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模糊语言学范文

模糊语言学精选(九篇)

模糊语言学

第1篇:模糊语言学范文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模糊性;网络语言

前言

网络可以为提供给教师和学生丰富多样的教学素材和学习资料,在未来的教学中网络语言自身就能够成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在研究网络语言的模糊性通过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使人们增强对语言变体的认识,促进人们高效的应用网络语言。

一、 网络语言语义的模糊性

(一) 分类。网络语言的语义模糊可以分为三类,即评价性模糊、范畴模糊、连续统模糊。这三种模糊现象的共性就是“界限不明”。这种分类方法归纳了大部分的语义模糊现象,但还需要加入一些模糊量词。因此将自然语言语义模糊的模糊词分为数量模糊、评价性模糊、范畴模糊、连续统模糊。数量模糊是指量的模糊,如一群、一些、几个等,是由于在结合概念和声音形象的时候没有做到一一对应而产生的语义模糊;评价性模糊是由于在对客观现实的抽象概念进行评价时产生的语义模糊,其思想和概念的含糊往往是认识语言主体的差异性、局限性引起的,如“聪明”;范畴模糊是没有明确的范畴外延而造成的模糊,例如“车辆”;连续统模糊是指没有清晰的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界限而造成的模糊,是客体自身特有的,例如季节词和颜色词等[1]。

(二) 特点。网络语言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变异性,由于在网络中交际背景、交际者、交际目的、话题等发生了变异,造成网络语义模糊产生新的机制。网络语言的变异形式最开始是由少数网民使用的,是一种超前行为,并没有被大多数网民接受。但是在少数网民对其使用的长期坚持下,使人们逐渐减少了对这种变异形式的排斥和否定,得到更多的人接受和重用。但这不说明网络语言的变异形式可以成为语言中的稳定构成部分。例如“LOL”出现在英语网络语言中,用来表示兴奋和高兴的心情。在“LOL”刚开始被应用的时候有很多人对其表示不赞同,甚至某些学者表示使用这种语言会对正常的英语适应构成威胁,难以保证英语的规范性。而汉语网络语言中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如在表示顶住压力使用“hold住”,表示双方对决时使用“PK”等,刚开始出现的时候多数人都会对这种变异行为进行批判,但在网络语言的影响增大的趋势下,人们逐渐对这种变异形式转变态度,采取接受的观念[2]。

二、 网络语言语用的模糊性

(一)功能。不同类别的网络语言模糊限制语具有不同的语用功能,如迟疑推延类,其语用功能为消弱直接拒绝的冷漠感和生硬感,如再看看、再说吧等;客观依据类的语用功能主要是降低自我责任,增加可信度、权威性,如据报道、众所周知等;假设推测类的语用功能为做好两种心理准备,维护双方面子,减弱强硬语气,避免冲突,如要是......等;情态意愿类的语用功能主要是委婉的提出建议、避免武断、冲突,如肯定、最好、可以等;主观见解类语用功能主要是不将个人意见强加给别人,尊重他人意见和实际情况,如依我看、我担心等;频率变动类主要语用功能为概括并强调动作发生的频率和状态持续的时间,如一直、经常、偶尔等;降低模糊程度类的主要语用功能为使话语更具体,降低被修饰语模糊程度,如有几分、极、十分等。另外其独特的功能还根据具体的语用来决定,存在网民为了模糊而创新网络模糊语言,只是为了出新,没有其它的目的,例如“火星文”[3]。

(二) 形式。网络语言的模糊性的表现形式主要为语前构型、语用表达、语后理解生效三个阶段的语用模糊。在语前构型阶段主要表现为模糊限制语、隐喻,模糊限制语主要是对说话人的提供的信息的详略程度、可信度的态度,主要有缓和型和变动型两种类型。而隐喻是模糊事物的界限,反射出的隐喻也是模糊的,通常在没有恰当的词汇对新概念进行表述、只能用接近的词汇表达、将事物抽象性质利用比喻表述的情况下使用隐喻模糊;在运用表达阶段主要表现为语用和礼貌、合作原则之间的关系;在语后理解生效阶段主要表现为幽默功能、含蓄性和“网络白字”[4]。

三、网络语言模糊性与语境的联系

(一)网络模糊语高度依赖语境。在交际中往往依赖语境来推导语用模糊意义,语境的可变性、动态性对交际本身的可变性、动态性具有直接的决定性作用。增强了语用模糊的可能性。网络语言模糊性对语境的依赖性还对语用效度具有重要影响,在网络交际过程中,交际的双方就会建立一个临时的交际语境,其中其主导作用的往往是发话者,而在建立交际语境的时候也会考虑到将话语的语境效果增加到最大程度、将听话人理解话语时付出的努力减少到最低限度这两方面因素。说话人这种努力平衡语境的效果就是语用效度,而语用效度受网络虚拟性、网民自由表达的需要、网络传递信息的快速性的影响逐渐得到弱化,而人们在网络交际中为了提高语境的语用效度就会采取相应的语言简化手段来增加对方接受信息的时效性,因此就会造成网络语言出现模糊性,从而推动了网络语言模糊性的发展,为社会语言交际发挥积极作用[5]。

(二) 语境对网络模糊语具有推导作用。网络模糊语不但依赖语境,在其发展和使用中还要借助语用学、语言学规则的推导作用。明示作用利用逻辑思维可推导出语用模糊含义,其作用可具体表现为临时/新创概念的构建、开发性增义、丰义、指称解析、消岐等。而话语含义通过关联理论描述来推导主要暗示结论、暗示前提、显义和明示三个步骤[6]。而在具体的网络交际语境中会出现表明完全无关联语句、不完全关联语句的形式,这些都属于语用模糊,在其推导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模式就是修辞三段论。修辞三段论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形式。这些模式都可以将语用推理中的弱义和缺项具体的说明,在表面无关联的话语语境中,存在寓有特殊含义的修辞三段论的可能,产生这种语用模糊的语句的主要原因就是人们交际失误和交际困难。另外网络语言的不确定性,增强了话语言外之义含糊的动机性,而这种动机也主要是考虑语言系统之外的因素,如委婉使用话语、间接表达不满情绪,避免听话人出现难堪或丢面子的情况,从而为交际双方的共同利益提供保障,促进网络语言的广泛使用[7]。

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对网络语言模糊性的社会学语言的深入研究,从中可以了解到网络语言的语义和语用的模糊性主要受语境的影响,加大对网络语言的关注,正确定性网络语言,有利于深刻的了解未来语言的发展态势,同时对考察语言变化发挥重要意义。另外逐渐深入探究网络语言模糊性,也利于推动网络语言健康持久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语言和谐发展。(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苏全彩. 网络语言的社会语言学分析[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85-86.

[2]张曼. 网络微博语言的个案性分析[D].广州大学,2012.

[3]金鹏辉. 从模糊语言学的角度审视委婉语的语用模糊[D].辽宁大学,2012.

[4]寇广增. 基于意见挖掘通用框架的情感极性强度模糊性研究[D].武汉大学,2010.

[5]陈姗姗.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日语网络语言变异分析[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02:58+60.

