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贸市场体系范文

农贸市场体系精选(九篇)

农贸市场体系

第1篇:农贸市场体系范文

【关键词】滨海新区;农贸市场;生鲜超市;安全;便捷

作为一名规划师,笔者着眼在于城镇农贸服务体系的建立,因为这个体系保证了生命的健康,同时也保障了滨海新区这个巨大系统的正常运行。滨海新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行着,城市定位、城市生活都在悄悄的发生着改变,如果我们的必要配套体系还保持着原来的状态,那么终会因为不协调而发生问题。

1 滨海新区农贸市场现状分析

1.1 现状农贸体系

滨海新区现有农贸批发市场1座,主要负责核心区的农贸产品批发供应。正规农贸零售市场57座,其中传统农贸市场45座,综合超市12座,其经营面积均在1000以上。另有几处定时的占道市场。形成了“批发――零售”的二元性结构体系。目前滨海新区农贸市场所经营的农贸产品种类比较齐全,大部分新区市民能够获得满足其需求的购物环境.

1.2 现状主要问题

1.2.1 总体服务能力不足。若新区所有农贸零售市场服务能力均取上限25000人,总服务人口约145万,而至2010年底,新区常住人口约248万,形成了巨大的服务缺口。其结果将导致很大人群得不到服务,同时部分市场超负荷运营。

1.2.2 空间分布不均。滨海新区农贸市场的空间分布不均匀,大都集中于老城区,中心区新建住区农贸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并未及时建设。

1.2.3 配套设施不足。虽然部分市场(如锦州道市场、濒开里市场)建筑规范,配套齐全,但大多数的市场配套是不足,不具备停车条件及公共厕所的配备。

1.2.4 食品安全隐患。部分市场还无法做到“净菜入市”,产生了大量附属垃圾,且得不到及时有效清理。一些市场经营面积局促,过道狭窄,地面湿滑,光线较暗,存在食品卫生安全隐患。

2 滨海新区农贸体系建设要求

据了解,在老城区及新建居住区,农贸市场服务均达不到规定的1000至1500米服务半径标准,菜市场服务空白区域较多。日新月异的滨海新区,快节奏的紧张生活将成为一种常态,保证生活质量的同时节约时间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农贸服务体系的安全、便捷、周到将成为人们对它的主要要求。

2.1 供给体系的安全要求

农贸产品从田间产出一直到百姓菜篮子里这中间要经历很多环节,虽然农贸产品最终由市场销售出去,但始终是个体对个体的联系模式,这就可能由于监管的不到位而产生食品安全问题。但是如果采购与销售环节,甚至于生产环节能够适当引入集体运营模式,形成一套严格的标准并加以监管,那么食品安全会得到极大的保证,百姓也才能更加放心。即以集体经营代替个体经营。

2.2 终端销售的便捷要求

大量外来人口不断涌入新区,人口年轻化,家庭结构小型化的趋势明显,人口结构的不同必然带来生活方式的转变。如要求农贸市场的营业时间固定并适当延长,以更好的适应消费者时间要求;缩短在市场内停留的时间以适应未来可能较快的生活节奏。在这一点上,南方城市正在大力推广的生鲜超市就具有一定优势。

2.3 产品涵盖周到全面的要求

滨海新区将成为一座新的移民城市,来自各个地区的人们生活习惯不同,增强他们对新区的认同感才能增强他们的归属感,这对于新区及其个人都有好处。可以考虑建设特色市场,经营各地农贸产品,以满足来自各地区的人口对饮食口味的要求,从而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区的建设中去。

针对人们的现实需求,现阶段在老城区和新城区应采用不同的规划对策,原住民与大量的外来人口也要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引导。

3 滨海新区农贸体系构建

3.1 滨海新区生鲜超市的探讨

生鲜食品超市现阶段可定义为营业面积在800 平方米以上,50% 的营业面积经营生鲜食品,若干年后要与国内和国际的水平相近, 营业面积在1000至2000平米间, 80%的营业面积经营生鲜食品。传统菜市场虽然提供了比较全面的选择,事实告诉我们, 国内国际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 集市式的菜场供应方式不能从根本上保证农副产品供应的安全性, 因为除了交易方式落后不卫生之外,经营者无证照性的个体化, 必然导致交易行为的非规范化和消费者维权难和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时无法进行追索和控制。其经营方式和营业时间都有很大的随意性,与新区未来的发展趋势存在显著差异,早已不适应未来新区的发展需要。生鲜超市在滨海新区大行其道将是必然。

3.2 新区农贸体系构架

农贸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需要科学谋划的大问题,根据新区的发展定位和市民的需求导向分析,建议新区农贸体系采取“批发市场―中心生鲜超市―小区生鲜超市”的三元性结构(见图2),其中中心生鲜超市可包含各地方特色农贸产品供应的职能,由此形成了能够满足各种层次需求、安全、便捷的服务体系。

批发市场负责区域内的农贸产品采购与批发供应。中心生鲜超市主要负责居住区一级供应服务,服务人口5-8万人,服务半径2000米,经营范围介于批发市场与小区生鲜超市之间。小区生鲜超市主要负责小区内的农贸产品供应服务,服务人口1-1.5万人,服务半径500米,经营范围主要针对小区居民日常生活所需。

3.4 新区农贸体系构建方式

滨海新区的农贸体系规划可以大力推进生鲜超市的建设和发展。新区要把发展生鲜食品超市为主而不是发展菜市场为主作为规划的重点, 因为生鲜食品超市的食品安全供应链控制是从农田源头做起的, 从农田土壤的物理和化学结构、种子、肥料、收割、储存、运输、加工和配送等等整个系列的品质控制,对禽类、畜类、鱼虾类等产品的生产加工等也是如此, 这是一个带有国际性规律的发展方向。

老城区用地紧张,新建占地2500平方米以上的农贸市场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另外还有大量的搭建市场需要改造。针对这种情况,建议老城区农贸市场的建设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结合商业设施建设生鲜超市。

在新建区,目前就应该按照控规用地性质和居住区配套要求新建生鲜超市。要努力实施一个既是延续性又是创新性的实事工程, 即建立以连锁性生鲜超市为销售终端的生鲜食品供应链工程, 以此来带动都市型农业的发展, 带动农副产品深加工的发展, 通过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来提高农民的收入, 来保障新区市民的食品安全性。新区要将超级市场建设到底,加大建设力度,在实施上可以采取政府“ 公益性补贴”超市竞标经营的方法。

4 小结:

第2篇:农贸市场体系范文

作为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产业发展问题,从产业发展本身而言,城乡商贸统筹发展既是一种政策性选择和安排,又是体制的设计与运行。产业发展环境、制度与政策、产业发展主体、产业发展载体、产业发展客体之间相互影响,决定其发展模式的选择;从城乡空间关系上看,城乡商贸统筹发展不是城市商贸和农村商贸的各自发展,也不是简单的通过城市给予农村资金、人才等办法支持农村市场加快发展,而是加大城乡资源的双向交流和优化配置。城乡商贸统筹发展必须选择有利于城乡商贸融合、互动与互补的发展模式,单纯从城市商贸或单纯从农村商贸发展出发考虑问题都不符合城乡商贸统筹的本质要求。参照城乡统筹发展理论与城乡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实际,本文对城乡商贸统筹发展模式提出以下参考意见。

(一)城乡市场网络化发展模式

城乡市场网络化是指城乡市场之间构成一个有序化的关联系统及其运行过程,并通过这个过程获得一种特有的网络组织功能效应,以形成一定地域的城乡市场之间网络设施完备、产业内在联系密切、要素流转通畅、组织功能完善,并构成一个维系城、镇、乡市场网络系统共生共长的空间过程。本模式强调城乡市场统筹规划,加强城乡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区域内城乡市场网络化布局,完善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的衔接,加强城乡间商贸产业联系程度,通过连锁化、网络化、信息化发展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的多种关联。如将城市与农村对接的市场服务向农村延伸,建立符合农村需要的农村消费品市场、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城市商贸流通企业通过发展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与农民联合兴办商品基地,发展“订单农业”,扩充稳定优质的货源。农村产地批发市场与城市连锁超市、仓储式商场和便利店建立联系,直接配送商品进城;大型批发市场发展农村分市场,等等,通过城乡市场的网络化连接,解决工业品下乡、农民买难与卖难的双重问题。

(二)小城镇商业发展模式

小城镇是城乡联系的重要节点。本模式强调农村地区小城镇商业的发展,以数量众多、分布合理的小城镇商业为节点,形成遍布全市的完整、分散的城镇商业体系,将城市与农村两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体有机衔接起来,实现城乡资源的双向流动,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以中小城镇为节点的资源要素双向流动的网络体系。小城镇商业的发展,还有利于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使小城镇成为城乡统筹中农村人口转移的主要吸纳地。

(三)供应链网络连接模式

供应链网络系统将分布于城乡间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供应链网络连接模式强调通过现代流通中的供应链、服务链和价值链,构筑城乡间商流、物流及市场的双向流通系统,形成纵横交织、共生共荣、紧密联系的网络化城乡商贸流通体系。城市与农村经济活动分布于供应链网络系统的不同环节中,依靠供应链连接纽带,将城乡间产供销、产加销业务活动连为一体。

(四)产业联动模式

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产业联动模式主要是基于城乡产业间客观存在差异,加强商贸流通业与关联产业的互动,以产业间和产业内不同行业间的有效合作和联动,充分发挥城乡产业比较优势,促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如通过延伸城乡的贸工农产业联动发展、商旅文一体化发展、专业市场、工(农)业园区与物流联动发展等,实现城乡产业互利共赢。

(五)龙头企业(市场)带动模式

本模式以经营主业突出、管理技术先进、核心竞争力强、辐射面广、产业带动力强的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市场)为主导,带动供应链中相关企业(个体)商贸活动的开展,克服流通活动中“小而散、多而乱”、流通组织化程度过低、流通效率低下、产业带动力不足的状况。如“万村千乡”工程中以大型连锁企业为龙头,深入村社开办连锁超市、便利店,带动农村商业发展;大型商贸龙头企业、龙头市场以“公司+基地+农户”、“市场+基地+农户”等方式,带动种养加产业化,带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二、城乡商贸统筹发展的内涵与目标取向

城乡商贸统筹是指城乡商贸发展的统一筹划、协调运行。作为先导性产业的商贸流通业,必须率先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以商贸流通产业的城乡统筹拉动相关产业的城乡统筹,拉动经济社会的城乡统筹。城乡商贸统筹的目标取向不是消除城乡市场差异,实现城乡市场一致化、一样化,而是加强城乡商贸的整合和对接,充分发挥城乡双方优势,实现城乡商贸的相互融合与双向互动。城乡商贸统筹实质上是城乡商贸结构的新安排,关键是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建立城乡互通的流通机制与制度,实现城市流通体系与农村流通体系的有机衔接和联动运行,核心是城乡商贸资源的统筹配置,重点是城乡市场的统筹发展,以城乡市场的一体化推动城乡间商品和服务、资源与要素的顺畅流动,使城乡资源通过市场的联结实现共享,实现城乡市场的开放和融合,充分发挥商贸流通的先导性作用,以贸促工、以贸促农、以城

