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物理教育论文范文

物理教育论文精选(九篇)

物理教育论文

第1篇:物理教育论文范文

近几年来,物理教育工作者从文化角度对物理学和物理教育教学已经作了一些趋于系统化的研究,但一个现实问题是至今对“物理文化”还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定义。就目前已发发表的文章和著作中出现的对物理文化的定义来看,大多都是站在文化学角度,将“物理学”装在“文化”这个什么都可装“框”里边。

这样的处理,从完善科学文化学研究角度上来说可能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但对于物理教育教学来说,不易起到拓展思路的作用,至少可以说没有发掘出物理文化潜在的教育价值。因此,我们认为,不能脱离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和物理教育而单从文化学角度去定义物理文化,否则,会掩盖物理文化应具备的一些文化价值及文化特性。本文就是基于对物理学的发展以及物理教育教学两个方面的考虑,从分析已有众多定义的文化概念入手,重新界定了物理文化,并探讨其对物理教育的启示。

二、物理文化定义

1文化

对文化的定义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美国文化学者A·L·克娄伯和C·克鲁克洪合著的《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一书中,对当时能搜集到的160多种文化定义做了详细研究并予以分类,具体概括为列举和描述性的、历史性的、规范性的、心理性的、结构性的和遗传性的六种类型。[1]造成这种文化定义混乱繁杂现象的原因不外乎三个方面。其一是人类文化本身具有复杂多样性;其二是研究文化的学者有各自不同的学科背景;其三是即使是同一学科背景的学者,由于其研究的角度和目的不同将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考察众多的文化定义,对于文化的外延存在两种不同理解。一种是综合式的文化定义,如《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文化定义: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这种综合式的文化定义实际上是从外延上明确了文化的范围。按这种文化定义,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财富,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社会产物都可以冠之以文化概念。这种定义最大的缺陷是容易让人把文化看成静态的成果,而忽略了文化的发展特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文化能够“化人”——即塑造人——的重要特性。另一种是整体式的文化定义,如泰勒的文化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风俗,以及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习惯在内的复合体。[2]这种整体式的文化定义并不是指出了文化的外延,而是说明文化的组成部分,强调的是作为一个集合概念的文化。按照这种文化定义,整体中包含的部分如信仰、艺术等不能称之为信仰文化、艺术文化等,而只能称之为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大多数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都倾向于整体式的文化定义,但同时又反对穷尽外延式的宽泛的定义,他们引用社会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群体”,从而避开了关于整体的文化定义所带来的逻辑矛盾。按照他们的理解,文化是相对于人类群体而言的,是由人类群体所编制的意义的网络[①]。不同的人类群体创造了不同的文化——即不同的符号和意义的网络,不同的文化又代表了不同群体所具有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这种文化定义在近代得到了很多研究者的认同并得以发展,如英国学者A.布洛克等人认为“文化是一个共同体的社会遗产:由一个民族(有时是故意的,有时是通过预见的相互联系及其结果)在他们特殊生活条件下不断发展的活动中创造并且(虽然经过各种程度不同的变化)从一代传向一代的物质手工艺品(工具、武器、房屋、崇拜、政府、娱乐、场所、艺术品等)、集体的思想和精神制品(各种象征、思想、审美观念、价值标准等)以及各种不同的行为方式的总体”。[2]

2物理文化

国内已有的对物理文化的定义,基本上都是综合式的文化定义,如解世雄先生在《物理文化论》一书中将物理文化定义为“物理文化是世界历代物理学家在创建物理学过程中,发现、创造和形成的物理思想、物理方法、物理概念、物理定律、物理语言符号、价值标准、科学精神、物理仪器设备以及约定成俗的工作方法的总和”。[3]这些关于物理文化的定义,是以建立物理文化学这门学科为出发点的,所以研究的内容以及研究方法是以文化学研究为范例的。由于综合的文化概念自身的缺陷(如前所述),容易限制对物理文化进行更加深入和广泛研究。

要对物理文化做出较准确的界定,究其困难,除了来自文化这一上位概念定义的因素影响之外,还有着更直接的原因。对“文化”这一词汇的定义,由于主要目的是区分“文化”与“非文化”,于是要从众多文化现象中抽象出来代表着众多文化现象的本质的(起码是普遍的或共同的)性质,因而它必然是高度抽象的和泛指的。而“物理文化”的实在性,又要求它是具体的和特指的,要能区分“物理文化”与其它具体文化,譬如“科学文化”、“数学文化”等。而要想从本质上而非简单地从字面上区分物理文化与其它具体文化,则需要考察物理文化从起源到基本形成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

文化形成的一个标志是文化共同体的确认,也就是该文化的稳定的创造群体的形成。作为物理文化的创造群体——物理科学共同体[②],它的形成是在近代科学革命之后,以牛顿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的产生为标志。众所周知,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物质结构及物质运动一般规律的科学。它的起源,内源于人类对自然界的好奇与探索,外源于人类生存和生产力的发展。从古希腊先哲对物质本原的探索(如德莫克里特的原子论)到亚力士多德对力与运动关系的思考,从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到墨家对力与运动的本质的认识等等,都是古代物理学的成就。其特点是:研究者大多属于哲学家和神学家、研究方法基本上属于猜测和思辨的阶段并具有神秘主义色彩,其结论缺乏广泛的认知群体。随着文艺复兴运动和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自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拉开了近代科学革命的序幕,人们逐渐开始摆脱神学和经院哲学的束缚,研究方法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如培根的经验归纳法、笛卡尔的理性演绎法、伽利略的实验和数学结合的实证法等)。随着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和得到公认,在科学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研究群体——物理科学共同体。此后,随着物理学理论和物质性成果的发展、扩展和其辐射作用,使得不但物理科学共同体的独立性逐渐增强,而且具有了更广泛的社会认知群体的基础,从而进一步有力地推动了物理文化的发展。

