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内科医学范文

内科医学精选(九篇)

内科医学

第1篇:内科医学范文

【关键词】

内科学;教学;体会

作者单位:476100河南省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系中医教研室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专业的主干课程,不仅是基础各科的综合,亦是临床学科的基础,在中医学术领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普遍认为中医内科学是最难掌握的一门课程。作者在《中医内科学》[1]的课堂授课过程中,体会到要想达到上述目的,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备课充分。知识宽广

《中医内科学》涉及内容相当广泛,涵括中医基础和中医临床各科知识,备课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做到心中有数,清楚明了各章节的内容,作到了如指掌,融汇贯通。同时要求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参阅古今中外优秀文献、参考书、网络及相关的经典著作等,持续不断的学习,丰富教学内容,做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据此编写教案和讲稿。唯有备课充分,才能在授课时胸有成竹,概念清晰,运用自如。如“郁证”不重在药物的攻补,而重在医者构思灵巧,灵机活法,使患者移情易性,可补充七情相胜的典型病案加以说明。

2 突出病因病机的讲解

病因病机是导致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原因和机理,它是临床辨证论治的依据,又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指南,一般来说,任何疾病绝没有无原因的证候,任何证候又都是在某种病因的影响和作用下机体所产生的一种病态反应。只有对病因病机有了清晰的把握,才能真正在实践中得心应手,将理论运用到实践指导中去。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不少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多注重讲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而忽略了结合病证重新对病因病机进行诠释讲解。事实上,中医内科病证都各有自己的临床特点和病机变化,只要掌握不同病证的特点和病机,就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各类疾病的发展脉络及其不同病证的鉴别。如:对肺系病证进行分析时,首先就要找出这一类疾病病因病机的规律性是以外感病因为主,导致肺气失于宣发肃降的病机特点,其次应找出每种病证的特殊性,如感冒、咳嗽、哮病皆可因外因引起,其中感冒以风邪为主因,常夹寒热之邪,故以风寒、风热之证多见,因病邪在外,病机则以卫表不和为主;咳嗽以“风寒”居多,在病机上强调以肺气上逆为主;哮病有其发病的病理基础,就是伏藏于肺的痰,每因外邪等因引动而触发,病机则以痰阻气闭,肺气失于宣降,引动伏痰为主。

3 重点讲解辨证论治

既要有教书育人的思想,又要有科学育人的方法[2]。《中医内科学》学习的中心部分就是掌握各病证的辨证论治,这就要求掌握各病证的辨证要点。如厥证辨证首先要辨虚实,这有助于进行急救;胁痛的辨证应注意辨气血。同时要求掌握每个病证的常见证型、病证特点、治法及代表方剂。如内伤发热,阴虚发热证以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不欲近衣为特征,同时伴随阴虚症状;血虚发热证以低热为特征,同时伴随血虚症状;气虚发热证发热以劳累后发热或加剧为特征,同时伴随气虚症状;阳虚发热证以发热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不温为特征,同时伴随阳虚症状;气郁发热证以低热或潮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为特征,同时伴随气机郁滞症状;痰湿郁热证以低热,午后热甚,心内烦热为特征,同时伴随痰湿阻滞症状;血瘀发热证以午后或夜晚发热,或自觉身体某些部位发热为特征,同时伴随瘀血停滞症状。因此临床上针对不同病症,分别采取滋阴清热、益气养血、益气健脾,甘温除热、温补阳气,引火归元、疏肝理气,解郁泻热、燥湿化痰,清热和中、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从而确立治法选择方药。

4 精湛的讲课艺术

通过吸取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认为做到以下几方面可以达到上述目的。①充分运用语言艺术,使课堂讲授的语言简单、精炼、生动、幽默,适当运用恰当的形象比喻等。特别是在授课开始时开场白的应用非常重要,运用特别的语言吸引同学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②适当穿插一些图表、图片式内容,使学生产生视觉上感受。③用适当的课堂即时提问的方法,调动同学们的开动脑筋,运用已掌握的基本知识解决课堂讲授中的问题。④典型的临床病案举例,加深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印象。

参 考 文 献

第2篇:内科医学范文

(一)评价方法。两班均进行一学期的中医针灸内科学课程学习以后,进行期末闭卷测试。试卷由教研室中非授课教师在题库中随机抽取,试卷分析工作由研究生完成。最后,将考试成绩进行汇总、分析和比较。

(二)统计学分析。将所有数据录入SPSS17.0软件进行t检验和秩和检验,检验标准α=0.05。

二、结果

将两班的期末成绩相比较(见表1),对照班(1班)的平均分为75.367±7.753,试验班(2班)的平均分为82.533±6.822,两班有显著差异(P=0.000),说明试验班学生掌握知识的平均水平好于对照班。将两个班的期末成绩分布进行比较(见表2),可见两个班之间有明显的差异(P=0.000)。试验班成绩优、良的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班,中等、及格和不及格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班。

三、讨论

(一)教育现状。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高等医学教育为“精英教育”。学生在预修医科、获得文理学院学士学位并且通过医学院入学考试(MCAT)之后,才有资格进入医学院学习,这体现了对学生的高素质要求[5-6]。但是国内的高等医学教育现状是学生通过高考直接升上医学院进行学习,而且医学院校的门槛分数参差不齐,导致国内医学生本身素质不能普遍的达到高水平。另外国内高等医学教育学制可分为五(六)年制本科、七年制本硕连读和八年制本硕博连读,与国外终身医学教育相比时间被大幅度的压缩了,也就是说国内医学生要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医学知识[5]。中医针灸内科学是一门后期临床教学的主干课程,学生需要在熟练掌握基础理论课程的前提下学习与临床相关的知识,这无形中加大了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课业负担。学生普遍反应本门课程的知识点过多,学习之后掌握度不好等问题。

