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急救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急救培训心得体会精选(九篇)

急救培训心得体会

第1篇:急救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急救管理;急救科普化;科学发展观

1 在急救管理中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

1.1 我国急救科普发展现状

随着城市的现代化,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意外灾害事故逐年增多,当意外伤害发生时,及时、正确有效的开展自救与互救是公众应对伤害、挽救生命的关键的环节。心肺复苏技能的掌握是当今全球公认的急救普及率衡量标准,我们看到,在急救反应率最高的美国西雅图,民众心肺复苏的普及率在三分之一,日本是15%,中国香港是10%,而在我国大陆民众急救知识普及率最高的北京地区,心肺复苏技能掌握率尚不足3%,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

1.2 我国亟待出台《急救法》

数据能直观反映出急救普及率不足的问题,但更艰巨的现状是我国迄今还没有出台一部《急救法》,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急救行政管理领域的一个巨大缺失。对于急救医疗专业人员来讲,对于执业的规范仅仅只有《医师法》,但急救行业的特殊性决定着它必须有一部专门的法律,去解决执业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对于普通人民来讲,急救法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民众学习急救知识的动力不足,尤其在高危岗位或公共岗位方面,没有学习急救的强制性要求,造成很多意外伤害的发生。而现场参与急救的普通那种没有安全保障,形成在中国大陆地区老人摔倒不敢扶,怕被讹上的集体性冷漠也需要执政者反思。

1.3 以人为本是急救管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提高全民的急救意识,普及急救知识,掌握急救技能,就是国民素质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是人民最根本的健康与安全的要求。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建立健全急救法、不遗余力的开展各项急救科普活动,落实急救科普教育是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权益的需要,也是急救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具体手段。

2 政府主导的急救科普体系建设

众所周知,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就是要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本质上就是要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总体和谐。新时代的急救管理者,应加强自身素质,坚持以人为本,践行以人为本的主力队伍,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对科普平台予以更好的建设,做人性化的急救科普文化建设,更好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1 北京市急救科普基地建设

根据北京市政府、市卫生局的要求,北京急救中心除了承担全市120院前急救指挥调度和现场急救医疗服务任务外,还承担起提高北市市民急救知识的普及率和急救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该项工作由北京急救医疗培训中心承担,她隶属于北京急救中心。北京市政府对北京急救中心的急救工作及急救培训工作,无论是在政策上还是在资金上都给予的极大投入与强有力的支持。奥运前夕,市财政专项拨款3000余万元对原“中意合建的北京急救中心”进行了整体建筑设施改造,拨款3200余万元用于北京120现代指挥调度设施改造,主体三、四楼层用于培训中心各种模拟教室、多功能教室的建设,并拨付480万元购置急救培训器材设备,其中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模拟人等。完善后的培训中心,已具备开展基础、高级急救培训的设施与功能,成为了中国院前急救行业专业人才及公众急救科普宣传的核心基地。

2.2 急救科普管理要与国际接轨

急救专业管理必须要与国际接轨。汲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急救理念与经验,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合理部署急救资源与人力资源。打造专业化的急救医疗团队,选派优秀人员考取国际急救导师资质。目前以北京急救中心为例,其培训部门——北京急救医疗培训中心2009年成为美国心脏协会国际认证培训中心,2010年成为国际创伤联合会中国分部,提供国际认证最广,级别最高的标准化急救课程培训,并致力于将国际先进的急救规范流程、技术标准在全国急救界大力推广。设有北京市急救师资库,已形成了阶梯化急救导师团队。师资主要来自于北京市各大医院从事临床医学专业的专家、教授及北京120优秀急救工作者,多年来有计划有层次的发展北京120标准化师资团队建设,培养北京急救中心一线医护人员赴美国、香港、加拿大等国际急救机构,考取美国心脏协会、国际创伤协会、香港圣约翰救护机构、加拿大司法学院等专业机构的国际急救导师资格认证,为开展急救教学打下坚实人才基础。同时,为全国各省市急救中心提供标准化急救师资培养与认证,带动全国各省市发展急救培训事业发展。这支队伍不仅架起了急救科学理论与技术输入的桥梁,也将我国急救发展的现状在国际学术平台有所展示与交流。在院内急救培训与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院外民众急救普及工作中,更是专业化做科普的主力军。

3 急救科普化管理

急救科普管理者应针对专业医疗人员、高危岗位人员、普通市民与青少年等不同人群设立相应的教研小组,设置相应的教学模块,以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等教学模式为特色,为国内外企业单位提供行业岗位急救培训,为学校社区提供急救讲座,演习训练,编辑出版各类急救教材。在北京急救医疗培训中心,目前的年培训量约2-3万余人次,十几年来培训量逾40万人次。他们承担着北京市政府的急救培训任务,如北京奥运会各场馆医疗志愿者,北京国际马拉松等国际赛事志愿者培训等,还积极参与北京市科委市级科普项目,完成了相关急救科普课题的研究与执行,如北京市各区县科普工作者培训,百家科普基地与百家社区科普对接活动,科普基地科普行活动等,用急救知识与急救技能为社会带来巨大社会效益。

在此基础之上,急救管理部门还应大力开展国际资质培训,如国际心肺复苏2010版指南和国际创伤生命支持第七版的更新与推广。发展国际创伤生命支持(ITLS)中国分部(120)在国内建立基地事宜,发展武汉培训基地。完成北京市科委两项科普课题工作。每月12日北京急救开放日活动中为市民免费开放北京急救科技馆,参与北京市科普基地日活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寓教于乐,科学实用的急救培训,免费发放急救科普读物。完成北京市科委市级科普课题及相关系列社区急救培训活动,获得良好效果。引进并开展先进的国际医疗车辆拯救培训,研发车窗破拆等技术模块,为该课程的普及化做筹备。举办多期市民假日课堂,为企事业单位学校校社区等提供优质急救培训服务,为普通民众创造学习急救知识,掌握急救技能的平台,激发民众学习急救的兴趣,危险灾难不慌张,培养自救互救的意识,倡导关爱生命的价值观。通过举办各类丰富有益的科普活动,有序地开展科普培训基地与教育基地的各项工作,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切实提高了急救科普的影响力与号召力,为提升民众急救意识做出积极的尝试与努力的开拓。

4 急救科普管理的创新之举

4.1 北京急救科技馆的筹建与模式

2009年3月18日,北京市科委为加强我市科普能力建设,动员社会力量兴办科普,以落实“推进科学技术普及,提升公众科学素质”为基本要求,向社会公开征集2009年度北京市科普项目。

北京急救医疗培训中心以首都北京大急救的强烈责任感和公益敏锐度,以国际认证的急救培训专业背景为平台,打造了北京市急救科普与教育基地。瞄准契机,精心策划,在申报建馆方案伊始进行了科学严谨地科普调研。大量的数据与现实案例表明:目前北京院前医疗抢救成功率较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北京市民普遍缺乏紧急避险的自救互救知识,不能在急救黄金时间内进行正确的现场急救。同时市民对与其健康生活密切相关的北京市急救体系运转情况缺乏了解,在危急关头有效求助医疗服务的技能薄弱,以致延误了得到及时的专业救助的最佳时机。因此普及急救知识,树立急救意识,培养市民急救文化势在必行。经过近半年的角逐,北京急救科技馆项目在全市400余个科普项目中脱颖而出,作为北京市科委重点科普项目,于2009年8月开始筹建,历时一年打造,于2010年9月建设完成,与公众见面。

北京急救科技馆座落于北京急救中心,隶属于北京急救医疗培训中心,是中国第一家以急救科普为主题的公益科技馆,北京市级科普培训与教育基地。配合北京急救中心“120急救开放日”、“假日市民课堂”等活动,免费向市民开放。北京急救科技馆以“提高市民急救意识”为目标,以“普及急救知识、推广急救技能,模拟互动体验”为方向,依托北京120专业力量,精心为公众打造了一个了解急救文化、学习急救知识,体验急救技能的科技平台。作为全国唯一的急救主题科普基地,北京急救科技馆根据国际先进的急救理念进行了功能区域划分,以动态、静态相结合的方式,富有创意地开发和运用超媒体技术,将先进的科普知识传播给广大受众,利用模拟数字化控制的声光电手段营造模拟场景,应用互动体验站的参观模式,充分调动了参观者的视觉、听觉和触觉感知,结合生动新颖的互动内容,增强了急救科普教育的知识性、趣味性与参与性。设计完整的参观流程向民众传播公共事件应急避险、突发急症与意外伤害对策等急救知识,以达到挽救生命、减少伤残的目标,使急救文化深入人心,从而促进北京120急救事业的发展。

