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搞好语文教学范文

如何搞好语文教学精选(九篇)

如何搞好语文教学

第1篇:如何搞好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范读;语感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的主要手段之一,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语文的方法,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见、最重要的训练形式,引导学生提高朗读能力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教学意义尤为重要。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如何搞好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浅谈如下。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朗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做到想读、乐读,是做好朗读教学的第一步。小学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开始阶段,有感情地朗读对儿童来说很难。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来达到激发“读”的兴趣。直观、生动的事物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也最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要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乐于读书,并且读出感情,首先要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他们才会对所读的内容产生兴趣,产生读书的欲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运用一些多媒体、音乐、图片等来渲染语文情境。如在学《滥竽充数》一课时,我为学生找来了《滥竽充数》的动画片,当学生全神贯注地欣赏完这部动画时,我取消了播放时的声音,然后提出:“谁能为这部动画片配音?”这样一来,同学们朗读的兴趣立刻被调动了起来,跃跃欲试地想来配音。还有在学《林海》一课时,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朗读氛围,我通过互联网给学生找了很多大兴安岭的美丽图片,把它们做成课件。当讲到大兴安岭的“岭、林、花”时,看到大屏幕上那些美丽的画面,学生都不禁赞叹:“太美了!”“真想亲自去看一看!”这时,我便因势利导,提问:“你们谁能带上想去的心情把大兴安岭的美读出来?”然后为他们播放优美舒缓的钢琴曲作为背景音乐,让他们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兴安岭之中。通过这种朗读情境的创设,每一位学生都变得想读、乐于读书了。

二、教师范读,帮助学生再现情境

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应重视朗读,教师的朗读要起示范作用。范读不光可以给学生提供模仿的样板,而且还可以给学生启发,使他们从中领会准确表达中心思想的语言表达方式。如在教《找春天》这一课时,读到“春天来了!我们看到了她,我们听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我们触到了她。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这篇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赞美的情感。通过教师绘声绘色的范读,学生就会被带入春天美妙的情境之中去,从而达到了指导朗读与理解课文的目的。当然,教师范读并不是让学生简单的机械模仿,而是给学生一个对比的对象,使他们更直观地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范读能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欣赏水平。

三、精指导,多练习,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在朗读训练中,教师指导要“精”,学生的练习须“多”,教师指导朗读时,选取指导的训练点要精,训练要求细致。例如,教学《搭石》一课,朗读家乡人走搭石的语句:“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在指导朗读前,应先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基本词语(如: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问学生是如何理解的,想象到了哪些画面,再让学生想,朗读时这些词应该怎样读,让学生体会着读一读这段话,要注意读好重点词语。这样的指导朗读,就避免了学生朗读的随意性。学生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基本上把握了朗读的方法、技能。此时,教师应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练习。教师精心指导学生读法,学生得法勤奋练习,他们的朗读水平会提高得很快。

四、重视语感培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小学生虽然年龄小,学习阅读的时间不长,阅读技巧上不熟练,但他们有长于形象思维的特点,这正是培养形象思维的好时机。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1.强化朗读

在课堂上,教师要坚决贯彻素质教育的方针政策,避免繁琐的分析,以保证有充裕的时间指导学生诵读。凡是精美的文章(或片段),要反复诵读,力求当堂能背诵。

从教师角度来看,首先要做好范读移情。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都非常适合朗读,如《桂林山水》《开国大典》等。教师要善于运用标准清晰的语言、抑扬顿挫的朗读技巧和真切自然的情感诠释这些文章,把文章的神情理趣,自然和谐地表达出来,一步步将学生引入“意会”的境界,使学生获得审美感受。

其次是做到导读入境。教师的范读要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和欲望。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热情扶持。如在朗读《桂林山水》时,可让学生用无限的想象去感受和体会,让学生在想象中生出一对翅膀来与作者一起进入景色秀美的桂林,感受桂林山水,领略山的奇、秀、险,水的静、清、绿,让学生沉入意境之中,随着感情变化去调整自己的声音和气息,从而达到用自己的声音去传达作者感情的目的。

从学生角度来看,落实语感教学,还必须抓好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倡模仿读和有感情朗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仅靠每年读两本语文书是远远不够的,抓好学生的课外自读,是语文教师份内的事。

