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与酒有关的诗句范文

与酒有关的诗句精选(九篇)

与酒有关的诗句

第1篇:与酒有关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唐代;边塞诗人;边塞诗;酒;共生现象

酒与唐代边塞诗歌有着密不可分的重要关系。从对大量唐代边塞涉酒诗中的归纳分析中可以看出,这些诗是唐人酒文化营养所孕育出的精神花朵。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好的边塞诗有一半都是在酒兴中一挥而就的。很多边塞诗人,背后都有着与酒相关的生动故事。因此本文将以唐代涉酒边塞诗歌作为关照的对象,探析其中体现的诗酒内容、共生关系、文化内涵和精神本质,以补充和加深我们对唐代边塞诗内涵和唐代边塞文化的认识和研究。

一、唐代边塞诗中涉酒题材的类型

(一)借酒起兴,漫抒军旅英雄慷概之志

随着弃文尚武价值观的转变,勇上沙场,矢志报国的豪迈之情涌上心头。在此感情下诞生了很多令人读来精神抖擞,昂扬向上的佳作。如岑参的《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豪迈之气贯穿始终:首联以火山、赤亭起句,造成一个特殊的背景,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苦、毅然应命前行的豪迈气概。颔联两句明写李氏不平凡的经历,激励其一往无前。这里“岂能”故作反问,暗示出李副使长期驰骋沙场,早已把乡愁置于脑后了。这是盛唐时代人们积极进取精神的反映。诗的颈联使用招呼、劝说的口气,挽留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作者超越一般送别诗的依依不舍,感伤落泪,直接提出此次西行“击胡”的使命,化惆怅为豪放,在送别的诗题下开拓了新的意境。诗末两句直抒胸襟,更是气贯长虹,“功名请向戎马沙场上求取,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大丈夫。”这既可看作岑参勉励李氏立功扬名,创造英雄业绩,又是自己的理想和壮志。岑参的《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依旧是一番兴会淋漓,豪气纵横。“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这不是有感于时光流逝,叹老嗟卑,而是有着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豪迈感,表现出奋发的人生态度。“一生大笑能几回”的“笑”,是爽朗健康的笑,来源于对前途、对生活的信心。末句的“须醉倒”,并不是借酒浇愁,而是以酒助兴,是豪迈乐观的醉。

(二)置酒设宴,渲染故交远征的依依惜别之情

面对行将分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的挚交好友,复杂情感融入杯杯酒中。有轻松问候的高适诗作《送李少府时在客舍》:“主人酒尽君未醉,薄暮遥途归不归?”岑参的送别诗《送浑将军出塞》中“从军借问谁所从,击剑酣歌当此时。远别无轻绕朝策,平戎早寄仲宣诗。”《奉别封大夫——得征字,时封公兼鸿胪卿》中“醉里东楼月,偏能照列卿。”表达了对浑将军的殷切祝福。他的另一首著名边塞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绘了一个盛大的离别宴席,“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可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对于友人离去的深深不舍终于尽展无疑。同样,在《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中“置酒高馆夕”“军中宰肥牛”,《醉里送裴子赴镇西》“醉后未能别,醒时方送君。看军走马去,直上天山云。”均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深深不舍。

(三)借酒细品思乡离亲之苦

这方面的边塞咏酒诗创作数量最多的当属岑参。如《与独孤渐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的“中酒朝眠日色高,弹棋夜半灯花落。” 《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中的“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送韦侍御先归京》中的“客泪题书落,乡愁对酒宽。”还有《临洮泛舟赵仙舟自北庭罢使还京》中的“醉眠乡梦罢,东望羡归程。”通过自斟自饮,醉酒麻痹自己的思乡之苦。描写边塞酒席之景,以此反衬出愁苦的思乡之情。如他的《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虽然“酒泉太守能舞剑,高堂置酒夜击鼓”,可是“胡笳一曲断人肠,座上相看泪如雨”;虽然 “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可是“三更醉后军中寝,无奈秦山归梦何。”眼前觥筹交错,夜半梦回故乡。这是没有办法抑制的。

(四)悲沉喟叹,展露塞外生活和战争的苦涩艰辛

这源于对戍守边疆,矢志报国心态的转变和以及对战争残酷的反省。如王翰的《凉州词》(其一):“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昌龄的《代扶风主人答》:“依然宿扶风,沽酒聊自宽。”因为“十五役边地,三四讨楼兰。连年不解甲,积日无所餐。将军降匈奴,国使没桑乾。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不信沙场苦,君看刀箭瘢。乡亲悉零落,冢墓亦摧残。”这是战争带来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凄苦之声。岑参的《北庭贻宗学士道别》通过表达对宗学士在边塞艰苦生活中的陪伴“忽来轮台下,相见披心胸。饮酒对春草,弹棋闻夜钟”的感激,并由诗句,“孤城倚大碛,海气迎边空。四月犹自寒,天山雪濛濛”展现自己从军戍边后险恶的生活环境。他的《北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同样描述了边塞奇特之景。诗的最后两句醉酒送友:“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见夕阳海边落。” 环境的险恶,只能让人品味辣酒去忍受。

二、 唐代边塞诗诗酒共生的文化成因

首先,在盛唐时代,酒文化极其兴盛。

当时的全国各地,酒坊林立,诗人饮酒成风,咏酒诗比比皆是。边塞诗人也不例外。由于对酒的偏好,且酒的种类繁多,边塞诗中出现了很多种类的酒,据前人大略统计,出现次数最多的有三种:葡萄酒,烧酒,酒。如李颀的《塞下曲》,“帐下饮葡萄,平生寸心是。”岑参的《胡歌》,“黑姓蕃王貂鼠裘,葡萄宫锦醉缠头。”岑参的《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桂林葡萄新吐蕃,武城刺蜜未可餐。军中置酒夜挝鼓,锦筵红烛月未午。

第2篇:与酒有关的诗句范文

摘要:根据笔者求证,杜诗中“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中“没”字不是“波”字,应该训为“钻进水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臭”字应该训为“香”;“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中“雀”字是“鹊”,应该训为“麻雀”。

关键词:杜诗 训诂 “波” “臭” “雀”

