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范文

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精选(九篇)

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

第1篇: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范文

一、考题例析

例1 (2014年高考江苏地理卷第30题)我国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表明:我国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镉、汞、铅3种重金属污染物含量呈现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方向逐渐升高的态势。图1为甲城市不同功能区土壤中4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及用此4种元素计算出的综合污染指数。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土壤中镉、汞、铅3种重金属污染物分布特点的成因是_______。

(2)甲城市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情况空间分布特点是_____。

(3)甲城市矿冶区明显高于其他功能区的两种重金属元素是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

(4)土壤污染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的主要影响是__________。为防止我国土壤污染加剧并修复已污染的土壤,需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我国东南地区经济活动强度大,西北地区经济活动强度小,所以东南地区产生的镉、汞、铅等重金属土壤污染物比西北地区多,因此土壤污染物含量呈现从西北到东南递增的态势。与东北相比,西南地区有色金属工业分布较多。

第(2)题,读图中综合污染指数折线可以得出矿冶区污染最严重,其次是居民区和商业区,城市绿地和风景区污染较轻,开发区污染最轻。

第(3)题,读图可以看出,甲城市矿冶区明显高于其他功能区的两种重金属是铅和镉,主要是因为矿冶区在金属冶炼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较多,工业污染严重。

第(4)题,土壤污染会降低土地生产力,破坏土壤资源,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继而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为防止土壤污染加剧,应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对污染源的治理,加强宣传,提升环保意识,切实保护土地资源等。

【答案】(1)东南地区经济活动强度大于西北地区,产生的土壤污染物多;西南地区有色冶金工业分布较多

(2)矿冶区和居民区污染最严重;开发区和风景区污染较轻

(3)铅、镉 矿冶区工业污染严重

(4)降低土地生产力(破坏土壤资源);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 健全并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污染源的治理;开展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加快修复已污染的土壤;加强宣传教育,提升环保意识

例2 (2014年高考福建文综卷第40题)图2示意流经某城市小河水污染程度与流量、降水的关系。读图回答问题。

(1)说出小河水污染的变化特点,简析该次水污染形成的原因。

(2)简述防治该河水污染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第(1)题,从污染物浓度曲线可以看出,水污染的变化特点为呈“W”形变化,其形成原因要结合降雨量和河流流量进行分析。

第(2)题,防治水污染的措施主要从禁止各种生产、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建设完善的城市截污管网和净化设施,加强宣传教育等方面分析。

【答案】(1)污染总体呈“W”形变化(先减轻后加重,3日污染最严重,随后减轻恢复常态)。城市地表污染物较多;降雨后污染物被径流带人河流;河流流量小,河水自净能力差。

(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水环境的保护意识;禁止各种生产、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建设完善的城市截污管网和净化设施;引水冲污,增强河水自净能力。(答三点即可)

二、考点归纳

1.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表现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是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不协调而造成的。对其成因及表现的分析理解,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1)正确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对立统一的关系,如图3。

(2)环境问题产生的机理与表现,如图4。

【误区警示】

环境污染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资源短缺,资源短缺也会引起生态破坏。

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如表1)

3.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

(1)城市与乡村主要环境问题的差异(如表2)。

(2)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如表3)。

4.我国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如表4)

【方法技巧】

(1)分析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和分布。首先应从题目所给图、表、文字等资料入手,判断出该环境问题是什么,是属于生态破坏还是环境污染,从而结合相关知识分析判断该环境问题的特征以及在其他区域的分布等。

(2)分析成因。成因一般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目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资源和能源的不合理利用,因此人为原因是分析的重点。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主要表现在滥伐森林、滥垦草原、过度捕猎、过度开采矿产资源、大量排放废弃物和随意排放有害物质等。另外,自然原因也是环境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分析自然原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缓慢的流速,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

(3)分析后果与危害。主要是指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学生回答问题要准确、全面。例如,温室效应的加强对地理环境、人类的生产与生活都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学生在回答时这两方面都要分析到,不可遗漏。

(4)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一般可从政策、法规性措施,工程、技术类措施,宣传、教育类措施,生物措施等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等。生态破坏问题: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资源问题:要从“开源”(替代资源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三、命题预测

高考对环境问题的考查集中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方面。从考查内容上看,以不同区域某一环境问题的统计图表、文字数据等切入,结合区域图考查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防治;以当前我国或世界发生的重大环境问题为切入点,综合考查某种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的原因、危害、防治措施;结合重大工程考查相关环境保护措施的合理性,分析工程建设带来的环境影响。联系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的相关内容考查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今后高考命题的热点,试题将特别关注我国东部地区的环境污染及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从考查形式上看,多以示意图、坐标图和文字材料呈现信息,选择题、综合题并重。从能力考查上看,注重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识记及运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注重对图表资料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的考查。

四、强化训练

(原创)图5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分布图。读图完成1~3题。

1.图5中a地区水土流失严重,主要人为原因是( )

A.长期以来的毁林开荒

B.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

C.土壤疏松,降水变率大

D.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

2.图5中a、b两地区人地矛盾尖锐的共同成因是( )

A.人口增长过快,过度获取资源,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B.工业化进程中出现严重的工业污染

C.经济发展水平高,非可再生资源过度开采

D.气候异常,自然灾害频繁多发

3.图5中a、b两地区生态建设的共同措施是( )

①改良红壤,治理中低产田②封山育林,增加植被覆盖率③有计划地存放表土,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工作④改变过去单一生产粮食的现象,进行多种经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改编)图6为我国规划中的粤赣运河漫画。下列关于粤赣运河,叙述正确的是( )

A.连接了长江流域的赣江和珠江流域的北江

B.可发展航运、养殖等,有百利而无一害

C.穿越巫山山脉,有利于武夷山旅游业的发展

D.占用沿线大量的土地,延缓当地经济的发展

图7为我国某区域主要地理要素联系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与图7中甲、乙对应的是( )

A.草场退化、土壤次生盐碱化

B.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

C.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短缺

D.土壤次生盐碱化、水资源短缺

6.解决乙问题的合理措施有( )

①南水北调②退耕还林③治沙治水④节约用水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改编)表5是寒潮、酸雨、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环境问题在我国四个省级行政区危害程度的相关统计资料(“”越多,表示危害越严重)。据此回答7~8题。

7.寒潮、酸雨、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分别对应的类别是( )

A.Ⅰ类、Ⅱ类、Ⅲ类、Ⅳ类

B.Ⅳ类、Ⅰ类、Ⅱ类、Ⅲ类

C.Ⅱ类、Ⅰ类、Ⅳ类、Ⅲ类

D.Ⅱ类、Ⅳ类、Ⅰ类、Ⅲ类

8.M代表的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

A.海南

B.浙江

C.山西

D.吉林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2013年3月4日起,北京等地严重的灰霾天气,令公众对PM2.5的关注急剧升温。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邵敏教授表示:“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去解决PM2.5的问题,全世界都少有先例。”

材料二 大气中PM2.5主要来源示意图(图8)。

(1)我国城市大气中PM2.5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美国城市大气中的PM2.5主要来自________。

(2)根据材料,分析我国治理PM2.5将面临哪些困难。

【参考答案与解析】

1.A a地区是黄土高原,该地区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是:不合理的耕作方式(轮荒);破坏植被;不合理的开矿。

2.A b地区为南方低山丘陵,a、b两地区人口增长过快,过度获取资源,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3.D a、b两地多有较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应封山育林,增加植被覆盖率;改变过去单一生产粮食的现象,进行多种经营。

4.A从图示及其名称上可以看出,粤赣运河就是连接长江流域的赣江和珠江流域的北江,A项正确;运河建成后,可以发展航运、养殖等,但是对沿线土壤、生物多样性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不可能是百利而无一害,B项错误;南岭是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分水岭,因此该运河应该穿越南岭,C项错误;运河会占用沿线大量土地,但是也会带动当地农业、航运、养殖、旅游及基础设施建设等的发展,因此会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D项错误。

5.D大水漫灌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在蒸发旺盛的条件下会导致土壤出现次生盐碱化;该地区降水总量少且蒸发旺盛,加之工农业用水量大,易造成水资源短缺。

6.D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跨区域调水是解决该区域水资源短缺的有效措施。

7.D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特点:广东酸雨、新疆荒漠化问题突出,四川水土流失、酸雨问题较严重,可得出D选项正确。

8.C M省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寒潮,综合选项中的各省份,山西省符合题意。

第2篇: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范文

关键词 环境不公平; 经济不公平的转化; 环境公平问题研究框架

中图分类号 F0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6-0001-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6.001

