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民营经济的发展范文

民营经济的发展精选(九篇)

民营经济的发展

第1篇:民营经济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民营经济;发展模式;启示

一、几种民营经济模式的简介

在改革开放的政策指引下,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了不同的发展模式,这些模式中最为典型的要属于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珠江模式。本文就针对这些民营经济发展的模式进行介绍。

(一)几种民营经济发展模式的简介

1.苏南模式

苏南模式是指江苏省苏州、无锡和常州等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的非农业化发展方式。从形成时间顺序看,苏南模式形成时间最早,它的主要特征是:它是以集体经济为主,乡镇政府主导乡镇企业的发展模式。苏南农村紧靠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和苏州、无锡、常州等发达的大中工业城市,接受经济、技术辐射能力较强,同时,因为距市场中心较近,运输成本较低,产业和产品选择范围较大。这些为苏南的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优厚的条件。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集体所有制的乡镇企业发展模式。

2.温州模式

温州地区远离大中型工业城市和全国性市场中心,但温州有从事家庭手工业历史传统,这使得温州农民在改革开放之后,迅速走上了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市场的方式发展非农产业的道路,形成了特色的“小商品大市场、小配件大配套、小产品大行业、小企业大协作、小资本大集聚”经济格局。此外温州人有重视商业的传统,同时加上勇于创新,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得以迅速发展。

3.珠江模式

珠江模式指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以港澳地区和国外投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以加工出口方式为主的外向型企业发展模式。“珠江模式”的形成,其社会条件与苏南和温州又不同。珠江模式的形成得益于国家的开放政策和地理优势,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务院批准成立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以东莞、宝安等地为代表的珠三角东部地区形成了香港加工业的外迁地,珠江三角洲毗邻港澳,境内铁路、公路、水路交通非常方便,这些独特的优势,为吸收外来信息、技术、资金、设备等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二)三种民营经济发展模式形成的基础比较

1.政府在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比较

苏南模式发展初期的大部分乡镇企业是由乡镇政府或者利用原有的集体积累,或者利用政府的动员力量,或者由政府出面向银行贷款兴办的。有人将苏南模式看成是“政府推动”的模式。苏南地区政府超强干预模式取得了辉煌的成果。政府干预的结果,使乡镇企业承担了大量社会政策职能和“公共企业家”职能。尽管这种结果在一段时间内可能是积极的,但政企不分的集体产权制度安排的隐患最终由于外部宏观环境和竞争环境变化而使得苏南经济滑坡。与苏南模式不同,温州的民营经济发展是借助于良好的发展政策,依靠其自身的发展动力,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起来的。政府在此过程中提高的外部良好的环境。因此,从政府对民营经济的影响和作用来看,苏南模式的发展政府起着很大的主导作用,温州模式则是自下而上的,政府较少的干预民营经济,珠江模式因为是接着政策的春风加之地理优势,政府起了一定的作用。

2.产权制度的比较

苏南模式是以乡镇政府为主组织资源方式,其代表的是以乡镇政府为主导的集体经济。乡镇企业实际是在乡镇政府的控制之下的,虽然其名义上是全员所有,也就是说乡镇企业的产权关系实际上是模糊的。但是它在当时是一种效率比较高的资源配置方式。这主要是因为,在市场体系并不健全、存在缺陷的改革初期,当时对中国乡镇企业效率产生影响的最关键因素并不是产权。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产权不清晰,越来越制约苏南民营经济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苏南乡镇企业进行产权改革,产权逐渐明晰。温州的民营企业产权的界定是明晰的,它发展的是个体经济,产权归个人所有,它带来的收益使温州人坚定地发展民营经济,明晰的产权关系和由此产生的强大利益是温州经济发展的强有力因素。珠三角乡镇企业的产权是乡镇村两级集体所有,其共有产权界区也是模糊的,当共有资产的积累迅速增加,管理者或经营者的效率底下,资源分配不公及腐败现象的滋生使珠江乡镇企业产权向股份合作制度变革。

3.融资渠道的比较

苏南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在政府的主导下很容易获得银行的贷款,因此其融资相对比较容易。温州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由于是私营,通过银行获取融资比较困难,一般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通过盛行的民间融资。民间资本是温州私营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金融支持主要通过“三来一补”和引进外资、侨资等外资得到广泛的金融支持,以及其集体经济性质,也比较容易得到银行的贷款。

二、辽宁民营经济与三种民营经济发展模式的对比分析

(一)发展的路径不同

辽宁一直是以重工业为主,国有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其民营经济的最初发展不同于其他三种民营经济发展的模式,它是国有集体中小企业改革改制的典型模式。因此,辽宁民营经济的发展路径很难一下子改变,基本延续了国有企业的原来模式,由于国有集体企业机制不灵活、效益低下等问题,使得辽宁民营经济受到不利影响,很难像其他三种民营经济发展的那样灵活,能够适应市场的需要。另外受计划经济因循守思想的影响,辽宁民营经济发展路径对旧的制度有较强的依赖性,没有强大的外部力量促使其变化,这种状态将很难改变。

(二)文化差异

从地域上来看,辽宁地处中国的东北,而民营经济发展较好的苏南、温州及珠江三角洲地区都属于南方地区,地域上的差距使得辽宁作为北方城市在文化方面同其他三个地区有很大的差异。首先是在重视商业的思想上,南方地区的人由于传统的原因具有浓厚的商业意识,加上勤奋的个性使得他们在改革的大潮中抓住了机遇。而在辽宁地区官本位思想比较严重,更多的人希望通过仕途来改变命运,创业意识不足。其次是接受新鲜事物方面,南方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很容易接受新事物,对于政策能够及时领会与贯彻。辽宁国有经济的比重大,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因循守旧、循规蹈矩、求稳怕变的保守心态使辽宁在接受改革以来强制性制度供给的“消化和吸收”中,仍不适应。辽宁省对旧制度强大的路径依赖使制度变迁进程缓慢。

(三)制度环境的不同

辽宁地区缺乏像南方民营经济发展比较好的省份的制度安排,这些制度安排包括市场为主的政策体制、保护民营企业的立法、有效的融资渠道、积极向上的发展经济的文化氛围等,使得民营企业能够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公平的获取资源及和国有企业一样获得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辽宁民营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制度环境亟待改善和提高,使得大量民营企业经营都是短期行为,很难真正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三、几种民营经济发展模式对辽宁民营经济发展的启示

(一)政府在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由于辽宁民营经济的发展模式不是自发的,是在国有经济的夹缝中成长的,如果任其像温州民营经济那样自然发展,其发展速度受各种因素影响必然非常缓慢。因此,必须由政府推动它的发展。一方面,政府要规范市场秩序和法律制度,从政策方面、市场准入方面等改变民营企业不平等的待遇,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扫清障碍。另一方面,政府要提高自身服务水平,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平等的竞争环境。在投资环境方面和市场环境建设方面成为一个高效率的服务型政府。

(二)制度创新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鉴于辽宁民营经济的发展路径,要摆脱传统经济体制思想的束缚,制度创新非常必要。这一点上我们辽宁地区要想苏南的民营经济发展之路学习。制度变迁是一个不断探索、试错和调整的过程。当现行的制度规则并不能产生令人满意的结果时,需要搜索和实验新的制度安排,辽宁现有的制度不能够满足民营经济茁壮的发展,政府需要解放思想增加制度的供给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