《杜诗》自传世以来,备受历代学者的青睐与关注,光是训诂注解就不下千种,有关研究的论文更是不计其数,在这卷帙浩繁的注解训诂当中,曲解是难免的。在这里,本文就一些曲解与错误的注释略微做些校正,敬请萧老师指正。

一、“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中“没”字训诂。(《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杜甫的这句诗,大多数本子都写作“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但是,宋敏求的本子却是“白鸥波浩荡,万里谁能驯?”至于这点,苏轼早就指出来了,他在《东坡志林》里就提到:“子美‘白鸥没浩荡’,言灭没于烟波间耳。宋敏求谓鸥不解没,改作波字,便觉神气索然。”对于这点,杜诗注解的集大成者仇兆鳌似乎也非常同意这种观点,他在《杜诗详注》中不仅引用了苏轼的这句解释,而且还在后头引证到:“今按《易林》‘凫游江海,没行千里。’此没字所本。”从“凫游江海,没行千里”来看,“没”字是钻进水里的意思,因为野鸭在游水的时候会经常性地钻进水里潜行,而从苏轼的言辞“灭没于烟波间耳”来看,“没”当解释为灭没、消失,意思是白鸥消失灭没在浩淼的烟波当中了,这里既含有白鸥纵向钻进水里而灭没的意思,也含有白鸥横向消失在广阔的烟波当中的意思。笔者按:照苏轼这样理解“没”字,白鸥那种浪里击水的气势还是可以跃于纸上的,如果将“没”字改为“波”字,那么白鸥悍然凛冽的气势完全没有了,进而整首诗的诗意也大打折扣了,所以,宋敏求的这种解释是完全不可取的。周振甫先生对于这点,也作出过解释:“杜甫的《奉赠韦左垂丈二十二韵》诗,写鸥鸟在浩渺无边的万里烟波之中飞翔,没有谁能够驯服它,写出了广阔的境界,写出了鸥鸟自由自在地飞翔。‘没’指灭没,消失。写白鸥的消失,才能显出万里烟波的广阔。这个‘没’不是钻进水里的意思。改成‘白鸥波浩荡’,显不出白鸥的自在飞翔,所以毫无精神了。这样一改,意义也全变了。”在这里,周振甫也重新强调了“没”不能作“波”解,但是,他却认为“没”应理解为白鸥横向飞逝于波涛当中,而不是纵向钻进波浪当中。笔者按:杜甫曾着笔咏过白鸥,“江浦寒鸥戏,无他亦自饶。却思翻玉羽,随意点春苗。雪暗还须浴,风生一任飘。几群沧海上,清影日萧萧。”(《鸥》)①由其中的“点”与“浴”可以看出杜甫眼中的白鸥确实是钻进水中了的,而“清影日萧萧”也可以看出它们不是像周振甫所说的最终消逝的;另外,根据《生物百科辞典》:“白鸥属于鸥科,主要分布于北美、亚欧大陆北部,包括有中国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善飞,能游水,常随潮而翔,善捕鱼,常常随潮起时鱼被潮卷出水面而钻进水中捕鱼。”由此可见,白鸥喜欢随潮而翔是觅食的需要,因为潮起会有鱼被卷上水面,而钻水捕鱼也是它们的本性所在,它们一般不会像大雁或雄鹰那样翔于空中而最终消逝的,所以,宋敏求因为不了解白鸥随潮而翔的习性而曲解了杜甫作诗的本意了,同样的,周振甫也因为不知道白鸥有在潮中捕鱼的习性而作出了错误的解释。

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臭”字训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历代诗词名句辞典》中被解释为:“那些朱门内的高贵人家家里,吃剩下酒肉都己经发臭了,朱门的路上,有因饥寒被冻死的尸骨。”其中“臭”字被训诂为发臭,在今天看来,这当然是合情合理的,因为今天“臭”字基本上只剩下“臭味、难闻的气味”这种意思了,所以在中小学教材当中,其中的“臭”就被解释成“臭味”了。“臭”在《说文》当中为小篆,“从自(鼻之本字)从犬”,属会意字,解释为:“禽走,臭而知其迹者,犬也。”可以见得,“臭”的最初意思就是指气味,但气味有“好闻”与“难闻”两种,所以在后世的文献发展过程中,这两种意思都得到了运用。例如:“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易·系辞传》),“臭,香也”(《龙龛手鉴》)这两例“臭”都训为“香味”;另外,“工匠饥死,长安皆臭”(《后汉书.隗嚣传》),“臭,恶气息”(《玉篇》)这两例则训“臭”为“臭味”。所以在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里就引起争议了,有的认为“臭”应训为“臭味”,他们的理由是:在《杜诗详注》中,仇兆鳌在这句诗后引证到“《孙子新书》:楚庄攻宋,厨有臭肉”,另外,杜甫也曾有诗写道“富家厨肉臭,战地骸骨白”(《驱竖子摘苍耳》)②根据句意,这两处的“臭”应训为“腐臭、臭味”才合理,所以这些学者们就根据这个认为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臭”应训为“臭味”,而且这样解释也不悖整句诗意;而有的学者认为“臭”应训为“香味”,他们的理由是:肉可以臭但酒不可以臭,另外,何逊有诗“枝横却月观,花臭绕凌台”,更重要的是,明人叶敬平也有诗“未进君家门,先闻酒肉臭”,这两处“臭”必须训为“香味”才能意思通达,所以这些学者们就根据这个认为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臭”应训为“香味”,这样解释同样也不悖整句诗意。笔者按:首先,杜甫写过有“肉臭”(“富家厨肉臭”),但却没写过“酒臭”的,纵观整个杜诗,有把酒遣兴的美酒:“书乱谁能帙,杯干自可添”(《晚晴》);“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三);“谁能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四);“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等,也有借酒浇愁的苦酒:“愁多任酒醺”(《留别贾严二阁老两院补阙得云字》);“浊醪谁造汝,一酌散千忧”(《落日》)“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九日四首》)“潦倒新停浊酒杯,百年多病独登台”(《秋兴八首》),由此可见,杜甫他自己也知道酒是不会臭的。另外,有些学者认为,美味佳肴与后面的“冻死骨”意思不搭,笔者却觉得,“朱门酒肉太多吃喝不完,都变质发臭了”跟下一句“路有冻死骨”同属切责之语,不能天生张力,而杜甫比较喜欢在两句诗之间制作张力,赫赫豪门与荒凉小路对比,富人们美味佳肴的享受与穷人们忍饥挨冻而死的身躯相对,这样才更显张力。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元稹也曾写过诗句“归来始安坐,富与王者勍。市卒酒肉臭,县胥家舍成。”(《估客乐》)这里的“酒肉臭”必须训为“很香很美味的酒肉”才能意思通顺,元稹是中唐时期的人,杜甫的这句诗是很有可能看到过的,如果这样,元稹不可能不顾及杜甫的诗句而将“酒肉臭”表示成美味的佳肴,即使没见过这句杜诗,那也能说明唐人很习惯于用“酒肉臭”来表示美味佳肴了,还有一点得注意,明人叶敬平也有诗“未进君家门,先闻酒肉臭”,杜甫在宋以来地位就非常非常地高,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元明清,所以明代文人不可能不熟悉诗圣杜甫的这句诗,既然他熟悉这句诗,那怎么可能把诗圣的诗句搬到自己的诗里就完全弄反意思了?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杜甫原来诗句“酒肉臭”的本意应该就是“美酒佳肴”的意思了,至于今天很多人都习惯“酒肉臭”是“酒肉腐臭”的意思,很大原因就是“臭”的意义在今天已经完全没有“香”的义素在里面了,而只有“难闻的气味”这种意思,所以,近人习惯性也将杜甫的诗句弄错了。

