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博士毕业总结范文

博士毕业总结精选(九篇)

博士毕业总结

第1篇:博士毕业总结范文

关键词:硕士生;就业;博弈论;上策均衡;知识积累

1 提前工作的动因

高校毕业生包括本专科毕业生、应届硕士毕业生和应届博士毕业生。自本科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便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后更是成为热点问题。新闻报道2008年中国应届本专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不足70%,部分地区甚至传出应届硕士毕业生的就业率首次低于应届大学生就业率的信息,社会惊呼“皇帝的女儿也愁嫁”。而2009年,正如前一年年底主席在辽宁考察时对大学生求职者表示的那样,“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将有超过700万应往届高校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事实上,伴随着全球性金融风暴愈演愈烈,国内外的经济环境日益恶化,国内人才市场的需求减少与高校扩招政策综合作用,形成了一个非良性的流程。

如图1所示:大学生就业困难,于是转向升学,升学需求的增加迫使硕士扩招。硕士毕业生的增加使人才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在挤占大学生就业岗位的同时也造成自身就业水平的下降,因而出现了所谓“1500应届硕士竞聘卖猪肉”、“十万年薪聘请大学生掏粪”的新闻现象。并且,由于预计2010年博士学位的年授予人数将达到突破历史性的5万,已经开始有学者开始担心博士培养质量的下降,质量下降的博士毕业生以后还要去培养硕士生和本专科学生,势必进一步造成硕士毕业生和本专科毕业生质量的下降,从而更加剧了他们的就业压力,令他们倾向于尽早适应市场,做出提前工作地选择。

本研究仅以硕士生为对象进行探讨。硕士生是高级科研人才的后备军,而高级科研人才的培养对国家的科技发展和创新能力而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对硕士生的培养需要投入充足的时间和资源,若硕士生提前工作则有可能令实际培养时间不足,培养质量不能得到保证,对其今后的就业也将产生影响。所以,于国于己,硕士生的选择都值得商榷了。

2 博弈理论概述

博弈论也叫对策论,是20世纪50年代由冯诺依曼和奥?摩根斯坦首先提出的,是一种“研究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数学理论和方法”。博弈论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在经济学、政治科学、军事战略问题、进化生物学以及当代的计算机科学等领域都已成为重要的研究和分析工具。此外,它还与会计学、统计学、数学基础、社会心理学以及诸如认识论与伦理学等哲学分支有重要联系。

一个博弈论模型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局中人,方案集和局势。局中人是指在一个博弈中有权决定自己行动策略的参加者,一般要求一个博弈中至少要有两个局中人。策略集是指可供局中人选择的,实际可行的,完整的行动策略的集合,每个局中人的策略集中至少应包括两个策略。局势是指一个博弈中各局中人所选定的策略形成的策略组。当局势出现后,博弈的结果也就确定了。

本研究采用博弈论中的上策均衡理论。上策是指这样一种策略,不管其他局中人采取什么策略,这种策略都是最优的。博弈论中的均衡是指一种稳定的结果,当这种结果出现的时候,所有的局中人都不想再改变他们所选择的策略。因此,所谓上策均衡即指一种局中人选择的都是上策时的博弈均衡状态。

3 高校、用人单位和硕士生的博弈

3.1 博弈模型的建立

3.1.1 三要素设定

出于能够更明确地表现分析结果的原因,本研究使用两两博弈的方式。局中人包括高校、用人单位和硕士生,其中硕士生按照意愿倾向还可分为两类,因此实际的博弈模型一共有五个,以报酬矩阵形式表现。

每个局中人的策略集都包括两个策略。高校可以选择允许或者不允许硕士生提前找工作,用人单位可以选择接收还是不接收在读硕士生,两类持不同意愿倾向的硕士生都可以选择提前工作或者毕业后工作。

每个局势包括模型中各局中人可选择的一个策略,每个模型产生四个局势,通过分析可得出其中满足上策均衡的局势。

3.1.2 度量方式设定

本研究的重点在于分析每个局中人对各种选择所产生结果,假设这种结果可以用满意或不满意两个属性值来度量。

一般来说,高校希望硕士生能够静下心来搞科学研究,一方面能够对导师的研究方向进行进一步的实践,另一方面高校培养硕士生的目标就是使硕士生具有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如果没有科研和论文的培养则有失这个目标的要求,如果硕士生提前进入找工作阶段则科研的最佳时期——研二和研三——就没有发挥作用。从上述角度来看,可以说高校不允许硕士生提前找工作才能

保证满意的结果;若做出允许的选择则总会有一部分硕士生提前工作,高校的培养结果达不到效用最大化,可以认为是不满意的。 而作为用人单位,也有出自短期利益的考虑,他们要求自己员工的综合素质越高越好,独立行为能力越强越好,因此硕士生能否提前来单位实习决定了要不要在硕士生毕业正式上岗后付出一笔培养成本——工作上手前支付的工资和其它费用。可以认为,用人单位选择接收在读硕士生的结果是令自己满意的,而选择不接收的结果则是不满意的。

最后,按照硕士生的意愿倾向可以把硕士生分为倾向提前工作,倾向毕业后工作两类。对于第一类,假设选择提前工作将得到满意的结果,选择毕业后工作将得到不满意的结果;对于第二类,假设选择提前工作将得到不满意的结果——提前工作影响学业完成的质量,选择毕业后工作将得到满意的结果。

为了便于分析,设满意的值为1,不满意的值为-1,以此量化不同选择带来的结果。

3.2 高校与用人单位的博弈

根据上文对高校和用人单位选择结果的假设,本研究可以构建如表1所示的报酬矩阵,矩阵的每一个局势设为(E,S)。

当高校允许硕士生提前找工作时,若用人单位选择接收在读硕士生则能得到满意的结果,而高校则因此不满意(1,-1);若用人单位选择不接收在读硕士生则必定不满意,而因为在读硕士生即便找工作也没有接收单位,所以高校最终得到满意的局势(-1,1)。当高校不允许硕士生提前找工作时,硕士生受到纪律限制,则高校不管怎样都将得到满意的结果,而用人单位无论做何种选择都接收不到在读硕士生,结果必定是不满意(-1,1)。

由此可以分析得出,高校与用人单位的博弈达到一个上策均衡,即高校不允许硕士生提前找工作,用人单位却接收在读硕士生。两方的最优决策是相冲突的,而这恰恰解释了现状,即本研究前面说的高校要实现培养目标,而用人单位要追求用人成本的最低化。后面的分析中,高校与用人单位的这种冲突将不断得到体现。

3.3 两类意愿倾向的硕士生与高校和用人单位的博弈

3.3.1 倾向提前工作

如表2和表3所示,本研究把硕士生与高校的报酬矩阵内的每个局势设为(M1,S),把硕士生与用人单位的报酬矩阵内的每个局势设为(M1,E)。

先来分析硕士生与高校的博弈,现实中总存在接收在读硕士生的用人单位。当硕士生选择提前工作时,若高校也允许提前找工作,则前者与后者形成的一个局势是(1,-1),若高校不允许提前找工作,则前者受到纪律约束的局势为(-1,1)。当硕士生选择毕业后工作时,则高校的选择不再重要并总会获得满意的局势(-1,1)。由此本研究又得到了一个上策均衡,即硕士生选择提前工作而高校不允许提前找工作。

再来分析硕士生与用人单位的博弈。当选择提前工作的硕士生面对接收在读硕士生的用人单位时,结果自然是“双赢”(1,1),若用人单位选择不接收在读硕士生时,则结果自然是“双输”(-1,-1)。当硕士生选择毕业后工作时,用人单位的选择也不再重要,结果总是双方都不满意(-1,-1)。这里的上策均衡是“双赢”。

在这两个博弈中,硕士生面对的最优决策总是选择提前工作,而高校和用人单位的最优决策与由它们之间的博弈得出的上策均衡相同,互相冲突,这就解释了倾向提前工作的硕士生们为何会采取各种手段“欺骗”高校,出去寻找工作。

3.3.2 倾向毕业后工作

如表4和表5所示,本研究把硕士生与高校的报酬矩阵内的每个局势设为(M2,S),把硕士生与用人单位的报酬矩阵内的每个局势设为(M2,E)。

迫于经济压力以及别的原因不得不提前找工作的硕士生只要高校允许,就会达成(-1,-1)的局势,若高校不允许硕士生提前找工作并为其提供必要的生活补助,则硕士生和高校仍能达到“双赢”的结果。当硕士生不存在经济困难或自己另想办法克服了困难时,必然会坚持好好完成学业,毕业后工作的选择,这种情况中高校与硕士生总是“双赢”。所以高校不允许硕士生提前找工作和硕士生选择毕业后工作是这一博弈中的双方最优决策。

用人单位选择不接收在读硕士生的结果必定与硕士生的意愿“合拍”,局势总是(1,-1)。当用人单位接收在读硕士生时,只有选择了提前工作的硕士生会让其实现满意的局势(-1,1)。这里的上策均衡却是硕士生选择毕业后工作而用人单位选择接收在读硕士生。

高校最喜欢的自然是愿意毕业后工作的硕士生,就如同用人单位最喜欢选择提前工作的硕士生。然而这并不是说无论持何种意愿倾向,只要选择了提前工作,用人单位都无差别的一视同仁。本研究在前面就已经探讨过,用人单位希望聘用的员工综合素质越高越好,而硕士生的科研水平无疑是衡量其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以认为只有愿意毕业后工作的硕士生才最有可能主动静下心来学习和从事科学研究,从而达到令高校和用人单位都满意的科研水平,很遗憾用人单位选择接收在读硕士生的结果恰恰不可能接收到其最满意的对象。也就是说,用人单位的最优决策与其最满意的硕士生的最优决策相冲突,再换句话说,用人单位的成本最低化目标与对员工素质的期望相悖。

