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运动会报道范文

运动会报道精选(九篇)

运动会报道

第1篇:运动会报道范文

一、导向把握准确

综观2007年有关广州亚运会的宣传工作,总体印象是导向把握准确,舆论引导有力。

广州亚运会的宣传需要建立什么样的导向,应该怎样引导舆论?我们从2007年全年的亚运推广活动中不难发现渗透在其中的核心价值观,那就是:国际视野、亚洲情怀、中国立场、广州特色。其中,“广州特色”不是狭隘的自大或敝帚自珍,不是对外来文化的盲目排斥,而是开放、包容、多元的特色,是对更好、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的尊重,是通过广州亚运“认识亚洲、增进和谐”的不懈追求。

上述核心价值观也正是广州亚运宣传所要把握的导向,所要引导的舆论。

例如,在广州亚运会会歌征集中,有音乐人提议会歌用粤语演唱。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广州亚运会需要有亚洲视野、国际视野,而媒体不加选择、不加节制地报道《用白话唱广州亚运会歌?》,则有可能误导舆论,与广州亚运会的核心价值观不相符合。亚组委有关部门负责人及时对媒体的报道视角做了引导。羊城晚报再作报道时,角度就有了明显的调整。结果,在亚运会会歌问题上,亚组委就通过媒体展示了广州特色所包含的文化精髓,成功地引导了舆论。

二、媒体广泛参与

2007年的广州亚运报道参与的新闻媒体众多,广州地区的6家主流报纸以及省、市的电台、电视台都分别为广州亚运报道配备了专门的版面、栏目、采编资源,南方网、大洋网等媒体网站上的广州亚运信息已经逐渐形成批量。广州的信息时报从2007年7月开始就开办了“亚运前奏”专栏。广州电视台9―12月播报的广州亚运新闻有20余条。南方网2007年底在首页醒目位置开通了《2010广州亚运》专题,并在专题首页放置亚组委官方网站友情链接入口。

此外,新华社、中国体育报、北京日报、文汇报、香港大公报以及新华网、人民网、中青体育教育网等等,都刊登了数量不等的广州亚运会的消息。2007年6月18日,第16届广州亚运会亚洲巡回媒体见面会在北京拉开帷幕,中央电视台一套新闻联播、五套、九套以及新华每日电讯头版、人民日报二版,都做了报道。

三、新闻品种多样

2007年的广州亚运报道有文字、有图片、有电视图像、有广播播音、有网络视频。具体的文字报道式样则以消息为主,同时也有一批优秀的通讯作品和少量的言论文章。例如2007年4月21日广州日报A13版刊登了《国象板球取代围棋轮滑》的消息,随后配发了《政治体育与温情体育》的评论。南方都市报2007年10月14日发表题为《和谐亚洲是体育盛会,更是文化盛会》的专题文章。文章强调:“广州亚运会将办成一个什么样的亚运会?简言之,应当是一个‘好’的运动会。运动是充满竞争的,也是充满激情的。我们力求把握运动会的特点,这就是‘激情’”。文章作者在介绍了广州亚组委在印度、斯里兰卡、泰国的系列推广活动后,充满激情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通过举办一届充满激情的亚运盛会,超越种族、国度、肤色、信仰、语言等差异,共同建设一个和谐的亚洲。”

四、报道视野开阔

2007年的广州亚运报道视野从国内伸展到了日本、韩国、印度、斯里兰卡、泰国、也门、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话题也比较广泛。例如,羊城晚报2007年6月21日刊登《韩国为广州亚运建言:要提高市民素质让市民自觉文明》。报道说,韩国奥委会国际部次长金仁洙认为,举办亚运会这样的国际大型体育盛会,将给广州带来巨大的效益,同时他也建议广州方面要争取通过办亚运,让市民的文明行为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

视野开阔的另一个表现是:2007年的广州亚运会报道的策划意识明显。广州日报及时推出了体现亚洲情怀的专版。南方日报2007年10-12月开办了“亚运新观察”栏目。广州电视台开办的“相约2010――亚洲大家庭”,第一期已经在2007年12月底播出。据了解,广东电视台、广州电台、羊城晚报等媒体还将有一批宣传广州亚运的专栏、专题从2008年元旦起陆续推出。

2007年的广州亚运会报道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在2008年的广州亚运会报道中进一步加以改进。

首先,传递的信息要求清晰、准确。2005年初,南方某报刊登了《广州投资2000亿打造“亚运工程”今年启动》的消息。消息说,“为承办亚运,广州未来6年预计将投入超过2000亿元进行相关建设。”但是市民对这样的消息有了顾虑:投入超过2000亿元办一次亚运会,合算吗?一时引起了舆论的担忧。

显然,读者误读了媒体的报道。导致读者误读,有关报纸媒体有没有责任呢?应该是有的。2007年见报的信息中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例如:

1.2007年4月25日,澳门日报C4版刊登消息,题目是《龙舟体舞四项目入“亚”》。

2.2007年4月19日,南方某报A16版刊登消息:《广州亚运设项“空前绝后”》。

3.2007年4月19日某信息报A27版刊登新闻,通栏大字标题是:《广州亚运设项规模超北京奥运》。

例1“龙舟体舞四项目入‘亚’”,无论是语词的省略还是引号的使用,都不够规范,都有可能导致读者误读。例2中的“空前绝后”应该是有根据的。因为4月16日亚奥理事会代表大会已原则上通过了广州亚组委提出的40个竞赛项目的设项方案,同时要求广州亚运会举办马术比赛。至此,广州2010年亚运会比赛项目将增加到41个,创历届亚运会之最。同时,亚奥理事会已经明确提出从2014年亚运会开始必须执行“瘦身计划”,规模限制在35个大项以下,所以广州亚运会的设项规模将是“空前绝后”。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还是以不说过头话为好。至于例3,用通栏大字标题,拿广州亚运设项和北京奥运设项作比,并得出广州亚运设项规模超北京奥运的结论,其思维是不值得提倡的。广州亚运的一些竞赛项目和北京奥运的项目在覆盖人口面积、发展水平、爱好者参与度、影响力等方面差别都很大,两者基本没有可比性。

其实,媒体欢呼“空前绝后”的话音刚落,广州亚运设项就有了变数。2007年4月19日,广州地区的报纸纷纷刊登《广州亚运会添四个新项目》的消息,一些媒体还特别介绍了广州亚运会新添的四个新项目:龙舟、轮滑、体育舞蹈、围棋。但是仅仅高兴了2天,各报又不得不沮丧地报道来自亚奥理事会的最新消息:更改广州亚运会的设项,以印度喜欢和擅长的国际象棋、板球取代广州亚组委原来确定的围棋和轮滑。到了6月份,又有媒体报道说广州亚运会将有来自亚洲45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参加,比赛项目由39个增为42个(2007年6月20日法制晚报)。

39、40、41、42?围棋、轮滑、国际象棋、板球?

这是2007年广州亚运报道的一个教训,尽管把责任算在媒体身上实在有点冤枉。

其次,导向正确的意识一刻也不能放松。2007年5月18日,广州某报刊登一条新闻:《广州亚运开幕式中国队将着汉服?》。其实记者自己也在文中流露了“汉服离现代人的生活太远了,看着像武侠游戏,恐怕真的穿出来让人笑话”的顾虑,既然如此,大篇幅的报道会不会误导舆论呢?会不会错误地传递了广州亚运的核心理念呢?这个事例提醒我们,在广州亚运会的报道中,一定要注意精心选材。

再次,一定要保持严谨求实的作风。2007年6月19日,广州地区各大报纸以及外地的许多媒体都在显著位置报道了广州亚运会设定42个比赛项目的消息。南方都市报报道的标题是:《广州将办规模最大亚运会 争取花最少的钱来办》。报道援引广州亚组委副秘书长刘江南的发言,突出了“广州将争取花最少的钱来办一届最出色的亚运会”的主题,报道还注意在背景材料中交代:“据刘江南透露,广州亚组委正在完善《第16届亚运会总体工作计划》,‘力求花最少的钱办出一届最为出色的亚运会’”。上述处理就比较严谨、务实。

第2篇:运动会报道范文

18.虽然你们在场上的时间很短暂,但你们的身影依然停留在人们的脑海里,因为你们是赛场上最可爱的人

19.不为掌声的注释不为刻意的征服不为失败的痛苦只有辛勤的汗水化作成功的脚步

20.心中坚定的信念,脚下沉稳的步伐,你用行动告诉我们一个不变之理,没有走不完的路,没有过不了的山,成功正在终点冲着你高高的招手,用你那顽强的意志去努力,去迎接终点的鲜花与掌声,相信成功一定是属于你!

21.坚定,执着,耐力与希望,在延伸的白色跑道中点点凝聚!力量,信念,拼搏与奋斗,在遥远的终点线上渐渐明亮!时代的强音正在你的脚下踏响。

22.踏着春天的气息,迈着轻盈的脚步,我们迎来了心仪已久的运动会。这里就是展示自我的舞台。我们向往高山的坚忍不拔,我们渴望大海的博大精深,还有,我们更痴迷于你们的速度激-情。来吧,尽情释放你的活力。你的每一次冲刺,都叩动着我们的心弦;你的每一次跨越,都吸引着我们的视线;你的每一次起跳,都绷紧我们的神经。我们为你呐喊,我们为你自豪,我们为你疯狂。

23.青春的脚步,青春的速度,青春的活力,青春的激-情,将会在你们的身上尽情体现。迎接自我,挑战自我,战胜自我!我们相信你们一定能行,加油吧,运动员!终点就在眼前!