2.加强思维训练

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赖的,语言是思维的直接反映,因此,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是结合在一起的。进行正确理解和掌握语音语义的训练,这是培养语感最基本的训练。譬如,对于词语的理解,不能光靠查字典,不能浮于表面,而要精细、深入,养成品味辨析的好习惯。如《鸬鹚》中有一句“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往船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这里的“抹”用得非常传神。为了让学生体会它的情味,可让学生试着换一个词,如“敲、赶、挥”等,但都失去了原文的韵味。“抹”是那么轻轻巧巧,毫不费力,好像渔人手中拿的不是几米长的竹篙,倒是一片羽毛,一缕轻纱,这个“抹”写出了渔人动作的熟练,也写出了鸬鹚的训练有素。

3.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

第2篇:如何搞好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新时期;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在新的形式下,如何把握新的阅读教学方法,成为我们语文教师所必须面临的新课题。只有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与文本真诚对话,并注重指导学生的研讨与创新,才能搞好新时期的阅读教学。

一、建立真正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我国传统的“师道尊严”的观念,往往是教师居高临下,我教你学、我说你听的单向传递,造成了师生之间的不平等性和情感、心理上的距离感。这种师生角色地位的恒定化,桎梏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压抑了孩子们探索的童心。现代教育观念和教学实践强调教师要以民主的作风对待学生。“教学民主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健全和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正如语文新课标所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实施民主教学,做学生“主体的守护者”,呵护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敢想,敢说,敢为,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如一位教师教学《变色龙》一课,刚讨论完警官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学生A举手发言:“我觉得警官奥楚蔑洛夫并没有断错案,赫留金才是罪有应得。”老师在对学生A的提问作了肯定和鼓励后问:“你这么说的依据是什么?”学生A说:“开始时,小狗一副的可怜相;而赫留金却得意洋洋,完全没有受了害的感觉。我认为他想嫁祸小狗以获得一笔赔偿费。”这个发言轰动了教室,极大地激发了全班同学探索的好奇心。教师因势发问:“对于这位同学的说法,大家有什么补充或不同的意见吗?”学生们纷纷搜寻文中相关内容,不久便有多名学生举手:

学生B:“我同意同学A的看法。就如警官奥楚蔑洛夫说的,狗那么小,够不着赫留金。”

学生C:“我也同意。当有人说出是赫留金用烟卷戳狗时,赫留金很凶,还用自己兄弟当宪兵吓唬人。可见他做贼心虚。”

学生D:“我认为,虽然事情的真相是赫留金不对,但奥楚蔑洛夫根本不曾以真相为依据来断案。所以,谈不上有没有断错案。”……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奥楚蔑洛夫断案的依据始终是狗的主人,而非事实,足见其性格特征。

由此可见,只有真正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来了,才有课堂上的师生间情与情的相融、心与心的相通、教与学的相长、师与生的互促,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和个性特长才会有形成的“土壤”和“养分”。也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受到激励,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二、鼓励学生与文本真诚对话

文本是教学的起点,是学习的载体,只有立足文本,尊重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才能有效解读文本。钱梦龙老师说:“找到文本对解读的限制和解读自由度之间的契合点,恰恰是阅读教学最能显示其魅力之处。因为,阅读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更要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会怎样品味语言,怎样捕捉文字背后的隐含信息,怎样揣摩文本中那些‘重要的暗示或提示’,怎样获得审美的愉悦,怎样对文本作出既富有创造性又符合文本实际的解读。”如某位教师教鲁迅《社戏》时,要求学生品读“归航偷豆”情节部分,有个学生说:“‘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这句话写得很形象,它把小伙伴们的野性和饥饿感写出来了。”这位教师听了,并没有人云亦云,盲目表扬肯定学生,而是引领学生进一步品味揣摩语言,领会词语真正内涵。教师问:“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说:“从‘任凭’‘围’‘撮’等词可看出。”教师问:“‘撮’是什么意思呢?”学生看文下注解,齐答:“撮,是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教师追问:“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用手指捏取东西的?在饥饿的情况下会这样吗?”学生恍然大悟:“哦,一定是豆太烫手了。”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学生领略了鲁迅先生遣词造句的准确美。

三、注重指导学生的研讨与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应倡导合作研讨、创新式的学习。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边读边想,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

应注意的是:在研讨、创新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对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阅读体验等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必要时进行科学合理的纠正和引导,决不能无原则地对学生的思路、认识或见解等一概予以肯定或否定

总之,新时期的阅读教学,其重点就是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其难点就是教师的引导,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时刻记住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断地去激发它,那么,必将为语文阅读教学注入更大的活力。

第3篇:如何搞好语文教学范文

汉字的造型独特优美,内涵博大精深,它以丰盈无限的灵性记录中华民族睿智的观察、细腻的体验、卓越的思考、恢弘的景象、精确的表现,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写字是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内容,也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基础工程。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搞好写字教学呢?

