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博士自我总结范文

博士自我总结精选(九篇)

博士自我总结

第1篇:博士自我总结范文

[关键词]工程博士 发展 机遇 挑战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4-0075-05

[作者简介]肖凤翔,天津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付卫东,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赵美蓉,天津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天津

300072)

为了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完善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继1996年批准设立工程硕士之后,2012年3月8日正式批准设立工程博士学位,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的英文名称为“Doctor of Engineering”(英文缩写D.Eng)。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由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的高等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其专业学位由高等学校授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成立全国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对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行指导。

一、工程博士教育发展的现实背景

(一)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传统的第一产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农林牧渔业生物技术、农林牧渔产品控制与检测以及农业观光、休闲等行业蓬勃发展,需要大量能源和环境等工程专业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第二产业方面,我国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正在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和加工业中心,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工业产品档次的质量,增强综合竞争能力,对先进制造等专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非常旺盛。随着新技术不断涌现,以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通信、网络、自动化为主体的产业发展迅猛,渗透力强,应用面广,对应用电子等工程专业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需求量很大。因此,我国教育学科专业结构必须适应这一变化趋势,特别要加强对提高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有重要支撑作用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

目前我国人才资源在结构方面还不平衡。从素质结构看,我国中低级人才比例较大,据统计,我国94%以上的人才资源主要集中在中低层次上,高层次人才仅占5.5%,并且在国内高层次人才资源中,能够把握科学前沿、作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短缺,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也十分匮乏。从行业分布来看,我国高层次人才主要集中在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应用型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学术型博士进入大中型企业和公司的也是凤毛麟角。据统计,从1995年到2006年12年间,我国博士毕业总数达到174 915人,毕业之后约有一半(52.08%)的博士选择进入高等院校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加上13.44%进入科研院所的博士和4.22%选择做博士后的博士,总共有70%的博士在毕业后继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进入各级政府和国家机关的博士约占5.69%,出国继续深造、进入部队及创业的博士生约占7.41%,最终进入企业单位的博士生实际比例只有16.18%。由此可见,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日益旺盛,而我国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结构性供给严重失调。

(二)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多层次发展的客观要求

我国工程教育的绝对规模在世界上位居前列,但是从工程教育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来看,却令人堪忧。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规模虽然很大,但是在类型和层次上区分不明显,难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无法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光斗在《高等工程教育迫切需要改革》一文中指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有四个层次:高专、本科、硕士生、博士生”。然而,从学位类型上看,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中的学术型学位发展相对成熟,应用型专业学位发展规模相对较小。相比较而言,硕士层次的学位发展相对完善,既有学术型学位又有专业学位,基本朝着与国际接轨的多层次、多规格、多模式的方向发展,而博士层次的学位类型相对单一,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基本上都是定位学术型。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市场机制的完善,社会对人才培养的素质和规格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需要一定数量的学术型工学博士人才,更需要大量高层次应用型工程博士人才。在这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工程教育的学位制度值得我们借鉴。其高校的工科教育基本都集中在工程学院进行,其学位包括学术学位(academic degree)和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两大类,贯穿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阶段。在研究生阶段,学术学位包括科学硕士(Master of science)和哲学博士(Doctor of Engi-neering)学位,专业学位包括工程硕士(master of Engineering)和工程博士(Doctor of Engineer-ing)学位。大力发展工程博士教育,是完善我国工程博士教育类型和层次的需要,也是适应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多层次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工程博士教育发展已有的客观条件

(一)较高水平的研发投入为我国工程博士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始终保持快速增长,2011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已达47.28万亿元,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根据国家统计局预测,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将从2006年的16184元提高到40000元,GDP总额也有望提高到60万亿元。如果按照政府公共教育投入占GDP总额的4%计算,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将达到2.4万亿的规模,将是2011年公共教育经费的1.5倍左右,这样的教育经费支撑为包括工程博士学位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高水平的研发投入是一个国家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均超过了2%,北欧的瑞典和芬兰以及东亚的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均超过了3%,而以色列的研发投入比重甚至超过了4%。近年来,我国研发投入总体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已稳居发展中国家之首。根据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的科技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将达2.5%。如果按照这一标准计算,到2020年我国研发投入将达到1.5万亿元,是2006年3003亿元的5倍左右。

工程博士学位教育是成本性很高的教育。要求根据不同工程博士生的需求,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要满足不同企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制定订单式教学方案;要引入国际化教育资源,满足工程博士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需要;要提供实验室、实验器材和图书资料等,满足工程博士生科学研究的需要;要提供实训基地和实践经费,满足工程博士生实践训练的需要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加上近年来我国较高水平的研发投入,为我国工程博士学位教育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也为工程博士教育运行的健康稳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工程硕士教育稳步发展为我国工程博士教育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为了培养一批既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与系统的专门知识,又具有独立担任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1984年我国开始了工程类型硕士生招生试点工作。1989年国家教委下达了《关于加强培养工程类型工学硕士研究生工作的通知》,其目的是推动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的工作,缓解厂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迫切需要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矛盾。从此,工程类型硕士生的培养工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1992年国家成立了工科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小组,进一步推进工程类型硕士生培养的改革工作。1995年10月,在武汉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国家教委指出:“把硕士生的培养重心逐步调整为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要统筹规划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教育,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占硕士生教育的比重。”

随着建筑学、工商管理、教育、法律及临床医学等先后设置学士或硕士专业学位,在多年招收工程类型硕士生改革实践的基础上,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完全符合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方向,体现了现代学位制度发展完善的内在要求,表明我国工程硕士的招生和培养已经趋于成熟。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并正式设立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目前我国工程硕士学位已经成为涵盖专业较广且招生规模较大的学位类型,为我国厂矿企业和工程建设单位输送了大批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据有关部门统计,从1996年至2006年,全国共授予专业硕士学位188310人,其中,工商管理硕士所占比例达到37.6%,工程硕士所占比例为31.9%,法律硕士所占比例达到11.3%,三者合计80.8%。庞大的专业硕士群体为我国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的发展提供了生源基础,近20年的工程硕士培养经验也为我国工程博士生的培养在招生录取、专业选择、课程设置、导师队伍建设和学位论文指导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财富。

(三)国外成熟的工程博士教育为我国工程博士教育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工程博士教育是一种相对年轻的专业学位教育,其培养目标是为企业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专门人才。1965年,美国工程检查协会(NCEE)通过一项决议――高校发展工程博士计划。1967年,底特律大学率先实行工程博士计划,培养博士水平的专业工程师。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美国在工程博士培养过程中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例如,招生录取上,注重对申请者的工程实践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察;课程学习上,开展工程博士学位教育的高校课程设置不尽相同,但一般由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术课程和职业发展课程三部分组成,主要培养工程博士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实践训练上,强调工程博士生必须至少经历一年的“工业实习期”,专门成立实习委员会,由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工程博士生的工程实践活动;学位论文上,要求在应用科技知识、工程实践等方面解决有意义的实际问题,要反映工程博士生从事应用研究的原创性和进行独立研究的能力。