4.2 北京急救科技馆的运作与发展

市民可在急救导师的带领下,从学习正确拨打急救电话开始树立“生存链”等科学的急救观念,通过情景案例感受挽救生命的喜悦。市民可在基础生命支持培训室内亲身体验心肺复苏、海姆力克等急救技术;在高级生命支持、创伤生命支持培训室中与各种急救培训高新模拟人进行“亲密接触”;观看急救知识宣传片,了解急救技术发展史,探索急救科技发展前沿。伴随参观,市民还将获得“北京急救科技馆市民急救普及读本”——《教你急救》一书,将参观学习的急救知识与技能带回家,与亲朋好友共同分享。在“急救有我”留念区内,市民将通过有趣的体验,自助达成“驾驶急救车、身穿急救服”的愿望。参观最后,市民将在“急救志愿区”里点燃公益热情,亲身体会北京急救科技馆“行动改变生活,关爱就在身边!”的主题,共同携手,努力成为城市急救志愿服务的中坚力量。

北京急救中心120急救开放日伴随北京急救科技馆共生长。培训基地于2010年创立的每月12日为北京急救开放日,免费对百姓开放,举办各种急救公益主题活动,掀起了百姓关心急救,参与急救的高潮。急救导师总结经验,开发多种互动项目,积极推广了急救知识,深受民众欢迎与支持。急救精神这颗种子,已通过科普活动的耕耘,已在人们的心中植根,发芽。大家在参观北京急救科技馆的时候,共同创造出了一种充满爱心和科学的急救文化,同时很多大学生参观之后主动加入到急救培训的志愿活动,帮助更多身边人。在举办科普活动后,总能看到温暖的评估留言表达着他们的心声与呼声,也得到了很多有益的建议,希望北京120能将北京急救科技馆建设的更好,让更多人有机会因为一次参观体验,而对生命有更加深刻的认识,用知识和技术为生命健康带来希望。

北京急救科技馆的建立,是北京急救中心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益实践,也是北京120为市民提供良好的急救医疗服务的集中体现。同时,将北京市急救科普事业的发展带向了崭新的台阶。可以看到,北京急救科技馆的发展将进一步为提升市民急救意识、传播急救知识、传授急救技能、弘扬公益精神而不懈努力,为首都北京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而贡献力量。

5 急救科普管理的发展形式

不难发现,北京急救中心的科普管理,发挥了120急救科普类型丰富的优势,举办了市民假日课堂,家庭护理公益活动,科普旅游季,科普工作者急救培训,参加2012北京市科委科普基地日活动,双百对接活动,与社区科普人员结成急救联盟,广受群众欢迎。北京科技馆这张名片在熠熠发光,急救人也为它心甘情愿付出更多努力,积极设计开发更新颖的科普互动项目,加强体验式急救培训理念,增强互动急救展项的功能性,很好地体现了急救来源于现场,受惠于民众的精神。法国道达尔集团等企业也积极参与了这种与政府急救管理部门合作的形式,在北京市卫生局的主导下,与北京急救中心、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了了六年“中学生急救技能项目”,大型企业愿意支持北京急救科技馆的公益科普事业,支持参与式急救互动拓展尝试,给予急救科普管理一定的资金支持,尽管数目有限,但却从很大程度上环节了科技馆的内耗,加强了员工的工作热情,急救导师将国际通用的急救理念结合国情使中国百姓能更容易的了解,理解与国际同步的急救理念,启发人们主动参与,注重实操,在安全,先进的,全程交互的急救学习空间。

目前,北京急救医疗培训中心共有35种课程,分为专业急救医疗和普通急救科普两部分,均提供认证。有资料表明,中国对于员工岗前、岗位急救培训的重视程度再逐年提高,很多人已不满足于学习初级急救课程,而选择学习美国心脏协会等国际课程,取得国际资质的急救证书。地铁、航空等多行业将初级急救课程纳入人力资源培训体系,成为岗位认证之一,推动了急救认证的行业准入,急救培训从一个重要的民生角度,加速着中国急救法律体系的建立健全。

6 急救科普管理对医改矛盾的调节作用

在我国医疗体质改革的现状下,医患矛盾有时会体现的非常尖锐。急救人员在一线遭遇的鲜活案例,常常发人深省。我们通过急救科普,发现百姓对于急救知识的渴求,和实际参与的主动性之间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这似乎是一个悖论,既然需要,为何不主动获得?也许这是我们急救科普工作者更应该思考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如何将科普做的深入民心,做到百姓身边,睁眼就能看到,伸手就能够到,学了就能用到。急救工作做为医疗服务的一项内容,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存与健康,而急救需要民众与医务工作者共同完成的有效生命传递。通过科普让人们意识到生命的宝贵,主动去参与急救,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我们有信心将北京急救科技馆的科普活动持续创新的做下去,传道授业解惑,让大家有途径,感受,学习急救知识与技能,增进医患间的正面沟通,大家在一个层面上加深理解,成就尊重,达成目标一致的,生命优先。

急救管理者借助网络等新媒体形式,在新浪微博建立官方微博,上传急救科普视频,及时转发急救时间微博,将院前急救工作的点滴与市民分享,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据悉,北京急救医疗培训中心2012年全年共举办急救主题活动34次,举办急救员培训40次,举办急救知识大讲堂10次,急救讲座23次,共为23000名民众进行急救科普。同年,他们因获得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颁发的全国教育基地的称号,这是国家和人民对急救科普工作的认可。

7 结语

随着新形势的发展与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急救科普化将成为发展趋势,引导着人民群众改变急救认知,提升急救意识,塑造急救能力,迎接更多挑战。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就要求急救科普管理者要将眼光放得更远,思路打的更宽,专业普及两手抓,统筹兼顾,互相促进。将人民的需求放在首位,用利于群众接受的方式,将专业急救医疗的理念与知识,运用科普宣传的形式输出,并积极回应群众的反馈,形成有益的循环,长此以往,不仅能提升国民的急救素质,更加强了与民众交流的空间与环境,不失为急救管理的创新之举。

参考文献

[1]《创新能力:新时期领导干部的核心素质》 赵理文 《前线》2002年04期

第2篇:急救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医学急救培训;实施的措施;建设服务工程;执行的手段;安全健康如何确保

医学急救培训这个主题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技术所关注的热点,我们的社会主题是安定和谐,而安定和谐又离不开我们的人民平安幸福,所以,我们应该将抓好医学急救培训作为当今社会医学建设的重点,并且应该投入一大部分的精力,要让服务工程的建设变得更加简易可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我们的生命安全健康。那么,如何才能抓好医学急救培训呢?我们应该具体实施哪些措施呢?下面本文将具体为大家介绍关于这方面的内容,为社会的建设和安全献出一点力量。

1、如何实施医学急救培训

1.1开展并普及民众全民急救知识

开展一些全民急救知识的普及教育,是有利于人们更加的了解关于急救的知识,可以帮助提高群众的自救互救能力。在现代的社会里,人们总是缺乏一种自我保护的意识,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也总是不能很好的进行自救,总是希望医院或者他人来帮助自己,因此,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善人们的这种意识。在专业的人员没有来到之前,我们要抢在最佳治疗时期内实施急救,不能光等着救援人员的到来。据安徽省立医院急救中心严光主任介绍,80%的心肌梗死病人在发病后死于送往医院的途中,40%的创伤患者因现场救治不规范或未能得到正确的初步急救措施而为后续的院内急救带来困难。因此,碰到突发急症或意外伤害的患者,发挥第一目击者的急救作用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尤为重要。

1.2培训业余急救人员的基本要求

(1)建立和谐社会需要关爱生命,需要急救人员对伤病员富有同情心,在关键时刻能沉着、冷静,挺身而出。好的心态在对抗伤员的时候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不能将自己消极的情绪传给病人,我们要了解并且安慰病人。

(2)尽量采用非机器式操作急救。我们在面对一些伤病患的急救时,应该多注意采用徒手急救,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的身边并没有哪些先进的医疗设备,我们需要知道怎么样及时的对病人采取急救,这也是需要我们的应变处理能力。

