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雪节气的民俗范文

小雪节气的民俗精选(九篇)

小雪节气的民俗

第1篇:小雪节气的民俗范文

“小雪”是反映了气候特点的节气,这时候太阳刚好到达黄经240°,各地的气温逐渐寒冷,这时的温度已经降到了可以下雪的程度了,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小雪节气的天气特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小雪节气的天气特点北方地区

小雪节气时,北方地区的温度开始跌到零点,华北地区,开始降雪;东北地区初现冻土现象,应了“小雪地封严”的场景。

南方地区

小雪节气后,除了岭南地区和沿海地区,其他城市都开始进入冬季,出现“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初冬景象。

小雪阶段比入冬阶段气温低。到了小雪节气,意味着我国华北地区将有降雪。冷空气使我国北方大部地区气温逐步达到0℃以下。黄河中下游平均初雪期基本与小雪节令一致。虽然开始下雪,一般雪量较小,并且夜冻昼化。

如果冷空气势力较强,暖湿气流又比较活跃的话,也有可能下大雪。南方地区北部开始进入冬季。“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已呈初冬景象。

小雪节气,大范围迎来一次明显大风降温降水天气过程,是否会下雪呢?气象专家介绍说,对我国北方而言,小雪时节基本已进入冬天,下雪很平常。而处于南方地区,小雪时节正是秋冬交替之际,想要见到雪还早了点。

小雪节气吃什么1、糍粑

小雪节气习俗中在南方某些地方,还有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习俗。糍粑是用糯米蒸熟捣烂后所制成的一种食品,是中国南方一些地区流行的美食。古时,糍粑是南方地区传统的节日祭品,最早是农民用来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语“十月朝,糍粑禄禄烧”,就是指的祭祀事件。

有的地方将糍粑制作成圆形,有大有小,象征着丰收、喜庆和团圆。有的地方又称为年糕,这一名称也是寓意吉祥如意,人们常说:“年糕,年糕,年丰寿高”。

2、刨汤

小雪前后,土家族群众又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杀年猪,迎新年”民俗活动,给寒冷的冬天增添了热烈的气氛。吃“刨汤”,是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在“杀年猪,迎新年”民俗活动中,用热气尚存的上等新鲜猪肉,精心烹饪而成的美食称为“刨汤”,很适合冬季养生食用。

杀年猪开宰年猪的嚎叫声一出,客人们立刻放下自家的农活,陆陆续续赶来。男客人帮助屠夫把一头肥猪剥得白白净净,女客人帮厨,一时间农舍炊烟缭绕,喜气盈门。屠夫刚把年猪剥净“净边”往案板上一搁,好客的主人就吩咐屠夫,砍下一块足足5kg多的刀头好肉做“刨汤肉”。转眼功夫,排骨萝卜、回锅肉、肠肝肚肺、猪血旺,油亮香浓的“刨汤肉”菜肴摆满了桌面。一顿丰盛幽趣的“刨汤肉”酒席,满桌的酒席,清香四溢。

3、腊味

民间有:“冬腊风腌,蓄以御冬”的习俗。小雪后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干燥,是加工腊肉的好时候。小雪节气后,一些农家开始动手做香肠、腊肉,把多余的肉类用传统方法储备起来,等到春节时正好享受美食。很多地方都有冬季吃腊肉的习俗,尤其是南方城市,更是对腊味情有独钟。

腊肉腊肠诀窍很简单:首先,要把腊肉腊肠用水先煮一遍。其次,一定要用冷水下锅煮。这样才能让水分缓慢地渗入肉的组织中,让本来干瘪的腊肉腊肠变得更加滋润。

4、晒鱼干

小雪时台湾中南部海边的渔民们会开始晒鱼干、储存乾粮。乌鱼群会在小雪前后来到台湾海峡,另外还有旗鱼、沙鱼等。台湾俗谚:十月豆,肥到不见头,是指在嘉义县布袋一带,到了农历十月可以捕到“豆仔鱼”。

小雪节气的含义是什么小雪节气是反映天气现象的节令。雪小,地面上又无积雪,这正是“小雪”这个节气的原本之意。古籍《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这就是说,到“小雪”节由于天气寒冷,降水形式由雨变为雪,但此时由于“地寒未甚”故雪下的次数少,雪量还不大,所以称为小雪。因此,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和程度,小雪和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

第2篇:小雪节气的民俗范文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起点于每年公历11月22日或23日,太阳位于赤纬-20°16',到达黄经240°。2021小雪节气吃什么传统食物你知道吗?共同阅读2021小雪节气吃什么传统食物,请您阅读!

小雪节气吃什么传统食物1、刨汤

小雪前后,土家族群众又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杀年猪,迎新年”民俗活动,给寒冷的冬天增添了热烈的气氛。吃“刨汤”,是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在“杀年猪,迎新年”民俗活动中,用热气尚存的上等新鲜猪肉,精心烹饪而成的美食称为“刨汤”,很适合冬季养生食用。

杀年猪开宰年猪的嚎叫声一出,客人们立刻放下自家的农活,陆陆续续赶来。男客人帮助屠夫把一头肥猪剥得白白净净,女客人帮厨,一时间农舍炊烟缭绕,喜气盈门。

屠夫刚把年猪剥净“净边”往案板上一搁,好客的主人就吩咐屠夫,砍下一块足足5kg多的刀头好肉做“刨汤肉”。转眼功夫,排骨萝卜、回锅肉、肠肝肚肺、猪血旺,油亮香浓的“刨汤肉”菜肴摆满了桌面。一顿丰盛幽趣的“刨汤肉”酒席,满桌的酒席,清香四溢。

2、腊肉

民间有:“冬腊风腌,蓄以御冬”的习俗。小雪后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干燥,是加工腊肉的好时候。小雪节气后,一些农家开始动手做香肠、腊肉,把多余的肉类用传统方法储备起来,等到春节时正好享受美食。

3、吃糍粑

在南方某些地方,还有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习俗。糍粑是用糯米蒸熟捣烂后所制成的一种食品,是中国南方一些地区流行的美食。古时,糍粑是南方地区传统的节日祭品,最早是农民用来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语“十月朝,糍粑禄禄烧”,就是指的祭祀事件。

4、晒鱼干

小雪时台湾中南部海边的渔民们会开始晒鱼干、储存干粮。乌鱼群会在小雪前后来到台湾海峡,另外还有旗鱼、沙鱼等。台湾俗谚:十月豆,肥到不见头,是指在嘉义县布袋一带,到了农历十月可以捕到“豆仔鱼”。

5、腊肠

小雪过后,香喷喷的腊肉腊肠成了餐桌上受欢迎的美味。怎样让炒出来的腊肉腊肠美味鲜嫩呢?诀窍很简单:首先,要把腊肉腊肠用水先煮一遍。其次,一定要用冷水下锅煮。这样才能让水分缓慢地渗入肉的组织中,让本来干瘪的腊肉腊肠变得更加滋润。

