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土美术范文

乡土美术精选(九篇)

乡土美术

第1篇:乡土美术范文

关键词 乡土美术 学校美术教育 意义与价值

中图分类号:G7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0125-02

随着现代文明的高度发达,西方出现了渴望远离工业城市回归自然的思想倾向,在艺术上也提出回归大自然。中国的艺术家们在短暂的追慕西方现代艺术的余晖后,认识到割裂民族传统、逃避社会现实的作品已经失去了读者,只有找到本土艺术的根基,才能培植出民族艺术的参天大树。于是,他们在艺术领域展开了回归深广厚重的民族文化土壤的寻根之旅。再次踏上生我养我的这块乡土,我们定能探寻到它不同寻常的意义与价值。

一、乡土美术的内涵

提起乡土美术,我们都会很自然地联想到一些与之相关的概念,如民间美术,它们都含有指代那些具有清新、质朴、稚拙特色的劳动群众创造的艺术作品的意思,因为它们既有概念上的差异,又有着内容上的相同或联系。

“民间美术”是由“民间”与“美术”两个概念组成,作为“美术”的限定词的“民间”指由平民、常民或劳动人民自行组织、创造和拥有、享用、管理的东西,它界定了这种美术形态的创造环境、创造主体及接受对象:民间美术是生长和发展于传统下层民间社会的,其创造主体是包括一般劳动者、手工艺人等在内的劳动群众,接受对象也是平民百姓。

“乡土美术”中的“乡土”是一个地域概念,指人们出生或少年时代生活的地方,由于长期的居住和生活,人们对该地方产生了特别深厚的感情并受其影响。“乡土”的概念范围通常会随环境、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乡土美术”指的是本乡本土的美术,即所居住生活的地方的美术,主要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民间美术与通俗美术,既具有实用功能又具有审美价值。尽管民间美术与乡土美术在内涵与外延上存在差异,但它们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乡土美术中的绝大部分作品属于民间美术,因为中国的传统艺术大多根植于农村社会,创造这些作品的是以乡村民众为主的劳动群众,同时,民间美术又包含着各地群众创造的具有乡土特色的美术,正是不同地域的乡土美术构成了民间美术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异彩纷呈的形态。

二、乡土美术在学校美术教育中的意义与价值

1.乡土美术能为现代设计教学、美术教学提供借鉴与启示

乡土美术中的一系列绘画观念、艺术形式能给美术教育以借鉴――造型上敢于突破形体的拘束,大胆地运用夸张、变形;强调色彩的对比,大胆使用纯色;和谐饱满的构图形式;多视角形态的刻画、多种时空形象的融合;追求强烈情感的表达,情感的自然流露;创作时不受拘束的自由的心态、丰富的联想――这些都将给我们广开思路,寻找创作的灵感。

“培养具有国际文化视野,中国文化特色,适应知识经济需要的设计师”是现代设计教育的目标,我们的本土特色文化中非常多的元素、理念和信息可以为设计所用,为诸如建筑装饰设计、服装设计、产品造型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各个方面提供宝贵的借鉴与启示。因为大量的乡土美术作品并不是单纯为了审美需要而创造的,相反,是人们创造的日常生活用具、民俗活动用品、文化传承用品,这种功利意识与审美意识的有机统一、实用特质与审美特质的完美结合正是设计的最高理念。乡土美术造物思想中的对于自然资源的巧妙利用,对材料的选择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来源于自然同时又适应自然,与环境相协调,这种面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采取的态度――尊重自然,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统一,是我们倡导的“绿色设计”的宗旨。

2.乡土美术能丰富课内外教学,为学生提供多方位的体验

结合乡土美术资源,学校的美术教育能开发出丰富多样的课程形式与活动内容。如将乡土美术中的文物古迹用于欣赏教学中,也可将欣赏课带到当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环境之中,与写生课和创作课相结合。参与当地的民俗活动或重大传统节日的文化庆典活动,尝试用各种材料、形式和方法制作相关的美术作品,这些形式多样的课内外教学活动能大大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给学校美术教育增添新的活力。

3.乡土美术是审美教育最直观最贴近生活的教材

学校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热爱生活的情感,乡土美术就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生活中的美术,是以审美的方式生存于世的生动体现。以前,人们的物质生活并不如今天这样丰富,但精神生活并不贫乏。乡土美术中的生产生活设施、日常用具往往体现了普通百姓朴素自然的审美追求。今天我们在美术展馆看到的东西,被我们供奉为杰出艺术品的东西,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这样说来,那时的人们活得离艺术更近,与艺术更容易融合。我们从小生长在家乡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乡土文化的熏陶,从这种意义上说,乡土美术是为我们提供了美术学习的丰富的“情境”。

4.乡土美术是美术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的纽带

各学科的融会贯通,不仅有利于促进本学科的学习,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已经成为广大教育者的共识。乡土美术不仅与绘画、设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与其他学科都有相互结合的地方。如马洒的洞经音乐本身就是戏剧形象,这些往往是与音乐伴奏和舞蹈表演融为一体。另外,乡土美术也综合着文学、、哲学、史学、医学、天文学、地质学、地理学、气象学、生物学等各个学科的知识。乡村美术可以让学生建立起学科相通的意识,以生动活泼的美术学习带动其他学科的学习,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乡土美术能为农村美术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第2篇:乡土美术范文

比如到射阳“万亩示范园”,让学生嗅一嗅的味道,摸一摸的枝丫……乡土资源,它来自学生生活的周边,具有一定的可见性,所以学生们很容易接受它,很感兴趣。当然,教师也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把家乡的特色摄制下来并做好剪辑、配音,做成影像资料在课堂上播放,这样来吸引学生,促进他们主动积极参与到美术学习中来。

二、利用乡土资源的“亲近性”,多渠道促进学生美术素养的提升

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对自己家乡的树木花草、人文景观、历史变迁和未来的发展都特别关注,一听说自己家乡如何如何时,就有一种肃然起敬之感。事实上,小学生也是一样。因为家乡对于他们来讲有一种特别的亲近感。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我应努力利用身边的乡土资源进行美术教学活动,利用乡土资源的“亲近性”消除学生对美术的畏惧感,让他们享受到快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一)利用现有的校园环境,培养学生的美术创造力

我校是江苏省三星级重点高小,校园内景点密布,风光怡人。草坪鲜花,配搭有致;石笋翠竹,遥指蓝天;麋鹿群雕,相映成趣;石凳凉亭,古朴风雅;卵石路面,曲径通幽,这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美术资源和良好的育人环境。为此,我在各年级段的美术教学中都结合学生的学情适当增加课外写生课,让他们通过写生丰富自己的想象,激活创造的火花。如在二年级学习《我爱树木》时,我带领同学们观察学校各种树木,简述它们的生长特性、结构特征等,再让他们自己去写生;接着要求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画出“我喜欢的树木”。在高年级学习了有关透视的现象和知识后,我组织学生观察学校教学楼、生活楼等,让他们在不同的视角去实地察看,让他们在相互叙说、讨论中升华,在实地写生中理解透视这个知识。

