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化学综述论文范文

化学综述论文精选(九篇)

化学综述论文

第1篇:化学综述论文范文

学生数量的增多和现有办学条件形成巨大的反差,自习室、图书资料、学生活动场所等得不到应有的改善,形成了制约校园文化发展的一大客观问题,高校办学层次的提高对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近几年,高校升格的步伐不断地加快,很多学校经过合并、整合资源,由原来的专科院校一下子升格为本科院校。学校办学层次提高了,但是由于相应的管理体制、发展模式没有得到改进,还是停留在专科院校发展模式的基础上,这就给校园文化的提升造成了一定的困难。高校后勤社会化对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使高校后勤管理的社会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而作为经费投入不足的地方高校,更需要后勤的社会化。随着后勤社会化程度的加深,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学生往往不住在学校里,而是住在校外的学生公寓。这给学校的管理加大了难度,同时,学生住地和学校有一定的距离,也给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增加了难度,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学生明显减少了。

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大学变大了,学生增多了,随之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地方高校的管理模式很多是基于“区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模式,因而高校在各方面的资金投入会受到限制。资金的不充裕,使学校的各种基础设施、图书资料、大学生活动场所无法跟上学校扩大、学生变多的步伐,进而影响到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基于精神文化视角的问题。大学精神是一所高校的精神魅力所在,而校园文化精神则是大学精神的体现之一。校园精神主要体现在优良的文化传统、人文精神、校风学风、治学理念等方面,具有示范、导向、凝聚、激励、熏陶等各种功能。[2]而地方高校很多都是新成立的本科院校,学校自身的历史比较短,相对于名牌高校、教育部直属高校,其文化底蕴比较薄弱,有的高校甚至都没有自己的校训,更别说是具有结合地方文化、从地域文化中提取而凝炼的大学文化精神了。(三)基于制度文化视角的问题。很多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基本上都是服务于地方的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而由于很多地方高校的历史比较短,制度文化不健全,学校的管理没有完全走上正轨。在做好日常教学管理的同时,学校各种规章制度健全的过程比较漫长,形成不了具有特色的制度文化,而要把大学精神、校园文化精神很好地融入到制度文化中,就要不断地对各种制度进行创新,从而形成地方高校独具特色的制度文化。基于行为文化视角的问题。学生的行为举止,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声誉,也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发展。地方高校在高校扩招的推动下,对学生的教化、指导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变得浮躁和急功近利,没能以大学人应有的言行举止去教化学生,引领社会思潮,而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高校行为文化在地方高校则更是少之又少。

第2篇:化学综述论文范文

“第三极文化”理论是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黄会林先生针对当前世界文化格局、中国文化与艺术发展现状于2009年首倡并提出的战略性构想,本次论坛是国内首次围绕这一理论展开的集中研讨。黄先生在《“第三极文化”的设想与思考》主题发言中指出:当今世界文化格局大体呈现欧洲、美国与中国三极发展态势,作为“第三极”的中国文化是一个有独立传统、强大文化根基与绵长生命力的持久存在,无论观照历史背景还是现实状况,都是世界文化不容忽视的一极,其根本特点是以中国核心价值观念――“和谐”为特征,代表了人类的新理想;提出“第三极文化”概念,是要强调珍视自身文化传统,返本寻根、固守本土,但并不排斥外来文化,主张多元文化的互动与对话,寻求在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身位置,自主适应时代变化,与其他文化取长补短,企盼建立多种文化和谐共处的理想图景,共建一套共同认可的秩序和守则。黄先生认为,提出这一概念是对东西文化两极论的反思和修正,也适应了转型期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致力寻求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与会专家和艺术家结合中国当代艺术文化生态及发展前景、中国影视等艺术实践领域文化现状,从现实、历史、理论和实践等多个维度,围绕“第三极文化”理论的价值、内涵和发展策略展开深入研讨,充分肯定了“第三极文化”战略构想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第三极文化”的意义与价值

与会专家认为,在中国社会转型、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文化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和矛盾,同时也给文化发展带来不同以往的机遇,“第三极文化”理论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理论价值,以及面向未来的想象力。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董奇教授指出,“第三极文化”概念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文化理论呈现,是大势所趋,中国文化应当承担起促进人类文化艺术发展的历史责任。当前也拥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实现这一责任比以往更具可行性。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仲呈祥教授认为,“第三极文化”是面对人类文化、经济发展新态势,顺应时代需要提出的新概念,是一种大胆的文化和理论创新,体现了当代知识分子的学术自觉和责任担当。北京大学彭吉象教授认为“第三极文化”是富有时代特征的一面旗帜,中华民族21世纪所面临的最大历史使命是包含文化复兴的民族复兴,“第三极文化”理论具有超越电影和各个单项艺术领域的深刻意义。北京师范大学王一川教授指出,“第三极文化”理论将开拓我们的想象力,帮助我们在文化物化的年代,思考如何重塑精神高度,如何重新把握人类生存的精神维度,寻找未来的文化建设之道。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许柏林认为“第三极文化”能起到限制霸权文化、对世界精神文化中不良趋势进行整顿的积极作用。《现代传播》主编胡智锋教授认为,“第三极文化”理论顺应了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状态,适应当下社会整体发展需要,从世界视野中看中国,又从中国的视野看世界,彰显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历史责任感。北京师范大学周星教授认为,“第三极文化”理论是黄会林先生十几年一直倡导的“影视民族化”理论的延续,其出发点是文化定力,它有利于纠正当下社会向物质文化过度偏移的不良倾向。北京市文联党组副书记索谦也认为,“第三极文化”理论体现出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问题意识与责任意识。北京电影学院黄式宪教授认为,“第三极文化”理论切合当今国际文化的格局及其发展的趋势,不但具有理论的前沿性,同时也具有实践引领的意义。北京师范大学王宜文教授指出,“第三极文化”理论自觉把学术研究和国家的文化与艺术发展紧密相连,体现了学术研究的责任感。

