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内市场范文

国内市场精选(九篇)

国内市场

第1篇:国内市场范文

对国内外市场粮食价格长期走势的研究表明,粮食价格变化大约每10年一个周期。长期以来国内、国际粮食价格走势接近一致,两个市场价格相关性呈逐步增强态势。而通过对近年两个市场的价格对比可以看出,近期粮价差距缩小,目前,国外粮食进口到岸价高于国内批发价,中国与其他主要粮食出口国粮食出口至目的地到岸价格相差不大。由于影响价格对比的因素复杂,特选择品种、品质及价格条件接近的进行比较。

1.1国内粮食批发市场价格与进口美国、泰国粮食到岸价比较。

国外粮食是否对国内冲击,关键在于国外粮食进口至中国后与国内粮价的比较,在此通过选择当前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市场(美国小麦、玉米及泰国大米),与国内粮食批发市场价格进行比较,可看出2008年以前,国内批发市场小麦、玉米价格一直比进口到岸价低30%左右,大米价格与进口到岸价接近,经过2008年国际粮价大涨大跌后,目前中国小麦、玉米及南方大米批发价格与进口到岸价接近。

小麦:近年来,国内批发市场小麦价格低于国际市场进口到岸价,自2008年二季度开始,国际小麦价格迅速下滑,两种价格差明显缩小,目前国际市场小麦价格低位波动,国内批发市场小麦价格与进口到岸价基本接近。比较国内(以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优质白小麦为例)和国际小麦进口到岸价(以美国硬麦到岸价为例,以出口离岸价+粮食海运费计算),2005、2006年,国内小麦批发价格比进口小麦到岸价格低30%左右,由于2007和2008年前期国际小麦价格高幅上升,国内批发市场小麦价格与进口到岸价差距逐步扩大,最高时为2008年3月,国内小麦批发价格为1640元/t,比进口到岸价低62.2%。此后受国际小麦价格大幅回落的影响,两者差距迅速缩小。2009年3月,国内小麦批发价格为1980元/t,低于美国小麦进口到岸价57元/t(2.8%)。

玉米:近年来,国内玉米批发市场价格持续低于进口到岸价,受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市场玉米价格大幅下跌的影响,国内玉米批发市场价格与进口到岸价差距迅速缩小。比较国内玉米(以辽宁、山东、吉林三地平均批发价为例)和国际玉米进口到岸价(以美国到岸价为例),除2005年下半年国内玉米批发价格与进口到岸价接近外,2008年9月前,前者低于后者约30%,最低时为2008年6月,达44%。2009年年初以来,两者价差迅速缩小,2009年3月,国内玉米批发市场价格为1365元/t,低于进口美国玉米到岸价165元/t(10.8%)。

大米:从大米情况看,2007年底以前,国内大米批发价与进口到岸价差距不大,南方市场如广东大米价格略高于进口泰国大米到岸价,黑龙江批发价略低于进口到岸价。2008年国际市场大米价格大幅攀升时,黑龙江、广东市场大米批发价比进口泰国大米到岸价低50%~60%,2008年下半年始泰国大米价格大幅回落,两者价格差距迅速缩小。2009年3月,国内进口的泰国大米到岸价为3927元/t,比黑龙江市场批发价高33%,比广东批发价高6.3%。

1.2中国与美国、泰国粮食出口到岸价格比较。

通过比较粮食出口到岸价可以看出,除2008年上半年国际粮价高幅攀升阶段外,长期以来中国粮食出口至进口国的到岸价与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的出口到岸价相差不大,目前美国、泰国粮食出口重新取得一定价格优势。

玉米:近年来,中国与美国玉米出口优势交替,到岸价相差不大。以玉米进口地韩国为例,长期以来,中国玉米出口到韩国到岸价基本与美国玉米出口到韩国接近。2008年下半年开始,由于美国玉米出口价格大幅下降,其出口至韩国到岸价已经低于中国。2009年3月,国内玉米出口至韩国到岸价为1474元/t,高于美国出口至韩国65元/t(4.6%)。

小麦:近年来,除2007年中期至2008年9月美国小麦出口到岸价迅速提高外,中美两国小麦出口至韩国到岸价相差无几。目前,美国小麦出口至韩国到岸价降至1846元/t,低于中国242元/t(11%),而最高时(2008年3月)美国小麦出口韩国到岸价达到3731元/t,高出中国出口到岸价一倍。

大米:通过比较黑龙江、广东和泰国大米出口至非洲国家的到岸价可看出,2008年前黑龙江、广东大米出口至非洲国家到岸价比泰国大米高20%以上,在2008年泰国大米价格大幅上扬时期,中国大米出口具有一定价格优势,如2008年5月,我国黑龙江、广东大米出口至非洲到岸价分别约为3559元/t、4569元/t,比泰国大米出口到岸价分别低50.3%、36.2%。最近,泰国大米价格迅速回落,出口至非洲到岸价为3453元/t,比广东出口到岸价低13%,比黑龙江大米出口到岸价高7%。

2.粮食价格差异的原因分析。

目前,各国粮食进出口关税在0%~8%,中国粮食进口到岸价与国内粮食批发价格孰高孰低,直接原因是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及中间成本特别是海运费的变化。而更深入分析,美国、泰国等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粮食种植成本具有比较优势,高科技在粮食生产上的应用使其粮食单产高于中国,加上补贴政策的不同,决定着两个市场粮食价格存在差距。

2.1海运费是影响粮食进出口到岸价的直接因素。

近年来海运费价格剧烈波动,但总体来看其始终占粮食贸易成本较大比重,2007年底巴拿马型船美国到中国海运费达到77美元/t,占当时小麦、玉米价格的22.5%和47.5%。2005年以来美国到中国(巴拿马型船)海运费平均为42.3美元/t,占美国小麦、玉米出口离岸价的19%、30%;泰国至中国海运费为29美元/t,是泰国大米出口离岸价的10%。

除去海运费因素,2005-2006年,郑州小麦批发价比美国小麦出口离岸价平均高15.3%,2008年9月至今高18.8%;2005年至今,国内玉米批发价比美国玉米出口离岸价平均高25%;2005-2008年,黑龙江、广东大米批发价分别比泰国大米出口离岸价高20.8%、34.9%。由此判断,国际主要市场粮食价格虽然波动剧烈,但是其粮食价格偏低,而海运成本直接导致中国粮食进口到岸价高于国内批发价。

2005年以来,美国到韩国海运费平均为41.3美元/t,比中国到韩国运费高25.4美元/t;泰国出口至非洲海运成本平均为44.6美元/t,比中国高0.9美元/t,海运成本的差距也成为粮食出口地选择的直接因素。

2.2美国、泰国等在粮食种植成本上具有优势,决定着其价格的比较优势。

中国粮食种植成本偏高是导致国内粮食批发市场价格高于美国、泰国粮食出口离岸价的重要原因。以小麦为例,2007、2008年国内小麦生产成本分别为5545.95元/hm2、5466.68元/hm2,比美国分别高163%、129%;2007年总成本6579.15元/hm2,比美国高114%(表1)。具体分析,除2007年农药成本支出低于美国外,近两年中国种子、化肥、农具投人、灌溉成本等均大幅高于美国。其中2007、2008年,中国小麦种子成本分别比美国高166%、186%;化肥投入比美国高131%、211%;农具投入比美国高64%、135%;2007年灌溉成本为72.2元/hm2,而美国仅为6.2元/hm2;由于用工量较多,2007年中国小麦家庭劳动力及雇佣工人成本分别比美国高328%、15.8%。美国小麦生产成本较低,主要是由于美国自然条件优越,同时也缘于其发达完备的农业基础设施,但美国在土地租金、保险费用方面支出较大。2007年中国玉米种植总成本约8203.35元/hm2,是美国成本443.97美元/hm2的2.43倍。根据统计,1997-1999年中国中籼稻平均生产成本为0.74元/kg,高出泰国20%;籼稻种植的劳动费用在生产成本中的比重为52%,比泰国高15%,而美国仅为9%。

2.3高科技推广使美国单产高于中国。

近年来随着转基因等高科技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美国粮食单产大幅高于中国。1996-2007年美国玉米单产为8933kg/hm2,比中国高79%。而转基因尚未推广的中国小麦,单产优势明显。2007年中国小麦单产为4607kg/hm2,比美国高83.3%。

2.4美国巨额粮食补贴政策巩固其粮食主导地位。

1996年美国推出新一轮农业政策,建立了数额大、范围广的补贴政策,每年补贴200亿美元以上,涵盖全部粮食品种,直接拉低了其粮食价格。此外,近年来美元汇率逐步走低,2009年3月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在6.84左右,比2005年贬值了16.5%,也是导致其粮食价格比较优势的重要原因。

3.粮食市场关注点。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美国、泰国等国外粮食进口到岸价总体高于中国国内批发价,目前国外粮食市场对中国尚不构成直接冲击,但是由于国际粮食价格波动幅度明显高于中国,也应防止国际粮价继续下跌冲击中国市场。而从出口市场来看,中国与其他主要出口国粮食出口至目的地到岸价格相差不大,无明显出口优势。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严格保护耕地、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中国粮食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切实保障了中国能够应对国内外市场的各种复杂情况。当前,需重点关注:

(1)继续增加对粮食生产的投入,进一步推广科学种植技术,降低粮食种植成本。粮食种植成本既有自然禀赋的原因,也受后期生产可控成本的影响,目前中国粮食种植成本还有一定的降低潜力。

要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加快推广粮食机械化、集约化生产,继续调控化肥、种子成本,并加大粮食补贴力度和范围,创新补贴方式。

(2)加强粮食领域多层次的国际合作,完善粮食贸易政策。在强化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的同时,要加强粮食多层次的国际合作,加强东盟和中日韩大米政策的对话,加强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小麦、玉米、大豆出口国政策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完善粮食贸易,实现合作共赢。

第2篇:国内市场范文

1 化妆品区域市场 随着全球经济的向好和复苏,化妆品产业也是一路高歌猛进。近年来,化妆品行业出现了一些新的元素。从化妆品市场的区域分布来看,亚太地区、西欧地区、拉美和北美地区占据了85%的市场份额。来自权威数据统计显示,作为全球个人护理品市场的黑马,2009年拉美地区逆势走高,增长15%;中东地区由于居民存款习惯,消费能力未受到影响,也增长了13.1%;东欧地区市场走跌,形势最不容乐观;西欧地区由于产品因素涨跌互现;北美地区呈现负增长,销售减少1.8%;日本2009年也呈现负增长,高端产品下降了4.4%,彩妆产品下降3.7%,经历了1年多的通缩,产品零售价降低,同时,运用了引进抗跌品类产品的市场策略;中国地区,经济危机未能对化妆品业造成太大影响,2009年销售额上涨8.7%,达到1421亿元人民币。从品种上看,护肤品市场占有率最高,占到38%,达到535亿元,上涨200%;男士护理品增长26%,包括护肤和护发品。高端产品销售额在2009年度上涨了13%,达到210亿元,占总额的15%。据分析,以下几个因素促进了高端产品销售的上升。首先,具备一定消费实力的30岁~45岁的女性认为高档化妆品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80、90后更是容易接受;其次,生产商在这个大力推广 ;再次,部分直销品牌在相继获得牌照后的蓬勃发展。香水和彩妆类产品的销售份额,由于价格战导致下降,2008年—2009年香水由14.6%下降到9.2%,彩妆由12.4%下降到6.1%,北京和上海等一线城市下跌幅度最快,二线城市较慢。从渠道看,目前中国70% 的产品由商场和专买店销售,直销规范后也占到了13%的市场份额,达到18.6亿元。此外,随着网民数量的增加,B2C模式也得到了发展,而且有进一步的发展的趋势。 2 欧美化妆品市场 2.1 英国化妆品市场 英国的经济不景气影响到了广大的消费者,但是据统计,在2009年的英国个人护理品市场仍然保持强劲增长,个人护理品销售额达到9 6.45亿英镑,增长率为2.5%,相比2008年的增长率为3.5%,只是环比下降了一个百分点。其中相对成功的化妆品及护理品细分领域有高级化妆品、皮肤护理品、彩妆、头发护理品及口腔护理品,这些都是占有极大市场份额的产品细分。另外,男性化妆品及护理品也增长了3%,可见其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具体见表1。英国的消费者一般是不会减少在化妆品方面的预算的,如果确实是需要减少开支,那肯定会从其他地方减少预算,这是英国人的一个习惯和概念的问题。这种理念对在快速消费品行业中来讲,英国的化妆品和盥洗用品市场是最棒的。 2009年在化妆品和盥洗用品的销售渠道方面,美容店和超市零售占据着绝大部分的市场,达到81%。  在英国的市场品牌占有率方面来讲,私人贴标在英国的消费者中间比较受欢迎,其次是宝洁公司的吉列品牌和欧莱雅集团的欧莱雅品牌,这3个品牌占据着英国的主要市场。 除此之外,在化妆品的进出口方面的增长也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据英国个人护理品工业协会的统计,2009年英国化妆品和盥洗用品进口总额达到25.35亿英镑,同比2008年增长8.1%,在这其中法国贡献最大,达到6.41亿英镑;出口达到25.44亿英镑,同比增长5.4%,这些数据显示2009年的英国化妆品市场发展势头良好。 2.2 西班牙化妆品市场 西班牙化妆品市场受到经济危机影响比较严重,无论在护肤品领域还是在彩妆市场方面,还是在其他的化妆品领域,从统计数据来看,都出现了负增长,尤其是在彩妆销售市场上,在2008年还处于正增长,为2.51%,但是在2009年出现负增长,为 - 10.19%;香水市场中,进一步出现下滑,2009年销售额为9.52亿欧元,同比减少11.80%,其他化妆品市场领域的销售额。 在销售渠道方面,专柜销售、专业的护发沙龙和理疗中心都出现了2位数的负增长,分别为 —14.81%、—13.22%和—15.4%,可见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个人消费品领域。 2.3 其他欧洲国家化妆品市场