1992年,英国借鉴美国工程博士的经验设立了工程博士专业学位。同年,曼彻斯特理工大学和曼彻斯特大学被批准联合建立第一个工程博士中心,负责工程博士的培养和交流,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英国已经有20个工程博士中心。从1992年至2005年,英国工程博士中心共培养了1 280名学生,1997年培养出第一个工程博士,截止目前,获得工程博士学位的人数为550人。英国在工程博士培养过程中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例如,机构设置上,工程博士中心专门负责招收、培养和管理工程博士生,同时它还成为高校、企业和工程博士生互动交流的桥梁;经费保障上,工程博士的培养经费主要来自EPSRC,即英国工程和自然科学研究委员会(Engineering and PhysicalScience Research Council),工程博士生还可以得到不同的奖学金和津贴,保证其学业的顺利进行;课程设置上,英国工程博士生的课程采用模块式组织形式,一般包括工程类专业模块和商务、管理类等职业发展课程模块组成;实践训练上,每个工程博士中心均有许多稳定的“赞助企业”,为工程博士生提供实习场所和项目研究基地;导师指导上,“双导师制”可以保证工程博士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均得到提高;质量控制上,工程博士中心全程监控其培养进程,切实保证工程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总之,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在培养工程博士过程中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三、我国工程博士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机遇

(一)建立创新型国家战略为工程博士教育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新世纪初期,我国确立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战略目标。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从经济发展战略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头20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是: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抓住世界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顺利完成新一轮的经济结构调整;如何实现经济发展向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为主的发展模式转变,走上成功摆脱资源相对贫乏、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如何走上确保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条件下的经济、社会、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循环轨道。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创新型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呼唤着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和造就更多富有创新精神的创新型人才。这为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工程博士教育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面对国家重大需求,为企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工程博士教育的根本任务。同时,建立创新型国家战略的确立也为我国工程博士教育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二)协同创新战略的提出为工程博士教育提供了重大发展机遇

2011年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围绕当前及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全面提高我国教育质量问题郑重地提出,我国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在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要注重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积极推进协同创新。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精神,积极推动协同创新,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有机结合,大力提升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积极支撑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国家决定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该计划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发点,主要面向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四个方面的问题和需求:面向科学技术前沿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面向行业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共性问题;面向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面向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需求。我国工程博士教育是国家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完善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将高层次的人才培养与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专业学位教育,工程博士教育能够有效解决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问题。可见,协同创新战略及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为我国工程博士教育提供了重大发展机遇。

四、我国工程博士教育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一)工程博士教育的规模和结构如何适应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需求

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跃为世界第二,成为世界主要的经济体和制造业大国。根据研究,到2020年,我国将进入工业化国家行列。目前正是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转型时期,产业结构已经呈现出从劳动密集型为主到技术密集型为主的演变趋势。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推动下,复合型产业大量产生,公共服务的需求进一步扩大,使得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如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制造业和能源与环保等行业对高层次应用型工程博士人才的需求日趋增加。然而,目前我国工程博士教育目前仅仅只有电子与信息、生物与制药,先进制造和能源与环保四个专业,2012年招收的工程博士研究生不足300人,远不能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让我国的工程博士教育既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又能避免工程博士教育的规模和结构走上盲目扩张与无序发展的歧路,是我国工程博士教育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合理发展工程博士教育的规模,适当调整其专业结构,更好地满足我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需求,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工程博士教育发展的重点之一。

(二)工程博士的质量如何有效地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质量是研究生培养单位有效提供教育服务,满足社会需要的基本保障@。工程博士的质量是工程博士学位教育发展的核心,其培养质量由试点高校所培养的工程博士生的综合素质来体现,质量是我国工程博士教育的生命线。我国工程博士教育主要是国家为适应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完善我国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将高层次应用型的人才与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的一种专业学位。通过对工程博士的培养,使其具备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工程技术创新以及规划和实施工程技师研究开发的能力,充分满足企业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然而,目前我国部分试点高校将工程博士教育看作学校创收的途径,只求规模,不讲质量;只讲设置,不重建设;对工程博士教育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投入少,条件简陋,管理不力,导致工程博士教育质量缺乏可靠的保障,培养的工程博士生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如何保障工程博士教育质量,使之培养的人才能够有效地满足企业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是我国工程博士教育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我国工程博士教育发展必须面对的难题之一。

第2篇:博士自我总结范文

关键词:博士生培养;中德比较;科研

作者简介:叶宾(1980-),男,河南南阳人,中国矿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解晓芬(1981-),女,江苏徐州人,中国矿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6-0013-02

现代的博士生教育起源于德国。1810年普鲁士教育部长威廉·冯·洪堡在改建柏林大学时提出了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办学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德国培养出了西方第一批现代型博士。德国早期的大学教育和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合并进行的,没有专门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大学教育一般也不使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概念。但在当前国际化不断加强的背景下,为了同国际接轨,德国大学教育也分“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在博洛尼亚进程的推动下,德国已基本实现了学位结构和学制的转变,放弃了德国高等教育传统标志性的本硕一体结构,转向学士、硕士二级学制。[1]

研究生培养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形式,是根据高层次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社会的需要,为研究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总体运行方式,主要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评价等要素内容。德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在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前提下,突出博士生的科研训练,着重培养其在工程实践中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2]它是以“导师制”为核心,强调科学研究在培养过程中的首要地位,以培养学术型博士生为主要目标。它既没有专门的入学考试,亦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以研究所为博士生的基本培养单位,由此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培养体制。

笔者最近在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进行了半年的学术访问,在科研与学术活动之余,对其理工科博士生培养的特点及发展动向做了一番考察。在此作一简介,以期对正在探索研究生教育深化改革之路的中国研究生教育有所启示。

一、培养目标

作为世界上现代博士生培养与教育主要模式之一的德国模式,强调理论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突出科研训练。德国大学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表现出许多有助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挥的观念和实践,比如鼓励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大学教学和学业组织方面的个性化取向。创新能力培养只有在成为日常文化而被明晰意识所遗忘时,才算是真正告别了“谈论”的层面,成为现实。[3]

根据我国学位条例的要求,博士生需要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且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因此我国的博士生培养强调基础理论与科学技术创造性,突出学术研究,并且学习时间有限制。因此,博士生常在学科领域内某一较小的研究突破点深入下去,以求短期内有所创新与领先。所以总体而言,我国博士生在某一研究方向钻得较深,但研究面较窄,科研训练不够广。

二、培养过程

1.课程学习

按照德国的传统,博士生阶段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教育过程,博士生的中心任务是科研、撰写博士论文。博士研究生在培养期间没有必修课,也没有学分要求。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还具有丰富多样的研究生研讨会和导师指导下的科研实践等。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十分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提出问题后,师生共同讨论,气氛非常活跃。这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思路,也教会了学生如何搜集资料。德国学者认为博士的科学研究过程也是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如果说博士应该具有广博的知识面,不能仅仅局限在专业知识方面,那么开设一定的专业课程,倒是局限了他们的知识面,不利于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博览群书,也不利于提高他们的学术造诣。[4,5]

在我国各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中,要求博士生在本学科领域须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因此学位课程的学习,对我国的博士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培养环节,而且对总学分有一定量的要求。博士生的课程设置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基础课、专业课和公共课。这些课程的学约需要1-2个学期。相对而言,德国博士生的独立科研和实验动手能力较我国博士生强,而我国培养的博士生则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

