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学结合教学范文

工学结合教学精选(九篇)

工学结合教学

第1篇:工学结合教学范文

【关键词】工学结合教材;化学工艺专业;编写流程

职业学校的办学方向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目标是面向地方基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是职业教学工作的核心任务,这就要求职业教学要与各项劳动就业制度相一致,课程设置内容及教学模式要与企业岗位需求、就业准入标准的要求相衔接。实践证明,要使职业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具备职业能力,就必须使学校所学与企业需求相一致,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追求学生就业的高质量以及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

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传授知识、训练实践技能的重要工具,也是学校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反映。教材对于稳定教学次序、提高教学质量、更新教学内容、指导教学方向起重要作用。

一、“工学结合”教材的特色

1.教材是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应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鲜明特色。工学结合是将知识学习、能力训练与实际工作经历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模式,即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工与学是密切关联的;其课程的教学组织、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手段都与以陈述性知识为主的学科课程有所不同;选用和编写的课程教材必须改变学问化、著作化习惯,体现与项目过程紧密结合的学习模式。

2.“工学结合”教材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如何工作及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指南和蓝图,其学习目标是培养完成综合性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教材内容以项目任务为核心,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围绕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交织综合起来,随着任务和过程问题的复杂化,逐步提高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深度和广度要求,掌握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规律和方法,培养职业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工学结合”教材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多学科知识相融合的一体化课程的媒介。在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专业知识体系中,从初学者到高技能专门人才的职业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那些对实践至关重要的应用性知识,应是教材内容的首选;应将程序性知识中的处置性(经验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中的事实性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并融合必要的理解性和论证性的理论知识。

4.“工学结合”教材建设的前提是学习领域课程或项目课程的开发。课程开发的基础是职业工作(或项目)过程;通过对工作任务的职业情境的教学归纳,进而创设适合教学的“学习情境”使之具体化,即采用问题关联教学、项目教学和案例教学来实现。过程导向的课程学习既要使学生获得成功就业的资格能力,又要使其能够自行完成资格能力的更新,即培养自行获取职业资格能力的能力。

5.教材内容要追求工作过程的完整性,而不是学科结构的完整性。要打破先理论后实践、先基础后应用的思维定势,教材主体内容的展开顺序应由原来的“应用模式”,转变为从具体到一般、从应用到基础、从实践到理论的“建构模式”。教学应从问题开始而不是从知识结论开始,学生在自主计划、实施工作(或项目)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经验和知识。

6.教材的选用和编写,不仅要考虑工作(或项目)过程在学习现场实现对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的要求,也必须考虑适应职业学生的智能特点和知识、技能基础。学习情境排序要从简到繁、先易后难,知识学习优先是职业经验性知识,最终是基于经验的专业系统化深入知识。教材的运用要有利于激励学生争取成功的欲望,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享受智慧开启的经历,享受成功、增强自信。

7.工与学的不同编排关系,可形成多种具体的工学结合学习模式。课程的学习情境是依据工作(或项目)条件和学习主体而变化的,课程标准为教师创设学习情境、选用和编写教材及辅助学习材料留有足够的空间,因此,在教学中不要过分强调教材的作用,要灵活运用教材,组织适用于学习情境的教学运行文件和辅助学习材料,鼓励教师参与课程的开发,让教师成为课程教学方案的设计者。

8.在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教学中,要合理安排必要的学科教学内容及适用的学科性理论辅助教材;要加强多元媒体组合教材的建设,针对课程的不同内容和性质,选用不同的媒体进行教学:包括文字教材、视听媒体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信息学习资源等。在诸多媒体中,文字教材应作为主体教材。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必须在个人经验基础上建构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才能达到高技能专门人才的技术水平。

9.体现职业工作过程特征的教学模式必须有校企深度合作机制为保障。“工学结合”教材编写要吸收行业企业的实践专家参与,实践专家要在课程教学团队预先设计的问题导引基础上发挥作用。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必须有实践专家的深度参与;教材编写涉及到工作程序、操作规范、技术标准、生产条件等具体问题是否符合行业企业实际,要听取实践专家意见。

10.“工学结合”教材的主编应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丰富的教学实践和职业实践,懂得职业课程开发技术。教材编写需要把握两个原理和三个核心技术。两个原理:用工作任务引领专业知识;用典型产品或服务引领工作任务。三个核心技术:工作任务描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主动建构和有机整合;工作任务知识负载均匀化。

二、“工学结合”教材编写原则

1.教材编写人员要有多元性原则

工学结合的特点决定了教材在编写和选用上不同于普通教育的教材。教材的编写者不仅要有来自学校的教师,还要有来自企业的技术人员。这样的人员组合不但有最新的职业理念,又能使得教材内容贴近生产实际。

2.教材编写内容要体现职业性原则

教材内容不再按学科体系方式进行设计,而是根据职业岗位要求的知识与技能以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组织教学内容,强调一切知识和能力要为完成工作任务服务,即工作任务需要什么就学习什么,学习的重点是完成工作任务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内容即是明天的工作内容。

3.教材编写把握由易到难的原则

在选取工作任务时,必须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即由简单到复杂,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原则。只有这样,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才会循序渐进、逐步深入。任务之间可以有适当的重叠,但任务之间是一个递进的关系。

三、化学工艺专业“工学结合”教材编写流程

根据化学工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化学工艺专业岗位(群)需求及课程目标和任务,合理的选取教学内容,按照“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的思路进行编写。

1.职业岗位分析,构建课程体系

深入典型化工厂进行岗位分析,归纳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提炼职业岗位能力,参照化工行业职业资格标准,按照企业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遵循人才培养规律,构建化工生产工作过程、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2.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教材内容

在进行企业调研和企业专家论证后,认真分析化学工艺专业岗位群的基础上,提炼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参照国家化工总控工职业标准的要求,精选内容,切实落实“管用、够用、适用”的指导思想,确定课程对应的具体任务,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选取教材内容,设计项目、任务,明确具体工作任务后,要确定任务实施中涉及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教材编写。