(二)艾宾浩斯遗忘规律曲线理论的应用。记忆和遗忘是相反的过程,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遗忘是人体大脑对信息处理的一个综合的、复杂的过程[7]。艾宾浩斯的记忆理论来源于他的无意义音节记忆试验,在此试验中他将所有混杂因素排除,发现了在没有背景信息的条件下的记忆和遗忘规律。其试验得出的结论是遗忘在记忆之后立刻开始,但是遗忘的速度并不均匀[8],并且越熟悉的材料被人们遗忘的速度越慢(见图2)。上图形象地说明随着复习次数的增加,遗忘的内容越来越少。我们本着此理论,要求针灸内科授课教师对学生进行随堂测验及课后小结,目的是督促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多次记忆。本次试验的期末考试结果显示试验班的平均成绩以及优秀率明显高于对照班,说明该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较好。本次较好的试验结果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中医针灸内科学的课程排课紧凑,周一到周五每隔一天都有理论课授课安排,为学生提供了短期内的课内复习时间。其次,授课教师在试验班教学中利用课前及课后时间的考试和小结,反复强化学生已学的知识点,促使学生对知识点产生长期记忆,有效地降低了学生对知识点的遗忘率。

四、结论

第3篇:内科医学范文

1明确建设目标

中医内科学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主课。中医内科学学科在中医院中是最能体现中医特色和优势,是最具中医原创思维和潜力的学科。学科建设按照创新与继承、创新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创新与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紧密结合的建设思路,建成能够按照中医药规律开展高水平研究的科研基地;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人物和相对稳定的高水平中医药研究的专门人才;取得一批对中医药学术和技术发展有影响的重大成果,初步构建符合中医药科学研究特点的微观科研机制和模式。使学科具有国内一流的中医临床科研人才队伍、一流的科研条件与环境、一流的中医药重点学科群、一流的中医专科(专病),中医临床与科研、教学有机结合,在中医药继承和创新方面发挥龙头作用的新型的现代化的重点学科。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与临床操作能力为目的,将教育信息化的特点引进学科建设,改革教学模式,带动教学现代化,医、教、研并重,使本学科成为具有一流的教学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一流的教材和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精品学科。使本学科在中医内科糖尿病、风湿病、呼吸病的综合学术和技术、教学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稳定研究方向

学科发展方向体现了核心理论、前沿领域、尖端技术的发展趋势。一个重点学科的发展方向应当是长期稳定的。因此,一个学科的发展方向将对本学科未来的发展水平起关键性引导作用。高起点、高水平的学科发展方向是保证学科先进性、保持学科生命活力的重要前提。根据学科方向的实用性原则、先进性原则、稳定性原则、预见性原则,中医内科学学科在长期工作的基础上确定了8个稳定持续的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内分泌系统疾病、中医药防治免疫性疾病、中医药防治呼吸系统疾病、中医药防治老年病、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病、中医药防治神经系统疾病、中医药防治感染病、中医药防治消化病。在各个研究方向上,又界定了突破口。如风湿病方向上在继承总结新安医家治疗痹病的基础上,以类风湿性关节炎为突破口;呼吸病方向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突破口;内分泌病方向,以糖尿病为突破口。

3选好学科带头人

优化学科团队学科带头人是一个重点学科能否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学科带头人学术水平的高低,科研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科建设和优势的形成。在学科建设中,他既能将学术骨干凝聚起来,同时又能将自己的能量辐射到四周,发挥更大的带动效应。因此,要选择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学科带头人。医院对中医内科学科带头人定期进行考察,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能够把握现代科学发展趋势,创造性地提出本学科前沿领域的课题和科研思路,把握本学科发展方向。第二,能够多渠道筹措学科建设经费,充分利用自身的学术影响吸引社会各方财力,保证本学科发展潜力。第三,能够对外实现交流合作,对内营造良好学术环境,提高学科内部凝聚力,增强学科发展活力[1]。按照汇聚人才、培育团队、成就大师的学科队伍建设方针,引进、培养、聘用并举,在学科建设上一贯坚持以人才为本,将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团队建设作为重点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发挥了人才优势,凝聚了学科力量。在学科内部定期进行学术研讨,培养学科人才,形成了各级学术研讨会研讨制度。每年举行一次中医内科学术骨干学术研讨会、中医内科研究生学术研讨会、中医内科本科生学术研讨会。提高了学术气氛,加强了学术氛围,培养了学科人才,锻炼了师资队伍。近年来,学科加大力度引进高学历、高水平的学术骨干,同时注意自我培养学术骨干,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各种能力,建立了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学术骨干和学术骨干培养对象为后备力量的三级骨干学科梯队,增强了学科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4健全运行机制

在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下,成立了由学院院长、附属医院院长、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助理、学科建设相关职能部门人员组成的重点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全面指导制订重点学科的建设规划、整体发展目标和学术发展目标,制定各项制度和措施,强化落实,以确保阶段目标与预期成果得以实现。为加强专家委员会对学科建设的指导作用,学院成立了重点学科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根据重点学科建设相关文件精神与要求,负责对重点学科建设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检查、评估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参与重点学科建设的阶段检查、阶段评估等工作,学院教务处和医院科研科作为重点学科建设的日常管理职能部门,负责日常建设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并进行具体指导。开展重点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在学术带头人指导下全面负责制订本学科建设规划、学术发展总目标和阶段任务,落实教学、科研、医疗及人才培养等各项具体工作,并及时根据预期成果、实施方案、经费管理做好工作总结。重点学科建设工作以来,学校和医院均调整、充实了重点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先后制定了《安徽中医学院重点学科管理办法》、《安徽中医学院重点学科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点学科、专科建设管理办法》、《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点学科专科经费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起学校宏观层面管理、医院直接管理、学科微观管理的重点学科级层管理体系,以及教务处、人事处、财务处、科研处等和医院有关职能部门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重点学科建设保障系统。学科带头人对学科建设负有主要责任,学科带头人的责、权、利明确,有一定的人、物、财自主支配权。重点学科建设工作每年纳入医院、相关科室和部门的考核范围,纳入科主任的责任书内容。学院和医院两级分管重点学科建设职能部门,建立了定期监督检查制,学院每年听取中医内科学科阶段建设工作汇报,研究和解决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难点和疑点,为重点学科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运行机制。学科内每年终进行一次全面小结,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落实。医院把重点学科的工作进展,建设成效纳入年度工作总结,把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纳入下一年度工作目标内容之一,按期考核,强化落实考评。同时,为加强学术上的相互交流和优势互补,在学院和医院及各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中医内科学科不断加强了与协作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在科研上密切协作,相互开放,在人员上相互培养,发挥了辐射和联系作用。