(三)产权制度的明晰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市场以交易为基本特征,交易以明确的产权为前提,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其原始的、始终不渝的动力源泉,民营经济最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在国有经济体制背景下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影响企业运营效率的关键因素为产权制度。苏南地区对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和创新的核心都为制度创新,这其中包括了对乡镇企业的所有制改革、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外向型经济和园区经济的发展等等,而从苏南地区一系列的改革结果来看,对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推动作用的主要是产权制度的创新。因此,要想使民营经济具有市场活力,明晰的产权非常重要。辽宁民营经济要想获得发展动力必须将产权问题解决。

(四)建立适合民营企业发展的融资体系

由于地区的差异和发展的路径不同,我们应当结合自身实际发展情况来制定融资政策。同南方发达省份比较,辽宁民间融资发展落后,因为我们更应当向苏南地区的民营经济融资经验借鉴。政府仍然是主要力量,政府应当鼓励民营企业产品创新的基础上,鼓励民营企业以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组织中小企业与银行业等金融机构开展各种形式的融资合作,加强银企沟通,研究多对一的融资方式,即对大型项目或是回款期较长的项目可以多个银行对一个项目进行融资。鼓励和引导各个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同时建立引导基金,加快发展中小企业创业风险投资。

参考文献:

1.孙永正.对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1).

2.黄琳.辽宁:民营经济这五年[N].辽宁日报,2010-11-03.

3.赵景芬.辽宁民营经济竞争力提升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1(16).

4.陈志平.辽宁民营经济发展路径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

第2篇:民营经济的发展范文

一、从商务工作角度看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1、民营企业外贸出口连年成倍增长。载止2004年底,湖北省累计拥有进出口经营资格的企业共2725家,其中民营企业1363家,占我省出品企业总数的半壁江山。1999年洪湖市宏达水产品加工厂出品126万美元,实现了民营企业出口零的突破。

2、民营企业利用外资近年来发展很快。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4年底,民营企业与外商合资合作设立外商投资企业617家,占全省外商投资企业总数的6。14%;合同外资额7.48亿美元,占全省总额的4.66%;实际使用外资5。93亿美元,占全省总额的4.81%。企业以并购形式与外商合资合作逐渐增多,仅2004年就有14家民营企业以外资并购的形式合资,并购总额为33467美元。

3、民营企业“走出去”起步良好。截止目前,湖北省民营企业累计地境外投资设立企业20家,协议总投资2578万美元,其中中方协议投资2110万美元,占所有境外投资的29.7%。

4、民营企业在商贸流通领域确立了主体地位。全省51万多家零售商业网点中,除武商、中商、中百等少数大中型商业企业仍是国有控般以外,个体、私营等民营商业企业数占99%以上。2004年个体、私营企业的销售额、增加值均占全省总额及增加值的75%以上。餐饮等服务业已全部民营化。

5、县域经济对外开放与市场化水平有所提高。2004年,列入考核的76个县市(区)出口额9.16亿美元,增长24.72%,占全省出口总额的27%。当年发生出口业务的县市(区)有74个,比上年增加2个,其中出口规模超过6000 55'美元的有四个,当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县市有61个,合计使用外资额为4.02亿美元,增长19.62%,占全省总额的19.41%。使用外资金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县市有14个。全省县域外商投资企业累计有3721家,占全省外商投资企业的37.04%;实际使用外资累计28.5亿美元,占全省实际使用外资总额的23.13%。

二、商务主管部门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所优质的主要工作

1、积极推动县域经济的对外开放。近两年来,省商务厅多次如开县市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的座谈会,组织县市商务主管部门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出了县市建立十大出口的目标考核中,将县市单列出来,每年都有具体要求,年终对利用外资和外贸出口前五名的县市分别授牌和奖励。

按照省委、省政府对部分县市扩大经济管理权限的统一要求,省商务厅将商务工作中26项已向市州下放的审批和监管权限,全部下放到了20个扩权县市(其中6项涉及进出口经营资格等审批事项国家已经取消)。

2、为民营企业进入国内国际市场提供便利。近几年来省商务厅研究制定了湖北省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引导外资投向。一些民营企业以往进不去的行业,如基础设施、城市建设、电力等领域,通过与外商的合资、合作,可以顺利进入了。在企业审批的具体工作中,对于来自县市的企业和民营企业,给予了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外贸方面,1999年,开始取消对非公有制经济从事外贸经营的限制;2003年9月,放宽了对民营进出口企业注册资本金的要求;2004年7月,又进一步降低对民营企业经营进出口业务资格的要求,民营企业在外贸经营权准入条件上已基本实现了“国民待遇”。外经方面,在政策没有对民营企业放开前,省商务厅通过挂靠国有企业的办法,成功申报了12家企业的境外投资。2004年10月,政策放开后,当年就批准了7家民营企业到境外投资,占批准企业总数的35%。内贸流通业方面,争取国家将湖北省作为全国流通综合改革两个试点省份之一,在商贸流通企业组织形式、经营业态、跨地区投资等方面,可以有更大的探索空间。

3、扶持政策向民营企业倾斜。一是广交会摊位向民营企业倾斜。在广州举行的第97届广交会,湖北省共有摊位504.5个,其中民营企业拥有145个,共有89家民营企业参展。今年3月的华交会,湖北省23家企业参加,其中民营企业15家。二是利用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资助民营出口企业进行商标注册和各种国际认证,资助企业出口推销和参加国际知名会展,帮助企业打开国外市场。外资审批权限下放到扩权县市后,为实行微机联网管理,省商务厅设法调剂资金为部分扩权县市配备了计算机,保证了业务的顺利展开。三是实行厅机关副处级以上千部“双挂”制度,对部分民营企业利用外资项目和民营出口企业跟踪调研,实行贴身服务。

4、通过改革促进民营商贸企业发展。一是通过组建民营公司,国有控股、股份合作、全员解除劳动合同、退出、依法破产等六种形式,使各类流通企业总体改制面达到

90%,推进了商贸流通企业的民营化。二是开展“让更多的湖北农产品进超市系列主题活动”,组织农商对接。既有利于解决农民卖难和增收的问题,又促进了农产品购销双方的民营企业发展。在去年的对接会上,共有163家供应商和采购商,126类农产品上会,成交金额达4亿多元。三是发展民营商贸企业乡镇连锁超市,既服务了“三农”,

又拓展了自身的发展空间。

5、在培训人才和电子商务方面,为民营企业提供优质服务。近年来,省商务厅每年都要举办二到三期外贸业务知识培训班,每年为民营企业免费培训300人次左右,解决部分民营企业开口不出口的问题。今年还专门开办了民营机电产品出口企业、民营农产品出口企业、民营企业境外投资、民营企业外派劳务等四类培训班,有针对性地为民营企业培养人才。同时,还搭建了公共住处平台,为民营企业提供电子商务方面的投资贸易服务。

三、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几点体会

1、满腔热情地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真心实意地为民营企业办实事。商务主管部门强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但不把科学与发展对立起来;在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的过程中,也不把管理与服务对立起来,人为民营企业做实事中增强服务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