(3)培训要注意普及性、经常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相结合,以普及知识和技能为主,进行基本救护知识和技能培训,通俗易懂,简明实用。我们的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我们的思维方式都是比较普遍的,所以在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急救培训时,应该多注意培养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寓教于乐,不能排斥整个教学过程,要了解什么时真正的急救。

(4)获得政府财政和政策的支持。政府的支持是我们在处理急救培训的重要保证,只有有了政府的支持,我们的工作才能被顺利的进行,政策的引导是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实现急救的群众化的一个很重要的一步。

2、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哪些

2.1常见病情、伤势的判断

我们培训的最终目的就是希望人们能够对常见突发状况进行一系列的急救活动,保护自己的生命健康,这就需要我们对常见的病情,伤势进行一些基本的判断和救治,所以,掌握一些常见病情的基本状况是对我们培训的基本内容。

2.2四大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监测

人的生命是由四大基本特征来体现的,首先,对急救的最初要求就是对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检测,这四项检测标准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我们要准确的了解着四个方面的内容。

2.3创伤急救四项技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

创伤急救是急救的一种,是一种专业的包扎技术的体现,我们对病患的处理体现在四个方面,止血,包扎,固定,搬运。这四个步骤每一个都非常重要,都与病人的安全息息相关,这也是我们所追求的。

2.4徒手心肺复苏

心脏复苏是急救的过程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技能,当病人发生短暂性的昏迷或休克时,也许病人的心跳已经停止,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对病人进行及时的心脏复苏,以此来及时的挽救他们的生命,这是我们急救的一个重要的培训内容,也是我们所遇到的比较典型的情况之一。

2.5交通事故的现场急救

事故分为许多种,但在我们现代的社会中,我们的事故主要体现在我们的交通事故上,随着买车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的社会也变得更加拥挤和突然,所以,具备一定的交通事故现场急救的能力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急救来说,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要把握好现场急救的每一分钟,对于病人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所以,我们在处理交通事故的现场急救时,应该牢牢记住,准确而又迅速的处理和救治病人是最重要的。

2.6火灾地震和野外探险逃生及现场救护

火灾和地震时自然灾害的一种,也是我们的一种自救和他人急救的一种结合,我们需要将一些基本的自救方式掌握住,当然,野外探险时发生灾害就更是考验我们的自救能力了,当我们在野外探险时,我们的身边缺少仪器和专业人员的救护,所以这时就需要我们来进行一系列的自救。

3、培训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3.1编写统一的卫生救护培训材料,由急救中心等机构办班培训,经考核合格后颁发业余救护员证书。

3.2建立专业急救知识宣传网站,进行普及化教育。

3.3急救机构在平时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对公众普及急救知识,开展有关现场急救及CPR的教育。也可以利用节假日上街进行设摊宣传,分发相关资料。

3.4将急救知识编入教材,使之成为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基本内容,成为国民教育的组成部分。

第3篇:急救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1.1根据灾害活动周期设置灾害护理的培训内容

包括灾害急救时常备的药物和物品准备,对社区居民进行应急救护知识宣传和培训,在灾害发生时能顺利开展自救和互救。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增强灾害应对准备能力。灾情发生以救灾技能为主无论是何种灾害或紧急状态,护士实施救灾的措施和程序也是相似的[7]。主要教会护士掌握以下技能:(1)寻找伤员,使伤员脱离险境;(2)配合医生迅速对伤情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分类,即预检分诊,填写伤情识别卡,并进行有效佩戴;(3)对危重患者实施现场救护,尽最大努力防止发生感染和致残;(4)联系救灾指挥中心,及时、安全的对伤员进行转运;(5)书写救护记录。灾后以预防、制止流行病的发生,对人群开展心理干预及人文关怀[8]。主要包括:(1)脆弱人群护理,例如灾后产妇、儿童、慢性病患者、老年人、精神障碍人员护理。(2)灾难心理护理,如灾害时的心理反应,心理干预技巧,人际沟通技能,常见灾后心理障碍救护等。(3)灾害公共卫生干预,例如灾后疾病的流行病学监控及预防处理、健康教育等。

1.2理论知识的培训

(1)学习有关灾害护理学的相关知识,将灾害护理学的内容纳入医学继续教育项目中[9],由护理部统一安排培训。(2)选送备灾骨干参加各级灾害护理专业的学术会议和红十字会师资资格培训,以掌握灾害护理前沿知识及技能,再由骨干开展层层培训。技能培训(1)对全院护士进行急救技能培训:要求掌握灾害现场常用的急救技术,包括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抗休克、气管插管、伤员安全转运等急救技能。(2)专科技能训练,急救中心、ICU按专业护士核心能力系统培训。轮科培训有报道称,经2个以上科室工作的护士,其护理基础知识及专科技术较全面,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较强[10-11]。启示我院采用护士轮科培训,专科护理与全科护理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一专多能”的备灾护士。由护理部制定轮科培训计划并统一安排,确定轮转科室包括内科、外科、急救中心、ICU等,每科轮转1年以上。要求培训对象重点掌握转科室的专科护理、急救护理、危重患者的护理、病情观察及护患沟通技巧等知识和技能,经科护士长考核合格才能出科。经培训合格的护士由护理部建立备灾护士技术档案,作为备灾储备库的成员。举办现场应急救护演练我院每年举办1~2次应急救护演练,由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制定模拟演练计划并组织实施,并参与当地政府组织的多项应急演练。通过技术培训、模拟情景、实际演练,提高备灾护士应对自然灾害及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应急救援能力,训练一支能打硬仗的应急团队。

1.3开展社区备灾、防灾宣传与培训

当发生灾害时,正确开展自救、互救,做好专业救援人员到达前的即时有效救治,是减少院前死亡和残疾的关键。我院有4名备灾护士经常与区红十字会人员到工厂、学校、社区开展急救技能培训。

2效果

2.1提高了备灾护士的急救能力和专业水平,培养出护理实用人才,促进了临床护理工作

经过培训和轮科培训结束后,护理部再次对备灾护士进行灾害护理知识和急救技能考核,达标率由培训前的75%提高到93%,她们在临床危、急、重症患者抢救中,急救技术、团队合作能力、现场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等大幅提升,临床专科护理水平也明显提高。在60名备灾护士中,有近一半成为科室骨干、护理组长,有4名走向护理管理岗位。2013年我院参加高明区急救技能竞赛获团体第一名,2014年有2名备灾护士撰写的论文于第三届世界灾害护理学术会上大会交流。

2.2灾害护理管理体系的构建,在成功处置突发性

公共事件中作用凸显例如:2008年多个省份出现手足口病疫情,安徽阜阳累计报告病例3321例,22例死亡,而高明区是广东省手足口病最重的疫区,5月有2名患儿死亡,一天就有几百名儿童和家长涌入医院检查,在社会和群众中造成恐慌,我院即起动了医院灾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和灾害救援护理队伍,做好手足口病预检分诊、治疗、宣教和消毒隔离工作。经过1个多月的努力,终于使手足口病的疫情得到控制,将近200名患儿治愈出院,无出现院内感染,我院抗击手足口病的工作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肯定。2009年我院成功救治了广东省第1例H1N1重症病例,在甲型流感、禽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作用显著。

2.3灾害护理管理体系构建,有效提升了本地区应

对各类灾害及突发事件的救援能力我院近几年对突发性灾害、批量食物中毒及群发车祸伤等事件的处置,能采取有效的应对,实现了快速反应,备灾护士在最短时间实施了有效的救护,确保了伤员的救护质量,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减少了人员伤亡。

2.4培养了灾害护理教育师资队伍

我院先后派出6名备灾护士参加全国、省市灾害护理专业培训班,派出4名备灾护士参加省市红十字会师资培训,并取得了红十字会师资资格,兼任本地区红十字会培训师。2013年,护理部主任成为广东省灾害护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急救中心护士长成为佛山市和高明区急救技能竞赛的评判,她们将成为医院灾害护理教育的生力军。

2.5培育了灾害护理优秀团队

我院急救中心在多次历经的大型交通事故、工厂暴炸、沉船等突发事件医疗救援中,备灾护士反应敏捷、训练有素、技术娴熟、有条不紊,出色完成了任务,并获得社会的认可。近5年,我院到公安、工厂、学校、社区进行急救技能培训近50场,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欢迎及好评。提高了居民自救互救的能力,成绩显著,为此我院急救中心护理团队,于2012年荣获广东省工人先锋号和佛山市“青年文明号”称号。