据俄罗斯权威媒体报道,在过去的20年间,俄罗斯的香水和化妆品消费量大大增加。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俄罗斯国内市场是欧洲乃至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市场之一,并成为对外国公司最具吸引力的市场。迄今为止,占据俄罗斯香水和化妆品市场主要份额的均为国际大型生产商,而俄罗斯的公司只在某些细分市场上有所发展,基本上都是“经济型”。 2009年,香水和化妆品市场销售额达到97亿美元,较2008年增长4.3%。作为比较,最近3年来,市场的年均增长率为8%~13%。2010年,市场处于金融危机之后的逐步复苏时期。预计2010年市场增幅将超过9%,销售额将达到106亿美元。 至于进口产品和本土产品的份额关系,按销售量计算,进口产品约占国内市场的60%;按销售额计算,进口产品占国内市场的份额超过70%。 尽管2009年香水和化妆的价格显著提高,以及需求向价格较低的产品转移,但市场销售额较2008年而言依然保持增长。在未来数年,该行业的增长速度将随着俄罗斯人购买香水和化妆品支出的增长而提高。 2008年法国通过连锁专卖店、独立店和百货店销售的香水和化妆品增长了2.5%,达到65亿欧元,增长率低于2006年的5% 和2007年的4%。 因为消费者在购买的化妆品和香水都减少了,预计2010年会继续减少,直到经济形势完全好转。为了应对这些产品消费数量的下降,香水、化妆品生产企业都在提高产品价格,以期在利润方面有所斩获。 2.4美国化妆品市场 来自于NPD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对美国美容化妆品市场来说是艰难的一年,在美国的高档化妆品市场上,市场价值同比2008年下降了6%,只有81.9亿美元,香水占据了30%,2009年香水价值同比2008年下降了10%,为24.8亿美元。彩妆销售额同比2008年下降了5%,为31.6亿美元;护肤品同比2008年下降了4%,为24.7亿美元。2009年引入的矿物彩妆销售增长了50%,但是目前矿物彩妆占有量比较小。从美国的市场调查可以看出,美国的消费者更倾向于性价比高的产品,这就要求化妆品的研发人员向这方面努力。但是在2010年6月12日前52周之内销售额达到43.3亿美元(包括沃尔玛销售),上升3%;香水销售额为6.877亿美元,同比2009年度的6.753亿美元上涨了1.8%,专家预计未来几年美国化妆品市场会实现大的增长。 在品牌方面,来自欧睿国际的统计显示2009年美国彩妆品牌销售排名前5名分别是:封面女郎、美宝莲双色眼影、巴黎欧莱雅、倩碧和露华浓;香水品牌销售排名前5名分别是:雅诗兰黛、雅芳、香奈儿、科蒂和阿玛尼;护发品品牌销售排名前5名分别是:潘婷、伊卡璐、巴黎欧莱雅、加尼尔和宝美奇;男性修饰品品牌销售排名前5名分别是:吉列、米切尔、男士止汗透明香体膏、schick-wilkinson and American Crew;护肤品品牌销售排名前5名分别是:玉兰油、露得清、高伦雅芙、倩碧和雅芳。 3 亚太地区和东盟地区化妆品市场 虽然亚太地区的经济已开始复苏,但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在今后几年时间里还很难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但从长远观点来看,亚太地区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未来前景光明,亚太地区的化妆品市场及工业必将重新繁荣发展。 在东盟地区的化妆品市场中,体用护理品所占市场份额最大,因为地区原因,消费者对体用护理品的要求比较多。相对而言,东盟的面部护理品市场不如亚太地区所占比例高。最近几年,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新加坡和越南6国的护肤品市场正在逐步增加,其中泰国和菲律宾2个国家护肤品市场的规模占到整个东盟国家市场的一半以上。尤其引起注意的是泰国男性香波市场不是太大,但是男性香波市场正显示出稳步增长的势头。印度尼西亚化妆品市场增长非常快,但是市场份额一直以来比较小。最近,防紫外线和增白的面部护理产品也非常流行,这种高附加值的面部护理品市场正在增加。由于东盟地区强烈的日光照射,消费者对增白和紫外线防护的需求与日俱增。 4 中国化妆品市场 据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化妆品市场在未来几年会保持以年平均15%的速度增长。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具潜力的化妆品市场,同时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和持续增长,化妆品行业也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中商联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化妆品工业生产销售额为3.5亿元。2006年中国化妆品生产销售额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其后,化妆品行业生产销售额(仅包括中国大陆,不含港澳台地区,以下同)快速增长,2007年为1 200亿元,2008年为1 300多亿元,2009年达到1 400多亿元,是1980年的400倍。此外,2009年化妆品标准制修订工作也取得明显成效,逐步形成化妆品标准化体系,主要包括基础标准4个、方法标准9个、卫生标准18个、产品标准23个和原料标准1个。 从纵向看,最近几年我国化妆品工业的增长幅度巨大,而且增长速度前所未有,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最新统计资料,对规模以上企业统计表明,2009年全年我国化妆品工业制造累计工业(现价)总产值为589.74亿元,同比增长8.3 %,产销率为97%,2010年1月—10月完成总产值为562.49亿元,同比增长20.1%,产销率为99.9%,见表5。未来几年,我国日化工业将持续稳步增长,2007年~2009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会保持在13.4%左右,比国际整体市场增速要快,国内化妆品市场潜力巨大。2009 年化妆品行业的工业销售产值为572.23亿元,同比增长7.6%,2010年1月—10月化妆品行业的工业销售产值为561.93亿元,同比增长25%。 另根据海关统计,2009年我国化妆品的进口总量为2.68万t,同比减少2.75%,进口额为7.11亿美元,同比增长7.47%。2010年1月—2010年10月,进口化妆品总量为2.86万t,同比增长30.16%,进口额为7.65亿美元,同比增长34.16%。出口方面,2009年我国化妆品出口总量为16.58万t,同比减少1.4%,出口额为10.29亿美元,同比增长3.69%。2010年1月—10月化妆品出口总量为17.07万t,同比增长24.28%,出口额为10.99亿美元,同比增长28.76%。 从横向看,关于未来的中国化妆品市场,2009年护肤品增长了40%,发用品增长12%,口红彩妆品增长了10%,男士护理品增长了5%。专家预计,到2014年,护肤品的销售额将达45亿美元,发用品将达20亿美元,彩妆将达11亿美元,男士护理用品将达9亿美元。 5 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化妆品市场的成长以及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增长,在全球化妆品市场上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从国内外化妆品行业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全球化妆品行业正在稳步增长,随着全球化妆品市场发展的不断深入,以下一些全球化妆品市场出现的新的发展趋势值得关注: 1)产品要环保、绿色、可生物降解。随着全球环保呼声的日益高涨,消费者对化妆品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产品发展趋势必须是绿色环保可生物降解的产品。源自天然成分和原料的化妆品产品将会越来越多地在市场上出现。 2)产品要对人体绝对安全。化妆品的安全性不仅关系到消费者的身心健康,也关系到企业和行业的生死存亡。在过去几年内,全球化妆品市场在各个地区所暴露出的层出不穷的产品安全性问题,直接引发了化妆品安全性的革新运动。就安全的具体措施而言,首先加强行业的自律,要“遵纪守法”,企业要有“全程”管理化妆品的意识,较之以往要更加重视产品上市后的安全,建立相应的预防和危机处理机制。从行政管理的角度而言,政府部门加强市场监管,改革重审批、轻监管的管理模式。加强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的引导,研究、开发和生产适合不同地区消费者不同需求的产品;加强整个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素质教育;进一步强化对化妆品不良反应的研究。 3)以天然植物尤其是中草药成分的功效性产品很有发展潜力。对中国市场而言最有优势,我们在应用中草药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此外,我国素有天然药物王国的盛誉,开发的新产品很容易被消费者接受,在市场推广方面非常容易切入。 4)抗衰老和防晒将是一个趋势。目前人们生活比较安定和谐,对皮肤抗衰老和美容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类产品在不久的将来将会突破传统的抗皱和保湿的范畴,结合护肤、抗皱、润肤、表皮更新,使用产品后将会使你看起来更具活力。此外,防晒产品市场前景也非常被市场看好,是化妆品发展一个永恒的主题,必将贯穿到一年四季,防晒概念将逐步深入人心。而皮肤保湿也仍将是护理用品的一个基本性质,对其概念的深入挖掘将继续主导护肤品的重要特性。 5)功效化妆品将被看好。化妆品的防晒、祛斑、瘦身、美白、抗粉刺、染发以及防脱发等功效性化妆品的发展也是不可或缺的。 6 预测 未来的化妆品市场,非洲和中国最具发展潜力,预计到2014年,西欧市场将有较大上涨。新兴市场的重要性凸显,预计中东市场将达到1 050亿美元,拉美市场将达到650亿美元,在2004年—2009年,金砖四国的化妆品市场份额增长了200 %,其中,巴西占365亿美元,中国311亿美元,印度达到91亿美元,预计印度在今后的几年中增长率将是四国中最高的。

第3篇:国内市场范文

一、中外股票市场做空机制比较

做空机制是与做空紧密相连的一种运作机制,是指投资者因对整体股票市场或者某些个股的未来走向(包括短期和中长期)看跌所采取的保护自身利益和借机获利的操作方法以及与此有关的制度总和。

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场一般都有比较完善的做空机制,通常包括主动性做空与被动性做空两种基本形式。主动性做空机制是指投资者预期股票市场价格将要下跌并积极利用这种下跌来获取相应利润的操作行为以及配套的相关制度,具体包括利用信用交易进行卖空和利用股指期货来进行做空。信用交易卖空的基本运作程序是,投资者(保证金空头交易者)以部分现金或有价证券作担保,委托卖出股票时由证券商贷给股票,到期按规定归还股票并向证券商支付利息。在这过程中,融券的数额取决于规定的保证金率,即投资者交付的保证金占融券折合资金额的比例。在利用股指期货卖空中,投资者先是在判断股指将要下跌时卖出股指期货合约,其后待股指下跌时买进以进行对冲。被动性做空机制是指投资者预见到大势或个股未来走向不好的情况下离场观望,即通常所说的卖出股票而持有货币。在主动性做空机制下,投资者进行操作的动机主要是利用财务杠杆,寻求高卖低买的机会以获利(保值也可以看作一种获利),在被动性做空机制下,投资者进行操作的目的之一是避免“套牢”,即股票的市场价格下跌到低于其买价而致使其帐面发生亏损(此时股票虽然没有卖出,但已经失去了进一步操作的灵活性)之二是回避或者减少实际可能发生的亏损。不论投资者的具体动机如何,做空机制实际上都起着降低市场风险的作用。

中国股票市场的做空机制是不完善的,因为它只有被动性做空,没有主被动性做空被动性做空的目的是避险,做空投资者的资金处于闲置状态,资金增值的要求暂时无法实现,因此,投资者一般只在较少情况下才愿意做空卖出股票。与之相对应的是,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提高远远滞后于其股票价格的攀升,股票市场整体上仍然是一种典型的“零和”博奕形态,投资者要获利就要不断地低买高卖推升股指,形成强烈的做多愿望。这就使得被动做空的卖方力量经常小于积极做多的买方力量,做空与做多难以形成良性的平衡关系,致使股票市场的风险不断积聚。而且,股票市场上所存在的利益格局通常还会进一步加剧这种失衡:

首先,券商以及其他中介机构倾向于诱导投资者积极做多,因为做空通常会导致价格下降、成交量和成交金额减少,相应地降低其佣金收入。

其次,上市公司从总体上来说往往也有引导投资者做多的意愿,因为这样可以推升公司股票价格、提高其市场形象并进而增加今后能够筹措资金的数量,如配股和增发新股时的价格高低与其市场价格的高低有着非常密切的内在联系。

再次,管理层在某种程度上也有鼓励做多的倾向,因为股指的上升通常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形势发展向好的体现,股市的财富效应对经济发展也能在某种程度上起到推动作用。特别重要的是,股市的持续上扬有利于更多的国有企业改制后上市融资,有利于国有股减持,有利于创业板的开设,等等。

最后,股票价格的不断上升、成交金额的不断放大还会给国家提供日益增加的印花税,对改善财政收支结构起到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见,要维持中国股票市场的平稳运行,降低市场风险,就需要改变目前单边做多的市场机制,完善并强化做空机制;短期要以加快信用交易推出步伐为重点,中长期要做好各种基础性工作,适时推出股指期货交易。

