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雪节气的诗范文

小雪节气的诗精选(九篇)

小雪节气的诗

第1篇:小雪节气的诗范文

几年前,收到山东张晓楠寄来的一本自印的小书。我一口气把它读完了。我发现这些小诗虽然还有点稚嫩,但蕴函着作者的天赋和潜质,像一株沾满露珠儿的小花,散发着淡淡的幽香。我吟唱着这些小诗,像一只小小的鸟儿,在他那小小的诗园里徘徊和飞翔。诗中那一个又一个生动鲜活的意象,不断地在我眼前跳跃,点亮了我的眼睛。在《雪地上的鸟儿》这首诗里,他是这样描写雪地上的村庄和雪地上的鸟儿:当村庄/像一只只雪狗/安静下来/三三两两的/鸟儿,便成了/雪地上/跳动的音符。把村庄喻作雪狗,把鸟儿喻作音符,鲜活而且形象。这些诗句,虽然新鲜,但触及的毕竟只是事物的表象。如果作者仅仅满足于这一点,给人读后会有“肤浅”之嫌。晓楠没有就此打住,而是继续深入地写雪地上的小鸟:饿了,就停下来/三挠两挠/冬天就露了馅/三挠两挠/冬天就开了怀//冬天被鸟儿挠得露了馅,冬天被鸟儿挠得开了怀。读到这里,让人不再仅仅感到“新”,而且感到“奇”了。诗人不仅选择新鲜的角度,而且善于捕捉灵动的镜头,把冬天雪地上的鸟儿不仅写活了,而且写神了,真可谓神来之笔。

看完这本小书,我同晓楠诚恳地交换了一次意见,旨在鼓励他,期望他能向新的台阶攀升。我除了肯定他的优点以外,还指出了他的不足,期待他在诗的本质上下功夫,不断扩充儿童诗的容量和内涵。后来,我又读到他的一些诗,感到他的诗在向生活的深度开掘上,迈出了一大步。他的《小树有自己的方式》一诗,这样写道:树叶落了/树叶落了/这是小树,撒下的/一只又一只脚印//不要说小树/不能行走/小树以自己的方式/丈量梦想//树叶落了/树叶落了/这是小树,放飞的/一片又一片羽毛//不要说小树/不能飞翔/小树以自己的方式/追逐光亮。小诗由“树叶落了”生发开去,展开丰富的想像。整首诗八节四段,实际上是由一连串丰富的想像构成。如果把其中的每一个想像喻为一颗珍珠,穿起来就是一串闪闪发光的项链。这种想像奇特、意境清新的小诗,简直就是一桌想像的盛宴,对开发少年儿童的智力、激发少年儿童的想像力是十分有益的。

2006年夏天,晓楠的第一部诗集《叶子是树的羽毛》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我读后,欣喜不已。我尤其喜欢他的《脚印》,仅管这首小诗只有八行,却留给我较多的回味余地。请看:一只小耗子跑过去/留下一串脚印//一只猫咪跑过去/留下一串脚印//猫咪和耗子不友好/总是追追赶赶的//脚印们可不管这些/凑在一块窃窃私语。这首小诗使我想起了大人和孩子。有时大人们之间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恩恩怨怨,而孩子之间却是那样地友好。小诗不小,写出了大主题,写出了人性化的美。我同样喜欢他的《拱破乡村梦境》:绿意,绿意/拱破乡村梦境/张眼望时/四周先绿了。诗从“绿”拱破“乡村梦境”切入,这个切入点选得太好了。接着,诗人写道:那些最初/睁开眼睛的/是爬满/枝梢的芽苞/那是一盏盏/梦幻的灯呢/照在哪儿/哪儿绿色泛起。把芽苞喻为梦幻的灯,把大地照出一片新绿,比喻新鲜而灵动。写了芽苞,诗人接着写鸟鸣:那些最初/张开嘴巴的/是雀跃/枝头的鸟鸣/那是一滴滴/饱满的节气呢/溅落下来/就是一片绿地。鸟鸣是饱满的节气,这节气溅落了,竟变成一片绿地。小读者也许不会注意,鸟鸣和节气本无自然联系。这里,作者却有意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其用意是在于给读者一个巨大的甚至是遥远而曲折的想像空间。这么大的想像空间,是需要读者去填充的。学者诗评家孙绍振先生,把这种创作手法称之为“远取譬”。用这种创作手法创作的诗歌作品,会大幅扩大诗的容量和内涵。诗的最后一段:感悟一冬的村庄/终天敞开/紧闭的心扉/而冒失的燕子/匆匆赶来/不小心,碰了/满鼻子的绿……最后这一段,尤其是最后两句,是我的最爱。一个诗人仅仅用眼睛去看,而不是用心灵去感受,是绝不会写出这样奇妙的句子来的。当然,这部诗集也还有点不足。比如诗的题材还不够宽泛,有少数诗还较粗糙,缺少精心打磨。但毕竟是瑕不掩瑜,这部诗集仍是近几年出现的一部优秀的诗集。

想像,是诗歌的翅膀。这个翅膀要想飞起来,作者就要深入生活,扎根在生活的底层,关注现实,关注人生。如果诗人一味地把自己关在小屋子里,圈在小天地中,创作出来的只能是盆中之景,缺乏大气势,缺少田园阡陌的泥土气息。晓楠深谙这一点,他决心走出去,同广大少年儿童打成一片,想儿童之所想,爱儿童之所爱。我想,他一定会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诗篇,开创儿童诗辉煌的明天。

第2篇:小雪节气的诗范文

雪川本不是他的名字,他的名字叫郭三立,他爹上街买了两斤肉请村里的老先生翻了几天的线装书给取的名儿。他上高中的时候,心血来潮写了几句诗:

涂满彩色的梦想

在雨的季节里生根发芽

杨柳岸边的晓风残月

在雨的季节里灿烂如花

那父母眼角黝黑的微笑啊

在雨的季节里 成了我们

奔腾不息的骏马……

小诗的末尾署名就是“雪川”。当晚,他的这首小诗在班上被传抄了个遍。他觉得写诗的感觉多美好,他觉得这叫“雪川”的感觉多美妙。第二天的作业本上,他端端正正地在封面姓名栏写上了“郭雪川”三个字。他想起那著名诗人郭小川,这下,这郭雪川的名字也算是个诗人的名字了吧。

