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贸市场发展论文范文

农贸市场发展论文精选(九篇)

农贸市场发展论文

第1篇:农贸市场发展论文范文

内容摘要:构建统筹城乡视角双向流动的商贸流通体系成为中国城乡协调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对商贸流通理论回顾和城乡商贸流通体系状态评价的基础上,从规模报酬视角分析统筹城乡商贸流通体系的约束条件,并给出相应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商贸流通 规模报酬 约束条件

相关理论概述

商贸流通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早期的重商主义学说,重商主义者强调贸易,特别是贸易顺差对一国财富的重要性。在20世纪新古典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完全竞争、均衡价格和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日益占据主导地位,该理论注重对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的分析,商贸流通基本淡出了经济学的视野。此后,商贸流通理论发展的重任落到了贸易理论肩上。在国际贸易理论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研究国内贸易的商贸流通理论日渐式微,不过,新兴古典经济学、区位理论与城市经济学的发展为商贸流通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分析中,非常注重交换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交换的广度,通过交易成本影响了分工和专业化的范围,进而影响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杨小凯,2003)。可以看出,交换在新兴古典经济学中扮演重要角色,商贸流通理论重新回到了经济学的视野(程艳,2007)。

区位理论和空间经济学的发展,促进了对商贸流通空间集聚问题的研究。区位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农业区位理论、工业区位理论以及空间竞争理论分析的过程,强调了运输成本、生产要素流动性、规模报酬因素在区位选择和空间决策中的作用。贸易理论、区位理论和空间经济学的发展,为商贸流通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和视角。商贸流通格局的形成是涉及运输成本、规模报酬、要素流动、城市化进程、技术进步等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在商贸流通过程中,分工与专业化、商贸流通主体空间集聚产生的报酬递增因素促进了商贸流通效率的提升。

国内许多学者主要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论述了统筹城乡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晏维龙、韩耀和杨益民(2004)论述了城市化与商品流通之间的密切关系。李彤彤(2000)则从分析农产品组织体系存在的问题和经验角度,提出在建立和完善农副产品流通组织的过程中,应将保护农民利益放在首位,明确合作经济组织的法人地位,给予从事农副产品流通的合作经济组织以信贷和税收支持。易开刚(2006)认为构建中国农村现代化商贸流通体系是发展中国农村商贸业的战略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径之一。国内对城乡商贸流通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现状、问题、必要性、战略选择以及政策措施等方面,主要侧重于研究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忽视城乡商贸流通体系的统筹研究,对城乡商贸流通体系构建中规模报酬作用的认识不足。在统筹城乡商贸流通体系建设中,规模报酬形成机制主要表现在:在商贸流通体系建设中离不开集聚经济。商贸流通主体的空间配置、区位选择往往围绕着集聚点展开,依据集聚点与各节点的层次结构配置资源,物流体系也具有相似特征。完善的商贸流通体系促进了各经济主体之间、区域之间社会分工与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改善经济效率,具有了报酬递增效应。现代商贸流通业的主导形式――连锁经营,优势在于规模经济的形成。

城乡商贸流通体系的状况评价

在城乡商贸流通体系中,商品流通主要包括农业生产资料、消费品和农产品等方面。农业生产资料、消费品的流通主要面临的是如何以质优价廉的形式供给农村消费者的问题,农产品主要是能够以优质优价形式销售的问题。本文分别从从事农业生产资料、消费品和农产品经营的流通主体、物流体系角度进行考察。

(一)城乡统筹视角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布

在近30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明显增加,但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日益向市级销售单位集中,县及县以下销售单位所占比率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县以下销售单位所占比率下降最为明显,由1978年43.2%下降至2008年的20.8%。这也就意味着,在城乡一体化商贸流通体系中承担主要角色的县及县以下销售单位社会消费品零售呈现恶化趋势,同时也说明建立统筹城乡商贸流通体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状态

农业生产资料主要包括种子、肥料、农药和农机等方面,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主要由从事农业生产资料营销工作的专业公司、农业生产资料交易市场以及农资生产企业的销售部门组成。农业生产资料的流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国有部门承担,国有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企业也曾经历短暂繁荣。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原有的农资流通体系越来越无法适应市场需求,纷纷兼并、破产和倒闭,大批民营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快速成长,形成目前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企业经济成分和销售渠道多样化的局面。

(三)农产品商贸流通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农户家庭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组织。因为农产品价格的市场化,农户的分散经营,农户也承担了部分流通职能。在我国农户参与的农贸市场仍然扮演重要角色,农贸市场因商贩的低成本包税经营、消费者喜好新鲜产品的消费习惯,在生鲜初级农产品经营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不过,近年来连锁综合性超市利用其自身的优势也参与到农产品流通中来,随着消费者需求习惯的变化和对食品安全的重视,连锁超市经销的农产品在近年出现较快的发展势头,然而其销量仍然有限。此外,从事农产品加工的部分龙头企业,利用其对农产品源头的控制能力,发挥其纵向一体化的优势也参与到农产品流通中来。

建立统筹城乡商贸流通体系的约束条件分析

(一)城乡分割发展的二元经济结构约束

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以城市化为导向,城乡分割、地区分割的形式发展起来的。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越来越依赖于规模经济效应的发挥,不过地方政府在利用来自国际贸易的规模经济效应,放弃了国内市场的规模经济效应(陆铭、陈钊,2009)。中国的商贸流通体系建设也具有城乡、地区分割市场的特征(洪银兴、高春亮,2006)。在城乡分割之外,商贸流通体系也存在行业垄断、部门分割和地区封锁的现象,部分地区、行业商贸流通企业进入的政策壁垒较高,造成了商贸流通主体的跨地区、跨行业经营,规模化经营优势得不到发挥(郭冬乐、方虹,2002)。

(二)城镇化发展滞后的约束

城镇化的发展是实现二元经济转型,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载体。城镇化的形成有利于生产要素、经济活动的集聚,发挥规模报酬效应。温铁军和温厉(2007)认为率先在县市以下推进城乡一体化,以优惠政策促进农村人口向包括城关镇在内的中心城镇集聚,以低成本城镇化,促进农业发展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商贸流通的空间布局只有在相对聚集的区域才能发挥规模效应,城镇化发展滞后将限制商贸流通体系在乡村的布局。农村市场需求分散,批量小,运输成本高,大型商贸流通主体往往不愿在乡村设立网点,乡村商贸流通主体往往以个体的夫妻店、便利店为主,规模小、集中度低。统筹城乡商贸流通体系建设,有赖于城镇化提供相应的空间集聚支持。

(三)现代物流体系、连锁经营建设不足的约束

在商贸流通体系中,物流体系是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体系的完善对于商贸流通主体成本控制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专业、高效的第三方物流体系建设,可以明显提高决策效率和物流配送的专业化水平,降低物流成本。目前,县、乡两级物流体系散乱,组织化程度低,以个体经营为主,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制约了统筹城乡商贸流通体系建设。连锁经营是现代流通业发展的最主要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因其进行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实施规范化、专业化的管理方式,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优势、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商贸流通主体的经济效益。

统筹城乡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推进城镇化建设,为统筹城乡商贸流通体系创造条件

统筹城乡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的成功与否,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商贸流通主体能否从规模化、专业化的商贸流通体系中获得经济利益。城镇化的发展,可以使各种生产要素、经济活动向城镇集聚,有效降低商贸流通体系的交易成本,为商贸流通主体配置资源,建设合理的物流体系层次结构提供支持。加强中心城市与周围小城镇以及农村之间的联结,可以形成一种效率较高的流通网络,从而节约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发挥城市对周围城镇和农村地区经济的带动作用(刘宁、杨以文,2007)。通过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发挥城镇“上引城市、下联乡村”的功能,为城乡一体化的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创造条件。

(二)鼓励商贸流通主体的兼并、重组,发挥规模经济效益

目前,中国的商贸流通体系“条块”分割比较严重,行业集中度低。在此背景下,应制定优惠的财税政策,鼓励优势商贸流通主体的兼并活动,改变分散经营的现状(章迪平,孙敬水,2009)。在兼并、重组过程中,应改变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兼并格局,反而应鼓励非公所有制经济成分参与、主导兼并活动。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表明,凡是允许、鼓励各种经济成分充分竞争的行业,竞争力和效益都将明显提高,相信商贸流通业也不例外。一方面应鼓励大企业跨区域兼并的行为,建立统一的采购、物流体系;另一方面也应注重以县为主的区域内商贸流通主体的兼并行为。 (三)大力发展连锁经营,构建与城乡商贸流通相匹配的物流体系

在现代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中,连锁经营的优势愈发明显。在县、乡地区,除了发展超市、百货店之外,也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发展便利店、折扣店和专卖店等多业态的连锁形式,实现城乡商贸流通的多样化竞争局面。除了鼓励商贸流通主体在县、乡地区设立直营店之外,也应鼓励加盟经营方式,对于现有的从事商贸流通的个体店、夫妻店,应给予优先加盟。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连锁经营的专业化、规模化经营优势,并解决农村地区的就业问题,保障社会稳定。对于超市、百货店等连锁业态,应充分发挥其流通渠道优势,鼓励其从当地采购农产品,实现“一网多用”,解决农产品的流通问题。

(四)完善统筹城乡商贸流通的制度支持体系,拓宽商贸企业融资渠道

城乡商贸流通面临地区、行业垄断的问题,有必要清理相关法规、政策,为商贸流通主体规模化、专业化经营,跨地区、跨行业经营创造有利条件。此外,中小型商贸流通企业因其自身规模有限,缺乏市场竞争力,金融机构出于风险考虑,不愿向中小型流通企业融资,制约了商贸流通企业的发展壮大。应拓宽商贸流通企业的融资渠道,对于有成长潜力的商贸流通企业不分所有制都应给予信贷支持,对商贸流通企业经营的产品也应给予赊销的信贷支持。

参考文献:

1.程艳.商贸流通理论的发展及评述[J].浙江学刊,2007(5)

2.高燕翔.中小商业企业面临的困境及发展对策[J].经济问题,2007(2)

3.郭冬乐,方虹.中国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与政策选择.财贸经济,2002.3

4.洪银兴,高春亮.城乡市场的分割和统一[J].经济学家,2006(6)

5.李彤彤.完善农副产品流通组织体制 开拓农村消费市场[J].管理世界,2000(2)

6.陆铭,陈钊.分割市场的经济增长―为什么经济开放可能加剧地方保护?[J].经济研究,2009(3)

7.刘宁,杨以文.商品流通与产业升级的关系研究:理论与实证[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7(5)

8.温铁军,温厉.中国的“城镇化” 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教训[J].中国软科学,2007(7)

9.杨小凯等.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修订版)[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0.易开刚.我国农村现代化商贸流通体系的构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12)

第2篇:农贸市场发展论文范文

关键词:农产品贸易 优势 劣势 机遇 威胁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量从小到大,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我们成功地走过了“入世”的过渡期,农产品出口稳中有升。近年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农业贸易日趋活跃,为我国农产品出口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自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农产品出口遭受到较大冲击,出口增速和规模明显下滑,出口竞争力严重削弱。因此,现在研究中国农业如何走出去,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农产品贸易的优势