第2篇:模糊语言学范文

关键词:模糊语言学 外语教学

一、引言

客观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模糊现象。语言的模糊性可以说是随着语言的产生而存在的。“语言的古老性和语言的模糊性是成正比的”(伍铁平,1988)。模糊语言学则是研究语言的模糊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模糊性是语言的属性之一。模糊语言学对语言教学尤其是外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一点已被我们的教学实践所证明,在外语教学中已收到一定的成效。

二、模糊语言学对外语教学有重要指导意义

既然语言的模糊性属客观实在,那么我们在所从事的传授语言知识、培养人才这一高级而复杂的教学活动中,就必须注重教学中的种种模糊性。模糊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几乎囊括语言的所有结构、层次和语言使用的所有场合(陈治安,l998)。语言中的语音、语法、语义等都存在着大量的、不同程度的模糊现象。在外语教学中适当地向学生讲解和传授模糊理论知识,对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语言的属性和本质,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很重要的。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勤于思考的能力、激发他们学习外语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很有帮助的。

三、模糊语言学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1.模糊授课课型,灵活运用

常用的英语课型有讲练课、巩固课、复习课、阅读课、语法课等(李庭萝,1983)。wWW.133229.cOM在外语教学中,它们各有所侧重。教学目的、教学任务不尽相同。可在教学实践中,它们之间并没有截然的界限,教师在教学中完全可以模糊授课课型,视教学内容而灵活运用,融讲练、复习、巩固于一体,是完全可行的,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2.模糊课内外界限

在玩中学,学中玩在外语课堂教学中,可创设“真实”或“半真实”的语言环境,以适应语言是交际工具这一规律。在课堂上,可把游戏、舞蹈、唱歌引入课堂。把许多在课外做的事,拿到课堂来完成,使学生学中玩,既热热闹闹,又扎扎实实,一堂课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另一方面,也可将英语课堂向课外延伸,仅靠课堂教学,局限在课本语言材料范围内,难以保证大量的语料输人和语言实践。教师应像牧羊人那样,将羊群放到草肥水美的大草原上去吃草,而不是只割些草来喂给关在栅栏里的羊。

3.模糊教学方法,博采众长

现代外语教学法流派纷呈,有翻译法(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直接法( direct method )、循序直接法(graded direct method )、对比法(contrastive analysis)、认知法(cognitive approach ) 、功能法(functional approach )等十几种教学方法(李庭萝,1983)。实际上它们各有优缺点。“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教学中。我们若能博采众长,整合优化,模糊它们之间的原则和界限,视具体状况加以灵活运用。这对我们的教学肯定是大有裨益的。

4.模糊师生角色,民主平等

(1)变换师生角色

在外语教学中,要变教师的单向传授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双向交际活动。使学生具有角色意识,拥有更多的自由和发言权。在国外课堂教学中的presentation 就值得在我们国家的外语教学中借鉴和推广。该方法是这样操作的:事先教师向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有所准备。让他们自己去学去思考,在指定的课堂中,让学生充当teacher,在课堂上代替老师讲课。实践证明,学生们的积极性非常高。准备相当充分,理解相当透彻,他们准备的教学方法、教具等出乎意料的好,教学效果相当突出,令老师击掌叫好。这种模糊师生角色的方法确有其相当的借鉴价值。

(2)建立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也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管传授知识,高高挂起,对学生的事不闻不问,师生关系冷漠,导致教学受阻。其实,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对教学是很有好处的。在教学中应注重情感教育,教师应做学生的朋友,置身于学生之中。和学生打成一片,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使我们的教学工作顺利进行。从而取得很好的效果。

5.模糊优差生分类,一视同仁

我国的外语教学在大中小学各级层次上都存在外

语较差的学生,老少边穷地区外语差生就更多了,在教学中怎样对待差生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方法”。在外语教学中我们必须对差生一视同仁,满腔热情。对差生要做到亲切而不疏远,热情而不冷淡,帮助而不嫌弃。在制订教学计划、教案、选编习题时都要照顾差生,模糊优差生分类,有时一些优生的“错误”也让“差生”来加以纠正,使他们既有需要感 (sense of need ),又有成就感(sense of achievement),使他们时时获得成功的满足。这已被我们的外语教学实践所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四、结束语

既然语言存在模糊性,那么模糊语言学的理论就完全可用来指导外语教学。外语教师应具备模糊语言学的理论知识,并注意分析和适当讲解教学中所出现的模糊现象。

参考文献:

[1] 陈治安, 文旭,刘家荣.模糊语言学概论. 西南出版社,1999

第3篇:模糊语言学范文

关键词:模糊;委婉语;语用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9-0222-01

一、委婉语和模糊语言学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其中“非礼勿言”,即不合乎“礼”的话不说。当人们不愿意说出禁忌的名物或者动作,又不得不指明这种名物或者动作时,就用动听的词语来代替,用隐喻来暗示,用曲折的表达来提示。这些好听的、代用的或暗示性的词语就是委婉语(Euphemism)。

模糊语言学(fuzzylinguistics)是近二十年来新兴的一门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它是语言学与模糊学相结合的产物。美国控制论专家查德以模糊集合论为工具来研究自然语言中的模糊性问题,在目标和始源之间强制建立相似性的结果,从而开创了模糊语言学这一新的边缘学科。美国哲学家皮尔斯给模糊学下定义:“当事物出现几种可能的状态时,尽管说话者对这些状态进行了仔细的思考,实际上仍不能确定,是把这些状态排除某个命题,还是归属于这个命题,这时候,这个命题就是模糊的。

在我国,模糊语言学研究的开拓者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伍铁平教授。1979年,他在《外国语》第4期上发表了“模糊语言初探”一文,引起了国内广大学者的浓厚兴趣。随后,伍铁平先生相继撰写了30余篇论文,对语言的模糊性进行了深入仔细的研究。

二、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下面从模糊语言学的角度出发,从委婉语的三个语用功能来分析委婉语的使用。

(一)回避忌讳功能。在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个社会中都存在着语言禁忌,在某些交际场合中巧妙得体地回避禁忌语是衡量交际对象文明修养的尺度。在《模糊语言学》一书中, 伍铁平先生分析了委婉语与语言模糊性的关系,指出委婉语的基础在于“模糊”了事物间的概念和界限。语言禁忌涉及的范围广泛,从个人家庭生活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禁忌现象无所不有,无时不在。

心理上对之敬而远之,往往采用模糊概念来表达。如:当我们谈到某个人去世时, 我们不用具体词“die”而说“某某那个了”这里的“那个”是个模糊的词语。如果辅之以非言语手段如悲伤的表情,在具体的语境中,人们就很容易理解言语者的意图而不会引起不愉快的联想。汉语中关于“死”的委婉说法有一百三十多种,英语中用来表达“死亡”含义的委婉说法也不少,如go to a better world (到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去),be with God (与上帝同在),to see Marx(见马克思),to be no more (没了、不在了),to rest in peace (安息)。在特定的语境中,人们用不同的委婉语表达特定的事物,起到了各自的语用效果。