考虑到物理文化的整个形成过程,我们借用“群体”以及“意义网络”两个基本概念,将物理文化界定为:物理文化是由物理科学家群体在认识物理世界和相互交往中自觉形成的一种相对独立、相对稳定的社会意义网络。处在这个意义网络中的有物理科学研究者、物理科学语言符号、物理学的科学方法、研究成果、精神与价值观念及其共享群体。这里,物理科学共同体是由物理科学研究者组成的特殊社会群体,是物理文化的创造主体;物理科学语言符号是用于物理科学共同体内部相互间的交往以及成果的表达工具;物理科学方法是物理科学工作者在研究过程中所借助的并导致了成果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研究成果是物理学的理论、实验和实践性产品;共享群体是物理文化所辐射的广泛人类群体也是物理文化的受用主体。

3物理文化精神

就字源上来说,精是提炼或挑选之意,神是能动的作用之意。从此角度讨论,一种文化的文化精神应是在该文化发展过程中被筛选出来的,且被共同体所认可的一种具有内在动力功能的高度抽象和概括的概念。其集中表现于文化共同体对价值取向的追求和行为的方向。也正是这种文化精神指导该种文化不断前进。

第2篇:物理教育论文范文

1.方法

(1)课堂教学是五年制高职物理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主阵地。物理教育的课堂教学,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教师在课堂讲授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应将这些蕴含在物理知识中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拓展开来,有意识地讲授给学生。

(2)物理实验是五年制高职物理教育渗透人文教育的重要环节。比较法、替代法、累积法等都是物理实验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在研究物理实验的同时,学生的探究精神、主动学习的意识、创新意识都得到了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诚信的品质也得到了提升,相互合作共事,经受挫折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3)教师队伍是五年制高职物理教育渗透人文教育的关键因素。教师的言传身教在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互动过程中,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学生。有位专家说:“要成为一流的人才,就要在一流的环境里,跟一流的导师在一起”。教师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人才的关键。教师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增加自身的人格魅力,熟悉掌握五年制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要求,为社会培养出真正高素质的人才。

2.意义

(1)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就在于培养人文精神,就是一个育人的过程。在物理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就是在物理学科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人性发展,着重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加强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和自强精神,让学生拥有坚忍不拔的毅力,乐观向上的心态。

(2)在物理教育中,激发学生对物理科学的热爱,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在物理试验中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协作,让学生在未来进入社会的时候,能够把自己学习到的物理知识与社会相关的物理实际问题相结合,加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在走上社会大舞台时不仅有良好的公众道德,也有优秀的职业道德。

3.人文素质——成功之路必备

在物理教育中,是否还记得布鲁诺在被火烧死前那震撼人心的话语;牛顿在被一个苹果砸到后感悟的万有引力定律;贝克勒尔被放射性灼伤的胸口;居里夫人在艰难工作条件下,发现镭后,不要商业性专利,让镭为全人类服务,一生都奉献给了放射性研究。这些科学家的人格魅力和奉献精神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科学史上,每一位科学家都留下了属于自己的感动世界的精彩。这些科学家的光辉事迹是值得铭记于心的。在物理课堂上,我们把这些知识传输给学生,就是希望学术能够被这些伟大的人性之光所感染,并期望学生也能够成为这样的人。

我国著名物理学家说过,物理学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美的发现。不论是在物理课堂上,还是在实际的生活当中,反映物理事物的特征及其规律的物理知识是丰富多彩、无处不在的。不同的物理知识通过内在联系被和谐的统一起来,展现出一幅变化万千却又和谐统一的画面。例如,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提示了力、热、电磁、光和化学等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统一性。这些都有助于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让学生在物理教育中发现物理美,帮助学生形成优雅的人文形态,使其具备蓬勃的精神状态、优良的处世作风、端正的生活态度、得体的话语表达、严谨的行为范式,为学生以后的成功之路打下了坚不可摧的基石。

二、结语

第3篇:物理教育论文范文

中学物理教材中有许多课文不是给学生方法论、世界观的有向引导,就是给学生某种高尚情感的感化、积极思想的陶冶和人生观的启迪,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成为渗透德育的方向,这些教育,在常规施教中应落实在三个方面。

1、爱国主义是德育的中心内容,向学生介绍我国在物理学方面对世界的杰出贡献,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宣传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科技工作者奋发图强的事迹,加深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把我国某些科技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真实地亮给学生,激发他们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献身的雄心壮志。

2、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最高成果。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认为哲学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他坚持实践,成为近代物理学的巨人。如果教师能把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与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点去分析、阐述物理现象和规律,用哲学思想把物理教学上升为观点和思想方法的教学,就不仅能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近代物理知识,而且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掌握方法论都有积极作用。

3、道德品质教育以向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为主。介绍科学家发现定律和原理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求知、务实求是的态度,勇于探索、敢于革新的品质。例如,?焦耳在极困难条件下用30余年时间,除了400次实验,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能量守恒定律,法拉第经历10多年研究,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以这些名人专家、伟人学者的事迹为楷模,引导学生自我解剖,解中贝新,剖中有生,净化心灵,优化素质。

