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三资管理范文

三资管理精选(九篇)

三资管理

第1篇:三资管理范文

国家重视“三农”问题,连续出台一号文件及一系列惠农支农政策,加强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加大“三农”资金的投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本文结合实际工作,分析村级“三农”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促进村级“三农”资金规范管理和有效使用。

关键词:

“三农”资金;管理;规范;有效

近年来,各级政府积极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年扩大“三农”资金规模和范围,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人们群众利益实现和维护社会稳定。随着“三农”资金的不断增多,大量“三农”资金拨付至农村,村级“三农”资金的合理管理和使用效率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就村级“三农”资金使用和监管等进行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建议措施。

1村级“三农”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现状

目前,大量“三农”资金拨付至村,涉及面广,包括涉农补贴资金、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生态建设资金、农村社会事业以及其他涉农专项资金。参与管理部门多,涉及农业、水利、住建、民政、宣传、教育、卫生、计生等多个职能部门。拨付环节多,涉及财政、主管部门、镇、村、农户。农户根据惠农政策结合自身条件申请“三农”资金补贴,村进行收集汇总核实后上报镇级“三农”资金单位,镇级“三农”资金单位审核之后上报财政部门及各级主管部门。村级是连接市、镇、上级部门与村民的桥梁,村级对“三农”资金数据的收集和合理规划使用是基础工作。大多数“三农”补贴资金要求严格按照程序发放,比如种粮直补、综合直补和良种补贴,补贴资金需在农业和财政部门核定准确后,银行直接打入农户账号。但在村级“三农”资金申报、使用和管理方面仍不规范,资金使用效益还不高。例如“三农”资金补贴按照种植面积进行补贴的,有些种植面积核算不准,因为前期面积核算工作落实不到位,造成农户实际种植面积大于核算面积,“三农”补贴资金出现缺口,难以兑现。一些各个村都有的“三农”资金项目,通过将“三农”资金下拨至村后,在实施工程项目时,以资金少、时间紧等为借口而不公开招投标,指定项目实施单位。

2村级“三农”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村级“三农”资金管理制度不完善

“三农”资金设立时有其固定的用途,虽然拨付至村仍属于专项资金使用类别,需按其固定用途使用,只是用于具体项目由村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主决定。目前,农村财务部门对村级“三农”资金使用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是财政或上级的拨款,管理较为薄弱,缺乏严格的村级“三农”资金管理办法,预算的真实准确、项目设计的合理性等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村级“三农”资金安全、有效、规范的使用。村级“三农”资金管理重资金分配、轻资金监管;村级“三农”资金缺乏风险控制。

2.2村级“三农”资金使用监管不严

拨付至村的“三农”资金涉及农业、林业、水利、渔业、农机、交通、民政、教育、卫生、计生等多个部门的管理职能与责任,各部门独立支配时容易维护自身管理权限、顾及自身利益。不同部门拨付的“三农”资金在项目布局、建设内容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交叉重复,但对拨付资金是否按要求使用,工程质量及验收方面缺乏监管。各部门在项目审核上以书面审核为主,资金使用过程中监控审核及项目完成后验收及对效益评价不严。“三农”资金下拨单位多关注下放是否及时、到位,缺乏对“三农“资金的使用效益的监控。

2.3村级“三农”资金信息公开不全面

拨付至村的“三农”资金涉及分配方案、资金筹集使用和计划等信息公开的内容不全面;有些公示提供的数据不够详细,未建立公开财务信息平台;未实现信息共享,各部门及上下级之间因业务属性等因素内部信息交流不够顺畅;“三农”资金拨付环节过多,每个环节需要经过时间的流转,致使公开的时间与资金到位的时间不同步。

2.4建设工程项目疏于管理

拨付至村的“三农”资金用于建设工程项目越来越多,但在工程招投标、实施过程及质量要求、项目验收及项目建成后管护等疏于管理。“重投入、轻管理、重建设、轻效益”的问题严重,对项目实施过程监督不严,有的甚至不监督,出现有些项目未按立项要求实施;有的拆分工程不进行公开招投标,不进行预决算;项目完工后不及时结转固定资产,使得产权主体不明确。

3改善村级“三农”资金使用和管理的建议

3.1积极整合村级“三农”资金,发挥村级“三农”资金规模效益

通过加强村级“三农”资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前期论证,经过严格审核和筛选建立村级“三农”资金项目库,结合项目的操作性,定期更新完善项目库。村级“三农”资金管理部门统一协调、统筹安排,统一的审批渠道运作“三农”资金,促进村级“三农”资金的有效整合,提高村级“三农”资金的使用效益。财政部门运用科学的分配方法,规范村级“三农“资金的分配。改进“三农”资金管理的内部控制,加强涉农资金管理各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能力的培训;细化内部控制制度,特别是对各部门预算执行、会计报告编制和披露情况的监督检查;“三农”资金管理部门统一协调、统筹安排,杜绝部门利益行为。建立信息共享平台,让群众及时了解,建立内部报告制度,提高各管理部门沟通效率,促进“三农”资金的有效整合,提高“三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3.2强化村级“三农”资金财务管理,保证村级“三农”资金的安全使用

充分认识村级“三农”资金管理的重要性,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完善财务民主决策、透明公开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村级“三农”资金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实行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立责任制度、牵制制度、审批制度、财产制度。健全财务管理监督机制,在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通过资源共享、网络监控模式,提高“三农”资金使用和管理质量。加强风险控制,通过严格执行审批制度,实现会计信息化规避或降低风险,使村级“三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时加强村级基层干部对“三农”资金项目管理,数据收集、审批专业培训,优化村级基层干部队伍的建设;提高农村财会人员掌握农村财务管理政策及业务知识的水平。及时公布村级“三农”资金的发放情况,涉及“三农”资金项目的名称、金额和具体的发放计划都应公示到村公告栏,接受村民的查询和监督。

3.3加强村级“三农”资金的监管,确保村级“三农”资金专款专用

一是加强村级“三农”资金项目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村级“三农”资金项目前期的筛选和审核;严格实行村级“三农”资金拨付使用程序,达到条件的必须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公示制度等,提高执行效率;严格完善项目决算审核及验收,完工项目及时办理资产移交,落实运行管护制度。二是加强对村级“三农”资金的审计监督和公众监督。加强与审计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对村级“三农”资金进行实时的审计监督,重点审查金额大、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资金,调查核实、查找原因、分清责任,作出审计处理并通报处理情况。为进一步提高群众知情权、知晓率,通过在当地权威报刊、政府门户网站等公示“三农”资金的发放明细及使用情况等,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三是建立实施项目绩效评价体系。通过开展村级“三农”资金绩效评价、“三农”资金使用情况分析,强化村级“三农”资金管理,使村级“三农”资金的运作既安全高效,又公开透明、合理合法。四是落实工作责任制。

4结语

村级“三农”资金的管理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针对村级“三农”资金管理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从资金来源、使用管理、监督评价全程进行统一规划和完善,保证“三农”资金的合理运用,促进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翁书亚,林志煌.涉农资金内部控制现状及对策[J].当代经济,2016(12).