随着可持续发展以及环境—经济问题研究的深入,有关环境领域的不公平问题,逐步被纳入研究视野。如同环境问题是经济问题的转化与延伸一样,环境不公平问题也是经济不公平问题的转化与延伸。如,我们对现实经济活动会提出这样一些问题:基于“比较优势”的贸易活动,实质导致环境污染主要由欠发达国家或地区承担的状况,公平吗?基于“资源优化配置”的跨国投资活动,实质导致高消耗高污染产业向投资地转移的状况,公平吗?基于技术优势的企业,往往通过某种“巧妙”的外部性方式,将环境风险转嫁给地球生态系统、转嫁给后代人承担,以获取其垄断地位及利润,公平吗?在中国的现实发展中,环境不公平问题也日渐凸显。如,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比落后的西部地区消耗了更多的资源与环境,城市比农村消耗了更多的资源与环境,实质是将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由发达地区转移到落后地区、由城市转移到农村,让西部地区以及农村来承担环境污染的后果以及环境污染治理的成本。这些现象,是强势群体利用其经济优势向弱势群体转嫁其环境影响后果和环境治理责任,以此方式实现其经济利益。由此可见,环境公平问题的实质是,由于经济利益不公平(社会各群体间经济利益的争夺导致的利益矛盾)而转化为环境问题以及环境利益的不公平。如同收入差距等经济不公平一样,环境不公平也是社会各群体各阶层间不公平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相对于经济不公平,环境不公平是更加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因为,经济不公平通常会通过采取“把蛋糕做大”的方式来解决,但环境公平却无法通过“做大蛋糕”的方式来实现,而且环境不公平与环境损耗之间会形成相互促进的恶性循环,而不断走向生态环境危机。但是,相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之间的权衡的研究,对环境和社会公平之间权衡的研究有待深化[1]。本文拟对国内外既有研究进行梳理,从环境公平的界定、环境不公平问题的表现形式、环境公平问题的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归纳和评述,以期在此基础上提出环境公平问题研究的基本架构。本文所指的环境不公平主要是代内环境不公平,因为代内公平具有优先性和决定性。Kadak提出的义务链理论指出,近期具体的风险要比长期假设的风险有优先权,即代际公平要以代内公平的实现为前提[2]。

1 环境公平的一般认识

环境公平问题(environmentalequity,或environmentaljustice),起源于美国一场旨在反对在黑人及少数族群地区建立有毒的垃圾倾倒场的民权运动。因此,国外学者关于环境公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有毒垃圾处理厂等环境风险是不是更多地集中在黑人及少数族群居住地区[3-4]。1992年,美国环境保护署,了“环境公平:为全社会降低风险”的报告,认为:少数族裔和低收入人群明显地承担着更多的环境风险(铅污染、空气污染、有害废弃物处置、被污染的鱼类和农业杀虫剂等)。对于环境公平,该报告定义为:在不同经济和文化的社会群体中环境权益和风险成比例的和公平的分配,以及政府对这种分配的政策反应,保证政府的政策和活动不会有区别地影响不同经济和文化的人群。2001年该组织将环境公平表述为:在环境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遵守和执行等方面,全体人民,不论其种族、民族、收入、原始国籍和教育程度,应得到公平对待并卓有成效的参与。

国内学者对于环境公平的认识可分为三类:一是人人享有清洁环境不被破坏的权利和进行环境保护的义务[5-6];二是每个人享有的环境利益的公平和承担环境污染后果的公平[7];三是任何国家或任何群体都不应该不成比例的(过多或过少)承担有害的环境后果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成本[8-9]。

关于环境公平的基础有“卡尔多-希克斯标准”与“戴维斯-诺斯标准”之争。有学者认为,一项带有污染的经济活动,其收益在补偿完污染承担者的成本之后仍有净剩余,便达到了 “集体效率的目标”,这是“卡尔多-希克斯标准”,是不公平的。因为,收益和成本由不同的主体承担,更应考虑这些经济活动中的成本收益的分担,即“戴维斯-诺斯标准”,尽可能使每个行为主体的成本收益达到一种均衡,而不是一种整体或总量的均衡。

归纳起来,环境公平的内涵应包括:各个群体从环境中获得的收益对等,各个群体在环境污染中承担的成本对等,各个群体从环境中获得收益和承担环境破坏的成本对等,从环境中得到收益和环境恶化的成本承担的主体一致。

钟茂初等:环境公平问题既有研究述评及研究框架思考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年 第6期2 关于环境公平问题的研究综述

第3篇: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范文

(一)怎么考

高中地理中的人地关系内容常以与地理有关的社会时事为切入点,以区域图、示意图、统计图、数据表格等为背景材料,综合考查考生对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治理措施的分析能力;或以典型的区域环境问题为背景,结合低碳经济中“生态城市”、“清洁生产”、“生态农业”、“绿色消费”等具体案例,要求考生进行区域判断和环境问题的分析,考查对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内涵、原则、方向等的理解、判别和分析能力。

(二)如何备考

在复习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及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生态农业等概念;②归纳比较相关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城市与农村、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的表现和成因等;③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并与相关地理原理、规律建立联系,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对环境问题的典型案例和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

二、各类试题的解答技巧

类型一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形成、表现与分布

1.试题特点

常以图表的形式呈现环境问题的区域差异或演化过程,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联系区域环境问题的表现,要求考生分析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或描述区域环境污染分布的特点。多用代表性区域的典型生态环境问题设置试题情境。

2.分析思路

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与分布:从题目所给的图、表、文字等材料中判断出该环境问题是什么,属于哪种类型(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或资源短缺),进而分析其表现、分布等特征。每类环境问题都有不同的表现、分布等特征,要结合所学的有关环境问题的知识进行具体分析。

成因分析:明确环境问题的成因有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环境问题的成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般来讲,要着重分析人为原因,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多数是由不合理地利用资源造成的。但也不能忽视自然原因,自然原因也是环境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分析自然原因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容易造成大气污染和酸雨。②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近地面,加剧了大气污染。③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水流速度缓慢,水体更新速度慢,水体的自净能力较弱,容易产生水污染。

后果及危害:对环境问题带来的后果与危害,要能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例如温室效应的增强对地理环境、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等。

解决措施与建议: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应针对具体的环境问题分析,问题不同,相对应的解决措施也不相同:

①环境污染问题:根本解决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环境污染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②生态破坏问题: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③资源短缺问题: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例1艾比湖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咸水湖,湖水^浅。湖中有鱼类、芦苇等动植物资源,芦苇对海水有净化作用。近几十年,艾比湖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灌渠,湖面缩小了1/2,芦苇大量枯萎。读材料,回答(1)~(2)题。

(1)结合材料信息推测,艾比湖面积的缩小会使()

A.湖水的含盐量减小

B.湖中鱼类密度增大

C.湖泊自净能力减弱

D.湖水蒸发总量增大

(2)为防止艾比湖继续萎缩,在该湖流域应采取的措施是()

A.修建水库,调节径流

B.退耕还林,保护水源

C.退耕还湖,水产养殖

D.种植芦苇,改善水质

【参考答案】(1)C(2)B

【解题思路】第(1)题,艾比湖面积缩小,注入淡水减少,蒸发水分增多,湖水含盐量增加;湖泊面积缩小,会危及鱼类生存,鱼类死亡,湖中鱼类密度减小;湖泊面积缩小,湖水蒸发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湖水减少,湖泊自净能力减弱。故选C。第(2)题,湖泊面积萎缩主要是因为灌溉用水增多,所以主要的措施应该是退耕还草,保护水源;而该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降水少,修建水库无水可储存,也不适宜发展水产养殖;湖泊面积萎缩与水质无关。故选B。

【思维拓展】该题以内陆湖面积缩小为背景材料,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内陆湖往往因所处地区气候干燥,蒸发消耗了很多水分,湖水含盐度便愈来愈高,湖水就会愈来愈咸,成为咸水湖。注入咸水湖的水都是淡水,而蒸发也为淡水;咸水湖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内陆地区,该区降水少,地表径流少,水资源短缺,因人口增长过快,开垦大量耕地,导致灌溉水增多,注入湖泊的水减少,这是引起湖泊萎缩的主要原因。因此防治措施要控制人口数量、退耕还林还草、改进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

类型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原则

1.试题特点

常考查区域环境问题的影响、治理措施,或以环境问题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为设问角度,要求考生作出判断,并提出能论证自己观点的合理论据,试题开放性较强,难度较大。