(二)礼貌功能。讲究礼貌是言语交际中的普遍现象。G.Leech对言语行为中的礼貌现象进行了深入仔细的研究,并提出了“礼貌原则”和“讽刺原则”。为了恪守礼貌原则并减少言语交际中意见的正面冲突,使用模糊限制语来委婉地进行表达,可以缓和语气使话语显得得体而礼貌,同时又能表达出说话人的真正意图。

对交际双方来说,委婉语的使用可以巧妙地模糊语言,避免直言的尴尬,得到较好的交流效果。一般而言,交际双方的社会距离越大,使用委婉语的程度就越高,反之则越小。这种社会距离受到交流双方的社会地位、个人差异以及话题因素的影响。如上级对下级,老师对学生,或者个人差异如陌生人之间、有异性加入的场合以及年龄上的差异等等都会导致委婉语的频繁使用。因此,委婉语遵循了会话礼貌原则,能达到定向交际目的,完成语言表达的交际功能。

(三)软化语气功能。在论述观点、公众宣传、商务、外交谈判过程中,有时为了达到某种预期的目的,必须根据具体对象把话说得含蓄委婉,以尽量减少对方的反感以利于其认同和接受,或有利于弥合双方的分歧,增加彼此的共识。在这种情况下常使用软化语气的委婉词语,以达到言曲意直的修辞作用。比如教师经常用委婉语,这些委婉语实际上大多属于模糊语,运用降格陈述法进行委婉表达。我们可以从模糊语言学的角度来看看教师经常使用的委婉语在教学中所起的软化语气功能。比如:

He/she can do better work with help.

在谈到成绩差的学生时,教师若运用上述的模糊表达就肯定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听者的感觉是该生是个主动学习者,远比直接说He/she is stupid要好。在交际过程中,不单单是教师,说话人如果能够恰当正确地使用委婉语,就能充分发挥委婉语的模糊语用功能,创造轻松愉快的气氛,从而达到较好的交际目的。

委婉语是人们交往过程中为谋求理想交际效果而创造的一种有效的语言形式。委婉语作为一种语言策略,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是用语言来调剂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委婉语在社会文化交流中,在各种语言现象中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正是因为其模糊的语言特征,从而在交际中能发挥其强大的语用功能。

参考文献

[1]Ellis,Rod.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陈原.社会语言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

[3]黄金荣.从模糊语言学看英语委婉语[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

[4]刘丽军.从模糊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委婉语的语用功能[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4).

第4篇:模糊语言学范文

关键词: 跨文化语境 文学语言 模糊性

一、语言模糊性(fuzziness)的理解

什么是模糊性,不同学者有不同的释义。马尔提(Anton Marty)在其《对普通语法和语言哲学的基础的研究》中说:“我们所说的模糊性,就是指某些名称的应用范围不是严格地划出的这种现象。”麦克斯・布莱克(Max Black)在《语言和哲学》中也写道:“……一个语词的模糊性,就表现在它有一个应用的有限区域,但这个区域的界限是不明确的。”耶格尔(Yager)曾给模糊性下了一个更为可观的定义,他说:“模糊性就是指一个命题与其否定命题之间缺乏明确的区别,具体地说,一个概念离它的否定面愈远,它就愈不模糊,相反,如果一个概念离它的否定面愈近,这个概念就愈模糊[1](P27)。”皮尔斯则指出:“当事物出现几种可能状态时,尽管说话者对这些状态进行了仔细的思考,实际上仍不能确定,是把这些状态排除出某个命题(proposition),还是归属于这个命题。这时候这个命题就是模糊的(转引自伍铁平,1999:136)。”谢弗勒将模糊性划分成两种:一种表现人脑的局限性,一种来自自然界本身根深蒂固的界限不清的特点。

在汉语中,亲属称谓非常复杂,标准较乱。而在英语中亲属称谓则简单多了,如,brother既可表示“哥哥”,也可表示“弟弟”;sister既可表示“姐姐”,也可表示“妹妹”;uncle的概括性更强,可同时表示汉语中的“叔父、伯父、舅父、姨夫、姑父”等。

导致语言模糊性的另一原因正如伍铁平老先生所说:“客观世界的事物是无穷尽的,语言必须尽量用最少的单位来表达最大限度的信息量,否则语言就会非常累赘,语言打破客观事物或概念的界限,用同一个词表达各种不同的感觉,就可以大大节省语言单位。这是语言模糊性质存在的内在因素。”(1999:24)所以在实际语言中,我们常能发现一词多义、多词一义的现象。由此可见,模糊性是主体(语言的使用者)、客体(语言所指的对象)及语言互动的结果,是由这三方面的特点同时决定的,语言是模糊性的表现形式之一。

根据传统的二值逻辑(two-valued logic),一个概念范畴的内涵和外延都必须是明确的,命题非真即假,如互补反义词“生―死”,二者不可兼顾。然而在人类社会中,许多概念二值逻辑无法解释,它们除属于或不属于某个范畴外,还具有另外一种可能性的事物,它们属于多值逻辑(many-valued logic),这些集合的核心区域的属性是明确的,是所有成员共有的典型属性,模糊属性都出现在两个集合的边缘区域,是集合的非典型属性,为少数成员拥有。如,“漂亮”的内涵很清楚,我们能很容易判断长相什么样的女孩是漂亮的,但“漂亮”这一概念的外延却是不明确的,因为我们很难给出一个标准,究竟长得什么样才算“漂亮”。

但是,语言的模糊性(fuzziness)决不等于含糊不清(vagueness)。在科技论文、法律文书及政府声明等的处理时,必须使用清晰精确的语言,以避免歧义。但模糊语言也有它施展本领的地方。它不但能较好地解决日常交往中可能出现的交际困难,在文学作品中,更能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学欣赏价值。如,“Well...mm...It’s really something.”来回答他人的提问,既在一定程度上顾全了提问者的面子,又保持了自己的立场。

二、语言模糊性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因为追求某种特殊的效果,而刻意为之。这种情况又以文学创作中较为常见。Ullmann曾经提出,模糊性尤对诗歌作者和其他文学创作者是一种优点。的确,适当的模糊处理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它的距离感和朦胧感,它那含而不露、曲折委婉的意蕴反而是“精确语言”所无法企及的。这方面的例子可以说是举不胜举。音韵的调节,词语的活用、妙用,比喻、夸张、双关、似非而是的隽语等的运用,都可以为作者的行文增色不少。Robert Burns的“O,my love is like a red,red,rose,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现在已经是后人传诵的爱情名篇了。它之所以牵动了无数少男少女的情思,其中的玄奥之处正在于那一朵忽近忽远在“六月里迎风初开的红玫瑰”。在莎士比亚的Hamlet中,当主人公抒发对Ophelia的炽烈情感时,曾这样表白道:“I love Ophelia:Forty thousand brothers could not,/with all their quantity of love,/Make up my sum.”“四万个兄弟”加起来的爱到底是多少?这个问题恐怕谁也无从回答。但关键在于,读到这里又有谁会不被那忠贞不渝的美好感情所深深打动呢?

语言的模糊性是各民族语言的共性,在中西方文化文学中,含蓄而谦虚地使用模糊语言的例子实在不胜枚举。有意识地使用模糊语言能使话语显得非常委婉、礼貌、幽默等,同时又能达到交际目的,是语言使用者常用的一种表达策略,如:

礼貌用法:

A:How about my new dress?