[2]徐雪.关于乡镇涉农资金管理及使用问题的思考[J].财务与管理,2013(11).

[3]周福强.加强涉农专项资金监管的对策建议[J].现代商业,2015(09)

第2篇:三资管理范文

明确主管部门,靠实工作责任

市、县农业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指导、管理和监督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市、县、乡农村经营管理站负责具体工作。纪委、监察、财政、民政等部门根据职责积极开展农村集体“三资”有关工作。

健全委托机构,夯实委托基础

全市所有乡镇都要建立农村经营管理站,负责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等工作。同时,要依托农村经营管理站建立农村集体“三资”委托服务中心,加挂“农村集体‘三资’委托服务中心”牌子,全面负责农村集体“三资”工作。在今年年底前,全市所有乡镇农村经营管理站都要做到有机构、有编制、有人员、有办公设施。要切实加强对乡镇农村经营管理站工作人员的培训,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加强农村财务人员培训,利用3年时间使所有农村财务人员具有会计从业资格,做到持证上岗。

完善委托制度,规范委托业务

在坚持自愿原则的前提下,实行会计委托制。在确保农村集体“三资”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收益权“四权”不变的前提下,将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全部纳入委托服务的范围;坚决杜绝越权审批,坚持杜绝截留挪用集体资金等行为发生。农村集体“三资”委托服务中心要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的规定,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岗位职责,规范流程,提高服务质量。要以村或组为单位建立健全会计账簿、资产管理台账和资源管理台账,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全部经济收支、资产、资源统一纳入账内管理。集体资金支取实行村民委员会和农村集体“三资”机构“双印鉴”监管制度。加强财务票据管理,确保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外财务结算使用国家税务、财政部门监制的合法票据,内部财务往来收支结算业务票据统一使用由省农村经济管理总站监制的收付款凭据。

创新管理经营体制,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以城中村、城郊村和集体经济实力较强的村为重点,按照民主决策、公开公平公正、规范操作、因地制宜的原则,稳步推进以股份合作为主要形式,以清产核资、资产量化、股权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市县区农业部门要加强指导,积极开展试点,及时总结经验,探索适合我市实际的改革模式,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工作。对国家投资、社会捐赠、农民筹资筹劳等多渠道建设形成的资产,按照有利于管理维护的原则明晰产权,国家无偿投资形成由村上管理使用的资产,原则上界定为农村集体资产。强化农村集体资源管理,建立健全资源登记簿,规范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集体资源的承包、租赁,加强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收益的监督管理。

丰富完善管理措施,稳步提高管理水平

市、县农业部门要按照《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办法》(省政府第47号令)规定,全面开展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特别要加大村干部任期及离任经济责任、农村土地补偿费分配使用、“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等专项审计力度。纪检监察部门要积极支持农村审计工作,充分利用农村审计结果,按照《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试行)》,依法查处截留、侵占、挪用、私分及挥霍浪费集体“三资”问题。加快建设全市农村集体“三资”网络监督平台,利用5年时间建成市、县、乡农村集体“三资”网络监管体系,发挥网络平台实时查询、实时预警、实时分析、实时监管等功能,创新网络公开和即时答疑、远程指导监督、网络审计、网络管理等方法,实现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科技化、信息化、网络化。在今年年底前,全市所有行政村都要建立健全民主理财小组,村上的财务支出必须经民主理财小组审核同意、组长签字认可。市、县区农业、监察部门要加大对村级财务公开工作的督促检查,切实维护农民群众对农村集体“三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知情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第3篇:三资管理范文

一是成立“村级会计服务中心”,全面推行“村账托管”制度。从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直接的村财务管理人手,对村级资产和资金在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收益权、监督权“五权”不变的前提下,统一纳入乡镇的村级会计服务中心进行动态监管。做到“三个统一”:统一银行账户管理,按照“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分户核算”原则,在委托授权的基础上,对各村银行账户进行集中管理;统一支出审核把关,每张入账票据须经过村组织负责人审批、村务监督小组审核盖章,然后再经过“村级会计服务中心”会计的复核和中心主任的审批后方可入账;统一由中心记账,各村取消会计和出纳岗位,改设一名专职报账员,负责每月向村级会计服务中心报账,账务处理和核算工作由村级会计服务中心统一在全省(市)农村财务网络在线监督系统进行上报。

二是成立“招投标委托中心”,推行“招投标委托制度”。针对农村集体资产转让、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招投标方面存在的标的过低、信息不够公开、资产流失等问题,推行“招投标委托制度”,逐步规范农村招投标和产权交易市场。要求各村招投标事务全部委托“镇村招投标委托中心”办理,各村不再自行组织招投标活动。重点要把好三个关:把好投标前标的的评估审核关;把好招投标的信息关;把好招标投标结果公示关。所有招投标结果须在镇村公开栏和规定的招标投标网上进行公示,将公平、公正、公开程序始终贯穿于招投标全过程,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三是成立“公有资产监管中心”,推行“公有资产监管制度”。针对村集体资产、资源存在的产权不清晰、长期闲置浪费、流失严重、被挪用占用的问题,建立“公有资产监管制度”认真开展农村“三资”清产核资,做到“四查四到位”查清资产保管、资源分布情况,登记造册到位;查清债权债务存在情况,做到核对确认到位;查清资金账面余额,财务核对到位;查清账款物记载,笔笔核对到位。制定产权界定、评估、登记、盘点、核对、处置等10项配套制度,由“公有资产监管中心”采取“台账式”动态管理办法进行有效管理,规范集体资产产权管理,确保农村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

二、推行村务公开,实现民主决策

一是建立民主决策制度。按照两委联席会议制度、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和“一事一议”制度的要求,凡涉及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重大事项、财务预决算方案,都要实行民主决策,确保群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从而增强了村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热情,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是建立公有资产(资源)公示制度。村级资产在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要按照民主方式,由村务监督小组,定期对集体资产(资源)管理使用情况进行民主理财。对集体资产(资源)的数量、分布状况、发包情况及收入、收益分配方案等内容,通过村务公开栏公告、定期向村民代表大会通报、接受村民代表质询、召开听证会等形式,让广大群众掌握集体家底,接受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的监督。