2.科研训练

在德国,博士生的招生没有专门的入学考试。想攻读博士学位的申请者,须大学毕业成绩比较优秀,提供相关的学历证明和教授的推荐信,在征得导师的同意后,就算是入学,这是一个师生双向选择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授会着重考察一个申请者的科研素质和能力,因此能够得到教授认可的博士生一般具有较好的科研素质。博士生的中心任务是承担课题,进行科学研究,用较多的时间从事课题研究,来提高科研工作能力。博士生也承担一定量的教学辅助工作,如指导大学实验课程等。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题目在博士生进入课题组时基本上就已明确,所以博士生的研究方向很专一,与教授的接触很多,也很直接。在培养过程中,鼓励博士生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比较频繁。

德国的科研小组一般都由十多人组成,包括1-2名教授,1-2名博士后,3-6名博士生和几位研究生及客座研究人员等。课题组每周组织2-3小时的学术研讨(Seminar),由小组中的一个或两个成员根据自己的研究内容做学术报告。通过学术报告,使课题组其他成员扩大视野,及时了解同事的研究进展和成果。这种活动也可临时变动,如由某一个外国访问学者介绍其研究成果,或由刚参加完国际学术会议的成员介绍会议情况等,使学生及时了解本学科最新发展动态。此外,德国学生短期出国留学的比例相当高,许多德国学生曾在国外高校学习一到两个学期,或有国外实习的经历。各学科的科研成果得以从开放的环境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我们的博士生招生设有专门的入学考试,录取考生主要依据入学考试成绩,博士生导师只有在最后面试阶段才能考查学生的科研兴趣和能力。博士生的科学研究也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博士生入学之后,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参加学术活动,确定自己博士期间的研究课题,然后由研究方向相近的几位专家把关。目前大部分博士生的研究课题都是结合导师的科研项目进行的,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的一些科技攻关项目以及横向项目等。博士生在完成科研项目部分内容的过程中,形成有创新性的方法或结论,由此完成博士学位论文。但是当前科技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具有宽广的理论基础和交叉的专业知识,单一的教授负责制容易造成学术视野狭隘和落后。近年来倡导的来自不同领域的指导教授共同组成指导小组,可以凝聚不同专业领域的指导教授,实现院系之间跨学科的联合,有效避免上述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教师面对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基本上已经没有可能将教学和科学研究完全统一于一个过程。在这种情况下,稍微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态度,进而导致他们在精力和时间投入上的偏颇,造成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实际上,德国大学教授对于研究的偏好比起中国教授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3.经济资助

德国教授要安排和解决其所招收博士生的经济资助(工资)。通常有如下几种资助方式:助教、研究生院奖学金、工业奖学金等。对于外国博士生,还可申请政府学术交流、私人、教会等基金会的奖学金。[6,7]大部分博士生同时兼任导师的助教,要承担一部分教学任务,协助导师指导硕士生的毕业论文工作,从而获取一定的经济资助。

我国的博士生较多地依靠国家提供的各种奖(助)学金。博士研究生一旦被录取,就可享受国家提供的助学金,或带薪上学。由于助学金的金额相对较少,仅依靠助学金,博士生的生活较为艰苦。此外,导师根据博士生取得的科研成果和业绩,以科研项目劳务费的方式适当地给予经济补助。博士生亦可通过大学的助管、助教等形式取得报酬,但是由于分散了博士生的科研时间,许多博士生导师并不提倡。总体来看,我国博士生的每月收入只是其同期毕业硕士同学收入的1/6左右,而德国博士生的收入约是其硕士同学的60-80%。因此需要提高我国博士生的待遇,使其能够专注于学术研究中。

三、一些思考

传统的教育理念长期支配着德国的高等教育,由此造就了德国高等教育在19和20世纪之交的辉煌时期。[8]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对社会文化的冲击,德国的高等教育和博士生培养理念也出现了一些危机。在科学研究方面,传统的以研究所为基础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影响了学科的发展,不能很好地适应大科学发展的需要。因为在这种模式中,教授在研究所中具有绝对的自,学科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授的个人兴趣和意志。这不利于跨学科的合作以及大型科技项目的开展。此外,德国的教授过于注重科学研究,忽视了针对大学生的教书育人基本职责。大学选拔和聘任教授的依据几乎完全是科研水平,教学能力和水平几乎不被考虑。这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显然也有失偏颇。

2008年2月德国政府推出了《加强德国在全球知识社会的地位:联邦政府关于科学与研究国际化的战略》,以加强国际科研合作,承担国际责任,应对气候、资源和安全健康等全球性挑战。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增加教育和研发经费投入,鼓励创新,加强高校以及校企之间的合作等是其发展的主题。我们可以借鉴德国博士生培养的优良体制和经验,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提高我国博士生的质量,培养更多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教育处.德国高等教育十年改革重要举措[J].世界教育信息,2010,(2):67-71.

[2]陈正.德国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2,6(1):53-57.

[3]李本娣,程永元.中德两国博士生教育之比较研究(上)[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6,(2):21-24.

[4]俞可.第三届中德高等教育论坛综述[J].高等教育研究,2011,32(9):106-109.

[5]李本娣,程永元.中德两国博士生教育之比较研究(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6,(3):14-17.

[6]刘爱真.德国研究生教育的项目管理模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5):73-77.

第3篇:博士自我总结范文

>>>全国各省各高校2016年考博考试时间汇总

>>>全国各省各高校2017年考博考试科目汇总

2017考博英语通用签约全程班【直播+录播】!!点击免费试听<<<

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自2014年7月起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及生物化工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已经变更为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此次变更只涉及到行政主管部门的变更,并不涉及到专业设置、导师队伍、研究方向、科研条件等业务内容的变化。我院是1979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具有6个药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同时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00年被国务院批准为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现设有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目前,我院在药学一级学科下的药物化学、药剂学、生药学、药物分析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药理学、社会与管理药学专业或研究方向都具有博士生招生计划。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能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药学专门人才。

二、招生方式

(一)普通招考:面向所有符合报考条件的已获得硕士学位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进行公开招考选拔博士研究生。

(二)硕博连读:从我院已完成规定课程学习且成绩优秀、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在学硕士研究生中择优遴选博士研究生。拟按硕博连读方式选拔的学生需根据我院规定提出申请,并通过我院组织的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被录取后才能进入博士阶段的学习。

三、招生名额

2017年我院拟招博士研究生14名(最终以教育部下达招生计划为准)。

此外,我院是教育部和中国工程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专项计划试点单位之一,与复旦大学药学院、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分别进行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招生。2017年计划与复旦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12名(其中10名为学术型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名为工程博士联合培养研究生),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6名(均为学术型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最终名额以教育部下达的招生计划为准。

凡报考我院博士研究生,不论是何种形式,均需要进行以下的报名考试程序。

四、招生报名

(一)报考的基本条件

以普通招考方式报考博士研究生的基本条件是: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硕士毕业生(须是国家统招学历教育硕士生,且最迟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与学历);已同时获得硕士学位(含专业学位)和研究生学历的人员;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应届硕士研究生须取得硕士学位证书和学历证书后方可报名。