本研究的博弈分析就进行到这里,此时的问题是,硕士生是否应该提前工作以及高校、用人单位是否应该有所作为。本研究在最后就此进行一个探索性地讨论。

4 关于硕士生是否应提前工作的讨论

4.1 硕士生是否应该选择提前工作

让硕士生们产生不同意愿倾向的重要原因可能是对未来预期收益的不确定,对此本研究认为可以从知识的可积累性给出探讨。

知识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与劳动力、土地和资本不同,“知识溢出足以抵消固定生产要素存在引起的知识资本边际产品递减的趋势。因此知识积累过程不会中断。”社会知识就在人类社会的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并得以延续和更新,而个人知识积累得益于社会知识的积累沉淀,同样不断增长。这种知识积累是质和量双方面的,在当今的经济形态下,已成为整个经济的基础。在校学习可看做知识积累的最稳定途径之一,因此硕士生花在在校学习与科研方面的时间越长,作为生产要素的知识积累得越多,其创造价值的潜力越大,可以预期较大的未来收益。若提前工作,放弃的学习时间不谈,在工作中能获得知识多少也是不确定的。

事实上人们选择读硕士的目的不外乎希望在科研方面有所建树和找到比之前更好的工作两个,这两个目的的实现都要求知识积累到一定水平,因为前面已经分析过用人单位也希望能招聘到科研水平最高的硕士生。如果硕士生都能明白这一点的话,就不会受到经济环境和就业环境的影响,认真完成学业,在毕业后凭借优异的知识积累接受社会的选拔应该成为他们的最佳选择。

这里不能不提到的是,整个社会,包括所有的高校和用人单位,都应该为促成硕士生做出这种选择而有所作为。

4.2 对高校和用人单位提出的建议

(1) 高校安排好硕士生的日常生活。在推广自费制的同时,设置更多的奖学金和生活补助项目,提高物质激励的比重以降低硕士生的总成本,解决高校与持提前工作意愿的硕士生的冲突,并保障完成对硕士生的培养目标。

(2) 用人单位要把目光放长远,对接收在读硕士生工作的决策应当有所限制。应当看到一个科研功底扎实的硕士在未来三年,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为单位创造的价值将远远大于一个水平一般,仅仅多半年或一年工作经验的硕士,足以弥补用人单位短期的成本损失。

(3) 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冲突的化解之法,除了提高各自的认识外,最好能够更多地进行“产学研”合作。用人单位欢迎高校前来调研和利用知识储备解决问题,高校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确立科研项目,设置硕士生的培养

计划。如此,一方面硕士生通过“干中学”和“学中干”把科研和实践联合起来,必能提高其知识掌握水平,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为高校协助解决的问题支付的费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硕士生的经济状况。 (4) 整个社会应当保证舆论的正确导向,不要宣传急功近利的浮躁思想,并为创造良好的就业条件努力发展经济。

5 结论

第2篇:博士毕业总结范文

关键词:博士后 高校 师资队伍 思考

博士后制度是指在国内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或大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留学人员创业园和科研生产型事业单位设置一些特殊职位,挑选获得博士学位的优秀年轻人员到这里在规定的期限内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我国博士后制度于1985年正式确立,它是借鉴国外培养优秀人才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创立的一项吸引、培养和使用年轻高级人才的一种有利于人才流动的制度。作为一种培养年轻高层次人才的博士后制度,它为促进我国教育、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培养高水平的科研和管理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截止2009年12月,我国博士后流动站已达2148个,全国累计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70102人,出站40788人,绝大多数都成为本领域、本单位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和科研教学骨干,许多人已成为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和博士生导师,不少人成为科研院所的院所长、企业的总经理或总工程师,有的已经成为两院院士、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

博士后制度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从最初的设立宗旨演变成多个职能的载体,它在改善高校师资引进中的问题、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出站的博士后约60%进入高校工作,极大地充实了高校的教师队伍,成为高校教学科研的重要力量。

一、现有师资的引进及其问题

1、留校任教。本校毕业生留校是很多高校普遍采用的一种师资培养方法。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对本校毕业生的科研水平以及各方面的表现有着比较充分的认识,同时毕业生来自本校,对学校的情况比较熟悉,能够较快地适应学校各方面的管理模式。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着比较大的弊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学校中各个学科都已形成了各自的特色,本校毕业的学生在这种特色的熏陶之下,不容易开拓视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从其它角度观察问题,在学术上容易陷入“近亲繁殖”的怪圈。另外,毕业生能否留校的关键因素在于其导师是否认可、推荐以及支持,由于这层因素的存在,毕业生和导师之间形成了某种程度的“依附关系”,也不利于改善学缘结构。

2、录用外校毕业生。外校毕业,特别是那些国内著名高校的毕业生来校工作,其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外校毕业生可以避免本校毕业生留校可能出现的弊端。但是,外校毕业生需要时间来适应以真正融入到本校工作的风格和氛围当中,这所需的时间可能会比较长,而且往往很难全面了解外来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情况。

3、引进国内外高水平人才。引进国内外高水平人才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快地投入到高校相关学科点的建设中,担任学科带头人或学科骨干,提升学校的科研能力,但是引进成本较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必然还要给予一定职务职数的倾斜,这样可能会引起引进人才和本校原有师资之间的攀比。另外,引进人才能否长期安心工作、引进人才的团队合作精神、对于引进人才的了解可能不太全面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风险。

以上高校师资的来源有其积极方面,也有一定的弊病。目前多数高校已经实行了聘用制改革,但是仍然未能真正发挥出改革的效果,聘用制改革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高校仍缺乏“能进能出”的灵活用人机制。因此,高校引进教师过程中一旦选人不准,尤其是高水平专业人员来校后不能发挥预期作用,且又难以将其清退离校,这种风险将直接影响到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及相关学科建设和未来发展等诸多方面。

如何规避风险,探索师资引进的更有效途径,很多高校都在努力探索着。

二、博士后制度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作用

博士后制度在缓解我国高层次人才的缺乏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相对于国家发展对人才的大量需求,博士后制度还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博士后制度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其内涵不断丰富,它不仅是年轻高级人才的培养摇篮,也是高校引进优秀师资的人才蓄水池和首选地,在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1、有利于改善高校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国外高校一般不直接录用应届博士,应聘者大多数具有博士后经历。我国博士后制度的宗旨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博士后的招收要求跨学科,这对人才的成长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鼓励跨学科的培养模式使得博士后很好地避免了“近亲繁殖”,使博士后在流动站期间具有独立的研究思路和研究领域,客观上造就了一支年轻充满活力的研究队伍,这支队伍研究视野宽广,具有很强的创造力。经过博士后阶段的培养,他们博采众长,在学术上获得了深造,提高了创新能力,拓展了学科领域,也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这对于学校的学科建设以及博士后今后的发展成长都要比毕业后直接留校任教更为有利。高校在引进博士后充实师资队伍的同时,也使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得到调整,优化了学术生态环境,有利于各学科的健康发展,避免了本校毕业生留校任教产生的问题。

2、降低用人风险,有利于高校师资队伍的稳定健康发展。博士后在流动站二年多时间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对学校和学院的情况及所从事的学科有了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而学校也通过二年时间的考察对博士后的工作态度、科研水平、科研潜力、团队合作等综合素养有了全面的认识,那些在站表现优良、成绩突出并有志于教师职业的博士后充实到高校的师资队伍,不仅使高校的师资队伍得到扩充,而且确保了优秀青年教师队伍的稳定发展,留校博士后可以立即融入新的工作环境,最大效率地发挥人才的作用。目前,国内许多高校正尝试利用博士后流动站这一平台选留优秀博士后充实到高校师资队伍,降低了直接录用校外毕业生的风险。如果博士后出站时不愿留校任教,学校则充分尊重其择业意愿,按常规办理出站手续。博士后制度的特殊性与灵活性在高校人才引进和管理中体现了优越性,促进了人才的合理流动。 转贴于

3、有利于高校学科梯队的建设。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和研究领域的拓宽,高校对师资的渴求越发突出,人才队伍建设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首要因素,因此,国内各大高校正在展开人才争夺大战,不断有高校到海外高薪招聘学科精英。但由于海内外学术体系和生活环境的不同,海外人才回国后需要一段或长或短的适应期,也有部分海外人才一直无法适应国内环境。而本土培养的博士后,他们不需要适应期,能很快融入环境,快速启动,这在某种程度上使他们具有了一定的优势。他们在专业领域已有一定的学术造诣,年富力强,科研活力旺盛,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经过实际工作的锻炼,加上一定的培养,可以担任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或相应研究梯队的重要成员,加强和优化了学术梯队。

总之,博士后制度不仅有利于高校师资队伍质量的提高和队伍结构的改善,有利于师资队伍的稳定健康发展,也有利于高校的学科建设。

三、完善博士后工作、促进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1、要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培养博士后。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都很快,高等教育的发展突飞猛进,高校中迫切需要更多的博士后人员能补充到高校师资队伍中来。由于现阶段博士后培养的规模和数量有限,显然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高校师资队伍数量上的需求,博士后制度应重视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这种客观需要,不仅要依靠国家的投入,而且要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高校的积极性,扩大博士后招收规模,不断加大人才储备力度,努力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合格的新鲜血液”。