三是健全财审计制度。各乡镇要依照有关政策、法规,建立健全村财务审计制度,由纪委牵头,经管、财政、审计等部门参加,对村级资金、资产、资源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审计结果要及时公开。同时认真抓好村干部任期届满或离任审计,热点问题重点审计,重点问题专项审计,严格控制村级非生产性开支和库存现金,对不合理的开支和库存现金要进行及时处理,切实维护集体利益,防止集体资产、资金流失。

四是实行公有资产监督问责制度。组织纪检、监察、经管、审计、财政等部门加强对公有资产运营管理的监督检查,坚决杜绝集体资金滞溜账外,通过政务村务公开、民主听政、民主议事等民主监督方式加大’监督力度,对不认真履行职责、失职渎职、、弄虚作假、暗箱操作造成公有资产流失,视其后果与情节轻重,对相关责任人予以通报批评、诫免或告诫、党政纪处理和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并负责赔偿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促进“三资”管理水平

一是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加强村级“三资”管理。在对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产权登记的基础上,要开发运用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租售监管系统,实行网上监控。监管系统还具备提醒和预警功能,凡租赁合同期满或租金付款日前,系统均会自动提醒;凡租售过程未按规定流转、工作时限超期、资金回收没有按时到位的,系统会自行发出预警信号。纪委、监察、财政、审计、农业等部门可随时根据工作需要,通过‘网络随时监督检查,从而提高了资产管理的效率和水平,确保集体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

二是健全农村基层党风廉政监督网络。将村民主理财小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等合并为民主监督小组,同时聘请离退休老干部、社会各界担任党风廉政监督员,重点监督“三资”管理和村务公开、重大事项决策、大额资金使用、公益项目建设及村干部执行廉洁自律情况等。要完善纪检、组织、、司法等部门间的工作联系制度,及时通报情况,加强协调与配合,形成对农村基层干部进行全方位监督的网络。

四、明确农村“三资”管理职责。加大对干部的教育与管理力度

第4篇:三资管理范文

一、规范农村集体资金管理

1.收入管理。集体经济组织的集体收入,社会捐赠资金,“一事一议”资金,集体建设用地收益等,必须全部进入收入帐户,及时入账核算,做到应收尽收。严禁公款私存、多头开户、私设小金库,杜绝“白条”抵库。备用金不得突破核定标准,要定期与开户银行核对账目,盘点库存现金,不得坐支现金,做到日清月结,账款相符,账实相符。

2.支出管理。所有开支实行一支笔审批。发生支出时,必须取得合法的原始凭证,注明用途,有经办人、证明人签字(盖章),民主理财小组审核,单位负责人审批,经济管理科复核后,由单位会计人员交村财中心审核支付。大额资金结付应当以转帐或存单方式支付,提取大额现金必须经单位负责人签字、经济管理科确认、村财中心核准。重大事项开支应当履行民主决策程序,集体讨论决定。

3.预决算管理。年初应当编制全年资金预算方案,按民主程序形成决议并张榜公布;预算调整时,要严格履行相关程序。年终应当及时进行决算,并将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结果向全体成员公布。

4.资金管理岗位职责。要明确财务管理岗位的职责,实行账、款分管,支票、财务印鉴分别保管,并切实加强票据管理。集体财务要按照会计核算主体分设账户(簿)。不得改变集体资金的性质。不得挪用公款,不得拆借资金给私人及私营企业,不得违反国家金融规定搞资金运作。不得将集体资金、资产为私企及个人担保抵押贷款。

5.投、融资管理。集体经济组织因生产经营需要,确需投、融资的,要切实把握投、融资的数额和期限,降低投融资成本,提高投、融资效益。凡投资项目投、融资500万元以下须报街道资产管理委会审批,开发区集体经济发展办公室备案,超过500万元以上须报开发区集体经济发展领导小组批准同意。

二、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

1.资产清查。每年定期进行资产清查,重点清查核实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各种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做到账实、账款相符。

2.建立台账。集体所有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工具、器具和农业基本建设设施等固定资产,要按资产的类别建立固定资产台账,及时记录资产增减变动情况。资产台账的内容主要包括:资产的名称、类别、数量、单位、购建时间、预计使用年限、原始价值、折旧额、净值等。实行承包、租赁经营的,还应当登记承包、租赁单位(人员)名称,承包费或租赁金以及承包、租赁期限等。已出让或报废的,应当及时核销。

3.资产承包、租赁管理。集体资产实行承包、租赁,有条件的原则上实行竞争性发包、招租,应当签订经济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违约责任等,并向全体成员公开。合同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

4.出让资产管理。集体经济组织出让集体资产应当实行招标投标方式,应当进行资产评估。评估由街道资产管理委员会与具有资质的单位实施。评估结果要按权属关系经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或代表确认。凡以调拨、报损、拆迁、翻建、出让等方式进行资产处理,单项原值50万以上须报街道资产管理委员会、开发区集体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审批,单项原值50万以下须报街道资产管理委员会、开发区集体经济发展办公室备案。不允许直接或变相对外出让(转让)资产。

三、加强农村集体资源管理

1.登记管理。法律规定属于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土地、林地、山地、草地、荒地、滩涂、水面、沙场、码头等集体资源,应当建立集体资源登记簿,逐项记录。

2.包租赁管理。集体资源的承包、租赁,原则上应当采取竞争性发包招租的方式。发包租赁严格按照资源性质,不得超范围经营。

3.合同管理。集体资源的承包、租赁应当签订书面协议,统一编号,实行合同管理。合同应当使用规范文本,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违约责任等。资源承包、出租合同期限原则上不得超过1年,超过规定年限须经街道资产管理委员会审批。

第5篇:三资管理范文

受益于今年资产价格的上升,新基金的销售渐渐走出阴霾。华夏基金公司在时隔一年后隆重推出华夏盛世基金,申购一天截止,募资180亿元。这番销售的好成绩,多半归因于华夏大盘基金的旗帜作用终于得到发挥,王亚伟掌管的神话般的华夏大盘多年来表现优异,最近一年其再次以94%的回报率(截止12月18日)在全国500只基金中排名第一。新基金并非由王亚伟管理,众多基民感叹:王亚伟管的这么好,为何不将华夏两千多亿的盘子都交给他管?华夏大盘这个开放式基金为何总不开放,于是称之为“不可接触的恋人”,此番心情让人想起《诗经》中的描述:“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个中奥妙弹冠相庆的人们一定知晓。

