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舞蹈创作范文

舞蹈创作精选(九篇)

舞蹈创作

第1篇:舞蹈创作范文

要把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作为创作对象,并非易事。众所周知,这一阶段是一个人从童年、少年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此时的人既有别于成人,又非昔日幼稚的儿童,这一区别就决定了中学生的舞蹈同少儿舞蹈既有共性又存在个性。

要抓住个性进行创作,首先需要了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加速成长和发展的特点;了解他们充满热情、激情、活泼向上、富有朝气、同时又经受着种种困惑、矛盾和挑战的心理;了解他们渴望友谊、追求独立、反抗权威的心理。围绕这些生理、心理特点进行选材创作,才能真正创作出贴近他们心灵、吐露他们心声的舞蹈作品。在这次比赛中,由嘉定区聋哑辅读学校表演的舞蹈《心鼓》就是一个较好的反映中学生心理的作品。先不说这些孩子们的表演、教师的投入如何让人感动,单是编者运用敲鼓的方式叩响孩子们心灵的创作意图,就令人赞赏。另外主题动作的选择也应以这些生理、心理特征为基础,既不能过于儿童化又不能太成人化,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时刻关注着他们的神情举止,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提炼动作元素。举一个很好的例子《红扇》,编者很好地将现代舞的动作语汇融入到中学生的形态当中,用大幅度的跳跃、收放以及扇花的飞舞将中学生年轻、奔放、跳荡的心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因此只有选用准确的、符合中学生心理、生理和形象的舞蹈动作才能更好的表现主题。

其次,根据中学生的认知能力,舞蹈可以和认知教育结合起来进行创作。早在1943年由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就创作并表演了《化学舞》,此舞用拟人化的手法,对学生进行形象的化学基本知识教育。舞蹈采用寓言式的表现方法,由化学女神出题,每个学生扮演一种化学元素,然后通过找朋友的舞蹈表演形式,表现出各种元素相互组合后成为日常生活中应用的物质。这个舞蹈别开生面,情趣盎然,是寓教于乐的典型作品。还记得在1999年湖北省黄鹤美育节舞蹈比赛上,一个根据朱自清《荷塘月色》改编的舞蹈作品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编者利用语文课本提供的文学背景,将书中所描绘的那一池荷花极好的运用舞蹈的方式展现出来,同时舞蹈也为文字提供了一幅可视的美景,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月色、那池水和那满眼的荷花散发着的淡淡清香。此刻文字和舞蹈在美的平台上达到了和谐统一。可见这种课本剧的创作既具有审美性又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堂知识,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尝试的。

第2篇:舞蹈创作范文

在这里要指出的是,舞蹈来源于生活,它是人民大众的艺术。舞蹈的本质已决定了它的群众性,因此,舞蹈创作就不是什么神秘王国。只要掌握了舞蹈创作的基本方法,把握正确的创作途径,紧紧抓住舞蹈艺术表现手段的根本,在不断的总结与实践中,就会有许多好作品从你手中涌现出来。

我将从“舞蹈创作的前提”、“舞蹈创作的基本技法”、“与广场舞蹈创作的同与异”、“少儿舞蹈创作的若干问题”等几个方面,漫谈有关舞蹈创作的一些问题,希望能为舞蹈创作的繁荣出一点微薄之力。

我们首先谈舞蹈创作的前提。

要创作出好的舞蹈作品,必需有正确的途径。前提是创作者必需具备较高的专业修养,这些修养的靠持之以恒的实践与积累逐步形成的。概括讲,要首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观察生活,熟悉生活。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舞蹈作品、舞蹈形象的产生都是从生活当中来的。舞蹈创作者只有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认真细致的观察生活,逐步积累这些来自生活的大量素材,对这些素材进行科学的分析、理解和熟悉,从中筛选出典型的、具备象征意义的“材料”,并对它们有了真正的切身体会和实践感受之后,才有可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成功作品。

例如:浙江省孙红木在谈她创作《养蜂的小妞》的创作过程时说:从表面看,养蜂的工作按照舞蹈创作要求缺乏动态,即可舞性,难以很好的树立舞蹈型像。但从舞蹈长于抒情的角度认真地思索分析,发现蜜蜂这种神奇的小昆虫勤劳、坚韧、勇敢,它为人类创造财富,送来甜蜜。而养蜂人常年四处奔波,追踪蜜源,工作辛苦、平凡。养蜂人的工作和蜜蜂的精神都值的我们去赞美。但是如何用舞蹈去表现呢?经过细致的观察,发现养蜂人与蜜蜂有着不同寻常的亲蜜的爱的关系,而这种特殊关系使我们在他们“静态”的劳动中看到他们“动态”的内心世界。他们那种欢乐、甜蜜、幸福的内心世界洽洽适合用舞蹈去表现。具体的方法就是把思想、情感化为能被观众看见的“动”的形像,这种形像是情感,升华的表现,绝不是去勉强模仿表现他们劳动的外部形态,而是要始终抓住并表现养蜂人的“情”。

艺术作品不夸张就没有表现力,而夸张就必须有丰富的联想——想象力。联想到养蜂人的头、身、手都沾满蜂蜜,引起蜂对人的追逐、嬉戏,从中体现蜂与人之间感情的交流。这种交流形成的欢乐劳动中的“节奏因素”使舞蹈“形”、“情”具备,由此产生了舞蹈的形像基础。加之巧妙的运用道具,突出养蜂小妞可爱的性格特征等,使《养蜂小妞》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像。

生活美不等于艺术美。创作者对生活中各种美的事物要进行高度的浓缩与升华,要善于像蜜蜂吮吸花蜜那样,吸取生活中最甜美的营养,进行艺术的高度概括,使其成为鲜活动人的舞蹈形像,给观众以美的享受与薰陶。

(二)舞蹈作品要歌颂崇高品格,富于时代精神。

任何艺术作品都服务于它所处于的那个时代,跟不上时代的艺术作品就不可能有立足之地,就失去了它的生存价值。大量民族民间舞蹈能在我国长、期流传,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它们能顺应人民大众一断变化的审美追求,紧根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完善自身才得以生存。众多的经典舞蹈作品之所以常盛不衰,也是由于他们所表现的主题抓住了人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在作品的内容、形式上达到了理想化的高度。现在我们提倡弘扬民族文化,强调文艺作品要反映时代主弦律。弘扬民族文化是指我们民族数千年所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精粹,它蕴含着我们民族开拓奋进,勇往直前,富于创新,敢作敢为,无私奋献等最歌唱家贵的精神品质。而文艺工作者由其是进行作品创作的人们,就应该用大量蕴含着民族崇高精神品格的艺术作品去教育感染人,鼓舞激励人,去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和精神素质。

我们所指的“时代精神”,应该是一种积及向上的、催人奋进的、能鼓舞人们斗志的精神。这种精神能使人迸发无穷的力量,能激发人的创造力,能使人深切的感受生命自然的美好,从而对生活充满着希望。“时代精神”不是某些人追求的所谓“时尚”任何时尚都是有他的属性的,有的代表了事物发展的趋势,有的却表现出一种颓废、落后的观念。在当前的一些创作作品中,确有一些人追求的“时尚”背离时代,远离生活。作者把自已狭隘、消沉的人生理念融进自已的作品中,表现他们自身的与时代极不合拍的精神和内心世界。这是我们应该坚决摒弃的。有的作者为了标新立异,为了迎合市场中一些观从低级趣味的需要,即强调所谓的剧场效果、经济利益。对一些优秀的、能体现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独特魅力的民间舞横加扭曲,

一些最能代表东方含蓄美的舞蹈,被硬性的塞进西方的剧烈的弹胯、顶肚、顶胸的动作。认为这样才有“性感”,才能迷住观众,才够刺激且不论社会上怎么样评价,仅是这种无视我们民族的审美感情,无视或淡化我们民族所独特的、为国际社会所赞叹的东方美的创作思想,也是我们应该批评的。大量好的作品,能给人以振奋,给人以启迪,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从这种艺术美的享受中,领悟一种精神情操的美,使人们对生

活、对社会产生一种深切的爱,这就很好地起到文艺作品的教育作用。

例如《闪闪的红星》中冬子妈英勇牺牲的舞段,烈火熊熊,英勇顶立火中;震憾人心的音乐旋律,满场红彤彤的灯光;叠印出潘冬子一句无声的“妈妈!”给观从众以及大的冲击力,震憾了人们的心灵,引发了大家强烈的精神共鸣。

又如《春蚕》根据唐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使干”的名句,把春蚕、蜡炬献身精神体现了出来。编导着重塑造和体现春蚕的心灵美,突出了他造福人类的品格。在艺术手段的运用上,设计了一片硕大透明的桑叶,叶子背后是充满曲线美的“春蚕”(演员)。通过演员优美的双臂动作和手中漂渺的纱巾,表现春蚕吐丝作茧自缚的过程,展示“丝方尽,情不断”的意境,并从中给观众以春蚕丝尽至死无憾的深刻思想内蕴。这个作品表现的是春蚕,实际歌颂的、给人的启示是献身精神。

再如舞蹈《敦煌彩塑》,作品没有直接歌颂英雄人物,也没有赞美某种崇高思想。而是取材借鉴敦隍石窟中的“飞天”,塑造了一群少女的舞蹈型象。作者抓住女性美中最能打动人的几个方面——温柔、端庄、委婉、恬静,刻画出鲜活动人的东方青春少女的群像,使人观后难以忘怀。作品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通过舞蹈的姿态、动作、造型,与舞蹈意境融洽的音乐,以及营造出特定氛围的舞美灯光,反映了伟在祖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和精美绝伦的造像艺术,由此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一是通过优美的舞蹈,展示女性美的独特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激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以上事例都是说明,舞蹈作品虽然以不同的主题、不同的表现手法去创作艺术形象,但这些作品的品格是崇高的,是健康向上的。它们以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角度去反映生活,并给人以启迪,给人以美的薰陶。因此,它符合当今的时代精神,能很好的为时代服务。