一、充分激发学生写字兴趣

托尔斯泰曾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写字教学也是如此。学习写字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得端端正正地坐着,一笔一画地写着,这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有点难为了,因此,采取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写字的积极性是提高低年级学生写字质量的关键。我常用的方法是:编成顺口溜,形象生动学生易于接受。

在教一年级学生初学基本笔画时,很多学生把"横"写得像一根根火柴棒,这显然不符合书写要求。第二节课,我就出示一幅农民伯伯挑菜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观察农民伯伯肩头的扁担,并与汉字笔画的横作比较,于是师生共同创作出一句顺口溜:横像扁担向右斜,让其形象地呈现在学生头脑之中。在“悬针竖”、“垂露竖”“撇”“捺”笔画教学中,学生编得顺口溜也很形象,大大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很好地把握了基本笔画的书写技巧:“悬针竖下像针尖,垂露竖下小露珠;撇像小刀尖尖头,先垂后轻轻轻起;捺像儿童滑滑梯,由轻到重向右出。”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对汉字笔画的形体美有了最直接的感受,对祖国的汉字朋友流露出最自然的爱。

二、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写字方法

要使学生写出端正、美观的汉字,教师还必须教给写字的方法和技巧。

要把一个字写得漂亮,首先是要把字写得正确,结构摆匀称。在指导学生书写过程中,要非常重视教师的示范作用,在田字格里一笔一画地范写例字,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每一笔画的形状和每一个字的间架结构。教学生写独体字,我首先让他们仔细地观察每一笔的样子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如“少”字,我一面范写,一面指导学生观察:第一笔“竖”写在上半格的竖中线上,略斜,第二、三笔似的“点”,分别写在左半格和有半格的中间偏上,第四笔的“撇”,起笔在横中线的上面,要特别注意收笔(左下格靠下)。当学生明确笔画之间的搭配之后,马上在田字格中再写一个,让学生再次观察一遍,使学生明白:独体字要写在田字格的中间。指导学生写合体字时,同样让学生们仔细观察每一部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他们之间的搭配。如写“冷”字,我一边示范,一边指导学生观察:左边的两点水笔画少,少占一些空间,让给右边的基本字,它写在田字格的中间,横中线的两侧,要有一定的距离,“提”的锋尖应对着上“点”的末端,两者的中心处在同一直线上。右边的基本字“令”笔画较多,所占的空间可以大些,它的一“撇”,起笔在上半格竖中线的中段右边,收笔在左半格的横中线的下面;一“捺”的起笔连着“撇”的头部,左右半格的横中线的下面收笔;第五笔的点,应点在横中线和竖中线交叉的右侧,它同上面的“撇”和“捺”的交叉点以及下面第七笔的“点”都在同一直线上。通过逐课训练,学生逐渐掌握了汉字的结构特点和书写规则。

三、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小学生写字姿势不正确,危害不小,轻者影响写字质量,养成不良习惯;重者影响生长发育、不利于身心健康。

小学一、二年级语文教学主要任务是以识字为主,教师们还是比较重视学生写字过程的教学,帮助学生分析字形结构,指导书写的姿势与方法,检查写字的效果,及时评议与纠正。但随着年级的升高,教学任务的变化,学习任务的增加,很多老师便不自觉地把注意力转移了,只看字的正误。导致中高年级的学生在写字方面存在很多的不规范的现象,影响了写字效果。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学生的执笔方法不正确、书写姿势不端正、笔画顺序不规范、字形结构不合理,而这些只从字的形态上是无法判断的。所以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写好字”,必须强调学生的写字、执笔姿势,在“三个一”(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子一拳,手离笔尖一寸),“八个字”(头正、身直、肩开、足安)上多下功夫。

四、拓宽写字学习资源

学校还应为孩子多提供成长的舞台,开展多种写字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写字中得到性情的挥洒和成功的愉悦,促进学生写字水平提高。

首先,欣赏优秀作品。在写字教学中,教师可出示一些优秀作品给学生欣赏。可以拿历史上著名的碑帖,或者现代书法家的作品,还可以拿学生中书写水品较高的作业让他们欣赏,通过欣赏,开拓学生视野,提高观察力和审美能力。

