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管理企业知识范文

如何管理企业知识精选(九篇)

如何管理企业知识

第1篇:如何管理企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知识经济;知识管理;企业管理;创新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共同主题,每个国家的企业都正在越来越多地面对着来自国际竞争者的行业压力。在知识经济为背景的今天,无论是企业的行业环境还是自身的生存环境都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知识管理在当前企业市场的生存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从企业经营者的角度来说,需要积极改变自身原有的发展模式,通过技术创新、文化创新、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等各种新的方式来及时调整自身的发展脉络,帮助自己在市场环境中能够符合环境发展需要,提升自己的市场生命力,真正让知识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新驱动力。

一、知识管理的概念

企业的知识管理是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中核心的内容就是知识的运用,利用对企业内部进行信息的获取来筛选出有用的知识,并将其进行共享和创新化运用。只是管理的运用结构具有多方面的组成,主要是知识、人员、活动和设施几个部分,可以说是知识的活动和知识资产的组合。在知识管理的概念上,历史上已经有了非常丰富的研究,最早要追溯到上个世纪托马斯的研究开始,当时人们对于知识管理的意见具有非常大的分期,但是从整体上而言,知识在企业的管理中仍然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企业可以利用知识上的改进和利用来帮助企业管理获得更多的有用资源。下图展示了企业项目管理的阶段性示意:

图1 企业项目管理中重点阶段性示意图

企业运用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对企业内部资源进行创新开发和利用,帮助企业提高自身的创新运用水平,让企业能够在积累的是市场经济环境中时刻保持高度的创新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利用知识管理推动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途径

1.理念创新

在使用知识来指导管理活动的过程中,企业的创新方式会受到创新人员的个人思想作用影响,所以说企业在进行管理创新的过程中,需要首先在思想理念上进行创新。当前是知识经济的大环境,知识在企业资源要素中已经成为了最重要地位的因素,这已经超越了过去劳动力、土地等因素在企业中的作用。企业的管理创新需要企业的管理人员注重知识的收集和利用,转变自身的管理思想,建立起更加专业的管理团队,认真学习好知识管理的理念,用服务的思想来指导管理。企业首先就是完整的团队,每一项工作都有专门的人员负责,共同为整体的发展进行着合作和努力。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行情,企业的管理理念需要在企业的发展中进行理念上到额创新,尤其是咋知识经济时代。同时,知识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愈加丰富,提升企业的创新管理学习意识,加强企业的知识整理与创新,及时进行创新型应用能够帮助企业保持先进性,保障长期的创新能力。还有,企业的管理理念需要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也能够在思想上保证整体的一致性,企业在管理中要对员工保持足够的人文关怀,管理并不是简单的监控,是以服务者的角色进行工作,让企业的每一个员工都能够感受到企业在管理思想上的创新和企业的人文关怀思想。

2.文化创新

企业的文化环境也是体现企业整体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也是企业整体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文化在生产力中也是重要的推动要素之一,这意味着企业对知识的学习、分享和创新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一部分。通过把每个员工的知识与经验进行有机整合,组合成系统化的知识框架,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企业发展目标的达成。所以说要想在企业管理上有所创新,就需要充分解放每一个员工的思想和管理者的理念,通过对知识进行充分的创新和应用来营造属于企业自身的文化环境,让企业文化在生产管理中能够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员工建立起正确的个人价值观念,实现以知识来指导企业的文化管理。

3.方式创新

在过去的工业生产时期,企业的管理主要集中在对产品的生产和市场销售,但是到了当前的知识经济为背景的时期,企业的管理已经不再仅仅是产品的生产销售过程,每个人的主观能力和经验都可以极大地提升企业整体的生产力。企业进行知识管理就是一个让知识能够和现代技术进行融合的过程,在利用知识管理来提升管理创新的工作中,企业的每一个员工都需要具备对信息的收集和运用水平,创新企业的管理方式,加强企业员工对于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水平。

三、总结

总的来说,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管理已经成为了企业管理中的新方向,利用知识管理来创新企业的传统管理,需要企业积极寻找新的管理模式,在理念、文化和管理方式上进行丰富的改进和应用,让创新力来推动企业的发展,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环境内中持续具备有力的竞争性。

参考文献:

[1] 常荔, 邹珊刚. 知识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J]. 科研管理, 2000, 21(2):1000-2995.

[2] 左美云, 许珂, 陈禹. 企业知识管理的内容框架研究[J]. 现代企业教育, 2003, (5):69-76.

[3] 苏新宁, 邓三鸿, 任皓. 企业知识管理研究与实践的进展[J]. 图书情报知识, 2003, (1):2-6.

第2篇:如何管理企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知识经济;企业知识管理;转型

1.知识经济的内涵

知识经济是基于知识和创新的经济形态。它不是简单地对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否定或改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对传统经济的根本性的革命。知识经济和农业经济不同。农业经济是以土地和劳动力为基础的经济形态,劳动管理是社会管理的主要形式:知识经济也和工业经济不同。工业经济是随着产业革命而产生的经济形态,是对农业经济的革命,其主要生产要素是资本、劳动和土地,资本管理和资源管理是社会的主要形式。其中最根本的是资本,可以说,没有资本的积聚就没有经济的出现和繁荣。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创新的源泉,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完全依赖于知识和创新。

2.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

与传统经济相比,知识经济有其不同的特征,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具有高知识含量的高科技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其最直观和最基本的特征是知识成为知识经济的核心内容和发展的资本,直接参与生产过程。并且,知识不再是资本生产的附庸,相反,随着信息处理、传输成本和效率的提高,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支配力量。

(2)全球经济一体化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基础。在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时代,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特征越加明显。在经济领域,经济在全球范围的密切联系也日益促进全球一体化局面的出现。目前,世界经济体制市场化已基本形成,世界经济高度信息化为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提供了宽厚的基础和条件,金融国际化、跨国公司的积极作为也在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脉络正日渐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随着世界交通运输的高度发展,为促进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在全球日益频繁的交流提供了技术的便利,人们共同生活在仿佛跨越了国与国之间界限的“地球村落”里。

(3)人力的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由于所有的经济部门都变成了以知识为基础,并以知识作为增长的驱动力,以先进技术和最新知识武装起来的劳动力——知识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就成了决定性的生产要素。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中的技能水平显著提高,产业更新向劳动力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

3.知识经济对仓储服务企业管理的影响

知识经济是现代科学技术和不断创新推动的结果,其中当然也包括千万个企业爆发的知识能量。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与经济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作用越来越强劲,因此,知识经济的兴起既是企业驱动的结果,又同时为企业的变革形成一股不可逆转之势。它对企业作为一种制度的内容和操作方式产生着巨大的冲击力,给新时代的企业管理带来了空前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仓储服务企业也同样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3.1知识经济对仓储服务企业内涵的影响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的内涵将发生深刻的改变。第一,决定创办企业首先要考虑的不再是资本、服务,而是知识和技术。对于企业而言,知识将超越传统的生产投入要素——劳动力和资本而成为关键性的资源,成为企业发展的新动力。企业的关键资产不再是固定资产和金融资产,而是知识资产,这些资产主要表现为:(1)使企业在市场上获得竞争力的资产,如信誉、服务、商标等;(2)体现智力劳动的资产,气如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3)体现企业内在发展动力的资产,如企业管理和经营方式、企业文化和企业信息支持系统等;(4)体现人力资源的资产,如员工的知识能力、工作技巧等。这些资产同时也包含在高新技术内,储存在数据库中,且均为无形资产。第二,在企业里,拥有专门知识和技术的人才迅速上升到举足轻重的地位。另外,企业的成功在于企业拥有的正确的知识和技术和合适的知识人才。这三点,将深刻地动摇原有企业内的所有权基础,深刻改变企业的内涵。

3.2知识经济对仓储服务企业管理方式的影响

知识经济在改变企业内涵的同时,也将改变企业的管理方式。首先,创新和服务将替代传统的控制和管理。在工业经济时代,生产是以庞大的规模和集中的管理来更好地控制市场和原料供应,以此来获得较高的效率。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它是依靠不断找出需要以及解决办法之间的联系。成功企业所提供的价值多来自于问题所需要的专业研究、工程和设计服务,以及把上述两方面连接起来的专门化战略,加上金融和管理服务。所以,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和服务将替代控制和管理成为新的增长点。第二,网络型管理将替代金字塔型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广泛运用,管理层次必然减少。中层经理的作用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运用而被削弱,因此,加快了信息的反馈速度,更消除了官僚作风。在中层管理削弱的同时,网络型管理应运而生。第三,企业的柔性管理将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技术创新要靠人来完成,科技成果转化为新产品也要靠人的智慧和双手来实现,人是决定性的因素。因此,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将更注重人的因素,更强调以人为中心。通过实施各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智慧和潜能,发挥人在企业管理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巧妙地利用这种积极性、创造性,有效地协调生产组织、生产群体乃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实现企业的目标。

4.企业知识管理对中国仓储服务企业的启示

应该说,在过去的两个多世纪里,中国无论在经济方面,还是在科技文化和军事方面都落后了西方发达国家很多。假若整个世界的经济形态依然保持在过去的工业经济轮廓下发展,对于中国来说,要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将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但知识经济的到来改变了这条延续了200多年的游戏规则。新经济既给全世界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和能量,同时它也为一些在传统经济时代落后的国家点亮了一盏新的希望之灯。一方面,知识经济大大增添了仓储服务企业管理的广度和深度,尤其在企业知识管理突显重要之际给仓储服务企业的管理带来了挑战:企业只有尽快地深入了解和掌握企业知识管理的思想、特点和方法,才能在新时期快速多变的经营与管理环境中求得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知识经济的到来也为仓储服务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提供了新的机遇,企业只要将管理重心转移到知识战略管理方面,努力实践,积极创新,便有希望在新的历史时期塑造自己的竞争优势,从而获得生存空间和超常的发展能量,在新经济中保持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邝劲松,李五四,王帅师,张锋.国有企业必须实现管理理念创新[J].化工管理,2002,(02).

[2]刘东.企业信息主管与信息时代的管理[J].管理现代化,1998,(04).

[3]杜跃平,王林雪.知识经济与企业经营管理观念的创新[J].管理现代化,1998,(04).