三、“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中“雀”字训诂。(《羌村三首》)

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注道:“柴门鸟雀(当做鹊)噪,归客千里至。”(《羌村三首》)并在后面引证了一例“陆贾《新语》:乾鹊噪而行人至。”笔者按:仇氏单凭一例“乾鹊噪而行人至”而证明了杜诗“柴门鸟雀噪”中“雀”应当是鹊,这是十分不明智的。宋玉在《高唐赋》中也曾这样描写过“从雀嗷嗷”,“嗷嗷”跟“噪”意思差不多,那是不是也可以证明杜诗“柴门鸟雀噪”中“雀”应当不是“鹊”而是“雀”?其实,“雀”和“鹊”是有着很大区别的,“雀”是指麻雀,“鹊”是指“喜鹊”,根据《生物百科辞典》:“喜鹊一般在高大乔木的顶端筑巢栖息,特备喜欢把巢筑在民宅旁的大树上;而麻雀的巢很简陋 ,以草茎、羽毛等构成,一般筑在低矮的灌木丛当中,有时也建在民宅的屋檐下甚至墙洞中。”杜甫住的是草堂,草堂是特别适合麻雀筑巢的地方,而喜鹊是不会选择这样低矮的茅草屋或其周围来筑巢的。另外,杜甫也有描写过麻雀和喜鹊的诗例,“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月三首.其三》)③根据《生物百科辞典》:“鹊和雀不同,它敏捷,善飞,不仅飞行速度极快,而且飞程相对来说比较远。”可以确定这里是指喜鹊或者是跟喜鹊相近的鹊类;而在“黄雀饱野粟,群飞动荆榛。”(《赠别贺兰铦》)④“秋虫声不去,暮雀意何如。”(《除架》)⑤根据《生物百科辞典》:“麻雀的巢很简陋 ,以草茎、羽毛等构成,一般筑在低矮的灌木丛当中。”可以确定在这荆榛草丛里的确实是麻雀,所以说杜甫的那双慧眼是不会不明辨事实而随意把错误的事物写进诗中的。这样的话,根据事实,“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中“雀”字是正确的。

注释:

[1]见于仇兆鳌《杜诗详注》第四册第1531页,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版

[2]见于仇兆鳌《杜诗详注》第四册第1666页,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版

[3]见于仇兆鳌《杜诗详注》第四册第1630页,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版

[4]见于仇兆鳌《杜诗详注》第三册第1071页,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版

[5]见于仇兆鳌《杜诗详注》第二册第615页,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版 参考文献:

[1]徐有富著.治学方法与论文写作(第八讲)[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版

[2]仇兆鳌注.杜诗详注(第四册)[M].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版,第1630页

[3]席红.浅谈训诂在古典诗歌鉴赏中的作用[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0期

第3篇:与酒有关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咏酒诗;饮酒场面;归类;人类文化精神

我国酿酒业源远流长,已有六、七千的历史了,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品质优良的名酒;我国又是诗的国度,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大量咏酒诗。诗抒情,酒抒怀,诗酒结缘千古来。酒成诗,诗助酒,诗酒相伴最风流!

唐诗中有许多咏酒及与酒有关的诗,酒中或酒后创作的诗数量更多。从饮酒场面上归类,基本上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独酌

赞酒名诗出盛唐,盛唐诗人尽酒仙,几乎个个都是诗酒狂客,但提到独酌,我们不得不首先想到这位唐代最有影响力的诗人,号称诗仙的李白。这是一首看似浪漫的诗: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唐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邀云汉。

这首诗题目是“月下独酌”,酒刺激了作者的创作思维,引发作者丰富的联想,“举杯邀明月”忽发奇想表面上看去作者能自得其乐,可是背后确有无限的凄凉,寂寞孤独到邀月与影还不算,在以后的岁月中,连共饮的人都找不到了,只能与月光身影作游,并且相约在那邈远的天上仙境再见,真是凄凉至极。这种极为奇妙的想象,是作者极为孤寂的感情通过酒的刺激所产生出来的。

二、宴饮

宴饮,顾名思义,是指在宴会中饮酒所作的诗或描写宴会之中饮酒盛况的诗。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是刘禹锡在宴上为了回酬白居易的一首诗。“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是千古名句。酒在这里不单单是指杯中之物了,更多的象征着一股积极向上、不甘沉沦、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酒也使作者得到了一种人生感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作者也阐明了一种深层的人生哲理。