24.汗水,泪水;笑声,歌声;我们尽情挥洒。开幕式上,运动场上,我们尽情展现,多少艰辛,多少困苦,我们勇敢承担。因为年轻,因为张扬,因为我们知道:用今天的汗水换来明天的微笑

25.人生的路,有坦途,也有坎坷,做过的岁月,有欢笑,也有苦涩,泪水告诉我一个跌倒的故事,汗水使我多了一份沉重,几多成熟。理想毕竟不同于现实,失败是生活的一部分,谁也无法选择,无法抗拒,人生要自己去拼搏,去奋斗,在风雨中百折不饶勇往直前。流泪不是失落,徘徊不是迷惑,成功属于那些战胜失败,坚持不懈,勇于追求梦想的人。

26.加油吧,运动健儿们!阵阵有力的步伐,声声有劲的呐喊,运动场上洒下我们青春的点点滴滴。旗摇摇,鼓声声,这里挡不助的是青春活力;枪声响起,“预备起跑”,挡不助的是健儿们如火般的气势。英雄舍我其谁,胜利当仁不让,声声誓言浸透着健儿们的昂扬斗志。朋友们,为运动健儿们喝彩,为运动喝彩吧!场上精彩纷呈,空气里的每一个分子浸透着自信。我要高喊一声:“这里无限精彩!

27.步子迈开,让我们飞驰在红色跑道上,用我们的泪水和热血,更改历史的记录,起立吧,歌唱吧!为我们的勇士加油!

第3篇:运动会报道范文

从2008年8月8日第29届奥运会正式开幕到9月17日北京残奥会结束,纵观几大传媒对奥运会和残奥会的报道,可谓是各施长技,竭尽所能。

一、“声声不息”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奥运报道期间,在“体育直播间”、“全国新闻联播”、“地方和报纸摘要”等名牌新闻类节目中增加了有关北京奥运的报道内容,适时对中央电台第一套节目“中国之声”进行调整,调整后有早、午、午后、夜间4个板块,各板块根据全天不同时段的听众特点和节目特色,有所侧重地对北京奥运会进行报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所辖中国广播网,奥运会期间积极创新平台全面报道奥运会:一方面,依托广播母体,打造图文并茂、音视频同步、台网一体的联动报道平台,充分利用奥运会比赛现场和中央电台广播演播室、中国广播网网络演播室开设多点直播室。在此基础上,还与新浪、搜狐、腾讯等诸多门户网站合作打造网络互动平台。另一方面,积极打造多语言报道平台,对奥运会盛况进行多民族语言和方言的同步直播。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奥运广播联盟优势,加强与地方电台合作报道的力度。

在残奥会期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继续发挥奥运广播联盟直播节目的优势。“中国之声”在成功报道北京奥运会之后,又开始了北京2008年残奥会的报道,并运用“多点连线”的方式来报道赛事的进展。在晚上的10点到11点,还专门开辟了“残奥之夜”栏目,专门邀请一些知名残疾人运动员和我国一些残联官员,以及一些关心残疾人的专家,来到直播间,向听众介绍残奥会的知识和内容及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情况。

二、“无孔不入”的中央电视台

就奥运报道来说,中央电视台可谓是“无孔不入”、全面覆盖。央视举全台之力,开辟了10个频道来报道奥运赛事,中央一套除了保留现在的“朝闻天下”、“新闻30分”和“新闻联播”三档节目外,其余全部时间都用于转播奥运赛事,在晚间10时30分至12时还推出了新闻综述类节目“全景奥运”。中央二套为“国际频道”,奥运会期间主要报道中国观众关注的国际赛事,进行不间断的24小时播报。奥运频道又称“中国频道”,奥运会期间除了直播中国队参加的赛事项目外,还在早间档推出两小时的新闻栏目“早安奥林匹克”,并在晚间10时30分至12时设置“荣誉殿堂”栏目,邀请体育明星和观众进行交流互动,以故事性和互动性为主;奥运期间央视七套主要负责赛事重播。其中新增的CCTV-3侧重于国际赛事及不同球类比赛的转播;CCTV-12则变身成了奥运综合频道。另外,奥运期间高清频道也成为一个奥运综合频道,两个付费频道则分别以足球和网球的赛事为主。与此同时,央视还拿下奥运会新媒体版权,建立了“央视国际”,推出了手机看奥运视频软件“CCTV一键通”。此次奥运会央视实现了网络和手机电视两种传播渠道齐头并进的喜人局面。

在本次北京残奥会报道期间,央视每天节目的时长有18个小时,总时长比上届残奥会多7倍。9月6日至17日,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和高清综合频道全方位报道残奥会赛事;新闻频道也报道了相关赛事、典型人物和事例;中文、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国际频道也及时跟进报道。开闭幕式期间,中央电视台第一、三、五、七套节目和新闻、高清综合频道进行了全程直播。此外,央视网还通过网络电视台、手机电视台和CCTV移动传媒多终端转播残奥会,同时提供个性化的赛事集锦、点播服务和互动产品。为了方便残疾人观众收看赛事,央视所有残奥会直播赛事都同时配备手语解说,报道更具人性化。

三、实力雄厚的人民日报

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中国的各大媒体都推上了世界媒体的中心赛场。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通过北京奥运会也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第一大报的巨大魅力。

此次奥运会报道,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以及人民日报所属的京华时报、环球时报、人民网形成一个立体的、互动的、全方位的报道格局。奥运会期间人民日报以每天12个版面刊登奥运特刊,各版面主题鲜明又各具特色,消息、通讯、侧记、热点解读等文字报道,与反映现场动态、花絮的图片报道相得益彰,版面设计大气,评论立意高远。加上以诗歌、剪纸等文艺形式为主的副刊,读者可全方位分享奥运盛事。在此基础上,人民日报还与人民网进行报网互动,报纸的精彩报道在网络上亦有重点体现。人民日报所辖人民网还用25个板块、10种语言、29种手段,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打造奥运报道“国家队”。

8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点燃激情奉献关爱 预祝残奥会火炬接力圆满成功”的评论员文章,这标志着人民日报残奥会新闻报道序幕已经拉开。在残奥会期间,人民日报继续利用立体报道平台全方位报道残奥会。

四、潇潇洒洒的网络传媒

作为奥运会互联网内容服务赞助商的搜狐网,其直播间遍布奥运场馆,每位获得金牌的中国运动员在夺牌后第一时间接受该网站的独家网络视频访谈。从备战到比赛,奥运会运动队、数百名夺金运动员、退役奥运冠军都已陆续做客搜狐直播间。搜狐超过30档的奥运主题栏目带网友“直击”奥运会。其中,“北京播报”、“冠军面对面”、“奥运紫薇星”等网络栏目都属于“搜狐制造”,是其特色招牌栏目。奥运期间,其他各大网站也都大打奥运牌,新浪网主打情感牌,为网民启动了“我的2008,世界睁大眼睛看”大型奥运互动活动,网友可以通过博客、播客、论坛、相册等渠道参与比赛。网易则号召网友“拿起相机记录身边的快乐”。奥运期间各大门户网站为了营造气氛,均在首页更换了背景颜色,主色调以喜庆的红色为主。此外,大部分网站也开设了“手机奥运”专栏,这也成为本届奥运会报道形式中的一大亮点。

在残奥会期间,搜狐网站还特别采用了蓝绿相间的背景颜色,突出沉静、典雅之美。在残奥专题当中,搜狐网站还设置了残奥图库、搜狐直击、残奥项目介绍、残奥视频集锦等精彩栏目。

五、“奥运黑马”手机媒体

北京奥运会是国际奥委会首次将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作为独立转播机构,手机媒体成为本次奥运报道中当之无愧的“黑马”。手机用户只要登录相关网站进入奥运频道,即可在线观看。搜狐手机用户登录后可获取赛事直播、冠军访谈、金牌快讯等精彩栏目内容,其中的“奥运比赛直播室”观看之余,还可发表评论参与互动。此间,搜狐网还推出金牌榜、手机奥运博客、视频影院等众多手机看奥运相关产品。此外,手机腾讯网也推出了“免费奥运新闻订阅”、“手机Qzone奥运・征文”等栏目。手机媒体的新闻时效性与互动参与性两大优势在本届奥运会中得到了彰显。在残奥会期间,手机媒体继续发挥自身的优长。

北京奥运会,既是一场全球性的体育盛会,亦是一场新闻界的媒体竞技大赛,以上是奥运报道期间,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媒体的一个全景式扫描。若细观媒体的奥运报道,则会发现它充分体现了“全”、“新”、“精”、“情”四个字。

1.就“全”而言,一方面,从奥运报道的整体状况来说,更多指涉的是多种媒体同时报道的全方位和立体化的特点。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手机所有的可以负载信息传递的媒介和工具全部上阵。对受众而言,在欣赏精彩奥运报道的同时,也是在进行一次媒体检阅。另一方面,就奥运报道的细节而言,这个“全”有“周全”之意,所有的媒体都是“谋定而后动”,从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出发,选择最具冲击力的报道角度和报道内容,而且是竭尽所能地进行全媒体联动。从报纸的报道来看,各大报业集团均采取了“报纸求深度,网络争速度”的竞争策略,进而利用“手机报”这个平台抢占移动终端。