广州人最喜欢用腊味来做腊味萝卜糕、腊味煮香芋,还有腊肠炒蜜豆。在秋冬寒冷的天气里,打开盛满腊肉、腊肠的煲仔饭,饭香与肉香扑面而来,两者融合得天衣无缝,温暖香糯的煲仔饭就是最适合冬天的美味了。食用腊肉等腌制食品时可适当配些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水果,如青椒、苦瓜、橙子等,既降低了亚硝酸盐的危害,又增加了菜的营养。

小雪的农事活动在小雪节气初,东北土壤冻结深度已达10厘米,往后差不多一昼夜平均多冻结1厘米,到节气末便冻结了一米多。所以俗话说“小雪地封严”,之后大小江河陆续封冻。农谚道:“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这里有三层意思,一是小雪落雪,来年雨水均匀,无大旱涝;二是下雪可冻死一些病菌和害虫,来年减轻病虫害的发生;三是积雪有保暖作用,利于土壤的有机物分解,增强土壤肥力。因此俗话说“瑞雪兆丰年”,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贮藏蔬菜

北方地区小雪节以后,果农开始为果树修枝,以草秸编箔包扎株杆,以防果树受冻。且冬日蔬菜多采用土法贮存,或用地窖,或用土埋,以利食用。俗话说“小雪铲白菜,大雪铲菠菜”。白菜深沟土埋储藏时,收获前十天左右即停止浇水,做好防冻工作,以利贮藏,尽量择晴天收获。收获后将白菜根部向阳晾晒3——4天,待白菜外叶发软后再进行储藏。沟深以白菜高度为准,储藏时白菜根部全部向下,依次并排沟中,天冷时多覆盖白菜叶和玉米杆防冻。而半成熟的白菜储藏时沟内放部分水,边放水边放土,放水土之深度以埋住根部为宜,待到食用时即生长成熟了。

农闲副业

小雪时节,冰雪封地天气寒。要打破以往的猫冬坏习惯,农事仍不能懈怠,利用冬闲时间大搞农副业生产,因地制宜进行冬季积肥、造肥、柳编和草编,从多种渠道开展致富门路。为迅速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要安排好充分的时间,搞好农业技术的宣讲和培训,把科技兴农工作落到实处。

鱼塘越冬

在此期间还要做好鱼塘越冬的准备和管理,管好越冬鱼种池,是提高鱼越冬成活率的关键。提前做好大型牲畜越冬饲料的准备工作,保证牲畜越冬的存活量。

小雪的节名含义节气小雪与天气小雪意义不同,节气小雪是喻这节气期间气候寒未深且降水未大,而天气小雪是指下小量的雪。实际上,全年下雪量最大的节气也不是在小雪、大雪节气。譬如黄河中下游地区,全年下雪最大的节气,既不是“小雪、大雪”,也不是“小寒、大寒”,而是在春季“立春”—“雨水”期间。

古人之所以将这个节气命名为“小雪”,是因为是因为“雪”是水汽遇冷的产物,代表寒冷与降水。这个节气期间的气候寒未深且降水未大,故名“小雪”。“小雪”名称是个比喻,反映的是这个节气期间气候变化,寒流活跃、降水渐增,不是反映这个节气期间下很小量的雪。

第3篇:小雪节气的民俗范文

小雪节气的含义是天气渐渐的变的寒冷,西北风开始成为常客,气温下降到零摄氏度,只不过这个时候大地尚未过于寒冷,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小雪吃什么传统食物,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小雪吃什么传统食物1、吃鱼干

俗话说:十月豆,肥到不见头。

小雪节气时,温度降低,渔民们为了获取口粮和经济利益,会开始做冬捕,在沿海地区,人们会捕捉旗鱼、乌鱼、还有其他小鱼,宰杀后撒盐腌制、晾晒,做成小鱼干,小鱼干经久耐烦,可以一直吃到冬天结束。

2、吃糍粑

糍粑是南方地区在小雪节气时必吃的传统食物,糍粑的主要成分是糯米,糯米在秋季收获,人们会在小雪的时候,邀请亲朋好友来到自己家里,将当季的新鲜糯米煮熟,合众人之力将糯米捣烂,做成糍粑食用。

3、吃刨汤

刨汤的说法是土家族所独有的小雪节气饮食文化,每当小雪节气这天,土家族的同胞们,就会举行盛大的“杀年猪,迎新年”民俗活动,所谓刨汤就是用用热气尚存的上等新鲜猪肉,精心烹饪而成的美食。

小雪节气的民俗(1)腌腊肉

民间有:“冬腊风腌,蓄以御冬”的习俗。小雪后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干燥,是加工腊肉的好时候。小雪节气后,一些农家开始动手做香肠、腊肉,把多余的肉类用传统方法储备起来,等到春节时正好享受美食。

(2)吃糍粑

在南方某些地方,还有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习俗。古时,糍粑是南方地区传统的节日祭品,最早是农民用来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语“十月朝,糍粑禄禄烧”,就是指的祭祀事件。

(3)晒鱼干

小雪时台湾中南部海边的渔民们会开始晒鱼干、储存乾粮。乌鱼群会在小雪前后来到台湾海峡,另外还有旗鱼、沙鱼等。台湾俗谚:十月豆,肥到不见头,是指在嘉义县布袋一带,到了农历十月可以捕到“豆仔鱼”。

(4)吃刨汤

小雪前后,土家族群众又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杀年猪,迎新年”民俗活动,给寒冷的冬天增添了热烈的气氛。吃“刨汤”,是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在“杀年猪,迎新年”民俗活动中,用热气尚存的上等新鲜猪肉,精心烹饪而成的美食称为“刨汤”。

小雪节气养生小常识1、多吃叶酸食物防抑郁

小雪节气是冬季开始的标志,同时也进入抑郁多发的季节。要常食菠菜、猕猴桃、牡蛎、橘子、黄豆和深绿色的蔬菜,因为这些食物中都含有叶酸,可以帮助抵抗抑郁。

全麦面包、粗面粉制品、谷物、酵母、动物肝脏及水果等富含有B族维生素的食物,对改善不良情绪及抑郁症也大有裨益。吃复合性的碳水化合物、苏打饼干改善心情,虽然效果慢一点,但更合乎健康原则,还有助于御寒;香蕉中含有能够帮助人脑产生5-羟色胺的物质,这种物质类似化学“信使”,能将信号传送到大脑的神经末梢,促使人的心情变得安宁、快乐。

2、防寒保暖要做好

从这个节气开始,东北风刮得多了,由于气候虽冷却还没到严冬,很多人不太注意戴帽子、围巾,这样往往容易遭遇受风寒,因此,一定要戴帽子,一定要注意防寒。

添衣与否应根据天气的变化来决定,只是不宜添得过多,以自身感觉不冷为准。常言道:“若要安逸,勤脱勤着”,因此应多备几件冬装,做到酌情增减,随增随减。在干燥季节,室内应保持一定的湿度,必要时可用加湿器,对于老年人,应选择柔软、光滑的棉织或丝织内衣、内裤,尽量不穿化纤类衣物,以使静电的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