经过多年跌宕不堪的折磨,人们终于认识到专业投资管理者的重要。凡是有十年股市经历的人,至今绝大多数是没有获利的。无论他或她做过何种努力,事实就是如此。这恐怕是竞争最为激烈的业场所在,中国的股民人数即便以深沪两地开户数打个对折,也有五、六千万之巨,从来没有任何一个行业涌入如此多的参与者。这些人之于13亿人而言,一定是中国的人中之人、盐中之盐,没有一个股民承认自己比别人笨、没有一个股民打算进来赔钱、没有一个股民没有精彩的故事,最终没有多少股民解决问题!反过来想想,凭什么能在5千万人中出人头地々失利的股民往往归咎于“我们不懂投资,只是……”,在实际工作中并不怕不懂的人,怕的是不懂却总有主意的人。

如果我们将解决问题作为投资成功的最终标志,那么投资成功的道路只有两条:一是成为像巴菲特那样的人;一是找到像巴菲特那样的人。目前没有发现第三条道路。以其他目的作为“炒”股票理由的人不在此列。

目前的投资管理分为公募和非公募两大类,产品又分为保本、绝对收益、结构、偏股、混合、指数等等,无论何种形式同一类别中又有天差地别,很少有人告诉你保本基金在每一个周期下来都会跑输大盘、很少有人告诉你在绝对收益基金畅销的时候就注定在下一波升市中落后、很少有人告诉你指数基金几乎一定跑输指数,由此可见找到优秀的管理者已是不易,找到了就能成功吗々也不一定。即便两年前买巴菲特公司股票的人,今天也是亏损的,尽管四十多年前投资的人已经有了3万倍收益、尽管满世界都说老巴去年买的比亚迪赚了10倍。多年以来对于“还是股票赚钱快”的观点我深感不解。

在投资管理最终成功的过程中,人们通常所言的投资知识、经验、研究等等只占30%,重要却不一定能决胜,这就可以解释为何大机构常常宣扬自己用数千万元乃至数亿元进行调研,然后80%的机构跑输大市,甚至亏损数十、百亿元的现象。巴菲特观点:请告诉我怎么赚钱,我对怎么花钱没兴趣。大众日常关心的庄家意图、机构动向、政策面、消息面等只占lO%,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太多时间去打听消息的话,可能结果还好一点。大众投资的失败,或许并非信息太少,恰恰是信息太多。

第6篇:三资管理范文

近年来,“新三板”(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市场迅速发展,制度环境不断完善,虽然该市场仍存在信息披露、流动性不足等风险,但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必然为AMC(资产管理公司)带来各种业务机会。

市场规模

“新三板”市场发展至今,市场规模已非常大。截至2017年3月6日,“新三板”挂牌企业有10805家,其中协议转让企业9175家,做市转让企业163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总股本6116.87亿股,其中协议转让4548.26亿股,做市转让1568.61亿股。

“新三板”市场规模之大,还表现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增长迅速,2015年12月30日,“新三板”挂牌企业总数为5129家,而截至2017年3月6日,“新三板”挂牌企业已迅速扩容至10805家,增长了约111%。

政策制度环境

“新三板”作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新兴市场,其政策制度也正经历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探索过程。随着“新三板”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对于信息披露、“新三板”重组业务规范、优先股发行、做市商制度、分层制度、线上服务、对类金融企业的规定等方面的规则不断细化,要求不断提升。一系列政策制度的出台为“新三板”市场的发展与规范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新三板”企业情况

“新三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挂牌企业数量众多,质量参差不齐。根据股转系统推出的分层制度,将“新三板”企业分为基础层和创新层。按照创新层分层的三条标准以及其他条件,创新层企业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盈利能力较强的企业,符合创新层标准,截至2017年3月6日,这类创新层企业共有445家;第二类是成长能力较强,但短期流动欠佳的企业,符合该标准的创新层企业共有509家;第三类是市值较大,做市商至少6个,股东权益较高的企业,符合标准的创新层企业共有180家。有同时达到这三条标准或者其中任意两条的,可以视为创新层企业。依据三条标准,创新层企业是典型的优质企业,高增长,盈利能力强,市值大,股东权益高且做市商较多。

基础层企业,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没有发展潜力,成为“僵尸企业”,这类企业最终将会被市场淘汰;另一类则是有发展潜力,但没有达到创新层标准,未来可能进入创新层的企业,这类企业仍有战略投资价值。

AMC在“新三板”市场中的投资机会

AMC的业务范围比较宽泛,除了不良资产相关业务,还从事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等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活动,如资产管理、兼并重组等业务。“新三板”市场的蓬勃发展,为AMC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不良资产处置业务机会

不良资产处置类业务是AMC的主营业务,这是AMC的主要利润来源。随着“新三板”市场的迅速发展,为AMC提供了许多不良资产标的,带来了处置不良资产业务机遇。“新三板”市场数量众多,企业质量参差不齐,存在一些流动性不足、面临破产的企业、因资产存在问题而陷入困境的企业、不断亏损的企业,甚至还存在一些“僵尸企业”。当前既有经营中存在局部暂时性问题的不良资产标的,也有发展上存在整体性、根本性问题的标的。“新三板”市场是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存在大量实体企业,随着“新三板”市场行业结构的深度调整和投融资布局的不断优化,未来还将有较大的不良资产化解需求。如“新三板”市场中的制造类企业,具有土地、厂房、机器设备等抵押物,产业链较长,但受产业升级、经济下行压力、出口环境不好等因素的影响,制造业的还款能力大大下降,这为AMC提供了许多不良资产处置的业务机会。

定增业务机会

不断挖掘利润增长点,寻找新的业务模式,成为AMC实现商业化转型的关键。随着“新三板”市场的迅速发展,定增成为“新三板”企业融资的重要方式之一,这为AMC拓宽业务渠道和业务模式提供了机会。首先,“新三板”定增市场规模较大,2016年共有3224家“新三板”企业实施定向增发3893次,发行股票4984253.12万股,募集资金2429.23亿元;其次,参与“新三板”定增业务的回报率较高。2015年针对私募股权投资(PE)及一些定向股权私募的定增业务,投资回报率达到80%。定增回报率是基于平均收益水平,建立在持续不断参与定增的假设基础之上的。最后,“新三板”定增折价率低于参与A股资本市场定增的折价率,参与定增的市盈率倍数是影响定增收益率的关键因素。目前,“新三板”的定增折价率一般是7~8折。定增市场较大的容量、较高的活跃度、较高的回报率以及相对可观的折价率决定了定增市场有很大的业务机会。AMC应积极抓住“新三板”定增市场机会,挖掘新的利润增长点,在商业化转型中,积极探索新的I务板块和业务模式。