带乡、以乡促城,实现城乡互动发展。

三、城乡商贸统筹发展对策——重庆之探索

(一)构筑城乡一体化市场体系,推动城乡商贸共同发展

1.完善体制,激活机制

消除妨碍城乡商贸统筹发展发展的体制,建立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的市场体系。加强城乡商贸统筹政策协调,在城乡之间建立起均衡增长的良性互动机制,推动城乡市场主体之间联合、重组和经营网络的跨地区、跨城乡延伸,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商品流通组织体系与网络体系,推动城乡一体化市场体系发展。

2.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要素市场体系

打通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市场渠道,促进农村的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和城市的人才、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和有效组合,提高资源要素的市场化程度,为商品市场的发展创造必要的体制条件。

3.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商品市场体系

统筹城乡交通、通信等区域性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加快城乡交通网络建设;高起点建设信息化平台,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城乡普遍覆盖的信息网络,加快推进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站试点,延伸公共信息服务到基层;促进市政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实现城乡同建共享。统筹城乡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将城市商业中心与周围乡镇商业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在商场、市场及物流园区建设上,统筹布局,推进城乡商品市场一体化进程。

(二)大力发展城乡商贸流通产业,加强城市和农村商贸层级传递与支撑功能

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商业协调发展的思想,重庆加快主城特大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四级商业中心建设。注重培育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商贸流通产业集聚,做优主城特大城市商贸流通产业。围绕中央商务区、大型商圈、大型批发市场群和会展业,重点发展现代都市商业,提升都市区商贸流通产业能级与辐射能力;做大做强万州、涪陵、黔江、永川、江津、合川六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商业,建成区域性商贸流通次级核心和传递枢纽;做活中小城市商贸流通产业,加快区县中心商圈建设与商业发展,带动中小城市发展;大力发展小城镇商贸流通产业,尤其要加强中心镇乡镇商业发展,突出功能特色,以贸促工、以贸带农,增强对非农人口的吸纳能力,有效拓展城乡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空间。

(三)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城乡资源合理配置

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三商带三农”作用,以商品带农村、以商人代农民、以商业带农业,推进城乡商贸统筹发展。逐步形成以乡村零售网点为基础,以大中型批发市场和连锁配送中心为骨干,以各类农村流通合作经济组织和大中型农村流通企业为主体,农产品、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均衡发展,城乡市场相互融合、内外贸易紧密联系,法制健全、布局合理、服务规范、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农村市场体系,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农村商品流通体制。

1.积极培育农村市场主体,增强流通企业活力

鼓励和支持农民进入农村流通领域,积极支持农村经纪人队伍和各类流通中介组织的发展。拟建设1000个农产品流通合作经济组织,重点支持20个管理规范、服务功能完善、经济效益较好的流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培育10大农产品流通企业,发展一大批运销大户,建立一支农村经纪人队伍。鼓励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流通企业通过参股、控股、承包、兼并、收购、托管和特许经营等方式,实现规模扩张。

2.建立和改造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

加强农村消费品网络建设。加快形成为农村居民日常生活服务的零售网络终端,搭建“农家店”收购农副产品、推动农副产品创自有品牌、进超市的综合服务平台。引导各类大中型流通企业利用品牌、配送、管理、货源、信息、技术等优势,通过投资或加盟连锁的方式建立或改造农村消费品零售网络,利用供销合作社在农村点多面广的优势,充分发挥其连锁配送网络在农村市场中的作用。

3.构建顺畅的农产品流通体系

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科学规划城乡之间、产销地之间农产品批发市场布局,重点支持永川、潼南、荣昌等具有农产品产地优势、传统集散地优势的区县,高起点建设一批特色突出、辐射面广、能与国内外市场接轨的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贸易中心,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重点建设10家符合国际标准、面向国内外市场、现代化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完善和拓展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服务功能,积极推行农产品拍卖制、远程交易、网上交易、集中配售、连锁经营等新型交易及经营方式。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向上下游延伸经营链条,通过建立农产品基地、发展订单农业、建设农产品采购和物流中心等方式,建立起农产品进入城市市场的快捷流通渠道。

4.积极发展农产品零售市场

启动“农商对接”行动计划,探索和推广“超市+基地”、“超市+农村流通合作经济组织”、“超市+批发市场”、“超市+社会化物流中心”等方式。鼓励条件较好的连锁超市发展直接从产地采购农产品的进货模式,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长期的产销联盟。努力提高连锁超市、便利店、大型综合超市等新型零售业态中农产品的经营规模。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加快现有农产品物流企业改造升级,推动其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建设农产品冷链系统,初步建立起统一高效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努力改善农产品物流环境。

5.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系

积极发展农资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放开农资市场准入条件,鼓励各类投资主体进入农业生产资料流通领域。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服务体系。鼓励农资流通企业将农资销售与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开展配送、加工、采购服务和技术服务及农机具租赁等多样化服务,促进农业生产。

(四)加快乡镇商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因地制宜发展各类综合性和专业性商品批发市场,为农村腹地的农副产品进入市场体系创造条件,形成发展现代农业的市场支撑体系,大力发展乡镇生活服务业,创造小城镇宜居环境,充分发挥小城镇尤其是中心镇高度集聚人口、承接产业转移、服务农村、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使小城镇成为连接城乡空间的纽带和城乡资源要素传递流动的平台,在统筹城乡中,发挥重要节点功能,成为缓解大城市压力的“蓄水池”。

(五)以产业联动延伸商贸流通产业链,增加转移就业容量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兴办市场、发展生产、生活服务业,延长商贸流通产业链。扶持商贸流通龙头企业向农业领域渗透,通过入股、订单生产、自建等多种方式,结合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建立产销联盟或产销一体化的商贸流通企业生产加工基地。重点培育石柱辣椒、江津花椒、涪陵榨菜等种植养殖、加工基地。形成“市场联基地、基地带产业、产业兴市场”的贸工农一体化良性经济循环模式。依托产业园区、物流园区,大力培育专业市场、产业园区和物流业联动发展的产业集群。如以璧山西部鞋材交易中心为龙头,建设西部最大的鞋材和鞋产品专业市场,建设璧山、铜梁鞋业基地,打造中国西部鞋都。充分发挥荣昌畜牧科技优势,以荣昌西部饲料兽药市场为龙头,依托板桥工业园区打造畜牧优势产业链,带动畜牧产业联动发展。商旅文结合,发展各具特色的农家游、乡村游、风情游;积极鼓励都市圈商贸流通企业面向市内外“走出去”、“走下去”,开拓新市场。(六)以“五双工程”为主要突破口,打造城乡商贸统筹发展的战略平台

1.大力推进农村市场“双建工程”

围绕新农村建设,加快乡镇连锁经营超市和村社便民放心商店建设,搭建工副食品和农资下乡进村,农产品和废旧物资出村进城的双向流通平台,力争在3-5年基本形成以县城为重点、乡镇为骨干、村社为基础的商品零售网络。

2.大力推进社区“双进工程”

积极支持和引导连锁经营企业运用连锁经营方式在社区设立各类便民、利民的商业网点,提供定向、快捷、周到的服务,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改造和建设不同类型商业社区商业设施,不断完善社区商业服务功能,为城乡居民创造良好安居条件。

3.大力推进“双十工程”

在重点培育建设纳入全国“双百市场工程”的观音桥农产品批发市场、永川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及商社集团新世纪百货公司、粮油集团公司的基础上,选择培育一批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流通企业,在资金和政策上予以支持,尽快形成一批带动力强的大型农产品流通主体,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稳定市场供应,丰富“菜篮子”,助农增收。

4.大力推进“双带工程”

依靠流通企业、餐饮企业和农产品市场,到农村建生产基地,办加工厂,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带动农产品流通,提高农产品附加价值。如重庆市商贸流通龙头企业重庆商社集团投资10亿元与北碚区政府在北碚静观、水土一带,合作开发1.1万亩的“重庆市生态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区”。示范区包括三个项目,一是“美丽乡村嘉年华”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园;二是在水土建一个占地2000亩的西南农产品物流港,主要把当地农副产品通过超市、商场销售网络卖到全国;三是山地农业科学城,以山地农业技术试验和新型农产品开发为核心,使之成为重庆市及外地农科院所提供新品开发实验的基地。

5.大力推进“双转工程”

充分发挥商贸流通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优势,启动“农村商贸人才培训阳光工程”,通过多形式、多行业、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将一大批农民培训转化为商人,将一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从商就业。城乡商贸统筹发展,任重而道远,非一日之功可蹴,必须大力改善发展环境,营造富有活力的体制机制环境。加大对商贸流通领域创业投资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完善融资担保、创业辅导、市场开拓、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等服务平台,鼓励城乡居民创业,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与创业条件,为农村转移劳动力提供“草根创业”平台。要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消费水平,积极鼓励农民外出经商务工,增加非农收入,形成推动城乡市场共同发展的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贾后明,何春宏.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市场建设[J].学术交流,2007(3):66-69.

[2]龚勤林.论产业链构建与城乡统筹发展[J].经济学家,2004(3):121-123.

[3]高云虹,曾菊新.城乡网络化与西部地区城乡发展模式选择[J].经济问题探索,2006(8):13-18.

[4]段娟,文余源,鲁奇.近十五年国内外城乡互动发展研究述评[J].地理科学进展,2006(7):118-127.

[5]陈金生.对欠发达地区城乡市场统筹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J].前沿,2005(12):191-194.

[6]路小昆.市场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基础[J].理论界,2006(1):71-72.

第3篇:农贸市场体系范文

关键词:城市农贸市场业种配置经营管理精细化管理合力治理

在我国城市中进行农副产品交易的集市被称为城市农贸市场,在城市集市进行农副产品交易是中国最古老的交易形式,同时城市农贸市场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的补充。农贸市场是我国普及城乡各地的农产品批发和零售的市场,它与城乡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城市承载力的重要支点。它与农村的集市贸易不一样,不是农产品生产者彼此交换为主的市场,而是以农民自产自销与城市居民、小商贩的批发和零卖的形式进行交易的。城市居民、集体单位和酒店餐饮业作为买方,农村、农场和农民作为卖方在农贸市场进行交易。可以这样认为:城市农贸市场管理的发展和创新是生产力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其发展进度已成为衡量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它的发展和存在有助于改善城市的食品供应状况,还可以使城市居民的购买力转移到农村、农场,使农民的经济收入有所增长,所以说,城市农贸市场在城市居民和农民的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我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城市农贸市场的发展和创新能推进我国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能帮助我国人民早日实现“中国梦”和促进伟大中华民族复兴的前进步伐。发展和创新城市农贸市场管理还能加快城区市场繁荣,保证城乡产品买卖交易持续稳定,保障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促进社会安定团结,更进一步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笔者就职于河南省濮阳市市场发展服务中心,耳闻目睹了城市农贸市场的建设、改造和一步步发展壮大。笔者欣喜地看到:目前,城市农贸市场服务已成为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城市经济增长的亮点,特别是在网络营销和知识经济的推动下,城市农贸市场的经营管理、业种配置、市场环境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创新,服务形式更加新颖多样,服务内容更加拓展延续。但是,城市农贸市场管理在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城区农贸市场管理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城市农贸市场的农产品是自发调整的,市场价格不是长期不变的,它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的。这就要求城区发展服务中心对农贸市场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遵循国家对市场管理的方针、政策,使城市农贸市场朝着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但是,一些农贸市场由于存在规划布局不合理,而且设施陈旧落后,市场管理简单粗放、行业监管不得力等问题,使得城市农贸市场管理的发展和创新受到严重制约。

1.农贸市场建设落后,设施利用率较低。

目前,由于大部分城区面积迅速扩张,大批农民涌入城市务工,使得城市人口急剧增长。这就需要城市的农贸市场建筑面积迅速扩大,市场设施快速更新,以保证农产品交易成功率大大提升,这样才能保障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稳定提高。但是据笔者调查所知,许多城市的农贸市场建设仍旧滞后,设施利用率仍旧低下。按照国家规定的“城市居民15分钟可满足购物”的市场建设要求,很多城市小区仍然达不到这个要求,目前很多离城市较远的小区购买生活用品时需要开车购买,往返需要近一个小时。由于农贸市场建设滞后、场地狭小,使得市场内部颇为拥挤,买卖肉食的区域又脏又乱、污水横流;买卖蔬菜的区域杂乱无章、烂菜叶发出一阵阵令人作呕的气味;市场内经常发生争吵、斗殴现象,同时也给小偷造成了偷窃机会,消费者丢钱包的事件时有发生。由于市场在初建时期建设规划比较保守,在设施上没有投入较多资金,所以市场地面坑坑洼洼,上下水不通畅,市场大棚锈迹斑斑,公厕内臭气熏天,这样的环境怎能吸引众多的消费者到此消费呢!