国内学者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优势进行了大量的分析。曾玉珍认为中国农业资源和农产品丰富多样能够为农产品出口提供了较广的选择范围和基础保障,农产品出口产地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的特征为农产品出口提供了地域支撑平台。程国强认为中国农业资源具有多样性优势,中国作为世贸组织的成员正在对国际多边贸易体系产生重要影响,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全球农业贸易竞争环境。

李先德认为过去十多年中国几乎所有重要农产品的出口金额都有增加,农产品贸易结构出现了显著变化,和中国具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优势是相符的。帅传敏采用引力模型对中国及其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农产品贸易进行分析,从实证的角度得出了中国对其主要贸易伙伴的农产品出口都存在较大的贸易潜力的结论。但这些研究大多局限于宏观方面优势的分析,对于微观方面存在的优势分析较少。

二、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劣势

罗峦、李崇光从我国政府和农产品出口企业的角度分析,认为农产品出口企业的竞争能力较弱,出口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呈现竞争的弱势;政府对农产品出口的支持不够,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对农业的补贴较少。顾宁白则从比较优势理论的角度,改正了我们通常认为的中国应该依赖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观点,认为我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比较优势逐步弱化,长期依赖劳动要素丰裕这一比较优势会使我国的产业结构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李靖认为我国农产品出口依存面临四大国际经济风险:跨国产业并购、国际产业技术标准调整、国际贸易争端、汇率变动,大多数优势农产品的出口依存度绝对值还较低,目前我国农产品出口较多的是依靠价格竞争力,价格过低,有可能触发WTO特殊保障机制。刘合光从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面临的挑战性环境因素,分析了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市场势力不强,同时我国还要承受来自国际上特别是发达国家的舆论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再加上我国农业本身具有“弱质性”,农业生产经营具有农户数量多、生产规模小、合作化程度低等劣势。

三、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机遇

鲍红礼、吴红梅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拥有的机遇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使中国融入世界市场,国际化的市场竞争也将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外部压力,促使国内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尹成杰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在在农业国际化竞争中,我国农业面临良好发展机遇:一是有利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二是有利于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三是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的对外开放。四是有利于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孙雪梅从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现状进行分析,认为我国农产品出口新兴市场增势良好,出口进一步出现多元化格局,有利于降低出口风险,规避出口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带来的损失。

四、中国农产品贸易存在的威胁

大量的学者从西方发达国家设置的重重技术性贸易壁垒来分析我国农业走出去面临的威胁。卢立岩、徐睿霞分析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造成的影响,这些壁垒包括制定一些完善的法律法规,对进口农产品制定极高的技术标准;设置严格的检验和检疫制度,通过繁复的检疫制度来限制我国农产品的进口。黄道君认为绿色贸易壁垒已经成为一些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市场而精心设计的非关税技术贸易壁垒。绿色壁垒涉及所有农产品,直接影响我国农业结构调整战略,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最大障碍,变相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成本,削弱我国际市场竞争力。

张玉兰、姜雪忠从外部和内部法制环境两个方面分析了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因素。外部法制环境包括外国新法案的出台影响了我国农产品出口,发达国家农业高补贴削弱了我国农产品竞争力,贸易壁垒增多限制了我国农产品出口;内部法制环境包括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法律意识淡薄,应对国际规则的能力弱;关税下调,农产品进口市场压力加大;配套的法律政策不完备。

五、结论

我国农业走出去既面临着很多的优势和机遇,也面对着很多的挑战和威胁。黄道君认为应正视绿色壁垒,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来消除其对我国农产品进出口的不良影响。倡导绿色环保产品,抓住绿色壁垒中的隐含机会,发展规模化绿色产品。

李浚,黄国祥认为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可有效降低农产品出口成本,弥补由于人民币升值而造成的损失。逐步减少资源密集型农产品的出口,并调整农产品出口结构,引导农产品出口向高质量、高附加值方向发展。要积极发展新的出口品种,拓展新的出口市场。刘宏玉、孙洪波通过对美国农产品出口促销体系的分析,来探讨一下如何促进中国农产品出口。刘荣茂、惠莉认为应对金融危机,要加强对汇率的调节,应对汇率变化的风险。优化农产品出口结构,培育新的出口竞争优势实施多元化的出口战略,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

总之,我们既要看到我们在农产品国际贸易方面的优势,也要看到我们自身存在的不足,在当前的形势下,抓住我们的发展机遇,使我国的农产品贸易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曾玉珍 WTO框架下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SWOT分析, 《商场现代化》2005(4)

[2]程国强 中国农产品出口竞争优势与关键问题,《北京农业》2006(11)

[3]李先德 中国农产品贸易的世界地位及其特点,《经济分析》2006(6)

[4]罗峦、李崇光 试析WTO框架下中国农产品出口促销体系的构建,《商业研究》2006

[5]顾凝白 竞争优势对我国扩大农产品出口的借鉴意义,《甘肃农业》2007(3)

[6]李靖 我国农业对外依存度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9(3)

[7]鲍宏礼、吴红梅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农产品出口策略,《市场经纬》2003(23)

[8]尹成杰 农业国际化竞争与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农业经济问题》2003年(1)

[9]黄道君 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进出口的影响,《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

[10]张玉兰、姜雪忠 论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法制环境,《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

第3篇:农贸市场发展论文范文

关键词:农贸市场 运行风险 防范 措施

一、防范农贸市场运行风险之食品安全的风险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们对于自身权益的维护意识也有了很大提升,因此,人们在农贸市场购物时,如果农贸市场食品安全不合格,那么必将给人们身心健康带来危害,同时还会增加消费者与农贸市场管理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纠纷。食品质量安全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最重要内容。近些年来,食品安全事件屡屡发生,例如海南“毒豇豆”以及河北“瘦肉精猪”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已经向我们敲响了警钟,要求我们必须把食品质量安全放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来抓,他迫使我们一丝不苟地抓好食品质量安全,以过硬的质量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下面笔者就先对农贸市场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接着针对所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提出农贸市场的食品安全防范措施。

(一)农贸市场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在现代农贸市场中,食品安全是人们广为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但是,近些年来农贸市场中食品安全问题却屡屡出现,究其原因,就有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面广量多压力大这一原因。各种副产品、水产品以及农产品等等商品都在农贸市场中集中交易,并且农贸市场的经营主体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农贸市场的经营主体的文明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以及文化程度都比较低,对于相关的食品安全法律不是很了解,导致了农贸市场的经营主体对于食品安全部门的监管工作存在着应付以及躲避的心理。此外,由于农贸市场的食品来源具有复杂性,销售渠道具有多样性,销售工作具有快捷性,所以,在客观上增加了市场举办者的食品安全管理难度,也对工商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二)农贸市场运行风险之食品安全防范措施

在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应该明确监督管理部门职责和监管人员的个人责任,完善责任机制。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贸市场的各个角色都必须充分重视食品安全的问题,明确农贸市场的举办者、监督管理者以及市场经营者的权利和义务,必须明确农贸市场主办者、农贸市场经营者以及农贸市场监管者之间的权利和利益关系。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的监管者,监督管理工作必须要实行关口前移,督促副食品、猪肉、水产品以及农产品等等相关的经营主体建立健全进货的台账登记,实施有关商品的准入制度,切实做到从源头上保证农贸市场的食品安全。市场举办者要根据贸易主管部门的要求配备必要的检测设施,对相关的食品进行必要的检测,对检测不合格的食品坚决

不能上市交易。还要对农贸市场食品经营者进行教育和培训,提升其自身的政治思想水平和其自身的职业道德观念,鼓励他们了解法律,从而促使他们做一个知法、懂法、遵纪守法的良好公民。

二、防范农贸市场运行风险之消防安全的风险

(一)防范农贸市场运行消防安全风险的重要性

在农贸市场日常运行中,农贸市场的消防安全工作不容忽视。2011年4月20日上午11点左右,株洲合泰涵洞东侧的曙光农贸市场突发大火,过半市场被大火烧毁,殃及20余户经营户。株洲火灾事件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同时,此火灾事件也告诉我们农贸市场运行中,消防安全工作不容忽视。做好农贸市场运行中的消防安全工作能够从根本上阻止火灾的发生,保护了人们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不受损害。一场大火可以将农贸市场烧得荡然无存,使很多人倾家荡产。因此,做好农贸市场消防安全工作至关重要。

(二)防范农贸市场运行消防安全风险措施

人口大量的快速向城镇集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大大推进了农贸市场发展的步伐,政府的各项措施和市场自身的努力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农贸市场的建设。下面,笔者就对如何做好农贸市场消防安全工作,杜绝火灾隐患,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进行分析。

1、防范农贸市场消防安全要长期建设农贸市场消防队伍

做好消防安全工作的关键在人。现今农贸市场的消防队伍建设出现的主要问题在管理上,人力资源的管理是农贸市场消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我国的农贸市场消防队伍的人力资源在管理方法方式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制约了消防队伍的发展,导致我国农贸市场消防队伍在人力资源的发展上与城市消防队伍的建设存在一定的差距。消防队伍的建设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无论是领导还是消防人员,都要积极投身到消防队伍的建设中。现设消防队伍不是表面工作,而是切实关系到人民利益的工作,工作建设更需要长期性的完善和重视。

2、建设农贸市场消防管理体系和配备必要的消防设施

领导要重视消防工作这一块,要不间断地进行消防队伍的建设和规划,完善农贸市场消防管理体系,建立各项制度并督促落实。在农贸市场尤其是在百货小商品经营区块,必须要设置消防栓和自动消防喷淋系统,配备足够的干粉灭火器。无论是消防设施的建设还是消防人员的培养,都需要长期性地投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在平常的工作中不要松懈,长期保持警惕,避免在火灾发生时器材的不足和人员能力不足耽误及时的救援工作。

3、防范农贸市场消防风险要规范安全用电和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管理工作

在农贸市场日常运行中,由于卖鱼摊点氧气泵及电子秤的普遍使用,农贸市场内用电范围在逐步扩大,涉水摊位插座潮湿、市场内私拉乱接现象时有出现,严重威胁公共场所人员的生命安全。有些经营者会向顾客出售烟花爆竹、烟草等易燃易爆物品,由于农贸市场对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经营存在的风险性大,增加了农贸市场火灾危险性。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在农贸市场运行中缺乏有力的法律依据以及规范的消防技术,因此,笔者认为,防范农贸市场消防风险就要规范安全用电和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的管理工作。

三、防范农贸市场运行风险之治安安全的风险

在党的第十六届六中全会中,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并且强调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是人民幸福、民族振兴以及国家富强的重要保证。在农贸市场日常运行中,市场举办者与公安民警一直为消除农贸市场运行中治安风险而努力着。但是,伴随着市场的扩大和发展,农贸市场的治安问题不断增多,偷盗,抢劫,打架斗殴等治安案件是比较突出的问题,治安安全的风险天天存在,时时刻刻都有可能发生。下面,笔者就对防范农贸市场运行风险之治安安全风险的措施进行浅谈。