三、送别、饯行

以酒壮行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一个传统,已送别、饯行为题材的咏酒诗数量更数不胜数。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清晨,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送别诗,后因谱入乐府,取首句二字题作《渭城曲》,又名《阳关曲》或《阳关三叠》。唐时,曾有“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的记载。人们送别诗,常常吟起这首诗,白居易道:“最忆阳关唱,珍珠一串歌。”李商隐道:“断肠声里唱阳关。”可见此诗入乐后,成为社会上流行的歌辞,别席离筵的绝唱。“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一杯酒贮满了朋友的深情厚意。

四、相逢、重逢

少年行(其一)

唐 王维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少年行》是王维的七绝组诗,共四首。这首诗吟咏的是少年游侠高楼纵饮的豪情。“相逢意气为君饮”,这里的酒为诗增添了一种少年豪气。新丰美酒似乎天然为少年游侠而设,少年游侠没有新丰美酒也显不出他们的豪情风流。

五、军中饮酒

以“军中饮酒”作为一类似乎是侧重于以地点分类,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一般的军中饮酒也都应该归入“宴饮”之中。但是军中饮酒有其独特的背景、风格和氛围,场面上自与其它宴饮不同,所以特作为一类。

凉州词

唐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首诗写边塞军中宴饮,有浓郁的边地色彩和军中风味。“葡萄美酒夜光杯”,展现了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宴会,且有琵琶弹奏,十分热烈。三四句是写军中的畅饮和劝酒,“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里浅斟低酌,以酒浇愁,而充分地表现了盛唐精神。

有道是有诗必有酒,无酒不成诗,酒成了诗歌的重要题材。唐代大量的咏酒诗是对现实人生的品尝,这些诗词通过咏酒,烛照了人生,已经上升为一种普遍的人类文化精神。唐代咏酒诗精品将具有永恒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吴惠娟著.《唐宋诗词审美观照》.学林出版社,1999年

[2]郭泮溪著.《中国饮酒习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第4篇:与酒有关的诗句范文

论文摘要:送别诗是唐人诗中一个重要的题材,历来受到人们的传咏。送别诗无论是叙友谊,还是叹离别;无论是记别,还是抒情,都不仅与诗人的个性特征有关,而且与时代精神密切相关。

送别就是与朋友告别。送别诗就是给朋友送别时写给朋友并用以共勉的诗。唐人给朋友送别时喜欢以诗相赠酬。按照惯例,送别诗一要叙友谊,二要叹离别,三要祝前途平安。本文试图探讨唐代几首送别诗的风格与感情色彩。

在唐人送别诗中,王勃的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以其豪迈的气概、昂扬奋发的精神,向来为人们所传咏。这首诗的首联就把送别地长安和杜少府即将奔赴的目的地联系起来,既切合题意又显示出开阔的视野。颔联点题,但关键还在于把自己与行别之人的共同点突出来。今天你将远行,我留长安,但长安既不是我的故乡,也难于永久居留,有一天我也会同你一样远游,因为归根到底我们都是为了出仕从政而不得不四处奔走的人。这既是对出行者的安慰,又可使他感到下面的祝词更为亲切。颈联是诗的中心意思所在;四海之内到处都可以有知心朋友,真正的知己哪怕远隔天涯,也会心心相印,犹如近在咫尺。因此尾联告诫说.我们今天分别,一定不要学那些没有出息的儿女,哭哭啼啼弄湿了巾袖。显然,这样的祝词是有助于壮行色、鼓勇气的。

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比,王昌龄的七言绝句《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则是一首借送别诗之题,寄寓自己高洁品德的诗。芙蓉楼之别是在一个阴雨的秋夜。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丹阳即今江苏省镇江市。诗人时任江宁丞.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而江宁属今南京市.东临镇江。诗人由江宁至镇江西北隅的芙蓉楼,饯别友人辛渐,写了这首送别诗。诗的前两句,集中写送客,点出送行的时间、地点。其中首句写雨夜饯别,二句写平明相送。而后两句转写自己的为人。其中第三句是写辛渐回洛阳,但诗人未写自己对洛阳亲友的关心,却转写“洛阳亲友”对自己的询问最后一句出人意外,不说彼此的思念之情.不说客居的感慨,单用“一片冰心在玉壶”做结,意在告诉友人,自己是决不会被功名、富贵所诱惑。诗人以“冰心”、“玉壶”作比,用以表达自己的纯洁高尚和清廉自守。

相比之下,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除了依依不舍之情外,多少还有些悲壮、凄凉之感诗的前两句点出诗人饯别元二的地方和时间。“渭城”是饯别之地。“客舍”自然是渭城中的一个所在.是饯别的具体地点。“朝雨”和“柳色新”说明送别时间是在春天的一个早晨。“浥轻尘”三字,表明雨不大,只是沾湿了地皮。而环绕客舍四周刚刚放叶的柳树,经春雨洗过,益发显得青翠嫩绿。这种景象似与“送行”的气氛不十分谐调。然而,由于诗人心中已先装着一个“别”字,所以“柳色新”三字在诗中便有了双重含义:既是写时令节候,也是离情别绪的心理映现。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看到柳,即生离别之意。这种不同的心理反应,是长期文化积淀的结果。因此,作为文化标志的这一意象被写入诗中,就使诗具有十分丰厚的情感意蕴。诗的后两句直接写离别之情,全部感情都倾注在一杯酒中。彼此分别时可能有许多话要说.但由于离别在即,心情复杂,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因而.饮酒便成了最好的交流感情的方式。而离别饮酒,自不同于久别重逢那样的痛快酣畅,总不免有些苦涩的味道。于是这一斟一酌,情意便格外地重。“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即写出了主客依依惜别的心情。“西出阳关无故人”,则使这杯酒显得份量更重。唐代由于国力强盛,对外的交流往来也空前频繁,因此经常有人“西出阳关”或出使或经商。西出阳关,涉足大漠,面对异域山川,风俗不同,语言有别,内心不免会产生无限凄凉之感。而前来送客的亲友也自然会怀有同样的心情。

同样是送别诗,李白的七言绝句《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则是一首充满乐观、豪迈气概的诗,虽亦是送别,却全然没有了凄伤之感,而是叙述了友人对他的深情厚谊。

