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边境贸易论文范文

边境贸易论文精选(九篇)

边境贸易论文

第1篇:边境贸易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 中越在两国关系正常化以来,双边贸易交往比较频繁,贸易额也在不断地增长,对两国的经济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中越边境贸易的一些特点、目前面临的困难、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不稳定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论文关键词:广西 越南 边境贸易发展 21世纪以来,随着中越两国高层互访频繁,两国的传统友好、平等、互利、互信关系在各个领域都得到迅速的恢复发展,双方都不断加深改革开放,制定了发展经济的优惠政策,两国的边境贸易的发展也不断增长。尤其广西具有中国联系越南最便捷的地理优势,与越南的经贸将更为密切,经济合作也将更加广泛。广西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发展对越经贸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经济发展。 一、广西与越南边境贸易现状 广西与越南边境贸易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政府高度重视。越南政府为了发展对外贸易和投资,积极鼓励企业增加进出口,大胆革新法律法规,为广西与越南贸易发展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二是产品结构具有互补性。广西出口到越南的产品主要是工业品、日用消费品等,越南出口到广西的商品主要以农、林、水产品为主。三是边境贸易实行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经营。广西与越南在进行边贸的过程中,交通便利的优势促使双方可以采用很多渠道进行贸易,双方的贸易层次也很明显。以国有企业为主体,集体、个人参与的多元化的小额贸易和易货贸易;家口岸、地方口岸、过境、转口口岸一起的边境贸易;民互市贸易、边境小额贸易和边境地方贸易三种边境贸易形式并存,但以边境小额贸易为主。 广西与越南边境贸易的发展是近二十多年来的事,它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起步阶段(1982年9月~1988年9月)。我国有组织、有控制地先后开办了9个贸易点,允许越南边民前来参加集市贸易。这些贸易既起到了宣传作用,也促进了边境地区经济的启动,改善了边民的生活。(2)快速增长阶段(1988年9月~2002年11月)。自1989年初开始,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决定大力搞活、拓展边境贸易,并提出了“通贸兴边”的战略。自此,广西与越南的边境贸易发展迅速,商品成交额每年成倍增长,商品品种也由以前的农副产品和日用品向工业制成品和生产资料发展。边境贸易也逐渐向越南内地的河内、海防以及胡志明市延伸。(3)新的发展阶段(2002年11月—)。2002年11月在柬埔寨金边召开的第四次东盟和中国(10+1)领导人会议《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和《中国-东盟农业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的签署标志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的开始启动,广西边境贸易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早期收获计划的实施,广西边境贸易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据中国海关统计,2000年广西与越南边境贸易额达24.66亿美元,比1999年增长87.1%。2001年中越双边贸易额为28.15亿美元,增长14.2%,其中中国出口18.05亿美元,增长17.4%,进口10.1亿美元,增长8.8%。2003年中越贸易总额达到46.34亿美元,增长42%,占越南贸易总额的10.34%。据越南海关统计,2011年中越贸易总额达71.92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47.68%。与此同时,广西与越南的贸易,基本上呈现出一种贸易额持续快速增长、贸易结构逐步改善的态势。越南已连续5年成为广西最大的贸易伙伴。 根据南宁海关的统计资料,2011年广西与越南边境小额贸易进出口总额达5.54亿美元。同比增长3.4%,占广西对东盟贸易总额的55%。 2005年广西与越南的边境口岸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01042万美元, 而2006年双方贸易额约15亿美元。占中国与越南贸易总额的近六分之一,增速高达50%。 二、 广西与越南边境贸易目前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突出问题 1.双方在边 境贸易口岸的管理和监督不到位。双方管理部门采用一般贸易的管理手段对待边境贸易的管理;在通关手续方面,程序烦琐、费用高,使得很多企业或个人因难以达到要求而被迫放弃;部分产品质量不合格甚至是假冒伪劣产品,给商品用户造成巨大损失。 2.税收优惠政策无法落实。税务部门对待税收使用的政策是“征多少抵多少,征得少抵得少、缴得多。”这样,国家给予的减半征收进口环节增值税的优惠政策实际就无法落实。中越两国边贸结算绝大多数为人民币,税务机关无法给予边贸出口企业退税;财政部相关文件有:自2011年1月1日起,广西口岸从越南进口的蔬菜水果类产品,已停止执行关税和增值税减半征收的优惠政策。由于此类产品是广西自越南进口的大宗产品,关税的提高使进口成本大幅度上升,导致进口量减少,企业在申请出口退税时必须提供出口收汇核销单,引起越方众多不便。 3.口岸和边贸互市点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有些边境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配套设施不完善,一些口岸没有国门、验货场、储货仓,口岸功能无法发挥应有的整体效用,远远跟不上口岸物流快速增长的需求。互市市场建设还不够完善,仓储装卸能力低,旅馆等服务设施还不配套。 4.配额管制限制了边境贸易的发展。在广西,边境贸易的多种商品受进出口配额的管制。越南自然资源丰富,尤其是热带产品、矿产原料等,在国内有较大市场;而我国的轻工日用品在越南也有较大需求;双方由于受配额的限制,无法进行自由交换。三、广西与越南边境贸易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中越边境地区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心地带,作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发展经贸的前沿,发展边境贸易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通过制定和规范边贸政策,加大投资力度,加强管理,加快通关速度,中越边贸将会有更大的发展。针对当前中越边境贸易发展的状况对广西与越南边境贸易发展所做的建议有: 1.加快交通建设。加快交通口岸的建设步伐能明显出促进双方物流规模化发展。广西与越南要更好的开展边境贸易,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双方之间的桥梁建立起来,修路建桥是很必要的,为双方进行多边、多形式贸易打下坚实基础。用崭新的视角来进行双方的边贸活动。 2.利用边境贸易积极构建广西—越南跨国产业链。广西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已经为广西与越南形成良好的一体化经贸合作关系,为进一步构建双边国际化产业链和扩大进出口也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双方具备了组合资源进行生产加工出口的条件,具有海陆相连的跨国贸易优势。 3.双方加大经济合作。在重大历史机遇面前,广西和越南的有关决策者都应具有宏观的战略眼光,加强广西与越南合作,用崭新的视角来进行双方的边贸活动。 4.改良小额贸易退税政策。由于广西与越南在进行边境贸易时是以人民币结算为主要方式,边境贸易享受出口退税政策增加了地方财政的负担,因此,要通过多方政策联动,把边贸优势转化为税收优势,减轻地方政府财政负担,以此促进边境地区经济的良性发展。对边贸中以人民币结算的出口货物给予退税,这样既鼓励边贸多出口,也有利于巩固人民币的信用,有利于提高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5.放宽政策取消部分限制。国家应该给予边境地区贸易长期稳定的政策,鼓励边 民积极参与边贸经营。放宽边民互市贸易商品的限制,给予参与边贸经营的边民以一定的扶持,适当放宽对越南大宗进口商品的限制,减少中越贸易顺差,促进边贸健康发展,边境贸易前景将会十分广阔。 6.推行外贸制。要加快双方边贸的发展,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改良目前的贸易制。在双方推行制,不仅可以使边境贸易改变过去的传统做法,而且可以转移部分风险,缓解当地的财政压力。 7.采取贸易自由化措施。中越双方都应该采取贸易自由化措施,进一步开放市场,增强双方在关税和非关税等方面的贸易门槛。 8.大力挖掘双方各自的资源优势。广西与越南的边贸资源具有互补及竞争性,因此双方都应该大力挖掘自己国内的资源,产品应该扬长避短。越南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能提供丰富的农副土特产品,广西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能向越南提供生产、生活的工业制成品。双方互惠互利,前景大好。