并购重组业务机会

随着AMC的不断发展与转型,并购重组业务成为AMC的重要业务板块之一。“新三板”作为中小企业集中挂牌的交易场所,有着信息扩散和价格发现的双重功能。大中型企业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人力、物力寻找合适并购标的时代或许已经过去。“新三板”具有主板“并购库”的潜质,提供了丰富的标的资源。同时“新三板”市场规模较大的企业也可以通过并购重组来增强自身的实力。推动“新三板”并购浪潮,并购重组业务将是AMC潜在的业务增长点。究其原因,一是监管政策的放松。2014年以来,国家进行了多项金融改革,其中就包括了上市公司以及非上市公司在并购重组业务方面监管的放开。如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把并购重组提到了特别重要的位置。二是“新三板”企业质量不断提升,业务逐步趋于成熟。随着各项利好政策的推出,“新三板”挂牌企业的质量越来越好,更多主营业务稳定、资质优良的企业在“新三板”挂牌。这两种因素的交叉融合共同推动了“新三板”并购重组市场的发展,这就为AMC在“新三板”开展并购重组业务提供了机会。

资产管理业务机会

随着AMC商业化转型的完成,AMC正尝试从不良资产处置收购机构转型升级为真正的资产管理公司。“新三板”公司的持续扩容和转板制度的完善,以及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的大力扶持,高风险、高利润的“新三板”渐渐成为各类投资机构追逐的“猎物”。在此背景下,各类“新三板”资产管理产品应运而生,这为AMC参与到“新三板”资产管理业务提供了思路。AMC应积极把握“新三板”带来的资产管理业务机会,不仅增加利润来源,更要借助“新三板”市场,深耕资产管理业务,实现AMC从不良资产处置机构到资产管理公司的升级。

AMC投资“新三板”市场面临的潜在风险

标的公司经营失败的风险

任何企业的经营都有面临破产或者倒闭的可能性,就算是优质的的创新层企业也不例外。AMC投资“新三板”企业会面临标的企业经营失败的风险。“新三板”企业属于非上市公司,虽然股转系统对创新层企业的信息披露要求比较严格,也出台了关于“新三板”企业信息披露的政策,但由于“新三板”市场主要针对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与主板上市公司相比,其运营与管理的规范性,信息披露的及时,详尽度等方面仍有欠缺。这将使得AMC对标的企业的尽调出现偏差的概率增大,AMC投资“新三板”企业面临经营失败的风险上升。

退出风险

500万的投资门槛决定了“新三板”市场的投资者受限,市场流动性较差。“新三板”的流动性主要是通过换手率指标来考察的。目前,创新层企业的换手率约为20%,而“新三板”整体的换手率约为11.3%,相差约9个百分点。而与A股市场相比,A股市场的换手率是500%,相差25倍之多。“新三板”市场流动性不足,导致AMC投资“新三板”企业面临退出风险。因此,AMC投资“新三板”企业时,应考虑资金的使用期限问题,尽可能最小化退出风险。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新三板”市场的发展,投资门槛的降低以及各项制度的推进,流动性问题将会得到很大改善,退出风险会降低。但目前来看,退出L险应是AMC考虑的第二大风险。

第7篇:三资管理范文

摘要:近年来,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再次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机遇,也为“三资“管理带来更多难度和挑战。本文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与对策。

关键词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

一、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新的发展阶段,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着重大机遇与挑战,而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以下简称“三资”)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长期辛勤劳动的成果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属于全体村民所有,是发展集体经济、增加集体收入、提高村民福利和推进社会主主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涉及到每一位村民的切身利益,“三资”管理问题一直都是广大村民关心的重点,同样也是农村管理工作最棘手的部分,特别是,随着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飞速发展,工业化与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推动和深入,农村集体经济经营方式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发展,农村集体“三资”日益壮大,“三资”管理难度不断加大,经营风险不断增高,农村集体经济开始出现许多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三资”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和局限也不断暴露;在当前的经济形势的影响下,如何加强对“三资”的管理,构建一整套切实可行的、有效的管理工作机制,提高“三资”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益,确保“三资”运营的安全性、做到保值增值,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和不断壮大,保证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关于“三资”的占有,使用,分配权,决策权,管理权等相关权利,妥善解决其中的矛盾和问题,促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对巩固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维护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经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深化改革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以及农村集体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随着党和国家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规范化建设的推进,虽然,各地立足实际,扎实工作,通过采取构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实行网络监管、开展清产核资、积极化解村级债权债务等一系列监管措施,并积极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进行一些探索、创新和实践,使农村“三资”管理工作不断得到深化和加强,在制度化、规范化道路上也有了较大进步和改进,初步形成了财务管理制度相对完善,贯彻落实相对到位,民主管理相对规范,审计监督相对有效的新局面。但是,目前就整体来看,我国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局限,“三资”管理工作发展还很不平衡,仍有一些地方的“三资”管理工作还比较薄弱、进展不大,仍存在着如下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对“三资”管理不重视

目前仍有些地区对加强“三资”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还不足,没有意识到“三资”管理对于维持农村社会稳定的巨大作用,一些人认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不就是做一下帐、管一下钱吗?有多大的工作量啊,根本没必要也不值得投入太多的人力、物力、时间和精神去加以监督和管理;也有些认为“三资”数量多、资产小、分布散和存放地点不一,管理繁琐,而“三资”问题又涉及面广、复杂多样,管理难度大,存在畏难情绪,不敢也不愿意加强管理,造成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思想松懈、行动缺乏、麻痹大意,长期得不到重视,成为农村管理工作盲点。

(二)管理制度不健全,不适应“三资”管理新要求

目前,仍有一些地区仍处于制度空白地带,尚未制定“三资”管理制度,无法对“三资”实施有效监管;另一方面,虽然,有些地区已经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三资”管理办法、管理规定和实施细则,制度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一些新文件、新政策的出台,已无法适应“三资”管理新要求,需要进行相应的修订和完善,以此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的管理指导。

(三)“三资”管理不规范,造成集体资产流失

1.资金管理不规范。集体资金安全管理意识淡薄,存在未将现金及银行存款分开做账,公款私存、多户头管理、定期存单到期不处理甚至丢失,收支不合理,支出随意,坐支现金等现象,造成了农村集体资金管理不善,贪污集体资金、挪用集体资金,侵占集体资金,挥霍集体资金,浪费集体资金等情况严重。

2.资产、资源管理不规范。一是台账管理不规范。台账登记不全、记录不实,尤其是土地资源账面基本未做记录,长期游离在账外;二是管理不规范。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还是一种静态的侧重于价值管理,对实物缺乏有效的日常管理手段,没有进行动态跟踪管理;造成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家底不清,资产增减变动、维修、使用等记录记载不系统,更新不及时,信息难以查阅,资产闲置浪费,管理混乱,甚至造成账实不符、有账无物或有物无账,如有的资产实物已经报废、毁损或拆除,而还在挂账,和资产被非法侵吞、资源被非法侵占等现象。