2.就“新”而言,奥运期间,各大媒体充分利用自身的创意策划很好地诠释了“新颖”和“新潮”的内涵,各大报纸的奥运“号外”刮起了媒体创意的新潮奥运风。2008年8月9日凌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刚结束,各大报纸的号外就成为受众最炙手可热的奥运礼物。此间,人民日报出版的10万份北京奥运开幕“号外”开始免费发放。北京晨报的祥云火炬号外也成为受众的新宠。与此同时,由新华社和中国移动共同推出的全国首张奥运开幕式手机报“号外”《北京!北京!》也宣告诞生。

3.就“精”而言,媒体的奥运报道也充分体现了“精致”和“精彩”的特点。这种“精致”和“精彩”集中体现在手机媒体的奥运报道上,即时、互动、快捷、方便的特点使其真正成为了奥运报道中的“掌中宝”,人们终于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看精彩奥运的梦想了。

4.就“情”而言,如果说,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各大媒体都十分重视对竞技结果的报道,这个“情”更多体现的是“激情”和“豪情”的话,那么,在北京残奥会期间,各大媒体的报道则更重视对竞技过程的报道,这个“情”更多地体现的是“人情”,即人的关爱和互助之情,还有对残疾运动员那种不屈不挠拼搏精神的敬仰和尊重之情。

第4篇:运动会报道范文

关键词:泰晤士报 人民日报 伦敦奥运 北京奥运

一、《泰晤士报》伦敦奥运报道的特点

《泰晤士报》为2012年伦敦奥运会倾尽全力,“大手笔、大制作”,报道规模空前。其专刊报道呈现较为鲜明的特点。

1. 坚持大报风范 不断探索创新

整体上奥运专刊的报道风格正统清晰,无论是版面设置、版面设计,还是标题结构、体裁运用,都彰显了大报风范。其内容聚焦国内和国际,视野开阔,有着清晰的自身定位。

2.报道内容深刻细致

大量数据分析的使用大大拓展了报道内容的深度。专刊大量使用图片和图表,偏爱富有动感的照片做文字配图。这样一方面增强可读性,另一方面利用数据分析深化报道。报道体裁上多使用长文章增加报道,突出评论和专栏体裁。

3.专栏化的报道使得报纸个性鲜明

专刊使用了大量专栏报道奥运,用大幅照片置于专栏开头等方式将专栏作者由幕后推向目前,获得更多注意力经济。专栏记者有的辛辣讽刺、有的诙谐幽默、有的细腻绵长、有的严肃精悍,而这些不同专栏作者的鲜明风格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也使得整个《泰晤士报》有了鲜活的个性,赋予了媒体强烈的主体性。

二、我国主流报纸奥运报道的特点——以《人民日报》北京奥运会报道为例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8月8日—24日),《人民日报》推出了12版奥运特刊,其中,赛事报道共7版。从报道角度、报道项目、报道内容及运动员的报道重点等方面可以得出《人民日报》北京奥运会报道具有以下特点。

从报道形式上看,《人民日报》北京奥运会报道体裁以消息、通讯为主,除个别金牌项目、突破项目的报道稍长外,篇幅大多在500字左右。缺乏深度报道的新闻体裁。

从报道主体上看,《人民日报》一是报道奥运会的所有项目,不管该项目有无中国队参赛,《人民日报》几乎都逐一向读者介绍。二是对中国队,无论是获得金牌的项目,还是未进入决赛,或在预选赛中就淘汰的参赛项目,都给予了一定的报道力度。总体上,《人民日报》对非优势项目持续关注,对优势项目冷处理。体现了《人民日报》平和、自信的心态。同时,在其共计276篇的报道中,本土报道占59%,国际报道占41% 。这是《人民日报》国际视野的体现。

从报道内容和风格上看,《人民日报》的报道较为严肃,其中涉及到中国运动员的报道大多是以金牌为主题,除非是一些未取得原来预想结果的赛事,则报道了运动员参与比赛的过程。且报道内容略显狭窄。主要集中在对运动员成绩的关注上,所涉人物也很少,大多是运动员以及教练,塑造的形象个性模糊,平面单一。

总体上,《人民日报》2008年北京奥运会报道较之以往有着专业性上的极大提高,其视野开阔,具备国际化的眼光。同时,报道主体理性宽泛,对于优势项目和非优势项目均给以大量报道,多以国外运动员比赛情况也给以了关注。最后,《人民日报》在报道赛事同时不忘弘扬和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和文化。

三、《泰晤士报》伦敦奥运报道的借鉴意义

《泰晤士报》奥运专刊不仅在版面设计、版面设置、图片使用、报道内容上都体现了自身鲜明的风格,还在字里行间传达出其主流价值观和本土文化,这些都值得我国报纸借鉴学习。

1.报纸的准确定位

《泰晤士报》在伦敦发行,主要面对英国读者,同时又力求引导国际舆论,成为国际大报。这样的定位使其在版式上使用大气朴素的风格,保持高端品位。在报道内容上更是兼顾国内和国际,既要报道本国传统项目,又要对国外运动员及赛事给以一定篇幅。这不仅考验了记者和编辑的新闻敏感,更考验了其对于《泰晤士报》定位的准确把握。伦敦奥运会期间,每一期的《泰晤士报》都以奥运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录者的身份出版,每一期都精心打造,在给读者带来奥运信息之外,更增添了收藏价值。

以《人民日报》为例,《人民日报》的北京奥运会报道具备了国际化视野,对国内外运动员都给以了关注,这一点值得称颂。在这样的定位之外,可以学习《人民日报》对于其“历史记录者”的身份定位,从而更加凸显主流大报情怀。

2.内容上注重深度

通过大量的通讯、评论和专栏体裁,《泰晤士报》奥运专刊致力于在报道深度和多样视角上打败新媒体的强烈冲击。除了使用长文章的报道形式,大量图片图形的使用也给读者提供了更加直观的视角。其创新性地使用各种数学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如雷达图的使用,加深了其奥运报道的深度,体现其专业性。

《人民日报》在北京奥运会报道上深度报道体裁应用有待加强,这一点可以参考《泰晤士报》的奥运报道体裁,尝试专栏和体育评论的体裁,以加深其报道深度。

此外,《泰晤士报》奥运专刊通过内容报道还悄无声息传播了其本土文化和主流价值观,在舆论中始终占据主动地位,这样的传播力是值得我国报纸深思的。我国媒体在世界舆论中发声有限,必须积极思考如何突破这一僵局,打破西方垄断,传播中华文化和价值观,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

3.突出自身风格 把握媒体的主体性

《泰晤士报》奥运专刊旗下一大批的优秀评论员和资深专栏作者以不同的文风和不同的视角展现他们眼中的伦敦奥运,他们被《泰晤士报》从幕后推向幕前,与读者进行更直接的互动。正是他们在文章中彰显的个性特征成为《泰晤士报》的一大卖点,被推销给受众。而他们的个性特征也是《泰晤士报》整体风格的一部分。《泰晤士报》通过推销旗下的评论员和专栏作者,更推销了自己,以此突出自身风格可以在读者中形成更高的认知度,吸引长期固定的受众。

针对这一特点,《人民日报》虽不能完全借鉴,但依然可以由此引发思考,作为国内一份重要的机关党报,应该如何在完成宣传党的政策和方针之外,利用奥运和体育报道突出其媒体特征,提高受众认知度,这是报纸媒介在应对新媒体冲击的竞争环境下必须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5篇:运动会报道范文

2009年3月武汉晚报体育部推出《正运动》专版,正式“试水”群体领域。所谓“正运动”,即“正在”运动、“正确”运动。这是武汉晚报在后奥运时代全新推出的一个纯以全民健身、运动休闲为主题的版面,报社还成立“正运动工作室”,有固定的记者专门负责“正运动”这条战线的报道。“正运动”在推广运动项目的同时,一直坚持组织形式多样的比赛和活动,让爱好者有机会“零距离”接触各类项目,体验运动带来的乐趣。从2009年起的4年时间里,《正运动》从采访到编版,精心策划,精心包装,成为江城响当当的“健身品牌”。本文以2009年3月到2012年12月共620期的武汉晚报《正运动》版面为研究样本,分析武汉晚报群众体育报道的探索之路,以期为大众都市类报纸提供有益借鉴。

一、《正运动》的内容构成

《正运动》创办伊始,遇到的最大问题便是选题不够。要保证每周都有吸引读者的报道见报,记者需储备大批题材,并在事先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为此,《正运动》一开始就确定了三个主要报道方向。一是寻找民间运动达人,记录平凡人健身故事的人物报道,开设了“牛人牛事”、“运动记忆”等栏目;二是自办体验活动,带领市民参与各种有趣、有意义的运动体验式报道,开设了多个栏目,如“正运动集结令”、“正运动征集令”、“正运动嘉年华”、“正运动教室”等;三是指导大家正确运动的服务性报道,开设栏目“运动ABC”,定期推出“健身地图”等。随着采访对象越来越多,采访线索越来越丰富,《正运动》又开设了其他子栏目,比如“名人与运动”(介绍名人和明星的运动经)、“运动‘汇’”(介绍市内的各项业余赛事动态)、“运动观察”(对于各类运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调查性报道)。这些新增栏目丰富了《正运动》报道内容,也拓宽了群体新闻的报道内涵。

上述表格(表一)不难发现,“自办活动”一项成为《正运动》的主流操作模式,这从一定程度反映了《正运动》成长轨迹:从开始的找选题、找线索,到采访对象自己找上门,与之合办免费体验活动;从报道市内业余赛事,到自己策划,与政府、社会团体合办、协办赛事,《正运动》的探索之路越走越宽,越来越受欢迎。