(三)熟悉积累专业素材,全面提高专业修养。

1。多看多学舞蹈语汇。

舞蹈语汇(动作)是靠积累才能丰富的,只有相当的积累,才能在创作中信手拈来。也只有对动作了然于心,才能找出它的运动、变化规律,再进一步对这些动作进行变化发展。

另外,对是常生活中观察到的人们劳动或其它习惯动作进行分析,了解它们的型态、动作规律、动作节奏等选择其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进行美化提炼,使之成为闪烁光彩的舞蹈型像。如《浪里人》的创作,作者深入到渔民中,观察渔民劳动生活如织网、拉网、撑篷、摇橹;渔民习惯两腿分开站立,走路步伐沉稳有力;战风斗浪形成他们勇敢、豪爽、憨厚、直率的性格特征等。作者对这些素材进行了典型化的表现,创造了生动丰满的舞蹈型像。

2。对各艺术门类的综合学习。

舞蹈是以人体动作为主的综合性艺术,因此,创作舞蹈不仅要有对人体动作的娴熟运用,还要通过其它的艺术手段,为作品的主题、人物型像、情节发展、高潮的兴起等方面,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1)首先,创作者应具有很强的音乐感。音乐感是指对音乐的理解。不仅在理伦上理解,更重要的是对音乐表现情感和音乐型象上的理解。例如,一个舞蹈家和一名画家同时听一首名曲,他们对乐曲的理解就会不同。画家脑海里出现的是画面、构图、布局、是各种色彩、明暗的对比。舞蹈家则会根据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快慢、音响的强弱、脑海中不断闪烁着各种跳跃,旋转和时而翻腾激烈,时而舒展委婉的动作形像。虽然二者理解不同,但他们都是很强音乐感的欣赏者。

(2)要对构图、画面的基本知识进行学习。

舞蹈构图在作品中至关重要,好的构图能给人以振奋,感到它变化无穷,内蕴丰厚。呆板的、一成不变的构图画面会使人感到枯燥,毫无感染力。俄罗斯小白桦歌舞团的《小白桦树》,虽然动作简单,但它却运用蜿蜒流动的队型,迭幻繁复的变化,描绘出深邃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闪射着迷人的魅力。重庆龙灯艺术节开幕晚会中的,《中国人》舞段,仅靠此起彼伏的万里长城的阵型、四大片块交错、快速穿插和组字,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浩大的气势,给人以很强的震憾。

(3)要对灯光、服装的基本知识进行了解学习,以便于在创作时综合考虑运用。

舞台灯光变化运用的好,就能深化作品的主题,渲染浓烈的氛围,将观众带入特定的情景中。《春蚕》的背光、顶光、侧光的运用,形象地造就“蚕”晶莹剔透的美妙胴体;《再见吧,妈妈》通过特殊的灯光效果,营造出朦胧的、如梦似幻的母子相见的画面。这些巧妙运用灯光的艺术手段,都是灯光师按照编导的创作和设计要求而解决的。

舞蹈服装的设计当然是设计师的工作,但是编导要提出对服装的设计要求。这个要求一般要考虑两点:一是有助于点题,看了服装的样式、色调,就能明白你要表现何题材;二是服装要体现出人物身份和性格特征。另外,服装设计要充份考虑舞蹈上人体艺术,是用身体、四肢来“说话”,表达一定内容的。服装设计不合格,不符合作品的要求,不但无法表达作品的内容,甚至会破坏预想的效果。好的舞蹈服装,会给观众以鲜明的人物形象,会取得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如“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中的变色长裙,先后变出黄、红、绿三种颜色,表达出不同的内涵;《丝路花雨》的“飞天技乐”服饰,把敦煌壁画中“飞天”的形象栩栩如生的塑造出来。

(4)编导要充份培养自已的想象

第3篇:舞蹈创作范文

在这里要指出的是,舞蹈来源于生活,它是人民大众的艺术。舞蹈的本质已决定了它的群众性,因此,舞蹈创作就不是什么神秘王国。只要掌握了舞蹈创作的基本方法,把握正确的创作途径,紧紧抓住舞蹈艺术表现手段的根本,在不断的总结与实践中,就会有许多好作品从你手中涌现出来。

我将从“舞蹈创作的前提”、“舞蹈创作的基本技法”、“与广场舞蹈创作的同与异”、“少儿舞蹈创作的若干问题”等几个方面,漫谈有关舞蹈创作的一些问题,希望能为舞蹈创作的繁荣出一点微薄之力。

我们首先谈舞蹈创作的前提。

要创作出好的舞蹈作品,必需有正确的途径。前提是创作者必需具备较高的专业修养,这些修养的靠持之以恒的实践与积累逐步形成的。概括讲,要首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观察生活,熟悉生活。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舞蹈作品、舞蹈形象的产生都是从生活当中来的。舞蹈创作者只有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认真细致的观察生活,逐步积累这些来自生活的大量素材,对这些素材进行科学的分析、理解和熟悉,从中筛选出典型的、具备象征意义的“材料”,并对它们有了真正的切身体会和实践感受之后,才有可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成功作品。

例如:浙江省孙红木在谈她创作《养蜂的小妞》的创作过程时说:从表面看,养蜂的工作按照舞蹈创作要求缺乏动态,即可舞性,难以很好的树立舞蹈型像。但从舞蹈长于抒情的角度认真地思索分析,发现蜜蜂这种神奇的小昆虫勤劳、坚韧、勇敢,它为人类创造财富,送来甜蜜。而养蜂人常年四处奔波,追踪蜜源,工作辛苦、平凡。养蜂人的工作和蜜蜂的精神都值的我们去赞美。但是如何用舞蹈去表现呢?经过细致的观察,发现养蜂人与蜜蜂有着不同寻常的亲蜜的爱的关系,而这种特殊关系使我们在他们“静态”的劳动中看到他们“动态”的内心世界。他们那种欢乐、甜蜜、幸福的内心世界洽洽适合用舞蹈去表现。具体的方法就是把思想、情感化为能被观众看见的“动”的形像,这种形像是情感,升华的表现,绝不是去勉强模仿表现他们劳动的外部形态,而是要始终抓住并表现养蜂人的“情”。

艺术作品不夸张就没有表现力,而夸张就必须有丰富的联想——想象力。联想到养蜂人的头、身、手都沾满蜂蜜,引起蜂对人的追逐、嬉戏,从中体现蜂与人之间感情的交流。这种交流形成的欢乐劳动中的“节奏因素”使舞蹈“形”、“情”具备,由此产生了舞蹈的形像基础。加之巧妙的运用道具,突出养蜂小妞可爱的性格特征等,使《养蜂小妞》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像。

生活美不等于艺术美。创作者对生活中各种美的事物要进行高度的浓缩与升华,要善于像蜜蜂吮吸花蜜那样,吸取生活中最甜美的营养,进行艺术的高度概括,使其成为鲜活动人的舞蹈形像,给观众以美的享受与薰陶。

(二)舞蹈作品要歌颂崇高品格,富于时代精神。

任何艺术作品都服务于它所处于的那个时代,跟不上时代的艺术作品就不可能有立足之地,就失去了它的生存价值。大量民族民间舞蹈能在我国长、期流传,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它们能顺应人民大众一断变化的审美追求,紧根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完善自身才得以生存。众多的经典舞蹈作品之所以常盛不衰,也是由于他们所表现的主题抓住了人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在作品的内容、形式上达到了理想化的高度。现在我们提倡弘扬民族文化,强调文艺作品要反映时代主弦律。弘扬民族文化是指我们民族数千年所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精粹,它蕴含着我们民族开拓奋进,勇往直前,富于创新,敢作敢为,无私奋献等最歌唱家贵的精神品质。而文艺工作者由其是进行作品创作的人们,就应该用大量蕴含着民族崇高精神品格的艺术作品去教育感染人,鼓舞激励人,去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和精神素质。

我们所指的“时代精神”,应该是一种积及向上的、催人奋进的、能鼓舞人们斗志的精神。这种精神能使人迸发无穷的力量,能激发人的创造力,能使人深切的感受生命自然的美好,从而对生活充满着希望。“时代精神”不是某些人追求的所谓“时尚”任何时尚都是有他的属性的,有的代表了事物发展的趋势,有的却表现出一种颓废、落后的观念。在当前的一些创作作品中,确有一些人追求的“时尚”背离时代,远离生活。作者把自已狭隘、消沉的人生理念融进自已的作品中,表现他们自身的与时代极不合拍的精神和内心世界。这是我们应该坚决摒弃的。有的作者为了标新立异,为了迎合市场中一些观从低级趣味的需要,即强调所谓的剧场效果、经济利益。对一些优秀的、能体现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独特魅力的民间舞横加扭曲,

一些最能代表东方含蓄美的舞蹈,被硬性的塞进西方的剧烈的弹胯、顶肚、顶胸的动作。认为这样才有“性感”,才能迷住观众,才够刺激且不论社会上怎么样评价,仅是这种无视我们民族的审美感情,无视或淡化我们民族所独特的、为国际社会所赞叹的东方美的创作思想,也是我们应该批评的。

大量好的作品,能给人以振奋,给人以启迪,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从这种艺术美的享受中,领悟一种精神情操的美,使人们对生

活、对社会产生一种深切的爱,这就很好地起到文艺作品的教育作用。

例如《闪闪的红星》中冬子妈英勇牺牲的舞段,烈火熊熊,英勇顶立火中;震憾人心的音乐旋律,满场红彤彤的灯光;叠印出潘冬子一句无声的“妈妈!”给观从众以及大的冲击力,震憾了人们的心灵,引发了大家强烈的精神共鸣。

又如《春蚕》根据唐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使干”的名句,把春蚕、蜡炬献身精神体现了出来。编导着重塑造和体现春蚕的心灵美,突出了他造福人类的品格。在艺术手段的运用上,设计了一片硕大透明的桑叶,叶子背后是充满曲线美的“春蚕”(演员)。通过演员优美的双臂动作和手中漂渺的纱巾,表现春蚕吐丝作茧自缚的过程,展示“丝方尽,情不断”的意境,并从中给观众以春蚕丝尽至死无憾的深刻思想内蕴。这个作品表现的是春蚕,实际歌颂的、给人的启示是献身精神。

再如舞蹈《敦煌彩塑》,作品没有直接歌颂英雄人物,也没有赞美某种崇高思想。而是取材借鉴敦隍石窟中的“飞天”,塑造了一群少女的舞蹈型象。作者抓住女性美中最能打动人的几个方面——温柔、端庄、委婉、恬静,刻画出鲜活动人的东方青春少女的群像,使人观后难以忘怀。作品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通过舞蹈的姿态、动作、造型,与舞蹈意境融洽的音乐,以及营造出特定氛围的舞美灯光,反映了伟在祖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和精美绝伦的造像艺术,由此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一是通过优美的舞蹈,展示女性美的独特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激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以上事例都是说明,舞蹈作品虽然以不同的主题、不同的表现手法去创作艺术形象,但这些作品的品格是崇高的,是健康向上的。它们以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角度去反映生活,并给人以启迪,给人以美的薰陶。因此,它符合当今的时代精神,能很好的为时代服务。