2、民营商贸流通企业是在市场环境中应运而生的,同时也可以民挥他们在市场体系建立和完善中的积极作用。一大批民营企业面对市场,如鱼得水,迅速成长。他们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自觉不自觉地为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流通的现代化作贡献。

3、民营经济也要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对外开放中寻求新的发展空间。从湖北省鄂东服装与汉派服装发展路径的比较中,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以美字号为代表的鄂东服装,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就采取了与外商合资合作的方式,把着眼点始终放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开拓上,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不断提高,出口不断增加,保持了持久而旺盛的活力。而90年代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汉派服装,突出女装特色,主要定位于国内市场,发展速度不快,甚至出现起伏,水平提高不明显。

4、对民营经济即要大力扶持,又要正确引导。比如,部分民民营企业的原矿出口,不仅没有实现就地加工增值,而且资源也被严重破坏。对这类企业的经营行为,就必须进行限制和规范。

第3篇:民营经济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民营经济;县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4-0075-01

1 民营经济的内涵和实质

关于民营经济的内涵,我国学者有不同的界定。民营经济研究学者认为:(1)民营不是所有制概念,民营是以经营主体的不同来定义的一个概念,民营包括民间人士、民间组织、民间机构。(2)是相对国有国营,因此凡不是国有国营的经济都是民营经济,民营经济就是老百姓办的经济。(3)民营经济不等于私营经济,但私营经济属于民营经济,民营经济包括的范围比较广。(4)民营经济还可以包括国有民营经济。综合以上观点可以概括其实质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民营经济是一种观念经济。在一定意义上讲,民营经济的发展是解放思想的产物,是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

第二,民营经济是一种战略经济。经济成分的出现和发展,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所决定的。

第三,民营经济是一种百姓经济。群众才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力量源泉。只有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把群众奋发创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民营经济才有强大的生命力。所以党委政府最大的责任就是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实现民营经济大发展的生动局面。

第四,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从根本上说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也是一种政策经济,政策放多宽,民营经济发展就有多快。所以政府必须积极转变职能,注重从体制、政策、服务等方面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有利环境。要多服务、少干预,多帮忙、少添乱,多设“路标”、少设“路障”,多为民营经济开绿灯,努力营造民营经济发展更优越的环境。

2 怎样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

(1)突破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五大“瓶颈”:一是融资渠道不畅通,企业需钱贷不到,银行有钱贷不出,主要是企业信用不行,银行放贷时不得的再三考虑、处处小心。二是法律保护不到位。民营企业的财产、商业秘密、知识产权等合法权益,目前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尤其是参与国企改革、购并中发生的纠纷,很难得到保护。三是政府办事效率不高。有的行政执法部门对民营企业管得过多过死,办事不讲原则,不讲效率,致使民营企业发展受到很大障碍。四是市场竞争意识不强。一些民营企业小富即安,缺乏开拓国际市场的战略眼光,产品缺乏名牌,技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企业发展缺少文化内涵,市场竞争力不强。五是经营管理不规范。主要是产权关系不清,公司结构不规范,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等。

(2)突破传统的模式和发展思路,重新审慎民营经济的发展路径。民营经济在改革的初潮中再生,还要在改革的突破中成长。改革初期的民营经济,被认为是“千言万语,千辛万苦,千山万水”的经济,现在则是更多的依靠“民资、民智、民力”发展的经济,,“民本、民主、民享”应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路径。发展民营经济,就是要充分激发民间蕴藏的积极性,创造力和创新力,使广大百姓成为市场的主体。除了国有国营的,包括集体的、个体的、私营的、合作的、股份的甚至外资的,都可以视为民营经济,过去我们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政府支撑,今后要靠企业支撑、靠市场支撑。民营企业先是卖产品,再往上是卖技术、卖品牌,卖知识产权,直至卖技术标准。企业必须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要做到惟我独有、难以模仿和替代、为市场所认可、给客户带来特别利益和具有较强的延展性。对民营企业来说,持续竞争能力是竞争优势中最为关键和重要的部分。

(3)突破传统体制和做法,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务环境。民营企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但做法可以有所不同:一是“强势政府”如上海,二是“理性执政”如苏南,三是“无为而治”如温州,四是“服务型政府”如东莞,四种模式各有短长。上海这些年的发展得力于强势政府的作用,现在进一步致力于建立“责任政府”;苏州政府的特点是“理性执政”,政策的连续性是苏州政府的一个特点;温州政府的定位是多引导少干预,以服务为主,即使是干预也不是干预生产,而是干预服务,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创业环境;东莞实行政府服务与台商自主管理相结合,吸引台商大发展。在这方面,有一个工作方法和习惯问题。我们的一些干部,“对上可以天衣无缝地迎合,对下可以铁面无私地硬碰,对外惯于慷慨大度的谈判,对内可以滴水不漏的管理”,但要学会“理性执政”、“无为而治”、“疏而导之”却很困难。真正有作为的政府,在民营经济发展的起步期、成长期,政府扮演了“第一推动力”的作用。充分调动起优势的政治资源,与潜在的产业资源和市场资源结合起来,推动了民营经济的成长。现在到了民营经济发展的飞跃阶段,政府更要发挥“加速器”的作用,推动民营经济上一个大台阶,有一个质的飞跃。

(4)突破束缚民营经济发展的规定,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一是简化市场准入,切实实行平等待遇,凡是允许外资进入的领域,都要允许民间资本进入。为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存在平等竞争的机会。二是兴办中小企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为中小民营企业提供畅通的融资渠道,建立企业担保机制,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支持。三是为中小企业、特别是高科技民营企业开辟融资渠道。我市建立工业园和开发区等形式,为民营企业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技术措施,促进民营企业实行规模化经营,发挥地区集聚效应和企业集群优势,促进民营经济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颖.关于民营经济的概念探析[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2(26).

第4篇:民营经济的发展范文

——平泉县发展民营经济的调查与启示

一、主要做法

(一)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为全面理清全县民营经济发展思路,明确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平泉县委、县政府在充分落实国家有关民营经济发展政策,保护私人财产合法权益的同时,由县政府主要领导带队组织有关部门多次到浙江、山东等地学习考察,在借鉴外地经验基础上,去年年初,在全县上下广泛开展了“平泉要发展,我们怎么办”大讨论活动,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通过讨论,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形成了广泛共识:即对于平泉这样一个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发展中县份,只有放开才能发展,放胆才能突破,不发展民营经济就没有出路,没有民营经济的大发展就难以实现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正是在这一主导思想的引领下,经过四大班子充分酝酿,反复讨论,确定了以特色主导产业为依托,以市场建设、工业园区和小城镇建设为载体,以扶持民营企业大户为突破口,全面优化发展环境,放心、放胆、放手地推动民营经济更快更好发展,尽快将民营经济打造成为建设承德经济强县的重要支撑力量的总体发展思路。在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上,突出坚持“六个依托”,即:坚持依托特色主导产业发展民营经济;坚持依托矿产资源发展民营经济;坚持依托市场建设发展民营经济;坚持依托工业园区发展民营经济;坚持依托城镇建设发展民营经济;坚持依托能人和大户发展民营经济。