第3篇:如何管理企业知识范文

近几年,很多大型企业对知识管理越来越重视,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希望能够加强知识管理。而在具体的知识管理过程中,却存在很多问题:如何有效推动知识管理?如何调动企业员工对知识管理的积极性?如何持续进行知识管理?如何将IT和知识管理进行有效结合?诸如此类的问题,不仅是现代企业用户CEO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更是CIO们一直在努力寻找的解决途径。

但是,随着企业用户业务需求的不断扩展,知识管理在企业用户中的作用与价值,也在不断地变化中提升。所以,我们要重新审视知识管理。

首先,知识管理不应该是一个独立的系统、独立的项目,而应该与企业日常的运营活动结合起来,融入到企业研发、生产、营销等运营活动中。而如何进行有效的结合?IT技术是有效的手段,最新的IT技术已经可以自动理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信息,基于对信息的理解,可以自动将企业内部的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人与人自动关联起来,实现知识管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举个例子,Autonomy在国内某电信公司的网络运维管理中,有大量的工单需要处理,工单上有很多故障描述,工程师在接到工单时,需要知识的支持,而IT技术可以理解工单中故障的内容,并把相关的知识库信息自动推送给这个工程师,这样,工单处理的效率就可以得到有效提升。

知识管理中遇到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有效推动知识管理,并且能够持续推动知识管理。如果需要大量的手工劳动,则势必会给员工带来很多的负担。而IT技术可以通过对信息的理解,大幅减少原来需要人工处理的工作量,让我们来看看数据,如果有3万篇文章需要分类整理,人工需要420个工作日,而借助IT系统比如Autonomy IDOL平台只需要5分钟,而且IT技术可以自动对内部信息进行关联、分类、聚类和推送等等一系列的应用,非常灵活。

另外一个问题,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如何与外部知识进行结合?互联网上有着大量的有价值的知识,如何快速地引进这些知识,并让这些知识有效融合到企业知识管理和业务活动过程中?Autonomy公司提供的技术可以自动采集互联网上的信息知识,并有效地融入企业内部知识管理当中,比如,我们为国内某航空制造企业应用的知识管理平台,可以将国际上最新的技术发展信息自动采集进来,自动分析热点、趋势等,并和企业内部的PDM等系统整合。有效地帮助企业获取外部知识。

总之,目前IT技术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如何通过IT技术与业务系统有效融合,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实践的。

记者手记:从身边做起

这是一个比较偏“虚”的话题,首先知识就给人一种不明晰的印象。虽然知识还不至于像智慧那样的玄之又玄,但总是不太好一句话说清。而我们封面故事的任务则是希望把它说“实”,让这样一个讲思想说理论的知识管理,在企业应用中落地,在企业管理中扎根。

这一切体现在我们的组稿和采访当中。如果说天狮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鲜活的应用案例,中汇集团知识管理的“云搜索”则提供了先进IT技术在知识管理上的前瞻性应用的效果分析。第二代知识管理理念的提出和总结,则从理论角度指明下一步知识管理前进的愿景。

第4篇:如何管理企业知识范文

论文摘要:人力是现代企业最重要的资产,现代企业如何把这一资产用好、用活是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从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复杂性、管理的知识性、运用的机制体系性等方面对现代企业如何较好地管理与运用人力资源进行了一定探析。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源 知识管理 经营要素 人力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 成功企业里没有偏见,作决策时,都要考虑对属下可能的影响。有人把企业战争分为两种:一种是对外与竞争对手厮杀;另一种是内部员工的不团结。从管理角度来看,企业各部门多少都会存在这些问题,只要是有“人”的地方,角色冲突的问题就会产生,身为企业的管理者不可小觑这些问题,小的冲突也会成为企业难以解决的问题,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为“管人”的问题是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 松下幸之助的名言:“企业最好的资产是人”。人力资源的最高境界是使组织需求的人才能够适时、适才、适量、适质的供应,则无事不成。许多企业的管理者不清楚员工的真正实力在哪里,所谓“人能尽其才”,把人摆对位置是很重要的,这是考验管理者的智慧,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最高指导原则。 人力资源的复杂性 管理学研究更多的是对人的利用。但这是困难的,因为人拥有着复杂的属性,没有哪个企业敢说自己真正运用好了自己的员工,即使是一个士气高涨的团队,人的价值也较少被开发,设计企业组织结构、开发沟通渠道、进行员工考核以及几乎所有的管理工具似乎更多地利用员工的属性。 员工通常拥有体力、工作时间和自身的智慧,目前好的企业管理者有能力驾驭前两者,从对人员利用的层面上看,企业现在热衷的一些信息系统,也能提升员工的体力和工作时间的效率。但利用员工的智慧常常不足,员工拥有什么智慧、如何利用每一个员工的智慧、如何管理这些智慧,这不是能够简单回答的,甚至答案是随着企业管理能力的提高而变化的。但企业在利用员工智慧上的努力是值得的,因为商业竞争归根结底是智慧的竞争,是企业智慧的竞争,虽然员工个体的智慧对企业整体竞争力的贡献是偶然的,但对团队整体智慧管理的投入能够提升企业汇集每个员工的智慧的能力,最终形成企业智慧优势。 强化对人力资源的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从表面上看是对知识的管理,本质上是帮助企业挖掘和利用个人的智慧,最终形成企业整体智慧的管理体系。知识管理是一种观念,是企业重新审视资源利用后的抉择。知识管理不是一个简单的企业信息化的项目,而是企业整体经营理念的变迁。虽然其它的管理信息系统和管理方法也需要管理者有管理理念的提升,但这些提升往往不需要重新审视企业管理战略,通常的信息系统作为一个工具,做到对管理结果有所改善就可以了,企业实施信息系统并没有带来企业管理的质变压力。而知识管理项目实施本身就是管理者观念的改变,知识和人被真正客观地重视起来,我们开始需要对这些财富进行管理了,知识管理创造了一个条件,成功的知识管理体系让管理者不需要为权利下放、企业控制、商业秘密和员工培训等很多方面的改善过多地担心,因为知识管理从企业整体的战略层就对智慧资源进行了管理,变革不至于造成企业智慧资源的流失。 知识管理的主体是人,人通过各种表达方式产生显性知识,如果不加以有效的管理,这些显性的知识虽然存在,却掩藏在大量杂乱无章的各种信息和数据中,知识的使用者因为接触这些知识的困难,降低了知识的价值,随着企业经营时间的推移,员工不断流动,企业却没有留下什么知识。所以进行显性

第5篇:如何管理企业知识范文

一是缺乏知识管理的战略指导及规划。企业领导未能从战略层面对知识管理提出要求或没有制定明确的知识管理目标。由于知识管理在短时间内不能给企业的收入及效益带来直接影响,因此管理层只将知识管理当作可有可无的组织活动,未能将知识管理纳入企业日常管理范围。或者由于缺乏管理规范和体系,或者相关理论支持不足,知识管理负责部门未从企业全局出发统筹考虑知识管理的范围,未对知识进行清晰明了的定义,未建立相关部门配合机制,未制订系统化的推进计划。

二是用技术代替管理,过分依赖信息系统。企业管理层、员工往往认为“知识管理就是管理系统”,只要应用了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技术,将信息、文档储存在硬件里,就等同开展了知识管理;企业管理层专注于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而不从机制上、流程上考虑如何促进员工的互动交流,如何扫除知识获取的障碍,这种“静态”的知识管理难以有效推动知识的再利用。同时由于隐性知识存在于员工个人的大脑中,文档化、显性化难度较高,单纯依靠信息技术难以实现对隐性知识的管理。

三是上层决策知识管理方法,缺乏员工积极参与。虽然很多企业都认识到了知识管理的重要性,也成立了专业部门负责知识管理体系的建设与推广,但是这些企业只是从管理层的角度来构建知识管理的方法和工具,忽视了知识管理新技术、流程等的引入可能引起基层员工抗拒的问题。知识管理的负责人只看到组织从知识管理中可获取的潜在利益,只考虑用什么方法激励员工贡献知识,未能考虑如何让员工从知识管理中得到真正的帮助、从知识管理中获取绩效。这样的知识管理难以激发员工的参与热情,甚至导致知识管理与员工对立的局面。

二、成长期互联网企业的知识管理应该如何实施

一是创建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知识管理最重要最根本也是影响面最大的因素,良好的企业文化能有效地促进员工主动完成知识积累,积极分享知识,推动知识创新。处于成长期的企业管理制度日趋完善,在企业形成固定的行事风格、企业文化之前,企业管理层应有意识地明确企业的文化基调,提升文化管理水平,并带领企业朝正确的方向发展。首先,应特别注意个人及团队的本位主义、囤积知识而不是分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情况,及时制止和纠正。其次,企业管理者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员工视为组织重要的行为指标,都会形成上行下效的普遍氛围和文化,因此企业管理者应积极参与及支持知识管理,并承担知识管理文化氛围营造者的责任。

二是构建适于知识共享的学习型组织。企业必须考虑如何为知识管理提供一个良好的部门协作基础,并在体制上处理好知识管理与其他各项管理工作之间的关系。首先,对于互联网企业,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是知识管理、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的基础,扁平的组织结构能够让信息和知识更便捷地交换与传递,更易促进知识的创新。其次,“柔性组织”也是互联网企业可以借鉴的一种组织方式,即根据预期的市场变化或项目任务对人员技能的不同需求和对组织结构适时地、迅速地作出调整。例如,谷歌公司就结合了扁平化和柔性两种组织方式:具体项目由3~5人规模的小团队全权负责,项目团队获得充分的授权,每位工程师可根据个人兴趣及项目需求同时参与多个项目,将多个项目的成果应用于当前的项目中,大大提升了成果复用率。再者,由于知识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和团队,为了有效避免各部门的本位主义思想,消除业务部门之间的协作障碍,应设立由一个高层领导指导、多个部门管理层组成的知识管理委员会,这样能有效促进各部门将知识管理视为一项合作性的工作,推动知识管理在企业层面广泛实施。

三是加强知识管理信息技术能力建设。知识的沉淀、交流和创新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在众多的知识管理模型中,信息技术是不可缺少的因素。目前我国互联网企业信息化水平仍普遍处于初级阶段,主要包括企业门户、财务以及OA系统,较难满足知识管理的需要。互联网企业应加强信息化的纵深建设,为知识管理提供坚实的信息技术基础。首先,知识管理信息技术开发者应充分了解使用者的使用习惯、知识特点、知识诉求,建立完善的知识分类、知识搜索等基础功能,尽量减少基层员工使用系统的障碍。其次,在构建知识管理信息技术时,应避免将其仅仅当作信息汇集、知识沉淀的存储硬件。知识只有交流才能发展、只有互动才能创新,因此知识管理技术应具备互动、提问等能力,为知识交换、知识创新提供空间,充分调动员工互动的积极性。最后,知识管理不是一个独立的领域,必须将知识管理与其他业务过程协调统一,将业务流程、业务管理系统与知识管理流程、知识管理系统结合起来,统筹考虑,绝不能认为知识管理系统与工作流管理等系统是相互独立的、分割的。