二、构建完整做空机制的可行性研究

在我国开展信用交易和股指期货交易首先遇到的是法律障碍,如《证券法》规定股票只能采取现货方式、银行资金流入证券市场受到有关法规严格限制。法律限制信用交易、把期货交易排除在外的主要考虑是防范由此产生的各种风险及风险的扩散,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然而,就股票市场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不规范的信用交易一直存在,往往是监管部门严加查处时收敛一些,风头一过又重新活跃。因此,对信用交易与其采取堵还不如积极疏导。而且,就中国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协调发展、股票市场发展的现实情况和未来需要来看,开展股票信用交易并以此为基础在将来开设股指期货交易的条件也已基本成熟;

首先,广大投资者的风险意识不断强化,自我控制能力日趋提高,为开设股票信用交易、股指期货交易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要。目前6100万投资者当中相当一部分都曾深刻体验过股市赚钱与赔钱的悲喜剧,心理承受能力较前几年明显提高,基本上具备了从事信用交易所需要的心理素质和初步的操作技巧。至于建立在信用交易基础上的股指期货交易也会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因为它可以满足多种市场需要,投资者既可以将其作为一个有更大获利机会的投资品种,也可以用它来为现货交易进行保值。

其次,管理层对市场监管的方向已基本明确,手段也日益成熟,在可预见的时期内股票市场的风险将可能控制在可以调节的范围之内,为开设股票信用交易和股指期货交易提供了良好的运行空间。就近期来看,监管的重点集中于上市公司的规范运行以及对市场操纵行为进行严肃查处上,市场运行规范度较过去显着提高,市场波动的幅度和频率都大大下降。就长期来看,市场化和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利益已经作为管理层监管市场的基本取向,从根本上结束了过去那种由于监管思路不清晰而陷于市场经常性波动之中的被动情况,今后再次出现因监管政策变化而导致市场激烈动荡甚至逆转的可能性明显降低,股市监管的理性化为股票市场稳健运行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为信用交易和股指期货交易的顺利进行提供了适宜的市场环境。

再次,期货市场的发展为开设股指期货交易提供了基本的市场环境。股指期货作为金融期货的一个重要品种,其运作成功需要有比较完善的期货市场为基础,否则就有可能遭至失败,甚至如过去开设的国债期货一样最后不得不关闭。我国期货业经我国期货业经过多年的清理整顿后,目前即将步入健康发展轨道,其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将有助于股指期货的顺利推出及平稳运行。

最后,中国股票市场要与国际股票市场接轨,必须引进信用交易和股指期货交易。特别是考虑到中国即将加入WTO,中国金融市场包括股票市场融入世界金融市场的步伐不断加快,我们也必须未雨绸缪,尽可能早地推出股票信用交易方式和股指期货交易方式,以迅速提高我国广大投资者特别是机构投资者管理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开展股票信用交易和股指期货交易应采取的主要举措

第一,广泛开展股票信用交易和股指期货交易的宣传教育,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风险控制及处理能力。一是通过券商提供信用交易、股指期货交易的基本运行机制和主要操作技巧,对广大投资者进行信用交易和股指期货交易的基础教育,二是帮助证券市场的主要媒体进行信用交易和股指期货交易的系列讲座,帮助投资者逐渐掌握运用信用交易以及股指期货交易所需的实际操作手段和方法。

第4篇:国内市场范文

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社会经济可以说完成r一个阶段的发展。这一阶段的发展成果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的稳定增长、农户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方面。这些发展主要归功于全面推进的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改革,这一体制改革实现效率提高的原理是集体经营机制的改变激励了劳动投入的增长,从而促进了产出的增长。当前,农村发展面临新阶段的种种挑战,要维持农户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持续增长,仍需要从改革或制度创新的角度去增进认识并加以应对。 制度、市场与农村发展制度是一套被制定出来的、影响人们行动选择和行为方式的规则系统。人类社会中的制度,其意义犹如诺思(D.North)所概括的那样:“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中,制度一直被人类用来使其相互交往具有稳定性。制度是社会的博弈规则,并且会提供特定的激励框架,从而形成各种经济、政治、社会组织。制度由正式规则(法律、宪法、规则)、非正式规则(习惯、道德、行为准则)及其实施效果构成。”①制度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较早被旧制度经济学所关注。康芒斯(J.Commons)和凡贝伦(T.Veblen)对经济运行中的制度有过独到的论述。康芒斯提出,制度既是一种法律和规章的结构,又可能是行动者本身的行为。从普遍原则的角度,制度可解释为“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②。新制度经济学赋予制度与经济运行的关系以更为深入、更为广泛、更为系统的理论解释,在诺思、威廉姆森(O.Williamson)等看来,有些制度安排比其他一些制度安排更具有节约功能,即一些制度安排能够减少交易费用,因而这些制度就比其他制度更具效率。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学派则认为,不同制度安排之所以出现交易费用的差异,关键因素在于产权的界定。产权界定是否明晰、产权主体的范围大小对交易费用有着重要影响,明晰的产权、个体的产权比模糊的产权和公有产权明显具有降低交易费用的作用。奥尔森(M.Olson)及其集体行动理论的追随者从制度的博弈规则角度,给出了无效制度的不合作解。他认为,共有产权或集体产权之所以会产生低效率或无效率,是因为这种制度安排会给集体行动的个体提供搭便车的机会,即个人的偷懒及不合作行为,这些行为也就会降低集体行动的效率。⑧当展经济学尤为关注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对农业发展的作用,林毅夫认为,“任何制度安排的效率决定于它对付经济人机会主义行为的优劣,同时其效率还受周围现存辅制度力度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业出现大滑坡,一方面是因为集体难以解决成员的偷懒或不合作行为,即集体中的搭便车行为,农业劳动的难计量性导致有效监督难以进行是造成偷懒问题的原因;另一方面,因为集体制度取消了成员的退出权。④制度变迁理论还提出,制度并非都是有效率的,因为制度存在惰性使得无效率制度可能保留,而且低效率的制度并非自然让位于高效率制度。只有在制度变迁的成本小于收益时,才可能诱致制度创新。 市场包含两层意义,狭义的市场指人们进行交易或交换的公共场所。同时,市场还有更广泛、更抽象的意义。如韦伯将市场与社会联系起来,认为市场社会是一种非个人化、商品本质取向、无情感义务以及不受个人联盟支撑的相互关系,市场行为是对利益的理性追求。⑧在完全竞争、信息充分和没有外部性的前提下,总体均衡的市场体系就能够实现配置效率或帕累托效应,即个人能够在不使他人受损的情况下改善自己的境况。这一关于市场效率的原理较早被亚当•斯密直观地概述为“看不见的手”,他认为开放竞争的市场犹如看不见的手,控制着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时候能够促进公共利益的发展。尽管旧制度主义对市场持批评态度,认为“市场造成收入、财富以及经济机会分配的不平等,造成垄断和其他经济权力的控制,造成金融操纵及生产的低效率,造成技术和工具进步的缓慢,造成诸如竞争性推销等各种形式的‘浪费”’㈣。但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市场效率得以重新发现,其认为市场通过竞争机制在节约交易费用和解决稀缺性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效率。新制度主义进~步将市场与制度关联起来,而且认为市场制度是一种能很好地实现节约功能和提高效率的制度,市场制度既包括合作的市场组织,也包括与合约执行相关的法律的和道德的规范。 从中国农村改革的现实经验来看,以生产队为基本生产单位的集体耕作制度在改革后让位于以农户为单位的家庭责任制,农业生产得以摆脱衰退困境,并很快恢复到正常水平。例如,作为农村改革源头的安徽小岗村,第一年实行“大包干”责任制后,以农户为单位的农业生产就取得大丰收,解决了近20年集体经营制度下始终困扰着他们的温饱问题,粮食产量不仅实现了自给,而且足额完成上交国家的公粮和集体提留。④仅一项制度的创新和制度变迁,就解决了农村长期以来得不到解决的一个发展问题即温饱问题,表明制度创新对于发展来说意义重大。在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尚未形成的时候,家庭责任制为何对中国农业发展是有效率的呢?从实际经验和制度理论来看,原因在于这一制度安排解决了农业生产单位内部的合作与监督问题,并且其他辅的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变迁在其中也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如林毅夫认为,允许农民有退出权及其他相关辅助制度对此有重要作用。⑧笔者提出,小岗村的经验表明,嵌入性政治的弱化和农民行动自的提高等制度结构变迁是“大包干”能实现效率提高的基本机制。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中国农村发展, 一个很重要的动力就是来自于在改革中逐步成长起来的农村市场。乡镇企业的兴起和快速发展,反映了农村产品市场的较快发展。正是这一市场的发展,带动了部分农村地区乃至整个经济的快速发展。此外,农村逐步出现了土地和劳动力要素市场。农村要素市场的发展,对推动农民收入分配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些农村地区在土地的开发利用中得到了发展,更重要的是,农村劳动力已经广泛进入有限的劳动力市场。到目前为止,1.5亿左右的农村外出打工者,正是这个劳动力市场的主要构成。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尽管这种转移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但较多农村居民的收人水平提高仍依赖于这一市场。由此可见,市场的出现和发展是农村改革以来取得发展成就的重要动力。#p#分页标题#e# 目前,中国农村要取得进一步发展,或使发展水平得到实质性提升,就需要新的发展动力。那么,到何处寻找新的发展动力呢?或许从改革成功的经验中我们能得到有价值的启示。 农村市场发展需要何种制度创新 农村改革和发展经验显示,市场发展与市场制度的完善对推动农村乃至中国社会的发展是非常有效的。新制度主义社会学也从经验研究中总结出,市场转型(markettransition)构成了中国农村社会分化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并为农民收入水平增长提供了新的机遇。如倪志伟(V.Nee)运用福建农村调查数据,对其“市场动力论”、“市场机遇”等命题进行了验证,认为市场比计划经济的再分配能够向直接生产者提供更多的刺激,在市场交易中,生产者能够将更多产品和利润保留下来,同时,市场转型创造了以市场为中心的机会结构,人们可以不必单纯地向再分配部门流动,也能在市场中找到发展机会。∞既然在理论和经验中,市场对促进农村发展的有效性都得以发现,那么何不大力发展农村市场以推动农村进一步发展呢?关于这一问题,林毅夫在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论设想中,就倡导把农村市场建设和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涵。@广阔的农村,庞大的人口规模,为市场发展提供了巨大潜力。伴随着农村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国内需求水平无疑会大大提升,这将对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起到极大的拉动作用。 目前的现实情况是,农村市场体系不够完善,市场发展水平较为有限。这既是当前农村发展的现状,也是制约农村发展的因素。农村市场发展中的问题集中表现在:第一,市场结构的不对称性。目前的农村市场主要为初级产品和廉价劳动力的供给市场,而消费市场或较高水平的需求发展有限,由此形成供给一需求不够对称的市场结构。第二,市场运行的不稳定性。随着农村的主要劳动力大量外出流动,从而出现了生产与消费场所的分离和不稳定。由于外出打工者在生产地的生活是流动性的,而在家乡农村的家庭生活又具有季节性,这种在生产地一居住地之间来回摆动的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市场尤其是农村消费市场的稳定性,因为很多农民长期外出打工不在家,留守在家的多为老人和孩子,他们的消费需求非常有限,因此在有的季节,农村市场就不可避免地出现萧条景象。第三,农村市场的不完备性。目前农村产品和要素市场是有限的、不全面的,这在较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市场发展水平。比如,农村消费市场发展滞后,主要原因之一是农民收入水平及其增长速度相对较低。而农民的收入水平又取决于市场发展为他们提供的机会,即收入源的多少。对收入源产生直接影响的土地、劳动和资本等要素市场在农村改革后,虽得到允许并逐步发展起来,但目前农村要素市场是不全面的,或者说是较为有限的,并非完全开放。比如,农村劳动力市场中的农民工,虽然他们可以在市场上找到就业机会,但实际上与体制内的劳动力不完全平等,再加上他们的人力资本偏低,因而多数农民工只能获得较低水平的工资报酬。此外,农村土地市场是非开放的、有限的,农户从土地中只能获得生产性收入,而很难从中得到财产性或开发性收益。第四,农村市场发展的辅助制度不健全。市场效率的实现还需要克服外部性问题,即市场交易的主体是否将交易成本外加在其他人身上或让他人共同承担。市场行为的外部性问题实质上关涉到正常市场秩序的维护问题,如果没有健全的配套制度,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市场发展的环境。目前,农村相应的市场经营和管理组织、法制建设等都相对滞后。这些问题无疑增加了交易费用,从而也会制约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要推动农村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克服上述四个方面的困难。缓解或解决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同样需要从改革或制度创新中寻求动力和解决方法。那么,究竟哪些制度创新会促进农村市场有效发展呢? 首先,需要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制创新。解决农村消费市场的萎缩问题,关键在于如何保持农户收入水平的可持续增长。目前,虽有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农业外转移,但就业体制并未使他们具有相对确定的预期,他们大多数处于没有合约的临时性就业状态。这种非统一的、不稳定的劳动力市场不仅制约了打工者的收入水平,而且也不能有效激励组织和个人向人力资本投资。因此,深化劳动就业体制改革,创新劳动力市场的开放机制,将激励农户向人力资本投资,促进农户收入水平的提高。 其次,农村市场发展需要农村土地制度的创新。农村土地市场的培育和完善,是农村要素市场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条件。与农村集体经济相连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制度安排,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且对“三农”的未来发展可能也效率低下。改革和创新农村土地制度,并不等同于要实行土地私有化。土地产权结构也并非是公有与私有的简单划分,而是具有更复杂的结构。产权其实不仅包括所有权,也包含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以及交换、流转、租赁、抵押等处置权。而且农村土地也不仅仅只是基本农田,还包括山林、荒丘、宅基地及其他非耕用土地。因此,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可以通过调整结构来实现,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土地集体所有制,丰富和活跃农村土地市场,使其更具有节约效率和激励效率,从而让农民能充分发挥和利用土地的价值。 再次,农村市场发展需要社会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从制约农村发展的主要因素来看,城乡二元的社会体制是其中之一。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辅制度,这些体制也需要加以改革和创新,否则难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比如,农村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险制度的局限,会间接影响农户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同时也会影响农户的消费模式及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如在农村养老保险缺位的情况下,农民就会减少消费以便存钱养老。此外,农村市场发展环境的改善依赖于改革城乡分离的公共管理体系,只有这样农村才能够获得更多的公共品供给,市场发展的社会资本才能得以增长。 最后,农村市场发展离不开市场合作组织及管理组织的发展。市场的运行主要靠不同的组织通过合作行为来维持,组织是市场的主要主体,市场效率最终是通过组织和个体来实现的。因此,农村组织创新将是制度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农村市场合作组织、中介组织、监督和管理组织体系的形成和不断完善,农村市场发展就会具备制度化的基础,市场的运行和管理就有具体的依托,稳定的市场秩序由此而得到保障。要让这些市场组织进入农村,就必须创新激励机制,也就是在制度安排上,对培育和发展农村市场组织予以支持和激励。#p#分页标题#e# 总之,当前农村市场发展水平是与现有的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相一致的。因此,要进一步推进农村市场发展,就需要调整和创新现有的制度结构和制度安排,尤其是那些与市场发展已经不相适应的制度。新的制度安排需要为市场发展提供新的激励机制和新的动力。 如何创新农村市场制度市场和制度创新是农村进一步发展的新动力,这一规律既然被发现,那么现实的问题就是:如何去进行制度创新、推进农村市场发展呢?制度创新和市场发展靠什么力量去推动呢?关于制度创新的动力问题,诺思认为,国家的作用很重要,国家法律层面的规则“不仅造就了引导和确定经济活动的激励与非激励系统,而且还决定了社会福利与收入分配的基础”@。而在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中,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则取决于制度变迁的成本与收益关系,当成本小于收益时,就会诱致制度创新与变迁。不过,在重要的制度变迁中,对成本与收益的评价结果实际上跟国家及意识形态有着密切关系。也就是说,国家在推动重要制度创新与变迁方面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如果农村市场发展水平的提升,需要国家来推进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那么,国家究竟应如何来推进这些制度创新呢?就目前的现实需要而言,国家可通过四个方面的制度创新去谋求农村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在推进这四个方面的制度创新过程中,主要的创新路径和对策包括:首先,在培育和发展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中,制度创新需要围绕如何解决劳动力市场分割特别是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而改进旧的规则,建立新的规则系统。所谓劳动力市场分割,主要指就业歧视现象和劳动力报酬差别问题,同样的劳动力由于在就业中受到区域、行业、职业和报酬的限制,造成劳动力收入分配的差别。解决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的制度创新,国家要在立法层面和执法过程中去推进。如在《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的立法、修订和实施过程中,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平等就业权的保护机制以及促进和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激励机制,消除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限制和歧视性措施及制度安排,以促进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 其次,在推进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创新方面,制度安排必须对农村土地市场的活跃与发展产生有效的激励。具体而言,这些制度安排主要包括: (1)从立法层面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农村土地产权安排,强化农村土地产权的物权性,明确所有权主体范围及其职能;强化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性,建立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在内的完整的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户可通过承包权的继承、转让、交换、抵押、出租等方式实现收益权。(2)延长和稳定农户的土地承包权期限,鼓励农户及其他部门对农村土地增加投入。(3)在维护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的同时,扩大农户对承包土地的使用权范围,为农村土地升值提供更多的空间。(4)保障农户对承包和使用土地的自主流转权,提高农户在土地市场交易中的法律地位,为农户在土地交易中能获得更高收入提供制度基础。(5)扩大农户对宅基地、山林及其他非基本耕地保护范围内的土地拥有开发、交易和收益的权利范围。土地是农民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只有在要素市场发展的条件下,土地的市场价值才能实现,农户从要素市场获得的收入才能得以提高。(6)改变现有农地征用规则,让农户具有直接与征地主体和市场进行博弈的地位,特别是要创设农户能直接进入土地承包权一级市场的权利规则,由此可使农户从征地中获得合理收益的权利得到有效保护。 再次,在促进农村市场发展的辅助制度创新方面,需要重点围绕城乡社会体制进行改革。因为现行的城乡二元社会体制不仅制约着乡村社会发展,而且也制约着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从而影响着统一市场体系的形成。@城乡社会体制改革与创新的途径主要包括:(1)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通过修订《户口登记条例》、制定《户籍法》,确立一体化的公民身份管理法律体系,取消对劳动力在城乡之间以及城市之间自主流动的限制,为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发展提供辅制度支持。 (2)建立起以市、县为中心的城乡一体化社会与公共管理体系,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也就是说在一个城市或一个县的范围,推行统一的社会管理和公共管理体制,取消城乡二元之分。(3)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及社会保险体系,为农村居民提供医疗、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的公共品。要为农村市场发展创立良好的制度环境,改革的着重点需要从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体制,因为改革开放30年来,城乡二元社会体制改革相对较少触及,下一步改革目标和重点将是社会体制改革。 最后,在农村组织创新方面,主要推进策略包括:(1)国家需要积极引导、培育和支持农村要素市场的中介服务组织,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组织、市场信息服务组织、土地使用权流转服务组织、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组织、农村金融服务组织的成立给予制度的激励和政策性支持,为农村市场健康、快速发展提供组织保障。(2)鼓励和推动农村市场合作组织的成立和发展,在法律和制度上为各种形式的农村合作社提供激励和规范,如制定《农村合作组织法》或《合作社法》@,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或合作社的性质、职能、权利范围、责任、义务及运行模式加以明确规范,为组织发展提供制度框架。(3)在农村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监督和管理组织体系,完善农村市场管理组织,使农村市场行为走向制度化、法制化,为农村市场的可持续发展确立制度基础。 小结 从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所取得的发展成就来看,唯有改革创新才有发展出路。农村市场机制的应用及其扩展,对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是具有效率的。作为影响人们行动选择的规范集合,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如果能通过清晰的产权界定来防止个体的机会主义或搭便车行为,那么这些新制度就会降低交易费用,发挥节约和促进合作的功能,由此起到提高效率的作用。中国农村的家庭责任制改革之所以实现了农业效率的极大提高,正是因为新的制度安排既有效地防止了集体中的偷懒行为,节约了监督成本和交易费用,同时又明晰了个体农户的自主选择权及退出权。#p#分页标题#e# 市场包含交易的公共场所和理性的社会关系两层意义。竞争性的市场制度可以像“看不见的手”那样,引导和控制着个体行动去实现配置效率,即个人在不损害他人收益的情况下改善自己的境况,因此,市场制度被视为能提高发展效率的制度。中国农村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的快速发展,正是受益于农村产品和要素市场的发展。 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大量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及城镇的快速转移、粮食及农产品市场的活跃、农村土地局部市场的引入等,都是农村市场发展的重要标志,它们对农村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从制度主义理论、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和当前的现实需要来看,中国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需要有进一步的制度创新和农村市场的发展。当前制约农村市场发展的制度性因素,主要包括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体制、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产权安排、二元的社会体制及发展滞后的农村组织体系等方面。因此,要推进农村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提升农村发展水平,国家需要在这四个方面加大制度创新的力度,其中加快相关立法和法律修订是推进制度创新的重要途径。

