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最后一课教案范文

最后一课教案精选(九篇)

最后一课教案

第1篇:最后一课教案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信息检索课;文献检索课;兴趣

0 前言

早在1984年国家教育部就曾下达文件,要求有条件的高校应该以必修课或者选修课的方式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1]。近30年来全国各高校都以各种方式开设了这门课程,尽管名称不一,有“文献检索”、“信息检索”、“文献信息检索”等等,但这门课都对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但是由于教学方式的不得当使得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不浓厚,学习效果不理想。

案例教学来源于20世纪初美国的哈佛大学商学院,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实的事件作为题材,供学生相互讨论,引导和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在多个学科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近年来由于教学改革的需要,案例教学也被引进了信息检索课程当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1 信息检索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1.1 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授课,讲授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一些数据库的使用,然后通过一些实习题让学生使用指定数据库,这个模式在现在这个网络时代就有些过时了,学生可能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都不错,但是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道如何下手了。在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可以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这样会大大的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1.2 提升信息检索课程的地位的要求

信息检索课程在各高校中的教学方式不尽相同,有的采用选修课,有的采用必修课,但是都始终处于边缘化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不太承认该课程的重要性,换句话说觉得在课堂上学不到想要的东西,这主要还是教学模式不能适应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此只有实施案例教学才能增强学生的认同感,进一步提升信息检索课程的地位。

1.3 提升信息检索课程教师专业知识的要求

各高校图书馆信息检索课程教师的素质高低不一,大部分教师都会有一两门专业知识,但是由于不处于学科专业的科研一线,使得自身的专业知识逐渐老旧,不能再为信息检索课程的教学服务。而采用案例教学使得教师必须准备大量的专业案例,在这个过程中无疑提升了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2 信息检索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的条件和要求

2.1 信息检索课程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

案例教学是“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协同学习”的教学,这就对信息检索课程的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2]。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合理的选取、甄别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课题,选择合适的检索策略,而且还要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好管理工作,能随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还要做出最后的总结。这就要求信息检索课程教师首先要对图书馆学知识、检索基础理论、检索技巧、检索技能非常熟悉,而且还要对相关的专业知识、学科前沿有所了解,并且具备较高的沟通技巧,这样才能较好的实施案例教学。

2.2 案例的来源要求

案例教学中的案例选择尤为重要,案例选择有几个原则:真实性、典型性、适度性、互动性、针对性[3]。案例选择有几种途径:(1)学生自行选择案例;(2)教师通过自身知识结合网络选取案例;(3)教师与专业教师合作选取案例;(4)建立案例库并从中选择[4],这几种途径较好的为第三个和第四个。

2.3 案例教学实施条件的要求

实施案例教学由于要学生自行解决问题,因此需要大量的课时,笔者在实施案例教学时主要将几次上机实习的时间用于学生自行完成案例分析、检索、总结,完成不了的只能课后完成。此外对学校购买的资源也提出了要求,包括纸质工具和数据库都必须齐备。

3 信息检索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

笔者实施案例教学的班级有30人,5人一组,共6组,下面简要介绍教学流程。

3.1 选择案例

首先每组同学自行选题,由于本校还未有案例库,故笔者采用推荐加自选方式,即笔者参考各级各类课题及与学院的专业教师沟通获取最新信息来确定参考案例;此外学生可以自行选择案例来进行研究,由于上信息检索课程的学生大多为二年级或三年级,可能还对专业知识不是十分了解,因此选题有困难,笔者建议可以去跟学院教师联系或者通过数据库参考,但需经过审核,通过的案例方可继续研究。

3.2 查找资料

案例选好后需进行分析,选择主题词或关键词,确定检索策略,选择合适的数据库或参考工具,通过不断的尝试获取最优结果,在此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及时辅导学生,纠正错误,解答疑难问题。

3.3 综述报告

所需要的资料文献都找到后,笔者要求每组同学撰写一份综述报告,当然之前笔者会在课堂上讲解什么是综述报告,怎样写综述报告,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检索结果的处理,总结通过案例取得了哪些收获,还有哪些不足等问题完成综述报告。

3.4 案例评析

最后一次课上,还需要学生准备一份精美的ppt课件,并且进行演示,时间为15-20分钟,要求对检索案例的理解、分析、检索等过程做阐述,并回答教师和其他同学的提问。演示完毕后笔者组织全班同学一起讨论,指出还有什么不足,什么地方可以进一步拓展,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笔者做最后的总结,对学生的检索方法、检索技巧、检索能力做点评,总结重点难点,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因素的考虑问题。