3、多喝水防内热产生

多饮水可以促进新陈代谢,缩短粪便在肠道停留的时间,减少毒素的吸收,溶解水溶性的毒素。最好在每天清晨空腹喝一杯温开水。此外清晨饮水还能降低血液粘度,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小雪节气多喝水也可防内热产生,缓解口干咽燥、便秘、皮肤干燥等不适。蜂蜜水可润燥解毒,白萝卜水能清热利尿,梨水可以润肺止咳。

4、早睡晚起,睡前泡脚

小雪节气要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寒能力。首先,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冬季应该早睡晚起,最好不要迟于22点休息。如果超过1点还不休息,人的免疫力容易下降,加之小雪节气后气温下降明显,太晚休息更易生病。

每晚用热水泡脚,用热水泡脚能刺激足底穴位,或者抽空做做暖脚操,增加腰腿部力量,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防止冻伤,并就能提高机体抗寒能力。

5、多食热粥

小雪过后,在饮食方面可以多吃以下食物:保护心脑血管的食品,如丹参、山楂、黑木耳、西红柿、芹菜等;降血脂的食品,如苦瓜、玉米、荞麦、胡萝卜等;温补性食物和益肾食品,如腰果、芡实、山药、栗子、核桃、黑芝麻、黑豆等。

6、黑色食物补肾防感冒

预防感冒是贯穿冬季养生的主题,而多吃黑色食物不仅能迅速补充热量、防感冒,还能滋补肝肾、清泻内火、保养肌肤。

黑芝麻具有补肝肾、润五脏、益气的作用;黑豆则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80%,除能满足人体对脂肪的需要外,还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此外还有黑米、黑枣、黑木耳等,都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

7、想健康,多喝汤

冬季进补正是时候,通过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以达到保养精气、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人们常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的方式有很多,而其中汤补可谓是“食补之首”。

鸡汤特别是老母鸡汤有很好的补虚功效,它能缓解感冒症状及改善人体的免疫机能,冬季养生多喝有助于提高人体免疫力,将流感病毒拒之门外。鱼有健脾开胃、止咳平喘等功能,将它和冬瓜、葱白煮汤食用,可以减轻水肿。同时,鱼汤含有全面而优质的蛋白质,还可缓解压力、睡眠不足等因素导致的皱纹。

8、勤运动,不懒惰

有研究表明,平日里活动量少的人,患感冒的几率比活动正常的人要高出2~3倍。这是因为户外活动时间少,呼吸不到新鲜空气,缺乏阳光照射,会致使身体血液循环减慢,机体抗病免疫力降低,再加上对室外环境的不适应,所以很容易感冒。要预防感冒就要走向大自然,积极运动,强健体质。

慢跑、快步走、跳绳、跳迪斯科、打太极拳等,都会让全身各个部位活动起来,促进血液循环,但不可运动过度,高强度的运动,大量的出汗,会“发泄阳气”,起到相反的作用。

9、晒晒太阳可解忧

除了参加心理辅导,采用一定的抗抑郁药物治疗外,光疗可以作为辅助疗法。经常参加一些户外活动以增强体质,多晒太阳以保持脑内5-羟色胺的稳定,阳光不仅能“晒干”抑郁,还能帮助身体合成维生素D。

第4篇:小雪节气的民俗范文

12月7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大雪。为进一步弘扬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结合节气时令,**社区于12月10日下午在儿童之家组织开展“大雪”志愿宣传服务活动。

  志愿者们带领着孩子们回顾了大雪之前的节气知识,随后志愿者老师通过节气知识PPT对大雪节气进行讲解,活动中通过生动、形象的视频、图片等形式引导孩子们认识了大雪节气的一些特点,了解了节气与天气、农事的关系,大雪的习俗。

  接着又组织孩子们及其家长们一起开展趣味运动会,共设置了“三人两脚”、原地接力跳绳两个比赛项目,共有40余人参加。运动会在欢乐的气氛中进行,场上运动员身影矫健,摩拳擦掌,你追我赶,相互鼓励,相互协作,各项比赛都扣人心弦,趣味盎然,精彩场面随处可见。直到所有项目全部结束,参赛者和志愿者们仍然兴致勃勃、意犹未尽。最后志愿者们为每个项目的前三名颁发了小奖品,为所有小朋友送上了一份份蛋糕。

  通过这次大雪志愿宣传服务活动,一方面弘扬和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民俗文化,增加了孩子们的节气知识;一方面在这个寒冷的冬日里,通过趣味运动会让孩子们锻炼身体的同时也温暖了人心。

第5篇:小雪节气的民俗范文

立夏的确立

中国传统历法有二十四节气,立夏为其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所谓节气,就是根据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把一年的时间分为二十四个节点,前后两个节点相隔约半个月的时间,每一节点即为一节气(也指每一点所在的那一天)。

关于节气,传统又有“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故一岁有二十四气,每月有二气,在月首者为节气,在月中者为中气”的说法,并以“中气”作为当月的表征,后世统称“节气”、“中气”为节气。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相对固定:“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前后只差一两天。”但在阴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太固定,与上一年的同一节气相对照,或者推迟约11天,或者提前约19天。

立夏与其他二十三个节气相伴而生。文献记述,至迟在殷商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夏至、冬至的概念。《尚书・尧典》曾记载有“日中”、“日永”、“霄中”、“日短”四个节气,也即后来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成书于春秋时代的《左传・僖公五年》曾有“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的记述。古今研究家皆认为其中所谓的“分、至、启、闭”,也即后世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八个节气。秦朝吕不韦主持编纂的《吕氏春秋》中记录了除“小满”、“大雪”之外的二十二个节气。到西汉刘安所撰《淮南子・天文训》中第一次有了完备的二十四个节气,并一直沿用至今。

古人对立夏的节候特征有着独特的观察与认知。天象上,立夏之时,“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也即深夜时分,北斗星柄指向东南方向;物候上,立夏之后,“万物至此皆长大”,“蝼蝈鸣,丘蚓出,王瓜生,苦菜秀”。也有诗人对立夏日的节候特征加以形象化的描绘:“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陇亩日长蒸翠麦,园林雨过熟黄梅。莺啼春去愁千缕,蝶恋花残恨几回。睡起南窗情思倦,闲看槐荫满亭台。”

立夏与农事

二十四节气的创制与传统农事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二十四节气中,有表征四季变化的,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等;有表征气温变化的,如小暑、大暑、小寒、大寒等;也有表征降水情况的,如雨水、谷雨、小雪、大雪等;更有直接表征农事活动的,如小满、芒种等。应该说,上述诸多表征都或多或少地关联着农事。