3.资产经营开发使用管理不规范。集体厂房、商铺、市场等资产租赁、土地、山林等资源发包还不够公开,交易环节还不够透明,有些地区不认真执行各项管理制度的规定,特别是在资产和资源的承包、租赁、出让过程中,不考虑资产保值增值,不考虑群众和集体的利益,不使用公开招标的方式,暗箱操作,将归属于农村集体和广大群众所有的集体资产和资源,实行不公平竞争,低价租赁或者发包、或变相买卖或者出让给村干部或者亲戚朋友,从中牟利,致使集体资产运营效益差,资源利用效率低,无法确保资产安全、完整、保值和增值。

(四)监督管理不到位,民主管理执行不严

虽然,各地均有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下简称《组织法》)建立农村民主监督管理机构,如村民代表大会、村务公开监督管理机构和民主理财小组,部份地区还结合实际情况,联合纪委、财政、审计等多个部门,构建了联动监督,对农村集体“三资”形成了上级、集体和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监督机制,但在实际工作中,仍有一些地区不严格执行民主监督程序,逃避监管,不按照民主程序进行,该开的会不开,该民主表决的不提请民主表决,搞“一言堂”,村务公开走过场,不按规定的时间、地点和程序公开,甚至无视群众意见和建议,使民主监督管理机构形同虚设,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集体利益得不到有效保证,致使干部和群众关系告急,影响农村的稳定发展。

(五)创新管理不到位,影响“三资”监管效果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科技进步和网络时代的来临,有些村集体仍在继续默守陈规,一味沿用老习惯、老做法,不积极探索改进,造成管理跟不上时代,“计划”赶不变化,“三资”管理工作长期处于被动状态,管理效果差强人意。

三、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为顺应新时期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需要,有效利用和深入保护农村集体“三资”,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应当坚持将“三资”管理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针对新情况、新问题,立足实际,健全制度、强化监督、加强服务、转变工作思路,创新求变,积极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努力打造平安的“三资”、效能的“三资”和创新的“三资”,促进“三资”管理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一)提高思想认识,做好“三资”基础化建设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也是做好每件事情的前提。在基层党委,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农村“三资”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克服一些村干部不重视“三资”管理的落后观念,形成一个统一的管理思路,并把这项工作作为开展党的群众教育路线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和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扭转“三资”管理不利局面。

(二)健立完善管理制度,做好“三资”制度化建设

制度是关键,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各地要大力推进农村财务规章制度化建设,要建立健全和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扫除制度盲点,通过制度来加强对人、事、物和权的管理,明确规定“三资”增加、使用、保管、处置、核算、监督、民主管理与经营开发交易等程序和要求,堵塞“三资”管理漏洞,为确保集体经济健康、稳定、有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奠定坚实基础。

(三)狠抓制度贯彻落实,做好“三资”规范化建设

一是要加强对货币资金收支结余管理监督,严格执行财务收支管理规定,确保资金安全、完整;二是要认真开展“三资”清查工作,在清查基础上,对账簿、实物、款项进行逐项核实和确认,并按照其类别分别进行登记造册,明晰产权,建立资产、资源台账,做到资产、资源动态跟踪和管理;夯实在“三资”基础;三是要规范交易,严格公开招投标程序,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设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明确进站交易的范围和程序,规范信息公开渠道,扩大参与范围,加强资产、资源经营开发过程监督管理,确保资产、资源运营环节公开、透明、安全和高效;四是定期组织实地清查盘点和财务检查工作,了解和掌握“三资”运行状况,并及时进行分析、总结、汇报,督促整改落实;五是强化考核和责任追究。严格执行“三资“管理关于干部考核的各项标准和责任追究制度,对于不严格按法律法规定和政策办事,不执行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建立决策责任追究制度。

(四)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做好“三资”民主化建设一是在农村集体经济各项事务中,按照民主管理的原则,严格执行民主议事规则、民主管理权限等民主管理各项规定,对但凡涉及大家利益的重大问题和事项,均按照规定程序提请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户代表会议表决决定,进一步完善民主管理相关记录,并妥善保管,实行阳光作业;二是规范村务公开。采取有效措施和手段落实政务和财务公开作工作,进一步规定村务公开的时间、程序、内容和方式,着眼于公开的全面性、实效性和细致性,做到真公开。把自觉公开与要求公开相结合,不断改善公开的状况,发挥社区群众监督作用;三是构建联动机制,形成“三资”监督多元化,促进廉政建设。联合纪委、财政、审计等多个部门,形成合力,增强上级组织监督作用;四是对“三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管理,做好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等工作。

(五)创新“三资”管理方式,做好“三资”现代化建设按照“科技+ 制度”相结合管理思路,积极探索创新,全力打造农村集体“三资”监督管理平台,将“三资”管理规定和业务流程嵌入到信息化监管平台,充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促进制度贯彻落实,并建立“三资”动态监管,实现“三资”信息采集、增减变动、经营开发和数据分析汇等信息自动化、系统化处理,加强对社区“三资”实时查询和实时监管。

四、结语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稳定并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让农村集体“三资”实现保值增值,保证农村集体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农场环境,让我们本着“以农为本”的原则,进一步探索农村集体“三资”规范化管理建设发展之路,推动农村经济的稳步前进,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多出一分力量。

参考文献:

[1]许念欢.当前农村"三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检察风采.2012(08).

[2]牛虎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现状与建议.新农村2011(16).

[3]许亚芬.浅谈如何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内蒙古农业科技.2013(04).

[4]余葵.全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现状调查.农村经营管理2012(04).

第8篇:三资管理范文

【关键词】农村 三资 管理 措施

一、农村“三资”管理现状

(一)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难度大,项目多,涉及面广,复杂性强

(二)农村“三资”登记的台账管理不完善,不全面,合同签订不规范,集体利益得不到有效保证

(三)农村民主管理和村务公开不规范,挪用支农资金

(四)资产收益管理不规范。有些地方把机动承包和其他收入直接用于支出,使资产收益使用无计划,目的不明确,管理不规范

(五)个别村务工作人员业务不精湛,素质低下,责任心不强

(六)农村强占集体资源现象严重

二、加强农业三资管理的具体措施

针对目前农业“三资”管理现状及出现的问题和不足,郫筒街道办事处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按照上级精神,党工委办事处把“三资”管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高度重视,认真谋划,研究落实,成立由办事处主任任组长,纪工委书记任副组长,财政、农经、土地、水利、林业、民政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挂牌成立郫筒街道办事处村级集体“三资”中心,配套资金,充实人员,增加办公设施,优化办公条件。25个行政村、居也分别成立了3―5人的“三资”管理小组,加强了“三资”管理工作的队伍建设。2013年12月成为全市首批达标标准化“三资”管理中心。在全县起到示范作用。