第2篇:边境贸易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 通过回顾伊犁州边境贸易发展现状,指出伊犁州边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化解伊犁州边贸发展问题应对措施对于伊犁州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 【论文关键词】 伊犁州 边境贸易 现状 问题 对策 我国与中亚、俄罗斯等边境国家经济贸易历史源远流长。在长期的交往中,我国与西部周边国家之间互通有无,建立了长久的经济贸易关系,促进了双方经济发展,双方国家受益、人民受益。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以下简称伊犁州)位于祖国西北边陲,现管辖塔城、阿勒泰两个地区和10个直属县市,首府设在伊宁市,是全国惟一的既辖地区、又辖县市的自治州,总面积为35万平方公里,人口408.33万,有哈、汉、维、蒙、锡伯等47个民族,自治州境内驻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第四、七、八、九、十师和新疆矿冶局、天西林业局等一批中央和自治区直属企业。作为我国的西部桥头堡,经过多年发展,伊犁州边境贸易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值得深思。 一、伊犁州边境贸易发展现状 1.外贸队伍发展迅速。伊犁州边境贸易主要集中在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而对俄罗斯、乌孜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市场拓展明显弱于全国对中亚市场贸易发展的增长形势。目前我国在中亚国家的经商人员有8万多人,其中哈萨克斯坦有6万多人,主要从事贸易活动。在州直有业绩外贸企业中,进出口额超过2亿美元的企业有3家,超5000万美元的有6家,超1000万美元的有10家,他们已成为州直外贸快速发展、创规模、创效益的排头兵。仅2007年开展进出口业务的就有110多家;州直从2003年至2007年7月外贸进出口总额达37.9亿多美元,占全州外贸进出口总额的54.2%。外贸经济呈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对州直乃至全州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拉动作用。 2.贸易方式多元化。在外贸经济发展中,由于这几年边境贸易和一般贸易“双管齐下”,使边境小额贸易和一般贸易出口大幅度增长,贸易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边境小额贸易和边民互市等贸易方式,其中以边境小额贸易为主,约占进出口总额的80%。许多外贸企业充分利用边民互市灵活、简便等优势,通过互市出口。哈国许多边民入境采购商品后,通过边民互市报关出口,手续简便、费用较低、方便灵活,边民互市现已成为州外贸企业与哈国边民开展贸易的最佳方式。而商品出口贸易国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外,又开辟了马来西亚、德国等东南亚和欧美市场。 3.出口商品结构优化,贸易额增加。2003年以前,主要出口轻工和轻纺产品,2003年以后,机电产品和基建机械产品出口势头强劲。主要出口商品的43大类中有18类出口额超过300万美元以上,其中箱包鞋帽、服装、纺织品出口在5000万美元以上。目前,伊犁州直已有22个商品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注册了商标,“斐娅”番茄酱、“恒德”方便面、“源源”油漆、“alio”塑料袋等享有盛誉。边境小额贸易进口商品发展到畜产品、石油及制品、纺织原料、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等11类100多个品种,进口额达到5383万美元,其中从哈国进口5331万美元,同比增长12%,占99%;从吉尔吉斯进口49.9万美元,同比下降31%,占0.9%。 4.贸工一体化速度加快。伊犁州的许多外贸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从事边贸和互市贸易,实现一定的资本积累后,通过贸易打市场、产品强基础,实行了贸易的转型过渡,如卡森皮革、索斐娅番茄酱、广源塑胶、源源化工、阿旺都方便面、安琪酵母、伊品酪蛋白等外向型生产出口企业,实现生产、出口、分拨、销售一条龙,向国际物流综合化发展。“十五”期间,伊犁州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9.64亿美元,年均增长100.3%。其中,进口额累计达4.51亿美元,年均增长182%;出口额累计达15.12亿美元,年均增长87.43%。外经贸已成为州直经济实力壮大的重要力量。“十一五”期间,自治州将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以霍尔果斯、巴克图、吉木乃口岸为支撑点,建立向西出口加工基地、中转集散地和物流大通道,充分发挥霍尔果斯向西开放的大通道和桥头堡作用。 二、伊犁州边境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伊犁州边境贸易主要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塔城、阿勒泰地区外贸进出口额占全州的60%,其贸易额大幅下降直接对全州外贸额产生了影响。下降的原因一是缺乏强势外贸经营队伍 ,主要支柱企业投资其他生产项目或“走出去”开发境外投资项目后,相对减少了对贸易的投入;二是贸易市场经营秩序不规范,造成客户流失。 2.2007年4月份以后哈方对货物运输重量限制和征收关税做了相应的调整,分类别每车征收关税在13000至14000美元,口岸通关环境好转,通关速度加快,但对发往吉尔吉斯斯坦等国的过境货物仍实行严格限制重量措施。 3.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货物出口选择手续简便、费用低的边民互市和国际班车,特别是国际班车载货出口现象较普遍。企业一般将货值低、不能退税的百货、果蔬类商品通过班车运输出境,这也是贸易额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4.蔬菜出口遇到通关问题。主要原因是:保鲜技术落后,运输损耗大;蔬菜水果农药残留量偏高,品质达不到出口标准;哈方实行的以量定关税政策,限制了货值较低的果菜通过边境小额贸易方式出口;通关时间过长,加大了果菜的损耗。 5.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建设资金仍有8亿元的缺口。 6.伊犁都拉塔口岸2006年正式开放后并没有被列入国家“十一五”口岸发展规划,目前只能双边开放,不能多边开放,得不到国家应有的口岸基础建设资金支持,影响了口岸的发展。 7.据企业反映口岸国检部门对非法检商品要求检验,海关对非法检商品要求企业提供检验报告,增加了企业的出口成本。 8.旅购企业出口普遍下滑,除国家政策调整受影响以外,地方奖励政策发生变化,如伊犁的个别企业在喀什落户,这是南增北减的原因之一。 9.货运、边境贸易、旅购企业经营秩序不够规范,采取压低费甚至让利退税等不正当竞争办法争夺中亚客商。 10.中小企业规模小,自有资金少,无资产抵押,融资贷款难。 11.企业反映,中哈贸易政策不对等,哈方“灰色清关”现象依然严重,口岸经常出现通关不畅等问题。 三、化解伊犁州边境贸易发展问题的对策 对此,伊犁州政府以及外贸部门积极采取新的应对举措,化解伊犁州边境贸易发展问题,以确保完成进出口增长目标任务,主要措施如下: 1.除重点企业外,将州直八县二市和28家生产型企业也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对经营中存在的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及时帮助解决或反馈,为各县和企业发展助力。对已注册的130多家中有实力、有发展前景的外贸企业和有意发展外贸业务的内贸企业加以引导,给予政策和信息方面的支持,努力培育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外经贸队伍。 2.组办好“哈洽会”、“乌洽会”,为各县和企业搭建开拓国际市场的平台。多为企业办实事,提高企业开拓市场、出口地产品的积极性,提高外经贸拉动地方经济的含金量。 3.创新制度,规范管理。因地制宜地制定出符合新疆区情和伊犁州州情的各项优惠政策。对边境贸易与经济技术合作涉及的招商引资、口岸管理、人员往来、边境旅游、进出口商品质量、贸易秩序等方面进行明确规范。强化各口岸管理委员会的协调职能,加大管理力度,增加政策透明度,为开展对对外经贸合作营造良好的法制氛围。 4.加强服务,完善协调机制。建议国家充分发挥驻哈国使领馆的作用,把收集哈方市场信息(包括哈方制度、法律、法规、宏观经济形势、市场动态等)作为专项工作,利用我国政府的外经贸公共信息服务专项资金建立开拓哈市场的公共信息库,在政府有关网站上加以公布,及时更换有关信息。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外经贸人才,积极完善“大通关”协调机制,切实为企业开拓市场服务。 5.加强金融支持力度。加大信用保险力度,降低开拓哈萨克斯坦市场的风险。国家应充分发挥政策性保险的作用,增加出口信用保险的资本金,加强其承受能力,并且将开拓俄、哈市场作为当前支持的重点。建议在新疆伊犁设立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新疆伊犁营业部),适当提高对哈出口保费的补贴比例,有效规避开拓哈萨克斯坦市场的风险;加强双边协调,为结算、汇兑等创造更便利的条件。 6.坚持以质取胜战略不动摇。发展的着力点从规模和速度转移到效益和质量上来。扩大一般竞争性大宗产品的出口、稳定资源性产品出口、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和我国有比较优势产品的出口比重,限制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层次的加工贸易项目和外资项目;加大国外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资源性产品进口,以市场换技术,以市 场换资源,充分发挥进口对提高经济内在素质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 7.大力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加强新产品的研制开发,加大出口企业技改力度,加快利用高新和先进适用技术带动、改造、提升纺织、冶金、石油化工、有色金属等传统产业的步伐,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升级,把发展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扩大对周边国家的大型成套设备出口,参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大循环。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贸易结构调整,塑造新的竞争优势。 8.实施品牌战略,努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大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培育出口自主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大力发展自主出口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鼓励企业做好相关产品的国际认证、安全认证、环保认证、原产地认证等,获取产品在国际市场的通行证,提高对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9.大力开拓服务贸易领域。对拥有地缘优势、人文优势的新疆伊犁州而言,与周边国家开展服务贸易具有比较优势。 10.通过整合做大做强外贸企业。积极引导外贸企业走强强联合之路,造就一批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具有跨国经营能力、管理规范、诚信度高的外贸企业,促使他们不断扩大经营规模,把握市场的主动权。 11.加强出口商品的检验检疫和监管。加强旅游购物和边民互市出境商业性货物检验检疫监管,依照边贸管理规章组织出口货物,不购买,不经营假冒伪劣商品;继续依照先报检后报关,边贸出口货物凭检验检疫机构出具的检验证书验放的管理规定,查验放行边贸出口货物。各部门密切协同配合,共同把好边贸出口商品关。

