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工电子专业论文范文

电工电子专业论文精选(九篇)

电工电子专业论文

第1篇:电工电子专业论文范文

依据高等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方案”从始至终体现“具有创新意识、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思路,体现以学生为本,以毕业生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价值观,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等通用素质和能力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方式逐步体现精细化,差异化、个性化的特征。我校电信专业明确了自己的的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等方面基本知识,掌握分析、设计、应用电子设备及信息系统的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等基本素质,能在电子信息行业及各级企事业单位从事设计、应用开发以及技术管理等工作,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遵循的基本原则

2.1充分的调查论证

(1)召开学生座谈会,征集毕业年级学生及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学生对“方案”的修订意见,了解学生自身需求。坚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2)邀请用人单位参与“方案”的修订。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动态,邀请用人单位参与修订论证,充分考虑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尤其是行业协会制定的人才质量标准。(3)参照执行教育部的专业规范标准,确保专业完整性。

2.2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本着“通识教育为体,专业教育为用”的思想,通识素质类教育贯穿始终,德育工作与通识类课程考核结合,学术讲座日常化,引进并开设高质量的艺术类通识教育课程。针对全国各地生源基础教育水平差异,对外语、数学、计算机课程进行分级教学。专业教育逐步向产学研合作的模式靠近,专业课程开设以业界需求为主导,鼓励与业界建立长期、稳定、互动的合作关系,鼓励“方案”的部分课程以合作教育的形式开展,包括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等。

2.3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方案”反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要求设置6学分区间,给予参加学科竞赛、参与教师教、科研课题研究,参加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技、军事、历史、艺

术类通识课程修读,开展创业,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英语四、六级考试,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学生的学分奖励,该模块是学生毕业必要条件之一。

2.4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工科实践教学比例占总学分不低于25%。根据校企合作的实际情况,改革实践教学模式,灵活多样,毕业实习以集中统一安排为主。重点让学生体验基层行业工人的工作过程,磨练意志,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提倡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以参与教师的教、科研课题的形式完成。重视课程设计。

2.5合理安排第四学年教学工作

根据学生职业发展需求“,方案”要考虑考取研究生深造和就业两种需求,1-10周集中安排课程,剩余时间安排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准备研究生考试,确保教学秩序。

2.6教学计划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随时关注行业发展需求,建立专业与行业信息交流机制,将行业发展最新的信息整合为课程资源,通过短课时的课程、讲座等形式开设,同时必须坚持“方案”的执行稳定性。

2.7分方向培养

在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上,从第三学年开始分方向培养:嵌入式集成电路、信号与信息处理两个方向。嵌入式集成电路方向主要课程: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微控制器应用、嵌入式Linux设备驱动开发;信号与信息处理方向主要课程:信息论基础、数字图像处理、DSP技术与应用、信息与网络安全。同时设置多门其他方向的选修课: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等。

3小结

第2篇:电工电子专业论文范文

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中,高频实验作为了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内容。该课程的显著特点就是有着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以及工程性等特点,而且该课程涵盖了丰富的内容,应用也极为广泛[1]。现阶段我国信息时代的到来带动了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这也给我们对高频电子技术实验的学习提出了新的思路和理念。

1.1 学习现状与需求分析

就目前我们的高频实验课的学习现状来看,学习的内容依然是以较为经典的内容为主,比如在功率放大器章节中,其核心内容依然是丙类功率放大器与动态负载线的分析方法,但在现阶段射频功率放大器的设计过程中,很少会去应用C类放大器,主要原因就是这类放大器具有着一种突出的非线性特点[2],所以在当前放大器设计过程中D类和E类逐渐成为了一种主流。此外,在当前高频实验学习过程中,主要还是通过模拟调制的方式对调制与解调等内容进行强调,这有利于我们对解调和调制等抽象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这部分知识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数字调解方面的内容需要在教学大纲中得到重视和加强。

1.2 实验设备存在的问题分析

(1)因为设备使用寿命有限,在当前实验中的教学设备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损坏,对我们的实验学习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2)在进行高频实验操作时,实验设备往往会很容易的受到干扰,如果设备干扰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也必定会严重影响我们的学习效率。

(3)在高频实验教学中所采用的高频线路一般都是实验箱,如果在实验过程中其中某个部分发生故障,将会给检修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所以在进行实验学习时要慎重的选择实验器材。

1.3 学生自身方面存在的问题

就我们学生自身而言,同样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部分学生对实验有着一种畏惧心理,在未得到教师的指导和肯定之前,从来不会主动地去接触实验器材,哪怕是一个开关或一个旋钮。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也是由于学生自信心的缺乏所导致。因此也就需要作为学生的我们能够树立起实验学习的自信心。

2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高频实验改革的方法和手段

结合上述中当前高频实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为了能够更好地提升我们的学习热情,强化创新能力,接下来,我就针对高频实验学习方法和手段发表了自己的几点意见,如有不妥,请老师给予指导。

2.1 高频实验学习方法的改革建议

(1)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建议学校能够及时的针对一些老旧的实验设备进行检修,对于那些损坏严重或经过再次修理尚不能继续使用的要及时的进行更新;在选择实验器材时,不仅要配置相应的实验箱,同时还要提供一些辅助性器材,如信号发生器和单独示波器等。