(一)防范农贸市场中治安风险要做到正视治安问题

在农贸市场日常运行中,公安机关一直在为保证农贸市场的治安安全而努力,伴随着市场的发展,农贸市场的治安问题不断增多,想要构建和谐的农贸市场,就必须要对农贸市场治安问题进行正视。作为我国重要刑事司法和行政执法力量的公安机关,在和谐社会构建这一过程中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这就要求公安机关在治安防范工作开展过程中,对于农贸市场的社情进行充分的认识和掌握,只有充分的掌握了农贸市场的实际情况,才能够对农贸市场的治安特点进行很好的把握,进而采取相对的治安措施,最终对农贸市场进行有效的控制。作为农贸市场治安管理人员,还应该对农贸市场的刑事案件以及治安案件进行统计,在统计过后要进行分析,并通过开会研究农贸市场所出现的治安问题,最终能够尽可能防范农贸市场的治安案件的发生。

(二)防范农贸市场中治安风险要加大农贸市场管理执法力度

想要加大农贸市场管理执法力度,治安管理人员可以从“强化素质、规范执法、健全机制”这三个环节入手,对执法队伍以及执法水平正规化建设水平进行提升,因此,农贸市场治安管理人员要加大公安基础工作的长效机制建设,逐步建立起高效、统一以及灵敏的便民服务、行政管理、安全防范、危机处置以及预警研判等工作机制体系。对于治安形势变化要随时适应,要分析经济发展情况以及社会发展情况。

四、防范农贸市场运行风险之第三者的风险

农贸市场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第三者风险这一问题,所谓的第三者风险就是指农贸市场的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所存在的意外风险。第三者风险是农贸市场运行风险中无法预料到的一种风险,这就要求农贸市场管理者完善其管理方式,对于可能存在的风险要预防。在进行农贸市场第三者风险防范过程中,完善制度,依法操作。如果已经出险,就要及时抢救、 及时报险,要注意与第三者沟通的问题,避免第三者发生争执或者冲突,作为农贸市场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原则,从第三者角度出发,结合具体实际情况来解决纠纷和争执,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农贸市场第三者风险防范时,要提升农贸市场举办者和经营者的素质和水平,端正自己的服务态度,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同时也要依法处理,既要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也要维护自己的权益。下面,笔者就对防范农贸市场运行风险之第三者风险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防范农贸市场第三者风险要求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在农贸市场日常运作中,安全措施是必不可少的措施,在实施农贸市场安全措施时,要做到坚持动态管理、动态宣传、动态设计,还要重视农贸市场中建筑物的质量,及时修理损坏的路面,做好跟踪保洁及时清扫路面垃圾,防止跌倒滑到事故的发生,强化对于火灾等安全隐患排除和治理工作,并且重视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在农贸市场日常运作中,必须要根据安全措施设计的要求以及安全演习的方案,运用网络计划这一措施,很好的分析农贸市场安全组织设计情况以及安全措施管理进展情况,结合农贸市场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农贸市场安全措施的实施,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重要原则。保证农贸市场安全措施的良好实 施才能够很好的保证农贸市场运行风险防范整体质量。

(二)防范农贸市场第三者风险要求采取应急措施

很多农贸市场第三者风险事故都是由于农贸市场运行中应急措施不到位导致的,在进行农贸市场应急措施工作时,应该着重分析农贸市场主要安全事故产生的原因,并且要注意农贸市场建筑、货物运输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事故,在农贸市场建筑物存在的风险中,农贸市场建筑事故类型主要有:机械伤害、透水、坍塌以及中毒窒息等等,而在货物运输过程中,农贸市场内人流拥挤导致运输工作面积狭窄、空气污浊导致的空气能见度低以及货物运输过程中车辆的衔接不当、车辆调度工作不到位等等因素都是在进行农贸市场应急措施时必须要考虑到的因素。

本文中,笔者从农贸市场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以及农贸市场运行风险之食品安全防范措施这两个方面对防范农贸市场运行风险之食品安全的风险进行了阐述,接着从防范农贸市场运行消防安全风险的重要性以及防范农贸市场运行消防安全风险措施这两个方面对防范农贸市场运行风险之消防安全的风险进行了浅谈,笔者又从防范农贸市场中治安风险要做到正视治安问题以及防范农贸市场中治安风险要加大农贸市场管理执法力度这两个方面对防范农贸市场运行风险之治安安全的风险进行了探讨,最后,笔者对防范农贸市场运行风险之第三者的风险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参考文献:

[1]周晓萍,陈志军,王立媛,王若燕,潘国绍,郁欣.2005年浙江省绍兴市食品中铅镉砷铝污染现状及分析[J].疾病监测, 2008,(02)

[2]王宏志.农贸市场改超市要因地制宜、多种模式[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04)

[3]邹琴,刘守亮,秦启发,骆胜超,杨素林.环境与食品中有机氯农药残留及降解的调查分析[J].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0,(01)

第4篇:农贸市场发展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农产品 国际贸易 比较优势

    农业是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从2005年起,我国农业在加入WTO谈判中争取的过渡期已基本结束,农产品贸易环境日趋复杂,市场风险日益加大。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及市场化程度更是不断提高,贸易格局逐步优化,农产品出口贸易额逐年上升,但是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主要讲述我国农产品贸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从相关发展理论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最后整理出一套完整的农产品发展策略,旨在推动中国农产品国际化的步伐。

    一、 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理论分析

    (一)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按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经贸活动并获取比较利益,是自由贸易理论学派的一贯主张。

    (二)绿色贸易理论

    绿色贸易是指在贸易中预防和制止由于贸易活动而威胁人民的生存环境以及对人民的身体健康的损害,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贸易形式。广义上来说,绿色贸易分国内绿色贸易和国际绿色贸易。狭义上来说,绿色贸易就是指国际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在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中,农产品初级产品占了较大比重,而这些产品的技术标准很难达到国际要求的水平,许多国家处于保护其国内市场的考虑便以此为借口处处设置障碍,对我国农产品出口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二、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环境分析

    (一)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面对的机遇性环境因素

    我国与世界的贸易关系呈良性互动局面。首先,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进出口一直保持快速“双增长”,2001年到2011年出口平均增长速度为14. 9%,进口平均增长速度为23. 0% 。其次,我国在世界贸易组织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农产品消费结构升级为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对农业支持力度逐年加大,使我国农业保持了比较健康的发展态势,粮食连年增产,蔬菜、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也均居世界首位。农业发展的良好态势为我国利用好世界农产品消费结构升级的历史机遇提供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二)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面临的挑战性环境因素

    我国与世界经济的关系更加复杂。首先,区域贸易一体化在带来贸易创造的同时,也带来贸易转移;其次,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市场势力不强,跨国涉农产业巨头正在加紧登陆我国;第三,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本身具有“弱质性”。首先,我国的农业生产经营具有农户数量多、生产规模小、合作化程度低等特点,大量分散的小规模农户在发展生产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盲目性,使得“小农户”与“大市场”难以对接;其次,我国入世承诺的关税水平以及国家对农业的支持有限;第三,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比较突出。

    三、农产品国际贸易存在问题

    (一)农产品缺乏品牌

    品牌本身也代表着一定的经济价值,同时品牌也意味着良好的信誉,信誉就意味着巨大的商机。品牌可以带来的效应是贸易中不可忽视的必争利益。我国的农产品在国际上缺少知名品牌,这使得我国的一些优质的产品无法在交易中获得最优的价格。

    (二)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低

    由于我国农产品结构不优、市场结构较单一;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大;受农业生产经营条件的落后、农业经营成本的高涨、农业组织化程度低下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低下。

    (三)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构成严重威胁

    绿色贸易壁垒是指为了保护有限资源、环境和人民身体健康,通过制定一系列严格的环保标准,对来自国外的产品或服务加以限制。一些发达国家出于特定目的,已将其演变为一种技术壁垒,以此来限制外国农产品的进入。商务部最新调查显示,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最大障碍。

    (四)农产品贸易逆差不断扩大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一直出现逆差。2003年,我国农产品进口增长大幅超过出口增长,2004年仍保持逆差状态,逆差额为46.4亿美元,2005年逆差额有所减少,为11.4亿美元,2006年为58亿美元,2007年为43.7亿美元,2008 年扩大到181.1亿美元,截至2011年这一数字已经扩大为341.2亿美元。

    四、农产品国际贸易问题原因分析

    (一)资源制约

    从农业的基本生产要素来看,农业人均资源贫乏,耕地面积持续减少。据统计,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为4.8亩,中国人只有1.3亩,少3.5亩。在我国16亿多亩的农田中,七成左右的耕地都是靠天吃饭,这说明,我国农业在新世纪的发展中将面临严峻的困难和挑战。

    (二)农业科技不发达

    农业科技进步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中所发挥的作用正日益加大,没有科技进步,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就会遭到削弱。在农业科技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较明显,在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为60%~80%,在中国仅为30%~40%。近几年,我国许多农产品良种研究投入不足,推广乏力,导致农产品品质提高缓慢,市场份额逐步缩小。

    (三)我国国内农业支持政策的弱化

    我国长期以来采取农业支持工业的产业倾斜政策,对农业支持重视不够、效果不明显,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农业出口竞争力。在农业国内支持措施的适用上,WTO 贸易规则规定的“绿箱”措施共有11 类,而我国目前仅使用了6类,还有5类没有启用。同时对农民培训的支出力度不够,仅占一般政府服务的2.1%,导致农民的人力资本匮乏,失去了以农业补贴政策措施给农民直接提供激励约束机制的机会。我国国内农业支持政策的弱化,影响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四)产业内无序竞争的影响

    高新技术在我国农业中的研发、推广力度不够,农产品附加值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其低廉的生产成本。由于缺乏必要的协调机制,广大出口企业为了争夺海外市场,往往不惜成本,竞相压低出口商品价格。无序竞争的恶果, 一方面使本国农产品出口价格持续下跌,出口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另一方面也是诱发进口国实施绿色壁垒的重要原因。

    五、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策略

    (一)实施全程质量控制技术,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1.建立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体系

    产品采用国际质量标准是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关键。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了8项无公害农产品国家标准;农业部颁布了137项无公害农产品行业标准;另外,农业部计划以每年500项的速度制定农业行业标准,建立农业标准体系。我国应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研究国际农业标准和有关国家的农业标准、技术法规主要内容,建立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并转化成出口推荐标准,消除绿色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限制,实现与国际接轨。

    2.实施IS014000和环境标志认证,与国际环境标准接轨

    IS014000是一个系列环境管理标准,包括环境体系、环境审核、环境标志、生命评估和环境行为评价等若干方面,是将环境管理贯穿于企业的原材料、能源、工艺设备、生产、安全和审计等各项目管理之中的自愿性标准。实施环境标志是对一种产品进行“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环保控制,从而使产品从原料生产到回收利用全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最小,是企业突破绿色壁垒,走向国际市场的有效手段。

    (二)加快产业升级,构建国内农产品行业价值链

    1.国内农产品产业升级

    练好内功、加大科技投入是我国农产品企业国际化的基础。所有从事传统农产品生产的企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未来农产品国际竞争的核心是科技力量。企业只有加强科技投入,不断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开发安全有效、有特色的高技术产品,从低层次的价格战和广告战中走出来,转向高层次的技术战,才能缔造出品牌,走向国际主流市场。