第3篇:边境贸易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中俄边境贸易在中俄双边贸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回归分析,利用2000-2008年的数据,对中俄边境贸易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中俄边境贸易对两国的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此外,中俄边境贸易对中方的经济增长贡献率大于对俄罗斯的经济增长贡献率。对此,文章从宏观、中观和微观角度提出了为促进中俄边境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中俄边境贸易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深入发展,两国经贸合作关系开始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中俄边境地区的经贸合作,尤其是边境贸易,在两国贸易中的比重基本稳定。2002年,中俄边境贸易额为31.7亿美元,占当年双边贸易额的20.1%;2003年为35.2亿美元,占当年双边贸易额的22.3%。2004年为42亿美元,占当年双边贸易额的将近20%。2005年中俄边境贸易额达55.7亿美元,同比增长32.7%,占同期中俄贸易额近20%。2006年中国与俄罗斯的边境贸易额达70亿美元,占当年两国贸易总额的两成左右。 

目前,俄罗斯已是中国第七大贸易伙伴,而中国是俄罗斯第三大贸易伙伴。展望2008年的双边贸易,齐普拉科夫认为,中国对俄罗斯出口的良好趋势将会继续。他总结了4点原因:首先,俄罗斯经济生活日趋活跃,居民支付和消费能力的提高会给中国对俄出口注入新的活力。其次,中国商品竞争力明显提高,其中许多是俄罗斯需要的生产资料和消费品。再次,中国出口的方向逐渐由美国转向欧洲国家,这一转向将会促进中俄双边贸易的发展。最后,卢布对美元升值幅度比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大,从出口角度而言,这使得俄罗斯市场比中国市场更有吸引力。 

本文基于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使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考察中俄边境贸易对两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试图得出一些有数量依据的结论,并针对中俄边境贸易中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二、中俄边境贸易对两国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模型分析 

 

基于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本文需要的数据包括:中俄边境贸易总额及其增长率中、中俄两国国 

内生产总值gdp及其增长率。数据来源于中俄经贸合作网、《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和国研网,通过计算选取2000-2008年的数据。 

利用eviews软件的最小二乘法对边境贸易增长率与两国gdp增长率的相关程度进行回归分析和检验。

中国gdp增长率与边境贸易增长率的回归模型(1):δcgdp=0.084189+0.08899δbjmy,其中,t统计量的值分别为(7.386)、(1.566),判定系数r2=0.259,方程显著性检验值f=2.45,概率p=0.16。 

俄罗斯gdp增长率与边境贸易增长率的回归模型(2):δrgdp=0.057733+0.068833δbjmy,其中,t统计量的值分别为(3.127)、(0.748),判定系数r2=0.074,方程显著性检验值f=0.559,概率p=0.479。 

模型(1)的回归结果表明:边境贸易增长1%将导致中国gdp增长约0.09%;模型(2)的回归结果表明:边境贸易增长1%将导致俄罗斯gdp增长约0.07%。 

以上分析结果可看出,中俄边境贸易对两国gdp都有促进作用,边境贸易额的增加也一定程度上带来了gdp的增加。但是中俄边境贸易对两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边境贸易增长率与两国gdp增长率的回归分析结果看,边境贸易增长1%将导致中国gdp增长约0.09%,边境贸易增长1%将导致俄罗斯gdp增长约0.07%,边境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作用仍大于对俄罗斯的影响。 

 

三、加强和完善中俄边境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结合上述结论给出启迪性的政策建议:宏观层面,政府应大力扶持边贸的发展,应做好各项工作,争取通过俄罗斯加入wto的谈判,实现互惠互利。中观层面,执法及服务机构应大力配合,加强与俄罗斯执法机构的交流和合作,从而为中俄双方边贸有序、正常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护,营造安全的经商氛围。微观层面,个人和企业必须调整意识,转变观念,扭转向俄罗斯大力推销低档库存的做法,企业要从开拓市场的战略出发,大力培养懂俄语、通业务的人力,以便及时了解动态,适时把握商机。从而使中俄边境贸易的发展步入快速、高效的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郭立.中俄区域贸易博弈分析[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8(6). 

2、王文举,查弦.中俄边境贸易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8). 

3、王金亮.影响中俄贸易主要因素的实证分析[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8(3). 

第4篇:边境贸易论文范文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环境不平衡发展的情况严峻,我国粗放式的贸易发展模式加剧了这一局面。在思考如何融入人文贸易发展的这一时代大潮流中,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落实中央提出的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外经贸工作的实践,探索借助发展人文贸易提升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模式的新思路,研究抗衡贸易保护主义的新趋势——人文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对策,从而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战略转变。同时,研究我国如何发展人文贸易,“以人为本”,使人类活动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我国向生态效益型经济发展也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内涵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世界经贸的变化和发展,在多边贸易体制的制度框架下,一种新的价值取向正在国际贸易领域内悄然形成,即贸易的人文化(即人文贸易)——现代人文主义思想在国际贸易领域的体现,它通过以WTO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制度安排,特别是“贸易与环境”等问题纳入WTO新一轮多哈发展议程,使国际贸易活动不仅重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问题,而且关注人类发展中的社会问题。

(一)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及发展

从人文主义对经贸思想的影响分析,人文主义的发展分为传统及现代人文主义两个阶段。

系统化的传统人文主义始于西方社会的文艺复兴时期,其主要特征是“肯定世俗人生的意义,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推崇人的价值与个性解放;留意人的精神潜能;重视人的感性经验与理性思维,主张运用人的知识来造福人生;建造一个人类幸福的理想家园。”传统的人文主义是一种传统的主体主义,即“人本主义”,把人确立为价值原点,认为人在一切事物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是一切事物的衡量尺度。与传统人文主义思想相伴而生的国际贸易理论是重商主义,重商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于西方社会的一种经济贸易思想。15世纪初,正当文艺复兴运动进入初期发展阶段之时,重商主义兴起,其发展深受人文主义的影响,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实践为重的传统人文主义思想。

现代人文主义反对传统的主体主义,它更关注人的现实生存环境,一种对“人”的“存在”的思考,是建立在对人性尊重的基础上追求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的理性态度,具有强调人的作用和地位,关怀人的历史境遇,致力于人与人的平等、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和人与自然的统一等特点。概言之,现代人文主义是一种以人为本、尊重人性需要,并在深沉思考的基础上去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的观念形态,在价值取向上表现为对美好、真理、自由、民主、公正、仁爱、宽容、和谐等的追求。因此现代人文主义谋求的不是短时的经济利益,而是人类的终极幸福。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发展,如可持续贸易理论、绿色贸易理论及WTO框架下技术标准、社会标准、劳工标准等关注人性化的贸易制度变迁与安排,也逐渐显现出现代人文主义的影响。

(二)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内涵

在现代人文主义的影响下,国际贸易内形成了贸易人文化的价值观。国际贸易人文化是现代人文主义思想对传统贸易观缺陷的矫正,是指在与国际贸易有关的一系列活动中,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尊重人的生命及其价值,以保障人的幸福和尊严为目的,协调效率与公平、技术与人性、科学与人文的关系,使人类活动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贸易发展观。国际贸易的人文化强调在贸易发展的过程中要关注人的身心健康;保持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及人类社会整体的协调发展。

在传统人文主义的影响下,国际贸易的指导思想以谋取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和对物质财富的最大限度占有为目的。不管是重商主义理论,还是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和H-O原理都只是重视贸易的总量,很少顾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承受能力。传统人文主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集中体现在以GATT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宗旨之一是“对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过分地强调人的“主体性”一方面导致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脱节,另一方面导致人类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对立,使人类社会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失衡、贫富分化等。

现代人文主义思想从根源上改变了传统人文主义思想对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错误价值导向。以1995年建立的WTO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旗帜鲜明地将可持续发展写入前言,作为一个重要宗旨,这是对GATT宗旨的重大发展。在发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牢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目标,是着眼于全球的长远利益和子孙后代的幸福,防止片面追求眼前利益的倾向,防止由于一味地追求某一时期生产与贸易的发展,而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以至从根本上动摇国际贸易的基础,降低人类的生活水平。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根本大计,对今后全球的稳定和繁荣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从GATT对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演变成WTO对世界资源的“合理”利用,一方面反映出WTO寻求的人类对资源利用能力的扩大主要表现在对资源利用质的提高,而非对资源利用量的扩大;从更深层次上讲,也是现代人文主义思想在国际贸易的体现,是贸易人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二、国际贸易人文化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一)国际贸易人文化是现代人文主义思想对传统发展观和传统贸易理论进行反思的结果