(2)要結合电子线路基础理论课程进行高频实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借助基础实验课程,学生往往能够更好地掌握基本电路的链接以及一些常规测试工作的应用方法。由此不仅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了诸多的便利,也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掌握所学理论知识。

(3)对于高频实验的学习,一般对我们的分析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所以,在后期的学习过程中,建议教师能够注重我们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对于我们学生而言,也要积极的参加一些学习实践,同时在实践过程中要积极的思考,提升自身动手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从而更加灵活的掌握所学知识。

2.2 高频实验学习手段改革建议

(1)设置实验室设备维护记录手册,当我们在进行试验操作时,发现设备存在问题的要第一时间在设备维护手册中做下记录,由此不仅对设备维护人员的设备检修工作提供了极大地便利,同时还达成了一种及时修复的目的。

(2)作为学生,在正式进行实验学习之前,首先要做好前期的课前预习工作;同时在实验操作过程,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要求来进行实验操作;实验结束之后,要能够按照要求完成相应实验报告的撰写。

(3)建议学校在课程设置时要将理论课时与实验课时分离开来,周末实验室要全天对外开放,便于我们及时的进行复习。

第3篇:电工电子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 职业中学 电子电工 现状 不足 发展方向

职业中学与普通中学在教育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普通中学侧重于一些文化课的教育,如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化学等。职业中学不仅教授文化课知识,而且教授一些专业课的知识,如电工类的还需要学习电力拖动、电工基础等。另外,最重要的是职业教育要开展大量的实训工作。下面我就针对电子电工类专业来谈谈职业中学的实践教学和发展。

一、电子电工专业教师队伍现状

1.专业课教师少,文化课教师多。

职业中学的电子电工专业大部分都是近几年才慢慢发展起来的,因此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数量偏少。与此相对的是电子电工专业课程却有三十多门,并且每年课程和内容都会产生一些新的变化。每一名教师都要上几种不同的课程,因此造成专业课教师工作量较大、较杂,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2.有经验的教师较少。

电子电工专业是相对比较年轻的专业,因此专业教师大部分年纪较轻。新毕业的教师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都比较缺乏。特别是对于动手能力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因此,专业教师要能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去不断学习、动手、摸索和探讨。

3.专业双师型教师偏少。

大多数的专业课教师虽然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对于理论课的教学任务也能圆满完成,但在实训方面还是相当欠缺。因而这些教师只能进行理论教学,而不能进行实训指导。而职业学校需要更多的是“双师型”教师,也就是说,教师既要上好理论课,又能上好实训课。所以,专业教师在提高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还要不断加强实训教学,力争达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目标。

二、电子电工专业的优势

1.政府的重视和社会的认可。

最近几年时间,上至党中央,下到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建设和发展。因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是密不可分的。现在一些家长对职业教育不再像以前那样歧视。因为现在很多企业缺少的不是管理者,而是劳动者,特别是具有一流技术的技术工人。现在一些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都很高,待遇也还不错。因此,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和社会的认可。

2.电子电工类企业的快速发展。

最近几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很多国外著名电子电工企业大量进入中国内地市场,而国内也出现了许多中小型的电子电工企业,特别是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一带,电子电工类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创立。如此多的电子电工企业对于一线技术工人的需求量是非常巨大的。而社会上的电子电工类专业人才远远满足不了这些企业的需求。这就为职业学校发展电子电工专业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一方面,学生可以比较方便地找到实习的单位,另一方面,也可以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需要。

3.就业前景比较乐观

大量的电子电工企业需要大量的电子电工技工,因此,电子电工类专业毕业生成了抢手货。电子电工类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往往是供不应求。根据近几年劳动就业处的数据可知,职业学校电子电工专业的学生就业率可以达到98%以上。

三、电子电工专业存在不足

1.政府投入相对较少。

虽然在最近几年时间里,政府对于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但由于普通高中更加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更加能够产生成绩,因此政府仍然把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到普通教育上,而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电子电工专业要培养合格的人才以适应企业的需求,必须有大量的新的设备,对学生进行充足的训练。而这些设备大多数价格不菲,动辄几十万。现在许多职业学校电子电工上的设备还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产品,虽然各级政府和职业学校每年都添置新的设备,却是杯水车薪,学校的发展远远跟不上社会和企业的发展速度,造成学生学校学习的知识到社会上用处不大,还要再次学习,时间与精力双重浪费。

2.专业教师的培训过少。

电子电工行业的发展非常快速,可谓是日新月异,老一套的理论对于新问题的解释已经力不从心。因此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术。当然,最好是和一流的企业接轨。培训电子技工的教师,每年也需要到一些一流的企业中培训一段时间,以熟悉掌握和运用各种新技术、新知识。而很多职业学校都没有开展相应的教师培训计划,这就导致专业教师的知识得不到及时的更新,对于学生的教育也产生了一些不足的地方。

3.能开设的实训项目少。

由于设备大量缺乏,设备更新程度较慢和实践教师偏少,目前许多职业学校(尤其是苏北的职业学校)电子电工专业能够开设的实践项目比较少,主要有电子装配工、制冷、组装收音机、维修电工、小家电维修、组装万用表等少数几个,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今后还得大量引进具有实训经验的专业教师和投资大量先进的设备。