3.确定教材编写体例

学科课程教材的传统编写体例一般是:前言、目录、绪论、正文章节、习题和思考题、参考文献。近年,许多职业教材突破传统教材编写模式,进行体例创新。有的在章节前面设有学习要点或以案例导入,或在章节后面设有案例分析、实验实训等;有的采用任务驱动式、项目教学式、单元模块式、知识案例式等各种体例形式编写。

“工学结合”教材的编写体例,根据专业课程的性质与作用、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条件的不同及教学模式的需要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但是,与学科课程教材的编写体例应该有明显区别。

重点改革的专业核心课程采用体现职业工作过程特征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建议教材编写的主要体例结构为:前言、目录、绪论、附录、参考文献。根据化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化学工艺岗位(群)需求及课程目标和任务,合理的选取教学内容,采用项目、工作任务结构层次,每个任务包括知识重点、技能要点、任务提出、知识链接、知识拓展、思考练习、课后作业等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目的更加明确,教师更容易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案设计。

工学结合教材建设是一项基础性、系统性工程,它涉及到学校的各个方面。既要有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编写队伍,又要得到学校领导和各系部的支持和重视,要严格规范管理从各方面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要加强教材建设的深入探讨和研究,从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编写出更多适应职业学校发展的工学结合教材。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5,39-46.

[2]路旋. 基于产品生产过程的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创新实践[J].职业时空,2011,07(2).

[3]张松斌. 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反思[J].教育探索,2008(12).

第2篇:工学结合教学范文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阐述了新形势下的技能训练模式、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模式,通过在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实践与探索,创新地提出“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 “五环六步”技能训练模式, 构建了与之相适应的“五环三方两性一反馈”评价模式,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 :技能训练模式 教学模式 评价模式 教学质量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提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例,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

从国家层面看,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集中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教学模式上体现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学习内容即为岗位工作内容;在实习实训中实现育人目标。

在国家领导的重视与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各类职业院校围绕校企合作,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专业建设、改革课程体系、完善基地建设、加强信息技术运用、培养师资队伍。笔者所在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创新 “校企合一、双元共育、综合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创造性地构建了五个技能训练环节,采用一体化教学方法,贯穿于五个技能训练环节。在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中,进行了“五环六步”的教学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能训练模式

产教融合是指产教一体、校企互动,教育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基于产教融合的内涵,通过行业企业调研,召开实践专业访谈会,从中提取典型工作任务,构建产教融合的课程体系,依托学校教学工厂,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构建了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滚动式”生产性综合技能训练、顶岗实习等五个技能训练环节,见表1。通过五个环节的训练,实现学生的专业能力从生手、新手、熟手、能手、高手五个阶段的循序渐进,满足企业对员工的岗位技能要求。

一是基本技能训练。学生完成从生手到新手的转变,完成汽车基本技能训练,以及认知汽车维修工作环境,学习机械基础、电子电工等专业基础课程。

二是专业技能训练。学生完成由新手到熟手的转变,完成汽车发动机、汽车底盘以及汽车电气设备三大汽车组成的学习。熟悉三大系统的工作原理,并且能够独立完成三大系统的维修。

三是综合技能训练。学生完成熟手的成长,完成汽车电控系统、汽车诊断与维修、汽车自动变速器的学习,有汽车故障判断能力,能够正确检测与维修车辆。

四是在综合技能训练中合格的学生,参加滚动式生产性综合技能训练。学生接受企业派工,完成机电一体维修工、汽车销售、汽车钣金与喷漆、汽车零配件营销、汽车美容等岗位的学习。

五是顶岗实习。学生采用班级轮流、学生岗位滚动的方式进行。

通过这几个环节的训练,实习学生的专业能力由熟手向能手、高手的转变,如图1所示。

二、“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教学方法

我们要实现工学结合,关键在于打破传统的以课堂教学、老师、理论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坚持把工学结合的理念贯穿在每个技能训练的过程当中。2009年技工院校开展了一体化教学改革,探索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的教学方法,六步法教学在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以专业技能为载体,以任务为导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精神,使学生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见表2。

师生以团队的形式共同实施工作任务,完成一个训练环节。在六步法中,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个人或小组的工作方式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流程,共同制订计划,最终完成整个项目,并开展个人和小组评价,学习的重点是学习过程,而非最终结果。整个过程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

合作性小组的活动方式为学生提供了集思广益、互相协作的空间,即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工作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学生通过参与项目的完成,体验到了创新的艰辛与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在于分析项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广泛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也有助于学生社会能力的形成。

三、“五环三方两性一反馈”的评价模式

构建“五环三方两性一反馈”评价模式,将整个评价体系渗透到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滚动式”生产综合训练和顶岗实习“五个环节”,如图2所示。通过学校、企业、政府(鉴定)“三方”共同对五个环节的实施进行过程性和结果性的“两性”评价,如图3所示。当学生毕业后,学校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听取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动态调整考核内容,以适用企业岗位能力变化, 实现“五环六步”教学实践的全过程评价。

四、“五环六步”教育教学成效

实施“五环六步”的教学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六个步骤贯穿于五个技能训练环节中,笔者学校选取一个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作为试点班,经过试点,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双方互惠互利

在深度校企合作的大前提下,学生进入“厂中校”学习,参加滚动式生产性综合训练。在校外教学点的学习中,学生很好地完成了企业岗位任务,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极大提高,职业素质进一步提升,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在试点班的就业情况中,全部学生顺利就业。其中,有50%的学生最后留在了实习企业中,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深度的校企合作,使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提升了专业品牌;企业也从中培养了忠诚度高的实用型员工。校企双方实现了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2.推进滚动式生产性综合训练,实现就业多样化

滚动式生产性综合训练是学生专业技能向高手、能手转变的过程,是实现教学过程到生产过程、校园文化到企业文化、学生到员工的无缝对接的重要环节。通过训练,学生具备了胜任多个岗位的能力,并且发掘了自己的岗位潜能。因此,在学生就业情况中,改变了以往毕业生单一的进入维修企业从事汽车维修岗位的情况。从毕业反馈情况来看,学生能够从事汽车维修、整车销售、配件销售、汽车保险、汽车美容、汽车钣金等多种岗位,大大拓展了学生的就业面。