传统发展观的前提是自然资源供给能力的无限性,而基于完全竞争市场假设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也认为,各国只要生产和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就能使社会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增进社会财富和提高社会福利。实践证明,自由贸易确实会增进“社会财富和福利”。另一方面,人们逐步认识到,这种基于资源和要素主导型的传统发展观忽略了环境保护的成本,是导致环境恶化和资源短缺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低价低质竞销的粗放型贸易发展模式在较低社会标准(如劳工标准)的基础上不仅恶化了贸易条件,也损害了工人的身心健康。国际贸易的人文化发展倡导用环境标准、社会标准等原则来约束贸易自由化,探讨现代人文主义精神下自由贸易对社会财富和福利的“现实”增长。

(二)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对国际贸易人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基于共同利益和愿望,旨在通过权威或约束性制度安排或规范,以促进全球福利和提高交往效率的国际机制变迁,推动着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WTO建立后,国际贸易体制也进入了问题结构模式与国际组织模式并存的时代。在这种情况下,多边贸易体制中议题的扩展和延伸呈现两个特点:一是由边境措施向各成员方国内政策延伸,即议题由直接关注限制市场准入的贸易措施,转向各成员方的补贴、政府采购、环境、知识产权等国内立法,甚至有进一步向劳工、人权等社会标准的立法进行延伸的趋势;二是由针对贸易本身转向与贸易有关的问题,如贸易和环境、贸易与竞争等。这为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下国际贸易的人文化发展提供了空间,在各国的关注和努力下,极大地促进了其发展;并且以WTO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中争端解决机制、政策审议机制的完善,为防止个别国家利用国际贸易的人文化为幌子推行新贸易保护主义提供了保障,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健康发展。

(三)国际贸易人文化是对人的生存环境和贸易关系进行国际协调的产物

“制度是人所创立的众所周知的规则,其目的在于抵制人可能有的机会主义行为。”由于国际贸易使实施较低社会标准的国家工人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恶化及环境资源的负外部性、市场失灵导致的治理环境的成本和收益不对称等等,为了避免各国免费搭车的费用规避心态及建立在不同生产标准上的“不公平贸易竞争”,国际社会制定了一系列国际绿色、社会规范对贸易与人的生存环境关系进行协调。协调的进程实质上就是现代人文主义与国际贸易准则相融合的过程,从而促进了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发展。

(四)国际贸易人文化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有关

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发展进程实质上是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相伴而生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是20世纪末国际贸易领导中出现的重要现象,随着多边贸易体制的完善,WTO的贸易自由化原则、非歧视原则使得关税、配额、许可证等传统贸易壁垒作用大大削弱。发达国家转而借助于WTO的例外原则,即允许以人类和动植物生命健康为由设置一系列标准,于是各种社会标准、技术标准、环境标准应运而生,取而代之成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法律手段。因此,国际贸易的人文化发展与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人文化”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新贸易保护主义披上“人文化”的外衣,采用“人文化”的保护手段(社会标准、技术标准、环境标准等)与传统的贸易保护手段(关税、配额等)的暂时性、短期性相比,有演变成为长期性、定型化制度机制的趋势,国际贸易的人文化发展在顺应时代潮流的同时,将注定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冲突和妥协中发展。

三、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国际贸易理论基础的动摇

1.对指导国际贸易理论价值取向的哲学思考

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是现代经济学基本的核心假设,是现代经济学产生、发展和研究工作的核心与起点。经济学研究主要建立在人们受自身利益驱动并能做出理性决策的假设基础之上。因此,从哲学意义上讲,该假设其实是基于人本主义、功利主义的,把人看作是理性、自利、谋求利益最大化的。西方主流经济学从“边际革命”以来,几乎不再把经济伦理问题纳入正式的或称标准的经济分析之中。究其因,至少有一点是重要的,那就是理性的自利行为被作为经济分析的基点,而效益最大化的追求似乎成为经济行为的全部内容,其余则都是次要的、非本质的。

国际贸易作为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其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影响。然而,这样的趋势并不能客观把握经济事实,因而也不断受到冲击,当“经济人”基本假说之局限越发显现,“不讲道德”倾向的“经济学”越来越受到质疑批判;经济发展的冲突还不仅仅表现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人人关系),而且直接冲击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天人关系),带来人性、情感需求与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现代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在国际贸易内形化的新价值取向。人文贸易的哲学基础——现代人文主义坚持“以人为本”,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人文主义关注人的发展与完善,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关注生活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实践这种价值和意义的精神。其哲学价值取向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是完全不同的,对谋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提出严重挑战。

2.对传统自由贸易能增进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的质疑

关于自由贸易可以改善经济福利的论断是经济学中最古老和最广泛接受的原则之一。它在构造国际政治、政府和制度框架(比如,单一市场地区,如欧盟和WTO)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自由贸易理论(不管是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李嘉图的相对成本理论还是H-O模型等)论证的条件假设中都没有把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的负面影响计入生产成本。没有考虑环境成本的“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其实是一种“虚拟”、“现时”的增长,其增长的背后忽略了“现实”、“延时”的补偿成本,如果考虑环境成本带来的财富和福利的损失,传统的自由贸易会增进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的结论实际上可能站不住脚。

假设生产商品A产生不利的外部效应(环境污染),并且只对生产国的公民造成影响(也就是没有国际间的污染转移)。对于进口国,我们已经发现,贸易的开展减少了国内对商品的产量,因此环境的外部效应也减少。对这个国家而言,将外部效应考虑进来,更加肯定了关于自由贸易有利的诊断。但是,对出口国而言就不是那么清楚了。产量的提高使得外部费用增加,从而降低了贸易带来的净收益。污染外部效应的增加可能大于出口顺差带来的利润,在这种情况下该国面临福利的净降低。因此,需要获取进一步的信息来得出贸易是否对出口国(或者是全体国家)有利的明确结论。尽管如此,生产的外部效应的存在减弱了自由贸易的作用,这一点是十分明确的。自由贸易是否是一个使福利最大化的制度框架成为争论的焦点,Runge(1985)分析指出,国际贸易的增长往往增加人均GDP规模,但如其他条件相同,环境危害的程度与经济产量和GDP正相关。另外一个理由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即跨越国境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过程必然产生环境污染的国际转移,贸易的自由化可能对环境造成不利的后果,并增加控制环境恶化的难度。

因此,对传统自由贸易效应的质疑过程中,特别是在树立“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审视贸易利益评价标准的科学性日益成为当前的研究重点。

(二)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多边贸易体制的挑战

随着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发展,如何协调环境与贸易的关系,对多边贸易体制的许多基本原则提出了挑战。如生产过程和方法(PPM)问题和双重环境标准的争论对现有国民待遇原则提出了质疑;国内禁止产品出口或对外投资问题及缔约国和非缔约国不同待遇对非歧视原则和最惠国待遇原则提出了挑战;环境补贴和与环境成本内在化有关的生态倾销问题使得人们重新思考公平贸易原则;发展中国家在保护环境方面能否享有特殊待遇?还有数量限制是否符合多边贸易规则等。众多的多边、双边环保协议,大量的国家环保法规、政策和措施与现有的多边贸易存在很多不协调之处,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发展,将从新的角度思考两者的协调问题。

(三)国际贸易人文化考验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较量

国际贸易人文化发展一方面促进发展中国家积极转变对外贸易的增长方式,将环境成本纳入贸易利益的评价体系中去,阻止其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国际贸易的人文化发展也考验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较量,从是否应该将贸易与环境议题纳入WTO新一轮谈判议程这一激烈争论中也可略见一斑。以美国、欧盟为主的发达国家积极倡导,因为如果在WTO中进行贸易与环境问题的谈判,要求各成员实施严格的环境法规和标准,发达成员就可以阻止发展中成员低环境标准和低附加值的产品进入本国市场;同时,发达成员可凭借自身在经济实力和环保科技上的优势,在庞大的国际环保市场中占据领先位置。而发展中成员(包括我国)则普遍反对,因为保护环境固然能为发展中成员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资源,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执行严格的环境法规和标准,无论从提高生产成本还是从限制出口潜力来说,对发展中成员都是严峻的挑战;一旦发达成员所主张的严格的环境法规和标准为WTO所肯定,很可能被发达成员滥用,成为“人文壁垒”(如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等),发展中成员的产品将无法进入其市场。

四、建立以人文贸易为基础的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初步探讨

建立以人文贸易为基础的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把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应对贸易的人文壁垒列入人文贸易的系统化研究范畴,从而提高贸易政策的有效性、全面性。

(一)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目标

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必须以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促进对外贸易的人文化发展。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应与人文化发展方向内涵是一致的。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应跳出传统意义上的片面追求贸易额的“可持续”增长,而是在关注贸易总量的同时还应关注贸易的实际质量,从以物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从追求短期利益的可持续发展到追求长期综合利益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将可持续发展和人文化发展相结合,从指导思想的高度看,经济和贸易的持续高速增长必须是通过依靠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来实现,而不是靠对环境和资源的粗放式消耗来维持,应以追求外贸、经济、生态环境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效益为中心,促使对外开放的各个方面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应努力寻求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出口、进口、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引进技术、海外投资等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依靠技术进步和强化管理,大力控制并努力减少对外开放对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把提高环境质量作为提高出口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来抓,树立环境竞争力意识。建立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对外开放法规政策体系、决策机制和协调管理机制。