二、针对学生实际,紧扣教材,做到有机渗透。青少年善于憧憬,但对资产阶级的侵蚀缺少抵制力度,如果教师只是敷衍地提一句“要学习某某人的精神(或品质)”,或在宣讲知识之后,加上一勺香油——说几句原则话,生硬灌输德育是毫无效益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掌握知识,懂得自然科学原则和社会学规律,能够很好地回答问题及获得很好的分析——所有这一切还不等于德育教育。”因此,我们在德育因素比较突出和集中的教材中应集中渗透德育。如在说明火箭照片时介绍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以技术成熟、继承性好、可靠性高、适应性强、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等特征已步入世界航空发射技术的先进行列。可见,爱国激情和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是科技工作者成功的支柱,实践证明感情的陶冶往往要比其它德育方式牢固可靠,情感通融,学生的思想境界就能升华。

三、改进教法,提高艺术,做到灵活渗透。

不同教材,德育方法迥异,要灵活生动渗透德育,须讲求教学方法的艺术。

1、德育渗透应力求新。有些老素材要陈话新说。比如,旧中国发明的火药却填进了英帝国的炮膛,成了轰开我国南大门的帮凶;古人发明的造纸术,活字印刷却被用来与侵略者签订不平等条约,从新角度渗透四大发明,可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收效更佳。

第4篇:物理教育论文范文

一、利用“阅读材料”树科学家形象,学科学家精神

当前中学生中不少人属“追星族”成员,他们把影星、歌星的名字可以说出一大串,每天嘴上谈的是“星”的趣闻轶事,身上着装模仿的是“星”的装束.但对于科学家,他们却说不出几个名字,对科学家的方方面面,更是一无所知.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之一是:电视、电影、杂志、画刊中频频露脸的都是这些影星、歌星,而极少向这些天真的学生介绍科学家.所以他们没有机会了解科学家,科学家的形象在他们心目中树立不起来.

教科书中的“阅读材料”介绍了牛顿、安培、法拉第……等众多科学家的生平和事迹.我把这些材料与教学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思想、精神、道德、意志等方面的教育.

例如,当讲电磁感应现象时,介绍法拉第的生平,介绍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介绍他一生对人民做出的伟大贡献.还指出,法拉第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他重视实验,他的许多重要发现都是通过实验获得的.如电磁感应现象、电解定律等.法拉第是伟大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又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对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到人们的爱戴和称颂.通过介绍,同学们既了解了法拉第,也从中学到了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在教学中,我还针对有些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着怕吃苦、不勤奋,又想取得好成绩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有目的地介绍科学家的有关事例.如:爱迪生为找做灯丝的最好材料,先后实验了1600多种材料;法拉第经过十年不懈努力才找到了磁生电的方法;现在看到的欧姆定律公式那么简单,但是欧姆为了研究这个问题,经历了多次失败,花费了十年心血,把数学和物理结合起来,最终才把电学中的三个量U、I、R之间的关系用一个完美的形式表达出来,即I=UR.

学生从科学家的身上理解了“天才不过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阅读材料”有些是以故事形式出现的,风趣生动,很适合初中生年龄及生理特征,学生很喜欢听.每当我介绍科学家后,总有一些学生进一步追问,想知道更多的情况.

学生从科学家身上学到的热爱科学、实事求是、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精神,正在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并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利用“阅读材料”学物理史实,受辩证法教育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物理,大多数教师注重让学生掌握的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这使得学生对物理学发展的曲折历史知道得很少.学生不了解所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这不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深入了解.教科书在“阅读材料”中对这方面内容做了一些弥补.

如在热学部分,“阅读材料”介绍了历史上对“热的本质的认识过程”.学生学习后知道了历史上对“热”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把热看成是一种特殊物质,即“热质说”;另一种认为热是物质的某种运动形式.“热质说”这种违背事实的观点,曾一度被人们所承认,后来科学家们通过对一些热现象的细致观察和反复的大量实验,证明了“热”不是一种物质,从而否定了“热质说”,为分子运动论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为能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

把历史上不同学派间的争论展示给学生,可以打破传统的逻辑教学给学生留下的科学发展是直线前进的印象,使学生了解到,科学发展史是一部理论与实践交叉、失败与成功并存的发展史.回顾历史,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进一步了解,同时对学生进行探索、开拓精神方面的教育.

不同内容的历史,可以使学生得到不同方面的教育.例如利用“热机发展史”可以向学生阐述这样一个道理:各种机器的发明,是生产发展的必然产物,先进机械设备的出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而工业革命的发展又带动了机器设备的不断改进.社会要前进,科学发展永无止境.物理学史实中包含有深刻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介绍物理学的某段历史,可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领会并接受辨证唯物主义.

三、紧密联系实际,提高各种能力

近年来,初中物理教学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物理教学在联系生活、联系社会、联系技术等方面做的还不够.造成学生知识面窄,知识学的死,影响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降低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阅读材料”广泛收集了物理学联系实际的事实.大到世界各国重视的能源问题,小到家用电器;上到无线电波,下到海洋开发;远到日本银行大楼的日光镜,近到常看的电影片.它们在学生面前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卷,把学生眼中用概念、公式堆积起来的物理变成了活生生的生活,活生生的物理.