中国电影资料馆傅红星馆长认为这一文化思想构架有助于中国电影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并实现对创作实践的理论引导。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裁李晓枫认为,这一理论将引导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争取其文化话语权,扩大其文化影响力,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具有战略性的命题。美国国际数据集团全球常务副总裁熊晓鸽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可能性,他结合丰富数据、图表阐述了“第三极文化”兴起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新媒体技术发展给文化产业带来了更多发展机会等论点。剧作家、评论家赵葆华指出,当前经济全球化,好莱坞借着资本强势侵犯各国文化,而中国影视、文化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和黄金机遇期,在这个大背景下提出发展“第三极文化”十分具有战略意义。西北大学张阿利教授认为,“第三极文化”理论是观照现实、具有战略眼光和前瞻意识的理论。

二、“第三极文化”的理论内涵

“第三极文化”的理论依据

黄会林教授指出,传统思维将世界文化版图划分为二元格局――东方(或中国)与西方,这一模式存在文化殖民主义和东方学的偏见,抹杀了西方文化本身存在巨大差异的事实,“第三极文化”理论尝试对这一传统思维模式进行反思和修正。仲呈祥教授用庞朴先生“一分为三”的哲学思想阐释“第三极”概念的理论依据,它用一种辩证、和谐、兼容的思维方式取代了“一分为二”、“二元对立”的简单思维。胡智锋教授也认为这一划分打破了“五四”以来要么盲目崇拜西方、要么倡导狭隘民族主义,将传统和现代、东方和西方对立起来的二元思维模式,是文化艺术理论思维的一个突破。

“三极”文化格局的划分

许柏林结合“极”字的字形解意,从单极、两极和多极的空间概念,阐述“第三极”的特征,他认为“三极”的向度和维度更加多元,包容度更大,同时也最为复杂,变数最多,他还就“三极”格局的内部关系提出思考。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郑洞天和中央电视台副台长高峰就“三极”文化格局的划分依据,李晓枫先生就“第三极文化”的空间覆盖,彭吉象教授、周星教授和赵葆华先生就“三极”之外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如何划归等问题,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第三极”概念的理论内涵

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对“第三极文化”的界定是:随着中国经济崛起,文化话语权上升,我们希望建立一套与美国文化、欧洲文化相抗衡的思想体系,其中包括文化和意识形态两大范畴。董奇教授和高峰先生都认为该从影响力的角度理解“第三极”的内涵,他们认为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第三极”讲的是影响力。许柏林将构成世界的要素概括为“力”、“利”、“理”、“礼”,并用此阐述他对“第三极”的理解。北京师范大学梁玖教授认为“第三极”并非是一种文化理想,而是一种客观存在,“三极”不是指排序,而是指类型,“第三极文化”命名强调的是发现价值、赋予意义、引导价值和识别性。黄会林教授指出,“第三极文化”植根于中国数千年文明传统,但不等于中国传统文化,它是不断与时俱进和吐故纳新的中国文化。索谦先生认为“第三极文化”的核心是中国文化的重塑和重新定位,应该对传统文化进行梳理。北京师范大学张同道教授认为中国文化是一个斑驳复杂的大框,应当清理出核心的价值观和民族理念,提炼出益于中国和世界、值得广泛传播的“第三极文化”本体特征。郑洞天、李晓枫也都认为应该剔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和陈腐,而不能把中国文化笼统概括成“第三极”。傅红星先生认为“第三极文化”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黄会林教授明确提出,“第三极文化”并主张多元文化互动和对话,相互取长补短,共建互认的秩序和守则,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图景。索谦先生认为对外来文化不能简单加以抵制,翟俊杰导演指出要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秀经验,但不能是低层次的模仿。周星教授认为,“第三极”并不与其他文化对峙,而是主张吸纳欧洲文化、美国文化中包括商业文化、大众文化在内的成功经验,以适应中国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