第6篇:如何管理企业知识范文

论文关键词:知识交流 知识管理 咨询企业 知识商品化; 知识型企业; 知识经济时代; 隐性知识 激励员工 组织结构 企业内部

一、知识型企业的特征

为了实现知识型企业的目标,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什么是知识型企业,在知识型企业中必须解决好如何对知识经济的基础一一知识进行管理,如何对知识的生产者和持有者一一企业员工进行管理,如何对知识的交流和使用场所一一企业组织进行管理等几个关键问题。

(一)知识型企业的知识管理

工业社会中的重要资源是资本,而知识社会中的主要资源是知识。知识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成为企业获取巨大经济效益的主要手段。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处在信息化、知识化的社会环境中,面临急剧增长的知识和信息,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对知识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通过开发、交流和利用知识,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这是企业知识管理的根本目的。

在知识管理中,如果从企业对知识的管理范围看,它涉及到知识的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知识的内部管理包含知识在企业内部的生成、交流、积累和应用四个环节。企业知识的内部管理应该能够营造一个有利于员工生成、交流、验证知识的宽松环境;建立一个企业内部信息网,便于员工进行知识交流;制定各种激励政策鼓励员工进行知识交流;利用各种知识数据库、专利数据库存放知识、积累知识;放松对员工在知识应用方面的控制,鼓励员工在企业内部进行个人创业,促进知识的应用。知识的外部管理目的是通过在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等对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使企业积累更多知识,获得更大的收益。

知识的外部管理应该能够使企业可以有效地和其它企业进行知识交流、知识共享,有效地与其他专门的知识外部供应商进行合作,与企业竞争者共享知识共同开拓和培育市场。

从知识管理所涉及到的管理过程来看,可以将知识管理分成知识生成管理、知识交流管理、知识积累管理和知识应用管理。知识的应用是知识管理的目的,知识交流是生成新知识的必要手段,知识的更新是企业创新的动力,知识的积累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企业的知识生成管理的目的在于,促进企业员工不断学习知识、交流知识,通过不断更新、补充知识,使员工能够不断超越自我,激活员工和企业的创新能力给企业带来新的活力。

知识只有通过互相交流才能得到发展,也只有通过使用才能从知识中派生出新知识。知识的交流越广效果越好,只有使知识被更多的人共享,才能使知识的拥有者获得更大的收益。将分散在各个员工头脑中的零星知识资源整合成强有力的知识力量,是知识积累和应用管理的目的通过对知识积累和应用管理使企业能够更好地运用企业人才资源的集体智慧,提高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知识积累管理和知识应用管理激励员工将自己的知识融入集体知识中,形成知识创新能力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员工的知识优势结合在一起时,就可以使企业能够对外部市场需求作出快速反应,明智地运用内部资源、正确地预测市场的发展方向和变化,使企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二)知识型企业的人才资源管理

人在知识经济时代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因为知识的开发、更新和应用都需要人来完成。从员工在知识型企业中的重要性来看,并不是因为他们掌握了某些秘密知识,而是因为他们具有不断创新和创造新的知识的能力,他们可以在没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在实践中不断丰富、支配和应用创新知识。员工的创新和创造能力是一种特殊资源,企业应该针对其在知识开发中的独特性,实行有效的、有针对性的人才资源管理。

为了实现对人才资源的有效管理,企业通常将企业内部的人才资源按照其对知识的生成、交流、应用所起的不同作用分成五类:1、知识生产者或构思者。他们能够通过对市场、产品、知识的分析,提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构思,即对知识商品化的可能性进行构思。2、知识商品化的倡导者。他们能够确认新知识或新构思,能够提出并推动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服务的实现。3、知识商品化的领导者。他们有能力策划、协调在知识商品化过程中涉及的各项具体活动及人员,以顺利完成知识的商品化。4、知识分析者。他们主要完成对影响企业内外环境的信息和知识的收集、整理、分析和传播,促进知识的交流和更新。5.幕后保护人。能够指导前四种关键人物中的缺乏经验者,在幕后保护、支持知识的创新、应用,给遇到挫折的前四种关键人物以支持,甚至不惜提供“非法”的计划外经费支持员工在企业内部个人创业。知识犁氽、¨,的人才资源管理重点是放在这五类关键人才上的。

知识型企业对人才资源所拥有的隐性知识往往采取各种方法促使其自觉地奉献给企业,为大多数员工共享,使员工的隐性知识转化为企业的强大生产力。企业除了利用内部计算机信息网络,为员工的知识共享提供方便外,还鼓励员工积极奉献自己所具有的创新知识,让奉献出隐性知识的员工觉得,奉献出自己所具有的知识要比让知识永远滞留在自己的头脑中好得多。其主要措施有:日某员工所提出的创新知识得到其他员工的响应或被知识商品化倡导者所确认,他就有权组织一些员工实现其设想,并从中获得相应的报酬和奖励。如果该员工缺乏组织才能,企业就应提供有影响的管理人员予以帮助,或者由其他具有管理才能的知识商品化领导者组织开发,但是首先提出这种创新知识或构思的员工,或在创新开发中提供关键知识帮助的员工都有权从这种开发活动的收益中获得一定的报酬,以此来激励员工积极奉献自己头脑中的隐性知识。 

对员工的知识应用激励不仅发生在员工成功应用知识之时,更应该在员工进行知识应用、知识创新遭到失败时给予宽容,鼓励员工在创新中不怕失败。只有管理人员对失败的高度容忍,员工的知识才可能从失败中更新、完美。员工在知识创新中是否怕失败,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管理人员对失败的容忍程度。当然,管理人员宽容态度必须有赖于企业内部或外部的风险基金支持,有风险基金支持的管理人员才可能允许知识创新的失败,否则一次知识创新失败就可能使企业陷入不能自拔的困境。  

二、知识型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 

知识是否能够在企业内得到有效的应用,其中的个重要条件就是员工必须能够顺利地进行知识交流。员工间的知识交流不仅要在具有相同知识结构的人员之间进行更重要的是要和具有不同知识结构的人员进行交流。这样才能从不同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领域内获得灵感和启迪,并且在应用知识进行创新开发时能够直接得到不同知识结构人员的帮助,以弥补自己的不足。因此,知识经济时代的组织结构必须有助于知识的交流和应用,而目前国内企业所采用的金字塔型组织结构却严重地禁锢了不同部门具有不同知识结构的员工之间的接触和交流,妨碍了知识的更新和应用。因此,这种组织结构在国外知识型企业中已被淘汰,而代之以一种新型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具有这样一些特点: 

1、有利于员工的相互影响、沟通和知识共享。这种沟通不仅仅发生在企业内部员工之间、部门之间而且还应该发生在企业与外部客户、供应商、同行之间。这样不仅可以使员工了解其他员工在做什么自己是否能够提供帮助,是否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启发,而且还能使企业了解同行在做什么,同行是否走在了自己的前面,客户需要什么,本企业是否能够满足客户的要求等。 

2、有利于企业的知识更新的深化。组织结构的设置应该使企业各部门之间能够交流各自所拥有的知识,能够使外界的最新知识迅速地传人企业,并能迅速被企业员工所知晓,使企业和员工所拥有的知识在知识的内外交流和合作开发中得到更新和深化。 

3、有利于企业集中资源完成知识的商品化。企业拥有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使知识商品化,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市场效益。因此,企业的组织结构应该有利于企业调动资源,集中力量完成知识的商品化,有助于协调知识商品化过程中的研究、设计、制造、营销等各种活动。 

4、有利于企业掌握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能够通过对外界环境的“适应纠正一一再适应”过程使企业充满活力,以有助于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能够迅速地对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多变性作出迅速、灵敏的反应。 

5、有助于增强企业员工的团队合作精神。应该注意的是,这个团队不仅包含企业内部人员,还应包含企业的供应商和忠实的客户。这样才能使知识产品按照市场需要设计,按照资源最优化配置来生产。要组建个充满合作精神的团队,需要员工、客户和供应商拥有共同的语言、价值观和企业文化。

6、有利于知识商品化过程中关键角色的明确和确认,使其顺利地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由于知识经济中资本要素与知识要素的重要性发生了变化,知识的增值能力远远超过资本的增值能力。因此,在企业组织结构中的知识结构就应该替代资本的权力结构。在组织权力结构设置中,应该注意让知识渊博、判断能力强的五种关键人物参与更多的企业战略决策。

知识型企业的组织管理体制还应该是一种宽松的、民主的管理体制,企业的发展出路在于企业管理体制的建设,企业需要高水平的领导,正确的战略指导,优良的产品服务和实用的、创新的知识和技术。而要达到这一点,就应将企业的管理模式从严格的控制转向宽松的管理,在完善的管理体系和机制下使每一员工均有余地和动力在企业战略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目前知识型企业所采取的组织结构大多是围绕产品项目开发而形成的项目网络组织结构。在这种组织结构中,每一个项目小组都拥有来自不同知识领域的员工,这些员工为开发某一项目而聚集在一起进行知识的交流和应用。一旦项目完成,就为开发新的项目而重组,员工在项目开发过程中不断地聚集、分散、再聚集,从而使员工和企业的知识在这种组织的形成、消亡、再形成的过程中得到不断的交流和更新。

综上所述,知识型企业的管理是一种高度和谐、亲善、融洽的管理,其管理对象是知识,管理重点是人才,管理基础是组织结构,在管理中强调企业和员工的自我组织、自我调节功能,使企业成为一个密切合作的团体,能够在知识经济时代协调一致地、有序高效地运转。 

三、中国国有投资咨询企业在知识经济下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中国国有投资咨询企业必须顺应时代的变革,逐步将自身改造成为知识型企业。国有投资咨询企业要实现知识型企业的转变首先是观念的转变,然后是体制的转变,最后才能实现知识型企业的整体转变,国有投资咨询企业必须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才能走向正确的变革之路。

从国有投资咨询企业的内部看,由于企业的体制是派生于国家具备项目审批和相关管理权限的主管部门,天然地享受着国有资本的垄断红利,自然缺乏自我否定、自我创新的源动力。从人力资源体制看,由于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采用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员工几乎是终身聘用制,使得员工自然产生唯上而不唯业、唯稳而不唯新的人才垢病,让员工将更多的心思放在如何搞好领导关系和如何求稳不犯错误的不良状态,而不是把精力集中在知识交流和知识创新上。从管理机制上采用传统的行政管制加工业企业的管理手段,管理者哟专制权利和自上而下的命令、指示,严重压抑了员工的创造力和交流环境,知识的更新和传播自然被压制到最小程度,以现有的体制模式要实现知识型企业的转变可见困难何其之多。

