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急救培训总结范文

急救培训总结精选(九篇)

急救培训总结

第1篇:急救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 大中专院校学生 院前急救知识 急救技能 培训

大中专院校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是伤害的高危人群,一旦发生意外事件,不仅会给家庭带来伤害,还会给社会及他人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1]。为了解市大中专学生对急救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认知途径,以进一步提高我区大学生的急救知识和救助水平,特做此调查。

资料与方法

选取荆州市大中专院校学生1100人,男525人,女575人;年龄:21岁及以下338人,21~23岁558人,23岁以上150人,学历中专以下104人,中专216人,大专(高职3+2)625人,本科及以上101人,医学类348人,非医学类698人。

一般资料收集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第1部分为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专业、学历;第2部分为院前急救知识及技能获取途径;第3部分为问卷题型,分院前急救知识及院前急救技能两部分,由32个单选题组成,其中院前急救知识有20个,院前急救技能有12个,总分32分,答对1题1分,答错不计分。第4部分为院前急救知识及技能培训需求。

调查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由调查者及同伴统一解释后,当场发放,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1100份,收回1100份,有效问卷1046份,有效率95.09%。

统计学处理:通过建立数据库,输入数据,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

结 果

院前急救知识及技能获取途径:院前急救知识及技能获取途径主要有5种途径,采用描述性分析,电视及广播30.3%,学校和家长26.1%,报纸杂志21.4%,网站13.9%,培训8.3%;其中,在1046名师生中有87人参加过院前急救培训。培训形式:远程9人(10.3%)、面授16人(18.4%)、面授+演示27人(31.1%)、面授+演示+操作训练35人(40.2%)。

院前急救知识及技能总体得分影响因素分析:①急救知识及技能总体得分:前急救知识及技能得分均呈偏态分布,采用平均数和中位数进行描述。

院前急救知识及技能知晓率。

院前急救培训需求:在1046名被调查大中专院校学生中,有91.4%的学生认为有必要进行院前急救培训,5.9%的认为没有必要培训,2.7%的学生无所谓。

讨 论

院前急救培训普及率较低、获取急救知识途径较单一:从调查结果得知大中专院校学生获取院前急救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业余时间看电视和听广播,而通过培训获得的人数最低,可见大中专院校学生院前急救培训普及率还较低,同时从表1可见各途径人数比例都较少,而本题是一道多项选择题,因此说明大中专院校学生获取院前急救知识及技能的途径较单一,因此针对大中专院校学生的院前急救知识的普及应是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同时应加大对其进行院前急救培训的力度。

院前基本急救知识及技能总体掌握偏低:本研究结果表明大中专院校学生院前急救知识及技能的总体掌握情况偏低或一般,其中院前急救知识中的意外伤害急救及灾害急救知晓率最高、常见病多发病急救知晓率最低,院前急救技能中的常用创伤急救技术知晓率最高、心肺复苏术知晓率最低,这可能大中专院校学生所学专业或问卷难易程度有关,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医学类学生对急救相关知识的课堂教育理论知识较高,而其他方面的院前急救技术实践较少普及,因此要探索适合大中专院校的院前急救培训模式尤为重要。

以知-信-行教育模式推进急救培训的开展和实施: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没有接受过培训、接受过1次急救培训和接受过≥2次急救培训的人员在首选的行为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从调查结果来看,大中专院校前急救培训需求较高,达91.4%以上,但在调查过程中,因为中国的现实问题和社会大环境对公众掌握急救知识的不重视性,导致了大中专院校学生们对掌握急救知识的需要淡漠,进一步造成了他们对急救知识掌握不全面和不系统。

对策:从实际出发建立标准化的院前急救培训体系:在这次调查中被调查者有着自己的学业,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主要是利用闲暇时间。因此,在培训的课时设置时应考虑其培训对象参与的可行性,同时增加课时的趣味性以减少受训人员缺课的可能。而我国在公众的院前急救培训上还存在着非标准化的问题,没有统一的院前急救教材,也没有统一的考试考核方法[3]。目前急救中心与红十字会都承担着公众培训的职责,但两者在师资、培训教材、培训方式、培训对象和培训资证等存在差异[4]。因此,借鉴国外在院前急救培训上的优势和经验,利用我国自身在急救培训实践上的经验,形成一套统一的院前及急救培训体系将有利于我国院前急救培训的发展。

大中专院校学生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直接反映一个国家的公众急救水平[5]。对他们进行急救知识的教育与行为的促进,再通过他们对其周围的人进行知识传播和行为的促进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因此要加强对大中专院校学生的急救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从而提高大中专院校学生应对意外伤害时自救或互救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孙晓静,张钦祥.大学生群体中普及急救常识的意义[J].职业与健康,2006,22(12):934.

2 蒲晓煜.席淑华.社区服务人员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的调查及干预对策.护理杂志[J].2009,26(7).

3 吕传柱.中国院前急救的标准化问题[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8):571-572.

第2篇:急救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电力抢修;事故应急;技能培训;培训体系

作者简介:曹辉(1978-),男,浙江温州人,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温州供电公司,工程师;陈建胜(1971-),男,浙江乐清人,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温州供电公司,高级工程师。(浙江 温州 325000)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9-0183-02

温州地处沿海、浙江的最南部,受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很大,同时较大、重特大交通事故等其他社会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在发生此类事件时,需要社会多部门、多环节、多途径的方式通力配合。[1]由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国家电网公司这样的责任央企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突显“人民电力为人民”的社会责任。因此温州电力应急救援队伍(以下简称“应急救援队”)成立了,其成立的目的是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为救援现场提供照明和动力,辅助现场救援行动,拿到现场的第一手资料,为后续的电力设备抢修、伤员抢救、道路排故等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将损失降到最低。