(三)熟悉积累专业素材,全面提高专业修养。

1。多看多学舞蹈语汇。

舞蹈语汇(动作)是靠积累才能丰富的,只有相当的积累,才能在创作中信手拈来。也只有对动作了然于心,才能找出它的运动、变化规律,再进一步对这些动作进行变化发展。

另外,对是常生活中观察到的人们劳动或其它习惯动作进行分析,了解它们的型态、动作规律、动作节奏等选择其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进行美化提炼,使之成为闪烁光彩的舞蹈型像。如《浪里人》的创作,作者深入到渔民中,观察渔民劳动生活如织网、拉网、撑篷、摇橹;渔民习惯两腿分开站立,走路步伐沉稳有力;战风斗浪形成他们勇敢、豪爽、憨厚、直率的性格特征等。作者对这些素材进行了典型化的表现,创造了生动丰满的舞蹈型像。

2。对各艺术门类的综合学习。

舞蹈是以人体动作为主的综合性艺术,因此,创作舞蹈不仅要有对人体动作的娴熟运用,还要通过其它的艺术手段,为作品的主题、人物型像、情节发展、高潮的兴起等方面,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1)首先,创作者应具有很强的音乐感。音乐感是指对音乐的理解。不仅在理伦上理解,更重要的是对音乐表现情感和音乐型象上的理解。例如,一个舞蹈家和一名画家同时听一首名曲,他们对乐曲的理解就会不同。画家脑海里出现的是画面、构图、布局、是各种色彩、明暗的对比。舞蹈家则会根据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快慢、音响的强弱、脑海中不断闪烁着各种跳跃,旋转和时而翻腾激烈,时而舒展委婉的动作形像。虽然二者理解不同,但他们都是很强音乐感的欣赏者。

(2)要对构图、画面的基本知识进行学习。

舞蹈构图在作品中至关重要,好的构图能给人以振奋,感到它变化无穷,内蕴丰厚。呆板的、一成不变的构图画面会使人感到枯燥,毫无感染力。俄罗斯小白桦歌舞团的《小白桦树》,虽然动作简单,但它却运用蜿蜒流动的队型,迭幻繁复的变化,描绘出深邃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闪射着迷人的魅力。重庆龙灯艺术节开幕晚会中的,《中国人》舞段,仅靠此起彼伏的万里长城的阵型、四大片块交错、快速穿插和组字,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浩大的气势,给人以很强的震憾。

(3)要对灯光、服装的基本知识进行了解学习,以便于在创作时综合考虑运用。

舞台灯光变化运用的好,就能深化作品的主题,渲染浓烈的氛围,将观众带入特定的情景中。《春蚕》的背光、顶光、侧光的运用,形象地造就“蚕”晶莹剔透的美妙胴体;《再见吧,妈妈》通过特殊的灯光效果,营造出朦胧的、如梦似幻的母子相见的画面。这些巧妙运用灯光的艺术手段,都是灯光师按照编导的创作和设计要求而解决的。

舞蹈服装的设计当然是设计师的工作,但是编导要提出对服装的设计要求。这个要求一般要考虑两点:一是有助于点题,看了服装的样式、色调,就能明白你要表现何题材;二是服装要体现出人物身份和性格特征。另外,服装设计要充份考虑舞蹈上人体艺术,是用身体、四肢来“说话”,表达一定内容的。服装设计不合格,不符合作品的要求,不但无法表达作品的内容,甚至会破坏预想的效果。好的舞蹈服装,会给观众以鲜明的人物形象,会取得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如“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中的变色长裙,先后变出黄、红、绿三种颜色,表达出不同的内涵;《丝路花雨》的“飞天技乐”服饰,把敦煌壁画中“飞天”的形象栩栩如生的塑造出来。

(4)编导要充份培养自已的想象

第4篇:舞蹈创作范文

关键词:社会舞蹈学院舞蹈舞蹈创作舞蹈编导

舞蹈是一种以人体动作为“语言”的艺术形式,它有着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替代的社会功能。首先,舞蹈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其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可以在表现生活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的再现,既能反映社会生活,也能塑造和刻画不同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表达人们的喜、怒、哀、乐,它是人的一种本能,是人类对生命的展示。古人云:“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盖乐心内发,感物而动,不知手足自运,欢之至也。”当人们的情感达到及至,用语言与其它方式都无法尽情宣泄时,舞蹈就是最好的抒情表意之举了。它深刻揭示了人类的内心世界,挖掘到世间的美好情感,启示着人生的追求真谛;其次,舞蹈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不仅具有赏心悦目的直观形体美,而且已经从反映表象上升到揭示深刻内涵的阶段,使人们从中获得极大的审美情趣和美感享受。随着高速发展的经济,生活水平日益提升,曾经美的创作已经达不到当代人类的审美水平。人们在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渴求着更多的包括舞蹈在内的艺术精品,来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精神需要。

舞蹈以它独特的艺术功能,对人类和社会的进步,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精神感化的效应,即称之为“社会功能”。舞蹈的社会功能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认识功能、二是审美功能、三是教育功能。从舞蹈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来看,舞蹈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产生什么样的舞蹈,但反过来它叉作用于社会,又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舞蹈史虽然是舞蹈本身的历史,但它却是社会文化发展史当中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各个历史时期的舞蹈状况,可以直接或间接地窥见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伦理、哲学以至宗教和风俗等各个方面。这种反映,就是舞蹈所具有的认识功能。通过舞蹈,可以了解和认识社会的心理特征、精神风貌以及社会的各个侧面。中国古代思想家常常以某个朝代的乐舞风气去评价它的兴亡盛衰就是这个道理。审美亦是舞蹈的一个重要功能。舞蹈的审美作用体现在舞蹈的节奏、表情和构图给人以美感和在舞蹈过程中所获得的身心愉悦。它不仅感染着观者的感情,也鼓舞着舞者本人的情绪,在观者与舞者之间的情绪互动下,从强烈的节奏感中获得更大的精神满足。原始人之所以不能自制地陶醉于狂热的跳舞之中就是这个原因。但舞蹈的审美功能并不是孤立地单独存在,而是结合着一种动机,或一种感情去为某种目的服务。舞蹈的教育功能,是舞蹈的意义所在,通过舞蹈的审美教育,在道德品质和思想情操上给人以影响。但它不是以某种抽象的道德原则进行说教,而是把道德准则通过审美功能体现出来,使人从情感上受到感染,发自内心地体验到这一原则的崇高性,把它变为自己内在的心理欲求。过去历史上一些有见识的统治者也重视舞蹈教育,原因就是他们也懂得舞蹈教育功能这一特征。如中国古时周代,"设乐师掌国学之政,教国子小舞。凡舞,有恢舞,有羽舞,有皇舞,……"《周礼•春宫》,其目的就是利用舞蹈的审美功能,潜移默化地把一整套封建道德礼教观念,输入贵族子弟的思想情感之中。从美学的角度上说,舞蹈的这三种功能,就是真、善、美这三方面的作用。认识功能是真,教育功能是善,审美功能是美。但三者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辩证统一。在正常的情况下,舞蹈艺术总是作为真善美的统一整体来对人和社会发生作用的。

在生活中,舞蹈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联,舞蹈这种社会现象,到处可见。清晨,在街道公园或街心广场,随着录音机播放出的音乐,中老年人跳起了健身迪斯科,也有的人群在锣鼓声中扭起了大秧歌;晚间,在剧场里可以观看歌舞晚会或舞剧节目的演出,在卡拉OK歌舞厅,人们可以自己高歌狂舞,和亲朋好友共度良宵。每到逢年过节,农村的社火、花会,城镇的庙会、游园会、联欢会,都有各种各样的舞蹈活动。电视台也经常播放各种题材、体裁和形式的国内外舞蹈团体演出的舞蹈或舞剧节目。有不少幼儿园,把教孩子们跳民族民间舞蹈,作为对孩子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手段;一些大、中学校和厂、矿团体也经常举办舞会或组织业余舞蹈团体来慰问演出。

根据舞蹈的社会功能和存在方式,舞蹈可分为两大类,即社会舞蹈和学院舞蹈。社会舞蹈是人们为自己的生活需要而进行的自娱舞蹈活动;学院舞蹈则是专业化了为了表演给观众欣赏的舞蹈。社会舞蹈一般指与人们日常各种生活有着直接紧密的联系,舞蹈活动就是人类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人人都可以参加的、具有广泛群众性的舞蹈活动。社会舞蹈是以群众为主体的,在群众中进行的、并以群众自我娱乐为主要目的的舞蹈活动。群众自己掌握和应用舞蹈的手段,通过舞蹈艺术的创造和传播来表现群众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社会舞蹈包括有:习俗舞蹈、宗教祭祀舞蹈、社交舞蹈、自娱舞蹈、体育舞蹈、教育舞蹈等。

一、习俗舞蹈,又可称节庆、仪式舞蹈,是我国许多民族在婚配、丧葬、种植、收获以及其他一些喜庆节日或某种特定的日子所举行的各种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在这些舞蹈活动中,表现了各处民族的风俗习惯、社会风貌、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特征。如汉族的元宵节,苗族的芦笙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等,在这期间均有群众性的舞蹈活动。

二、宗教、祭祀舞蹈,是进行宗教和祭祀活动的舞蹈形式。宗教舞蹈是对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力量——神灵的一种形象化的再现,使无形之神成为可以被感知的有形之身,是神秘力量的人格化。在古代社会,人们常常通过舞蹈活动来祈求神灵庇佑、除灾去病、逢凶化吉、人畜兴旺、五谷丰登,再或是答谢神灵的恩赐。祭祀舞蹈,是祭祀先祖和神佛对自己的保佑和赐福。一般保存在寺庙和民间师公、巫婆、神汉身上,往往有较浓的神秘色彩。另外,宫廷的祭祀舞和祭孔乐舞也属于这一类。