在介绍“阅读材料”中的“电冰箱”时,我特意把冰箱里里外外做了仔细的观察,弄清了冰箱各个部分的位置、形状、作用,还查阅了有关资料.课堂上我既结合汽化、液化讲清了冰箱的原理,又给学生讲了使用冰箱时节电的关键是,缩短开机时间,延长停机时间.要做到这一点,平时应注意尽量少开启冰箱门,减少冰箱内外的热交换.还要注意冷凝器的通风和清洁,以保证良好的散热.我在讲“海市蜃楼”时,把光的折射规律结合进去;在讲“不是老天爷显灵,是建筑师的杰作”时,把回声知识融进去.从“阅读材料”中,学生看到了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物理就在我们身边.“阅读材料”中讲的物理知识并不深奥,但使学生感到了知识的价值;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扩展,激发了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科学.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学校组织的物理实践活动.在学校,老师课堂上做的演示实验,学生总要利用课外时间,三三两两在教室、到办公室重新操作,仔细观察.在家中,学生找日用品作材料,亲自动手做课本上、习题中介绍的小实验.如:把缝衣服的钢针磁化后做成指南针;用铅笔芯做滑动变阻器,观察小灯泡亮度的变化和电阻的关系;利用音乐生日卡上的闪光二极管做单向导电实验;还有制作潜望镜、小天平…….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发展了思维能力,增强了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第5篇:物理教育论文范文

一、初中物理教育中人文教育的意义

物理作为初中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传授科学知识的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文学素质的重要学科,初中物理教育的人文教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人文学科知识传播给学生,二是通过教学教育活动为学生展现人文精神。人文教育既能传播人类的文化成果,也能培养学生的人己关系、物我关系等,对于提高学生认知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想象力强、个性鲜明,极其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是初中生学习的全部,教师在开展物理教育工作时,需要顺应时代的变化,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教学中心,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挖掘物理教材中的人文价值,将人文教育渗入初中物理教育中,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初中物理教育中人文教育的渗透途径

1.挖掘物理教材中的人文价值

物理教学是渗透人文教育最有效的途径,与以往的教材相比,现今初中物理教材中加入了人文教育这一方面的知识,将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进行结合,放在初中物理教材中,不仅能够改变物理枯燥乏味的形象,使学生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也能使学生受到科学和人文两种文化的熏陶,逐渐培养自身的人文素养。因此,教师在初中物理教育中,需要为学生讲述物理与日常生活、交通、通讯、生产、能源等的关系,让学生从物理教育中理解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通过物理探究培养人文素养

第6篇:物理教育论文范文

一.养德-----素质教育之灵魂

"养德"不同于"传道",而是远远超出了"传道"的范畴。从素质教育的构成来看,完美人格的塑造,优良品德的陶冶,健康个性的发展,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思想的培育,心灵的教化,生活的导引,做人的训导等皆在"养德"的内涵之列。"养德"的实施,寓于知识学习之中,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融教学过程与教学氛围之中,是使学生不间断的积淀,产生顿悟的过程。需要经常性的熏陶、喻示和诱发;是春风细雨式,贵在存心有意,相机诱导;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

以知养德、以史养德、以题养德、以人养德构成物理教育中实施养德的重要途径。以知养德即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理解知识本身,而且要通过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用系统的、联系的、发展的辩证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和研究问题。物理知识之间以及知识的产生过程中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培养学生的物质观、辩证法和认识论观点是知识教学中养德的一个重要内容。以史养德即教学中不失时机的介绍与学习相关知识直接联系的物理学史,既可激发学习兴趣,调节学习节奏,而且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科学探索、求实、进取、奉献精神教育和科学态度教育的极好素材。如火箭专家钱学森放弃美国优厚待遇,毅然回到祖国,使我国跨入一箭多星的世界前列;邓稼先搞原子弹、氢弹,在科技界"销声匿迹"直止逝世等等。他们的爱国与献身精神,是一曲曲人类美好的赞歌。以题养德即要挖掘习题训练中的养德功能,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议、多题一解"的变式训练,培养学生善于思考、自觉探索问题的习惯和方法,不断扩大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以人养德即教师要以自身良好的师德教育人,文明的行为引导人,严谨的作风熏陶人,和蔼的态度吸引人,优美的心灵感染人。言传身教,乐为人师。教师也要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对善思、勤钻、品德优良的学生注重培养,树立典型,让他们成为更直接的教育者,影响和带动一片,形成健康的人格影响力。

二.开智-----素质教育之核心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开发智力,激发潜能,培养能力,促

进发展是课堂教学的核心。

教学思想的转变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我们认为教学中应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三主一心"教学思想。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主体性是它的根本特点。教师为主导就是通过诱导、启发、检测、评价等手段,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和启发学生爱学、会学。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和发展性是教学的基本特征。训练是掌握知识方法获取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要更加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既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开智不同于"授业"、"解惑"。开智的核心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学生掌握物理学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不断发展的学习能力。物理学方法是物理学发展的灵魂,是以知识学习到能力发展的桥梁。物理学方法是指物理学的具体科学方法。科学方法包括四个方面:其一是普遍的哲学方法,即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在物理学中起指导作用。其二是普遍使用的普通逻辑方法,即比较、概括、抽象、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这些方法对学习物理必不可少。其三是解决个别类型问题的方法,这在物理学中纷繁复杂,如隔离分析法、等效变换法、叠加法、对称法、极端分析法、近似分析法等。这些方法对解决实际问题十分有用,但没有反映出物理学方法的主要特点,也不宜将它们归为物理学方法的范畴。其四是具体的科学方法,物理学方法就属于这一类。通常认为有:观察法、实验法、理想化方法、类比方法、假设方法和数学方法六种。

物理思维方法的学习应抓住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是:

创设情景激发生疑启发思路鼓励组合提出设想解决问题

(设疑)(诱导)(释疑)(辩论)(解疑)