三、“第三极文化”的建构之道

黄会林教授指出,研究并推动“第三极文化”的发展,应该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她从学术研究、艺术创作、文化传播和资源整合四个方面谈“第三极文化”的发展战略,与会人员也就这些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黄会林教授强调既要强化基础研究,同时也要突出应用研究。索谦先生认为着力点是需要一批有责任心和问题意识的知识分子来做这件事。北京电影学院陈山教授认为首先要确定方向,其次要更新文化思维方式,他认为“进化论”未必适合文化发展,“革命”和“运动”方式解决不了所有问题,科学也不是万能的。李晓枫先生引用冯天瑜先生对文化层次的划分,认为“第三极文化”研究的核心重点是“高层意识形态文化”,借此影响基层意识形态、社会心理、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态文化。张同道教授认为“第三极文化”理论的建构需要挣脱“救亡学术”、“爱国学术”的樊篱,从“学术的学术”角度彰显学术独立性。郑洞天教授建议要用理论解释创作现状。于丹教授建议不着急做理论内涵研究,先从为用研究切入,从方法论入手,追求实证,诠释我们今天各种个案中的困惑,在时间和空间两个坐标建立方法论体系之后,再去触摸为体研究的内核。

“第三极文化”既是基于实践的理论总结,也应当反过来指导和影响创作实践。发展“第三极文化”,需要创造出植根传统而又具有时代精神、倾注真实生活感受的艺术作品,重原创,不媚俗、不模仿。翟俊杰导演认为,艺术家应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但这并不是主张拍摄大量古装片、革命题材献礼片或英模片,而是要关注当今社会百态,创造具有中国气派的作品。黄式宪教授认为,2009年以来,中国电影的创作实践遇到很大问题,中国电影处在亚健康状态,需要用“第三极文化”理念推进中国电影产业的进程。傅红星先生也指出,现在中国电影数量多,质量低,缺乏真正有品格的、代表民族文化脊梁的优秀作品,希望“第三极文化理论”能发挥实践引领作用。

不少与会人员都认为,通过传播营造影响力,是发展“第三极文化”的核心。中央电视台戏曲音乐部主任郎昆强调着力建构中国文化符号。郎昆和高峰都强调要适应多媒体时代特点,注重新科学技术手段的应用,让文化插上科技和经济的翅膀飞翔,多媒体整合传播是必经之路。李晓枫认为研究难点在传播环节,应把泛化的电视(视频)当做“第三极文化”最重要、最基本的创制和传播手段来研究,但中国电视目前正面临着西方文化带来的收视率和商业广告的双重“绑架”,亟需作为本国文化的“第三极文化”的渗入。西北大学张阿利教授指出,“第三极文化”要做到不同时空的交融,国内影响和国际影响的双重交融。

本次研讨会是《艺术评论》杂志社“新世纪十年・走进高校”系列活动的第二站,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合作,取得了圆满成功。“第三极文化”理论是一个开放和发展中的体系,它体现出开放的文化立场,一种重新界定文化格局的思维方法,一种融合理论和实践的开放体系,共同探讨这一文化理念,分析其价值,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和疑惑,需要更多的人参与,也必将会有利于中国艺术在新世纪的发展和繁荣。

* 本文为黄会林教授所主持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艺术学科体系建构研究”(批准号:07JZD0032)的阶段性成果。

第3篇:化学综述论文范文

我国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文献结集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与以人为本”研讨会综述

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综述

36册《中华民国史》出版引学界关注

国内外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研究的检视及评鉴

第十六届世界应用语言大会暨第六届中国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

历史客观性问题的梳理及反思

20世纪80年代以来非政府组织对亚非拉援助研究综述——以洛克菲勒基金会在黑非洲的援助为例

庄学研究的新向度——《庄子的生存哲学》评介

《黄帝内经》的生命诠释——读《黄帝内经(全本全注全译)》

稿约

培养国际化金融人才是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的客观要求——2010年上海金融学院经济发展研究所研讨会综述

略谈国内的巴赫金理论研究——1982年至2010年

近20年梁漱溟思想研究综述

近10年来国内学术界朝鲜战争研究新进展

近10年民国电影研究综述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状况、制约因素与破解对策研究

社会批判理论的基始话语——《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评介

《王国维全集》在浙江首发

声明

稿约

中国史学界第八次代表大会学术报告综述

新版《中国大百科全书》近期出版

首届两型社会建设论坛观点综述

“北朝与河北历史文化研讨会”综述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综述

新时期国内邓小平执政思想研究简况及展望

“四清”运动研究综述

语境化研究和反现代化叙事——本杰明·艾尔曼的中国思想史研究述评

新版《巴金全集》有望5年内出版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五版序言

自觉建构马克思主义的环境哲学——《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研究》评介

稿约

“中国少数民族史学与历史学多学科研究方法”学术研讨会概述

和谐社会构建与社会保障国际学术研讨会观点综述

河北省董仲舒与河北历史文化研讨会综述

对资本主义认识的两个发展趋向论析

近十年来大陆“政治沟通”研究述论

《中国语言文字大词典》2009年将陆续面世

沙特阿拉伯石油繁荣的原因浅析(1970—1982)