二十四节气对传统农事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如民国《肥乡县志》曾记载了这样一首农事歌:“一月小寒接大寒,冰冻三尺雪绵绵。二月立春加雨水,运送肥料在地边。三月惊蛰继春分,耕犁地土须要勤。四月清明谷雨过,油菜花黄麦苗新。五月立夏望小满,菜子登场蚕成茧。六月芒种夏至到,割麦插禾莫偷懒。七月小暑接大暑,烈日炎炎农人苦。八月立秋处暑来,黍稷红粮用斗数。九月白露秋分继,农事将完修农器。十月寒露接霜降,只剩著棉还在地。十一立冬小雪天,拿取米棉去换钱。十二大雪并冬至,围炉把酒过新年。”

在二十四节气之一的立夏日,古代曾有一些象征性的仪式活动。如《礼记》记述,先秦时期,“立夏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夏(迎祭炎帝和祝融)于南郊”。回朝以后,天子还要颁赏群臣,分封诸侯,并分派司徒等官员奔赴各地劝勉农事。近世民间,在有些地区也有一些特定的仪式行为,如河北高阳等地,这一天要举行祈免雹灾的习俗活动:届时,置备祭品,并备一尾黑鱼、一张面饼,赴野外十字路口处,将黑鱼与面饼埋于地下,以祭祀雹神。

因为是春尽夏即的日子,对于农事活动而言,立夏的节点意义则尤为突出。这一天既有对年景丰歉的预测,小麦产区有“立夏不下,旱到麦罢”之说,稻作区有“立夏好日头,秧在塘里浮”(犹言秧盛且多)之说,桑蚕区则有“立夏三朝雾,老叶换豆腐”(是日有雾,主桑叶价贱)的说法;也有强调不误农时的,麦田管理有“一天不锄草,三天锄不了”之说,稻作区讲究“多插立夏秧,谷子收满仓”,而“过了立夏节,一茎少一粒”。茶叶产区立夏之日有“谷雨很少摘,立夏摘不辍”之谚;桑蚕养殖区,立夏日以后,则是“蚕忙”之时,此时男女老幼群出采桑,垂帘于户,忌喧哗,词讼、征粮等活动一律停止,谓之“闭关门”。

民间的立夏习俗

立夏日虽然只是节气而非节日,但围绕着这一特定时日,各地也有一些相应的习俗活动,兹择其典型者作一介绍:

秤人之俗。江浙一带,每逢立夏这一天,有秤人之俗,届时“家户以大秤权人轻重,至立秋日又称之,以验夏中之肥瘠”。在称量的过程中,秤砣只能向外移动,不能向内移动,也即只能加重,不能减轻。据说立夏过秤可免疰夏(发于夏令的季节性疾病)。为此,清人蔡云曾作《吴》诗:“风开绣阁扬罗衣,认是秋千戏却非。为挂量才上官秤,评量燕瘦与环肥。”据传此俗起源于三国时代:刘备死后,诸葛亮曾让赵云送少主阿斗至江东,请孙夫人抚养。孙夫人精心照料阿斗,每年立夏都要称量阿斗的体重,并书信告知诸葛亮,以表诚意。后人效仿,相沿成习。

尝新饮茶之俗。苏州等地有“立夏见三新”之说,“立夏日,家设樱桃、青梅、麦子,供神享先,名曰‘立夏见三新’”。而杭州的尝新习俗又与苏州有所不同,其所尝之新则为新茶、新笋、朱樱、青梅等物,还要杂以枝圆枣核诸果。各家传送“立夏茶”,又名“七家茶”。田汝成《西湖游览志》记载:“立夏之日,人家各烹新茶,配以诸色细果,馈送亲戚比邻,谓之七家茶。” 除此而外,在浙江的一些地区,又以未切断之细笋食之,谓可健脚筋,此笋则名“健脚笋”。养蚕之家要在这一天做米果,俗名“茧山米果”,祭茶花娘娘,祭毕分飨亲友。

第6篇:小雪节气的民俗范文

关键词:冬季;满族;旅游线路;设计

东北冬季的旅游线路设计一直以来多以冰雪和大中城市的旅游景点为主打产品,而以东北的土著民族为主的民俗旅游线路和民俗节庆活动线路设计还处于摸索阶段,因此将东北三省的冰雪旅游资源和满族历史文化相结合,为发展城市旅游业、对外开放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将给东北的旅游业带来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并对经济产生重要的拉动作用。

一.节庆活动

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拓展了节日的内涵,而且使节日的功能被进一步发挥,节日成为新的经济发展背景下地域传统文化走向市场化、产业化的一种途径和手段。这种形式包括民族传统的节庆活动、宗教活动、民族婚俗、民俗表演活动等的动态开发。岁时节庆,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事项,成为展示和传承传统民俗文化的载体和形式。

二.民族商品

以满族食品、服饰、工艺品为主的,集生产、加工、参观、展示、销售、购物为一体的民族旅游商品。充分利用民俗旅游纪念品,把富有当地特色的建筑、民族生活文化内涵和艺术形式的旅游体验以旅游纪念品的形式保存下来,其收藏价值和纪念意义均不可低估。如:将满族的桂花糕、馓子、“萨其玛”、“驴打滚”、“苏叶饼”、“牛舌饼”等满族美食糕点用精致的礼盒包装,既可作为旅游纪念,又可用于馈赠亲友。给游客一个难忘之旅的回味,强化游客的体验。

三.线路设计

(一)满情旗韵、梦幻冰雪游

第一天:哈尔滨;早接团,早餐后游览世界顶级冰雪艺术乐园——冰雪大世界、太阳岛雪雕博览会、冰灯游园会,徜徉神奇恢弘的冰雪艺术宫殿,欣赏黑龙江独有的哈尔滨大型冰上特技舞蹈秀;太阳岛十大艺术展馆等文化艺术展馆;松花江冰雪欢乐谷观看冬泳,体验冰上娱乐项目,参加妙趣横生的哈尔滨伏尔加庄园越野滑雪。

晚宿哈尔滨。

第二天:大海林雪乡;早餐后乘BUS游览大海林中国雪乡童话世界,赏雪、戏雪,体验满族民俗,品尝东北地方菜。晚乘火车赴延吉,晚宿火车。

第三天:长白山;冬季的长白山狩猎场更为惬意,皑皑白雪是滑雪、滑冰、冬泳的好去处。由于碧泉河、九龙泉属低温温泉,河水常年不冻,如遇有温差变化,沿河两岸树木雾凇巧扮,银装素裹,玉洁冰清,在狩猎区内提供野外宿营帐篷和简易房舍,使客人充分领略在原始森林中狩猎的乐趣。晚乘火车赴吉林市,宿吉林。

第四天:吉林乌拉街;乌拉街满族镇距市中心30公里,仍然保留著传统的满族风俗和多处名胜古迹。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府、候府、魁府、白花点将台、古城墙及千年古树等现保存完好。在乌拉街满族镇,许多建筑都带有满族特色,生活习俗也带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在这里可以品尝地道的满族风味饮食,如哈依玛(水团子)、打糕、菠萝叶饼、粘豆包、大小黄米“火勺”等,若有机缘,还可以亲眼目睹独特的满族婚俗和萨满教仪式。送团,返回温暧的家。