雪川成了诗人。

他写情诗。要好的哥们儿楚林看上了邻班的班花云霞,就说:“大诗人,帮帮忙吧。”一会儿,一首情诗出来了。楚林忙着抄上一遍,送给云霞。过了几天,楚林又找上门来了:“哥们儿,再来一首吧,你的诗可真管用,还不说,这云霞对我好得多了,和我的话儿也多了起来。”雪川不出声儿,十多分钟,像写作业一样,又一首诗出来了。楚林又抄上一遍,跑着去送给云霞。

雪川清楚地记得是帮楚林写第十首诗的时候,那个叫做云霞的女孩子找到雪川,递给他一张小纸条:放学后小树林见。雪川激动不已,想想,那个年代一个女孩子给了男孩子一张约会的请帖,那是多么难得的事儿啊。下午的课雪川压根儿没心思上了,他等着和班花云霞见面的时刻。

月上柳梢,人约黄昏。云霞见面的第一句话就说:“谢谢你大诗人雪川,你写给了我这么多的诗。”

“什么?我写给你诗?”雪川惊讶。

云霞的话就多了起来:“不是你写的吗?你看看,楚林送给我的诗,从第六首《每天想你》开始,每首诗题下都署上了‘雪川’的名呢,我猜想啊,这诗啊,从第一首开始就是你写的。只是从第六首《每天想你》开始,楚林转抄你的诗时,将你的名字也连着一块儿抄了过来。”

“其实,我早就认识你了。”云霞又说。

“其实,我也早就认识你了。”雪川说。

很自然地,云霞暗暗地和雪川约会了。水到渠成地,雪川和云霞成了一对真正的恋人。那个楚林呢,气急败坏,骂自己引狼入室,恨自己做了一个优秀的媒人。他哪里知道,雪川在写第六首诗时,已悄悄地写上了自己的名字。可是,谁让这个楚林粗心大意,将人家的名字也抄了过去呢。

高中毕业晚会的时候,雪川第一个登上舞台朗诵自己的诗:

你望了我一眼,

我等了你一年……

观众席上的云霞早已泪流满面。

高考后,诗人雪川以全镇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省城的师范大学。云霞呢,以三分之差落榜,成了县纺织厂的一名工人。就有同学替云霞担心,说人家是大学生了,你们俩的事儿怕是黄了哩。云霞不急,因为她每周三都会收到一首诗,一首从省城寄来的诗。那诗,当然是诗人雪川写来的。

师大毕业,诗人雪川的不少同学留在了省城大学任教。但诗人雪川一声不吭地回到了老家,在母校做了一名教师。第二年,诗人雪川和云霞结婚。婚礼上,雪川送给了云霞一个小集子,那全是雪川写给云霞的诗。

结婚后的诗人雪川不写诗。他忙着自己的教学忙着自己的学生。不久家中有了女儿,诗人雪川也不写诗了。云霞有时候就问他:“怎么不写诗了啊?”

“我的诗?早就送给你了啊。”雪川说,一本正经地。

诗人雪川每天骑着一辆老旧的自行车,接送女儿上学放学,时不时逗着女儿乐,成天笑嘻嘻地。

第3篇:小雪节气的诗范文

在我国小雪节气之后人们就将会迎来大雪这个节气,而人们对于大雪节气也并不是很了解,那么2020年大雪节气的气候有何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2020年大雪节气的气候有什么特点_大雪的下一个节气是什么。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2020年大雪节气的气候有何特点1、雪量增加

大雪节气就是预示着天气寒冷,降雪的可能性变更大,雪量增加。强冷空气往往能够形成较大范围降雪或局地暴雪。降雪的益处很多,特别是有利于缓解冬旱,冻死农田病虫,有利于冬季旅游的开展。但降雪路滑,化雪成冰,容易导致民航航班延误、公路交通事故和车道拥堵;个别地区的暴雪封山、封路还会对牧区草原(称为白灾)人畜安全造成威胁。

2、降温明显

大雪节气是每年的12月6或7或8日,天气寒冷,气温将显著下降。我国强冷空气最多的月份是在11月。北方大部分地区12月份的平均温度约在–5℃~–20℃之间,南方的强冷空气过后,有时也会出现霜冻。寒冷对体弱者和老年人的健康十分不利。

3、大雾弥漫

12月份,在刚刚迈入冬季的江南,早晨气温比较低时,或是在雨雪过后,近地面湿度大,还有可能出现成片的大雾区。北方城市的雾霾天气也会打个照面。

4、流凌灾害

冬季,内蒙古包头河段结冰封河,而偏南的兰州河没有封河,河水流向已经封河的河段,由于封河的河段上的冰层和凌坝阻挡了上游下来的河水,迫使水位抬高,易在包头河段产生水漫河堤的灾害。如果强冷空气来的晚,12月就容易引发流凌灾害,值得关注。

大雪之后下一个节气是啥:冬至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黑夜会慢慢变短。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中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冬至前是大雪,冬至后是小寒,冬至是十二月二十一日至十二月二十三日交节。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诗云“西北风袭百草衰,几番寒起一阳来。白天最是时光短,却见金梅竞艳开。”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开始逐渐变长,正午太阳高度也逐渐升高。所以,有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关于大雪的诗句古诗《大雪》陆游

大雪江南见未曾,今年方始是严凝。

巧穿帘罅如相觅,重压林梢欲不胜。

毡幄掷卢忘夜睡,金羁立马怯晨兴。

此生自笑功名晚,空想黄河彻底冰。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夜雪》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春雪》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第4篇:小雪节气的诗范文

关键词:诗化叙述 抒情场景 意象 个体价值

鲁迅的《在酒楼上》情节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简化,把具有强烈冲突的这对矛盾,即过去的革命激情与现在的模糊生活进行了简和繁的选择,极大地省略了前者,同时也细致地描绘了后者。这样的选材安排不仅使模糊度日更加凸显,更有批判性;同时削弱了情节冲突,颠覆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模式。多个模糊的人生经历放置在一起,进行大肆描绘,使其具有了强大的象征意味和抒情性,整个文本把多个抒情场景通过纷繁的意像巧妙地衔接在一起,实现了过去与现在的自由穿插,具有了跳跃、重复,对比等诗化的特点,进行了诗化的言说。