民族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特征及其构建

《建国以来文稿》推出前三册

稿约

关于近代华北社会问题研究的一次重要会议——“民国河北高等法院档案与近代华北社会”学术研讨会述评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届学术年会综述

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研究的他山之石——评石川祯浩近著《中国共产党成立史》

视域融合深度犁耕——文化研究与现代性国际高层学术论坛综述

中国的大国外交战略与大国形象塑造

试析社会转型期民主文化转型基本经验

韩国新村运动基本理论体系研究论纲:一个初步的研究框架

唐长孺先生《<木兰诗>补正》读后感

基于货币危机理论分析我国的QFII制度

稿约

“黑水城人文与环境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二万五千里》誊清稿本影印出版

隆化鸽子洞元代放支官俸文书考释

多元共生态势下的广西青年诗群——广西第二届青年诗会综述

第4篇:化学综述论文范文

1、选题和收集资料

1.1 选题 医学文献综述并不是文献的简单罗列和组合,而是一个全新的创作。综述的选题必须建立在客观需要、自我优势的基础上来选定题名。选题要新颖,要选择进展较快、知识尚未普及、原始报道积累较多、意见不一致而存在争论的新课题,一般是自己熟悉的专业课题。另外,综述的题名要准确地反映文章的内容,要恰如其分地反映学科研究范围和学术深度。

1.2 收集资料 主要通过平时积累和突击收集这两种方法。平时积累也就是人们平日阅读文献时的随手而记,比较广泛、分散而零碎,但有"汇流成河"的意义;突击收集是在选定题目后,短时间内集中精力突击查找资料,比较专一,针对性强。搜集资料总的要求是齐全、规范、可靠(最好是知名杂志的第一手资料),并严格挑选、不断更新。

2、资料整理和组成文稿

2.1 资料整理 运用逻辑和统计方法对广泛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筛选、鉴别、分类、归纳等处理。通过阅读题录、文摘,浏览标题、作者、出版单位、附录文献来识别文献资料与本综述选题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以确定具有实用意义的资料。分类的目的是使资料内容单元化,可从大到小逐层逐级地划分。归纳的意义是使资料内容系统化并产生初步的判断,可依时间顺序、价值属性等不同情况分别进行统计。科学合理的文献检索、有序的整理好资料,就等于完成了编写任务的一半。

2.2 组成文稿 这是撰写综述的中心环节,是运用技巧把经过处理的资料编撰成文的过程。一般从历史背景、目前状况、发展趋势3个方面加以叙述。通常分为两步走,第1步是撰写提纲,第2步是按编写提纲将素材成文。如何把素材有机的组织起来,是写好综述的关键,有3种素材的撰写方法可供参考:①以时间顺序为经,以个例事实为纬,由远而近概括介绍课题研究的发展经过和概况,条理十分清楚;②以学科领域为纲,以研究成果为目的的方法适宜于撰写交叉学科、专业技术应用等方面的课题;③以不同研究方向或不同层次为线,以研究单位(国家、机构或个人)、方法、结果及结论为珠,由浅入深,纵横汇合,串成一体,要注意整篇文章的完整连贯,事实之间的过渡要确保自然,语意流畅,使全文富有生气。

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综述性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综述的基础是参考文献,读者阅读综述的目的在于按图索骥,在综述所列的参考文献指引下去查找原文,以便做进一步研究。若参考文献标写不规范或有缺项就会造成查找困难。参考文献的列入只限于作者亲自阅读过并在论文中引用过、而且是正式发表的出版物或专利文献。私人通信、内部讲义及未发表的著作一般不宜作为参考文献著录。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可参照我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订的国家标准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著录。

第5篇:化学综述论文范文

关键词:医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医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G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9-0024-02

面对海量的数字资源,信息化社会要求人们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还要能够创造性地从丰富的信息资源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积极主动地将自己在实践工作中的经验积累撰写成文。论文写作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名大学医学生的专业水平和业务技能,甚至决定了他的事业发展高度。大学阶段是学习的黄金时期,在大学阶段就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对他们的学习工作和将来的事业发展都是大有帮助的。

一、大学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论文写作能力是医学类大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大学医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完成实验报告、医学综述、毕业论文的撰写,参加工作后需要撰写大量的病历,以及完成科研论文,甚至包括与病人、同事的交流能力等都建立在良好的医学论文写作能力上。医学论文写作能力的欠缺,使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和就业之后,不能充分表达医学研究的成果,成为个人发展、事业成就的重要障碍。因此,医学论文的写作是医学院校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以适应工作需要的一门必修课。通过系统规范的学习,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写作心理、学习必要的写作技巧并形成良好的写作文风,将会使大学生终身受益。