2.解题的技巧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答题时要从对人自身的影响去谈社会可持续发展,如人口数量与空间分布、环境人口容量、就业、生活水平等;从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分析经济可持续发展,如森林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资源的开发和延长产业链等;从保护生态、减少生态破坏等方面分析生态可持续发展,如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减轻土地荒漠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原则对考生来说很难理解,尤其是三大原则的区别。公平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机会、利益均等的发展,它既包括同代内区际间的均衡发展,也包括代际间的均衡发展及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协调发展。持续性原则: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将人类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结合。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因此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世界共同的任务,需要各国的积极参与。

理解记忆技巧:公平性原则是指对地理环境享有的权利是一致的,你有,我有,他有,大家都有;共同性原则是指对地理环境的保护是大家都应该履行的义务,发达国家要保护,发展中国家也要保护;持续性原则是指保证自然地理环境在时间上的持续存在,包括各类资源的持续利用等。

例2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引自贾平凹《太白山记》。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海拔3767米)。据此,回答第(1)~(2)题。

(1)太白山()

A.北麓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北坡山中腰降水量比山麓少

C.又密又高的淠驹谡胍读执

D.树木大稀大矮处为稀树草原

(2)如果过度猎狼,将会()

①造成山区生物多样性减少②增加山区的环境承载力③导致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④破坏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参考答案】(1)C(2)D

【解题思路】第(1)题,太白山的北坡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其山麓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向上为针叶林带;而山腰树木茂密,降水较多,树木大稀大矮为高山灌木。故选C。第(2)题,过度猎狼,会使植食动物增多,导致山区生物多样性减少;会使狼数量减少,甚至灭绝,破坏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而生物资源的破坏,会降低环境承载力;过度猎狼对人们的消费观念影响不大。故选D。

类型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试题特点

常以工业的清洁生产、生态农业的循环利用等示意图为载体要求考生思考和阐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试题整体上难度不大。

2.解题技巧

(1)解读图表

循环经济关联图是指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物产生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经济的一种图示。主要呈现形式有三类:一是体现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关联图(如图1);二是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关联图(如图2);三是工业园区工业部门间关系或产业关联、生产流程关联图(如图3)。有的关联示意图会留几个空框要求学生填空或选择填空。

图1中字母的含义:a表示从环境中获取资源,为资源开发;b表示对资源进行加工,为某种生产活动;c表示提供生产活动所获得的产品给人类消费,为消费活动;d表示废弃物排放。

图2中符合该循环系统的①②③④⑤的含义分别是: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肥料、废弃物。该农业科技园的核心是乳畜业,商品率高是其突出特点。

在图3所示循环系统中a、b、c、d依次为:污水处理厂、棉纺织、创意产业、服装生产;该生态工业园实现了清洁生产、经济发展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相协调。

(2)顺藤摸瓜

在循环经济关联图中,地理事物间的逻辑关系较为复杂,关键环节法和代入尝试法是突破此类试题的有效方法。

①分析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框图,把握关联图示意的地理事物主体是什么;②在头脑中回想这类地理事物的形成或演变过程,注意找出突破口;③观察图中的箭头指向和已知框中提供的有效信息,理清逻辑关系;④将首先确定的地理事物填入框中,以增添更多的有效信息,加速问题的解决;⑤将已初步完成的关联图按箭头连接关系,重新理顺一遍,以弥补可能出现的漏洞,确保答案的正确性。

(3)代入尝试法

有些表示地理事物相互关系的选择题,可以使用直接代入法尝试求解。其判读方法总结如下表所示:

地理关联图的一般判读方法

①要把握关联图的中心思想,认真理解题意,从中提取有效信息

②关键环节法――根据关联图的核心内容,联系教材知识,对相关环节进行正确、严密的推理、分析、判断

③代入尝试法――关联图中若有填空,宜采用先易后难的方法,先把最直接、最容易的部分完成,剩余的部分越少就越容易填,填时最好采用试填法

④完成解答后要进行验证,以确保判读的正确性

例3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图4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1)“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A.自然植被改善

B.风力侵蚀减弱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2)“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参考答案】(1)C(2)D

【解题思路】本题组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形成原因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要结合材料和图示内容,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根据材料可知,“生态裂谷”形成在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可以判断外力作用以风力为主。根据图示判断绿洲分布位置,推理出河流流向和地下水流向。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在干旱区,水源是最主要限制因素,所以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有利于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第(1)题,结合材料,在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根据图示读图分析,“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首先是地下水水位下降,所以附近交错带的地下水流向绿洲区,C正确;根据材料可知,自然植被恶化,A错;该地位于干旱区,生态环境退化,风力侵蚀增强,B错;固定沙丘可能转为流动沙丘,D错。第(2)题,“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D对;森林消耗水量大,不适宜在荒漠区植树造林,A错;交错带生态环境恶化,不适宜发展灌溉农业,B错;地下水是绿洲区的主要水源,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不现实,C错。

例4针对环境问题,国家指出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某市对市内服装产业进行了综合规划。图5为该服装产业集聚地循环经济产业链。读图,回答(1)~(2)题。

(1)在服装产业集聚地内的各类工业的配置,考虑的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条件B.环境因素

C.工业联系D.交通运输

(2)该服装产业集聚地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是()

①清洁生产,区域废物零排放②追求经济效益,增加工业产出③充分利用资源,追求经济与环境效益双赢④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⑤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A.①②④B.②④⑤

C.①③⑤D.②③④⑤

【参考答案】(1)C(2)C

【解题思路】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工业地域的形成,解题时需要形成“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的思维模式。该图显示了生产过程的联系、产品用途的联系、生产基础条件的联系等。第(2)题,循环经济模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追求经济与环境效益双赢,有利于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能力测试

(原创)图6为人地关系演变阶段图,读图完成1~2题。

1.阶段1,人类活动引起的主要h境问题是()

①水土流失②全球变暖③森林破坏④酸雨危害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2.阶段2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A.天人合一论

B.人地伙伴论

C.地理环境决定论

D.人类中心论

图7是“某岛屿的文明生态湖区规划图”。读图,完成3~4题。

3.该发展模式所具有的特点是()[HJ1.5mm]

A.主要关注经济领域中产值和利润的增长

B.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了资源环境的合理开发与保护

C.快速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促进社会财富的积累

D.不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4.下面属于该湖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表现的是()

①将林地、草地都开垦为耕地②加大科技投入,注重生态经济发展③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④培育优良品种,发展高效农业

A.①②B.①③

C.②③④D.①②④

(改编)读“某城市用地示意图”(图8,A为主城区,兼有B、C两个卫星城)和“该市常住人口年龄比例图”(图9),回答5~6题。

5.该城市规划在甲、乙、丙三处建以水泥生产为主的建材生产基地,最合理的是()

A.甲B.乙

C.丙D.三处都不合理

6.B、C两个卫星城的建设可以缓解A主城区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①水土流失②生物多样性减少③用地紧张④环境污染⑤热岛效应

A.①②③B.①②⑤

C.③④⑤D.②③④

图10为“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图(单位:米)”,图11为“该区域气候资料图”。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常年水域最有可能为()

A.湖泊B.水田

C.海洋D.塔里木河

8.该地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

A.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B.全面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

C.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

D.大力种植牧草,发展乳畜业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4年“6・5”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向污染宣战”,旨在体现我们对治理污染紧迫性和艰巨性的清醒认识,倡导全社会共同行动,打一场治理污染的攻坚战,努力改善环境质量,保卫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

材料二目前煤炭仍为我国的主要能源,针对煤炭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环境问题,鄂尔多斯地区某工业园区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构筑了如下产业链(图12)。

(1)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仍然以煤为主,主要原因是[CD#4]。

(2)在煤炭的开采与使用过程中,分别会产生哪些环境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3)材料二中的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的发展,有哪些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及解析】

1.B2.D

第1题,阶段1,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和森林破坏;全球变暖、酸雨危害主要发生在工业革命后,是人类大量使用矿物燃料造成的。第2题,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以下阶段: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是人类被动适应环境;农业文明时期主要是地理环境决定论;工业文明时期主要是人类中心论;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类思想观念的转变等,产生了天人合一论、人地伙伴论。阶段2图中烟囱林立,说明工业发达、污染严重,所以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人类中心论。

3.B4.C

第3题,该文明生态湖区农、林、牧、副、渔相结合,注重岛屿生态环境的保护,减少了废弃物排放,使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相结合。第4题,将林地、草地都开垦为耕地,湖区失去了绿色屏障,生态环境恶化,无法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5.A6.C