四、电子电工行业的发展方向

电子电工在最近几年才高度发展起来,尤其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电子电工行业可谓是日新月异。可以说,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子电工行业的发展程度。当今社会,人们的工作、生活无时无刻离不开电子电工产品。今后,人类和电子电工产品的关系也会越来越密切。最近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视程度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比如说家电的以旧换新等。可以预见,农民的生活水平将逐渐得到改善,各种电子电工产品将会进入寻常百姓的家庭,这会进一步促进电子企业的发展,电子人才,特别是一线的操作技工将会有更大需求,职业学校电子电工专业的发展也面临极大的机遇。

五、对职业学校的实践教学和发展的建议

1.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培训,除校内利用寒、暑假培训外,还可到企业接受短期的培训,进行校企挂钩。

2.外出到其他的职业学校进行参观学习活动。

3.政府和学校应该尽可能加大对实训设备和条件的更新和投入力度。

4.尽可能多开设一些专业实训课。

5.高薪引进一些专业人才。

只要我们都重视职业教育教学,重视对技术工人的培养,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看法,看到职业教学对社会的贡献和作用,并且各级政府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职业学校重视对职业教育的实训,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培养。我相信职业学校会得到更好的发展,能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4篇:电工电子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师生关系 兴趣 学习氛围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42-01

电子电工专业,是培养具备电子技术和电气工程的基础知识,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维护、制造和应用,电力生产和电气制造、维修的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学科。中职生通过专业课程学习,使其能够掌握电工与电子技术的理论知识及各种电器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能够解决在实际生产过程的工作工序与流程。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为今后的学习与工作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使学生自身可持续发展。可是,当前教学模式,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讲解,不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只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不注重实际教学效果。为教学而教,不适应当前社会用工模式的要求,从而造成教育资源浪费。本文将从自身教学实践谈谈对电工电子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和谐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情境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完成教学任务、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的重要保障;是一切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现代师生关系应是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师在要求学生尊重自己的同时,也必须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是师生课堂交流的前提基础。也是创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因素。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教师既是师长也是朋友。教师要关心学生,信任学生。同时也要接受学生的不同意见和合理的建议。多与学生谈心交流。这样老师才能够了解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情况,根据学生自身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做到因人而异,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有利于教师充分的发挥“导”的作用,导想、导学、导用,给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在动力。

二、优化教学内容,合理进行课程改革

优化教学内容,改革课程教学体系是中职电工电子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课程改革有利于解决当前专业教学与社会用工要求不协调的实际问题。电工电子专业课程改革必须在现有专业课程的基础上,以社会用工需求为标准,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促进学生可持续性发展为原则。构建适应现代化发展,体现中职教育特点的课程教育体系。中职专业课程改革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与中职电工电子专业教学大纲,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合理调整专业课程教学计划,有计划、有步骤的对教学内容进行稳妥的增加与删减。认真探索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确定电工电子专业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的课时比例。开设社会需求具有针对性的新课程与新技术。优化中职电工电子专业课程资源配置,预期达到电工电子专业课程最优化比例结构。为专业课程建设的创建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电工电子课程设置应将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标。不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专业化、系统化、理论化。而忽视中职生必须满足就业需要的刚性条件。

三、促进教育改革,实施信息化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被新的教学技术与教学理念所打破。中职电工电子课程教学融入更多的现代化教学元素,新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应用于电工电子课堂教学。因此,各级教育部门与中职学校也加大教育信息化进程。对信息技术在电工电子专业课程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加强了信息化教学的实施力度。通过信息化教学模式,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摒弃旧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观念,改进传统教学方法,进而提高电工电子专业课的教学效果。在中职电工电子专业课中普及信息化教学模式,推进中职电工电子专业教育资源建设。是深化中职电工电子专业课程改革、提升课程教育质量的有力保障和必要的理论基础。

中职电工电子课程内容繁多。有专业理论,又有技能操作知识。而且电工电子专业部分课程理论性强。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感。久而久之,对学习失去兴趣。所以,中职电工电子专业课更该实施信息化教学。通过媒体教学将枯燥的专业理论知识生动的展现出来,让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专业课程的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方面,多角度拓展教学内容与教学技巧。将网络课程教学资源与新型的教学媒体引入课堂教学。利用网络教学有效地拓取教学模式。利用媒体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有趣性将电工电子专业课程内容生动展示给学生。将电器电路与电器电路工作原理采用媒体播放,利于学生理解与分析,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加强实训教学,锻炼操作技能

中职学校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标,为企业与工厂提供技术操作工人。中职电工电子专业教育必须将强化学生操作技能为已任。所以中职电工电子专业教学必须强化实训教学。实训教学要培养学生实践操作动手能力与实践素质。实训教学有效地提高专业课教育质量,为工厂培养大批一线人才。

第5篇:电工电子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 电子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尚亚蕾(1979- ),女,河南许昌人,鹤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电子技术应用;杨彬(1983- ),男,河南温县人,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电子信息。(河南 鹤壁 45803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0-0164-02

一、构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背景

目前社会需要的人才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研究型、学术型人才;第二类是理论设计型人才;第三类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即我们通常说的技术工人,是社会大量需求的创造社会生产力的最直接人才。一般来讲,前两类人才的培养主要由普通高等教育完成,职业教育主要进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具有双重性,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得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实践技能方面的培养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走在了前列,但诸多方面的差异如教学方式、教学设备以及中西方文化等,使我们不能完全照搬他人经验。因此,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电子专业的教学体系尤其是实践教学体系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国内电子专业教学现状