二、《正运动》的创新方式:群体新闻不止一种Style

方式之一:从“牛人牛事”到“最美教练”评选,采集平凡群众的不平凡事。

《正运动》创办之初,推出了众多极具代表性的健身人物,通过他们的“牛人牛事”,向健身爱好者传授了各种运动项目中的心得体会。

例如,《“喜刷刷”的轮滑者》,记录的是4位来自武汉炫之队的轮滑爱好者。轮滑是一项新兴时尚的运动,4名爱好者讲述了他们自己的“刷街”故事,并对初学者详细地介绍了学习的地点、费用及注意事项,推动了这项运动的普及。《像伍兹一样打高尔夫》记录的是另外一件“牛人牛事”,隐藏在都市高楼大厦里的 “迷你”练习场,让人啧啧称奇。

2011年6月,《正运动》与武汉市体育局联手推出“江城最美教练评选”,上千市民向正运动工作室推荐了近百名他们心目中最美教练,经过考评其中30位成为候选人。《正运动》投入38个版面进行报道。经过计票,刘常娥等人成为武汉市首届“十佳”社会体育指导员。

方式之二:从“教大家运动”到“大家一起运动”。

“请问哪里有好的乒乓球场所?”、“我想学羽毛球”……正运动工作室的几名专职记者每天都能接到这样的电话咨询――自2009年3月16日启动以来,经过几年运作,《正运动》已经成为江城健身爱好者的良师益友。春节期间、国庆长假、学生寒暑假如何锻炼?世界杯期间如何注意身体?每逢这些时刻,《正运动》都会贴心地奉上运动宝典,指导市民健康过节。比如《春节健身之策划篇:帮你选三 避免受伤》(2010年)、《世界杯看球莫拿身体开玩笑 “正运动”送您观战秘笈》(2010年)、《国庆七天吃好喝好更要身体好 运动专家为您健身支招》(2011年)等。

2009年5月《正运动》带您走出健身路径中的误区系列报道,共推出13期,图文并茂,讲解街头巷尾每种健身器材正确使用方法,比如《下腰训练器别当成“竹床“》、《天梯不是高空座椅》、《别抢我的“摇摇马”》等,纠正市民错误动作,收到良好效果。

2010年3月,《正运动》创办一周年之际,先后邀请了省内象棋、乒乓球、羽毛球、武术等群众基础广泛的运动项目的世界冠军、全国冠军,与健身爱好者进行零距离的交流,教会大家正确运动。首站“围剿棋王”的活动中,象棋特级大师柳大华携、洪智两位湖北象棋界的后起之秀来到武汉晚报,与30多名爱好者进行了车轮大战。活动现场,有“东方电脑”之称的柳大华被象棋爱好者团团围住。最远的参与者来自汉南棋院的一帮棋友,为了能与棋王们“零距离”,他们自费包车来的。在与羽毛球冠军零距离活动中,原定30人的报名名额,现场竟然去了近百人,让人感叹羽毛球在江城的火爆。在前世界冠军韩爱萍的带领下,大家从热身活动开始,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羽毛球课。

之后的《正运动》在每年周年庆都会推出特别活动。2011年3月20日,正运动两周年嘉年华在美联奥林匹克花园运动城举行,虽然当天有雨,却吸引了来自武汉及周边地区数百名读者,嘉年华设置了十个趣味比赛项目:呼啦圈、跳绳、飞镖、动感单车、引体向上、仰卧起坐、羽毛球、乒乓球、沙狐球和台球。最终十个项目的运动达人获得了价值1000元的奖品。

2012年《正运动》在大年初七邀请5位全国围棋冠军黎春华、叶桂、李、钟文靖和鲁佳做客武汉晚报,与江城棋迷大摆车轮战,共渡春节。现场气氛热烈,三个小时的交流,让棋迷纷纷感叹冠军们“太厉害了”。年纪最大的棋迷是87岁的武大教授张肃文,他遗憾中腹被吃掉数子,“否则输赢难料”。最小的棋迷是学棋三个月的8岁小女孩唐章渝,开心地收到冠军签名的棋盘和扇子。

“正运动”推出的几年间,以“每年重点举办一两个大型活动,平时小活动不断”为原则,在引导大家运动的同时,努力打造“正运动”这一本地及至全国的独家品牌。

方式之三:从晚报杯到校园足球联赛,挖掘同城特色体育活动。

每年暑假,一年一度的武汉晚报杯中小学生业余足球赛拉开帷幕。这项历史悠久、由武汉晚报社主办的传统赛事,至今已经举办了,在武汉市爱好足球的孩子和家长中影响巨大。《正运动》创办之后,加大了晚报杯的报道力度,将“我们的世界杯”办得风风火火。以2009年8月第15届晚报杯为例,《正运动》连续17天投入17个版的规模全方位报道赛事,采写了不少有意思的稿件:《巾帼战须眉 混搭晚报杯》、《晚报杯上的“妈妈团“》、《摄影迷聚焦晚报杯》、《“晚报杯”人寄语晚报杯》等,除了场内动态,《正运动》还采写了调查性报道――《体罚球员 武汉也常见》,关注重庆足球少年母诗灏被教练殴打致死事件在本地的小球员及家长的反应。

在这样良好的足球基础上,2009年11月25日,武汉市首届校园足球联赛启动,武汉晚报被市足协指定为独家报道媒体,《正运动》真正走进中小学校园。该项赛事吸引了全市39所小学、18所中学参赛,时间跨度超过七个月。之后的三年,校园足球联赛的精彩赛事都呈现在《正运动》版面上。

2012年3月16日,正运动工作室的专职记者朱文秀在振兴路小学采访校园足球联赛,见到了声带有疾无法说话、带病坚持指挥比赛的张义教练。记者刚落笔写下他的感人故事,没等见报,却收到了一个不幸的消息。原来张义为了带孩子训练,没去医院开刀,导致病情恶化,肺部全部烂掉,最后因一口痰哽住突然离世。为此,《正运动》从3月21日起,接连两天推出系列报道――《好教练张义走了》、《基层足球教练该谁来关心?》,关注基层业余教练收入低、工作环境差、健康状况堪忧等问题,报道反响强烈,张义的故事瞬间感动中国:央视《足球之夜》栏目组来到武汉拍摄有关张义的专题片,中国足协派副主席薛立从北京将十万元慰问金送到张义家人手中,全国校足办授予张义“校园足球模范指导员”称号,武汉市足协决定为基层教练定期进行免费体检,来自社会各界给其家人的捐款无数……《正运动》通过报道张义这个典型,有效地改善了基层业余教练这个长期被忽略的群体的生活工作状况,可见群体新闻也能挖出了有广泛关注度的新闻。

除了晚报杯、校园足球联赛,《正运动》还着力挖掘武汉市民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活动,通过报道武汉国际渡江节、木兰山登山节等,体现了大武汉的山水魅力和健康向上的市民风貌。

方式之四:从优惠活动到正运动健身基地,培养建立群众的健身意识。

《正运动》在引导市民健身的同时,也会关注体育行业的发展。《正运动》尝试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报道全民健身的盛况,经常在版面上联手相关的健身机构推出优惠互动消息。这些消息一经发出,就吸引了市内广大健身爱好者的兴趣。收到良好反馈的健身机构,也越来越愿意与正运动合作。在这基础上,正运动工作室“趁热打铁”。

2010年10月22日,九家体育运动场馆及运动品牌与《正运动》签订协议,十家强强联手,结成战略联盟,今后更好地为市民健身提供内容丰富的服务。在九大联盟基地中,既有武汉体育中心等大型综合类的体育中心,也有市内知名的单项体育运动场所,还有国际运动品牌加盟。同时,《正运动》向广大读者发放“正运动会员卡”,读者凭卡到这九家健身基地可享受到VIP待遇。会员卡颁发当日,受到广大市民热捧,家住武昌区的陈先生全家总动员――陈先生夫妻俩、17岁的大女儿和6岁的小女儿以及陈先生的姐姐,五个人全部成了正运动的会员。

2012年2月20日,《正运动》又与乐泽国际运动天地等七家机构签约。次日,《正运动》开设热线电话,开启免费申请领取窗口,发放了一批“正运动会员卡”。长达5小时的热线热得发烫,《正运动》工作室不得不想出新法子安慰没有拿到会员卡的读者:只要多参与《正运动》自办活动,一样有机会可以获得“正运动会员卡”。

《正运动》基地与报纸资源互补,结成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共同营建出读者、健身基地、报纸都得利的三赢局面。武汉市体育局局长王沈顺表示:“希望借助你们这个品牌的宣传,让更多还未运动的市民动起来,让正在运动的市民科学运动。”

三、结语:释放媒体的运动“正能量”

第6篇:运动会报道范文

【关键词】《中国体育报》 亚运报道 历史演变

在体育传媒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作为国家体育总局的官方体育报,《中国体育报》是国内唯一一份对亚运会的历史进程进行了全程报道的体育报。鉴于《中国体育报》能够提供完整翔实的文本资料,并具有代表性,笔者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纸质媒体亚运报道历史进行回顾和梳理。

一、隔离在亚运会之外时期:紧跟新中国外交政令的亚运报道

从1951年第1届印度新德里亚运会至1970年第6届泰国曼谷亚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都远离了亚洲奥林匹克运动大家庭。经过笔者查阅,1962年第4届印尼雅加达亚运会期间,《体育报》①刊登了一系列紧跟新中国外交政策和指令的亚运会报道。