3、身体和心理健康。

4、有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提供书面手写推荐意见。

以硕博连读方式报考博士研究生的基本条件是:

除满足上述第1、3、4条规定外,考生应是已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和考核,成绩优秀,对学术研究有浓厚兴趣,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我院在学硕士研究生。

现为委托培养或定向培养的应届毕业硕士研究生、现为委托培养或定向培养的在学硕士研究生和尚在履行合同服务年限内的在职人员考生,须征得委托或定向培养单位或服务单位的同意方能报考博士研究生。考生与委托或定向培养单位或服务单位因报考问题引起纠纷而造成考生不能被录取的后果由考生自己负责。

(二)报名材料与手续

2017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报名采取网上报名与材料寄送相结合的办法。符合报考条件的报考人员须按照要求办理报名手续,并在规定的期限内向我院提交相关材料。

1、在2016年12月1日-2017年2月20日期间,进入我院网站 csipi.com.cn 后点击“博士网上报名”进入网报系统后统一报名。在非网报时间内报名者(如在网站调试时间内报名),需要在网报时间内重新报名。

2、凡符合报考条件者,在完成网上报名后,请尽快将如下材料于2017年2月21日之前(含)寄送到我院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以邮戳日期为准)。我办根据寄送材料审核网报信息。需要寄送的材料包括:

1)填写好并加盖公章的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考登记表(普通招考方式)或硕博连读申请表(硕博连读方式)。

2)两名同行专家(教授或相当职称)亲自手写的专家推荐信(请务必正反面双面打印后手写)。

3)硕士学位课程成绩单(需要盖院系公章)。

4)硕士学位论文或详细摘要及硕士学位论文特色自我评述。

5)根据我院博士生招生目录上拟报考导师的研究方向,提交一份3000字左右拟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计划(设想)书,计划(设想)书内容包括研究目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创新点等,列出必要的参考文献。

6)硕士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复印件,应届硕士毕业生需提交院系开具的证明书且必须在入学前补交硕士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复印件。

7)原单位出具的政审表。

8)体格检查表并附肝功能验血报告单及心电图(二级甲等以上医院检查有效)。体检要求参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联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有关规定执行。

9)英语等级证书复印件、身份证复印件、学生证复印件(在校生)各一份。

报考考生须在指定时间内将上述材料纸质版一份邮寄至:

上海市浦东新区哥白尼路285号文思楼215室

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收(请注明“博士生报考材料”)

邮编:201203

(三)缴纳报名费(详细要求见下述第六条),并随上述材料寄送缴费凭证。

(四)报名及材料寄送时间

网上报名时间:2016年12月1日~ 2017年2月20日。

材料寄送时间:2016年12月1日~ 2017年2月21日。

五、考生资格审查与考试(包括初试和复试)

第4篇:博士自我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校;博士后制度;改革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6-0232-02

一、博士后制度的发展由来

20世纪80年代,国家由于教育经费的不足,国外留学渠道的不畅,出现了人才断档的困境,为此,对年轻一代和祖国教育事业满怀热忱的李政道教授先是提出了选派年轻科技工作者赴美国留学的CUSPEA计划,并分别于1983年的3月与1984年的5月两次致函国家领导人,提出在我国建立博士后轮流站、实施博士后制度的建议。1985年的7月,中央人民政府正式发文,批准在我国实行博士后制度。当年,首批博士后流动站就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科院等高校及院所成立。1987年,外籍人员开始可以在我国做博士后;同一年,第一个社会科学流动站在北京大学诞生,这标志着博士后工作开始逐步扩展到社会科学的领域。自实行博士后制度以来,经过二十几年的探索实践,截至目前,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已经在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其专业范围已覆盖工、农、医、法、理、文、哲、历史、教育、经济等十二大学科门类,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一套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管理制度比较完善,运行机制相对健全的博士后制度。

博士后制度的建立,不仅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人才断档的困境,并且还打破了人才交流困难,学科难以交叉互动的传统体制,不仅推进了学术交流及学科建设,促进了新兴学科的发展,也使科研领域得以拓展。总之,博士后制度的确立,尤其是博士后流动站的建立,为国家聚集、培养了大批人才。

二、高校博士后制度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高校博士后制度自建立以来,对于打破学术隔膜、学科交流不畅的旧传统以及科技的进步固然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每年我国招收的博士后研究人员超过一万多人,极大地补充和促进了我国经济和科研事业的发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及其对科技创新的迫切需求,现行高校博士后制度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

(1)首先,我国高校博士后队伍的规模太小。与美国相比,我国自博士后制度建立以来的二十多年里,所招收的博士后的总数还不及人家在2004年在岗的博士后人数。

(2)其次,当前我国对博士后的管理还带有浓厚的行政管理与计划经济色彩。具体表现为:对于博士后这一称谓社会普遍认识不足、教授须经一系列复杂的申请审批手续方可招收博士后、博士后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成绩与其所获待遇之间缺乏紧密联系等。这种种情况对我国博士队伍的发展壮大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3)对高校博士后事业的投入不足,投资渠道不畅。这已经成为限制博士后事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当前,对博士后事业发展的投入主体仍然是国家,地方和高校的投入都比较有限,尤其是企业的投入尤为有限。囿于现行的投资及管理体制,一些企业少有进行投资的兴趣,博士后在企事业单位科研的比例偏低,一方面,投资渠道没有保障,另一方面,缺少明确的关于投资与回报方面的法规与政策。这些问题导致博士后制度建设方式单一,没有企事业单位的市场需求,博士后制度建设缺乏新鲜的血液。

(4)高校博士后流动站的建设力度不足,博士后在院校、科研场所中的引进作用不够明显,博士后生源供应匮乏,博士后事业发展缺乏后劲。一些高校的博士后流动站在为博士后提供工作设备及生活待遇方面十分滞后,以至于难以吸引到更多优秀的博士加入。

(5)对科技成果进行转化的效率比较低,产出的创新成果比较少。在高校培养博士后的过程中,有一种错误的观念和做法,就是忽视在实际工作中对博士后进行培养,甚至将博士后当做一种学历而不是科研工作来看待和追求。在工作中往往因追求短期利益而重量不重质,重理论不重实践,重评奖不重市场要求,重论文不重推广。从而导致研究成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无法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供应与需求脱节,且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资源。另外博士后科研项目课题与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实际推行工程结合不够紧密,不能更好地发挥博士后的科研攻关作用,导致高校博士后制度形成相对的“人力资源过剩”。

(6)对博士后生活的保障力度不够,没能解决其后顾之忧。根据我国现行体制,由行政部门负责博士后的生活保障工作。实际上,许多行政部门受人、财、物的限制,对博士后的保障工作很难做到位,子女就学、住房、配偶就业等问题一直将这些部门所困扰。保障工作不能做到位,也就给博士后的工作留下了后顾之忧。