1.课程内容重理论轻实践。目前学校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以教材、课堂、学校为中心,强调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学习,注重学科的系统性、课程设置的规范性。这虽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然而却忽视了知识的应用性,忽视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认知规律,从而降低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具体到电子专业而言,目前基本电路的工作原理与分析方法的学习仍然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占用了学生大量时间,而真正赋有实践意义的实验实训,由于时间的原因,内容大量被删减,只剩一些验证性实验,充其量只能算是对理论知识的印证和加强。很少能真正调动起学生创造性思维。不设计、组装、调试、维修电子产品,触及不到电子专业使学生感兴趣的核心部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专业的兴趣,同时也降低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认识。

2.课程开发体系以学科为基础。教学计划的编写一直以来是我国高职高专课程开发的重点。整个过程虽然也有行业企业的参与,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市场的实际需求,最终导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动手能力,上岗后不能很快适应,凸显不了高职教育的特点,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高职高专学生不仅应掌握一些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如基本电学原理、典型电路分析,还应具备根据实际要求设计不太复杂的电子产品并通过绘制原理图、设计、印制电路板、装配元器件并最终调试出成品的专业技能。但是,目前大多数毕业生只能掌握一些专业理论知识,根本不具备专业基本技能和专业操作技能。况且随着近几年招生分数线的下降,录取的学生文化知识底蕴越来越差,加上难懂的电学原理,使许多学生在校期间就已经对电子专业失去了兴趣和学习的信心。据调查,职业院校电子专业的毕业生除极个别的同学能够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以外,相当多的同学只能从事技术含量低或没有技术含量的普通工作。这也是这些年全国电类专业招生普遍下滑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样就造成了极大的教育浪费,逐渐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随着社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看重,高职教育应改变以理论为重心、实践支撑理论的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突出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建立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实践教学为主,以理论教学够用为辅。依据教学目标确定实训项目内容,根据项目内容确定所需的知识点,再由知识点对课程理论内容进行整合,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培养技术应用能力,突出先进性和实用性。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过程中,通过对真实岗位能力的分析,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一套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基本技能、专项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四大模块为核心。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块如165页图所示。

第6篇:电工电子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电子电工专业;教学创新路径;探讨

目前社会上对电子电工专业的毕业生需求特别大,所以在中等职业学校中电子电工专业是人数最多的一个专业。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专业的教学模式已经严重老化,没有创新,给教学带来严重的阻碍,突出表现在思想弱化以及实验教学滞后,学校很难培养出高精专的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所以,中职电子电工专业的教学必须进行教学改革,找到一条创新的路径,转变思想改变观念,努力提升学生全方面素质,真正提高教学实效,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一、优化配置,合理进行课程改革

我国当今许多中等职业院校进行教学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电子电工专业进行专业建设,这是进行课堂改革适应社会创新求发展的一个基础。具体做法为实施一系列改革和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开放课堂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以便学生毕业步入社会后,能更好更快地融入到社会中。我们可以先从专业机构开始进行改革,仔细研究学生的基础素质以及社会的实际需求,把学生在电子电工专业方面的水平培养至最大化,以求学生能够迅速适应社会以及企业的发展现状。同时,根据电子电工的合理性改革要求,我们先要考虑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以及电子电工专业课程结构的特点,之后根据电子电工实际教学需求,删除或者增添有关的电子电工教学学科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和探讨电子店专业的课程体系,科学搭配好电子电工各个课程之间的比例,把所有的专业资源进行最大的优化配置,让电子电工课程规模以及结构能够达到最佳效果,为学生的知识学习以及实习提供专业的条件。我们大家都知道电子电工专业的课程不可以一味的追求系统性,专业性以及理论性的学习,还必须考虑到实用性和应用性,为了真正实现电子电工专业的创新之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市场的适应力,给学生以就业保障,必须确保电子电工专业学生学习的课程内容具体实用,符合社会需求。

1.优化课程体系,适应培养要求

当前我国中等职业院校开设的电子电工专业的课程比较杂乱,并且每一个课程都有自己教学的课程标准,这就给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我们要根据社会对于电子电工专业人才的具体需要和课程本身的特点来进行课程优化,最大限度地压缩基础知识,留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在日常授课中有意的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老师进行教学,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我们把理论教学划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模块,第二部分为应用模块。基础模块比较讲究和注重电子电工有关的基础理论和概念,这部分的教学是让学生具有扎实的电子电工理论基础,为学生走向社会迈入工作岗位做好铺垫。应用模块则比较讲究和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去的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学生电子电工实际应用知识。

2.运用现代化手段授课,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

因为电子电工专业的许多课程包括很多领域以及相关的专业知识,并且很多知识都十分的抽象,教师在课堂上用言语很难讲解明白,学生在听讲的时候也是难以很好的理解,导致课堂上讲课和学习效率都十分的低下。当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老师可以将现代教学手段应用到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让电子电工专业的教学更加形象和生动,并能够在单位时间内学习更多的电子电工知识,由此便可以节约很多教学时间,而节约下的这部分时间可以进行其他教学活动,从而大大提高了电子电工专业的教学效率。电子电工专业的老师要不断进行学习和教研,掌握好现代教育手段,能够将抽象的电子电工专业课用动画,电影和声音等方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兴趣,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这些高难度的电子电工知识。同样的,学生对电子电工专业知识产生了兴趣,那么学习的积极性自然而然的就被调动起来,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自然就会提高。