一、电力应急技能培训的分类

电力应急技能是电力从业人员的一种特种技能。[2]当遇到突发事情的时候,电力从业人员能够立即根据以往的经验和自我思维来处理事件。电力应急技能培训分为基本应急知识技能和特殊知识技能。基本知识技能包括应急理论、户外基本应急知识技能、日常应急常识;户外基本应急知识技能包括卫生急救(如止血、骨折、简易担架制作等)、个人保护用具(绳索使用、登山设备使用等)、GPS使用、营地搭建、后勤保障等方面培训,提高个人在灾害来临时自救、互救技能;特殊知识技能主要通过户外攀爬、水上救援、野外生存、特殊技能驾驶、应急通信等设备使用,熟练掌握针对不同灾害配置的应急装备,在灾害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专业应急队伍的作用。最后还要结合所处地域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产业结构等实际研究掌握其他应急技能。

二、温州地区电力应急技能培训体系的建设

根据近十年来电网面临的自然灾害威胁和应急救灾经验总结,建设高水平应急救援队伍是温州电力行业的迫切需求。结合省电力公司的要求,每个地区公司都要成立一支应急救援分队。温州供电公司成立了应急救援队伍。该队伍由输变配、高压修试、通信、生产、安全等专业骨干力量和本企业内训师组成,所有成员为非脱产性质,不单独设置机构。队员从生产一线的员工到管理层,从配网到主网,从线路设计到调度通信,整个应急救援队伍几乎包含了我局所有的生产部门。在这样一支队伍的基础上,温州供电公司下决心完善电力应急技能培训,组建应急培训基地,打造一支应急技能上也过硬的队伍,提高应急能力。

1.电力应急技能培训基地的建设

温州电力应急培训基地设在市区原东屿电厂 。基地的总体规划思想是合理利用厂内设施,分部整改。基地依托厂内厨房、餐厅、供水设施、供电设施、卫生间、会议室、休息间等基本设施,具备了进行应急培训的基本条件。同时根据培训项目设置,充分利用厂内设施特点,已初步形成车辆驾驶技能训练场地、高空心里及攀爬训练场地、消防训练场地、照明灯具训练场地、配网作业训练场地、水上训练、户内体能训练等场地,建立了满足培训科目要求的硬件设施。

2.应急培训设备的选配

针对突发事件中应急工作的主要职责以及在事件中野外生存、后勤保障、运输需求、通信侦查等关键环节,培训设备选配精良。在个人装备中备有睡袋、快速食品、保暖壶、GPS、登山用具等保障个人安全及开展救援的个人工具;专门针对温州多河流、多水灾的特点,配备了橡皮艇等运输设备,同时配备了能建立多方位的电源及照明系统的设施。装备标准化定置,统一管理,战时应急,平时培训,综合使用。今后,应急培训基地不但要继续搜索配置适用的先进设备,还要将现有设备集成化,形成后勤、运输、指挥、通信、电力技能等一体化,能够应付各类事故灾害。平时作为培训作业,突发事件时能够直接运输至指定区域,大大提高响应速度,克服因设备、物质临时集结凌乱、不齐备、不能用的缺点。

3.培训质量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解决工学矛盾。应急队员多数是一人一岗,短时间内别人代替不了,同时要保证工作任务的完成,而正规阶段培训时间长达10天,所以工学矛盾突出,在一线工作很难经常性安排长时间连续脱产培训。对此应急救援队在培训方式上采取非脱产培训代替脱产培训,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每周固定安排周二、周四、周日下午三个时间作为训练时间。

在培训过程中由于队员要接触新事物,学习时间不够,知识点接受有困难,需要延长学习时间,学习过程中疑惑的问题连续积累,以致到了学习结束时间还没掌握全部课程知识点。怎样做到既按时完成培训任务又提高培训效果?应急救援队所定制的方式是培训宽松、考核严格,对于已经掌握的技能,队员们可选择性参与或可自学但前提是必须通过考核。这样既减轻了队员的负担又让队员进行有目的地学习。

在如何加强培训管理、提高培训效果以保证培训效果这个难题上,应急救援队认为管理规范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前提,也是培训整体水平的体现,包括对内训师的管理、教学教材的管理、培训学员的管理等。培训师资上设置AB岗,无缝衔接专人负责;利用电话、微信等新方式实时在线讨论、解决疑惑。教材采用与应急基本理论、管理实务、救援技能和综合演练等符合电力系统实际的培训大纲和教材。保留队员变动的可能性,队员3年服役期,中途可申请退役。同时适当将队员在应急救援培训、活动中的成绩纳入职工业绩考核,列入干部选拔的参考依据。

4.培训项目开展

应急技能培训积极开展基本应急知识技能和特殊知识技能等科目培训,其中包括应急理论6项、基本技能17项、专业技能8项、电力专业26项等,切实从提升实战和应急能力出发。队伍每年编制和下达年度、季度训练计划,重点培训队员体能、临时供电设施架设能力、应急供电技能、野外机动能力以及灾害现场人员自救互救能力等。结合温州地域自然环境,应急救援队每年至少进行二次应急演练,分别在汛期、雨雪灾害到来之前。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已开展培训24000余人次,考核150余次,先后进行了数十次演练拉练,取得良好的演练效果:

(1)形成专兼结合、规模适度、精干高效、反应快速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有效提升实战能力和救援水平。

(2)队员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一方面队员的身体素质日趋强健;制订身体质量指数(BMI)、1000米跑、引体向上、1分钟仰卧起坐等科学的测试方法和严格的合格标准,促进队员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专业上向综合型、复合型人才发展,打造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

(3)队伍管理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作为一支兼职的应急救援队伍,只有依靠完善的培训才能排除来自各方面的干扰,顺利完成应急救援和训练任务。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培训和摸索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应急救援队伍管理制度,将应急救援队各项工作(日常训练、学习培训、测试考核、演练演习、应急救援等)量化,极大提升了队伍的纪律和活力。

三、2011年以来温州电力应急救灾工作总结

2011年7月23日,应急救援队在时任队长吴哲副局长的带领下全体参与“723”动车事故救援,为事故现场提供应急照明,为受伤群众点亮生命之光,打响了温州电力应急救援队的第一战。