3讨论

第4篇:急救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 急救知识;地铁乘务员;培训;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2(a)-0162-02

当今社会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交通运输多样化等因素使各种突发事件不断涌现,加上预料不到的自然灾害,因此全民有必要参与急救体系建设[1]。为了普及急救知识,积极开展现场急救,能有效地降低突发事件的致残致死率,故急救知识的普及势在必行。地铁属于高危岗位,对于工作人员更应当普及急救知识。本研究旨在了解北京市地铁乘务员的急救知识普及程度,根据需求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并做出效果评价,为更好地在高危岗位普及急救知识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5月北京市地铁93名乘务员,其中,行政人员36名,一线人员57名,均为有学历人员。其中,行政人员平均年龄(42.97±0.2)岁,一线人员平均年龄(23.71±0.36)岁,行政人员学历中专占44.44%,大专占52.78%,本科占2.78%;一线人员学历中专占7.02,大专占52.60%,本科占38.60%,研究生占1.75%,见表1。

1.2 方法

在培训前都要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员对急救知识的了解程度,内容包括对急救的关注度、是否曾经学习过此方面的内容、是否做过与急救有关的急救操作等。通过参加统一的急救知识培训,包括:徒手心肺复苏术、创伤的4项技术、常见急症的处理、大型灾难事件的避险逃生等。经过培训后再以问卷的形式对其理论的学习及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做一比较,以得到教学的效果。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北京地铁乘务员的基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称等),对急救的关注程度及培训前后理论及操作考核的掌握情况。共发放评估问卷93份,有效回收93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0%。

1.3 统计学方法

调查所得的原始数据使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录入,应用描述性统计(均值,标准差,百分比)进行数据分析,检验方法为t检验,检验水准为0.05。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行政人员对急救的关注度高者占38.89%,中等占47.22%,关注度低者占13.89%;一线人员对急救的关注度高者占28.07%,中等占36.84%,关注度低者占35.09%。在对理论学习效果的调查中,行政人员完全掌握及基本掌握的分别占50.00%及47.22%,一线人员占35.09%及61.40%。在对操作效果进行调查显示,行政人员完全掌握及基本掌握的分别占61.11%及38.89%,一线人员占35.09%及61.40%,见表2。

3 讨论

目前我国的急救事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急救理论与急救技术发展不平衡。急救培训虽然已经受到各地的广泛关注和大力发展,但系统规范的急救技能培训仍是薄弱环节。特别是对于在地铁这种高危岗位的工作人员的急救培训,更应该突出急救技能的简单性和可操作性,促使培训对象转变观念,使其充分认识到急救技能的重要性,树立起沉着应对的实用观念。通过此次调查,期望能根据其岗位的特点、工作的性质,培训的需求制定出更合理有效的培训计划,进行系统、规范的急救知识及技能的培训[2]。不难看出,只要对内容感兴趣,调动听课的积极性,必然事半功倍。

表1中可以看到北京市地铁乘务员一线人员的年龄结构及工龄均小于行政人员,而学历水平本科以上相对所占比例较大,因此我们要根据他们的工作特点及接受知识的能力为出发点,实时改进培训的内容与方法;表2中可以看到行政人员对急救的关注度比一线人员高,故他们在理论学习及操作效果上明显高于一线人员。因此,如何提高一线人员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学习和操作中有所收获,也是我们在培训前应做的准备。通过上述调查得知,如何提高一线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们更好地理解理论的内容及操作的技巧将是培训的重点。一味的照搬固有培训模式,会使得培训效果大大减低。因此根据这些情况应该做出以下工作:

3.1 合理的安排课程

由于受训人员的文化水平不同,工作的性质不同,再加上培训时间有限,因此,在培训时应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着重把院前急救的核心、精华的理论体现出来。本中心的培训时间一般在2 d左右,2 d的时间重点介绍现场急救的流程及原则,生存链的概念,重点在于心肺复苏操作技术、创伤的4大技术、气道异物的现场处理,以及常见的突发急症、突发事件的避险逃生,而不强调过多的理论。目的是让学员通过2 d的学习,关注身边的急救事件,树立起急救的意识,掌握基本的急救行为,让学员懂得“意识改变行动,行动改变命运”。

3.2 规范化技术操作及严格的考核

根据最新的2010美国心脏协会健康从业人员的标准,笔者制定的一套心肺复苏考核的造作流程考核表,对每一项技术操作都做了规范化的标准。每一位带教老师都会根据表格进行规范化的教学及操作指导,要求学员每一项技术都要合格才能通过考核。建议在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统一标准下,结合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将现场心肺复苏术的培训制度化和常规化,以达到最佳的效果[3]。

3.3 通过场景练习,加深现场急救理念

为了能更好地掌握心肺复苏技术及气道异物等急救技术,笔者采用了模拟场景练习的方式,利用模拟人,学员亲自扮演等方法,使每一位学员真正地融入到现场急救的气氛中,通过实战的演练,提高学员现场急救的应变能力,掌握现场急救的流程,充分演练所学的急救技术。通过情境模拟软件进行临床模拟急救培训,能够有效地提高急救操作能力[4]。

3.4 对不同层级人员组合进行急救技能培训

通过对不同层级人员组合进行急救技能培训,发挥高资历人员的主导地位,使操作更条理,提高了各层级急救培训综合水平及急救效率[5]。不同人群急救知识普遍缺乏,应针对人群特点采用不同的培训方式[6-7]。

[参考文献]

[1] 程林英,陈锦华,刘颖,等. 医院与社会各界普及现场急救知识的时间[J].全科护理,2009,7(4A):934-935.

[2] 李艳,赵宏卫,朱庆生,等. 北京市朝阳区社区医师的急救培训现状与需求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2,7(9):2200-2201.

[3] 唐文杰,欣翠玲,石平,等. 医院“三基”训练中现场心肺复苏术的培训和考核[J]. 医学研究生学报,2011,24(7):745-748.

[4] 杨颖,周幸园,朱智明,等. 运用情境模拟软件进行急救培训的效果与评价[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难医学杂志,2012,7(5):439-442.

[5] 郑肇敏,孙汝英,杨妹二,等. 不同层级护理人员组合培训急救技能的效果评价[J]. 护理研究,2012,26(2A):359-361.

[6] 吴丽萍,陈晓勤,许杰州,等. 不同人群急救培训效果分析[J]. 医学与社会,2011,12(12):12-14.

第5篇:急救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当今的急救医学把急救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院前急救”阶段、“急诊科处置”阶段和“ICU 治疗观察”阶段。所谓“院前急救”阶段就是指从第一救援者到达现场并采取一些必要措施开始直至救护车到达现场进行急救处置然后将病员送达医院急诊室之间的这个阶段[1]。在此期间,第一发现/救援者首先应该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使病员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拨打急救中心电话,呼叫救护车并守候在病员身边,等待救护车的到来;救护车到达后,急救医生将会采取许多措施来延缓病员的病情,延长病员的生命,使其在到达医院时具备更好的治疗条件。比如在现场利用便携式心脏起博器、救护车车载供氧系统、气管切开术等等手段实施心肺复苏;对于外伤施行消毒、包扎;利用急救固定器械对可能发生骨折的部位实施临时固定等等。

我所老干部年龄最高的93 岁,平均年龄达85岁,普遍进入高年龄、高发病的“双高期”,他们的卫生保健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高度重视。通过对我所45 名老干部二十多年病例资料跟踪分析,我们发现老干部发生急诊年平均达65 人次,而老干部本人、家属及子女、保姆对急救医学知识了解较少。其中会心肺复苏术者仅占5%,懂得跌伤、一氧化碳中毒救护知识者占11%,会处理出血、骨折者占19%。可见老干部、家属及子女、保姆对于一般常见病的急救自救知识与技能十分欠缺,而院前急救对于突发疾病或者遭遇意外创伤的病员来说,至关重要,甚至关系到病员的生命能否延续。 对于老干部身边的人很有可能成为第一发现/救援者,因此,也有必要了解院前急救的概念和一些基本处原则。为此,自2005 年起,我们加强了同体系医院急救中心的密切合作,定期组织老干部、家属、子女及保姆参加院前急救卫生教育和培训,努力让受训者熟练掌握一般常见病的急救知识与技能,从而提高他们在突发疾病、意外事故和危重病发生时的应急处置能力,提高急救工作的效率。