    2.构建国内农产品行业价值链

    面对国内农产品行业混乱、重复建设严重的现象,整顿国内农产品产业秩序、构建分工明细、优势互补的国内农产品行业价值链体系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途径。从市场产业价值链的角度,联合农产品生产所需原料的上游农资公司,和下游的以这些农产品多原料的生产厂商,以及农户三方构建一条产业价值链。这种模式可以使下游厂商的产品更加富有竞争力,上游农药种子公司提高销量,解决农户农产品滞销的问题,使农户收入稳定,实现三方共赢。

第5篇:农贸市场发展论文范文

1自由贸易协定(FTA)理论及文献简述

1.1自由贸易协定(FTA)的相关理论FTA相关理论源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中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也就是说初级形态的FTA的合作前提是协议签署国之间存在优势与要素的互补,才能突破传统贸易伙伴关系,进行深入的合作。在FTA理论的演变过程中,各国对自身及合作方的优势与消费市场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因此协议分工理论、大市场理论、选择偏好理论和规模理论等成为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理论,并充分利用关税同盟理论深化巩固发展成果。FTA协定对签署国将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包括贸易转移效应、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抑制效应等,从实际效果来看确实能促进双方经济贸易的增长[1]。

1.2中韩农产品贸易的文献简述中韩学者对两国农产品贸易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沈燕分析了中韩农产品贸易结构和产业优势,阐述韩国农业支持与保护政策对双边贸易的影响,并提出加强双方贸易合作、建立自由贸易区等政策建议[2];王磊重点分析了中韩农业的发展特点、农业资源差异和贸易机构,得出中韩农产品贸易存在互补与竞争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消除阻碍、探索贸易合作新途径的建议[3];闫晓芳和胡品利用G-L指数、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等对中韩农产品贸易进行分析,认为双方是以技术性差异主导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互补性远大于竞争性[4]。金尺森在分析韩国农产品贸易结构的基础上,对中国农产品进出口结构进行了重点研究,以此提出深化两国贸易发展的若干建议[5];姜海广通过分析指出中韩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中国具有廉价劳动力等优势,但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投资和购买力不足,韩国农业发展具有技术优势,但高额的关税及农业补贴、技术性贸易措施、消费观念差异等问题,阻碍了双方农产品贸易的发展[6]。

2中韩FTA谈判进程

中韩FTA谈判进程大致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从两国民间接触到官方参与联合研究直至正式启动,经历了近10年(表1)。在此期间,双方在服务贸易和投资领域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分歧,在农产品贸易方面,中国尽管占据谈判优势,但也面临较大的外部竞争压力,对中韩FTA谈判进程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3中韩农产品贸易发展现状

3.1中韩农产品贸易额稳步增长,以中国农产品对韩输出为主

1992年中韩建交后,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双方农产品贸易额显著增长。如表2所示,2001—2012年,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额从16.5亿美元增长到41.6亿美元,增幅为152.5%;从韩国进口农产品从1.3亿元增长至6.2亿美元,增幅为391.9%,与此同时,农产品贸易顺差持续拉大,从2001年的15.2亿美元,增长至2012年的48.8亿美元。2001年以来,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的增长速率小于从韩国进口的增长速率,2001年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92.7%,2012年下降至87.03%;2001年中国从韩国农产品进口额占进口总额的比重为7.3%,2012年增长至12.97%。同时,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额占中国对外农产品总出口的份额持续减少,对韩国农产品贸易增速低于中国平均贸易增速水平,说明韩国农产品贸易对中国的影响力有限,双方农产品贸易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中国对韩国出口农产品占韩国农产品进口总额的比重一直较高,2002年为20.7%,2012年为15.5%,尽管总体上呈缓慢下降趋势,但足以对韩国农产品市场产生重要的影响[2]。

3.2中韩农产品出口目的地相似度高

如表3所示,2012年中国与韩国各自的农产品出口地,除中韩双边贸易外,有3个国家相同,分别为日本、美国、泰国。其中日本所占比例最高,占中国农产品出口额的19.30%,占韩国农产品出口额的32.5%。进口来源地中有2个国家相同,即美国和巴西,美国是最重要的进口来源国,占中国农产品进口额的25.3%,占韩国农产品进口额的22.5%[3]。根据HS编码分类,中国农产品出口结构主要为第3、7、16、20、8章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在11%~19%;进口农产品主要为第12、15、3、2章产品,其中第12章产品约占进口总额的40%,第15章产品约占15%。韩国主要出口农产品种类为第3、21、19、22章,其中第3章产品约占出口总额的25%;进口农产品主要为第10、3、2章产品,占进口总额的比重在10%~18%。表32012年中韩农产品进口来源地与出口目的地比单位:%中国韩国出口目的地进口来源地出口目的地进口来源地日本(19.30)美国(25.3)日本(32.5)美国(22.5)美国(11.7)巴西(19.1)中国(15.4)中国(13)韩国(6.7)菲律宾(14.9)美国(8.3)澳大利亚(10.1)马来西亚(3.5)加拿大(5.5)泰国(4.2)巴西(6.4)泰国(3.3)阿根廷(5.4)俄罗斯(3.3)泰国(3.4)数据来源:联合国统计署贸易数据库。

3.3中韩农产品贸易结构趋于稳定

中国向韩国出口农产品主要为第3、12、17、19、21、22章6类,2010—2012年总共占据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77.2%、76.9%和78.3%,其中第3章产品所占份额最大,连续3年保持在30%以上。这几类农产品在韩国具有较大竞争优势的主要原因在于:①韩国消费市场对农产品需求量巨大,国内生产不能满足需求,只能从国际市场进口谷物及加工品。②因韩国当年农业生产情况产生的农产品消费缺口,主要是对蔬菜、水果类产品的消费需求。③药材和茶叶等是中国对韩国较为持续稳定的出口农产品[4]。韩国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结构以第3、7、12、16、20、23章产品为主。2010—2012年分别占韩国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总额的78.6%、83.2%和80.6%,其中第3章产品占比最高,3年分别占出口总额的27.4%、36.8%和28.2%。

4影响中韩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内部问题

4.1韩国农产品关税及贸易措施

4.1.1高峰关税与关税配额限制

根据中国商务部的《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2011年韩国对农产品最惠国税率为48.5%,高于同期工业产品的6.6%,仅有5%左右的农产品实行零关税,约40%的农产品征收25%以上的关税。动物制品、水果蔬菜、谷物、咖啡和茶叶等征收高峰关税,其中水果、蔬菜等制品的最高关税税率为887%,谷物等粮食作物及制品的最高税率为800%,饮料烟草等需求量较少的农产品的最高关税也高达270%。与关税税率相配套的关税配额也成为韩国限制中国农产品出口的重要措施,韩国制定农产品配额的管理部门多达22个,其中有不少是国有的农产品生产企业,与进口农产品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因而人为地降低配额量,以保护自身利益[5]。

4.1.2招标限制条件多

韩国当地企业在涉农项目招标过程中不允许中国企业直接参与,必须通过第三方公司参与竞标,招标和合同文件经常被无故修改,中国企业只能通过商获取消息。参与竞标的国外企业需要缴纳10%的管理保证金,2008年后这一比例上升到70%,保证金的返还周期延长到4个月,严重损害了中国企业的合法利益和双方的互信机制。

4.1.3价格审查机制不完善

韩国制定的农产品通关流程相当复杂,审查制度不够完善,在资金运作与日常运营方面给中国农产品出口企业造成额外负担。①当进口农产品价格低于韩国方面设立的基准价格时,会收取差额保证金,基准价格的制定规则通常不会对外公布且随意变动,由此产生的额外支出不予退还。②2000年韩国设立税额审查制度,以防止低价农产品扰乱韩国的农产品消费市场,并通过预警机制进行二次审查,造成通关成本急剧上升。审查的农产品种类自2003年起增至18种,不同种类之间并无直接联系,审查方式随意变动,针对性与市场保护倾向明显。

4.1.4技术性贸易措施

韩国的农产品技术性贸易措施异常严苛,且技术标准随意更改,实行不合理的安全检疫制度阻碍中国农产品顺利进入韩国消费市场。2002年以来,韩国对中国农产品实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如表4所示。农产品离岸前韩国要求中国政府针对特定商品出具非转基因证明,并对农产品加工工艺中存在的转基因技术使用标准进行模糊处理,为裁定与随意变动检疫标准留下充足的空间。同时,韩国不承认中国国内的检疫与认证结果,农产品到岸后在单方面提高标准的基础上,重复和增加近百项安全检测,但在合同文件中无法找到相关条款,造成的损失只能由供应商承担。当在中国农产品中发现高危病虫害时,简单地将中国全境划分为一个防疫区域,大规模禁售与召回中国农产品。

4.1.5农业补贴政策

根据WTO通报显示,2008年韩国用于农产品贸易的补贴为325.8亿韩元(100韩元约合0.56元人民币,2014年),与2004年相比提升了23%,其中水果类补贴108.5亿韩元,花卉58.39亿韩元,蔬菜110.2亿韩元,2010年和2011年韩国政府对原材料类别农产品实行免税策略,2年内仅退税金额就高达79亿美元。除出口补贴外,韩国政府还提供高额的价格补贴,农业发展支持费用中90%用于农产品市场价格支持,在部分年份一度超过韩国的农业总值。巨额的农业补贴提升了韩国农产品的价格优势,削弱了中国农产品在韩国市场的竞争力,扭曲了双方正常的贸易关系[6]。

4.1.6消费理念存在差异

韩国在引导国民消费理念时,将本国农产品最符合国内消费者的理念逐步推广,无论媒体还是企业都遵循这一理念开展产品宣传,并通过产品标签将进口农产品与本国农产品进行区分。韩国消费者的选择偏好,在舆论与社会导向的多种影响下难以发生变化,逐步产生对外来农产品的排斥情绪,使得中国农产品在具有价格优势的情况下,也很难占领韩国市场[7]。

5影响中韩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外部因素

中韩农产品贸易发展面临的外部障碍,除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等外部环境因素外,更重要的是韩国与其他国家已经签署或者正在进行的FTA谈判,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韩美之间的自由贸易协定。

5.1韩美农产品贸易增长迅速

2007年6月韩美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后,两国农产品贸易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截至2011年,美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额占其出口总额从2008年的16.1%增长至17.8%。

5.2中美对韩农产品出口结构相似度较高

美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会挤压其他国家同类型产品的市场空间,对中国的影响尤其显著。2000—2010年中美对韩国农产品出口类型相似度指数约为0.7[8],两国之间农产品的竞争性非常明显。随着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在农产品加工方面与美国的差距日益缩小,尽管两国农产品出口种类存在差异,但是在相似度指数较高的前提下,出口种类的不同并不会减弱中美农产品在韩国市场的竞争关系。