(7)对博士后进行锻炼深造的机会和渠道比较少,培养模式单调,培养力度也不够,以至于博士后在科研工作中缺少活力,与国际发展水平有差距。流动站的招收目前仍然是培养博士后的主要模式,至于其他联合发展培养的模式还十分有限。我国虽然已经制定出大量关于博士后出国深造及归国人员与外籍人员在国内从事博士后工作的政策法规,同时在国际交流上也取有长足进步,然而,在总体水平上,与国际发展水平有差距,远远不能满足入世以来国际人才、学术交流及教育、服务等方面的需求。

第5篇:博士自我总结范文

[关键词]美国;研究生教育;结构;特征

美国能在短时间内由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大国,并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领域中发挥领先作用,先进发达的高等教育,尤其研究生教育是一个重要的促进因素。美国研究生教育经过一百多年的曲折发展,已被公认为美国教育的精华,代表着世界先进水平,其规模日益扩大,并构建出值得我们参考的合理的研究生结构,基本适应了美国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变化对人才的需求。

一、美国研究生教育结构的演进与现状

1.研究生教育初级阶段(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

1826年,哈佛学院为大学毕业取得学士学位并愿意继续学习的人开设课程,是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开端。1853年,密执安大学开设正式的研究生课程,并创立正式的攻读文科硕士学位计划。1859年,该校首次授予两名学生硕士学位。可以认为,这是美国大学最早正式设立现代研究生教育和硕士学位制度的标志。耶鲁学院是美国最早开设博士学位修业计划的学校,1860年该校首设哲学博士学位,1861年,授予了美国历史上首批3个博士学位,标志着博士学位制度在美国的产生。1876年,美国历史上第一个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大学——霍普金斯大学正式成立,吉尔曼校长宣布:“研究生教育和高一级教育是大学最重要的使命。”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对此评论为:“直到有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榜样,才促使我们的教授们把力量投入到扩展研究生教育的教学上来。”

2.研究生教育迅猛发展阶段(1920~1970年代)

美国研究生教育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到70年代进入黄金时期,表现之一是: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数大幅度上升。

据统计,1920~1930年,美国人口增长率为16.2%,1930~1940年为7.2%,且第一次世界大战至1940年,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增加不到一倍。各级学位授予数的增长率都大大超过人口增长率和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增长率。在1920~1940年的20年间,博士学位授予数增长4.3倍,硕士学位授予数增长4.8倍;在1940~1970年的30年间,博士学位授予数增长8.1倍,硕士学位授予数增长7.5倍。

表现之二是:研究生增长快于本科生增长。

表现之三是:学位类型多样化。硕士学位类型除传统的文学硕士、理学硕士等学术学位外,各种专业硕士学位,如教育硕士、企业管理硕士、社会工作硕士、公共卫生硕士、城市规划硕士也开始出现。各专业性博士学位也不断涌现。如1920年哈佛大学设立教育博士学位,1930年又设商业博士学位。其他大学在社会科学、药学、图书馆科学、家政学和公共卫生学等领域也授予了专业博士学位。而且专业博士学位数量增长迅速,1921~1930年间,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数占博士学位授予总数的16%,1950~1958年间,该比例上升为34%。

美国研究生教育得到巨大发展是与二战后美国联邦政府奉行科技至上的政策,对高等院校的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研究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密不可分的。大学科研的大力发展始于二战、冷战的爆发以及卫星事件,从此联邦政府不断增加对科研的投入。联邦科研开发经费的10%用于高等学校,这笔费用占联邦基础科研经费的50%。1958~1968年10年间,联邦投入到大学的经费每年增加五倍,特别是基础研究,大学所占份额已从1/3上升到1/2。联邦政府通过合同和资助方式拨给大学研究开发经费总数超过高等院校科研开发总开支的60%。从1965~1975年,联邦资助高等教育增长了262%,创造了联邦资助大学最辉煌的时期。也正是从50年代开始,美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特别快。

3.研究生教育的缓慢发展阶段(1970~1980年代)

美国研究生教育在经历长达50年之久的“黄金时代”后,于1970年代进入低速发展时期。阿波罗飞船登月的成功,使政府当局满足于已有的科技优势,再加上在政治(越南战争及水门事件)和经济(随石油能源危机而来的经济发展不景气和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的压力下,美国实行全球性战略紧缩,政府对高校科研投资急剧减少,高校科研面临严重困难,培养研究生的能力下降,研究生教育发展缓慢。从1970~1981年11年间,硕士学位授予数仅增长42.2%,博士学位授予数仅增长10.4%,与繁荣时期相比,增长速度大大减缓,尤其是从70年代中期开始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数还出现负增长。自然科学和工科方面情况更严重。1970~1980年,工程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数从3816名降至2600名,10年间下降了31.9%。

4.研究生教育的稳步发展阶段(1980年代~)

攻读高级学位研究生人数下降的直接后果是高级科技人才的短缺。到1980年代,联邦政府已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重新重视研究生教育。1983年,里根政府加强对大学科研的资助,把物理科学和工程科学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把国家基金会的经费预算增加13.6%,把研究生奖学金和用于鼓励大学青年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的经费增加20%。美国研究生教育终于结束低谷期,转入缓慢的恢复阶段。

1978年秋研究生新生注册数比1976年秋减少0.36%,1980年秋比1978年秋增长1.76%,1982年秋又比1980年秋减少0.89%。从1984年开始,研究生新注册人数结束徘徊的局面,开始稳步增长,1984年秋比1982年增长2.23%,1986年又比1984年增长5.17%。到1990年代,美国研究生教育进人新的大发展阶段。

2000年,美国在校研究生总数超过200万,是居于美国之后的10国研究生总和的1.2倍。美国每10万居民中的研究生人数为747人,总体指标远远高于其它国家,综合实力无可匹敌。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为美国在短时间里从一个蛮荒之地发展为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科学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作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它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知名科学家。据1901~2004年诺贝尔理、化、生、医和经济学获奖人次的统计,美国获奖学者中83.73%的人具有博士学位,特别是在经济、物理、化学领域,具有博士学位者高达94%以上,产生了大量科研成果。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调查,在数学、化学、天文物理和地理学四个关键领域,70%的重大进步都是大学科研的成果,与研究生教育培养出的高科技人才密不可分。同时,美国大学还有很多国家研究中心,这些大学研究机构中相当部分研究人员是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

二、美国研究生教育结构特征

1.在学位层次结构上呈现出研究生教育迅猛发展、硕博比逐渐稳定的趋势

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学位层次主要由硕士和博士组成。硕士大体上可分为两类: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学术型硕士分文科硕士和理科硕士。专业型硕士学位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工商管理硕士(MBA)、计算机科学硕士等等。美国目前的博士学位主要有传统研究型、应用研究型、一级职业学位等类型。

传统研究型博士以研究高深学术为主要目标,适用于绝大部分学科。目前它分为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两大类。传统研究型博士是博士学位授予的主体,1998年全美授予传统研究型博士学位数占全部研究型博士学位人数的92%。

应用研究型博士主要分布在应用研究领域,包括教育学博士、法学博士、公共卫生博士、工程博士等近50种类型。应用研究型博士学位的授予量相对较小,1998年只占研究型博士学位授予总数的8%左右。