第5题,考虑原料供应和交通等因素的影响,在甲处建水泥厂比较合理。第6题,卫星城建设,可以缓解主城区用地紧张状况,减轻环境污染,削弱热岛效应。

7.A8.C

第7题,图示地形图等高距为5米,如果为海域,则该常年水域与陆地之间应是0米等高线,则50米等高线与常年水域之间应有10条等高线,由此排除C项;水田属于耕作区,塔里木河属于季节性河流,故排除B、D两项。第8题,由图中的气候资料判断,该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结合地形可知是南方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该区应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

9.(1)我国煤炭储量大;煤炭开采和使用成本低,技术难度小。

第4篇: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范文

一、环境条件下财务会计核算难点分析

对环境问题下财务会计理论重构的有效措施进行具体讨论之前,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的是环境问题在财务会计核算过程中的主要难点,因为只有了解难点及问题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在采取措施的过程中做到对症下药。结合环境问题表象性、稀缺性、准公共性等多样性,以及多元性的具体特点,就环境问题下财务会计理论的构建而言,必然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难点。

1. 报表具体项目的缺失

环境问题中的绝大多数项目都属于表外项,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等报表中都未设专门的列项,因此使得报表的使用者或者填制者无法对具体的环境问题进行准确的了解或者反映,相对应的,到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这些表外项目自动被搁置,忽略不计。

2. 环境价值的估值问题

除了报表列项没有涉及到相关环境资源项目之外,就环境会计理论的构建来说,还面临着一个主要的难题,那就是环境价值的估值问题。环境资源大多数都具有明显的稀缺性,比如珍贵的森林资源、土地资源等,但是就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如水、阳光、空气等资源是否也具有稀缺性呢?由于人类的生命有限,在与人类生命长度相当或者大于人类生命长度的范围里,许多我们现在看来可以无限循环使用的可再生资源,从本质上来说其实也是不可再生资源。这些资源,从表面来看虽然数量居多,但是质量也是关系到其资源价值的重要因素。比如就空气资源来说,我们在呼吸的过程中不仅会消耗资源的数量,同时对它的质量还有一定要求和标准,如果不能达到这一标准,我们将有可能花费更大的代价,如空气净化装置等设备去满足呼吸需求,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对环境资源的价值进行准确的估值计算,也是环境会计理论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要面临的难题。

3.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

财务会计理论体系重建过程中环境价值的介入,对于相关技术操作的要求会更高。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及技术性客观要求着相关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素质的提高,传统会计工作人员必然会面临新一轮的挑战和淘汰,会计专业所有学科知识建设需要重组,这一要求无疑加大了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难度。

二、环境问题基础上财务会计理论重构的基本方法

1. 新会计分支的有效建立

国家会计相关部门应着力建立新的会计分支——环境会计,开设专项培养科目及专业,培养专门性的环境会计人才;技术性审核团队的建设,就环境会计而言,属于技术性较强的会计种类,因此,需要技术及科技力量的大力支持;专门性研究队伍的成立。就环境会计分支的建立而言,离不开相应理论知识体系的支撑。

2. 计价问题

就传统会计方法来说,其会计基础主要包括收付实现制、实收实付制两种现金基础制度,以及权责发生制、应收应付制两种应计基础。收付实现制是通过款项的收付实际实现作为记账基础,权责发生制则是通过交易双方权利义务的关系,以过去的交易事项为记账基础,就这两种记账方式来说,都是可以对未来损益进行有效预估,将具体项目交易的发生情况作为记账项目进行的。如果将环境问题纳人到具体会计核算中,未来交易则充满了不确定性,随环境问题而来的财务变动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不仅记账工作难以进行,监管工作更是存在技术难度。就环境会计理论体系的建立而言,不仅要对传统会计方法进行有效运用,更要提高相应监管措施的技术含量,采取专项监管的方法,通过某种证明措施来获得相应环境资源的价值,并通过相应的方法来计算其损益。

3.财务报表

财务报表主要有两个用途,一是对外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记录,二是对内进行有效管理的主要财务依据,综合两种用途的本质来说,实际上就是提供决策的依据。就现阶段财务报表的应用现状来说,巳经存在一系列弊端,如果建立在环境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理论重构,必然面临更多的问题。因此,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首先,对于现有财务报表的结构进行改善,细化项目,提高财务报表的精确程度;增加报表数量,针对一些专项工程或项目,应具有专门性的报表;结合项目的技术环境,弥补会计的信息局限,提高整体财务水平;对于不能用具体价值衡量的资产或者损益,通过技术性措施给定参数值;社会责任及环保义务的承担不记人负债项,直接转化为实际的费用等。

第5篇: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范文

关键词:环境新闻;天山网;议程设置;媒介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6-0071-02

一、研究背景和意x

1.相关文献。环境新闻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内容是关于环境资源保护。而环境报道,1989年,德国社会学家尼可拉斯・卢曼指出“环境报道”是“旨在改变社会传播结构与话语系统的任何一种有关环境议题表达的传播实践与方式。[1]”学者亨丁认为“还有哪一个新闻不是环境新闻?当有人讨论环境新闻的时候,我猜想他是指关于生态关系恶化的新闻,这种曾经精细的生态平衡所遭受的破坏之消息”,但他的观点把“环境新闻”扩大化了[2]。

其实,西方国家对环境新闻报道的研究已经有了自己的科学体系。美国学者安德斯・汉森的《大众传媒与环境事件》,从媒体如何报道新闻事件的角度入手,分章讨论媒体如何构建环境议程、如何报道新闻事件、如何传播环境含义等问题。麦可・佛罗梅在《环境新闻学简介》中提出了比较完整的环境新闻学概念,认为“环境新闻学是一种有目的、为公众而写的、以严谨准确的数据为基础的反映环境问题的新闻。克瑞格・拉枚与埃瑞特・丹尼斯在《媒体与环境》一书中论述了媒体在报道环境事件、监督环境问题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3]。由此可见,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环境新闻研究主要是从媒体入手,分析媒体在环境事件报道中的作用,如何进行环境事件的报道和引导政府和公众的。

在我国,环境新闻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但基本以学术文章形式论述。主要以新闻学、传播学相关理论为基础,传统定性研究方法为主,量化统计使用不多。多数以某个环境新闻事件或某个报纸为例,而针对新媒体对环境新闻报道的分析则相对较少。如李景平《论21世纪环境新闻的走势》是从中国环境新闻的现状和趋势展现的;孙宇龙《西部媒体如何报道生态环境新闻》是从新闻业务的视角看大众传媒如何报道环境新闻的;吴荣娜《我国环境报道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分析》是从我国环境报道的产生在新闻媒体中的地位及我国环境报道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阐述的;蒋永峰在《大众媒体对环境议题的建构》则是以“人们日报”为例,分析该报纸作为大众媒体是怎样对环境议题进行建构的。

2.相关背景。自党的十首次提出“美丽中国”,在各种场合涉及有关生态文明的讲话、阐述、批示超过60次。2016年10月30日,中国共产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九次代表大会中,陈全国强调要加强新疆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国家政治性议题,大众传媒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突出报道,能加强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我国关于环境问题的第一次报道是1979年3月3日新华社发表的《风沙紧逼北京城》,让生态环境恶化的概念进入普通百姓的视野;1987年,《中国青年报》上的《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的报道唤起了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2003年,《人民日报》设立了专门负责生态环境报道的环境采访室;2009年,《南方周末》开办了关于生态环境的“绿版”;接着我国各大重要网站也都设立了“环保频道”或“绿色频道”[4]。新疆天山网于2001年12月18日正式成立,“环保新疆”频道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建的。

近年来国家对新疆生态环境的保护虽有一些成效,但对破坏程度而言效果甚微,绿洲的恶化并没有得到改变或者遏制[5]。天山网作为新疆自治区唯一一家重点新闻的宣传网站,有一定的舆论导向作用,公众借助天山网能了解新疆生态环境的状况;通过对天山网关于新疆生态环境的报道来了解它在反映新疆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上是否具有真实性和全面性,以及是否起到了新媒体在传播中的舆论导向作用。

二、相关理论和抽样方法

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一定阶段内对某个事件和社会问题的突出报道,会引起公众的普遍关心和重视,进而成为社会舆论讨论的中心议题。[6]”受众对某些“议题”不能直接接触,他们更倾向于关注和思考传媒报道的“议题”,并以此作为参考依据。天山网作为新疆新媒体的代表,它要为受众设置“新疆生态环境”的议题,这样受众才能给予环境保护更高的关注度。1947年《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中提出社会责任论,认为媒体的社会责任既要坚持新闻自由又要担负社会责任和使命。20世纪90 年代后,人们对新媒体的依赖逐渐增强,公众的“知之权利”也转向新媒体,并且在新媒体上也得到了满足。