2.上级部门监管力度不强,市场管理粗放。

业内同行都很清楚,对农贸市场的管理涉及到多个行政部门。其中有工商、农业、城管、公安、消防、林业等,这种形式的管理给农贸市场的监管带来了诸多不便。首先,在检查、收费、监管等方面,各个部门都有一套自己的管理和检查方法,经营者要接受这些部门的各项检查,经常是这一拨的检查人员刚走,下一拨的检查人员又来到。由于一些职能部门没有深入到农贸市场进行驻场管理,缺乏常态监管机制,只是过一段时间走马观花地检查一下,使得好多农贸市场出现无照经营、不配备消防器材、食品加工经营户没有“三证”或“三证”不全,市场内乱搭、乱建的现象。上级有关部门监管不得力的后果造成市场管理粗放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使得划行规市不科学、不规范,蔬菜区域也有卖水果的摊位,水果区域内干鲜水果摊位混杂在一起,肉类区域生肉、熟肉一起卖,炒货、小吃点乱摆乱放,农产品检测项目、市场信息、复秤设备更是没有健全,公厕无人清扫、苍蝇满天飞,粗放管理使得农贸市场环境“脏、乱、差”,布局乱七八糟。

3.马路菜市和早市问题十分严重。

笔者曾在一些农贸市场的周围做过调查研究,发现几乎每一个农贸市场周围都有马路菜市和早市存在。早晨城市居民都要出门,有的上班有的上学,但被熙熙攘攘的马路菜市和早市阻碍了出行道路。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汽车、电动车、自行车、行人拥堵在一起,喇叭声、自行车铃声与小商小贩的叫卖声和消费者的讨价还价声交织在一起,使得农贸市场周围杂乱无章。市民的抱怨声此起彼伏,因为马路菜市和早市的存在,上班迟到被扣奖金,上学迟到被老师批评。城市居民曾大声呼吁取缔马路菜市和早市,但马路菜市和早市像春天的韭菜,被取缔一次过一段时间又死灰复燃了。只有从根本上取缔马路菜市和早市,才能保证农贸市场周围的交通通畅。

二、城区农贸市场管理的创新策略

目前,许多城市政府为加强城区标准化农贸市场的建设与管理,都制订了相应的总体设想和目标,比如,河南省濮阳市就针对农贸市场设立了“立足实际、方便群众、科学布局、精细化管理”的总体设想,并制订了“布局合理、结构协调、功能齐全与市民消费水平相适应”的建设规范化城区农贸市场的目标。笔者长期在城区市场发展服务中心工作,愿意与业内同行一起探究城市农贸市场管理的创新策略,以美化城市、规划经营、方便群众、促进消费为目标,为广大市民创造一批环境整洁、宽敞明亮、消费安全、价格公平、买卖公正的农贸市场。

1.拓展农产品业种配置,创新农贸市场精细化管理。

面对激烈市场竞争形式,加强对城区农贸市场拓展农产品业种配置,进行精细化创新管理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一是改造农贸市场的设施和环境。城区市场发展服务中心应转变观念,遵守国家与市政府规定的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方针,统筹考虑农贸市场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对农贸市场进行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修建改造不合理的设施,科学布局、规范经营,将农贸市场修建的宽敞明亮;消费者的通道要布局合理,防水、防滑、防火、防拥挤;环境卫生要干净整洁;经营者要文明经商,礼貌用语;建立和建设农产品检测台、市场信息网络和复秤设备;这样做可以提高市场买卖交易成功率,实现市场信息、管理经验和市场资源共享。二是城区市场发展服务中心应成立农产品采购配送中心。城市市场发展服务中心要与物流体系、农村、农场和农民形成一条农产品销售链,可以采用农产品配送的形式将农产品配送给城市的酒店、食堂和居民小区,这样做可以促进农产品渠道向新型化发展,缩短农产品流通流程,提高贸易效率,也可以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和价格,使城市消费者和农场、农村及农民的利益达到双赢。三是重新调整农贸市场布局,拓宽业种配置。笔者认为,应该对农贸市场进行科学、规范、合理的布局,将农贸市场销售的产品分为三大区域,第一区域为肉食、蔬菜、水产和干货类,可以将这一区域放在市场的中心地段,因为这一区域销售的产品与消费者息息相关;第二区域为粮油、水果、熟食和杂货类,可以将这一区域的产品放在市场边角地段,因为这一区域销售的产品消费者不需要天天购买;第三区域为绿色产品、本地特产和报亭、销售等,这一区域的产品可以放在市场门口,吸引外地游客前来购买。这样的布局使农产品交易相互搭配、增加市场人气,还可以拓展农产品业种配置,创新农贸市场的精细化管理。

2.创新市场经营管理,营造市场和谐氛围。

笔者深深感到,要想创新市场经营管理,首先要营造和谐氛围。市场管理人员要更新服务理念,不能再以上级领导者的身份出现,市场管理人员的工作不再是到期收取租金、检查一下经营者的卫生状况、通知经营者一些注意事项就完成工作任务了,而是应该以市场经营者的朋友身份出现,切实帮助经营者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每一名管理人员都应该具备处理急发事件的能力,如:经营者与消费者发生争吵或斗殴事件,市场管理人员应在第一时间内到达现场进行调解,并能做到公平、公正、以理服人;经营者之间发生了矛盾,管理人员应冷静分析矛盾发生的起因和经过,以谈心的方式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他们化解矛盾心情愉快地经商。当经营者家庭遇到困难时,管理人员要伸出友谊之手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尤其是一些外地经营者,在本地没有亲戚朋友,遇到困难时常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他们迫切希望管理人员帮助解决困难。管理人员就要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热情地帮助他们。如:经营者的孩子入托难、入学难、看病难、租房难等实际问题,市场发展服务中心和管理人员都应当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做可以使他们积极配合市场管理工作,有利于农贸市场管理的创新和发展,还可以营造市场和谐氛围,使市场很快繁荣起来。其次,创新市场经营管理。笔者曾学习了国内外同行先进的管理理论和工作经验,认为创新农贸市场的经营管理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尝试:一是“批零结合”的经营模式。市场发展服务中心应利用城区交通便利的特点,积极创造“批零结合”的必备条件,吸引外地批发商到农贸市场经营农产品,使农贸市场的零售和批发经营并驾齐驱,越来越红火。二是“农加超”的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就是利用农贸市场和超市之间的差异化经营,使农贸市场和超市形成良好的优势互补,再加上其他业态的补充和完善,达到农贸市场和超市互利的双赢局面。只有打破陈旧的经营理念,才能将农贸市场的经营管理创新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3.完善体系建设,合力治理市场。

要想创新对农贸市场的管理,必须完善体系建设,合力治理市场。首先要完善对农贸市场的体系建设,因为对农贸市场的整治是一项经常性、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市场发展服务中心应建立一套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制约、相互谅解,一边抓市场的安全、整治,一边抓市场的经营、管理的农贸市场管理创新体系,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解决存在问题,随时随地掌握市场实际情况,使农贸市场管理的创新工作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一是成立市场经营户管理委员会,完善和推行市场经营户自律管理体系。市场发展服务中心应牵头组织每年度的文明诚信经营户评选活动,并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还可以在市场内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保持市场的正能量上升,以打击歪风邪气。二是市场发展服务中心与经营户签订卫生保洁承诺书,这样做可以保证市场的卫生清洁,还要定期公布市场违规违纪经营户名单,促使经营户自觉遵守市场规定,诚信经商、文明待客,使市场买卖交易次序井然。同时还要教育和要求管理人员以身作则、遵纪守法,决不能接受经营户的贿赂,要按照市场发展服务中心的要求经常利用广播、黑板报宣传党的方针和政策,落实经营者摊位前的“三包”规定,有效防止经营户乱搭、乱建、乱停、乱贴、乱摆等违规行为。其次,各部门应尽其责、合力治理农贸市场。笔者希望涉及到管理农贸市场的每一个部门都应该明确自己的职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市场发展服务中心要调动起各部门的积极性,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打造一个“秩序化、优美化、清洁化、规范化的农贸市场”,使市场成为布局科学合理、买卖井然有序、环境优美整洁、居民安然消费、新型的农贸市场。城市农贸市场既是城乡居民买卖农产品的集中交易场所,直接关系到民生发展的社会问题,又是一座连接城市、农村农产品贸易的桥梁。它关系着城乡人民的日常生活及生活水准的升降,还关系着社会安全、稳定与和谐。只有不断强化农贸市场服务功能,才能将农贸市场建设成为城市最鲜活的亮点。笔者希望业内同行不怕吃苦、不怕受累,脚踏实地、爱岗敬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让自己管理的农贸市场更好地为城乡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吴一萍.我国城乡农贸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农村经济问题,1996(5)

[2]李波.安康中心城区农贸市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安康市发展研究中心,20141219

[3]钱强强.强化农贸市场监管,营造放心消费环境.江苏经济报,2012326

第4篇:农贸市场体系范文

关键词:农贸市场 运行风险 防范 措施

一、防范农贸市场运行风险之食品安全的风险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们对于自身权益的维护意识也有了很大提升,因此,人们在农贸市场购物时,如果农贸市场食品安全不合格,那么必将给人们身心健康带来危害,同时还会增加消费者与农贸市场管理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纠纷。食品质量安全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最重要内容。近些年来,食品安全事件屡屡发生,例如海南“毒豇豆”以及河北“瘦肉精猪”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已经向我们敲响了警钟,要求我们必须把食品质量安全放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来抓,他迫使我们一丝不苟地抓好食品质量安全,以过硬的质量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下面笔者就先对农贸市场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接着针对所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提出农贸市场的食品安全防范措施。