 但是世界的主流是知识型经济模式,而中国也正在经历一个产业行政体制改革和升级结构调整的转变期,改革和调整意味着部分垄断行业将因为行政管辖的弱化而失去垄断地位,一个开放的咨询市场体系需要的不是按部就班、人云亦云的咨询服务企业,而是需要那种具备深厚知识沉淀和知识创新的咨询企业,如果国有投资咨询企业继续沿袭现有的模式面对挑战,有可能会被国外咨询业巨头挤出市场。

机遇和挑战并存是千古不变的真理,不进则退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国有投资咨询企业的变革既要反对言而不行的形式主义,也要反对盲目冒进的机会主义,这个变革过程是个缓慢的螺旋形上升过程,是一个需要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实现的战略目标二从战略角度看,企业战略目标的达成必须准确地进行战略细分,并且针对外部大环境和自身小环境对变更的进度和程度进行有效地控制。

第7篇:如何管理企业知识范文

众所周知,任何企业都在不同程度上依赖于一定的技术和知识才可以生存与发展,尤其当今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的时代,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知识与信息获取或使用能力的竞争。所以对企业的知识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是一个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改之地的关键。从事企业管理的人都清楚,企业的人才流失对企业意味着什么。长期以来,企业员工的个人头脑是知识的载体,人才流动实际上是知识在流动。那么如何实现人走而知识却可以继续在企业中留存呢?如何实现知识不仅在某个人头脑中,而在组织的系统中并持续发挥其作用呢?如何使企业的知识可以不断积累并让每个员工快速掌握而在工作中加以运用呢?如何使新员工可以迅速在老员工的基础上继续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呢?

一、什么是知识管理和企业管理

要弄清以上问题,首先,我们要从弄清什么是知识管理和企业信息管理入手。美国生产和质量委员会(apqc)对知识管理定义如下:知识管理是组织有意识采取的一种战略,它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这样可以帮助人们共享信息,并进而将其通过不同的方式付诸实践,最终达到提高组织业绩的目的。企业知识管理是以信息为基础的活动,通过组织性学习创造隐性和显性知识,并负责如何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方拥有适当的知识。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认为:知识管理并不是从技术开始的,它始于商业目标、过程和对共享信息需要的认识。知识管理只不过是管理信息流,把正确的信息传送给需要它的人,以便让他们迅速地以信息为依据采取行动。

中外学者普遍认为,信息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信息作为资源,除了一般的可利用、有价值等特性外,还具备共享性、历史积累性、时效性和多次再生性的特性。而系统则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独立成分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如管理人员、生产工人、工艺、技术、管理、方法和组织机构、生产设备等,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即获取利润生产出社会需要的产品,而组成的一个生产企业就是一个系统。那么,要系统地利用信息这个资源,企业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eims)就是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方法,采用电子计算机、软件及网络通讯技术,对企业管理决策过程中的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加工、分析,以辅助企业日常的业务处理直到决策方案的制定和优选等工作,以及跟踪、监督、控制、调节整个管理过程的人机系统。

从目前已经大量应用的各种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来看,普遍具有以下特性:

1.除了通用的管理软件和mrp(物料资源计划)、oa(办公自动化)、wfs(工作流系统)外,大多软件都需要做大量的需求分析,咨询顾问(多数都是行业内的专家)和企业各级员工在认真总结以往经验和企业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实际量身定做或在标准版本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实际做大量的修改,所以具有行业专家特性及实际应用特性。

2.多数系统是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出发,在全局和总体考虑的前提下设计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是从企业的人员机构管理、产品管理、系统权限管理、销售管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系统的角度,考虑战略的实现性和信息之间的关联性、制约性的,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

3.具有历史知识的积累性和共享性。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将各部门和各员工的日常工作的关键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并能根据权限方便查阅和调用。

4.具有决策的支持性。所有的各种数据可以经过计算机的处理从不同的角度得到各种分析结果,并通过报警提醒的方式,使决策者在第一时间得到相关信息。

5.动态特性。由于信息的时效性和关联性,当系统中某一信息要素发生变化时,与之相关联的其他信息均发生变化。同时,由于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要素均在动态发生变化,系统也要求能够适应这种变化。

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

从以上对于知识管理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概念及特性等可以看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对于企业知识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很大的支持和保障作用,具体表现在:

1.知识,确保组织内的每个成员都能共享。在没有计算机、软件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前提下,企业知识的手段通常采用开会、发文件及书籍等手段,除了成本高而外,知识的传播速度、传播量、更新、查阅及查阅权限等等受到极大的制约。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使知识信息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交易质量和效率大大提高,有力地发挥了知识在企业中的生产力作用。

2.确保知识获得的及时性。信息管理系统解决了跨地区、跨时间、跨单位、跨部门、跨员工之间的查阅障碍,只要是在有权限的前提下,知识需求者可以迅速通过系统找到自己需要的各种知识。例如目前的企业信息门户(eip-enterpriseinformationportal)可以解决企业之间的信息及知识交流问题,另外企业信息系统可以与相关的网络连接,并自动按照组织内部成员对信息的需求进行筛选、分类和收集,并按照成员对信息的需求及时传送给需要的人,以解决知识时效性的问题。

3.提升组织或个人的隐性知识为显性知识,并保证两者之间的有效转换。在企业没有信息系统之前,员工的知识和经验仅存在自己的脑子里,部门的知识也在这个部门里,信息呈现孤岛状态。遗忘、人员流失和成员之间交流不畅导致企业的知识大多是隐性知识,而不能转变为显性知识,组织的知识难以积累。组织随着人员的流动、时间的推移不断地交学费,企业不能形成经验曲线,生产效率和竞争力也就难以提高。信息管理系统使个人知识得以沉淀,成员之间的知识得到共享和交融,企业对员工的过分依赖性降低,从而避免企业因某些关键岗位人员流失出现不可收拾的局面。

三、如何做好企业的知识管理

首先,我们要抓好企业的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着重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因为企业只有把国内外和自己企业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即显性知识,通过归类、整理、提炼迅速传递给需要它的员工,即转化为员工个人的知识———隐性知识,并运用到每项工作中去,才能对企业目标发生作用。信息管理主要集中在对已有的如书面化的、电子信息等显性知识的管理,在信息增值链上,要将数据提升为信息,并对其进行采集与选择、组织与程序、压缩与提炼、归类与导航等,对信息外部特征的加工和组织。在信息管理基础上,在根据企业和员工需求,对信息内容进行提炼、比较、挖掘、分析、概括、判断和推论等进行知识管理。

其次,要建立知识共享系统。知识管理是以共享和创新为主要目的,重点解决信息超载而知识匮乏的问题,重视人与人产生知识过程的管理。知识如果不拿出来与他人共享,将导致:(1)核心信息掌握在具体实施人员中,管理失控。(2)企业人员外流导致知识资产流失,大量核心技术被带走。(3)知识孤岛造成协调困难,效率下降。所以,在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中,要坚持以获取企业内部和外部知识资源为核心;以产品的生产流程为核心;以个人知识与团队知识的相互交流和转化为核心;以正式交流与非正式交流的相互接轨为核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以价值链的不断增值为核心和以技能培训为核心。

最后,把信息化建设作为知识管理的平台。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和人际交流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不适合现代社会对知识的快速组织、整合和共享需要,计算机网络则为知识的获取、组织和共享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企业在网络平台下,形成一种柔性的与变化的组织和扁平化的信息传递渠道。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使人与知识资源有机结合,它将人、知识与现实工作任务整合起来,必将为企业管理带来实效。

参考文献:

1.刘杰,沈英芳。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概念、发展、问题及研究方向。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1.9

2.席丹,李培根,黄培。制造业信息化战略、管理与实施,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第8篇:如何管理企业知识范文

[摘要]对于任何一个企业,如何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培育和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都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和不断创新发展的关键源泉所在。企业可以在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不断发展,就需要循环往复的培养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利用现代企业理论不断解析自身,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企业理论发展;现代企业理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6-0031-02

1浅谈现代企业理论的发展

1.1知识管理的不断发展创新使得企业理论不断发展

1.1.1促进企业向知识资本管理方式转变发展

目前,全球经济已进入了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知识经济正是依赖于知识的不断积累、传播、创新、应用而逐渐确立并得以发展,它是以目前知识的发展状况为基础的一种经济形势。并且,企业的管理经营模式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显著的变化,从而行之有效的推动了企业管理理论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1.1.2人力在知识经济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知识经济条件下,个人的发展逐渐成为公司员工所关心的重点之一,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发展如何取得和谐统一成为了现代企业管理的新理念之一,所以在现有的经济条件下,企业如何管理自有人力,如何积累和更好的发挥人才的作用,成为了至关重要的命题。

 

1.1.3企业的管理战略也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逐渐变化

在原本的企业理论中,企业的主要投资战略为投资有形资产,如:房产、地产等。而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人才逐渐变得重要,企业内人才管理、培养、激励就逐渐变成了企业战略中重要的一环。知识经济中,知识产权作为一个代表在企业理论中产生的作用也是异常明显的。现代企业中,知识产权作为某些企业的赖以生存发展的重武器,作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知识产权的管理也逐渐成为了现代企业理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1.2经济全球化促进企业理论的不断发展完善

经济的全球让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向全球,融入到了全球经济的经济大潮中。此时,企业的生产管理活动也延伸到了全球范围,这就要求企业将国内与国际资源进行有效的组合,不断的利用全球的资金、人力等资源,实现自有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由于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的管理组织也开始逐渐走向扁平柔性化的管理模式。

 

1.3网络经济促进企业理论的不断发展完善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经济也开始逐分天下,企业为了适应这种经济环境,企业管理模式逐渐走向了外部适应性管理,也逐渐由原本的实体管理走向了虚拟化管理。目前,企业的权属商品市场均被深深地打上了网络时代经济的烙印,实务经济与虚拟经济、实体与虚拟方方面面的交融无不体现着“规模制胜”这种财富分配规则随时都有灭亡的可能。

 

2核心竞争力的相关基本理论解析

1990年,美国著名战略学家帕拉哈德和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企业核心竞争力。但是对核心竞争力的权威定义,《哈佛商业评论》更为精确:在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协调多种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企业因行业地位的不同导致构成其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不同,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分析其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找出关键的要素,实行重点管理,确保竞争优势。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多元和复杂的系统,表现为一定的层次结构,包括核心业务(主营领域)、核心制造、核心技术能力、核心管理能力、核心营销服务网络以及战略管理与创新能力等。其主要特征为价值性、独特能力、延展性、不可交易性和不可模仿性。