5注重科研创新

科学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增长点,本学科在重点开展继承新安医学、华佗医学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中医内科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近五年来,学科承担各级科研项目95项,其中973项目2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十一五”第一批课题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3项,“十一五”“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部委项目25项。科研经费总计为2367万。科研成果19项,获奖9项,获专利2项。出版专著42部,466篇,其中部级论文259篇。中医内科风湿病学科继承总结新安医家治疗痹病的经验,密切结合中医临床实际和现代风湿免疫病的科学研究成果,在国内率先提出了类风湿关节炎从脾论治的观点,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临床及实验研究。在脾气虚证本质研究方面,在国内率先提出脾虚致衰老学说,认为老年脾气虚证的发展过程是渐进性的,是运化功能失常,引起生化乏源而致气血不足的动态变化过程,脾虚证发展至后期可致蛋白质代谢、心功能及免疫功能低下。呼吸内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开展肺气虚证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中医药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肺癌的研究,并结合肺系疾病的特点,提出了文献整理与数据库建设理论、肺气虚证的四级分度标准、慢阻肺的虚瘀理论、伏燥论、证候研究的层次论和阶段论及肺系常见病的诊疗规范,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被同行及患者认同。老年病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延缓衰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是全国中药临床研究基地。该科学术带头人、著名中医老年病学专家、部级名老中医韩明向教授是中华中医药学会延缓衰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在中医药防治老年病及中医药延缓衰老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都具有独特的创新性见解。特别是中医新安医药治疗老年冠心病、老年高血压病、老年痴呆等方面形成了新的理论学说。在国内率先提出“虚—瘀—衰老”的中医衰老模式,研制出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功效的纯中药制剂———寿星宝,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衰老学术理论和临床技术。

第4篇:内科医学范文

1传统讲授法的重要性

一门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自身素质与能力。从事兽医内科学教学的教师首先应长期参与兽医临床诊疗实践,在实践中不断积累临床经验,虚心学习,刻苦钻研,同时,不断更新疾病进展,了解动物内科疾病研究前沿,从而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使教师成为动物内科疾病诊疗的专家。

一个完善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接受知识以及运用于实践尤为重要。目前,创新性的教学模式较多包括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case-based learning,CBL)、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等,但目前主流的教学模式依然是传统讲授法,传统讲授法是将理论知识系统地讲授给学生的过程。其教学目的是将教师多年对该病的理论研究及临床经验,凝练成一节课的时间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全面、准确地认知该病,使其在诊治及临床实践中少走弯路,面对临床疾病可以站在更高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所以,传统的讲授法尤为重要,但传统讲授法的前提是授课教师拥有对相关疾病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较为深入的理论研究,并能利用恰当的方式对该病进行透彻的讲解。由于目前高校教师的教研任务重,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临床阅历少无法达到对所讲的每个疾病都能深入的研究,但可以通过重点精讲,包括教材中经典的疾病、各个系统中具有代表性的疾病以及自己所研究的疾病进行精讲,使学生通过精讲内容掌握内科系统的理论体系以及对临床病例的实践、深研理论、再实践的过程。板书在传统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板书应尽量精简、提纲挈领、系统性的将整节课的内容贯彻,使学生便于记录,并能随时回顾整节课的内容。但即便如此,学生如果不能及时地接触临床病例,践行理论,也不能较好地消化相关理论知识。而多数学生只为强行记忆应付考试,毕业后对疾病相关记忆的几乎一片模糊,遇到疾病的第一反应就是去看书,因此,有必要让学生毕业之后能够记住部分兽医内科学的相关知识。如果学生只是大篇幅背诵相关疾病的临床特征、诊治方法,考试后也会很快忘记。故在内科学教学过程中需要教研人员高度凝练相关知识,例如本专业教研室通过奶牛酮病的教研经验总结酮病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的语句,让学生记忆“酮病本是温饱病,高产厌食把病犯,各中曲由肝中见,酮粉血酮便可断。个个剩料又减产,神经酮味却少见,产后二周糖源灌,分娩一周需护肝”。通过课堂精讲,并贯穿该语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该病。学生通过背诵、理解,可加深对相关疾病的认知。如果参加作后仍能记住部分相关词句,则有利于解决临床疾病问题。

通过上述观点也可联系到所用的教科书排版,如第一部分用简短的篇幅以易于记忆的词句高度概括重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症状、诊断、治疗,并要求学生背诵;第二部分对疾病的相关词句以教科书形式进行全面的展开讲解;此外,再建立一个对应的网络版的典型病例库。这样,学生只需要背诵第一部分,加上课堂讲解、课下阅读,较有利于学生对疾病的认知和记忆,当面对临床病例以及步人工作岗位后也会有据可依,有利于进一步入手临床疾病的诊治。因此,从事教研工作的教师有必要凝练兽医内科学内容,并让学生熟练背诵,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带着更多的知识去面对社会。

2多媒体和临床病例在传统讲授法中的运用

目前,多媒体教学巳经普遍应用于各个学科,而且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然它在兽医内科学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适当地应用多媒体更能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的效果。多媒体是学生们可以更进一步认知疾病的一个窗口,通过较为典型的图片和短片,能够加深学生对疾病的直观认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作为兽医临床学科,实践教学则是整个兽医内科学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验证书本理论,巩固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创新精神,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然而,由于招生人数多,多数地区存在实习经费少、实验条件差、实习基地缺乏等问题,学生无法学习和了解各种动物常见疾病的诊疗过程及最新诊断技术的应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兽医内科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临床完整病例的引入,如通过给予学生动物疾病的品种、年龄、性别、病史、临床症状等基本信息,然后让学生根据给出的材料进行现场分析,做出诊疗方案,再通过对实际病例的诊疗措施及转归的讲解,提高了学生对学习内科知识的兴趣,使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第5篇:内科医学范文