(二)了解乡土风情,培养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1.了解家乡古代建筑的历史文化

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盐城人勤劳勇敢,以前的古人留下了很多古建筑,这些建筑很有历史意义和学术研究的价值。例如,我们盐城市境内有源于宋朝的龙王古寺,始建于唐武德三年的朦胧塔,还有体内为“空腔式”结构、内壁轮廓线向上似竖立着的巨型炮弹头的“海春轩塔”,等等。我们可以事先将这些拍摄制作成视频、录像或照片,在讲解不同的课题时有选择性地灵活择用。如教学《我国古代建筑艺术》时,在“图片欣赏”阶段就可视频播放盐城当地的古代建筑,指导学生欣赏外观造型、建筑结构、群体布局、建筑装饰色彩,等等。这样使学生倍感“亲近”,在心中油然而生出自豪感,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激情。

2.弘扬民间传统艺术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盐城大地的广大农村流传至今的民间艺术多种多样,是乡土资源的重要奇葩。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盐城大地的民间艺术,激发学生学习这些艺术的劲头,通过学习张扬他们的个性,促进他们创造力的提升。如在学习完《剪纸》后,可延展到我们家乡的“东岳庙会”中的各种民间艺术,像皮鞋匠业有“走马灯”,用纸糊扎成白马、红马、黑叫驴十二个,把灯点亮,有十二个人着古装,特别是演黑叫驴的这个人表演技术难度较大……在课外时让学生自做自演,促进他们去积极创新。在此过程中,学生情绪高扬,他们的手工自制、绘画等不仅充满了民间的味道,而且别具一格,显现出他们对家乡文化传统的热爱以及超越传统文化的信心。

3.细挑可回收的环保废弃品

第3篇:乡土美术范文

[关键词]乡土美术课程资源;现状;课堂美术教学;引入;途径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是美术课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农村美术教学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对农村学校来说,如何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地方美术资源与美术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农村乡土美术资源的优势,已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

一、乡土美术资源的现状

家乡南通,南邻长江,西靠狼山,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城,地方文化艺术和乡土资源可谓丰富多彩。其中有很多乡土美术资源极具地方特色,而且与美术学科联系比较密切,譬如蓝印花布、沈绣、南通风筝、农民画等都是特色鲜明的民间艺术。如果在美术教学中能有效组织和利用好这些乡土资源,不但能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南通的地方文化艺术,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浓厚兴趣。

二、引入乡土美术资源的意义

1.引入乡土美术资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乡土美术资源与学生的生活比较贴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将其引入会使学生觉得可亲可信,也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在对家乡的风土人情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积极投入、主动探索的学习热情也会被激发出来。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因地制宜,采用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使美术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那么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就会更浓、更持久。

2.引入乡土美术资源是一种“双赢”举措

将乡土美术资源引入到学校美术教育中,这对于二者来说是一种“双赢”的举措。对乡土美术资源而言,学校教育具有可持续性,融入到美术教学中可以避免其失传的命运,并且能不断向前发展;对学校美术教育来说,引入乡土美术资源,可以丰富教学内容,给教学增添活力,使学校美术教育更贴近生活,更好地融于生活。

3.引入乡土美术资源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教育要“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学校的美术教育应借引入乡土美术资源的契机,开发出更多丰富多样的课程形式和活动内容。例如,将乡土美术中的文物古迹、自然景观等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接触更多的本土美术文化,促进学生历史、文化、艺术等多方面素质的提高;乡土美术中的剪纸、蓝印花布、沈绣艺术等都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可以成为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有益补充,大大提高学生的欣赏和动手能力。

三、引入乡土美术资源的途径

1.以组织学生写生、生态游等方式开展乡土美术教学

农村学校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成兴趣小组,把美术课堂拓展到室外,带领学生到野外写生,让学生多观察和感悟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之美,可以是绿油油的麦田,也可以是金灿灿的油菜花,更可以是冬天白茫茫的田野……面对这些充满美感的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各自擅长的绘画、照片、泥塑等表现方式,把亲身体会到的美感记录下来,这样不但能彰显学生的个性,更能培养学生对乡土美术的兴趣,促使学生更多地去了解乡土文化。

2.把乡土美术教育融入到形式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中

教师要适时地把乡土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在学生写生、生态游结束后,及时把学生的作品收集起来,开展各种展览活动,如风景写生作品展、家乡美术作品展等;也可开展一些比赛活动,如学习《蓝印花布》一课后,可以举办蓝印花布图案设计比赛;银杏树在我们家乡很是常见,不妨举行一场用银杏叶摆造型的设计比赛……不要在乎规模的大小,只要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行。诸如此类的活动,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也使学科教学更具多元性,真正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3.利用课堂主阵地展现乡土美术的魅力

第4篇:乡土美术范文

【关键词】乡土文化 美术教学 实践渗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B-0163-02

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多元文化和外来时尚不断冲击和影响着青少年一代的思想,且呈现持续升温的趋势,从一系列洋节日渐渐冲击中国传统节日来看,本土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正在缩小,传统文化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当下美术教育应迅速将传统文化融进课堂,将素质教育与本土文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避免受西方文化的侵扰,使民族意识和继承传统的意识迅速回归。

美术课标明确指出,应充分利用当地民族、民间艺术资源以及文物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地方美术课程资源非常丰富,各地美术教研机构、研究人员和教师应高度重视做好课程资源开发工作,有组织地在当地进行调查、了解,分类整理,并充分加以利用,体现当地美术教育的特色。

美术是人类文化较早和重要的载体之一,美术形式是人类历史的一种有效而生动的传递情感和思想的信息载体。乡土文化的传承与交流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乡土文化资源存在于学生身边,引导学生去参加乡土文化活动,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继而产生创作的灵感。地处桂林的教师应深知本地蕴藏着丰富的美术资源,而且这些资源造价低廉,用之可以方便地开展与乡土文化相关的学习活动。

一、将自然、人文景观引入美术教学

目前各地所编写的教材,都会考虑教材的通用性,因此主要呈现美术教学中最基本的内容与方法,然后才考虑美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编入一些具有地域性色彩的内容。美术历来都是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而存在,因此,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应自觉而自然地联系本地生活内容,增加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资源。