2、要着眼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素质要求培养博士后。高校教师应该是高端人才聚集的群体,只有这样,建设一流高校才有希望,培养教育出来的学生才有可能成长为有用之材。目前,大量的人才聚集在高校,同时,高校又急需更多更好的人才,而博士后制度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途径。高校也因此希望博士后制度不仅能加大博士后的培养力度和规模,更希望从高校师资素质需要出发,让高水平的博士后源源不断充实到高校师资队伍中来。因此,在博士后培养过程中要规范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考核,严把博士后进站入口关,并重视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出站考核等环节。合作导师和所在学科点教授应创造机会让博士后参与各类各级科研项目,真正体现在使用中培养、在培养中使用的博士后制度宗旨。博士后在站期间以科研为主,也应适当安排一定的教学工作及其他社会工作,使其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

3、站在学科前沿有重点地为高校培养高水平博士后。众所周知,学科发展对高等学校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一所高等学校拥有哪些学科,这些学科各有什么特色,在国内外所占的地位以及是否适应我国教育、科学、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性质、任务、办学质量等。学科建设周期很长,关键是要有一批学术骨干,不断推动学科向高水平发展。博士后人员本身专业起点高,加上不同学科领域、不同学派、不同风格的学术思想在流动站里得到广泛的交流与结合,具有培养为学科带头人的优势。同时,博士后多学科的学术背景,又为学术创新和学科新领域的开拓奠定了基础,使他们对交叉学科、新兴学科有更深入的研究,推动了我国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发展。因此,博士后制度应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对具有扎实基础、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博士后人员,从学科建设的需要出发,重点指导和培养,为博士后人员未来承担学科带头人的重任奠定基础,使博士后制度不仅能满足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般性需要,而且还能满足高校学科建设更高层次上的特殊需要,造就新一代学科带头人,使高校学科发展充满生机。

总之,博士后制度是加快高端人才培养和促进高端人才辈出的机制,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需要更多更好的这种高端人才,博士后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必将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做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博士后网chinapostdoctor.org.cn

第3篇:博士毕业总结范文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指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评价,主要是对所在单位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和本人遵守廉政规定等情况进行评价。其中真实性、合法性评价,由于有财务数据和国家政策法规为依托,评价依据和方法较明确、单纯和成型,评价指标主要采用会计评价指标,较为成熟。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其效益性评价由于投入产出皆为经济性指标,以企业财务制度财务分析为主的经费使用效益的数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已很完善。高等学校学院、机关部处等非企业处级领导干部,是指高等学校内部的学院、机关职能部处等非独立法人和非企业化管理单位的处级领导干部,其经济责任审计由于被审计单位为内部机构不直接进行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等经济管理主要执行学校规定、收入分配和房屋、设备资源等主要由学校统一管理等,使其具有不同于法人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经济责任审计中效益性评价即经费使用效益的评价,由于其产出主要是人才培养、科技研究和社会服务等非货币化度量的社会效益,目前在审计实践中,尚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人才培养、科技研究和社会服务等产出的真实性核实较难,目前的作法是以被审计对象的述职报告为基础,结合财务数据进行评价;二是核实工作量较大;三是现阶段以财会知识为主的审计人员进行这方面的核实和评价,自身知识结构也不够;四是投入产出的横向比较确定参照物很困难,现基本上是纵向比较;五是对高校投入产出比较本身在社会上还存在很大争议,尚未有一个定型的办法。如对高校按投入产出效益进行排名,也引起一些争议。总体来看,效益性评价尚未有一个科学合理、可操作的办法。要提高审计监督的实效,应坚持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审计三位一体,以效益性为根本,改变目前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为主的格局,当务之急是要建立科学合理、可操作的效益性评价体系,也是今后审计的发展方向。本课题通过综合归纳研究,初步建立了在当前审计条件下可操作的高等学校学院、机关部处等非企业处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方法和依据、评价内容和指标,重点对资金使用效益评价指标进行了研究,以期解决目前审计过程中遇到的经费使用效益难以科学评价的问题并为高校有效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提供依据和指导。

二、审计评价方法和依据

审计评价的主要方法是比较法和动态分析法。比较法是二组数据进行比较;动态分析法是按时间序列对若干组数据进行相互比较。

(一)真实性评价

以审计后确认的事实为依据,将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资料和其它资料进行比较,作出符合性评价。

(二)合法性评价

以国家和学校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为依据,将审计后确认的事实和上述依据进行比较,作出符合性评价。

(三)效益性评价

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标准作为依据进行评价,并相互结合,最后作出综合性评价,评价标准主要有:第一,以本单位前任数为标准,进行期末期初数、本期上期数比较,评价期末和期初状态、本期和上期状态的变化趋势。第二,以本单位历史最好水平为标准进行比较,评价和历史最好水平的变化趋势。第三,以本单位任期目标为标准进行比较,评价完成任期目标的情况。第四,以国内外同行业平均水平为标准进行比较,评价本单位和国内外同行业平均水平的变化趋势。第五,以国内外同行业先进水平和最好水平为标准进行比较,评价本单位和国内外先进水平和最好水平的变化趋势。真实性评价和合法性评价主要采用比较法,效益性评价采用比较法和动态分析法。目前效益性评价中,收集国内外同行业标准和以财务会计知识结构为主体的现有审计人员对非财务事项进行评价较为困难。解决的办法一是加强高校审计信息交流,由国家有关审计部门和协会汇总所辖行业相关审计信息,实现非商业秘密的资源共享;二是加强现有审计人员培训,改善知识结构,提高人员素质;三是聘请对高校管理熟悉的专家组进行专项评价等。

三、审计评价内容和指标

(一)财务状况评价主要是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情况进行评价。学院、部处经费一般可按以下分类进行归集和评价:日常运行费:是指列入学校日常经费预算、用于单位日常运行的费用,特点是每年拨入;专用经费:是指专项用于科研、教学、固定资产建设和其它指定用途的经费,特点是按独立项目一次性拨入和使用;专用基金:是指从结余经费结转或按一定方式转入、用于指定范围用途的一类专用经费,特点是持续不断拨入和使用、在指定范围内使用;其它经费:是指除上述经费之外的经费,包括代管经费等。评价指标:期初结余、收入、支出、期末结余。通过对上述经费各评价指标的比较和动态分析,评价被审计单位期末、各期财务状况、经费投入和节约程度、预算执行情况等。(二)遵守国家和学校经济法律法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执行评价评价指标:1.遵守国家和学校经济法律法规评价。评价依据:全国人大、政府主管部门的经济法律法规和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主要包括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现金管理、资产管理、招投标、工程建设管理、仪器设备采购、收费管理等,具体名称略。通过对执行程序和结果与规定要求的比较,作出合规性评价。鉴于上述规定的大部分由被审计单位和学校相关部门共同执2015年第12期中旬刊(总第609期)时代金融TimesFinanceNO.12,2015(CumulativetyNO.609)行完成,只对被审计单位所应承担的责任进行评价,非被审计单位责任的不作评价。如会计核算主要由财务处负责,对学院的审计对此不作评价。审计中所发现问题如属相关部门责任,可以管理建议书形式另送相关部门建议改进。2.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执行评价。评价依据:现阶段一般情况下,学院、部处应自订财务管理办法(含支出审批流程、额度、财务预算决算、收费管理等)、实施“三重一大”管理办法、职工收入分配办法、廉政建设制度等基本制度。通过比较被审计单位是否制订上述和其它制度,对其制度建设情况进行评价。通过对执行程序和结果与自定制度的要求进行比较,作出合规性评价。(三)资金使用效益评价见四(四)重大经济事项决策程序和效果评价现阶段学院、部处重大经济事项主要有“985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军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重大科研项目、非主体办学项目等。评价指标:第一,制订重大经济事项决策程序制度情况第二,执行重大经济事项决策程序情况第三,重大经济事项决策效果(五)职工收入评价计入职工收入范围的主要是:通过学校发放的各类收入,包括基本工资、津贴、奖金、补贴、评审费、讲课费、科研劳务费和作为福利发放的各类实物,非学校发放的不作统计。评价指标:人均年收入、人均月收入。(六)个人遵守国家学校廉政规定和执行决策程序评价评价指标:第一,个人遵守国家学校廉政规定情况第二,个人违反决策程序造成经济损失情况

四、资金使用效益评价

资金使用效益是指被审计单位投入(支出)经费所取得的效益,即经费投入产出比。学院、部处等单位的资金使用效益为非货币化的事业发展等社会效益,由于其职能不同,差异也很大,评价时应按经费分类进行分项和综合评价:

(一)学院效益评价指标

1.学生培养。第一,学生在校生人数和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交换生、外国留学生人数及比例;第二,各类学生毕业率(各类学生毕业时获得毕业证人数/应毕业人数),各类学位授予率(各类学生毕业时学位授予人数/应毕业人数);第三,各类毕业生就业率(各类毕业生就业含录取为研究生人数/应毕业人数);第四,本科毕业生硕士生录取率(录取为硕士生的本科生人数/应毕业人数),硕士毕业生博士录取率(录取为博士生的硕士生人数/应毕业人数);第五,硕士生新生质量(新生来源和录取平均分与教育部最低控制线的差额),博士生新生质量(新生来源);第六,博士论文获奖数;第七,人均投入(总支出/师生人数)、其中学生人均投入(总支出/学生人数),总支出可分为含职工工资和不含工资二种情况。2.师资队伍建设。第一,教职工人数和专任教师、行政人员人数及比例;第二,师生比(专任教师人数/学生人数);第三,教职比(专任教师/教职员工人数);第四,各层次职称人数及比例;第五,具有博士学位专任教师人数及比例;第六,两院院士人数;“973”首席科学家、国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部级教学名师、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优秀教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人选者人数“、”和其它高级专门人才人数。3.学科建设和学术成果。第一,本科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后流动站数;第二,部级、省部级重点学科数;第三,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数。4.教学成果。第一,教学获奖数,其中部级教学奖、省部级教学奖数;第二,精品课程数,其中部级精品课程、北京市精品课程数。5.科技规模和成果。第一,科技经费总数和年度科技经费数;第二,纵向科研、横向科研、“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等科技经费数及比例;第三,科研获奖项数,其中部级奖项数、省部级奖项数;第四,获国内专利数;第五,发表专著数;数,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数。6.办学条件。第一,各类资产总量(包括房屋、设备、图书等);第二,单位房屋总面积和教职员工人均房屋面积;第三,仪器设备台(套)数;单位价值5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率(单位价值5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日历期开工时间/日历时间);第四,单位图书杂志总册数和人均拥有图书杂志数(资料室图书杂志册数/师生人数);7.获省部级以上奖项数。