1962年8月30日,《体育报》头版刊登题为《美帝指使蒋匪帮混入亚运会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破产后美帝及其走狗不甘心失败正积极策划新阴谋 印度尼西亚舆论热烈支持印度尼西亚政府拒绝“蒋匪帮”体育队入境的决定》的报道。当时,美帝国主义指使匪帮混入第4届亚洲运动会,在印度尼西亚制造“两个中国”局面,并以此来破坏中国同印度尼西亚之间友好关系的政治阴谋已经破产。但是,不甘失败的美帝国主义及匪帮正在策划新的破坏阴谋。美帝国主义和匪帮这种企图利用体育活动搞政治阴谋的勾当,激起了中国人民和印尼人民的愤怒。印尼广大群众要求禁止匪帮入境的呼声愈发高涨。

1962年9月6日,《体育报》头版刊登《亚洲人民友好团结的胜利》。在雅加达举行的第4届亚洲运动会胜利闭幕了。这一届亚运会在东道国印度尼西亚主持下,在亚洲国家大多数代表的团结合作下,克服了美帝国主义设置的种种障碍,使各项比赛能够顺利进行,并且取得良好的成绩。这是印度尼西亚团结斗争的胜利,也是亚洲人民团结友好的胜利。“中国人民一向认为,国际体育活动应当为促进各国人民的友好和维护世界的和平事业,坚决反对美帝国主义利用国际体育活动,制造‘两个中国’,破坏各国人民团结的阴谋。中国人民和体育界愿意同亚洲各国人民一起,为开展亚洲的体育活动,为促进亚洲人民的团结友好而努力。”

二、“”时期:“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亚运报道

1974年第7届伊朗德黑兰亚运会期间,《体育报》9月2日头版的语录“我们的朋友遍天下”开篇点明了这届亚运会“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报道主旨。如9月7日第3版《激烈的争夺,友好的比赛――记中国、伊朗水球赛》、《重要的是增进友谊》、《多交朋友》、《战友的勉励》;9月10日第3版《增进友谊,共同提高》;9月12日第3版《比赛为友谊――访第七届亚运会女子跳板、跳台跳水冠军钟少珍》,第4版《愿友谊和团结不断增长,我运动员同伊朗、朝鲜等国朋友举行联欢》;9月14日第3版《战斗的情谊――记中巴田径运动员的联欢》,《友谊重于胜利》;9月17日第4版《胜负是暂时的,友谊是永存的》。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方针,有着特殊的社会背景,它起到了开拓新中国的国际政治局面,加速我国体育登上国际体育舞台进程的作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国际上反动势力的政治歧视和经济封锁使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步履艰难。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体育组织积极要求参与国际体育事务,参加国际体育活动。但是,国际奥委会和国际单项运动联合会的极少数人,企图制造“两个中国”。为了维护祖国的,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于1958年被迫宣布中断同国际奥委会的一切关系,同时宣布退出多个国际体育组织。为尽快扭转这种局面,我国的体育工作者和运动员做了大量的工作。“友、比方针”出台后,他们怀着加强友谊,赢得人心,广交朋友,开拓局面的大志,赛出了风格,赛出了水平,赢得了人心,广交了朋友,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在国际体育组织中合法席位的恢复。

三、改革开放初期:奋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亚运报道

1978年12月9日―20日,第8届亚运会在泰国曼谷举行。时值中国刚刚步入改革开放初期,经受“”十年的文化摧残和闭关自守,当中国人在改革开放的旗帜下推开国门,猛然间发现自己与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竟然有半个世纪的差距。这种心态,使国人有着比以往任何时期更为强烈的改变民族形象的愿望。这种愿望也在国际体育比赛报道中体现了出来。《体育报》12月18日头版“短评”《向世界高峰挺进》“我们不能满足于亚运会的成绩,我们的目标是:在世界性的比赛中取得第一!我们早已把‘东亚病夫’的帽子甩到了太平洋里去了。我们也一定要把体育运动中某些项目落后的包袱扔到太平洋里去!敢想才能敢干。想世界第一,并不是想入非非。只要胸中有大志,抖起精神干,虚心学先进,这样就能冲出亚洲,向世界高峰挺进!”

四、20世纪80年代举国“体育热”时期:围绕“金牌霸主”之争的亚运报道

20世纪80年代,我国竞技体育在国际体育赛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体育热”和爱国主义的热潮。《体育报》根据当时亚洲体育的格局,对1982年的中日金牌霸主之争,1986的中南(朝鲜)之争进行了扣人心悬的跟进式报道。

1982年印度新德里亚运会期间,《体育报》开辟“中日金牌之争”栏目,时刻关注中日两国选手的最新战况以及金牌数的变化。如《强在积极主动――评中日乒乓球男团决赛》,《中国男子体操队战胜日本队,荣获亚运会第一个团体冠军》,《我男子手球队勇挫日本队夺得冠军》,《出了故障的机器――评中国男排失利于日本队》。

1986年南朝鲜汉城亚运会期间,《体育报》开设“金牌争夺战”栏目,重点报道中日南朝鲜三国的金牌榜之争。如9月23日《我健儿昨日又摘三项桂冠 中日南朝鲜金牌之比12:8:4》;9月24日《亚运会第四天形势波澜起伏 中日南朝鲜分享十七块金牌》;10月3日《亚运会接近尾声 战事呈白热化 中、南、日金牌数之比为80:63:52》;10月4日头版《我金牌总数昨日又加五枚 日本再度空手 三足鼎立已成两强相争》;10月5日头版《92比92――中南金牌数持平 形势险峻 今日六项争夺定千秋》。

五、20世纪90年代“称霸亚洲”时期:题材多样的亚运报道

1988年7月1日,《体育报》从周四刊改为日报,同时更名为《中国体育报》。20世纪90年代的三届亚运会,中国体育军团均以绝对优势稳坐金牌榜头把交椅。由于已进入市场经济发展阶段,社会的价值观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亚运报道在常规的赛场竞技报道之外也呈现出题材多样的特征,让受众更全方位地理解奥林匹克运动实质和精髓。

《中国体育报》上开始出现亚科会(艺术展)的报道。1990年9月22日《一次成功的科学大会――1990年北京亚运会科学大会述评》;9月24日《体育艺术展反响强烈 萨马拉奇主席倍加赞誉》。

在亚洲地区有一些开展的极具地区特色的非奥项目,如藤球、卡巴迪、武术等,《中国体育报》也给予了关注。1990年9月26日《西方记者称赞卡巴迪 藤球 武术为亚运会增添迷人色彩》;《卡巴迪――最便宜的体育》;《让藤球走向世界――记亚藤联秘书长蓬猜・洛披帕特》。1994年10月14日《武术选手尽领》,《亚运物探的“中国情结”》。1998年《亚洲武术水平越来越高》,《亚运会武术比赛风景线――外国的裁判和中国的教练》。

一些有关亚运会东道国举办地风土人情的报道也开始出现。如1994年第12届亚运会在广岛举行,举办方在开幕式以及整个亚运会期间,通过二战广岛遭受美国原子弹空袭带来的灾难再一次祈福全世界人民和平共处建立地球村的美好愿望。《中国体育报》10月3日头版刊发《广岛鼓声掀开亚运新篇章 八方健儿共注大典祭和平》的报道。1998年第13届亚运会在泰国曼谷举行,因为刚刚经历亚洲“金融风暴”,《中国体育报》用一系列的报道展示了泰国人民克服困难,齐心办亚运的精神。

六、21世纪步入“世界竞技体育强国”时期:“人文关怀渐显、回归体育本质”的亚运报道

进入21世纪,我国成功迈入世界竞技体育强国的行列。随着北京奥运会的申办成功,“人文奥运”的核心理念深入人心。这期间《中国体育报》的亚运报道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了“以人为本”的意识,开始将报道视角逐渐转移到赛场外和对失利运动员的关注上,使报道更具人情味。2002年《王鹏伤势备受关注》中报道“中国田径队员参加釜山亚运会男子100米和4×100米的主力队员王鹏因遭窃而奋起反抗,结果被窃贼同伙殴打导致左手臂桡骨骨折。”《中国体育报》对此给予了连续报道,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意外受伤运动员的特殊关怀。《0比10输了也是胜利》:亚运会男足小组比赛阿富汗0比10惨败于卡塔尔队。但是“参与比获胜更重要”,饱受国内战争多年的阿富汗足球队,能走上亚运赛场就是胜利。2006年12月7日《人文的温暖》中“举重运动员欧阳饶芳受伤后,中国队领队马文广说了一句‘我们不怕运动员失败,但是我们非常害怕运动员受伤’。”

结 语

《中国体育报》记录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亚运报道的历史,见证了中国亚运军团从艰难探索到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再到辉煌的历史进程。亚运报道依据时代背景、亚洲体育发展格局演变、我国体育战略的调整等体现出鲜明的阶段特征。2010年第16届亚运会将第二次回到中华大地,中国体育纸媒亚运报道应树立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意识,给亚洲奥林匹克运动和中国留下一笔“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①《中国体育报》原称为《体育报》。1988年7月1日,《体育报》从周四刊改为日报,同时更名为《中国体育报》

②傅砚农主编:《中国体育通史》(第五卷)[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8

③王大中、杜志红、陈鹏主编:《体育传播――运动、媒介与社会》[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1