4 实施案例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管理,小组内可能有个别同学不积极参与,不承担相应的任务,为了尽可能避免上述现象的出现,笔者要求在最后的综述报告中需体现每位同学的具体工作,比如说哪位同学查找的那个检索系统必须写清楚,综述报告是哪位同学撰写的,ppt课件是哪位同学制作的,这些都必须要写清楚,这也作为最后课程考核的参考。

另外由于信息检索课程大多数都是大班上课,80人或者更多,这样不太适合案例教学的实施,仅仅ppt的演示最后一次课都不能完成,当然这就需要我们善于变通,比如每个小组人数多一些。

5 结语

实践证明在信息检索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可以改善学生的思维模式,能极大的提高学生对改课程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该门课程的认同感,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曹学艳,胡文静.提高文献检索课教学兴趣性和主动性的几点思考[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9(3):62-64.

[2]刘岚.案例教学在信息检索课实践环节中的应用[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119-121.

第2篇:最后一课教案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 中职 计算机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136-01

一、案例教学的重要性

案例教学在给每个学生提供相同的教学情境,案例中隐含的信息内容一致。但是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一样,每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尽相同,对案例教课感受也不一样。在课堂上将形成激烈思想碰撞,谈论能够补充自身知识缺陷,提高认识能力。每个人员都要参与其中,案例教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扩大学生的参与性,在谈论中丰富知识,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成功的使用案例教学能够提高课堂氛围,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成功的进行案例教学,最关键的是教师在备课期间要优选案例,备课时间要充足。计算机本身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科学性,一名合格的计算机专业教师,他要不断的丰富计算机知识,健全自身知识库,进而提高信息素养。计算机是一门更新速度迅速的学科,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提高职业素养,做一名合格的计算机教师。课堂教学要注重互动性,如果教师只是教学思路清晰,案例内容也丰富,但是学生参与兴趣不高,这将很难达到教学目的。计算机教学具有特殊性,在教学中学生和教师间要相互配合,不断提高学习质量。该教学方式最注重学生掌握知识的心理路程,学生在探究学习中,通过和教师、同学合作交流学习,在交流中可以借鉴他人优点,弥补自身学习缺点。交流合作学习让学生增加学习信心,有勇气投入到新的学习中,面对难题不再畏缩,养成了迎难而上的学习精神,合作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热情。案例教学还能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在教学中起到非常良好的效果。

二、开展计算机案例教学策略

(一)挑选案例择优录用

优质的案例教学必须满足三个方面要求,首先,该案例必须具有代表性,能够代表该课程最突出的特点,反应出同一类型问题。其次,案例必须有针对性,针对某一现象问题,该现象能够引起学生较大反应的问题。针对性的案例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计算机案例引入要有一定的深度,这样才能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要对案例进行筛选,把握案例质量,提高学生对案例教学的认知度。

(二)借助媒介进行授课

教师在讲述计算机理论知识时,要借助媒介案例进行授课。媒介演绎案例教学会更加形象生动,更好的发挥出案例教学效果。教师在进行演绎经典案例时,教师要事前选择合适的媒体平台,在课堂上实现教师和学生高度互动。中职学生计算机课程比较繁多,教学要求高,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授课要求,搭建合适的平台,让教学效果达到最佳效果。

(三)教师要做好案例教学总结

案例教学重视总结,总结对案例教学有推动作用。在案例教学中学生会根据同一个案例提出不同的问题,每个学生思考的角度不一样,他们面对案例教学时,提出的问题也非常多,而且难易程度不尽相同,有时候同一个问题会得到两个不同的提问方式。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提高总结水平,根据学生的问题,归纳出不同的内容。案例教学最看重学生的参与性,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要积极的发言,说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见解。学生一同讨论,一同分析问题,活跃了课堂气氛,对知识的把握度也相对的提高。