开发地方资源拓展美术课堂教学活动成为美术教学的另一种有效途径。学校和教师应挖掘地方资源,结合学生所在地区的美术教育资源进行课程开发,这对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美术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亦对地方美术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桂林市的名胜古迹与手工艺制作品等,都是桂林人民的智慧结晶与艺术创造,特别是那些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手工作品,凝聚着桂林人民浓浓的乡情。将这些自然、人文景观引入不仅能丰富美术教学内容,而且还能增加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可谓锦上添花。桂林有不少美术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都会巧妙地应用这些题材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比较突出的是七星区教研员,组织全区美术教师进行长达4年的开发本土自然资源的课题研究,取得很不错的成果,成功编写了第一套以桂林山水为主题的校本教材。

二、挖掘古代建筑资源

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太受重视,本土文化日益淡化,这种现象也已经引起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关注,他们强烈呼吁要从基础教育抓起来以改变这种状态。我国有很多古老的民居建筑,是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精髓,是我们的祖先建筑艺术的智慧结晶。桂林市的明清古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浓郁的本土文化,如靖江王府、恭城县的文庙、阳朔县的渔村、永福县的永宁州古城遗址、兴安县的秦家大院、灌阳县的月岭古民居以及具有苗、瑶、侗、壮各民族风格的木制干栏式建筑、吊脚楼,等等,都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欣赏各种建筑形式的美,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传统艺术的熏陶。然后通过集体讨论活动,引导他们进一步体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在惊叹这些人类智慧的同时,更加热爱人类创造的建筑艺术。龙胜县教研室秦晓月老师在开发吊脚楼文化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秦老师带领中小学美术老师考察龙胜各族村寨的百年老屋,摄取了大量关于古民居吊脚楼的图片资料,以此为基础,组织骨干老师编写了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而恭城县二小的李芳老师把本地有着悠久历史的孔庙建筑历史以及具有瑶族特色民居文化渗透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把德育c美育进行融合,让学生在美术欣赏课中感受家乡的建筑文化与瑶族文化。引导学生搜寻历史发展踪迹,探究民族精神,了解其与中原文化相融合的历史过程,让学生在欣赏多姿多彩的宫廷文化和民间风俗及传统艺术的同时,享受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之美。

三、利用典雅的瑶族服饰元素

桂林恭城县的瑶族挑花刺绣工艺精致细巧,题材广泛,主要内容来自山川河流、树木花草、飞禽走兽、云霞水文、城堞齿轮、几何图形、文字形象、人物形象等,各支系的花纹图案风格各异、姿态万千、鲜艳夺目,令人称奇。瑶族服饰繁缛的传统纹样,不仅与瑶族所处的生态环境有关,而且与瑶族众多的文化事象相关。它既反映了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又反映了人们复杂的社会意识,汇聚着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它作为瑶族的表意象征符号,以其形象、直观的方式,展现瑶族的社会历史、经济生活、文化传统、审美情趣以及等。欣赏瑶族服饰上的传统纹样,宛如阅读一部载负着丰富文化信息的无字书,可以追寻瑶族悠远的过去,见证瑶族的今天,预测瑶族的未来。瑶族服饰的传统纹样,以其图志式民族文化传承功能,珍藏着瑶族传统文化的精髓,维系着整个民族文化使其延绵不断传承下去。

恭城县美术教研员贝为丽抓住瑶族乡土文化中的服饰和刺绣文化,展开课题研究。她从丰富多彩的瑶族服饰实物出发,结合有关考古、民族民俗资料,探究瑶族服饰传统纹样的文化内涵,揭示服饰文化与民族历史、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生殖崇拜等民族意识形态的关系,并将瑶族服饰图案元素和民间刺绣工艺渗透到美术教学中,有效地提高了恭城县中小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四、善用民间手艺绝活

桂林市的民间工艺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在一定程度上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油纸伞、民间扎染、雕花门窗、青花瓷器、壮乡铜鼓、剪纸艺术,等等,无一不透露出来自民间清新、质朴、粗犷的新鲜气息。

龙胜侗乡的糯禾,是心灵手巧的侗族人进行草编创作的原创材质。他们在劳作之余编出生动有趣的动物、实用的生活用品等。因此侗族民间草编艺术蕴含着深厚的少数民族文化内涵、民族风俗、民间故事等。把草编艺术引入美术课堂,有利于传统文化代代传承,有利于学生从民间艺术中吸收灵感,激发学生对家乡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的喜爱之情,同时培养他们民族认同感。与此同时,更能体现教师与学生对当地人民的劳动价值的深刻认识,使学生在学习草编制作中培养正确的人生观,最大限度地发挥乡土艺术独特的育人功能。

贴近现实生活的龙胜侗族草编艺术直观朴实,它植根乡村,具有较强的生活表现力,并且内容丰富、风格特别,便于学生操作,是当前比较现实的美术教材资源。尤其是稻草龙的造型,它的结构风格特点是侗族人最早的审美想象表现形式,其原始的质朴美恰恰是学生所喜爱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认识和深刻挖掘侗族民俗文化,并以此塑造学生独特个性,完善学生人格,培养学生创造习惯,培养优雅的生活情趣。

龙胜县美术教研员秦晓月,组织全县美术教师结合课改理念,遵从学习规律,开展《草编》的课题研究和校本教材编写活动,通过教师反复思考和实践,提炼出草编最基本的制作要点,并成功地将乡土资源引进课堂,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龙胜民族中学的陈伟骏老师指教的《稻草龙》一课于 2014 年获得第 25届广西和中南六省现场课评比一等奖,于 2015 年在第六届全国美术教学现场课比赛中获得中学组一等奖,获得评委和观摩老师的一致好评。这是广西首次美术课在全国获得的好成绩。

另外,传统节日教育也是美术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综合探究活动内容之一,但这种教学方式不同于一般的美术学习,也有别于其他的人文学科学习。如果教师擅于拓展美术学习空间,让开放的美术课堂成为学生参与文化传承与交流的场所,那么就能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如龙胜县古壮寨三月三开耕节、灌阳县的农具节、兴安县米粉节、资源县的河灯节、恭城县桃花节和月柿节、市区每年端午节漓江划龙船比赛,等等。这些传统节日,都以其丰富的内容、浓郁的气氛把民俗民艺展现在生活中。本地美术教师如果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传统节日文化资源,那么不但能够给予学生美的享受,而且还能引发学生热爱家乡、尊重传统、弘扬传统的热情。除此以外,少数民族的婚丧嫁娶、驱灾求雨等古风民俗,也蕴含丰富的美的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就可以丰富教学内容。

美术课标指出,美术教师要充分结合当地丰富的资源开展美术活动,让W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乡土艺术是学生生活和成长所在地的民间美术,由民间在日常生活、习俗、信仰、宗教生活上,逐渐发展出来的代代相传的具有使用功能的美术,它们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因此鼓励教师尽最大努力地去开发和利用乡土艺术,对引导学生主动地发现美和认识美进而创造美,增加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宿感,树立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使美术教育能够在传授美的同时,弘扬传统文化,达到育德于美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第5篇:乡土美术范文