一.情节的淡化与情感的强化

人物、情节、环境是传统小说里的三大要素,而情节是最重要的要素。但鲁迅把《在酒楼》的情节减少到了最低限度:第一叙述者“我”冒雪从洛思旅馆走到一石居,以逃避客中的无聊,与旧友不期而遇,两人一番把酒对酌言谈,听完主叙述者吕纬甫的一连串独白之后,各自顺着来时的路返回。从我遇旧有到旧友谈别后状况,“迁坟”、“送剪绒花”、“教授子曰”等主故事,件件皆是同质关系,没有垒营分明的冲突;没有精巧而出人意料的巧合,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只有一个充满抒情意味的酌酒闲话场景。这几件篇幅重大的事件,虽然与鲁迅本人的亲生经历相关,但其主功能并非详细记录某副现实社会真实的生活图景,集结某一宏大主题,即既非曹雪芹写《红楼梦》般的目的,也非福楼拜对包法利夫人的塑造结果。而是通过这几件事情蕴蓄、重复、强调“模模糊糊”的生活状态和无聊、孤独、负疚等情绪。

情节淡化之后,无论是“我”,还是吕纬甫都不再是能够屡屡制造悬念,掌握全局,推动着事件的发生、发展、甚至是变更并决定结局方式的人物,而是纠结于“敷敷衍衍、模模糊糊”的生活状态所带来的颓唐和困惑,并沉浸于回忆过去“到城隍庙里去拔掉神像的胡子的时候”[1],不安于生活的平凡性、世俗性、物质性所带来的循环和无聊,同时又无力去抵抗它们所织的网罗,甚至被他们所奴役,为了世俗情理去“迁坟”、“送剪绒花”;为了求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不得不去教“子曰、诗云”这类压抑人性的课程。吕纬甫虽然敏于体验、感受,甚至能够进行深刻而彻底的自我反省,但却失去了传统小说当中人物应对艰难环境时所爆发出的强大行动力。他反复咀嚼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以至于能够进行精确到位地叙述隐秘而细微的内心感觉。在“迁坟”过程中,当他决然地指令土工“掘开来”时,感受到了自己声音有些稀奇,并不无嘲讽地发现“这命令也是一个在我一生中最为伟大的命令。”[2]还能描述“我的心颤动着”这样细节化、私人化的感受。分析自己本可以不必再给弟弟迁坟,但为了使母亲安心,花掉了很多精力和时间去迁一个空荡荡的坟,这一系列行为背后的荒唐、无聊和无意义。吕纬甫不光能够细致地探寻自己内心,还能敏锐地观察周围的对象。“我看她的神情,是害怕而且希望”,对阿顺的观察如此用心和仔细;对旧友“我”的反应,吕纬甫亦是“阿阿,你这样的看我,你怪我何以和先前太不相同了么。”[3]最为深刻的体认在于,吕纬甫对自己的评价“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又不料你也回来了。你不能飞得更远些么?”[4]但是他对生活的观察力和对自我的感受力,只是化成了负疚和绝望交互感染的情绪体验,这些体验通过忏悔式的言说贯穿了整部作品,使小说以诗性的情感取胜而非曲折的情节。

“可以说传统意义的‘故事’已经从鲁迅小说中撤退,因而给自我精神世界的探索留下了足够的空间。”[5]在省略的对比框架和简繁失调的对话中,复杂的情节让位给了一个个不断去探索叙述者或主叙述者自己内心体验、感受和认知的场景、事件,人物不再传奇,情节不再跌宕;但是情绪在升腾、在蔓延,并隐藏在长段长段的独白中、丰富的自然意象、社会生活意象中,这些意象并不再是简单的实写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是从背景地位走向前台担负起诗性的言说与叙述。

鲁迅既是小说家、思想家、学问家,也是诗人。正如钱理群先生所言“在鲁迅创作的艺术殿堂里,小说、诗、杂文、散文、戏剧,这些不同文学体裁;文学、哲学、历史、伦理学、心理学,这些社会科学的不同部类,都在互相融合渗透”[6]《在酒楼上》以诗性的叙述构造了小说的篇章,用诗歌的表达方式:省略、重复、对比等来组织和安排小说的素材,运用充满情绪意味的环境和暗示性的意象来构造小说的背景,故事让位于情绪;在日常世界中涵盖非现实的成分;从文字叙述的外部事实中发现精神性的现实,深刻揭露现实世界个体自我价值实现的艰难性。

旧友相会自是要怀旧,说说过去的共同经历和记忆,《在酒楼上》对过去拔城隍庙的神像,连日议论改革中国方法的激情场景不再进行史诗性的叙述,而是用高度概括的方式从吕纬甫的自我辩析和反思中闪现,在“你怪我何以和先前太不相同了么?”[3]的设问中深隐。只留下模糊不清的印象和深深的怀念之情。革命失败后留给吕纬甫的是沮丧、浑浑噩噩的现实困境,这种困境通过“迁坟”、“送剪绒花”、“教子曰、诗云”这几件事情不断得到重复。对于吕纬甫来说从北地到东南和“教子曰、诗云”等经历都是无意义的,但是他依然带着希望去执行,在执行过程中才发现,那点吕纬甫自己强行赋予的,弟弟和他感情亲近、阿顺善良等意义也被现实的“踪影全无”、阿顺的死亡所颠覆。吕纬甫模模糊糊的精神状态和心灵状态一再地被重现和强化。同时在吕纬甫和“我”之间,并存着情感的共鸣和精神的对立,这一对矛盾通过对话不断闪现,也是复杂的事件,情节得以收束为以情绪体验为主导的诗意文本。

二.意象的多元与重复

《在酒楼上》,这文本中,鲁迅运用了色彩感非常强烈的自然意象及气氛感热烈的生活意象。它们在小说结构安排,素材连接,故事推进等方面都起到了用关键性的作用,让主体和客体、日常世界和精神世界得以对接,“实现热情与冷峻的平衡”最终达到“多重的抒情”,即反讽的抒情。[7]“在鲁迅小说的故事中,总是有看似不经意的几笔对季节和天气的描写,而且故事大多发生在寒冷的季节”。[8]《在酒楼上》也不另外,“深冬雪后,风景凄清”短短八个字,交代小说的季节、天气,甚至是整体景物风貌,后面接上“懒散和怀旧的心情联结起来”为小说奠定了基本的情感基调。洛思旅馆“窗外只有渍痕斑驳的墙壁,帖着枯死的莓苔;上面是铅色的天”[9]。“墙壁”、“莓苔”及后面一石居的“店面”、“招牌”、“废园”一切生活环境和日常生活物象无一不是被暗淡的词汇所修饰的,它们共同地阐释着“风景凄清”这个氛围和感知。在见到吕纬甫这一主要叙述者之前,叙述者采用了重要的篇幅去描写非人物性的环境背景,通过灰暗、颓败、萧条的环境去映衬“我”到达了S城后,物是人非的景象及心中因此产生的孤独、无聊的心情和愁绪。旧同事不知散到哪里去了,学校不仅改了模样,还换了名称;原先没有的洛思旅馆,“我”现在住在里边;所有的一切都让“我”感到物非人亦非的生疏。