其次,介绍书法家的故事。要写好字单凭兴趣不够,还需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书法家刻苦读书,如王羲之学书“池水尽墨”的故事,在书写课上同学交流,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第4篇:如何搞好语文教学范文

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没有基础的教学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教学困难。面对语文中识字教学部分、阅读教学部分和作文教学部分等较难的方面,有时教师便会因为找不到合适、高效的教学手段而发愁。笔者积累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对于语文教学中的识字教学方法有一定的整理和总结,在此就和大家研究和探讨一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是一大难题。面对低年级教学中识字量大、枯燥无味的教学现实,很多教师都无奈地选择了重复、反复的书写。每学习一个新的汉字,教师都会让学生写上十遍、二十遍甚至更多遍。为了能够巩固之前学过的汉字,教师在留作业时还会让学生把这册书所有学过的生字全部写上几遍,这样反复不断地靠学生写的次数多来牢固掌握生字。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逐渐丧失,教学效果也就会越来越差。那么,在识字教学中,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最大潜在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牢固、扎实地将生字“占为己有”呢?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识字教学环节采用的一些教学方法。

一、游戏—谜语法学汉字

游戏是小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经研究发现,小学生在做游戏时注意力十分集中,观察力入微,记忆力非常强。根据这一特点,我在面对识字教学这一难点时,采用了游戏—猜谜语学汉字的方式。我先说出谜语,然后让学生猜。由于学生不知道这个汉字的读音,在猜时我让学生根据我的描述把汉字比划出来。最后,我揭晓谜底,并把原因讲给学生。这样学生经历过自己猜想的过程,对于这个汉字的读音、结构和写法就会印象深刻,有助于学生对这个汉字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学习汉字“校”时,我给学生出了一个有趣的谜语:“十个人打架,八个人拉,六个人回家把门插。”然后,我提示学生把这些数字拼凑在一起,想象一个汉字,而且这个汉字我们每天都可以看到。学生都非常积极,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这些数字组合成不同形式的“字”,虽然他们不一定能够组合成功,但是他们真正参与到了其中,锻炼了语文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当我说出答案时,学生都恍然大悟,深刻地记住了“校”字的写法。又如,教学“高”字时,我对学生说:“一点一横长,小口在中央,大口张开嘴,小口往里跑”;教学“府”字时,我说:“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阳,有个小矮人,只有一寸长”。

我相信,只要教师认真钻研,很多字都可以谜语的形式教给学生,这样不但能让学生牢固掌握新学的汉字,还能够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拆分法学汉字

有些汉字我们可以将它拆成基础字和附加一个偏旁或是其他字组成一个新的汉字。我们可以将这些字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字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写出由这个字组成的新的汉字。

例如,“抱”字,它是以“包”字为基础,添上一部分得出的新的汉字。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掌握“包”的读音、写法和意义,然后启发学生找出带有“包”字的汉字。最后以“抱”字为例子,告诉学生它是由两部分组成的,提手旁是与字的含义有关,“包”是与字的读音类似,并启发学生找出类似的汉字,如跑、鲍、饱等字。又如,以“火”字为基础的汉字,我们可先引导学生思考与之音相似,而且由它组成的新的汉字。学生肯定会非常快地想到伙伴的“伙”字,因为音相同,而且添上单人旁,表示伙伴的“伙”字意思指的是人。然后,我们再让学生找出学过的由“火”字组成的其他汉字。在这样拆分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最后的归纳和总结。因为学生找出的所有汉字不一定全面,教师要加以补充,这样才能让拆分法学习汉字达到更加完美的教学效果。

这样拆分法学习汉字,能够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来源,让学生亲自感受造字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对汉字的理解和掌握。而且通过这样的学习汉字的方法,能够让学生把汉字学得更加全面和系统,记忆汉字的记忆也更加简单和轻松了。

三、笔顺口令法学汉字

小学的汉字教学,不但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和理解汉字的形、生、义等特点,而且要求学生写字的笔顺一定要正确无误。针对这一教学目标,我在汉字教学中经常采用笔顺口令法教学生认识和学写汉字。

例如,“卡”字的学习,我这样设计口令:“卡”字如何写?“卡”字这样写:一竖一横一大横,再来一竖加一点。然后,我让学生在写这个汉字的同时默默地念出这个口令。这样不仅便于学生对这个汉字的记忆,也使得学生掌握了书写这个字的正确笔顺。