3.创新评价体系,育人结硕果

“五环三方两性一反馈”的创新评价模式实现了教学与教育结合、过程与结果结合、全方与局部结合、静态与动态结合,保证了“五环六步”教学实践的教学质量。试点班获得多项荣誉,被评为学校“模范班级”,在2013年被惠州市共青团评为“惠州市五四红旗团支部”。班级江文龙同学被评为第二届校园“十大文明”学生,获得学校学生的最高荣誉;郑文新同学在顶岗实习期间,代表企业参加了第三届惠州市维修企业技能电视大赛,勇夺冠军,成为惠州市汽车维修技术能手。创新的评价模式使学生的思想品德与专业技能得到全面提升,实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研究新法[M].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2007.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第3篇:工学结合教学范文

摘 要: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强调施教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中做,做中学掌握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提高职业素养。本文结合德国双元制理论根据钳工教学内容运用六步教学法于施教过程中,不仅能达到教学目的、而且也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享受学习过程。

关键词 :双元制 钳工 教学方法 六步教学法

一、问题的提出

200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制订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做出了新的规定:第一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对中职学校学生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中职教育明确了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

一方面是教育的高目标,一方面是工作岗位的多元化标准,众多企业对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高要求。钳工的学习是学生对机械制造认识的开始,锉削、锯割、划线、钻孔、攻丝、套扣、装配等是钳工的基本操作技能,要让学生学习这些简单枯燥的技能,仅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在钳工教学中,很多老师都做了研究工作,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法、分工协作法、过程分解法等。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引入六步教学法实施教学。该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问题的答案,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学习过程的设计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充分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强调在教学中体现职业岗位与职业行动,学校学习与工作实践交替进行,实现“工作”和“学习”两个不同的内容的有机融合,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满足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

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引入六步教学法,强调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性,突出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六步教学法在钳工课堂中的教学设计

以机械技术系某钳工中技班“冷冲模具装配图—冷冲模制作”课堂教学为例,设计课堂教学过程。

第一步,确定学习目标。

主讲教师首先回顾上阶段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对存在问题进行提醒,要求在新的学习过程中加以避免;对好的现象进行表扬,要求在新的学习中加以发扬。其次,提出以下新课学习目标。

一是能够独立分析图样。

二是具有清晰的思路,制订准备方案。

三是掌握锯割的技巧。

第二步,设置问题。

以制作的冷冲模模型为教学参考资料,为学生讲解制作过程任务中所涉及的知识、技术和工作方法进行介绍,重点针对技术难点进行铺垫,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提前思考,进入状态。

一是看图思考工件制作思路、技术难点、注意事项等问题有哪些?

二是在保证加工质量的前提下,有哪些可以省时、省力的好办法?

三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准备毛坯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第三步,制订计划,设计学习过程。

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设置问题,认真分析零件图,思考并自主制订学习计划。对学习过程中的具体环节,根据问题设计解决途径,进而在学习计划实施过程中加以验证。

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碰到学习问题,或查阅资料,或与同学商讨,或请教老师,待弄懂问题、解决难题后,继续“做”。

第四步,过程监督,角色扮演。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们明白自己的角色,分工协作,充分扮演好教练的角色。教师有的巡回指导并时刻强调安全意识,有的在咨询台点拨并解决前来咨询学生的难题,有的对学生进行专项技能工艺指导等。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和控制者,在学生无法自主完成任务并请求帮助时要给予适当指点,促进学生通过自主思考解决问题。

学生按已分好的学习小组,到达学习岗位,投入学习活动。

第五步,检查,点评学生学习任务完成情况。

该过程,要求学生在下课前15分钟,到实训室门前整齐列队,聆听主讲教师对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对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给予解答。其他教师检查实训场地卫生、设备保养、工量具摆放等工作。

第六步,评价。教师结合课堂,给予学习综合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必需的技能外,还要培训和锻炼学生其他能力:独立学习的能力、计划能力、社交能力以及责任感和认真工作的态度等。所以,教师既要对学生操作技能进行评价,也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能力评价。

在技能评价环节,根据工件产品要求,分别对ф12H7(2处)、ф8M5(2处)、ф6.5mm(2处)等12项技术指标进行评分。

在职业素养评价环节,分为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三项内容。并针对不同的评价模块设置不同的分支参数。

总评成绩=自我评价×10%+小组评价×30%+教师评价×60%

2.教学分析

学生完成任务工件检查,完成工件情况分布,如下图所示。

该班共有学生50人,针对学生完成工件的情况进行统计,优秀的占24%,良好的占36%,合格的占36%,不合格的占4%。综合情况显示,教学效果良好。

三、小结

工学结合模式是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为本位,在钳工教学中采用六步教学法,学生能在较好地掌握技能的同时,充分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卢建民,钳工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科学时代,2009(1).

[2]吕纪霞,钳工教学方法改革[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7).

第4篇:工学结合教学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 英语教学 工学结合 应用策略

【Abstract】University English is a foundational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t is not only the main way of learning English knowledge and skills for students, but also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and far?鄄reaching impact to their career and long?鄄term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Work?鄄ntegrated Learning Teaching Mode which conforms to the curren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ing situation much more is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university English teaching.