第5篇:国内市场范文

为了让住宅信息配线箱的相关技术、产品、市场信息为广大读者所深入了解,同时提供给配线箱企业一个打造自身品牌、突出自我特色的平台,本刊编辑部特别在2007年岁末策划了本期“住宅信息配线箱”专题。希望能为普及配线箱相关技术知识,推动整个市场的发展出一份力。

住宅信息配线箱又称家庭多媒体配线箱,它是家庭智能布线系统的核心,也是家庭与外部网络连接的分界点。它集中了住宅中各种弱电系统的配线管理设备,通过在箱内安装配置各种不同的模块,为家庭提供语音、数据、安全防范、图像的应用服务。

配线箱的基本知识介绍

一、配线箱的定义及相关技术

住宅信息配线箱是专门使用于家庭弱电系统的布线箱。能对家庭的宽带、电话线、音频线、同轴电缆、安防网络等线路进行合理有效的布置,实现人们对家中的电话、传真、电脑、音响、电视机、影碟机、安防监控设备及其它网络信息家电的集中管理,共享资源,是解决宽带智能家居装修,提供家庭布线系统解决方案的产品。

配线箱是家居布线的管理设备中心,通常连接和管理模块配置箱、通讯模块、视频模块、网络模块、音响模块、系统插座、线缆、家庭智能管理系统等部分。使用配线箱后,可以对家居的所有弱电系统进行统一管理和集中控制,比如切换电话的线路等。

配线箱包括配线箱箱体、功能模块两部分。目前市场上应用的配线箱产品的结构不是太复杂,但是却集成了数据、语音、视频及弱电等模块,其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在住宅设计或装修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将所有的弱电线路铺高好,并在相应的位置设置信息插座,信息点插座可以包含用于数据线缆的RJ45接口、用于连接语音(电话)线缆的RJ11接口及用连接有线电视的公制F头等,也可以是这些接头的混合插座,这是基本配置。一些有实力的厂商已经AV、安防口等目前用户需求还不大的模块也列入了基本配置。以后的功能升级只要通过更换模块就可以达到,比如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用的数据模块是HUB模块,后来我们只要将HUB模块更换成SWITCH模块就可以实现家庭网络的交换功能。

住宅信息配线箱使用功能:

电话系统――可将若干条电话入户线根据需要分配到房间内部的各个位置以实现通讯功能。它具有调整和调换电话分机号码、对各房间电话机通断控制等功能。使用电话交换机模块时可使家庭内部各分机实现电话交换的各种通讯功能。

宽带网系统――可利用多种宽带接入方式,将宽带网终端接入房间的各个位置,在家庭内部组建的家庭局域网,实现家庭信息资源共享以及一线多台电脑同时上网等功能。

有线电视系统――通过对入户的电视信号进行信号分配、增益和补偿,可实现在房间内部多个位置同时收看的电视节目的功能。

影碟播放及背景音乐系统――可实现各房间同时收看一台影碟机播放的节目;在房间的各个角落都能听到一台家庭音响设备播放的广播和背景音乐等功能。

安防和远程抄表系统――可实现连接和控制可视门禁对讲系统、远红外线监控系统、烟感系统、燃气感应系统,以及远程抄表系统等功能。

住宅信息配线箱产品的结构优势:

以配线箱为枢纽构成的家庭多媒体网络系统相比较传统的家庭弱电系统,在系统功能上实现了对各种网络系统实现统一管理,满足了住户的个性化需求,实现家庭网络的资源共享。建立起家庭智能化的基础网络和技术平台,完善了家庭网络的使用功能,突破了传统家庭弱电系统不能对各房间电视机、电脑和电话机进行通断、改号等控制,无法组建家庭局域网,不能实现资源共享,网络用途单一的瓶颈;

在设计施工上,配线箱使得基础的家庭网络可以一次性的设计、规划和安装一步到位,既考虑到目前又照顾到长远的需求,又避免了二次布线、重复投资带来的各种麻烦。避免了传统家庭弱电系统中各种网络自成系统,相互之间没有联系,施工中存在交叉作业。各种网络只能根据目前的需求分别设计、安装,一旦增加需求就无法解决的不足;

后期维护管理过程中,网络的所有连接点均汇接在配线箱的标准接口上。扩展空间大,用户可自由配置,且组家庭局域网容易。配线箱开放的界面可供用户自己对整个弱电系统实施管理及维护。解决了传统家庭弱电系统复接点不集中,分散,且埋在墙体内,无扩展空间,先天结构等缺陷以及无开放空间可供集中管理,维护的问题。

对于家居环境的美观,配线箱的使用使得网络布线预先一次性布置、安装,可保持室内环境整齐,克服了传统家庭弱电系统均为明装拉线连接,造成家庭内部布线混乱的缺点。最直接的感受是配线箱使房间的各个位置有充足的系统终端端口可供选择,使用更为方便。