本研究以天山网环保新疆频道的新闻报道为目标样本。从2015年12月1日~2016年12月1日天山网环保新疆的新闻报道一共有555篇,由于“惠聚访”版块的36篇报道内容中没有涉及新疆环境保护,所以研究对象是519篇有关环境报道的新闻。选新疆环保频道是因为它集合了天山网对新疆生态环境报道的所有新闻,内容比较有代表性。本文以定量研究为基础,借助内容分析法、“议程设置”理论和媒介“社会责任论”,从“议题”数量、报道主题、报道倾向和消息来源四方面分析天山网环保新疆频道对新疆生态环境的报道,从而总结出天山网在报道这类议题中的特点、媒介责任和存在的一些问题。

三、样本数据分析

1.报道数量分析。通过数据统计,天山网环保新疆频道关于环境的报道有519篇,占整个环保频道的93.51%。环境报道中,污染防治的报道有126篇,占环境报道的24.28%;位居第二的是执法监督,占20.23%。然后依次是有关环境的政策和法规报道占14.84%;单纯自然生态保护的报道占12.52%;关于环保科技的占11.59%;新疆生态美景介绍、环境与人们的生活的报道各占9.63%、6.55%。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天山网在新疆环境报道上以环境遭到破坏后的污染防治和执法监督为主。

2.报道主题分析。在关于新疆生态环境保护的报道上,污染防治和执法监督占比重较大。其中涉及疆内的环境执法监督只占21.9%;在污染防治的报道中关于疆内的只占30.1%,其余都是关于疆外生态环境的相关报道。主题一是疆内污染防治和执法监督,涉及主题有环保部门督查、空气质量指标、环保取得成效、防治和惩罚措施等;二是疆外污染和执法监督的报道,主要是采取了哪些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取得了哪些成效等。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法规主题是针对全国环境问题提出的一系列条文规定;单纯自然生态保护报道主题是关于新疆自然生态哪些遭到破坏,哪些在整改下有了改善等;而环保科技报道主题是人们运用一些科技改善生态环境的实例;新疆生态美景介绍主题以摄影和通讯的方式展现对美好环境的保护欲;环境与人们的生活报道主题是与人们日常相关的空气质量、水资源情况的报告。

3.报道倾向性分析。报道倾向性主要分三种,正面、客观、负面。报道倾向性主要通过报道的语句、词汇使用和传播技巧来表现的,从这519篇报道来看,天山网对新疆生态环境正面的报道有322篇,客观的报道有185篇,负面的报道只有12篇。所以天山网在新疆生态环境的报道中以成就报道为主,即通过一些措施和方法使环境问题得到了一些改善。

4.新闻来源分析。新闻来源指新闻是原创还是转载的。通过对519篇新闻报道统计,天山网原创新闻有35篇,只占总体新闻的6.74%,其他均来自外报和外网。其中疆内新闻来源占43.55%,主要有新疆日报、新疆网、都市消费晨报、新疆经济报以及一些自治区地州报纸和网站,如伊犁日报、阿勒泰新闻网等;疆外新闻来源占56.45%,主要是中国环境报,还有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网、新华社、经济日报等。

5.总结。通过以上分析,在报道主题上,天山网对新疆生态环境的报道主要是针对破坏的环境如何治理,虽然也有一些呼吁环境保护的报道,但效果甚微。大众传媒赋予各种“议题”的显著性程度决定着人们对该“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关注度。那么,天山网环保频道有关污染防治的报道比例最大,也就是说它把受众的关注点带到了如何治理上,而没有让受众更多的关注如何保护、如何预防。

报道倾向上以正面报道比重较大,表现治理效果。这不仅没有让受众了解现实生活中环境破坏的真相,反而遮蔽了受众对环境问题的认知视角。天山网并没有发挥好自己的媒介社会责任和舆论引导作用。且自创新闻较少,均来自外报或外网,其对新疆天然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报道较少,多是现在生活中的污染问题。

四、提出建议

我国处于构建“美丽中国”的大背景下,新疆生态环境问题较严重,天山网作为新疆门户网站,要增加环境问题的“议题”数量,让公众给予生态环境问题更高关注度,而不是仅作为政府文件的搬运工。也希望天山网在新疆生态环境问题的报道上,多一些原创性稿件。作为新媒体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传播优势,在宣传生态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时,也要发挥媒介的舆论监督和引ё饔茫让受众深入了解现在新疆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 刘涛.环境传播的九大研究领域(1938-2007):话语、权力与政治的解读视角[J].新闻大学,2009(4).

[2] 李畅.“煮蛙效应”――中国环境新闻报道的问题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4).

[3] 纪荔.媒体在环境保护运动中的角色:中澳研究对比[D].山东大学,2008.

[4] 哈艳秋,黄东红.试论生态危机下环境报道的议程设置[J].新闻爱好者,2012(21).

第6篇: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范文

关键词:新环境;学生主动;主体;转变 医学职称

《高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良好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实践证明,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才能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高度关注,有兴趣去关心现实问题,主动探究问题。那么,如何在课堂上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呢?笔者力求为学生找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从创设的教学“新环境”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一、创设提问“新环境”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是回答问题的被动者,新课程改革后,教师应努力使学生成为问题的发起者,是学生带问题进入课堂而不是教师带问题进入课堂。教师在学生提问题前要做好引导,任何一个问题的问答,都是为了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教学内容。因此,判断提问是否科学、合理甚至具备艺术性,关键看提问是否促进了教学、达成了目标。

“新环境”设计与分析1:

教师在讲授新课程前,可以布置每位同学事先预习新课,找出与课程有关的1-2个问题,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教师在上课后,首先对新课程进行大概的阐述,简要地介绍课程背景和大致内容,然后由学生发起问题,第一位学生提出问题后,由其点名请另外一位学生回答,在回答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做适当的提示,给学生一些参考,以保证学生思考的方向正确性,回答完后,由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和补充,待问题得到大致认同后,由该回答问题的同学进行下一轮的提问,以此类推。这样,即做到了由学生自行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也保证了全班同学的参与,趣味性和知识性都较强。最后教师可对问题的解决及学生的表现作综合的点评,在此基础上总结本课内容,升华主题。

二、创设合作“新环境”

以往学生合作机制是教师根据具体座位划分讨论小组,这样的一个弊端是很多学生被勉强地安排在一组,当教师宣布讨论时,往往形同虚设,根本讨论不起来。让学生课下自主成立学习小组,小组成员都是他们经常一起学习和生活的朋友,这样的小组内部具有很强的团队精神及很好的默契,组内成员增强了合作意识,小组之间增强了竞争力,通过竞争使他们促进新知识的摄取与吸收。当然,这样的做法有可能造成一部分团队组内成员能力才智均较为突出,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而另一部分平时各方面能力水平较落后,学习被动的学生组成一组,竞争力不够。这时候,教师就要制订相应的激励机制,让这些较弱团队从观看、学习到主动参与。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对班级学生的了解,在学生自行组成4~5个成员的团队后,抽调几个能力很强的学生,分别安插在各个团队,以保证水平相对平均。

“新环境”设计与分析2: 医学职称

提前让学生预习课本中新课的教学内容,教师给出相应的补充材料,其余的所需材料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自行补充和查找,要求学生课下自主组成小组6-8人一组,选出一名组长担当代表发言人,科代表把学生编排情况报到老师处,例:A组、B组、C组、……E组。课堂先由老师阐述本课主要背景把学生带入学习情境当中,确定课堂学习形式“组间竞赛”得分的形式,即:每组在课前准备本课相关的问题,先由A组指定任意一组答题,对方如答对得1分,如答案不完整或答错,由提出问题一方进行答案的补充或回答自己设计的问题,之后由老师评定是否给提出问题方加1分,教师在黑板制做一表格进行记录,每组得分一目了然,整个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团队内部团结合作的精神,通过竞争促进课堂气氛的升华,达到学习的目的。

第7篇: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范文

关键词:服务组合;环境;模型驱动;动态开放;行为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13-0208-05

Abstract: To address the challenge of service composition that are dynamic, open and with a high complexity, the paper presents a service composition method driven by environment model. In this paper, by projecting service functionalities and the custom requirement into the environment model, a closed and simple problem domain is constructed. And then a composition method through decomposing the requirement is proposed.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is method is effective.