(二)营造宽松环境,拓宽发展空间。在政策环境方面,平泉县委、县政府制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若干意见》、《关于创办工业园区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推进市场兴县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招商引资的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从市场准入、用地、融资、收费等方面,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在服务环境方面,成立了“一站式”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和集中缴费大厅,首批县直20个行政审批部门共42人入驻中心,划转职能96项,同时对年纳税额在5000元以上的373家工商企业和个体大户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对投资商给予全程领办服务,一帮到底。对各种行政性收费,按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收取。在法制环境方面,继续加大了“三乱”和“五霸”的整治力度,成立了经济环境治理委员会,设立了经济“110”,重点解决企业征占地过程中的漫天要价问题,着力查处对投资者出难题、找麻烦,甚至敲诈勒索等不法行为,依法保护民营经济法人代表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在舆论环境方面,进一步加大了宣传力度,通过会、联谊会等多种渠道宣传平泉在投资环境、历史文化、资源和区位等方面的优势,让投资商了解平泉。同时,县电视台开辟了民营经济专栏节目,一方面宣传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及时报导在发展民营经济工作中涌现出来的民营大户,积极营造优化发展环境的强大声势,在全县上下营造出了“亲商、安商、扶商、护商、富商”的浓厚发展氛围。(四)加大领导力度,提供发展保障。为切实加强对全县民营经济的领导,把民营经济尽快打造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县委、县政府对25名县级领导和40个县直部门实行了分包民营企业大户制度,包扶企业69家,包扶人员每月到企业进行一次现场办公,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在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促进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以大户的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全县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为加强对全县民营经济工作的指导,平泉率先在全市成立了第一家民营经济发展局,为正科级单位,具体负责全县民营经济工作。同时县委、县政府整合县四大班子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力量和工作力量,专门成立了市场建设与民营经济发展指导委员会。县委、县政府授予委员会指导全县民营经济发展及对乡镇和有关部门工作奖惩的决策权、重大项目审批权、干部任用和资金使用建议权。委员会既是县委、县政府指导全县市场建设与民营经济发展工作的参谋机构,又是工作机构和综合协调机构,对县委、县政府负责。委员会实行主任和副主任目标分工责任制,成员部门实行包乡镇目标责任制,与乡镇同奖同罚。

二、几点启示

第5篇:民营经济的发展范文

一、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调查认为,近年来,我市对民营经济发展高度重视,通过招商引资、改革改制、放宽政策、降低门槛、安商扶商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优化经济结构、增强发展后劲、提供就业岗位、增加群众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市改革开放、招商引资、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主力军。主要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经营领域不断拓宽,行业结构逐步优化。民营企业的投资领域和经营范围由过去的商业、餐饮业、维修业等逐步向工业、建筑业、种植养殖业、交通运输业扩张,由传统的加工、流通、服务向科技、文化、信息等产业延伸,呈现出多领域渗透、全方位发展的态势。经营形式也日益多元化,形成了自我发展、租赁、买断、合资、承包等多种经营模式,发展空间明显拓宽。截止7月底,全市民营经济业户发展到1.7万户,民营企业发展到2060家,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由去年同期的0.3:60.7:39变为0.2:65.2:34.6,工业地位更加突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是组织形式日趋完善,整体素质明显提升。经过股份制改造、“四扩一调”、企业组织形式升级等三个改革阶段,我市企业已走上自我发展与完善的理性轨道。①企业队伍素质日益提高。目前,多数公司已按照《公司法》规范升级为有限公司,现代企业制度已初步显现。全市共有潍坊市以上企业家106名、乡镇企业家172名,总数列潍坊市第一,在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有5000多人具有中专以上学历,2400多人有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民营企业的市场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②形成了一批支柱行业。依据产业基础、技术装备水平、区位特点,已发展起机械制造、纺织服装、食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占全市总数的73.5,三大主导产业实现的销售收入、利税分别占到了全市工业总量的90以上。③培育了一批名牌。全市已有34家民营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9家企业通过了QS9000汽车业质量体系认证,荣获全国驰名商标2件,省著名商标13件。

三是发展环境更为宽松,洼地效应显著增强。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的发展理念,坚持“四个放开”、“六个不限”,进一步制定完善了《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的决定》等一系列鼓励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规定,设立了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中小企业局,成立了中小企业担保投资有限公司,从各方面入手打造优质的经济发展软环境,营造亲商、富商、安商的良好氛围,促进了企业规模的迅速膨胀,实现了经济发展的不断跨越。1—7月份,我市招商引资认定项目537个,实际利用引进资金21.9亿元,其中外资2419万美元,到7月底,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218家,5家民营企业注册资本过亿元,11家过5千万元,64家过1千万元。

四是经济贡献日益突出,社会地位越来越高。民营经济已成为财政税收的重要来源,占财政税收的比重逐年提高,上半年,上缴税金30706万元,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到61.2,出口总额9023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3.9。目前,我市的民营企业家队伍中,省级以上劳模9名,潍坊市以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32名,诸城市人大常委和政协常委13名,有10人获得“发展民营经济十大功勋”荣誉称号。在7月底召开的全市民营经济工作会议上,大张旗鼓地对民营经济50强企业和百佳个体工商户进行表彰,营造了有利于民营经济能人脱颖而出的政治氛围。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从调查情况看,尽管我市民营经济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观念没有完全消除。目前社会对民营经济发展持肯定和支持态度已成为主流,但由于对民营经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轻视民营的观念仍或多或少地残留在一些人的头脑中。出现了党政领导重视,个体工商户、民营企业家着急,但个别具体工作人员认识不足的“两头热”现象。

(二)融资渠道不畅。对民营企业的融资尚未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体制,担保公司由于数量和额度极为有限,面对众多的中小民营企业,贷款担保只是杯水车薪,特别是规模较小的私营企业由于其信用机制还不够健全,原始积累少,整体实力弱,获得银行贷款支持相对比较困难。导致大部分民营企业只靠自有的少量积累或向私人借贷进行微循环运作,企业扩大规模和技术改造都受到限制。

(三)企业自身素质不高,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瓶颈。有的企业没有严格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健全管理机制,规范管理制度,经营权与所有权未完全分离,家族制仍然是一些企业主的实际选择;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涉足的大多是传统行业,与新技术不能很好地衔接;劳动力资源缺乏,特别是高级管理人才、科技人才招不进、留不住,使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受到妨碍。部分民营企业没有树立起牢固的科学发展观,或是只图眼前利益,或是小富即满,人本意识、社会意识、诚信意识、职业道德意识淡薄,存在财会制度不规范、做假帐,偷漏税,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等行为,影响了民营企业的社会形象。〖HTH〗

三、对今后工作的建议意见

实践证明,民营经济是发展县域经济的方向,也是今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从我市看,无论是建设工业强市、解决“三农”问题还是提前十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都必须依托民营经济。因此,我们必须加倍重视、全力保持我市民营经济的强势发展,不遗余力地打造民营经济发展新天地。