【Key words】 university English; English teaching; Work?鄄integrated Learning; application strategies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110-01

一、工学结合简介

工学结合最早始于英国桑德兰得技术学院的“三明治”教育模式(Sandwich Education),成形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的“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后来为了凸显工学集合的基本特征,由世界合作教育协会于2000年改称为“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Work?鄄integrated Learning),即“工学结合”。其核心理念为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运用于大学英语教学当中,即: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参加实际工作结合在一起,使他们能学到课堂中学不到的东西,并接受一定的职业训练,取得一定的工作经历,从而顺利地进入职业生涯,有利于今后更好地发展。[1]

二、大学英语中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

(一)精心选取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源泉和途径。根据英语语言交际性能的本质,英语教学的实质应为语言交际的实践活动。因此,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英语教材的编排以《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标准,在“体现高职特色,突出专业型、实用性及实效性”的基础之上,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为指导原则,难易适中,并关联实际工作操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切实以培养学生实际的语言运用技能为主。[2]此外,在实际的大学英语教学中,许多高职高专院校采用的是通用教材,难以适合各自的教学实际,不利于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开展。因此,大学英语教材的选取和编排一定要按照自身教学实际,并考虑到工学结合的需要进行。

(二)优化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学生习得语言技能,进行语言操练和实践的主要阵地,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效率的提高至关重要。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将学生作为被动知识接受者的“一言堂”和“满堂灌”传统教学方式已不再适合,优化后课堂教学应以真实的职业体验为情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主体。首先,教学场所开放化。不能再局限于教室,可以在车间、企业、酒店等职业场所,使学生在真实的职场环境中进一步感知和操练英语。以机电专业为例,可以让学生置身于车间,亲身体验车、磨加工和返工、组装等生产程序,并在体验的过程中掌握实际的英语用语。其次,教学方法多样化。彻底摒弃说教式教学,转而采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和兴趣的项目教学法、任务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

(三)充裕师资力量。充裕的师资设备是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率、实现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有效化的重要保证。教学目的的实现与教学设施和资源的配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教学的方法和手段等都息息相关。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与“以传授知识为目的”、“为教而教”的传统教学不同,其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复合型、技能型专业人才,因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职责不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是要善于组织,突出实用,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为重点。因此,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及教学目的的实现,要配备以充裕的师资力量,建立起师德过硬、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型”教师队伍,用以组织和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实践,确保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全面发展。

(四)完善评价体系。科学合理的评价是对教学过程的总结和升华,完善的评价体系可以使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走上可持续化发展之路。工学结合模式是订单培养、工学交替、项目驱动、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因此,其评价体系应具有社会开放性的特点,即应由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辅而成。形成性评价在于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学习能力、操作技能、学习效果等,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主性,学习方法和资源的有效性、合理性,动手能力、操作程度的熟练性,日常学习内容和作业的完成情况,参与实践的数量和质量等。而且,其比例要占到学生总成绩的60%以上,一来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二来有利于克服学生“平时不努力,考前抱佛脚”的临时突击现象。

三、结论

要将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运用于大学英语教学,就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和策略,用精选的教材去灌溉,优化的课堂去实践,充裕的师资去保证,完善的考核去升华。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不但具备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而且还能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提高英语实用技能和自身专业素质,从而实现“实用为主,够用为度”,成为符合社会和时代需求的技能型、复合型现代化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第5篇:工学结合教学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终生教育;高等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206-02

近年来,高职教育理念不断更新,从以前的“本科压缩饼干”到今天“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终生教育”理念,“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已在工科高职院校深入人心。随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理念的深入,与之相适应的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也应随之跟进更新,更好地为培养学生服务。在工科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是工科高职院校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一方面它为学生后继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另一方面它对学生终身科学思维的培养和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一、重视高等数学教学

数学从洋务派、维新派开始就一直被看作是一种实用、富国强兵的工具,现在,“终身教育”的需求及数学学科的特点,中国学者已认识到高等数学是一个应用广泛、解决问题的实用方法。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很多企业已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依赖的是现代“数学技术”的发展,“数学无处不在”,高等数学已渗透到各个领域,各行各业都在运用数学,特别在生产实践中的重要应用地位和作用已普遍地被人们所认识,它的生命力正在不断地增强。所以我们要重视高等数学的教学,要纠正片面地认为高等数学仅仅是为专业课教学服务的错误认识,要让高等数学技术真正成为一门普遍实施的技术。[1]

二、构建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具有一定职业素养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要本着“应用为目的,必需、够用为度”原则,努力适应“对人的素质要求的变化,不仅是知识、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应变、生存、发展”,所以工科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教育,除了要为专业教育提供“必需、够用”的数学基础,同时还要为终身教育奠定一定的接受未来延伸教育的基础,使学生能成为高素质的、综合运用数学技术的能跟上科学与新技术的发展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只有构建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才能使学生既具备专业的、必需的数学知识,又具备自我发展的终身能力、发散思维的联想能力、丰富灵活的想象能力、与时俱进的开拓能力、一眼看穿的洞察能力和学以致用的应用能力、高度灵活的综合能力等等。

三、紧密结合专业需求进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原则,决定了高职数学要紧密结合专业进行教学改革。

1.构建适应相应专业的数学教学新框架,打破原有的数学体系,不过分追求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跳出已有的教材束缚,结合专业需求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设计、整合,根据专业特色建构教学体系框架,编辑出有专业特色的讲义或教材。如管理专业加强复利与贴现、需求价格弹性、最小投入、最大收益等教学,删除曲率、曲率半径、变力作功、液体压力等。

2.从专业教材提炼具体案例或选择生活实例导入数学概念和理论,这样不仅加强了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同时也加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针对化工专业的高等数学常微分方程模块教学,可从专业教材提炼一级反应的积分形式,这样不仅加强了学生对抽象概念及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加强了学生数学与专业紧密结合的感觉。

3.要强调对概念的理解和突出专业人才的能力培养,在教学中要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降低理论要求和重复运算的训练,重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如针对化工专业的学生,在介绍导数的概念时,可引入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理解凡涉及变化率的问题都用导数来解决,这样就达到了既强调对概念的理解又突出专业人才能力的培养目标。[2]

四、融数学建模思想与教学中

高等数学对学生的培养,不只是数学定理、数学公式,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个正确的思想方法,而且依据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能够不断创新,不断地找出解决问题的新途径。而数学建模正是实际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桥梁和途径,所以建模是数学走向应用的必经之路。