 

3运用现代企业理论解析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

全球化经济的到来,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贸易壁垒开始逐渐打破,国内市场逐渐向国际市场融合,但是国际市场的很多因素都异于国内,这种情况下:企业就是站在国际的视角上审视所处环境及自身状况,不断培育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找到适合企业发展生存的出路。

 

3.1企业多:规模小—弱、大—散

随着全球经济的到来,在我国逐渐兴起了一些新兴的项目,面对如此诸多的新项目,再加之我国诸多地方的宏观调控不到位,出现了大量的企业,但是这些企业面对新的行业缺乏研究考察,盲目提项,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还有部分的企业因为旧体制的影响,管理较为官僚,流程比较散漫,逐步形成了目前我国大部企业的格局——大而散,小而弱的市场局面。

 

3.2技术差: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差

长期以来,我国实施的是以国家投资为主,企业投资为辅的研发投资机制,很大一部分的经费都投入到了专门的科研机构。反观企业,跟风现象明显,科研经费投入有限,科研力量薄弱,企业竞争能力弱。企业竞争能力差,效益得不到保证,投入经费更加有限,如此反复,逐渐形成了我国企业科研能力普遍差的局面。

 

3.3定位错:企业战略定位——不准确

诸多企业都存在着对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定位不清;面临市场的变化应对不足;对新项目的预测不到位;围绕战略目标即满足顾客的需求设计有偏差等。

4运用现代企业理论积极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企业的成长过程中,其强大的动力来源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培养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所以,在市场机制逐渐健全的环境下,企业若要生存发展,就需要形成核心竞争力,以增强企业竞争力。

 

4.1适度扩大企业规模

我们要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让企业获得更好地发展,甚至与国际接轨,就要适度扩大企业的规模。扩大企业规模是关系到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企业领导者必须慎之又慎,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4.2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管理水平对每个企业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企业如果没有高质量的管理水平是很难运作经营下去的。因此我们国家现在非常重视对管理人员的培养。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应包含几个基本方面:

 

首先,管理者的素质、经验。在竞争性的经济中,管理者的素质及其工作经验,决定着一个企业的成败,或者说是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存亡。在竞争的经济中,管理者的素质和他的工作能力是对一个企业起作用的唯一有利因素。其次,被管理者的素质、个性特征及其业务水平、集体观念和工作责任心,与企业目标的实现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被管理者提高个人水平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实现企业目标(例如全面质量管理的保证体系),确保生产经营活动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例如生产的均衡性)。

 

第9篇:如何管理企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知识管理 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 知识链

【Abstract】With the coming up of knowledge economy, knowledge management has become the new model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However, knowledge management, as a new theory of the management science, cannot become so perfect in just a few years. Some basic theories are still in discussion, and the connotation is still not fully displayed. This makes many enterprises difficult to grasp the quintessence and to carry out knowledge management effectively. So,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clear the definition, content, character and basic function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thus point out the key way for enterprises to carry out knowledge management.

【Key words】Knowledge management; Explicit management; Tacit management; Knowledge chain

【文献综述】

一、研究知识管理实施策略的现实意义及目的

管理大师彼德?德鲁克认为,作为继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新阶段,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将给人类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带来一场革命,特别是对企业管理的影响更是不可低估,各国企业的管理水平面临着一次“跨越式”提高的机遇。知识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新模式已悄然兴起,成为当前国际企业界最为关注的课题,引发了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的高潮。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倡导和实施知识管理的企业已经是硕果累累。如芬兰的大型跨国公司诺基亚集团已由创新所带来的竞争优势导致其电信业务迅速增长,市场份额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大。美国因为已有百分之二十八的企业在运用知识管理,所以在近几年东南亚发生金融危机、欧洲经济增长缓慢、日本经济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其国内经济一直健康、持续地发展。因此,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了解知识管理的产生及其概况,尽快实行知识管理,对企业的发展壮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然而,兴起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学理论,在短短数年中显然还未完善起来,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仍处于争论之中,其深刻的内涵与多姿的表现更未能被完全挖掘出来,这自然使得许多企业组织很难深入到知识管理的深层次中去把握其精髓,只能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次上了解知识管理。将知识管理看成是一副灵丹妙药,以为任何企业、组织只要采用它便可脱胎换骨,不分析自身的具体情况,而是附和潮流地去了解有关知识管理的几个名词,自以为把握了知识管理的深刻内涵和本质,便在企业中匆匆地实施知识管理。花费了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结果收效甚微。因此,有必要在明确知识管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将知识管理研究的重点转移到企业实施层面,加强对知识管理实施策略的研究,从具体操作层面为企业如何成功地实施知识管理指明一条有效途径,使企业的发展逐渐从传统时代依靠资本积累转向依赖于知识积累与创新,构筑核心优势,提升国际竞争力。-

二、知识管理的研究成果及其实施策略的代表观点

知识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主题,其背景随着管理科学的发展,在管理实践中已经涌现出一系列全新的管理战略和概念。德鲁克在《哈佛商业评论》(1988年1/2月号)上发表的论文《新型组织的出现》,标志着知识管理研究的开始。随之,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组织管理形式引起了广泛关注,其研究受到许多国际知名管理学教授、学者和专家的重视,带动了知识管理研究的迅速发展。如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约翰.西利.布朗的《再造公司的研究活动》(1991年1/2月号)、克里斯.阿吉里斯的《教聪明人学会学习》(1991年5/6月号)、野中郁次朗的《知识创新企业》(1991年11/12月号)、戴维.A.加文的《建立学习型企业》(1993年7/8月号)、詹姆斯.布莱恩.奎恩等的《优中取胜:专业智能的管理》(1996年3/4月号)、多梦西.罗纳德的《充分发挥公司的智力》(1997年7/8月号)、阿特.克莱纳和乔治.罗斯的《如何让经验成为最好的老师》(1997年9/10月号)等,都代表着国际知识管理的最高水平。

在1999年以来,国内关于知识经济的研究和实践逐渐从宏观层次转向了微观领域,学术界开始研究知识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知识管理等问题,企业界也在积极探索如何进行知识管理以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大好机遇。许多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的著作被翻译出版,不少学者也敏捷地投入该领域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的学术文章。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将“企业知识管理问题研究”作为2000年鼓励研究领域为标志,国内学术界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掀起了一个小小的高潮,并波及到企业界,引发了一个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的热潮。

诞生于企业管理界的知识管理,其基本出发点应立足于企业的发展。鉴于现实生活中众多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时遭遇的困惑,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都把研究的重心从对知识管理的一些基本理论的探讨转向对如何实施知识管理的策略分析,提出了大量有利于企业借鉴的宝贵建议。根据所掌握的资料,现将几种有代表性的策略例举如下:

pp美国生产力与质量研究中心曾对在知识管理实践方面走在前列的11家公司和组织进行了调查,提出了6种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模式:l.把知识管理作为企业经营战略;2.知识转移和最优实践活动;3.以客户为重点的知识战略4.建立企业员工对知识的责任感;5.无形资产管理战略;6.技术创新和知识创造战略。

德曾姆士等人(J.D.Davjames,1998)则提出了知识管理的四步曲:首先提出诊断问题,了解知识是如何影响业务的,程度怎么样;其次必须重视战略对组织设计的影响;再次调整企业对外姿态和经营方略;最后评估和监测知识。他们强调这四个步骤并非有先后次序,而应是相互协调并行运行的。

汉森等学者(M. T. Hansen,1999)则将知识管理的实施策略归纳为编码战略和个人化战略两种模式。指出在制订企业的知识管理战略时应该反映其总体竞争战略,比如应考虑企业是提供标准化产品还是定制产品?是成熟产品还是创新产品?员工是靠显性知识还是隐性知识解决问题?

达文波特教授提出了“知识管理两阶段论”。第一阶段:企业像管理其有形资产一样来对其知识资产进行管理,获取资产并将其“存放”在能够很容易被获取的地方——“知识库”。知识管理的第二个阶段是解决企业知识库里的“知识资产”太“拥挤”的问题。达文波特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考虑知识工作业务本身的改进与提高。这样当需要知识时,从外部导入知识;而当知识被创造出来或获取时,又可以及时地将其导出给组织的其他部门。

徐勇等人( 1999)将知识共享的推动模式归纳为三种:命令带动式、利益诱导式和个人行为推动式。还有学者对企业首席信息主管(CIO)进行了研究,归纳出三种最基本的CIO模型(霍国庆,1999),分别是:l.战略/战术模型。在这个经典模型中,一个公司中总有两个或几个信息方面的主管,其中一个负责战略事务,另一个或几个负责战术事务。2.内部/外部模型。在这种模型中,有关职责被划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部分,一个信息技术经理可能管理内部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基础设施和日常操作,另一个则追踪技术进展、商业机会或研发活动。3.消亡模型。这种模型还没有流行,在这种模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首席执行官(CEO)日益了解信息技术对企业的作用,无需CIO在信息系统和业务战略之间扮演重要角色,技术方面的问题可以由首席技术主管(CTO)解决。

综观以上种种策略,我们不难发现国内外学者在实施知识管理的思路上存在着自己的独特见解,也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我们仔细分析,不难得出如下结论:

(一)可将众多的实施策略归结为两种:

1.没有给出具体的操作方法,而是为企业如何实施知识管理提出一条整体思路。建议企业将如何实施知识管理分成阶段进行研究,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在企业中实施知识管理。这种做法具有针对性,有利于企业找出自己存在的不足或是缺陷,分析其原因,找出有效的知识管理策略。德曾姆士等人的“知识管理四步曲”和达文波特教授提出的“知识管理两阶段论”在大体上就属于这一类,他们都强调要阶段性地实施知识管理。

2.提出具体的知识管理实施模式,更有利于企业节省自己对知识管理理论的研究时间,从而借用理论成果,“对号入座”,将知识管理具体操作于企业中。

大多数国内外学者在对知识管理的实施策略研究中就给出了具体的操作方式,像美国生产力与质量研究中心提出了6种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模式;汉森等学者的两种模式:编码战略和个人化战略;徐勇等人知识共享的推动三模式论。

(二)国内外众多学者在知识管理的实施策略中都无一例外地从人力资源角度和技术设施层面来开展对知识管理具体操作的探讨,强调在企业中设立知识主管的必要性和对企业无形资产的规范管理。

(三)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国外学者大多从企业的切入点谈知识管理的实施,而国内学者则比较重视企业对国内政策环境的依赖,呼吁国家有关部门为企业营造一个有利于知识管理实施的政策、法律环境。