(一)农贸市场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在现代农贸市场中,食品安全是人们广为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但是,近些年来农贸市场中食品安全问题却屡屡出现,究其原因,就有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面广量多压力大这一原因。各种副产品、水产品以及农产品等等商品都在农贸市场中集中交易,并且农贸市场的经营主体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农贸市场的经营主体的文明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以及文化程度都比较低,对于相关的食品安全法律不是很了解,导致了农贸市场的经营主体对于食品安全部门的监管工作存在着应付以及躲避的心理。此外,由于农贸市场的食品来源具有复杂性,销售渠道具有多样性,销售工作具有快捷性,所以,在客观上增加了市场举办者的食品安全管理难度,也对工商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二)农贸市场运行风险之食品安全防范措施

在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应该明确监督管理部门职责和监管人员的个人责任,完善责任机制。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贸市场的各个角色都必须充分重视食品安全的问题,明确农贸市场的举办者、监督管理者以及市场经营者的权利和义务,必须明确农贸市场主办者、农贸市场经营者以及农贸市场监管者之间的权利和利益关系。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的监管者,监督管理工作必须要实行关口前移,督促副食品、猪肉、水产品以及农产品等等相关的经营主体建立健全进货的台账登记,实施有关商品的准入制度,切实做到从源头上保证农贸市场的食品安全。市场举办者要根据贸易主管部门的要求配备必要的检测设施,对相关的食品进行必要的检测,对检测不合格的食品坚决

不能上市交易。还要对农贸市场食品经营者进行教育和培训,提升其自身的政治思想水平和其自身的职业道德观念,鼓励他们了解法律,从而促使他们做一个知法、懂法、遵纪守法的良好公民。

二、防范农贸市场运行风险之消防安全的风险

(一)防范农贸市场运行消防安全风险的重要性

在农贸市场日常运行中,农贸市场的消防安全工作不容忽视。2011年4月20日上午11点左右,株洲合泰涵洞东侧的曙光农贸市场突发大火,过半市场被大火烧毁,殃及20余户经营户。株洲火灾事件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同时,此火灾事件也告诉我们农贸市场运行中,消防安全工作不容忽视。做好农贸市场运行中的消防安全工作能够从根本上阻止火灾的发生,保护了人们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不受损害。一场大火可以将农贸市场烧得荡然无存,使很多人倾家荡产。因此,做好农贸市场消防安全工作至关重要。

(二)防范农贸市场运行消防安全风险措施

人口大量的快速向城镇集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大大推进了农贸市场发展的步伐,政府的各项措施和市场自身的努力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农贸市场的建设。下面,笔者就对如何做好农贸市场消防安全工作,杜绝火灾隐患,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进行分析。

1、防范农贸市场消防安全要长期建设农贸市场消防队伍

做好消防安全工作的关键在人。现今农贸市场的消防队伍建设出现的主要问题在管理上,人力资源的管理是农贸市场消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我国的农贸市场消防队伍的人力资源在管理方法方式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制约了消防队伍的发展,导致我国农贸市场消防队伍在人力资源的发展上与城市消防队伍的建设存在一定的差距。消防队伍的建设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无论是领导还是消防人员,都要积极投身到消防队伍的建设中。现设消防队伍不是表面工作,而是切实关系到人民利益的工作,工作建设更需要长期性的完善和重视。

2、建设农贸市场消防管理体系和配备必要的消防设施

领导要重视消防工作这一块,要不间断地进行消防队伍的建设和规划,完善农贸市场消防管理体系,建立各项制度并督促落实。在农贸市场尤其是在百货小商品经营区块,必须要设置消防栓和自动消防喷淋系统,配备足够的干粉灭火器。无论是消防设施的建设还是消防人员的培养,都需要长期性地投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在平常的工作中不要松懈,长期保持警惕,避免在火灾发生时器材的不足和人员能力不足耽误及时的救援工作。

3、防范农贸市场消防风险要规范安全用电和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管理工作

在农贸市场日常运行中,由于卖鱼摊点氧气泵及电子秤的普遍使用,农贸市场内用电范围在逐步扩大,涉水摊位插座裸露潮湿、市场内私拉乱接现象时有出现,严重威胁公共场所人员的生命安全。有些经营者会向顾客出售烟花爆竹、烟草等易燃易爆物品,由于农贸市场对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经营存在的风险性大,增加了农贸市场火灾危险性。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在农贸市场运行中缺乏有力的法律依据以及规范的消防技术,因此,笔者认为,防范农贸市场消防风险就要规范安全用电和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的管理工作。

三、防范农贸市场运行风险之治安安全的风险

在党的第十六届六中全会中,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并且强调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是人民幸福、民族振兴以及国家富强的重要保证。在农贸市场日常运行中,市场举办者与公安民警一直为消除农贸市场运行中治安风险而努力着。但是,伴随着市场的扩大和发展,农贸市场的治安问题不断增多,偷盗,抢劫,打架斗殴等治安案件是比较突出的问题,治安安全的风险天天存在,时时刻刻都有可能发生。下面,笔者就对防范农贸市场运行风险之治安安全风险的措施进行浅谈。

(一)防范农贸市场中治安风险要做到正视治安问题

在农贸市场日常运行中,公安机关一直在为保证农贸市场的治安安全而努力,伴随着市场的发展,农贸市场的治安问题不断增多,想要构建和谐的农贸市场,就必须要对农贸市场治安问题进行正视。作为我国重要刑事司法和行政执法力量的公安机关,在和谐社会构建这一过程中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这就要求公安机关在治安防范工作开展过程中,对于农贸市场的社情进行充分的认识和掌握,只有充分的掌握了农贸市场的实际情况,才能够对农贸市场的治安特点进行很好的把握,进而采取相对的治安措施,最终对农贸市场进行有效的控制。作为农贸市场治安管理人员,还应该对农贸市场的刑事案件以及治安案件进行统计,在统计过后要进行分析,并通过开会研究农贸市场所出现的治安问题,最终能够尽可能防范农贸市场的治安案件的发生。

(二)防范农贸市场中治安风险要加大农贸市场管理执法力度

想要加大农贸市场管理执法力度,治安管理人员可以从“强化素质、规范执法、健全机制”这三个环节入手,对执法队伍以及执法水平正规化建设水平进行提升,因此,农贸市场治安管理人员要加大公安基础工作的长效机制建设,逐步建立起高效、统一以及灵敏的便民服务、行政管理、安全防范、危机处置以及预警研判等工作机制体系。对于治安形势变化要随时适应,要分析经济发展情况以及社会发展情况。

四、防范农贸市场运行风险之第三者的风险

农贸市场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第三者风险这一问题,所谓的第三者风险就是指农贸市场的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所存在的意外风险。第三者风险是农贸市场运行风险中无法预料到的一种风险,这就要求农贸市场管理者完善其管理方式,对于可能存在的风险要预防。在进行农贸市场第三者风险防范过程中,完善制度,依法操作。如果已经出险,就要及时抢救、 及时报险,要注意与第三者沟通的问题,避免第三者发生争执或者冲突,作为农贸市场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原则,从第三者角度出发,结合具体实际情况来解决纠纷和争执,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农贸市场第三者风险防范时,要提升农贸市场举办者和经营者的素质和水平,端正自己的服务态度,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同时也要依法处理,既要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也要维护自己的权益。下面,笔者就对防范农贸市场运行风险之第三者风险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防范农贸市场第三者风险要求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在农贸市场日常运作中,安全措施是必不可少的措施,在实施农贸市场安全措施时,要做到坚持动态管理、动态宣传、动态设计,还要重视农贸市场中建筑物的质量,及时修理损坏的路面,做好跟踪保洁及时清扫路面垃圾,防止跌倒滑到事故的发生,强化对于火灾等安全隐患排除和治理工作,并且重视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在农贸市场日常运作中,必须要根据安全措施设计的要求以及安全演习的方案,运用网络计划这一措施,很好的分析农贸市场安全组织设计情况以及安全措施管理进展情况,结合农贸市场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农贸市场安全措施的实施,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重要原则。保证农贸市场安全措施的良好实 施才能够很好的保证农贸市场运行风险防范整体质量。

(二)防范农贸市场第三者风险要求采取应急措施

很多农贸市场第三者风险事故都是由于农贸市场运行中应急措施不到位导致的,在进行农贸市场应急措施工作时,应该着重分析农贸市场主要安全事故产生的原因,并且要注意农贸市场建筑、货物运输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事故,在农贸市场建筑物存在的风险中,农贸市场建筑事故类型主要有:机械伤害、透水、坍塌以及中毒窒息等等,而在货物运输过程中,农贸市场内人流拥挤导致运输工作面积狭窄、空气污浊导致的空气能见度低以及货物运输过程中车辆的衔接不当、车辆调度工作不到位等等因素都是在进行农贸市场应急措施时必须要考虑到的因素。

本文中,笔者从农贸市场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以及农贸市场运行风险之食品安全防范措施这两个方面对防范农贸市场运行风险之食品安全的风险进行了阐述,接着从防范农贸市场运行消防安全风险的重要性以及防范农贸市场运行消防安全风险措施这两个方面对防范农贸市场运行风险之消防安全的风险进行了浅谈,笔者又从防范农贸市场中治安风险要做到正视治安问题以及防范农贸市场中治安风险要加大农贸市场管理执法力度这两个方面对防范农贸市场运行风险之治安安全的风险进行了探讨,最后,笔者对防范农贸市场运行风险之第三者的风险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参考文献:

[1]周晓萍,陈志军,王立媛,王若燕,潘国绍,郁欣.2005年浙江省绍兴市食品中铅镉砷铝污染现状及分析[J].疾病监测, 2008,(02)

[2]王宏志.农贸市场改超市要因地制宜、多种模式[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04)

[3]邹琴,刘守亮,秦启发,骆胜超,杨素林.环境与食品中有机氯农药残留及降解的调查分析[J].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0,(01)

第5篇:农贸市场体系范文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们对于自身权益的维护意识也有了很大提升,因此,人们在农贸市场购物时,如果农贸市场食品安全不合格,那么必将给人们身心健康带来危害,同时还会增加消费者与农贸市场管理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纠纷。食品质量安全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最重要内容。近些年来,食品安全事件屡屡发生,例如海南“毒豇豆”以及河北“瘦肉精猪”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已经向我们敲响了警钟,要求我们必须把食品质量安全放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来抓,他迫使我们一丝不苟地抓好食品质量安全,以过硬的质量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下面笔者就先对农贸市场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接着针对所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提出农贸市场的食品安全防范措施。

(一)农贸市场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在现代农贸市场中,食品安全是人们广为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但是,近些年来农贸市场中食品安全问题却屡屡出现,究其原因,就有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面广量多压力大这一原因。各种副产品、水产品以及农产品等等商品都在农贸市场中集中交易,并且农贸市场的经营主体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农贸市场的经营主体的文明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以及文化程度都比较低,对于相关的食品安全法律不是很了解,导致了农贸市场的经营主体对于食品安全部门的监管工作存在着应付以及躲避的心理。此外,由于农贸市场的食品来源具有复杂性,销售渠道具有多样性,销售工作具有快捷性,所以,在客观上增加了市场举办者的食品安全管理难度,也对工商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二)农贸市场运行风险之食品安全防范措施