这种口令法教学法比较简单,只要教师用心编写,每个汉字都能编写出相应的比较流畅的口令。教师再让学生在口令的指导下书写和记忆汉字,就能使学生轻松地将汉字装入自己的脑子,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了汉字。

四、“加减”法学汉字

第5篇:如何搞好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语文 复习 教学方法

在语文复习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把安全、教学的工作摆在首位,必须从关爱学生生命成长的高度审视情境,努力构筑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课堂,想方设法使师生在繁重、艰巨的复习中创建愉快、和谐的互动氛围。

一、深化课堂复习,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永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优化课堂教学,向四十分钟要质量,也是我们不变的主题。

1、归纳概括,疏理知识。复习课,不是对所学知识再进行简单的罗列和机械的重复,而是在重温学过的知识的基础上,对知识的脉络和结构进一步归纳概括,达到熟练、透彻,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在认识上有一个飞跃。如:在复习时教师可提示:本册教材你自己认为哪个单元学得较好,哪个单元有点问题?哪个知识点你还是感到困惑?让学生在复习前就做到心中有底。复习到单元又可提示:请同学们想一想,在这一单元里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主要围绕什么进行学习的?学生回答前可以看书和相互提醒,然后叫学生回答,再叫学生补充,由于把主动权教给了学生,课堂气氛会很活跃。师生共同整理成知识体系,这样通过归纳概括,有利于学生在头脑里形成整体认知结构,提高知识掌握水平。

2、分类指导,查漏补缺。小学知识循序渐进,各知识间的联系密切。在复习时,教师要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查漏补缺。具体地说,就是对所学的相关内容进行系统整理,并通过知识的串连性和连接点,将学生复习前零散无序、认识模糊的概念及题解纵横沟通,形成整体感知。查漏补缺,调查为先。在复习前摸清学生中的“漏”和“缺”非常重要,在复习课中应十分重视补“缺漏”和纠正错误。摸清“缺漏”和常见的错误,平时摘记学生作业中的问题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在复习课之前,作些摸底调查也非常必要。

3、讲练结合,发展思维。巩固知识是复习课的主要任务。讲和练是复习课不可缺少的内容,但要以练为主,且以学生自己笔练为主,应作为巩固知识的主要策略。常见复习时有的课还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或者以教师提问个别学生应答为主。实践证明这些方式大多没有以学生动笔练习为主的效果好。教师要精讲,学生要多练。也就是说在复习课上,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指导地让学生多做综合性的练习题、复习题,以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思维过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弄清每节复习课的目的作用,分清主次、难易、深浅,哪些题需要多做多练,要做到胸中有数,精练、善练有机结合,融会贯通,形成合力,提高教学效果。条理化、系统化的知识脉络,以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重新消化、理解与掌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抓好以下两个环节:

(1)有的放矢——点要害。复习课最忌讳的是题海战役,使学生不堪重负。要避免这种情况,教师首先必须钻进题海,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针对学生实际,精心制定教学计划,挑选典型性练习,为精讲、精练、高效、减负打下基础。复习过程不是机械地重复过去教学的过程,也不是抓几个重点、补几处缺漏、选几道练习、讲几个错例,而是把复习的过程变为书本知识再过渡的过程。复习应当给学生以新的信息,即使是“旧”题也要“新”做。所以复习的范例应做到数量少、容量大、覆盖面广、启迪性强。

(2)、分类讲解——找缺陷。利用在平时的教学中,收集到学生的错题集,找缺陷时就可以围绕错题集来复习,在复习课堂中,提倡学生之间横向交流、允许学生交头接耳、说话,自由结合,互助合作,真正使学生体会到“学习中有快乐,复习中有技巧”的哲理;还可以分板块、分专题复习,教师帮学生理清要点,说明常见错误的防止和纠正策略。

4、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要避免机械、重复、单调的现象。如果让学生统一训练同样的题目,不能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无法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结果往往是尖子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教师吃力不讨好。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所提高,特别要做好辅差工作。同一复习内容,对低层次学生,教师不仅改进教法,还指点学法,清除他们学习中的障碍,对学习重点难点进行详细讲解具体指导,即“牵着过河”;对高层学生启发诱导,以进一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使他们不停地向新知识领域迈进,即“指导过河”,以求在课堂有限时间内,使每个学生都有所长进。教学过程不但要注意专业项目的训练,更要注意试前的心理调节。心理调节对每一个学生要区别对待,教师评价学生不能只用“一把尺子”,而应该因人而异,给他们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让学生跳起来可以够得着“苹果”:对胆怯的学生要鼓励,树立他们的信心,对容易骄傲自满的学生,要适当的“泼一点冷水”,让他们正确对待自己。

二、加强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第6篇:如何搞好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中学语文兴趣教学

对于教学,过去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强制你学习.”现代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强制”和”吸引”,这是对教学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表明了两种迥然有异的教育观.”强制”,以学生为”奴仆”,学生学也得学,不学也得学,只能唯命是从.”吸引”则表明对学生的尊重与爱护,就是用精湛的教学艺术,让学生感受学习的欢乐,越学越有味,美在其中,乐在其中,称为”乐学”.