三、本文的研究角度、思路及该课题的趋势预测

理论来源于实践,只有指导实践,才有它的实际意义,否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毫无意义。因此,现阶段知识管理的探讨也不应脱离其植根于企业界的实际。本文以唯物主义辩证法中的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为指导,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参考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宝贵建议,采用历史逻辑分析法和综合归纳分析法,开展对现代企业知识管理实施策略的研究。

要想将知识管理成功地运作于企业,必然要先对知识管理的一些基本理论进行探讨。首先必须明晰知识管理的定义,把握其深刻的内涵和本质,然后在此基础上深入了解知识管理的内容,以知识管理的核心任务为线索构建知识管理的实施策略。同时,对知识管理特征的分析和基本职能的研究为企业进一步面对市场,如何实施有效的知识管理奠定了基础。最后,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目的,从组织结构层面、环境氛围层面、关系网络层面和人力资源层面为企业如何实施知识管理提出了几点策略,规划了一条总体思路。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经营管理模式,是知识时代市场经济发展到崭新高度的产物。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知识管理将很快渗透到全部经济领域中,企业将通过知识管理加速企业发展,创造出新的竞争优势。它将会使现有企业摆脱长期来存在的守旧方法及金融资本的束缚及对自然资源的损耗等,获得持续发展的、新的良好机遇和广阔前途。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将会把知识管理研究的重心转移到其实施策略的分析上。在今后的一段时间,知识管理的实施将呈现以下几大趋势:1.更多的企业将卷入这场知识管理的风潮中,在组织中实施知识管理成为必须;2.知识的共享将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而是在一个更广泛的范围内共享;3.员工们将从被动的接受知识管理变成自己主动地参与知识管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4.知识立法将为知识管理构建保障,知识产权法将成为司法职业方面发展最快的领域,并将更迅速地发展。-[11]

注释

陈志强, 许建忠, 呼怀方. 企业如何面对知识管理[J].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12, (4):57-59.

林聚任, 李 蕴.p 知识社会与知识管理革命——论德鲁克的知识社会观[J].p山东大学学报, 2001,(4):77-81.

胡赣江,王晓红.p知识管理建构——逻辑、内涵和原则[J].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0.12,p(4): 34-37.

徐李孙, 李德松.p企业管理的新重心——知识管理[J].p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4):11-14.

邹鑫,p张小兵.p 刍议企业知识管理[J].p淮阴工学院学报,p2000, (2):83.

刘宇, 葛新权. 试论企业知识管理体系及其发展趋势[J].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12):47.

左美云.p国内外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综述[J].p知识经济,p 2001,p(8):31-37.

陈卫业, 刘俊利.p论强化知识管理[J].p技术经济,p 2000,p(156): 55-56.

乌家培.p论管理科学的发展[J].p 南开管理评论,p 2000, (6):6-8.

朱祖平.p刍议知识管理及其体系框架[J].pp科研管理,p2000, (1):19-25.

[11] 尹华, 王国顺.p企业知识资本与知识管理[J].p矿冶工程, 2000, (4):78-81.

【正文】

一、时代呼唤实施知识管理的策略研究

当今世界经济已从工业经济时代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为一种独特而无限的资源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企业的发展逐渐从传统时代依靠资本积累转向依赖于知识积累与创新,知识管理开始作为企业管理的新模式悄然兴起,成为国际企业界最为关注的课题。根据资料显示,自1995年9月在休斯敦召开的Knowledge Imperative Conference上开展对知识管理的讨论以来,有关知识管理的各种讨论会已达百次之多,另外还出现了大约10种左右的知识管理期刊,而在各种管理学著作中以知识或知识管理为某一部分主题或全书主题的更是每月出版5-10种,知识管理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然而,兴起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学理论,在短短数年中显然还未完善起来,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仍处于争论之中,其深刻的内涵与多姿的表现更未能被完全挖掘出来,这自然使得许多企业组织很难深入到知识管理的深层次中去把握其精髓,只能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次上了解知识管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不乏知识管理成功运用于企业界的案例,像著名的福特汽车公司、宏达公司等等,于是许多企业便将知识管理看成是一副灵丹妙药,以为任何企业、组织只要采用它便可脱胎换骨,不分析自身的具体情况,而是附和潮流地去了解有关知识管理的几个名词,自以为把握了知识管理的深刻内涵和本质,便在企业中匆匆地实施知识管理。花费了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结果收效甚微。因此,有必要加强对知识管理实施策略的研究,为企业如何成功地实施知识管理指明一条有效途径。

要想将知识管理成功地运作于企业,必然要先对知识管理的一些基本理论进行探讨。首先必须明晰知识管理的定义,把握其深刻的内涵和本质,然后在此基础上深入了解知识管理的内容,以知识管理的核心任务为线索构建知识管理的实施策略。同时,对知识管理特征的分析和基本职能的研究为企业进一步面对市场,如何实施有效的知识管理奠定了基础,使知识管理的理论成果尽快转化为实践动力,成功运用于组织的运作之中。

二、什么是确切的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的定义历来众说纷纭,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未有统一的定论。研究者基于各自的出发点从不同的角度对知识管理下了众多的定义,根据所掌握的资料,目前关于知识管理的定义多达数十种。现将几种较有代表性的知识管理定义例举如下-:

国外有四种观点:1.卡尔?费拉保罗(Carl Frappuolo,1998)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的新途径。” 2.奎达斯等(P.Quitas,1997)则把知识管理看作“是一个管理各种知识的连续过程,以满足现在和将来出现的各种需要,确定和探索现有和获得的知识资产,开发新的机会”。3.Karl?E? Sverby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利用组织的无形资产创造价值的艺术,为了帮助管理者借助知识管理创造价值。4.知识管理是从强调人的重要性,强调人的工作实践及文化开始的,然后才是技术问题。

国内主要有三种观点:1.知识管理是指通过改变组织成员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建立起知识共享与创新的组织内部环境,从而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最终达到组织目标。知识管理强调把知识、信息、人力资源、市场与经营过程等协调统一起来,从而最有效、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经营效果。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是知识的共享和创新。2.乌家培教授认为: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是信息管理发展的新阶段,是信息转化为知识,并用知识提高特定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3.知识管理是把人力资源的不同方面和信息技术、市场分析乃至企业的经营战略等协调统一起来,共同为企业的发展服务,从而产生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经营效果。

上述定义反映了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知识管理概念的理解既存在着一致性的一面,也存在着差异性的一面。而事实上,如果我们对以上定义作深层次的分析,不难发现:上述定义大致可分为两类。一个是基于企业层次的,强调知识作为一种新型资源对企业的重要性,注重于知识管理的可操作性,期望知识管理为企业生存发展带来勃勃生机。也就是说,这一类定义倾向于将知识管理看作是一种方法和技术,这种观念大多集中于国外学者的探讨之中。就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知识管理一词本就诞生于企业管理界,其基本出发点立足于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国内外学者研究中的重心不同。国外学者更多关注于“做什么,怎样做”,要求理论必须能具体指导实践;而国内学者则较为重视“是什么”,思维的重点放在理论框架的构建上,较为重视理论框架构建的严密性、抽象性,这在上述定义中也可见一斑。知识管理的另一类型定义抽象掉了企业层面,试图将知识管理放在更高层次来研究,将知识管理视作为一种思想,一种管理哲学。因为他们认为知识管理一词虽产生于企业界,但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管理的范围已大大突破了企业层次,拓展到了整个社会,对知识管理的理解显然也应突破单纯的企业层面,将其放在整个社会的大背景来分析。

综观种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我们不难发现,其共同点就是突出强调以知识为核心并充分发挥知识的作用。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认为,“在现代经济中,知识正成为真正的资本与首要财富”。知识是决定企业成败的重要要素,知识正在改变组织创立、进化、成熟、死亡或改革的方式,那么如何来理解知识呢?按照世界知识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96年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对知识的分类可分为:知事(Know-what)、知因(Know-why)、知用(Know-how)、知人(Know-who)四类。前两类属于显性知识,即能够用严格的数据、科学公式、公理、文字等符号表达出来,固化于书本、磁带、光盘等媒体介质中,易于存储、交流和共享的知识。后两类是高度个性化和难以格式化的知识,属于隐性知识。它根植于个人经验,没有有形的物质载体承载,依赖于亲身的体验、直觉和洞察力,是通过直接的、面对面的接触来交换和共享的知识。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定义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就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使知识螺旋不断的向前延伸,是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采用新的管理模式去适应企业发展、生存和竞争的需要,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手段对相关知识的内外连续管理过程,把最大限度地利用和传播知识作为企业核心优势和竞争力得以提高的关键,把知识集体共享和知识创新视为企业得以持续发展的灵魂,是为企业经营效益不断提高和企业文化全面提升而创造的一种现代管理机制。

三、知识管理的内容和知识转化模式

弄清了知识管理的定义,自然就对知识管理的范畴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界定。根据施乐公司在对美国60名知识管理工作者调查后的研究表明,知识管理至少涉及如下10个重要领域:对知识和最佳业务与经验的共享;知识共享责任的宣传;积累和利用过去的经验;将知识融入产品、服务和生产的过程;将知识作为产品进行生产;驱动以创新为目的的知识生产;建立虚拟式的专家网络;建立和挖掘客户需求信息的知识库;理解和计量知识的价值;开发和利用知识资

产。由此可见,知识管理的内容就是围绕着如何获取知识、消化知识、应用知识和创新知识这条线索来辐射企业的管理层面。概括起来大致包括:1.获取知识并消化、吸收知识;2.创立有效的知识共享机制,建立知识网络和创造适宜的环境以促进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在企业内部进行知识交流与共享责任的宣传,培养员工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意识;3.创造适宜条件与环境,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企业知识资源,进行以创新为目的的知识生产;4.通过有效的知识创新机制,推动新知识的研究和开发,积累和扩大企业的知识资源;5.保证企业知识的生产以及知识资源的积累和扩大,充分溶入产品或服务及其生产过程和管理过程之中。也就是说知识管理既包括将组织中现有的显性知识编码化,也包括发掘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使其转化为可编码的显性知识,或者实现隐性知识的共享。pp

野中郁次郎在《论知识创造的动态过程》(1995)提出,在企业知识创新活动的过程中,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知识转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识创造的过程。知识转化有四种基本模式——潜移默化(Socialization)、外部明示(Extermalization)、汇总组合(Combination)和内部升华(Internalization),即著名的SECI模型。