(二)清风古韵、冰雪节庆线路设计

第一天: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时间:12月至翌年的3月。地点:哈尔滨市(太阳岛公园、冰雪大世界主题公园、兆麟公园等,市内乘车即可);内容: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活动以冰雪大世界、太阳岛雪雕展、兆麟公园冰灯艺术博览会为主线,同时举办雪冰欢巡游表演、冬泳、冰球、冰雕、雪雕、滑雪等国内、国际赛事以及冰雪文化、冰雪体育、冰雪旅游、冰雪经贸等系列活动。

第二天:黑龙江·中国雪乡旅游节;时间:12月翌年3月;地点:牡丹江市大林海双峰林场(中国雪乡。由哈尔滨坐火车、大巴即可到达);内容:看雪乡公路沿途风光,登天然雪雕生态园林海雪原,观雪乡风情的早晨饮烟、大红灯笼、雪蘑菇,参与马拉雪撬、狗拉爬犁、雪地摩托等雪地娱乐项目及文化民俗活动。

第三天:吉林国际雾凇冰雪节;时间:12月;地点:吉林省吉林市;吉林松花江两岸树茂枝繁,冬日里不冻的江水腾起来的雾淞,遇到寒冷的空气在树上凝结为霜花,气象学称之为“雾淞”,也称为“树挂”。腊月严冬,每当雾淞出现的时候,10里长堤上的垂柳青枝变成琼枝玉树,一片晶莹白,江岸雾淞缭绕,人在其中,犹入仙境。吉林雾淞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一起被称为中国的四大自然奇观。吉林国际雾淞冰雪节期间,举行观赏雾淞、滑雪表演、冬泳表演、旅游滑雪比赛、迎新年酒会、篝火晚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第四天:中国·吉林满族鹰猎文化旅游节;时间:12月;地点:吉林省吉林市地昌邑区土城子乡鹰屯——渔楼;内容:文化节以满族民俗和鹰猎文化为主题。鹰猎是满族古时起就有的习俗,满族鹰猎习俗可分为捕鹰、驯鹰、放鹰三个步骤,鹰屯-渔楼村至今保留着传统的鹰猎习俗。人们将猎鹰叫做海东青,每年秋天,海东青不远数千里来此过冬,当地的鹰把式以网捕之,经驯养用于捕猎野鸡等,春天祭拜后再将其放归故乡。送团,返回温暧的家。

参考文献:

[1]林乾、韩耀旗.清代满族风情[K].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2]张佳生.满族文化史[K].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第7篇:小雪节气的民俗范文

释义

每年12月7日或8日,太阳黄经达255度时为“大雪”。古人云:“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到了此时,雪开始下得大、范围也广。

我国古代将大雪分为三候:“一候鹃鸥不鸣;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这是说此时因天气寒冷,寒号鸟也不再呜叫了;当此时正是阴气最盛时期,正所谓盛极而衰,阳气已有所萌动,所以老虎开始有求偶行为;“荔挺”为兰草的一种,也感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

养生

大雪养生有“七宜”

一宜保暖:冬属阴,以固护为本,宜少泄津液。故应“去寒就温”,预防寒冷侵袭是必要的。但不可暴暖,尤忌厚衣重裘,向火醉酒,烘烤腹背,暴暖大汗。

二宜健脚:必须经常保持脚的清洁干燥,袜子勤洗勤换,每天坚持用温热水洗脚,同时按摩和刺激双脚穴位。每天坚持步行半小时以上,活动双脚。此外,选一双舒适、暖和轻便、吸湿性能好的鞋子也非常重要。

三宜多饮:冬目虽排汗排尿减少,但大脑与身体各器官的细胞仍需水分滋养,以保证正常的新陈代谢。冬季一般每日补水不应少于2000~3000毫升。

四宜调神:冬天易使人身心处于低落状态。改变情绪低落的最佳方法就是活动,如慢跑、跳舞、滑冰、打球等,都是消除冬季烦闷,保养精神的良药。

五宜通风:冬季室内空气污染程度比室外严重数十倍,应注意常开门窗通风换气,以清洁空气,健脑提神。

六宜粥养:冬季饮食忌粘硬生冷。营养专家提倡,晨起服热粥,晚餐宜节食,以养胃气。特别是羊肉粥、糯米红枣百合粥、八宝粥、小米牛奶冰糖粥等最适宜。

七宜早睡冬日阳气肃杀,夜间尤甚,要“早卧迟起”。早睡以养阳气,迟起以固。

习俗

鲁北民间有“碌碡顶了门,光喝红黏粥”的说法,意思是天冷了不再串门,只在家喝暖乎乎的红薯粥度日。此时逢下雪到户外赏雪、堆雪人也是常有景致。

老南京素有“小雪腌菜,大雪腌肉”的习俗。用大子盐,加上八角、花椒等香料,放在铁锅里炒香,凉了后把盐往肉上搓,搓好后放到坛子里。待过年时吃腌肉,常常会做一道蒸咸肉端上桌,或等到开春以后用腌肉烧冬瓜汤也很常见。

第8篇:小雪节气的民俗范文

“年”在中国人的心中是最大的一个节日,越来越匆忙的生活节奏,让我们把很多传统的习俗简化再简化,年的味道也像一杯久泡的茶越来越淡,许多难忘的年味也就只能飘在我们的记忆中。而放眼银色的东北大地,苍茫而热闹的冬天,雪给一切景致镀上雪白蓬松的轮廓,映着福字的红色灯笼散放着暖洋洋的年味。

热腾腾的大年,就这样融化了东北的冷。

东北年俗

年是最能体现关东风情和关东文化的节日,年俗是东北民俗文化的缩影。

一到腊月,银装素裹的东北农民,就开始为过年忙活起来。真如东北民谚:“二十三,祭灶神;二十四,写大字;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六,烀猪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贴倒酉(意即贴春联);三十夜,守一宿。”在东北人心目中,红色是一种具有强烈生命意义的色彩,因此人们过年要贴春联、红窗花,还要穿红挂绿扭秧歌。东北人过年有“尚新”一说,通过以新代旧来迎接新生活,正所谓:“年到年到,糕糖祭灶。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要顶新毡帽,老太太要块大粘糕。”除夕之夜,大人小孩都换上新衣服和鞋袜。过年期间,东北人说话做事尽可能体现“吉祥”。汉族和满族在饮食上,菜要成双,不许出单,最少也要八个菜;菜肴必须有鱼和鸡(分别代表龙、凤)。同时说话做事有许多禁忌,比如打碎了碗碟不能说“打了”,要说“岁岁平安”;爆竹没响不能说“臭了”,要说“平平静静”;饺子蒸破了不能说“破了”,要说“挣了”……在东北,“崇红、尚新、团圆、吉祥”的观念,是几千年来形成的年俗内容,无论社会怎样发展,这些内容基本没有改变。

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的(现在人们讲究卫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来代替),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此外,东北人在“初五”这天一定要吃饺子,也称“破五”,就是把饺子咬破,寓意将不吉利的事都破坏,有驱灾避邪之意。