5.3美国农产品在韩国市场的优势逐渐增大

中美两国农产品在韩国市场的比较优势大致处于同一水平,2007年后,中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高于美国农产品,但在韩美签署FTA后,在农产品零关税、通关程序简化和检疫制度相互认证等利好政策的影响下,美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存在超越中国农产品的可能性,而且短时间内中国劳动力优势和技术升级带来的产业升级,不足以抵消中国农产品下降的竞争优势。在中韩FTA谈判过程中,韩国利用韩美农产品自由贸易作为筹码,不断向中国施加压力,而且美国基于全球战略的考量,加快在亚太地区建立自己主导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2013年在日本宣布加入环太平洋经济合作协定(简称TPP)的谈判后,韩国也表示将积极参与,TPP是由美国主导的区域性经贸合作组织,比FTA更加具有开放性,可以预见韩美之间的经贸往来将更加密切,在未来中韩签署FTA后,中国也将承受更多的外部竞争压力。

6中韩农产品贸易的发展趋势

6.1农产品贸易的保护与发展仍是中韩FTA谈判重点

从2001年中韩启动FTA谈判以来,先后进行了12轮磋商,2014年11月10日,中韩两国领导人宣布FTA谈判达成一致,但是在协议正式生效前,仍不能明确FTA对中韩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影响。这是因为现阶段双方在农产品贸易领域仍存在较大的分歧,从中韩农产品贸易现状来看,中国对韩国市场的影响力远远大于韩国对中国的影响,因此中国在谈判中占据优势地位。然而占据优势的一方想要打开弱势一方的市场,必须顾及到弱势方对本国产业的保护,即在保持相对优势的基础上,降低对弱势方产业的冲击,使对方获取的利益多于产业受到冲击引起的损失,最大限度地缓解国民和从业者的担忧。就农产品贸易而言,中韩两国农业的优势品类和弱势品类各不相同,在尽力保持优势品类的基础上,缩小弱势品类之间的差距,是FTA谈判必须解决的重点问题,因此关税减让和零关税政策将是谈判的重要内容,设置例外处理和高敏感商品等可能成为双方争论的焦点。

6.2中韩农产品贸易发展存在不同的增长空间

中韩农产品双边贸易已经趋于稳定,第3章产品是中韩双方进出口量最大的一类产品,其余产品结构相似度不高,说明中韩农产品仅在某些领域存在有限的竞争,贸易互补程度较高,为FAT中协调双方利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FTA中此类议题的谈判可能较为顺利,在FTA实施后,互补性较高的农产品贸易量将在一段时期内大幅度增长,双方的农产品贸易增长幅度可能要高于非FTA签署成员,而双方竞争性较强的农产品可以寻求差异化模式,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要。但是基于双方农产品消费市场现有规模和潜力规模的差距,韩国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速将会高于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增速,拉动作用更强,具有更加广阔的增长空间。

6.3韩国贸易措施的阻碍作用

减小韩国设置的诸多农产品贸易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超越了保护本国农业发展的合理范围,对中国农产品对韩国出口产生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具备一定实力的中国农产品出口企业可以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规避风险,中小型企业则不具备这种能力,未来对韩农产品出口计划可能将因此减少,使原本规模有限的韩国消费市场更加狭窄。韩国政府和企业的宣传,导致国民的消费观念上在短时间内难以发生改变,因此FTA谈判中必将涉及详细的贸易措施削减条款,削减力度大小和时间取决于双方博弈的结果,这也是中韩双方从单一沟通渠道向多渠道跨越的结果,将推动认证体系、检验检疫方法和检测标注的相互认同,因此贸易措施在一段时期内不会成为阻碍中韩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6.4国际利益分配影响未来

中韩农产品贸易走势FTA作为双边或多边协议,涉及第三方国家的利益,当两国签署FTA后,第三国的利益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中韩FTA而言,涉及的第三国包含美国、日本和俄罗斯等,其中美国的影响力最大。现阶段美国农产品在韩国消费市场的竞争力与中国相当,农产品结构与中国类似,已经对中国对韩农产品出口造成较大的竞争压力。中韩正式签署FTA后,对韩美FAT将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韩国也有加入TPP的意愿,所以美国必然会向韩国施加压力。基于此,中韩FTA如何平衡与美国的关系是双方必须要考量的问题,这也将是决定中韩双方FTA协议深度与广度的重要因素。

7中韩农产品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

7.1提升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

中国农产品之所以能在韩国消费市场具备较强的竞争力,主要是依托中国劳动力资源优势,然而随着人力成本的上升,竞争优势存在下行风险。中国政府应不断加强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仅要在财政支出、科技投入和政策扶持等宏观层面保持连续性,还要在微观层面确保政策的落实,鼓励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改变过度依靠劳动力的发展模式。在现有平台的基础上优化升级信息、技术和市场动态的数据共享,鼓励农业企业的兼并和重组,共同应对风险与危机,进一步提升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

7.2发挥中国农业产业优势,实现差异化竞争

中国幅员辽阔,地域特色显著,造就了农业差异化的发展特点,为中国提升农业竞争力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禀赋基础。近年来,中国农产品在韩国的市场份额出现小幅下降,与农产品缺乏特色与针对性有一定的关系,为此应充分了解与研究韩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结合中国的产业优势,制定详细且准确的产品营销策略,使中国农产品在韩国获得广泛的认可和接受。在此基础上,细分韩国市场,针对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出口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同时加强出口企业之间的沟通,避免因产品相似度较高出现价格战等恶性竞争,保持行业的良性发展。

7.3完善中韩农产品贸易摩擦沟通机制

随着中韩农产品贸易的深入发展,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逐渐增多,主要集中在中国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蔬菜类产品,同时韩国技术性标准的变动,也给中国企业造成严重的利益损失,因此完善双方的贸易沟通机制迫在眉睫。中国应不断完善和提高农产品生产与加工标准,以应对韩国的进口标准,同时可以仿效韩美,设立专门处理两国贸易争端的部门,既能解决贸易纠纷,还能进行技术磋商,增加两国在农业信息方面的交流与互动,推动农产品检疫和质量检测标准的统一。

7.4拓展中韩在非农业贸易领域的合作

第6篇:农贸市场发展论文范文

一是符合商业地产发展趋势。目前,我国商业地产发展处于高峰期。三四线城市的商业企业空白点较多,市场竞争没有那么激烈,可利用开发的优质地块较多,开发项目一般都处于城市的黄金地段。从长远看,区域性商业地产开发商在这些城市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农贸超市作为一个投资项目,是区域性开发商在三四线城市发展的典型代表,符合商业地产发展的总体趋势。

二是符合城市商业发展趋势。三四线城市的商业基础设施较为落后,零售业态不健全,购物网点较少,购物环境较差。根据零售业态演进与人均GDP的相关性看,目前三四线城市已经进入到百货业相对成熟、超市大发展和购物中心引进阶段,大型商业地产集购物、餐饮、文化娱乐、商务办公、公寓、高档住宅于一身,对于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品位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对于完善城市商业服务功能、促进零售业态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中商农贸超市作为商业地产项目,对于改善三四线城市商业基础设施和购物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符合商圈发展趋势。随着经济和消费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在消费结构升级的推动下,多元化业态发展成为时下商业地产的主要模式。大型综合超市等业态具有很强的集客能力,是带动商圈人气的重要载体,这就是零售学上所讲的生态零售现象:大中小零售企业聚集在一个商圈,相互依存,形成一个良好的零售生态环境,共生共荣。中商农贸超市是在中小城市的核心商圈对原有农贸市场原址的改建升级,既保持了农贸市场的商圈购买力,集客能力较强,又将进一步带动城市核心商圈的发展。

第7篇:农贸市场发展论文范文

今天在这里召开全市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攻坚工作会,主要任务是对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文明城市有关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听一下各区、市、县和相关部门的意见,互相启发,共同推进。刚才市商务局局长宣读了《市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攻坚工作实施意见(讨论稿)》,应该说,问题已经很清楚了,工作措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攻坚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一)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是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项重要民生工作。我市农贸市场建设起步较晚、基础较差、发展相对滞后、档次普遍较低。一些地方的农贸市场设施陈旧,“脏、乱、差”现象长期得不到很好的解决,成为人民群众普遍反映的一个热点问题。目前还未改造的100多个农贸市场,大多设施简陋、功能不全、管理粗放、“脏乱差”现象严重、商品质量和食品卫生问题突出,特别是南明区的新路口、瑞花巷、大庆、云岩区的三民东路、小河区的锦江农贸市场等20个历史因素形成的马路市场,是典型的占道经营,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薄弱环节,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也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顺畅流通和城市文明形象,是创建卫生城市和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的“硬伤”。因此,在“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全面完成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和标准化建设工作,强化农贸市场管理,规范农贸市场秩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实践科学发展观和落实市委八届八次全会关于开展“三创一办”重要工作的高度,加强组织领导,做到机构健全,职责明确,责任到人,确保步调一致,措施落实,坚定不移地推进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和标准化建设。总之,建设整洁、规范、有序的农贸市场,是政府的职责所在,是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要下大力气破解的难题,必须抓好抓实。

(二)农贸市场是拉动内需的重要载体。农贸市场作为连接农产品生产和消费者的场所,关系到老百姓的菜篮子和米袋子,关系到农民的生产和农产品销售,全市每家每户每天在农贸市场的消费总计是十分巨大的。做好农贸市场的升级改造和标准化建设,建设规范整洁、环境良好的农贸市场,既可以改善老百姓的购物环境,又可以方便经营户销售农产品,能够有效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同时,对于发展交通运输、物流配送、信息服务等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是完成“三创一办”工作的具体要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要求着力改善民生,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人文环境,这是市委、市政府的战略目标。市委八届八次全会又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做好“三创一办”工作,力争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推动生态文明城市向纵深发展。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做好“三创一办”工作中,着力整治集贸市场等方面的脏乱现象是一项硬任务,我们必须攻坚克难,加快我市农贸市场的升级改造和标准化建设,提升农贸市场管理水平,以确保我市“三创一办”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多措并举,攻坚克难,确保完成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攻坚任务

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要确保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按时全面完成的要求,各区、市、县、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务必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加强领导,形成合力。为此,要在以下三个方面狠下功夫。

一是要在组织力量上下功夫。各区、市、县政府要立即落实工作责任制,切实把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会后,各区、市、县要专题研究,确定方案和具体措施,建立工作班子,抽调人员,集中办公,具体组织,推动落实。市商务局要负责对全市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标准的制定,做好检查、协调和服务工作,认真履行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职责,定期召开例会,及时沟通、反映和协调解决相关问题,负责组织市级验收,协调资金落实到位。各相关部门要尽心尽力、履行职责、形成合力推进攻坚工作。各市场开办单位要以大局为重,积极主动、深入细致地做好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和标准化建设的具体实施工作,确保方案的顺利实施。

二是要在破解难题上下功夫。目前,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工作存在产权主体较多,情况复杂等不利因素,各区、市、县政府一定要从大局出发,根据市的统一部署,对工作方案进行分解细化,借这次“三创一办”的东风,选准突破口,排出时间表,强力推进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工作。要认真分析研究影响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和标准化建设工作的重点难题,如清场退市问题、人员分流问题、社会稳定问题,制订应对措施,下大气力攻坚,要赶在春节前把工作部署落实,做到各个市场都要有具体细化方案。要注意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思路来解决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探索创新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工作好的方法、好的途径,及时总结推广借鉴。