教师为学生创设多种多样接近实际的情景,激发学生提出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问题,启发学生根据不同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引发不同的思路,甚至采用多种对立的思路去解决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学习。根据一定的需要、依据必然规律,灵活多变的组合相关因素,鼓励提出新的设想;问题的答案可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甚至是开放式的。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学生学会设定虚拟条件,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提出新方法,设想虚拟大前提,并且学会联想和利用看起来并非相关因素的时候,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插上腾飞的翅膀。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教师在认真研究教材基础上,提出适合学生实际的问题,引导其发散思维。

教学过程的设计应以开发智力、激发潜能、培养能力、促进发展为主线。

设疑引趣、夯实四基、过程教学、思想方法、启发创新是物理教学中开智的重要途径。①设疑引趣促智。诱导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知识的全过程,是开发智力、发展能力的前提.爱学才能会学,会学才能学好。②夯实四基益智。抓好"四基"--即基本事实、基本方法、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是开智的关键。从基本事实出发,诱导学生明辩研究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变化条件,然后进行思维加工;在加工过程中,则要突出科学思想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引导,从而形成概念,总结发现规律,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③过程教学开智。把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放在教学首位,使学生获得程序性知识和最佳知识结构是开智的重要途径.每一个知识点教学中都要引导学生弄清其来龙去脉,充分挖掘其知识形成过程中的思维因素,突出知识产生的思维过程教学,揭示和挖掘知识本身的方法教育功能。④思想方法育智。善于渗透物理思想,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是形成能力的桥梁。掌握了方法就能举一反三,不仅能轻松学好功课,还能自学新知,开阔视野,受益终生。⑤启发创新养智。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自学、创新意识,学会学习,是开智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开智的中心任务.

三.健体-----素质教育之源泉

健康是一种身体、心理和适应社会的完善状态,是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和谐统一.物理学科教学中健体的教育目标主要是指心理健康,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物理课堂教学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教育的责任,健康的体质、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全面发展的源泉.创设一种愉快而有秩序的课堂氛围、民主的、宽容的、公正的、热烈的气氛对心理健

康以及智力与能力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健康的心理素质对人的身体健康和高效的吸收社会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把心理素质教育融合到教学活动之中,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正确地看待社会与生活,向往美好,憧憬未来,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要重视培养耐挫能力,能在顺境与逆境中自我调节,形成自我激励机制,始终保持良好的心境和旺盛的精力,充满朝气。

四.审美-----素质教育之神韵

审美是一种个性鲜明、创造性品质较高的活动,审美能力本身就是一种高品位的创新能力。人的各种素质中,审美文化素质是最主要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基本的是审美的关系,人的最高意识是审美意识。教育,就要使学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去审视世界、审视他人、审视自己,就要注意培养学生个人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课堂教育过程的本质就是一种激发美感效应的过程,会使学生的心灵产生启迪、感染、震惊和净化效应。物理科学美不同于大自然或艺术作品中直接的自然感受,而更多的是一种深层次理性的审美.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内涵,通过物理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激发审美创造力,丰富学生的理性沉淀,是物理教育的重要任务。

培养审美感受力.物理学是一个充满生机和魅力的学科,教师启发学生通过想象、联想,引导发掘物理美的丰富素材,并通过美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出物理科学美的特征,创设美的意境,使学生明确地或潜移默化的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激起学生对物理强烈的学习兴趣,点通学生领悟的那一点"灵犀",依靠学生的心智去体验、感受,从而逐渐产生审美情趣和爱美意识.

提高审美鉴赏力.物理学家在探索自然界奥妙的过程中,始终以科学美作为追求的目标,通过他们努力形成的物理理论,不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放射着美的光辉.简洁、对称、和谐是物理科学美的主要特征.各种物理模型的建立与应用,变复杂为简单,简洁而合理地概括了物质与运动的某种特性,体现出物理理论整体简洁美、方法简洁之美。时空对称、数学对称、抽象对称均能给人以对称美的体验。自冾和谐、对应和谐、互利和谐、多样统一美无不体现在物理学科之中。

激发审美创造力.物理科学美不仅体现在物理知识的形式上、内容上、结构上、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上,而且体现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体现在物理学家的精神上.要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揭示物理学家的人性之美、至善之美,以美感人,以美育人,使学生产生"需要"的感觉,并进而引发"体验";引导学生自己去追求和创造物理美,并将美的认识转化为追求美的自觉行动,产生创造欲望,进而爆发创造力.

提高教师自身的审美修养,并展示教学过程的形式、结构、内容、表达美.教师作为物理学科美育的组织和施行者,在物理美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审美修养对物理美育的成效起着很大作用.所以教师要从修养、气质、人格、行为、习惯、语言、服饰等方面确立一个具有良好的影响素质的施教者形象.使学生在自觉地学习中发展对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的识别能力,促进智能全面发展。总之,美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促进智力的开发,培养创新能力。

"养德、开智、健体、审美"四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养德是魂,开智为心,健体是本,审美为韵。共同构成中学物理素质教育的体系、也成为物理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它既符合物理学科的自身特点,也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只有以此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或教育过程的目标,才能真正培养出会做人,会求知、会生活、会健体、会审美的创新性人才.