1 组织实施的对象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5~2010 年南平军分区干休所所属人员(老干部、家属及其子女、保姆)方法:分别对我所2005 年1 月~2010 年12 月急诊出车抢救的全部急救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和研究。老年期疾病有个体多病性、不典型性、容易出现水电解质紊乱、多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高的特点[2]。病种构成前四位依次为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跌倒创伤、感染。据此进行设置常见急症和案例讲座,同时利用多媒体进行操作演示,并进行现场模拟演练。

1.2 教育内容

院前急救应采取的处置步骤是:心肺复苏、止血包扎、躯干及肢体固定,然后才是搬运至救护车上。尤其是对于脊柱损伤以及骨折的伤员,在没有固定的情况下进行搬运,极易导致伤员的二次损伤,严重者可能导致伤员高位截瘫或者体内大出血,出血过多就会死亡[3]。因此卫生教育内容经急救中心专家选择确定,包括院前急救学总论,心肺复苏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以及通气等五大急救技术操作,交通事故意外创伤的现场急救,常见出血、骨折的现场急救,煤气中毒、触电、烧伤和烫伤的现场急救等。每项内容安排2 学时(2 小时),所安排教育内容以及急救流程、操作规程做到人手一册,便于贯彻执行。

1.3 教育培训

院前现场急救的目的就是抢时间即所谓的黄金时间。

除了组织、指挥、通讯等因素外,现场的急救人员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对病人进行全面、正确的诊断和处理非常重要,否则谈不到救治的黄金时间。现场急救应强调先救命,后治伤,后辨病,以快、准、及时、高效为原则[4]。我们除讲解急救理论外,特别注重培养参训人员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让受训人员能够熟悉和掌握突发事件的处置流程及日常急救常见病和危病的诊断和处理,注重对于配发的氧气瓶和急救盒的掌握应用。“双高期”老干部急诊以心血管系统疾病居第一位,熟练掌握家庭急救药物和供氧设备使用方法,能在第一时间正确有效地应用,为进一步的抢救赢得时间。在教学案例中,侧重心肺复苏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以及通气等五大急救技术的操作训练。 转贴于

1.4 多媒体教学

所学内容先以案例进行介绍,配以丰富的照片、图形、表格及声音资料,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进行演示,进一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1.5 观摩教学

分批次组织受训人员到体系医院急救中心进行观摩学习,激发学习动力,巩固所学知识,从而系统了解急救的程序和现场急救要点。

2 结果

院前急救是急救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最能体现“急”与“救”的阶段。美国Esposito 教授指出,一系列关于损伤程度、救治及时性和合理性的研究表明,致死性伤员中,约有35%本来是可以避免死亡的,关键因素是院前阶段能否获得快速、高效和优质的救治[5]。通过急救知识的普及和技能培训,使参训人员提高了对院前急救工作的认识。急救知识的使用率从2005 年的35%提高到2010 年的78%,92%的急诊在医护人员到来之前能得到及时处理。172 名参训老干部、家属、子女、保姆中,99.3%的参训人员认为在“两高期”的新形势下开展院前急救教育十分必要和紧迫,对完善医疗保障机制,提高老干部养老质量意义重大;89.5%的参训人员认为授课内容针对性强;92.5%的参训人员认为操作训练实效性好;97.1%的参训人员认为学习培训的知识面和普及面需要进一步拓展。

3 讨论

随着老干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平均年龄的增长,对急诊急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需求。构建院前急救、急诊科与ICU 三环相扣的急诊医疗体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急救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加强院前与院内急救间联系、人员交流培训、形成一致理念成为必然趋势。这三个环节中较为薄弱的是院前急救知识的普及教育和急救实际操作能力。而院前急救效果直接影响疾病康复,处理不好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加强与体系医院联系,开设较为专业的课程、进行实践培训,广泛普及教育内容,能使受训对象尽快学到一些基本急救技能,保证一旦出现突发状况时,他们即可成为积极施救的第一人。紧紧抓住抢救时机,争取一切可能逆转严重状况的宝贵时间,为患者的后续治疗和尽快康复创造充分条件。通过急救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训,认真抓好“三位一体”的急救制度落实,提高干休所的急救自救整体水平,对改进老干部保健工作,改善老干部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资料

[1] 孙刚,刘玉法,高美.主编.院前急救概要[M].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0:2-5.

[2] 曹文献,张亚坤,吴志成.主编.老年疾病防治康复知识[M].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8-9.

[3] 王得坤.院前急救[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3.

第6篇:急救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 心源性猝死;心肺复苏术;第一目击者;社区培训

[中图分类号] R459.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7(a)-170-02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最为推崇也是普及最为广泛的急救技术。很多原因可以引起猝死(即呼吸心跳骤停),但在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是心源性猝死,其他还有诸如触电、溺水、中毒、创伤等急症。针对心跳、呼吸骤停的伤病员所采取的旨在恢复心跳、呼吸及大脑功能的现场急救技术,则称为心肺复苏术(CPR)。

1 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和生命链(chain of survival)

心源性猝死(SCD)是以心脏骤停为基础的出现症状后1 h内出现不可预料的心脏原因死亡,71%的心脏病发作在家中或工作场所,其中60%~70%的患者因失去最佳抢救时机死于院外[1-2]。西方发达国家已建立起心源性猝死预防和急救体系,美国每年SCD总人数为30万~40万,患者生存率为28.7%,而我国SCD患者生存率仅为1%,复苏成功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尚未建立完善有效的预防与急救体系,对第一目击者培训太少。第一目击者实施CPR措施是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目前我国仅对特殊人群开展第一目击者培训,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生命链”是近十几年来才在国际上出现的一个重要的急救专用名词,但它很快被社会、专家和公众接受。它是针对现代社区、生活模式而提出的以现场“第一目击者”为开始,至专业急救人员到达进行抢救的一个系列而组成的“链”。危及生命的急症、伤害等,如以心源性猝死作为代表的救治来看,从发病开始到获得有效的医学处理,存在着一系列有规律的步骤。这个抢救序列,美国心脏病学会于1992年10月在《美国医学杂志》上正式用“生命链”这个词予以描述。

“生命链”(Chain of Survival)有四个互相联系的环节序列。因为对猝死抢救应争分夺秒,越早实施,效果越好,所以这4个环节称为4个早期,又称4个“E”。“E”是英文Early“早期”的字头,即:早期通路(呼叫当地救援医疗服务系统,即EMSS,早期心肺复苏、早期心脏电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3]12-13。

2 心肺复苏术(CPR)

针对心跳、呼吸骤停(猝死)的患者所采取的旨在恢复心跳、呼吸及大脑功能的现场急救技术,则称为心肺复苏术(CPR)。

CPR,“所需的一切只是一双手”,是20世纪在医学领域里学术提高、发展及社会普及得最为成功的学科。在美国至20世纪末,普及培训已达7 000万人次[3]17。我国近20多年来,在学术上及公众普及上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远远不够。

急救知识的普及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发达程度的标志之一。许多发达国家急救知识普及率高达10%,心肺复苏(CPR)的理念已经得到公众的广泛认可,很多企、事业单位对员工进行强制性的心肺复苏培训已经形成制度,并将基本急救知识和技术编入中小学教材,对中小学生进行急救技术普及化培训。我国公众对第一目击者培训知之甚少,目前仅部分城市开展对特殊人群(警察、消防人员、司机、保安、空乘人员等)培训,但宣传力度不够,公众参与度不高。

3 第一目击者(first responder)概念

第一目击者(first responder)原意是心跳骤停发生后,现场第一个作出反应,采取急救行动的人,这个人不专指医生,可以是患者身边的任何人[4]。急救医学认为第一目击者是经过短期规范的培训并获得急救证书,能够用正确的急救方法进行救护的人。20世纪90年代,国际急救医学界正式向社会提出了第一目击者普及培训教学要求,从而可以快速在现场抢救因危重急症或意外伤害导致生命垂危的患者。我国目前有些地区对特殊人群开展了第一目击者培训,尚未对社区普通居民开展第一目击者CPR培训。

4 在社区开展第一目击者CPR培训的必要性

第7篇:急救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浙江省10个市、地区20所二级及以上医院的应急小组护理人员作为调查对象。