一级职业学位(First-professional degree)也称为职业博士,其培养目标不是指向学术研究,而是指向完成一定课程学习之后的职业实践,反映的是高层次的职业水准,和研究型博士学位是平行的。

在学位层次结构上,美国研究生教育体现出如下特点:

第一,本研比呈缩小趋势。到1995年,美国在读研究生达到243.2万人,本科生与研究生人数比例为5.9:1。到1999年,美国高校各类注册学生14367520人,本专科生和研究生的比例为7.1:1。可以想象本科与研究生之比将更低一些。

这与美国政治、经济发展密切联系。1957年前苏联卫星上天,犹如第二次珍珠港事件,极大地震动了美国。政府以非常时期的决策速度,于1958年通过了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国防教育法》。它规定设立国防学习贷款,并于1959年为1000名研究生提供奖学金,在以后五年中每年再增加1500名。同时,为鼓励研究生学习国家安全所急需的学科,设立专门奖学金。《国防教育法》一通过,国会立即专拨10亿美元用于教育。此后,国会又于1964、1968年两次修订了国防教育法,延长其适用年限。自1958年国防教育法颁布到1969年,共有150万人靠国防学习贷款上完大学,1.5万人完成了博士学位学习。

第二,硕博比从大幅度缩小到小幅上调并逐渐稳定。1880年,美国共授硕士学位879名,博士学位54名,硕博比为16.3:1。1890年,共授硕士学位1015名,博士学位149名,硕博比缩小为7:1。到1900年,全美共授硕士学位1583名,博士学位382名,14硕博比变为4.2:1,较之1890年进一步缩小。以后在上升和下降中微调,目前稳定在10:1左右。

2.在学位类型结构上呈现出专业学位加强的趋势

美国研究生教育非常注重实用的专业性学位,因此大力发展专业硕士学位和专业博士学位,以满足社会对实用人才的要求。据统计,1987年全美硕士学位名称超过660种,其中专业性学位占85%,学术性学位仅占15%。至20世纪90年代,美国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的比例已占全部硕士学位获得者总数的55%以上。在博士研究生层次,有47种博士专业学位。这些学位的设置与经济发展、工业结构调整密切联系。早在1981年,里根政府就颁布了《经济复兴税法》,规定了企业R&D投入优惠措施。这项政策极大地刺激了美国企业对R&D的投资。据统计,1921年美国设有研究机构的企业为290个,到1950年,共有4060个企业设有共4834个研究所。企业研发和管理的加强反过来需要大量高级人才,尤其是大量自然科学、工程等领域的博士,并且越来越需要心理学、社会学、农业、经济学和商业等应用领域的博士。这些需要促进了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并直接导致研究生类型结构的变化。

3.在培养方式上非全日制研究生发展迅速

美国在20世纪50、60年代就提出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由于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整合较好,且几乎在所有的学科领域,无论科学学位还是专业学位,都可以采取非全日制学习的形式,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在近几十年来得到快速发展,在研究生总体中比重逐渐增大。1969年,美国非全日制研究生已达59.3万人,1969~1974年,非全日制研究生增长28.5%,而同期全日制研究生仅增长17.5%。1991年,美国非全日制研究生占到研究生总数的20%。到1999年,美国非全日制研究生占到研究生总数的56.8%。

4.在学科专业结构上集中体现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培养规模的思路

美国研究生教育注重发展社会需求大的学科。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将高校的学科专业分为33种。社会实用型学科研究生比较多。1999年美国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点最多的4个学科专业。其中,硕士学位以教育学和商学为最多,一半以上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都有这两个专业的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中,心理学、教育学、生物科学与生命科学、理学专业的博士学位授权点比较多。

第6篇:博士自我总结范文

实验室里的提示灯一个个红红绿绿的,忽亮忽闪,照得Y.H.博士很不舒服,他喊一声:“先进行健康状况扫描!”

博士的话音刚落,无关健康状况的扫描器自动灭灯,电脑开始了对女孩的健康状况检查。

“嘀嘀嘀、嘀嘀嘀——”系统不断发出正在扫描的声音,博士透过眼镜,看到了电脑屏幕上显示出的扫描状况,轻叹一声:“这个女孩的运动量少,血液中少部分指标不正常,虽然呼吸频率正常,却也是属于小小的非健康状态。”

系统听到博士这声叹息,道:“博士,看到这女孩的脂肪,她已经在努力修复小时缺乏运动所造成的健康漏洞了。”不愧是系统,连说话都带有“专业术语”。

博士看了一眼脂肪状况,说:“她正处于青春期,这个时候多运动是很好的。”

这时对话检查仪也启动了,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与被扫描人的对话,使结果更准确,系统更人性化。

经过一番检查,“嘀嘀嘀——”,健康状况扫描完毕,电脑屏幕上显示出人性化扫描结果(系统化扫描结果已被博士概括):

女孩的身体不太健康,这与她每天的锻炼有关,根据对话检查仪的信息,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女孩热爱运动,却总是因为种种原因没有保证锻炼,她正实施一个计划,每天锻炼半小时,她选择的锻炼地点是在屋后的农田区,能呼吸到非常健康的空气。这个计划虽然非常合理,但是女孩表示自己总是很懒惰,拖拖拉拉,所以身体健康状况要改变,还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嗯,”博士点点头,“进行下一项,表情扫描。”

所谓“表情扫描”,就是通过受测者的表情状态确定这个人的性格与心态。前提是受测者要配合机器进行想象。

女孩听到有一个柔软的声音对她说道:“请想象你快乐的事。”

听到这话,女孩脑子里飞快闪过许多画面,可她不知道哪件才是最快乐的,便索性每个想一遍了。小时候随爸爸妈妈去游乐园啦,与同学玩跳绳啦,全班出动去野外烧烤啦,考试领得奖学金啦……可是事情太多,想完连她自己也有点晕晕的了。

这时候,那个甜甜的声音又说道:“请想象你悲伤的事。”

女孩的渐渐进入情境中,眼里的快乐光芒渐渐黯淡下来。她想起了自己幼儿园时被小孩、老师欺负不敢告诉妈妈,想起了自己考试失败后爸爸担心的目光,想起了自己因为太正直在班里吃了不少亏、受了不少闷气。她越想越伤心,但没有哭。她想来想去,除了这三件事,好像再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悲伤的事了。

所有的这些都被表情扫描镜作为数据记录了下来。

对话检查仪再次启动,顺着女孩的情感,它与女孩进行了对话。

“你小时候受了不少气,你现在还生气吗?”

“当然生气。他们就像噩梦——虽然还没有那么严重的程度——伤害着当年的我,自此,我再也不想被人这样看不起!”

“你很爱面子?”

“是啊,但是有时,我真的做错的话,会放下面子去道歉的。”

“你很快乐?”

“就现在的生活来说,应该是快乐而又简单的。但是我很着急的是,身边的朋友都拥有自己的梦想,而我到现在却还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喜好是什么。”

“你感兴趣的是?”

“都是受他人影响。我喜欢奥数、英语、唱歌之类的,我还爱看启示类的书籍(这个真的是我的爱好了)。”

“朋友对你的最妥帖的评价是?”