结合以上教学情况,教师可以更好的将案例运用在计算机课堂上。举个例子:在讲述Excel基本技巧、Word基本技巧、PowerPoint基本技巧计算机课程时,可以加入“如何运用PowerPoint制作出企业简介”、“如何用Word制作出企业的内部刊物”、“如何用Excel制作出公司人员工资统计表”等等案例进行辅助教学。课堂上的知识远远达不到授课要求,因此,教师适当的给学生安排课后练习,来扩展学生练习能力。计算机科技在当下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学习能力,拥有计算机基础操作能力。这在今后的学习或者工作中,将带来帮助。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生要重视计算机学习,重视基础课程教学。对一些简单的计算机课程需要扎实掌握。

三、案例教学注意事项

计算机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性的去选择案例,该案例必须符合课堂教学目的。教学中老师先设计出教学预期效果,查看学生的不同反应,学生对案例的理解和认识程度,将课堂授课结果和预期计划做对比。案例教学效果差,教师要及时的找出问题所在。如果案例教学效果良好,可以借鉴在下次课堂授课时使用。课前的案例教学效果预计,将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一)选择好的案例来源

教师在选择案例时,不是孤立的进行工作,需要参考学生的意见。学生最需要怎样的教学案例,学生对哪种类型的教学案例最感兴趣。教师结合学生意见之后,综合计算机最新发展动态进行授课。把计算机最新资讯同课堂知识结合起来,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二)教师要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更新速度最快的学科,该学科包含的知识量非常大,知识联系性也非常强。作为一名教师,主要职责是给学生传授知识。因此,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要丰富,在教学中才能更好的解决学生学习中碰见的难题。教师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该主体应该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四、结束语

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教师在准备案例时,案例要具有启发性,能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案例准备要具有针对性,根据教学目的进行设置问题。案例提出要掌握好难易程度,设计问题层次性要强。案例准备不能笼统或过于复杂。根据课文的整体结构,综合前章节学习过的课程,综合问题,从点到线再到面的方式进行授课,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提高了归纳总结的能力,从而提高计算机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智慧.高校计算机案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商情,2012,(10).

第3篇:最后一课教案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学案教学;自主探究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主体,把学生置于教学被迫接受的层面,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新课改以来,课堂教学改革精彩纷呈,学案教学因其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同。学案教学改变了以往上课讲解知识点“满、透、细、实”的方法,而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倡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收集处理信息,独立获取知识,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一、学案教学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是一种能动建构的过程。知识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的。学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任务,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地知识构建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教学则是以学案为载体,学生依据学案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究的教学活动。学案教学突出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大效益,最大限度地为师生“互动——探究”提供课堂时空。

二、学案教学的程序模式

运用学案的课堂教学可以分为五个时间段。前10分钟,通过学生的自主预习引导学生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采用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回答或讨论,教师板书引导学生完成笔记并内化知识、加强记忆。第二个10分钟,对学生课前自学时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共同讨论探究解决,教师适时引导、点拨、补充和完善。然后用10分钟时间对学案上的“典例剖析”进行讲解,用10分钟时间进行随堂巩固,让学生做学案上的“随堂训练”,允许学生讨论,对存在问题的题目教师引导、点拨进行解决。最后用5分钟时间进行知识总结并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完成学案的“课后训练”。

三、学案的编写

1.学案的基本内容

学案教学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角度出发,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学案指导学生针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目的、有重点地精读、细读,把握所学内容与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思考学案提出的问题,记下思考所得及疑点、难点。

2.学案编写的原则

(1)呈现教师对教材的处理。针对新课改中出现的一标多本的问题,解决的最佳方式就是以课标为教学依据,根据教师教学的需要与学生的学习水平,以互补为原则,教师自主选择,个性化整合。学案成为呈现整合资源的载体。在“捕获光能的色素”这一课时的教学中,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在学案中可设计实验报告,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过程中涉及的一系列问题,推出实验结论。

(2)呈现学习思路,形成知识完整性。学案在课前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学习的线索,做到心中有数;在课后便于学生复习巩固,整体构建知识体系。“酶的特性”一节的学案清晰呈现了学习思路。

知识回顾:教师重新演示过氧化氢分解的比较实验。

观察并描述三支试管产生O2的速率——酶和无机催化剂的比较——总结酶的第一个特性“高效性”。

新知探究:

探究1:酶具有专一性。

看动画演示(酶与底物之间的锁匙关系)——总结酶的第二个特性“专一性”。

探究2:酶的反应条件

创设情景——分组设计实验方案——交流实验方案——结果分析并总结

知识应用:展示加酶洗衣粉,阅读使用说明

(3)呈现学生的主体性。学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问、自做、自练的方法和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对学习的兴趣。