二、大学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原因

虽然医学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今天,它并没有得到众多医学院校的高度重视,医学论文写作课程在有的医学院校几乎是个空白。部分大学医学生畏惧写作,教师布置的实习报告、开题报告和毕业设计,被当成一件相当困难而迫不得已的任务,常常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发现常常由于论文写作知识与能力的欠缺而限制个人在医学事业上的发展,此时往往又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深入学习这项技能。

造成论文写作能力培养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部分高校教学理念落后,忽视对大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二是医学院校采用被动的教学模式,以知识传授为主要教学方法,使大学生学习模式单一、思维方式僵化和创新精神淡薄,跟不上当今医学科学飞速发展的步伐。三是教材建设有待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等等。这些综合因素,导致大学医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低,创新思维不足。

三、大学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方法

1. 提高思想认识,建立一个广泛的支持体系

在大学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工作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思想认识上高度重视。一方面,各医学院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以更严肃的态度来审视大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它不仅仅是考核大学生学业的一个指标,更应该是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和一项基本的职业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大学生明白论文写作能力的重要性,由此才能激发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愿望。在此基础之上,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相关服务配套设施。要从技术平台、资源建设、服务模式、人力配置等方面综合考量,统一规划,建立一个从学校到各部院系到个人,从形式到内容都相辅相成的比较完善的服务体系,为大学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培养工作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2. 转变教学模式,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

在我国,绝大多数院校的主要教学方法是传统的讲授法,即便是实践性较强的医学科学教育也是如此。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创新性思维能力不足。而医学论文的写作基本要求之一就是要具有创新性。因此,如何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在大学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培养过程中需要审慎思量的问题。在这方面,欧美国家有许多值得学习的成功经验。比如,美国的医学院校在教学活动中十分重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个性发展,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我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以及标准化病人模拟教学、临床实学生互评等教学方法得到广泛应用。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大学生是主动参与者,具有更高的学习热情,自己对学习负责,这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交流能力、信息管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习惯。这些综合素质的培养,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医学论文写作能力。

3. 开设论文写作必修课程

调查发现,目前很多大学医学生基本不了解论文的基本写作方法、写作规范,文字表达能力差,尤其是不能正确使用医学术语,不能熟练运用医学文献检索工具。这主要是由于大学医学生在校期间缺乏论文写作方面的系统教育。将论文写作设为必修课程,有助于所有大学生通过此课程的学习,使整体论文写作水平得到普遍提高,为以后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科技论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相应地,课程内容的设置、教材的编写与选择、师资队伍的建设、成绩的考核等等都需要加强建设与管理,努力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第6篇:化学综述论文范文

一、大学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论文写作能力是医学类大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大学医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完成实验报告、医学综述、毕业论文的撰写,参加工作后需要撰写大量的病历,以及完成科研论文,甚至包括与病人、同事的交流能力等都建立在良好的医学论文写作能力上。医学论文写作能力的欠缺,使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和就业之后,不能充分表达医学研究的成果,成为个人发展、事业成就的重要障碍。因此,医学论文的写作是医学院校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以适应工作需要的一门必修课。通过系统规范的学习,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写作心理、学习必要的写作技巧并形成良好的写作文风,将会使大学生终身受益。 

二、大学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原因 

虽然医学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今天,它并没有得到众多医学院校的高度重视,医学论文写作课程在有的医学院校几乎是个空白。部分大学医学生畏惧写作,教师布置的实习报告、开题报告和毕业设计,被当成一件相当困难而迫不得已的任务,常常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发现常常由于论文写作知识与能力的欠缺而限制个人在医学事业上的发展,此时往往又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深入学习这项技能。 

造成论文写作能力培养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部分高校教学理念落后,忽视对大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二是医学院校采用被动的教学模式,以知识传授为主要教学方法,使大学生学习模式单一、思维方式僵化和创新精神淡薄,跟不上当今医学科学飞速发展的步伐。三是教材建设有待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等等。这些综合因素,导致大学医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低,创新思维不足。 

三、大学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方法 

1. 提高思想认识,建立一个广泛的支持体系 

在大学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工作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思想认识上高度重视。一方面,各医学院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以更严肃的态度来审视大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它不仅仅是考核大学生学业的一个指标,更应该是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和一项基本的职业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大学生明白论文写作能力的重要性,由此才能激发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愿望。在此基础之上,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相关服务配套设施。要从技术平台、资源建设、服务模式、人力配置等方面综合考量,统一规划,建立一个从学校到各部院系到个人,从形式到内容都相辅相成的比较完善的服务体系,为大学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培养工作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2. 转变教学模式,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 

在我国,绝大多数院校的主要教学方法是传统的讲授法,即便是实践性较强的医学科学教育也是如此。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创新性思维能力不足。而医学论文的写作基本要求之一就是要具有创新性。因此,如何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在大学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培养过程中需要审慎思量的问题。在这方面,欧美国家有许多值得学习的成功经验。比如,美国的医学院校在教学活动中十分重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个性发展,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我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以及标准化病人模拟教学、临床实习大学生互评等教学方法得到广泛应用。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大学生是主动参与者,具有更高的学习热情,自己对学习负责,这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交流能力、信息管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习惯。这些综合素质的培养,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医学论文写作能力。 