二、配线箱市场的市场状况

由于市场的需求,促使国内生产配线箱的厂家发展较快,但一般都是从其它电气行业的厂家转而生产配线箱,产品型号、规格和标准各厂均不完全一致,导致国内该产品的在市场流通无统一标准,主观上造成该产品规格和型号的标准化的混淆,给用户选择造成了一定的难度,近年来,经过一系列的发展,家居布线箱开始成熟起来。

从布线箱生产厂商来看,大概分为外资企业,大型国企、民企,小型企业这三类。市场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如山东、江苏、浙江等省份,华北地区尤其是京津一带的使用量也比较大,华南地区相对差些,主要市场分布在福州、厦门、深圳一带,而东北、西南市场则属于开拓阶段。

未来数字家庭和智能家居的发展对家居综合布线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市场需求量迅速扩大。一方面,新的楼盘在设计上都配置了配线箱;另一方面,在装修市场,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装修时对住宅的信息化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同时也有一部分家庭考虑到了未来添置网络家电的可能,因此配线箱的市场前景较为乐观。

三、阻碍住宅信息配线箱市场发展的因素

标准方面:目前国内的配线箱产品还不够规范,国家对此类产品在尺寸和安装方式上还没有统一标准,造成了各个厂家的产品难以兼容。政府主管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标准和规范,对产品的规格、型号、功能、生产标准、设计规范等等做出统一规定,促进产品向标准化方向发展,用户使用操作更加简单。

技术方面:现如今,在没有统一行业标准的情况下,厂商的生产大都是依据自身的市场经验进行生产,主要目的也易于使用,绝大多数还没有集成控制功能,尚不具备智能化的要求。同时,市场对某些产品也存在误解,例如1进3出以上的数据模块,这种极其不合理的设计在市场上仍有需求。

市场方面:配线箱领域生产企业较多,但以中小企业为主整体实力较弱。市场上的价格竞争混乱,一些小公司陷入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工作的重心过度集中在销售环节,从而忽视了品牌的打造。随着配线箱市场的逐步升温,一些有实力的厂商已经开始意识到自身品牌的建设的重要性。

标准的不规范导致了技术上的不成熟。缺乏先进的技术支持也使得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产品难以出现,三者相互制约。可见国内家居配线箱市场的健康、有序、快速发展之路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生产厂商和经销商携手努力。

配线箱品牌推荐

产品推荐

产品型号:HIS-2000

产品特点:

电话线、有线电视线、电视网络线、安全控制线等弱电信号线,在住宅设计时或装修前统一规划、布局,集中管理;

符合国际家居布局线标准及国内住宅设计规范,满足有线电视、宽带网、防盗报警等各种系统的应用;

模块化的结构设计、灵活的功能配置,良好的扩展性和可升级性,可满足不同用户现在和将来的需求;

开放性的操作界面,标准的插座接口和免工具的操作,让您轻松完成系统的配接、管理和维护。

联系方式:

电话:0571-85899836

网址:省略

厂商感悟

杭州鸿雁电器有限公司 总经理 单朝兰:目前配线箱市场现状是大量的房产商和系统集成商将智能化家居作为他们的卖点,信息箱成为楼盘智能化首选产品,市场得到快速扩容,前景比较乐观。信息箱生产厂家增长速度也很快,但很多厂家依赖模仿,并未在技术上进行投入,导致市场上产品名称、规格、质量参差不齐,价格混乱,处于无序竞争状态。

阻碍因素首先是用户对“家居布线系统和信息箱”了解深度不够,众多用户不知如何使用,存在用户层断裂问题。还有部分用户受宣传影响,把“家居布线箱和信息箱”简单等同为接线配线箱,使得信息箱的市场不能迅速、健康发展。

其次是开发商对信息箱的认知水平不高,大量的房产商为了宣传需要或追求利润而选用低价、低质配线箱产品,无法真正满足智能家居的需求。此外产品品质问题,不少厂商简单地模仿市场主流产品进行生产,甚至以低成本、低价格、低质量进行市场竞争,导致质量隐患比较突出。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信息箱和配线箱”在产品质量、价格等仍将处于比较混乱状态。众多企业涌入这个行业,竞争将进一步加剧,最终,优质产品将从无序竞争中胜出,大多没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被淘汰出局,市场逐步从无序竞争转向有序竞争。

相关政府主管部门首先从标准规范出发,建立信息箱产业的基本要求,并针对市场混乱的局面,通过认证、测试,引导各生产厂家重视产品品质。另外,还要加大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从而促进信息箱行业更健康、积极的发展。

产品推荐

产品型号:A1精致小筑

产品特点:

集中管理:电话、有线电视、网络、音频、安防控制等弱电系统,统一规划、集中管理;

灵活配置:灵活管理配置家庭中各信息点,轻松分配家中的电话、电脑、电视、监控等系统;

资源共享:实现家中各居室的宽带、电话、有线电视、音响等的资源共享;

强扩展性:功能模块化设计,具有良好的扩展性,新外线进户,无需拉明线或重新开槽布线;

升级方便:预留空间,以备新功能的升级扩展,满足用户现在和未来的需求;

安全明了:星形拓朴结构,安全可靠;

易于维护:标准插座接口,免工具操作,轻松完成系统的配接、管理和维护。

联系方式:

电话:0591-38106666

网址:省略

厂商感悟

福建冠林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朱莹:随着布线技术的发展及人们要求的提高,小区及家居综合布线系统已成为智能小区基础设施必不可少的部分,家居综合布线配线箱也越来越多的进入小区和家庭。而未来数字家居的发展与普及都对配线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国内的配线箱,生产型号、规格、标准各厂家均不完全一致,国家也未出台相关的产品标准和规范,产品名称也较混乱,有的叫智能接线箱、多媒体配电箱等,林林总总……由于该产品在市场流通无统一标准,造成产品规格和型号的标准化的混淆,给用户选择造成了一定的难度。此外此类产品仍然属于弱电配线产品,绝大多数还没有集成控制功能,更谈不上智能化。很多用户对配线箱的接受程度仍然比较低,甚至不懂得使用这类产品,以上这些都制约了配线箱市场的发展。

今后的发展趋势主要是在产品外形上更趋于多样化、时尚化,更适合家居的搭配,功能上也应更智能、更高端,智能化、网络化应该是配线箱的发展方向。

鉴于目前配线箱市场的现状,政府主管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标准和规范,对产品的规格、型号、功能、生产标准、设计规范等等做出统一规定,促进产品向标准化方向发展,各厂家产品间能够兼容,用户使用操作更加简单。配线箱市场的健康规范的发展需要厂家、开发商的共同努力,这样才能共同促进配线箱市场的健康发展。

产品推荐

产品型号:DC2398信息配线箱

产品特点:

模块接线采用全背面接线方式。模块壳体使用铝合金材质,散热性能良好;

语音:2拖8多绳路交换机式语音模块,实现2条外线连接8个独立分机,有选择性振铃、来电显示、分机相互通话、相互转接、设定优先级、拨外线可设置权限等小总机功能;

数据:5口路由数据模块,将输入的宽带信号连接到4个不同信息点,可以实现电脑互联组网,组建家庭局域网;

视频:1进6出,采用1分6双向隔离分配器,实现6台电视机同时收看电视,保证电视图像质量;

电源:输入AC220V输出DC-5V/DC5V/DC12V/DC140V等多组,采用高可靠性的电源为语音模块、数据模块等提供工作电源。

扩展模块:1个通用扩展模块,用来装饰模块空位,方便升级和扩展。

基本配置:DMP30电源模块、DMJ28语音模块、DMR15数据模块、DMT16B视频模块 DME01扩展模块

联系方式:

电话:0757-22326738

网址:省略

厂商感悟

佛山东客科技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耿伟:配线箱作为家居智能化系统的基础产品,产品功能简单实用,系统造价不高,在沿海发达城市设计使用比例很高,基本成为新建住宅项目的标配,内地城市正在设计和使用的比例也在提高,但国内配线箱市场也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为:生产厂家多,品牌企业少;低价产品多,精致产品少;市场总量扩大,行业利润降低的市场局面。

任何市场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配线箱的市场在前进在发展这是事实,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前进中也将不断的被克服,配线箱最终会成为住宅的标准配置,成为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设备,配线箱也成为颇具发展潜力的一种产业。此外,建设主管部门对项目设计、使用、验收配线箱应给予指引,促进行业标准化通用化。

产品推荐:

产品型号:X555B

产品特点:

1进12出闭路分配模块,双向信号传输;

闭路放大模块:放大闭路视频信号,还您清晰的视野;

组建家庭局域网:只需要付一份网络费用,却可以全家同时使用网络资源;

外部设备共享:打印机、扫描仪等外部设备,也只需要配置一台,在家里任何有网络口的地方都可以使用它们;

管理简单:您可以通过箱体模块的显示灯查看网络使用情况,进行管理操作,有效的控制孩子的上网时间。

联系方式:

电话:0591-88003865

网址:省略

厂商感悟

福州光速达智能电子有限公司 总经理 林世端:弱电配线箱进入百姓的生活已近7年了,目前国内配线箱现状总体感觉不乐观,低端产品仅提供接线或简单分配功能的占整个配线箱的主流市场,而且已进入白热化的价格博杀战。

市场没有统一标准,老百姓无法辩认产品的优劣性,部分产品甚至混淆概念,给配线箱的初期推广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目前阻碍配线箱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我个人认为有三个方面:

第一,产品因素:市场在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下,直接影响消费者的使用信心;

第二,厂商因素:相当部分厂商只是把配线箱当产品卖,没有发展的眼光;

第三,标准因素:行业没有标准,不同厂商之间产品无法互通,使产品的成本一直居高不下。

就配线箱今后发展趋势,我个人认为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就像现在每家每户中的空开箱,它最终要取代闸刀开关一样。

就目前的状况,我觉得首先要整合行业资源,行业引导消费者对配线箱有个正确清晰的认识,最重要的是让老百姓对产品能给他带来什么样的实惠,有个清楚的概念,这就需要媒体与政府部门在推介厂商之前对产品要有深入了解,重新找回消费者对产品的消费信心。

其次,提倡各厂商要抱着发展的心态去经营配线箱这个市场,只有这样老百姓才能真正得到实惠的产品,行业才能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产品推荐

产品型号:V104A

产品特点:

在一个箱体内集中管理客厅、卧室、书房等房间的电话线、电脑网线、电视视频线,标识清晰,接线简单;

内置电话分支器具有1进6出或两对1进3出接口;

具备1进5出的电脑集线器(HUB)功能;

具备1进4出电视分配器。

联系方式:

电话:020-38689307

网址省略

厂商感悟

佛山市蓝天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 崔少坤:随着住宅小区的全面智能化逐渐成型,大家慢慢变换了思维和工作方式,家渐渐成为除办公室之外的第二工作场所。因此各个房地产开发商和弱电工程商将楼宇智能化作为了住宅的卖点,如:多媒体配线箱、楼宇可视对讲、安防监控、门禁停车场等等成了住宅的不可或缺的智能化设备,同时这也促进了各个楼宇智能化产品生产厂家的快速发展。

在市场的拉动下,国内各个楼宇智能化产品厂家的快速发展也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就多媒体配线箱来说就有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在市场上可以看到很多个规格、型号、标准、风格各异的产品,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用户的视听,增加了选择难度。另一方面一些弱电工程商在追求最大利润的同时,对相关产品的选择上并不一定能充分为用户考虑,也影响了配线箱的使用效果以及在用户心中的位置。

目前市场上的配线箱还处于一个适应阶段。比如:电话模块、有线电视模块、网络模块等等,但大多数产品还只是作为一个分线盒、分支器的形式出现,只有少数产品在网络模块上加上集线器功能,个别产品加上了路由器功能。但随着人们逐步将家庭作为第二工作场所和家用电脑等的普及,在网络模块上集线器功能已经不是很适合了,需要更多产品在网络上面下工夫,带路由功能,甚至是交换机功能等等。

随着住宅小区的全面智能化的普及和市场的需要,相信在不长的时间内一款集安防报警、楼宇对讲、家电控制、防雷等功能于一体、美观大方的配线箱会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对于目前的市场现状,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国内配线箱厂家大多各自为政的情况下,我们蓝天公司在此希望能把我们公司自己的设计和生产标准跟各生产厂家、房地产商、弱电工程商、用户等开展一些交流探讨的座谈会,并希望能以此配合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制订出一个符合市场、适合用户的设计规范和生产标准,以便促进配线箱市场更快、更好、更和谐的发展。

产品推荐

产品型号: HC-2004A

基本配置及功能:

电话H-DHB:2进6出,带保密功能

电脑H-HUB6:1进5出一路供级联,带集线器(HUB)

电视H-FP408:1进4出

弱电H-RD:10进10出

电源H-DY1000:输入AC 220V/50Hz,输出DC 12V /1000mA

联系方式:

电话:0571-88810540

网址:省略

厂商感悟

家宜通科技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许月添:目前我国的信息箱发展层次分布不均匀,市场价格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来规范,产品质量差别悬殊,南北和东西的使用普遍性和接触性存在明显的差距!但是总体来说,无论是房公司还是智能会单位等都逐渐意识到信息箱的重要性,尤其是现在小区发展的趋势和规范化管理日趋严格控制的情况下,对于该产品的市场走向是向着良好的发展态势的!