B:I like the colour very much.

B的回答很模糊,她既没有说A的裙子好看,也没说她的裙子不好看,而是说“I like the colour very much.”,显然,B不喜欢A的裙子,但又不便直说,因此她故意模糊回答A的问题。从B的回答,A不难发现B对她的裙子的实际看法,同时也觉得这种回答更容易让人接受。

幽默用法:

“I want to ask you for a favor,but can you keep it as a secret for me?”Asked John.

“Certainly I can.”Answered David.

“I’m short of money these days,will you lend me some?”

“Oh,don’t worry,said David,“I’ll take it as if I didn’t hear you.”

得知John想借钱后,David既不说借也不说不借,而是急智地给了一个模糊的回答,David立即就能明白他婉言拒绝。

委婉用法:

在中西方文化中“上了年纪”和“老了”是一对相邻的模糊集,人们常用“上了年纪”婉指“老了(old)”。“没了(to be no more)”、“谢世(to end one’s day)”、“睡了(go to sleep)”、“圆寂”,“作古”,“驾崩”、“归西(go to heaven)”等都是“死”的模糊表达。而“床第”、“那事儿”、“”、“云雨”等词语是对夫妻性生活(to make love,to sleep together,to make it etc.)的模糊表达。

三、语言的模糊性的语用功能

模糊意识是关于人们认识中对于对象类属和性态的不确定的基本形式和本质特征。它有着两种形式,一种是由于主体在把握对象类属和性态时缺乏明晰的划分而产生的,而另一种是主体意识把事物之间区分和界限加以模糊的处理,然后再通过压缩、抽象出若干相对明晰的界限,以达到对事物比较精确的认识。语言的特殊魅力,常常存在于它的模糊性之中。

所谓语言的模糊性,就是指语言没有确定的外延,但有一定的内涵,它表达某些事物时是朦朦胧胧的,既指定一些事物,又不十分明确,例如“美”这个词,给人一种肯定是比一般好的概念,但是多好,就没有一定的度量标准也即没有明确的概念。唯一能度量模糊语言的是事物的一般规律,所以语言的模糊性有它的一般基础,并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也正是由这一点,人们才可以理解和感受到语言的模糊性的意义和作用的。模糊语言既然是人类语言发展的高级阶段的产物,它就有别于精确语言的作用和特点,它给人们带来感受和认识上的多样性、灵活性和随机性,它是精确语言无法替代的。它主要用来表达人们对事物的理解和感受而不是表达事物本身,又为人们的审美活动所必需的,更是修辞的重要手段。

语言的模糊性能丰富语言的表现力,这一点在文学作品中能得到充分的展现。信息发出者、作者在作品中常常使用模糊语言,以创造一种意境,表达某种感情,让信息接受者、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同时,模糊语言也能给文学作品带来一种美的享受,增强艺术感染力。如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是这样描写“邻家之子”的:“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施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那么“邻家之子”究竟是多长多短,本来有多白多赤,究竟有多美,肯定还是模糊的?难以回答。所以美感就在于“似与不似”之间,不可用明晰确切的语言来界定。

情感是文学作品的本质特征之一。格式塔心理学告诉我们:不完全的形式呈现于眼前,会引起人们一种追求完整、追求和谐的强烈冲动;残缺之情、言外之情更能撩起人再延伸、再创造的欲望。正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其愁情可载可量吗?所以,保持一个形象(包括其语言的完整性)的模糊性,比清晰、准确地选择要好得多。

四、结语

表达有时需要语词的模糊性;假如通过约定的方法完全消除了语词的模糊性,那么就会使我们的语言变得如此贫乏,就会使它交际和表达的作用受到极大限制,而其结果就是摧毁了语言的目的,人的交际就很难进行。可以这样说,模糊性正是语言自身魅力的最好体现。认识和掌握语言的模糊性特征对于语言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弗洛依德.心理学与西方文学[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

[2]胡和平.论文学语言的模糊性[J].济南大学学报,2002.5:32-39.

[3]胡经之,王岳川.文艺学美学方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4]伊格尔顿.当代西方文学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5]许国璋.论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6]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第5篇:模糊语言学范文

关键词:语言模糊性 符号学 多元化

一、引言

模糊,一般意义而言,可解释为不分明,不明确,不清晰[1]。从学术意义上,模糊系指事物范畴界限不明确,不清晰。模糊性即指事物类属边界或性质状态方面的亦此亦彼性、非此非彼性[2]。模糊性与明确性皆为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它们相伴相随,共生共存,在语言运用中,有时需要明确,有时却需要模糊。语言模糊性的存在引起了不少颇具影响的西方学者兴趣,其研究源远流长。最早对语言模糊性研究始于古希腊的尤布利德斯的“麦堆悖论”[3]。之后,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现代哲学家卡西勒、分析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英国哲学家罗素都曾对语言模糊性撰文探讨。语言学家拉考夫将模糊理论应用于模糊语言研究。语言学家查奈尔利用实验数据和语料开展模糊语言的实证研究。罗施提出范畴隶属度,从认知学的角度介入了模糊语言研究。布伦斯、刘易斯运用语用学基本原理研究模糊语言,他们认为语言虽然是模糊的,但仍具有重要的语用功效。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的模糊语言研究寥寥无几,所出版的有关模糊理论的文献更是屈指可数。1979年,我国著名语言学家伍铁平教授首先从国外引进了模糊理论,他发表的《模糊语言学初探》一文被视为我国模糊语言研究的开端。他接着出版的《模糊语言学》标志着我国模糊语言学研究进入成熟阶段。此后国内关于模糊语言学的相关研究和专著相继问世。如黎千驹教授《实用模糊语言学》、《模糊语义学导论》和《模糊修辞学导论》三部专著的先后出版,分别从模糊语言、模糊语义和模糊修辞三个角度对模糊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庞建荣博士的《模糊修辞的语用分析――政治文本的语例研究》是第一本把模糊修辞应用于具体语体研究的代表作。如上所述,不少东西方学者从哲学、语言学、数学、逻辑学、认知学、语用学等学科角度对语言模糊性的本源和存在理据进行探寻,得出的解释林林总总,众说纷纭。为了拓宽语言模糊性多元化研究,为其寻找更为充分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本文拟从索绪尔语言符号学的角度,通过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构成语言符号的能指所指模糊性,找到语言模糊性与符号模糊性的相互联系,为语言模糊性本源探寻提供新的视角。