2012年8月8日至10日,应急救援队赶赴宁波参与灾后救援工作。应急抢修队伍累计修复涉及11个村的16个台区、立杆44基、整杆110基、拆除导线31档、安装和重新固定拉线33处、处理表计箱、表后线等78处。救援期间,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到10千伏鹤浦405线路抢修现场亲切慰问正在抢修的温州电力一线员工,肯定温州电力抢修人员冲锋在前、连续作战的精神,为抗灾救灾工作提供保障。

2012年8月5日,浙江温州瓯海区郭溪一家庭作坊发生爆炸,现场两间房子已全部被炸为废墟。应急救援队伍紧急出动,为搜救伤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电力救援队作为第一批到场的救援队伍之一,为伤员的及时救助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2013年6月28日上午,浙江省电力公司与福建省电力公司在国网公司范围内率先开展应急救援协调联动机制建设,签署《应急救援基干分队协调联动协议》,并开展闽浙公司应急救援基干分队联合演练。温州电力应急救援队代表省公司驰援福建,共同开展应急抢险救援工作。

2013年4~9月间,浙江省电力公司、国家电网公司相继举办应急救援技能竞赛,以检验各地区应急培训成果。在4月进行的省公司培训考核期间,我公司应急队员取得7个培训项目中3个第一的好成绩。在7月举行的省公司应急救援基干队伍技术比武中,温州电力应急救援队10位参赛队员荣获团体第一,2位选手进入个人前三名。9月由3名队员温州队员为主力的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代表队在国家电网公司举办的“2013年应急救援基干分队专项技能竞赛”中获得竞赛团体第二名的佳绩。一名选手进入个人前十名。

经历过几次救援工作以及培训考核,温州电力应急救援队伍均经受住了考验,凭借扎实过硬的专业素质、忘我拼搏的工作热情圆满完成了任务,展现了温州电力铁军的形象。这得益于平时的训练有素、准备充分,与电力应急培训是分不开的。但也在实战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后勤物资准备不足、指挥命令不畅、路途颠簸导致设备损坏、车辆行进掉队等问题。今后培训工作中将更加注重对实际灾害环境的模拟,尽最大努力改进及锤炼实战能力。

四、结束语

温州电力应急技能培训体系在两年时间内从无到有,实现了质的飞跃,建立起了一套初步成熟的培训体系。今后温州电力应急技能培训将以国家电网公司“平战结合、一专多能、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快速反应、战斗力强”的队伍建设为目标,以“现代化,军事化”为管理手段,继续推进培训工作的下一步发展,同时为电力行业、政府部门及社会进行应急抢险救援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第3篇:急救培训总结范文

        对意外伤害和突发性疾病的抢救,时间就是生命,于是就产生了“黄金1小时”,以至“白金10分钟”的理念[1]。一旦遇险,能够给予患者最快救治的不是专业急救人员而是现场第一目击者,因此,如何高效开展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让更多的人掌握急救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120急救中心于2003年3月成立了“初步急救培训基地”,充分发挥已拥有的良好的硬件设施,通过对“组织协调、师资、教材与课程、教学模式、效果评估”等几个方面进行规范化、系统化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培训基地的硬件设施  “培训基地”位于中心二层,建筑面积达1000m2,包括:154个座位的报告厅1个,48个座位的标准教室2间,容纳50人的操作室1间,容纳100人的考核室1间,另外还配有教具室、休息室等。教学设备有:多媒体示教系统3套,触摸式急救操作演示仪1台,急救操作模型20套,包括:成人与儿童心肺复苏模型、创伤急救模型、婴儿气道梗阻急救模型、aed除颤模型等,培训专用笔记本电脑1台。

        1.2 运行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1.2.1 良好的组织  由急救中心分管业务的副主任全面负责“培训基地”各项工作,在宣传、培训人群安排与协调、培训资料等各方面得到了常熟市健康办、市科协、市红十字会、市卫生局的大力支持;具体教学考核工作则由急救科负责安排协调,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

        1.2.2 合格的师资  培训师必须是具有临床中级以上职称,有5年以上院前急救工作经验,能熟练运用powerpoint 2003软件,教学模型操作标准、规范、熟练,且已经取得中国红十字总会颁发的“救护培训师资证书”,才能从事急救知识普及培训工作。

        1.2.3 合理的教材与课程  以中国红十字总会编写的《救护》为主要培训教材。培训内容方面:将徒手心肺复苏术、海氏急救法、创伤急救三项技术作为基本内容,并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选择意外伤害与家庭急诊急救中的部分内容为辅助教学内容。 

        1.2.4 多媒体教学模式+实践操作  注重理论和操作实践并重,首先,运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多媒体幻灯片,再结合投影设备输出、播放,做到条理清晰、图文并茂,操作练习在操作室进行;其次,培训师在教学模型上进行规范的操作演示,再逐一指导学员进行操作练习;然后,学员根据各自情况在模型上进行反复练习。

        1.2.5 效果评估  为明确培训的效果,在每次培训的最后都将进行理论与实践的考核,培训师将已准备好的考试试卷与操作评分表对每位学员进行考核,考核由两位培训师共同负责。以理论成绩80分以上,同时,操作成绩85以上为合格;以理论成绩90分以上,同时,操作成绩95分以上为优秀。

        2  结果

        2010年3~10月,举办了30次初级急救培训班,共对828名普通人群进行了急救知识培训,通过考核,最终的结果是:828名培训学员全部合格,其中有143名达到优秀。

        3  讨论

        3.1 我国公共急救知识的普及培训发展不平衡,全民普及率低,有调查显示: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率及急救知识的掌握现状不容乐观,急救知识培训需求量大,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普遍缺乏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2]。虽然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但目前尚无系列完整、持续有效的培训模式可循,且缺乏固定的培训机构。“培训基地”作为专业且固定的初步急救培训场所,设施齐全、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在公共急救知识普及工作中有着明显的优势。

        3.2 急救知识的普及必须采取多种途径,规范、有效、便捷的教育模式势在必行。虽然还可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现代化的信息传播系统普及急救知识,但这种普及途径覆盖面广,过于松散,确切接受的人数和普及效果尚待商榷[3]。举办规范化的初步急救知识培训班将是重要的模式之一。同时,要保证急救知识普及的质量,就必须要很好的组织,要有合格的教师、合格的教材,要理论和操作实践并重,要有合格的场地和教具[4]。以“培训基地”目前的基本条件及现在的运行模式完全达到上述要求,事实也证明,“初步急救培训基地”在急救知识普及的应用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 考 文 献

[1]何忠杰.白金十分钟—论现代抢救时间新概念与临床研究.中国急救医学,2004,24(10):745-746.