三、社交舞蹈,人们社会生活中进行社会交往,增进友谊,联络感情的一种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一般多指在舞会中跳的各种交际舞。还有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在各种节日所进行的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即各民族的社交舞蹈。社交舞蹈包括现代化城市中的交谊舞、集体舞和少数民族城镇村寨中的某些民间舞等。

四、自娱舞蹈,是人们以自娱自乐为唯一目的的舞蹈活动。用舞蹈来抒发和宣泄自己内在的情感冲动,从而获得审美愉悦的充分满足。

五、体育舞蹈,是舞蹈和体育相结合,以艺术审美的方式锻炼身体,使身心全面健康民展的舞蹈新品种。如各种健身舞、韵律操、中老年迪斯科、冰上舞蹈、水上舞蹈、以及我国传统武术中的舞剑、舞刀和象征模拟各种动物、特写形象的象形拳、五禽戏等均是。

六、教育舞蹈,是指学校、幼儿园等进行审美教育的舞蹈活动,以及开设的舞蹈课程,用来陶治和美化人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培养人的团结友爱、加强礼仪,以及增进孩子们的身心健康,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我国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就有用舞蹈对贵族子弟进行礼仪审美教育的规定;在现代社会中,也以舞蹈对幼儿进行启蒙性的审美教育。

社会舞蹈的主要特征:

社会舞蹈具有社会性

社会舞蹈的内容广泛,既有社会问题、社会心理、社会活动、社会思潮,又具社会价值和社会效率,故称之社会舞蹈。

社会舞蹈具有自娱性

自娱性是社会舞蹈的一个根本特征。群众需要舞蹈,主要是为了娱乐,离开了娱乐这个根本的特征,社会舞蹈就离开了群众,舞蹈就不存在了。群众跳舞不是为了跳和舞,而是群众性的娱乐活动和互相交际的手段。舞蹈形式上有广泛的群众性,如:人数不拘,场地不限,舞蹈简便易学。舞蹈者有密切的交流,如手拉手、面对面、在频频交换位置和往返循环等欢舞中,人们得以广泛接触,交流感情,在情绪和信致上可以相互启发、感染,形成百跳不厌,通宵达旦的热烈情景。

社会舞蹈具有随意性

随意性也称不规范性,由于各种参与者文化层次、文化素养、审美情趣的差异,导致群众舞蹈具有较强的不规范性。它没有时间限制,观众与表演者之间也没有明显的界线。

社会舞蹈是有别于专业性学院舞蹈且为群众所用的舞种,也是人们的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无论是哪个社会阶层的人,同样都可在社会舞蹈中寻找到塑造自我的形体美、气质美、神韵美的方式,通过这一文化享受,从而达到自我娱乐、自我陶冶、自我审美和自我实践及体现人生价值,进行感情抒发与互相交流的目的。同时它作为一种文化的特殊载体,不仅是参与者独自的情感外露之个人行为,而是一定社会的社会生活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具体反映和体现。通过完整的舞蹈艺术形象来反映自身文化素质和思想感情,表达自身的审美意识、审美追求,以进入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艺术活动境界。同时也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最普遍的艺术形式。

学院舞蹈,是指专业性舞蹈,是由专业舞蹈家,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集中、概括和想象,进行艺术创造舞蹈,从而创作出主题思想鲜明、情感丰富、形式完整,具有典型化的艺术形象,由少数人在舞台上表演给广大群众观赏的舞蹈作品。其涉及范围较小,是以表演为主,供人们欣赏为目的的严谨规范的舞蹈。由于学院舞蹈品种繁多,根据各个不同的艺术特点,大致可分为四类。每一类,根据舞蹈的不同风格特点来区分,有:古典舞蹈、民间舞蹈、现代舞蹈和新创作舞蹈。

一、古典舞蹈是在民族民间舞蹈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被认为是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

二、民间舞蹈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不断积累,发展而形成的,并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一种舞蹈形式。由于各国家、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生活劳动方式、历史文化心态、风俗习惯,以及自然环境的差异,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三、现代舞蹈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欧美兴起的一种舞蹈流派。其主要美学观点是反对当时古典芭蕾的因循守旧、脱离现实生活和单纯追求技巧的形式主义倾向;主张摆脱古典芭蕾过于僵化的动作程式的束缚,以合乎自然运动法则的舞蹈动作,自由地抒发人的真实情感,强调舞蹈艺术要反映现代社会生活。

四、新创作舞蹈,即不同于上述三种风格的舞蹈,它常常是根据表现内容和塑人物的需要,不拘一格,借鉴和吸收各舞蹈流派的各种风格、各种舞蹈表现手段和表现方法,兼收并蓄为我所用,从而创作出不同于已经形成的各种舞蹈风格的具有独特新风格的舞蹈。

学院派舞蹈的主要特征:

学院派舞蹈具有专业性

学院派舞蹈的参与者是以舞蹈工作者为主,他们是以舞蹈创作和表演为职业,给大众带来美的享受和受教育意义的群体。

学院派舞蹈具有审美性

由于学院派舞蹈表演有较统一的审美要求,这就要求舞蹈工作者在舞蹈创作上、表演上都应随时注意舞蹈的审美感,尽量给观众美的享受。舞蹈由编导编排而成,受音乐长度(时间)所限,舞者(演员)不能随意发挥。它受舞台或表演场地空间的限制,但也可以充分利用舞台的各种条件,如灯光、舞美等,来帮助帮助表达作品的内容。

学院派舞蹈具有规范性

学院派舞蹈由于目的是供大众欣赏享受为主,由专业人士操作并以此为职业,因此往往具有一定规范性,有比较统一的、严谨的、理性的审美情趣。

社会舞蹈为何在“社会”二字上与其它舞蹈加以区别,它与学院舞蹈有怎样的联系呢?

社会舞蹈是舞蹈艺术中一门独立的、具有自身独有的综合性的边缘学科。之所以被冠以“社会”一词为定语,说明了社会舞蹈的性质,即“社会性”,这是社会舞蹈的根本属性,是与“专业性”舞蹈相对应的,这类舞蹈多半反映着欢快热烈的情绪,不像专业学院派舞蹈更多地富情节、带意境、重表演,具有规范性,有统一的、严谨的、理性的审美要求的性质。归根结底它有别于专业性强的学院舞蹈,始终如一的是面向社会、面向大众的群众舞蹈。但学院派舞蹈与社会性舞蹈并不是完全对立。它们在舞蹈教学领域里又是相济相融的。学院派舞蹈为社会舞蹈教学提供方法,社会舞蹈为学院派舞蹈提供素材。社会舞蹈与学院舞蹈互相对应的主要特征以及他们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特殊关系更加深刻的要求我们编导在创作过程中必须透彻地理解舞蹈艺术特征,舞蹈的表现手段和表现手法,舞蹈的类别等,才能掌握舞蹈创作的特殊规律进行编排舞蹈节目。

根据它们不同的社会作用、社会功能以及各自具有的特性,怎样才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社会舞蹈与学院舞蹈呢?在创作过程中存在的共性与个性问题是什么?

作为一个舞蹈编导,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舞蹈表现技能和舞蹈创作知识以后,才可能开始创作工作。舞蹈创作,顾名思义贵在“创”上,无“创”便谈不上“作”。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它融文学、音乐、美术等为一体。它需要借鉴文学作品对人物的刻画、对情节的安排、对矛盾的揭示等;需要借助音乐的跌宕起伏去设计舞蹈创作的连贯性;需要模仿美术在造型艺术上的视觉形象去揣摩自己的舞蹈语汇。舞蹈创作是人的形象思维的全过程,不仅仅意味着设计动作、编排舞蹈,而且要构思主题、设计音乐、舞美等。

第一,构思是舞蹈创作的灵魂。舞蹈构思是一个由外(客观生活)到内(主观感受)的多次反复过程,这个过程的实质就是将客观生活的现实时空转化为舞蹈编导主观感受的意向时空。这两种时空形态的转化过程便是构思舞蹈过程的内容。其实,构思也就是构造舞蹈“设计图”的思维活动,其范围包括选材、提炼、题材、开掘深化主,采用最适当的表现形式与手段等。构思决定着作品的品位层次乃至成功或失败,所以说作品是构思的体现,构思是创作的灵魂。舞蹈创作者只有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认真细致的观察生活,逐步积累这些来自生活的大量素材,对这些素材进行科学的分析、理解和熟悉,从中筛选出典型的、具备象征意义的“材料”,并对它们有了真正的切身体会和实践感受之后,才有可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成功作品。作为舞蹈工作者,一定要把握规律及特色,掌握好历史的源流。现实生活永远是编导者进一步发挥自身才能的基石,必须深入下去,熟悉群众、认识生活、观察研究事物的起源、流向及动态,从生活中去获取大量的可塑性强的舞蹈元素,同时又不能满足于素材的堆砌,要遵循艺术规律去进行深加工、提炼,才能创造出舞蹈的精品。构思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作品的题材、体裁样式和结构互相选择和反复协调的过程。

1.在主题与题材的选择方面。创作者要通过一个舞蹈作品表达什么中心思想,这就是作品的主题(或称主题思想)。用具体事物、生活情景去表现这个主题思想,这种具体的材料就是“题材”。“主题”就是作品的核心、主体。题材就是具体描写主题的材料。舞蹈来源于生活,它是人民大众的艺术。生活的原形是舞蹈美的基础。舞蹈美和生活美是相互作用的。只有抓住了生活中的真美,才会有舞蹈中的更美。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舞蹈作品、舞蹈形象的产生都是从生活当中来的。舞蹈编导必须从实际生活中去体验、观察、分析,然后把自然形态的人体美给予加工雕琢,创造出美的舞蹈形象来。虽然,舞蹈的本质已决定了它的群众性。但是,在选择主题上社会舞蹈要比学院舞蹈更加注重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社会舞蹈的创作题材往往要接近生活,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朴实而富有生气。这不仅在表现的内涵上具有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特点,而且能多方位、多角度地反映出当今广大社会成员的心灵情感和精神面貌。社会舞蹈的创作题材一般反映生活表象的题材居多,这种题材浅显易懂,表现灵活,群众容易接受。老百姓一定是更喜欢贴近他们生活,贴近他们欣赏水准和取向的节目。例如:表现劳动的题材工厂、农田、建筑等,这些题材从实际生活中来,群众喜欢看,觉得它们亲切,能激发、体现人们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也富有行业特色,群众演员接受也较快。而学院派舞蹈创作在选择主题上必须以注意舞蹈的审美感为根基,在内容上要比社会舞蹈的题材选择上更为广泛。它不但可以是现实题材: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现实生活内容,体现时代的精神风貌。还可以是历史题材:多取材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生平事件,借古喻今,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和鼓舞作用;神话、传说和语言题材:传说的神秘色彩和拟人的手法最具有舞蹈的表现性;自然景物题材:借助于对自然景物的人格化和性格化,来寄托和表达某种思想感受和艺术感受;以及来源于文学、戏剧和诗歌作品的题材。把题材以专业的、系统科学的进行分析、选择、加工为手段,以给大众带来美的享受和受教育意义为目的。选材时必须通过舞蹈的形象思维去考虑,这种题材是否能以动作、队形、节奏、画面表现出来。应更注意舞蹈材料的动作性,既通常所说的“能舞起来的材料”;抒情性,题材要孕育着深厚的感情动力;直观性,舞蹈要告诉观众的事物,必须是能出现在舞台上让观众直接看到或听到的。要掌握舞蹈艺术创作的特殊规律,就是用舞蹈形象思维的方式,研究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全部依靠舞蹈的自身表现手段,既用身体动作表达感情,特别要注意题材的动感和丰富的感情。