由于东北天气寒冷,一些水果冻过之后,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见的是冰梨和冻柿子。据了解,最纯正的是冻秋梨,在北方有一种梨叫秋梨,这种梨刚摘下来的时候又酸又涩,于是人们就把这种梨采摘下来直接放在树下,盖上一层树叶,经过冰冻之后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冻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里解冻,年夜饭后吃这种梨能解酒、解油腻。

“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可劲走。”酝酿了一冬的激情到了大年初一才真正迸发出来。乡下的秧歌队乘车来到市里,跑旱船的、踩高跷的、舞龙舟的,全都打扮停当,盛装以备。沿着热闹的商业街道一路扭下去,不管走到哪家店门口,老板都会拿出准备好的红包笑脸相迎,扭秧歌的人满身是汗,看秧歌的人心里欢腾,大红大绿的服装让人耀目,滑稽热烈的表演好像把雪地都燃烧起来了。

黑龙江黑土地上的冰雪乐园

灯是中国北方的民间艺术品,在清初就已产生,清嘉庆年间就有冰灯盛景。原本制作工艺简单的冰灯,如今精益求精,花样翻新,已发展成冰花、冰雕、冰建筑等多种表现形式,再配上各种灯光,简直美轮美奂。冰灯是以松花江天然冰为材料,经过独具匠心的雕琢,制造出的玲珑剔透,形态万千的艺术品,阳光下晶莹如玉,月光下万紫千红,被誉为立体的图画,彩色的诗篇,凝固的音乐。哈尔滨兆麟公园的冰灯游园会,已成为冰灯艺术的荟萃地,冰灯艺术年年翻新,被人称为是“永不重复的童话”。

现在到东北,最有吸引力的除了能看到美伦美化的冰灯外,还能看到极具艺术性的雪雕。雪雕就是用雪堆砌而成的。太阳岛的雪雕非常有名,而且还有每年一度的国际雪雕比赛,从世界各地来的雪雕爱好者现场制作雪雕作品,进行正式的比赛。雪因为比冰更容易融化,保存时间比冰要短点,但是,你要站在太阳岛上看雪雕,这个就是一片白色、一片银色世界。以雪雕为景,拍出的照片也是美极了。

哈尔滨人的聪明才智在冰与雪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哈尔滨人把冰雪玩到了家,每年一度的哈尔滨冰雪节就是他们的杰作。

哈尔滨冰雪节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以冰雪活动为内容的节日,每年1月5日在哈尔滨市举行一直延续到元宵节后,至今已举办26届,哈尔滨冰雪节与日本的冰雪节、加拿大的冬令节、挪威的滑雪节并称世界四大冰雪节。

到东北除了看冰灯、冰雕、雪雕,体验冰天雪地的刺激与快乐外,体验东北民俗、吃东北菜也是游客的一大乐趣。

东北的乱炖、羊肉火锅,非常冷的天气,围坐在火锅前,吃羊肉火锅很有意思。东北的酱骨头、还有农家菜、丰收宴、东北的饺子等等,很多能体现东北人豪爽的东西。

吉林林海雪原长白山

在银色东北的大地上,无数精彩的节日,和着阳光的欢乐从这里流淌而出,这里就是美丽而神秘的东北腹地――吉林省。吉林省为世人所熟知的,有黑色的土地,银白的雪岭,炊烟缭绕的暖屋,有不冻江两岸的雾凇、瓦萨热烈的追逐、滑雪运动的激情、圣湖冬捕的欢歌、温泉热气的蒸腾、冬猎漂流的刺激、关东火辣的风情,更有纯朴的笑脸,暖暖的热炕头,一起动手包东北年夜饺子、无限量畅食东北铁锅大锅菜……除此之外,春节去长白山旅行,也有别样的乐趣。

冬日的长白山,是北国大地上的水墨:山峰、池水、森林、草地都覆盖着白雪,清新、素雅;是世人瞩目的神奇之地,素有“千年积雪万年松,直指人间第一峰”的美誉。雪裹的山色、陡峭的群峰、热情的温泉、变幻的天气使长白山神秘莫测,吸引着无数旅游者和探险者。在暖洋洋的火炕上醒来,出发去登长白山,体验脚下壮丽的天池,和高山之巅的无敌雪景。其实,在长白山也可以滑雪,而且长白山天然雪公园里,有沿山而建的各种雪道,而且极限一道有我国最长的滑雪雪道,长达7公里。

登长白山,最刺激、最令人向往的恐怕就是登上长廊,在冰天雪地里泡露天温泉,体验冰火两重天的畅觉。不过,玩得尽情尽兴,可千万注意别冻感冒了。

即使不泡温泉,也一定要吃个80多度温泉水自然煮熟的鸡蛋。泡完温泉后,去长白山露水河长白山狩猎场,在茫茫雪原中进行惊险刺激的雪域漂流,游览水上风光碧泉河,沿河两岸树木雾凇巧扮,银装素裹。还可以在辽阔的狩猎场上,身着猎装,荷枪实弹,穿行于森林山溪中搜寻目标,感受森林原始脉动,体验古朴贵族宣泄。

在长白山一带,活跃着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朝鲜族。距长白山3.5公里,长白山朝鲜民族风情园依山傍水,可以领略朝鲜族独特的民俗风情。传统的朝鲜民族民居乡土气息浓郁,一般是稻草屋顶,朝鲜族大炕、木筒烟囱等。

欣赏完美景,到朝鲜族家庭去感受他们独特的过年习俗和民族风情,坐在朝鲜族的农家大炕上,品尝风味独特的泡菜,喝着朝鲜族米酒,欣赏民族歌舞,其乐融融,到时候你一定会有些乐不思蜀。

辽宁沈阳故宫过大年

身临其境感受皇家朝会、看满族特色祭祀实物……春节期间,去沈阳故宫将有机会亲眼目睹300多年前皇家过春节时举国同庆、“百官朝贺”的盛况。

作为清王朝的“龙兴之地”,沈阳故宫是中国境内目前保存较完好的两大“皇家建筑组群”之一。它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营建和使用的“盛京大内宫阙”,又称“塞外紫禁城”。它的建筑风格明显地区别于北京故宫,更多地保持了清朝入关前满民族的风格。

沈阳故宫占地6万平方米,现有古建筑114座,大体分布为东路、中路和西路建筑。东路建筑主要是大政殿和十王亭。大正殿是用来举行大典,如颁布诏书、宣布军队出征、迎接将士凯旋或者皇帝即位的地方,其独特的黄瓦绿剪边在阳光下显得分外醒目,盘绕在朱漆红柱上的两条金龙栩栩如生,充分展示了满民族彪悍、粗犷的性格。攒顶上的相轮体现了藏传佛教的理念,蒙古力士又展示了满、蒙亲和的关系。大殿隔扇门上糊的高丽纸代表了北方地域民族的习俗。整座大殿气势非凡,是中国皇家宫苑建筑之中的孤品。