关键词:乡土文化;美术教学;探究

乡土文化立足本土,体现强烈的地方民族特色,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学生学习美术的主阵地是课堂,在实施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根据课堂及教材的需要,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及个体差异,合理利用乡土资源与教材进行整合,为课堂注入新鲜内容。

一、结合美术教学的特征,培养学生乡土文化素养

美术作为视觉艺术,在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陶冶审美情操等方面有着无法替代的优势。美术教学能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美术与个人、社会、自然等方面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加深理解乡土文化,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乡土艺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传承中有着重要作用,我们要加以保护、继承、弘扬。在美术课程的教学中,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在深入了解本地的优秀乡土文化,提高审美能力的同时能激发学生对乡土艺术的喜爱之情,培养其对乡土美术的认同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了解家乡的人文资源、民俗风情,让乡土文化融进他们幼小的心灵,并能自觉地保护它,主动地宣扬它,由衷地热爱它。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使学生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高。

二、引进乡土艺术活水,创新美术课堂教学

乡土美术内容丰富、直观、易懂,是朴素现实的美术教材。剪纸、刺绣、泥塑、脸谱等种类极多,贯穿了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各个领域,反映了人民的聪明智慧和艺术才能。也是人类最早的审美想象,它原始的质朴美非常符合对少年儿童审美的启蒙。易动手,有装饰味、有情趣,符合学生追求个性的心理,符合他们由单纯到复杂的认识过程。

把各种艺术形式乡土艺术与美术教学有机结合,建立具有特色的美术教学模式。让学生领略家乡的特色,感受家乡的悠久历史,丰富美术创作的表象,积累素材并开展活动。如,参观家乡古建筑,让学生踩着石板铺成的道路看看古建筑高翘的屋脊、精致典雅的木门窗,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感叹祖先的聪明、勤劳与伟大。让学生从自己的理解出发画一画《我的家乡》,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家乡建筑的风貌,构图丰满,线条流畅,风格古朴。通过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感知乡土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孩子们坚强勇敢的精神和热爱家乡的情感。并把这些活动与美术教学研究结合起来,渗透到美术教学活动中去,形成富有乡土文化特色的优秀教学活动。

三、让校园文化与乡土文化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乡土文化具有独特的亲和力,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让乡土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欣赏、审美能力。开展形式多样、乡土特色浓厚的校内活动,如剪纸、刺绣、泥塑、脸谱、根雕、竹编、香包等。收集当地的民歌、山歌、童谣等配上图画,以绘画或手工的形式表现民风、民俗。用有乡土特色的剪纸、编织、装饰画、雕塑等民间工艺,表现逢年过节踩高跷、耍狮子、舞花灯等民俗活动。这些特有的乡俗活动与民艺活动都是极好的乡土资源,都可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进行美术教学。

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实现美术教学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增加学生学美术的实践机会,能够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提高美术素养。可以通过走进家里去寻找布老虎玩具、虎头鞋、年画等,把家里的宝物汇聚在课堂,去最直接地欣赏感受;可以在大自然中去找寻,那里有画栋雕梁、有石刻砖雕、有威武的门神,还有神秘的佛像……把它们带进我们的课堂,也是学习乡土艺术最有效的方法。进入民间艺人的工作室,和艺人们一起玩泥巴、做陶罐、捏泥人,亲身体验民间艺术的创作过程。

总之,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身边的乡土文化资源,让乡土美术为美术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教学内容得到了丰富,拓宽了学生的审美视野,加深了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引导学生保护和弘扬乡土文化的精华、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的内涵,让学生成为乡土文化的继承者、学习者、实践者、创造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促进人格的健康全面发展。因此,美术教育者要根据乡土资源优势,结合美术课程的要求及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主动地学会开发与利用具有乡土气息的美术n程资源,完成有特色的美术教学。

参考文献:

第6篇:乡土美术范文

生态困境已成为制约我国城乡人居环境发展的瓶颈。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因深受西方“城市美化运动”的影响而付出了高昂的生态与经济代价,它是直接导致中国“千城一面”的重要原因,其影响与危害正向农村转移。当前新农村建设就是一场改头换面的“乡村美化运动”,这种模仿城市的美化行为导致大量的本土建筑被毁,河流小溪被硬化,古树遭砍伐,乡土文化因失去环境依托而快速消失,生态困境日益严重。对此,主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应让居民望看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值得警醒与反思。同时这种“乡村美化运动”也导致了审美误区:一是农民热衷于外表华丽、内涵空虚的“高大上”楼房建筑与欧陆风格,这些建筑并非农村土生土长,与乡土环境格格不入,与中国农村的田园风光极不协调。

例如在农村经常能见到“金碧辉煌”的罗马柱式建筑中堆放着中国传统农具,而且在其华丽的外表内部,功能空乏闲置,大而空的室内往往用于堆放粮食与其它杂物等,几乎没有室内装饰,环境内外反差强烈,让人感到怪异且啼笑皆非。另外高昂的建造成本耗尽了农民的心血,降低了生活质量;二是住区布局与建筑风格散乱,要么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房屋犬牙交错,极不美观,要么整齐划一的楼房与冷漠的金属栅栏,生硬的道路与活动广场,“水土不服”的外来植被景观等,整体环境毫无地域特色,“千村一貌”现象日益严重;三是外来的城市人热衷于“乌托邦”式乡村美化与改造,试图构建“田园牧歌”式精神家园,如云南、安徽等传统村落有许多艺术家进驻,收购老房子,改造成所谓的“艺术村”或“艺术酒吧”,但他们往往忽视农民的现实需求,对新乡土中国的农村农民缺乏了解。他们的审美行为与古代不事生产的士大夫们并无本质区别,这种脱离乡村现实的改造行为更像是一场艺术家们独自表演的“乡村艺术秀”,除了打破乡村的宁静外,对乡村的发展影响甚微。

二当代乡土审美语境内涵分析与拓展

当代乡土审美可以说是一个矛盾体:它既反传统又认同传统文化,既想超脱乡土,又想回归乡愁的一种飘忽不定的审美文化语境,它是当下新农村审美文化的现实写照,它反映当代农民的精神诉求与愿景,是指导农村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美学依据。传统乡土审美语境因空间环境(新乡土)与审美主体(新农民)的改变而不合时宜,有必要对其进行重构,拓展审美内涵,增添新的美学形态:生态美、低碳美与技术美等。生态美体现了人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主张“人———自然———社会”协调统一,推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审美观,是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新的审美理念。生态美是美学的一个新发展,它在传统审美的基础上增加了生态因素,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美,欣赏质朴、简洁,反对刻意雕凿[3]。生态美的内涵丰富,包括自然环境、人文景观与社会生活等审美内容,生态美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对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传承乡土文化意义重大。低碳美主要指通过减少碳的排放量来实现环境的优化与美化,目的是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