2.在舞蹈体裁和样式方面。不论选择什么样的题材都要给这种题材以舞蹈外化的格局,也就是选择或创作一种体裁或样式,用以充分表达和体现这一题材所规定的内容。也就是说舞蹈上的所有体裁都是由题材来决定的。一般分为情节舞和情绪舞。情节舞一般是指叙事性的舞蹈体裁。包括小型的有人物,有矛盾,有事件的舞蹈。情节舞蹈是通过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具体矛盾冲突,构成完整的故事内容,以塑造舞蹈形象和表现舞蹈主题。情节舞有具体情节和典型人物,随着情节的推进和发展从中展现人物的行为、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情绪舞也称为抒情舞。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中,以鲜明、生动的舞蹈语言来直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以此表达舞蹈家对生活的感受和认识,并感染观众的舞蹈。情绪舞一般不着重表现事物的具体过程,没有曲折的情节,而是集中抒发特定环境,以及各种气氛定人物的思想感情,并通过细节着重描述内心体验来反映客观现实。按舞蹈的表现形式可分为: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根据社会舞蹈与学院舞蹈的性质和选择题材上的不同可得出社会舞蹈的体裁是以情节舞为主,他贴近生活,反映生活现象,所反映的人、事、物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但要注意时刻不要忘记用舞蹈的表现手段去考虑,时刻不要忘记是用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段和舞蹈动作去处理人物、情节等,否则结构出来的就不是舞蹈,而是歌剧、话剧。社会舞蹈作品通常都大量地使用群舞形式,也就是常说的“人海战术”这一方法虽然存在不少缺点,但同时也可以避免了水平差异带来的一些作品缺陷。所以,创作作品时,编导应多考虑队形变化及音乐的协调配合非常重要。而学院舞蹈的体裁和样式就较丰富、全面,情节舞蹈与情绪舞蹈都有。样式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都包括,还存在两种以上舞蹈样式的综合。而且随着舞蹈艺术的不断发展、创新,新的体裁和样式也在不断涌现。

第二,音乐是舞蹈声响化的体现,舞蹈是音乐形象化的体现。舞蹈从一产生起便和音乐结成了最紧密的联系,舞蹈离不开音乐,音乐在舞蹈艺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音乐不仅为舞蹈提供了节奏的基础,而且提供了情感、思想、形象和结构。舞蹈创作要对照音乐来进行。由于舞蹈与音乐有着共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内容,而且是同步展示的,两者必须高度地协调一致。舞蹈作品不是把动作设计成之后,再配上音乐的,而是在进行动作设计之前就必须有音乐。在舞蹈作品中,音乐和舞蹈共同担负着刻画人物形象,表达思想内容的任务。舞蹈音乐的采用有两条途径,一是利用现成的音乐,一是为既定舞蹈的主题和情节创作的音乐。在创作社会舞蹈时选用的音乐一般都是现成的音乐,是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大致有四种方式。一是以某首歌曲为蓝本,根据歌词内容,在曲式节奏、时值等方面不做任何发展与变化的条件下进行编舞,这可叫“再现式”。“再现式”编舞法的采用较为普遍。如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父老乡亲》《春天的故事》《辣妹子》《中国娃》等,都常被用于“再现”方式进行编舞。第二种方式是在某首歌曲的基础上对舞蹈进行重新构思和结构,并对歌曲的曲式、旋律、节奏及时间等因素加以发展和变化,从而创作出一个完整的舞蹈作品。它突破了“再现式”相对简单的创作局限,赋予舞蹈以新的结构和格调。重新结构的创作手段可称为“再创式”编舞法。舞蹈《在那遥远的地方》《卓玛》等均为歌编舞中“再创式”的优秀作品。而在创作学院舞蹈时多用为既定舞蹈的主题和情节创作的音乐。舞蹈创作中编导要对音乐的理解,不仅在理论上理解,更重要的是对音乐表现情感和音乐形象上的理解。根据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快慢、音响的强弱,在脑海中不断闪烁着各种跳跃、旋转,以及时而翻腾激烈、时而舒展委婉的动作形象,从而使音乐的形象与舞蹈的形象融为一体。学院舞蹈音乐不仅给舞蹈以长度和速度,也促使舞蹈语汇准确、简练、集中,同时,舞蹈动作的语言性和情绪的发展,深入等,也是借助音乐的旋律、节奏来体现。在舞蹈与音乐的有机结合中,才塑造了完整的舞蹈形象。

第三,在舞蹈的整体编排上。创作学院派舞蹈时要注重专业性、审美性、规范性,强调规范,风格的概括性和表达的艺术性相统一。而创作社会舞蹈更应注重的使大众性、通俗性、自娱性、随意性。学院派舞蹈的参与者是以专业的舞蹈工作者为主,他们经过专业的训练,具有很强的技术技能,他们是以舞蹈表演为职业,其目的是供大众欣赏享受为主,这就要求舞蹈创作者在舞蹈创作上注意舞蹈中动作、造型、队型的审美感,舞蹈动作的技能和技巧,注意学院派舞蹈统一的审美要求,要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因此,在编排创作中更具有规范性,有比较统一的、严谨的、理性的审美情趣。而社会舞蹈的根本特征是自娱性、大众性、通俗性、随意性。其随意性也称不规范性,由于各种参与者文化层次、文化素养、审美情趣的差异,导致较强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它没有时间限制,观众与表演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群众需要舞蹈,主要是为了娱乐,因此,舞蹈创作者在舞蹈创作上的任务就是体现群众的自我感受、自我想象、自我提高、自我表现。创作过程中注意动作的较简单,气氛的烘托,让群众舞蹈通过具体的、直观的四肢体态,自如、尽意、真实、真切、淳朴、激越地体现生命主体,表达上符合人们身心需求的本质特征。作为一种社会舞蹈来要求,它的产业和形成,必须着眼于群众、着眼于普及。因此,舞蹈的语汇动作既不能用素材堆积,也不可偏离于大多数群众未受过专业训练的实际。当然也不能丢掉艺术的支点和天平过低起步,仍然要审视点高,思想鲜活,感染力强,掌握好表演适度,达到一定的技巧,与群众现有艺术修养、文化结合美学情趣为基础,去进行创造性的选择提炼和规范。它必须适应群众现有的素养和功力,当然这里不是指简单的组合,动作的单一,或者毫无深度的追求热烈,或不讲技巧的凑合,主要是立足于少一些职业舞蹈家的高难度技巧,多一点群众易于接受的表演动律,但也不是信手拿来的平庸之作。要根据舞者所能接受的舞感和技能去考虑,少不了要有社会舞蹈各方面的美学特征,即讲求广场的形式美、多人的群体美、群会舞蹈要能为广大群众所驾驭,但绝不是低度老酒一成不变。随着时代的发展,时光的推移,群众舞蹈素质的提高,社会舞蹈向着更高艺术的要求努力发展,也会增加一些专业性难度。但这种难度不能离开参与的对象去一概而论,必须沿于普及的基础上的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的普及,没有提高原地踏步便不能前进,没有普及去盲目提高就会失去群众基础。

舞蹈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品种,它是把人体动作作为表现手段,构成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以此来表达社会情感和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门综合艺术。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有着自身发展的规律与特点,是前人的感悟与智慧的结晶。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提高,人们审美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变化,舞蹈展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它以独特的本质、功能、地位和作用体现出当今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舞蹈编导的专业素质和创作水平的提高将成为推动舞蹈艺术事业繁荣发展和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的关键因素。舞蹈编导必须以历史使命感和高度责任感,将社会、学院舞蹈进行升华和再创造。舞蹈要创新,要发展,编舞者必须以其知识理论为基础、为指导,从内容出发,从生活出发,才能使其不断更新、变化,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舞蹈编导教程》孙天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第一版

[2]《舞蹈编导知识》薛天、陈冲、胡雁亭、周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1第九版

[3]《舞蹈训练与编创》王海英、肖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第一版

[4]《舞蹈知识手册》隆阴培、徐尔充、欧建平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第一版

[5]《当代中国舞蹈》吴晓邦当代中国出版社1982版

[6]《舞蹈编导教学参考》北京舞蹈学院内部参考资料

[7]《舞蹈编导基本知识》(一)(二)天极网摘

[8]《群众舞蹈编现象之浅析》刘柳网络搜索

第5篇:舞蹈创作范文

【关键词】舞蹈编导;构思;要素

舞蹈是一门视觉直观艺术,她不分国界、民族和种族,也不存在任何欣赏的障碍。舞蹈同样源自于社会生活,而舞蹈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却高于生活。舞蹈是美的,她能带给人们美的享受。这种美的创造,是经过舞蹈艺术工作者对各种相关文化、艺术集合而成。同时,一部成功的舞蹈作品需要多元素的结合:

一、舞蹈作品创作,离不开新颖而独特的艺术构思

舞蹈艺术构思是舞蹈编导在孕育舞蹈作品过程中,所进行的舞蹈形象思维活动。它包括酝酿、确定主题、选取和连题材、塑造人物形象和考虑整个舞蹈结构的布局安排,追求和探索舞蹈艺术最适当的表现形式。舞蹈艺术的构思,在舞蹈创作过程中是极其重要的,是否符合舞蹈艺术作品的构思,直接影响整个舞蹈艺术作品的成败。在舞蹈艺术构思中,舞蹈编导要深入生活,寻找发现具有艺术表现力和有象征意义的舞蹈形象,以及新鲜的舞蹈语言,来抒发人物、表现主题。凡是符合这样的舞蹈艺术构思的作品,都是比较优秀的舞蹈作品。例《太阳鸟》,此作品是一个极其有鲜明和独特的作品。编导张继刚深入鸟类的生活,对鸟类的生活进行了调查,充分了解了鸟类的生活习性。同时,编导对作品用的是新颖而独特的艺术构思。从鸟巢的设计、鸟的头部运动等都作了形象的构思。找到了鸟类的个性,并用舞蹈语言表现出来,所以《太阳鸟》这部舞蹈作品充分体现了这一观点。

二、舞蹈作品创作, 离不开深刻而动听的音乐

在我国古代乐舞理论中说:有乐而无舞,似知音而不能见;有舞而无乐,如会意而不能言。生动地描述了音乐与舞蹈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音乐在舞蹈中的地位和作用。

舞蹈音乐是舞蹈创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优美动听的舞蹈音乐不仅是舞蹈作品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还为舞蹈增强了流畅度和节奏变化,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所以说,舞蹈音乐完成了舞蹈创作和人物塑造一半的任务。例《踏歌》,此作品的音乐,既有古典的雅韵,又有欢快流畅的旋律,还有和谐清雅的伴唱,结合舞姿,给观众留下一种心旷神怡的美感。

三、舞蹈作品创作,离不开巧妙而合理的舞蹈结构

简单来说,安排作品情节的方法就叫舞蹈结构。创作舞蹈结构时,时刻不能忘记用舞蹈的表现手法去考虑;不能忘记用舞蹈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去考虑;不能忘记用舞蹈动作去处理情节、人物关系之间的矛盾冲突,否则就不是舞蹈,而是别的艺术形式。如戏剧……

舞蹈艺术结构特征有:①立意明确。 ②结构要有逻辑性。③要用对比的艺术规律来运用。④运用的手段要丰富。例《小溪、江河、大海》,此作品开始从一滴滴水珠的形象,逐步形成细流,进而形成小河,接着形成大江,直至形成漫无边际的大海。它运用了从小到大的顺序结构,从滴水的小泉到奔流的大海。从舞蹈结构上是运用了似静非静的静态,到飞浪冲天的动态,还用了很多点与面的对比来写照,充分展现了水的美。

四、舞蹈作品创作,离不开丰富而新颖的舞蹈语言

舞蹈语言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个或多个舞蹈动作与呼吸、力度、音乐、节奏、道具、服饰等因素相结合,经过编创者精心组织结构,使其成为能够表达一定思想、情感、意图的特殊肢体语言和表达形式。

舞蹈语言作为舞蹈作品的直观要素,它是增加作品魅力最重要的要素之一。高高地跳起、不断流动的舞步、巧妙连贯的动作、干脆利落的舞姿……当这些美丽漂亮的舞姿展现在人们眼前时,无论是谁都会被它所吸引,目不转睛的欣赏它。舞蹈工作者在进行舞蹈创作时,有新颖、创新的动作,回给舞蹈作品本身带来更高的价值魅力,也会给观众带来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例《秦俑魂》,此作品创作的出发点是在一个“俑”,将中国的古典舞、太极,以及中国武术中最具有特色的动态沉稳于一体。如“横移空中转身变叉”、“空中腾跃劈腿”、“旋子三百六”、“空中转体”……表演者把整个作品演绎的淋漓尽致、脚步流畅,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五、舞蹈作品创作,离不开生动而鲜明的艺术形象

舞蹈艺术形象是由舞蹈的文学形象和舞蹈表象形象相结合形成的。

(1)舞蹈的文学形象。在舞蹈意识形象产生过程中,舞蹈的文学形象如同舞蹈中的音乐一样,是舞蹈的灵魂。舞蹈表现要从文学艺术中吸取精华`、提炼内在的思想、深度的涵义,让作品具有文学性。只有这样作品就才更具有意境和生命力。

(2)舞蹈的表现形象。它也是舞蹈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在舞蹈作品中,舞蹈表现形象的情感活动为主体意识,把情感提升到第一位,由它来左右舞蹈构思和创作。要达到表象形象的深度,必须通过形象思维在表象中塑造真正的舞蹈表现形象。

因此,舞蹈艺术形象的产生,只有将舞蹈文学形象与舞蹈表现形象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生动而鲜明的艺术形象,创造更佳的舞蹈艺术魅力。例《秋海棠》,此作品从文学著作《秋海棠》入手,提出主人公的一生戏场,引导出舞蹈作品的引子“花冠”。作品又是以倒叙的表现手法来讲述主人公的一生。从人物的体态特征来展开主人公一生从艺、尊艺的述说。形象而生动人物形象表现的栩栩如生。这个作品的艺术形象是体现文学形象与表现形象相结合的典型作品。

综上所述,只有将五大要素综合、灵活的运用,才能把生活中的美,用舞台空间表现出来;才能把作品中的美,表现的淋漓尽致、生气盎然。这就是舞蹈艺术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 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 7

[2] 江口隆哉 金秋译:《舞蹈创作法》,学苑出版社,2005.7

第6篇:舞蹈创作范文

关键词:舞蹈;编排;创作

0引言

舞蹈作为最为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通过肢体语言和动作来表达人们内心的情感。对舞蹈的学习可以吸收舞蹈创作人员在舞蹈动作和场景中融入的情感,感受舞蹈所要表达的内涵,可以起到放松心情,陶冶情操的作用。舞蹈是由许多小的基本动作通过不同的组合和变化而形成的,因此,舞蹈的编排和创作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和丰富的舞蹈知识,对生活中的动作进行艺术美化,对古今中外不同风格的舞蹈进行参考,寻找创作的素材和灵感,并对其进行系统地加工处理,之后经过舞蹈演员的不断尝试进行改进,才能形成真正可以引起观众心灵共鸣的成功作品。

1舞蹈的艺术编排

舞蹈的编排工作,实际上可以说是将舞蹈作为一种类似于话剧或舞台剧的形式,对其进行编剧和导演。舞蹈的编排是对某件事物进行系统性的概括,并通过肢体语言和音乐等将事物的特点表现出来,其最终的表现形式是舞蹈动作。

首先,对舞蹈进行编排时,要深入体会舞蹈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并在舞蹈动作中结合自身的情感表现出来。情感是舞蹈的灵魂,也是舞蹈编排人员进行舞蹈编制工作的重点。

其次,舞蹈作品中的动作必须符合所要表现的人物的形象,换言之,也就是要有相应的主题动作。通常情况下,这样的舞蹈形式在民族民间舞蹈中比较常见。民族民间舞蹈的形式千变万化,但是其基本的代表性动作是固定不变的,其在舞蹈作品作为动作组合基础和主要表现形式而反复出现。

再次,舞蹈以表演者为媒介,向观众传达情感和信念,其丰富的情感是舞蹈的基本前提,但是,单纯的依靠动作灵感和情感冲动,比不能满足舞蹈的发展要求,需要对舞蹈的表现形式进行改进和创新。舞蹈艺术是通过形象来表现情感,实现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交流,因此,不可能只依靠抽爱的逻辑思维。舞蹈动作的编排也不是凭空产生的,是舞蹈编制人员运用丰富的舞蹈知识和舞蹈动作积累,结合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而创作的。

最后,舞蹈的编排所涉及的方面也是十分广泛的,其基本的构思流程包括:选材、提取精华、构思和确定舞蹈主题、塑造人物形象以及对和整个舞蹈结构的布局和安排。每一个成功舞蹈作品的产生,都是舞蹈编排人员的一次心理历程与编制过程的完美结合。观众看到的舞蹈效果,是多种思维形象相互交织和渗透的结果。一个完整的舞蹈编排过程,是语言文字与舞蹈动作思维的结合,是对两者进行融合的过程。

2舞蹈的美学创作

舞蹈的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同时也深深地植根于生活。舞蹈动作是对生活中常见动作的艺术美化和精华提炼,这是舞蹈作品创作的基础和核心内容。因此,生活可以说是舞蹈创作的源泉。舞蹈创作人员通过主观意识,将生活中的动作进行提炼,通过舞蹈形象的表演,使其具有特殊的美学价值。舞蹈是一种行为,也是一门艺术,有着直击心灵,引发共鸣的功能和作用。生活美与舞蹈美是相互作用的,只有从生活着眼,抓住生活中存在的真美,才会使舞蹈的创作更加合理,也可以提高舞蹈的美学价值。因此,对于舞蹈的创作和编导必须立足生活实际,对生活中的细节和行为进行观察、体验和分析,通过艺术的雕琢,创作出符合观众美学认识的舞蹈形象。

同时,舞蹈的创作人员还要具备超乎常人的模仿能力,对古今中外的各种舞蹈进行模仿和改进,这是对舞蹈进行创作,实现舞蹈编导的重要途径,也是将创作人员的文学式感受向动作式感受转化的重要手段。舞蹈的创作与工艺品的制造是不同的,需要创作者从走入生活之时起,就对日常经历的生活进行观察和分析,结合其对于生活的理解,并融会于舞蹈创作的每一个环节,把握现实,使舞蹈作品可以表现生活。看似简单的舞蹈动作背后,蕴含着舞蹈创作人员的生活观、艺术观和价值观,体现出舞蹈创作者的情感和观察能力。

3舞蹈编排和创作的关键

(1)舞蹈编排要深入生活。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深深植根于生活。舞蹈可以将生活中的主题在舞台上表现踹,向观众展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感,具有一定的社会效应。一个优秀的舞蹈作品,除了必须具备良好的舞蹈技巧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对生活的展现和对情感的表达,可以通过舞蹈动作,实现与观众无声的交流,引起观众心灵上的共鸣,观众才会真正对舞蹈作品产生认同感。同时,舞蹈最早就是人民群众在劳动和生活中创造的,属于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舞蹈的基础就是生活。因此,舞蹈的创造应该深入生活,通过舞蹈动作表现自身对于生活的体验和感受。