Key words: Service Composition; Environment; Model Driven; Dynamic and Open; Behavior

服务的标准化和松耦合为提高软件或应用的互操作能力,重用服务提供了基础。服务组合是实现服务集成、重用服务的主要方式,是面向服务计算成功的关键因素[1]。虽然商务的电子化使Web上的服务越来越多,仅单个购物网站就有300多万个店铺,但服务并没有达到预期的发展速度,该文认为一个主要原因在于缺乏一种可以适应这一需要的服务组合方法。

服务组合的面临的困难包括:一是服务的数量和组合问题的复杂度,存在大量服务是服务优势的来源,但是手工组合方法很难应对大量服务的组合,同时组合问题是一种指数复杂度的问题;二是服务组合的动态性和开放性,服务实现的自主性和异构性以及客户的未知性等性质使得服务组合是动态开放的,而当前的很多自动组合方法和工具只支持封闭世界下静态的组合;三是推理和描述之间的矛盾,语言的描述能力与推理能力成反比,比如参考文献[2]中OWL-Little、OWL和OWL-Full的描述能力逐渐增加,但推理复杂度却分别为多项式时间、指数时间和不可推理。

当前对服务组合的研究可以分为对已有工具能力的应用、对推理工具的扩展和组合问题的定义和分析。如[3]中实现了服务组合问题到层次任务规划问题的转换,使得可以借助已有的Shop2工具组合服务;[4]则通过扩充已有的Golog语言,实现了一种客户化通用程序的组合方法。[5]从服务行为描述的重要性出发,提出了一种行为服务组合的方法,并实现了问题到自动机、描述逻辑等描述语言的转换,以借用已有的理论和工具;WSMO[6]则从组合问题的整体性质出发,提出了一种包含服务、本体、目标和中介四类元素的多层次组合框架。这些方法大多基于某种假设,而没有讨论在服务组合时如何满足对应的假设,而且组合的复杂度也比较高,如[4]等基于行为的组合方法都是指数复杂度的。

与以上方法不同,该文从环境建模的思想出发,提出了一种转换服务组合问题和模型驱动的组合方法。该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提出了一种通过创建领域环境模型、投影描述解决动态开放组合问题的方法;并提出了一种基于环境知识提高组合效率的方法,使得可以在多项式时间内组合服务,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是有效的。

1 环境建模

环境建模是环境模型驱动服务组合方法的基础。本节先介绍了服务的环境概念、描述服务所需的环境本体、创建环境模型的方法以及如何描述服务和需求以把组合问题限定到环境模型中。

1.1 服务的环境

文中环境的概念来源于需求工程[7],通过定义环境来区分软件实现方案和问题,使得需求工程专注于获取问题而不陷入实现方案的设计。环境建模中环境的含义与[8]等中的环境不同,它们的含义分别如图1(a)和图1(b)所示。[8]中环境指用户和系统间交互的场景及相关因素,环境建模中的环境不仅包括用户和服务之间的媒介或其它要素,还包括服务的用户以及其它客户关心的且服务作用下发生过变化的内容,是服务可能影响到的现实世界中的所有内容。

服务组合是在单个服务不能满足客户需求的情况下组合多个已有服务来满足需求。服务组合是分布式环境下的一种软件开发方法[9],从所要考虑的内容看,它与传统软件没有本质的区别,仍然要考虑从客户需求到领域知识以及软件性质等内容。

从环境建模的思想看,服务组合需要考虑系统、现实世界和需求三方面的内容。服务组合的动态开放性体现在服务和需求的动态开放性上,服务的动态开放性是由于为了促进服务间的竞争和服务的改善,难以限制服务的实现方式和范围;需求的动态开放性则在于要满足更多需求、争取更大利润的前提导致的客户或客户需求的多样化以及来源的不确定性等。而服务的环境指的是现实世界,它是客观存在的,不受服务和需求变化的影响。

1.2 环境本体

为了统一服务提供者、服务请求者之间的术语,该文采用本体的方法。环境本体中的主要概念如下,其中部分概念的定义或含义可参见[10-11]中的内容。

定义1. 环境,记为Env,定义为二元组:

Env:=

其中,DomSet是建模环境中环境领域的集合,DomRelSet是领域之间关系的集合。

定义2. 环境领域,记为EnvDom,是DomSet的元素,定义为四元组:

EnvDom:=

其中,DomName表示环境中环境领域的名字,DomAtrrSet表示领域的属性集合,用以区分不同的领域,EntSet是此环境领域中环境实体的集合,EntRelSet表示环境实体之间关系的集合。

定义3. 环境领域关系,记为DomRel,是DomRelSet的元素,定义为三元组:

DomRel:=

其中,sdom, tdomDomSet, 表示DomSet中的任意两个领域,domrel表示领域之间的关系,它可以为:

-sdomtdom,表示tdom包含sdom,即ent (entsdom.EntSetenttdom.EntSet)entrel(entrel sdom.EntRelSetentreltdom.EntRelSet);

-sdomtdom,表示sdom包含tdom,即tdom sdom;

-sdomtdom,表示sdom和tdom具有相同的环境实体,即ent(entsdom.EntSetenttdom. EntSet);

-sdomtdom,表示sdom和tdom无关,即ent (entsdom.EntSetenttdom.EntSetenttdom.EntSetentsdom.EntSet)。

定义4. 环境实体记为EnvEnt,是EntSet的元素,定义为一个四元组:

EnvEnt:=

其中,EntName是环境实体的名字,它是唯一的。Type表示环境实体的类型,环境实体分为自主实体、符号实体和可控实体三类,分别取值为A、S和C。自主实体时可以接收或发送服务或其它环境实体传递的事件,但没有确定的状态变化和内容变化;符号实体可以接收或发送服务或其它环境实体传递的数据,接收数据会改变环境实体的内容;可控实体可以接收或发送服务或其它环境实体传递的消息(事件或数据),接收或发送消息能改变此环境实体的状态或内容。AttrSet={|attrn和attrv分别表示静态属性的属性名和属性值}是环境实体静态属性的集合,描述环境实体的性质,它们不受服务影响。Eff=Events| Datas|Trans,表示环境实体的效果,它描述环境实体在服务的作用或触发下发生的动态变化,它的取值取决于环境实体的类型,自主实体的Eff为Events={| dir=?|!, event为命令消息};符号实体的Eff为Datas={|dir =?|!, data为数据消息};可控实体的Eff取值为Trans={|ss和ts表示环境实体的状态,mes为数据消息或事件消息}。

定义5. 环境实体关系,是EntRelSet的元素,记为EntRel, 描述环境领域中环境实体之间的关系,定义为一个三元组:

EntRel:=

其中,sent, tentEntSet, 表示某个领域内任意两个环境实体,entrel表示环境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

-is-a关系,表示sent是tent的子类,具有tent的部分性质;

-part-of关系,表示sent是tent的元素;

-dependence关系,表示sent某种变化依赖tent通过服务发送或接收的消息;

-instance关系,表示sent是tent的实例;

-null关系,表示sent和tent无关。

1.3 环境模型的构建

环境建模是环境驱动服务组合的基础,它是以环境本体为基础构建某个领域的问题的模型。在建模中需要考虑领域问题、客户和服务三方面的因素。对于相互之间关联较弱的问题直接分为多个领域分别建模,对于关联较强的领域,其任务如下:

步骤1:确定问题的范围。从领域角度看,要求描述耦合较强的内容。从客户角度看,要描述客户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满足的需求范围要适中,描述范围过大会造成领域过于复杂,描述过小则不能单独满足客户需求。从服务角度看,要描述服务能解决的问题,描述服务不能解决的问题不仅无法组合,也会提高描述、组合等的复杂度。

步骤2:确定环境实体。从领域角度看,一要尽可能选择问题领域中概念作为实体;二要选择功能紧密的内容作为同一实体,把耦合较弱的或没有关联的分为不同的实体。从客户角度看,环境实体要与客户需求相适应。从服务角度看,环境实体要适当考虑服务提供的功能之间的耦合。

步骤3:确定环境实体的类型、属性和行为。静态属性用于选择实体,静态属性的选择和取值范围的确定反映了实体性质和提供服务的范围。Eff描述环境实体的变化,其范围确定了可以对这个环境实体施加的功能,行为的粒度确定了服务描述和客户选择的粒度,描述粒度过小会提高描述或推理的复杂度,描述粒度过大或功能单位不一致会造成一些功能无法描述。类型反映领域对环境实体不同变化之间的约束,如变化依赖于实体状态则为可控实体。

步骤4:划分子领域。如果领域内存在不一致,或者领域的复杂度超过了期望的程度则要分解领域。不一致包括环境实体具有不同类型特征,环境实体的行为需要以不同粒度描述或者相同条件下可能发生多个不同的变化等。领域复杂度的要求则取决于具体的描述语言和推理工具以及客户的要求等内容。

[3] Sirin E., Parsia B., Wu D., Hendler J., Nau D. HTN Planning for Web Service Composition using SHOP2[J]. Journal of Web Semantics, 2004, 1(4): 377-396.