与传统的小说背景设置相较而言,《在酒楼上》的背景设置尤如一首诗歌,众多的意象围绕着“懒散和怀旧的心绪”而组建。洛思旅馆窗外寂静凄清的环境是“我”的情绪外化,也是在强化“我”的无聊,迫使我走向一石居的导火索。一石居中依然以个体意象的集合组合成整体主观的情绪体验。这酒楼的一切物件都将成为“我”和吕纬甫情感观照的对象,回忆的载体和投射物。

一石居外斗雪盛开的腊梅和“明得如火”的山茶,是这风景凄清的环境下唯一让人振奋和惊叹的景物。这两个明亮的意象为吕纬甫那抹“精彩”的眼睛难得“闪出射人光芒”埋下伏笔。“我”过去并未发现这废园的旺盛生命活力,现在以“惯于北方的眼睛”才发现。这种疏离后产生的陌生效果来暗示,后来出现的那个“我”所熟悉又陌生的吕纬甫形象。并在相互对应中凸显大自然的永恒性和旺盛的生命力,让“我”对人去楼空世事变迁,人类社会进程一片沧桑的感叹隐于美丽的雪中花盛图景。在有限的文字图景中,留下了无限深远的诗意。

在白皑皑的雪中,铅色的天空下,废弃的园子里,老梅可以斗雪开放,山茶也可以在暗绿的密叶里更加如火。大自然残酷的环境与绽放的生命力并存。前者的冷峻更显后者的不屑与傲慢。鲁迅精笔减墨、凝词炼句地勾勒雪中花盛的图景,图景空间虽小,却用了“满”、“密”、“毫不”这样绝对性的修饰词和“竟”、“仿佛”、“还有”多个连词汇聚。在一句话的线性空间里,放置如此多的词汇去修饰艳丽的景色,在鲁迅小说中几乎没有第二篇。它所产生的呼之欲出的节奏感和饱满的情感近似于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热烈。但这种热烈与鲁迅冷静、绝望的探索相背离,抒情的极致生发反讽。热烈的景致接上“愤怒而且傲慢,如藐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10]这样疏离、隔膜的情感评价。冷热对抗的张力带来多重的审美体验。“我”惊异于“老梅”、“山茶”明如火,被积雪压住的枝桠,不但没有弯曲,积雪滑落后反而更加笔直,它们在嘲笑“我”和吕纬甫们在严酷的革命斗争下甘心于远行。“我”和吕纬甫皆是在S城参加革命,革命失败后甘心远行到北方,现今又因为屈服于失败后的失败,模模糊糊过日子。

雪和酒。“一个‘意象’可以被转换成一个隐喻一次,但如果它作为呈现与再现不断重复,那就变成了一个象征,甚至是一个象征(或神话)系统的一部分。”[11]《在酒楼上》鲁迅多次写到雪,除了在对话外插入描写性的文字时,以雪为媒介,更是在对话当中加入了吕纬甫对南北方雪景的议论“这在那边哪里能如此呢?积雪里会有花,雪地下会不冻”。[12]而在写雪的时候不忘提到“酒”,雪天毫无酒气的酒楼、“我”独酌、酒味儿纯正、酒的配菜带来的热闹,酒引出了话,话组成了故事,故事传达了情感。这两个贯穿整篇小说的意象不仅让它具有了独白小说的模式,还把原本该是意识流的小说拆分成了“我”和另一个“我”,即吕纬甫之间的对话,把沉闷的、冗长晦涩的心理小说,折换成可触、可饮、可见、可闻的生活世界。酒楼是一个公共空间领域,具有临时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具备了交流对话的可能。“我”虽孤独,但不愿被其他酒客打扰,然而酒楼是酒客的归处。无论是西方的“酒神”文化,还是中国的“诗酒“文化,酒都于知识分子紧密相连,酒楼让“我”和吕纬甫相会。酒楼中的酒还具有解愁、引话的功能。“一斤绍兴酒”、“早喝了一斤多”、“再添两斤”,酒后吐真言,喝得多的人,说得多,喝得少的人听得多。酒是“我”和吕纬甫的下话的作料,“举杯消愁愁更愁”,“堂倌搬上新添的酒菜来,排满了一桌,楼上又添了烟气和油豆腐的热气,仿佛热闹起来了”[13],热闹的不是酒菜、烟气、热气、而是人物内心世界纷繁复杂的情绪外化和实体。它们喧闹地奔向人物,而这样的热闹没有带来人物困境的调解。从山茶树上滑落积雪时的沙沙声,铅色更加浓烈的天空,小鸟的叫声。一切白雪图景中丰富的声响都在反衬人物热闹言谈下,精神体验的寂静、无聊和绝望,暗示自然顽强的生命力和社会变革困境中个人生存的重重困境。

雪为故事提供背景,为话语提供移情的载体,亦把人文社会和自然环境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还结构全文在雪中起,在雪中结,使结构整饰,前后照应,产生了回环往复的模式,增加了抒情效果和节奏感。同时不断重复的雪景具有了象征的意蕴。雪代表了寒冷的冬季,寒冷使万物绝迹,是严酷绝望的载体;同时雪也潜藏着生命勃发和春天来临的可能,是绝望和希望共生的地带,黄昏下纯白而密罗的雪依然有带来黎明和春的可能。

酒、雪、花等意象的重复使用,让《在酒楼上》充满了暗示性、多义性、和象征性;使小说文本脱离了单纯写实的传统文本模式,具有了诗歌般的抽象意蕴和多重主题,在有限里表达无限,在具体中暗含抽象。文本还运用了“坟”、“死亡”等意象,他们都与情节淡化后的情绪氛围紧密相连,让小说具有了强烈的抒情性,多重的象征意味,产生了诗意化的效果,