参考书目:1。查有梁《物理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第7篇:物理教育论文范文

一、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认识上的第一次飞跃

一般的认识活动是“二体”问题,即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间的关系问题.但教学过程是一个特

图1

殊的认识活动,如图1所示,它除了认识的主体(学生)和认识的客体(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外,还有教师在起作用,也就是说,教学过程是一个“三体”问题.在这一认识活动中,学生要认识客体,须经过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思维加工的材料既来源于外界物理环境,又来源于学生原有的物理认知结构,以思维加工为中介的物理环境与物理认知结构相互作用,使物理认知结构重新组合,最终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并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学生的认识活动如图2所示。

图2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教师把学生当作容纳知识的机器,采用“填鸭式”教学,因此,培养的学生大多缺乏创新意识.而在创新教育中,教师认为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取知识,采用“引探式”教学,使其自觉、主动地完成认识上的第一次飞跃。在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中,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应做到:

1.构建适合创新教育的学习环境

(1)教师应保护学生理解的自由,容许学生对物理环境、物理认知结构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而不应将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学生,从而浇灭了那些刚刚燃起来的“创新的火花”。为此,需破除教学上的“师道尊严”观,正确对待学生在探索中片面、甚至是有些错误的意见和想法,避免扼杀他们的创新欲望。

(2)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增加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活动量,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充分展示他们这一年龄阶段所特有的好动性、表现欲,从而有效地发现学生的个性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教师除了为学生营造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外,还要克服喜欢“循规蹈矩”、歧视“思维怪异”学生的倾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毫无顾忌地发表见解,发展创新性思维。

(3)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抛弃应试教育那种“重死记、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效果”的学习习惯,养成善于发问、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学习习惯。为此,在教学中要做到:凡是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能看到的,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看;凡是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能做到的,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创新、自己去做;写、算、说等活动都是如此。在学习活动中,教师主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启发、诱导、点拨,长此坚持,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形成,创新能力就会得以发展。

2.注重物理研究方法的教学

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综合法、类比法、假说法、数学法、理想化方法等。事实上,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每一现象的发现、每一概念的提出、每一规律的论证都离不开这些方法。伽利略利用著名的理想斜面实验(实验法、理想化方法)发现了惯性定律的实质;惠更斯把光的传播同人们熟知的声音的传播相类比(类比法),创立了光的波动说;赫兹利用当光、电两种不同运动形式被稳恒电场能量量度时所表现的等效性(等效法),测定了电子的逸出功;麦克斯韦创立麦克斯韦方程组时,大量运用了数学法;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时,大量地使用了假说法等。我们可将这些方法灵活机动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能够掌握方法,从而培养其创新能力。如同登珠穆朗玛峰一样,我们不仅使学生明确登顶后的考察结果,更要使学生明确如何进行筹划、建立大本营、设立突击营地、选择线路,并掌握前人失败的原因,使学生在“三维空间”学习知识和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看似浪费时间,实质上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大有益处。

3.加强物理概念、规律间的逻辑体系

加强概念、规律间的逻辑体系,就是要弄清各个基本概念和规律在一个整体中是以何种方式结合起来的,并在知识体系中占据什么地位.例如学习了力学知识之后,可以画出概念、规律逻辑体系,如图3所示。真正理解并掌握了图3,力学知识就不再杂乱无章地堆积在头脑中,而是以一定的结构方式和逻辑体系储存着,从而增加了知识的有序性。这样,知识就容易被理解、提取和再现,也容易向应用和学习新知识中迁移,创新能力自然得以发展。

图3

二、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积极、愉快地实现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

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使学生形成了物理概念、掌握了物理规律。但是,物理学习的思维加工活动并未结束,接着进入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即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分析、解决物理问题。分析、解决物理问题,仍然是物理环境与物理认知结构的相互作用,一方面,解决问题需要从认知结构中提取有关的知识和方法;另一方面,解决问题将巩固、深化、活化在第一次飞跃中已形成的概念、规律,并有可能进一步丰富认知结构的内容,形成新的认知结构。通过解决问题,学生灵活地把理性认识运用于实际,思维从抽象上升为具体,使知识从弄懂到会用,对物理环境做出可观察到的反应,从而实现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学生的认识活动如图4所示。

图4

在应试教育中,教师以采用“题海战术”来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以此培养的学生,当遇到新的疑难问题时,往往不知所措,低能就表现出来了。而在创新教育中,教师通过拓宽思维、多角度、数题一解、一题数解使学生积极愉悦地解决物理问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新的疑难问题面前,往往从容不迫,思维兴奋,解决问题的路子宽。在认识的第二次飞跃中,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做到:

1.教给学生灵活多变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中学物理解题方法有多种:整体法、隔离法、图像法、等效法、极端思维法、类比法、估算法、移植法、微元法、逆向法等。掌握了这些方法,可以使认识活动变得有序,可以把知识有效地组织起来,按照一定的规律去实现预期的目标,这样,创新不再“高不可攀”,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从而发展创新能力。

2.培养全思维的学习习惯

全思维是指全息思维模式。它将思维分为思维内容、思维过程与思维形式三大部分。其中思维内容由动作、形象、逻辑、辨证四部分组成,称为中性因子;思维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概括与推理,也是中性因子;思维形式可分为求同、求异,集中、发散,习惯、变异,循序、跳跃,试误、顿悟等五种范畴,在每一对范畴中,前者是正向因子,后者是反向因子(正向因子又称正向思维,反向因子亦称反向思维)。三部分交叉组合,构成空间多维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克服单一思维模式,建立知识、方法、能力相结合的多维思维模式。在物理教学中,可使学生在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全思维的方法,进一步弄清概念、规律间的物理知识结构,以领略物理学的实质,学到物理学的精髓.为此,我们须引导学生自己勾勒出观念、概念、规律、和方法相互关系的知识结构图,从而实现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例如,学完高中课程后,可画出力学部分的知识结构,如图5所示。真正理解了图5,就能使有序的知识、方法在解决问题时自然实现变通和迁移,创新能力自然提高。