3. 开设论文写作必修课程 

调查发现,目前很多大学医学生基本不了解论文的基本写作方法、写作规范,文字表达能力差,尤其是不能正确使用医学术语,不能熟练运用医学文献检索工具。这主要是由于大学医学生在校期间缺乏论文写作方面的系统教育。将论文写作设为必修课程,有助于所有大学生通过此课程的学习,使整体论文写作水平得到普遍提高,为以后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科技论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相应地,课程内容的设置、教材的编写与选择、师资队伍的建设、成绩的考核等等都需要加强建设与管理,努力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第7篇:化学综述论文范文

一、生平简介

陈述彭(1920.2—2008.11)曾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后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及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名誉所长,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他还曾担任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副主席兼地球信息科学学部主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数据地理模型委员会委员,国际空间委员会中国委员会委员,IGBP中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科技顾问,国家遥感中心顾问以及中巴资源卫星应用分系统总设计师等。陈述彭创办了《地球信息科学(学报)》和《遥感信息》等刊物并长期担任主编,著有《地学的探索》六卷、《石坚文存》三卷,联合撰写《遥感地学分析》、《地理信息系统导论》、《地球信息科学》、《遥感信息机理研究》、《地学信息图谱》等专著,主编《遥感大词典》及《地球系统科学》等大型工具书,主持设计编辑和印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图集—自然地图集》、《中国陆地卫星遥感分析图集》等大型图集,发表中、英、俄文论文300多篇。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何梁何利奖,陈嘉庚地球科学奖,国际欧亚科学院一级勋章,美国地理学会0.Miller金质奖章等奖项。

二、陈述彭的地学思想

1.陈述彭地学思想的启蒙

陈述彭从小兴趣广泛,5岁起跟着父亲学习识字。在长沙高级中学时刊登的《南岳游记》受到校长的赞赏,成为了引导陈述彭走上地学的第一个无声信号。1927年陈述彭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浙江大学。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年代,竺可桢先生大力倡导着徐霞客的毅力和精神,热爱自然,热爱祖国,推崇科学、民主的求实精神,浙大史地系更是名家云集,老师们讲授地球演化的历史、自然演化的过程、文化人类学、历史地理学,严格的野外基本训练和系统的地学基础知识令陈述彭大开眼界。浙大的学术空气异常浓郁:涂长望教授的大气物理、气象观测,叶良辅教授的历史低值和演示抗污分析,任美锷教授的地形发育旋回和经济地理区位理论,谭其骧教授的沿革地理,张其昀教授的地缘政治天上地下,自然人文,展现出了地球科学的大千世界,这些积累为他后来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第一的精神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思维打下了初步基础,这里也成为树立陈述彭地学科学大有可为这一坚定信念的发源地。

2.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研究地学历史的发展规律

陈述彭十分注重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他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我国地图学发展过程,发表了《地图的故事》、《地图史话》等论述。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结合历史背景和社会发展对地学的需求分析其发展的历史过程,剖析社会效益和历史作用。他凭借丰富的历史和人文基础知识及理论,阐述了地学作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桥梁在与人类社会共同进步过程中的普遍发展规律。陈述彭科学的分析评价了中国和世界古代地图科学的先驱希腊的托勒密和中国的裴秀,指出:“在世界地图科学史上,希腊的托勒密和中国的裴秀,好像两颗璀璨的明星,东西辉映。他们的著作标志着山谷时代地图学的总结性成就,反映了东方和西方不同的发展特点,奠定了地图学的基石,对后来地图制图产生过长期的、深远的影响。”陈述彭还分析了中世纪西方和中国地学研究停滞不前的原因,肯定了中国罗盘、齿轮、造纸、印刷术对世界测绘发展的贡献,对于近代地形图测绘和专题地图的出现与发展也有着深入的思索,并以此为基础系统地总结了地图学几个主要历史阶段的时代体征,并提出了以史为鉴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