④郝勤主编:《体育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12

⑤毕雪梅、贾静著:《体育新闻学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1

⑥罗时铭、谭华主编:《奥林匹克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

⑦伍绍祖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综合卷)(1949――1998)[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9

第7篇:运动会报道范文

一、新华社报道奥运会的历史

中国奥委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的1979年恢复了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权利。1980年奥运会时,由于当时的苏联入侵阿富汗,中国等国家没有参加在莫斯科举办的奥运会。新华社当初派了三四名记者赴莫斯科参加了报道。对于在此之前的奥运会新华社都是依靠驻当地分社的记者进行报道。所以说,新华社第一次真正大规模的报道夏季奥运会是24年前,也就是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开始的,是随着中国重返奥林匹克大家庭后、中国体育健儿首次全面登上奥运会舞台时开始的。

洛杉矶奥运会时,中国体育代表团由300多人组成。国际奥委会当时给中国40多个记者采访名额。按照国际奥委会的规定,通讯社在国家奥委会分配名额时是优先考虑的。当初新华社获得了30个名额,第一次组成了大规模的报道团赴洛杉矶采访报道。作为国家通讯社,新华社从首次大规模报道奥运会时,就按照世界大通讯社通常做法,在主新闻中心(MPC)租用了10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设立前方编辑部,从现场直接播发中英文等稿件。此后,在连续6届夏季奥运会报道中,新华社都延续了这一做法,在MPC租用办公室和专用发稿线路,全面、及时、准确地报道各项赛事和组织者的筹备工作,与世界各大媒体展开竞争。

四年前的雅典奥运会时,新华社由于直接从国际奥委会获得了采访记者名额,参加报道的记者达到80人,是历史上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一次。我们在新闻中心租用的办公室面积达250平方米。记者遍布在各个赛场,在雅典直接用中文、英文播发文字和图片报道,每天的中、英文发稿量分别达150多条、图片达500多张,为遍布国内的600多家报纸、200多家电台和遍布世界各地的10,000多家媒体服务,尽量满足用户的需求。比如一些拉美国家的用户需要某场足球或曲棍球比赛的照片,我们都及时提供。非洲国家的用户需要一些有关非洲运动员的报道,我们也尽量满足。

二、如何选派记者参加奥运会报道

新华社从一开始大规模报道奥运会,选拔采访记者的条件之一就是记者必须懂英文、懂体育。奥运会报道中,不能进行语言交流或看不懂英文材料是很难进行深入采访的。从上世纪90年代后的奥运会报道中,记者还要会熟练地使用电脑发稿、使用录音设备等。洛杉矶奥运会时,新华社派出的记者编辑主要以懂英文为主,这些人直接或间接从事了多年的体育宣传报道。记者具备了这些条件,才能为奥运会期间的报道打好基础。1984年奥运会时,虽然新华社第一次采访报道奥运会,但该届奥运会第一块金牌同时也是中国奥运会上获得的首枚金牌的报道,就是新华社首先向全世界播发的,引起了其他通讯社的注意。

对通讯社的报道来说,时效历来是第一生命,就如同现在的网络报道,雅典奥运会上国内几家大网站在时效方面展开的竞争大家都有所闻。新华社在洛杉矶奥运会第一块金牌的报道上取得成功后,日本共同社的编辑当天还到新华社办公室,提出派记者与新华社记者一起采访,了解新华社记者是如何采访报道的。此后历届奥运会报道中,新华社都派出最强的阵容,为众多的媒体用户服务。即使在1984年奥运会上,为了争抢时效,新华社特意租用了当时在发达国家刚投入使用的寻呼机,加强记者和编辑部之间的联系。雅典奥运会上新华社租用了无线局域网传输系统,编辑可以在现场指挥记者,在现场对图片进行处理,使图片更直观、更生动。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提高了图片的质量,而且大大提高了时效。同时这也对编辑记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采访奥运会记者的装备更加现代化了,这也使得记者的角色在慢慢转变,要求记者必须是“全能”和“多面手”。以前文字记者只是单纯写文字报道,现在文字记者有时还要兼任摄影记者、音频记者要完成的任务。雅典奥运会上,新华社每个记者都配备了手提电脑、全新的录音设备和数码相机。文字记者在承担英文报道任务的同时还要采写中文报道,还要承担音频采访,有时还兼顾拍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记者的潜能。记者随身携带录音机和数码相机,在采访运动员或官员时,只要把录音机放在旁边,录下声音,随后传到编辑部,编辑部即可编辑成音频报道及时提供给用户。

三、新华社如何筹备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报道

北京奥运会将是新华社在家门口与世界大通讯社在奥运会报道上进行的又一场激烈竞争。2006年10月,国际奥委会授权新华社担任第29届奥运会的东道主通讯社,同时组建国家奥林匹克摄影队。国际奥委会希望新华社通过对奥运会各个方面全方位的新闻报道,在北京奥运会整体进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将中国的视角带到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中来,确保对东道主运动员进行全方位的报道。

对于新华社来说,除了报道好奥运会、满足世界2万多家媒体用户的需求外,还要承担好东道主通讯社的任务,完成好国家摄影队的拍摄任务。所以,北京奥运会的报道将是空前繁重的。对此,新华社早已开始了准备工作。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后,新华社即开始有意识地为2008年奥运会报道,进行人才储备和实战演练,不仅雅典奥运会,而且釜山和多哈亚运会也成为新华社演练阵容、锻炼队伍的场所。北京奥运会时,新华社享有与国际奥委会认可的美联社、法新社和路透社同样的权利,国际奥委会直接给新华社分配了200多个注册记者名额,人数较雅典奥运会时又有大幅度提升。同时,新华社还将在北京奥运会主新闻中心设立600平方米的办公室。届时,新华社每天将用中文、英文、法文、俄文、西文、阿文和葡文等7种语言文字向全世界播发报道。

为更好地履行东道主通讯社的职责,2006年年初,新华社成立了北京奥运会报道筹备领导小组,统筹安排文字、图片、音频、网络等报道,了解国内外媒体用户的需求,制定奥运会报道计划,不断加大对北京奥运会宣传报道的力度。同时,新华社还密切跟踪世界先进技术,不断更新记者采访报道用的装备,届时将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全方位的新闻报道。2005年在南京举行的全国运动会期间,新华社派出了150人的报道团,按照奥运会的报道规模,在全运会上对编辑、记者进行演练。主要目的除完成全运会的报道,满足用户的需求外,更重要的是让记者编辑熟悉各个体育项目,熟悉规则和报道要求,从全运会的报道中开始考虑奥运会的报道,跟踪世界上运动员的动向,为奥运会的报道作好准备。

除了进行报道人才方面的储备外,报道北京奥运会还有很多事情要提前进行。不仅要考虑记者的吃住行、设备配置等问题,还要提前进行记者的分工、人力安排等等。作为一个报道团同时还要规划哪些项目是重点报道,哪些项目可以放弃或者采用大会新闻公报;哪些新闻是通过盯着电视完成的,哪些是要数个记者合作完成的。新华社每逢重大报道都要印制一个报道手册,内容包括记者联系电话、住宿房间、人员分工、注意事项、发稿要求等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另外,对记者还要提前进行职业道德、外事交往等方面的培训。

北京奥运会的新闻报道,竞争将会是非常激烈的,对于体育报道要求的专业水准也越来越高。这启示我们在北京奥运会时,报道上要想高人一筹,就必须尽早开始各个层面的人才培养。培养一批既在宏观上有把握能力,策划、协调、应变能力强的编辑,同时要培养一批会使用新技术的摄影记者和专业型的文字记者,还要培养一批对分管项目常年跟踪、熟悉项目的特点、熟悉教练的一线骨干记者。另外,还需要培养一批虽然不在体育采编岗位,但是热爱体育报道,能间接性参与体育报道的记者。

从雅典奥运会的报道情况看,随着新技术的推进和网络、短信等用户的要求,图片的需求越来越大。世界大媒体的报道构成、人员结构也在进行调整。比如上届奥运会,美联社派出了80人的摄影记者队伍,占总报道人数的三分之一。奥运会四年举行一次,每次的报道无论从组织指挥,还是发稿手段和通讯技术设备的配备,又各不相同。每届奥运会,世界各大媒体如同运动员在赛场上比赛一样,总是提早策划,不断采用新技术,研究报道的新思路,朝着“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前进,朝着要高出对手、战胜对手的目标而努力,在新闻竞争更加白热化的今天,这一点显得尤为突出。

第8篇:运动会报道范文

关键词 里约奥运 奥运报道 全媒体 机器人记者

四年一度的奥运会不但是体育盛会,而且是媒体展现实力和水平的舞台。2016年里约奥运会,是触屏时代的首届奥运会。纵观中国媒体对里约奥运会的报道可以发现,触屏时代的奥运报道与以往的奥运报道相比,发生了新的变化,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一、游戏化

无互动,不新闻。面对奥运会这一娱乐盛会,当然要玩到最“嗨”。众媒体竭力通过移动端实现游戏化营销,可谓“用尽了洪荒之力”。

例如,网易推出了H5游戏――“里约大冒险”。此款游戏的设计源于不断被吐槽的“里约脏乱差”,要保障“安全第一,友谊第二,比赛第三”。更有网友戏称此次奥运之行为“里约大冒险”。

游戏的规则是“请用你的洪荒之力,画一个小人”。打开游戏页面,在手机屏幕内画个小人,小人便自己动起来了,开启里约之行。用户帮小人画绳子和热气球走出“险境”,随后掉入一个朋友圈,朋友圈内的状态都围绕里约奥运,还出现点赞和评论,当小人进入一条中国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状态时,冒险结束。