(二)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主要措施

1.重新审视对外贸易效益来源,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转变外贸的增长方式,必须重新审视外贸效益来源。首先必须建立人文贸易的评价体系,在衡量外贸效益的经济指标体系中增加生态指标和社会指标,客观评估外贸对国家经济、生态、社会带来的整体影响。在此基础上,重新思考外贸效益的来源,对资源投入与贸易收益严重失衡的产业进行技术革新,减少其负外部性,促进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外贸收益的现实增长。

2.建立贸易与环境的有效协调机制

建立贸易与环境的有效协调机制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加强贸易与环保法规、政策的协调,充分考虑贸易政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及环境政策对贸易的扭曲代价,实现贸易与环境的双赢;其二是建立人文贸易措施保护体系,推行绿色贸易行动计划,合理建立中国产品绿色标准体系,既可以增加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产品的实际竞争力,又可以实现以人为本,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的保障体系。

3.构建应对国际贸易“人文壁垒”的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

国际贸易的人文化发展伴随着“人文壁垒”的产生,为了防止其带来的负面影响,需构建相关的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对人文贸易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引起的“人文壁垒”的变化因素进行监测、识别、评价、预测、预防控制并及时矫正不良发展的趋势,以保证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幼文.《多哈发展议程: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3

第5篇:边境贸易论文范文

关键词:边境贸易;经济增长;计量分析

中图分类号:F7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23—0037—02

中越关系正常化以后,桂越边境贸易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大大的促进了防城港市边境贸易的发展,防城港市经济的发展也伴随着边境贸易的发展而迅速增长。在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启动的背景下,地处东盟经济圈与泛北部湾经济圈的防城港市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与前景,分析防城港市的边境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意义重大。

1 国内研究现状

谢晓丰,宋伟伟(2009)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回归模型,阐明边境贸易对黑龙江省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并针对黑龙江省自身的特点和发展需要的实际,提出了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扩大对俄投资等措施来促进对俄边境贸易发展。

吾斯曼·吾木尔,阿依吐松·艾则孜,克然木·热合木吐力(2010)采用ADF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实证分析方法对新疆与哈萨克斯坦地区的边境贸易对新疆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探讨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向哈萨克斯坦进口贸易是新疆经济增长的原因,而出口不是新疆经济增长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张振强,韦兰英,阮陆宁(2010)运用协整分析方法、误差修正模型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计量方法对凭祥市1990~2008年统计数据分析得出:凭祥市对越南边境进出口贸易与其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经济增长是边境进出口贸易的Granger原因,同时边境出口贸易也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

2 数据与变量

本文分析所使用的样本数据来源于《防城港市统计年鉴》,以防城港市1995~2010年16年的边贸成交额(TEM)为解释变量,防城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为其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为被解释变量,其中边贸成交额已按当年平均汇率换算成以人民币为单位的边贸成交额。为了消除时间序列中数据可能存在的异方差现象,对以上两个变量进行对数变换,变换后变量的对数形式分别表示为LnTEM和LnGDP。本文将采用EViews6.0计量分析软件,按照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建立模型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顺序对经济时间序列变量进行分析。

3 边境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分析与检验

3.1 平稳性检验

如果一个时间序列其统计特性不随时间变化而改变,这样的时间序列就是平稳性时间序列。反之,则是非平稳时间序列。简而言之,如果一个时间序列是平稳的,就不管在什么时间测量,它的特征值都保持不变。单位根检验是对一组时间序列变量平进行稳性检验的方法,本文拟将运用ADF检验法对变量LnGDP和LnTEM以及它们的差分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原序列lngdp和lntem、原序列的一阶差分序列dlngdp和dlntem都是非平稳序列,原序列的两阶差分序列ddlngdp和ddlntem是平稳序列,所以原序列是两阶单整序列。由于原序列lngdp与lntem的单整阶数相同,它们之间就有可能存在协整关系,以下将对其进行协整检验。

3.2 协整检验

为了避免时间序列出现伪回归现象,需要对模型进行协整检验,要保证包含单整变量的模型有意义,既需要各变量的单整阶数相同,且单整变量之间也必须存在协整关系。本文将运用Johansen技术对其进行协整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函数存在协整关系。非平稳变量具有协整关系可以直接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进行回归分析,回归方程如下所示:

从回归分析的结果可知,防城港市边贸成交额与其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紧密联系,边贸成交额对经济增长的弹性为0.7481,即每增加一个单位的边贸成交额,可以拉动0.7481个单位的地区生产总值(GDP)的增长,可见,防城港市的边境贸易对其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拉动作用。

3.3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只能说明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并不能说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所以变量LnGDP与LnTEM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需要进行因果关系检验。本文将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对此进行进一步研究。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滞后2期时,防城港市边贸成交额是其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但防城港市经济增长并不是其边贸成交额的Granger原因。

4 结论及对策建议

从上述的计量分析过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从平稳性检验结果来看,防城港市的地区生产总值(GDP)和边贸成交额(TEM)的原序列与一阶差分序列都是非平稳序列,但它们的二阶差分序列是平稳序列并且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第二,从协整分析的估计方程可以看出,防城港市每增加一个单位的边贸成交额,可以拉动0.7481个单位的地区生产总值(GDP)的增长,说明防城港市边境贸易额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相当显著的。第三,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来看,防城港市边贸成交额是其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但防城港市经济增长并不是其边贸成交额的Granger原因。这说明防城港市边境贸易可以拉动它的经济增长,而防城港市的经济增长对其边境贸易增长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

从以上分析过程及结论,可以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由于防城港市边境贸易对其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相当明显,所以防城港在发展经济时要特别重视边境贸易的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防城港是西部第一大港,防城港应该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域发展的机遇,充分利用其区位优势,加大港口建设,发展海上边境贸易;第二,2010年东兴市又被规划为国家重点开放开发试验区,东兴应该加快推进跨境贸易经济合作区的建设,充分发挥新东兴互市贸易区的作用,促进与越南之间的边境贸易发展。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防城港市经济增长并不是边境贸易增长的Granger原因,但这并不表示,防城港市经济的增长不能带动边境贸易的增长,只是带动作用并不明显。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第一,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增加边境贸易投资,重视对产品的高新技术的开发,提高产品竞争力,把经济增长与边境贸易的增长结合起来,统筹考虑;第二,重视边境贸易的促进作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良边境贸易环境,鼓励有条件的边贸企业积极开拓贸易市场,努力吸收有实力的大企业来边境地区投资,促进国内外优势企业和边境地区企业之间的合作。

参考文献:

[1] 谢晓丰,宋伟伟.黑龙江省边境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10).

第6篇:边境贸易论文范文

关键词:滇越;边境贸易;对策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1-0249-03

云南省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边界线长4 060公里,中越边界线长达1 353公里。云南省与越南山水相连,双边边境贸易历史悠久。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GMS、CAFTA以及云南省“桥头堡”战略建设的开展,云南省与越南的边境贸易合作得到进一步发展。自2007年以来,越南始终保持云南省第二大贸易伙伴国地位。特别是自2010年1月1日起,中国对东盟老成员国(印尼、泰国、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93%产品的贸易关税降为零,初步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2011―2015年,中国对包括越南在内的东盟新成员国(越、老、柬、缅四国)的商品亦将实现零关税,全面建成自由贸易区。关税的逐步削减降低了云南省边贸企业的经营成本,提升了企业的盈利空间,滇越边境贸易的发展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滇越边境贸易发展的现状

(一)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云南与越南山水相连,发展边境贸易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和人文优势。自 1992 年中越两国关系正常化以来,云南省与越南的边境贸易额呈现不断上涨趋势,边境贸易额占双边贸易总额的比重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

从表1可以看出,云南省与越南不论在边境贸易还是一般贸易方面,除了2008年有小幅波动以外,总体保持增长态势。2008年由于国家对资源型贸易宏观调控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限制“两高一资”产业,取消出口退税等措施的出台及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云南与东盟资源型贸易成本大幅增加,贸易门槛不断抬升,多项加工贸易终止,双边贸易额一度陷于停滞状态,外贸出现整体下滑,自2009年后双边贸易保持着相对较为稳定的增长形势。