我在教学中对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1.让学生们”说”

如我在上《风筝》这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文中我对小兄弟喜爱风筝的行为进行了精神虐杀,我们在阅读中予以极大的同情,你在童年时或许也喜爱某种游戏,那你有像他这样的经历吗?”顿时,课堂上像炸开的油锅,同学们各自诉说着自己的”悲惨”遭遇,说到动情处,有的无可奈何,有的气愤填膺,有的一脸悲伤,表情不一而足.通过这一问,同学们既道出了自己的经历,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又促进了对课文的理解,在自信、尽情的表达中,同学们增强了学习语文的亲近感,兴趣也就会随之而来.

2.让学生们”演”

如我在上《皇帝的新装》时,对于皇帝愚蠢的幽默片段让同学们表演一下.同学们都能够很好地再现课文的内容,并且有些同学还有一定的创造性,加进皇帝和骗子的表情,不时地引发同学们的哄堂大笑,他们的表演非常幽默,不用教师多讲,就充分体会到了作者的语言风格.更主要的是,同学们成为文中的角色,实现了人本对话,大大增强了语感能力,同时通过表演,满足了同学们的成就动机,使他们觉得语文知识可以在表演中去体会,去感悟.

3.让学生们”争”

这里的”争”是争论的意思.比如我在上完《风筝》一文的时候,问同学们是否还有问题,有一个同学问到:”'我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的儿童玩的游戏',那什么行为才是有出息的行为呢?”我充分肯定了他的积极思考,同时叫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同学们很快地得出结论:只有认真读书才是有出息的行为.接着我进一步引导:既然认真读书才是有出息的行为,那么”我”不给小兄弟放风筝,应该是为小兄弟好呀,为什么又说这是对小兄弟的一种精神虐杀呢?这一问很快引起同学们的激烈争论,结果依然是见仁见智.课堂上的争论,有利于同学们理清各自的思维过程,培养各自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他们的思想得到碰撞,生发许多连老师也想不到的火花,对于他们的这种创造,如果又能得到老师的及时肯定,学习的兴趣自然就会生长出来.

4.让学生们”体悟”

第7篇:如何搞好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语文 多媒体 优势 劣势

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语文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尽量运用多媒体课程资源,丰富语文课程内容,改变教学的呈现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为教学服务。然而,正如任何新生事物都有其不完善的一面一样,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可谓是一把“双刃剑”,使用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语文教师要把握语文学科自身的特殊性,从语文教学的目的出发,使多媒体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让多媒体技术真正服务于中学语文教学。

一、我谈一下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1.展示丰富的课文资料,使重点、难点更清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常常要提供许多背景材料,多媒体可以大容量、高速、省时地提供背景材料,而且提供的时机比较自由灵活。例如,阅读教学中涉及到的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时代背景、前人评论等等,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很方便的提供给学生。教学《项链》时,当讨论玛蒂尔德的形象和小说的主题不能进一步深入时,教师可以插入关于莫泊桑写这部作品时的思想状态,莫泊桑的经历及小说所表现的时代的特点,有效地促进讨论的深入。《胡同文化》多媒体教学课件,在扩展阅读中收集了大量的古色古香的胡同图片,最适合学生对胡同进行专题性研究。

2.运用多媒体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语文课教学中,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讲解课文时,合理地采用多媒体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可以达到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目的;一些课文,特别是古诗,语言极为凝练,它以极其简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传统的教学手段只能让学生囫囵吞枣,而多媒体融声、光、情景为一体,能够把古诗中的各种美的因素直观形象的再现出来。多媒体手段有利于帮助学生欣赏到种种壮美的景色,感受到诗人的情怀。这样学生有种超越时空、身临其境的体验,从而联想和想象得到了启发。

3.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主要依靠教师的口头讲解,这样的模式容易引起学生审美上的劳累,难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引入,为初中语文教学活动注入了一股源头活水,其灵活的影音表现手段,可以为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全新感受,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吸引力。

二、多媒体也有它的劣势

多媒体教学为传统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让我们看到了它的优势所在,但是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如何认识这些问题,正确把握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发展方向,是我们教师应当反思的问题。那么它会带来哪些问题呢?