第4篇:急救培训总结范文

1培训内容

1.1院内急救技能的培训:包括专科急救仪器及专科操作的培训;科内常见急重症抢救程序;抢救病人时的医护配合;院内危重患者的安全转运;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演练。

1.2院前急救技能的培训:包括准确接听出诊电话;保持出诊箱、插管箱及救护车的物品和药品的完好并熟练使用;现场处理危重患者医护1对1时的抢救配合;院前危重患者安全转运。

1.3急救理论知识的培训:包括抢救车内的急救药品的剂量、作用及用途;各种应急预案、其它与急救相关的知识培训。

2培训方法

2.1评选科内培训员及护理小组长:由护士投票评选出来的有高度责任心,业务能力较强的护士担任,专门负责科内护理人员业务技术的培训,并定期参加护理部的培训及考核。

2.2院内急救技能的培训

2.2.1总结近年的抢救病例、常用急救仪器、专科操作和医生的建议,制定各级各类护士急救技术操作培训表,要求掌握的急救技术操作首先集中由培训员示范讲解要点、难点,分组由护理小组长负责指导完成练习,对一些不规范、不合格操作及时指出并讲解。

2.2.2抢救时医护配合很重要,护长总结抢救病例时医护间存在的薄弱环节,针对该薄弱环节制定相应的措施进行培训,使下次不再犯相同的错误。对院内转运时曾出现的问题(氧管未固定脱落、尿管脱出、输液管接头脱离未发现、改变后至病情变化等)集中学习,大家共同探讨改进措施,提高院内患者的安全转运。

2.2.3为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每月进行1次模拟突发事件的演练,制定演练方案,计划性指派高年资护师进行急救护理应急预案的演示,力求将语言记忆上升到形象记忆,突破了在理论学习中的局限性。演练结束后进行总结,对存在问题及时指出,使护士加深印象,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2.2.4对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洗胃机,呼吸机,除颤机,电动吸引器每年举行2次以小组为单位的急救技能比赛。由小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培训,并设立奖励。这样大大提高了护士的积极性,同时又鼓励和培养了护士间的团队协作精神。

2.2.5新护士包括见习期护士实行一对一的带教:由年资高的护士跟班带教,进行有意识、有针对性、理论联系实际式的讲解,让新护士带着问题看书、看示教。

2.3院前急救技能的培训

2.3.1出诊电话接听很重要,地址及病情清楚明了可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如模糊不清导致时间花在找地点上,医疗纠纷就会发生.护长专门为如何接听出诊电话设立课题培训,使护士接听出诊电话时更有条理。

2.3.2保证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及救护车的物品及药品的齐全是院前急救成功的前题,护长对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及救护车上的氧气瓶实行封条管理,并实行小组负责制,小组长负责组员的培训并共同完成物品的管理,保证物品齐全无过期,并记录在册,护士长不定期抽查物品的完好率、护士对救护车上的仪器掌握的程度。

2.3.3现场危重患者抢救时医护1对1的情况下,对护士的要求更高,根据医生的反馈及翻阅出诊单对存在的不足进行抓重点地培训,例如抢救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需要注意的是,应以立即进行基本生命支持(BLS)、适当的气道管理为主,而非先使用药物[1]。通过培训使护士懂得如何与医生进行沟通配合以形成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流程,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对需长时间转运的患者特别是山区道路转运危重病人时更要做好转运前、转动中对策的培训[2],使患者安全转运,减少医疗纠纷。

2.4急救知识的培训:科室每月组织业务学习2次和护理查房1次;由护士长或高年资护士进行讲课,内容要求与工作密切相关,平时容易犯错及要注意的问题,常见急病知识和相关保健知识。所学内容要求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复习,并作为次月的晨会提问内容。这样可加深记忆。对常见急危重病人的抢救程序贴于抢救室,护士随时可学,并定期集中护士进行培训学习。对抢救车内的急救药品的剂量、作用及用途要求熟练掌握。小组长督促本组护士学习,护长利用晨会提问的形式来提高护士的记忆。积极参加护理部举办的急救知识学习班,为做好专科护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2.5培训后考核:抽查护土抢救车、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内物品的取物时间要求在5-10s内完成。急救知识的考核:护士长利用晨会提问的形式进行考核,当月制定好次月提问的内容,包括急救药品知识、急救知识和相关保健知识、应急预案,合格分>90分。每2月进行一次笔试考核,合格分>90分。见习期护士每月急救护理常规理论考试1次,合格分>90分。急救技术操作的考核:徒手心肺复苏术每年考核2次,要求合格率100%。护士长每个月指定抽考1-2项急救技术操作,每半年对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洗胃机,呼吸机,除颤机,电动吸引器等考核一次,合格分>90分。成绩列入护士考评表。考试不合格与质控挂钩,并补考至达标。超级秘书网

3体会

3.1规范的专业培训计划有助于护士又快又安全地获得专业训练,但在实施中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可PCDA循环动态调整,以保证培训计划工作圆满完成。例如在培训的操作及业务学习可根据实际工作中出现的不足进行选题;当月的学习内容制定为次月的提问及考核的内容,以加深护士的记忆。