(一)提高认识,解放思想,牢固树立与民营经济共兴衰的观念。民营经济是以民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民营经济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发展民营经济,必须摒弃那些旧的、保守的观念,树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潮流的新观念。要积极宣传党和政府鼓励、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宣传民营经济人士艰苦创业的成功典型,以及在推动我市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使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职能部门的干部职工受到教育,深化认识,转变观念,进一步把各方面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六大与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统一到齐心协力,共同关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上来。各级党委、政府及市直部门要以保护、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为己任,放手发展、放活政策、放开市场,不限比例、不限速度、不限规模,切实“形成与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努力营造想民营、干民营、助民营的良好氛围。

(二)优化环境,强化服务,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民营经济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环境经济,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发展。目前,我市民营经济还处在培育发展阶段,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呵护和支持。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继续坚持欲取先予、蓄水养鱼的原则,继续创造民营经济发展的优势环境。一是优化政务环境。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是最重要的政务工作,要把是否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作为衡量工作的主要标准,从民营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出发,力求最小化部门利益,最大化部门服务,彻底解除影响、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种规定,消除放权与收权受“条块”限制和部门利益驱动的现象,提供优质、便捷、高效服务。二是优化法制环境。一方面,积极推进依法行政,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办事程序和环节,强化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职能,纳入更多审批事项,减少审批“体外循环”,特别要强化干部依法履职意识,加强督查,彻底杜绝企业面临的“三乱”问题;另一方面,要抓好社会治安,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维护民营业主的合法权益。有的企业反映,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经常受到地痞流氓的纠缠,牵扯了相当的精力,建议对规模较大的私营企业实行挂牌保护。三是优化市场环境。要坚决打击偷税漏税、制假售假、走私贩私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扶优限劣,使绝大多数守法、规范经营的民营企业能够顺利发展。

(三)加强信用建设,拓宽融资渠道,增强民营企业发展后劲。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守法诚信经营,是民营经济存在的基础。要加快民营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信用缺失惩罚和警示机制、信用激励引导机制、信用保障机制,完善和强化信用监管,引导民营企业增强诚信意识,严格履行生产、经营和劳动保护等各类合同,合法经营、依法纳税,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要在引导规范民间信用发展的基础上,畅通融资渠道,为企业进一步发展奠定资金基础。首先,充分发挥金融部门融资主渠道作用,通过政府做媒,适当下放贷款权限,改进金融服务,促进银企联姻,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其次,大力激活、吸纳民间资金,把融资重点放在撬动民间资本上,多形式建立担保机构,鼓励民间资本向二三产业聚集,向特色产业和高科技产品投入;再次,积极扶持、推荐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到国内外上市融资。

第6篇:民营经济的发展范文

论文关键词 民营经济 区域经济 重庆

一、重庆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必要性分析

(一)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是重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强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一条是坚持发展不动摇,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改革开放以来,重庆以私营企业和个体经营户为主体的民营经济经历了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由内到外“自强不息、逆势前行”的发展过程。重庆民营经济已走过了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并逐步成为国民经济增长中的新亮点,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及作用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已完成了第一次创业,解决了快速发展的问题。未来三十年,重庆民营经济将迎来第二次创业,解决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问题,依靠的必然是科学发展观的引导。因此,进一步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是重庆加速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增强经济活力和后劲的重大举措,也是实现重庆统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民营经济已成为重庆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直辖以来,重庆民营经济以19.8%的速度高速增长,高于公有制经济增速14.4个百分点,高于GDP增速9.1个百分点。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蔓延的情况下,重庆民营经济依然保持着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市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906.81亿元,增速为23.5%,比上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重庆民营经济在总量不断扩张的同时,占GDP的比重也稳步提高,到2005年超过了50%,占据重庆经济半壁江山。2008年重庆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继续攀升,达到56.9%,民营经济已名副其实撑起了重庆经济的“半壁河山”,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已经成为重庆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民营经济已成为重庆劳动就业的主渠道目前,民营经济已经成为重庆扩大就业的“主渠道”,统筹城乡发展的“推动力”。在就业方面,重庆民营经济吸纳了大量就业人员。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民营经济单位从业人员新增25万人,达到655万人,占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75%以上,成为新增就业的主渠道。同时,随着未来国有经济有机构成的提高、技术进步的加快,就业的容纳量将会越来越少,甚至会排斥多余的劳动力。这样就必然开辟一条新的就业渠道,找到一种新的产业组织形式,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将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此外,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将成为改善重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并存的城乡二元结构的推动力量、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民营经济将成为推动重庆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大马力发动机”、吸纳劳动力转移和新增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

(四)民营经济已成为重庆税收的重要来源直辖以来,民营经济特别是私营企业的税收大大快于全市税收增长的平均水平,民营经济已成为重庆增加税收的“活源泉”。近5年来,全市民营经济税收以年均22.6%的速度增长。2008年,全市民营经济纳税达到368亿元,同比增长31.4%,占全市税收总量的63.33%,成为全市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同时,各区县财政收入的50%以上和乡镇、街道财政收入的80%均来自民营经济。

(五)民营经济已成为活跃重庆市场的“兴奋剂”

截止2008年12月底,全市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约为76.8万户,比上年增加8.1万户;其中个体经营户64.1万余户,民营企业12.7万户。民营经济组织数量大幅增加,从而促进了消费市场的繁荣。2008年,民营经济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超过1700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0%.市场销售热点增多,特别是民营经济中的零售业和餐饮业增势强劲,食品类消费增长迅速,住房以及相关的建材、装饰等消费快速增长,金银珠宝、汽车等高档消费日益升温,服装类消费大幅增加。

二、重庆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SWOT分析

SWOT是英文Strengths(优势)、Weaknesses(劣势)、Opportunities(机会)和Threats(威胁)的缩写,SWOT是一种态势分析法。把SWOT分析法用于分析重庆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可以从中挖掘出对重庆有利的值得发扬的因素,以及对重庆不利的需要规避的东西,并据此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发展战略。现结合重庆实际,采用SWOT分析法对重庆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作如下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

1.行政、区位和交通。从行政地位上看,重庆是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政治地位较高,行政管理层级相对少,是全国统筹城乡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推进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从区位交通上看,重庆是长江经济带与西部地区的连接点,是西部地区唯一集水路、铁路、公路、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为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重庆位居中国大陆版图的几何中心,东传西递,南承北接。三峡大坝实现175米蓄水后,万吨级船队可达重庆港,航道运输能力将在现有航运能力的基础上翻五番;重庆是国家铁道部确认的全国五大铁路枢纽之一;江北机场将扩建为区域性大型枢纽机场;高速公路连通所有区县,贯通周边省市。同西部城市比起来,重庆交通功能完整、港口优势明显。

2.产业具有比较优势。重庆既有西部老工业基地积累的技术存量优势,产业的行业门类齐全,配套体系比较完善,也有新兴的北部新区、保税港区和两江新区引发的创新优势,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提升了产业竞争优势。

3.政策富集。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都比较重视发展民营经济,根据国家有关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及总体战略方针,结合重庆本地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及相关规定,初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主要的政策有:《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二00三年九月二十五日)、《重庆非公有制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二00五年九月十一日)、《重庆市非公有制经济促进会章程》(2006年10月1日修订)、《重庆市新的社会阶层专业人士联合会》(2008年4月)等。

(二)劣势(Weaknesses)