关键词:中医;内科;脑病;建设

社会在不断进步,医疗水平也在不断提升,随着我国临床检测技术的提高,人们对脑病的认识越来越深入,采用的治疗手段以及药物种类也越来越多,这也使得相关医疗工作者加强了对脑病学科的研究,脑科分化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采用中医治疗脑病这一内科疾病有着良好的效果,中医将脑病概括为神经与精神系统类疾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也在全世界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结合中医脑病临床资料,中医内科脑病学科的建设有了较大进展,下面笔者对中医内科脑病学科的建设提出几点思考。

1 中医内科脑病学科的内涵与外延

中医指出,脑功能失调以及脑损伤引起的疾病都称之为脑病,在中医内科脑病研究中,主要是对脑、脊髓等中枢神经系统及周围神经系统疾病产生的原因、发病机制以及临床表现、治疗与护理方法进行研究,从而达到预防与康复的目的。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可以将脑病大致分为三类,分别是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系统疾病以及心身疾病;按照病因则可以分为外感性脑病与内伤性脑病,前者具有季节性以及传染性,比如发热、惊厥、暑瘟等,是在中医温病学科的研究范围内,并不是脑病学科研究的重点;后者主要是指中风、头痛、痴呆、忧郁、癫痫、痉挛等疾病,是中医内科脑病的重点研究对象。

根据疾病的归属,可以对疾病进行归属、分类,从中医内科的角度,这些疾病都是脑病研究的对象,在临床与科研中,中医内科采用的是中西医结合的方式,为了提高临床诊疗的水平,不会受到传统教学单元划分的束缚,而且也不会遏制脑病学科的独立发展。在中医内科教学中,教材的选择也应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这样才能早日实现脑病研究的分化独立。

2 确定研究方向,形成系列研究课题

脑病的研究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纵向,是对脑病文献、理论、实验、临床等资料的研究,不同的类别研究起来具有独立性的特点,但是不同的类别之间又具有相互依赖与促进的作用。比如,我国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在出血性脑病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活血化瘀对脑水肿、颅内血肿等疾病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在动物实验中,采用冰片在动物体内发生的药代动力学过程,也可以增强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实现醒神开窍、化痰开窍等疗效。还有一类是横向,是对脑病范畴内的病症进行研究,可以达到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在研究时多采用的是病症结合的方式,而且采用了中西医药物配合使用的方式,这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还可以形成系统研究课题,对中医内科脑病的建设有着促进作用。

3 以临床疗效为核心的中医脑病研究

中医脑病学科的建设最终的目的是提高学术水平,其反映在学术水平上,即表现为临床疗效。只有以临床疗效为核心,才能体现中医治疗的价值。中医脑病的研究需要建立在临床病例的基础上,所以研究人员应加强对临床资料的分析与研究,了解发病的规律,从而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形成临床诊治规范。中风的研究是个较为成功的范例。1986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制订了《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首次统一了病名、病类、证候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规定了分期标准。1987年全国中医急症研究会制订了《中风病诊疗规范》,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修订了《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在1986年制订的标准基础上增加了6个次症,证类诊断分为7类。上述诊疗标准推动了中风病的临床、科研、教学、新药研制、学术交流,提高了学术水平,为本病的中医药研究制订了规范,也为客观评价中医药治疗中风的疗效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其次是着重研究脑病相关病证的有效方法和有效药物。特别是针对当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脑病,如中风、痴呆、失眠、抑郁证、癫痫等开展多学科协作攻关研究。

4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方法和先进手段研究脑病

重视和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方法、手段,是现代中医研究的主流。脑病学科更要运用现代医学技术方法,坚持不懈地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以安徽杨任民教授为首的“肝豆状核变性”研究为例,该病具有肢体震颤、全身僵硬、手足拘急、口歪颈斜、言语不清的临床特点。课题组根据“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中医理论,辨证为肝肾阴虚、虚风内动,用平肝熄风的大定风珠治疗,药用鳖甲、龙骨、牡蛎、珍珠母、蜈蚣、全蝎、地龙等,但症状不仅无改善,且日趋加重。课题组引入了现代医学理论进行深入思考:肝豆状核变性为铜代谢障碍引起的疾病,由于铜沉积全身组织,尤其是造成大脑豆状核及肝、肾等病理损害。而上述矿物类及虫类药物含铜量均很高,服用后反而加重铜的沉积而使病情加重。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研究人员进一步研究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发现多数具有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弦数的特点,遂根据《内经》“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的认识,分析其病机以湿热为主,治用清热解毒、通腑利尿法,自拟肝豆汤(大黄、黄芩、穿心莲、半枝莲、萆等)治疗,取得良好效果。实验研究证实,患者服肝豆汤后的尿排铜量与现代医学治疗后相似。这一研究成果的获得,对中西医结合脑病研究方法学上的启示是不言而喻的。

结束语

总之,中医内科治疗脑病有着良好的效果,中医有着上百年的发展历史,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在国际上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随着科学的不但进步,临床诊断的技术越来越先进,很多以前的疑难杂症都有了有效的治疗方法,这提高了我国的医疗水平。本文对中医内科脑病学科的建设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几点思考,只有了解中医内科脑病的内涵与外延,确定研究的方向,形成系列课题,以临床疗效为研究的核心,并充分的利用现代化的治疗方法,才能对我国中医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吴江峰,年莉,尹进,张静宇,勿日汗.《外台秘要》心病分类与病因病机研究[J].天津中医药,2015(4).