这是李白别离安徽泾县桃花潭时写赠给送他的友人汪伦的一首诗。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人名山游。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旅游.信中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见汪伦乃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遂问桃园酒家何在?汪伦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李白在此留待数日,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李白还有一首七言绝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也是久传不衰的送别诗。这首诗是李白初居安陆时所作。出川不久,刚刚结束江南吴越之游的李白,这时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两人一见如故,在送孟浩然东下扬州时,李白挥笔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杰作。诗的首句说友人盂浩然辞别黄鹤楼开始东行;次句描写阳春三月,友人一路行见的旖旎风光;后两句写隐没于碧空尽头的孤帆和与天相接的江流,像一条无形的纤绳,拉近了黄鹤楼与扬州在读者心中的距离,使诗作描绘和包容了广阔无垠的空间。这首诗的情愫主要表现在后两句。这里诗人从自己一方落笔,表现出对友人的一片深情。可以想见:李白目送友人的一片孤帆渐行渐远,直到消失到碧水蓝天的尽头,然而李白仍向友人消逝的方向眺望着,在那天水相接处,只有江水在不断的东流。诗人似乎渴望东流的江水也载着他的深情,伴随着友人而去。

诗中四个动词:“辞”、“下”、“尽”、“流”的运用,从不同角度(行者与送行者)表现了时间上的顺承关系,不仅给人以流动之感;而且由于动词自身所具有的动势,使诗呈现出一种幽深高远的意境。李白送孟浩然之广凌时,风华正茂,对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因此才能把这首送别诗写得神采飞扬。

高适的七言绝旬《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则是一首充满慷慨激昂,鼓舞有为和有胆有识、傲岸自负之气的诗歌,显出边塞诗的风格。这首诗名日别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帅董庭兰),而实际上是诗人用比兴手法,抒写自己的不凡抱负和落魄不得其志的处境。在这一点上,颇与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相同。全诗感情慷慨豪放,用字精确,毫无沮丧落寂之情。

诗的一二句很有特色地写出眼前实景,既点名时间是在严冬,又对北国雪景作了动人的描写,并为下面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千里黄云把太阳遮住了,天气阴沉沉的。呼呼的北风送走了雁群,又吹来了满天大雪。在你即将与我分手登程的时候,气候是这样的恶劣,隐隐露出一种低沉的悲痛情调。面对如此景况,前途是吉是凶,很难预料,不免要为朋友的前程担忧了。但三四两句出人意外,笔锋一转,以洗练的语言塑造了一个苍劲的形象。心中悬起的疑难顿时消失,为一种自豪和喜悦的情感所代替。这慷慨激昂、落落大方的诗句,是对朋友的诚心鼓舞,也是诗人自己有胆略有气魄以及傲岸自负之气的流露。这首诗似乎质朴浅显,但内涵却很醇厚,警策动人,不失为一首好诗。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初盛唐时期由于唐朝社会处于上升时期,所以表现在送别诗中,就普遍具有一种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而到了中晚唐,由于唐朝社会由盛转衰,所以这一时期的送别诗中不但失去了初盛唐时期的感情色彩,而且显出了低沉、悲伤的情调。

杜牧的《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就是如此。

这首诗写的是难分难舍的离情别绪,其中第一句抒发难以遏止的离情。本来是因多情才难分难舍,分别时当有千言万语要说,但因离别伤怀,满腔情绪一时无从表达,相对无言,彼此倒像无情似的。貌似无情,实含深情,正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第二句进一步写离情别绪。在饯别的酒筵上,别人是欢声笑语,只有自己情绪黯然,更难强作欢笑。随着时问推移,离筵已散,分别在即,与对方相对枯坐,无限情意,却无从说起.只有照明的蜡烛好象还有惜别之情而“垂泪到天明”。无知无情的蜡烛尚且如此,那么情人之间,绵绵话别,伤心落泪就不言自明了。诗的后两句是借物言情,而涉想奇特。

杜苟鹤的《别从叔》“立马不忍上,醉醒天气寒。都缘在门易,直似别家难。世路既如此,客心须自宽。江村亦饥冻,争及问长安。”和他的《送黄补阙南迁》“得罪非天意,分明谪去身。一贪谏主,开口不防人。自古有迁客,何朝无直臣。喧然公论在,难滞楚南春。”亦是如此,都表达了作者对行人离别的无奈和安慰。

第5篇:与酒有关的诗句范文

2、除了写诗厉害,你知道李白还有哪些超人之处吗?他喝酒也非常厉害。他在《将进酒》里写道:“会须一饮三百杯”,杜甫也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因此,李白又被人称为——酒仙。(板书:酒仙)

3、循序渐进,读懂诗题:读准诗题谁来读读诗题?诗题中有三个生字,谁来读读?鹤:第四声,发音要到位。指生读。孟、陵:都是后鼻音,注意孟的写法,第一笔是横撇。指生读。这首诗题目很长,共有十个字、五个词。读的时候不要平均用力,你觉得哪个词重要就着重读哪个词,试着读一读吧。生自由练读后师指名读,相机点拨:听出来了,你想强调“黄鹤楼”,黄鹤楼是送别的地点。知道黄鹤楼吗?(位于湖北武汉市的长江之滨,是中国三大名楼之一)

4、感性读题:古代交通不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见。于是,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时尚,当时的送别诗差不多和我们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像《送友人》《别董大》《山中送别》《易水送别》等等等等,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三名一别”。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岁,然而他们两人一样的才华横溢,一样的风流潇洒,他们互相仰慕,情投意合,相间恨晚,无话不谈,彼此不再寂寞。快乐相处之后的离别,显然是那样难舍难分。

5、自主学习,读通诗句:学好古诗的第二步是读通诗句,读通诗句的要求是“认清字形,读准字音”,你能做到吗?来,自由的读一读这首诗。(板书:读通诗句)

6、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诗读通了,诗句的意思你能读懂吗?学好古诗的第三步就是理解诗意。(板书:理解诗意)怎样读懂古诗,你有什么好方法吗?(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书上的注释。借助注释,我们就可以逐字逐句地读懂古诗。)请大家借助注释,自己试着说说每行诗句的意思。