数学建模是对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在一定的合理简化假设之下,综合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建立数学模型,利用计算机等工具来求解这个数学模型,将其结果返回到实际中去检验,最后应用于解决和解释实际问题,乃至更进一步地作为一般模型来解决更广泛的应用。教师可开设实验课,改变传统的以灌输式为主的课堂教学为课堂讲授、实验室教学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融数学建模思想与教学中,引导学生猜想—假设—思考—探索—发现—验证—实践或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从单纯的知识学习向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使用计算机和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方面转化,让学生真正接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教育;同时在学完一个模块内容后布置一次开放性与专业或实际生活有关的大作业,让学生主动养成用数学建模思想和借助计算机工具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习惯。[3]

五、兼顾学生学习兴趣和个性的发展

我们的教育重视统一要求而轻视兴趣和个性发展,没有兴趣和个性就没有创造性。

1.高等数学教学可开设讨论课,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活跃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

2.尝试采用多媒体教学,借助多媒体强大的图像功能进行演示,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可视、富有动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建立网络教学平台,能充分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便随时和教师互动,随时调整学习节奏,能更好地兼顾学习兴趣和启发学生个性的发展;

4.成立数学协会,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和有意深造的学生在高职阶段打下厚实的数学基础;

5.在布置习题时分必做和选做两部分,使基础差的学生能做到最基本的要求,基础好的学生能进一步发展,为他们参加专升本考试、自学考试及进一步深造,助一臂之力,真正做到因材施教。[4]

6.适当降低考试要求,采取开卷,增加过程性评价比例,使绝大部分同学通过努力能通过考试。

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终身教育”理念,为工科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成长做出课程应有的贡献,是高等数学教学中值得深思的问题。在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终生教育”的今天,高等数学教学既要保证工学结合、专业必需够用的目的,又要保证终身教育、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培养,这是所有从事高职数学教育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当然,随着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教学手段的不断优化,学生会真正体会到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好处,会切实感受到学数学有用。

参考文献:

[1]韩中庚.数学建模实用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王角凤.二级学院管理下的高职高专数学教学需走专业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2).

[3]李国梅.高职高等数学教学与数学建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第6篇:工学结合教学范文

(一)工学结合的管理过程随意性强

学生在学校学到了一定的操作能力,但是这种能力不能达到岗位工作的具体要求,因此企业要花一定的时间来对这些操作能力进行后续的培养。同时,因为相应的教学要求,部分经过培训并合格的学生在下次交替的时候或者毕业的时候可能不再从事这种操作技能,这样就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上面的各种原因导致那些以校企合作为主的工学结合在操作过程中,不能接受或者实现学校提出的一些合作要求,导致校企合作中的很多目标得不到具体的实现。而学校为了让学生能够有较好的实践机会,对企业方的要求只能迁就。所以,从中可以看出,因为没有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进行科学认识,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管理中总是出现简单化和随意化的现象,这样就不能很好地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应目标。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时候,都处于初级阶段。学校根据自身的教学计划,将学生生硬地推向企业,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只是被动地接受。学校同企业在合作过程中,没有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材建设等方面设计出符合教学需求的项目,只是对企业的需求进行一味的迎合。对企业来说,只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简单的实习机会,没有去考虑这个工作岗位能否符合学校教学计划,或者能否让学生取得相应的发展。这样就让学生的实习成为了企业的一种最为廉价的工人。学校与企业这种简单的合作方式,完全不能让企业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对学生的技能进行培养,更不能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

(二)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

工学结合这种教学模式,同高校传统的理论教学是不相同的。工学结合的教学具备直观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特点,最为主要的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学习过程。要想提高实习教学质量,就要建立健全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同时要将工学结合教学上升到一定高度,主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建立科学、规范、合理的管理制度体系,才能让高职高专院校的工学结合的教学和管理得到重视和加强。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的要求出发,在教学计划中纳入工学结合教学内容和要求,同时要将它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进行明确,并且要各级教学组织和指导教师参与进来,明确规定他们在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任务和要求。

(三)教学管理人员对工学结合的管理能力有待提升

对高校管理运行来说,教学管理是核心问题,这样才能让全校教学能够有序地进行。但是,不少高校的管理人员每天都在一些杂务中繁忙工作,工作压力较大,缺少必要的进修机会,无法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在教学管理方面不能更新自己的思想和观念。不少管理人员的工作处于一种周而复始的程序状态中,这样就让他们缺乏主观能动性,缺乏创新意识。同时,管理人员没有进行相关的业务培训或者进修学习,无法让自身管理水平得到提高,这样就很难同教育事业的步伐相吻合。另外,出现了教学管理岗位人员的配备不合理,教学管理人员不足等现象,甚至因为一些原因让管理人员调离岗位,这些都能够对管理工作造成不利的影响。特别是学校忽略了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工作,总是从自身学校教育出发,这样也导致了工学结合的教学水平得不到具体的提高。

二、加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适合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

要建立健全适合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就要从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这些具体的特点出发,努力创新教学管理方式。所以,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要多关注企业实践各个环节的建设,不能只是关注学校的课堂教育,要在实践环节中制定出相应的标准,将学生在工作中的适应程度同企业的满意程度结合起来,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点工作。要从市场规则方面着手,制定适合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培养目标,充分考虑培养计划自身的系统性,同时对教学环境进行考虑,注重可操作性和可实现性。

(二)创新教学管理方式,加强远程教学监控

一个国家想要兴旺发达,创新是最好的动力。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以及工学结合中要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模式。工学结合模式的教学,教学质量的理念是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教学方式要以弹性教学为主,在安排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的时候,要按照企业实际工作季节和工作周期进行。同时,在考核的时候,要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多种形式的考核。另外,因为校企合作和实践教学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果使用传统的教学监控方法是不能实现的,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跟踪监控学生学习情况,同时也可以对企业的教学情况进行了解,便于发现和及时处理问题。学校同企业以及教师同师傅等这些方面的合作,在管理、监控与考核方面要加强,这样才能让工学结合中的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能够落到实处。要组成相应的督导小组,具体人员应该由企业、学校教务管理人员以及在岗教师共同组成,这样才能全面监控教学工作。在实施创新督导方法的时候,从学校与企业的特点、岗位以及相应的能力要求出发。保证工作岗位与学习专业知识保持一致性,同时不能同国家法律法规相违背,并且在保证学生在企业的人身安全的基础上,让工学结合的教学相互促进。