第6篇:内科医学范文

关键词:医学留学生;心脏内科;教学质量

随着经济持续发展,我国在高等教育、医疗等领域国际合作的日渐扩大与深入,以中国为留学目的国的海外学生越来越多,医疗则是我国除汉语专业外留学生人数最多的学科。高等医疗教育的国际化输出是提高我国医疗教育质量、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地位的有利刺激因素。为培养符合国际需求和适应国际化竞争的医学人才,现行的医学留学生教学方式主要以全英文方式运作,一方面可以帮助留学生获得第一手的资源,避免留学生毕业回国工作产生语言转换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周边国家医学教育的市场需求。然而,在医学留学生教育逐年扩大规模的现实面前,如何保证这些学生的教育质量也是医教界人士关注的焦点。英语医学学历留学生教育始于1995年,原西安医科大学招收了首批全英语教学医学学历留学生,迄今只有20年历史。而与我国原有留学生体制不同的是,原有体制是留学生学习汉语后融入本国高等教育体系,基本保留经典的汉语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历经近百年的发展,体系成熟稳固,效果不俗;而目前所有医学院校的留学生教育均为全英文教学,相对于学校现有的教学而言,这种模式相对独立,需要另起炉灶,构建全新的教学、课程、教材及评估系统,需要一支数量庞大拥有全英文教学能力、精湛专业知识和国际视野的教师队伍,需要校内外教育资源的有力支持。从国外著名医学院校到国内资深的医学院,纵观全球医学教育不难看出,优秀的医学教育需要深厚的文化传承、人文建设及庞大理论系统,这一系统的建设缓慢而难见速效。目前我国快速上马的医学留学生教育仓促间要完成体系的建设,难度之大、问题之多可以想见。本文仅就昆明医科大学医学留学生心脏内科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总结及讨论,为医学留学生的临床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教学相长——观念的冲突与解决

来华的医学留学生,绝大部分来自于东西亚、南亚等周边国家,以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为多。这些学生虽然每个人的家庭、文化和教育背景各不相同,前期的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但他们在本国受到的教育模式则多为西方教学模式,因此学习习惯亦与国内老师的要求相去甚远,在中国教师眼中,他们的思维自由发散、习惯随时打断老师提问、课堂纪律差、学习针对性强但全面性差。尤其不能遵守中国老师们习惯的严格的课堂纪律。因此,老师会觉得学生不够尊师及专心而影响授课积极性;学生则会觉得中国老师的教授死板、照本宣科,由于缺少讨论而影响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对上述问题,我们通常尝试采用折中的办法,老师在授课时会在每一个节段留出提问时间,而与学生则在课前约定,非提问时间不可随意提问打断。在临床见习与实习过程中,由带教老师引导的教学查房,要求留学生必须身穿白大衣,不迟到,不早退,端正学习态度,爱护、尊重患者,主动自我介绍,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才能进行问诊、查体等医疗行为。针对这些东南亚学生时间观念不强、自由散漫、欠缺责任感等问题,一方面设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加强留学生的管理;另一方面还需要对他们进行素质教育,培养他们的服务意识、奉献精神与责任感,基本杜绝留学生仪表邋遢、组织纪律散漫、迟到早退等现象,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从普通医学生到合格的临床医生的角色转变。

二、外语VS母语——语言是个大问题

语言是所有接收医学留学生的医学院都会遇到的最为棘手的问题。“全英文授课”在医学留学生教育前期发挥了重要作用,无可替代。但到了临床见习和实习阶段,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感到“力不从心”。教师与留学生间的交流、留学生与病人间的交流成为教学最大的阻碍。这种阻碍,会导致留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教学质量下降。因此,如何解决语言问题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教师与留学生间的语言交流问题

学校留学生多来自尼泊尔、印度等国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留学生们公共英语基础扎实,能无障碍用英语交流,但他们普遍有较重地方口音,故与教师的交流中存在一定障碍。当然另一方面,带教老师参差不齐的英语口语水平及相对于留学生而言的“口音”亦会影响知识的教授传播。解决教学中语言交流的问题,老师是主导,带教老师的英文语言表达能力,在对留学生的教学质量上起到关键性的影响。保证带教老师的质量才能提高留学生培养的质量。心脏内科对留学生带教老师的选择条件,首先必须具备流利的英语口语交流能力及丰富的专业外语词汇,兼顾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及教学经验。在实践中发现,带教老师的外语水平与临床教学经验往往不能兼顾,青年教师语言过关但缺乏临床经验,高年资教师则与之相反。师资力量的培训是提高留学生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在这一点上,心脏内科通过科内选拔,组成英文教学的骨干团队,对该团队进行强化专业英文培训;同时,在心脏内科的对外国际交流中给予该团队额外的机会参与全程翻译,包括床旁查房及不同规模的讲座,给予团队观摩全英文课堂及床旁教学的机会。而针对师生间口音不熟悉、交流困难等问题,心脏内科在教学期间另行组织多样化的互动,给带教老师与留学生之间创造交流的机会,促进师生间相互了解,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增进师生感情,为师生之间交流和教学过程架起一座桥梁,创造亲切和谐的教学氛围,从日常生活、民俗、文化到国情宗教等,使师生之间能更快地适应彼此发音,使留学生在留学期间能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同时,要注重师生互动过程中的信息反馈,让留学生开展评教评学的活动,让他们在互动中提出对教学的意见与建议,以激励师生共同促进教学工作的进步,做到教学相长。