“忍让,不软弱;活泼,不轻浮;谨慎,不胆小;老实,不愚蠢。——这是我最好的小学同学写的。”

……

片刻,电脑屏幕又显示出一段文字:

这是一个快乐的女孩,她涉世不深不浅,性格中最典型的就是迷惘,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爱面子,喜欢他人对自己的好的评价。她可以为了成绩而努力万分,却绝不会强迫自己去学习,学习也是她的生活的一部分。她的意志还不够坚强,做事很难坚持,也很容易受他人影响。不容易颓废,但有时也会很任性地让自己陷入不好的境地。她想给朋友带来快乐,却无奈朋友们都不是很在意她的偶尔犯傻与幽默。她只为委屈而哭,从不为自己所厌恶的事物而笑。她想保留自己的“原生态”,却也想要标新立异……相信每个人都是纠结的晶体,是非对错,好坏善恶,总是很好地结合在每一个人的性格里,001号女孩就是最好的证明。

博士轻笑着说:“呵呵,人类如此复杂,下次描述性格的时候就给出‘复杂’二字吧。”

系统也发出了难得的微笑,只是这笑声夹杂着机器的声音,让001号女孩感到——呃,世界真奇妙!

也不浪费时间了,博士一声令下:“开始进行大脑皮层扫描!”

这回可不用对话检查仪再次出动了,大脑皮层扫描仅仅是检测001号女孩的智力情况罢了。

电脑屏幕上一行字,也万分诙谐:

这……呃,正常。

那就是正常啦!

Y.H.博士打开罩在001号女孩身上的受测罩。

第7篇:博士自我总结范文

身在媒体,我自然知道“女大学生”、“女博士”之类的字眼在网络、报章、荧屏频频出现,并非偶然的结果,而这类隐含性别歧视色彩的新闻吸引眼球的几率较高,也是不争的事实,市场决定一切,这样的状况或许还会再延续一段时间吧。

好在我见识过的人里女博士不少,她们的学习和生活状态,我大致有所了解,免却了“褪魅”这一繁琐而无效的过程。

朋友文曦是个聪慧的女生,她所学的专业是哲学,这个众人眼中生涩而寂寞的专业,似乎注定是那些古怪固执的老夫子们的专长,可小丫头片子文曦照样学得风生水起,硕士毕业后,又轻轻松松地和男友一道去了美国读博。一些高学历人士饱受高分低能的困扰,文曦不这样,她精于“算计”:一起打牌,她从未输过;聚会买单时,她扫一眼桌上的菜便将AA后各人该出的钱精确到角;开车去城市的某个角落,路线再复杂,她也能在第一时间指明方向,我总疑心她拿着不菲的奖学金没地儿花,顺道在脑袋里装上了google earth软件。谁说哲学专业女博士和文物一般难以接近呢?每当和文曦斗智斗勇落败,我自惭形秽之余,免不了在心下暗自嘀咕:也许西蒙·波伏娃那个“第二性”的著名论断该改改了。

我没有见过墨本人,据见过的朋友们说,这位数学专业的女博士容貌清秀,举止优雅,令人一睹而生忘尘之念。墨所学的专业,对于我这种视数字如畏途的人而言,不啻为大规模脑细胞杀伤性武器,让我意外的是,她还擅长传统书画鉴赏,喜好音乐,文字又相当清雅,在豆瓣网那个文艺青年横行,三十六天罡七十二路烟尘互不认账的地方,她随手写的日记,动辄就获得有识者上千数的推荐,足够说明写作的实力,奇怪的是,她似乎不太在意粉丝多少,时常把日记设为“仅朋友可见”,这种淡泊的风度,尤为难得,谁说理科女博士乏味呢?看过墨的文字和她对大都会博物馆所藏中国文物的评价,立马会知道这样的说法,不过是坐井观天之语罢了。

当然,女博士的恨嫁并不纯然是虚构出来的,严冰博士就是我们时常调侃的对象之一,她芳龄二十八——这已经是前两年的统计数据了,至今未婚。表面上看,她对这样的状态耿耿于怀,不过私底下一问,豁达的社会学博士严冰老师丝毫没拿婚嫁当回事。严博士对学术没有特别执着的怨念,在她毕业前的很长一段时间,督促她完成论文是我们每天上网时的例行功课,她总能找到各种借口,例如电脑坏了,或是约谈对象放鸽子了等等,不一而足,好在一天天和导师、论文不懈的斗争中,严冰博士终于毕业了,我们这才松了一口气,仿佛随她一起完成了一道极为重要的课题。

第8篇:博士自我总结范文

经过初试,又经过了几轮面试,最后入围的只有三个人,微软中国公司总经理将由这三个应聘者中产生。三个应聘者一个是毕业于名牌大学的博士,有好多科研发明;另一个应聘者虽然不是博士,但是现在是在另一家大公司任要职;而第三个人则是任职于IBM,但是她的学历却很糟糕,她甚至没有上过大学。

最后的面试是由微软中国区的几位负责人共同跟三位应聘者进行交谈,然后决定由谁来出任总经理一职。

面试的房间是一间很大的房间,微软中国区的几位负责人坐在一张大桌子后面,等面试快要开始的时候,才发现少了一把供应聘者坐的椅子。工作人员正要去外面搬一把椅子的时候,一位面试官说道:“就这样吧,没有椅子也好。”

第一个进去面试的是那位博士,一位面试官说道:“你好,请坐!”博士四周看看,可是他并没有发现有椅子,这个博士刚才还充满笑意的脸上则立刻转为尴尬和茫然。“请坐下来谈。”另一位面试官说道。这个博士更加尴尬和不知所措了,最后博士说道:“没关系,我就站着谈吧!”面试不到一会儿就结束了。

接下来是在大公司任要职那位,当他进来的时候,同样没有可供自己坐的椅子,面试官还是那样要求坐下来谈,他谦卑地笑道:“可能是工作人员的疏忽吧,没关系,我还是站着谈吧!”

一位面试官似乎恍然大悟,说道:“请原谅我们工作上的失误。那就委屈你一下,我们站着谈吧!”面试只是谈了五六分钟。

最后面试的是那位没有任何学历的人。她进来的时候,面试仍然是那一句:“你好,请坐!”她四处看了一下没有椅子,微笑着说道:“您好,我可以去外面搬一把椅子进来吗?”一位面试官开玩笑地说道:“为什么不可以呢?”最后,她搬了一把椅子进来,开始了面试,面试进行了近一个小时。

三天后,面试结果出来了,最后留下来出任微软中国公司总经理的是那位自己搬椅子进来的应聘者。有很多人很不解,她没有什么显赫的学历,而且又是一位女士,能胜任微软中国公司总经理这样重要的职位吗?