农村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来实现低碳设计理念,其丰富的水资源、充足的阳光、茂盛的植被与自然通风是城市难以企及的。技术美是反映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新的审美形式,其中包含了工业美学、劳动美学、商品美学、建筑美学、设计美学等内容。技术美学应用性强,其核心内涵是改善并美化生活。“美丽乡村”建设必须依靠现代技术,比如房屋建造技术、机械化耕作技术、燃气管道与沼气技术、自来水系统与太阳能技术、网络与信息技术等。几千年以来的中国农村一直处于原始农耕技术模式,其落后的生产方式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而这种落后的农耕文化却被不事生产的文人墨客等士大夫所歌颂,所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折射出文人墨客的“乌托邦“式审美理念,反映他们对农民现实处境视而不见,是一种娇揉与虚伪的“小脚主义”美学[4]。虽然已进入21世纪,但我国农村并没有全面实现农耕技术现代化,技术落后仍然是制约农村发展的短板。长期研究乡土中国的社会学家费孝通曾指出:“悠然见南山”的情境尽管高,尽管可以娱人性灵,但现实处境已找不到无邪的东篱了,我不反对我们能置身当年情境欣赏传统的幽美,但这欣赏不应挡住我们正视现实[5]。他所讲的现实就是指20世纪40年代西洋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技术进步的积极影响,试图启智当时的乡土中国,他的观点至今仍有其参考价值。

三当代乡土审美语境中的农村环境艺术设计策略

(一)村居规划因地制宜,体现地域特色

当今农村人居环境规划混乱,选址随意,布局散乱,基本背离了聚居模式,同时铲山填塘,滥砍树木,生态破坏比较严重,这样既不利于农村基础建设,也不利于邻里关系构建。反观传统村落选址规划一般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力求保持地域特色,追求“天人合一”的人居理念。比如安徽宏村(古村)选址布局巧妙结合地形地貌,整个村落依山傍水而建,村后以青山为屏障,地势高爽,可挡北面来风,村落依族群聚居,空间形态保存完好,风光秀美,建筑精美,文风昌盛,地域特色鲜明,彰显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被誉为“画里的村庄”。宏村早已开发成全国著名旅游观光景区,其开发模式比较成功,值得借鉴。宏村采用新旧分区规划发展模式,原旧区作为核心景区维持其原生态特点,一砖一瓦均不得随意改动,新区与旧区隔河相望,新区主要为游客及原住民的生活区,这样可以缓解因生活压力对景区造成的影响与破坏。又比如贵州西江千户苗寨,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山脚清澈见底的小河穿寨而过,苗寨的主于河流东北侧的两个坡地上,苗族先民在苗寨上游地区开辟出大片的梯田,形成了农耕文化与田园风光迷人景观。千户苗寨的旅游开发模式与宏村类似,采用核心景区与生活新区分开的方式,新区主要沿山脚水河两岸展开,避免对山坡上的核心景区造成破坏,同时通过拓宽水河水面,分段跌级筑坝形成相对静态的水流景观,与两岸鳞次栉比吊脚楼建筑形成对比与映衬,实现视觉景观上的变化与美感。

(二)应用新技术,树立新观念,实现农村低碳建设目标

农村传统建设模式因技术水平低而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因此有必要贯彻低碳建设理念,应用新技术,更新审美观。新技术应用主要是利用太阳能、风能与沼气技术改善农村能源供给。农村拥有丰富的自然能源优势,在新技术的支撑下可以基本实现自给自足,缓解能源压力。能源的利用也要因地制宜,比如高原或山区可以利用太阳能、风能,平原地区也适合利用风能与沼气。当然,农村网络信息技术也要加快发展,“互联网+农业”有可能成为农村未来发展趋势。整体而言,新技术应用属于技术美的范畴,能充分反映新农村新面貌,切实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另外,改变审美观念也可以促进低碳建设。当前农民因受城市强势文化的影响而陷入审美误区,多喜欢华丽的景观与生硬光亮的建筑材料,摒弃质朴自然的乡土景观与本土材料。其实乡土景观及本土材料有一种迷人的闲野之美,与当地文脉环境相协调,具有年代感与亲和力。遍布乡村的闲花野草,既能保护水土,协调生态,又能营造乡土情调,且不需要刻意维护,让人倍觉亲切。闲花野草应纳入农村环境艺术设计范围,其顽强的生命力与低成本的维护是人工种植的奇花异草所不能比拟的,符合低碳美学理念。

(三)提炼乡土文脉,拓展设计元素,传承乡土精神

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乡土精神根深蒂固,乡土文化丰富多彩,本应是一种发展优势,但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农村人居环境呈现与城市同质化的发展趋势而失去自身特色。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新农村建设模式,正视农村的变化,表现当代审美语境,拓展设计元素,传承乡土精神。

1、乡土文脉的提炼。在笔者主持的衡南县洪山镇高原村的新农村规划设计中,对该村的乡土文脉进行了挖掘与拓展。高原村有标志性的传统文化景观(家族宗祠与古树),该宗祠依坡面塘、古树相依,民居建筑均以此为核心进行分布,符合古人的村居风水理念,自然与人文环境基础良好。在高原村环境规划中首先是对宗祠与古树进行保护性维护,力争恢复原建筑风貌,保留历史文脉,传承乡土精神。同时对宗祠建筑构件与装饰元素进行提炼,形成新的设计元素运用在周边新建筑中,以维持整体风格的统一与协调。

2、乡土材料的应用。所谓的乡土材料主要是指适用于农村环境,符合乡土文脉的材料,如竹木、土石、砖瓦与鹅卵石等,其粗糙的肌理质感,沧桑低沉与朴实的色彩,蕴含的审美内涵让人倍觉亲切,是冷漠的瓷砖、水泥与金属等材料无法替代的。乡土材料最能体现乡村的历史文脉与建筑肌理,其造价低廉,施工方便,乡土材料的应用在云南丽江与束河古镇的人居环境改造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乡土植物的配置。乡土植物具有强烈的地域性,代表着地区植被文化与风貌,乡土植被的适应性强,成活率高,维护方便,能充分体现乡村生态环境的特色。比如在衡南县洪山镇高原村中遍布樟、松、杉、柳等树木,围绕房前屋后的是菜园、果树与荷花,池塘小溪中水草丰茂,荷香阵阵,呈现一派祥和安宁的生活美,满足了人们对乡土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4、地域色彩的体现。乡村人居环境在自然山水的映衬下充满生机与活力,其色彩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色彩的丰富性令人沉醉。但当前农村建筑色彩过于“斑斓艳丽”,浮华粗俗,与乡土环境格格不入。而传统民居建筑呈现灰色的色调,与乡土环境非常吻合,常通过青砖灰瓦、清水墙、青石板、麻石板等材料来表现建筑色彩。因此当前的农村建筑可以适度借鉴传统建筑的色彩智慧,通过对传统建筑的色彩进行提炼,增强色彩的对比度与明度,改善传统建筑色彩的低沉与灰暗感,这样既可以突出建筑的主体性,又可以与乡土环境相协调。