(4)呈现层次性与针对性。学案的编写应该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使学案具有较大的弹性和适应性。同时,学案也应体现教师对教材的针对性,针对不一样的内容,用不同的方式来运用学案,使学案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四、学案的使用

学案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越来越适应于新课改后的课堂教学,如何用好学案也是学案教学有效的关键。学案的有效使用应包括课前、课堂、课后三个阶段。

(1)课前。主要是知识回顾与预习。部分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相关知识的复习,激活学生的思维;部分给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内容提供了一个详细的提纲,并通过填空方式初步检测和巩固预习的核心内容,为课堂教学做好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2)课堂。主要是新知探究、知识应用、典例剖析和随堂训练。在教学中教师不应是讲知识,而应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因此,教师在学案中要引导学生提问,创设问题情况,提供探究的资源,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如说,第一,可以自然现象为例提问,如引导提问 “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同样的精(卵)原细胞会产生不同的配子吗?”;第二,通过比较分析,提出问题。如学习呼吸作用时,可与光合作用从原料、产物、条件、本质等方面加以比较,引导学生提问:“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正好相反,二者是不是简单的逆转过程呢?”“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两者作用不是互相抵消吗?那对植物的生活有何意义?”;第三,创设问题情景,进行探究实验。生物学有些规律是通过实验得到的,教师在学案中提出生活中的实例,从中发现问题,产生疑问,引导探究。如在“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这一节中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置于空气中刚刚萎蔫的青菜叶片置于清水中又变得硬挺了”,提出问题“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会失水,什么情况下会吸水呢?”然后通过探究实验来解决,即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进行实验,实现合作学习。最后使用典型例题剖析重点和难点,随堂练习进行总结和巩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课后。主要是学生课后自主训练、知识总结和错题整理。一方面学生以学案为线索进行复习建构,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解题,加强教学信息反馈,评价教学效果,不断调整教学设计,从学生中获取有价值的教学思路。

从“教案”到“学案”的转变,教师必须把自己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目标,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的要求,参照各方面信息,制定出一整套学生学习的方案。学案教学法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教材中某些内容受学校条件,不同层次学生探究能力,学业成绩评定等多方面限制而不能进行,某些内容若采用此法则把课时拉得太长,耽误以后课业的进行。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学案教学还需要逐步渗透,精心设计,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生物课程教材研究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生物 1[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生物课程教材研究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生物 2[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第4篇:最后一课教案范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B-0051-03

从生命美学的角度来说,在宇宙的原初,各种鲜活的生命因素不仅弥漫于整个宇宙,而且无论在宏观上还是在微观上,各种生命因素及其发展过程都是相互依存、彼此确证的整体性的存在。这意味着,大到整个宇宙,小到每个具体活动,彼此之间都是平等和谐的,都对过去、现在、未来开放。由此,我们可以推论,作为以人为主体参与的教学活动最理想的状态也是由师生等各种教学因素构建的,生生不息的,和而不同的状态。这与新课改的精神理念是一致的。基于此,同时为了响应全区今年九月开始的高中新课改,我们截取了语文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案设计,作为我们研究高中新课改后如何进行教学设计的切入点,对比传统教案设计的优势和不足,尝试进行语文教案设计有效性的研究。在研究的第一阶段,从宏观上提出语文教案设计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原则——生成性,希望能为新课改的探讨略尽绵薄之力。

一、新教案设计对传统教案设计的借鉴

新课改是大势所趋,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包括教案设计在内的各种新变化,但是,新事物终究会代替旧事物并不意味着新教案设计就会与原有教案设计彻底决裂。我们对新教案设计的研究,必须建立在对传统教案设计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才显得科学而有意义。

当新课改来临后,国内学术界对传统教案设计进行批评的文章比比皆是,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也不乏偏激之语,在这里不再赘述。但冷静下来,笔者认为,传统教案设计并非一无是处。比如传统教案设计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紧扣课本内容,狠抓基础知识,设计步骤力求清晰严谨等等,这与新课改的理念并不矛盾。新课改在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同时并没有否定教师的主体作用,新教案设计应是师生双主体构建的过程;新课改要求我们的课堂要开放,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抛开课本和基础知识天马行空,在落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由课本联系到广阔的社会人生;新课改要求师生互动,强调备课、上课、课后都是生成的,并不意味着写一份严谨的教案就会被认为落后跟不上形势,新教案设计形式到内容都可以多样化,但必须科学严谨。此外,传统的教案设计虽然更多地指向高考而显得功利性大于人文性,但也不意味着新教案设计就可以完全抛开高考,专门讲人文。从现实来看,高考选拔制度虽然存在弊端,但仍然是目前最适合我国国情的选拔制度,所以仍然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那么,只要高考存在,完全抛开教育的功利性就显得武断而幼稚了。所以,我们的新教案设计的有效性之一仍然会指向高考,但绝不会以高考为唯一的目标,而是力求在功利性和人文性之间找一个合适的平衡点。