2.1 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不突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手段都是为教学服务的,都是为了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但有些课堂教学是穿新鞋走旧路,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满堂人灌变成了现代教学手段下的满堂灌,换汤不换药,学生只是在那欣赏精美的课件,没有思考的时间,参与的意识不强。教师的主导地位不突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师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

2.2 导致了学生语言感受能力、想象能力的退化。中学语文课,一方面是语言课,另一方面也是文学课。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除了要完成“知识传授”任务之外,还要完成情趣培养、人文熏陶等任务,而这需要我们引领学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感受和领悟。如果我们只有大量的课件教学,而不让学生全身心地真切体验,学生除了获得一次“可口”的“知识快餐”之外,其他的就无从谈起。精妙的语言需要通过学生的思维才能领会,语言艺术需要通过学生的“涵诵”才能悟得。一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象,纵使多少画家,画它几千万张,也不能替代学生心目中的想象,相反,如果只观看课件不用心体味是很难领略到它的艺术魅力。在这一过程中不但锻炼了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也培养了其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多媒体教学极易让学生产生这样的错误倾向就是企图用图片和音响等来解释乃至肢解言语作品,通过对图片和音响的直接欣赏来实现对文本的间接理解,这是一种错误而又危害很大的倾向。

第8篇:如何搞好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教研;探讨

一、小学语文教育教研工作存在的问题

1.研究工作存在盲目性

小学语文教研工作相比其他学科的教研工作要多些,开展的教研活动频率也较高,但是在教研中存在很严重的盲目性,没有明确的研究对象,没有要达成的目标,甚至没有明确的研究方法和问题。

2.教研工作存在突出的指向性错误

较研就是使用科学的手法来研究影响教学水平以及质量的实际问题,主要是研究学科本身的特点、教学材料、学生的学习方法、老师教学方法以及学校中存在的其他影响因素等方面,以便能够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措施,指导实际中日常教学,而现在在小学语文的教研中,主要就是研究了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教师本身的工作素质,对其进行考察以及评价,但是极少去研究学科本身的特点、教学材料、学生的学习方法、老师教学方法以及学校中存在的其他影响因素等等造成的问题。

3.研究工作存在被动性

现在小学语文教研工作的开展主要是因为学校的指令,教师只是把教研工作看作是一项教学中的任务,完全只是去被动的接受,完全没有主动性,以致教师对教研工作失去研究兴致,没有工作热情,没有创新意识,只是单单为了应付学校安排的任务。

二、改善教研工作,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措施

1.明确与具体化小学语文课文教学

如果要明确与具体化小学语文的课文教学就是要明确和具体化课文教学目标:因为现在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三维目标教学的思路,又因为语文的内容较复杂,所以三维的目标不好把握和落实,把握不了三维的目标拟制以及实施的方法,新课程的实施工作无法开展,降低了教学质量,所以明确和具体化课文教学目标是目前小学语文教研的重要课题。

2.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小学语文的教研质量同时被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所影响,现在的教学效率较低,付出太多的努力但是达到的教学效果不大,教学问题频发,甚至是教师教学方法不当,讲不清楚,以致于学生总是一知半解或者记不久,影响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所以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法,根据情况单独指导学生,在课堂中添加趣味教学,好让学生记得牢,易理解,能够融会贯通。增强教学效率。

3.提高小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获得信息的方法增多,以致于小学生见多识广,甚至对某些方面的认识还要超出老师所知道的范畴,思维很是活跃、不稳定,但是小学语文的课文内容以及课堂的教学总是落后小学生思维,跟不上他们的思维发展,导致了难以维持课堂上的的纪律,对课堂教学不感兴趣,所以为解决好这一问题,提高小学生对课堂教学积极性,应该多了解小学生的想法,在课堂多进行互动,培养学生课堂爱提问和回答的习惯,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以此来提高小学生的积极性。

4.情景化教学的融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情境,对教学有非常大的帮助,情景设立可以调动学生感情,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扩大想象的范围,培养创新思维,所以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多设立情境,这就要教师要进一步研究教材,准确把握好课本上内容的语言、所蕴含的情感以及反映的某种现实,再借助其他教学工具设立出课本所要表达的内容以及满足学生需求的课堂情境,全面利用学生的所有感官来感受情境中所要表达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学生自主学习。