三.结语

在整篇小说中贯穿始终的无聊感和模糊生活状态带来了负疚、绝望等多重情感,使该小说蕴含了浓烈的抒情性;加上省略、对比、重复等表达策略;暗示性的意象,地域特色浓郁的吃食都使《在酒楼上》超越传统、继承传统;超越现代,又运用现代,最终在浓郁的情感和诗意的表达中达到小说内容和诗性叙述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2][3][4][9][10][12][13]鲁迅.鲁迅自编文集―彷徨[M].南京.译林出版社出版.2013年:26;25;25-26;23;20;24;24

[5]张箭飞.鲁迅诗化小说研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33

[6]钱理群.心灵的探寻[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0

[7]张箭飞.鲁迅诗化小说研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30

[8]冯芙蓉.鲁迅小说的诗意特征[D].兰州大学.2011:22

第5篇:小雪节气的诗范文

从肖像切入

对于人物肖像描写方面突出的诗歌,考生可由肖像描写切入解题。解题时,考生应该结合人物状貌、神情态度,并联系人物的身份、遭遇、动作等,分析其个性特征、心理特点。

例1 (2013年高考重庆卷第12题第一问)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酬孝峙① [清]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③未解池亭署,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③熏风:东南风。

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

答题步骤 第一问,侧重于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第一步,找到原诗中肖像描写句“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从而概括诗人的个性。“发短髯长”,这在清廷倡留辫子的背景下,就显得“容貌怪异”,也正是这个“怪异”表现了诗人面对满清统治的凛然正气。第二步,找到原诗中的描写句“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诗人把自己比喻为“藤”,严霜侵袭、暴雨打击都能等闲视之,可见其坚韧不拔之志。第二问,侧重于写人手法的概括。考生可以充分利用第一问的思考成果,扣住肖像描写、比喻修辞两个方面作答。

参考答案 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韧不拔;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从环境切入

人物居所周围的环境描写或人物眼中的景物描写等,对人物性格、心态有一定的象征或暗示作用。考生可以从分析环境入手,把握人物性格。

例2 (2013年高考辽宁卷第9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竹轩诗兴 张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注]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答题步骤 第一步,找到诗人描写环境的关键词“竹轩”“柴门”“狭径”,从中体味环境“幽雅”的特点及其表现的人物闲适的情怀。第二步,找到诗人描写的“倦卧”“吟雪”两个生活细节,从中可以体味到诗人自然、洒脱的情趣美。第三步,从“竹”“雪”“梅”这些传统意象的情、韵、意来看,它们共同映衬出诗人的高雅之趣。

参考答案 塑造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从细节切入

人物的精神和思想情感往往隐含在细节描写之中。考生答题要根据细节描写的具体内容,分析概括形象的个性特点。

例3 (2012年高考湖北卷第14题第一问)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邹明府游灵武[注] 贾 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 第一步,概括。这首诗对人物活动及相关细节的描写比较突出,考生可以据此进行分析。比如,“马不肥”“官满载书归”“风透卧衣”等,一个县令贫寒到这等地步,不难让人想见其为官的清正廉洁。第二步,分析。考生可以将这些细节,放在邹明府任官期满这个特定的时间――风雪严寒的天气里,对其“清廉”的品行进行“印证”。

参考答案 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从心理切入

考生可以从心理的角度切入,分析人物形象在特定环境中的心境、情感,进而把握人物个性。

例4 (2012年高考安徽卷第8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二绝句》中的一首。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答题步骤 第一步,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诗歌心理描写突出,直接描写心理的如因“逐胜”而“忘寒”,突出诗人因欣赏美景而不顾天气寒冷,表现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特别是“最爱”直接抒写喜爱的心情。“软红光里涌银山”的美丽景象,则让人体味到诗人陶醉于自然美景的心态。第二步,在分析的基础上概括,充分利用分析的成果,如“热爱自然”“陶醉美景”“悠闲自得”等。

第6篇:小雪节气的诗范文

一、反复诵读,感受音乐美

歌的语言凝练,在学习时不仅要感悟其中的人物形象美、意境美,更应品味其中的音乐美。古诗词都比较注重押韵、对仗,读来琅琅上口,具有音乐美。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应注意朗读指导,使学生能够在朗读中感受到美。

如在教学《琵琶行(节选)》这首诗时,首先教读——体味诗的音乐美,即读出诗的节奏来。教师示范后,全班同学轻读课文,感受节奏停顿。其次,诗是抒情味最浓的一种文学体裁,必须读得抑扬顿挫。为了表达思想感情,有些词语的“音”要读得重些,就是要把重音读出来。教师先范读后,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最后还要把诗的韵脚读好。诗是讲究押韵的,本诗换韵频繁,请同学们齐读诗歌第一层,感受诗的韵脚。通过这一步,学生既感受到了诗歌的音乐美,又初步体味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初步感知,体会画面美

我国很多古诗词可以说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动静相宜的图画。因此,在进行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初步感知、体会古典诗词的画面美。

如《过故人庄》描绘了一幅农村恬静优美的田园图,我们应引导学生在初步感知诗歌诗情画意的美感享受中,体会故人庄环境的恬静美丽、农人劳动的乐趣、田家生活的安逸。《江雪》作者以极其洗练的文笔,勾画出一幅渔翁汉江垂钓图,我们应引导学生体味作者把“江”、“雪”与“渔翁”有机联系在一起,动静相衬,虚实结合,使整个画面浑然一体的美感。《敕勒歌》以雄浑的气势,勾画了一幅阴山脚下美丽富饶、广阔无垠的草原风貌图,我们应引导学生体味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宏观勾勒、动静结合描绘出的北国草原壮丽富饶风光的独特美感。

三、深入理解,挖掘思想美

“诗缘情”,“诗言志”,喜怒哀乐,诗之情也。

在进行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古典诗词的思想美。

如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渔歌子》、《钱塘湖春行》、《江南春》、《惠崇〈春江晚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诗篇,就该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古典诗词的思想美,让如诗如画的祖国壮丽山川在学生的胸中激荡,让学生对祖国的山山水水充满激情,使学生对祖国广袤、秀丽的山河加深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深沉感情,学习诗人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同样,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就必须让学生理解作者渴望杀敌建功、报效国家的豪壮胆气、雄伟气魄,体味作者虽壮志未酬仍心系祖国命运的拳拳之心;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就应让学生学习诗人不屈的精神和豪迈的气概;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饮酒》,就该让学生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和高尚的气节……学习《送元二使安西》、《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剪梅》(李清照)等,就应引导学生如何珍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学习《过华清宫》、《石壕吏》、《涉江》等,就该激起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对假恶丑的憎恶之情。