沈阳故宫博物馆所陈列的多半是旧皇宫遗留下来的宫廷文物。如努尔哈赤用过的剑,皇太极用过的腰刀和鹿角椅等。沈阳故宫博物馆陈列的艺术品也很丰富。在绘画陈列室里,有明、清两代一些大师的作品如清李鳟、金农、明文征明书画精品、陶瓷、雕刻、织乡、漆器等工艺品也不少。

此外,在沈阳过大年,逛盛京庙会也是必不可少的。每年春节期间,盛京都会有一场庙会都会与大家欢喜见面。庙会期间,沈阳的很多专业和群众的团体,将在巨大的室外舞台上一展身手,很多精彩的节目,如京剧、评剧、二人转等将上演。吃小吃、买年货、猜灯谜、看演出,玩个不亦乐乎。

TIPS

基本的防寒是一定要做到的。特别是耳朵。有外地游客因为耳朵没有妥善保护而冻伤的。关于旅行的装束,也不用过于沉重。很多人会发现根本没有必要。但是滑雪和游览冰雪大世界的时候大多在郊外,风会很大,一定要注意防寒,特别是手和耳朵。东北地区地处内陆平原,气候比南方来的干燥。所以旅行前最好备好润唇膏,平时背好水,防止嘴唇干燥。照相机的保暖电子快门的照相机或摄像机,在-20℃以下时,电池易“放电”,相机“失灵”,快门不能按下。因此,在户外拍摄完后,要及时将相机收在外衣里面“保暖”,用时再拿出来。此外,一定要多备些电池。

第9篇:小雪节气的民俗范文

藏语“雪顿”中“雪”是酸奶的意思,“顿”是宴之意,“雪顿”即酸奶宴会。喜吃酸奶是世居雪域高原的藏民族亘古以来的生活习俗之一。

相传藏传佛教后弘期始祖、来自孟加拉的高僧――阿底峡大师尤其喜食酸奶。每逢盛夏时节,阿底峡大师驻锡地聂塘寺附近的百姓纷纷给大师供奉酸奶,他总是真诚致谢并为百姓加持祈福:凡献酸奶的人家,牲畜不染疾、不走失,不受野兽祸害。大师的祈福不胫而走,敬献酸奶的百姓便与日俱增,一时成为当地的一种佳话。随之,酸奶在人们的心目中从单纯食品的地位一下上升至能消灾避祸的神物。

17世纪以前,的“雪顿”活动是一种纯宗教活动,那时按照佛教的戒律,为避免僧人外出踏死幼虫,无意间犯“杀生”之戒,夏季有好几十天要行长静,即夏令安居,直到解禁。在解禁的日子,僧人纷纷出寺下山,世俗百姓准备酸奶进行施舍。这就是雪顿节的来源。

公元1642年,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在掌政。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公元1617~1682年)驻锡地―拉萨哲蚌寺内的噶丹颇章宫成为当时政治、宗教、文化中心。

五世达赖从小卓具才学,十分喜欢文学艺术,尤其钟情于藏戏。就是在他和其他一些高僧的授意倡导下,才于哲蚌寺雪顿节期间,开始邀请民间藏戏班子来作助兴演出,从而形成了“哲蚌雪顿”演藏戏的节日惯例。

每年藏历6月30日,既是五世达赖剃度日,又是新旧铁棒喇嘛交接日。这天,成千上万的僧俗民众涌入寺院,向五世达赖和寺院活佛、僧众敬献酸奶,企盼摸顶、托福、长寿、丰收,死后不下地狱的加持;这天,从各地汇聚拉萨的六个白面具藏戏团、四个蓝面具藏戏团,都齐聚哲蚌寺献演各自拿手的藏戏片断。包括工布地区的单人鼓舞工布卓巴,拉萨河、雅鲁藏布江汇流处协荣村的野牦牛舞。届时,五世达赖欣喜莅席,由其经师、随行僧俗官员陪同观赏,产生巨大影响。至此,便形成一年一度的固定节日,俗称“雪顿节”。

嗣后,顺治10年,即公元1653年,五世达赖与固始汗磋商,决定从哲蚌寺噶丹颇章宫迁至顺治初年即着手扩建的布达拉宫内驻锡。雪顿节亦随之移至布达拉宫“空中舞台”,即德阳厦举行。

公元1720年,七世达赖格桑嘉措(公元1708~1757年)执掌政教大权期间,在拉萨西郊兴建其夏宫罗布林卡,雪顿节便移于此举办。仍沿习惯例,各地藏剧团汇聚拉萨参演,向达赖敬献祝词。

近300年来,拉萨出现了哲蚌、布达拉、罗布林卡三位一体的雪顿格局。罗布林卡则是雪顿节活动的中心。

藏戏,雪顿节主体艺术形式

藏戏历史悠久,是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戏剧艺术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它萌生于1000多年前的法王―赤松德赞时期,其雏形白面具藏戏表演形式在桑耶寺开光典礼上就有表演。

藏戏的鼻祖为明代著名建筑师汤东杰布(公元1385~1464年),他一生修建了58座铁桥,在修建铁索桥的过程中,为募捐资金,组织民工编演节目,运用白面具藏戏的形式加以革新发展,创建了蓝面具藏戏。

在漫长的岁月中,藏戏逐渐锤炼成13个传统剧目,后世经常上演的只有《甲莎白莎》(亦称《文成公主》)、《诺桑王子》、《卓瓦桑姆》、《苏吉尼玛》、《朗萨雯波》、《顿月顿珠》、《智美更登》和《白玛文巴》等8大藏戏。

这8大藏戏是300多年来一年一度举办雪顿节藏戏演出中主要剧目。每年藏历七月初一,罗布林卡雪顿节拉开序幕。各藏戏队都演出一些片断,头一个献艺的开始是宾顿巴,后来是扎西雪巴(因它发展得丰富生动而代替了宾顿巴)。据说,他们资格最老,与领头修架铁索桥和创始藏戏的著名活佛汤东杰布有历史渊源;七月初二,江嘎尔队演出,剧目是《诺桑王子》或《朗萨雯波》;七月初三,巴队《顿月顿珠》是他们的保留节目;七月初四,香巴剧团则推出《文成公主》或《智美更登》等剧目;最后一天是觉木隆剧团压轴,其演出剧目为《卓娃桑姆》、《苏吉尼玛》和《白玛文巴》,每年轮换演出。

群众喜闻乐见的藏戏遍及,尤其是拉萨、日喀则、山南等聚居区。藏戏更是人们不可缺少的文化生活之一,几乎每个大的村镇、寺庙,都有自己的业余藏剧团。每年雪顿节期间,原地方政府都要把按其登记在册的、分散在全藏各地较有名气的12个藏剧团召来拉萨,于达赖夏宫罗布林卡轮流公演,然后返回各地演出。

因此,藏历7月的雪顿节也是“藏戏节”,千家万户,男女老少,僧俗信众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艺术的海洋”之中。

酷爱藏戏艺术的人们不仅仅限于境内。远在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的藏区,与毗邻的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等国藏族同胞聚居区,也广为流传。