(三)提高教学管理队伍综合业务能力

学校有着繁多复杂的教学管理工作,若要将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做好,就需要教学管理队伍具有高素质高水平。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同传统的学校教学运行管理模式有着很大的差别。要让教学质量水平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应该从工学结合的特点出发,根据相应的工作流程来配备相关工作人员,同时要对这些教学管理人员进行不定期的业务培训。另外,要通过适当的方式,将那些具有高学历、高素质、高水平的优秀人才吸引到教学运行管理队伍中来,并且要让现有的管理人员树立起终生学习的观念。可以通过一些政策激励机制,将培养和对教学管理人员的考核等方面充分结合起来,将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完全调动起来。通过这些方法才能让教学管理形成科学化和规范化,能够让教学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得到最大程度的强化,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

三、总结

第7篇:工学结合教学范文

结构方面:一是结构要素的变化。即由原来的学校(教师)、学生两大要素,转变为学校(教师)、学生、行业企业(用人单位)三大要素。二是要素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过去,学校中的关系主要是教师、学生之间的二元关系,学校主要关注学生,很少直接关注企业、用人单位的需要,企业也甚少关心学校培养的人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企业与学校、学生、教师是一种间接关系,而非直接关系。现在变成了三元关系,企业与学校、学生之间关系日益直接,更加复杂。学校是“主办方”、组织者,有广泛联系用人单位并争取他们的支持与合作,为学生安排教学、实习实训单位和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责任;学生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准雇员”,有参与学校和企业安排的学习和实习实训的责任;行业企业是学生的未来雇主,有必要参与学校的教学,提出他们的人才需要,并提供可能的教育教学条件,安排工作岗位供学生实训实习,甚至直接就业,同时与学校合作共同管理学生。内容方面:工学结合作为一种教育思想、人才培养模式,与高职院校传统教学思想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引发了职业教育理念、办学思想、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的变化。如,它要求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计划、质量评价标准,教学过程要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学生的角色要与企业员工的角色相结合,学习的内容要与职业岗位的任务相结合,从而实现人才培养市场化、能力培养专业化、教学环境企业化、教学内容职业化,要求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形成密切协作、相互促进、互利共赢的办学机制、育人平台与合作路径。工学结合对职业教育思想和教育结构的深刻影响,必然颠覆传统的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将对传统的高职教学管理提出新的要求。

二、工学结合对高职教学管理提出挑战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更多是传统的教学管理,承袭的是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随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现有教学管理的一些弊端逐渐显露了出来。

(一)管理观念不开放

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它更强调学校与社会、产业、岗位之间的联系,更加强调面向社会、企业和岗位办学。这决定了高职教育教学的开放性,如人才培养的市场化、教学空间的多域化、教学内容的职业化、教师队伍的多源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等。尽管工学结合成为职业教育的主导性办学思想时间不短了,对高职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真正落实到高职院校领导、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的思想意识中还需要一个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比较缓慢的。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院校习惯上把人才培养、教学过程看成是学校内部的“生产过程”,是一种封闭的过程,其主体还主要是教师和学生、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行业、企业还没有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伙伴参与到教育教学中,“工作世界”也没有成为学生必须学习和适应的目标与对象。很多高职院校把开展工学结合教育仅作为解决原有模式下的学生生产实习的一个途径,没有将其视为职业教育的主导培养模式来建构教育行为,没有真正接受工学结合教育思想。不少高职院校办学理念还比较封闭,没有真正树立面向产业、市场办学的意识,专业设置比较随意,不能紧跟市场人才需求;课程体系和内容以学科体系为导向,而不是面向岗位;教学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而忽视职业技能培养,办学基本还停留在“闭门造车”阶段,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学结合教学管理体系的有效构建。

(二)组织结构不健全

工学结合是工学交替进行,意味着人才培养不再是学校一家的事,而是需要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才能完成,需要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没有校企合作就没有工学结合。在现有的教学管理组织系统中,工学结合的重要性没有得到体现。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组织结构大同小异,大多是移植普通高校的组织结构形式,机构的设置上采取板块化的管理结构,分为行政职能部门和教学部门两块,相关行政职能部门承担相应的管理业务。很多高职院校在学校层面缺乏一个负责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综合协调与组织的机构,很多院校都是由教务处来负责,而在教务处内部,也没有相应的专门机构来负责,一般是由实践教学管理科室负责。这导致很多学校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缺乏统一规划和顶层设计,基本上处于教学单位单打独斗、各行其是的情况。尽管有的学校设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等机构,但受制于整个大环境的制约,大多数机构没有实质性地发挥作用。同样,很多企业也没有意识到与学校合作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对校企合作没有积极性,企业内部关于基于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组织机构几乎没有。校企合作的不足导致了工学结合缺乏坚实的基础,“工”无法落实,工学结合就无从谈起。

(三)教学运行机制不灵活

工学结合由于有行业企业的参与,教学过程安排除了要考虑知识的学科体系、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外,还需要考虑企业的生产规律和过程安排,从而改变了传统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及相应的教学过程管理。不同专业的企业生产规律和过程安排各不相同,甚至同一专业与不同的企业合作都会有不同的要求,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都会有差异,教学时空组合呈现多种样式,教学组织形式也各有特色。各专业可以根据行业企业的不同需求,适时调整“工”“学”的时间顺序和空间地点。因此,工学结合的教学过程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各专业根据自己专业的特点进行安排,做到工学过程安排科学、衔接合理,而不应该为了管理的方便片面追求全校性的统一,其教学运行管理应该更具有弹性。但是,目前高职教育的主导性教学管理模式是一种行政化的管理模式,主要是一种由校领导负责、教务处牵头、系部为基础、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教学管理组织模式。这种教学管理模式的优点是政令通畅,教学管理网络具有严密性、实用性和有效性;不足之处是开放性、整合性和自主性不够。这种模式下,管理比较高效,教学运行以知识的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依据,以课堂为中心,以“周”为单位,编制教学工作计划,开展教学过程,进行教学管理,全校教学工作步骤比较统一,地点、课程、任课教师一目了然,教学的计划性较强,教学进度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运行稳定有序,管理便利。但是,它不能及时根据产业结构变化和企业用人需求状况来灵活调整专业和人才培养方案,不能根据工学结合的要求灵活调整教学安排,不能根据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不能很好地适应工学结合的需要。