至于阻碍该市场的发展所存在的主要因素那是多方面的。主要因素有地域性的人文接触观念,以及发展普及意识认识提高方面。以及最终我国信息化步伐的快慢。

对于目前该行业存在的标准争论问题,确实关系到很多厂家的产品在市场的走向以及在市场的占有量的问题。当然无规矩,不成方圆。如何整合行业资源来规范行业标准,这是我们信息箱行业目前的头等大事。我个人觉得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联合各大厂家,根据相关目前有些厂家推出的有建设性的规范标准文件来确立一个大家统一认定的标准。相关的政府主管部门也应该大力支持和倡导产业的规范化管理,起到监督者的作用。

产品推荐

HW系列――SOHO一族

产品特点:

电话模块:2进8出,分合开关控制进口分合,通过红色按钮可灵活管理各个房间的电话;

HUB模块:集成5口集线器,可建立4台电脑联网的小型家庭局域网,可实现宽带、打印机等网络资源的共享;

电视模块:1进5出,提供有线电视信号1进5出的分配功能;

安防监控模块:提供2路可视对讲系统接口,4对8路弱电接口;

箱体安装尺寸:270×180×80(不含面板尺寸);

联系方式:

电话:0551-5252800

厂商感悟

安徽华磊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马悦: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升温,人们生活方式,工作习惯也悄然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开始习惯在家中进行办公,同时也对居家的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大量的房地产开发商和系统集成商也将智能化家居作为他们的卖点,而智能家居布线箱也成为了这些楼盘所必须配置的弱电设备。

由于市场的需求,促使国内生产智能家居布线箱的厂家发展较快,但一般都是从其他行业转型过来的,从产品型号、规格和标准各厂均不完全一致,导致该产品在市场的流通无统一标准,主观上造成该产品规格型号的混淆,给用户选择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同时也让客户们意识有无这种设备无关紧要。

目前产品还不够规范,国家对该产品还没有统一标准,市场对布线箱产品的叫法也各不相同,有的叫多媒体箱,有的叫智能箱。这就是导致客户对该产品看法不一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6篇:国内市场范文

当前我国潜在保险需求巨大,特别是随着我国和谐社会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推进,经济快速发展,人们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风险和保险意识不断增强,再加上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凸现,以市场为导向的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保险需求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就保费收入而言,2005年我国GDP世界排名第4位,但保费收入排名仅第11位,还不及GDP规模和人口数量都小于我国的韩国。就保险深度而言,世界平均为8%,我国为2.7%,世界排名第42位。就保险密度而言,世界平均为512美元,我国为47美元,世界排名第72位。我国的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最近有研究预测,未来5年我国保险业会保持年均16.2%的增长速度。我国保险市场的巨大潜力为中外保险公司所普遍看好,巨大的潜在保险需求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

与巨大的潜在保险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保险业的供给能力较弱,无法满足保险市场上的巨大需求,呈现出供给约束型特征。其突出表现是保险业资产规模较小,偿付能力不足。截至2005年底,我国保险公司总资产才达到1.53万亿元,占金融业总资产的比例仅为3.8%,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一般在20%左右,甚至更高。就偿付能力状况而言,多家公司都存在着程度不一的偿付能力问题,甚至有的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已经触到了被接管的底线。有研究显示,如果将偿付能力充足率选定在100%,到2010年底,我国人身保险供给能力缺口约为33亿元。如果将偿付能力充足率选定在120%,供给能力缺口预测值约为235亿元;选定在150%,供给能力缺口约为540亿元。巨大的供给能力缺口大大限制了保险需求的实现。此外,我国保险业的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也较弱,不能有效推动和引导潜在保险需求向现实保险需求的转化。近年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居高不下,而且呈现出快速增加趋势,2005年末高达147054亿元,年增加额达到近1.6万亿元,这与4928亿元的总保费收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大量的居民储蓄存款中以预防养老、教育、防病、失业等不确定事件发生的预防性储蓄居多,而这与保险所应发挥的保障功能是类似的。大量的居民储蓄存款难以转化为对保险的需求,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对保险不信任、保险服务质量低、保险产品创新能力缺乏等保险供给方面因素制约。

2我国保险市场供给约束的具体表现

2.1保险产品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当前保险产品开发上存在的问题不在于数量和品种的多少,而在于不能适应和满足保险需求,保险产品供给结构问题较为突出。据统计,目前正在市场上运行的险种有400多种,但真正具有生命力、适销对路的险种并不多。如中年人对保险需求最为强烈,而很多产品恰恰越过了这个年龄段;大多数产品只适合高薪阶层,而没有关注中等收入阶层,而且针对团体的保险多,针对个人的险种少;寿险产品抵御通货膨胀的能力差,产险市场提供的险种十分有限;综合各种风险责任的综合型险种多,消费者急需的单纯的医疗保险、老年护理保险等过于单一。各保险公司险种雷同,个别险种“克隆”现象严重。这样,一方面是某些保险产品的过度开发和供给,另一方面又有大量保险需求得不到满足,保险公司忙于出售开发的产品,而不是针对市场需求开发能售出的产品,保险产品供给结构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保险需求的实现。

2.2保险服务质量较低

保险商品具有无形性,而且是以消费者现在的货币支出换取未来一定时期内一旦发生保险事故由保险人进行赔偿或给付的服务性承诺,这种承诺具有非及时性。保险服务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保险的信任度,而且一些人和企业之所以购买保险,就是为了享受保险公司专业的风险管理服务及其效率,因而,服务是保险业的生命,服务质量的高低对保险需求有着重要影响。

目前我国保险公司的服务质量较低,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服务意识,更多是从自身利益出发,没有意识到服务对于保险这一无形商品的重要性;二是保险公司管理不规范,公司治理结构还不完善,没有将维护保单持有人的利益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三是保险服务的手段和方式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消费者难以从保险公司享受到高效、专业的风险管理及其延伸服务。此外,保险业务手续繁杂,消费者获取相应的信息以及保险索赔较为困难等都是保险服务质量低的表现,较低的保险服务质量制约了保险需求的增加。

2.3保险定价机制不灵活,价格与保险责任之间缺乏明确的对应关系

保险定价机制上存在问题,价格缺乏与保险公司所承担的风险的对应关系,甚至有些险种仍然是实行严格的费率监管体制,保险费率难以适应不同风险和经营成本的变化而及时调整,这就导致保险费率与保险责任相比存在畸高畸低的现象,如一些险种赔付率长期仅为30%以下,个别险种甚至多年来不到10%;而另一些险种却严重亏损,难以为继。价格是影响保险需求的重要因素,而定价的不合理无疑阻碍了潜在保险需求向现实保险需求的转化。

2.4保险销售过程中问题较多

目前我国保险消费过程中的误导行为较为严重,营销员整体素质较差,行业形象受到影响。据调查显示,在我国保险业飞速发展的背后,一些涉及到大众的分散性业务,如个人寿险、机动车辆险、家财险等方面,由于宣传不到位或宣传不当,甚至是误导等原因引起的投诉纠纷正呈上升趋势,行业整体信誉也面临考验。一些保险公司在保险销售过程中,过分注重保险功能和好处的宣传,甚至产生误导行为,目的是怎样把保险产品推销出去,从而忽视了保险消费者的真正需求。其根源在于保险公司缺乏真正的市场意识,只从自身的市场规模和保费收入而不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存在着“营销近视”。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人们在风险处理方式上对“保险”的选择。

3提高保险供给能力,实现保险供求的良性互动3.1以消费者需求为着眼点,加强产品创新,调整销售策略

“市场需求胜过十所大学”。保险公司应该加强对消费者市场需求的调查研究,明确目标市场,并开发相应的产品来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只有着眼于需求的销售策略,才能真正抓住消费者的心理,才能形成“有效供给”。结合我国目前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诸多不确定性事件所导致的人们大量安全保障的需要,保险产品创新应该以保障型产品为核心,真正满足人们的安全保障需要,从而解决保险产品供给结构失衡的问题。

同时,也要加强对保险销售过程的管理和引导,提高保险营销人员的素质,真正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介绍保险理财知识,使客户能够根据自己的保障需求和经济能力,选择最适合自己保障需要的保险商品和适量的保险金额。同时,也要详尽介绍客户所购买的保险商品的基本功能、属性特点及其对消费者的保障作用,认真讲解保险责任和免责条款,使消费者明确自己有了什么保障,能得到什么服务,买保险后自己有什么权利和义务。只有这样,保险业才能真正赢得人们的信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供给约束的问题。

3.2增加保险业资本总量,提高保险承保能力

保险业资本总量的大小对于保险供给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般而言,由于保险业相对于其他行业存在着更为严格的监管,特别是偿付能力监管对保险公司的资本充足性十分重视,因而,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保险业的供给能力更容易受到其资本的限制。我国保险业目前巨大的供给能力缺口主要是由于资本不足造成的。因而,增加保险业的资本就显得尤为必要。可以采取上市、增资扩股和发行次级债等方式募集资本。除此之外,增加我国保险市场供给主体数量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式。目前我国保险市场集中度较高,不仅限制了有限的保险供给资源的合理流动,也限制了保险创新能力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对保险供给能力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增加保险市场主体不仅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还可以将巨大的社会资本引入保险业,不断充实、提高保险业的承保能力。

3.3不断提高保险服务水平,激发和引导保险需求

首先,是要调整服务策略,真正将消费者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如对消费者进行市场细分,实行客户分级管理制度,根据不同层级客户的特点和需要实行有针对性的差异化服务策略。再如,根据为消费者提供方便化、广泛的原则,在营销渠道上加强与相关交通部门以及银行、邮政等部门的合作,在最大程度上方便消费者;在营销方式上,除在公司成立集咨询、投保、核保、理赔、出纳等服务为一体的客户服务中心,为全体客户提供专业化、系统化、高效率的“一站式”服务外,还应当积极发展网上保险、电话保险等消费者易于接受的新型营销方式,提高自动化服务水平和效率;在理赔服务上,应顺应消费者的需求,简化理赔手续,加快理赔速度等。

其次,提高保险服务的技术水平是提高保险服务质量的核心。一是要强化保险公司在防灾防损、保险理财等风险管理领域的专业化和技术优势,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为客户提供全面的、优质的风险管理和理财服务,营造专业化、可信赖的形象。二是要提高保险精算技术水平,在细分保险责任、降低经营成本的基础上,着重解决保险费率畸高畸低的现象,使之与承担的风险责任对应成比例。三是要提高保险服务的信息化技术水平,促进保险服务的规范化和便利化。

3.4进行保险制度创新,促进有效保险供给的增加

制度创新可以为保险供给能力的增加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首先要加强保险信息披露制度建设,营造公平的保险消费环境。保险业属于信息不对称较为严重的一个行业,特别是普通消费者与专业化的保险公司相比处于明显的信息劣势。这就要求加强保险信息披露制度建设,特别是保险监管机关要从保护保险消费者利益出发,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来规范保险公司的信息披露,不仅要披露有关保险产品和定价的信息,还要披露公司的财务状况和偿付能力信息;不仅要扩大信息披露的内容和范围,还要扩大信息披露的公布渠道。此外,还要注重对保险投诉的监管,将保险企业置于广泛的社会监督之下。

第7篇:国内市场范文

本文着重分析和应用方差-协方差方法、历史模拟法、ARCH类模型等3种常用的VaR模型。

(一)方差—协方差模型

该模型假定资产收益率服从正态分布,通过估计样本历史数据得出每日收益率分布的均值μ和标准差σ,假设r*表示某一置信水平下的最低收益率,根据分位数*1()rμασ=Φ,可求得:*rUα=μ+σ(1)其中Uα为正态分布的上侧分位数,则r*为最低收益率,由VaR=-P0r*从而作为1天持有期内的最大损失VaR值。

(二)历史模拟法

历史模拟法不要求对资产收益率的分布形态作任何假定,而是以“历史资料可以不偏地反映未来”为前提假设。计算方法是首先按时间顺序排列收益率的历史数据,然后建立经验分布函数,在给定置信水平下α,设观测日为T,且设t=T×(1-α),根据t的值在经验分布函数中找出相应位置的数据,即为最低收益率r*。

(三)ARCH类模型

为了解决证券市场收益率条件异方差的问题,Engle(1982)提出了ARCH(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各类ARCH模型:

1.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ARCH模型)

ARCH(p)模型包括条件均值方程和条件方差方程,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12201titttttpttiirrvvaavγσεσ==+==+∑其中{tε}是一个独立同分布的随机变量序列,均值为0,方差为1,0a>0,0ia≥(i=1,2,p),{tε}与{tσ}相互独立。模型通过对历史收益率误差平方的移动平均,把收益率的条件异方差纳入分析,因此收益率无论朝哪个方向波动,当前市场波动幅度也将很大,ARCH模型很好地刻画了收益率的丛聚性效应。

2.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GARCH模型)