第5篇:急救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职业院校;安全事故防范;应急救护能力

国家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意见》别强调,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生命安全教育。近几年,全国各地未成年人安全事故频繁发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如校园踩踏、暴力、交通事故、火灾等屡见报道。加强对学校师生的安全教育,提升学校安全问题处理能力已经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1我国国民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现状

急救知识的普及率,是现代医疗健康保障体系完善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急救培训起步较晚,2001年,红十字总会、教育部、公安部等15个部委联合《中国红十字会关于广泛深入开展救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建立急救培训基地、扩大培训范围、提高普及率的目标。统计数据显示,面对突发性灾害,中国掌握应急救护知识的人数只占总人数的0.5%,与许多发达国家急救知识普及率(30%)相比较,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普及应急救护知识,让更多的人掌握自救互救本领十分必要[1]。

2职业院校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职业学校除了要教给学生职业技能外,还要通过各种方式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对学生进行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在各种危急情况下自救、互救和自我保护的能力,提高生命质量。

3职业院校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的研究价值

本研究主要阐述各种安全事故的种类、原因、危害程度、防范措施及重要性,着眼于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长效机制的研究,以提高学生安全事故应急救护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普及应急救护知识,使学生从容应对各种安全事件,采取及时、科学的自救、互救措施,有效保护学生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4我校开展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

为培养学生的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我校利用自身卫生职业院校教学资源优势,对全校学生普及应急救护知识,提高其应急救护能力。采用多种形式分学期、分学年向学生进行在校期间专项安全教育,增强我校学生安全事故防范意识与应急救护能力,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制订我校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

4.1培养思路

首先进行文献研究,检索课题相关内容,建立我校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其次遵循实验设计和调查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干预实验,在干预因素实施前后对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进行调查研究。再次在充分考虑实验设计的处理因素、受试对象、实验效应三大因素及统计设计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对我校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进行应用研究。

4.2实施方案

为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根据我校学制三年(每届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为两年,实习一年)的实际情况,按每届学生在校两年,分年级、分学期、分阶段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红十字会总会《关于进一步加强红十字应急救护工作的意见》(红总字[2010]101号),依托我校卫生职业教育教学平台,结合我校实际教学情况,实行全员应急救护能力培训。在新生入校的第一个学期,在新生未进行我校安全教育和应急救护能力培训前发放《安全知识调查表》和《应急救护能力调查表》,进行第一次安全知识和应急救护能力调查,了解学生的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应急救护知识和能力情况。然后,对学生进行火灾、地震、溺水、踩踏、触电、食物中毒等安全事故防范培训,组织学生进行安全事故疏散逃生应急演练,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在学生入校的第二个学期,以班级为单位,适时选择火灾、踩踏、溺水、触电等安全事故进行“桌面”演练,再次加强对学生火灾、踩踏、溺水、触电等的安全教育以及日常安全事故防范教育,组织学生进行实地火灾疏散逃生应急演练,提高学生应对火灾的能力。在学生入校的第三个学期,以班级为单位,适时选择地震、食物中毒等安全事故进行“桌面”演练,对学生进行日常安全事故防范教育,并组织学生进行地震疏散逃生应急演练,提高学生应对地震的能力。安全教育后,给学生发放《安全知识调查表》,进行第二次安全知识调查,了解学生的安全知识及安全意识。在学生入校的第四个学期,对学生进行应急救护能力培训与考核。以华夏急救联盟发行的《急救手册》教材为蓝本,编写适合我校实际的《应急救护》校本教材。由教务处制订《学生应急救护能力培训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应急救护能力培训。将学生的应急救护课程安排到正常教学课表中,进行规范化教学管理,并选派我校通过国家、省红十字会培训和考核的优秀教师作为应急救护培训教师。学生经过应急救护能力培训后,按考核标准,进行规范化考核。低于90分的学生重新考核,直至达到考核标准。同时,组织多种形式的应急救护能力比赛,提高学生的应急救护能力;组织专项安全事故疏散逃生演练,疏散后,以班级为单位,针对不同“伤者”进行应急救护演练。最后,发放《应急救护能力调查表》,对学生进行第二次应急救护能力调查,分析应急救护能力培训效果。统计结果显示,培训后,学生应急救护能力相较于培训前显著提高(P<0.01)。

5结语

本研究是一项应用研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安全事故的防范能力和应急救护能力,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学生的医学思维,提升我校医学教学质量和水平。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长效机制。本研究有利于减少和防止校园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安全事故的防范能力和应急救护能力,保护学生的生命安全,对创建安全有序的校园学习、生活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各学校应该积极开展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这也是当今局势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第6篇:急救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 急诊培训;能级晋升

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病人就医要求有了新的变化。病人需要高质量的医疗护理服务,质量已成为医院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临床工作中普遍存在用人不合理现象,分工不明确,职责定位不确定。工作中体现不出高学历和低学历的区别,没有真正按职称上岗[1]。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使护理人员的职称与岗位相匹配,我院开展了能级护士的系统培训与晋升(N0~N4),N2即称护师必须完成急诊急救的培训与考核。护理部委派我科负责系统的急诊急救的培训。通过培训,明显提高了临床护士的应急能力并锻炼了良好的心理素质,还增强了综合决策救护能力,同时在晋升中对自我的发展与完善有了明确的定位,提高了护理竞争力。

1 培训对象

自2009年1月—2009年10月期间,在我院工作并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完成N1考核;中专护士工作5年,大专或本科护士工作2年,需要能级晋升来急诊培训的84名临床护士。

2 培训内容与方法

2.1 培训内容 (1)理论授课;(2)急救操作演示;(3)抢救配合。

2.2 培训方法 由于晋升者来自不同的科室,有其专科性与单一性,故其急救知识有其偏向性,所以根据急诊培训目标,从急救药品的取用、急救仪器的操作、各类抢救的配合和急救相关知识提问等方面对晋升者进行培训前测试,从而了解各个受培训者培训前情况,了解其知识的缺陷性和急救能力情况。根据测试结果所得的个人情况制订有针对性的带教计划,选择临床一对一贴身带教。