(二)机关部处效益评价指标

1.本科教学管理部门。第一,组织完成日常教学管理情况;第二,部级教学名师、北京市教学名师数;第三,本科专业数;第四,教学成果获奖数,其中部级教学奖、省部级教学奖数;第五,精品课程数,其中部级精品课程、北京市精品课程数;第六,精品教材数;第七,毕业率(当年获得本科毕业证人数/应毕业人数);学士学位授予率(学士学位授予人数/应毕业人数);第八,硕士生录取率;第九,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当年通过人数/当年应考人数);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当年通过人数/当年应考人数);第十,获省部级以上奖项数;第十一,教学事故数及程度。2.研究生教学管理部门。第一,组织完成日常教学管理情况;第二,硕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学位授权点数;第三,部级、省部级重点学科数;第四,教学获奖数,其中部级教学奖、省部级教学奖数;第五,硕士生新生质量(新生来源和录取平均分与教育部最低控制线的差额);博士生新生质量(新生来源);第六,博士论文获奖数;第七,硕士生毕业率(当年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人数/应毕业人数);硕士学位授予率(硕士学位授予人数/应毕业人数);第八,博士生毕业率(当年获得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人数/应毕业人数);博士学位授予率(博士学位授予人数/应毕业人数);第九,硕士毕业生博士录取率(录取为博士生的硕士生人数/应毕业人数);第十,获省部级以上奖项数;第十一,教学事故数及程度。3.学生管理部门。第一,组织完成日常学生管理和教育情况;第二,组织完成军训情况;第三,各类奖学金总金额和获奖人数;各类助学金总金额和受益人数;第四,获省部级以上奖项数;第五,受刑事和行政处分学生人数及级别;第六,因管理和心理疏导不到位致学生伤亡数。4.招生就业管理部门。第一,组织完成日常招生就业管理情况;第二,本科新生录取质量(录取分数在各省排名);第三,毕业生就业率;第四,获省部级以上奖项数。5.科技管理部门。第一,组织完成日常科技管理情况;第二,科技经费总数和年度科技经费数;第三,纵向科研、横向科研、“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等科技经费数及比例;第四,科研项目和科研管理获奖项数,其中部级奖项数、省部级奖项数;第五,获国内专利数;第六,发表专著数;第七,数,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数。注:科技管理部门的投入是指科技管理部门的管理费支出。6.人事管理部门。第一,组织完成日常人事管理情况;第二,教职工人数和专任教师、行政人员人数及比例;第三,师生比(专任教师人数/学生人数);第四,教职比(专任教师/教职员工人数);第五,各层次职称人数及比例;第六,具有博士学位专任教师人数及比例;第七,两院院士人数;“973”首席科学家、国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部级教学名师、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优秀教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人选者人数、“”和其它高级专门人才人数;第八,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海外人才数;第九,获省部级以上奖项数。7.实验室和设备管理部门。第一,组织完成日常实验室和设备值5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日历期开工时间/日历时间);第四,获省部级以上奖项数;第五,安全事故数及程度。8.外事管理部门。第一,组织完成日常外事管理情况;第二,出国(境)访问组团数;出国(境)访问、参加国际会议人数;国(境)外来访团数和人数;第三,组织承办国际会议次数和级别;第四,签署校际合作关系的国(境)外单位数和级别、紧密度;第五,获省部级以上奖项数。

作者:屈殿英 卢忱 单位:北京理工大学审计处

参考文献

第4篇:博士毕业总结范文

>>>全国各省各高校2017年考博考试时间汇总

>>>全国各省各高校2017年考博考试科目汇总

2017考博英语通用签约全程班【直播+录播】!!点击免费试听<<<

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和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医学人才。

二、学习方式与学习年限我校博士研究生学习方式为全日制,基本学习年限为三至六年。

三、招生人数 2017 年拟招收全日制博士研究生 182 名(含统一考试、硕博连读的考生),其中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 10 名。专业目录中公布的各院系招生人数仅供参考,实际招生人数将根据国家下达招生规模、各院系、各专业报名考试人数、考试成绩等情况做相应调整。

四、报考条件(以下条件须同时满足)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2.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博士生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获得学士学位后六年及以上(从获得学士学位到博士生入学之日)并达到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且按我校具体的条件和业务要求,提交相应材料(条件及要求见后);

3. 身体健康状况符合规定的体检要求;

4.有两名与报考学科相关的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的专家推荐(复试时提交);

5.现役军人考生,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的规定办理;

6. 学历、学位及专业背景要求:学术学位

(1)报考临床医学(不含临床检验诊断学)的考生,须同时符合下列要求: ①大学本科为国民教育系列,学习专业为医学或生物科学并获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 ②获硕士学位证书。

(2)报考基础医学、临床检验诊断学的考生,须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①本科或硕士学习专业为医学或理学专业; ②获硕士学位证书。

(3)报考药理学的考生,须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①本科或硕士学习专业为药学或医学专业;

②获硕士学位证书。

(4)报考生物医学工程、护理学的考生,须获硕士学位证书。

专业学位(1)报考临床医学(不含临床检验诊断学)的考生,须同时符合下列要求: ①大学本科为国民教育系列五年制毕业,学习专业为临床医学(含各方向)并获毕业证书和医学学士学位证书; ②获硕士学位证书。(2)报考中医学的考生,须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①大学本科为国民教育系列五年制毕业,学习专业为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并获毕业证书和医学学士学位证书; ②获硕士学位证书。

五、报名

(一)我校统招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英语科目使用国家医学考试中心试题,英语考试时间与在职医师申请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外语考试为同一天,故考生只能在报考统招博士研究生(有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与在职医师申请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仅有学位证书)两种类型中选择一种类型,请考生根据本人教育形式、专业背景等条件,按照我校统考博士研究生招生章程及在职医师申请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招生章程相关规定进行选择,如因考生不符合报考条件而导致报名无效,责任由考生自负!

(二)报名程序考生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全部报名程序,逾期不再补报!

1.网上报名网报时间:2016 年 11 月 16 日至 2016 年 12 月 7 日。登录我校研究生招生管理系统,登录“博士网报”,进行网上填报,按相关提示完善网上报名程序。网址:yjsy.cqmu.edu.cn/s/135/t/690/ef/94/info61332.htm 网上报名前务必仔细阅读《重庆医科大学 2017 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章程及专业目录》以及网上公布的注意事项。网上报名需上传电子相片,请考生按网上报名要求提前准备好近期电子相片。

电子相片制作要求如下: ① 标准电子照片:近期正面免冠彩色头像,深色上衣,不着制式服装,常戴眼镜的考 生应配戴眼镜,要求人像清晰、层次丰富,神态自然,无明显畸变,照片背景为红色,无边框。 ② 头像大小及位置:人像在相片矩形框内水平居中。 ③ 分辨率为 150×200,文件大小以 10K 为宜,不得超过 15K,照片格式为 JPG 格式。

2. 现场确认、摄像确认时间:2016 年 11 月 21 日至 2016 年 12 月 9 日工作时间。在博士网报系统打印《2017 年报考重庆医科大学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我办审核考生网报信息后,考生方可打印登记表,请考生耐心等待),于现场确认规定的时间内由考生本人将报名材料交到重庆医科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不接收任何邮寄材料。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将在考生现场确认时采集考生本人图像。

报名材料须按下列顺序整理成册后方可提交,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将审验原件、收取复印件: ①博士报名登记表; ②居民有效身份证件; ③学历、学位证书(往届生: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硕士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应届生: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应届硕士学生证); ④本科学历在线认证报告、硕士学籍、学历在线认证报告(应届硕士提供硕士学籍在线认证报告、往届硕士提供硕士学历在线认证报告)。

同等学力考生须同时提供如下材料: ①必须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批文复印件); ②已完成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提交由培养单位研究生管理部门颁发的课程结业证书(复印件)及参加学习的硕士学位课程清单及成绩单(不少于六门); ③主持过 1 项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批准文件(复印件); ④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公开发表的有代表性的 SCI 收录学术论文 1 篇(刊物复印件); ⑤科研成果获三等奖或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排名前三名,复印件)。

3.缴纳报名考试费考生提交的材料审核无误后,考生方可到财务处缴纳报名考试费,缴费成功后将缴费发票复印件交回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报名考试费标准:一般考生 200 元/人,同等学力考生 350 元/人。考生必须完成上述全部流程,否则报名考试无效。