[4] McIlraith S., Son T.C. Adapting Golog for Composition of Semantic Web Services[C].//Proceedings of 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and Reasoning, Toulouse, France, 2002: 482-496.

[5] Berardi D., Calvanese D., Giacomo G.D., et al. Automatic Composition of Eservices that Export Their Behavior[C].// Proceedings of the 8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CSOC 2003. LNCS 2910. Heidelberg: Springer-Verlag, 2003: 43-58.

[6] Roman D., Scicluna J., Feier C., et al. Ontology-based Choreography and Orchestration of WSMO Services[S]. WSMO Final Draft, http:///TR/d14/ v0.4/, 2005.

[7] Jackson M. Problem Frames: Analyzing and Structuring Software Development Problems[M]. Addison-Wesley, 2001.

[8] lv J., Ma X., Tao X., Cao C., et al. On environment-driven software model for Internetware[J].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F: Information Sciences, 2008, 51(6): 638-721.

[9] Jian Yang. Web Service Componentization[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46(10): 35-40, 2003.

[10] Wang P., Jin Z., Liu L., Cai G. Building Towards Capability Specifications of Web Services Based on an Environment Ontology[J]. IEEE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 2008, 20(4): 547-561.

[11] 蔡广军, 金芝. 基于环境本体的Web服务投影描述方法[J]. 计算机科学, 2009, 36(8): 116-120.

Cai G., Jin Z. Based on Environment Ontology Web Service Description: a Projection Approach. Computer Science, 2009, 36(8): 116-120.

[12] Cai G. Requirement Driven Service Composition: An Ontology-Based Approach[C].// Proceedings of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pringer, 2010: 16-25.

[13] Bultan T., Fu X., Hull R., Su J. Conversation Specification: A New Approach to Design and Analysis of E-Service Composition[C].//Proceedings of the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orld Wide Web, 2003: 403-410.

[14] Maamar Z., Mostefaoui S.K., Yahyaoui H. Toward an Agent-Based and Context-Oriented Approach for Web Services Composition[J]. IEEE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 2005, 17(5): 686-697.

[15] Brogi A., Corfini S., Popescu R. Semantics-Based Composition-Oriented Discovery of Web Services[J]. ACM Transactions on Internet Technology, 2008, 8(4):1-39.

[16] 侯丽珊, 金芝. 基于环境变迁的构件组合模型[J]. 电子学报, 2005, 33(12A): 82-87.

第8篇: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范文

关键词:矿山资源;开发;地质环境;保护治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TDl67 文献标识码:A

实践中可以看到,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其中95%以上的一次性能源以及8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70%以上农业生产资料和30%以上的生活饮用水主要来自于矿产资源。我国是世界矿业大国,当前国内各类矿山数量大约有15万个,而个体采矿点超过10万个,矿业产值大约占国内工业生产总值的7%以上,因此,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矿山资源开采利用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实践中却出现了一系列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矿山资源开采中的水资源破坏问题

矿山资源开发过程中,矿山地质环境也遭到了一定的破坏,尤其是地下水位通常会随之降低,甚至出现严重的干枯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实际采矿过程中会消耗掉大量的水,同时还可能存在着严重的水资源浪费现象。在该种情况下,矿山地质资源开发过程中,可能会导致地下水位出现严重的不平衡问题,原本较为稳定的地下水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或影响,最终导致矿山地下水干枯、甚至部分河道已经出现严重的断流现象。在此过程中,因生产开采时会产生大量的重金属,当前融入地下水系统后,会导致地下水遭受严重的污染。

1.2 地面出现严重的沉陷、塌方问题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矿山内部会形成很多的采空区,随着矿产资源开发进程的不断加快,采空区的面积也会随之不断的增大;当其内部岩层大面积的时,会出现严重的弯曲断裂现象,以至于采空区岩层、地表间会形成连续性变形与弯曲,进而出现较为严重的塌方现象。一般而言,地表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现象,即地面塌陷会导致大面积的严重积水现象,而且耕地面积也会随之减少,甚至出现绝产、地表农耕地大量沉陷等问题。

1.3 矿山地质资源开发中的固定废弃物处理问题

矿山地质资源开发过程中,通常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造成严重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矿山开采过程中,通常会伴随着很多的废渣产生,比如煤矸石、尾矿等废弃物,因其长期堆积和存放,会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大量的耕地与基本农田本占用,一旦遇到阴雨天气、废弃物中的重金属酸水等,会随着雨水逐渐渗透到土壤中,造成严重的危害。

2 矿山地质环境防治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矿山地质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存在着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认为要想加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防治,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2.1 建立和完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防治体系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在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过程中,应当加强思想重视,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环境保护防治体系。实践中可以看到,当前国内矿产资源的分布存在着严重不均匀现象,矿山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的环境破坏与保护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矿山地质环境防治标准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但应当建立和完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防治体系,并在此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即做好三废防治的同时,还要加强管理与控制,明确和细化生态环保指标与要求,在矿山地质资源开发过程中,应当进行综合管理,全面分析实践中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使环境保护措施有的放矢。

2.2 摒弃传统的管理模式,加大执法力度

矿山地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过程中,应当不断建立和完善各级环保与污染防治机制,立足当前国内矿山地质资源与环境问题,不断创新思想和理念,从根本上摒弃传统的管理模式。对于矿山地质环境防治工作而言,应当制定环节质量等级管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一系列矿山地质环境等级标准和要求,实践中定期对矿山地质环境质量等级进行科学合理的评定,并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信息。同时,还要不断加大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在环境保护过程中加强动态的巡查与监管,及时准确地掌握第一手资料和环境信息。对矿山地质环境评价、环保机制执行情况,进行重点检查和全面落实;对环境恢复整治、土地复垦质量、进度以及效果,进行全面的检查,以确保其满足规范要求。

2.3 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做好监管工作

矿山地质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应当加强对全过程的监督与管理,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精神作为指导思想,加强对矿山地质环境监督与管理。实践中,还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政策,对矿山环境污染问题严格监管,坚决杜绝矿山地质灾害问题的发生。同时,全部的新建、改建以及扩建矿山企业,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均应当依法严格执行矿山环境影响评价要求,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整治恢复工作,在此过程中还要严格按照三同时机制之要求,明确开发中的环保目标,最大限度地落实各项环保与整治恢复措施,以确保环保设施与矿山主体工程设计、施工以及投产的同步性。

2.4 健全和完善环境整治技术标准和规范

针对当前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中的问题及其原因,认为在现有的技术标准与规范要求基础上,应当充分发挥农、林、地矿以及生物和环保等部门的作用,在环境整治技术方式和方法上进行创新。同时,结合具体情况,不断完善各地区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技术标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变矿业权人在进行恢复治理时随意性很强,管理者进行督查无标准判定恢复治理是否达到要求的现状。

3 结语

总而言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中涉及到的问题非常的多,应当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从思想、制度以及技术等方面进行努力,以确保我国矿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唐跃文,燕淘金,王辉.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现状与保护的新思路[J].西部探矿工程,2010(07).

[2] 黄霞,齐冉.矿山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评析[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1(01).

[3] 张兴,王凌云.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研究[J].中国矿业,2011(08).