(二)医患间语言交流问题

在医学生的教育中,与师生语言障碍同等重要的是医患间的语言障碍,这种障碍对教学的影响更加突出。由于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在临床见习和实习过程中,留学生需要到病房与患者密切交流,准确采集患者病史,顺利进行体格检查等。留学生中的绝大多数人未进行过正规的中文学习或培训,这给留学生与患者之间的交流带来更大的困难;另一方面,我国患者中的英语交流能力几乎为零;双方语言的问题,最终将导致临床见习和实习中的有些关键步骤常难以顺利进行,在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历书写及简单操作等常规临床工作中即使有带教老师帮助翻译,有部分同学仍很难顺利地完成。针对解决留学生与患者语言沟通障碍的问题,心脏内科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在医学留学生教育前期,通过开设中文学习班,主要学习日常问候语如:您好、早上好、谢谢、不客气,您哪里不舒服?等,以及与心内科相关的症状用语如:胸闷、胸痛、心悸、头晕、呼吸困难等,开展此中文学习班的目的就是快速解决医学留学生在临床见习和实习中和患者沟通交流遇到的一些语言问题,此学习班不仅提高了医学留学生的汉语水平,而且通过对汉语词汇的认识及词汇来源的一些了解,使得他们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有了初步的印象。二是心脏内科借鉴了华西医科大学运用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简称SP)介入教学活动的经验,培训了一批英文基础较好的研究生做志愿SP,充当模拟患者角色,以克服留学生中文基础较差,尚难以与临床患者进行顺畅沟通的困难。标准化病人是指从事非医技工作的正常人或轻症患者,经过培训后,能准备表现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或)病史而接受临床检查者,旨在恒定、逼真地复制真实临床情况,发挥扮演患者、充当评估者和教学指导3种功能。自1990年开始,由九江医学专科学校、华西医科大学、浙江医科大学三校协作,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赞助,启动将SP引进国内的医学教育。此模式不仅能帮助留学生进行临床实践和交流能力培训,而且有助于加强心脏内科研究生自身的理论和技能训练,同时也加强英语口语交流能力的训练,使他们今后有机会留学国外,更能适应国际竞争和对外交流的需求。三是由带教老师引导的半英语半中文式查房,即英汉双语教学,选取病情稳定的典型病例患者,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让汉语较好的留学生对其进行病史采集,不能用中文表达的由带教老师翻译,其他留学生可以补充询问,带教老师在一旁全程指导,之后由一名留学生完成体格检查,最后对此病例进行总结讨论,培养他们诊断治疗疾病的临床思维能力。此英汉双语教学模式吸取了全英文教学和经典的汉语教学模式的优点,因此更有利于医学留学生的接受,同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阶段性地和留学生们互相交流,及时的改善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三、教学方式的融合:传统VS现代

传统的医学教育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自学为辅,缺乏讨论;这种教学的优点是知识传授系统且全面,缺点在于易忽略细节,泛泛而谈,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欠佳。而这种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在留学生教育中更显弊端:由于语言障碍,授课教师以非母语授课,其授课质量及讲解程度必然会受到较大限制,课堂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临床教学则更为突出,病例分析及思路讲解由于其即时性及随机性,教师备课不易,讲解深入程度更容易受影响。而在这种教学方式里学生多为被动接受,在语言受限的前提下,学生积极性会受到极大限制,影响教学质量。现代医学教育强调以临床问题为中心,打破学科界限,充分调动学生自学积极性,将各学科知识有机融合。这一教学方法的代表即是PBL(Problem-Based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由美国医学教育家Barrows教授于1969年创立的一种教学模式。心脏内科在医学留学生教学、临床见习及实习课程中采用这种模式,通过以具体病例及问题为基础、留学生为主体、带教老师侧面引导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激发留学生的问题意识,调动思考的积极性,增加了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旨在培养留学生的独立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达到提高留学生理解并有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最终目的。心脏内科是专业极强的学科,学习中的理解涉及解剖、生理、病理生理、药理、心电图学、电生理学及影像诊断学等多个学科,知识点多,知识体系繁杂,记忆及理解都相对困难。对以中文母语教授的学生尚且如此,以英文为主要语言学习的留学生而言,就更多了一个老师教授困难的障碍。为能让留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心脏内科知识,培养其自行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心脏内科在课堂讲学及床旁见、实习过程中均采用PBL教学法,带动学生主动学习的风气并增强临床思维及团结协作的能力。在课堂讲学中,适当根据讲学内容穿插病例,并有针对性地提问。而在临床带教前,心脏内科专门组织人员编写典型教学病例,课前给予病案、问题及参考书目。课中教师以临床典型病例为中心,针对临床面临的具体问题引导讨论,让留学生自主进行分析、诊断,并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案及策略。

四、重视度的提高:带教教师and管理部门

随着学校医学教育与国际的接轨,将会有更多留学生来学校学习深造。因此留学生教育对学校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学校国际学院及各个教学医院已经在思想上认识到医学留学生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切实进行带教教师的培训和留学生的管理已经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但是,各个教学医院除了落实好国际学院留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外,还应严格按照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对留学生进行管理,切实做到留学生管理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各临床科室应建立留学生实习管理档案,由科室教学秘书或教学专干负责,作为出科考核的一部分,使留学生更加重视临床实习。

总之,对于我校及多数医学院校来说,医学留学生的临床实习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教学与管理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还很多。需要在以后的临床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汲取新知识,在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同时,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推进教学改革,及时总结教学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则医学留学生教育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收获。综上所述,提高医学留学生的教育质量在于发现问题后及时地找到针对该问题的处理对策。比如留学生课堂的学习习惯与老师期望的不同,我们约法三章,彼此互相尊重、教学相长;由全英文教学模式逐渐转变为英汉双语教学模式,让国外留学生也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教学方式发展为SP介导的模拟教学和PBL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这些教学方式更能为留学生接受,并且培养了留学生的独立创新能力及创新精神。当然,我们需要借鉴国家重点医学院校的留学生培养教育经验和模式,让学校的留学生培养更加成熟。如果可以将带教老师送入到国家重点医学院校学习他们的教学经验的话,将能更直接地感受重点医学院留学生的培养,但这需要高校管理部门的通力合作。随着心血管病学的迅速发展,国际学术交流的日益深化,心脏内科医学留学生的培养工作对带教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必须不断地改进教学模式,应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教会留学生尽快将心脏内科理论知识综合应用,掌握心脏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治方法,锻炼其独立思考、独立分析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冬梅,王周凯欣,颜时姣等.留学生临床医学本科(MBBS)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J].基础医学教育,2014(8).

[2]李治国.医学留学生教育模式及管理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6.

[3]左川,曾静,付平,欧阳钦,王一平.临床医学教学中标准化病人的应用与实践[J].西部医学,2008(6).