此游戏操作简便,好玩有趣,整体颜色以奥运五环的蓝绿黄为主色调,巴西风情浓厚,让网友趋之若鹜。

中国江西网也在PC端和客户端适时推出“里约奥运猜猜猜”的互动竞猜活动。每天公布四道即将展开的赛事结果,题目简单有趣,全部猜对的网友有机会获得在江西炙手可热的游乐园门票。活动贯穿奥运会始终,每天吸引2万名左右的网友参与,并及时公布获奖名单,有网友大呼“看奥运还有意外惊喜,这个才好玩”。

人民日报官方微信通过开展抢红包游戏为中国队加油,并发话“但凡中国夺冠,就发一次红包!”。游戏规则为:人民日报官微中国夺冠消息一出,便及时抛出相关报道的红包链接,用户只需输入口令即可在支付宝红包页面参与抢红包。这种游戏通过巧妙将“自身夺金”与“奥运夺金”一体化,引爆了网民热情。

此外,人民日报客户端还推出参与性强的“奥运号外请你当主编”互动游戏。只要输入姓名,选择关键词,便可生成有gif动图、有音乐的H5号外,然后在朋友圈转发分享。

二、智能化

运用机器人报道奥运新闻,是里约奥运报道的一抹亮色。此次奥运会一个叫“张小明”(xiaomingbot)的记者引发媒体关注。它是“今日头条”开发的机器人,通过对接里约奥组委的数据库信息,实时撰写新闻稿件,发稿速度堪比电视直播。

该机器人可以通过两种文本生成技术产出新闻:一是针对数据库中表格数据和知识库生成自然语言的比赛结果报道,即简讯;二是利用体育比赛文字直播精炼合成比赛过程的总结报道。奥运期间,“张小明”主要应用于乒乓球、网球、羽毛球和女足等赛事报道,仅开赛一周,便生成超200篇简讯和资讯。

这是国内第一批可以报道奥运赛事的人工智能机器人(腾讯机器人Dreamwriter也在奥运报道),在结合了最新的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和视觉图像处理的技术之后,通过语法合成与排序学习生成新闻。

与第一稿机器人相比,“张小明”在里约奥组委数据库更新的2秒之内,即可生成新闻稿并完成。“张小明”适应选手排名、赛前预测与实际赛果的差异、比分悬殊程度等,自动调整生成新闻语气,如“实力不俗”“笑到最后”等。

此外,自动配图功能的增加使得机器人报道更加智能化。通过自动选图技术,“张小明”可以自行添加新闻配图,报道更加完善。

需要明确的是,机器人无法完全取代记者,所作报道最后的把关者还是人。“报道助手”角色才是新闻机器人的适配。尤其是在投入产出比相对较低的冷门报道中,可以配合记者完成更高效、更全面的报道工作。

三、全媒体化

2016年里约奥运会报道的最大改变在于平台多元化,此前可归结为新闻快讯、编辑特刊及视频采访三类,而此届奥运会各媒体运用“两微一端”等平台,通过做直播、玩特效、放H5,使奥运新闻大放异彩。

作为第31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国大陆地区、澳门地区独家电视和新媒体转播商,中央电视台的融媒体报道形式成为最大亮点。同时启用CCTV-1、CCTV-5、CCTV-5+三个电视频道转播赛事,并在新媒体端、CNTV实现资源共享,央视影音同步更新,由体育频道自主研发的奥运APP也大显身手,融媒体优势一览无遗。

《人民日报》除每天推出两个版面的奥运专刊外,还通过人民日报新闻客户端即时推送消息、开设演播厅直播重要赛事,报纸玩电视直播,让人大开眼界。

《体坛周报》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体育类报纸。与此前在重大赛事期间将周报改为日报的路径不同,此次奥运尝试将传统纸媒、新闻客户端以及视频直播三种平台结合起来,将传统报道与新媒体报道进行深度融合,并打造新闻资讯旗舰产品“体坛+”App,以全新方式出击奥运。

腾讯视频的最大亮点在于赛事直播。但限于版权,需延迟半小时开赛。对于日益增多的“追剧大军”来说,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观感体验。不过,根据目前的发展趋势,下届奥运会实现实时直播应该不是奢望。

此外,体育明星做客社交直播软件也属奥运播报的重大突破,一改往日参与电视访谈的严肃画面。8月10日晚,“洪荒少女”傅园慧在映客进行了首次直播,开播半小时,粉丝量已突破800万,截至节目结束围观人数升至1066.93万人,创直播围观人数历史新高。有媒体称之为“开荒式的直播”。

四、移动化

今日头条、天天快报、一点资讯等聚合类资讯APP纷纷开设专门奥运频道,在本届奥运会上大出风头。此外,众多传统门户网站也不甘示弱,向移动端转移已成共识。发力的共同点除了APP和手机网,还有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对于没有打造强有力自由移动平台的新闻网站,在奥运报道中则比较尴尬。

新华网、人民网、央视网等“国家队”自不必说,省级新闻网站利用两届奥运之间的缓冲期打造的手机客户端亦蓄势待发。即时刷新并推送重要奥运资讯,成为各地方媒体报道本届奥运的显著特点。以中国江西网为例,本届奥运会开幕前就明确了“以PC端为基础,重点发力移动端”的指导思想。

在里约奥运会期间,中国江西网除了在PC端首页显要位置制作精美的奥运专题外,还在江西手机报和手机江西网开设奥运专区。更新和推送新闻的顺序不拘泥于先发网站再发客户端,通过全媒体采编调度中心的指挥调度,对重要赛事结果进行预判,即时备好预发消息,第一时间向用户推送奥运陕讯。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8月18日凌晨,江西手机报在所有新闻客户端中最早报道和推送了上两届奥运会跆拳道女子49公斤级卫冕冠军吴静钰意外爆冷止步8强的消息,让网友大呼快速及时。

由于准备充分、调度有力,经中国江西网统计,其新闻客户端江西手机报有一半左右的重大体育赛事新闻的推送速度快于或者与门户网站及中央级网媒同步,误差控制在10秒以内,受到了用户的信任与追捧。

在移动终端已成主流媒体的时代,几乎所有媒体都通过自己的APP、微信等移动媒体奥运消息,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移动装置直接观看比赛。限于网速和资费问题,使用手机等移动装置观看直播还存在一定瓶颈。但随着5G时代的到来,用户有望真正体验移动设备的“随时随地”。

五、人性化

此次奥运会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媒体报道不再只关注金牌。只要个性十足,只要在比拼中展露舍我其谁的霸气,都可以成为媒体重点关注的对象,就可以“上头条”。

8月14日晚,里约奥运女子三米板颁奖仪式现场上演最浪漫一幕,中国选手秦凯单膝跪地向刚刚获得银牌的何姿求婚,轰轰烈烈向全世界秀恩爱、秀浪漫,俨然成为玛利亚・伦克水上项目中心一号男女主角,风头劲爆!

几分钟后,所有中国媒体都在最显要的位置报道了这个“花絮”,这在以前不可想象。当秦凯单膝跪下时,全场观众都读懂了,齐声高喊“嫁给他!嫁给他!”为他加油助阵,成为几乎所有奥运报道的头条。无论现场的各国记者、观众,还是电视机、电脑屏幕前的不同语言不同民族的受众,每个人都读懂了这对中国恋人的美丽爱情故事!

中国游泳选手傅园慧极具个性的表情、言语,通过国内媒体的集中轰炸报道和自媒体的疯狂传播,甚至也冲击到国外媒体,成为全球“网红”。英国BBC夸赞傅园慧为“最富表现力的奥林匹克明星”。

第9篇:运动会报道范文

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8月14日北京奥运会主新闻中心说:“上新华网,你们可以阅读最新新闻,可以看到最快的金牌消息,以及奥运会令人兴奋的一切。”这是国际奥委会最高领导人第一次在公开场合肯定中国网络媒体对奥运会的报道。央视网副总经理王秀云说,以新媒体大规模传播奥运会在中国是第一次,在世界上也是第一次。

7月15日,北京奥运会赛时官方网站正式上线,这标志着北京奥运会综合信息平台最终成型,官方网站进入赛时状态。网站通过中、英、法、西班牙、阿拉伯5种语言,第一时间北京奥运会的官方消息,实时播报奥运会各项比赛进程、比赛结果、技术统计和金牌榜,对各项比赛进行详细的赛前赛后报道,并提供全面而细致的观众服务和媒体服务信息。面对预计超过40亿的观众和读者,数以百万的奥运游客,以及近3万多的记者和1万多运动员,新媒体推出了一份丰富的菜单。

一、时速新媒体,信息全方位

1.互联网:八方信息,分秒汇聚

电视的播出主题是有限的、精挑细选的,而网络则是千变万化、五花八门的,这就意味着信息的多元化,而这种多元化的信息可以第一时间在网络传播。

(1)赛事信息

中国网络媒体正在为拼抢奥运图文报道时效而展开一场竞赛。

各大网络媒体相继获得了奥运视频转播权,如搜狐与北京2008奥运官方新媒体转播机构央视网签约,搜狐将拥有总长度达3800小时的奥运视频内容,其中有2500小时的奥运比赛视频内容,其与国内百余家媒体联盟,搜狐的700人报道团队将全部服务于北京奥运官网。