二、索绪尔符号学中的符号模糊性

索绪尔语言符号学和皮尔斯符号学是现代符号学的两大流派。前者属于现代哲学的人本主义思潮,以康德先验主义哲学和结构主义为基础,以语言符号的线性、任意性和双重分节为基本原则,以人本主义倾向为特点。后者属于现代哲学的科学主义思潮,以实用主义哲学和逻辑学为基础,以科学主义为特点。索绪尔语言符号学具有突出的结构性、系统性和社会性,广泛运用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特别是语言学研究。索绪尔语言符号学所说的符号,并不是指具体的标点符号,学术上,它系指某种意愿的标志,它传播一种意义[4]。在自然界中,唯有人类使用符号进行抽象思维,交流思想,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造文化。符号学被定义为研究符号及其意指活动的学科[5]。符号学是一门既能把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融为一体又有别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的独立新学科。它的学科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结构主义思想以及索绪尔的符号学基本理论。语言学是符号学下的一个分支学科,可以利用符号学基本理论来解决语言学中的重要问题。根据索绪尔符号学基本理论,语言符号不是一个名字,也不是一个物体,而是一个音响形象和概念的组合体。索绪尔把音响形象称为能指,概念称为所指,能指和所指相结合产生意义。能指与所指的关系并非一一对应,而是任意性的、随机性的。同一个所指,在不同的语言体系,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的能指,反之亦然。简而言之,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是由社会规约决定的,随机的、非理据的、非确定的、模糊的。

(一)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索绪尔认为,任意性、线性和分节性是语言符号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说明了语言的社会性并将人类和其他动物区别开来。其中任意性是语言符号最本质的特征,是去除次要后最实质性、最重要的东西。虽然某些符号的能指和所指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和理据性,但是完全任意性的符号是最有效的符号,如语言符号、计算机二进制符号和电码等。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中把任意性作为语言符号的第一原则,并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点:任意性是语言符号的普遍现象,是语言符号学的第一原则;任意性使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间的关系呈现社会契约性而非理据性;语言符号的完全任意性使语言能成为符号系统中最重要的一个分支。不难看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使语言具有不确定性、模糊性。

(二)符号学中能指的模糊性。语言符号由能指和所指两个要素构成。先谈符号学中能指模糊性导致语言模糊性。索绪尔认为,语言由两项要素构成,能指和所指。符号学中的能指是一个音响形象。说话者发出的声音在听话者的脑海里形成一个音响形象,并联系到该音响形象代表的概念,完成意义传达的过程。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发音音位的差异、不同语系发音的差异、人个体发音的差异等都会造成能指的模糊性,使人无法确定所指,最终造成语言意义上的模糊。例如:根据语音学原理,发音可分为原音和辅音两种,两者的区分在于其发音时的具体过程不同。应该说,语音学的界定是清晰的。但实际上,元音和辅音的界限却是模糊的,半元音就是最好的例子。半元音既有元音的特征,也有辅音的特征,到底属于元音还是辅音,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只好归为“半”,而这个“半”字颇具模糊性;再如,根据语系的不同,发音gou,英语中认为是“走”,汉语可理解为“狗”。同个发音带来不同语系听话者的认知模糊。由此可见,符号学中的能指模糊引起了语言模糊性。

(三)符号学中所指的模糊性。再谈符号学中所指模糊性导致语言模糊性。索绪尔认为,所指是听话者在头脑中由于音响形象而联想起来的一个概念,是语言符号的构成要素之一。如上所述,能指指向所指,两者结合构成语言意义。既然能指具有模糊性,其指向的所指必然也同样具有模糊性。所指即概念,由于概念的内涵模糊性、外延模糊性、相关概念之间的界限模糊性和衡量概念标准的差异,都导致了其存在必然的模糊性。

三、从历时和共时结合的方法审视语言模糊性的演化

索绪尔认为,对符号学的研究有两种方法:其一是共时性研究的方法,其二是历时性研究的方法。同样,从符号学的角度对语言模糊性的研究可以采用两者相结合的方法。前者是探讨语言模糊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时期的发展态势和演化方向,而后者是研究具体某一特定时期内,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边界清晰和模糊状态的此消彼长。从历时研究的角度看,语言模糊性演变的过程呈现模糊清晰再模糊再清晰……循环反复。由于认识的有限,新概念所指的产生往往是粗浅而模糊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理论的改进,模糊的概念将走向清晰。随着时间的再向前推移,人类对该概念的认识加深,新的观点和看法加入到原本清晰的理论或概念中并使之再次变得模糊不清,又需要进一步探讨研究才能走向明确清晰。此可谓模糊与清晰相互转化、此消彼长、循环反复、无穷无尽。再从共时的角度来看,语言模糊性和明确性的问题,由于不同文化的历史背景差异也是大相径庭,变动不居的。以此可鉴,符号学共时性研究方法对模糊语言的跨文化研究颇有裨益。

四、结语

语言模糊性与明确性皆为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既矛盾对立统一,又相互联系转化。中西方学者对语言模糊性本源的探寻及其存在理据的求索历史源远流长,分别从语言学、语义学、哲学、认知学、心理学等学科角度进行探究,各学派观点林林总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以索绪尔符号学的基本原理为理论框架,通过分析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征以及语言意义组成要素即能指所指的模糊性,并使用共时性研究与历时性研究相结合的符号学方法论,得出语言模糊性亦来自能指及所指模糊性的结论,为语言模糊性的本源探究提供多元化的新思考。

参考文献

[1]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黎千驹.模糊修辞学导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

[3]鲁苓.多元视域中的模糊语言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4]郭鸿.现代西方符号学纲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第6篇:模糊语言学范文