GARCH(p,q)模型标准表述如下:1222011ttttttpqtitijtjijrrvvaavγσεσβσ===+==+∑+∑其中{tε}是一个独立同分布的随机变量序列,均值为0,方差为1,()()00,01,2,01,2ija>a≥i=pβ≥j=q,{}tε与{}tσ相互独立。GACH(p,q)与ARCH(p)的不同在于模型中加入了q个自回归项,可用简单的GARCH模型代表一个高阶的ARCH模型,解决了ARCH模型的固有缺点,使待估参数减少,提高了模型的准确性。由于一般异方差模型均认为各时点上收益率服从具有变方差的条件正态分布,即21~(,)ttttrμσΙΝ,其中t1Ι表示过去的信息集。设Uα为标准正态分布上侧分位数,则有*tttrUαμσ=。则得到最小的收益率:*tttrUα=μ+σ(2)

二、实证分析

(一)数据的选取以及处理方法

1.指数的选择及说明

在股票市场上,股票指数是衡量股票价格水平的一种技术工具,在股票价格分析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是衡量股价波动和走势的重要指标。而上证指数能够反映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总体情况,并且可以比较准确的度量市场风险,因此本文选择上证指数2007年1月4日到2010年3月22日的每日收盘价数据作为分析的对象。

2.数据处理

由于指数是相对于相对价格而言的,由于价格的非平稳性,在金融研究中更多的是关注价格的变化和收益率而非价格本身,因此应该将数据转化为收益率序列。所以在下文的研究中,我们采用股票指数的几何收益率作为分析目标。几何收益率的计算如下:1lntttprp=

(二)方差——协方差方法

对收益率样本进行计算得到样本的均值为0.000163,标准差为0.023280,因此在95%置信水平下,由公式(1)得,每日最低收益率r*=0.000163-1.65×0.023280=-0.038249。(其中正态分布的95%的上侧分为数为-1.65)。

(三)历史模拟方法

根据上文介绍的历史模拟的方法,处理收益率数据。首先将收益率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其中T=782,t=279×0.05≈39,则对应的经验分布函数中第39个数据为-0.042215。

(四)ARCH类模型

以下采用EVIEWS软件对样本数据建模,根据赤池信息准则(AkaikeInformationCriterion,AIC)选择模型阶数,经过比较发现GARCH模型对数据的拟合效果较好,上证综合指数的估计结果为:均值方程:2220.74900.7126(8.1306)(7.2558)(3)0.01032.0143tttrrRDWυ∧=+==方差方程为:222111.05050.07430.9086(2.1323)(5.5878)(57.0368)tttσEυσ∧=++括号中为z统计量,可以从上表看出各系数在95%的显著性水平下明显地异于零。D-W统计量在2附近,说明模型不存在序列相关,模型拟合良好,可以接受模型。然后根据公式(2)计算r*,其中由于收益率为平稳的,在(3)两边取期望得到,μt为0,σt由GARCH模型估计得出。

三、VaR值的检验及分析

(一)Kupiec检验

对VaR风险管理模型的准确性和测量精度进行检验和评估,比较常用的检验方法之一是由Kupiec于1995年提出的失败率检验法。其基本思想是如果VaR模型是准确的,那么资产实际损失额超过VaR值的情况可视作一个二项分布中的独立事件。假设VaR的置信度是α,则失败的概率期望为p*=(1-α);实际考察的天数为T,失败的天数为N,则失败的频率为p=N/T。*0Η:P=P*1Η:P≠P2ln[(1)]2ln[(1)]TNTNNLRpPNpP=+在原假设条件下,该统计量服从自由度为1的2χ分布。根据模型计算结果对三种模型进行检验三种模型失败次数如下表1Kupiec检验结果由上表可以看出三种方法的失败次数都在37<N<65的范围内,都能通过kupiec检验,所以认为三个模型都充分估计了市场风险,但是方差-协方差方法倾向于低估风险,因此以下对数据进一步分析。

(二)正态检验

方差-协方差方法是建立在正态分布的假设之上的,因此正态分布的假设是否成立,对于数据分析结论的可靠性非常重要。正态分布检验的方法有很多种,以下主要采用偏峰检验,所得结果如下:数据显示,上证综合收益率指数向左偏移,并具有尖峰厚尾的现象。由于在样本服从正态分布的零假设下,JB统计量服从2χ分布,且由于P值为零,表明序列非正态分布。从以上正态检验中,指数波动在统计上体现的是时间序列存在异方差。

第8篇:国内市场范文

关键词:新兴市场国家;内部资本市场;公司绩效;问题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0)03-0121-05

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Alchian(1969)、Williamson(1975)提出“内部资本市场”概念开始,内部资本市场理论逐渐成为了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最重要理论,西方特别是美国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近年来,内部资本市场理论在新兴市场国家逐步得到理解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对内部资本市场理论进行了拓展。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末,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并展开了积极的研究。我国学者的研究除了少数基于中国特定背景外,其他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对西方发达国家研究文献的回顾与解释。新兴市场国家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成果对我国理论研究和实践具有更强的借鉴意义。

一、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性及其运作

新兴市场国家的内部资本市场研究直接起因于集团组织形式的普遍存在性以及外部资本市场的相对落后。Left明确指出企业集团是发展中国家特有的组织形式并对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企业集团内部形成了一个资本在不同业务之间进行调配的机制,使企业集团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类似于资本市场的功能。香港中文大学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大约有7成东亚公司都与集团有关联,而这些集团均操控着很多其他公司。在日本,有83%的公司与集团有关联;在菲律宾有73%的公司与集团有关联;在中国香港、印尼和新加坡,该比例超过了60%;在泰国,该比例约为40%。在集团公司内部,包括一些上市公司,其中至少有一家银行和证券公司。核心企业都是由最终控制人控制的。他们对上市公司通常采用金字塔式持股,持股比例通常低于30%。而企业集团正是内部资本市场存在的组织载体。新兴市场国家普遍存在市场功能不足的现象,企业从外部市场获得资金、技术以及人才的难度较大,特别是外部资本市场不发达,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有动机主动构建内部资本市场,缓解外部融资约束。

Chang和Choi发现在韩国由于市场的不完善而广泛存在着附属于集团的子公司,Khanna和Palepu运用内部资本市场理论研究了新兴市场国家为什么要形成企业集团。Shin和Park研究了韩国联合企业(conglomerates)的资本配置情况,他们认为母公司通过控股关系控制子公司,母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之间存在大量的借贷关系与担保,所形成的内部资本市场使集团能够在不同项目之间进行资金的相互利用。Khanna和Palepu的两项成果则以印度和智利的企业集团为研究对象,认为印度和智利的企业集团也存在内部资本市场。Perotti和Gelfer研究了俄罗斯产融结合型企业集团内公司的投资与现金流的相关性,研究发现产业主导的企业集团内的公司的投资与现金流并不显著相关,而银行主导的集团的投资与现金流则是负相关,这说明银行主导的集团内存在更广泛的资源再配置,把盈利的公司当成是“现金牛”,控股银行可能有更强的利益动机和权威去重新配置资源。可见,他们认为产融结合型集团存在内部资本市场。Samphantharak研究了泰国企业集团中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情况,他通过构建结构模型导出一个投资方程,为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提供了更直接的证据。Gonenc等研究了土耳其多元化公司中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情况,发现非集团附属企业必须通过外部资本市场筹集资金,而附属于企业集团则通过内部资本市场筹集资金。

二、内部资本市场与公司绩效

关于内部资本市场与公司绩效的关系,新兴市场国家的研究成果显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结论:

1.内部资本市场提升公司绩效

一般来说,在法律法规不健全、中介市场不成熟、投资者保护较弱以及信息披露不充分等外部资本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内部资本市场会发挥更大的作用,能有效配置资源。Chang和Choi通过韩国企业集团的实证数据比较确定附属于集团的公司具有提升绩效的效应。Fauveih等通过比较包括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内的35个国家和地区的8 000家上市公司,发现公司多元化价值与外部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负相关,在资本市场及法律制度落后国家的多元化公司的业绩表现较好,认为这是内部资本市场面对外部资本市场不健全时的有效替代。Perotti和Gelfer研究了俄罗斯产融结合型企业集团的公司治理功能以及它们对投资融资的影响。他们把企业集团内部的大型成员企业按股权分散程度或/和管理控制权程度进行分类,并对它们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对于股权分散程度较高的成员企业,投资对内部融资是敏感的,对股权分散程度较低的成员企业则不敏感。他们还发现在产融结合型的企业集团,现金流与投资是负相关的,认为这是与集团内部广泛再分配资源是一致的。一个解释是,集团内部存在一个资本市场,可以引导资源到具有较好投资机会的成员企业。他们否定了其他可能的解释,不认为内部资源配置隐藏着公司间的机会价值转移。特别地,他们通过回归单个公司的投资与我们的测度指标――托宾Q,评估了附属于与不附属于集团的公司投资程序的质量,研究结果支持这样的观点――集团内公司的资源配置比独立公司的资源配置更好。

2.内部资本市场降低公司绩效

Wolfenzon(1999)研究发现,在缺少投资者保护的国家,组建企业集团的目的在于控股股东可以利用集团的金字塔结构侵占外部投资者的利益。

Lee等和Sung在考察金融危机之前的韩国企业集团的时候,发现企业集团中的“交叉补贴”现象――“隧道效应”,即控股型股东利用其在内部资本市场的剩余控制权,在成员企业间转移资本;而这些投资更多地流向了业绩较差的成员企业,造成了资源浪费,降低了企业的利润,影响了整个集团的企业价值。

世界银行的Claessens等选取了中国香港、印尼等九个亚洲国家和地区1991―1996年的1200家上市公司,发现其中75%的公司是附属于集团的公司,且这些公司业绩要低于非集团附属公司3个百分点。Lins和Servaes对包括中国香港、印度、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和泰国在内的新兴市场中ICM的运作效率进行

了全面的实证研究,利用1995年1195个公司样本数据,他们发现,与专业化公司相比,多元化公司的平均折价率大约为7%,外部资本市场不发达的国家,折价率更高。他们还发现,多元化折价仅存在于部分工业性企业集团和管理层持股比例为10%―30%的多元化公司。由此得到结论:多元化是无效的,它更可能是一个现象而不是为了增强效率。

Buassook研究了三个转轨经济国家――泰国、印尼和菲律宾多元化公司的价值。研究发现,在1992―2001年间的泰国和1994―2001年的印尼和菲律宾都有明显的多元化折价,最大的多元化折价发生在菲律宾,随后是印尼和泰国。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金融危机(1996年)年之前,只有菲律宾存在多元化折价,平均折价率为49%,没有证据显示在印尼和泰国存在多元化折价。然而金融危机之后,所有三个国家都存在多元化折价,平均折价率为:菲律宾84.3%、印尼33.2%、泰国16.7%。

三、内部资本市场效率差异的成因

1.内部资本市场中的问题

新兴市场国家普遍存在对股东和债权人保护的缺失,法律体系很不完善,新兴市场经济中的问题比发达经济更多更严重。除了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问题,控股股东与小股东之间也存在问题。因此,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可能会为集团内母子公司间非公允的关联交易、违规担保和资金占用提供运作平台。

Claessens等认为,由于集团附属公司现金流分配权与控股权的不对称而产生的“利益掠夺”风险是导致多元化折价的重要因素,因为在样本中,现金流分配权与控股权不对称程度越高公司的折价率也越高,且控制了“利益掠夺”这一变量因素后,其他因素对多元化折价率并没有显著影响。这种利益掠夺大部分是通过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进行公司资金、资产的转移行为,这意味着发展中国家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功能已异化,危害着集团公司的治理。Lins和Servaes的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度越高,多元化折价越明显。他们认为在缺少投资者保护的国家,由于外部资本市场信息不畅通,监管不到位,控股股东更容易为满足私有利益,对其控股部门有很强的利益侵占动机,利用金字塔股权结构进行利益输送,侵占中小股东利益,这种利益侵占大部分是通过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进行资金、资产的转移,是内部资本市场功能异化,严重影响企业集团的公司治理水平。

然而,Samphantharak的研究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控股股东的控制权越大,内部资本配置越有效。

2.内部金融中介

企业集团往往通过内部金融中介聚集和分配资源,这些金融中介包括内部结算中、内部银行、财务公司、证券公司、商业银行等。这些金融中介的存在有助于资金在不同的分部、项目之间转移,从而可能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Perotti和Gelfer通过进一步区分了银行主导的企业集团和产业主导的企业集团进行研究,发现银行主导的企业集团有更多的等级,而产业主导的企业集团可能有更好的防御机制。不像独立公司那样,产业主导的企业集团内公司的投资与现金流并不显著相关,而银行主导的企业集团内投资与现金流则是负相关的。Samphantharak对泰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即内部金融中介的存在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3.集团规模

Samphantharak认为,集团规模对内部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有正有负。一方面,大企业集团更可能有严重的信息和协调问题,因此更不可能有完美的内部资本市场;另一方面,有更多成员的企业集团可能有更多的途径转移资源,从而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实证检验表明,企业集团内成员企业数量越多,资源配置效率越高。

4.公司法律法规

Samphantharak认为,公司法律法规的设计旨在保护小股东的利益,不同国家、不同法律体系对小股东的保护程度不同。然而在同一个国家,不同类型的公司受不同的法律约束,对集团内的资本流动如内部借贷和担保有不同程度的约束。一个由几个受到严格监管的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更难于进行有效的资本配置,因为集团内部资源的转移十分困难。他通过检验集团内部上市公司的数量和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关系,发现二者负相关。