图5

3.发展新知识组块的创生能力

新知识组块的创生能力是在待解决的新问题面前,迅速调用认知结构中所有内容及各种能力,并将组织起来,整理成适合于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与认知结构的清晰程度和组织水平有关,但更主要取决于认知结构的变异性和综合创新水平,即取决于创新能力的水平。新知识组块的创新能力主要包括下列要素:①提出探索性新问题的能力。表现在不盲从教师和课本,对学习的任何内容都要问几个为什么,不轻易承认、附和、接受某种观点、思路和方法。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经常提出那种出乎意料、不经思维加工而难以回答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②脱离习惯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在能够解决为过去的经验和习惯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以及在解决问题上有创新,用新颖、巧妙的方法简捷地解决复杂问题。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经常训练学生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以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③设计探索性实验的能力。表现在能够根据实验任务提出新颖的、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并能独立完成。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性实验、研制教学仪器,以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④创造超出已掌握知识范畴的新思维成果的能力。表现在能够发现现有理论不能解释的现象以及现有理论的缺陷,在理论上提出新见解,总结出不同寻常的知识结构体系,扩大物理知识与其它学科知识相互联系的范围,把新产品、新技术引入到物理中来,等等。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经常引导学生研读并习作小论文,让学生给出有创建的物理知识结构图,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三、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除了完成认识上的两次飞跃外,还必须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并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育。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内涵丰富,主要包括:承认自然规律的客观性,树立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的观点:承认自然的可知性,树立相信科学,反对迷信的观点;承认科学理论的相对性,体会到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过程的无穷性,树立为科学而不断探索、不断奋斗的观点;承认自然界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着的,树立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观点;承认自然界是辩证统一的,养成用辩证的观点去认识世界,等等。非智力因素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实质上是指个体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要素。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通过下面途径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第一,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组织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坚持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抽象得到物理规律性认识,进而把规律运用到实践中去,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认识论.第二,寓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于课堂教学之中.物理内容富含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时要善于挖掘这些素材。例如,通过“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来培养学生“物质是运动的”观点;通过“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电磁运动、光的运动、原子运动”等来说明“物质运动形式是多样的”;通过“固态、液态、气态间相互作用依存”来解释“对立统一”观点;通过“相距一定距离的带有相反电荷的两物体间的电势差达到一定值时引起放电的过程”来阐述“发生变化的过程是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第三,时刻注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介绍我国古人在物理领域中的卓越贡献、目前我国现代科学技术和物理学研究在一些方面已经接近或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事例,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通过介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特别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及史无前例的发展速度,去教育学生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通过介绍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及我国科技、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在国际上的相对滞后,去激励学生的民族责任心。

第8篇:物理教育论文范文

在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的过程中,我国学者重新审视了中国工程教育的现状,总结了我国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规律,分析和探讨了CDIO课程大纲和标准,重点研究了CDIO模式下的专业课程教学、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大学生素质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学业评价、青年教师培养、工程文化教育等方面。典型的有:汕头大学实践了从CDIO到EIP-CDIO工程教育模式;北京交通大学探索并实践了基于CDIO的精英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清华大学开展了联结理论与实践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华中科技大学研究和传播了CDIO工程文化教育。然而公共基础课在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的教育教学研究甚少,其中黑龙江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对CDIO教育模式的工科大学物理教学内容改革进行了探讨。

二、大学物理课程概述

大学物理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物质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及其相互转化规律的学科。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各个部门。而大学物理课程除讲授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外,还着重讲授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在工程技术上的应用,为此大学物理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增强科学观察和思维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现代化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已不利于专业发展和人才的培养,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我校教育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还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当前,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学生实践环节相对偏少,对学生实践能力训练不够;(2)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学习为辅的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以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高;(3)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不高,团队协作意识不强。

四、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

在全面理解CDIO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物理课程的特点,从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使学生在实际动手能力、独立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有所提高,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基于CDIO教育模式下的学习小组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选择2013级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132班进行试点,将该班同学分成10个小组,每个小组3-4名学生,每个小组自己推荐出组长,负责工作进度、成员的任务安排等领导工作。形成了一个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以技能实训为主线,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利用好现有的教学资源,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CDIO教学模式。

2.基于CDIO教育模式下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设计

大学物理课程共设计了六个模块,每个模块设置一个工程项目,利用工程项目为导向驱动教学任务,每一个项目都通过模拟工作的构思、设计、实施、运作4个阶段来实现:(1)构思阶段:根据项目任务书明确任务,即要学生明白自己要设计什么,学生收集相关资料整理资料,该阶段主要培养学生根据项目任务确定工作方案、收集资料的能力(2)设计阶段:小组讨论完成项目的概念性方案设计和初步设计,该阶段主要培养学生根据构思方案及所学知识设计工作方法及确定工作流程的能力;(3)实施阶段:根据设计方案学生自己动手完成项目,本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4)运作阶段:根据完成的效果进行项目评价,根据项目任务书的要求,每个小组成员把自己完成的项目情况做成PPT进行汇报,本组成员进行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指出优点与缺点,并根据考核评价标准给出学生的综合成绩,本阶段主要培养学生评估取舍能力、演说能力。