在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应该明确监督管理部门职责和监管人员的个人责任,完善责任机制。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贸市场的各个角色都必须充分重视食品安全的问题,明确农贸市场的举办者、监督管理者以及市场经营者的权利和义务,必须明确农贸市场主办者、农贸市场经营者以及农贸市场监管者之间的权利和利益关系。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的监管者,监督管理工作必须要实行关口前移,督促副食品、猪肉、水产品以及农产品等等相关的经营主体建立健全进货的台账登记,实施有关商品的准入制度,切实做到从源头上保证农贸市场的食品安全。市场举办者要根据贸易主管部门的要求配备必要的检测设施,对相关的食品进行必要的检测,对检测不合格的食品坚决不能上市交易。还要对农贸市场食品经营者进行教育和培训,提升其自身的政治思想水平和其自身的职业道德观念,鼓励他们了解法律,从而促使他们做一个知法、懂法、遵纪守法的良好公民。

二、防范农贸市场运行风险之消防安全的风险

(一)防范农贸市场运行消防安全风险的重要性

在农贸市场日常运行中,农贸市场的消防安全工作不容忽视。2011年4月20日上午11点左右,株洲合泰涵洞东侧的曙光农贸市场突发大火,过半市场被大火烧毁,殃及20余户经营户。株洲火灾事件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同时,此火灾事件也告诉我们农贸市场运行中,消防安全工作不容忽视。做好农贸市场运行中的消防安全工作能够从根本上阻止火灾的发生,保护了人们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不受损害。一场大火可以将农贸市场烧得荡然无存,使很多人倾家荡产。因此,做好农贸市场消防安全工作至关重要。

(二)防范农贸市场运行消防安全风险措施

人口大量的快速向城镇集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大大推进了农贸市场发展的步伐,政府的各项措施和市场自身的努力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农贸市场的建设。下面,笔者就对如何做好农贸市场消防安全工作,杜绝火灾隐患,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进行分析。

1、防范农贸市场消防安全要长期建设农贸市场消防队伍

做好消防安全工作的关键在人。现今农贸市场的消防队伍建设出现的主要问题在管理上,人力资源的管理是农贸市场消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我国的农贸市场消防队伍的人力资源在管理方法方式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制约了消防队伍的发展,导致我国农贸市场消防队伍在人力资源的发展上与城市消防队伍的建设存在一定的差距。消防队伍的建设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无论是领导还是消防人员,都要积极投身到消防队伍的建设中。现设消防队伍不是表面工作,而是切实关系到人民利益的工作,工作建设更需要长期性的完善和重视。

2、建设农贸市场消防管理体系和配备必要的消防设施

领导要重视消防工作这一块,要不间断地进行消防队伍的建设和规划,完善农贸市场消防管理体系,建立各项制度并督促落实。在农贸市场尤其是在百货小商品经营区块,必须要设置消防栓和自动消防喷淋系统,配备足够的干粉灭火器。无论是消防设施的建设还是消防人员的培养,都需要长期性地投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在平常的工作中不要松懈,长期保持警惕,避免在火灾发生时器材的不足和人员能力不足耽误及时的救援工作。

3、防范农贸市场消防风险要规范安全用电和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管理工作

在农贸市场日常运行中,由于卖鱼摊点氧气泵及电子秤的普遍使用,农贸市场内用电范围在逐步扩大,涉水摊位插座潮湿、市场内私拉乱接现象时有出现,严重威胁公共场所人员的生命安全。有些经营者会向顾客出售烟花爆竹、烟草等易燃易爆物品,由于农贸市场对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经营存在的风险性大,增加了农贸市场火灾危险性。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在农贸市场运行中缺乏有力的法律依据以及规范的消防技术,因此,笔者认为,防范农贸市场消防风险就要规范安全用电和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的管理工作。

三、防范农贸市场运行风险之治安安全的风险

在党的第十六届六中全会中,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并且强调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是人民幸福、民族振兴以及国家富强的重要保证。在农贸市场日常运行中,市场举办者与公安民警一直为消除农贸市场运行中治安风险而努力着。但是,伴随着市场的扩大和发展,农贸市场的治安问题不断增多,偷盗,抢劫,打架斗殴等治安案件是比较突出的问题,治安安全的风险天天存在,时时刻刻都有可能发生。下面,笔者就对防范农贸市场运行风险之治安安全风险的措施进行浅谈。

(一)防范农贸市场中治安风险要做到正视治安问题

在农贸市场日常运行中,公安机关一直在为保证农贸市场的治安安全而努力,伴随着市场的发展,农贸市场的治安问题不断增多,想要构建和谐的农贸市场,就必须要对农贸市场治安问题进行正视。作为我国重要刑事司法和行政执法力量的公安机关,在和谐社会构建这一过程中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这就要求公安机关在治安防范工作开展过程中,对于农贸市场的社情进行充分的认识和掌握,只有充分的掌握了农贸市场的实际情况,才能够对农贸市场的治安特点进行很好的把握,进而采取相对的治安措施,最终对农贸市场进行有效的控制。作为农贸市场治安管理人员,还应该对农贸市场的刑事案件以及治安案件进行统计,在统计过后要进行分析高级职称,并通过开会研究农贸市场所出现的治安问题,最终能够尽可能防范农贸市场的治安案件的发生。

(二)防范农贸市场中治安风险要加大农贸市场管理执法力度

想要加大农贸市场管理执法力度,治安管理人员可以从“强化素质、规范执法、健全机制”这三个环节入手,对执法队伍以及执法水平正规化建设水平进行提升,因此,农贸市场治安管理人员要加大公安基础工作的长效机制建设,逐步建立起高效、统一以及灵敏的便民服务、行政管理、安全防范、危机处置以及预警研判等工作机制体系。对于治安形势变化要随时适应,要分析经济发展情况以及社会发展情况。

四、防范农贸市场运行风险之第三者的风险

农贸市场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第三者风险这一问题,所谓的第三者风险就是指农贸市场的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所存在的意外风险。第三者风险是农贸市场运行风险中无法预料到的一种风险,这就要求农贸市场管理者完善其管理方式,对于可能存在的风险要预防。在进行农贸市场第三者风险防范过程中,完善制度,依法操作。如果已经出险,就要及时抢救、及时报险,要注意与第三者沟通的问题,避免第三者发生争执或者冲突,作为农贸市场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原则,从第三者角度出发,结合具体实际情况来解决纠纷和争执,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农贸市场第三者风险防范时,要提升农贸市场举办者和经营者的素质和水平,端正自己的服务态度,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同时也要依法处理,既要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也要维护自己的权益。下面,笔者就对防范农贸市场运行风险之第三者风险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防范农贸市场第三者风险要求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在农贸市场日常运作中,安全措施是必不可少的措施,在实施农贸市场安全措施时,要做到坚持动态管理、动态宣传、动态设计,还要重视农贸市场中建筑物的质量,及时修理损坏的路面,做好跟踪保洁及时清扫路面垃圾,防止跌倒滑到事故的发生,强化对于火灾等安全隐患排除和治理工作,并且重视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在农贸市场日常运作中,必须要根据安全措施设计的要求以及安全演习的方案,运用网络计划这一措施,很好的分析农贸市场安全组织设计情况以及安全措施管理进展情况,结合农贸市场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农贸市场安全措施的实施,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重要原则。保证农贸市场安全措施的良好实施才能够很好的保证农贸市场运行风险防范整体质量。

(二)防范农贸市场第三者风险要求采取应急措施

第6篇:农贸市场体系范文

关键词:城乡商贸 协调度 主成分分析 对策

协调度是系统之间和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程度的定量表述,通过研究协调度可以很好揭示隐藏在系统之间及其内部要素之间深层次的作用规律(张仲伍等,2010)。协调度这一指标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定量探讨城乡协调发展状况,众多学者结合自己对城乡协调发展的认识从资源、经济、社会、人口等多角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城乡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和评价(王富喜等,2009;高新才,2010;薛红霞,2010)。将协调度引入商贸发展,探索城乡商贸协调度演变在城乡统筹研究和城乡商贸发展研究中均尚属首次。

本文以河北省为例,系统探讨2003年~2012年河北省城乡商贸协调度变化,定性和定量研究商贸资源在河北省城乡之间的合理配置和共享,为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市场一体化,推动河北省城乡互动发展等创造条件。

河北省城乡商贸发展现状

(一)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

城乡居民的收入状况直接影响着购买能力,从而为城乡商贸统筹发展提供经济基础。近年来,河北省城乡居民的收入状况不断提升,增幅较大。2012年,河北省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万元,达到20543元;乡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81元。2003年~2012年河北省城乡居民收入状况表明,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农村人均纯收入;河北省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不断增加,城镇平均涨幅为12.30%,农村平均涨幅为12.31%,城乡涨动幅度基本持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城乡统筹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城乡市场发展迅速

近年来,河北省城乡市场发展迅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交易水平不断提高。2011年,河北省商品交易市场4011个,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摊位306369个,成交额4430.60亿元。大型商业市场由中心城市不断通过连锁方式向周围郊县转移。2012年,农村地区专业批发市场达到127个,市场销售额达到了199.5亿元。消费品市场十分繁荣活跃。2012年,河北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9154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完成7001.4亿元,增长 15.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完成2152.6亿元,增长 14.7%。此外,在商贸流通领域开展的“家电下乡工程”、“万村千乡工程”等多种举措使得城乡市场规模,尤其是农村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推动了城乡商贸一体化的发展。

(三)商业流通方式和交易手段多元化

河北省以县城和中心城镇为重点,大力推行现代流通方式。鼓励有实力、有条件的市级、县级商业企业利用货源和管理优势,采取合资、合作、加盟等形式,建立分店、连锁店、批发点,通过发展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多种方式,将经营触角向农村市场延伸,提升和带动农村市场管理水平和层次。目前,河北省已初步确定了武安等56个试点县(市)及河北好日子集团等98家试点企业。在商品交易手段上,目前在河北城乡已形成批零兼营,经销、代销、包销兼产销一体经营,市场内交易、市场外交易兼营,期货交易与现货交易兼营等方式。

城乡商贸协调发展指标体系构建

(一)数据来源

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河北省经济年鉴(2004~2013)》、《河北省统计年鉴(2004~2013)》、《中国商业年鉴》以及河北省统计信息网、河北省商务厅信息网,此外还有大量数据分别来自河北省各级政府及其各职能部门的官方网站、政府及民间学者的研究分析报告、抽样调查数据、专题年鉴等。

(二)指标体系的建立

城乡商贸统筹评价指标体系是由一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并能采用量化手段进行量化的指标所构成的有机整体。依据指标选取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可比性、系统性等主要原则(王君,2012),选取2003年~2012年反映河北省商业发展环境和发展规模的数据资料建立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城乡人口数量(X1,Y1)、消费品零售总额(X2,Y2)、居民人均纯收入(X3,Y3)、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X4,Y4)、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X5,Y5)、电话用户数量(X6,Y6)、固定资产投资(X7,Y7)、消费价格水平上涨率(X8,Y8)、邮电处所个数(X9,Y9)、通车里程(X10,Y10)、商服就业人员(X11,Y11)等11个指标。依据上述指标分别建立城镇和乡村两个体系,用以确定城乡商贸协调度。