第6篇:与酒有关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杜甫诗歌;酒文化意蕴;分析

中国是一个以诗传世,盛产名酒的古国,诗与酒交织形成了中国的诗酒文化。诗歌依托文学而生,用语言表现出人们的精神劳动生活,通过优美的文学形式将人内心与真情进行展现。古代的灿烂文化被泛称为诗,提及民族与国家的辉煌历史,就被称为史诗,整个大自然中的事物、语言、情怀以及品行道德也都被冠之以诗。关于酒,传说是舜的女儿,是某种物质在大自然的运行中,因为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下酿成了酒。古代皇帝祭祀、举行朝廷大典,就会把诗和酒交织在一起,奉酒诵诗,从上至民间百姓,都把诗与酒看作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质需要,同时也是人们精神生活中不可缺的需要。在古代,酒能够活跃诗人的思维,帮助人们打开更多的想象意识,丰富人们对于生活中的审美,促使诗人产生更多的创作灵感,直抒胸臆,创造出更加浪漫,更加奇特的诗篇。酒香诗美,诗与酒有着不解之缘,当人们饮酒时就会想起诗,当人们赋诗时就会想起酒,诗酒交融,酒中有诗,诗中有酒,酒更香,诗更美。

一、诗与杜甫

杜甫在十四五岁的时候就开始饮酒,在杜甫仕途失意之时,认识了对诗歌、书法、画、音乐以及医药等都知晓熟知的郑虔,当时的杜甫与郑虔生活都一样困顿,也因为酒使两人结为好友。杜甫曾经在《醉时歌》中回忆与郑虔一起饮酒的情形:“得钱即相觅”,他们两人只要其中一个有钱就会买上酒,找到对方,“痛饮真吾师”,两个人一起痛饮,从来不会迟疑,喝酒喝到忘乎所有。正因为酒杜甫找到了一个志同道合的好友,两人一起饮酒,相互交谈,不仅使自己的在生活中遇到的不愉快得到发泄,同时也给杜甫积累了一些诗歌的素材,将他与好友的友情写入诗歌中,将饮酒的情形用诗歌记录下来永留存。在唐肃宗时期,杜甫没有因为居官而停止饮酒,反而加倍的饮酒。在杜甫的《曲江二首》中写到:“每日江头尽醉归”,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杜甫每天都喝到江头喝酒,喝到尽兴,喝醉以后才回去,“朝回日日典春衣”,“酒债寻常行出有”,当没有衣服典当换酒时就赊账买酒,所以到处都有酒债,“人生七十古来稀”,从少年到老年,从老年到临终都喜爱饮酒,从始至终都没有改变过这份热爱。“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从诗句中我们可以想象到杜甫对大自然中美丽的花朵的怜惜,当一片花叶落下的时候就要喝一杯酒,那当所有的花落尽之时,每一片落花他都能看到,他要喝多少酒才能将自己的情感得以释放啊,然而他说他不怕伤酒,为了这一份春愁,愿意并且能够滴滴入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一片落花杜甫用一杯酒来计算,那么还有多少春天的风光残留?“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这是杜甫《绝句漫兴》中所提到的,不要想身边的无穷无尽的事情,在我们还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时候要尽情的享受有限的酒,我们足以看出杜甫对于饮酒的热爱,在他的诗歌中,一字一句的表现出对于酒的热爱,将他内心的情感通过诗歌,通过饮酒尽情的表达。同时也激发了杜甫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在饮酒的过程中文思泉涌,于是杜甫抓住了在饮酒过程中的情形,形成了伟大的诗篇。

二、诗人与酒

在古代还有很多诗人也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酒,高兴的、悲伤的、都寄托诗篇中,在饮酒的过程中可以不受限制的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美好的,想象自己所想要的生活,把所有悲伤的难过的都忘乎所以,所以魏晋时期的陶渊明、唐代诗人李白、宋代诗人苏轼、南宋诗人陆游都挚爱酒,苏轼在晚年与杜甫一样是酒如命。“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百岁光阴半归酒”;“酒渴思吞海,诗狂欲上天”,从这一系列的诗句中我们可以清晰的感受到诗人对于酒的热爱,整个生命中一半归于岁月,一半归于酒,对喝酒的欲望就像要吞掉整个大海的海水一样,对于诗歌的欲望就像想上天一样,我们也能够感受到诗人们把诗与酒紧密的联系起来。随着时间流逝,时代的发展,酒虽然被人们当作释放自己内心情感,缓解内心紧张的工具和手段,但也成了人们追求一种内心安宁舒适以及审美愉悦的清雅之饮。也正是因为诗人爱酒、饮酒、咏酒,将诗人与酒联系交融起来,并使我国的诗酒文化得以源远流长。

酒能够为诗人的创作助兴,所以诗人爱酒、饮酒、咏酒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而不是偶然。在我国的诗歌史上有很多关于咏酒以及涉及酒的诗歌,酒成为了文学史,成为了诗歌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古代的祭祀,宴请以及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酒,至现代,酒文化也离不开我们的生活,酒能够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了不同的作用与特点。诗与酒的融合丰富美化了我们人类的感情世界,诗是水中的酒,酒是文中的诗。

参考文献:

[1] 李思涯.论明代复古派对杜诗的态度[J].文学遗产.2010(03).

[2] 林继中.杜诗的张力――忠君爱民思想在杜诗中的表现形式[J].文学遗产.2009(03).

第7篇:与酒有关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古诗教学;教学方法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3―4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相对于第一学段“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的要求而言,增加了难度和深度。第二学段教材在选择古诗的篇目上,数量和难度有所增加,并对难以理解的词语进行了注释。在数量上中年级阶段的古诗与低年级阶段相比,明显增多,所选录的古诗也有别于低年段学习的浅显与生活相近的古诗,出现了离学生生活较远的“离别”、“战争”等主题的古诗。

一、正确的引导学生诵读

首先,读准字音。古诗中会出现一些生僻的字、词,对中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是平时不常见的词,这时教师可让学生参考书下的注释,茱萸: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再根据字形帮助学生记住字音。另外,教师也要注意有些字受古今意义的区别,字音也发生了改变。这时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古诗的原意,更好的记住字音。有些出现在古诗中的字,为了使古诗读起来押韵,字音和现代也不同,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元稹的古诗《》:“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中的“斜”,在这里读xiá。