四、发挥想象,领悟意境美

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不同于小说,它不可能像小说那样按照生活矛盾发展的过程铺叙开去。诗人是从这一过程中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的。入境,是读古诗的根本。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

第7篇:小雪节气的诗范文

关键词:《沁园春雪》 磅礴 浑然天成 振奋人心

在我国,音乐文化的历史很悠久。而对于音乐的起源,说法很多。但是我们都认同一个观点。那就是不管演绎什么风格的作品,都必须要用感情去演唱(演奏)。不然。就算音乐在优美,技巧再好也无法打动人心。音乐是声音艺术,情感艺术,音乐的内容表现与文学。绘画等全然不同,音乐中不可能说出具体的人的高,矮,胖,瘦或具体的高山流水,而只能通过音响模拟。形象勾画,通过人们的联想而意会出这些“形象”,所以还说音乐是“想象艺术”。因此,情感在音乐中的地位是首要的,也是音乐作品内容的主体。

我们就拿我国著名的声乐作品《沁园春雪》来说吧。这是一首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作品。相信对于搞声乐的朋友来讲,这也是我们非常喜爱的作品。而我们喜欢这首作品除了觉得作品的旋律优美。和声结构多变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这首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是非常的浓厚的。该作品在词作者和曲作者的共同携手下。为我们贡献了一个如此完美的歌曲作品。真可谓是浑然天成。每次唱起这首歌的时候,心都会按耐不住,唱完之后又总是觉得意犹未尽。

《沁园春雪》的词作者是我国伟大的领袖。众所周知,在文学上的造诣很高,而《沁园春雪》是他众多诗词中的代表作之一。《沁园春雪》是主席的诗词名篇,创作于1936年2月。诗词分上下两阕,上阕描写北方的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阕由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抒发诗人伟大的抱负及胸怀。这首词是精品中的精品。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值得珍藏的文学作品。而词作者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生茂和唐诃,二位作曲家的谱曲和的诗词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可谓是浑然天成。而为该曲配伴奏的是张哲。张哲所配的伴奏大气,豪爽。为该作品增色不少。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首诗词的前半部分为我们描述的是一望无垠的雪景。可谓气势如虹,将北国下雪的场景描绘的如此般的俊美,而且美中还带有一股强烈的气势,读过之后令人流连忘返。似乎眼前真的就置身于那个银装素裹的世界。二十次的后半部分,开始寓人。用历代的皇帝做烘托,赞扬了当代英雄人物的不朽业绩,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中国的革命前途充满着无比坚定的信心。相信我国的民主革命一定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下面我们就看一下作曲家是如何来用美妙的音符来诠释这首词的。

该作品的调是F调,要求用Andante(舒展宽广地)的感觉去演绎,所以最开始的前奏部分。用的是四度的摸进用来增强气势。伴奏的织体主要用的是柱式和铉。演奏的时候应加强力度。在伴奏部分也用了很多的琶音和断奏,这很好的丰富了旋律,增加了艺术感染力。这些都是为了进入正歌部分做了很好的铺垫,增进了情绪。

终于到了这首歌的正歌部分,开始这句“北国风光,万里雪飘,千里冰封”,主要用的是四度。三度以及二度音程。音程的跨度不是很大。所以旋律听起来比较紧凑,演唱者能够很好地进行抒情。开始演唱便能抓住人心。而伴奏则大部分用的是震音。目的是用来烘托这句歌词中所描绘的大雪纷飞的场景。而曲作者对“万里雪飘”这一句进行了重复。第一句“万里雪飘”用的是八度的跳跃。是旋律一下子被拉开了,显得气势非凡,同时也是对演唱者的一种挑战,要求演唱者本身要有良好的素质和超高的技巧。否则很难唱好这一句。而第二句“万里雪飘”的音程跨度则较小。原因是为了和前面的那句“万里雪飘”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此处的上方标注了“rit”,这个词的中文含义是减慢,也就是要求我们演唱者在演唱这一句的时候要用减慢的手法进行处理。这也大大加深了这句的抒情性。增添了美感。

这句完了之后是一小段间奏。由于下一句的节奏和前面不太一样。故而加入了一段间奏为下一句做铺垫。接下来这句是“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段要求用“Allegretto”的情绪来演唱。“Allegretto”是“快板”的意思,也就是要求我们演唱的时候要稍快,情绪要积极。这段的开头作曲家使用的是切分的节奏型,目的也是为了调动气氛,增进情感,使人演唱时能够不由自主的便激动起来。所以才选择了切分节奏。而伴奏也是采用了大量的切分节奏型,目的也是为了调动歌者的情绪。

接着往后走,又出现了一小段间奏,这段间奏也很短,作用也是为了更好的衔接后面的旋律,同时也丰富了歌曲。这一句是描写的-望无垠的雪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作曲家在为这两句谱曲时,所使用的音程跨度都很小。都在三度音程以内,这要是为了更好地加强抒情的效果,同时也减轻了歌唱者的负担。由于没有那么难的技巧要求。所以有利于歌唱者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歌曲的演唱之中。此句的伴奏织体多用琶音和分解和旋。效果较流畅。轻快。能较好的调动歌唱者的情绪。随后便到了“欲与天公试比高”这一句。这一句的歌词气势宏伟,大气豪迈,似乎有股气焰冲天的感觉。读一下便觉得热血沸腾。故而为这句歌词谱曲必然要充满高昂的激情。所以作曲家在为这句谱曲时。所使用的节奏变化多端却不失庄重。音调简单却不乏浩气。讲这句歌词所要表达的那种高亢,激进的情绪发挥的淋漓尽致,而且作曲家在这一句还采用了减慢的处理方法,使曲子的意境一下子便提高了一个高度,而且也有助于帮助歌唱者更好的处理曲子,这一句的伴奏节奏和织体千变万化。大量的运用了切分,琶音和休止等。而织体则多用柱式和旋,增加了这句歌词的气势。

下一句是“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这句的歌词朴实大气,令人回味无穷。因而作曲家写这句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变化音。这个歌是F调的,作曲家升了这个调式的四级音,也就是将降7这个音还原了。这一个小小的变化,一下了使整首歌的味道都变了,为这首曲子注入了新的艺术情感和形象,极大的丰富了这首歌曲的意境。而“分外妖娆”这句歌词清丽婉转,优美动听。演唱者在演唱这句时要有极好的音乐感觉方能唱出这种味道。