第7篇:内科医学范文

关键词:医学;儿内科学;教学评估

作者简介:代继宏,儿科学博士,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导师。

教学评估系统是对教学效果进行检验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可及时发现、调整并纠正当前教学中存在的某些问题与不足,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1]。这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思想的完善、教学特色的形成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2]。

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院(儿科系)是全国四大儿科系之一,部级重点学科,儿科学为部级精品课程。尤其是小儿内科学教研室一直非常重视教学建设工作,将教学评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对2010―2011学年小儿内科学教学评估表进行分析,现总结如下:

一、对象和方法

1.对象

2010―2011学年共有12名教师分别承担小儿内科教研室对儿科系、医学系等本科大课教学,我们对这12名教师均进行教学评估。

2.方法

分别采用同行评估表和学生评估表,各自含10个项目,分别从教学态度、对学生组织纪律的要求、备课及对教材理解、理论联系实际、语言的应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专业词汇的应用、教辅应用、课堂互动等方面进行,每个项目有不同的分值及权重比例。在总结分析时,根据教龄,将教师分为“>15年教龄”和“

二、结果

无论同行评估还是学生评估,呈现一致性趋势。得分较高项目为:教学态度、对学生组织纪律的要求、备课及对教材理解、语言的应用、专业词汇的应用。这显示经过多年的教学制度建设,尤其是师资选拔制度(讲课比赛、试讲等)、集体备课制度、听课制度等强化培训和实践,无论是年轻教师还是高年资教师在这些方面均表现较好,得到较高评价。

对“>15年教龄”和“

三、讨论

过去数十年,医学院校、研究生教育以及职业培训等机构一致努力寻找正确、可靠和与时俱进的评价方法,以促进教师和受训者得到提升[3]。而医学院教学质量评估,其重要性已经得到普遍承认,尤其是对课堂教学的评估,其目的是改进教学,并可作为教师聘任、晋升的参考依据。将同行评估和学生评估结合起来评价,不失为一项综合评估方法。例如:美国一项调查显示,自1978年起,有80%的学校鼓励学生对教学做出评估,到1986年增加到87%(96所)医学院校,只有9%对此未做明确规定[4]。本文调查显示,本校儿科学院小儿内科教研室一直采用同行评估和学生评估的方式综合评价课堂教学质量,与国内外评估状况基本一致。

普遍的观点认为,教龄对课堂教学效果有重要影响,我们在分析时也注意教龄对评估结果的影响。根据教师教龄特点,我们将所有教师分为“15”年两组,发现10项评价项目中差距不大的,主要体现在较易受教学经验影响的一些项目,如:启发引导,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讲授条理清楚,逻辑性强,重点突出、难点讲透等。进一步证明了教学过程的提高需要不断的经验总结和积累。但是,我们也发现,个别教龄较长教师某些项目得分反而低于教龄较短教师,如:对教辅手段的应用。体现教学过程必须与时俱进,仅凭经验是不够的,还需要结合先进的教辅手段,尤其是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掌握和应用。

对教学质量的评估还有很多其他方法,如国际医学教育组织(IIME)通过使用“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MER)(60条)对中国八所医学院校的医学教育质量进行评估,通过全方位观察、各种测试等进行[5]。可以客观反映医学教学的优势和所存在问题,并进一步进行横向比较。同时,注意评价方法的标准化、对评价结果的正确分析也非常重要[6]。

总之,在新的医疗条件下,探索客观、可靠、有特色、能正确反映教学质量的评估方法,对提高医学教育水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谭海珠,王汉琦,杨棉华.汕头大学医学院网上教学评估系统之我见[J].教育信息化,2004(8):26―27.

[2]张翠华.论医学教学评估[J].农垦医学,2008,30(2):148―149.

[3]Malcolm Cox,David MI.Assessment in medical education[J].N Engl J Med,2007,356,387―396.

[4]Lancaster CJ,Smith IK. Survey of practices in evaluating teaching in U.S.medical schools,1978 and 1986[J].J Med Educ,1988,63(12):912―914.

第8篇:内科医学范文

1分阶段教学查房,锻炼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

进入该阶段小学期实践的学生为我校七年制学生的第4学年,虽然已全部修完中医基础课程,但对于临床环境还比较陌生。我们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量体裁衣,制定了分阶段教学查房带教方式。第一阶段:带教老师事先选好临床病例,将小学期实践学生分成4~5人为1个小组,由带教老师先概述病例情况,然后进入病房示范中医四诊资料的收集,边演示、边口述,学生以见习、模仿为主,查房完毕,回到示教室,带教老师对该病例进行中医诊断、辨证分析,学生记录要点,参与分析。第二阶段:带教老师事先选好临床病例(同一类疾病),学生分组后,先集中于示教室,在带教老师的引导下,小组学生互助合作,共同完成问诊内容、顺序的梳理,查体要求和要点,推选小组长,然后进入病房,学生自主完成病人的中医四诊资料收集,最后返回示教室,学生讨论,共同完成该病例辨证分析内容,带教老师对其过程进行点评。学生在经过以上2阶段的教学查房实践之后,能循序渐进地掌握相关疾病的中医问诊程序和辨证要点。

2病例讨论,温故知新,推陈出新

病例讨论是临床带教的经典模式,多以临床疑难典型案例为载体。笔者以“刘渡舟临证验案”等老中医医案为蓝本,以病证为中心,选取两则病案,在病案的讲解中,采取“设问式、提问式、讨论式、争论式”等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在病案诊治的演绎中。带教老师在分析“验案”病因病机、治疗方法和方药应用的同时,穿插了中医内科学相关知识的回顾,使学生温故知新,学习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于临床的思维方法。由于老中医的验案直接来源于临床的真实病例,他们的诊治疾病的思维方法和遣方用药方法体现了长期临床实践的经验和各自的特点,学生在讨论学习名家验案的同时,能认识到临床病案的错综复杂,通过这种形式的病例讨论,学生不仅能温故知新,还能在理解运用原有知识的同时,推陈出新,有效地锻炼了中医临床思维能力。