(二)健全制度,加强监督

为了保证“三资”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我们不断完善办事处村居务管理、财务审批、村居务公开、集体资产管理等制度,完善了村级集体资产资源承包、租赁、转让等管理制度和村级经济合同监督管理办法。建立了村级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并进一步健全办事处村级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制度。

(三)明晰台账,管好资产

根据审核后的“三资”清理表格,将各村社区的资产、资金、资源台账和合同等有关资料进行电算化管理。

(四)进一步清理核查,健全台账

首先在农村“三资”清理的基础上,再核查,再公示,建立健全“三资”台账,加强档案管理。

(五)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网络化管理

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网络监督管理平台,各部门配合,专人负责,实现资源共享,实时查询,实时分析和实时监控。

三、农业“三资”管理取得成效

实施加强农业三资管理的具体措施,郫筒街道办事处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一)加强集体资金管理,遏制源头腐败

完善“村(居)财办事处管,村(居)用”制度,实施由办事处财务科统一核算村级财务,实行账户统设,按村社区设账,避免了现金坐支、白条子入账等现象。同时,对较大支出和各种票据实行“村社经办人――村社理财小组――社长――村两委主要领导――办事处分管领导”五级审核,层层把关,有效遏制了过去资金随意挤占挪用现象,杜绝了过去村社区不认真记账、不交账等现象,做到账目清楚、支出合理,进一步规范资金管理,从源头遏制腐败。

(二)加强集体资源管理,壮大集体经济

在对全办事处25个行政村级区划的耕地、宅基地、林地等认真清查、摸底,登记造册,建立规范的管理台账的基础上。对集体资源的承包地实行严格公开公示,强化使用的透明度,促进集体资源账目明晰,去向清楚。

(三)实行资产动态管理,防止集体资产流失

对村级集体资产清理登记,建档立卡。对流失的资产通过走访村组干部、群众等渠道了解掌握相关信息。对现有资产进行逐一登记,填写《农村固定资产登记卡》,以村居为单位进行装订归档,做到一村(居)一本,一村(居)一册,使资产管理规范化。每年度对各村固定资产进行盘点清查,更新固定资产登记卡片,做到账物相符,有效堵塞漏洞,避免集体资产流失。

四、对农业“三资”管理今后努力和方向

(一)进一步深化对村级“三资”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实践证明,认识的深度决定工作的力度,思路决定出路。办事处各级领导清醒地认识到:村级“三资”管理历来是村级集体经济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村级“三资”由于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始终是农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村级“三资”管理不到位,将导致群众集体上访、影响社会稳定、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当前,加快全面深化改革步伐,高度重视村级“三资”管理问题,研究新情况,采取新对策.认真落实中央、国务院以及农业部、财政部关于农村“三资”管理的一系列政策规定,努力提高全街道村级“三资”管理整体水平,推动郫筒经济社会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加大对村组干部、报账员的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

1.搞好培训。过去,个别村“三资”管理之所以管理混乱,村组干部、报账员不懂业务是一个重要原因。针对这种现象,每年县财政局和郫筒街道办事处加大对村组干部和报账员的培训.主要培训财政支农政策,农村“三资”管理的政策法规、财务管理专业知识。通过培训,进一步提升了农村财会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使村级财务人员了解并熟悉相关财政支农惠农政策的意义、内容及要求,熟悉相关财政支农惠农政策的具体操作程序和方法,掌握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相关规范和操作,熟悉农村集体“三资”民主理财的形式、程序和职责。

2.做好服务。牢固树立村组干部和报账员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对村组需要办理的业务及时予以办理,不推诿、不扯皮、不刁难,努力做到随到随办。特别是对待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拆迁赔付、过渡费及租金发放、拆迁户分房等,努力做到走出办公室,深入村组一线.尽量为老百姓提供方便,做好优质服务。

五、农业“三资”管理的意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壮大,农村集体资金多元化、资源开发产业化、资产利用多样化,农村集体“三资”的管理有了更高的要求,“三资”问题是农村人民最关心的问题,“三资”问题处理的好坏,能反映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所以农业“三资”管理问题一定要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孙恩会.农村“三资”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第9篇:三资管理范文

关键词 农村集体“三资”;监督管理;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0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0-0292-02

依据形势发展的必然,在2009年农业部的4号文件上提出了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概念。农村集体“三资”是发展农村经济和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基础。做好农村集体“三资”监督管理有利于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促进农村经济体稳定发展。现今,我国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农村“三资”问题,为提高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正不断提升对农村集体“三资”的监督管理工作。本文通过分析农村集体“三资”监督管理工作中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以期进一步加强农村现代化建O,保障农村改革发展成果,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发展。

1 基本概念

农村集体“三资”是指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3个方面。其是在集体所有制下,农村的资金、资产和资源合理公平、有效地归全体村民支配和利用。其中农村集体资金是指村集体所有的货币资金,包括现金和银行存款。农村集体资产是指村组集体投资兴建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水利、交通、文化、教育等基础公益设施以及农业资产、材料物资、债权等其他资产。农村集体资源是指法律法规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土地、林地、山岭、草地、荒地、滩涂、水面等自然资源。

总之,农村集体“三资”是依法归于农村集体的资金、资产和资源,任何个人都不得以任何理由和目的侵占、私有和破坏。农村集体“三资”是属于集体的,为集体服务的。因此,需要加强对农村集体“三资”的监督管理,明确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从而实现农村集体“三资”的保值增值。严格执行监管工作原则,坚持民主管理原则、公开原则和农民群众受益原则[1-2]。

2 农村集体“三资”监督管理现状

2.1 相关人员比较支持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监管

大多数乡镇领导和村干部及村民群众对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比较支持,一致认为加强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有利于摸清农村集体家底,增强透明度;有利于明确集体资产产权,增加农村集体收入,促进农村的和谐稳定与发展,促进农村长治久安等。

2.2 农村集体“三资”监督管理工作重视创新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新形势下得到了更好的完善和发展,尤其在党中央的宏观决策下,以及对农村经济的重视与扶持下,我国农村集体经济也得到了很大发展。近年来随着频繁的农村集体资金往来,村民对集体资产的利用形式更加多样,对资源的开发也初具规模并逐步向产业链方向发展。政府在村一级全面推行村集体会计委托服务,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制定了一些工作实施意见,利用村集体会计委托中心村委会财务,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财务管理制度,从而促进财务公开透明。这些措施对农村集体“三资”的监督管理提供了创新性的管理模式,但在监督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3 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我国农村集体“三资”监督管理工作发展较好,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农村集体“三资”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村民在承包耕地和非家庭承包的旱地之间的纠纷,农户与农户、农户与集体之间的纠纷以及在承包山林问题上的纠纷。面对这些问题,农村“三资”管理工作者则需要及时发现问题,同时及时解决纠纷,从而促进农村集体“三资”监督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3.1 农村集体“三资”台账登记不清楚