(三)研究方法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城镇和乡村子系统的综合发展值,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城乡商贸协调发展指数模型,对河北省城乡商贸发展协调程度进行测算。

主成分分析是利用降维的思想,把评价体系中的多个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一种统计方法(张萍等,2006)。这种方法可剔除多指标间的相关性和信息重叠,便于对城镇、乡村子系统进行综合实力评价。利用SPSS软件分别对两个系统10年的原始数据标准化以消除量纲影响并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系统相关矩阵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累积贡献率和初始因子载荷矩阵。选取特征值大于1、累积贡献率大于85%的前k个因子作为主因子。依据初始因子载荷矩阵测算出前k个主成分的特征向量Ak1、Ak2……Akk,将标准化后的数据与主成分的特征向量代入以下公式,求得各主成分(或主因子)得分fk:

fk=Ak1 X1+Ak2 X2+Ak3 X3+……+Akp Xp (1)

式中Ak1、Ak2……Akk表示第k个主成分的特征向量,X1,X2……Xp为标准化后的指标值。

根据主成分的贡献率和各主成分得分运用以下公式计算系统综合分值Fi:

(2)

参考诸多系统协调度的测算模型,依据经济学中效益理论和平衡理论,构建系统协调发展指数模型如下:

(3)

I为系统间的协调发展指数。

河北省城乡商贸协调发展水平评价

(一)计算过程

依据上述研究方法,将搜集整理的数据资料输入SPSS软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2003年~2012年城镇与乡村各主成分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如表1。

从表1中选取特征值大于1,累积贡献率大于85%的前三个因子作为主因子,它们分别以91.559%和88.986%的精度体现了原始指标体系。因此,针对城乡两个子系统,分别选取城镇人口数量(X1)、城镇居民消费品零售总额(X2)、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X3)、乡村人口数量(Y1)、乡村居民消费品零售总额(Y2)、乡村居民人均纯收入(Y3)作为两个系统的主成分。各指标的特征向量如表2所示。

将两个子系统中主成分的特征向量和标准化后的指标代入公式(1)中可得城镇商贸子系统和乡村商贸子系统中各主因子的得分fx和fy。以各主因子的贡献率作为系数,和主因子得分一起代入公式(2),即得到城镇商贸子系统和乡村商贸子系统的综合得分FX和FY(见表3)。依据计算出的综合分值绘制10年间的分值变化图,如图1所示。

图1中显示出,城镇商贸和农村商贸综合分值在近十年内总的趋势均为上升,但从上升趋势上看,城镇商贸子系统十年间的变化值基本随直线变动,而农村商贸子系统十年间的变化幅度较大,说明城镇商贸子系统各指标内部发展变化较农村更为协调。为了更加明确城乡商贸发展的协调状况,将测算出的城镇商贸子系统综合分值与农村商贸子系统综合分值分别代入公式(3),测算两个系统的协调度指数I (见表3)。依据表3中河北省2003年~2012年城乡商贸协调发展指数绘制城乡商贸协调指数变化图,如图2所示。

(二)协调度结果分析

协调度的变化区间一般为[-1.414,1.414],它的大小是由两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决定的。参阅相关文献资料(张晓东等,2001),根据协调度指数的变化,把协调度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为协调类型,协调度指数I在[0,1.414],且综合发展指数都大于0,表明两系统都在优化发展,呈现总体最优。二为调和类型,协调指数I在[0,1.414],且综合发展指数中有一个值小于等于0,表示该系统发展水平下降,由于协调指数还为正值,说明衰退系统短期内还可以接受,如果长期有可能阻碍系统发展。三为不协调类型,协调度指数在[-1.414,0],综合发展指数都小于0,或者有一个小于0,前者为严重不协调,整个系统处于衰退状态,后者是由于一个系统衰退时间较长造成的。

综合上述划分原则,河北省城乡商贸在2003年~2005年间,协调指数为负数,城镇和乡村商贸综合发展指数均小于0,表明在这几年整体协调度不高,甚至出现一度失调的状况。2006年协调度指数>0,城镇综合分值

从统计数据上分析,2003年~2005年间,虽然河北省城镇居民和乡村居民在居民人均纯收入、人均消费性支出等方面都有显著提高,但居民收入的增长以较大形式转化为银行存款,未能得到充分释放,购买力在这几年间显著偏低是影响农民消费水平较低的重要原因。因此城乡商贸综合协调程度偏低。2006年伊始,围绕解决农民买难、卖难问题,河北省全面推进“农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建设,对农村市场按“农家店”建设规范,发展连锁经营、统一配送,进一步促进了农村流通网络建设和改善消费环境。在2006年一年间,河北省新建和改造农家店1万家,有3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和3家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得到商务部重点扶持。2007年以后,河北省城乡市场均衡发展态势更加明显,特别是随着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农村市场发展不断提速,有力地拉动了消费的扩大,与城市市场发展差距逐步缩小,进一步推动了城乡商贸协调发展。

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综上所述,在研究期内,河北省城乡商贸协调度呈“S”型发展态势。受政策调整、居民消费观念转变、收入水平提高、市场工程建设等多方面影响,河北省城乡商贸发展协调度在2003年~2005年间曾一度失调,2006年进入初步协调阶段,2007年以后基本进入协调发展阶段。

(二)具体对策

1.增加农业投入,增强农村自我发展能力。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是增加对农村的投入,具体做法如下: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支出,建立农户贷款激励机制,缓解农户贷款难的问题;加大农民专业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商贸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提高资金使用的规模效益,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增强经济发展能力。

2.统筹城乡商贸规划,优化农村商业网点布局。商业网点是发展农村商贸业的基础设施,以连锁为主要形式的完善的商业网点体系是发展河北省农村商贸业的前提。为进一步优化农村商业网点布局,可采取发展与城市商业对接乡村连锁商业网点(易开刚,2010),在坚持新型农家店建设标准不降低、经营管理不走样的同时,放开对新型农家店数量和布点的限制,让有能力、有意愿的农村小卖部通过改造成为新型农家店。既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又能从整体上改善农村环境面貌、提升农村消费环境质量和市场档次。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产品流通。城乡基础设施要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快城乡交通、通信等区域性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高速公路、铁路建设,积极发展水运交通和航空港建设,加快区域内交通联络线、县及农村社区城乡公路网络建设,为物流、商流、信息流提速,形成城乡互通、方便快捷的交通体系,不仅方便城乡居民的沟通和交流,有力地促进城乡居民融合,而且也为农村物流、商流、信息流顺畅流动提供交通通信网络。交通的现代化渠道保障,大大促进农产品流通。其他设施配套应将城乡作为整体,发展城乡统一的供水、排水、能源、通讯和环卫等基础设施网络,统一配套教育、卫生、文体、商贸、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并适当向新型农村社区倾斜。

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规划和建设一批商贸购物中心,合理规划建设商业中心区,专业商品市场,逐步形成功能齐全,特色突出,具有较大区域性影响的新型商业中心,形成通畅的双向流通渠道。

4.将城市零售网络和批发网络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流通网络的整合。城乡零售网络体系的整合需要在“农村与城市零售网络共享消费品采购与配送系统,实现消费品进入农村市场”的同时,使“城市消费品与农村产品共享采购与配送系统,实现农产品进入城市市场”。 积极倡导大型连锁超市、商场等到农村安家落户,将统一配送,连锁经营的销售模式引入农村商贸建设中(张玉双,2011)。城乡批发市场体系的整合,一方面需要引导城市批发企业通过发展自由连锁建立农村零售网络,通过消费品采购和配送系统将消费品送到农村市场;另一方面批发企业也可以通过采购和配送系统将优质农产品送到城市市场。通过城乡零售网络体系、批发市场体系的整合实现城乡市场互动融合协同 发展、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张仲伍,杨德刚,张小雷等.山西省城乡协调度演变及其机制分析[J].人文地理,2010(2)

2.王富喜,孙海燕,孙峰华.山东省城乡发展协调性空间差异分析[J].地理科学,2009.29(6)

3.高新才,魏丽莉.中国区域城乡协调发展评价模型与案例分析[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7(2)

4.薛红霞,刘菊鲜,罗伟玲.广州市城乡发展协调度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J],2010.24(8)

5.王君.长株潭地区城乡协调发展的促进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6.张萍,严以新.港口与城市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及其应用[J].港工技术,2006(12)

7.张晓东,池天河.90年代中国省级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度分析[J].地理研究,2001.20(4)