2.2.1 理论授课 在2个月的培训中共进行理论授课5次,主要内容为:(1)急诊预检分诊与技巧;(2)各种急诊急救预案与流程;( 3)多发性创伤的急救;(4) 呼吸衰竭 ;(5)休克。由急诊科医生、护士长及高年资的护士担任授课。授课的形式与方法多样化,通过课后及时的评估与反馈,不断改进及完善,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达到更有效的授课目标。

2.2.2 急救操作演示 首先了解各种急救仪器的作用、特点、保管及保养的方法,熟悉其操作流程,由操作示范员对各急救仪器进行操作演示,并讲解各项操作的关键点及注意事项。通过练习后给予考核,85分为考核合格。

2.2.3 抢救配合 运用情景模拟或临床案例进行抢救配合演示并进行分组练习。共同讨论,掌握其正确及有效的措施,分析存在的不足与原因,对容易忽视及犯错的地方反复强调,加深印象。经过多次演练使在参与实战时能得心应手、镇静自如。

2.2.4 评价与总结 在培训结束之后,再次从急救药品的取用、急救仪器的操作、各类抢救的配合和急救相关知识提问等各个方面对晋升者进行培训后测试,且难度相同。通过培训前后的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判断急诊培训在能级晋升中的作用。同时根据晋升者的培训体会总结不足之处加以改进使其不断完善。

2.2.5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此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研究,计数资料采用平均值、标准差进行描述,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研究。

3 效果评价

通过对能级晋升者开展系统与规范的急救护理技能的培训收到良好的效果。(1)使个人的晋升规范化并有章可循。(2)提高并巩固了临床护士的基础知识与急救技能,综合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见表1(P

4 讨论

4.1 增强了护士的心理应激能力 通过多次的实战急救,提高了护士的心理适应能力,锻炼护士在应激状态下,将实力、技术、心智、意志处于最佳的状态,以保证护士在实际抢救患者的紧张环境中技术的稳定性发展[2]。

4.2 提高护士的救护判断决策能力 由于急诊病人病情复杂、危重、突发事件多,要求护理人员能快速并正确判断病情,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争分夺秒地挽救患者的生命。通过培训与锻炼,护士在临床护理中能更加得心应手地参加抢救工作,灵活思维方式、增强了预见性护理技能,从而有效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4.3 熟练急救操作技能 急救操作平时应用频次低,但急救时要求却极高[3]。通过案例与实战对各种急救操作集中反复的训练和强化,熟练了操作步骤,掌握关键注意点,提高了操作的准确性,动作敏捷、熟能生巧,缩短抢救时间。

4.4 培养了护士指挥协调、团队配合能力 在每一次的成功抢救中都离不开一个英明的指挥者和优秀的协作团队。通过抢救配合训练,明确的分工定位,使在各种重大抢救中做到忙而不乱,有条不紊,使个人技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4.5 得到双赢的效果 因为晋升者来自不同的科室,扩大了我们的信息来源,为我们搭建了一个能够更进一步互相交流与学习的平台。在对晋升人员培训的同时,对本科室人员也形成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增强了学习的氛围。急诊急救的系统培训,是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与技能,也是为适应现在社会发展,每一位护理人员所必须具备并提高的专业技能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彩凤.在职护士继续教育的需要和方法探讨.护理研究,2007,21(3c):829.

第7篇:急救培训总结范文

本院儿科共有24个护士,年龄20~43岁,平均年龄27.5岁。职称:主管护师6名,护师6名,护士12名。学历:本科2名,大专22名。儿科工作年限:1年以下2名,2~5年10名,5~10年6名,10年以上6名。

2培训方法

(1)成立急救能力培训考核小组:将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6名主管护师组成培训带教小组,首先由急诊科、ICU的技术骨干进行对6名主管护师进行急救能力、急救知识及带教能力的培训并考核,考核过后,选出4名达标的代教老师。分成4组,由4名带教老师负责制订儿科急救培训内容、培训计划及考核,护士长每月进行抽查并讲评;(2)培训目标:通过实施急救能力培训,护理人员能够有较强的急救意识,敏锐的病情观察能力,娴熟的配合技巧,及儿童急救的各种技能。为儿科的护理安全做好保障;(3)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儿童急救基础理论知识、急救流程的培训、操作技能的培训、急救模拟情景训练等。

3考核方法

(1)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考核:每组按照培训的课程设置由组长统一安排时间小组培训,每项课程为期1~2个月,要求6个月全面完成。每项培训结束后先由组长进行小组考核,护士长每月根据培训内容定期抽查,每组抽查一人,作为小组成绩,累计6次。培训结束后6组再统一进行理论考试及操作比赛。分出名次,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其中儿童急救基础理论知识分值(100分)。技术操作每项(100分);(2)急救流程与急救模拟情景考核:急救流程与急救模拟情景合为急救综合能力考核。总分值为(100分)包括①病情观察能力(20分)要求能够根据临床表现作出相应的判断,并给予预防措施。②应急能力、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20分)要求在突发状况中做到沉着冷静,迅速作出判断,给予正确的抢救措施。③抢救流程的熟练性(20分)要求熟练的运用抢救流程,给与患儿有效及时的处理措施,做到有条不紊紧张有序。④配合能力(15分),要求无论有多少护理人员在场,都能够合理安排抢救任务,做到争分夺秒、密切配合。⑤抢救过程中的沟通技巧(10分)要求护理人员在抢救过程中和家属要做到有效沟通,减少因沟通不当带来的医患纠纷。⑥技术操作的速度及准确性(15分)要求各种抢救操作熟练准确。

4讨论

第8篇:急救培训总结范文

关于红十字会倡议—将急救教学纳入学校

为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20xx—20xx年)》,落实《中国红十字会总会 教育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红十字工作的通知》(中红字〔20xx〕24号)精神,20xx年x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联合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学校应急救护工作的通知,要求高度重视学校应急救护工作、扎实推进学生应急救护知识技能普及行动、加大教职员工救护培训力度、加强救护服务阵地建设。