四、内部资本市场的其他方面

Castaneda研究了1995―2000年间墨西哥金融瘫痪前后ICM与企业的融资选择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内部资本市场在信用通道和货币传导机制方面的作用,可以阻挡商业借款的冲击,稳定产出和经济增长,起到金融缓冲器的作用。Claessens等的研究则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前的平稳发展时期(1992―1996年),多元化集团尤其是金融市场不发达国家的多元化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表现出较高的效率,而在危机期间(1997―1998年)这些多元化企业集团的市场表现很差。

Desai等认为跨国公司可以适时地利用内部资本市场,克服附属企业当地不利的法律和资本市场环境。他们发现在资本市场欠发达或债权人权利较弱的国家,借款成本较高,跨国附属企业较少在当地借款融资,所缺资金的3/4都由向母公司借款所替代;在资本管制的国家,跨国企业则利用内部资金绕开当地向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的限制。

五、结论与启示

第一,内部资本市场客观存在于新兴市场国家的企业集团。作为新兴市场国家的一员,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过程中,企业集团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力量。企业集团化是我国市场化发育程度不足的必然结果,也是企业在竞争中生存的自选择结果。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国有企业集团(包括央属企业集团、地方政府所属企业集团和国有控股的股份制企业集团)、民营企业集团等不同产权形式的企业集团,尽管它们的形成方式、运作机制不同,但是集团内部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资金运作,如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子公司相互之间的投资、借款、担保、产品和资产的交易、代垫款项等,这说明我国企业集团也有内部资本市场。

第二,新兴市场国家的内部资本市场具有提升公司绩效的正面效应。Richardson、Alchian、Williamson、Myers和Majluf认为,外部资本市场由于在获取企业内部信息时存在障碍或成本过高,不可能根据市场状况对企业经营进行连续的微调,而内部资本市场在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等方面均占有优势,因此内部资本市场才能替代外部资本市场,也正是内部资本市场的信息优势才使得总部可以从事“挑选胜者”的活动。我国外部资本市场还不完善,债券市场规模很小,银行贷款效率较低(表现为低资本充足率、高不良资产率等),股票市场虽然得到了不断完善但效率依然很低;信息质量虽然有所提高,但透明度依然很低,财务造假层出不穷。外部资本市场的低效率,使得企业普遍存在融资约束。内部资本市场的构建不仅有助于缓解融资约束,还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第9篇:国内市场范文

跨国公司在海外设立企业时,会依据不同的市场特点,确立不同的投资动机,进而赋予海外企业不同角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企业主要是为了建立生产基地,利用中国低廉的人力成本和土地成本,降低其生产成本,进而提高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比如,广东、浙江大量港台企业以及日本企业,无不都是看重当地低廉的设厂成本。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境内的跨国公司对市场营销基本上没有要求,也无需投入力量。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我国成长为世界第一大进出口贸易国,中国市场已成为任何一家跨国公司都无法回避的市场,甚至成为众多跨国公司主要的利润增长来源。中国日益庞大的市场规模和消费能力,让跨国公司纷纷增加对中国市场的投入,特别是对中国市场的开拓力度。如此一来,我国境内跨国公司的市场营销就不可或缺,市场营销甚至会逐步成为在华跨国公司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

(一)我国境内跨国公司市场营销的劣势(W)分析

1.跨国公司母国与东道国的文化差异

毫无疑问,跨国公司经营中遇到的一个明显问题就是投资国与东道国之间的文化差异。除了日本、韩国之外,目前在我国境内投资设厂的跨国公司,大多来自发达国家,他们的文化与东方文化有着本质区别。对于市场营销人员而言,由于需要直接面向中国用户,他们需要更加了解中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事实上,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使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营销存在较大劣势。比如,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产品往往会被赋予深厚的文化气息,而不是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直接明了阐述产品的用途或使用方法。很多跨国公司的市场营销都奉行母国导向或全球导向,直接套用在国际市场上通行的市场营销方式,很难被中国消费者所接受。如果跨国企业无法快速完成营销策略的转变,在中国市场的营销将难以奏效,与其国际化大品牌和全球市场的地位不相匹配。

2.跨国公司组织角色的弱势

在华跨国公司的市场营销将处于明显劣势。一方面,由于一直以来不被重视,从组织结构的构建,到人员的引入,再到营销费用的投入,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都无法达到独立公司的水准。在看到中国市场越来越重要的时候,开始重视中国市场营销,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成功。这种组织角色的弱势,往往更容易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生产基地的角色定位,对其市场营销不利。比如,全球最大的显示器代工厂冠捷,虽然推出了自己的AOC品牌显示器,但一直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可,其品牌形象也被消费者定位为便宜货。另一方面,由于在华子公司往往承担非核心环节的生产,从整体上来讲,跨国公司更愿意倚重公司本身的市场营销体系,通过品牌优势和资金优势开展市场营销。在其他市场的营销经验和在华生产的成功,往往会让其忽略对中国市场的研究,忽略从生产到品牌的差距,得不到中国消费者的认可。当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已成为东道国市场的一部分时,市场营销命令的人却还在国外,这种不适应东道国政府、消费者的市场营销管理方式,将使其处于市场营销的劣势地位。

(二)新时期我国境内跨国公司营销的机遇(O)分析

中国加入WTO以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明显加快,一方面,中国政府对外国投资的领域与管制逐步放开,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进入中国,中国外向型经济的特征更加明显。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在外投资设厂。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手段加速进入中国,一定程度上也在改变中国消费者的理念。可以想象,在不远的将来,中国消费者将会越来越多地接触到国际通行的营销方法与手段。如此一来,对于面临着本土化与不适应的跨国公司而言,其市场营销的适应性将越来越强。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经济的长期快速发展,培养了具有更高消费能力的消费群体,有助于降低跨国公司因其产品价格高昂而在营销活动中处于下风的局面,为跨国公司的营销活动提供更加有利的环境。

(三)我国境内跨国公司营销面临的威胁(T)分析

1.东道国内部的环境差异

在全球一体化进程的背景下,跨国公司越来越重视东道国市场与其母国市场的差异。虽然跨国公司拥有丰富的国际市场营销经验,但应该看到,大中华文化下的中国市场依然有着巨大的环境差异。一方面是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差异,有时大到一些跨国公司的营销人员难以适应,用国外通行的市场营销经验很难指导在中国市场的营销活动;另一方面是中国中东西部、农村与城市市场的差异。在过去几十年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内部不同区域、行业间产生了巨大差距,东部最发达地区和西部最不发达地区的这种差距甚至可以达到20年以上。如何在市场营销活动中兼顾不同地区、行业的差距,成为跨国公司市场营销必须解决的问题。虽然近年来跨国公司加大了本土化进程,但无论是营销理念还是营销管理框架,大多数跨国公司还是奉行“拿来主意”,这无疑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跨国公司的营销成功率。

2.我国境内跨国公司CSR行为的负面影响

由于思维惯性和文化差异,一些跨国公司在对待消费者时,还存在不同程度的歧视政策。一些跨国公司在华承担社会责任远比不上在本国的水平,引发中国消费者的极大不满,给其市场营销带来了巨大麻烦。如苹果公司虽然也承认中国市场是其最重要的海外市场,但在售后服务上,采取不更换机壳而规避服务条款等一系列歧视政策,使苹果公司让人又爱又恨,给其市场营销蒙上了阴影;富士康公司由于生产工作强度大,2013年发生了“十三跳”事件,使其很难摘掉“血汗工厂”的帽子,企业品牌大受影响。应该看到,跨国公司在全球市场上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应该承担起与其自身实力相匹配的社会责任,但当前很多在华跨国企业普遍存在双重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低以及行贿甚至是使用童工等问题,面对着越来越成熟的中国消费者,要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展市场营销,显然是一个巨大威胁。

二、境内跨国公司市场营销战略的调整趋势

(一)逐步成为亚洲营销中心

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日益壮大,让跨国公司越来越重视中国市场的导向作用。对于很多跨国公司而言,如果能够占领中国市场,其在亚洲市场的营销战略也就成功了一大半。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调整其营销布局时,都在中国设立了与欧美同级的地区营销总部,以协调中国市场和亚洲市场的营销活动。

(二)同步化成为中国营销的主要特点

中国市场的日益重要和消费者的日益成熟,让中国市场在跨国公司全球布局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跨国公司逐步将亚洲研发中心乃至全球研发中心设在中国,实行全球产品同步化战略。意图通过全球统一的、同步的产品战略,为其中国子公司的市场营销提供强力支撑,以期在中国市场上有更好的表现。

(三)寻找合作成为中国营销的突破点

面对日益激烈的中国市场竞争,为提高其在华子公司的竞争优势,更多的跨国公司开始在中国寻求合作,一方面,将更多的中国企业纳入其供应链,以降低竞争成本;另一方面,开展与中国企业的合作,更深层次地借助中国本土公司的渠道进行本土化化营销,以提高市场营销水平。

(四)深度拓展成为中国营销的方向

城市市场一直是跨国公司市场营销的主攻方向,但近年来成熟的城市市场竞争空前激烈,加之中国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能力的增强,越来越多跨国公司希望在农村市场中有所作为,以不断增加市场份额。比如,宝洁公司很早就开始布局农村市场,并取得较好的成效。向“处女市场”的农村转移,可以有效避免跨国公司在饱和的城市市场相互厮杀。

三、新时期我国境内跨国公司营销战略

(一)确立服务为核心的营销战略

面对与以往不同的中国市场和消费者,境内跨国公司的营销战略必须进行调整,但这种营销战略的调整应该是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放大自身优势,以获得更大市场份额。相对于本土企业,虽然近年来跨国公司在资金、技术上的优势地位逐步缩小,但跨国公司的服务优势十分明显。因此,应该确立以服务为核心的营销战略。境内跨国公司应该看到中国市场区域间的巨大差距,抓住不少本土企业不重视售后服务和服务力量不强的问题,进一步放大服务优势,通过提供优质服务来建立和维持与顾客的良好关系。事实上,不少跨国公司出售产品的利润已经让位于服务利润,如IBM公司,其服务收入占据全部营销额的30%以上。

(二)确立注重协同效应的营销战略

中国市场的日益重要,使中国子公司在跨国公司全球营销战略中的地位显得更加重要。作为跨国公司全球网络的一个重要支点,其营销战略应该注重与母公司和其他地区中心的协同效应。一般而言,子公司的独立性与有效控制,是一个跨国公司海外协同战略的核心。要实现这一目标,在华子公司要围绕承担协调战略的高度,对市场的公司层战略、业务层战略以及职能层战略进行调整,以配合母公司的全球营销战略。具体而言,要从与母公司的全球营销战略保持协同、与其他海外子公司的战略使命和战略目标保持协同、不同层面营销战略之间的相互协同、同一层面营销战略的相互协同等4个方面进行调整。在此基础上,再对境内跨国公司的营销目标、营销渠道、营销理念等各个方面进行调整,在兼顾中国市场开拓与耕耘的同时,逐步使在华子公司承担更多营销任务,真正在日益重要的中国市场上发挥更大作用。

(三)确立规模、速度统一的营销战略

目前在中国进行投资的跨国公司中,除了近两年来为开拓中国市场而进行投资的企业外,大多数中国子公司主要承担的是生产职能,被当作生产基地。与其本国母公司相比,转移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生产产能,也多为落后或半落后产能,从整个企业生命周期来看,处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后半程。在此情况下,可以看到,近年来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的营销战略调整很大,一些跨国公司甚至出现以资金、人员大投入提升市场份额的急功近利做法。事实上,在中国加入WTO后,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希望从中国市场上获得更大份额,以抵消其他市场不景气带来的损失。但应该注意到,在中国市场投资的高速扩张,应该坚持规模与速度相统一的营销战略。一方面,坚持“质量第一”的规模扩张。一直以来,跨国公司面对中国本土企业的竞争,在品牌、市场口碑等方面还具有相当优势,如果一味强求市场份额的提升,必然要借助其他本土企业的渠道。一旦渠道管理不善,给中国消费者带来伤害,将会给企业的品牌带来不利影响。坚守质量第一的基础上再进行扩张,加强营销各个环节的管理,可以有效避免这些问题。另一方面,避免对市场份额提升速度的非正常追求。营销发力的基础是大量投入,一些境内跨国公司往往会提出更高的市场份额要求,当速度过快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急功近利的做法。

(四)确立品牌优先的营销战略

进入新时期,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希望通过本土化的营销策略在中国市场有更大作为,一些曾经为跨国公司看不上的诸如价格战甚至开始出现在跨国公司营销战略中。显然,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应该确立品牌优先的营销战略。一方面,以品牌为中心制定营销战略。要按照中国消费者的思维方式,对品牌进行包装,提高消费者的认可度。另一方面,增加产品体验活动的开展,通过提高消费者的体验感受获得消费者口碑。比如百事可乐、可口可乐抓住年轻人喜欢音乐的特点,经常在全国各大城市举办音乐节等赛事,使其在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耐克通过赞助中学生、大学生体育赛事,同样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五)改进CSR管理战略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