(四)以当代农民为审美主体,构建和谐美丽乡村

城市人热衷于乡愁是因为距离产生的美,属旁观者的理想主义审美客体。而对于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农民来说,生活是现实的,城乡发展的巨大差距坚定了农民改变或逃离农村的决心,在此背景下,作为审美主体的农民不可能自觉维护所谓的乡土审美文化。同时,在全球化影响下,当代中国农村已不再闭塞,农民的物质生活也大大改善,农民的精神需求日渐丰富,主观上他们也希望家乡是美丽的,这就构成了城乡人们的共同需求。在此愿景下,以农民为审美主体,尊重其物质与精神诉求,体现乡愁的生产力作用,树立正确的审美导向,增强乡土文化自豪感,并通过推行生产美学与低碳美学理念,让农民在新技术生产与低成本投入中获得审美教育与生活体验,从而实现和谐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笔者在衡南县洪山镇高原村的新农村环境规划项目中,贯彻了以农民为审美主体的设计理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该项目调研中发现,农民对家乡建设的主体意识很强,有超过85%的村民赞同美丽乡村建设,并强烈希望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农村环境与生活质量。高原村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且存留有乡土精神象征的宗祠建筑,适宜发展生态农业,兼顾乡村休闲观光。我们的设计策略如下:

1、村落环境规划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高原村为典型丘陵地貌,村落建筑均依山而建,道路纵横相连,期间池塘密布,小河、小溪与水渠蜿蜒流淌,具有聚散结合、动静相宜、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的空间形式美。所以该村的环境规划设计基本维持原始格局,避免大拆大建,主要是完善基础设施(如美化道路、设置路灯、垃圾站、公厕等),整洁村容村貌,提升环境品质。

2、修复宗祠建筑,新建村民活动中心,强化乡土文化建设,增进村民凝聚力。宗祠是传统乡土精神的象征,寄托老一辈村民的信仰,有必要传承下去。村民活动中心能满足新生代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比如阅览、上网、跳广场舞、与体育活动等),让村民享受与城市同步的时尚文化活动,对恢复乡村文化建设意义重大。

3、通过水系改造与整治,为农作物提供灌溉保障,同时兼顾观光需求。水系改造中尽量避免裁弯取直、渠化与硬化,尽量维持其蜿蜒曲折的自然形态美,在此基础上适度扩展水域面积,强化蓄水功能。另外对水塘、水渠、小河小溪的滨水驳岸进行局部处理,丰富跌级层次,满足观光与安全需要。

4、重视室内环境问题,实现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针对农村住房“大而空”的问题,在户型设计方面加以优化与精简,吸收城市住宅的现代化优点,兼顾农村生活习俗与劳作特点,采用人畜分居的科学布局理念,实现空间环境的整体优化。室内装饰吸收传统民居的设计元素,加以提炼,使之符合现代审美语境,力求营造乡土文化氛围,传承乡土精神。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农村自然环境的优势(阳光充足、自然通风与植被丰茂)来提升环境舒适度,实现内外环境的低碳化与生态美,构建和谐美丽乡村。

四结语

第7篇:乡土美术范文

关键词:乡土教材 教学改革 美术教学

地方性的乡土美术文化立足于本土,体现地方民族特色和民间民俗习惯,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不被其他形式同化。乡土美术教学材料包含着广泛而独特的本地区地理知识和历史遗迹等内容。以下具体分析教学过程中如何选用乡土教学材料。

一、挖掘地方山水、古迹作为教学材料

在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地方特色组织教学,当地的风土人情、建筑遗迹、传统民间手工艺品等,都是很好的教学内容。地方很多山水和古迹都以其强烈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在祖国璀璨的传统民间美术中,闪烁着民族文化的光彩。如何使这些具有艺术魅力、个性特色的地方美术得以流传发扬,还须借助美术课程去引导学生参与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在教学中,可以依据实情,对乡土美术教学进行一些探索。

民间遗存的乡土美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地方文化底蕴。通过介绍传统人文景观,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历史文化背景,使学生体会到教学内容不是无生命的,它是和人及人性以及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五彩的文化光环,它们体现出的是与本地民族紧密相连的民俗文化。引导学生认识本地的民族文化艺术、民间美术,领略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理解传统文化思想,启发学生珍惜宝贵的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使我们的民族美术更具有世界性。

二、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乡土教材

在特色化美术教学的探索中,可以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在熟悉的家乡寻美,在取材中欣赏美,在绘画中创造美。农村田野风光是学生写生极好的题材资源。田野、溪流、农舍、树木各具特色。这时带领学生身背画夹、手拿画笔,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便在学生的手下诞生了。大自然赐予我们丰富的、独特的自然材料,尤其是对很多农村学生,利用自然材料不仅可以丰富和贴近学生的生活,也可以减少学生美术材料的购买,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等情感。

三、教师课前对于乡土教材的准备

乡土资源要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并发挥特色,首先要求教师熟悉当地资源形式及相关知识背景等,对教学条件有相当的了解和调查,并在教学前做好充分的资料收集。理解、保护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并渗透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引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理解。新课程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课程的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的灵活处理和深入研究。

因地制宜,开发体现地域特色的地方性乡土美术资源,摸索出一些可行的方法,如为了让教师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能够运用合适的教学内容、教学法体现教学目标,教师可以进行课题教学,将教学内容融入具体的课题教学中,具体方法可以是举行定期的关于本地区的美术课程资源开发活动,以这样的活动来引导学生了解本地区地方美术教学资源的同时也能够结合书本教学材料进行学习,此间,作为教师应该不要过分地看重教材,而重点应该依据本地的实际教学资源,并结合学校周边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展开美术课程资源的选择,这样就可以使美术课更具有乡土气息,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

以上文章探讨的乡土美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要在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学生所生活的环境的同时能够通过欣赏乡土、关怀乡土而达到美术课程教学的效果,同时也可以认为乡土美术教学资源既是美术书本教材的辅助和补充,也是构建学校美术特色的有效方式,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该积极地利用地方的特色让乡土美术课程资源呈现出其丰富多彩的一面。

参考文献:

1.段安蜀.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态的调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9)

2.李明顺.中职生自信心低下的原因及矫正方法[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2,(05)

第8篇:乡土美术范文

关键词:乡土资源;美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8-0168-02

课程资源按照划分标准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我们把超出学校地域的课程资源归为校外课程资源,主要有校外图书馆、展览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等。乡土资源是农村学校得天独厚的校外课程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生活经验等。

