业发展面临问题的应对策略

(1)在政策上放宽限制,增加对民营企业的政策支持,改善民营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减少对民营企业的限制。

(2)深化改革开放,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民营企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使我国的经济结构更加健康完善。

(3)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法律支持,对民营企业不合理的行为进行法律约束。另外还要研究相关的政策,如融资、债务问题等,为民营企业面临的问题寻找出路。

(4)民营企业要进行公司体制改革,改善自身的组成结构和内部机制,建立适应市场要求、符合公司发展规律的公司制度。

(5)加大对科技的投入,重视民营企业对科技的研发和应用,进行产业转型,增强民营企业的经济质量。

四、结束语

正确分析我国民营企业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有助于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参考文献:

[1]许钊.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