(四)师资管理机制落后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求教师必须既懂理论,具有丰富知识,在课堂上能说会道,又会实务操作,熟悉一线的生产实践。而目前的高职院校中,常常理论教学教师较多、懂技能的实训教师不足,这使得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遇到不少困难。由于教学的需要,学生学习与“工作”相互交替进行,高职教师往往需要下企业、进车间挂职锻炼、指导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践。但很多教师观念没有转变过来,仍然停留在高校教师就是在“书斋”做学问、课堂授课的传统观念中,认为下企业、进车间不仅耗费时间,增加教师的工作量,而且降低了教师的身份,不仅没有积极性,反而存在抵触情绪。并且教师挂职锻炼、下企业指导学生的业绩考核、工作量计算等都属于新问题,还处于探索之中。种种这些问题都对高职院校的人事管理、薪酬分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增加了高职院校的办学成本和教师管理的难度。另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需要一大批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专家、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这能充分发挥他们熟悉生产流程、技术,技能娴熟的优势,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特别是一些实务课程和实训环节的教学,可以弥补学校专任教师的不足。但是,这些兼职教师没有经过专门的教师职业培训,不熟悉教育教学理论,教学技能不娴熟,教学能力和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这些兼职教师还隶属于原单位,难以全身心投入教学,学校很难像专任教师一样对他们进行管理,教学质量也难以保证。

(五)质量监控体系不完善

对于工学结合对教学质量监控的新要求,现有的质量监控体系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一是教学质量监控存在盲区,表现为教学质量监控主要集中于校内、课堂,对于实践教学环节监控较为薄弱,对校外实践教学过程的监控几乎是空白,很难保证教学的质量。二是监控运行机制有待优化,特别是工学结合过程中没有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的监控运行机制。对于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实训,校内的督导、监控还处于没有意识或想监控却又无法监控的状态。而企业对在校学生实习实训不能像管理企业员工一样管理,也不像学校管理学生一样进行管理,对学生的管理和质量监控比较宽松。同时,企业对经常性参与校内质量监控缺乏意愿和动力。三是质量评价价值取向有偏差。目前教学评价的主要形式有学生评价、同行互评以及督导评价,主要是学校内部评价,社会、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参与较少。这种评价过于偏重理论教学的质量监控和评价,忽视了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和评价;重视学生知识的考核评价,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和能力素质的评价。

(六)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滞后

第8篇:工学结合教学范文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英语;教学创新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教育部2006年颁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这是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教育环境和资源,将学习与工作有机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新模式,这一重大变革也给高职院校如何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提高高1生英语教学质量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在新模式下改变高职院校传统的英语教育理念,去顺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和新趋势,实现英语教育的创新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一、工学结合理念下高职英语教学创新的意义

“工学结合”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桑得兰德技术学院工程系和土木建筑系于1903年开始实施的“Sandwich Education”教育模式。随着这一模式的不断发展,到上世纪80年代成立了一个“合作教育协会”。2000年,协会理事会经讨论决定,将“合作教育”改名为“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这便是工学结合的基本特征,而工学结合这个名字也就被完全确立了。由于这种办学方式具有很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具有很强大的生命力。可以说,它是世界职业教育的必然产物,也是当今职教的亮点。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是,遵循职业教育基本规律,以适应现代经济建设、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需求为原则,建立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密切协作、相互促进、互利共赢的机制,以着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根本目标的高职教育模式。学生在学习期间,既要在学校接受与职业相关的理论教育,又要在实训基地进行相应的职业技能训练,还要在行业所属企业中完成一定的生产性作业。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是校企双方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一种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学校能够把办学空间延伸至企业,争取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支持,为高职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和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学校也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条件为企业培养输送合格的符合企业需求的实用人才,从而达到校企合作的双赢。工学结合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

以“工学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改革是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新思路。高职英语作为高职的一门主要公共基础课程,如何适应这一需要,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注重学生的能力与就业市场的对接,就比须改革教法,创新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二、“工学结合”的高职英语教学创新的关键要素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合作性特点。高职英语必须在三个方面进行调整、改革和创新,才能满足高职教育普遍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才能切实促进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强化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

在高职英语人才培养过程中,英语教师对英语教育的成败具有很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教师队伍的建设已经成为提高教师素质以适应社会以及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是新一轮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工学结合”教改需要打造一支师德过硬、专兼结合,能适应相关专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有较强社会服务能力的“双师结构型”教师团队。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英语教师首先在教学观念上很难接受工学结合模式,英语教师所熟悉的传统教学观念中的三个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学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三中心原则也被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所提倡的“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本”、“以能力为本”所取代,两者在教育目标、教学理论、教育要求、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反差,给广大的英语教师带来了强烈的思想矛盾,许多英语教师感到压力很大、内心困惑、无所适从。其次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大多是一毕业就进入高职院校任教,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概念模糊,在课程开发、课程研究、科研等方面的能力不足,不能满足工学结合在能力方面的要求。

高职院校英语教师适应工学结合模式的要求,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英语师资队伍。一方面,职业技术院校要不断引进既有实践能力,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高素质教学人才来充实师资队伍,完善合理师资结构;另一方面,要定期安排教师参加专业研修,到基层企业进行实习锻炼;鼓励英语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要求老师做到既能动口,也能动手,既要善讲,更要会做,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适应学校教学要求。另外,.加强教师培训,不断提高综合能力,适应工学结合的高职教学要求。