三是要在正确舆论引导上下功夫。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加强舆论的宣传引导作用,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不炒作。各市场开发单位以及各相关部门都要积极配合做好宣传教育和引导工作,对个别思想有抵触、工作不配合的经营者,有关区、市、县和相关单位要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在条件许可下尽力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各区、市、县和相关部门要制订应急工作方案,方案要细,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配合,工作中要注意讲清道理,保障利益,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全面推进,及时化解和妥善处理可能引发群体性上访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确保社会稳定。

三、加强领导,严格奖惩,以强烈的责任感抓好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攻坚工作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攻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难度大,涉及面广。目前,各区、市、县对农贸市场规划建设存在着多头管理、职责缺位等情况,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时有发生。按照“分级管理、属地负责”的原则,各区、市、县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商务主管部门、规划、工商、质监、卫生、消防、环保、国土、建设等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实行统一领导,精心组织,落实责任,加强协调、督促、检查,使改造任务如期完成。市政府将把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和标准化建设工作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管理,作为考核各区、市、县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主动关心、支持、协调相关工作,同时,对在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和标准化建设工作中不履行职责、行政不作为的也要予以问责。

(二)齐抓共管,积极扶持。各区、市、县政府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扶持政策和措施,推进农贸市场的建设,要把改造资金列入财政盘子。有条件的区、市、县,可通过招商引资等多种渠道筹措改造资金,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加快农贸市场的升级改造。市级对农贸市场升级改造项目资金扶持按照“以奖代补”的方式进行。各区、市、县也要给予一定的扶持,具体标准自行确定,云岩、南明、小河、金阳新区的扶持标准不得低于市级扶持标准的50%。

(三)依法行政,严格监管。在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工作中,对不参加升级改造或改造达不到创卫要求的,不达标后又不再整改的“钉子户”,各区、市、县政府要多做工作,必要时依法强制其达到创卫要求,不能因此而影响农贸市场升级改造的大局。对于改造完成的农贸市场,工商、卫生、环保等行政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加强监管,履职到位,加强对流动摊贩的管理,制定出具体的监管办法,建立起长效监管机制,确保市场商品的质量和经营秩序。在加强管理的同时,树立服务意识、大局意识,对企业在经营中碰到的问题和困难,要主动帮助解决,决不能袖手旁观、任其发展。

第8篇:农贸市场发展论文范文

关键词:城乡商贸统筹;内涵;模式;对策;重庆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and goal of coordin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business in Chongqing, considering its goal is to realize the interaction of urban and rural business by increasing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nd puts forward innovation model of coordin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business development: network development model of urban and rural market, business development model of small cities and towns, supply chain network connection model, industry connection model and enterprises driven model. The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ality of Chongqing, the author expounds methods of promoting coordin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business.

Key words:coordin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business; connotation; pattern;countermeasure;Chongqing

城乡商贸统筹发展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城乡统筹的实质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其核心是城乡资源的统筹配置,其重点是产业发展。只有产业发展才能带动人口、产品和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充分流动和有效配置,只有产业发展才能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实现城乡共同发展进步。

一、 城乡商贸统筹发展的内涵与目标取向

城乡商贸统筹是指城乡商贸发展的统一筹划、协调运行。作为先导性产业的商贸流通业,必须率先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以商贸流通产业的城乡统筹拉动相关产业的城乡统筹,拉动经济社会的城乡统筹。城乡商贸统筹的目标取向不是消除城乡市场差异,实现城乡市场一致化、一样化,而是加强城乡商贸的整合和对接,充分发挥城乡双方优势,实现城乡商贸的相互融合与双向互动。城乡商贸统筹实质上是城乡商贸结构的新安排,关键是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建立城乡互通的流通机制与制度,实现城市流通体系与农村流通体系的有机衔接和联动运行,核心是城乡商贸资源的统筹配置,重点是城乡市场的统筹发展,以城乡市场的一体化推动城乡间商品和服务、资源与要素的顺畅流动,使城乡资源通过市场的联结实现共享, 实现城乡市场的开放和融合,充分发挥商贸流通的先导性作用,以贸促工、以贸促农、以城

带乡、以乡促城,实现城乡互动发展。

二、 城乡商贸统筹发展模式探析

作为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产业发展问题,从产业发展本身而言,城乡商贸统筹发展既是一种政策性选择和安排,又是体制的设计与运行。产业发展环境、制度与政策、产业发展主体、产业发展载体、产业发展客体之间相互影响,决定其发展模式的选择;从城乡空间关系上看,城乡商贸统筹发展不是城市商贸和农村商贸的各自发展,也不是简单的通过城市给予农村资金、人才等办法支持农村市场加快发展,而是加大城乡资源的双向交流和优化配置。城乡商贸统筹发展必须选择有利于城乡商贸融合、互动与互补的发展模式,单纯从城市商贸或单纯从农村商贸发展出发考虑问题都不符合城乡商贸统筹的本质要求。参照城乡统筹发展理论与城乡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实际,本文对城乡商贸统筹发展模式提出以下参考意见。

(一)城乡市场网络化发展模式

城乡市场网络化是指城乡市场之间构成一个有序化的关联系统及其运行过程,并通过这个过程获得一种特有的网络组织功能效应,以形成一定地域的城乡市场之间网络设施完备、产业内在联系密切、要素流转通畅、组织功能完善,并构成一个维系城、镇、乡市场网络系统共生共长的空间过程。本模式强调城乡市场统筹规划,加强城乡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区域内城乡市场网络化布局,完善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的衔接,加强城乡间商贸产业联系程度,通过连锁化、网络化、信息化发展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的多种关联。如将城市与农村对接的市场服务向农村延伸,建立符合农村需要的农村消费品市场、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城市商贸流通企业通过发展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与农民联合兴办商品基地,发展“订单农业”,扩充稳定优质的货源。农村产地批发市场与城市连锁超市、仓储式商场和便利店建立联系,直接配送商品进城;大型批发市场发展农村分市场,等等,通过城乡市场的网络化连接,解决工业品下乡、农民买难与卖难的双重问题。

(二)小城镇商业发展模式

小城镇是城乡联系的重要节点。本模式强调农村地区小城镇商业的发展,以数量众多、分布合理的小城镇商业为节点, 形成遍布全市的完整、分散的城镇商业体系,将城市与农村两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体有机衔接起来,实现城乡资源的双向流动,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以中小城镇为节点的资源要素双向流动的网络体系。小城镇商业的发展,还有利于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使小城镇成为城乡统筹中农村人口转移的主要吸纳地。

(三)供应链网络连接模式

供应链网络系统将分布于城乡间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供应链网络连接模式强调通过现代流通中的供应链、服务链和价值链,构筑城乡间商流、物流及市场的双向流通系统,形成纵横交织、共生共荣、紧密联系的网络化城乡商贸流通体系。城市与农村经济活动分布于供应链网络系统的不同环节中,依靠供应链连接纽带,将城乡间产供销、产加销业务活动连为一体。

(四)产业联动模式

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产业联动模式主要是基于城乡产业间客观存在差异,加强商贸流通业与关联产业的互动,以产业间和产业内不同行业间的有效合作和联动,充分发挥城乡产业比较优势,促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如通过延伸城乡的贸工农产业联动发展、商旅文一体化发展、专业市场、工(农)业园区与物流联动发展等,实现城乡产业互利共赢。

(五)龙头企业(市场)带动模式

本模式以经营主业突出、管理技术先进、核心竞争力强、辐射面广、产业带动力强的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市场)为主导,带动供应链中相关企业(个体)商贸活动的开展,克服流通活动中 “小而散、多而乱”、流通组织化程度过低、流通效率低下、产业带动力不足的状况。如 “万村千乡”工程中以大型连锁企业为龙头,深入村社开办连锁超市、便利店,带动农村商业发展;大型商贸龙头企业、龙头市场以“公司+基地+农户”、“市场+基地+农户”等方式,带动种养加产业化,带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三、 城乡商贸统筹发展对策——重庆之探索

(一)构筑城乡一体化市场体系,推动城乡商贸共同发展

1.完善体制,激活机制

消除妨碍城乡商贸统筹发展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建立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的市场体系。加强城乡商贸统筹政策协调,在城乡之间建立起均衡增长的良性互动机制,推动城乡市场主体之间联合、重组和经营网络的跨地区、跨城乡延伸,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商品流通组织体系与网络体系,推动城乡一体化市场体系发展。

2.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要素市场体系

打通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市场渠道,促进农村的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和城市的人才、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和有效组合,提高资源要素的市场化程度,为商品市场的发展创造必要的体制条件。

3.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商品市场体系

统筹城乡交通、通信等区域性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加快城乡交通网络建设;高起点建设信息化平台,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城乡普遍覆盖的信息网络,加快推进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站试点,延伸公共信息服务到基层;促进市政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实现城乡同建共享。统筹城乡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将城市商业中心与周围乡镇商业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在商场、市场及物流园区建设上,统筹布局,推进城乡商品市场一体化进程。

(二)大力发展城乡商贸流通产业,加强城市和农村商贸层级传递与支撑功能

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商业协调发展的思想,重庆加快主城特大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四级商业中心建设。注重培育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商贸流通产业集聚,做优主城特大城市商贸流通产业。围绕中央商务区、大型商圈、大型批发市场群和会展业,重点发展现代都市商业,提升都市区商贸流通产业能级与辐射能力;做大做强万州、涪陵、黔江、永川、江津、合川六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商业,建成区域性商贸流通次级核心和传递枢纽;做活中小城市商贸流通产业,加快区县中心商圈建设与商业发展,带动中小城市发展;大力发展小城镇商贸流通产业,尤其要加强中心镇乡镇商业发展,突出功能特色,以贸促工、以贸带农,增强对非农人口的吸纳能力,有效拓展城乡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空间。

(三)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城乡资源合理配置

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三商带三农”作用,以商品带农村、以商人代农民、以商业带农业,推进城乡商贸统筹发展。逐步形成以乡村零售网点为基础,以大中型批发市场和连锁配送中心为骨干,以各类农村流通合作经济组织和大中型农村流通企业为主体,农产品、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均衡发展,城乡市场相互融合、内外贸易紧密联系,法制健全、布局合理、服务规范、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农村市场体系,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农村商品流通体制。

1.积极培育农村市场主体,增强流通企业活力

鼓励和支持农民进入农村流通领域,积极支持农村经纪人队伍和各类流通中介组织的发展。拟建设1 000个农产品流通合作经济组织,重点支持20个管理规范、服务功能完善、经济效益较好的流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培育10大农产品流通企业,发展一大批运销大户,建立一支农村经纪人队伍。鼓励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流通企业通过参股、控股、承包、兼并、收购、托管和特许经营等方式,实现规模扩张。

2.建立和改造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

加强农村消费品网络建设。加快形成为农村居民日常生活服务的零售网络终端,搭建 “农家店”收购农副产品、推动农副产品创自有品牌、进超市的综合服务平台。引导各类大中型流通企业利用品牌、配送、管理、货源、信息、技术等优势,通过投资或加盟连锁的方式建立或改造农村消费品零售网络,利用供销合作社在农村点多面广的优势,充分发挥其连锁配送网络在农村市场中的作用。