新浪、网易、腾讯同样获得了网络转播权,3家公司均具备第一时间对央视网转播的北京奥运会赛事进行网络直播、点播的权益,其中包括了开幕式、闭幕式以及重点赛事内容。

人民网对奥运会28个大项,300多个小项,热点比赛和非热点比赛,代表团、运动员的资料、背景,奥运知识,都将全方位进行报道。

新华网实现网络媒体首次航拍北京,新华网特派记者搭乘直升飞机进行了连续3个小时的图片、视频航拍报道。

(2)场外信息

北京奥运会6大协办城市全部开通3G业务。北京官方于7月16日便已开通“导吃导购”网站,可免费上网查询,网站汇集了京城4000余家知名商业企业信息,为来京游客提供订餐、路线查询等服务。在北京奥运会期间,该网站为运动员、裁判员以及到京游客提供免费的餐饮、休闲娱乐等信息服务。网站信息分为导吃、导购、休闲娱乐三大板块,包括特色餐厅、特色商业街、老字号等内容。中国政府网、百度等众多网站也都提供了奥运交通信息服务。

2.手机:时空无阻,尽在掌握

当奥运会各项比赛展开后,受众最为关心的莫过于自己国家的代表队在奥运奖牌榜上的位置,都希望在第一时间及时地获知比赛结果。虽然传统媒体也会不断报道更新的奥运奖牌榜,但报纸、杂志出版需要周期,时效性较差;广播、电视虽能做到实时报道,但其具有的易逝性又使受众不易留住转瞬即逝的精彩,同时也不能满足特定工作环境中人员的需求。互联网克服了上述媒体的种种缺陷,但也受到电脑终端的制约,不能让受众的观看做到随时随地,而手机媒体的出现将这些缺憾一一化解。

各大网络都开展了手机业务,手机腾讯网开设了“手机看奥运专题”。手机QQ和超级QQ的“免费奥运新闻订阅”和“夺金新闻消息即时推送”让Q友们随时随地用手机登录后的第一时间获得自己订阅的奥运新闻,获得最新的夺金资讯,同时可浏览其他奥运新闻。

新华网第一次在奥运会开幕瞬间以零时差向100万用户发送手机报,并在开幕式结束后即发出手机报号外,覆盖面达到2千万手机用户,实现“无时差”报道。所有记者都在第一时间给网站供稿,使全球网民感受同步再现的震撼。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开始,100万份手机报由新华网发出,6种语言的消息、图片同时播出,开幕式结束20分钟后,2000万份手机报号外向全球发出,这也是全球的第一份号外。

在高效率的今天,时间就是金钱;在奥运的今天,时间就是商机。在第一时间将信息出去,是奥运会期间网络媒体所要达到的首要目的。

二、品位新媒体,精彩全方位

新媒体所带来的不仅是速度上的,同时也有内容上的丰富多彩。调查表明,有82%的受众非常期望能够通过新兴媒体收看奥运会视频转播。

1.互联网:赛事报道,百花齐放

人民网十八般武艺齐上阵:音视频、图文、博客、播客,有线网络、无线网络,运用了29种网络手段报道奥运。对赛事、非赛事,主办、协办城市,围绕奥运的各类各项服务、各类文化活动,还有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都做了全面报道。人民网中文(简体、繁体)、英文、法文、日文、俄文、西班牙文和阿拉伯文,以及藏语、朝语、蒙古语等少数民族语都开设了奥运专题。各语种同步报道,展现了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华文明的完美结合。

人民网还通过各种方式联络协办城市、驻华使馆、留学生、志愿者、记者、网友等在人民网开博,组成“合众国”博客,不同国度、不同群体“博”奥运,视角独特,品味各不同;“一语惊网”,将媒体及网友的经典评论挑选出来,让网民充分享受到奥运就在身边;“人民奥运”,更是满足着各类网民的需求。“每日一星评选”、“我拍奥运”、“网友看奥运”、“奥运访谈”、“我说奥运”、“奥运重磅嘉宾访谈”、“每日酷图欣赏”等,都各有千秋。

中国广播网提供包括汉语普通话、蒙、藏、维、哈、朝五种少数民族语言和闽南话、客家话、广州话三种方言同步网上直播服务,方便了各地网民的收听。中国广播网支持者和关注者遍及美国、日本、英国、韩国、澳大利亚、印度等44个国家。自8月8日起,中国广播网每天的访客数均在100余万人次,PV值不断升高。

新华网奥运报道用专题页面组合群的“矩阵”报道方式,集纳文字、图片、文图直播、图表、音频和视频、同步快评、评书、论坛、博客、播客、拍客、收客、现场连线、短信、彩信、手机报、WAP、电子滚屏、网报、网刊、画刊、网上调查等30余种报道形式滚动不间断播报,聚焦开幕式直播、访谈等各类页面和专题页面,形成规模最为庞大的奥运报道“矩阵”。其首创推出的“奥运书场”,第一次以中国传统评书方式对奥运会进行文字、视频多媒体报道。新华网在直播报道中实现主新闻中心与场内场外100多个报道点,与7个承办城市、全国31个省区市以及世界30多个国家的全球连线报道,通过有线和无线互联网将报道覆盖到国内外网民和手机用户。从8月8日早开始,全网访问量快速攀升,论坛帖量不断增加。近日来,全网访问量成倍增长,尤其是境外网民登录新华网的人数快速增长,英文频道访问量增长了四至五倍,其他语种访问量也都成倍增长。

同时,新浪、网易、腾讯三大门户还广结海内外媒体联盟,形成了新媒体报道2008北京奥运的一大特征。新浪、网易都与法新社、美联社、路透社及图片社GETTY合作,奥运期间,三大世界级通讯社为新浪、网易提供奥运文字新闻、图片、图表、Flas、场外视频、历史资料;新浪、网易还分别与国内近100家媒体(其中包括电视台、电台、报纸、网络)形成奥运报道联盟,共享报道资源。新浪还与北京奥组委官方数据提供商INFOSTRADA合作,享有其最新的奥运数据;网易联合14家电视台共同打造《奥运大中国》;腾讯除与新华社合作推出新华-腾讯奥运快讯外,另与全国11家都市报共建了奥运捷报联盟,捷报联盟将共享新闻资源、共建新闻中心。

网络的全方位不会让人们在奥运会期间留有遗憾,对于没有机会亲临比赛场馆,网站提供的三维动画展示足以再现场馆的每一个细节。如果错过了赏心悦目的精彩比赛,还可以随时登录视频网站进行点播。

2.手机:集中优势,完美出击

为了满足广大手机网友看奥运的需求,手机腾讯网先后推出“手机看奥运专题”、“免费奥运新闻订阅”、“2008我的手机主场”、“手机Qzone奥运征文”等栏目,这也必将巩固手机腾讯网的领导者地位。

一位在游泳馆的奥运志愿者通过手机上网的方式获得其他比赛的最新情况,并通过手机写Qzone告诉大家游泳场馆的比赛情况,除了电池的耗费让他有所顾忌以外,没有什么比这样的方式更能让其充分享受奥运会的了。做了精心准备的手机腾讯网奥运新闻日访问量已经超过1000万。

即便有人整天坐在电视旁边看比赛,也不可能看到所有赛事,看得太多也会有疲劳感。有些人对于一些不太感兴趣的比赛,知道结果就很满足了,手机媒体的出现正符合了这些人的口味。但也有很多用户并不满足,他们希望在第一时间知道结果后,再获得更详细的信息。也许是一张比赛精彩的图片,也许是选手获胜的一瞬间,手机彩信和多媒体的功能同样也能满足这样的人群。对于手机媒体而言,“短彩”结合的方式提升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短信发送到达速度快,可充分满足时效性要求,但内容篇幅受限;彩信能容纳数千字,可放置新闻图片,在报道深度和媒体风格塑造方面有较大承载能力。“短彩”结合,几乎可以覆盖大众对资讯有效性的全部需求。随着手机上网用户的不断普及,手机媒体的移动和便捷性正在发挥作用,北京2008奥运会更会加快手机上网用户的普及。

手机媒体的巨大优势,在这次奥运报道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作为新媒体的代表,它集中了纸质媒体、广播媒体、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的各项优点,并兼具无线网络媒体传输的随时、随地、随身的新特征,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奥运报道的暗战中,已抢得应有的位置,登上了奥运报道的舞台,以其特有的移动性给人们带来了新的体验。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我国互联网发展在网民数量、宽带网民数和国家域名注册量已跃居世界第一,标志着我国已步入互联网大国的行列。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继续呈现持续高速发展的趋势,仅2008年上半年,我国网民数量就净增4300万人,达到了2.53亿,一举成为世界上网民人数最多的国家。中国宽带网民数已达到2.14亿人,宽带网民规模居于世界第一位。

据央视网引述的CSM的调查数据:北京奥运会开幕当天,央视网当日独立访问者为2513万人。互联网数据中心(DCCI)监测获得直接/间接授权合作的9家奥运网站/服务商(央视网、搜狐、新浪、腾迅、网易、PPStream、酷6、PPLive、悠视网)的数据显示,开幕式当天总体不重复的独立用户数为1.61亿人。

手机媒体的出现,更增加了网络覆盖的面积。2008年中国手机网民在各类移动增值业务(短信除外)中对移动IM使用率最高,比例高达72.0%,成为手机上网的第一入口。目前,仅中国移动“奥运手机报”一个产品,订制用户就有近千万人。腾讯无线的手机、手机QQ、手机Qzone等紧密结合,对奥运进行了实时和多角度报道,并一举实现了奥运新闻日访问用户突破1000万次的辉煌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