(二)云南出口越南的商品以制成品为主,进口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

滇越边境地区资源的禀赋差异,为滇越边境贸易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云南省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享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的美誉。越南矿产资源与农产品资源丰富丰富,种类多样,主要粮食作物包括稻米、玉米、马铃薯、木薯等,主要经济作物包括咖啡、橡胶、腰果、蚕丝等。云南与越南边境贸易的商品结构主要以农产品及矿产品为主。近年来,机电产品的进出口也在日益增长,随着云南与越南之间贸易结构的不断调整,滇越边境贸易结构也有所改善,技术密集型产品以及云南省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产品如机电产品与电力等逐渐在滇越边境贸易中占有一角,云南省与越南市场互补作用越来越明显。

在2011年滇越边境贸易商品结构中,云南从越南进口的主要商品有金属矿砂、农产品、化工产品、木材及制品,2011年云南从越南进口的资源性产品持续扩大,金属矿砂同比增长70.39%,占云南省对东盟贸易同类产品的33%,其中,铁矿进口0.25亿美元,同比增长298%,占云南对越进口金属矿砂总量的87%;农产品进口同比增长127.21%,成为滇越贸易中对越贸易的重点,其中,木薯进口0.23亿美元,同比增长49.43%。2011年在云南省对越南出口的大类商品中,农产品、机电产品与电力等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增大,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62.61%、85%与6.28%,磷化工出口增长缓慢,有色金属等资源类产品出口大大下降,增减幅度分别为6.45%和-77.14%。

(三)贸易主体多元化,民营企业成为对外贸易的主力军

在滇越边境贸易中,参加边境贸易的经营主体主要有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以及边境居民等,民营企业成为对外贸易的主力军。民营企业作为云南省开展对外贸易和投资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发挥优势积极开展国际化经营,“走出去”步伐稳健,成效显著,而东南亚国家是云南省民营企业“走出去”的传统市场。截至2013年9月,云南省民营企业在东南亚国家设立投资企业共计258家,占民营企业在境外成立企业数的81.4%。以云南通往越南重要的交通枢纽,同时进出口货运量连续七年排在云南省口岸第一位的河口为例,2012年经审批及备案并通过河口口岸走出去的企业共11家,其中10家均为民营企业。而且,从对外投资与工程承包的区域来看,全部集中在邻国越南。

(四)人民币成为滇越边境贸易最主要的结算工具

2003年,人民银行批准中国农业银行河口支行、麻栗坡支行天保办事处办理中越两国银行间边境贸易结算人民币现钞出入境调运业务,开创中国国际间人民币出入境调运业务先例,2004年11月中央正式批准云南边贸企业可以用人民币结算,并享受退税政策。2010年7月29日,云南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人民币已成为滇越边境贸易边贸选择的最主要结算工具,其中95%以上通过人民币结算。

云南省边贸企业使用人民币跨境结算并享受退税政策,既有利于巩固人民币的信誉和促使人民币周边化,又有利于减少企业换汇风险和成本,对促进边境贸易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据统计,2013年河口边贸企业在河口国税局办理出口退税业务有66户,其中,以人民币结算实际办理退税业务企业有54户,共退税款3 136.5万元,同比增长5.8%。

二、滇越边境贸易发展面临的困难

(一)边境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过境通道建设不能满足区域性合作带来的巨大货流量与人流量的的通关,造成停滞时间长,无法按期交货,而市场的瞬息万变可能导致贸易方的损失,影响后续的合作。边境口岸除能满足边境贸易货物转运等基本需求外,对于实现货物的仓储、物流、加工等方面的需求仍无法完成。此外,电子口岸建设缓慢,影响通关便利化。

(二)边境贸易成交产品附加值低

尤其是越南出口到中国的产品,边境贸易成交产品附加值较低。加上边境地区经济与技术相较于大中城市相对落后,缺乏相应的技术优势,无法很好地完成边境地区资源的开发,所以进出口商品档次低、规模小,其形式也较单一,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等贸易方式所占比重更是少之又少,基本以边境小额贸易为主。

(三)边境贸易企业融资困难

滇越边境地区开展边境贸易的企业多为民营或私营企业,其注册资本偏低,加上边贸企业发展空间不能相比于城市中大型企业,经营能力比较弱小,无法满足银行的基本贷款条件,商业银行对边贸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不够,对边贸企业的贷款条件苛刻及风险控制严格,导致边贸企业融资困难融资渠道少,发展缓慢,影响边境贸易的顺利开展。

(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零关税政策的不同步性导致部分贸易转移到东盟国家

CAFTA的建立,使得东盟老六国成员的关税在2010年就已基本实现零关税的优惠政策,而对于包括越南在内的东盟新四国,在2010―2015年才能完全实现零关税的局面,原先借助云南边贸优势出口到越南的外地货源对云南边贸出口的依赖性会大大降低,可能避开云南边贸而转向一般贸易渠道直接出口到东盟,以获取自贸区的零关税优惠,进而导致云南边贸出口下降。同时,东盟老六国优势产品更容易以零关税进入云南,在此期间,滇越边境贸易的发展仍会受到这一发展阶段的制约。

三、促进滇越边境贸易发展的对策

针对滇越边境贸易发展的现状特点及所遇到的问题,紧紧把握西部大开发战略、GMS、CAFTA及云南省“桥头堡”战略建设的时机,可以从以下方面改善滇越边境贸易现状:

(一)加强滇越边境口岸设施建设与管理

健全的口岸、良好的环境才能保障边境贸易的顺利开展。在滇越边境贸易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好西部大开发战略与云南省“桥头堡”战略建设这一优良契机,配合跟进国家优惠政策,加强口岸硬件设施建设,改善边境口岸交通运输条件,加强口岸公路、铁路、机场建设,完善口岸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满足滇越边境贸易中越来越大的物流量要求;加强边境电子口岸建设与国境通道建设,实现通关便利化,保证货流量与人流量的顺利通关;加强滇越边境口岸及边民互市点的管理,为边境贸易的发展营造一个秩序优良的环境,保障滇越边境贸易的发展。

(二)调整滇越边境地区进出口商品结构及产业结构

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施行招商引资政策,引进新的技术生产提高滇越边境地区加工制造业的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加工贸易、技术贸易在边境贸易中比重,改善贸易形式单一的局面;利用新技术加大边境地区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深入挖掘边境地区资源优势与产业优势,发展滇越边境特色产业,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

(三)继续推进人民币跨境结算工作

出口企业如选择用美元结算,100 万美元每年有 3%~4%的汇率损失,在汇款时每笔还有1 000 元的手续费,而用人民币结算,银行是不收取手续费的。对出口企业来说,用人民币结算大致可以节约 3%~5%的成本。这可以提前锁定成本和收益,规避汇率风险,节约换汇或融资成本。滇越边境部分地方城市应积极响应云南省实行人民币跨境结算的优惠政策,加大对实行人民币跨境结算工作的支持,拓展地区商业银行的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减少边贸企业在进出口环节的换汇成本,增加利润,降低企业的汇率风险,促进滇越边境贸易的发展。

(四)加强滇越边境地区年度交易博览会交流合作

中越(老街)国际贸易交易会与中越(麻栗坡)国际商贸旅游交易会的举办加深了滇越双方的交流合作,带动了云南省边境地区与越南的项目投资。边境地区应进一步丰富交易会的内容与形式,吸引更多的投资项目,促进边境地区产业升级。此外,在举办年度交易会基础上,边境地区还可以在边境口岸举办口岸论坛,以此加深滇越边境双方口岸的合作,实现双方通关便利化,促进滇越边境贸易的快速发展。

(五)建立专门信贷制度,为边贸企业提供融资渠道

为滇越边境地区开展边境贸易的企业建立专门的边贸企业信贷制度,为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商业银行可以适当放松边贸企业的贷款条件,使企业有更多的流转资金来开展边境贸易项目。政府也应该加大招商引资政策与制度的实施,引进外商投资项目,帮助边贸企业的扩大发展,提升边贸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古小松.越南国情报告(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 赵青.中越经贸合作充满机遇―中国驻越南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一席谈[N].经济日报,2010-09-11.

[3] 郭碧环.中越贸易分析[J].宏观经济,2011,(5):82-83.

[4] 范宏贵,刘志强.中越边境贸易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106-183.

[5] 石峡.发挥边界经济地理正效应,拓展创新中越边境贸易[J].中国与东盟,2007,(1):29-33.