1.2方法1.2.1设计调查问卷在查阅国内外文献、结合专家咨询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应急护士对灾害护理培训需求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灾害护理培训内容和灾害护理培训方法3部分。一般资料:应急护士性别、年龄、工作年限、文化程度、职称、职务、科室,是否有救灾经验,所在医院类别、等级等。灾害护理培训内容需求包括灾害护理概况、灾害护理相关理论和技能、灾害护理管理知识3部分共18个项目,为更清楚反映调查对象对培训内容的需求程度,各项目采用李克特量表的5级计分法,设非常需要5分、需要4分、一般3分、不需要2分、非常不需要1分,总分18~90分。灾害护理培训方式需求则是针对培训内容18个项目分别对理论授课、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示范教学等9种方式进行勾选。调查问卷拟定后,请从事护理教学工作20年以上的护理教育专家、省灾害护理学组专家对调查问卷进行论证和修订,并对本院应急医护人员90人先进行小样本的预调查,然后对问卷作进一步完善。1.2.2调查方法以邮寄的方式向浙江省灾害护理委员会各位委员所在的医院发放调查问卷,统一指导语,但不引导回答,调查对象自行填写问卷后寄回。

1.3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用Q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问卷回收情况发放问卷350份,回收问卷348份,回收率99.4%,其中有效问卷323份,有效率92.8%。

2.2调查对象一般资料调查浙江省杭州、温州、嘉兴、金华等10个市、地区20所二级及以上医院的应急护理人员共323人,男9人,女314人;年龄18~49岁,平均年龄(32±7)岁;工作年限:0~3年74人,4~5年30人,6~10年73人,11~15年55人,>15年91人;文化程度:中专12人,大专72人,本科233人,硕士6人;职称:初级189人,中级99人,高级35人;工作科室:急诊科147人,ICU54人,病区122人;有灾害救援或救护工作经历112人,无经历211人;医院类别:综合医院309人,专科医院14人;医院级别:三级医院285人,二级医院38人。

2.3灾害护理培训需求情况2.3.1应急护士灾害护理培训内容及培训方式需求323名调查对象对培训内容需求总分平均(81±8)分,显示出对培训内容较高的需求。理论知识培训内容得分最高的项目是“急救文书”“自我防护”,培训方式选择主要集中在“理论授课”“专题讲座”及“案例分析”,见表1;技能培训内容得分最高的项目是“现场急救”,培训方式选择主要为“示范教学”“情景模拟”及“理论授课”,见表2.2.3.2应急护士灾害护理培训需求分析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文化程度、工作年限和工作科室应急护士对培训内容的需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级及以上职称护士对理论知识“灾害认知”和技能知识“院内急救”知识的培训需求低于初级护士(t值分别为2.78和2.79,P均<0.05),但在其他培训内容上,不同职称护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危机识别等6项培训内容的需求上,有救灾经历的应急护士比无救灾经历的应急护士需求更高,见表3。不同医院类别应急护士的培训需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三级医院的应急护士在10项培训内容的需求上高于二级医院应急护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不同科室应急护士对“灾害认知”“检伤分类”的培训需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见表5。

3讨论

3.1应急护士对灾害护理知识技能的培训需求高有研究[3]显示,即便具有多年工作经验或曾经学习过灾害护理课程,但绝大多数护士依然认为自己尚不具备足够能力应对灾害。应急救护护理培训是提高护理人员灾害救援能力的有效途径[4]。本调查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对象虽然大多数为工作5年以上的护士219人(67.8%),且201人(62.2%)来自急诊科和ICU,但对灾害护理知识及技能的需求依然很高,所有培训内容的需求得分均大于4分,尤其是“现场急救”“自我防护”和“急救文书”是培训需求得分最高的,反映了应急护士对灾害救援基本知识、救护技能和应对灾害时的法律责任等知识的需求更高、更急迫。

3.2不同职称和科室应急护士灾害护理培训内容的需求差异不显著调查显示,初级护士与中高级护士只在“灾害认知”和“院内急救”知识方面的培训需求存在差异,除此以外,不同文化程度、工作年限、职称的护士培训内容需求上没有差异,这可能与高职称的护理人员临床工作时间长,临床实际工作中急救机会较低职称的护士多,对“灾害认知”“院内急救”经验相对丰富有关。而来自不同科室的应急护士只在“灾害认知”和“检伤分类”的需求上存在差异,ICU护士对上述两项的需求最低,急诊科护士最高,这与知识需求产生的要素有关,知识需求产生取决于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个体所从事的业务过程,另一个是个体本身的知识经验或者认知结构[5]。急诊科护士在日常工作中有更多应急救护和检伤分类的工作经历,因此其相对应的知识需求也更为显著。尽管急诊科护士有更多检伤分类的经验,但我国护士救护能力调查中发现受过检伤分类培训且熟悉检伤分类标准者仅占0.41%[6],而国外相关调查均显示应急护士掌握最好的是急救技能和检伤分类[7]。因此检伤分类是我国应急护士今后培训的重点内容之一。

3.3三级医院应急护士培训需求较二级医院更高在检伤分类、心理干预、环境评估等10个项目上,三级医院的应急护士需求均高于二级医院,这可能与三级医院有更多机会参与公共卫生应急事件的救援有关。

3.4有救灾或公共卫生事件救援经历的应急护士灾害培训需求更高调查结果显示,既往有救灾经历的护士对灾害护理培训的需求更高,且更关注灾害救护流程的各个环节,如“危机识别”“转运救护”“指挥中心”“物资管理”等。莅临灾害现场救援活动可能使应急护士的内心体验得到丰富和具体化,并使其更加认识到具备灾害救护能力的必要性[8]。

第8篇:急救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触电急救培训问题

Abstract: electric power production, despite all kinds of electric shock prevention safety measures, but get an electric shock accidents have frequently occurred, in order to reduce life or personal injury, electric shock right rescue measures ar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the future. Electrical safety work rules specified: electrical workers \"must learn to emergency rescue method, especially to learn how to get an electric shock.\" \"To require all staff to grasp shock first aid an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method, and through simulation training\". Based on years of training experience, this article is to get an electric shock first-aid training work talk about their own views.

Key words: electric shock first-aid training

中途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人体发生触电事故后,往往会出现神经麻痹、昏迷不醒,甚至呼吸中断、心脏停止跳动等症状。人的死亡分为濒死、临床死亡、生理死亡三个阶段。所以人触电后即使呼吸中断、心跳停止也不应断定为已经死亡,可能属于濒死或临床死亡,它是一种假死现象,如果抢救及时、方法得当,多数触电者是可以 “起死回生”的。经验证明:触电后1分钟内抢救,成功率为60%-90%;1-2分钟内抢救成功率为45%;如果经过6分钟才进行抢救,成功率只有10%-20%;超过6分钟成功率就更小了,但还是有救活的可能。由此可见,抢救及时、方法正确是非常重要的。为此电力企业把触电急救培训作为安全培训工作考核的一个重点。

一、 相关触电急救常识

人体触及带电体,电流通过人体叫做触电。触电主要有:单相触电、两相触电、跨步电压触电、接触电压触电、人体接近高压触电和雷击触电等形式。电流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形式主要有电伤和电击两种。电流对人体造成伤害的程度与以下因素有关:电流大小、人体电阻、通电时间、电流频率、电压高低、电流途径、人体状况等。

触电急救首先要立即使触电者脱离电源,然后才谈得上急救。所以首先要对职工进行脱离电源的培训。脱离低压电源的方法:(1)切断电源;(2)割断电源线;(3)用绝缘物挑、拉电源线;(4)用绝缘物拉开触电者;(5)采取其它相应措施救护。脱离高压电源的方法与低压不同,触电者触及高压带电设备,救护人员应迅速切断电源,或用适合该电压等级的绝缘工具(戴绝缘手套、穿绝缘靴并用绝缘棒)解脱触电者。救护人员在抢救过程中应注意保持自身与周围带电部分必要的安全距离。高压触电对人的抢救成功率极低,所以当发现有高压触电情况时,不要慌张,应迅速通知供电部门停电。在脱离电源时,救护人员既要救人,也要注意保护自己。触电者未脱离电源前,救护人员不准直接用手触伤员,否则也有触电的危险。不懂安全常识或未受过专门培训的人,最好不要冒然去抢救触电者。

触电者脱离电源后要迅速判断触电者受伤害的程度,根据伤情采取不同的救护方法。判断伤情应在10s内用看、听、试的方法,判定伤员的呼吸、心跳情况。

看:伤员的胸部、腹部有无起伏动作。

听:用耳贴近伤员的口鼻处,听有无呼气声音。

试:试测口鼻有无呼气的气流。再用两手指轻试一侧(左或右)喉结旁凹陷处的颈动脉有无博动。

人触电后通常有如下状况:(1)触电者自主摆脱电源,脱离电源后神志清醒,只是感到有点心慌。此时可让触电者就地休息,注意观察,必要时联系医疗部门救治。(2)有心跳,无呼吸此时应采取口对口人工呼吸法,使触电者迅速恢复呼吸。(3)有呼吸,无心跳此时应采用胸外心脏挤压法使触电者迅速恢复心跳。(4)既无呼吸,也无心跳 此时应采取用胸外心脏挤压与对口对口配合抢救使触电者迅速恢复心跳和呼吸。不论什么情况在采取现场急救的同时应尽快联系医疗部门救治。在医疗部门未到达之前一定要坚持抢救,决不可轻言放弃。

其次要培训职工如何正确救护。心肺复苏法支持生命的三项基本措施是: 通畅气道;口对口(鼻)人工呼吸;胸外按压.