雪顿节,盛大民俗节日

十三世达赖土登嘉措(公元1876~1933年)执掌政教大权时期,每逢雪顿佳节来临,雪顿节活动中心――罗布林卡进行藏戏演出之际,便呈现出一派热闹非凡、欢乐吉祥的盛大传统节日景象。

拉萨城里和郊区的园艺师花匠们,要提前精选出盛开鲜花的大型盆花,置于舞台四周。

看台正中是达赖观戏楼台。两侧是正副经师和侍卫官员,陪伴其尽兴欣赏;着节日盛装的僧俗官宦、贵族名流席地而坐,尽兴喝彩。

人山人海的城郊百姓,时而为剧中人不幸身世怨涕,时而欢声笑语。

献艺演出的藏剧团,上午8点演出指定传统藏戏剧目的正本;正午演员就餐时布达拉宫宫廷乐舞“嘎尔巴”登台献演卡鲁、囊玛或堆谐;午后2点,藏剧团再继续演正本戏至下午6点左右,将一出正剧演完。

同时,节日期间,广大观众以十分怜惜的心情对待各地支差前来献演的藏剧团。因为他们特别敬业、特别辛苦。每逢藏历6月29日,被支差来拉萨演出的12个藏剧团都要在朝霞映照哲蚌寺根培山顶时,聚集在布达拉宫德阳厦,向达赖喇嘛敬献祝辞;而后赶赴罗布林卡演出;再经半天步行,登上哲蚌寺的石坝,列队恭候该寺扎西康沙代表――陈巴持花名册审查演员;再进入噶丹颇章宫,即兴新编贺辞,献艺演到傍晚。

次日拂晓,藏剧团先去向哲蚌寺新任铁棒喇嘛致贺辞,再去扎西康沙献祝辞,接着到哲蚌寺维康村演出一整天。藏历7月1日,各藏剧团上布达拉宫和罗布林卡演出。

7月2日,罗布林卡雪顿节藏戏开演。由名声较大的江卡瓦、巴、香巴瓦和觉木隆4个藏剧团,每天在这里轮番演出。各剧团在罗布林卡演出一天,可获得12袋粮食(每袋约80市斤)的布施,和藏银15品(折人民币37.50元)。此外,拉萨所有观剧贵族在演出时,都向台上投掷哈达和其它物品。此间,剧团收入较多。从藏历7月6日到15日,各藏剧团得进拉萨城挨门逐户为各大贵族家中拜演。贵族们亦象征性地表示一点赏物。

7月15日、16日,拉萨市内禁止敲鼓,剧团自然也无法演戏了,整个拉萨突然变得沉寂起来。藏剧团只得到其它各林卡和近郊演出,此间收入最高。

从藏历9月起,觉木隆巴剧团(1956前归原噶厦政府功德林拉章管理)还要遵从藏政府“孜洽列空”指令,分赴工布地区、拉萨邻近各宗(县)、山南地区、日喀则地区巡回公演。至此,雪顿节进入尾声。

通过对雪顿节演进历史及节庆场景的了解,我们不难看出,雪顿节从最初的纯宗教活动逐渐演变为展示民族、宗教、文化等人文景观的一个全民参与的大型娱乐性文化节日;“雪顿”,即酸奶宴,已不是主要活动内容,它被藏戏演出等各种文化活动所替代和消解,雪顿成为节日的一个符号;雪顿节的文化意义已远远超出其宗教意义,成为藏民族精神文化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是,也要看到,由于受社会和历史局限,传统雪顿节笼罩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具有相当的封闭性。特别是其支差制度,给一些地方和民众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今日雪顿节

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胜利以后,雪顿节曾一度中断。直到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雪域高原,自治区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高度重视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保护、弘扬和发展,于1986年正式批准恢复雪顿节这一传统文化节日。如今的雪顿节无论是从立意和规模,还是活动内容上;无论是从群众参与度,还是产生的影响力上,都是历史上传统雪顿节所无法比拟的。

自1986年藏历火虎年恢复举办首届雪顿节以来,每届的高潮和亮点依然是藏戏演出。与过去传统雪顿节藏戏演出不同的是,藏戏演出团队不仅来自本区,包括周边青海、四川、云南、甘肃等省藏区的藏戏演出团队也踊跃参与,使得雪顿节期间的藏戏演出阵容庞大、异彩纷呈;在演出剧目上,推陈出新,按照人民群众现代的欣赏水平和欣赏习惯对传统藏戏进行改编,并推出一些新编的藏戏节目,丰富了雪顿节的藏戏演出舞台。

如在首届雪顿节上,来自一些地市及四川、青海、云南等省藏区的7个藏剧表演团队共443人,在拉萨的28个演出点上演出67场次藏戏节目,观看演出的观众多达10多万人次。演出的剧目达到25个,其中,除改编的传统藏戏剧目《诺桑王子》、《智美更登》、《白玛文巴》外,还有新编藏戏《汤东杰布》等;青海海南州藏剧团改编的同名古典名著《雄努达美》和该州文工团新创藏族古典大型歌舞剧《霍岭之战》为雪顿节文艺演出注入了生气。不同地区、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藏戏在雪顿节这个大舞台上竞相亮相,显示出藏戏艺术在新时代的新风貌。

为了增强雪顿节节日文化氛围,主办单位还根据每届主题,按照 “专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相结合、文艺演出与学术研究相结合、艺术交流与文化博览相结合”的思路,举办诸如藏戏艺术研讨会、音乐会、全区藏戏汇演、美术书法摄影展、历史文物展、传统服饰和面具展,以及电影周、图书展销等文化活动,使雪顿节成为全方位展示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介质。

随着雪顿节在国内外知名度的提升,许多中外游客纷至沓来。仅在1988年举办的藏历土龙年雪顿节期间,每天来拉萨观光游览的外宾平均达到1500人之多,拉萨假日饭店每天平均入住率达到90%,市内各大小宾馆饭店常常爆满,这是恢复举办雪顿节前根本无法看到的情形。雪顿节大大拉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雪顿节的举办还为招商引资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雪顿节期间,到进行贸易投资或与有关方面签定投资贸易意向的客商大增。与此同时,拉萨的商品零售业、民族手工业、三产服务业也是人气兴旺,营业收入一路飙升。

雪顿节的举办,向世界展示了敞开胸怀,迎接八面来客的崭新姿态。2003年,来自国内外的旅游者多达60多万,其中大多数都是慕雪顿节之名而来,许多观光者沉浸在节日气氛的同时,无不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艺术而倾倒,无不为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而叹服。曾经,一位来自德国的巨商以无比羡慕的语气说:我像羡慕松赞干布塑像旁有两位王后那样,羡慕丰富的旅游资源。我过去了解,只是书本上的。只有实地踏上这片神秘的净土,才会有真切的感受。这席话语代表了大多数想了解,但缺乏真实体验的人们的心声。可以说,雪顿节为外界开启了一扇了解和认识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