第7篇:边境贸易论文范文

[论文摘 要]在国际贸易人文化发展这种重要趋势的背景下,研究其对未来国际贸易的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所带来的影响有着重大的意义;探讨建立以人文贸易为基础的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把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应对贸易壁垒列入“人文贸易”的系统化研究范畴,也有助于大大提高贸易政策的有效性、全面性。

一、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内涵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世界经贸的变化和发展,在多边贸易体制的制度框架下,一种新的价值取向正在国际贸易领域内悄然形成,即贸易的人文化(即人文贸易)现代人文主义思想在国际贸易领域的体现,它通过以WTO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制度安排,特别是“贸易与环境”等问题纳入WTO新一轮多哈发展议程,使国际贸易活动不仅重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问题,而且关注人类发展中的社会问题。

在传统人文主义的影响下,国际贸易的指导思想以谋取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和对物质财富的最大限度占有为目的。不管是重商主义理论,还是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和H-O原理都只是重视贸易的总量,很少顾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导致人类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对立,使人类社会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失衡、贫富分化等。

现代人文主义思想从根源上改变了传统人文主义思想对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错误价值导向。以1995年建立的WTO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旗帜鲜明地将可持续发展写入前言,作为一个重要宗旨,这是对GATT宗旨的重大发展。在发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牢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目标,是着眼于全球的长远利益和子孙后代的幸福,防止片面追求眼前利益的倾向,防止由于一味地追求某一时期生产与贸易的发展,而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以至从根本上动摇国际贸易的基础,降低人类的生活水平。从GATT对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演变成WTO对世界资源的“合理”利用,一方面反映出WTO寻求的人类对资源利用能力的扩大主要表现在对资源利用质的提高,而非对资源利用量的扩大;从更深层次上讲,也是现代人文主义思想在国际贸易的体现,是贸易人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二、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国际贸易理论基础的动摇

第一,对指导国际贸易理论价值取向的哲学思考。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是现代经济学基本的核心假设,是现代经济学产生、发展和研究工作的核心与起点。经济学研究主要建立在人们受自身利益驱动并能做出理性决策的假设基础之上。现代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在国际贸易内形成人文化的新价值取向。人文贸易的哲学基础现代人文主义坚持“以人为本”,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人文主义关注人的发展与完善,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关注生活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实践这种价值和意义的精神。其哲学价值取向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是完全不同的,对谋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提出严重挑战。

第二,对传统自由贸易能增进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的质疑。关于自由贸易可以改善经济福利的论断是经济学中最古老和最广泛接受的原则之一。它在构造国际政治、政府和制度框架(比如,单一市场地区,如欧盟和WTO)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自由贸易理论论证的条件假设中都没有把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的负面影响计入生产成本。没有考虑环境成本的“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其实是一种“虚拟”、“现时”的增长,其增长的背后忽略了“现实”、“延时”的补偿成本,如果考虑环境成本带来的财富和福利的损失,传统的自由贸易会增进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的结论实际上可能站不住脚。 转贴于

(二)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多边贸易体制的挑战

随着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发展,如何协调环境与贸易的关系,对多边贸易体制的许多基本原则提出了挑战。如生产过程和方法(PPM)问题和双重环境标准的争论对现有国民待遇原则提出了质疑;环境补贴和与环境成本内在化有关的生态倾销问题使得人们重新思考公平贸易原则;发展中国家在保护环境方面能否享有特殊待遇等。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发展,将从新的角度思考两者的协调问题。

三、建立以人文贸易为基础的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初步探讨

(一)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目标

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必须以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促进对外贸易的人文化发展。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应与人文化发展方向内涵是一致的。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应跳出传统意义上的片面追求贸易额的“可持续”增长,而是在关注贸易总量的同时还应关注贸易的实际质量,从以物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从追求短期利益的可持续发展到追求长期综合利益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主要措施

第一,重新审视对外贸易效益来源,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外贸的增长方式,必须重新审视外贸效益来源。首先必须建立人文贸易的评价体系,在衡量外贸效益的经济指标体系中增加生态指标和社会指标,客观评估外贸对国家经济、生态、社会带来的整体影响。在此基础上,重新思考外贸效益的来源,对资源投入与贸易收益严重失衡的产业进行技术革新,减少其负外部性,促进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外贸收益的现实增长。

第二,建立贸易与环境的有效协调机制。建立贸易与环境的有效协调机制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加强贸易与环保法规、政策的协调,充分考虑贸易政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及环境政策对贸易的扭曲代价,实现贸易与环境的双赢;其二是建立人文贸易措施保护体系,推行绿色贸易行动计划,合理建立中国产品绿色标准体系,既可以增加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产品的实际竞争力,又可以实现以人为本,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的保障体系。

第三,构建应对国际贸易“人文壁垒”的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国际贸易的人文化发展伴随着“人文壁垒”的产生,为了防止其带来的负面影响,需构建相关的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对人文贸易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引起的“人文壁垒”的变化因素进行监测、识别、评价、预测、预防控制并及时矫正不良发展的趋势,以保证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健康发展。

参看

[1]Ota Sik, Fred Eidlin, William Graf:For a Humane Economic Democracy,Journalof Economic Literature [M]Vol, 24, No, 3 (Sep, 1986), pp,1233-1234

[美]理查德T德乔治.经济伦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美]马克A卢兹.经济学的人本化[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第8篇:边境贸易论文范文

[关键词]边境贸易;经济增长;新疆

[中图分类号]F7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2-0048-03

作者简介:刘东旭(1984-),河南信阳人,新疆财经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疆外经贸。

基金项目:本文为新疆财经大学研究生基金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边境贸易(Border Trade)是一国对外贸易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毗邻国家之间特有的一种贸易形式。边境贸易为边境地区实现经济腾飞、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当前努力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边境贸易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一、新疆经济及边贸发展概况

(一)新疆经济发展概况

新疆地处祖国西部边陲,周边与八个国家接壤或毗邻,具有“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的区位优势,是中国向中亚、南亚各国开放的重要门户。近年来,新疆在构筑“两个基地、一个中心”的发展目标和大力实施“打造新疆在中南亚经济圈重心地位”发展战略的指引下,经济社会取得迅猛发展。据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新疆国民生产总值5418.81亿元。比2009年增长10.6%。新疆第一产业增加值1078.61亿元,比上年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533.69亿元,比上年增长12.6%;第三产业增加值1806.51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同时,全区人均生产总值24842元,以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人均GDP达到3670美元。

(二)新疆边境贸易发展概况

新疆在发展边境贸易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缘和人文优势:新疆现拥有国家批准的一类开放口岸16个,其中陆路口岸14个,航空口岸2个;二类开放口岸11个。新疆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在语言文字、和生活习俗等方面都非常接近,双方开展边境贸易的条件十分优越。

新疆边贸出口以轻工产品为主,70%以上为工业制成品。通过新疆边贸出口的产品基本上是由东中部省区的民营企业生产。1988年的边贸进出口额仅为3599万美元,占自治区当年对外边贸进出口额的8.8%。进入九十年代,新疆边境贸易已由1991年的9436万美元发展到2010年的100.42亿美元,连续多年占据新疆外贸的“半壁江山”,成为新疆对外贸易的重要支柱和主要增长点。随着陆桥经济区的跨越式发展以及新疆加快实施对外开放战略,新疆与中亚地区合作进一步深入,新疆依托陆桥口岸,发展边贸前景广阔。

二、计量检验结果及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变量设定

本文数据选自新疆1995—2010年统计数据,共16个样本,如表1所示,用地区生产总值表示经济增长水平,考察边境贸易对地区生产总值的影响。为了消除统计数据波动和价格变动带来的影响,对数据进行取对数变换,用LNGDP、LNBT表示取对数后的地区生产总值和边境贸易额。变换后不改变原序列的协整关系,其中数据单位都以当年美元兑人民币年平均汇率进行换算。采用的统计软件是Eviews6.0。

如图1所示,从1995—2010年,新疆GDP、边境贸易总额以及进出口额都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GDP增长幅度较大,而边境贸易总额增长幅度则相对较小。从长期来看,边境贸易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较大,即边境贸易的增长带给GDP的影响比较大。因此,本文需要进一步验证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ADF检验

为了保证回归结果的无偏性、有效性和最佳性,在对各个经济变量的时间序列进行传统的OLS分析之前,必须要进行ADF检验,证明模型分析所用序列的平稳性,该检验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n次差分的办法将非平稳性序列转化为平稳序列,具体方法是估计回归方程式:

Xt=α0+α1+α2+Xt-1+ki=1βt-iXt-i+μt

公式中α0为常数项,t为时间趋势项,k为最优滞后项,μt为残差项。该检验的零假设H0:α2=0;备择假设H1:α2≠0。如果α2的ADF小于临界值则拒绝原假设H0,接受H1,说明{Xt}是I(0),即它是平稳序列。否则存在单位根,即它是非平稳序列,需要进一步检验,直至确认它是d阶单整,即I(d)序列。

对LNGDP和LNBT分别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为不平稳序列,对其分别进行一阶差分再单位根检验,得出LNGDP和LNBT在临界值5%的情况下,都是平稳序列(见表2)。由此说明它们属于一阶单整序列,可能存在协整关系,以下需要进一步对序列进行协整检验。