3.以实践为基础的区域论地学思想

地学研究往往都是通过环境论与人地关系论视角、区域—空间论的视角、综合的视角或地理学的空间表述完成的。在传统的地学思想中,系统论和区域论是二元对立的,但现代地学研究中却大量运用了系统科学的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要素作为方法依据。现代地学既注重对实体性、具体性区域的综合性和独特性分析,同时也采用区位分析和空间分析手段强调空间模式化、理论化研究。陈述彭明确指出地理建设、规划、实践中应坚持“因地制宜”,任何空间政策的实施都不应做概括性处理,而是根据地理环境的差异做适当的调整。陈述彭以大量科学考察和野外观测为基础,在1947《螳螂川流域之地文与人生》的硕士论文中,通过大量的基础数据和绘图,阐述了对区域地文与人生综合、逻辑研究的趋势。文章从分析该区域的自然背景、地形发育和人地关系方面入手,探究区域内各种地理因素间的相互影响,指出地理现象之整合性与综合性:“如具有生命之机体,不容分割且具个性”,通过分析个别地理因素为区域地理研究打下基础。他还先后赴遵义、沁河流域、桂林七星岩、南岭山地等一系列对于地理典型区域具有代表意义的人地景观开展地貌、自然基础、地文与人生的研究,注重通过挖掘各区域的演变与历史发展过程,恰当的运用注重空间分布和空间差异性的区域论地理学思想,诠释被研究对象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在早年的《桂林七星岩喀斯特洞穴地貌图》中,陈述彭以现有的地形—地质平面图和综合剖面图为基础,提出关于洞穴地貌演进过程的假设和推断。在论述了洞穴地貌图的六种类型后,归纳总结出了一般地貌制图的基本步骤。陈述彭还在《遵义附近之相对地势》一文中对地文分析方法中有关“相对地势”的计算方法开展过比较研究,在《遵义附近之聚落》中对“估计人口之方法”给予了论述,这些都不失为区域论地学研究的典型实例。随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陈述彭以任务带科研组织开展大地图集编制时,将地理学研究和地图制图相结合,明确了制图综合研究方法是建立在对制图区域整体认识基础上的系统论的整体观。在地图学研究过程中,陈述彭重视区域各种地理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空间差异性,分析当地地文与人文之间的密切关系,强调综合制图要以自然综合体与经济体综合体为依据,注重“自然综合体的内在联系与自然地带规律性的体现”和“区域各种地理要素之相互影响,与当地的地文与人生之深切关系”的研究思路,指出制图实践“能具体揭示自然综合体的类型和分布规律,反应地域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为进行主导因素分析,地理相关研究和叠置法的运用提供可靠地地图资料”的论述,形成的基于系统性区域论地理学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地图制图理论,这一系列在地图制图理论与方法上的示范和影响,启发了当时一代的地理与地图工作及爱好者,随后的十余年全国出现了综合制图和综合地图集的编制高潮期。

4.以系统论、认识论和各种地学方法推动遥感地学的研究

第8篇:化学综述论文范文

文献综述是文献综合评述的简称,指在全面搜集、阅读大量的有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所研究的问题(学科、专题)在一定时期内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问题以及新的发展趋势等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综”即收集“百家”之言,综合分析整理;“述”即结合作者的观点和实践经验对文献的观点、结论进行叙述和评论。其目的并不是将可能找到的文章列出,而是要在辨别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论文来综合与评估这些资料。一个成功的文献综述,能够以其系统的分析评价和有根据的趋势预测,为新课题的确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论证。

一、文献综述的作用与目的

文献综述要针对某个研究主题,就目前学术界的成果加以探究。文献综述旨在整合此研究主题的特定领域中已经被思考过与研究过的信息,并将此议题上的权威学者所作的努力进行系统地展现、归纳和评述。在决定论文研究题目之前,通常必须关注的几个问题是:研究所属的

领域或者其他领域,对这个间题已经知道多少;已完成的研究有哪些;以往的建议与对策是否成功;有没有建议新的研究方向和议题。简而言之,文献综述是一切合理研究的基础。

大多数研究生并不考虑这些问题,就直接进行文献探讨,将在短时间内找到的现有文献做简略引述或归类,也不作批判。甚至与论文研究的可行性、必要性也无关。

其实回顾的目的就是想看看什么是探索性研究,所以必须主动积极地扩大研究文献的来源。也只有这样,才可能增加研究的假设与变量,以改进研究的设计。

文献综述至少可达到的基本目的有:让读者熟悉现有研究主题领域中有关研究的进展与困境;提供后续研究者的思考:未来研究是否可以找出更有意义与更显著的结果;对各种理论的立场说明,可以提出不同的概念架构;作为新假设提出与研究理念的基础,对某现象和行为进行可能的解释;识别概念间的前提假设,理解并学习他人如何界定与衡量关键概念;改进与批判现有研究的不足,推出另类研究,发掘新的研究方法与途径,验证其他相关研究。

总之,研究文献不仅可帮助确认研究主题,也可找出

对研究的问题的不同见解。发表过的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就是重要的问题来源,对论文的回顾会提供宝贵的资料以及研究可行性的范例。

二、文献综述中常见的问题

文献综述可以帮助新研究者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所以撰写此章节时,要向读者交代论文不同于先前研究之所在。它是一个新的有关此类研究主题方面的重要的学术研究。但是研究生在撰写文献综述过程中易犯以下四种错误:

1.大量罗列堆砌文章

误认为文献综述的目的是显示对其他相关研究的了解程度,结果导致很多文献综述不是以所研究的问题为中心来展开,而变成了读书心得清单。

2.轻易放弃研究批判的权利

我国高等院校多以本校学生考本校研究生者居多,因而往往出现大量引用自己导师的研究成果而不注意其他同行的研究成果的现象,学生担心学位论文答辩通不过,所以难得见到学生批判导师已有研究的不足;遇到名校名师,学生更易放弃自己批判的权利。由于大量引用他人的著作,每段话均以谁说为起始,结果使自己的论文成为他人研究有效与否的验证报告,无法说服读者相信自己