4.其它注意事项 ①报名为“定向就业”的考生,在报名登记表上的单位报考意见栏,必须由人事部门负责人签署是否同意报考的意见,并加盖定向就业单位人事部门公章和单位行政公章。 ②登记表中考生签名处必须由考生亲笔签名,不得由他人代签、打印或者留空白,否则报名表格不予接收。 ③所有报名表格及相关材料,均要求用 A4 纸打印或复印,用其它型号纸张将不予接收。 ④所有报名材料一经提交概不退还,敬请理解。(三)资格审查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对考生网上报名信息、纸质报名材料、报名费三项进行审核,符合条件者我办将在重庆医科大学研究生招生网公布准考名单,请考生及时关注。应届硕士研究生的学历学位证书将在入学报到时查验,未获得者将取消入学资格。考生报名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将不予录取,报名考试费及报名材料恕不退还,责任由考生本人承担。(四)打印准考证准考考生在规定时间内登陆博士网报系统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

六、考试 1.考试时间:2017 年 3 月 11 日至 3 月 12 日,复试时间另行通知。 2.考试地点:初试及复试均在重庆医科大学袁家岗校区进行。 3.考试科目: ①政治理论课(应届硕士毕业生和已获得硕士学位考生可免试); ②英语(使用国家医学考试中心试题); ③业务课两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④同等学力考生还须加试(笔试)两门有关本专业硕士学位主干课程。 4.考试方法:初试采用笔试,复试采用笔试加面试相结合的方法,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还需进行实验操作或科研能力等考核。凡目录中考试科目有选考科目者,请正确选择考试科目,否则由我办指定应试科目。

七、录取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将根据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考生成绩(含初试和复试)、硕士(本科)阶段的学习成绩、硕士(学士)学位论文和评议书、思想政治表现、业务素质以及身体健康状况等进行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确定拟录取博士研究生名单。我校将在重庆医科大学研究生招生网公示拟录取名单,公示无误的拟录取名单将上报教育部审核。

正式录取的博士生凭录取通知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新生入学报到。逾期未报到者可取消录取资格。

八、毕业生就业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拟从事临床工作者,须按国家相关政策取得从业资格,我校不承担为学生提供从业资格的责任。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按就业方式分为非定向就业和定向就业两种类型。非定向就业的博士研究生按博士培养单位推荐、本人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办法就业,考生须将个人人事档案在规定时间调入学校。定向就业的博士研究生按定向合同就业,在学期间工资、福利、医药费等均由定向单位解决,考生须与定向就业单位签订定向培养合同(须经公证处公证),并将合同按规定时间交至我校。就业类别属于报考基本信息,一经报名成功,不得修改。若考生不能按时提交人事档案或定向合同,造成不能录取等后果,责任由考生本人承担。现为委托培养或定向培养的应届毕业硕士生、拟报考定向就业的考生以及原为委托培养或定向培养硕士生现正在履行合同中服务年限的在职人员考生,在报考、就业等方面须征得委托培养或定向培养单位的同意。考生与所在单位或委托、定向单位因报考问题引起纠纷而造成的不良后果,我校不承担任何责任。

九、学费 2014 年起,教育部对研究生培养机制进行重大改革,全部研究生均须缴纳学费。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费标准

十、奖助学金我校统招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可获得各类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单项奖学金)、助学金(国家助学金、三助岗位津贴),奖学金覆盖范围 100%。在学期间表现优异的研究生可获十余万元奖学金、助学金(我校奖助学金详细规定请登录我校研究生招生网查看)。经济特别困难的研究生可申请助学贷款、缓交学费绿色通道和临时经济困难补助。

十一、如 2017 年度国家出台新的博士研究生招生政策,我校招生章程及专业目录发生变化,我校将及时在网上公布,最终招生信息以我校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布为准!

第5篇:博士毕业总结范文

关键词:毕业设计;分类指导;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邓方(1981-),男,四川南充人,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副教授;陈杰(1965-),男,福建福清人,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北京 100081)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理工大学第十批教育教学改革预立项项目(项目编号:04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169-03

本科毕业设计是本科生课程体系中与科学研究结合最为紧密,提高学生研究能力最为直接的课程,是本科生培养体系中,学生可将所学知识直接用于实践,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阶段。本科毕业设计应该为各类学生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一方面,目前的培养体系中,毕业设计无疑是对毕业后直接工作的学生进行科研和实践训练的良好载体。教育部于2010年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贯彻“面向工程、宽基础、强能力、重应用”的培养方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培养具备较强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的专业高素质人才。该计划强调了各个学期累计一年的企业阶段学习和实践,同时更强调了将毕业设计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是毕业设计分类指导的成功案例,也说明现有的毕业设计体系不能满足本科毕业后马上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的培养需要。另一方面,应该从本科阶段就对创新拔尖人才进行专门培养,2012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周彬就是其导师段广仁教授从本科阶段开始连贯培养至博士毕业。许多在博士学习阶段取得多项重大成果的学生,多是从本科毕业设计开始就跟着同一个导师完成学习。因此,以本科毕业设计为起点做好拔尖人才培养尤为必要。

因此,本科毕业设计作为本科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历来受到重视,但目前的毕业设计存在课时短,命题相对简单,选题仓促,设计与研究不够深入,创新性成果少,研究能力培养不足,各类学生一锅烩等问题。特别是对于本科生中的优秀学生,现有的毕业设计不能对他们的研究能力、动手能力、写作能力进行系统的训练和培养,不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先期培养。

一、现状分析

为更好的对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情况进行分析,对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近年来所指导的本科毕业设计情况进行了初步统计,分析了全学院1243个毕业设计题目及指导情况。如图1、图2、图3所示,分别对毕业设计的命题来源、题目性质和指导教师情况进行了统计。从命题情况来看,大部分题目来自科研实践,结合生产实际的题目很少;在题目性质方面,工程设计占了总课题的53%。经分析发现,多数题目是为了完成工程中的部分简单工作,没有深入到工程设计的核心内容,不能体现创新性,而体现基础研究的理论研究则只有4%,说明本科生在理论研究上没有太多作为,多是以体力劳动和简单劳动的毕业设计为主。而指导教师的组成中,年轻教师接近半数,这使得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教师经验不足,命题、指导以及学生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连贯性培养中存在问题。

国家强调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而毕业设计从时间安排、命题选题、指导方法、分类指导等多个方面与当前的教育形势和人才培养需求不相适应。本文以本科毕业设计为切入点,对现有的毕业设计选题内容、指导教师、时间安排、指导方式、考核方式等主要要素进行改革,以提高学生对科学问题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结合实际的实践能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现有毕业设计命题针对性不强,命题质量不高

毕业设计课程的命题与选题都是由指导教师决定。由于大部分本科生能力所限,加之毕业设计时间较短,所以多数毕业设计只能完成相对比较简单的命题,指导教师在命题时常常是为命题而命题,人为降低难度,很难真正与自己的科研结合起来。表1、表2、表3是近年来自动化学院两个本科专业的毕业设计命题情况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结合生产实际的题目最少;而在题目类型方面,工程设计最多,理论研究最少;在重复性方面,重复题目为18.9%。

2.现有的毕业设计时间过短,完成研究和创新的时间不够

现有毕业设计课程基本都是安排在大四最后一个学期,部分学校还在该学期安排毕业实习,加上毕业、考研、找工作等各类事情,真正用于毕业设计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总时长平均也就不到四个月。而要在这四个月的时间中完成开题、设计、制作、实验、论文写作、答辩等一系列工作,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对某一个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根据以往经验和统计,30%的学生甚至不能完全完成毕业设计课题中要求的全部内容,只有10%的学生可以很好的在四个月的时间中做出较好的结果,而这类学生多数是提前参加到了课题中或是有很好的基础,而60%的学生只能基本完成命题内容。

3.现有的毕业设计指导情况单一,不能很好的因材施教

表4是自动化学院本科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统计情况。从指导教师的组成结构上看,人数占三分之一的年轻教师所指导的毕业设计数量是总数的一半,而博士生导师所指导的毕业设计数量少于其人数的百分比。说明本科毕业设计指导主力仍是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

4.毕业设计考核方式不利于创新性成果的出现

现有毕业设计的考核主要以答辩为主,需要打破原有毕业设计以毕业论文和答辩为主的考核模式,将原有的考核按开题、中期检查、毕业答辩三个阶段进行分别考核,并制定各阶段的阶段性指标,将原有的以论文为主的考核模式向以实物、程序、科技论文、专利、竞赛结果为主的综合考核模式转变,从而将原有的以完成毕业设计任务为主的毕业设计模式向以科学研究为主的毕业设计模式转变。

5.现有的管理机制不能完全适应毕业分类指导的需要

目前学校和学院的教学管理模式主要以大多数学生的情况制定,灵活性不足,不能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创造力,也不能很好地提高落后学生的能力,对分类指导、因材施教体现不足。

三、毕业设计新模式的探索与改革

1.毕业设计时间上的改革

考虑到以往的现实情况,特别是考虑到为将来更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打基础,有必要在毕业设计课程时间上进行调整。按照分类思想,将不同学生的毕业设计时间进行调整,总的原则是加长优秀本科生的毕业设计时间,从而将部分优秀学生从本科、硕士、博士三个阶段联合培养。

一是对特别优秀的学生(成绩排名年级前5%),从大三第二学期初开始进行毕业设计选题,在大三第二学期末进行开题,大四一年时间完成具体设计和论文撰写,总毕业设计时长为三个学期。其用于毕业设计的时间相当于现在研究生用于研究的时间。二是针对成绩在前30%左右的学生,则在大四第一学期选题、开题,总毕业设计时长为两个学期。三是针对成绩一般的学生,选题时间为大四第一学期初,开题时间为大四第一学期末,总时长为两个学期。四是针对动手能力特别强和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的学生,可在大三第一学期完成选题,开题并将其毕业设计与竞赛结合,总时长为四个学期。五是针对部分成绩特别差的学生,毕业设计可在大四第二学期完成,总时长为一个学期。