第9篇: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范文

关键词: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

中图分类号:x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8024503

1引言

随着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及2012年中央二号文件《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颁布,贵州省水利工程建设进入一个新时期,目前,全省水利工程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水利发展中如何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如何将公众意见纳入工程建设中,以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1],也成为了关注的重点。本文以思南县过水湾水库工程为例,介绍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方式和内容。

2公众参与的目的

公众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发现建设项目潜在的环境问题,修改、完善设计方案,最终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具有重要作用。公众参与目的主要如下。

(1)向公众介绍工程的相关内容及工程建设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

(2)更全面地了解环境背景信息,发现潜在环境问题,提高环评科学性和针对性。

(3)通过公众参与,提出经济有效并切实可行的减缓不利环境影响的措施,维护公众的环境权益。

(4)平衡各方面利益,发挥公众监督作用,提高环评的有效性,确保环保措施的可行性,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化解不良环境影响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

(5)推动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3水利工程公众参与过程中普遍存在的

问题目前,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中,虽然都做了公众参与工作,在环评报告书中列有公众参与章节,实际上,大多数公众参与未达到应有的效果[2]。经总结,水利工程公众参与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下。

(1)一定程度上受到时间的限制。在水利大发展的形势下,对前期工作时间要求较严格,也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公众参与的时间,可能导致调查不充分,不能客观反映公众意见等。

(2)调查问卷内容缺乏针对性。较其他类建设项目而言,水利工程具有项目组成较复杂、各区域环境影响差别较大等特点,即工程建设对不同群体的影响差别较大。但一般情况下,环评工作人员设计的公众参与调查问卷内容一致,没有进行分区设计。

(3)公众参与的形式较单一,大多数都只采取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

(4)公众意见统计缺乏公正性。在统计公众参与调查意见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往往会比较关注正面的、对工程建设有利的意见,有可能影响公众意见的真实性。

4思南县过水湾水库工程公众参与的方

式和内容4.1咨询专家意见、召开座谈会

过水湾水库初选坝址位于思南县青岗坡镇,环评工作人员早期介入,识别出该坝址位于思南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规划范围内,对地质公园的影响主要为施工期占用土地、扰动地表,运行期造成淹没。环评工作人员咨询了思南县国土资源局相关专家意见,业主单位组织思南县国土资源局、主体设计单位召开了关于工程选址的座谈会。经过地质、水文、水工等专业人员的考察后,重新选定了宽坪乡杨家河水田湾河段修建过水湾水库,新选坝址施工、水库淹没等均不涉及思南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避免了该工程建设对思南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造成不利影响。

4.2信息公示

2011年6月,在贵州省水利厅网站及工程涉及的各乡镇,进行了思南县过水湾水库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第一次环境信息公示,公示内容主要包括工程概况、建设单位及环评单位联系方式、环评内容及工作程序等。

2011年9月,该工程环评报告书编制工作基本完成时,再次在贵州省水利厅网站及工程涉及的各乡镇,进行了思南县过水湾水库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第二次环境信息公示,公示内容主要包括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环境影响评价主要结论等。

两次公示期均超过10d,在公示期内,未收到任何反馈、反对意见。

4.3现场走访

在过水湾水库工程的现场踏勘、环境现状调查过程中,与该工程涉及

区的各级政府部门、群众进行了广泛交流,重点走访了库区移民和灌区受益群众,了解公众对该工程的态度,认真倾听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4.4问卷调查

根据调查对象的不同,本次问卷分为团体调查问卷、个人调查问卷两大类来设计,根据工程概况及不同区域可能对环境产生的不同影响,又将个人调查问卷分为了水源区、供水区、灌区3个区域来设计,每个区域调查重点有所不同。

发放团体调查表10份,调查的单位主要为工程涉及的各乡镇人民政府及其他团体(如胡家湾乡农业服务中心、宽坪乡中学、宽坪乡中心小学等)。调查内容主要为该工程建设是否有必要,对该工程灌区、供水区水利设施运行现状的意见和看法;工程区目前灌溉取水、人畜饮水是否困难;该工程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对工程施工期、运行期环境保护的建议和要求;工程区目前环境质量状况如何,主要环境问题,最关心的环境问题是什么等。

发放水源区个人调查表40份,调查范围主要为水库淹没区群众以及工程周边受施工影响的群众。调查内容主要为对现在的生活质量是否满意;库区是否有工矿企业的污水排放口;项目施工期、运行期对环境的主要影响;若被工程建设淹没或占用房屋,愿意接受什么安置方式;工程实施后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对灌区、供水区居民生活水平的影响,对当地农业发展的作用;是否愿意加入到工程建设中;对移民安置工作的建议或要求;对该工程的态度等。  发放供水区个人调查表30份,调查范围主要为该工程供水区内受益群众。调查内容主要为对当地水利设施运行现状的意见和看法,生活的地区缺水情况是否严重;工程建设、运行期间,担心的环境问题是什么;工程建成后对解决缺水问题、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工程完成后,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对该工程的态度等。

发放灌区个人调查表30份,调查范围主要为该工程灌区内受益群众。调查内容主要为对当地水利设施运行现状的意见和看法,生活的地区缺水情况是否严重;区域粮食产量低是否因为缺水灌溉造成;当地有无因灌溉水对农作物造成低温冷害事件;工程建成后对解决缺水问题、农业发展的作用,对经济收入、生活质量的影响;对该工程的态度等。

2013年8月绿色科技第8期

侯业楹,等:浅谈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方法环境与安全

5公众参与调查结果分析与处理

5.1公众参与意见统计

通过上述4种方式开展公众参与后,调查统计公众主要意见如下。

(1)过水湾水库初选坝址如位于思南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规划范围内,将会对其造成一定不利影响。

(2)现场走访及接受问卷调查的大多数团体、个人都知道过水湾水库工程的建设,所有的调查对象均认为工程建设有必要,工程建成后对当地农业有推动作用,实施后对当地居民生活质量有所改善,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均支持该工程建设。

(3)对各类公众参与调查问卷分别进行了统计。

团体:发放团体调查表10份,回收10份,回收率100%。大多数团体认为所在乡镇水利设施落后,现有设施不能满足需求,缺水严重;部分团体认为工程建设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有空气污染、噪声污染、废弃物污染,建议采取必要的措施保障环境不受破坏。

水源区:发放个人调查表40份,回收37份,回收率92.5%。75%的群众满意现在的生活;97%的群众表示库区没有工矿企业污水排放口,3%的群众不清楚;97%的群众认为工程建成后对其生活质量有所改善,3%的群众认为工程建成后其生活质量将保持不变。施工期间,84%的群众认为对环境的主要影响是噪声,76%认为是水污染,65%认为是生态破坏,25%认为是大气污染;运行期间,79%的群众认为对环境的主要影响是生态破坏,68%认为是水污染,6%认为是其他方面。对于该工程涉及的移民,71%愿意接受水库淹没影响其土地、房屋,29%表示视补偿情况而定;对于搬迁的群众,65%愿意接受一次性补偿,19%愿意接受集中安置,16%选择直接后靠安置;对于被占用耕地的群众,75%愿意接受一次性补偿,25%愿意接受调剂耕地。所有群众均希望能加入工程建设中。

供水区:发放个人调查表30份,回收30份,回收率100%。77%的群众认为生活区域内缺水情况严重;80%的群众认为工程建成后对解决缺水问题起很大作用;施工期间,37%的群众担心生态环境受影响,37%的群众担心不能保证正常供水,17%的群

众担心水质不能满足要求;运行期间,47%的群众担心水质不能满足要求,34%的群众担心生态环境受影响,7%的群众担心其他环境问题。

灌区:发放个人调查表30份,回收28份,回收率93.3%。83%的群众认为灌区内缺水情况严重;68%的群众认为粮食产量低是因为缺水灌溉造成的,7%的群众不清楚;75%的群众认为灌区没有过因灌溉水对农作物造成低温冷害事件,25%的群众不清楚;89%的群众认为工程建成后对解决缺水问题有很大作用。

5.2公众意见的处理

(1)根据思南县国土局专家意见,过水湾水库初选坝址将会对思南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造成一定不利影响。经过地质、水文、水工等专业人员的考察后,重新选定了宽坪乡杨家河水田湾河段修建过水湾水库,新选坝址施工、水库淹没等均不涉及思南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

(2)大多数公众都支持该工程尽早建设,且希望能够参与到工程建设中来。针对部分公众希望参与工程建设,建设单位承诺将择优、优先聘用当地个人或移民。

(3)大多数公众认为工程对环境的主要影响是生态破坏和水污染,希望加强环境保护,保护水质和生态环境。在该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环境保护措施章节”提出了环保措施,建设单位在落实了相应的环保措施后,对环境的影响在可接受范围内。

(4)本次公众参与调查的水源区群众中,少数民族比例占71%(苗族22%,土家族49%),在后期移民安置工作中,应关注少数民族群众原有的生活习俗、生活环境。环评工作人员已将有关移民安置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反映给业主,以便在移民安置的实施过程中采纳公众提出的合理建议。业主单位承诺,根据移民安置规划方案和国家审定移民资金,及时拨付给移民部门,妥善解决移民安置问题,尽量减少该工程建设对移民正常生产、生活的影响。

6结语

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公众参与作为不可缺少的部分,有效地将建设单位、环评单位、群众三者联系起来。本文介绍了思南县过水湾水库工程公众参与的情况,以期为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