其次,读懂诗意。中年级语文教材中选录的古诗在内容和难度上都有明显的增加,不同于低年级古诗文浅显易懂,从语文教材第五册起古诗篇目出现了对难理解字词的注释。教师要巧妙的运用书下的注释,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可让学生查阅资料、利用书下注释、工具书、小组讨论等方式解决字词和诗句的意思,对需要强调的,教师稍加点拨。如: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中的“长河”,这里是银河,是天河的意思。

再次,读出诗的韵律,在学生读准字音,读懂诗意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中年级学生比低年级的学生在认知水平上有很大的提高,因此教师可在这个阶段,向学生传授有关古诗韵律的知识。中国古典古诗著名学者叶嘉莹认为,五言诗的节奏可以细分为2-2-1的停顿,七言诗的节奏则可以细分为2-2-2-1的停顿。总体上古诗的节奏符合节奏规律,但也要根据古诗和内容进行改变诵读的节奏。如:叶绍翁《夜书所见》“萧萧M梧叶M送M寒声,江上M秋风M动M客情。知有M儿童M挑M促织,夜深M篱落M动M客情。”则是2-2-2-1的停顿。同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在读古诗时,注意平仄,平声绵长,仄声短促。

二、创设古诗意象,引导学生走近古诗

古诗通常选取一些赋有情感和特殊意义的“意象”,用简短的字句表达特定的情感。而古诗所描述的内容,传达的情感与小学生生活甚远。面对古诗难度的增加,题材不同于低年级比较浅显易懂,“离别”、“战争”等题材的古诗相继出现,中年级学生理解古诗不是易事。若不诗意,便更不能体会诗情,因此需要教师借助具体形象的意象,营造氛围,渲染意境,引学生入境,理解诗意获得真正的情感体验。

三、以诗解诗,拓展学生古诗积累

小学语文教材包含的古诗有限,以S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中年级古诗数量占小学语文教材中所有古诗数量的42.5%,虽所占比例较大,但是若想使中年级学生从中国古典优秀作品中汲取更多营养,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34首古诗是远远不够的。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教师可采取“以诗解诗”的方法,传授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授之以渔。

教师可选择与新授古诗相同题材的古诗名句来解诗,比教师逐字逐句将学生讲解古诗的意思,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走进作者的世界,加深对古诗的理解。这样也会扩大学生的视野,在有效时间内掌握更多的古诗。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册《送元二使安西》一课,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思,抓住 “酒”字,并引用了几句与酒有关的诗句,娓娓道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酒是无奈的解,“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诗喜悦的酒,接着让学生说一说,“劝君更尽一杯酒”的酒是怎样的酒。学生在听老师引用诗句用富有激情的语言,讲出不同的酒所蕴含的不同情感后,内心对古诗中的酒有更深的认识,轻松的回答出,“舍不得的酒”、“牵挂的酒”等等,加深对所学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也可以选择同一作者不同的作品的进行解释,可以使学生通过不同的诗作,理解作者所表达的相同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的共鸣。如:S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古诗《从军行》,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边塞诗,处于和平时代的他们无法感受古时战争生活。在向学生介绍边塞诗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向学生推荐王昌龄的其他诗作。如《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让学生体会那个时代战争频发,战争条件如此艰苦,作者表达的是战士誓死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

第8篇:与酒有关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朗诵;促进;古诗文;感情;理解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4-087-2

师:一提到诗歌,人们自然想到“大唐气象”。在盛唐诸多诗人中,李白永远是一座闪耀着钻石般光芒的丰碑。李白与三样东西紧密相连:诗、酒、剑。他是“诗仙”,杜甫评价他的诗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又是“酒仙”,杜甫写他“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他又是剑客,他曾写下“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的诗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诗”和“酒”,来接触这个嗜酒成瘾但又诗才横溢的李太白。

师:大家说,对于一首诗歌,是朗读好,还是朗诵好呢?

生:迅速查字典。然后说朗诵好。

师:查字典的习惯很好。说一说朗读与朗诵的差别。

生:朗读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读出来。朗诵是大声诵读,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

师:那么如何大声诵读,把作品的感情读出来呢?

生:还应该走进作者。

师:对。优秀的作品是作者感情的结晶。朗诵的时候,要细心体会、感悟作者的感情,让自己的心一步步贴近作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让字字句句仿佛出于己口,让浓浓情意仿佛出于己心,这时会产生一种“我即作者”的感觉。这也就达到了朗诵的最高境界了,自然也就能理解作品的感情了。

师:下面给大家五分钟时间来自由朗诵这首诗歌。

生朗诵;师朗诵。

师:给大家十分钟时间,充满感情地朗诵诗歌。然后小组讨论诗歌的感情。记住你就是李白,李白就是你。

师:请大家依据诗歌的内容思考宴饮时的李白的形象。

生:激动的、豪放的、自信的但又有点怀才不遇的。

师:说得真好。下面我们来分析诗歌的情感脉络。

生:“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让人特别激动、热血沸腾。

师:很多文人面对流水,都会诗兴勃发。例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例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们在面对着滚滚东逝的江水时往往会感慨人生的短暂和无常。李白也一样。

生:“奔流到海不复回”,水不复回,暗示人生短暂。所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陡然让人心生无尽苍凉。

师:正如“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啊。这儿有一个字明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那就是——“悲”。

生:李白确实很“悲”,但我感觉他的“悲”又不太悲。他的“悲”是一种很壮阔很豁达很开朗的悲,而不是小儿女的哭哭啼啼。

师:非常有道理,证明你读懂了李白。古人有一个词评说的好——“悲而不伤,悲而愈壮”,就是说还有一种“壮”的感情融入其中。

生:李白是“酒仙”,所以他开始纵酒狂歌了。“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其中两个字明确地表达了他的感情“欢”和“乐”。

师:这里还有一种心态让诗人感到欢乐。这种心态是什么?

生: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师:注意“材”的写法。读着这几句诗,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个狂傲不羁的李白在明月之下与朋友推杯换盏、把酒言欢。这是诗的第一次感情变化,由悲壮转成了欢快。

生:“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这几句是李白在劝人喝酒,点明了这是一首劝酒歌,看不出有什么感情。

师:李白在酒酣耳热之际,还劝他的朋友继续喝。这里作者连续用了四个“三字句”,起到什么作用呢?