2.毕业设计命题模式的探索

毕业设计的命题需要在题目命题来源、命题类型、命题质量方面下功夫,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毕业设计命题。采取命题评审制,指导教师的命题应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评审,只有通过评审的题目才能用以指导本科生。

一是面向以保研学生为主体的优秀本科生。将他们作为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主力,命题主要结合国家和省部级重点项目,从项目中抽取部分值得研究的有一定深度和难度且带有前瞻性的课题,锻炼其研究能力和动手能力。从本科阶段开始其硕士甚至博士的培养过程,为将来培养优秀硕士和博士论准备。二是面向以工作为主的部分本科生。主要从项目中抽取部分动手和锻炼工作能力较强的题目,锻炼其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面向考研学生。对科研中的典型问题和一些相对难度较小的题目进行研究,特别注重将来其主要研究方面,为将来进一步的深造打基础。四是面向打算出国深造的学生。注重培养其英文能力,可采用英文论文的方式。

3.毕业设计指导模式的改革

本项目根据指导教师的情况,对指导教师进行分类,从而保证命题的分类效果,保证对学生指导的连贯性,保证学生课题的延续性,从而保证能对优秀本科生从本科、硕士直到博士阶段的贯通培养。

一是实施优秀本科生导师制,并保证优秀本科生能在毕业设计、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阶段基本师从一个导师,从而保证指导的连续性和前瞻性。本科生导师制从大三第一学期开始实施,这类学生毕业设计从大三第二学期开始。二是指导教师在学生选题后自动成为其本科导师,并在学生专业课学习、保研与考研、出国和找工作中给予具体指导。如上研究生后在同一专业,其本科导师自动成为其研究生导师,博士阶段如其导师是博导则自动成为其博士生导师。期间学生有一次机会更换导师。三是主要由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要有一定的课题和经验,对于特别优秀学生应选拔博导或硕导担任其指导教师。四是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的全过程进行指导,对有条件的实验室,其本科毕业设计学生应进入实验室,按研究生进行管理。

4.毕业设计管理机制的改革

为适应毕业设计分类指导探索和改革的需要,必须在学校、学院和研究所层面对管理机制进行改革,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学校层面。允许学生按分类选择毕业课题,并在大二结束时和大三每一学期结束时统计与学生成绩排名。调整教务管理系统,允许不同分类学生在不同时间段跨学期、跨学年选择毕业设计课题,并进行全过程管理。对毕业设计中的优秀学生应优先保证其保研资格。评选毕业设计校级优秀论文和优秀指导教师,并给予奖励。

(2)学院层面。由辅导员、教学干事一起完成对学生的按成绩、兴趣、未来发展的毕业设计分类。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并将本科生导师与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结合。研究生阶段的导师应优先考虑学生的本科生导师或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成立毕业设计课程命题评审小组,聘请专家进行评审。对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进行资格审查,对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按实际时间相符的教学工作量考核。评选毕业设计院级优秀论文和优秀指导教师,并给予奖励。

(3)团队或研究所层面。给进入研究所进行长期毕业设计的学生一定的办公和实验条件,并给予其一定的物质补贴。作好国防项目的保密分解工作。帮助指导教师做好命题工作。

参考文献:

第6篇:博士毕业总结范文

>>>全国各省各高校2017年考博考试时间汇总

>>>全国各省各高校2017年考博考试科目汇总

2017考博英语通用签约全程班【直播+录播】!!点击免费试听<<<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爱国守法,在本学科领域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及相关工作的能力,能在科学研究和专门技术等方面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报考条件及要求

(一)报考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普通招考的博士学位研究生,需满足下列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考生的学位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已获得国家承认的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员;

(2)国家承认学历的全日制应届硕士毕业生(能在博士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

(3)硕士学位同等学力人员。

其中硕士学位同等学力人员是指:

①获得国家承认的学士学位满6年(从获得学士学位到博士生入学之日),达到与硕士学位同等学力;

②国家承认学历的硕士研究生结业生(报名时已取得结业证书);

③报名时已取得国家承认学历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但尚未取得硕士学位的人员。

4.身体健康状况符合我所规定的体检要求。

5.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定向培养的考生年龄不限。

6.有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以上职称专家(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7.境外留学人员应获得硕士学位,并经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进行硕士学位认证后方可报考。

(二)同等学力人员报考,除符合上述有关要求外,还应具备下列条件:

1.已取得报考专业6门以上硕士研究生主干课程的合格成绩(由教务部门出具成绩证明或成绩通知单)。

2.已在公开出版的SCI学术期刊发表过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学术论文2篇(第一作者,不含共同第一作者);或获得过与报考专业相关的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为主要完成人);或主持过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

(三)全日制应届硕士毕业生报考,最迟须在博士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必须取得硕士学位后方可报考。

(四)下列情况的考生报考时须征得定向培养单位的同意。

1.现为委托培养或定向培养的应届毕业硕士生。

2.拟报考定向培养的考生。

3.原为委托培养或定向培养的硕士生,现正在履行合同服务期的在职人员考生。

(五)现役军人考生,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的规定办理报考手续。

(六)我所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计划博士研究生。该专项计划实行“与普通招考生统一考试、单独划线录取、定向少数民族地区培养”的政策,主要面向少数民族考生。报考该专项计划的考生,除了需具备上述第(一)款中各项条件外,还须符合下列条件:

1.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立志为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地区发展服务。

2.考生原籍在西部12省、自治区、直辖市,海南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4省民族自治地方和边境县市,湖南湘西自治州、张家界(享受西部政策的一县两区)、湖北恩施自治州等地区,或者是内地西藏班、内地新疆高中班、民族院校、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培养基地和民族硕士基础培训基地等学校和培训机构的教师和管理人员。

3.经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民族教育处审核同意报考。

4.保证毕业后按定向协议到定向单位或地区就业。

5. 我所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硕士研究生不得以硕博连读方式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含普通博士计划和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但在征得定向单位所在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书面同意后可以在毕业时作为应届硕士毕业生参加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招考,经初试和复试考核合格拟录取后须重新签订三方协议方可发放录取通知书,博士毕业后须按协议规定回定向省份就业。

(七)在学的硕博连读生转博,按我所的具体要求报考。

(八)在高校取得学术型推荐免试资格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可以按直接攻博方式录取为博士研究生(简称为直博生)。具体录取条件由我所确定。已被确定录取的直博生,必须参加全国推荐免试研究生网上报名。

(九)我所招收的博士研究生全部为国家计划内全日制脱产学习博士生。有特殊原因不能保证全脱产学习的考生,应在报考和复试时向报考单位和导师说明。

三、报名时间、方式及报名手续

考生在报考前可与报考导师取得联系。所有考生必须参加中国科学院大学网上报名。

1.网上报名时间:

详见国科大研究生招生网通知。

2.网上报名方式:

请考生登陆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信息网(admission.ucas.ac.cn),点击“博士报名”,根据自己的情况分别选择“普通招考”、“硕转博”、两种类别之一进入相应的报名系统中,进行考生注册。少数民族骨干计划考生在“普通招考”类别中报名,进入系统后在考试方式栏中选择“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应届生应按“普通招考”类别报考。网上报名时请务必仔细阅读系统中的“网报公告”,凡未按公告要求报名、网报信息误填、错填或填报虚假信息所造成的一切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3.网上报名成功后,报考“普通招考”类别的考生应在2017年1月20日之前向我所研招办邮寄或直接交送下列书面材料:

(1)网上报名系统生成的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考登记表打印件;

(2)2名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相当职称)同行专家的推荐书(推荐书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信息网“资料下载”区下载)

(3)往届硕士毕业生必须提供硕士课程成绩单和硕士学位证书、硕士毕业证书复印件;应届硕士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提交硕士课程成绩单、硕士生学生证复印件、学校出具的能在2017年8月前毕业且取得硕士学位证的证明书,无此证明书的报名无效);

(4)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5)报考少数民族骨干计划的考生除了提交上述材料外,还须提交由原籍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民族教育处审核盖章的《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考生登记表》(空表可从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信息网下载)。

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人员除了提交上述材料外,还须提交发表文章或取得专利的相关证明。

硕博连读转博的考生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向我所研招办提交网上报名系统生成的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考登记表打印件以及硕士研究生成绩单。

(6)报名费报名费200元,考试时现场向我所财务缴纳。(不要汇款或提前缴纳)

各位考生在邮寄报名材料时必须采用邮局挂号信的形式。不要使用各种快递公司,也不要使用EMS。

4.我所对考生的报名材料进行审查,只有收到考生邮寄的书面报名材料之后,报名才算成功。不邮寄书面材料,只进行网上报名者,其报名无效。我所向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发放准考证(准考证不邮寄,考试前1天本人或委托他人来我所研招办领取)。在复试阶段将对报考资格进行复查,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将不予录取,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四、普通招考考试科目及考试方式

1.考试分初试、复试两个阶段。

2.初试的笔试科目为:外国语和两门业务课,每门科目的考试时间为3小时,满分为100分。外国语由中国科学院大学统一命题,业务课由我所自主命题。

3.初试时间

业务课一:2017年3月10日上午8:30-11:30;

业务课二:2017年3月10日下午2:00-5:00;

外国语:2017年3月11日上午8:30-11:30;