1.物流成本较高。重庆的物流环境还不成熟,这势必增加企业的物流成本,必然直接影响到重庆民营经济的发展能力与水平,所以物流环境竞争力是影响重庆民营经济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数据显示,重庆的物流环境竞争力相对薄弱,全市物流企业仅1150多家,大型的企业只有民生物流、重庆港务、中邮重庆物流、中铁联合、中国铁路快运、大通国际运输、大田集团、锦程国际集团等十余家;重庆的货物运输周转量比较低,水运及航空运输量所占比重也比较低,2008年,重庆市水路运输仅占全市货运总量的2.12%,航空货运在全市货物运输总量中甚至不到1.5%.重庆物流成本的居高不下,已成为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软肋,严重危及到重庆民营经济发展水平与能力的提升。

2.市场环境不宽松。对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的限制没有完全解除,对民营企业参与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支持政策没有完全到位,市场准入不平等,政策不公平。其主要表现为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改组,采取参股、并购、重组等的力度不够。政策环境不完善,对国有企业格外关注,很多优惠政策都向国有企业倾斜,这样就使民营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平等地位,民营企业在税收、土地征用等方面的政策环境均有不完善,仍存在不公平待遇。如民营企业反映较多的“双重征税”问题。另外,有些地方虽然对民营企业在行业准入方面的政策是“非禁即入”,但事实上“明松暗紧”。务必加快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步伐,尽快打破“玻璃门”现象,推动重庆民营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机会(Opportunities)

1.新旧机会叠加。相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重庆不仅拥有西部大开发、三峡库区、城乡统筹配套改革积聚的共有优势,还拥有重庆直辖、314总体部署以及国务院3号文件、内陆保税港区与两江新区赋予的特殊政策的机会。这些优势都决定了重庆在承接发达国家和东部沿海地区先进生产要素的同时,形成辐射中西部广大腹地的金融中心、物流中心、信息中心、商贸中心等四大中心。这是重庆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超强引擎”。

2.自然资源丰富。重庆市地域面积为8.24万平方公里,为北京、上海天津三市总面积的2.39倍;各类水资源合计为14366㎡/人,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200㎡/人;全市具有可开采矿产75种,初步探明的矿产40多种,探明矿藏产地353处,储量矿产潜在价值3882亿元;天然气探明储量3200亿立方米,其中垫江卧龙河气田开采量居全国第一。是全国特大城市中矿产资源最丰富地区。

3.人力资源总量优势。人力资源是一个地区实现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重庆人力资源丰富,有产业工人近300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1300多万。丰富的人力资源,可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满足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同时,重庆又是内陆地区相对的人才聚集高地,全市聚集有二十几所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数十万人,有大量的专业科研机构,这使得重庆成为内陆地区难得的优质人力资源库。

(四)威胁(Threats)

1.思想观念滞后。主要体现为长期制约重庆发展的山头意识、盆地意识、小农意识、片面增长意识、计划意识仍然存在;小富即满,小富即安,喜欢与过去纵向比较,不喜欢与沿海地区或发达地区进行横向比较;缺乏全球眼光、战略思维、开放精神,不愿意把重庆看作世界一体化的一部分。因此,重庆要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首先要解放思想,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2.政策解放不力。许多政策缺乏打破框框,甘为天下先的政策创新勇气,政策执行限于市场的限制和规范,而没有转变为为市场服务。“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集团化”成为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首要障碍。此外,政策解放力度不足还导致重庆无法将自身的传统资源转化为竞争优势。大量的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在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滞后的背景下,没有充分利用金融创新机遇,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导致劳动力与自然资源的被动性过剩,形成向东部甚至周边地区的回流现象。重庆农民工现象、西气东输现象都是极具代表性的回流现象。因此,重庆要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务必要提高政策的决策力与执行力,清除政策解放不力的问题。

3.融资难的问题十分突出。随着重庆商业银行防范风险、信贷政策严、追求效益、资产质量和信贷安全观念的逐步深入以及信贷门槛的逐步提高,势必将严重影响民营企业生产能力的扩大、生产规模的扩张、技术改造的进步等,致使民营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因此,重庆要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务必要建立多层次的完善的产权交易市场和资本市场,以解决民营经济融资难的问题。

三、重庆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思想解放的科学机制要加快重庆民营经济发展步伐,首要的是解放思想,清除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树立能快速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六种理念”。要破除增长意识,强化发展意识,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树立发展的理念;要破除内陆意识,强化开放意识,建立积极的学习机制,树立开放的理念;要破除山头意识,强化协同意识,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树立协同的理念;要破除小农意识,强化忧患意识,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树立敢为人先的理念;要破除计划意识,强化市场意识,建立明确的激励机制,树立市场化理念;要破除盆地意识,强化沟通意识,建立充分的竞争机制,树立竞争的理念。

(二)以规划为龙头,坚持以高起点规划带动高标准发展民营经济发展战略规划 是加快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龙头,规划科学、合理,就会大大节约发展成本,提高民营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为此,建议: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协调发展”的原则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地编制《重庆市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并抓住当前正在编制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十二五”战略规划的契机,立足未来长远发展目标,将重庆民营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纳入到重庆的“十二五”战略规划中去,以保证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

(三)打破“玻璃门”现象,切实解决民营企业的领域准入问题所谓“玻璃门”现象,就是对行业准入而言的“非公经济36条”公布后,行业准入的大门,理论上是敞开了,然而中间还隔着一层“玻璃门”,想进入的人仍然被“玻璃门”挡着,进不去。造成“玻璃门”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行业垄断的存在和地方行政的封锁,为此,提出以下两个建议:

1.成立专业性的行业商会。加快政府职能的转换力度,政府和市场中介组织要分开,按行业成立专业性的商会,发挥商会在行业准入方面的中介作用。

2.加快民营企业的转型。民营企业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来加强自身的建设,加快企业自身体制的转型、发展战略的转型、管理模式的转型。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经营规范、管理有序、遵纪守法”的现代企业管理机制,以消除一些行业对民营企业的误解。民营企业要努力拿出自主创新的成果,拿出高质量的产品。这是民营企业得以打破“玻璃门”进入市场的“敲门砖”。

(四)搭建融资平台,多渠道筹集资金,切实解决民营经济融资难的问题1.建立重庆市民营经济发展银行和民营经济融资担保机构。一是筹建重庆市民营经济发展银行,鼓励民间资本参股,吸纳游离于金融体系外的民间资本,使民间资本从“体外循环”转入“体内循环”,从而解决中小民营企业和个体经营户融资难的问题。二是组建重庆市民营经济融资担保公司,搭建民营经济融资平台。

2.积极引导和扶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发行企业债券。我们认为,可以选择一些管理制度完善和有盈利能力的民营企业在全市进行试点,对于个别盈利现状一般但确有发展前途和盈利前景的民营企业,也可以列入试点范围,通过试点逐步推开。同时,发行企业债券不一定都要中长期的,发行短期债券可能更加适用。

第7篇:民营经济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民营建筑经济;发展;措施;市场经济

民营建筑经济由于受到传统计划经济观念、建筑业产业和产品特点、国有建筑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滞后等因素影响,其发展速度、经济规模和市场环境与私营工商企业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严重阻碍了建筑业生产力的发展。