(2)吸收经验,大胆创新。想要创造一个优秀的舞蹈作品,必须对各个舞蹈和艺术进行学习和借鉴,吸收其丰富的经验,进而大胆对舞蹈动作进行创新。要善于抓住作品的灵魂,以情感人。例如,可以向戏曲演员学习表演的认真细致,全身心投入;向杂技演员学习复杂的技巧和过硬的本领;向美术工作人员学习对于环境的处理和气氛的渲染等。要敢于吸收经验,并善于吸收经验,拓展创作思路,在以生活为基础的同时,加强对于先进经验的吸收,大胆进行创新。

(3)对传统文化进行保存。我国拥有56个不同的民族,也就同时拥有56中不同的文化传承,舞蹈资源的丰富程度是难以想象的。但是,虽然部分舞蹈经过刻意的挖掘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仍有很多舞蹈埋没于民间,正在逐渐消失。这就需要我们去尽力保护和挖掘,在对舞蹈进行创作时,要注重对于传统文化的保存,同时进行适当的创新,更好的符合大众的审美观念,顺应社会的发展。

(4)体现舞蹈艺术价值。由于市场经济地冲击,许多舞蹈演员将舞蹈表演作为一种获取个人利益的手段,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不能安于现状,要立足长远,将覆盖在舞蹈艺术表面的功利思想去除,使舞蹈的艺术价值可以得到体现。舞蹈演员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改变自身价值取向,在舞蹈表演中体现出精神主旨,体现出舞蹈的艺术价值,保持舞蹈艺术的纯粹性。

4结语

舞蹈艺术是对情感的反映,是一门高雅的艺术,舞蹈的编排和创作人员要丰富自身经验,赋予舞蹈作品情感和灵性,使作品更加人性化,为社会留下更多优秀的舞蹈作品,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参考文献:

[1] 程乐.舞蹈的编排与创作[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8):435.

[2] 谭昊.舞蹈的编排与创作探析[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2(10):109.

[3] 刘荃.浅论舞蹈的编排与创作[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1(2):108-109.

第7篇:舞蹈创作范文

关键词:舞蹈;舞蹈创作;舞蹈编排

中图分类号:J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3-0140-01

一、观察生活是舞蹈创作的必要条件

一切艺术创作活动和过程,都需要在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和带着艺术审美情感体味生活的基础之上实现的,它们是艺术创作的原动力。对于舞蹈创作而言,更是舞蹈艺术创作的源泉,只有认识生活才能更好的表现生活,而深入生活则是创作的必要条件。我国著名的舞蹈艺术家贾作光生长在东北,年轻时酷爱舞蹈,曾跟随日本现代派舞蹈家石井漠学习,后在北京组团,并亲自登台演出。由于生活积累不足,无法走近群众,了解民间,以至于他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却没有受到预期的效果。后来,他认识到自己的积累不足,便再次回到家乡,从东北一直探究到内蒙,深入了解内蒙当地民风、民情,挖掘本地文化资源,扎根基层,探索本土深层次的文化底蕴,逐渐深入体悟到内蒙人的质朴、好客和友善,对蒙古民族舞蹈的了解有了质的飞跃。基于对生活的体悟,贾作光相继创作出《雁舞》、《牧马舞》等优秀作品,不仅受到了蒙古人民的欢迎与敬仰,也受到世界舞蹈界的瞩目。因此在艺术创作的整个过程中,必须深入生活进行研究、整理塑材,本着观察生活的原则才能创造出具有鲜明的生活气息,浓厚的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

二、舞蹈创作与舞蹈编排的基本条件

一方面,舞蹈艺术表演中,人的形体动作所体现的是一种符号功能,必须积累丰富的舞蹈语汇,才能在创作中信手拈来;还要具备良好的乐感,音乐感是指对音乐的感悟与理解,理解不仅限于理论方面,更重要的是对音乐所表现情感及音乐形象进行多方注释,加强理解;最后,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培养想象能力。艺术应该是自由的,充满想象力的,想象力是创作的翅膀,是编导的灵感催化剂,缺少想象力的舞台是不完美的。舞蹈是以满足观众情感上的享受和娱乐为目的的在舞台上创造出美的形象和意境的艺术形式。所以想象力对于舞蹈来说至关重要。

三、艺术领域的综合能力学习

“舞蹈是由诸多艺术门类构成的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任何一个舞蹈剧目的表演都离不开服装、灯光、道具、音乐等其他艺术门类的综合配合与运用。

(一)舞蹈构图与绘画构图间的联系

优美的舞蹈离不开好的构图,舞蹈构图与绘画构图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只不过绘画是平面的静止的画面,而舞蹈则是立体的不断运动着的画面。舞蹈的构图是以人体动作姿态的发展变化结合人物在舞台上移动的地位而变化(即舞台空间运动轨迹),形成不同舞蹈画面的组接。舞蹈动作中以直线运动所形成的斜线和竖线,都能表现出强劲、有力的动势,横线则比较平稳、缓和,而有棱角的曲折线则给人一种游移跳荡和不安定的感觉,以曲线运动所形成的圆线、弧线和蛇形线,则能表现出流畅、圆润、柔和的情调。根据一般舞蹈创作中常用的构图方法和原则,将舞蹈移动线的使用归纳总结为“二四七、一零八、直斜圆曲相交插,前后左右高中低,地面空中方位佳。因此,要丰富我们舞蹈构图的方法和能力,就必须要了解绘画的构图画面,两者有着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认识舞美设计的关键

灯光设计属于整个舞美设计的一个分支,是舞美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舞台上舞蹈中,把光线作为一种语言和符号有着自己的名字,还有着不同的喜好及表现样式。灯光师的操控使它们在舞台中扮演着各自不同的角色,为每支舞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气氛、象征及风格。因此,舞蹈作品的灯光相对于其它灯光的有着不同之处;虽然舞蹈服装的设计工作主要是由服装设计师负责,可是编导也要看服装的设计是否符合要求,这个要求一般要考虑两点:一是有助于点明舞蹈的主题,也就是看了服装的样式、色调,就能大致了解舞蹈是何题材。二是服装要符合并浮现出人物身份和性格特征。好的舞蹈服装,会使观众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更加清晰、鲜明,增加舞蹈的艺术效果。如《丝路花雨》的“飞天技乐”衣饰,把敦煌壁画中“飞天”的形象栩栩如生的塑造出来。

舞蹈创作的全过程都以社会现实生活为依托。舞蹈来源于生活,一个作品有没有感染力,能否成功,不仅要看创作者的综合能力,也要看是否有生活祭奠,上述要点就是舞蹈创作中要着重注意的几个方面。

参考文献:

[1]中国舞蹈美学.人民出版社 2011年出版.

[2]中国舞蹈史.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8年出版.

第8篇:舞蹈创作范文

关键词:舞蹈创作 灵感 生活 升华 体验 感悟

好的舞蹈创作过程总是历经波折,充分发挥想象力是创作的超越。有深度的作品是一个不断尝试和完善的过程。常说灵光一现,指的是灵感爆发。而爆发的一瞬间需要的是长期积累,然后某一信息或时间触发了你想象的飞跃。此时,舞蹈形象在创作者的脑海里具象起来。所以舞蹈创作和灵感出现的条件有如下几点。

第一,拥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和感悟,然后升华为对于艺术的理解和感受。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如果没有真实生活做基础,艺术便沦为泛泛之谈,像是一座地基不牢的高层建筑。一座世人瞩目的高楼大厦,首先要谈的便是无坚可摧的地基。此关系便是艺术和生活的紧密关系。舞蹈艺术家的生活又该如何丰富起来,以便让艺术创作为之借力呢?

首先,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别让一成不变的生活腐蚀生命的热力。要有创意的把生活过好,磨亮对生活的想象力。如果可以,抛开既已养成的生活习惯,找回与生俱来的纯真特质。自然中蕴含的丰富生活哲学,能帮助你发现自己的热情和创作力。生命周而复始,生生不息,自然的多样性让我们学会表达真实的自我,然后在舞蹈艺术创作中才会有真实情感的流露,观众才会产生情感上的认同感。

其次,体验新的环境和用心观察。可以到任何有兴趣或好奇的地方去旅行,然后悉心观察周围的一切;城市街头的一只动物,地铁站里的人来人往,街上槐树飘落下来的一片叶……不同的物体,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表达方式的碰撞才容易产生创作的新想法。

再次,寻找故事和释放自我。某个人的故事,某种文化的故事,某段历史的故事,都是灵感迸发的来源。有人从齐白石的画作《白石画虾》中诞生了舞蹈创作的灵感。我自己也因有过相同经历,感同身受,在中国美好的二十四节气中,我看到了舞蹈创作的源泉,为此编排了二十四节气一系列的舞蹈作品,并深受大家好评。

总之,舞蹈创作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生活,给人以生活启迪,给人以艺术熏陶,激励所有人去追求更好的生活。舞蹈创作中只要有真情实感,舞蹈形象就是丰满的,作品的意境和意义也会随着每个动作的舞动传达到观众的内心里。“真情”要求舞蹈创作这对生活有深刻而美好的体验和理解;“实感”便是创作者高于生活的理解和认识。为了舞蹈创作,我们决不能只满足于既有的感受和领悟,要努力寻求新的感受方式,打破已有常规,以新颖独特的方式呈现艺术,使观众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第二,机遇的激活。创作灵感是从量到质的飞跃。在灵感爆发的时刻,原先在头脑中模糊的情景,一下子变得清晰并且有条理起来。之前也许经历过思路阻塞,但现今变得豁然开朗。用过无数次的舞蹈动作,也加入新奇的元素。人物形象至此变得灵动无比。此时,舞蹈创作者的创作想法已经成熟起来。由此,形象确立、动作设计、舞段组织、情节编排、舞台效果、道具使用、整体调度等等一系列环节逐渐展开并形成。

作为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舞蹈动作并不能对所有的元素做到随心所欲的表现,举例说,对于故事性的表达就是舞蹈艺术的难点。舞蹈动作的结构和所要表现的内涵大部分来自于舞蹈创作者的情感和体会。那么,观众在获取动作所要传达的情感和信息,以及对于艺术感染的认同感时,需要依靠和联想自己的记忆,情绪,经历和想象等等。舞蹈艺术形式传递给观众是一种将心比心,将情比情的过程。所以,正如文中已经提到的,舞蹈创作者的真情实感至关重要,源于生活的真情,升华于生活的实感。如此,舞蹈创作才会走进观众的内心而引发共鸣。