3.基于CDIO教育模式下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增加教学实践环节。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结合生产企业的实际项目,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课程实训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性环节相结合,阐述基本理论,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安排社会调研实习,实践辅导,重点放在教学做合一,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合二为一,以实现教学做一体。学做创结合进行,将人才培养置于工程环境中。

4.基于CDIO教育模式下的大学物理课程考核方式

在考核方面,改变单一的笔试考试方式,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突出实践能力的考核。从本学期开始大学物理的考核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教学中进行考核,以每个学习小组为考核单位,根据工程项目进行汇报、答辩,教师最后根据设计方案、效果表现、图纸完整程度、效果表现、汇报材料及提问的回答情况评定学生的综合成绩,每个小组都必须有合格的项目设计方案、设计图纸、文本说明才能通过考核,这种考核方式考核了学生的职业能力。一部分在期末进行笔试考核,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结语

第9篇:物理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人文教育;融入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067-01

初中物理教育教学中真正的融入体现人文精神,不能只从某一方面或者某一环节落实。而是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着手。既要在教学目标中体现出人文精神,又要在教学内容中融入人文精神。广大的物理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积累了很多好的教育方法,改变了以往填鸭式的教育方式,这也是人文精神一种很好的体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给人们生活带来改观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负面问题,环境问题、社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都要求在科学的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

一、初中物理中融入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初中阶段的孩子处于心理及生理发育的特殊时期,这一时期的孩子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主要表现在对自我的形象、自我发现比较关注;自我体验强烈;自我评价能力提升;自尊心强;但这一切都处于初步形成阶段,都不稳定,虽然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意识,但极容易盲目反抗。这一阶段学生对于知识的接纳也会发生改变,他们不甘心只做一个储藏知识的“容器”而是急于了解所学知识的用处,对他们来说是否有用,强烈的自尊心驱使其对于别人的评价比较敏感,要求独立急于摆脱成人的监护。因此在这一特殊时期,物理教学必须注重人文精神的融入,给予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教育,从而保证学生健康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学物理教学任务也要求体现人文精神。现代的的物理教育不仅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同时也比较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还有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审美情趣的培养,这都是人文精神融入的体现。物理教育要求科学素质的教育。科学素质涵盖科学方法、科学观念、科学精神、科学道德、科学态度等等方面。物理学科是人类自然知识构成的基础,是形成科学观念以及提高能力的土壤。因此要想培养出高素质、具有高知识水平的人才在物理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是极其必要的。

二、物理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的策略

1、精心合理的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

物理是一门自然学科,与语文、政治、历史等学科不同没有将人文精神明确的凸显出来,而是将人文精神隐藏于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定律以及物理公式当中,需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深入的挖掘研究,并将挖掘出的人文精神展现在学生面前。人类历史的每一项重大发明,都是有发明者呕心沥血,经历无数次的失败,长期的积累探索从而得出的成果。首先人文精神的渗透可以从物理教材入手将教材内容进行精心合理的设计,根据学生的特点,将知识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编排,教材史中人文教育分布在各种版块,从而更有利于物理教育中人文教育的融入。例如:教材中“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介绍了伽利略的科学方法,并且系统的阐述了伽利略从“逻辑推理”、到“猜想与假说、再到“实验验证”

的科学实验方法,这些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升。将物理规律与结论合理恰当的选择教学方法还原成积极主动的教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探究物理规律的同时,体验其中的艰辛与快乐同时,让学生明白所有的物理现象发现都离不开两个要素:第一勤于思考、第二勇于探索,在体验与探究的过程中实现人文精神的培养。

2、教师以身作则起到精神示范作用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常言说“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学问、胸襟、气质、人品都对学生的人格形成,以及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其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初步形成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的影响更大。因此一个性格和蔼可亲、知识渊博、教育方法得当、细致耐心、对学生关怀备至呵护有加、注重师生感情培养的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和谐温馨的学习环境及学习氛围,对于孩子的心理以及精神上都会产生极大的帮助及影响。因此物理教师应加强自身的修养,在知识层面上不断的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努力做到精益求精、刻苦钻研、知识渊博、有独到的见解;在精神层面上应提升自身的素质及修养,尊重学生、谨言慎行、有博爱的精神。以自身的行为潜移默化的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即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同时也要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人文精神的培养学习是要通过情感交流,心灵撞击,以及教师人格魅力的感染来实现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致力于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因素与智力活动从最初的兴趣,培养成为高涨的热情和积极的探究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勤奋忘我的治学精神、高尚的人格魅力以及博爱的精神都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由此可见物理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不仅靠教学内容的设计、课堂的尽心编排,还要注重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以及教师对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高大的形象,使学生争相效仿。

3、认识物理本质培养坚韧不拔的科学态度

科学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因此需要人们具有不断探索的精神,以及坚韧不拔不畏艰险的科学态度。许多的科学家往往在研究的过程中只距成功一步之遥,也许是没有细致入微的观察实验现象,也许对实验的过程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才与成功擦肩而过。然而他们并没有因此气馁,依然坚持年复一年持之以恒的研究探索,不厌其烦的反复试验这才有了最终真理的诞生。伽利略正是凭借着这种将强的毅力坚韧不拔的精神,追求真理的决心和意志,最终否定了由亚里士多德统治了两千多年力和运动之间关系的错误认识。纵观历史,每一个为物理学作出巨大贡献的物理学家,没有一个不是将追求真理作为毕生信念的。正是有了他们的这种精神,这种对真理追求、对科学执着严谨的态度,尤其是这种敢于质疑的勇气才能不断的推进物理学的发展。

物理教育融入人文教育,不仅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处理好人类与自然、人类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