一、发展民营建筑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前提

民营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支撑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增加财政收入、缓解城镇就业压力和分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力量和重要来源。民营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并促进民营建筑经济的发展。

1.一方面,国家把建筑业与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并列,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但另一方面,建筑业又属于竞争性行业。

2.一方面,随着我国一大批工业、能源、交通等重大建设项目的建设,尤其面对国际建筑市场的竞争挑战,对建筑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另一方面,建筑业从整体上说,仍然属于劳动密集型、粗放型产业。建筑业仍然没有摆脱资本有机构成低、生产工业化程度低、服务社会化水平低、建筑市场准入的门槛低的特点。因而使得民营建筑业企业容易进入建筑市场,容易完成资本原始积累。

3.一方面,公有建筑经济(国有+集体)在建筑经济总量中仍然处于主体地位,还在发挥着主导作用。但另一方面,大多数国有建筑业企业产权不明、权责不清、包袱沉重、亏损严重、效益低下;而民营建筑企业从诞生之日起就是政企分开、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并日益显示出其生机活力。而产权改革是改革的关键,国有建筑企业的前途取决于产权改革的成败。

由于建筑业属于一般竞争性产业,国有经济要逐步从这一产业退出,为民营建筑经济的发展留下更大的空间;由于建筑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民营建筑经济的市场进入创造了有利条件;再加上民营建筑经济较国有经济具有更旺盛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因此,发展民营建筑经济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二、发展民营建筑经济过程的主要障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力发展民营建筑经济具有客观必然性。但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民营建筑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阻力,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1、从外部来看,主要存在着观念和市场环境两大障碍。观念障碍是制约中国民营建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具体表现为:

(1)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营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而把民营建筑经济看作“异己”,加以排斥;

(2)担心民营经济发展过快,会影响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担心工程质量干不好、债务债权还不了,等等;

(3)看不到民营建筑经济发展已经具有雄厚的现实基础,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更看不到民营建筑经济所具有的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市场障碍具体表现为:(1)缺乏有效保护民营建筑经济合法财产的法制环境。尤其一些管理部门对私有建筑企业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集资、乱报销的现象比国有企业更严重。(2)缺乏平等竞争的政策环境。在市场准入、资质审批、招标投标等方面,民营建筑企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所有制歧视。(3)缺乏提供服务的社会环境。

2、从民营建筑经济自身来看,制约发展的障碍主要表现为:

(1)家庭化的管理模式和独裁型的决策方式,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在企业发展初期,权力高度集中的家庭化管理模式和个人专断的决策方式,能够高效地利用有限资本,调动家庭成员的积极性,加速资本原始积累。但是,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任人唯亲的用人制度,使得民营建筑企业在家庭关系之外难以培植新的动力主体;个人专断的决策方式,由于受经营者自身知识、信息等方面的局限,而难以作出更正确的决策。因而,制约了企业的规模发展。

(2)较小的经营规模和单一的组织形式,难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建筑市场的竞争环境。一是民营建筑企业的发展滞后,规模很小。二是民营建筑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是独资企业或合伙企业,在融资能力和扩张能力方面受到限制,制约了企业规模难以迅速扩大。因而,使得民营建筑企业在抵御经营风险,参与市场竞争方面缺乏实力。

(3)经营策略上的短期行为及较低的技术和信用,是造成民营建筑企业承揽工程难的重要原因。我国私有建筑企业追求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比较严重。

三、发展民营建筑经济的各项措施

1、抓认识。就是要用党的十五大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全新观点,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要把发展民营建筑经济提高到国有建筑企业改革能否深化,建筑业能否真正成为支柱产业的高度上来;要把发展民营建筑经济提高到能否抓住历史机遇,使建筑业得到大力发展的高度上来;要打破束缚民营经济发展的框框,只要不违背法律政策,就不要做任何限制。

2、抓改革。就是要深化国有建筑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重点是改革产权制度,实现制度创新。国有小企业可以采取出售、兼并、租赁、承包、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加快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步伐。从而为私有建筑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

3、抓政策。就是要全面落实发展民营建筑经济的政策。一是加强法制建设。二是制定一切有利于民营建筑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三是破除所有制歧视,强化服务意识,提供各种咨询服务,为民营建筑经济的大力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抓规范。就是要以克服民营建筑经济自身存在的缺陷为重点,抓规范。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国家对个体经济、民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这就要求我们,一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和导向作用,引导私营企业明确市场定位,确定经营策略,壮大经济规模,适应市场竞争。二是要加强工商、税务、审计和工程质量监督,提高工程监理覆盖率,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充分运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等综合手段,消除民营建筑企业自身存在的偷工减料、偷税漏税、掠夺经营、忽视质量等行为短期化问题,促进其向合法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三是要改变私营企业传统落后的经营管理方式。

参考文献

[1]马洪.王梦奎主编.中国发展研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报告选:中国私营个体经济的现状与对策.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第8篇:民营经济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民营经济;改革开放;现状

一、民营经济的概念

民营经济就是由民间经营的经济,是一种以经营方式来界定的经济形态,即广义的非国营经济。民营经济中包括了全部的非国有经济和部分的国有经济,其中非国有经济部分中既有私有制经济,又有某些公有制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成分等。

从目前理论界的研究看,对“民营经济”这一概念的认识主要可以归纳为两种观点:一是所有制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从所有制性质上看,民营经济是属于非国有经济的范畴,是以非国有经济为基本构成的经济,是完全的非国营经济,是公有与私有混合的经济;二是经营主体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民营的概念在国内外早就使用过,民营是相对于国营、官营而言的,民营经济是就经营主体而言,不是所有制概念。我们认为,民营经济属于非国有经济的范畴,是非国有经济中为民所有、为民经营的那一部分经济形式。

二、民营经济的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作为最具活力的增长经济,对我国连续三十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起了基础和加速作用。

(一)民营经济与国民经济一样都是我国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承担者,为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提供了有效保证和持久活力。民营经济的就业占全社会就业总量的比率在逐年增长;民营经济上缴税收比重不断升高,民营企业中的个体私营的税收增长率高出全社会税收平均增长率;民营企业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光彩事业带动脱贫以回报社会;安排下岗职工,目前再就业的国有企业的很多下岗职工都在个体私营企业里工作。

(二)发展呈现出数量加速扩张和质量的渐进提升的双重景象。个体企业数量和资金总量一直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民营企业个体规模持续扩大,民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民营科技企业成为新亮点;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

(三)为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民营经济已成为许多地区经济发展的主体,民营经济越发达的地区,经济增长率就越快;民营经济已是部分地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四)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力量,具有天然的市场经济特征,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社会发展发挥了独特作用。它具有灵活的经营机制,按照市场方式参与经济活动为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成为衡量中国市场化改革程度的关键指标。

客观地说,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总体上是快速、持续、健康的,但我们必须看到整体规模狭小分散、管理水平偏低、产业结构趋向和技术水平较低是民营企业的先天性缺陷。我们必须看到大型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尚未形成,产权结构不合理、融资难、竞争力不足和缺乏高素质的人才已经成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同时民营企业家的健康成长也面临许多挑战。

三、转变政府职能,发展民营经济

在我们社会转型时期,政府的职能在转变的同时,地方政府尤其县级人民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尤其是执法部门,执法人员也在不断的转变政府职能去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引导干部帮助企业家把企业不断做大做强。