二、实践教学的改革

1.整合实践内容,打造多层次的实践体系

实践教学实际上就是理论课与实验两者之间的桥梁,是理论通向应用的纽带,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各占半壁江山。学生在进行实验应用学习的时候,既要复习脑海中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又要思考和培养自己在实验应用中的动手能力。根据电子电工专业课程体系的特点以及教学内容的需求,设置相关联而且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使电子电工专业的实践教学不仅有宽度(丰富而充实的实际教学内容)和厚度(主要是指四种电子电工的实验形式),还有深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始具有一定难度且具有创新性的实验),例如,教师在讲授理论课后,可以单独拿出一周时间来进行实践,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单独指导一项适合自己的实践项目。在电子电工专业的教学中将实践与实验结合在一起,可以很好地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自身的优势,并配有学生的团队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问题进行全面分析的能力,独自进行创新设计的能力。

2.改革教学手段,提升学生技能

开展电子电工实践教学就是为了能够提高学生在电子电工这一领域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我们要不断改革我们现有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在电子电工这个方面的技能。人的认知规律是从简单到复杂,从知识的简单积累到知识的综合运用,电子电工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也要符合这一规律。在学生进行电子电工的实验之前,我们可以把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制作成专门的课件,让学生观看,使学生对整个电子电工的实验能够心中有数,并简单了解到实验用具的基本操作方法。教师也可以按照实验的内容,将容易的项目让学生单独完成,而较难的实验,教师可以给出详细的任务内容以及电子电工的实验仪器,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独自设计实验流程,选取有关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研究,最后归纳问题并总结经验,让学生在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三、总结

中等职业学校的电子电工专业进行教学创新的道路是漫长而又曲折的,我们要做好准备统一认识,虽然创新伴随着困难甚至是巨痛,但是只要教学创新是有效的,必定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革命性的转变,不仅给学校和老师带来成功的体验,更是给学生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给学生一个未来成功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中职电子电工专业教学创新道路的探索,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姚建强.电子电工专业实验教学最优化初探[J].中等职业教育,2008(22).

第7篇:电工电子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职机械类专业 电工电子课程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教学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电气化和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要求技术人员掌握越来越多的电子技术和电工技术知识与技能。电子电工技术作为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程,对强化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概念多、难理解、抽象、难记是电工电子学的主要特点。本文针对中职机械类专业电工电子课程的教学方法做了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理论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匮乏,教学难度很大。

从师资方面说,电类专业教师大多承担本专业的教学任务,机械类专业没有自己的电工电子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的计划,一般采用合班上课的办法,最多的时候一个教室要坐上百人。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课堂纪律差,教学效果不好。

(二)学生人数增加,水平参差不齐。

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中等职业学校的入学人数与日俱增,对目前中职教育资源造成了一定的压力。由于面向全国招生,各地教育水平差距较大,因此学生入学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三)授课方式单一,教学效率低下。

在机械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电工电子课程是比较独立的。首先,专业课与其他专业课程之间基本是没有联系的;其次,报考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兴趣爱好也在机械方面,对电工电子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电类专业的教师既要带本专业的课程,又要带机械类的电工电子,而在授课方式上仍用对电类专业的学生授课的模式,没有摸索出一套灵活的授课教学方法。其结果是教学效率低下,严重挫伤了教学双方的积极性。

二、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课时比较少,考核方式落后。

电工电子是机械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体系里面所占的课时比例比较少,而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一般是包含在理论课时里面的,这使得电工电子实验课时所占比例就更少,有些课题甚至没有实验课。传统的实践教学都是以批阅实验报告作为主要成绩的标准,而不是直接考核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实践教学考核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实验设备缺乏,实验内容落后。

中等职业学校一般是由原来的中专升格而成的,其实验设备和实验内容难以满足职校实践教学的需要。加上连年扩招,在校生人数剧增,设备远远不能满足学校实验课程的需求。

(三)实验教师的缺乏,实验经费不足。

相比本科学校而言,中等职业学校的专职实验教师很少,很多实验由理论教师完成,因为这些做实验的教师以理论教学为主,他们就没有充分的时间根据机械类专业的特点开发出新的实验项目。此外,中等职业学校属于地方办学,决定了实验方面经费投入很少,很多耗材的购买不足。

三、教学方法探讨

(一)理论教学方面。

1.激发学习兴趣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文化课基础比较薄弱,对于繁琐深奥的理论都非常厌倦。在讲授电工电子的时候,既要尊重知识的逻辑系统性,又不能追求知识体系的完美性,强调必要的基础知识,剔除理论的推导。中职学生好动、好奇,我们应该根据这个特点,激发他们的潜能。如借助生活实例的理论教学方法应用,从而使抽象、枯燥的理论课变得直观、生动,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求知欲望。