在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等资源中,乡土美术占有半壁江山。如今,乡土美术保留完好的地方,主要集中在远离城嚣的农村。农村,有许多未被挖掘的宝藏,有许多鲜为人知的自然资源。“‘资源’能否被发现,其价值能否被认识到以及它能否被开放出来,关键在人……所谓资源的价值,亦即资源于人的意义,它能否被发现和利用取决于人的需要及其强度”。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大有作为”,当年鼓励知识青年支援农村建设时曾说过这句话。现在,我国仍有80%的人生活在农村,一半以上的中小学建在农村,农村依然是我们建设的主要阵地。“西部大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措施,无不把目光聚焦在农村,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异扬帆鼓劲。

一、立足农村,办出特色美术教育

农村学校坐落于乡村,有着丰富的乡土资源,却迫于经济、交通以及师生自身资源等条件的限制,一些学校不得不把美术课改上其它文化课,只有等到“检查”的时候才应付一下,使教育有悖于新课改“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现在,新课程在要求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的同时,也突出了教材内容的综合性及弹性力度,为教学留有更多可支配的余地,鼓励教师把课上活,上出特色,杜绝千人一面没有个性的教学形式。试想,在交通闭塞,信息相对落后的农村,要求学生画自己陌生的“恐龙世界”、“海底公园”、“遨游太空”等作品会得到什么结果呢?要北方学生做椰雕办得到?因此,领会新课标驾驭教材是上好美术课的关键。面面俱到既无这个可能,也没这个必要。重要的是将美术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在选择和使用教材上找好切入点,把教材与“乡土”有机结合起来。既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调动学习积极性,又在“润物细无声”中完成美育任务,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为学生今后的创业夯实基础。

人们对乡土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乡土美术对健全人格和培养学生的价值观等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广东潮州地区是我国陶瓷史上“民窑”的代表地之一,现有陶瓷企业近万家。为弘扬家乡特色,中小学美术课都拓展了“陶艺”内容。假期中,学生主动到陶瓷企业打零工,既可填补己用,又可熟悉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生产流程。学生从小受到陶瓷的熏陶,继而与陶瓷结下不解之缘,并树立以陶瓷创业的奋斗目标。贵州龙里县的巴江中学,把当地农村蜡染工艺进行变通,将布匹换成画纸,单一的蓝靛染料换成丰富多彩的水粉色,一个新兴的绘画形式——“农民画”诞生了,并采取兴趣班的形式组织教学,学生作品多次参加各类中小学生美术竞赛活动并获奖。贵州贵定师范附小在2003年的时候,为迎接新课改检查组的到来,学生制作了几十幅漂亮的“种子画”布置教室,让人耳目一新,得到专家组的高度赞扬。专家们指出,种子画不仅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还看到了产业化的端倪,希望作为一门特色课程继续发展下去。农村没有种子画,妙就妙在种子是土生土长的资源,是农村的重要标志。

二、农村,带着“土”味的美术资源库

乡土美术是美术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主要表现形式是民间工艺。在农村,用于工艺制作的材料十分丰富,从形状上大致可分为点材、线材和面材三类。点材有各种豆类、菜籽类、米粒、植物种子、碎果壳、果核,沙粒、螺壳、卵石等;线材有藤条、枝条、竹丝、秸秆、马尾、鬃毛、棕丝、棕叶、鱼骨以及半加工的麻绳等;面材有各种树皮、玉米壳、通草片、竹片、竹笋壳、棕布、板材、叶材等。手工艺制作大都是相通的,种子画实际就是镶嵌画,只是所用材料不同而已。烙画既可以在木板上操作,也可以在葫芦上进行,葫芦还可以用来雕刻。藤编亦可变作竹编、柳编。玉不琢不成器,宝藏不开发就永远是宝藏而无价可言。

三、开发乡土美术是教育需要

教育仅有特色是不够的,还必须考虑价值。作家王宏甲在《新教育风暴》一书中表示:“如果各地教学能到位地把家乡资源开发为教育资源,学生日后的生存能力、建设家乡的实际能力,都会因此而显著提升……把家乡资源开发为教育资源,就是在开拓大脑认识和容纳世界的能力,在培养生存能力,在促进成才”。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由此看出,开发乡土资源是教育赋予的使命,农村学校在开发乡土资源的同时还要肩负为经济发展服务的重任。

四、开发乡土美术是传承的责任

农村人自给自足,与世无争的生活习惯,也保留了生活的原生态。小锅酿酒,葫芦做瓶,牛角当杯;片木造椅,雕板围屏;融蜡靛染,拼缝成衣;刺绣挑花,与银同辉。对他们而言,这不是工艺,只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没有人把它当作艺术。由于没有文字记载,“艺术”通过“技术”凭言传身教传承下来。正是这些带着泥土味的“产品”无声诉说着一个民族的发展历程,使民间变得淳朴而厚重。然而,在经济利益短期效应的怂恿下,不少农村青壮年走出大山,背井离乡去淘金。同时,也接受着先进文化的洗礼,接受着观念的革新。加上新材料、新工艺的涌现,传统工艺逐步失去生存环境,慢慢退出历史舞台,走进博物馆。

学校教育具有群体优势,一传十,十传百,使民间工艺的继承和发展看到了希望。农村美术教师常年穿行在乡间民舍,对当地能工巧匠耳熟能详,了如指掌,为民间工艺技术的收集整理提供了便利。况且农村孩子与这些“工艺品”以及工艺大师们朝夕相处,耳闻目染,为民间美术教学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另外,农村孩子购买课本所需的学具有一定困难,而民间工艺用的材料主要是原始材料,对于他们可谓信手拈来,为民间美术教学的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

广州市广中路小学为了“让孩子在动手过程记住一段历史”,联合广州博物馆、广州青年美术家协会等单位,在学校特别设立了“通草画学堂”,成功还原了通草画的制作过程,使已失传的广州通草画手艺得以延续下去。

作为美术教师,应积极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髓,不断提升自身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多渠道去开发乡土资源,把美术教育办出特色,授人以渔,弘扬民族文化,为地方经济做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孙乃树,程明太.新编美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

第9篇:乡土美术范文

关键词:乡土美术;人文自然景观;提升审美素质

沿着社会车轮的进程,美术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对美术教育课题的探究变为当前国内外学者的重要课题。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术教育迅猛发展,国家统编教材内容包括了美术的诸多方面,各地方又因区域特色添充了本土教材。区域性的本土美术文化着眼于乡土而适应当地民风、民俗,以体现区域民族特色,因而产生了更为强大的生命活力而没有被其他形式所同化。充实乡土美术教育文化,联系实际,让学生了解认识本土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发展,探究新的教学观念思潮,使美术教育紧跟时展的潮流。永昌及周边城镇是有着古老特色文化的地区,永昌的民间美术融会了民俗、宗教艺术、工艺制作于一体,以其独特的地方特色而称著于世。我们在现有的美术教材的基础上,沿着时代的脉搏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进行乡土美术教学探究。