的论文有重要贡献。

3.回避和放弃研究冲突另辟蹊径

对有较多学术争议的研究主题,或发现现有的研究结论互相矛盾时,有些研究生的论文就回避矛盾,进行一个自认为是创新的研究。其实将这些冲突全部放弃,就意味着放弃一大堆有价值的资料,并且这个所谓的创新,因为不跟任何现有的研究相关与比较,没有引用价值,会被后人所放弃。遇到不协调或者互相矛盾的研究发现,尽管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处理,但是不要避重就轻,甚至主动放弃。其实这些不协调或者冲突是很有价值的,应多加利用。将现有文献的冲突与矛盾加以整合是必要的,新研究比旧研究具有更好、更强的解释力,原因之一是新的研究会将过去的所得做一番整合与改善。

4.选择性地探讨文献

有些研究生不是系统化地回顾现有的研究文献,找出适合研究的问题或可预测的假设,却宣称某种研究缺乏文献,从而自认他们的研究是探索性研究。如果有选择性地探讨现有文献,则文献综述就变成了研究生主观愿望的反映,成了一种机会性的回顾。

第9篇:化学综述论文范文

一、综合国力和文化力的起源

根据学术发展的角度来说,综合国力可以在某种意义上被认为是中国自创的概念,与国际上所流行的那种相关概念有着很大程度上的不同。相对来说,关于文化力的概念,国际学术上几乎没有,更别说对它的阐述,它几乎就是中国独创的国际术语。但是,关于综合国力和文化力的相关研究,虽然与国际上的表达不同,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影响。也可以这么说,综合国力和文化力的形成是其影响下的直接结果,它们的形成虽然没有进行直接的翻译,但还是在西方学术界的影响下形成的。所以,可以认为,综合国力和文化力的源头在西方学术界。

二、综合国力和文化力的进一步探索

曾经有中国学者对其源头进行进一步尝试,那就是从马克思理论中对其进行系列寻找,并直接将西方理论的影响直接忽视。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对马克思的理论论著进行依据上的查找,想要证明马克思的理论早就拥有了关于综合国力和文化力的相关概念。当然,这种学术研究还是存在着自己的价值的,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综合国力和文化力的理论,还对马克思的理论有了进一步的介绍,加深了对其理论的理解。不过,如果硬说其概念是直接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值得商议的。因为,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前,综合国力和文化力的相关概念是人们所不知的,或者说根本没有对其进行过明确的提出。但是,也并不能完全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没有关于其概念的提出,这些内容还是有的,而且还非常丰富,只是没有在很大程度上被人们发挥出来,更别说得到相关重视。

自从邓小平同志对综合国力进行大力提升后,它已经成为了我国重要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成了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核心理论之一,而文化力的概念也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核心概念中的重要理论,文化力的概念也在其提出的“科学是第一生产力”中逐渐形成完整的文化理论体系。随着国家的不断重视和其理论在学术界的不断发展,它已经成了我国政府改革开放政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还成为了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部分。同时,从很大意义上来说,这一理论的形成是我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贡献。

总的来说,可以认为文化力的相关理论是在综合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如果将其进行单独概念上的讨论是非常不可取的,而且,如果两者真的脱离关系,不仅不利于对它们进行的相关研究,还不利于对其该概念的系统研究。正因为两者之间在一定程度上有着那种学术上的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所以它们之间是斩不断的。它们就好比一个整体,在对一个概念进行研究时,必然会离不开对另外一个概念的研究,对其关系的论证是综合国力和文化力的关键所在。

三、综合国力及文化力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

综合国力及文化力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对其有着莫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综合国力及文化力的相关理论不仅仅与社会主义的精神是一致的,而且还和其基本原理相互契合,这一理论的提出就是要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如何才能在新的社会形势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所面临的系列挑战,这种理论和实践的相互结合,不仅使理论走出困境,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整个理论体系。总而言之,综合国力与文化力从理论的出发到实践,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科学的精神基本上完全一致,而且也是一重大突破。

从理论上说,综合国力与文化力和马克思主义原理及科学的精神都是一致的,没有发生过任何的冲突,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填充了原来不曾涉及到的理论。毕竟,从综合国力和文化力的角度对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在马克思的体系中还是属于新的话题。从核心理论上来说,综合国力和文化力也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各个方面基本完全一致,比如唯物主义中的基本精神和历史进步,如果说综合国力与文化力会在上述理论中引起质疑,那么,也是在一定程度上由教科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阐述所造成的。也就是说,如果有人认为综合国力和文化力理论中的相关提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一致,那么造成这种不一致的绝对不是其理论与综合国力和文化力的相关理论,而是那种传统的教科书对理论的解释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