第一种模式——“潜移默化”,指的是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它是一个通过共享经历建立隐性知识的过程,而获取隐性知识的关键是通过观察、模仿和实践,而不是语言。在具体的商务环境中进行的所谓“在职培训”基本上应用的就是这种原理。

第二种模式——“外部明示”,指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它是一个将隐性知识用显性化的概念和语言清晰表达的过程,其转化手法有隐喻、类比、概念和模型等,这是知识创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是个体知识转化成组织知识的预备阶段。

第三种模式——“汇总组合”,指的是显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组合。它是一个通过各种媒体产生的语言或数字符号,将各种显性概念组合化和系统化的过程,这个过程能够产生新的、更加系统化的知识(知识扩散),它是个体知识转化成组织知识的实施阶段。

第四种模式——“内部升华”,即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它是一个将显性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的过程。通过“汇总组合”产生新的显性知识被组织内部员工吸收、消化,形成一种共享的心智模式和技术诀窍,并升华成他们自己的隐性知识。

以上四种不同的知识转化模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都是组织知识创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知识创造过程中环环相扣,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动态的运作过程。

对于组织来说,显性知识一般不可能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构成企业核心能力的知识基础是建立在隐性基础之上的,因为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具社会价值,真实力量和扩张潜力,是“知识资本”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所以知识管理的核心内涵是挖掘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因而组织中知识管理的中心任务有两点:一是将隐性知识明晰化。提供必要的技术条件,鼓励员工自己将其所拥有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或者经社会化后进一步显性化,然后经过组合转化为系统化的显性知识,通过某种技术平台实现显性知识共享,在SECI模型中以“外部明示” 和“汇总组合”两种模式为代表;二是创造必要的组织环境,促进面对面的隐性知识共享,使知识能更快传递到需要的地方,更有效地转化为行动。在知识管理系统中,有效的知识共享机制不仅可确保新知识的及时扩散,更重要的是能促进新知识的产生。亚里士多德说过:两个人各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后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两个人彼此交换了思想,则每个人都有了两个思想。这一任务的具体代表模式就是“潜移默化”和“内部升华”。

四、知识管理的特征分析

知识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它既继承了人本管理思想的精髓,又结合了知识经济这一新的经济形态的特点予以创新。知识管理本身有其独特之处,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把握,为现代企业进行知识管理提供理论基础。-

(一)知识管理的重点是企业的知识资本和知识工作者

知识资本包括结构性资本和人力资本。结构性资本指不依附于员工个人而存在的企业结构的全部知识技能,包括企业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企业文化、商誉等知识资产,是属于可编码的显性知识。对于显性知识的获得和分享可以通过计算机的网络化和软件系统的实现。人力资本是指员工具有的各种知识和技能,这种知识未经编码,属于隐性知识。对隐性知识的管理最终要落实到知识的主要载体和创造源泉——知识工作者的管理上。知识工作者的概念是由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提出的,是指受过正规教育,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企业员工,他们在本身专长领域都是专家,工作上的主动性较强,不同于传统意义的程序操作工。对知识工作者的管理不能主要依靠纪律、制度和规则等刚性的约束来实现,而应着重营造一种有利的环境和学习氛围,使知识管理者具有较大的工作自由度,充分发挥创造性,使企业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组织”。

(二)知识管理的目标是知识的共享与创新

知识共享是指一个企业内部的知识要尽量公开,使每个员工都能接触和使用所需求的企业知识,从而使每个新项目的运行都建立在整个企业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之上。知识创新是指在生产或服务的过程中对已有的知识要素与新的知识要素所进行的新组合。未来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取决于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即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因此,有效的知识管理要求公司的领导层把集体知识共享和创新视为赢得竞争优势的支柱。为了实现知识的共享,企业必须在知识管理中建立相应激励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员工和管理者为了个人利益隐藏知识的行为。在建立了知识共享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知识的快速流动,依靠全体员工的创造性发挥,在对环境的不断调适过程中进行知识创新,这就是知识管理的首要目标。

(三)知识管理要以市场为核心

知识管理要针对市场,而不是知识体系本身。知识的所有者希望有效利用知识,并使其市场价值最大化;与此同时,知识管理也必须面向应用领域。但在实际生活中,只有知识的创立者才了解知识体系的结构,因此必须将知识市场化和实用化,使知识的潜在使用者能够了解其应用价值,并将知识用于价值创造中。

(四)知识管理遵循边际收益递增的规律

传统的企业管理理论是建立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边际收益递减的规律之上的。这是因为在工业经济时代,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必须按比例进行,某一要素的过多投入将会造成收益递减。在此前提下,企业管理的主要任务也就是合理分配稀缺的资源。而知识经济时代进行的知识管理则遵循相反的“收益递增”的规律,这是由于知识在传递和使用的过程中不仅不会被损耗,而且会因知识的积累创造出更多的知识产品,投资于知识资源的收益是随着投入的增加而递增的,没有所谓的临界点。因而知识含量的多少以及对知识的利用程度和创新能力如何成为衡量一个企业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五)知识管理以法律为依托

管理思想史发展轨迹上的各种管理思潮,都是以有形的实体,如资源,人等具体对象为管理目标。然而知识管理的到来却打破了这种思维定式。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的对象是企业及其员工所拥有的各种知识资产。知识是一种无形资产,不易界定,难于管理,易于流失。因此,全面的知识管理就需要企业树立知识管理风险观念,从法律角度来界定知识的产权界限,在对知识管理的操作过程中,一旦发现有侵权行为,就应当诉诸于法律,从知识产权方面来维护企业和员工的利益,防止知识流失。 五、知识管理的基本职能探讨

根据管理理论的最新发展,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和实践证明: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5种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于是国内有学者从管理的这一新职能角度出发来探讨知识管理的职能,认为知识管理具有学习、中介、控制、创新4种基本职能。而费拉保罗则从知识的“获取处理传递运用”流程角度来探讨知识管理的基本职能。他提出,企业对知识的积累、应用与创新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就必须有效完成知识的“获取处理传递运用”这一完整的过程。知识管理就是通过自身的四个基本职能,即外化、内化、中介和认知功能,引导和约束这四个环节,促进知识生产和流动,使知识在使用中实现价值,从而达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直接目的,并最终实现营造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终极目标。那么我们如何来具体认识知识管理的这四大基本职能呢?-

(一) 外化功能——对知识获取的管理功能

外化是以外部贮藏库的形式收集知识,并根据分类框架或标准来组织它们。只提供某种方式用以捕获知识并在线存储它们的技术位于最底层,例如镜像系统和数据库系统。其下层则包含了更为强大的搜索工具和文件管理系统,它们对贮存的知识进行分类,并能识别出各信息源之间的相似之处。基于此,可用聚类的方法找出企业知识库中各知识结构间隐含的关系或联系。而工作流技术则提供了较高层次的功能。最终,外化的作用是通过内化或中介使知识寻求者能够得到人们所捕获收集到的知识。

(二) 内化功能——对知识处理的管理功能

内化功能是指设法发现与特定用户需求相关的知识结构。内化建立在外化的基础上,是对外化结果的深加工。在内化过程中,人们从外部储存库中挖掘知识,并通过筛选来发现与知识寻求者相关的知识,帮助研究者就某一问题或感兴趣的观点进行沟通,澄清那些与以往通过外化得来的知识相抵触的问题,并以最合适的方式进行重新分类、储存。管理的内化功能能够使知识的寻求者更方便地获取所需知识,大大提高了知识获取的效率,有效缩短了知识生产的周期,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 中介功能——对知识传递的管理功能

中介过程强调明确、固定的知识传送,针对的是无声的知识,它将知识寻求者和最佳的知识源相匹配。通过追溯个体的经历和兴趣,中介能把需要研究某一课题的人和在这一领域中有经验的人联系起来,同时通过群件产品、企业内部网、工作流和文件管理系统等技术来实现自动化。这是知识发挥作用的关键性步骤及前提条件。储存于数据库中的静态知识是不能发挥作用的,只有将它与特定的人、特定的过程进行动态匹配,才能实现其蕴含的价值,实现价值增值,最终获得并持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四) 认知功能——对知识运用的管理功能

认知是经由前三个功能交换得出的知识的运用,是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现有技术很少能实现认知过程的自动化,通常都是采用专家系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数据仓库技术等综合实现决策的支持和辅助。可见,外化的作用是通过内化或中介使知识寻求者能够得到收集到的知识,认知过程是工作流系统被赋予一种利用已有知识的能力,工作流引擎便能依据近似的情形自动地做出决策。这一知识应用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着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最终效果。

六、企业如何实施知识管理

认识知识管理仅仅是开始,关键是要成功地实施知识管理,前者是“知”,后者是“行”,“知行合一”才是知识管理的本义。对于企业来讲,正确地认识知识管理是重要的,但企业往往更关注如何将知识管理在企业中成功实施。产生于企业管理界的知识管理只有解决实际问题,为企业带来勃勃生机才会显示其优越性。因此,国内外许多学者将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运用于实践层次,不断提出知识管理的实施策略。

美国生产力与质量研究中心曾对在知识管理实践方面走在前列的11家公司和组织进行了调查,提出了6种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模式:l.把知识管理作为企业经营战略;2.知识转移和最优实践活动;3.以客户为重点的知识战略4.建立企业员工对知识的责任感;5.无形资产管理战略;6.技术创新和知识创造战略。王如富等人(1999)给出了知识管理的6种方法:知识编码化;应用信息技术;建立学习型组织;设立知识主管;构建知识仓库;进行基准管理和最佳实践。徐勇等人(1999)也给出了知识管理的6种方法:设立知识主管;创建动态团体;建立知识创新的激励机制;建立递增收益网络;建立企业内部网络,促进知识交流;建立动态联盟,培养核心创新能力。显然,国内外学者在实施知识管理思路上存在自己的独特见解,也有很多的相似之处。那么,应该如何借鉴这些宝贵的经验,使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时,走出一条成功之路呢?[11]-[14]

策略一:建立知识管理部门,设立知识主管

知识作为企业的重要资产,需要建立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机构来进行有效的管理。有了知识的专职管理部门,才能对知识进行收集、分类,建立面向知识的技术基础,并监督知识的流向和使用,提高知识的利用效率,在企业内部创造一种良好的创新机制和氛围。