这句了以后,是一段长达五小节的间奏。这一段间奏采用的是摸进的手法,开始音程密度较小,后来逐步扩大,预示着全曲的高潮即将来临。而且这段间奏之后的拍子也由原来的2/4拍变成了4/4拍。终于全曲的高潮到来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段作曲家要求用“AgitatoAllegretto”的情绪来演绎,也就是要求我们演唱者要充满激动的进行演绎。此句是全曲的高潮,做作家在谱写的时候自然也用了很多的心思。所以旋律非常的有气势,非常的震撼人心。而伴奏也是非常的用心。伴奏的织体可谓是变幻莫测。有柱式和旋也有分解和旋,而且节奏型也非常的丰富,运用了琶音,切分,休止等极大的烘托着这首歌的曲调。是我们听众每一次听到这句时不禁心潮澎湃。一时难以自拔。

随后到了“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这句出现了很多椅音,是这首曲子一下了有了一些京剧的味道,体现了作曲家的知识非常的渊博而且能够融会贯通。能够将不同形式的艺术进行完美的结合。而伴奏的形式和主旋律很接近,采用的主要是柱式和旋。因为这段要求我们演唱者演唱时干脆利落。所以选用柱式和旋。

下一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一句里面有变化音,倚音。“成吉思汗”这句,作曲家用的是“rit”标记。意思是减慢。其中伴奏用得较多的是三连音。这是这首歌曲中首次出现了三连音这一节奏型,这对于钢琴伴奏者还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三连音这个节奏型在弹奏时很难把握节奏,因为对演奏者的技巧有一定的要求。之后到了“只识弯弓射大雕“这一句。这一句也是进行了重复,似乎是在强调这句的重要性。这句诗词带有一点点对古代帝王的讽刺和蔑视之情。与后面赞颂当代的英雄人物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一句”只识弯弓射大雕“伴奏型用的是强烈的震音。后面一句主要用的是分解和旋。之后衔接的一句“俱往矣”作曲家用的是三个四分音符。伴奏用的也是主旋律的柱式和旋。音响效果干净利落,有一种超凡的霸气和洒脱。

第8篇:小雪节气的诗范文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语文中的古诗词知识,学生能真切的体会到语文知识的广泛性,物理知识的生活性,朗朗上口的语文古诗词中竟然包含着生活化的物理知识,学生不觉眼前一亮,乐于沉浸其中,这就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魅力,下面选取一些语文古诗词与物理知识有关的例子与读者分享。

1 语文古诗词与物理声学知识的整合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赏析 这两句诗先写猿声,继写轻舟,用一个“已”字把“啼不住”和“过万重山”联结起来,借猿声在山中的回声衬托轻舟的快捷,这种修辞手法是十分巧妙的,诗人急欲东归的心情,洋溢于诗的明快的节奏之中,诗句写景抒情,写的是轻捷明快之景,抒的是轻快愉悦之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张继·枫桥夜泊】

赏析 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明日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此诗只用两句话,就写出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但此诗更具神韵的却是后两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通过介质传播到船上,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边遐想。这种动静结合的意境创造,最为典型地传达了中国诗歌艺术的韵味。

2 语文古诗词与物理光学知识的整合

“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赏析 遇到春天温和的日子,明媚的阳光照射在平静的湖面上,没有一丝儿波澜。天色衬着湖光,湖光映着天色,上下是一片碧绿。天上的沙鸥飞飞停停,水里的鱼儿游来游去。岸边的花草散发出浓郁的芳香,沁人心脾。在夜间还可以看到湖上的烟云一扫而空,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月光与水波一起荡漾,闪烁着金光,由于光的反射现象,月亮的倒影沉浸在水底,宛如一块璧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

【宋·苏轼·水调歌头】

赏析 “月有阴晴圆缺”是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科学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揭示了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3 语文古诗词与物理参照物知识的整合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杜甫·望岳】

赏析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由于参照物的选取,以泰山为参照物,其它物体相对都较“小”,可以看出诗人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也写出了诗人的伟大抱负和雄心壮志。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赏析 前面语句都是写地上的景物,接下来作者把笔锋一扬,画出“夕阳西下”的天空,以地面为参照物,太阳是运动的,而且是向西运动的,为地上的景物绘就了一轮血红的西坠的夕阳作景幕,落日残照,本易引人惆帐、感伤,却又偏偏“西下”,就更增添了一层怆神寒骨的迷离之意。“夕阳西下”又与“昏鸦”“西风”一起点明时光紧迫,已到暮晚,季节上到了游子归家的季节,可这个时节、这种时辰却仍有“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怎不叫无家可归之人痛断愁肠?一个“断肠”,把“天涯沦落人”的无法言传只可意会的感受与苦楚传达得淋漓尽致。

4 语文古诗词与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的整合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诗经·国风·秦风】

赏析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由于温度的降低,由液态的水已凝固成固态的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赏析 浩瀚的荒漠上由于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由气态直接凝华成固态的雪,冰雪已经积得很厚很厚;天空中的云也是由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惨淡的愁云也好像凝固住了一般。冰跟愁云在此表达了一种化不开的心愁,再看看它的修饰,百丈跟万里,由此可以看出它的程度之深,诗人以夸张的笔墨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旷远辽阔的的荒漠雪景,情感也随景物的变化,由惊奇喜悦而至苦涩难奈而至愁云凝结,渐次过渡到送别的情景中来。表达了作者满腹的郁闷,透着内心深深的忧愁。

5 语文古诗词与物理流体压强知识的整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赏析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使“卷我屋上三重茅”富有动作性和感彩,诗人眼巴巴地望着狂风把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走,原因是在物理学中,流体的压强与流速有关,流速越大的地方,气压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气压越大,屋顶上强风吹过,流速大,屋内因为室内空间,明显不会刮大风,屋内的气压比屋上的气压高,这样,形成一个向上的压力差,导致屋顶上的茅草被掀起。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宋·李清照·醉花阴】

赏析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写的是晚来风急,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了,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菊瓣纤长,菊枝瘦细,而斗风傲霜,人则悲秋伤别,消愁无计,此时顿生人不如菊之感,以“人比黄花瘦”作结,取譬多端,含蕴丰富。“帘卷西风”的原因是流体的压强与流速有关,流速越大的地方,气压越小,流速越小