3小讲课临床化,增进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

小讲课是临床常用的带教方式,通常针对某一主题,进行理法方药纵向讲解。在小学期实践带教的小讲课中,其内容设置以常用中医临床辨证方法、常用中医临床方剂介绍等为主,横向对比,突出临床特色。如学生在学习中医诊断学时,所学的中医辨证分类繁多,包括八纲辨证、病因辨证、脏腑辨证等内容,辨证方法过于典型化,而在临床中很难见到如此典型而辨证依据充分的病例,学生感觉掌握起来比较困难,不知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我们的小讲课中,常以临床病例为载体,介绍运用中医临床诊断的辨证方法,包括如何理顺病人主诉及症状,如何综合运用四诊资料;如何逐步辨证,找出疾病内在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类证鉴别等内容,学生听课兴趣浓厚,且更易掌握辨证方法和要点。又如传统的中医方剂学知识包含在方剂学中,或散见于中医内科学、伤寒论等课程中,学生掌握方剂的形式以死记硬背为主。而小讲课中病例治疗所涉及的方剂内容是以病证为基础,方剂的组成、配伍、药物用量、煎服法等均从临床实例中体现出来,老师在讲完1个方剂后,辅以类方讲解,让学生举一反三,明确类方的异同点,使其听课效率高,这样对常用方剂的掌握程度较好。

4临床操作示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参加小学期实践的学生其基础知识尚不全面,且实践时间较短,不能象毕业实习的学生一样直接参与到多种临床操作中。因此,在小学期实践带教中增加了临床操作示范内容,内容包括如何开医嘱、书写及借阅病史、开化验单以及如何进行督灸、耳针、穴注、针刺、推拿等操作项目,带教老师边演示、边讲授,学生一对一进行模仿、训练。与传统的治疗学课程授课方式不同,学生能亲临临床实践环境,集中地、近距离地熟悉和掌握临床操作规范,目睹中医操作的实用性,从而增强了学习中医的自信心,提高了动手能力。

5注重全面考核,为高效率实践保驾护航

以往小学期实践模式主要以学生科室轮转为主,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见习”,临床科室没有足够的时间对他们进行带教和培训,考核内容不明确,助长了许多学生随波逐流的学习态度,2周的小学期实践没能从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通过小学期实践改革,强化全面考核内容,考核项目主要包括考勤(占20分)、作业(占20分)、口试(占60分),重点考核学习态度和临床实践技能。具体包括:①考勤签到天天记:学生考勤情况能直接反映学生学习的意愿与决心,实践证明,通过强化记考勤制度,没有一位学生迟到、早退。②实践作业每日交:2周时间内,每日上午安排学生在门诊或病房实践,学生需要完成1份住院病历或2份门诊病历,且病历书写质量直接计入考核内容,学生在完成常规的病房查房或门诊随诊等工作后,可以选择有特色、感兴趣的病历进行书写和摘录,有利于提高学生书写病史的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③六大模块口试考:学生在完成小学期实践后需要进行考核,考核以口试为主,内容包括中医四诊资料收集,中医病证辨证分型,常用方剂组成、功效、主治背诵,中医病史书写格式和要求,中医常规操作示范,标准化病人考试6部分,这些内容均散见于平日教学过程中。此种考核形式的确立,使学生无法怠慢于平日的实践,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为学生高效率的小学期实践保驾护航。

第9篇:内科医学范文

关键词:八年制医学生;外科总论;麻醉学;试卷分析

麻醉学是一门集临床麻醉、疼痛诊疗、重症医学、体外循环及相关教学和科研于一体的二级学科[1],在整个临床医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麻醉学在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外科学总论中作为独立章节进行讲解。众所周知,考试是教育测量的具体形式,不仅可以评价学生学习情况,而且还是检查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只有坚持试卷分析,才能更好地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北京大学医学部2012、2013级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外科学总论麻醉学试卷进行分析,以提高外科总论中麻醉学教学质量。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近2年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外科学总论考试试卷,其中2012级46份,2013级49份,参考学生考前均已完成14学时的麻醉学理论学习及1周的麻醉学见习。

(二)研究方法

1.分析试卷成绩总体情况及每种题型的得分情况。2.试卷难度:考试难度系数计算公式如下:Dc=1-A/T,Dc:难度系数,A:考生平均得分(如计算总体难度系数,则为全卷平均分;如计算单题难度系数,则为单题平均分),T:满分,理想的难度系数以控制在0.2左右为宜。3.试卷区分度:区分度反映试题区分不同水平受试者的能力,即能否考出学生的不同水平,把优秀、一般、差三个层次的学生真正分别开。先把成绩从高到低排序,前50%的考生为高分组,后50%为低分组,其计算公式为:D=2(XH-XL)/W,其中,D为区分度,XH为高分组平均分,XL为低分组平均分,W为试卷总分。区分度一般在0—1之间,值越大区分度越高。区分度高的考试,优秀、一般、差三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定比例,如果某一分数区间学生相对集中,高分太多或不及格太多,则区分度偏低。试题的区分度在0.4以上表明此题的区分度很好,0.3—0.39表明此题的区分度较好,0.2—0.29表明此题的区分度不太好需修改,0.19以下表明此题的区分度不好应淘汰。

二、研究结果

(一)题型分析

外科学总论试卷100分,其中麻醉学内容占30分,由6个英汉互译题、14个单选题及1个病例分析设3个简答题组成,三种题型各占6分、14分和10分。其中记忆类、掌握类、客观类题目占比较大,其次是理解应用类、熟悉类、主观类题目。

(二)考试成绩总体情况

2012、2013级考生最高分分别为27、28.5分,最低分分别为15、16.5分。

(三)试卷质量分析

1.区分度。2012级、2013级外科总论麻醉学部分试题的总体区分度分别为0.283、0.246。每种题型及全卷的区分度见图1。2.难度系数。2012级、2013级外科总论麻醉学部分试题的总体难度系数分别为0.247、0.237。

(四)错误率超过

50%的题目分布情况错误率超过50%的题目主要集中在英汉互译题和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