3.构建顺畅的农产品流通体系

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科学规划城乡之间、产销地之间农产品批发市场布局,重点支持永川、潼南、荣昌等具有农产品产地优势、传统集散地优势的区县,高起点建设一批特色突出、辐射面广、能与国内外市场接轨的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贸易中心,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重点建设10家符合国际标准、面向国内外市场、现代化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完善和拓展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服务功能,积极推行农产品拍卖制、远程交易、网上交易、集中配售、连锁经营等新型交易及经营方式。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向上下游延伸经营链条,通过建立农产品基地、发展订单农业、建设农产品采购和物流中心等方式,建立起农产品进入城市市场的快捷流通渠道。

4.积极发展农产品零售市场

启动“农商对接”行动计划,探索和推广“超市+基地”、“超市+农村流通合作经济组织”、“超市+批发市场”、“超市+社会化物流中心”等方式。鼓励条件较好的连锁超市发展直接从产地采购农产品的进货模式,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长期的产销联盟。努力提高连锁超市、便利店、大型综合超市等新型零售业态中农产品的经营规模。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加快现有农产品物流企业改造升级,推动其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建设农产品冷链系统,初步建立起统一高效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努力改善农产品物流环境。

5.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系

积极发展农资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放开农资市场准入条件,鼓励各类投资主体进入农业生产资料流通领域。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服务体系。鼓励农资流通企业将农资销售与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开展配送、加工、采购服务和技术服务及农机具租赁等多样化服务,促进农业生产。

(四)加快乡镇商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因地制宜发展各类综合性和专业性商品批发市场,为农村腹地的农副产品进入市场体系创造条件,形成发展现代农业的市场支撑体系,大力发展乡镇生活服务业,创造小城镇宜居环境,充分发挥小城镇尤其是中心镇高度集聚人口、承接产业转移、服务农村、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使小城镇成为连接城乡空间的纽带和城乡资源要素传递流动的平台,在统筹城乡中,发挥重要节点功能,成为缓解大城市压力的“蓄水池”。

(五)以产业联动延伸商贸流通产业链,增加转移就业容量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兴办市场、发展生产、生活服务业,延长商贸流通产业链。扶持商贸流通龙头企业向农业领域渗透,通过入股、订单生产、自建等多种方式,结合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建立产销联盟或产销一体化的商贸流通企业生产加工基地。重点培育石柱辣椒、江津花椒、涪陵榨菜等种植养殖、加工基地。形成“市场联基地、基地带产业、产业兴市场”的贸工农一体化良性经济循环模式。依托产业园区、物流园区,大力培育专业市场、产业园区和物流业联动发展的产业集群。如以璧山西部鞋材交易中心为龙头,建设西部最大的鞋材和鞋产品专业市场,建设璧山、铜梁鞋业基地,打造中国西部鞋都。充分发挥荣昌畜牧科技优势,以荣昌西部饲料兽药市场为龙头,依托板桥工业园区打造畜牧优势产业链,带动畜牧产业联动发展。商旅文结合,发展各具特色的农家游、乡村游、风情游;积极鼓励都市圈商贸流通企业面向市内外“走出去”、“走下去”,开拓新市场。

(六)以“五双工程”为主要突破口,打造城乡商贸统筹发展的战略平台

1.大力推进农村市场“双建工程”

围绕新农村建设,加快乡镇连锁经营超市和村社便民放心商店建设,搭建工副食品和农资下乡进村,农产品和废旧物资出村进城的双向流通平台,力争在3-5年基本形成以县城为重点、乡镇为骨干、村社为基础的商品零售网络。

2.大力推进社区“双进工程”

积极支持和引导连锁经营企业运用连锁经营方式在社区设立各类便民、利民的商业网点,提供定向、快捷、周到的服务,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改造和建设不同类型商业社区商业设施,不断完善社区商业服务功能,为城乡居民创造良好安居条件。

3.大力推进“双十工程”

在重点培育建设纳入全国“双百市场工程”的观音桥农产品批发市场、永川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及商社集团新世纪百货公司、粮油集团公司的基础上,选择培育一批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流通企业,在资金和政策上予以支持,尽快形成一批带动力强的大型农产品流通主体,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稳定市场供应,丰富“菜篮子”,助农增收。

4.大力推进“双带工程”

依靠流通企业、餐饮企业和农产品市场,到农村建生产基地,办加工厂,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带动农产品流通,提高农产品附加价值。如重庆市商贸流通龙头企业重庆商社集团投资10亿元与北碚区政府在北碚静观、水土一带,合作开发1.1万亩的“重庆市生态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区”。 示范区包括三个项目,一是“美丽乡村嘉年华”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园;二是在水土建一个占地2 000亩的西南农产品物流港,主要把当地农副产品通过超市、商场销售网络卖到全国;三是山地农业科学城,以山地农业技术试验和新型农产品开发为核心,使之成为重庆市及外地农科院所提供新品开发实验的基地。

5.大力推进“双转工程”

充分发挥商贸流通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优势,启动“农村商贸人才培训阳光工程”,通过多形式、多行业、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将一大批农民培训转化为商人,将一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从商就业。城乡商贸统筹发展,任重而道远,非一日之功可蹴,必须大力改善发展环境,营造富有活力的体制机制环境。加大对商贸流通领域创业投资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完善融资担保、创业辅导、市场开拓、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等服务平台,鼓励城乡居民创业,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与创业条件,为农村转移劳动力提供“草根创业”平台。要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消费水平,积极鼓励农民外出经商务工,增加非农收入,形成推动城乡市场共同发展的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 贾后明,何春宏.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市场建设[J].学术交流,2007(3):66-69.

[2] 龚勤林.论产业链构建与城乡统筹发展[J]. 经济学家,2004(3):121-123.

[3] 高云虹,曾菊新.城乡网络化与西部地区城乡发展模式选择[J].经济问题探索,2006(8):13-18.

[4] 段娟,文余源,鲁奇.近十五年国内外城乡互动发展研究述评[J].地理科学进展,2006(7):118-127.

第9篇:农贸市场发展论文范文

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是经国务院批准,农业部主办的大型农业行业盛会,已成功举办十三届。13年来,农交会先后在6省8市举办,贸易额累计4993亿元,现已成为中国农业领域规模最大、规格最高、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品牌展会。经国家同意,第十四届全国农产品交易会暨第十二届昆明国际农业博览会于2016年11月5日至8日在昆明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可谓是一次高规格的盛会。

2016年11月5日至11月8日,第十四届全国农产品交易会暨第十二届昆明国际农业博览会在昆明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以下简称“农交会”)。来自36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家企业云集昆明,各色农特产品亮相昆明,使昆明成为展示农业硕果的舞台,专家交流探讨的高地,商家贸易洽谈的平台,广大市民共同欢度的盛会。

本届农交会由农业部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昆明市人民政府、云南省农业厅和全国农业展览馆共同承办。农交会以“供给改革、产业融合、绿色共享、创新发展”为主题,以“现代农业成就展示、农业交流合作、农业贸易洽谈”为主要内容,致力于打造符合“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信息化”要求的高品质农业贸易和交流平台。

据了解,本届农交会参展企业达3000余家,采购商和专业观众达到10万人,参展公众近40万人,创历史之最。实现现场贸易额699亿元,现场销售额2.5亿元,云南展团组织了153个项目集中签约,协议总金额886.88亿元。一串串鲜活而振奋人心的数字,是本届农交会交出的优秀答卷。

群英荟萃 共话愿景

本届农交会不仅是展示各省农业硕果的窗口,更为中国农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据悉,本届农交会期间共举行了中国―中东欧国家农业部长会议暨国际农业经贸合作论坛、2016年农业信息化高峰论坛、第五届风险管理与农业发展研讨会、第二届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推介会、中国品牌农业论坛等14项由云南省政府主办的重大活动。

创新与绿色发展,农业投资贸易合作新机遇。中国―中东欧国家农业部长会议暨国际农业经贸合作论坛上,围绕“创新与绿色发展,农业投资贸易合作新机遇”主题,来自各国的领导及专家学者们展开对话交流,搭建深化合作平台。

国务院总理致信祝贺。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斯洛文尼亚第一副总理兼农林食品部部长戴扬・日丹出席并讲话。

在贺信中表示,“民之大事在于农”。中国政府始终把发展和加强农业放在突出位置,通过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强化农业基础支撑、改善农村公共设施和服务、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等,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我们愿同包括中东欧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更好对接发展战略,交流分享经验,进一步提升农业合作水平,切实造福各国人民。

指出,当前中国―中东欧国家农业合作日益深化,特别是在科技创新与交流、投资与产能合作、特色农畜产品生产与贸易等方面不断取得新成果。本次会议“创新与绿色发展,农业投资贸易合作新机遇”的主题,回应了国际社会对新时期农业发展的共同关注和期待,有助于中国同中东欧国家发挥互补优势,为促进区域和全球农产品贸易、农业投资及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罗富和说,长期以来,中国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提升农业对外开放水平,实现了粮食连年丰收,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稳定,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全球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持续健康发展是世界的机遇,世界繁荣稳定也是中国的机遇。中国将始终秉承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原则,不断提升与世界各国包括农业在内的各领域合作水平。中国愿与包括中东欧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贸易、投资等领域的务实合作,为世界经济复苏与和平稳定作出新的贡献。

全国政协经济委副主任陈锡文,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省长陈豪,省委副书记李秀领,省政协主席罗正富等出席。

韩长赋就加强农业投资与贸易合作提出3点建议:一、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农业双向投资;二、坚持互利互惠,促进农业贸易发展;三、坚持创新驱动,深化农业科技合作。未来5年,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的关键时期,必须依靠创新驱动、市场拉动、政策促动,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中国将坚定不移推进农业对外开放,鼓励企业扩大对外农I投资和贸易,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提升农业合作水平。

陈豪在致辞中说,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加快推进,云南正从内陆边缘地区变为对外开放前沿。近年来,云南立足多样性资源这个独特基础,打好高原特色农业这张牌,高原粮仓、特色经作、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开放农业“六大板块”欣欣向荣,“云系”农产品飘香海内外。此次论坛,给了云南很好学习交流机会和极大鼓舞。我们将不断加大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力度,加强与国内外的交流合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添光彩,为建立与东亚和南亚两大区域互联互通作贡献。

波兰农业和农村发展部部长克里什托夫・尤盖尔,德意志联邦食品与农业部议会国务秘书彼得・布莱塞尔,缅甸农业部部长昂都博士,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副主席钱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先后发言,充分表达了深化农业领域长期友好合作的强烈愿望。论坛由农业部副部长屈冬玉主持。

来自中东欧16国的农业部长、国外驻华使领馆和企业界代表出席论坛。云南省程连元、李邑飞、张祖林、罗黎辉、何金平、刘建华等领导出席。

会后,“16+1”农业部长(代表)们发表了《中国―中东欧国家农业部长会议昆明共同宣言》。

“互联网+”助推农业腾飞。“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农业是扩内需、调结构的重要领域,更是安天下、稳民心的产业。与“互联网+”相伴而行,农业能否找到新方向、迈入新境地?11月5日下午举行的2016农业信息化高峰论坛给出了答案。

论坛上,农业部副部长屈冬玉表示,要尽快形成统筹线上线下农业发展的推进思路,大力推动互联网与“三农”工作融合,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