(一)优化政务、法制、市场和舆论四个环境。建议除国家和各省的法律、法规规定外,一律取消民营企业登记的审批条件或改为登记备案制。加快制定和完善保障中小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的地方性政策规定。规范行政执法部门名目繁多的收费和花样翻新的摊派。坚决取缔无照经营和欺行霸市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加强对中小民营企业消防、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工资支付的管理和监察,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同时,要加强中小民营企业的正面宣传,对讲究诚信、守法经营的中小民营企业,要在政府出版物、网站、电视台以及政府组织的相关活动中进行广泛宣传,扩大他们的影响和知名度。

(二)增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当前,我国民营企业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偏弱,创新意识不足,制约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技术、人才、融资等因素较为突出。着力致力于引导中小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要引导民营企业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加大资金、技术和政策扶持力度,注重发挥财税杠杆作用,进一步完善财政资助、贴息和税收减免政策,完善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具备公共研发、技术服务、科技信息咨询、投融资、知识产权和技术项目孵化等功能的创新服务平台。

(三)大力扶持科技型、外向型、吸纳下岗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型、从事农产品加工型的“四类中小民营企业”。建议对科技型中小民营企业设立奖励基金;鼓励银行扩大出口退税帐户托管贷款规模,缓解中小民营企业出口退税难的问题;对吸纳下岗人员就业的中小民营企业。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民营小微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建立一套与小微企业特点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

(四)引导中小民营企业,实现从家族经营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从分散小规模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的转变;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同劳动密集型相结合的转变;从不规范经营向讲诚信、重操守、遵纪守法、规范经营的转变。

(五)建议结合国情,尊重市场规律,理顺政府、商会(协会)、中小民营企业之间的关系,坚持“民办、官助、党领导”的原则,明确商会、行业协会的基本职能,加强商会和行业协会的自律管理,加大扶弱助小的力度,建立和完善中小民营企业的政策支持体系。

党的十七大强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这无疑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又一个历史机遇。抓住这个机遇,乘改革开放30年的东风,早已占据“半壁江山”的民营经济,肯定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第9篇:民营经济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税收政策;民营经济;税收优惠;税收激励

一、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一)管理理念相对落后

内蒙古许多民营企业由家族企业演变而来,一般实行集权化领导,缺乏民主,容易导致决策失误。不少民营企业的营销方式、产权结构、管理模式、激励机制相对落后,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决策机制。大多中小民营企业家现代企业管理知识贫乏,社会责任感不强,依法经营意识薄弱,自主创新意识不强,缺少现代企业家的魄力与理念,传统思维惯性导致适应环境变化能力弱,制约了民营经济的现代化水平建设。

(二)融资难融资贵

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甚至融不到资,即使融到资也存在融资成本高的问题。金融体系建设滞后,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融资渠道不畅通,民营企业经济实力相对弱,金融机构为规避风险,经常不敢贷、不愿贷。得不到资金扶持的民营企业生存面临挑战。金融服务单一,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依然突出,制约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

(三)财税扶持效果不明显

各种税收政策及各种收费项目增加了企业税费负担,增加了成本费用。现行税收制度对民营经济导向性作用不强,税收总体数额比较高。对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的民营企业财税扶持政策少。内蒙古地区属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地方政府为增加财政收入通常会采用严格的税收政策,给发展民营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地方财政收入不足,对民营经济的投入相对少,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局面。

二、我国现行税收制度

我国现行税收制度是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体。其它税类为辅助税种的复税制体系。经过多年的税制改革,尤其2016年5月1日起,全面推行营业税改增值税,使增值税的课税范围涉及社会的生产、流通、消费、劳务等诸多生产经营领域,税基极为广阔,已经成为我国现行税制结构中第一大税种。对于确保财政收入的稳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发挥资源配置有决定性作用。企业所得税是政府主要税种之一,通过设置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减免税收及其他优惠方式等政策,扶持和鼓励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或项目,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调节功能。

三、税收政策对民营经济影响机制

(一)税收与经济发展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税收在一定幅度内增加,可以促使GDP增加,当税收增长超过一定限度增长范围时,会反作用于经济的增长。税率过高,税收收入会因无人愿意工作与投资而逐渐下降,进而也会对社会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征税范围就比较广泛,民营经济会贡献大量税收,政府财政收入就会增多,此时政府会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和相对宽松的税收政策来促进地方民营经济发展。在现行GDP的考核机制下,地区间各政府财力不同,财政支出水平不同,地区间政府会通过各种手段加重对各经济主体的税收负担,削弱经济发展,阻碍民营经济的发展。

(二)税制结构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税制结构是一国税收制度中不同税系之间、税种之间,以及各自内部的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关系的构成方式。良好的税制结构体现财政功能,经济调节功能,社会政策功能。我国实行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体,其他税种辅助配合、多税种、多层次、多环节调节的复合税制体系。为了优化税制,减少重复征税,完善增值税抵扣链条、促进产业融合,2016年“营改增”全面推行,增值税成为最大税种。增值税的征收范围扩大,直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增值税相比,所得税的征税基数比较小,没有起到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增值税与所得税之间结构失衡,其它税种存在设计不合理及调节功能差的现象,税制结构影响政府收入,从而抑制了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税收优惠政策对经济的激励与调节作用

在内蒙古处于调整产业结构及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有必要对某些特定领域、特定行业的企业实施税费减免或优惠政策,减少这些企业的经济负担,增加企业盈利水平。地方政府在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中应该改变只看短期利益的思维方式,要从政策、资金、税收优惠政策上给予民营经济支持,促进其扩大经营的规模,提升经济效益。政府可以通过对某些商品、某些行业、某些领域实施减税或免税政策,或者通过财政扶持政策,改变消费者购买行为,进而影响企业生产决策和供给结构,以实现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新形势下,对民营经济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尤其对劳动力成本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对民营企业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税收优惠政策对民营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扶持作用。税收优惠政策是短期行为,主要表现为激励及调节作用,民营经济的发展长大,还需自身不断创新发展。

四、执行民营企业税收政策应注意的问题

(一)以长远规划为出发点

税收优惠方式要多样化,尤其间接的税收优惠方式更具有激励作用,比如对民营企业可以采用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等税收政策,鼓励其扩大再生产,增强企业发展动力。享受直接优惠政策的行业或企业容易形成一定的政策依赖,不思进取。在税收优惠方式上,要以长远规划为出发点,现在的优惠扶持政策是为了帮助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内生动力,提高核心竞争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才能有能力贡献更大的税收,促进税收与经济的良性循环。

(二)加强各部门之间的配合

我国的许多税种征收依据是自行申报或查账征收,现阶段,许多企业通过“账外账”等非法手段逃避税收监管,民营企业的财务核算体系相对较弱,纳税申报失实现象严重。为创造规范的经济秩序,一方面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全方位的信用体系,包括银行信用、企业信用、财务人员信用、税收信用、中介机构信用等。另一方面,加大检查与惩戒力度,各部门相互配合,保证税收政策执行。诚信机制的建立是民营企业税收优惠做到实处的重要保证。

(三)加强税收优惠政策执行监管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