一方面,由于村集体及村民缺乏对“三资”重要性的认识,从而造成对集体资源资产的分布、类别、地籍类型等专业情况记载不规范,对原始材料没有做到积极搜集、保存和扩充,造成农村“三资”材料基数不明、底子不清、缺少数据,无法在实施具体工作的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加上村干部的更新换代以及村内搬迁、扩建及其他规划等因素的影响,如果没有及时准确地登记在册,极易导致集体土地、林地、草地等资源性资产权属界定不明确,从而引起纠纷[3-5]。

3.2 资金管理手续不健全

在资金管理方面,由于村集体核查不是非常严格,加上管理缺乏规范,村集体的一些自有资金和从其他渠道取得的收入未入村账,存在漏管现象。村集体财产是属于村民共同所有,但有些村干部在不经集体商讨和村民代表会议通过的情况下,擅自使用村集体财产进行大额投资,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有些村干部甚至假公济私、乱发补贴,时常发生白条支出现象,从而造成不良影响。此外,由于一些村报账不及时,往往到了年底才对账务进行集中处理,极易造成村集体财务混乱、账实不符,不能真实地反映村集体的财务状况。

3.3 村务监督工作机制不健全

任何行为都需要监督,通过强有力的监督,才能使权责明确。然而目前仍存在村务监督工作机制不健全问题,民主理财只停留在表面。一是由于关注度不强,疏于管理。二是由于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监督既需要人督促,也需要制度保障。乡镇制定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会计委托中心的任务流程及每一任务的具体行动不细致,在管理制度上只注重事后监督,缺少和村组的有机配合,缺少对资金利用前、利用过程的有效监督,不能及时研究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制约了后续工作的开展。

3.4 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力量薄弱

乡镇所属的村集体会计委托中心的会计大部分是临时聘用的,业务素质较低、待遇差,工作责任心不强。其次乡镇经管站人员少,承担的管理工作量大、任务重,现有人员只能完成农经工作任务,对“三资”的监督管理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并且管理人员缺乏从事财会工作的专业知识,阻碍工作的正常开展。

3.5 工作经费不足

村集体的经济基础薄弱会导致村级组织运转艰难,由于多数村没有关于当地资源的致富项目,所以没有集体收入来源,主要是靠财政拨款或有限的转移支付资金保障村级组织的基本运转,对于“三资”监管工作无从谈起。对于乡镇村集体会计委托中心来说,由于缺乏编制,也就缺少了稳定的工作经费来源,这样对“三资”监管工作的正常开展非常不利。

4 对策

4.1 透明村务公开,健全村务公开制度

农村集体“三资”监督管理工作既是经济管理工作,也是政治工作。做好这一工作首先要使制度在阳光下运行,严格实行村务公开制度。村民对村集体的资金、资产、资源的使用和内容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而村务公开就是保障村民的这些权利,对集体资源使用情况等重大村务事件按需要随时公开,使集体每个成员都能明确了解。要在公众场所及村民聚集的鏊设立专门的、固定的村务公开栏,并要充分利用村务公开栏,按季度、年份将村财务收支明细和通过民主决策的重大事项进行公布、张贴并拍照存档,方便村民就近查询,了解“三资”利用情况。

4.2 加强民主决策,建立民主管理与审计监督制度

加强农村“三资”管理要推行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监管制度,加强民主决策。只要是有关集体的任何决策都应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讨论表决,实行流程化管理,使任何集体事务都按规定流程进行。还要不断健全民主管理与审计监督制度,加强规范管理,强化监督,推进权力公开,完善财经纪律,加强对农村干部、财务工作者的约束。通过制定并完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对村集体资源各方面利用作出合理的规定,强化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规范招投标过程,完善合同制度,科学管理村集体资源管理产生的各种档案,保障村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4.3 建立领导小组,构筑管理平台

首先在思想上要深刻认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重要性,把它当作农村工作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来抓,通过成立乡镇、村集体“三资”管理机构,保障监管工作经费,加强监管队伍建设。构建完善的选人用人机制,加大对“三资”管理工作人员培训力度,提高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使财务管理、票据管理、会计核算、建档管理等工作都能得到统一处理和监督,为“三资”监督管理工作打好用人基础。同时日常管理是关键,推动“三资”管理工作正常有序开展,要对村集体所有的资产、资金、资源进行认真清查、摸底,登记造册,结合实际,理清思路,深挖“三资”潜能,探索产业兴村的发展道路。在管理方面,还应加强预算管理,搞好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预算,规范资金运行。在编制财务收支预算时,要实事求是、统筹兼顾,切实将各项收入全部纳入收入预算,严格制度和标准进行各项开支,使各项开支既体现实际需要,又要考虑到财力实际,确保收支平衡,充分发扬民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贡献。

4.4 创新监督手段,开发“三资”信息化管理系统

新时期,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在农村集体“三资”监督管理上同样应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创新电子监督手段。加强软件开发和软件保密系统设置,充分利用计算机使“三资”由传统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同时应管理好政府公开网站,将清查数据及时向村民公开,使农村资金、资产、资源最大限度地纳入监管范围,让村民可以随时通过网络了解到各项资产账目明细、村务以及各项制度,维护好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根本利益。

4.5 整章建制,建立长效机制

制度是实现管理职能的基础准则,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形式有助于贯彻落实具体工作。农经部门要积极调研基层的根本情况,制订一套适合本地的、系统的、完整的、操作性强的农村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形成村集体会计委托机制。合理规划村干部工资发放、农村财务审批限额、票据管理等工作,对每一项都进行明确的制度规定,增强群众知情权,将财务收支和集体资产资源发包、租赁的具体情况透明化、清晰化,推动农村集体“三资”监督管理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正常化的运行轨道。

5 结语

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监督管理是促进村集体内部机构权责明确的外力保证,提高集体收入、扩大效益是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监督管理的最终目的。农村集体“三资”是广大农民群众长期以来共同创造的财富,做好农村集体“三资”监督管理工作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只有加强对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管理,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解决问题,才能应对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从而实现我国新农村更好、更快、更优发展。

6 参考文献

[1] 尉串霞.规范农村“三资”管理的措施[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4(10):62-63.

[2] 沈虹,刘加盛.云和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成效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4(9):349.

[3] 田立丰,马艳侠.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5(14):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