第三,具有时代感的舞蹈创作才会引起共鸣。艺术作品要紧跟时代的发展趋势,否则,艺术创作便失去了自身的生存价值。回顾那些流传至今仍赞誉不绝的经典舞蹈作品和创作,无一例外,他们所表现的主题和思想都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抓住了当下人们对于美好的向往和需求,并在舞蹈作品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上上升到了理想化的高度。任何艺术创作,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创新才得以生存和发展。舞蹈艺术和创作也需要成为反应时代形态的一种艺术形式,利用这种艺术形式去反应当下人们对于生活的追求和期待。

好的舞蹈作品除了给观众以美和艺术性的享受之外,更要让观众们领悟精神世界的美好,引发对于艺术和生活,甚至对于人生的思考,使大家对于自身的生活和我们所生活的社会产生一种关切的爱。

第四,舞蹈创作素材的积累和艺术修养的提高。积累丰富,才能在舞蹈创作中自由发挥。舞蹈语汇是靠积累丰盈起来的。舞蹈形态动作的形成是从日常生活中习惯动作美化和提炼出来的。丰满的舞蹈形象是对于生命的体现。

另外,对于其他艺术门类的学习也至关重要。创作舞蹈不仅仅是对于动作的娴熟运用,还要通过其他艺术手段和方式对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样,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情节发展,高潮的到来才会完整。

舞蹈创作者应具有很强的音乐感。不仅在音乐理论理解上,更重要的是对于音乐如何表现情感的理解。舞蹈创作者要充分培养自己的音乐想象能力,通过音乐使舞蹈动作具有抒彩,作品才会打动观众,和观众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并引发对于更深层意义的思考。

舞蹈创作想要具有独创性,想象力至关重要。比如,在舞蹈创作中,将传统的民间艺术作为舞蹈元素,加入色彩艳丽符合主题的服装使整个舞蹈演出更为新颖和创意。

在对服装进行设计和挑选时,要明白服装是辅助工具,是帮助指点主题;并且,服装要符合特定人物身份和性格特征。服装设计和其他舞蹈道具的加入和使用要充分考虑人体艺术,舞蹈演员使用肢体语言来传达情感,表达思想。

当然一个完美的舞蹈创作还包括对于灯光的了解。运用舞台灯光渲染浓烈的氛围,深化作品的主题,使观众更容易进入特定的场景。

第9篇:舞蹈创作范文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创作;民族文化;深入生活

中图分类号:J7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2-0043-01

目前,我国舞蹈界对“民族民间舞蹈”一词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有一些人认为两者是不同的概念,民间舞蹈是指存在于民间的、与专业舞蹈相对的舞蹈形式,而民族舞蹈可以在同一个民族内部兼容专业舞蹈和民间舞蹈两种形式,即只强调民族之间的差异性。本文采用舞蹈界比较主流的意见,即所谓民族民间舞蹈,是指舞蹈艺术家们在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基础上取其特有的审美特质而重新进行创作的舞台艺术作品。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目前有56个兄弟民族,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艺术资源。这些艺术资源与精神财富无不蕴涵着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心理素质和审美习惯,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从而为我们进行当代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和舞台演出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但是近年来,随着西方现代舞创作观念和训练体系的引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界像其他传统艺术一样受到剧烈的冲击。“中国民族舞蹈失去了市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生命力何在”的呼声越来越紧迫的压在民族舞蹈工作者的身上。甚至有人认为,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难以表现当代的都市生活。怎样把我们的民族民间舞蹈发扬光大,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民族民间舞蹈工作者要思考的重大问题。本文对如何促进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做了一些探讨,并提出两点建议。

一、必须深入挖掘各民族舞蹈文化的内涵

今天在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辽阔土地上,一共生活着56个兄弟民族。他们有着不同的语言和文化系统,以及既各具特色,又丰富多彩的舞蹈艺术。作为民族文化外在表现形式之一的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所呈现出的是各族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和丰富情感,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绎、发展着的民族文化。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每一个特有的动作和姿态,都是受其民族文化的烘托,与该民族特有的生活习惯、审美情趣相关联。例如,民族民间舞中经常出现动物形象,或者是该民族生活常见的动物,或者被赋予某种民族性格特征的动物形象。蒙族民间舞蹈以马、鹰等为代表,傣族民间舞蹈以鱼、孔雀等为代表,彝族民间舞蹈以虎、长虫等为代表。据不完全统计,各民族的民间舞蹈有数千种之多,风格各异。仅河南省各地就存在107个民间舞蹈类型,包括灯类、鼓类、伞类、扇类、船类、龙类舞蹈等等。

目前,一些所谓民族舞蹈作品,标榜着关注原生态,其舞蹈场景和动作猛一瞧似乎充满原始的味道,但仔细琢磨,我们却发现:舞蹈动作虽然充满野性,但是这些动作是无根的,在精神文化方面的表达是那么苍白无力,与民族精神没有丝毫关联。这从反面说明:没有对民族文化的真心尊敬和理解,没有对民族民间舞蹈生存环境和现实状态的深入考察,就根本不可能真切把握民族民间舞蹈的神髓,更不可能创作出有生命力的作品。如果我们只编排原始民族民间舞的几个简单的风格化动作,不去了解这些动作自身的审美意义和深刻的文化基础,就只能是徒有其形,而无其神,只能是空洞乏味。

因此,今天我们在进行民族民间舞蹈新作品创作时,一定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内涵,并进行文化背景的拓展,从而使舞蹈达到身心合一,内外交融的效果。例如,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苏自红院长在谈到她创编彝族舞蹈《春雨》中的一些体会时写道:“在舞蹈的开局,几声雷鸣后,演员排成几块不规则的棱形图形,上身以彝族罗作舞中变了形的单臂‘盖掌手’姿态,抖动着银铃,昂头迈轻盈的碎步,快速无声地、一片接一片地飘流而过。随着音乐的弱起推进,一个大三角形逐个横向交错流动,绷满了整个舞台……由满台散点猛收至台角的小凹弧形又呈放射性涌向舞台周边铺成大凸弧形;紧接大弧形转向台中快速奔跑成螺旋型“卷白菜心”;螺旋型又反转散开“满天星”;再错位形成大棱形等等,这一系列图形的变化好似奇特的‘万花筒’,然而却是人体动作在流动中一气呵成,感觉极为流畅漂亮。”舞台画面层次的不断变幻,使得简单的几何图形被赋予了灵性,令人仿佛置身于春雨滋润的彝家山寨之中,灵动和朦胧的美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民族精神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总之,我们在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中一定要体现对民族文化内涵的深刻认识和感悟,把各民族兄弟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本质的追问融入到自己创作的作品中去。

二、必须深入生活、热爱生活

生活是舞蹈创作的源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创编的动作、组合与素材,其主要来源就是各民族兄弟的日常生活。创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提取动作,并加以夸张和美化,并以该民族舞蹈特色为基础,进行有机地揉合,从而创造出动人的舞蹈语言。即使是创编神话传说等虚构成份比较多的舞蹈作品时,也需要具有一定的生活来源和依据。民族民间舞蹈的特点决定了编创者必须深入生活,热爱生活。只有细致的观察和体会人民的日常生活,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而不断变化艺术表现形式,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可能具有独特的个性,并避免与他人作品雷同。编创者如果只满足于抄袭已有的民族民间舞蹈元素,或者仅仅考虑用现代舞和芭蕾舞语汇去装饰民族舞,都是没有前途的。

2002年,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间舞系表演教研室主任靳苗苗编导的民族舞蹈《老伴》荣获第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比赛民间舞编导金奖、表演金奖,以及第二届CCTV电视舞蹈比赛优秀表演奖。《老伴》的创作表现了最平实的民间生活,舞蹈的主角是上了年纪的老俩口。为了从外形上相似,年轻的演员不惜破坏形象,在脸上画上皱纹。男舞者戴上黑框眼镜,装上白胡须,女舞者把牙齿涂黑,甚至弄出一颗豁牙。他们没有穿上绚丽夺目的民族服饰,舞蹈动作也不见潇洒敏捷的技巧。舞蹈表现的内容完全、彻底地表现最平凡的日常生活。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也像是一个难登大雅之堂的作品。然而,就是这个作品,不仅在剧院演出时赢得观众的满堂彩和热烈欢迎,而在电视媒体上亮相,并夺得多个大奖。

编导靳苗苗毫不避讳自己对“俗”的追求,她指出:舞蹈作品的“生活化当中又带有一种调侃的夸张,使舞蹈突破了‘年老’的限制更有活力与张力。而这种处理所形成的幽默感实际上也是相当生活化的,不需要言语,每个人都可以心领神会地发出笑声。”

“俗”,并非庸俗,而是生活化,是向生活乐趣的接近。为了接近生活,靳苗苗甚至打习见的民族舞蹈规范风格,在变形和夸张的动作语汇中,我们只能隐约看到鼓子秧歌与胶州秧歌的痕迹,以及汉族木偶戏中的一些动作特点。《老伴》不一定具有传统经典的民族民间舞蹈语汇,却一定具有在当代延伸的民间精神,第一次让当代的大众审美趣味揉合进入民族民间舞蹈形式当中,并得到主流舞蹈界的接受与认可。如实表现生活乐趣,也许正是民间舞蹈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当然,从我国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现状看,随着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民族原有的文化形态和生产、生活方式已经或即将消失,一些民族民间舞蹈也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存在土壤和社会环境。目前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很难见到群众自发翩翩起舞的情景了,真正意义上的民间舞蹈传人已不多见。不过,令人感到欣慰的是,随着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开展,各地政府和文化部门对本地的民族民间舞蹈越来越重视。我国政府已经举办了三届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节,拥有较高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含量的新编舞蹈节目不断涌现,一些舞蹈已具备了突出的艺术个性和较成熟的艺术表达方式。

总而言之,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精品是来自生活的,是需要用民族历史文化去哺育和浇灌的。为了得奖,为了应付晚会,为了经济利益去进行创作,是不可能编创出真正的好作品来。我们只有从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深入生活、热爱生活,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来。

参考文献:

[1]周大明.由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引发的思考[J].大舞台.2006(01).

[2]陈碧娇.1980年代以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作品风格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论文.2007.

[3]邢果.试谈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继承和创新[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