第7篇:农贸市场体系范文

一、我国农业贸易促进工作面临的任务 农业贸易促进是指政府及相关组织为改善农产品对外贸易条件和环境,降低交易成本,增加交易效益,推动贸易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近年来,我国农业贸易促进工作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各级政府部门、中介组织以及部分企业已着手开展农产品国际市场开拓工作,诸如:建立健全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指定专门机构对农产品出口提供技术服务,对优质农产品实行出口免检;实施农产品食品认证补贴制度,建立农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实行农产品出口支持政策,包括农产品出口退税、出口信贷支持、出口信用保险等;开展系列农产品贸易促进行动,鼓励和支持中介机构和企业开展市场调研,组织参加国际展览展示、推介会等促销活动;国家及部分省市还多渠道筹集建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农产品营销促销工作等。但就总体而言,我国农产品国际市场开拓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不仅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距离,而且与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和人世后新情况的要求相差也甚远。在农业贸易促进工作中,政府公共服务缺位、规划指导滞后、鼓励政策乏力、支持资金不足、营销促销工作缺乏针对性、系统性、连续性、协调性的问题同时并存,直接影响国际市场开拓工作的有效性,因此,我国的农业贸易促进工作面临着艰巨的任务。 二、世界主要农业大国促进农产品贸易的普遍做法 世界主要农业大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和支持农产品市场开发工作,不断加大境外市场开拓工作力度,为本国农产品营造良好的贸易环境。尽管他们的机制不尽一致,做法各有所异,但都对推动本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比较普遍的做法主要包括: (一)设立专门的贸易促进机构 美国、加拿大、日本及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政府均设有专门机构负责制定或提出出口促进政策、参与对外农业谈判、提供信息和服务支持,同时还有分布全国甚至全球的中介机构参与具体执行出口政策,形成了政府部门与中介机构、中央(联邦)政府和地方(州、省)政府、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国内与国外密切配合的出口促进网络体系。美国联邦政府成立了包括14个部门在内的海外贸易促进委员会,在国内分设区域性食品出口服务机构,联邦政府农业部在海外设有农业服务局,州政府农业部设有农产品出口局,此外还有100多个各种协会和农业团体,协助政府开展农产品国际市场开拓工作。加拿大联邦政府农业与食品部设立市场与产业服务局,负责加拿大农产品贸易服务,各省政府农业与食品部设有农产品出口部。联邦政府农业与食品部市场与产业服务局设有国际市场处,省政府农业与食品部设有农产品出口部。印度商务部设立农产品和农产品加工食品出口开发局和海(水)产品出口开发局,分别负责农产品和海(水)产品的开发、管理及开拓国际市场。2002年3月,印度政府为促进农产品出口,进一步明确了20个重点农业出口区。2003年,印度政府又成立了出口促进委员会,专门负责出口产品市场开发业务。 (二)为农业贸易促进提供财政支持 绝大多数WTO成员国尤其是农产品出口大国都利用“绿箱”政策,投入专门资金用于对农产品的促销营销服务。美国、欧盟近年来用于农产品促销服务的资金增长迅速,占农业一般服务支持的比重分别上升约70%和45%。2005年,美国国家财政预算安排农产品海外市场开拓资金为6.5亿美元,相当于当年该国农产品出口额的1.05%。在实施的新农业法案中明确规定今后10年美国对农业出口实施的各种补贴和财政支持总额将达1900亿美元。日本2005年直接用于农产品国际市场开发的资金为6.56亿日元,相当于当年农产品出口额的0.2%,2006年该项资金翻了近一番,达12.58亿日元。瑞士工业品和农产品出口不足我国的1/3,但用于国际市场开拓的预算竟高达4400万瑞士法郎(折合2.2亿元人民币)。韩国政府在颁布实施的《农产品流通改革具体推进对策》中,规定用于农产品营销促销服务的资金达242亿韩元(折合1.76亿元人民币)。 此外,一些国家还针对某一特定目标市场给予特殊的资金支持。如美国政府明确规定,在每年2000万美元的国际禽肉市场开拓基金中划出200万美元专款用于中国禽肉市场开拓;土耳其政府为其国产榛子进军中国市场,一次性资助200万美元,将其广告直接做到了北京的公共汽车上。 (三)为农业贸易促进提供公共服务 政府提供的各种出口促进公共服务内容包括:一是强化多边、双边贸易谈判工作,争取有利的农业贸易环境和“游戏规则”,有效地运用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和贸易救济措施,实现农产品公平贸易。如美国、欧盟、巴西、印度等国在多边和双边的农产品贸易谈判中始终坚持强硬条件,尽最大的努力为本国争取有利的条件。二是开展农产品出口市场调研。为便于对国外农产品市场趋势做出综合分析判断,各国都积极开展农产品出口市场调查研究。世界主要农产品贸易国家如美国、欧盟、加拿大、印度、巴西等,在其驻主要贸易伙伴国使馆派有农业参赞或专员或设有农业贸易办公室,一些国家的农产品协会或商会也在主要目标市场设有办事处,这些机构和人员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所在国农产品生产、消费状况和贸易前景等重要市场信息,收集和整理并加以系统的分析,对不同出口市场的未来贸易发展做出准确的判断,为政府和企业决策提供依据。三是提供信息服务。构建完善的市场信息网络,向农产品生产者和出口企业提供有效的信息是各国开展贸易促进工作的共同做法。如美国推行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已有近90年的历史,其农业信息化程度甚至高于工业。美国国家立法明确政府管理职能和制定信息服务工作规范、标准,形成了一套完善、规范有效的信息服务体系和制度,美国农业部海外服务局通过互联网和出版物向美国农民和农产品出口企业农产品贸易相关信息,内容覆盖农业生产经营指导、技术推广、国际农产品供应形势、市场信息、技术标准、各国农产品贸易政策法规、农产品价格动态等各个方面。 (四)为农产品出口提供相关的金融服务 一是提供出口补贴。当一国农产品国内价格人为地高于国际价格时,政府为实现产品的海外销售,以现金支付形式进行补贴,鼓励产品出口。目前,WTO成员国可使用的出口补贴共计136.7亿美元,其中125.5亿美元由发达国家使用,欧盟最高,为85亿美元,挪威、瑞士其次;美国近6亿美元,发展中国家仅为11.2亿美元。此外,印度政府尽管已逐步取消对农产品出口的直接补贴,但对水果、蔬菜、花卉、禽类和奶类产品的出口提供国际空运补贴,每吨补贴170美元。二是提供出口信贷。为外国食品进口商提供优惠银行贷款以鼓励其购买本国产品,一些国家政府在直接信贷、还款期限、本金偿还、延期支付、循环信贷和保险费用等方面予以大量补贴。美国是提供出口信贷最多的国家,金额达到120亿美元。加拿大的联邦出口发展银行也向国外进口商提供投标押金。印度政府在2002年出台的进出口政策中也规定银行为农业出口区的农产品加工者和出口商提供出口信贷,用于农民种植作物所需投入品的成本和农产品出口促销营销活动。三是提供信贷担保。美国通过进出口银行为农产品出口提供85%的贷款风险担保,商业银行承担另外15%;加拿大通过农业金融服务公司为农业企业提供数量为总额度85%的出口信贷,只收取3%的担保费。此外,美国进出口银行还帮助农产品出口企业解决贸易中的资金不足、收汇风险等问题,同时还向客户提供海外市场信息、推荐经纪人、推荐投资项目、寻找海外买主等相关服务。 (五)组织和支持商协会及企业实施市场开发行动 各国组织开展的海外市场开发行动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在本国举办的国际性农业展览、组织本国企业赴国外参加各种农业专业展览、支持邀请资助国际购买商来本国采购农产品、组织或支持各类协会召开贸易洽谈会、产品推介会、研讨会以及以文化推介的方式进行的系列宣传活动等。法国政府每年拨款1.5亿法郎(折合2.3亿元人民币)重点支持法国食品和农产品推广协会等3个协会开展农产品国际市场营销促销工作。仅举办巴黎农业展览会一项,法国农业部即提供700万法郎(折合1100万元人民币)的资助。2005年,日本政府财政用于支持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开展农产品展览推介的费用达l亿日元,该机构每年都组织本国的优质、优势农产品和海产品参加或主办一些有国际性的推介活动。欧盟、加拿大、印度、韩国等的对外贸易机构每年都有计划、有选择地组织和支持本国企业参与到不同的海外市场开发活动中来,广泛推介本国农产品,直接推动农产品出口。有关研究资料表明,近年来,各国政府支持有关民间组织开展农产品国际市场开拓业务的力度越来越大,呈强劲增长的趋势。 三、对我国农业贸易促进工作的启示 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和众多处于竞争劣势的国内农业产业、产品和企业,如何加大和强化政府支持农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力度和 手段,帮助农业在竞争中求发展,以稳定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农民利益,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新的重要任务。为此,在WTO规则允许范围内,借鉴国际通行做法,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完善公共服务,营造良好的农业贸易环境 农业贸易促进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涉及面广,工作要求高,需要各部门和各地方的积极配合和协助,应该加强领导和宏观规划,进行相应的体制调整和政策支持,切实加大对农业贸促工作的宏观指导和服务工作力度。一是在多边和双边贸易谈判中为农产品贸易争取有利的条件,最大限度地保护农业及农民的利益,把国际贸易对农业产业的影响和损害降至最低限度,同时要尽快建立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建立预警和检测体系,必要时及时依法采取贸易救济和保护措施,维护公平贸易,保护国家利益。二是要制定长远的农产品国际市场开拓目标和战略规划。根据国内农业产业的发展及内需状况,在详细分析农业产品优势以及出口利益前提下,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制定不同的市场开拓战略,选择有效的推介方式和措施,有计划地开展市场开拓业务。三是加强对出口农产品市场的调研,了解并定期农产品出口指导意见。提供消费目标市场国家对该产品的品质、质量安全、卫生标准、市场价格等信息,引导农民选择发展在国际市场相对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有效指导农民生产。四是组织开展企业培训。根据我国农业企业规模小、势力弱、国际市场营销经验不足的实际情况,应抓紧进行企业市场营销人员的培训工作,培养一批既懂专业又懂市场的农产品营销人员。 (二)整合资源,建设一支专业化高效率的农业贸易促进队伍 我国目前的农业贸易促进队伍松散、职能分割、各自作为,不利于贸易促进工作的有序进行,应进行资源整合,提高工作效率。一方面,要加强政府系统农业贸易促进体系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协调机制,加大指导力度,以充分体现贸易促进主渠道的作用;另一方面,应建立以各类商、协会和农业专业协会为主的农产品贸易促进组织。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共有全国性农产品行业协会48家,省级农产品行业协会约400家,县、市级农产品行业协会上万家。总的来看,这些农业行业协会通常做一些信息收集和、产品评优和展销、人员培训和技术交流等工作,但其职能主要侧重于生产、加工和国内流通,在促进农产品出口方面的能力和手段有限。应逐步强化其国际市场开拓职能,充分发挥商协会在协助解决国际贸易纠纷、实行品牌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方面的作用。同时,要制定行业服务规范,加强管理;要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强化行业内部监督,自觉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要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及服务质量。 (三)不断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 针对我国农业贸易促进起步晚、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促进工作手段弱等现实情况,充分利用WTO农业协议的“绿箱”政策,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扩大农产品促进专项资金规模,一方面,各级财政要增加贸易促进资金预算,加大政府一般服务中对农产品营销促销的资金扶持力度,目前我国由农业部门掌握使用的农产品营销促销资金每年只有1700万元,且这一额度已维持了5年,应该逐年有所增加;另一方面,在现有的中小企业外贸发展基金中要加大用于扶持农产品出口企业的份额,尤其是对中西部地区的农业企业应放宽支持条件。此外,要多渠道、多环节筹集资金,农产品出口企业本身也应重视国际市场开拓工作,增加营销促销资金,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 (四)进一步完善农业对外贸易政策 一是出口政策。取消对大宗农产品的出口数量限制和统一经营,鼓励所有具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业参与农产品外贸经营。为防止放开出口经营可能出现的国内企业无序竞争和出口交货价过低的现象,建议由行业联合会协调出口价格。制定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检疫标准,简化农产品出口检疫检验流程,对鲜活农产品的出口运销,航空、铁路、交通部门要保证运输,建立绿色通道,加快通关速度。二是金融支持政策。对资信良好的农产品出口企业,运用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等手段,及时满足其资金要求,并提供融资、结算、信息咨询等服务。对企业收购出口农产品的合理资金需求,允许企业凭出口“订单”或出口信用证优先给予信贷支持。要按照国家外贸发展基金的有关规定,对符合使用条件的农产品出口项目融资予以贴息。降低出口产品运输检验检疫收费标准并给予一定补贴,以降低出口成本。三是税收支持政策。农产品出口企业优先享受国家“免、抵、退” 税政策。调整初级农产品和加工制成品的低退税率结构,按照增值税征税率进行全额退税。 (五)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推介促销活动 一是打造境内有广泛影响力的一流国际型农业展览。有计划有重点地举办和支持一批社会效益好、已基本形成规模的境内国际性农业展览会,做大做强做出品牌。借展览会平台,广泛邀请国际购买商来华参加各种相关的贸易洽谈活动,降低国内企业建立海外贸易关系的成本和增加出口的机会。二是鼓励和引导企业有针对性、有选择地参加境外一些国际知名品牌展览。加大对地方、企业、协会境外办展和参展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参展过程中,注重国家整体形象,着力于国家品牌和地区性品牌推介。三是开办网上展厅。借助互联网这一现代推介媒体,为企业及其产品搭建网上宣传及交易平台,办成永不落幕的展览展示交易会。四是开展文化促销活动。以引导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为主要目的,举办诸如产品周、美食节、文化节等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促销和推介活动,宣传介绍产品知识及特点,达到推介产品、引导消费进而实现贸易的目的