通畅气道:通畅气道是抢救成功的关键,触电者呼吸停止,重要的是始终确保气道通畅。如发现伤员口内有异物,应及时清理不可怕脏。

通畅气道可采用仰头抬颏法,即用一只手放在触电者前额,另一只手的手指将其下颌骨向上抬起,两手协同头部推向后仰,舌根随之抬起,气道即可通畅。然后口对口吹气。严禁用枕头或其它物品垫在伤员头下,头部抬高前倾,会加重气道阻塞,并使胸外按压时流向脑部的血流减少,甚至消失。

口对口(鼻)人工呼吸。施救者迅速将触电者身上衣领、上衣、裤带等解开并取出触电者口腔内假牙等杂物,以免堵塞呼吸道,在保持伤员气道通畅的同时,救护人员用放在伤员额上的手的手指捏住伤员鼻翼,救护人员深吸气后,与伤员口对口紧合,在不漏气的情况下,先连续大口吹气两次,每次1~1.5s, 除开始时大口吹气两次外,正常口对口(鼻)呼吸的吹气量不需过大,以免引起胃膨胀。吹气和放松时要注意伤员胸部应有起伏的呼吸动作。吹气时如有较大阻力,可能是头部后仰不够,应及时纠正。触电伤员如牙紧闭,可口对鼻人工呼吸。口对鼻人工呼吸吹气时,要将伤员嘴唇紧闭,防止漏气。

胸外按压

(一)按压位置

正确的按压位置是保证胸外按压效果的重要前提。确定正确按压位置的步骤为:

(1)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沿触电伤员的右侧助弓下缘向上,找到肋骨和胸骨接合处的中点。

(2)两手指并齐,中指放在切迹中点(剑突底部),食指平放在胸骨下部。

(3)另一只手的掌根紧挨食指上缘,置上胸骨上,即为正确按压位置。

(二)按压姿势

正确的按压姿势是达到胸外按压效果的基本保证,正确的按压姿势应符合以下要求:

(1)使触电伤员仰面躺在平硬的地方,救护人员或立或跪在伤员一侧肩旁,救护人员的两肩位于伤员胸骨正上方,两臂伸直,肘关节固定不屈,两手掌根相叠,手指翘起,不接触伤员胸壁。

(2)以髋关节为支点,利用上身的重力,垂直将正常成人胸骨压陷3~5cm(儿童和瘦弱者酌减)。

(3)压至要求程度后,立即全部放松,但放松时救护人员的掌根不得离开胸壁。

按压必须有效,有效的标志是按压过程中可以触及颈动脉搏动。

(三)操作频率

(1)胸外按压要以均匀度进行,每分钟80次左右,每次按压和放松的时间相等。

(2)胸外按压与口对口(鼻)人工呼吸同时进行,其节奏为:单人抢救是,每按压15次后吹气2次(15:2),反复进行;双人抢救时,每按压5次后另一人吹气1次(5:1),反复进行。

按压吹气1min后(相当于单人抢救时做了4个15:2压吹循环),应用看、听、试方法在5~7s时间内完成对伤员呼吸和心跳是否恢复的再判定。若判定颈动脉已有搏动但无呼吸,则暂停胸外按压,而再进行2次口对口人工呼吸,接着5s吹气一次(即12次/min)。如脉膊和呼吸均未恢复,则继续坚持心肺复苏方法抢救。

在抢救过程中,要每隔数分钟再判定一次,每次判定时间均不得超过5~7s。在医务人员未接替抢救前,现场抢救人员不得放弃现场抢救。

触电急救的基本原则是在现场采取积极措施保护伤员生命,减轻伤情,减少痛苦,并根据伤情需要,迅速联系医疗部门救治。触电急救成功的条件是动作迅速、方法正确、坚持抢救。坚持就是触电者复生的希望,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万万不可轻言放弃。

二、 触电急救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不够,培训设备投入较少。触电急救培训基本上只有员工参加,即使有领导参加也只是做做样子,拍个照,然后以工作忙为由离开;另外模拟人投入数量太少或太落后,损坏后不能及时维修或更换,影响了培训效果。

(二)培训形式单一。培训工作由各单位自行组织,学员学习积极性不高。

(三)培训教员责任心不强,业务能力差。有些培训教员只懂得简单的急救理论知识,不会急救操作,甚至连急救示范都做不好,授课时照本宣科,放放录像,为了省事把模拟人抬出来,交给参培人员自己练习。没有把触电急救培训工作与职工生命安危联系起来,开展培训工作只是为了应付检查。

(四)参培人员对触电急救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参培人员拿培训当儿戏,嫌脏怕累,甚至认为学习触电急救无用,救死扶伤是医生的事,即使学会了,也可能一辈子也用不着,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学习兴趣不高。

(五)培训时间短、间隔长。培训一次也只有半天或一天,一年只开展一次,平时很少进行练习,使得遇到触电情况也是手忙脚乱,不会施救。 培训工作不能经常化、制度化,培训效果甚微。

(六)考核不严或只培训不考核,学习没压力,大大影响培训效果。

三、 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对于触电急救培训工作,领导要重视。首先要亲自参加培训,认真听讲,亲自动手进行实操演练,领导亲力亲为,职工就会认真对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次加大对培训设备投入,及时对模拟人进行检修、消毒、更换或升级。

(二)采取多种多样的培训形式。班组、分场、厂部分别不定期组织培训或聘请专门的培训机构进行培训。每次培训,首先要求受训人员学习触电急救的理论知识,然后再进行模拟人操作,训练后立即进行考核。通过一环扣一环的学习,形成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加深认识的良性循环。另外举行多种形式触电急救竞赛,对优胜者进行表彰,以提高广大职工学习触电急救的积极性。

(三)加强培训教员素质的提高。将培训教员送入专门的培训机构进行培训并加大对培训教员考核核力度,考核不合格的不得担任培训教员。督促教员自觉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培训前,教员要充分了解培训对象的基本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培训计划。只有充分做好培训前的准备工作才能取得最佳的培训效果。

(四)提高参培人员对触电急救重要性的认识。让参培人员认识到:虽然触电不会时时发生,但万一遇到触电事故,你掌握了触电急救技能就能救人一命,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掌握触电急救法是利己利人的好事。生命无价,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触电急救培训工作就是在为你身边的人构筑生命的保护屏障,因此必须从思想上加以重视。只有参培人员的认识提高了,责任心增强了,培训工作才不至于流于形式,培训工作才能取得实效。

(五)培训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要制定培训计划。培训不能只做做样子、应付检查 ,要明确培训目标,希望通过一、两次培训就使参培人员掌握全部培训内容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制定阶段性培训计划,明确各阶段的培训目标,以滚雪球的方式,使职工逐步掌握触电急救的方法。同时,适当增加培训次数,或利用班组安全活动日复习触电急救的有关内容,做到经常练习,巩固学习效果。