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红十字会要切实增强做好学校应急救护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协同,联合开展“救在身边·校园守护”行动,深入开展学校应急救护知识普及、救护技能培训、救护设施配置、救护服务阵地建设等工作。

此外,各地教育部门和红十字会要将应急救护培训纳入学校素质教育内容,融入教学教育活动、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将应急救护知识技能纳入学生军训,切实提高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普及率。鼓励高校开设应急救护相关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

通知提出,到20xx年,中小学教职员工接受救护员公益培训的师生比例原则上不少于1∶50,积极推进校医、体育教师、班主任等教职员工培训取证,救护师资培训合格的教师在军训期间等对学生进行防灾避险知识普及培训。

通知要求,各地红十字会和教育部门要积极推广在学校配备急救设备,建设“博爱校医室”,完善急救培训和设备设施标准,加强救护培训和演练,有效增强校园救护服务能力。

关于红十字会倡议---将急救教学纳入学校

全球急救资源中心“将急救教学纳入学校课程”倡议书,这是继20xx年《国际急救、复苏和教育指南》中强调急救教育之后,进一步明确红十字会持续为不同学员提供有效急救课程的职责。该倡议书概述了校园急救课程的主要信息。

xx通过提出倡议,急救应该纳入教育课程,涵盖在幼儿园、小学与中学教育中。将急救纳入学校的做法应当得到各国政府的认可和支持。实现建设更安全的环境和公民复原力战略的关键在于让儿童和年轻人学习和进行急救。

应该根据儿童的智力、社会和行为能力,将急救纳入学校课程中,促进相关背景的教育方案。课程需要涵盖广泛的救助方式,例如提供安慰、情绪管理、求助与维护自身安全的方式。还应该帮助儿童学习广泛的知识和技能,包括出血、烧伤、窒息、腹泻、癫痫、发热、骨骼、肌肉或关节损伤、中毒、心肺复苏、皮肤损伤以及动物伤害。

有证据表明,儿童和年轻人可以学习和做急救,这在20xx年急救和复苏指南)中有所概述。xx等人(20xx年)设计了一个可以将急救教育纳入学校课程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重点通过“鼓励、了解和重复”的方式来加深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该工具将重复的主题系统化,并确定每个学习阶段结束时应达到的预期结果。这种重复的学习方式在急救领域非常重要,因为重复有助于实现自动化操作,让学员在紧张的急救场景下,无需思考步骤,根据自动反应,做出急救的操作。

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人因缺乏及时的援助或不适当的急救而丧命,或引起并发症。包括抢救在内的急救是有效和迅速缓解伤病的重要行动,可以提高人的生存几率。

相信儿童是重要的急救提供者,也是在紧急情况下接受急救支持的主要群体。我们相信,为儿童提供救生技能可以教育出更有韧性的新世代。值此之际,我们再次呼吁在学校开展必修的急救培训和教育课程,从而实现保障各年龄段的急救培训普及目标。根据红十字会和红新月会关于急救的全球调查(20xx年),大约66%的国家红会为儿童提供专门的急救课程。在约20%的有国家红会的国家中,急救是学校课程的必修科目。此外,在大约27%的国家,教师和学校工作人员必须参与急救培训。

xx(20xx)写道,心肺复苏不成功的院外心搏骤停是工业化国家的第三大死亡原因。高达70%的是在家庭成员、朋友和其他旁观者目睹时发生的。因此,在急救人员抵达前,非专业人士可以完成部分急救操作。目击者进行心肺复苏术,可使患者的生存几率增加2至4倍。然而,只有极少数国家的目击者会做心肺复苏;在大多数国家,这一比率远远低于20%。在全国范围内对在校学生进行必修课程培训,能够最大程度地影响目击者实施心肺复苏的操作。急救教育是最有效的覆盖全部人口的做法。为支持急救教育,世界卫生组织在20xx年背书了“儿童救助生命”的声明,这是由欧洲复苏委员会与其他组织机构发表的联合声明。

第9篇:急救培训总结范文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发〔20*〕24号)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做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切实防范、有效应对重特大事故,控制和减少事故灾难造成的损失,促进全国安全生产状况的进一步好转,现就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事故灾难是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方面,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做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提高事故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尽可能避免和减少事故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是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全国安全生产形势呈现了总体稳定、趋于好转的态势,但是事故伤亡总量大、重特大事故频发、职业危害严重,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社会生产活动和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与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的矛盾突出,处于安全生产事故的"易发期",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我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体制、机制、法制和应急救援队伍及应急能力建设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各级安全监管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和其他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及各类生产经营单位,要切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大力度,把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抓紧、抓细、抓实、抓好。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坚持"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面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安全生产"*"规划》和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有关应急预案,推动"一案三制"(预案、体制、机制和法制)及应急管理体系、队伍、装备建设,切实提高预防和处置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促进全国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

工作目标:在"*"期间,落实和完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到20*年底形成覆盖各地区、各部门、各生产经营单位"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案体系;建立健全统一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制和国家、省(区、市)、市(地)三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及区域、骨干、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依靠科技进步,建设安全生产应急信息系统和应急救援支撑保障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制和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调配合,企业自主到位,社会共同参与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三、完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

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及其他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根据国家安全生产事故有关应急预案,分门别类制修订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和领域的各类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各生产经营单位要按照《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制订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包括集团公司(总公司)、子公司或分公司、基层单位以及关键工作岗位在内的应急预案体系,并与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应急预案相互衔接。

加强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的有关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要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安全监管部门备案。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要报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备案,并告知相关单位。中央管理企业的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应按属地管理的原则,报所在地的省(区、市)和市(地)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备案;中央管理企业总部的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和有关主管部门备案。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把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备案、审查、演练等作为安全生产监督、监察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应急预案的备案、审查和演练,提高应急预案的质量,做到相关预案相互衔接,增强应急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修改变动情况,以及生产经营单位生产条件的变化情况、预案演练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预案演练的总结等,及时对应急预案予以修订。