模糊语言的美学价值(安徽宿州)3月20日 什么是模糊语言?陈先生1983年在其《社会语言学》中是这样释的:“如果按照形式逻辑来看模糊语言,模糊语言是同精确语言相对立的。”“没有数值,纯粹是模糊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给不出数据的语言”“都带有模糊性,属于模糊概念或模糊语言。”而沈卢旭先生则认为:“模糊语言是指在意义上不明确,在表述形态上不清晰,内涵伸缩性大,解释或理解可变性大的这一类社会交际使用的语言”(见《语文学习》1994.5,《模糊语言新界说》)。《辞海》中则说,“指表达模糊概念的语言。” 模糊语言具有朦胧美的美学特征。王希杰先生《模糊理论和修辞》一文中说:“模糊并不是绝对的坏的,不仅是语言中不可缺少的,而且有时还是语言美的标志之一,是艺术语言的特征之一。”那么模糊语言的美学特征是什么?王先生说:“在准确和模糊这一对矛盾中,我们还应当看到下面几点:第一,绝对的准确是没有的,……第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本身是相对的,……”这就是说,准确和模糊的关系是辩证的。我们说其模糊是从语言的表述角度说的,即表述的事物没有明确界线,是模糊不清的;我们说其清晰,是从语言角度说的,是表情达意的一种最佳选择。而这“模糊”“清晰”又都集结于模糊语言之中。因此,我们可以说,模糊语言,则是“模糊”“清晰”的对立统一体。从美学观点来说,这模糊语言就好比是月色中群山峻岭。我们说这景色是模糊的,但那高峰低岭却又能看得出来;说是清晰的,则山上的一草一木却又难以历历可数。一般辞职书解释“朦胧”一词说:“朦胧,月色不明,比喻模糊不清。”我们何不将其借来指代模糊语言的这种“模糊”“清晰”的对立统一呢?我们是否也可以说,这种“模糊”“清晰”的对立统一就是一种朦胧美。 语言要美,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模糊语言作为人类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必然以其特有的美学价值呈现于人们面前,具有不同的美感作用。模糊语言具有下列几种美学特征。 1、含蓄 如果说语言的清晰明快是一种美,那么,模糊语言的储蓄也同样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如: “事后,我感到一点不舒服,就是你们虽然寄信寄书给我,不/,!/是没有原因的。那就因为我的某几个‘战友’曾指我是什么什么的缘故。”(鲁迅《答托洛斯基派的信》) 文中的“什么什么”指“托派”,鲁迅先生故用模糊语言,则显得含蓄幽默,表达了作者愤慨之情,增强了杂文的战斗力。 2、精要 人们在交际时都有一个共同心理,那就是崇高简洁精要。如: 古尚武:三叔,秋月她病了,我想去她家看看她,你老看是…… 石三叔:你就看着办吧!(电视剧《太阳泪》) 古尚武与秋月这一对恋人,二十年前,因石三叔的一句错误的判决而未能结为夫妻,而命运又使他们共同生活在同一个村子,几十年的悲苦辛酸都深深埋在这三个人的心灵深处。现在古尚武来征求石三叔的意见,但爷俩之间各自的难言之隐是千言万语难以说清的,况且石三叔也难作出“该看”或“不该看”的决断。“你就看着办吧”一句模糊语言竟表达了千言难尽的情意,难道还不够精要么?表现力如此丰富的语言不也是很美么? 3、委婉 如果说刚毅果断是一种金刚怒目式的阳刚之美,那么委婉也是一种二八女姝式的阴柔之美。 “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两国人民之间来往中断了二十多年。现在,经过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友好往来的厦门终于打开了。”(1972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在欢迎尼克松总统宴会上的祝酒词》)。 “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为了适应外交礼仪,故意使用这一模糊语言,很委婉地表达了我国政府的立场和原则,既有坚定的原则性又有策略上的灵活性,充分表现了杰出的外交才能。 王秀竹:可是,可是,进过火炕的女人一辈子也忘不了那回事!一想起来我就浑身乱颤,手脚凉汗! 丁宏:秀竹,亲爱的,勇敢点,不再想那个,想现在,想将来!…… (老舍《全家福》) 其中的“那回事”“那个”指旧社会备受摧残的生活。但彼此为不引起过去的伤心事,故意说得很委婉,这比直露的说明更具有较好的表达效果。 4、朦胧 如上文所说,清晰给人一种清晰美,模糊则给人一种朦胧美。显微镜下的鲜花固然是美的,但晨雾霞光中的山花似乎更美。 “寒雨连江夜入吴”,作者如果写成的“气温在零上三度时下的雨,雨量是零点五毫米,深夜十二点正进入吴地。”这还是诗的语言么?显然还是模糊一点才更有诗的韵味。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象牛毛,偈花针,象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雾。”(朱自清《春》) 作者笔下的春雨图是何等之美!细雨如丝,烟雨蒙蒙,真可谓“画桥雨过月模糊”!春雨象什么?牛毛?花针?细丝?都象又都不象,这似与不似之间,不就是一种模糊么?“密官地斜织着”,密到何种程度?斜的角度是多少?全没说,不也是很模糊的么?但它却给人一种朦胧美的享受。 (作者单位:戴洪迎——宿州市高滩中学) 安——宿州市蒿沟中学)

第7篇:模糊语言学范文

模糊语言学作为一门新兴研究语言现象的学科已经悄然引人注目,模糊语言也被人们频频提及。模糊语言主要指模糊词或者模糊词组,集中体现在词义的模糊性方面,词义模糊指的是反映在词义中的客观对象的类属边界的不清晰及客观对象性态的某种弹性和伸缩性。它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词义中的客观对象的类属边界存在混沌状态。如时间词“春、夏、秋、冬”,除了在天文历法中所作的人为的明确规定外,它们在日常用语中所表达的都是模糊概念;相邻的两词之间很难找到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年龄词也是这样,如“幼年、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壮年、老年”相邻的两词之间也存在一种界限不清的混沌状态,还有颜色词如“赤、澄、黄、绿、青、蓝、紫”它们各自的边缘地带也存在着许多词义所不能反映的“过渡色”,其次,词义中的客观对象与对象间的关系的反映。离开对象间的对比,两者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语言中这样的词还很多,如“大、小”、“长、短”、“美丽、丑陋”、“伟大、渺小”等。

在言语交际中,人们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并做到恰到好处,有时需要精确。一般来说,在签订条约、协议、合同或者写公告、通知、命令时,应该做到精确,有时则需要模糊,文学语言中充满了模糊词,可以说,没有模糊语言就没有文学。下面就个例谈谈模糊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独到运用。

1 模糊语言重叠,客体或者意境在模糊词语重叠使用后,形态混茫,神象恍惚,可以显示出大自然浩瀚的气势和无法估量的美德模糊状态,可以开拓人的视野,把人的有限兴趣诱入无限之中,更加衬托出人的的精神世界的美,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里用模糊词语重叠,描写作者的孤单寂寞,极度哀伤的处境,将复杂的思想感情刻画得淋漓尽致。这里若用与这些词语相当的精确词语来表达的话,将会使本首词的意境尽失。再如民歌《敕勒歌》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苍苍茫茫”的景色与辽阔无际的草原,绵绵不断的山脉,数不清的牛羊组成一幅生活图景,具有气象上的混沌美,神象恍惚的模糊美。

2 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来说明语言的迷糊度,这在语言运用中屡见不鲜。如“蜗行”、“飞快”、“冰凉”、“甜如蜜”、“轻如鸿毛”等。李煜《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便是把这种抽象的、模糊的“美”具体化、明确化的佳句。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这样的表达尤为突出,比如“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馊饭里的沙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长睫毛下一双欲眠的醉、含笑、带梦的大眼睛,圆满的上嘴唇好像鼓着在跟爱人使性子”,“无论如何,从此他们俩的交情像热带植物那样在快乐地生长”诸如此类的表达不胜枚举,其语言的模糊度产生的效果,真是妙不可言。

第8篇:模糊语言学范文

关键词:模糊限制语 《乔治·莱考夫认知语言学十讲》

模糊限制语近年来在应用语言学领域比较热门,此概念源于Zadeh发表的文章。自20世纪80年代,模糊限制语的概念已扩展到其他领域。模糊语言学在中国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伍铁平教授发表于《外国语》1979年第4期的论文“模糊语言初探”是国内最早运用模糊理论对语言模糊性进行研究的论文,标志着模糊语言学在中国的诞生。

目前国际学术讲座在国内越来越流行,推动了国内英语学习及教学研究的发展。分析其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可以使英语学习者更准确地把握其语言特点和主旨,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学习及英语教师的教学。

一.模糊限制语的定义和分类

1.模糊限制语的定义。

不同的语言学家对模糊限制语有不同的解释。

Zadeh(1972:5)最早做出的解释指出模糊限制语是指那些“限制模糊词模糊程度的词语”。

Lakoff(1973:471)对模糊限制语的定义是:“模糊限制语能使事物变得更模糊或者不那么模糊的词语”。

Yule(1996:38)在《语用学》一书的术语汇编中对模糊限制语的定义是:话语怎样被予以理解的谨慎的注释性表达。

Verschueren(1999:193)在《语用学新解》中对模糊限制语的描述是:模糊限制语直接限定命题内容,无须绕道评价命题的态度、认知或证据的态度,然而等同地显示元语用意识。