屈冬玉还就“互联网+”农业如何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他指出,“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根本动力是市场化,企业和农民是市场主体,核心动力是科技创新,在信息进村入户、农业电子商务、农业物联网、农业农村大数据和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等重要工作中,要充分调动企业和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加快形成产学研用协同攻关的创新机制,切实把科技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云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张祖林在论坛上表示,这次农业信息化高峰论坛在云南昆明召开,对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契机。云南省将牢牢把握此次机遇,紧紧围绕中央、农业部等部委关于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政策要求,充分调动和整合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各类企业的积极性和各自优势,在信息采集、数据挖掘分析和成果产业化应用上积极探索,加快将信息技术渗透到农业的各环节、各领域,发挥好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的作用,努力提升信息技术作为现代农业新型资源要素的功能与地位,为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国际高峰论坛支招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转型跨越。11月6日,由云南省政府主办的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昆明举行。

出席论坛的外国嘉宾有:斯洛文尼亚副总理、农林食品部部长戴扬・日丹,老挝国家农林部部长连・提乔,缅甸农业畜牧与灌溉部部长昂都,斯里兰卡国家农业部部长瓦桑萨・阿鲁威海尔,越南农业与农村发展部副部长武文心。

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锡文,农业部副部长屈冬玉在论坛上讲话。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李秀领致辞。云南省政府副省长张祖林作专题推介,云南省政协副主席罗黎辉出席。中共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程连元主持论坛。

国家有关部委负责人和“三农”领域专家学者,国内外和云南省近百家农业企业、金融机构、协会商会、政府部门代表参加论坛。

陈锡文说,近年来,云南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在国内市场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在国际上广泛开展了交流合作,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希望云南在下一步工作中牢牢把握国家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大力提升农业对外开放水平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着力引进和研发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进一步增强农业资源开发能力、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生产更加符合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的产品,不断提升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层次和水平,助推云南全面小康建设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屈冬玉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建设,这对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机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希望云南科学谋划全省“十三五”农业发展,更加注重农业科技创新、金融与资本市场创新、市场渠道创新,推动农业发展与互联网有机融合,统筹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农业对外开放和互利合作,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动力。希望云南省各级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和管理服务,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李秀领表示,云南将深入贯彻落实关于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指示要求,充分发挥气候、资源、物种、区位等诸多优势,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市场和效益为导向,强化科技创新和基础设施支撑,加快推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转型跨越。本次论坛对于促进云南与国际国内现代农业发展深度融合、互促并进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农业开放与合作,不断提升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张祖林表示,随着云南省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步伐的加快,云南区位优势将更加显现,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农业将成为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今后,云南省将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开放农业项目为载体,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以强化政府支持与服务为保障,创新“政府引导、中介跟进、企业参与”,“近远结合,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灵活多样的合作模式,不断提升云南农业开放合作与竞争能力,为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推进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戴扬・日丹等外国嘉宾表示,愿与云南在“一带一路”框架下进一步加强现代农业发展方面的交流合作,特别是在种植业、畜牧业、农田水利、生态旅游等方面加强合作,广泛开展农业科研和管理模式交流,推优┎品贸易持续增长,深化互惠互利伙伴关系。

每场论坛的召开都是思想的碰撞,在热烈的气氛中产生智慧的结晶,助力中国农业大踏步往前迈进,同时也为云南农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范本。

各类展区 百花齐放

本届农交会动用昆明国际会展中心全部场地用于展览,展出面积约7万平方米,其中室内展览面积约6万平方米,室外展览面积约1万平方米。参展团组45个,包括33个省级展团(含台湾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国际展区和扶贫、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农产品地理标志等11个专业展团。国际展区有来自中东欧、东南亚、南亚等地区以及法国、德国等36个国家参展,境外参展企业达300余家。其中,波兰、斯洛文尼亚、巴西、德国、法国、马来西亚、匈牙利等国均以国家展团参展。

云南馆尽显风采。长期以来,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重中之重的突出位置,发挥云南独特的地理优势、气候优势、物种优势、生态优势和开放优势,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近年来,云南省“高原粮仓、特色经作、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开放农业”六大板块快速崛起,“云系”特色农产品“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的名片蜚声海内外。

为集中展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把云南农业的潜力和优势充分地展示出来,本届农交会专门将6号馆设立为云南展厅,集中展示全省各州市名特产品。主要有来自斗南的鲜花,东川的面条,文山的三七、辣椒,普洱的茶叶,大理的话梅、乳制品,昭通的苹果、红薯粉、笋、花生油,玉溪的橙子,丽江的玛咖,迪庆的牦牛肉等等。

其次,花卉作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重要力量,本届农交会特意设立了斗南分会场,充分发挥“云花”品牌效应,还重点展示“拍卖交易”“电子交易”“对手交易”等三种花卉交易模式。

斗南分会场不设标准展位,由呈贡斗南国际花卉产业园区管委会牵头,按照“统一组织,分点实施”“展商结合,就地参展”的方式组织。共设3个展区和1个参观点,分别为斗南・花花世界展区、昆明盆花苗木展区、昆明斗南盆景花卉生态园展区和昆明花样农资参观点。在斗南・花花世界展区安排了以“晒萌宠斗肉肉”为主题的多肉植物组拼大赛,同时还设计了以影像方式记录花与自然、生态、人文、风情点滴,展示世界春城花都之美的摄影大赛和插花大赛。

据统计,4天时间分会场及参观点入场人数总计123600人,销售额总计3831.3万元。共接待国内外参观团33个,总计465人,其中国外宾团2个,共计16人。共发送免费公交接驳车446辆次,免费接送游客4100人次。会展期间,分会场秩序井然,各种赛事活动、文艺演出均己安全、顺利、圆满举办完毕。

国际馆备受青睐。馆内有德国、法国、俄罗斯、韩国、澳大利亚、波兰、巴西、土耳其、越南、菲律宾、匈牙利、斯洛文尼亚、摩洛哥等36个国家参加展示。本次参展的展品丰富多彩,包括大家熟知和喜爱的马来西亚榴莲干、炭烧白咖啡,泰国的菠萝、酸角、椰子、香蕉干。法国的红酒,越南的腰果、咖啡、酵素酒,韩国的烧酒、冷面,尼泊尔、土耳其的丝巾等上千种展品,引得无数市民前来购买。各个国家围绕推动产业,促进合作的宗旨开展了一系列的洽谈宣传活动。

农产品地理标志展区亮点纷呈。农产品地理标志是重要的区域特色农产品资源和品牌,是农业知识产权和农耕文明的重要体现。为进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本届农交会设立农产品地理标志展区,由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牵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负责组织,展区形象特色鲜明、产品特色突出。

农产品地理标志展区以“产自特定地域、彰显独特品质”为主题,面积2000余平米,133个展位,设全国综合展区和地方精品展区。全国综合展区主要对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进展成效进行宣传展示;地方精品展区分30个省级分展区进行展示。展区整体性强,通过吊旗、色彩、标识等元素,向观众展示一座宏大的“地标城”,同时体现各地的地域性、独特性和文化性。

值得一提的是,展区产品全部为已获得农业部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的地方精品,涉及350余个产品的近400家单位带标参展。近年来的部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产品、全国品牌价值评价上榜产品及拟提交中欧地理标志协定名单产品纷纷参展。

扶贫展区成亮点。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产业扶贫是完成脱贫目标任务最重要的举措。党中央、国务院把产业扶贫作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一项重要任务,提出通过产业扶贫工程,实现3000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农业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会同有关部门、有关省(区、市),强化发展指导,组织编制规划,出台政策举措,创新体制机制,全国上下形成齐心协力、抢抓时机、务实推荐产业扶贫的强劲态势,产业扶贫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为展示宣传产业扶贫工作成就,促进贫困地区农产品营销,推动交流与合作,在农交会上设立扶贫展区。扶贫展区以“产业扶贫、精准脱贫”为主题,以“展示成果、推进交流、促进贸易”为宗旨,以农业部定点扶贫地区、大兴安岭南麓片区、革命老区、干部挂职扶贫地区等为重点,共邀请150多家企业参展,为社会各界了解和关注产业扶贫提供窗口,扩大贫困地区优质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产业扶贫工作更上新台阶。

亮点涌现 成果显著

本届农交会是一次精彩的盛会,其亮点和所取得的成就将是中国农业发展篇章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国际化显著,国际影响力增强。本届农交会国际展区面积、参展国家、国际采购商数量均创历史之最,共有来自法国、德国、俄罗斯、韩国等36个国家的300余家企业参展。展会邀请了200多位国际采购商到会,其中全球重点采购商达40位。斯洛文尼亚、波兰、保加利亚、德国、匈牙利等30余个国家的农业部长、副部长出席。展会期间,还举办了中国―中东欧国家农业部长会、中国―中东欧国家农业经贸洽谈会、中德农业联委会等系列活动。

品牌化彰显,营销推介力度加大。本谜够崦企名品集中亮相,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千余家,“三品一标”产品近万个,参展产品均是最能体现地域特色、代表中国农业品牌特征的精品。为提升农交会的营销功能,进一步加大品牌农产品的推介力度,促进产销衔接,帮助农民增收致富,本届农交会首次精心设计了大型品牌推介活动――省部长联合推介品牌农产品活动,届时农业部领导、各省(区、市)政府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领导将联合登台推介品牌农产品。此外,组委会按照“品牌化”思路重新修订了参展产品评选办法,按照品种品类组织参展产品金奖评选和品牌产品等活动,评选出了近300个参展农产品金奖。

专业化提升,贸易洽谈氛围浓厚。为顺应国家脱贫攻坚战略和“互联网+”行动计划,本届农交会新增了扶贫展区和农业金融创新展区,专业展区达到11个。为了营造更好的贸易洽谈环境,首次实行了贸易洽谈和销售分区,并在销售区按照品类布局。此外,销售区首次按照“生鲜果蔬、粮油米面、肉蛋奶鱼、糖酒茶饮、土特优新、食品食材”六大类进行分类布展。

信息化融合,推动线上线下交流共享。展会加大信息化元素,运用信息化手段,积累大数据,扩大受众面。农交会作为平台和桥梁,将各类涉农主体聚集一堂,通过展示新技术新产品,交流新思想新理念,洽谈新项目新业务,推动优势合作,促进互利共享,对于拉动农业产业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本届农交会还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同步开展线下线上对接营销活动。

在11月8日下午的总结大会上,云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张祖林表示,云南首次举办部级国际性综合农业行业盛会,这次农交会主题明、规格高、规模大、活动多、保障强、影响深,实现了展示成果、推动交流、促进贸易的办展宗旨,打造了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信息化的高品质农业贸易和交流平台。云南省有幸作为东道主省份,充分展示了彩云之南的发展优势和发展潜力,为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加强国际国内合作交流、加快走出去步伐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难得的机遇。尤其为认真贯彻落实好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云南省从展会筹备开始,就始终坚持“精品、开放、节俭、高效、务实”办会的原则,本届农交会办会费用比以往同类展会节约30%。

据了解,本届农交会共举办了40余场次农产品推介活动,实现现场贸易额699亿元,现场销售额2.5亿元。云南展团组织了153个项目集中签约,协议总金额886.88亿元。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