一、以家乡的人文自然景观探究本土文化美术,以人文景观为主线进行乡土美术教育

人文景观是人类文明进展中所创造和遗留下来的可观赏的景物和事物。其中存有着诸多的建筑、民间美术、宗教艺术及雕塑。我们以人文景观为主线搜寻家乡的本土美术文化,在其人文自然景观中大体可分为三个类型:(1)先民为我们留下的古迹名胜;(2)当代新建的人文景观;(3)具有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

第一类是以古建筑为主体的传统人文景观,其中包括:园林庭院、文塔、庙宇,以及古人的坟墓。

现存的古建筑主要有:武威文庙、永昌鼓楼、唐圣容古塔、云庄寺庙,北海子土塔、汉长城等,其中最负盛名的是:武威文庙、永昌鼓楼、唐圣容古塔、云庄寺。在建筑工艺上,庙宇和古塔大多使用砖加木的结构形式,其构造方式全部采用立柱组成金钟架,构架和立柱之间多用榫卯和斗拱,这样的结构能够在地震等大的灾难面前,最大限度地保护人和物品不受损失。立柱承载着全部屋顶的重量,并且它的粗细、长短、样式等还直接影响着全部建筑物的美观。柱的横截面千变万化,主要有八角形、方形、梅花形,而最优美的圆形是主要形式。个别建筑物柱上聘请了当时的能工巧匠篆刻了名言对联,有些则雕刻了各类龙纹图腾的样式。柱础也是重点美化的对象,雕刻的图案花样百出,细致精巧很吸引人的眼球,斗拱、柱头、雀替、及驼峰、梁曲全部加以修饰以强化建筑物的整体美感。建筑物的外部装饰屋顶部分重中之重,门上的檐板都雕刻浮雕花纹,屋顶四角翘起,两头翘起的屋脊上都装饰了动物花鸟各类灰塑。侧面的隔火墙,加工成镬铲形状(俗称镬耳屋)或镬耳。镬耳两侧瓦翼下画有各类花草图案,檐内近瓦底处多数绘制高五十公分的“艺术墙裙”绘有中国写意山水、花鸟虫鱼、典故人物。武威文庙大殿三条瓦脊上都镶嵌成套雕塑,其中最有特色的是中脊上双龙戏珠瓷雕,廊上有“红楼梦人物”和“西游记场景”。庙前遮羞墙上画有亭台楼阁、天仙神侣,王侯将相、高低数米,错落有致,人物神采奕奕。陶雕人物有典故故事、神话传说,“墙裙”上的壁画画着山水、虫草、名流墨迹等。门前和廊曲梁上安放着白玉神兽,雕塑技法纯熟、形体雄健,多数墙面都是水泥灰及青砖结为一体,独特的型体样式展现了北方民族特有的建筑风格。武威文庙分三殿,中是文庙,东是地藏殿,西是文昌殿,庙内有名满天下的马踏飞燕青铜雕塑、西夏第一碑、地藏菩萨坐像及文昌帝君坐像等,有木胎泥塑塑罗汉金刚像共十六尊,庄严肃穆气势宏伟。武当山庙宇汇聚佛教和儒家于一体,集建筑、绘画、雕塑、工艺、装饰于一身,每逢假日本土乡民众往来朝拜,热闹非凡。利用家乡名胜进行乡土教育时,应充分考虑到地域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用这些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本地的乡土美术,认识先民们遗留的宝贵文化遗产,赏析包涵地域特色的建筑风貌,理解传统人文思潮,体会劳苦大众的聪明才智,启发学生懂得珍视优秀的文化遗存,传承家乡文化,使我们的故乡有辉煌的明天。

第二类是在三中全会以来新修建的以环保为母题的人文景观。

在四面杨柳依依、波光粼粼的北海子公园里有依山势而为西路军建造的红军烈士陵园,登高远望,幽深苍茫、庄严肃穆。在建筑物中有镍都标志金娃蛙塑像、仿古式的罗马街以及举世瞩目的骊骞怀古雕像、养民工程皇城水库和金川峡水库,人文初祖金山寺,神秘古城骊y,优美传说刘萨和。新的人文景观,遂势而建,积天地之精华,建筑物与大自然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当代重视环保,注重生态平衡的今天,由此建筑物无疑是现代经济文化大发展的结果,从另一方面反映了美术文化的发展与时代经济的紧密结合。新开发的景观还有西大河水库和皇城裕固风情,它们必定成为人们休闲度假、商贸旅游的理想圣地。通过向学生介绍新的人文景观,让学生认识现代人文景观的发展方略和美术文化的重要地位,使学生理解景观建设要与当地风情自然环境完美统一的设计思想。

第三类是具有书画诗意的天然景观,这些景观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畅怀胸意的著名景观。

例如,唐代李端的《杂曲歌辞・千里思》凉州风月美,遥望居延路。泛泛下天云,青青缘塞树。燕山苏武上,海岛田横住。更是草生时,行人出门去。这是描写武威郡的诗句。又如“失我胭脂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失我胭脂山,是我六畜不繁衍。”说的就是永昌西大河原始生态保护区。这些诗句谚语,为这些自然景色增添了诸多的人文色彩,在向学生介绍这些自然美景的时候,给他们赏析古代文人学者写下的名句诗篇,使学生从美景中领略中国文字之美,并引起他们强烈的家乡自豪感。教育他们诊视大自然、热爱优美的环境,强化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天理,陶冶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审美能力。

二、以人文景观为内容,进行形式多样的乡土美术教学

1.利用现代教学设备自拍影像、照片,利用互联网下载和搜集人文景观中的本土美术,结合自编的《七彩永昌》美术教材,通过播放影像、照片展播、张贴图片,内容简介等方式向学生介绍家乡美术。

2.号召学生以环保旅游的形式,开展特色美术教学

使学生在大自然中娱乐中游戏中,感受天地风光之造化,徜徉人文景观。要求学生在实地采集第一手资料,记笔记,画速写,把亲身体会感受记下来。以此培养他们发现美、感受美、保护美的高尚情操,提升教育的主观能动性。

3.把校园文化建设和乡土美术教育融合在一起,展开绚丽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进行全方位的素质教育。组织多种形式展览活动,如“家乡美术创作展”“本土摄影评比展”“永昌县职业中学师生书画展”等,还可以与交叉学科沟通联合组织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与历史地理科等结合,实地采访,然后举办征文演讲比赛等活动。这样就能使学科相互渗透,以此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祖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综上所述,乡土美术教育是一门具有广容量,大跨度、多元化的教学体系,是一门值得深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