第8篇:农贸市场体系范文

城北大市场建设在发展县域经济中带给人们的借鉴和启示有以下三点:

启示一:城镇化和县域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倚重于市场流通的带动。

城北大市场于年7月建成投入运营。它使经营者有了场地,农民有了销售渠道,商品流通有了规范化管理。结束了简易货棚式和“马路市场”的历史,也大大方便了消费者。

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化的推动,城北大市场经营不断增加,经营范围不断扩大。从业人员发展到3000人以上,年交易农产品2.8亿公斤。市场储藏、加工、配送、产品安全等各项设施不断完善。交通条件较好,市场辐射面大,每天向等地发运农产品。同时也保证我县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的需要。

城北大市场的建设,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全县蔬菜面积最多的时候发展到7000亩,由过去小菜园式的发展到专业大棚工厂化生产模式。60%的水产品通过城北市场远销外地。禽蛋业由集贸市场和专业合作社,加上专业场、专业户流通体系的行成,大大促进禽蛋业的发展。现在全县万只以上专业场388个,3000只以上专业户4000多家,成为我省最大禽蛋生产基地。

启示二:推进了流通领域的全面开放,建立起促进消费的长效机制。

集贸市场联结生产和消费。一个比较稳定市场体系的建立,使农民依靠市场安排生产,保证农业生产稳定健康发展。进一步向订单农业合同制方式进行,减少和避免生产风险。在整个商品流通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集贸市场的作用,加快商品流通的速度,减少中间环节,大力发展直供配送物流业务,降低流通成本,把利益让给农民,又保持物价的稳定,维护了消费者的权益。

以集贸市场为中心的大流通的形式,大大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门路,广阔市场是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

启示三:做好城北大市场转型升级,建立新的流通体系迫在眉睫。

城北大市场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市场主体规模偏小,农产品交易区过于狭窄,仓储、冷库、保鲜加工、物流等服务设施严重不足,食品安全监管、卫生消防缺乏,跟不上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必须转型升级,建立新的大型农贸市场园区迫在眉睫。

要做好大型农贸市场园区建设,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坚持市场化运作,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1、抢抓机遇、科学规划,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市场流通体系。从层次讲,以农家店为基础,乡镇为初级市场,县里作为中心市场;还要形成生产专业户、场、经纪人、专业合作社到农贸市场的流动体系。中心市场发挥联系面广、市场功能齐全、交通便利、信息多等优势作用。在市场变化的情况下,还要起着“蓄水池”的调控作用。从而保证整个流通领域的正常运转。

第9篇:农贸市场体系范文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产品贸易额不断增长,而日本是最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市场,2001年中日农产品贸易总额为57.2亿美元,占到了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额的35.78%。但从2002年开始,由于受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的影响,致使中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出现了较大波动。此外,在金融危机、经济波动等宏观环境的影响下,2008年和2009年,中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出现了负增长,直到2010年,中日农产品贸易才走出困境,恢复增长。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是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问题,但由于中国农产品质量欠佳,农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问题突出,没有取得国际身份证,给中国农产品企业在国际竞争中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此外,日本为维护本国农产品市场,针对中国农产品出台了众多政策措施,激化了两国的摩擦,2002年的冷冻菠菜事件,2004年的禽流感疫情事件,2006年的“肯定列表制度”,以及2008年初发生的“饺子中毒事件”,这一系列事件都是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激烈的集中体现,对中日农产品贸易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峻的挑战。

2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

当今世界正逐步走向一个相互影响的有机统一体,各国贸易更加频繁。但是由于各国存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使得贸易摩擦难以避免。此外,关于农产品贸易问题,国际没有统一制定可以参考的标准,各国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作出决策,增大了贸易摩擦发生的概率。除了国际方面的因素之外,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发生的原因可以从中日两方分析。

2.1中国方面的原因

(1)我国农产品质量较差。

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环境的污染,在当今时代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致使我国农产品污染不断加剧。我国是化肥使用大国,虽然近几年此状况有所好转,农产品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距离国际标准还有一段距离。中国个别的农产品质量较差,并且其中存在化肥、农药等残留超标问题,日本常以我国的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为理由对我国农产品实行非关税壁垒,我国农产品本身的质量问题导致了中日两国的农产品贸易摩擦。

(2)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单一,且以为初级产品为主。

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并且日本为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第一大对象,在2010年,中国对日本的农产品出口配额占中国对全球贸易配额的18.72%。并且我国出口的农产品多以初级产品为主,加工制造技术还十分不成熟,与其他国家相比没有绝对的竞争优势,因此,一旦出现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就会对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出口造成强烈的冲击。

(3)外贸体制不健全,监管体系落后。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农产品出口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外贸体制。由于缺乏组织的领导和协调,农产品难以形成一致的价格,对外报价时尽量压低造成恶性竞争,影响了农产品出口的秩序,并且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遭受损失的往往是农民,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农民追求短期利益,农产品以次充好。此外,我国农产品的监管体系落后,没有专门的机构和组织来联系组织农产品的生产和出口,相关技术也很不成熟,给不法农民和商人创造了“可乘之机”,使得一些质量不合格的产品流落到国际市场。

2.2日本方面的原因

(1)为保护国内市场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农业是一个国家中的基础产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如果农产品完全依靠进口,一旦发生经济危机就会威胁到国家的安全。而日本耕地面积仅有504万公顷,大部分农产品依赖进口。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农产品相当于日本农产品价格的10%左右,以绝对的优势进入了日本市场。为了保护本国农民的利益和农产品的发展,日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实行贸易保护政策,对进口农产品征收很高的关税和对一些农产品要加征国内批发价,不仅控制了农产品的进口总量,而且提高了农产品价格。2010年,日本的食品自给率从以前的40%提高到45%,实现国内食品生产、进口及储备的稳定平衡,确保对居民食品的稳定供给。日本在全球经济发展放缓的经济背景下,实行自由贸易保护是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

(2)日本农产品缺乏竞争力。

近年来,在日本农产品市场,除了中国出口占有较大比重之外,越南、巴西、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国对日农产品出口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日本农产品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日本制造业迅速发展,但是人口老龄化趋势和生产成本过高等因素,使得农业发展趋于衰退,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下降,日本农业部门的生产率相当于美国的十分之一左右,而价格水平却是远远高于国际水平。日本国内市场高居不下的农产品价格,为其他国家农产品进口提供了条件,中国因为价格优势和地理优势大量进入日本市场。日本农产品缺乏竞争力,因此只能通过设限措施来保护本国农产品。

(3)消费者观念的转变促使技术贸易壁垒的产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之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健康卫生的饮食习惯,消费者的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改变。日本为发达国家,居民消费者对食品的要求标准也相对较高,绿色、健康、无污染为其基本的要求,因此对农产品的进口制订了严格、复杂的技术标准。但是日本的检验检疫制度过于苛刻,如日本厚生劳动省制定的农药残留标准(MRLS)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许多。另外,WTO相关规定为贸易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产生提供了某些依据和依靠。

3解决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的对策

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频发,严重影响了中日两国贸易关系的发展,我们必须采取必要的策略缓解贸易摩擦,加强两国经贸合作,充分发挥中日两国的贸易互补优势,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为此我们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提高农产品质量。

近些年日本频繁对我国农产品发难,很大部分都是利用了我国农产品质量不高这一缺陷。中国要想缓解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就必须提高本国农产品质量。首先,农民和企业应该树立以科技促发展的经营理念,摒弃重量不重质的生产模式,以环保、健康、绿色的方式进行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不断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确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另外,在产品准入制度和检测标准上的提高改善也是促使企业提高农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相关管理部门结合当前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对农产品农药残留的检测标准,在国内制定统一的农产品质量标准,提高我国农产品检验检疫水平,缩小与国际标准的差距,从而在源头上就提高出口农产品的质量。

(2)完善我国农产品出口管理体制。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间较晚,农产品出口管理体制还不健全,要想在世界贸易中占据有利地位就需要完善我国农产品出口管理体制,为我国农产品出口保驾护航。首先,建立农产品出口预警机制,通过预警机制收集国际农产品市场出口信息,特别是针对日本农业部和海关部门,为我国外贸企业对日本出台的农产品出口限制提供应对的准备和预案。其次,完善出口农产品质量检测制度。在原有检测制度的基础上,发挥中立机构和政府部门的监督作用,减少出口企业通过寻租而降低出口产品质量的情况,严格把守出口农产品质量。最后,还可以奖励优质产品出口企业,对于优质出口品牌和企业给予出口免检或者是资金奖励等措施,从而引导出口企业自觉提高出口产品的标准。

(3)实行多元化市场战略。

日本是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第一大对象,在农产品对外贸易额中占有很高的比重,过分狭窄的销售市场,会加大我国对其的依赖程度,一旦发生贸易摩擦或是经济的动荡就会对我国农产品市场,甚至对整个外贸易市场造成强大的冲击。因此,我们应该实行多元化市场战略,实施出口市场的多路径化,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制定不同的出口政策,重点发展扶持新兴市场、稳定东南亚市场、积极开发非洲和拉丁美洲市场,实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合理分布的市场结构。因此,我们就应该加强市场调研分析,了解目标市场的消费者的偏好,进而“对症下药”,同时有针对性地打造本国的农产品品牌,拓展我国农产品的市场。实行多元化市场战略,利用不同的出口市场规避风险,促进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

(4)积极使用WTO规则。

WTO是一个建立在复杂规则体系之上的多边贸易组织,每个成员国都承担了非常广泛的义务,也享受到相应的权利。WTO的核心工作之一就是确保WTO各项协议的实施,保证所有成员国履行义务和承诺,废除各成员国与WTO各项协议不一致的有关措施,以维护多边贸易体系的稳定。协商解决贸易争议是首选,也是WTO所要求的。我们应该加紧对WTO规则和协议的研究,在中日农产品发生摩擦时,积极使用WTO赋予的权利和措施,减少贸易摩擦危害。例如,可以充分利用《农业协议》中的“绿箱”措施,加强对农业的保护和支持力度。“绿箱”措施包括一般农业服务支出,粮食援助补贴,粮食安全储备补贴,单亲家庭农场补贴,自然灾害救济补贴等一系列措施。

(5)建立农产品行业协会、商会等协调组织。

农产品行业协会、商会等非政府组织在农产品对外贸易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我国农产品行业协会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组织形式还很不规范。我国应当顺应时代的要求,不断的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行业协会、商会等协调组织,在贸易摩擦中积极协调、斡旋,加强交流,缓解矛盾冲突,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利益。主要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完善和建设:首先,通过农产品行业协会、商会等协调组织建立倾销和反倾销的监督机制,并充当反倾销的人和应诉人,在农产品贸易过程中受到不公平待遇,由其作为代表与出口过进行协商。其次,在相关检测设备和技术应用上,行业企业可以合作开发,节约成本,增强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再次,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商会应该协调农产品在不同市场的分布,避免在同一市场上数量过分集中,减少遭受反倾销和贸易摩擦的可能性。总之,建立农产品行业协会、商会等协调组织等促进市场机制的规范化和秩序化,更好地促进中日农产品贸易的进行。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