4.复试的时间、内容和方式由我所另行通知。

5.同等学力考生除了必须参加政治理论课笔试外(在初试时进行),还必须加试所报考专业的两门硕士主干课程。加试科目不得与初试科目相同,加试方式为闭卷笔试,每门加试科目考试时间为3小时,满分为100分。加试的科目名称和测试范围以及具体时间、地点等,由我所通知相关考生。

五、体格检查

体检由各我所在复试阶段组织考生在二级甲等以上医院进行。体检标准按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联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入学和就业体检项目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入学和就业权利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12号)以及《教育部办公厅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010〕2号)要求进行。新生入学后需进行体检复查。

六、录取和入学注册

1.我所根据下达的招生计划、考生入学考试的初试成绩、复试成绩(含面试成绩,以及对考生硕士或本科阶段的学习成绩、硕士或学士学位论文和评议书、专家推荐书等材料的综合考评结果)、思想政治表现以及身体健康状况,择优确定录取名单。初试成绩达不到规定的分数线或复试不及格的考生,不予录取。政审或体检不合格的考生也不予录取。

2.录取类别为“定向”的考生,在录取前须签署三方定向培养协议。录取数据上报后不得变更录取类别。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全部属于定向培养。

3.被录取的考生应在我所规定的时间内报到注册。如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时报到者,须以书面形式请假,经批准后请假方为有效。无故逾期未报到者,取消入学资格。

4.被录取的应届硕士毕业生,应在入学报到时出具硕士学位证书、硕士毕业证书原件。未获得硕士学位者或不能提供硕士学位证书、硕士毕业证书原件者,取消其入学资格。

七、收费及待遇

中国科学院大学2017年度博士研究生招生继续按照国家规定进行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改革,对新入学的所有博士研究生全面收取学费,同时将完善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提高优秀在学研究生的奖助力度。

国家计划内全日制学术型博士研究生的学费标准为10000元/年•生,非全日制学术型博士研究生的学费标准为12000元/年•生,按学年收取。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的收费标准同上。

硕博连读转博考生经考核录取为博士入学时,按博士身份缴纳学费。

直博生入学时即按照博士研究生身份缴纳学费并享受相关待遇。

八、学习年限

中国科学院大学招收的博士学位研究生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

1.博士生基本学制一般为3年,最长修读年限(含休学)不得超过6年;

2.通过硕博连读方式招收的博士生,包括硕士阶段在内修读年限一般为5年,最长修读年限(含休学)不得超过8年;

3.通过直接攻博方式招收的博士生即直博生,基本学制一般为5年,最长修读年限(含休学)不得超过8年。

九、违纪处罚

对于考生申报虚假材料、考试作弊及其他违反招生规定的行为,按教育部修订后的《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及相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

十、就业

非定向博士生毕业后在国家的就业政策指导下“双向选择”就业;定向培养的博士生毕业时按定向协议到定向单位就业。

十一、其他

1.考生因报考研究生与原所在单位或委培、定向及服务合同单位产生的纠纷由考生自行处理。若因上述问题使招生单位无法调取考生档案,造成考生不能复试或无法被录取的后果,我所不承担责任。

2.硕博连读生、直博生的考核和录取,由我所按照有关规定进行。

3.考生可通过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信息网(admission.ucas.ac.cn) 查阅招生专业目录等相关招生信息,或直接同我所研招办联系咨询报考事宜。

4.本简章如有与国家、国科大新出台的招生政策(含相关时间节点)不符的事项,以上级单位新政策为准。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邮 编:100101

部 门: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联系人:韩老师

电 话:010-64807592

第7篇:博士毕业总结范文

关键词:博士后制度 美国 发展趋势

根据北美大学联盟(Associ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研究生和博士后教育委员会的定义,博士后是针对已经获得博士学位并且在获得学术界工作之前,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的临时性岗位;一般时常为1至3年,最长不超过5至7年。

美国博士后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自发性、宽松性、多样化的特点。博士后制度最先出现于美国,自从1876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出现博士后制度雏形,学校设立基金资助有潜力的年轻人进行科学研究;上世纪60年代借助高等教育发展的“黄金时代”,博士后的数量有了显著的增长。自博士后制度的形成以来,只是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根据问卷调查结果给予一些指导建议,并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也没有国家层面统一的文件要求,当然也就没有相应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督,呈现出宽松性的特点。各个招收单位,根据自身对博士后的不同需求,制定相应的录取条件和管理制度:有些工程领域的博士后是全职研究人员,从事某一专门的项目课题;一些社会科学领域的博士后往往还要肩负一些教学任务;一些医药卫生系统的博士后要进行专门的职业训练。不同领域的博士后有着不同称谓,这个完全取决于各个招收单位如何定义。当今,随着政治、经济、科技格局的不断变化,博士后制度也在不断的发展而出现了新的特点,并且越来越突出的显现出博士后制度不仅是教育体系中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不可或缺的一环,更是个人成才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美国在站博士后人数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通过对图1分析,可以看出美国历年(1979-2011年)获得博士学位(Doctorate Recipients, DR)的人数和在站博士后(Postdoctoral Appointees, PA)人数逐年稳定增长。2000之前,每年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数总要高于当年在站博士后总人数;然而2000年之后,前者开始被后者反超。这主要是由于之前在站的博士后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继续留下来进行研究工作,新毕业的博士又有加入到博士后的行列中来,是在站博士后人数不断快速增长。另外,由于高等学校在博士后方面的投入大幅度增加,提供了更多的博士后岗位,进一步促进了博士后数量的增加。

整体观察,科学、医疗卫生领域的博士后人数较多,这是由于越来越多的学校的教授职位要求申请者具有博士后经历,这是2-3年博士后的研究经历使博士毕业生具有一定的开展独立研究的能力和申请研究资助能力。对于工程领域的应届博士毕业生,无论在企业界还是学术界均具有较多选择,使在站博士后人数整体上远少于科学领域的博士后人数。虽然工科总人数较少,但也在逐年增长,并且不同学科间呈现不同的发展趋势。部分工科学科在站博士后人数近年来发展迅猛,特别是在科技迅猛发展的领域,如化学、电子,生物、机械和冶金工程。发展最快的是一些和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领域,如化学、电子和生物工程发展最为强劲。

在科学领域,各学科博士后人数稳定增长且人数较多,明显多于工程领域的博士后人数,特别是在生物科学和物理科学。以2010年为例,生物科学和物理科学的在站博士后人数分别为21537和7703,已经占到总体在站博士后人数78.9%。这些领域的博士后主要是寻找高等学校的教职,由于近年来经济的影响和在校生数量的影响,高校的教职甚至有下降的趋势,这就造成了比较激烈教职岗位申请。

博士后资助来源呈现多样性的特点,其中联邦政府和高等学校的资助占到较大比例,均超过30%。美国政府的资助主要是通过一些政府主导的机构对博士后进行资助,如N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和NIH(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等。高等学校的资助主要是教授们在取得横向或者纵向的研究项目后,雇佣博士后作为研究人员对某一课题展开专门性的研究。目前学校和教授比较欢迎博士后研究人员。相对于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具有更高的专业素质,且很多博士后毕业于其他学校或者课题组,不同的背景能够为研究工作带来新的思路,激发创新点,其次博士后的薪水又相对比较低。正是由于博士后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博士后岗位及研究资助才会不断增加。

相对于专业领域的教授或者学者,雇佣博士后的人力成本较低,越来越多的企业也逐渐认识到博士后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因此来源于企业的资助也呈现出逐年增加的态势。企业也逐渐认可博士后所作出的贡献,博士后促进企业新产品的研发,给企业的发展注入新能量和新思路,保证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企业博士后招收制度的不断完善,使作为技术研发主力的博士后,和进行产品直接生产的企业有机结合,正不断孕育出新的合作方式。企业可以单独雇佣独立的博士后组成一个团队,也可以和学校的某一个团队进行合作再进行雇佣博士后,无论哪种形式,在合同的约束下,都能保证企业和博士后个人双方获益。

近年来,随博士后总人数的不断增长,博士后的科研能力越来越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认可,资助经费来源也不断增加,但是博士后制度本身决定其具有短期性的特点,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博士后工作合同一般不超过3年。在规定的时间内,要完成一定的研究任务,较大的研究压力有利于科研的进展。但同时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博士后不是学校或者企业的正式全职雇员,这会对博士后的归属感上有一定影响,在保证科研任务的前提下,可能会更关注下一个工作的实际情况。另外一个影响博士后科研积极性的因素是工资和福利,和正式雇员相比,博士后的待遇在不同机构会有一些变化,但普遍低于正式雇员。为激发博士后的科研积极性,需要进一步改善博士后的福利,使其全身心的投入到科研中。

参考文献

[1]Graduate and Postdoctoral Education Committee, Postdoctoral Education Survey Summary of Results,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y, 2005

第8篇:博士毕业总结范文

一、主要条件

1.政治条件:政治合格,思想道德纯洁,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较强的团结协作和吃苦耐劳精神,具有较强的组织纪律观念和顾全大局的意识,志愿从事军队院校教育事业,无学术道德问题,入伍态度端正,符合教育部、公安部、总政治部《关于军队院校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和军队接收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政治条件的规定》。

2.学业条件:必须是参加全国普通学校(含研究生培养单位)统一招生考试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应届博士毕业生,必须按时获得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成绩总评良好以上。重点接收进入国家“985工程”或“211工程”高校的毕业生,且第一学历为国家“985工程”或“211工程”高校本科毕业。普通高等学校招收的委培毕业生、被作留级处理或中途休学超过半年(不含应征入伍)的毕业生均不接收。同等条件下,优先接收中共党员、学生干部、三好学生和曾服现役的毕业生,优先接收CSSCI论文高产作者、“985工程”高校保送直接攻读博士学位者等在学术、科研上有突出表现的毕业生。