5.提高小学语文老师的水平和素质

往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会遇到很多学习上的问题,单独解决不了,这时就要向老师进行求助,需求老师的帮助,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既要指导学生合作学习以及解决的想法,也要不断增强自身的知识,以备不时之需。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将遇到的问题放到合作学习小组中去谈论需求解决的办法,也可以交流和发言,吸取别的同学的成功的学习方法,教师也应该加入到里面去,点拨,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动手的意识,引导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互相监督,增强学习的能力。教师也要增强自身的知识,参见各种讲座或者培训,提高自身的素质。

6.打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如果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须改变教育的观念,尊重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学习的氛围,能够降低学生学习上精神的负担,教师要时时关爱、鼓励学生,让学生产生浓烈求知的欲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能够主动进行探究。和谐的课堂中以及氛围,可以促进语文教学的全面发展。

7.多媒体技术的融入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引用一些多媒体的技术和设备,由传统的教学方式向现代的教学方式转变的变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的利用多媒体的技术图文和声像并举的优点,使用一些设备来为教学服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兴趣,突出其变现,突出教学效果,有利于他们能够更快的获得知识,建构以及存储。

三、结束语

总之,现阶段我国的小学语文教研存在很多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不高,语文教研方式不合理,小学语文教师缺少教研的意识,没有什么热爱,在教研中存在盲目性、指导性错误以及教研工作被动性等等问题,都阻碍了小学语文教研水平的提高,限制者其发展,所以学校以及教师应该注重小学语文教研以及课堂教学,不断在实践中总结、分析、思考以及反思,不断进步。而上述的方法可以搞好小学语文教研工作,当然也有其他的方法,例如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可以学到实际的有用的知识,可以应用到实际中。在语文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把握好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教学方法,增强课堂的学习氛围,充满活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学生喜爱。

参考文献:

[1]李英杰.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的探寻――评《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J].语文建设,2010,12:55-56.

第9篇:如何搞好语文教学范文

而我们现在的小学语言教学中,是以问答为主的讲读,侧重让学生“理解”课文,这个词是什么意思,那段话是什么意思,总之是为了获得语言文字所负载的信息。课文语言反倒不是学习重点,学生只是为了回答问题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般地接触一下课文,结果往往课文上完了,而课文中的词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还读不顺畅。至于课文所蕴含的学生十分需要汲取的情味等多种养料,都白白地随问答而流失。再谈,这种问答式讲读,学生多数都是被动地,能参与的是少数,也有违于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的教学原则,如果语文课上让学生去读,他们将获得许多“讲解”所不能给予的东西,而当课文熟读成诵,变成自己的语言,一旦用时自然涌上笔端,大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读的应用。

一、读中感知全文

我们以看图学文为例,教给学生采用图文对照读,在正确、流利读课文的基础上,凭借图画突出感知对象,引起学生观察兴趣,使学生产生丰富联想,逐步达到以图会文,读文识图,文情画意相得益彰之目的。同时使学生置身于课文所描写的画意之中,提高想象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如《长城》一课,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图文对照。第一幅图是长城的远景,读的过程中学生自会体会到她的雄伟、壮观,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号称“万里”。第二幅图是长城的近景,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可以了解长城的构造,还会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那么,他们也就不难感知《长城》一文的主要内容。

其它类型的文章也相同,我们没有必要把学生一读就懂的东西,一讲再讲,要在读中感知,课文读懂了,思想教育也就跑不了。读的过程中,当然也有学生费解的内容,这就是我们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

二、读中体会思想

学生个体情况不同,所以对于课文的理解程度也会体现出差异,在出现不同质疑时,我们应尊重学生学习的权利,采取疑点、难点用多种形式反复读的方法,熟读精思,小组深究内涵,教师给以提示,而不是轻易地把答案呈现在学生面前,要让他们“跳一跳”去摘下“果子”。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对于这句话可让学生反复读,体味其中蕴味。初读,他们不会发现奥秘,而当提示,与当时的社会背景联系。想想鲁迅的话用意在哪里?这样经过朗读、讨论、探究就不难理解“黑洞洞”、“碰壁”的真正用意了。而鲁迅先生顽强的斗争精神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不难从学生们的朗读中体会得到了。

可见,读的运用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两者是种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谈不上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的主导作用必将变成主讲、主问,而不是真正的主导。

三、读中领悟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