知识经济的到来,给企业内部的成员结构带来巨大的变化,知识工人成为企业的中坚。与一般的操作工人不同,知识工人受过良好教育,具有一定专业水平,能利用各种有用知识来发展新产品和服务。知识工人与操作工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由于知识和知识的载体——知识工人对企业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使得对知识的管理也变得极为重要,因此在企业知识管理部门中设立知识主管成为必需。国内外许多学者在谈及如何实施知识管理时都无一例外地指出设立知识主管的重要性。知识主管CKO(Chief Knowledge Officer)是随着企业信息管理向知识管理的过渡由信息主管演变而来的企业内知识管理的最高负责人,但由于知识涉及的范围大于信息,又不能简单的把他看作是信息主管的完全替代和延伸,因为这容易导致把知识管理的工作重点放在技术和信息开发,而不是置于知识共享、创新和增值上。CKO的主要任务是指导企业建立完善的知识管理体系,将企业的知识资源转化为最大的收益,激励员工进行知识共享和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其主要职责有:了解和熟悉本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以及本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与要求,尤其是企业内部的信息需求;建立和造就促进知识学习、知识积累和知识共享的环境并激励员工的知识、技术创新及信息交流;监督和保证知识库中知识的内容、质量、深度、风格与本企业的发展一致,注重知识与信息的时刻更新;保证知识库设施及其支持工具的正常运行;组织知识管理活动。高级知识管理角色CKO必须能够把结构化的外在知识与直觉相结合,从而感知组织文化和行为中的隐性知识,保证将组织的智力资产最终转化为能为组织带来利润的知识产品。

策略二:改造组织结构,建立灵活、高效、柔性的知识型组织结构

企业的组织结构,直接影响组织的绩效。随着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和不确定性因素的大量增加,在工业经济时代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科层组织结构的刚性弊端日益显露出来:严格的等级制度限制了组织的创造性思维,过长的信道不仅阻碍了知识与信息的有效沟通以及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而且抑制了企业学习能力的提高和企业创新能力的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网络蔓延到各行各业,企业和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变得直接起来:一是企业之间可以实现远程资源共享,即为了实现一个项目,由几个企业或各个企业中的部分资源重组为虚拟企业。二是消费者之间可以在网上建立消费者同盟,参与企业管理监督、参与产品(或服务)的设计和生产过程,反映自己的意愿和爱好。所有这些都将导致经济的全球化和企业竞争的更加激烈,这就迫使企业必须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建立灵活、高效、柔性的知识型组织结构。首先,根据信息沟通幅度原则,将金字塔式组织变为扁平式的团队组织,减少部分中间层,加强企业知识管理流程的两端建设:一端加强企业的R&D工作,加大知识的生产和创造,另一端按市场交易原则,加强知识向资本的转换,尽量减少知识在企业中的传递成本和时间,加快知识的周转和流通,以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创造效益。同时,伴随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企业应逐步建立起有利于管理者和员工间进行交流的设施和环境。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最基本的交流工具——网络将改变员工获取信息的途径、内容和效率,成为组织扁平化的重要载体,企业内部的管理手段和设施也就不可避免地与各种网络联系在一起。建立企业内部网和外部网(Intranet and Extranet),并将两者有机联系起来构建属于企业自己的知识库。利用网络对企业的显性知识进行管理,对企业的隐性知识进行分享,让知识在企业中广为传播和利用,让员工将工作和学习融为一体,这不仅使知识管理成为可能,而且降低了实施知识管理所需的成本。

策略三:创建有效的知识运行机制,营造良好环境

从事知识管理工作不能就事论事、就人论人,而应以更广阔的范围来看待管理创造力的工作。无论是员工个人的创新还是群体的创新,都必然会与一个广阔的环境背景有关,都需要有一种利于创造力充分发挥的特定工作氛围,这是创造力滋生的肥沃土壤。国外有一项值得我们深思的研究结论:社会经济发展的快慢,与社会成员成就动机的高低密切相关;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其成员往往生气勃勃,充满建功立业的激情。我们所要创造的工作氛围,正可以用“生气勃勃、充满激情”来概括。在这种氛围下的员工,应体现出一种整体的精神风貌,其特点是:人人都希望本组织、单位、企业兴旺发达;人人都乐意贡献自己的才华,尽最大努力去创新;人人都想做得比别人更好、比过去更好;人人都感到在这里找到了最能体现自己智力才能的位置。创造这样一种氛围,是从整体上开发员工头脑资源、调动创新积极性的长效措施。因此,就必须创建有效的知识运行机制。知识运行机制主要指促进知识创新、共享与应用高效有序运转的机制,主要包括:鼓励员工参与知识共享机制、知识宽松交流机制、创新失败宽容机制、外部知识内化机制等。

知识本身的外部性导致知识可以低成本共享,并且共享程度越高,越能更多地展现知识的网络效应,而知识创新具有高成本性、高风险性以及收益和分配的不确定性,显然,这是知识管理需要解决的一对矛盾。另外,随着知识更新周期的加快,知识创新过程的长期性和知识使用寿命的短期性构成另一对矛盾。因而知识拥有者为了回避风险、回收投资,自然就会对拥有的知识有意“垄断”,而这与知识只有通过大范围的共享才能充分发挥其效益形成冲突。因此,就要求知识主管在企业内建立一套完整的激励措施及评价体系,构建统一的知识处理机制,即将团队成员的思维模式、目标和兴趣等进行协调和综合,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其主要功能就是创造企业独特的知识,并按一定的途径和方式进行扩散,实现知识创新、共享和应用,进而达到有效知识管理的目的。此外,建立一个利于知识交流的宽松环境也很重要,比如头脑风暴法、圆桌会议机制、午餐会议机制、周末企业发展沙龙机制等都是可以具体操作的制度。

要将创新作为企业竞争力来源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必须建立起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建立创新激励机制,除了有创新成功奖励机制外,还应该建立起创新失败宽容机制。建立创新失败宽容机制,就应该对各个岗位和职位予以定级,根据不同的级别规划可以失败的辞书、项目数、时间和经费规模。在上述范围内允许失败,超出范围的失败是不受支持的或者是要受到惩罚的。这样,由于在一定范围内的失败可以被宽容,企业员工创新的积极性就会高涨,创新意识就会增强,显然,创新成果也会随之增多。除了限定宽容的范围之外,创新失败宽容机制还要求失败者将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整理成相应材料,供其他人参考。这样,就将主观上不愿意看到的失败客观上规范起来,纳入有效管理的范畴,同时找寻失败原因,为后续的成功奠定基础,真正做到“失败是成功之母”。

策略四:通过建立各种合作形式访问外部知识库,建立递增收益网络

工业经济时代提出的收益递减律认为,用于提高资源效率的投资越多,所获得的边际效益就越低。因此,企业最大的经济利益来源于未开发或未充分开发的资源上,如货币、土地、设备和劳动力等,但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收益递减率已无法解释为什么比尔?盖茨仅凭视窗软件便成为全球首富,而且每天至少有几千万美元进入他的帐户。这种新现象说明,在知识经济时代,存在着收益递增率即提高资源效率的投资越多,获得的边际效益将越多。它的运作方式就像生态系统的运作方式:一种有机体的繁衍,只要能适应环境存活下来,就会呈几何级数增长。所以,要建立递增收益网络,必须跳出传统经济理论的圈子,转换思维角度。传统经济理论不仅认为“生产要素”投入的收益是递减的,而且认为市场中的竞争对手之间的博弈也是一种零和博弈,双赢的状态是不会出现的。而现代分子经济学认为,双赢状态是完全可能的。微软公司、联邦捷运公司就是成功的典范。微软公司由于重视也极善于处理好产品最终用户、零售商、专业制造商、竞争对手和政府部门这五大环节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建网把它巩固下来,从而使其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因此,企业之间就有必要以各种形式来加强联系,建立一个递增收益网络。企业收购或兼并是一种潜在的投资,能缩小知识差距。如在适当的条件下,兼并一个在特殊市场建立销售网络的传统企业,可以极大地改善收购者的市场机会。战略联盟是一种基于共同目标而广泛合作的方式,每个合作企业都可以从对方获取物资资源、市场、知识和资金,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产品链可以用来弥补企业产品系列的不足,目的是减少成本和风险,缩短上市时间,控制知识流动,降低竞争程度。企业的知识流动和更新中存在的知识链则是一种更进一步的合作,它是指:知识的采集与加工知识的存储与积累知识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使用与创新,其目的是相互学习和获取知识,基于战略利益(如规模经济利益)是它有别于其它合作方式的地方。成功的知识管理不仅在于对知识链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而且在于优化各个环节之间的关联,加快知识的流动速度,使知识成为企业永不枯竭的资源。

策略五:重视人才管理,构建激励机制

众所周知,在传统工业经济下形成的激励制度是建立在“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之上的,知识没有被看作是一种资源,各种类型的知识只不过是由于“雇佣”而生产出的副产品。尤其在我国的国有企业内部,分配是以“官”为本位进行划分的,企业内各类专家型人才得不到应用的激励。组织成员的各类创新活动,无论对企业的价值再大,多以“奉献”二字一笔勾销,从而使人才资源大量流失。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应该认识到人既是知识存储的载体,又是知识创新的主体。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进、储备、培养人才对于企业至关重要。应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采取平衡高效的组合激励措施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物质激励,应该承认员工个人隐性知识的独创性和专用性,建立按知识贡献分配的激励制度,把员工参与知识共享的程度与薪金和升职挂钩,用物质利益来驱动员工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具体可采用知识薪酬支付制、知识股权期权制等从近期和远期来激励员工。精神激励,能满足知识员工的创造欲、成就欲、尊重欲和自我发展欲,这对推动隐性知识共享和创新十分重要。应按能位匹配原则对员工赋予更大权力和责任,并通过工作岗位轮换等措施使工作内容丰富化,如美国IBM公司鼓励专业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进行岗位轮换。同时也可以采用知识晋升和知识署名制度,来激励为公司取得较大知识成果的员工,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此外,知识培训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经营即教育,在以人为本的经济时代,高度重视人力资源投资与开发已不仅是一种时尚了,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它能够使员工不断开阔视野,更新知识,提高技能,紧跟技术发展潮流,提高知识创新的能力,从而形成一个知识成果的良性循环。但由于员工培训存在很大的正外部效应,有的企业担心一旦员工跳槽,就是为他人作嫁衣,所有的培训将变成沉淀成本。其实不然,企业领导人应该树立这样的理念:在人才开发上适宜的时间和金钱投入是一种立足于未来经营的投资。一方面,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老化的速度越来越快,为了保持竞争优势,增加员工的培训投入对保持企业的技术优势非常重要;另一方面,教育培训工作可以让员工感受到企业对自己的重视,提高员工工作满意感和成就感,产生对企业的归属感,进而减少员工跳槽的现象。同时,培训还可以帮助员工最大限度地发掘他们的潜力,进而在企业发展的同时让员工自我实现的需要得以满足。

七、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