生:加快了诗歌的节奏,甚至在咄咄逼人,非得让人喝酒。

师:对呀。旋律在加快实际上反映出作者这个时候的什么心情?

生:非常激动。

师:这时的李白的情感变得狂放了。这是诗歌的第二次感情变化,由欢快转为狂放。

生:李白的情感变得狂放了,所以他无所畏忌了。他还“歌一曲”,表面上他很豪放,实际上接下来的几句话让人感到一种浓重的苍凉,有点像老师你曾经讲过的“文章憎命达”。

师:联想很准确。谁能说说李白的劝酒歌里谈到了什么?

生:李白特别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他经过“曲线”终于见着了皇帝。但是没多久,他就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所以李白只能借古人酒杯来浇自己胸中块垒。

生:曹植这个人也特别不得意,处处受他哥哥曹丕和他侄子曹睿的气。李白借曹植更能抒发得不到重用的愤慨。

师:这是李白在愤恨与控诉。这就出现了诗的第三次感情变化,由狂放转为愤恨。

生:“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李白又开始喝酒了。“五花马,千金裘”这些贵重的东西在李白的眼里只值一碗美酒。

师:“呼儿将出换美酒”正是诗人豪放之情的再一次彰显。这种彰显使我们又看到了一个用激情和豪放的浓墨重彩写成的大写的李白。这就出现了诗的第四次感情变化,由愤恨再转回到狂放,而这种狂放比刚才的还要狂,是一种癫狂。

生:最后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又让人再次感受到李白的愁思之绵长。李白虽然恣酒了,但“愁”仍然像影子一样紧紧跟随着他。

师:这就出现了诗的第五次感情变化:由癫狂转回到愁苦。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壮——欢乐——狂放——愤恨——癫狂——愁苦,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

第9篇:与酒有关的诗句范文

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杰出诗人,他们笔底的酒诗词千古传唱,成为我国历史文苑中一枝奇葩。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被称为诗仙,更是酒仙,只有饮了美酒,才能“斗酒诗百篇”。他在《客中行》中写道:“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只要有美酒可饮,只要能酣畅淋漓大醉一场,又哪里管得了是在他乡还是故乡呢?他在《月下独酌》中写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其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更成为千古流传的佳句。诗人把月下对影独酌写到极至,而他那恃才傲物、桀骜不驯的性格也在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岑夫子,丹秋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唤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当诗人怀才不遇之际,惟有置酒会友,对酒诗情,才能将自己的豪情与不快得以宣泄,才能使诗人的情感与文思如狂风暴雨一泻千里。“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才有了诗人醉后高力士提履的故事,饮酒到如此豪放的地步,我想除了李白世上再无第二人了吧。

2.诗酒

诗仙李白同时代且与其齐名的诗圣杜甫,其创作的诗也堪称万世经典。其中最著名的要数《饮中八仙歌》了。“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诗人把唐代著名的八位饮酒名士饮酒时的神态、场景、形貌传神的勾勒出来。另外,杜甫还格外关心民间疾苦,把自己对现实世界的愤恨与不平通过酒诗形式表达出来,在当时那个封建时代更是难能可贵的。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作为他酒诗的杰出代表,表达了一位现实主义诗人那种与百姓血浓于水的情怀。在晋代,以王粲、阮瑀为首的“建安七子”和与嵇康、阮籍、刘伶等清谈派为首的“竹林七贤”也多借酒消愁或借饮酒来表达对当时黑暗的司马政权的无奈与宣泄。他们通过饮酒避祸而达到心灵的超脱,也最终成就了“千里命驾”的历史典故,“刘伶醉”酒更以刘伶命名而香飘万里蜚声宇内。“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首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堪称双璧。诗人用酒表达了自己对朋友远征前眷恋与牵挂的无限情怀,王翰对自己未来出征透露出的无奈,王维对朋友出征的亲切关怀,都通过“劝酒”而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一直被后人所赞赏和推崇。

3.酒诗以外

到了宋代,又兴起了酒词,并且这个时代的词人把酒词文化推向了高峰。如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就写过许多著名的酒词,最著名的要数那首《水调歌头》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诗人把酒问天,在中秋月圆之际,无限思念远方的亲人,把一腔思乡与思亲之情和一杯醇酒下肚,将那人生的许多离愁别绪融于半梦半醒之间。其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了后人千古传颂的佳句。

4.对酒的特殊喜爱

表现在中国古代的许多文人身上,使中华渊远流长的酒文化得到了发扬。同时,中国酒文化如此博大深厚,也与这些诗人文人的“推波助澜”分不开的。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嗜酒如命,他在山东潍县当县令的12年,创作的酒诗就有几十首。对近代酒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他在《野老》诗中写道:“输罢官租不入城,秋风社酒各言情。明年二月逢春闰,细雨长堤看耦耕。”他把饮酒同农民农业生产联系起来,时时刻刻不忘百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时时刻刻把民放在心中的那种廉吏精神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在古代,还有的许多诗人词人把酒和以酒赋词作为自己情感和心灵的宣泄,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心底的一种情愫。如宋代著名婉约派词人柳永在他那著名的《雨霖铃》中写道:“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诗人在深秋季节都门处与恋人分别,用“帐饮无绪”四字抒发了自己当时那种凄然无助和依依不舍的情感。还有他的词“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把自己那种对酒浇愁,强作欢颜的无耐刻画的淋漓尽致,其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成为后人广为传诵的佳句。还有宋代诗人宴殊的《浣溪沙恨春》中写道“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词人用“一曲新词酒一杯”把伤春惜时和深婉的伤感之情流露语间,一个人在“小园香径独徘徊”,那种淡淡的哀愁跃然纸上,并且“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成为许多人耳熟能详的佳句。在古代,酒与诗词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一般文人相会在推杯换盏、觥筹交错间还会作酒诗、行酒令,他们吟酒赋诗,对酒当歌,把中国灿烂的酒文化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当我们端起酒杯时,不禁还会吟起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他们的华章使中国博大精深的酒文化在新时期更加散发出璀璨迷人的光彩。

5.小结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