2.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电工电子里面有很多的概念和原理较抽象,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难以使学生掌握和理解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帮助解决这一些困难。例如,在讲解三极管放大作用的时候,教学的难点是电流的分配及放大作用,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的时候总是觉得难以接受和理解,如果学生看到的模拟电流在三极管输入回路是以微小的电流量流动,在输出回路中形成的是很大的电流量,电流的量的比例和电流的流动方向就一定会给学生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再来讲解分配和放大的问题就容易多了,变“抽象”为“形象”,其规律学生就能很快归纳和总结出来。

(二)实践教学方面。

1.实验内容应增强实用性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获得过硬技术应用的能力,因此沿用传统教学方法是不行的,必须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传统的实验课内容大多是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和加强理论学习的认识性而设置的。应突出电工电子在机械类专业的应用,如增加机床电气控制实验,减少电工基础的实验。

2.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传统的实验授课大多是教师先演示,然后由学生依照电路的连接,按照实验的步骤操作。这种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易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体现电工电子的实用性,我们可设计一些题目,由学生自行完成,如设计一个简单的报警电路、流水彩灯、门铃电路等。学生在排除故障和设计“作品”的过程中能得到乐趣,而且能学以致用,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3.建立兴趣小组和开放实验室

我们可以利用实验室资源,开展同学们普遍感兴趣的小实验,如电子钟表设计、收音机维修等,这样就可以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一个施展空间,从而让他们调动周围同学的积极性。开放式实验的教学模式,可使学生有所选择和侧重地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开阔视野,启发思维,从而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开放实验室的教学模式是深化教学的改革,是提高实验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当然,我校的电工电子实验室目前离全面开放的教学模式还有一定的距离,如设备不足、师资短缺等,但建立全面开放的实验室是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的必然趋势。

四、结语

总之,机电不分家,机电一体化产品必将成为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电工电子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既依赖于数学知识,又以物理为基础。但教学任务重、时间短都加大了这门课的学习难度。电工电子教学的改革无止境,还需要认真研究,深入讨论。我们要紧跟时代的发展,不断总结经验,认真探索,用于实践,切实做好电工电子的课程改革,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为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适应时展的建设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石柳.中职电工电子教学现状及教学方法探讨[J].宜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8).

第8篇:电工电子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教学模式 改革 研究探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c)-0170-02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门运用计算机技术对电子信息进行控制和处理信息的专业学科,涉及到较多的电子科技领域,如现代电子技术、信息科技、通信工程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主要学习的课程有很多,除了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英语、C语言等基本的公共专业课的学习,更主要的是学习本专业的相关专业课,如电路分析、通信技术、电子系统工艺设计、自动控制原理与应用、微机原理和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等。学生通过学习对电子信号的获取和处理,具备对电子信息系统方面的理论知识的全面掌握和能够设计开发电子信息系统的实践操作能力。总体上是一门要求学生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综合性的工科专业。

1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的不足

目前高校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的教学活动中,主要有以下问题。

1.1 理论课程内容守旧缺乏创新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门较为传统的专业,存在和发展的时间比较长,许多高校的专业课程内容仍旧是20世纪的电子电路理论知识,特别是电子电路模拟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集成电子电路仍然是小规模的数字电路,而我国目前的数字电路主要以大规模和大数据的集成电路为主,特别是在一些IT产业,需要用到的算法更加复杂,需要更强劲的后台电子运算设备。此时,这些守旧的电子信息课程就显得与时展脱节,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会感觉课本上的知识与社会企业所要求的根本不符,而学校的课程中又没有时代所需要的知识理论。这些都导致学生对这些课程提不起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效率也就自然下降,同时也违背了现代高校“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1.2 课程之间的联系松散,缺乏统一的目标

数字逻辑电路、单片机的开发应用、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这些专业课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一般来讲,在学生大一时候,会先学习高等数学、C语言和微机原理这些基础课程,尤其是C语言是后来专业课进行程序编辑的重要基础,有些高校还会开设C++语言,这是硬件开发系统中常用到的语言技术。到了学习专业课程的时候,往往都是学习了一门课程之后就立刻进行考试,学生也就投入到紧张的复习之中,等学生拿到该课程的学分后,就不再对此项课程进行回顾和归纳分析,而是立马投入到下一个专业课程的学习当中。这样一门课结束接着另一门课的学习,使得各门专业课之间缺乏有机统一联系,学生自己也感到学习内容多而散,对于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理论知识的全面掌握,是远远不够的。

1.3 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

这里所讲的实践教学,并不是学生在实验课中的学习,而是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电路,或者通过对目前电子信息技术上的某一应用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研究的实践。而学校中的实践课,大多都是该课程的实验课程,其主要内容和目的都是对课本中的定律公式进行验证,并不能反映在实际电子信息工程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与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方向脱节。由于实验课程内容的单一性和目的性较强的特点,学生对于实验课的态度也较为敷衍,往往都是在老师指导下快速完成实验,回去之后再完成实验报告,老师进行批改。这就是目前大多数实践课的内容。学校的实践环节一般都在所有理论结束之后,学院统一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单位进行课程实践,其实本质上还是对该企业进行走马观花式的参观,企业本身的相关技术车间和办公室也不会对学生开放,学生在这个实践过程中能够学到的东西非常有限,对于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能力并没有实质性帮助。