生产经营单位要积极组织应急预案的演练,高危企业每年至少要组织一次应急预案的演练。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协调有关部门,每年组织一次高危企业、部门、地方的联合演练。通过演练,检验预案、锻炼队伍、教育公众、提高能力,促进企业应急预案与政府、部门应急预案的衔接和对应急预案的不断完善。

四、健全和完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

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关于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重点工程。各级安全监管部门都要明确应急管理机构,落实应急管理职责。到20*年,完成省、市两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的建设;应急救援任务重、重大危险源较多的县也要根据需要建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做到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指挥工作机构、职责、编制、人员、经费五落实。

理顺各级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与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与各专业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的工作关系。对于隶属于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矿山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各省级安全监管部门要与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共同协商,完善体制、建立机制、理顺关系,做好工作。

加强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间的协调联动,积极推进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形成统一指挥、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协同应对事故灾难的合力。要发挥各级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方面的协调作用,建立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协调机制。

五、加强安全生产应急队伍和能力建设

依据全国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总体规划,依托大中型企业和社会救援力量,优化、整合各类应急救援资源,建设国家、区域、骨干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加强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能力建设。尽快形成以企业应急救援力量为基础,以部级区域专业应急救援基地和地方骨干专业队伍为中坚力量,以应急救援志愿者等社会救援力量为补充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各地区、各部门要编制本地区、本行业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规划,并纳入本地区、本部门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确保顺利实施。

各类生产经营单位要按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要求,建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组织。大中型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具有重大危险源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专职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其他小型高危险生产经营单位没有建立专职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的,要指定兼职应急救援人员,并与专业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队伍签订应急救援协议。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应根据预案实施的需要,建立必要的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和专兼职的应急救援队伍。

统筹规划,建设具备风险分析、监测监控、预测预警、信息报告、数据查询、辅助决策、应急指挥和总结评估等功能的国家、省(区、市)、市(地)安全生产应急信息系统,实现各级安全生产应急指挥机构与相关专业应急指挥机构、部级区域应急救援(医疗救护)基地以及骨干应急救援(医疗救护)机构间的信息共享。应急信息系统建设要结合实际,依托和利用安全生产通信信息系统和有关办公信息系统资源,规范技术标准,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避免重复建设。

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队伍的自身建设,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作风过硬、业务精通、装备精良、纪律严明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队伍。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强化忧患意识、执行意识、服务意识、奉献意识,养成勤勉敬业、雷厉风行、尊重科学、敢打硬仗的作风。加强业务建设,强化教育、培训与训练,提高管理水平和实战能力。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对在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

六、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

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法制建设,逐步形成规范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认真贯彻《安全生产法》和即将出台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认真执行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抓紧做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条例》的立法准备工作和公布后的具体实施工作。要抓紧研究制定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管理、救援资源管理、信息管理、队伍建设、培训教育等配套规章规程和标准,尽快形成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法规标准体系。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结合实际制定并完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地方和部门法规规章及标准。生产经营单位要建立和完善内部应急管理的规章制度。

七、坚持预防为主、防救结合,做好事故防范工作

切实加强风险管理、重大危险源管理与监控,做好事故隐患的排查整改工作。建立预警制度,加强事故灾难预测预警工作,要定期对重大危险源和重点部位进行分析和评估,对可能导致安全生产事故的信息要及时进行预警。

充分发挥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的作用,坚持"险时搞救援,平时搞防范"的原则,建立应急救援队伍参与事故预防和隐患排查整改的工作机制。组织矿山、危险化学品及其他相关救援队伍参与企业的安全检查、隐患排查、事故调查、危险源监控以及应急知识培训等工作。部级区域救援基地和骨干救援队伍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广泛开展技术业务咨询和服务,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做好相关工作。

以生产经营单位、社区和乡镇为重点加强基层和现场的应急管理工作。从建立健全应急预案、建立救援队伍、加大应急投入、完善救援保障、普及应急知识等方面入手,将各项工作落实到各环节、各岗位,全面加强基层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提高第一时间的应急处置水平和能力。

八、做好安全生产事故救援工作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加强和改进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工作的要求,做好信息报告等工作。对重特大事故灾难信息、可能导致重特大事故的险情,或者其他灾害和灾难可能导致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重要信息,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其他有关部门和各生产经营单位要及时上报并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做好应急准备和处置工作。

发生事故的单位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现场抢救,控制险情,减少损失。要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依靠科技手段,加强事故发展趋势预测工作,发挥专家的作用,科学制定事故现场救援方案。同时,建立事故应急救援的现场组织工作机制,加强协调配合,有效组织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和救援力量,调集救援物资与装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及其应急指挥机构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事故现场救援的具体组织、指导、协调工作。

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信息、舆论引导工作,为处置事故灾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坚持正面宣传,及时、准确信息,正确引导舆论。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主流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安全监管系统及各行业内各类媒体要积极发挥作用。

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善后处置工作结束后,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要分析总结应急救援经验教训,提出改进建议。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和其他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要对所辖区域内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处置、相关防范工作和应急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及时改进工作,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水平。

九、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培训和宣传教育工作

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培训纳入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体系。在有关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评价师等安全生产类资格培训,以及特种作业培训、企业主要负责人培训、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培训和市、县长等培训中增加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内容。分类组织开发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培训适用教材,加强培训管理,提高培训质量。生产经营单位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应急管理知识和应急救援内容的培训,特别是要加强重点岗位人员的应急知识培训,提高现场应急处置能力。

充分发挥出版、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文化宣传力量的作用,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加大宣传力度。要使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应急预案、救援知识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普及安全生产事故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和应急处置知识,提高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救援技能,增强社会公众的安全意识和应对事故灾难的能力。

十、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支撑保障体系建设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水平。成立国家、专业、地方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专家组,对应急管理、事故救援提供技术支持;依托大型企业、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研究和工程中心,开展突发性事故灾难预防、处置的研究攻关;鼓励、支持救援技术装备的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救援技术和装备,提高应急救援装备的科技含量。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