微软中国公司负责人给出的答案很详细:我们现在需要的是一个开拓市场的总经理,是要有思想、有主见的人,连自己搬一把椅子的勇气都没有,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开拓中国市场?没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一切的经验和学识都毫无价值。

第9篇:博士自我总结范文

1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发展及经验

1·1同济医院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发展过程同济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部属大型综合性医院,现有病床2000张,设有19个临床科室,13个医技科室和19个二级专科。其中内科心血管病、内科呼吸系病、外科学(普外)、妇产科学等学科是部级重点学科;器官移植研究所、呼吸内科实验室是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康复医学科为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定的培训和研究中心;以中科院资深院士裘法祖教授为代表的一批专家、学者享誉海内外。

今年是我国博士后制度建立20周年,也是同济医院开展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10周年。从无到有, 10年来,在全院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其临床医学博士后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流动站涵盖面广,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影像医学与核医学、麻醉学、耳鼻喉科学等二级学科均可招收博士后。自1995年第一名博士后进站以来,先后共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29名(其中9名为留学博士),主要分布在外科学、内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该院的优势学科。良好的学科环境为博士后的培养提供了技术保证。目前已有13人顺利完成2年的科学研究工作期满出站。

1·2同济医院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经验

1·2·1大力加强博士后工作的组织领导与协调。博士后工作涉及到设站单位的人事(教育)、科研、财务和后勤等方方面面的工作,政策性强、工作量大、管理复杂。该院高度重视博士后工作,院长、党委书记直接领导,人事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协调参与。人事处在院长的直接领导下,全面负责博士后的招收、考核、工资福利、进出站等工作,同时协调好各部门如科研、教学、医疗、财务、后勤等的合作关系,统筹管理、分工负责,将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培养、科研、生活安排和人事管理等分别列入各有关部门职责范围之内,形成了运转合理、高效、协调的组织管理体系。

1·2·2认真做好博士后管理制度的建设。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结合该院具体情况,参照大学的管理办法,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博士后管理办法,通过博士后与医院签订博士后进站工作协议书,从博士后的工作期限、工作进展、预期目标及医院提供的经费、生活、工作条件等方面明确了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同时,针对博士后工作特点并参照本单位职工考核办法,制定了博士后平时考核、年度考核和期满出站考核的标准和实施办法。坚持出站考核和中期考核并重的方针。中期对进同一学科的博士后严格要求,而对跨学科入站的博士后可适当放宽要求。中期考核不合格者,不享受博士后岗位津贴,不予进行职称评定;出站考核不合格者,意见表中注明考核不合格,同时,不予发放博士后证书。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考核结果与工资晋升、职称评审挂钩,博士后研究人员考核和工资晋升等情况都归入本人人事档案。同时,为促进博士后合作导师工作,提高他们的责任感,还规定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博士后的合作导师,下一年度将不允许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

1·2·3对博士后培养的各环节严格把关,确保博士后研究人员的质量。在博士后招收过程中,严格贯彻“公平竞争、择优招收”的原则,保证招收人员的质量,宁缺勿滥。从申请者的自我介绍、推荐导师的评语、博士学位论文工作的专家评议、学位答辩决议、学校评定委员会的意见、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等有关材料,初步了解申请者的基本情况。在掌握了申请者的基本情况后,再进行面试考核。具体做法是:组织包括指导导师在内的相关专家组成专业考核小组,通过申请者对其博士阶段的学习和科研工作的详细汇报,进站后的工作计划与打算,回答问题的个人分析和见解以及外语水平的灵活测试等,进一步考察申请者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并对申请人进行全面的评价,真正做到“眼见为实”,从而对其学术水平、临床诊疗技能、科研思维、创新意识都有一个客观、正确的估价,以确保优秀人员进站。

博士后在站期间,博士后管理办公室和各博士后指导小组一起以全面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的思想道德品质、开拓进取精神以及科研工作能力为工作目标,着重提高其综合素质与临床、科研能力。该院要求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选择具有前沿性和创造性的科研课题,通过研究方向的选择、研究方法和实验手段的确立以及实验过程中难题的解决使自已得到不断地锻炼和提高。该院鼓励和支持博士后参加国内外的重要学术交流活动,了解国内、外学术研究动态,掌握学科前沿的发展趋势。同时组织他们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活动,认真总结科研创新的特点和规律,鼓励不同学科、不同领域间的交流、交叉、渗透、借鉴,激发他们超越前人的大胆设想,寻找科技创新的新构思、新生长点,提高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促进他们的自身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

博士后的出站工作汇报是对博士后综合素质、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的全面验收。除出站工作汇报外,该院还提出了博士后出站的具体要求,达到出站要求者方可申请出站,这对博士后在站期间积极进行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督促作用。该院聘请不同学科专业的专家参加博士后出站工作汇报会的学术交流与讨论,博士后们在亲聆专家教诲的同时,又一次获取了不同学科专业的科学研究信息和方法,对于他们拓宽科研思路,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很有帮助。1·2·4积极进行跨学科招收。鉴于医学专业性强,容易自我封闭、近亲繁殖的特点,在招收博士后人员时,该院特别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支持各临床学科之间、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医学与生物学等其他学科之间的跨学科招收。目前,同济医院在站的博士后中有来自中国科学院、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等非医学系统的人员,不同的知识体系与医学学科进行交叉,有利于新思想和创新灵感的产生,也有利于博士后自身知识面的拓宽与持续发展。

1·2·5鼓励博士后从临床中获取灵感,积极申报课题。科研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同济医院结合临床医学的特点,支持博士后一定程度地接触临床,在亲历患者病痛后,更加体会到科研的迫切性,有利于科研目的与方向的明确,避免陷入为研究而研究的误区;同时,我们根据临床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鼓励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申报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课题和其它各级科研课题,并制订了博士后是第一主持人申报,在课题中标后医院给予同等的匹配经费的激励政策。这一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博士后人员解决急需难题的科研工作热情,对高层次人才的开拓进取、独立创新能力起到了非常好的锻炼和培养作用,对他们出站后高层次的成长与发展很有意义。

1·2·6充分发挥博士后联谊会的作用,鼓励博士后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济医院隶属华中科技大学, 2003年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后人员自发组建了博士后联谊会,并建立了博士后BBS论坛。编纂博士后科研项目汇编、举办学术讲座学术沙龙、科研经验介绍等学术活动,组织博士后集体活动以加强兄弟院校间的文体交流等,有效地改观了博士后各自离散、缺乏交流的局面。该院积极支持博士后联谊会工作,鼓励我院博士后们参与到团体中去,学习、吸取和利用其他学科专业知识和研究技术,获取最切实可行的合作机会,拓宽医学的研究领域,开辟医学中新的研究方法。

2制约博士后工作发展的因素

制约博士后工作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国家对博士后工作的财政投入和医院实际需求的矛盾;在博士后人数迅速增加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博士后的培养质量等问题,具体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

2·1“在站两年”的规定没有弹性,缺乏科学性据设站单位反映,博士后进站后,由于生活及家属安排等问题的影响,通常半年之后方能安心于科研工作。出站前数月,又要为寻找工作而奔波。因此,实际用于科研的时间,仅有一年左右,不可能完成大型课题。承担联系导师的研究项目,往往在关键时刻被迫中断。有专家反映,由于时间不足,考核没有强度,不少博士后的出站报告达不到博士学位论文水平。

2·2“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申请困难,资助强度太小博士后研究人员一致反映,获得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十分困难。即使获得资助,平均1万元的强度也显得非常不足。目前的基金评审,是“撒胡椒面”式的“面上评审”模式。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科研工作来说, 1万元经费基本起不到资助研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