1.4 教W手段传统、单一

目前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还是以理论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传统的教学模式。高校对于本科生的创新培养意识方面是比较薄弱的,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主要抓住学生的学分获得,在关于学生的实践教学的教研资金的投入上,还是比较欠缺的。在课堂上,有着丰富教学经验和项目研究经验的教师,对于理论课程的掌握是很扎实可靠的,但是他们往往缺乏对新科技技术的了解和掌握,而那些刚刚从事教师职业的新讲师,他们的理论知识丰富,但是实践应用相对欠缺,尤其是电路和通信系统的研究设计方面,显得经验不足。这两种情况都可能导致学生对于电子信息技术的掌握不够牢固,不能适应时展的环境。

2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教学模式改革

高校培养人才的目的就是为了给社会输送需要的人才,为了使高校的专业课能够适应时展的需要,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才发展理念,高校应该对目前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模式做出改革和创新,加大对综合性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力度。对此,高校对其教学模式该做出以下改革。

2.1 对目前陈旧的知识体系内容进行更新

主要的手段有:保留电子信息工程工程专业的精华课程之外,对于小规模的集成电子电路知识进行删除和更新,并且添加和时展相符的理论基础知识。比如今年大火的阿尔法go智能机器人研究技术,高校可以加入关于DSP的相关知识理论,使学生在人工智能、模式识别和图像处理、数据采集等领域有所研究和拓展,也可以根据目前的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内容,添加一些与时俱进的选修课程,比如现在比较流行的移动应用的UI技术和安卓、IOS系统的开发等内容,充分发挥高校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主观能动性。

2.2 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对本科生的教研投入

空有一身理论知识没有实践操作能力和项目经验,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对于大三大量学习专业课程内容的期间,学校可以安排较多课时的实践课程和课程设计,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电子电路的设计能力。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师需要注意的是不能采取在理论教学时候知识的灌输手段,而是用引导为主,教学为辅的教学手段,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发现实践中的问题并且能够独立解决的能力。此外,学校还应加大对本科生的教研投入。一般来讲。学校关注的是本科生的就业率,而就业率一般是和学生的成绩挂钩的,比如奖学金的获得等,因此高校在关于学生在科研活动中的参与就很少。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应该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科研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

3 结语

文章通过对目前按我国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主要教学模式,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讨论,首先就目前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其次就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和说明;最后就高校现代的教学模式中的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方案。最终希望通过文章的分析和研究,能够给予相关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工作,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参考建议。

参考文献

第9篇:电工电子专业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校企合作;电子专业;教学改革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改革与深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不断调整,从事生产管理第一线并且能动手操作又能设计研究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高职院校作为培养能够适应生产、服务、管理等第一线需要的重要基地,面临着极有利的发展前景。而要把高职教育办出特色,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必须加强各类专业的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找到学校教学模式和企业用人模式的差异,不断地完善自我,建立更加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传统的观念中,高职院校的育人模式是理论加实践,教育出来的学生应该掌握一技之长,到企业之后应该很快就掌握相应的技能。但是大多数学校在培养人才时按照自己的意图制订计划,按照自己的经验教育学生,长此以往,教育的学生进入社会之后工作难找,学生的实践知识和企业相脱节;而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又往往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不是实践知识太少,就是理论太过时。育人与用人两者之间的差异为何这么大?如何统一协调二者之间的差异呢?本文就以电子专业为例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建议。

一、应用电子专业的用人需求分析

应用电子专业被称为“朝阳产业”,是当今知识经济时展最快、应用面最广、知识更新最迅速的学科之一,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大规模甚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微处理技术的异军突起,电子技术已经渗透到工业、农业、医疗和信息产业等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近年来,我国应用电子行业的发展十分迅速。由于国家启动了“家电下乡”计划,家用电器和办公电器的发展都日益膨胀;电子公司和通信行业的不断发展也给电子行业的发展带来商机,特别是苹果公司的智能机和平板电脑进入国内市场,对国内智能机和平板电脑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得通信电子行业迅猛发展。由此衍生,对电子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加速发展,并且随着技术的进步,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行业对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具有相应的理论知识,更是在实践技术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够迅速掌握前沿实践知识。这就为职业学院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能否根据这个要求来培养学生成了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

二、应用电子专业的培养模式分析

应用电子专业旨在培养面向电子产品的生产企业和经营单位,适应电子设备、电子产品的装配、调试、维修、检验和管理等技术工作以及电子产品、电子器件的采购、销售和维修等工作的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而传统的教育模式是理论加上实践。理论是最基础的理论,实践是最基本的实验和实训,比如在课程设置上无非是电工电子基础、数字电路、电子装配工艺、电子产品维修等常见课程,实践也只是最基本的电工实验、数字电路实验、电子装配实训等。这样的专业课程设置是最基本的,与社会已经脱节,培养出的学生也无法适应电子行业的迅猛发展。

三、平衡用人与育人模式差异,寻求新的双赢模式

从上面两点分析可以看出,二者的差异在于不沟通,不了解,只是在闭门造车,自己要求自己,却忽视了对方才是自己的要求所在——学校培养的学生一定是去企业的,企业的员工最好是经过学校培养的。以电子专业为例,学生的整体水平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已经整体下降,而教学水平却还是停留在原有水平或稍作改善。在实践方面,实习实训的条件远没有跟上企业的步伐,实验室里的设备还是多年前的设备,实训的条件无法让学生真正掌握实际的东西。这样,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增加了企业用人时的选择难度和培训成本,无形中浪费了资源。

那么双方如何满足各自的要求,实现双赢呢?