的地方,气压越大,帘子在室内,当西风来时,屋外空气流速大于屋内空气的流速,导致屋外的气压小于屋内的气压,在压力差的作用下将帘子掀起。

6 语文古诗词与物理分子运动知识的整合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宋·王安石·梅花】

赏析 “遥知不是雪”,着眼于人们的视觉形象,含蓄地写梅花的纯净洁白。尽管这句诗否定了诗人于远处所看到的墙角凌寒独自绽开的数枝梅花是雪,但它实际上曲折地反映了梅白似雪的色彩,不仅含蓄地写梅花的纯净洁白,也间接地交代前两句中所写的迎寒怒放的“墙角数枝梅”实为诗人从远处隐隐约约中所见,且与诉诸人们嗅觉的下旬“为有暗香来”一道写梅花的香色,诗句之间具有内在联系,显示出全诗结构的严谨。正因为有梅花的香气从远处袭来,由于梅花的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才使诗人“遥知不是雪”,倘若梅花无香气,则诗人从远处隐隐约约看到的“墙角数枝梅”,是难免把它错当作雪枝的,以互为因果的两句诗写梅花,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唐·杜牧·泊秦淮】

赏析 秦淮河上的秋水荡漾,由于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导致暮霭像轻纱般的舒卷飞翔,秋水披一身迷人的烟雾,两岸金沙随夜色沉人溶溶的月光。叠用两个“笼”字,极为传神,把“烟”、“寒水”、“月”、“沙”四个意象和谐地溶合在一起,使人对秦淮河上的月色烟光有一种朦胧、迷茫、冷寂的感觉,在幽静中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

7 语文古诗词与物理能量知识的整合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赏析 天狼是天狼星,星象里是主侵略杀伐的,雕弓是弧矢星,是猎户座中间那三颗以及周围其他各星,组成弓箭的星象,中间那三颗星,就是箭矢,连成一线向西北延伸就是天狼星。在星空中就形成了弯弓向西北射天狼的景象,这是由于弯弓具有弹性势能的缘故,“射天狼”就是将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的具体体现,作者当时被贬为密州刺史,但心中仍希望为国效力,因此在一次出猎中,写下此诗,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沁园眷·雪】

赏析 “弯弓射大雕”一句中指出了发生弹性形变的弓具有弹性势能,当它工作时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弓的势能转化为箭的动能而射向“大雕”。这一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及前面的“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显示了一种豪放的气度,让对手闻风丧胆的霸气和威严,表现出藐视先人权威,并有超越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远大抱负。

8 语文古诗词与物理速度知识的整合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第9篇:小雪节气的诗范文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优美诗意的语言,并感受其所营造的优美意境。

2、体会作者笔下江南冬景的可爱、明朗、迷人等特点,感受作者对江南冬景的热爱之情。

3、明确文中所运用的对比、白描、避实就虚等写作手法,能说出其作用、好处,并加以学习。

教学重、难点:

1、分析作者在写江南的冬景时所运用的写作手法,体会其好处所在。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所营造的优美意境。

教学方法:

提问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菩萨蛮》韦庄 《忆江南》白居易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日出江花红胜火,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春来江水绿如蓝。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能不忆江南?

开篇引入两首古人描绘江南春色的词,从而引入江南这一如诗如画,千古文人都为之陶醉的地方,那么江南的春天如此迷人,那其他季节又是怎么的风味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郁达夫笔下的江南的冬景。

二、作者介绍

书下注释,可简单介绍一下其散文的特点,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胸怀磊落,诚挚坦白,抒情性强。《江南的冬景》比较明显地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征。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由浏览全文,理清思路,并思考一个问题,文章中除了写江南的冬景,还写到了哪些地方的冬景?

明确:北国的冬天、闽粤的冬天、德国的冬天。(江南的秋天则可在讲课文时一带而过)

四、研读文本,掌握文章对比的写作特点

1、那么作者为什么写其他地方的冬景呢,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呢?

2、明确:对比

3、请同学浏览文章1、2两小节,试从自然环境和人们的活动两方面来比较南北冬天的特点?

明确:江南的冬天的特点是:温暖、可爱。

文章第三小节,由老师一带而过,这里简单和江南的秋天有一个小对比,学生能找出江南冬天的明朗这一特点,即可。

4、4、5两小节,主要是讲闽粤的冬天与江南的冬天进行比较,着重写了江南冬季的植物,可以以图片的形式,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提问:江南冬季的植物都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试着用书中的语句来说说看。

明确:芦花至冬而不败,红叶有三个月以上的生命,野草是野火烧不尽,寒风吹不倒下……

总结出江南冬景的富含生气这一特色。

5、第6段可作为对比探讨环节的结束,略微点下“恩惠”、“清福”、“德国的冬天也和我们江南的差不多”等,感受到作者的那种自豪、幸福、满足以及对江南冬景的由衷喜爱。

五、研读文本,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与意境

1、请一位同学朗诵文章的第7段,大家概括一下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最好能概括成一幅图景)

明确:微雨寒村图

2、从这一幅图中,你看到了哪些景色?它写出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明确:细得同粉似的白雨,乌篷船,落日夕阳,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恬淡幽静,色彩素朴淡雅,意境朦胧悠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从而展现了江南冬景悠闲、迷人的特点。

作者在这里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作者感受:情调悠闲,胸襟洒脱,得失俱亡,宠辱不惊。联想到岳阳楼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正相同也。

所用手法:淡笔素描,略加点染。虽是在写,实似在画。

那我们便再怀着平和的语调,舒缓的语气,齐声读一下本段,再次感受一下这幅微雨寒村图的美妙。

3、欣赏完了江南的微雨寒村图,我们再来看看江南的雪景。先请一位同学来为大家读一下第8小节。大家思考一下,本段突出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明确:引用古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是一种避实就虚的写作手法。

赏析这八句诗,可以问问同学们,这几句诗是作者随便选的吗?他们的顺序能够调换吗?大家思考一下,这几句诗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雪景的?

时间顺序:日暮――入夜――夜深人静――第二天早晨

雪势顺序:欲雪――微雪――大雪――雪停

可见作者虽然以诗代文,但是行文的思路,顺序可谓是经过了深思熟虑,诗选得巧妙,安排得更为巧妙。

可以再点下引用诗句来表情达意的好处,江南的雪景给人的感觉是喜悦,悠闲,宁静……

六、结合背景,体悟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