2.模糊限制语的分类。

Lakoff曾列举出六十多个模糊限制语,根据模糊限制语的定义,这些只不过是模糊限制语的一部分,其实英语中存在大量的符合模糊限制语定义的词语(陈林华、李福印,1994:56)。

我国学者陈林华、李福印(1994:56-57)从广义语义特征的角度将模糊限制语分为:从广义语义特征的角度将模糊限制语分为:(1)程度模糊限制语,指那些揭示语义上程度差别的模糊限制语;(2)范围模糊限制语,指给话题限定某种范围的模糊限制语;(3)数量模糊限制语,指那些在数量上给出一个大致范围或近似值的模糊限制语;(4)质量模糊限制语,指那些用来使信息不确定、语气婉转和留有余地的模糊限制语; (5)方式准则模糊限制语,指那些用模糊方式来表达一些有伤体面的行为,或为了减弱语气,变换一种方式以暗示对方的模糊限制语。

Prince et a1.(1982)从语用的角度对模糊限制语分为两大类:

二.模糊限制语在《乔治·莱考夫认知语言学十讲》中的定量分析

乔治·莱考夫认知语言学十讲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它既是一种知识传授,也是一种动态交流。分析其中的模糊限制语特点可帮助学生及教师在英语学术讲座中获得准确而全面的知识。

本文的语料来源于《乔治·莱考夫认知语言学十讲》中的四讲。

根据Prince等人对模糊限制语的分类,本文分析讨论了这四讲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情况。表1说明了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数及频率。

表1 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情况

通过对语料中模糊限制语的分析,发现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多于变动型;在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中以直接缓和语为主,间接缓和语相对较少;在变动型模糊限制语中以程度变动型为主,范围变动型相对较少,低于程度变动型的1/2。

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并不改变话题内容和命题的真值条件,只是传达了说话人对话题的保留或猜疑态度,使语气趋于缓和。其中,直接缓和语是用来表示说话人对话题做的直接猜测或所持有的态度;可以表示说话人承担的责任,也可以表明说话人的陈述并非千真万确和绝对,而是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或可供参考的意见和观点。通过使用直接缓和语可以使语气趋于缓和,避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例如:

例1 And I think it is extremely important one that we will see.

例2 China will probably in the long run make much more money…

例3 It says there’s no force of gravity.

直接缓和语I和probably的使用,表示说话人所做出的陈述是推测和犹豫,并非绝对的断言,也体现说话人对自己阐述的观点承担责任的诚挚,使话语的语气趋于缓和。

间接缓和语It says的使用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他同意此观点,但同意的程度无可得知。说话者尽量避免提到自我因素,把其他人作为引用的客观依据,使得他的话语具有客观性和权威性,同时也缓和了说话者的口气。

变动型模糊限制语是对话题本身进行模糊限制,是可以改变话语原意的词语或真值条件,它包括程度变动语和范围变动语。其中,程度变动语是根据实际情况对原话语意义做出某种修正的词语;范围变动语是给话题限定某种范围的模糊限制语。

例4 It’s kind of interesting.

例5 However, a little over twenty years ago…who are working on…

“kind of”表明说话者并不肯定听者会对他将要讲述的例子感兴趣,使用这个程度变动语,使句子的语气趋于缓和,使听者更易于接受。“20多年前”,只是提供了一个范围让听者理解。

三.结语

现今时代,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的交流日益增多,为了提高高校英语教学质量,增强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各学校的学术讲座日益增多。

本文分析了模糊限制语在《乔治·莱考夫认知语言学十讲》中的使用情况,缓和型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多于变动型,其主要原因是学术讲座注重知识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Lakoff, G. Hedges: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 [J].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Logic,1973 Vol2, NO 4.

[2]Prince, F.J.Frader& C.Bosk.On Hedging in Physician-Physician Discourse [M].In Robert J.Di Pietro (Ed.) Linguistics and the Professions. Norwood,New Jersey:A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82.

[3]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M].London: Arnold, 1999.

[4]Yule,G.Pragmatic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5]Zadeh L.A.A Fuzzy-set-Theoretic Interpretation of Linguistic Hedges, Journal of Cybernetics, 197 2, 2:3.

[6]陈林华,李福印.交际中的模糊限制语[J].外国语, 1994(5).

[7]莱考夫.乔治·莱考夫认知语言学十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第9篇:模糊语言学范文

一 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

文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最重要的属性之一,是文学的灵魂所在。著名学者刘再复认为,“文学与科学最显著的区别就在于,科学是通过数字和抽象概念来表达,文学则依赖于语言的艺术来传达思维的图本文由收集整理像,使读者在脑海想象出文学艺术的画面。”他还认为,艺术的最本质特征是通过有限的模糊的艺术形象或语言,表现出无尽的社会生活。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是指作品中的用词不仅具有字面意思,更是有着朦胧而广远的语意外延。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运用,并非是运用不当,相反,更能使读者超越于文字而独立思考,享有足够的想象空间。

模糊语言在文学作品中多以模糊词语、模糊语句、模糊段落、模糊修辞方式等形式出现,通过模糊词语的表达,使读者对作品的表达产生模糊的意境,从而增强文学语言的表达效果。模糊的语句及段落能够促使读者产生对上下文语境的联想与思考,最后模糊的修辞方式又能够提升作品语言的表现力,使模糊的意境更加逼真、生动,寓意更为深刻、丰富。这就是文学作品的“模糊美”。

二 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特色

文学作品的创作是作家形象思维的书面化,而形象思维即是大脑中的模糊思维,因此,一部文学作品的构思创作也就是作家模糊思维的演绎。通过文学语言将作家的模糊思维展现在读者面前,在品读的同时又是对作家模糊思维的接受与重塑。连接作家与读者之间的只有文学语言,其将作者的生活感悟与情感通过作品表达,但语言的表达往往具有局限性,不可能完全将作者的微妙心理与复杂情感准确传达。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读者对作品的品读都会加以自己的思考,这也是文学语言的模糊性体现。模糊语言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选取以下几篇作品进行分析。

1 《老人与海》

模糊词语在《老人与海》中多主要体现在形容词的运用,使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更具感染性。如在对海滨景色的描写中,作者写道:“the clouds over the land now rose like mountains and the coast was only a long green line with the gray blue hills behind it.the water was a dark blue now,so dark that it was almost purple.”(陆地上升起如山一般的云彩,海岸就像一条绿色的长线,几座灰蓝色的小山在背后映衬着,此时的海水已变成深蓝色,深得几乎发紫。)几句简单的勾勒,使读者眼前仿佛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这其中几个对景色颜色描写的词“green line”,“gray blue hills”“dark blue”“purple”,虽然颜色表达很明确,“绿色”、“灰蓝”、“深蓝”、“紫色”,但结合到具体景色中,颜色的深浅、明暗又是不能确定的,不同的读者也会有不同的概念。正是由于这种不确定的色彩描绘,才使读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审美经验去对作品进行再造,使作者所表达的美更为真实、生动。