3.性别及年龄要求:仅接收男性,年龄不超过34周岁(截止毕业当年8月31日),少数民族和曾服现役的毕业生,年龄可放宽1岁。

4.身体条件:符合《军队院校招收学员体格检查标准》,其中,身高在1.62米以上,双眼裸眼视力不低于4.3,肝功能化验正常,等等。

5.能力要求:专业理论功底扎实,学识渊博,外语水平高,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科研能力,能胜任学院有关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教学工作,有成为本专业及相关学科领域教学科研骨干的潜力。

6.除根据部队建设需要经组织安排外,个人在8年内不得要求退出现役。

二、接收入伍计划

三、基本待遇

在首次评授军衔、评任专业技术职务、确定专业技术等级以及住房分配等方面,与同期入军队院校学习的毕业学员同等对待。获得博士学位研究生,定正营职(专业技术十级)三档、少校基本标准。在普通高等学校学习时间按照有关规定计入住房补贴年限。本人军龄,夏季毕业的从报到当年的6月30日起算,春季毕业和实行弹性学分制于其他时间毕业的从到学院报到之日起算。同时,还享受相应职级的工资以及休假、探亲、疗养、保险、医疗、家属随军、子女教育等福利,以及一定的安家补助费。

四、接收入伍程序

1. 报名。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在2013年12月10日前,将个人材料通过邮政特快专递(EMS)寄至我部报名,或将材料发至邮箱:njzygbc@163.com。报名时须提交以下相关材料:

(1)个人简历(格式不限,但应包括政治面貌、家庭情况、学习工作经历、获奖情况、联系方式等内容);

(2)已获国家承认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

(3)正式发表的专业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目录及代表性成果复印件;

(4)教务部门出具的课程成绩单;

(5)具有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需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6)工作设想。

2.条件初审。对有志于来我院从事国防教育事业的应届毕业生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核,并将初审结果通知毕业生。

3.试讲考核和身体心理检测。2013年12月中下旬,我院组织初审合格的毕业生试讲考核和身体心理检测。试讲的内容为毕业生所学专业的相关内容,主要考察毕业生的形象气质、专业基础理论知识、逻辑思维水平、语言表达能力、课堂教学设计及担任教员应具备的其他必备素质。身体心理检测按照《军队院校招收学员体格检查标准》执行。

4.德才表现考察。我院将于2014年1月派出考核组,到毕业生所在高校对通过试讲考核的毕业生进行德才表现考察。

5.接收录取。根据总部下达的年度接收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计划,组织接收录取工作,并办理参军入伍等手续。

五、联系方式

1.地址:江苏省南京市中山北路305号南京政治学院政治部干部处。

2.联系电话:025-80815342。

第9篇:博士毕业总结范文

关键词:博士研究生;问题;建议

军队博士研究生教育是驱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培育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实现强军目标的重要平台和有力支撑。这些年来,军委总部围绕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这一根本目标指向,高度重视军队博士研究生教育,结合新的形势任务和军事实践发展,积极探索创新,加大教育改革力度,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为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军队有效履行使命任务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智力支持。同时,当前军队博士研究生教育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制约了自身科学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应予以高度重视,给予妥善解决。

一、军队博士研究生教育存在主要问题和成因

一是军队博士生培养目标的模糊性,弱化了对教育思路的导向性。按照国家关于博士学位培养目标规定和军委相关要求,目前军队博士生培养目标一般定位为“学术型为主、兼顾应用型”,应该说较好地体现了军事实践规律和军队建设的需要,也抓住了军队博士生的特点。但这种总体定位存在“为主”、“兼顾”的模糊性,而且没有考虑学科专业、人才职业岗位,使得学术性、职业性二者难以有效区分,导致有的培养单位在围绕目标定位进行培养设计、教育规划制定上存在很大的弹性空间,执行好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单位自己的理解与执行力强弱,目标对教育思路的牵引、导向功能被削弱。

二是军队博士生教育模式的滞后性,影响了培养质量的提升。人才的创新能力是衡量军队博士生教育质量的根本和关键。按照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现行的军队博士生教育模式还很大程度上沿袭“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教育模式,徒弟水平高不高,关键看师傅会什么、教多少,这样的模式难以跟上信息社会发展,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模式下,知识递进式的传承效率不断衰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超过导师”就比较困难。一是学生的学习完全依赖于导师的设计、督促与跟进,导师的自身水平、责任心强弱将决定学生培养质量,学生自身容易形成依赖心理,不需要去思考创新,创新的冲动受到抑制;二是学生的学习受制于导师的培养,导师对学科前沿理论以及对部队建设重大问题的认识程度、研究力度,制约了学生对相关问题的理解、把握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自身的创新追求很可能是有心无力、难以实现。

三是军队博士生教、管方式的封闭性,制约了教育质量的提升。教、管不分家,管既是教。博士生的共性特点,就是博采众长、以创新立足,博学是基础,这就决定了军事博士生教育不能完全按照封闭的模式来管理、培养。目前这种封闭性鲜明地体现在:一是观念上的封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兼而有之,管理者出自求稳怕乱心理,而被管理者自我封闭,不愿主动走出去,怕出去迎接挑战,惯性保守思维作祟。二是措施上的封闭,脱离丰富的社会资源,脱节于军事实践发展,不关心军队实际需要,关起来搞教育、抓管理、育人才,如实践性较强的军队政工专业,有的博士生在校三年没有参加过一次由院校牵头组织的野外现地教学,更少接触到重大演习演习活动,练战术、练指挥、练协同就成为空谈,难以培养出厚实的军事素养。三是对毕业人才的岗位发展不关心、不上心,人为地把军队博士生教育封闭起来,割裂院校教育与军队人才使用、人才发展的统一关系,对毕业学生的发展不能很好地跟踪调查,从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完善教育对策。

四是军校教育资源的分散化,抑制了教育效益提升。主要表现在各军事专业雷同、学科重复建设的问题,有限的资源被分散化使用,难以发挥资源集中保障效益,各院校、各专业都发展,但都难实现大发展。博士生教育是一项耗费时间、消耗资源的“高端工程”,资源的分散化,必然导致博士生培养质量难以有效提升。

五是毕业博士生使用难、发展难,冲击了博士生教育地位。目前毕业研究生“用不了、提不了、稳不了”的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尤其是博士毕业生,一般年龄大,职级高,使用黄金期更短,导致上述现象更加严重,相当一部分毕业后错过部队最佳使用期,被迫离开部队或者进入院校工作,还有一些校门到校门直读的博士生,因为缺乏部队经历,到部队工作后,出现适应性不如本科生、硕士生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培养与部队需要脱节的问题,培养方向、学科设置不是着眼军队建设需要,人才培养标准不能紧扣军队建设需要,导致人才没市场,部队不感兴趣。二是招生入口把关不严的问题,没有真正把一些相对年轻、发展潜力大、表现优秀的人才招录进来,毕业就将达到服役最高年限的现象时有发生。三是关于培养使用的政策不系统不配套不完善。如学习期间,按照总部正常晋职晋级的规定,没有得到刚性落实,各单位往往视情采取弹性执行。再如,直读博士生一般毕业即能定正营,而有工作经历、任职时间更长的博士生,却因为学习期间耽搁调职而迟迟不能定正营,同是博士毕业生,却呈现出年龄、职务、级别全面“倒挂”现象,这反映出政策上不够科学,既与总部关于人才实践化培养的导向不符,也有悖于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和共性特点。

二、加强军队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建议

一是科学定位培养目标。对于军队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要坚持“学术型应用型并重发展”,但因人数少,必须坚持精育原则,不能笼统地定位,必须应把未来可能担负岗位需求与培养目标进行统一起来,进行岗位分类、学科分类,及早围绕个体进行培养设计,采取精细化培养、突出个性化培养,将培养目标分解、细化、落实到个体头上。

二是调整完善相关政策。必须把招生、培养、分配、使用各个环节统一起来统筹考虑、整体推进。军委总部、大军区一级要出台专门法规条例进行明确,督促抓好落实,尤其是使用方面的政策规定,以人才使用正导向、牵引其他环节。在招生环节,不仅院校、报考导师抓好考生资格的审核把关,所在师旅级部队、军级单位也要层层严格把关,把考学对象与机关选调、中级培训、重要岗位用人一样,确保报考对象能力突出,潜力巨大,优中选优。在培养环节,要实行全程淘汰制度,真正抓好落实,不能避实就虚,喊得响、做得少;要完善学术管理固定,引导学员自觉树立良好的学风,加强学术道德修养,实实在在做学问、踏踏实实做人。在分配使用上,各院校要与部队、机关主动搞好协调,及时跟踪毕业生使用、发展情况,“扶上马送一程”,有利于毕业生尽快适应情况、成长进步。

三是倡导课题牵引式的教育模式。博士研究生培养,“研”、“究”是素质灵魂。必须要在进一步抓好基础理论学习的前提下,通过课题牵引式的教育模式,真正把科研之风兴起来,把创新标准立起来。课题确定要紧紧围绕理论前沿问题、军队建设的重大现实性问题,博士生必须带着课题来,其能力素质评价、毕业标准要结合课题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评。

四是抓好与军队对接式、互动式与培养。坚持实践化培养方向,把与军队对接式、互动式培养作为一种常态,经常下部队调研、参演,加强问题联合攻关,切实扭转关起门来育人、脱离部队实际搞创新的现象。坚持部队与院校双导师制,严格落实部队调研天数、调研课题和调研报告质量,量化学习期间参与重大活动次数,真正让人才在军事实践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