(六)严格考核提高培训工作效果。考核要从两个方面执行:一是对培训教员的考核,只有教员认真负责,培训才能取得好成绩。由于参培人员都是熟人,教员有的不好意思管、有的不敢管,所以就出现了培训纪律松散、学与不学一个样,人人敷衍了事走过场的状况。因此要求教员一定要行使自己的责任。二是对参培人员的考核,对不认真训练的给予不合格评定,不合格的降级降岗或不准上岗。加强考核力度培训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四、结论:触电急救是一项基本技能,电业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只有注重加强培训、多训练才能熟能生巧,才能在遇到触电事故时发挥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李跃《电力安全知识》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沙太东 李杰 关德惠 林娟 《电气设备检修工艺》 北京 中国电力出版社

第9篇:急救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摘要:目的:探讨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为平台的健康教育对社区民众急救技能和社区急救效果的影响。方法:以我市某社区为研究地点,由社康中心组织宣传和培训急救健康知识,发展出84名合格的社区“第一目击者”,并应用于社区急救工作中。结果:培训前后比较,“第一目击者”的急救技能考核平均分有明显的提升,抢救成功率由6.67%升至33.33%,平均等待抢救时间由(11.83±5.12)min减少为(4.29±3.64)min,前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社区为中心开展急救知识培训可切实增加“第一目击者”对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急救成功率、减少患者的平均等待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民众急救技能;急救效果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6.084

随着城市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也在不断发展,而急救技能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急救医疗服务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1],有效的急救可以把握好急救的“黄金时间”,从而挽救更多的生命。在社区中发生的急救称之为“院前急救”,由于社区离医院的距离长远不一,离医院较远的社区急救半径较大[2],其效果与急救的施救情况和急救半径有关,就需要提高社区卫生服务部门和社区民众的急救技能水平,这样才能全民性的共同参与急救,把握好“黄金时间”,挽救更多生命。据相关资料显示[3],90%的院外突发急救事件发生在社区内,而第一目击者往往都是社区内的民众,因此,民众掌握急救技能的情况会影响第一时间的抢救率。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市某社区作为研究地点,从中筛查出常住人口120人为待培训的“第一目击者”,人数占小区总人数的3%左右。筛查标准为:(1)常住小区内,平均每月在小区内自家住宅的居住时间为25 d以上。(2)年龄在18~60岁。(3)无严重精神疾病、心脑血管疾病。(4)行走便利,无言语沟通障碍。(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6)以家中有可能发生急救需要的患者优先。在去除培训不合格和中途中断退出的“第一目击者”后,剩余84名合格的“第一目击者”,占小区总人数的2%,其中男48名,女36名,平均年龄(39.82±10.27)岁。

1.2培训方法将120名“第一目击者”按各自空余时间分为5组,每组24人,由社康中心的资深医护人员(服务时间大于10年,急救知识掌握熟练)5人带领进行培训和指导,以正规初级CPR和常见急症的急救知识为主要内容,每组“第一目击者”每周培训理论知识1次,实际操作1次,每次时长50 min,共培训4周。在4周培训后进行理论和操作考核,由5名培训医护人员共同参与考核,对考核不过关的“第一目击者”再次培训2周,再次培训考核后不合格者不授予小区急救合格证书。

1.3院前急救流程规范对考核合格的“第一目击者”颁发小区急救证书,将84名合格的“第一目击者”分为7组,每天1组,每组12人进行急救轮值,将“第一目击者”的电话和轮值时间在小区内印发公布给小区内居民,轮值当天的“第一目击者”保持手机畅通随时接听急救电话。在急救情况发生时,居民可以先拨打“第一目击者”的电话求助,第一目击者配合小区内卫生服务人员在第一时间赶到急救现场进行施救。根据患者情况,在进行急救的同时拨打120或在急救后迅速送往医院。

1.4考察指标培训标准参照CPR2010国际新标准和深圳市120急救中心院前十大急症抢救流程规范。“第一目击者”考核测试由我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织编制,理论考核分数达到80分判定为合格,操作考核分数达到90分判定为合格,对比培训前的“第一目击者”的测试记录资料进行分析。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表1)

3讨论

在心脏骤停呼吸停止4~6 min后大脑就会发生不可逆的损害,因此这段时间被称之为急救的“黄金时间”[4]。社区医疗体系的建立健全,社区民众的急救技能教育使第一时间发现此类事件的第一目击者及时施救,能大大减小急救半径,把握好急救的“黄金时间”。合理的培训和构建,充分利用我院发展良好的社康中心资源,以社康中心为平台大力推进提高普通民众的急救技能,打造第一目击者、社康中心、医院急救之间的三级急救网络绿色通道,对进一步完善我市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是一种新的尝试。具体作用如下:(1)减小急救半径,赢得急救的黄金时间。避免由于专业医疗机构常遇到的交通阻塞,出车时间较长等情况,可有效减少患者的急救等待时间,为专业急救医护抢救增加了成功率[5]。(2)在面对很多待急救患者时,若旁边的家属或社区民众懂得急救技术给予恰当地急救,然后再到医院进行治疗,这样可以减少医院的准备。对于轻型患者不需要进行120急救的避免了民众由于无法识别会拨打120占用医院的紧急资源[6,7]。(3)社康中心通过预防普查工作和建立健康档案,可以掌握患者的第一手资料,对小区内潜在的急、危、重患者给予重点监控并对他们的家人进行针对性急救技能的培训,在发病时可立即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治疗,这样大大提高抢救效率。(4)第一目击者反应的速度和急救知识是院前救援链中重要的因素,社康中心如果在社区中普及群众性自救、互救或他救的基本救护知识,对第一目击者人群实施正规的初级CPR训练,就可以使患者能尽快得到第一目击者的现场急救或由他们参与的以全科医师为主的院前急救[8]。这为争取专业救护赢得时间。

目前我国院前心搏骤停患者的复苏成功率极低,其原因主要是“合格”的第一目击者数量太少,紧靠数量有限的一、二级专业急救机构来实施CPR会导致许多患者失去宝贵的CPR“黄金时间”[8]。表1显示,开展“第一目击者”急救技能及急救知识培训对提高“第一目击者”的理论和操作水平至关重要,培训前后“第一目击者”的理论和技能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健康教育对社区民众的急救技能和急救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以社区为中心开展急救知识培训可以切实增加“第一目击者”对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社康中心和民众的共同努力还可以缩短急救患者的呼叫反应时间、减小急救半径、提高急救效率。目前,我市的急救中心每年都会给一些军人、学生、志愿者等做急救技术的培训,但因种种原因缺乏有效的长效措施及应用,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为平台对普通民众的进行急救技能的传授与培训,能提高第一目击者的急救技术,增加第一目击者的人数,挽救更多的宝贵生命。

参考文献

[1]徐崇凯,季建隆,曹静.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为主体的高血压病管理模式的探索[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86-88.

[2]曹静,徐崇凯,顾芙蓉,等.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全科医生为主体的糖尿病管理模式[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7):113-114.

[3]张岚,高秀娟,戴世英,等.护理急救技能培训方法及效果的探讨[J].现代临床护理,2011,10(10):61-63.

[4]张在其,陈文标,陈玮莹,等.福州市鼓楼区1255例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分析[J].广东医学,2010,31(21):2841-2845.

[5]张敏,聂雷霞,蒋萍,等.非医学类本科生心肺复苏知识认知与需求分析及培训模式探讨[J].护理学报,2011,18(7B):67-69.

[6]温静,赵渤,吕书群,等.社区医护人员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4A):1112-1114.

[7]张振新,林长春,徐科,等.无锡市急救知识与技能普及培训分析[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1,6(10):893-894.

[8]Chou HC,Chong KM,Sim SS,et al.Real-time trachealul trasonography forcon firmationo fendo tracheal tube placement during 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J].Resuscitation,2013,84(12):1708-1712.

(收稿日期:2013-11-06)

(本文编辑 刘学英)

一次性注射器盒的回收利用

孙倩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6.085

自从我院开设了化疗药配置药房后,一直以来都是配置室将化疗药送至各个科室,由于各科室的化疗药相对较多、配置室人员不足,而耽误了送药时间。经过临床实践,我们将一次性注射器外包装盒再利用,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将方法报道如下。

1材料

20 ml注射器外包装盒,大小约26 cm×22 cm×24 cm。

2用法

分别在每个包装盒上写上各科室的科名,直接将配置好的化疗药装放在包装盒内,分送至各科室。

3优点

(1)废弃物回收利用,节约了制作避光盒的成本。(2)减少了每到一个科室后找化疗药的时间,提高了上化疗药的效率。(3)分开放置各科药物,减少了出错率。(4)包装盒能起到避光的作用,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