模糊语句的运用主要体现在翻译作者意识流的语句中。意识流语句多是人物的自言自语,是其对外界做出的即刻反应,因此缺乏周密的语言组织,更多的是反映人物的真实内心,因此也就不必去讲究句式结构的完美与雕琢。如:“the line went out,out,out,but it was slowing now and he was making the fish earn each inch of it.”一句中出现了三个“out”,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感官冲击,犹如正在自己眼前,看到鱼线再被“嗖、嗖、嗖”地快速拖动,同时也能感受到水下这条大马林鱼是如此的有力,拽的鱼线嗖嗖作响。除此以外,似乎在读者眼前呈现出一幅老人与大马林鱼较量的画面,大马林鱼强壮有力、势不可挡,同时老人也是寸土必争、全力以赴。三个“out”的连用,虽不是准确的动词描述,但是确实给予了读者想象的空间,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不仅仅需要语言文字的独到、精炼,更需要其语言文字能够使读者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

由模糊语句组成的段落自然构成了模糊段落,但除此之外由特殊语境所造成的模糊信息片段也是模糊段落。法国著名诗人马拉美曾经说过:“过分精确的语言会使模糊的文学变得面目全非。因此,模糊的语句、段落对于一部文学作品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作品中出现的老人的自言自语、回想以及梦境,他与鱼较量时的心理活动都是老人知觉过程的对外的传达与表现,是斗争时老人头脑中飘忽的思绪和混沌的意识的描述,因此这些段落具有模糊性,正是特定语境的模糊段落,尽管语言模糊但始终体现着“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这一主题。如:“after that he began to dream of the long yellow beach and he saw the first of the lions come down onto it in the early dark and then the other lions came and he rested his chin on the wood of the bows where the ship lay anchored with the evening off-shore breeze and he waited to see if there would be more lions and he was happy.”这一段是对老人的梦境的描写,出现在老人同大马林鱼艰难的较量过程中,此时梦境中的老人看到的狮子象征着勇敢坚强,老人感到很快乐。对老人梦境的描写全段共四个句子,但无任何标点和停顿,一般是不合语法的,但这一特征是意识流小说的常用手法。“由于意识流技巧着重表现的是那种见诸文字之前尚属模糊的思绪与浮想,因此它在作品中运用的语言也常常是不符合语法规范、缺乏逻辑条理的、甚至是颠三倒四的、混乱不堪的”。不难看出,作者多次有意使用“and”一词,将老人深层的心理活动与老人对“勇敢、坚强”的精神渴望紧密联系,即从梦境中的狮子身上汲取勇气和力量去挑战极限,不惜忍受一切痛苦努力击败大马林鱼这一目标。

2 《威尼斯商人》

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应用还往往体现在一语表达多意,有时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意义。此类模糊语言多出现在喜剧中,这是由于戏剧中的多人物对话,且有贯穿整个作品语境,因此利用模糊语言来间接、委婉地传达目的。作品中人物有意利用模糊用语来造成语义歧义,使作品的表达更为深刻,刻画人物个性以及推动剧情的发展,吸引读者的注意。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早期的重要作品,是一部具有极大讽刺性的喜剧。剧本的主题是歌颂仁爱、友谊和爱情,同时也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商业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之间的矛盾,表现了作者对资产阶级社会中金钱、法律和宗教等问题的人文主义思想。这部剧作的一个重要文学成就就是塑造了夏洛克这一惟利是图、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的典型形象,而莎士比亚也正是通过语言来刻画其人物形象的。下面,特选取几段具有代表性的对话来分析模糊语言的这一应用。

剧中的佣人朗斯洛特由于对夏洛克不满,宁愿做穷绅士巴萨尼奥的跟班。他还帮助夏洛克的女儿杰西卡和情人罗兰佐私奔。罗兰佐拜托朗斯洛特告诉杰西卡他会遵守承诺,朗斯洛特就运用了模糊语言在夏洛克在场的情况下传达了罗兰佐的信息。

shylock:… hear you me,jessica,lock up my doors;and when you hear the drum.and the vile squealing of the wry-neck'd fife,clamber not you up to the casements then,nor thrust your head into the public street.to gaze on christian fools with varnish'd faces,but stop my house's ears,i mean my casements.let not the sound of shallow foppery enter my sober house.…

launcelot:i will go before,sir.mistress,look out at window,for all this,there will come a christian boy,will be worth a jewess'eye.

夏洛克提到要关好窗户,而朗斯洛特则利用这一点,他的回话同时传达了两种信息,一是表面意思即自己要走了,向旧主人夏洛克和杰西卡小姐告别;另一个意思则是将罗兰佐的答复暗示给杰西卡小姐。他利用夏洛克叮嘱杰西卡关好窗,巧妙地让杰西卡留心窗外,还特别加上了一句夏洛克不明白但杰西卡却能听懂的话:“there will come a christian boy,will be worth a jewess'eye.”朗斯洛特通过语用模糊来传达罗兰佐的话,同一句话对不同的听话人表达出不同的言外行为,模糊语言的运用跃然纸上。人物对话是戏剧中凸显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莎士比亚巧妙运用了一语多义语的模糊语言,突出了朗斯洛特机灵的通风,讽刺了夏洛克的愚蠢。

再如,《威尼斯商人》中最为经典的第四幕,夏洛克与安东尼奥在法庭上的对峙。无论公爵如何劝说,夏洛克仍固执己见,一定要割下安东尼奥的一磅肉。此段夏洛克对公爵劝言的回答也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具有多种言外之意。对于公爵的质问,夏洛克所给予的是肯定的答复,并非是自己没有怜悯之心,而是拿到自己应得的东西,言语间表现出夏洛克作为一个商人的刻薄与残忍。夏洛克语言的模糊性正是作者莎士比亚在创作时所想借此来揭示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手法。

语言的模糊性是戏剧家们在创作时最管用的手法,他们充分运用模糊语言去侧面刻画戏剧人物的性格与内心,使作品中人物的形象更为生动与鲜活。

三 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

随着各国间文化交流的加深,越来越多的英美文学作品被我国民众所接受,因此不同语言间的翻译显得尤为重要。优秀的翻译会推动成功的沟通,相反,则可能导致交流的误解,大为影响交流的质量以及文学作品的美感。但无论何种语言都具有模糊性,这也是语言间翻译所不能避免的。因此,在不同语言的文学作品间翻译时,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信息高效传递,准确表达作者所创作的意境。

对于一些具有模糊性的词语的翻译,可以用模糊对模糊的原则,结合语境选取相应的模糊用语进行翻译,如对于以下模糊单词“longest”“biggest”等进行翻译时,译为“最长”“最大”是最为恰当的。其次,也有一些词语的翻译采取以模糊对精确的原则。另外,在对外国文学作品翻译时,还采取以精准对模糊的原则。一些看似用词精准的语句,实际上则是模糊的,例如:“i want to rent the house,where there are lights,chattering,flowers…”虽然词语用得十分明确,但是表达的意义却有些模糊,因此在对这类语言进行翻译时,以增强表达效果、丰富画面形象为主,如可译为“灯火辉煌”“人声鼎沸”“花团锦簇”等等。文学作品中精确语言与模糊语言是交错出现的,对于一些模糊语言的翻译,应在尊重作者本意的前提下稍加修饰与美化,以达到真实合理传达作者写作意图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