(二)突出职业特色的教学目标

第9篇:工学结合教学范文

关键词:工学结合 教学效果评价

教育部2006年下发的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指出: 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近年来,一大批高职院校走上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道路。这种方法的推行,改变了高职院校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成为我国高等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与变革。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如何有效的建立教学质量监控机构、合理的制定评价标准,科学的评价教学效果,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者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定义和类型

“校企合作”是办学模式层面的概念,是有效利用学校和企业双方的资源,培养适合企业和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办学模式。“工学结合”是人才培养模式层面的概念,是在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学生在校学习和在岗学习交替进行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是校企合作的有效方法和途径。目前,我国已经形成多种有效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从合作深度来看,由浅入深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1、浅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计划主要由学校制定,并且学校承担了大部分的培养任务。企业一般只是根据学校要求和学校签订实习协议。企业被动的完成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任务。这可称为一种“学校主体”的合作模式。2、中层次。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学校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订单式”培养。企业接收学生在对口岗位实习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并对学生进行成绩评定。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兼职上课。这可称为一种“联合培养”的合作模式。3、深层次。企业以设备、场地、资金等多种形式向学校注入股份,企业对学校全方位、整体、深层参与。企业对学校承担决策和计划等管理职能。这可称为一种“企业为主”的合作模式。

二、传统教学模式与工学结合模式教学差异

从我国的实践来看,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仅仅停留在“学校主体”的浅层次模式。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实现了比较深层次的“联合培养”模式。只有少数学校实现了“企业为主”的最深层次的合作。在本文的讨论里,指的是已经实现“联合培养”的工学结合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与工学结合模式教学质量评价存在很大差异。

1、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发生了改变。传统模式下教学全部集中在学校, 新模式下,教学的很大一部分表现为企业实践教学。教学强调“工学交替”,要实现“学中做、 做中学、学做合一”的教学目标。传统的教学教材,一般都是以理论知识点为章节区分,新模式下,往往选择以“项目驱动”、“任务驱动”、具体案例等为教学内容。

2、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传统模式下,教师承担了一个知识介绍者的角色。新模式下,教师要承担工作任务的设计者、解决者、解决方法改进者的角色。在这种模式下,对教师的实践能力,管理能力、驾驭教学内容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学生学习的方式发生了改变。过去学生一般依赖于课程老师的知识讲授。新模式下,学生将面临工作中的实际问题,需要利用各种资源,解决好这些问题。学生需要学会自我总结、自我完善。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专业技能的学习,同时也是职业素养、管理能力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一般能获取一定的报酬,这也是传统学习模式下很难获取的。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进行教学效果评价的要求

传统的高职院校教学效果评价,都是由学校完成的。高职院校一般将专业技能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分成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核心技能等模块,然后通过不同的专业课程教学安排学生学习,学生学习到一定时间后安排学生考试,最后给出成绩。很显然,这种关注学习结果的教学评价,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并且往往和企业的实际要求脱节,不能实现学生的学习和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我们必须建立一个可以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相匹配的、系统的、操作性强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1、评价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专业技能、还要涵盖职业素养、管理能力等内容,要实现评价内容多样化。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效果评价必须结合教学条件、学生能力、职业鉴定、教学成果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价。教学条件的好坏,影响到教学效果。开设工学结合的专业课,必须要有比较好的教材、相适应的岗位环境。教材一般应按照“任务驱动”或“项目驱动”的模式来编写。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不能仅仅从是否掌握某项操作来判定,而应该把学生的职业素养、人际沟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纳入评价内容。不仅仅关注校内和现在,还要关注学生是否能够触类旁通,能否从某项操作的掌握中,对其他企业的同类设备,也能够熟练的掌握。此外,还要关注技能鉴定以及和技能比赛有关的专业课程,可以将技能鉴定情况以及获奖情况纳入评价内容。

2、评价主体不能只局限于学校教育教学主管部门,还应纳入企业、学生自己、任课教师等多方面的参与者与实践者,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校教育教学主管部门往往是教学效果评价的主体,在新模式下,必须要打破这种局面。评价主体变成了学校、企业、任课老师、学生自己乃至行业专家、职业鉴定机构共同参与的多元化主体。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教学效果的评价,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标准。对企业而言,有用人单位的评价标准。企业关注的是,能否实际掌握企业当前设备的操作、能否和他人团结协作。从企业同行、行业专家来看,更关注的是是否具有职业资格证书以及某项专业技能证书。从学校来看,更关注任课老师讲授的知识点是否为学生所理解。在“工学结合”模式下,企业的评价将占据着很重要的分量。如果学校认为教学的效果很好,可是企业不认同,学生不能在企业实际操作,这样培养的人才是无效的。纳入企业、行业等评价方,科学的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评价,有利于学校及时跟上时代节奏,培养出适合时代需要、企业需求的人才。

3、评价方法要多样化,不能局限于期末考评、问卷调查等某一种方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决定了教学效果评价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点的掌握,还要关注企业的实际感受、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应该根据评价的具体内容以及评价主体的多样性,灵活采取各种适合的评价模式。根据评价主体多元化的特点,可以采取360度绩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等评价方法。根据评价内容的不同,可以灵活采取试卷、实操、档案袋评价、工作日志、表现性评价、职业技能证书等评价方法。特别要重视的是企业领导、技术能手对顶岗学生的表现性评价。他们的评价,往往真实的反映了某个学生对某一专业技能掌握的真实程度。

总之,应运用系统论的观点,从整体上把握高职实践教育的规律,深化对人才培养规律的认识,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同时综合考虑学校、企业、行业等多方面的评价主体来进行“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效果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够具体指导“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实践,增强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教学效果。

孙开进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轻化系副教授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哲社课题“工学结合过程中学生在岗管理模式研究”( 项目号09SJB88006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王艳梅.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背景下教学工作状态评价体系研究[J]. 中国电力教育. 2011(08)

2.薛朝晖,贺亚芹.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评价体系刍议[J]. 职业技术教育. 2011(20)

3.李国志.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及其实践路径[J]. 中国大学教学.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