2006年3月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的意见》中,要求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实现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突破。2011年9月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改革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由此看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才是平衡二者的法宝,才可以让学校和企业实现双赢。

以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专业为例,以往的电子专业学生毕业后工作很难找,电子专业的学生知识面偏窄,实践上无法适应企业要求。按照教育部的精神,该专业实行了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校企合作方面,先后和大地电气、苏宁电器等企业合作,实现了专业建设企业化、企业员工在学校提前培训的良好局面。

1.专业建设企业化

学院的专业建设和规划是学院的重点,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由企业和学院共同制订符合生产实际的专业计划和课程标准,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操作都能和企业接轨,更贴合企业的实践要求;企业员工提前在学校培训,不仅能缩短员工的培训周期,更能使员工进入企业后更快地适应企业。通过校内模拟训练和校外现场实习等一系列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了解、熟悉并掌握企业的生产规律、设备和技术等,毕业后就能参加生产实践,深受社会及企业的欢迎,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

以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专业为例,其专业设置根据企业要求,设置企业需要的岗位知识,并根据企业需求开设校企合作课程,编制校企合作教材,大力开展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在此过程中,不仅使得企业缓解了一些岗位的人力资源缺口,更使得在校的学生体会了真正的工作环境,并了解相应的岗位需求和岗位知识、企业的文化环境,回校之后的学习目的性更强,为专业学习铺设了很好的桥梁。

由企业共同参与的专业建设能紧跟时代,摈弃过时陈旧的知识,开设新专业、新课程,与社会当前形势接轨,使得专业课程的设置更实用,更贴近社会,从而使得学生所学知识更能学以致用。

由企业共同参与的专业建设更具针对性。在更深层面上,可以由此深化,实现专门为企业定制的订单式培养,全程由企业参与,学校进行课程的建设、规划,对学生进行教育,从而使得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业的同时,完成对企业工作的初步认识和对企业文化的了解,进入企业之后无需培训即能上岗。

2.企业员工提前培训

企业员工的岗前培训一向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了新员工能否适应工作岗位,能否第一时间融入整个企业。如果这个过程是在学校完成,并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完成,那么要比在集中短时间内完成的效果好得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就能够使得在校学生,也就是将来的员工在学习期间不断接受企业文化,并将企业的工作特点融入自己的学习、生活。校中厂,厂中校,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是在学校,而真正的实践就进入企业。企业的技术人员也可以作为老师传授实践经验、工作规章制度、企业文化等等,使得学习和实践乃至工作整个过程完美衔接,这样的新员工便免去了入职培训这一环节,进入企业之后能马上适应工作。

以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为例,学生在合作企业(苏宁电器、大地电气等企业)参加顶岗实习或者是实践之后,对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对企业的操作流程有了一定的掌握。除此之外,学生在校的学习也更有目的性,不再是盲目学习、被迫学习。

这样的提前培训不仅使得学生能够学到更多更适用的实践知识,并为学生将来的工作做好准备。无论是否在合作企业工作,现实的工作环境对学生将来的就业都是百益而无一害的。

四、实行校企合作“三融合”,完善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的建立虽然简单,但长期稳定地发展对专业建设和整个学院企业的合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校企合作关系建立起来之后要稳定发展,而不是虎头蛇尾,建立时很积极,后期的工作便流于形式,甚至无法完成导致最终不了了之。

目前,这项工作必须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形成政府行为,变成企业的自觉行为,并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和支持。只有这样,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才能健康发展,才能充分发挥其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作用。

1.学院与企业相融合

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是一项综合实践性能力,包含在一定的职业环境中将自身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中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只有在现实的企业环境中磨练。学院与企业相融合,就是将学校与企业的资源相互融合,形成双向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比如南通农院与多家企业形成了比较密切的合作关系,企业将部分培训放在了学校,学校的学生又定向走进了合作的企业。期间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开发课程,共同组建实训项目,共同组建师资队伍,学校教师进入企业进行相应的培训,形成了利益获得和风险承担的共同体。

学院与企业的高度融合不仅要求学院和企业在资源上充分相互利用,获得利益,更要有一定的规章制度约束,最好能有政府在期间进行有效监督,不能只在乎眼前利益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或企业的生产。以南通农院和大地电气合作举例,学生一开始进入大地电气实习时,企业和学院缺少沟通,导致学生过去成了廉价劳动力,学生怨声载道,感觉学不到东西,每天就是机械式劳动。后来经过学院老师和企业领导沟通之后,学生在企业的实习真正实现了“学中做,做中学”。“只要能学到知识,再苦再累也不怕”,这是学生的肺腑之言,相信也是校企合作中能长期有效合作下去的真理。

2.教师与学生相融合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各种职业岗位的知识不断更新,人才需求要求不断调整,学习称为终生化、自主化、网络化、相互化。学生与教师的融合就是要树立“三人行必有我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的自主理念,教师并不是绝对的“标准答案”,教师和学生可以相互学习、相互讨论。通过建立“导师制”,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并从中学到未来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学习老师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创新的思维模式,同时拓展老师和学生的视野,提升教学水平。在项目化课程的教学中,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摈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在课堂形成老师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良好局面,教学过程更有效率。

3.理论与实践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