(三)协整检验

运用VAR模型进行协整检验,通过特征值轨迹检验与最大特征值检验来判别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如表3和表4所示,在5%显著性水平下,检验值明显小于其临界,从而拒绝H0,表明残差μ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说明LNGDP和LNBT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四)格兰杰因果检验

格兰杰因果检验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经济关系发挥作用的时间差和滞后效应,根据经济变量各自的前期指标相互在解释、影响对方指标中的显著程度,来判定因果关系的存在性和方向。协整检验只能说明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并不表明相互之间因果关系。所以,下面需要就LNBT与LNGDP 之间是否分别存在因果关系进一步因果检验。

从表5中可以得出,边境贸易和新疆国民经济是互为因果关系,即边境贸易是新疆国民经济的Granger原因,同时国民经济也是边境贸易的Granger原因。由此可见,新疆地区的经济增长和边境贸易的增长表现为高度一致性,呈现出相互促进的良性经济循环态势。

三、结论及措施建议

(一)结论

通过上述的实证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从协整关系看,新疆国内生产总值与新疆边境贸易额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协整关系,即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边境贸易与新疆经济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边境贸易额的增加使得新疆的经济处于上升状态。从格兰杰因果检验来看,新疆的边境贸易与新疆国内生产总值的时间原序列与一阶序列平稳,而且它们的二阶差分是平稳并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新疆边境贸易就是新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原因,这说明,边境贸易在新疆经济增长中的“导向性作用”比较明显。

(二)措施建议

1.政府层面

(1)改善边境贸易经营环境。边境贸易的发展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以保证边贸发展战略、经营策略的有效实施。改善边贸经营环境,政府相关部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加强口岸硬件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二是中央要向新疆下放必要的权力,包括外贸计划审批权,以及进出口商品的范围、额度、数量和成交价格的确定;三是实行有利于发展边贸和实施沿边开放战略的配套政策,以利于扩大少数民族地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自;四是健全和完善体制机制,建立科学高效的信息系统,使边贸企业及时了解市场供求信息和市场变化趋势;五是在某些具有战略地位的边境口岸辟建经济特区、自由贸易区、保税区和出口产品加工区等,放宽政策,为边贸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2)制定长期稳定的税收政策。结合新疆边境地区实际情况,在今后的边境贸易税收政策中,有必要继续保留和改进诸如“边境贸易进口税收双减半”等优惠政策,使企业能够真正享受到税收实惠;同时应出台配套措施,使边境贸易企业享受到人民币结算出口退税政策,提高经营者积极性;进一步积极完善其他相关保险政策、管理政策、信贷政策以及交通运输、检验检疫、纠纷解决等政策法规。

(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新疆是典型的资源型省区,目前经济总体水平落后,很多产业领域都没有得到有效开发,这也正是一些投资国和内地企业努力寻觅的商机。新疆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外商投资企业。在具体投资项目上,目前新疆还缺乏品位高、附加值高和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利用国外资金先进技术设备加快对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嫁接,对于提高出口新疆产品质量、改善产品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新疆各级政府应根据相关产业政策积极引导外商投资国家鼓励类项目,加大特色产业的引资力度,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支柱产业的发展,促进出口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2.企业层面

(1)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质量。为加快边境贸易的发展,新疆在产业的选择上,应实施出口产业升级战略,产品要面向国际市场,以优质原料为基础,采用先进技术,对原料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使边境出口商品逐步从初级产品为主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中高档商品转变。例如,努力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的出口。另外,要广泛采用国际统一标准,大力推行全面质量监管,即从出口产品开发、设计到生产制造、装配、包装、储存、运输、商检和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都要有一套健全的与国际接轨的质量管理制度和质量标准体系,以提高边境贸易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应有步骤地扩大国内稀缺资源和原材料等初级产品的进口,充分利用国外资源为优化配置国内资源服务。

(2)加强外贸企业专门人才培训。当今世界国际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是人员素质的竞争。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把握主动,必须具有足够数量的涉外知识专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因此,新疆各级政府及外贸企业应加大对外贸人员的培训力度,把加快人才资源的开发与培养作为外贸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首要任务。同时,还要出台系列引智政策,通过大力引进域外优秀人才,为新疆外贸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胡毅.中国新疆与中亚区域经济贸易[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2]杨清震.中国少数民族地区边境贸易[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

[3]胡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地区边境贸易发展的演变轨迹与启示[J].国际贸易问题,2009(6).

[4]刘春云.新疆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8).

[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1950—2010年新疆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51—2011.

[6]段秀芳.基于新疆竞争优势的中亚市场商品需求情况分析[J].新疆财经,2009(4).

第9篇:边境贸易论文范文

一、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内涵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世界经贸的变化和发展,在多边贸易体制的制度框架下,一种新的价值取向正在国际贸易领域内悄然形成,即贸易的人文化(即人文贸易)现代人文主义思想在国际贸易领域的体现,它通过以wto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制度安排,特别是“贸易与”等问题纳入wto新一轮多哈发展议程,使国际贸易活动不仅重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问题,而且关注人类发展中的社会问题。

在传统人文主义的影响下,国际贸易的思想以谋取最大限度的利益和对物质财富的最大限度占有为目的。不管是重商主义理论,还是亚当斯密的绝对理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和h-o原理都只是重视贸易的总量,很少顾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导致人类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对立,使人类社会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失衡、贫富分化等。

现代人文主义思想从根源上改变了传统人文主义思想对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错误价值导向。以1995年建立的wto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旗帜鲜明地将可持续发展写入前言,作为一个重要宗旨,这是对gatf宗旨的重大发展。在发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牢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目标,是着眼于全球的长远利益和子孙后代的幸福,防止片面追求眼前利益的倾向,防止由于一味地追求某一时期生产与贸易的发展,而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以至从根本上动摇国际贸易的基础,降低人类的生活水平。从gatf对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演变成wto对世界资源的“合理”利用,一方面反映出wt本文由收集整理o寻求的人类对资源利用能力的扩大主要表现在对资源利用质的提高,而非对资源利用量的扩大;从更深层次上讲,也是现代人文主义思想在国际贸易的体现,是贸易人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二、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国际贸易理论基础的动摇

第一,对指导国际贸易理论价值取向的思考。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是现代基本的核心假设,是现代经济学产生、发展和研究工作的核心与起点。经济学研究主要建立在人们受自身利益驱动并能做出理性决策的假设基础之上。现代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在国际贸易内形成人文化的新价值取向。人文贸易的哲学基础现代人文主义坚持“以人为本”,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人文主义关注人的发展与完善,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关注生活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实践这种价值和意义的精神。其哲学价值取向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是完全不同的,对谋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提出严重挑战。

第二,对传统自由贸易能增进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的质疑。关于自由贸易可以改善经济福利的论断是经济学中最古老和最广泛接受的原则之一。它在构造国际、政府和制度框架(比如,单一地区,如欧盟和wto)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自由贸易理论论证的条件假设中都没有把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的负面影响计人生产成本。

(二)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多边贸易体制的挑战

随着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发展,如何协调环境与贸易的关系,对多边贸易体制的许多基本原则提出了挑战。如生产过程和方法(ppm)问题和双重环境标准的争论对现有国民待遇原则提出了质疑;环境补贴和与环境成本内在化有关的生态倾销问题使得人们重新思考公平贸易原则;发展中国家在保护环境方面能否享有特殊待遇等。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发展,将从新的角度思考两者的协调问题。

(三)经济全球4e-f的中国收入分配:机遇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可能改善分配状况,也可能导致严重的分配两极化问题,而且国家对经济和分配的调控力度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有可能被削弱,因此合理建构劳动和分配政策体制非常必要。

三、建立以人文贸易为基础的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初步探讨

(一)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目标

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必须以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促进对外贸易的人文化发展。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应与人文化发展方向内涵是一致的。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应跳出传统意义上的片面追求贸易额的“可持续”增长,而是在关注贸易总量的同时还应关注贸易的实际质量,从以物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从追求短期利益的可持续发展到追求长期综合利益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主要措施

第一,重新审视对外贸易效益来源,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外贸的增长方式,必须重新审视外贸效益来源。首先必须建立人文贸易的评价体系,在衡量外贸效益的经济指标体系中增加生态指标和社会指标,客观评估外贸对国家经济、生态、社会带来的整体影响。在此基础上,重新思考外贸效益的来源,对资源投入与贸易收益严重失衡的产业进行技术革新,减少其负外部性,促进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外贸收益的现实增长。

第二,建立贸易与环境的有效协调机制。建立贸易与环境的有效协调机制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加强贸易与环保法规、政策的协调,充分考虑贸易政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及环境政策对贸易的扭曲代价,实现贸易与环境的双赢;其二是建立人文贸易措施保护体系,推行绿色贸易行动计划,合理建立中国产品绿色标准体系,既可以增加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产品的实际竞争力,又可以实现以人为本,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的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