伽达默尔说过:“我们作为有限的存在是处在传统之中的,不管我们是否了解这个传统,不管我们是有意识地对待它,还是完全盲目地认为我们正在重新开始——这一点也改变不了凌驾于我们之上的传统的力量。”当我们把矛头都指向传统教案设计并为新课改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或者已经在热火朝天地努力着的时候,我们想说的是,请停下来思考一下过去和现在,不要浪费前人的经验和教训,积极汲取、为我所用,或许我们会有新的感悟,从而走得更稳更远。

二、教案的生成性资源——教案设计有效性的重要标志

1.教案设计具有生成性的哲学依据。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是联系的、变化的、发展的,生命就是这样一个不断否定、超越的生成过程。其实,作为生命表达的文学艺术也是这样。文学艺术以有限的在场联系着无限的不在场,因此艺术的生命意义必然会被同一个人的不同时期,同一时代的不同人,不同时代的人所不断解释。而每一次言说,就意味着原有意义在某种程度上的丧失,新的意义随之产生,生命意义因此不断丰富,从而更接近生命的真实和完整。正如金丹元先生在《比较文化与艺术哲学》中所说:“云彩追求无穷无尽的空间,在追求中不断变换自己的形态,他不计较原形的存在与否,因为丧失本身就意味着新生。”生命也如云彩一般,并非一目了然,清晰可辨,她“常常是以不清楚或不愿清楚而现身露脸的。要想使一个东西更清楚,必须一刻不停地和不断说下去。”不清楚意味着生命的空白,空白意味着未知,未知必会激发人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因此作为生命表达的艺术更愿意选择不把生命看得一清二楚,而宁愿把生命的一部分留给未知,宁可相信生命中还有一团漆黑的地方,以此激发作者和读者乘着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在艺术的天空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以文学文本为主要载体的语文课,其教案设计是否有效与教案设计是否具有生成性密切相关。

2.教案设计的生成性资源的具体体现。

我们要对教案设计的有效性进行研究。笔者认为,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在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一份教案设计是否具有生成性是判断其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标志。那么,何为教案的生成性资源?笔者认为教案设计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大致可分为教师对教材的个性化的理解,集体备课、说课给教师带来的启发,上课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课堂上师生互动形成的火花,与时俱进的资源,教学后记等等。而在这么多的生成性资源中,笔者又仅仅以课堂上师生互动造成的火花作为论述教案设计生成性资源的一个切入口,因为笔者认为这一部分的资源代表着师生相处最和谐的状态,代表着师生最灵动的智慧,最具不可预知性和创造性,因而也最具生成性。

(1)课堂是舞台,满足师生表演的欲望。

由于实施新课改后对讲台作为权力中心象征的消解,课堂成了师生展示各自演技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师生都是主角,只有互相唱和、互相配合才能把这出戏唱下去,并唱得漂亮。教师的举手投足、语言、眼神都充满了个性化的表达,学生由局外人一跃成为戏中人,他们积极投入到戏中来,教学过程终于成了由师生双方高兴参与的、有趣的、有意义的活动。于是在这个舞台上,师生时刻关注着对方的表演,并努力完成自己的表演,在对方鼓励理解的眼神中,不仅看到了尊重和认可,还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人的本质力量得到最大程度的对象化。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不仅仅是舞台上的表演者,还希望自己的表演有观众。理想的教学过程满足了师生表演的欲望,尤其来自“内行人”,即“同台演出”的“演员”的欣赏,更让人信心倍增。而由于这是一场合作式的表演,因而产生了双倍的动人效果。原有的教案设计无论多么有预见性、多么完善,都不可避免地在此时遇到一些“意外”,教师会根据实际的“意外”,对教案设计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更适合师生的发挥。

(2)知识的交流互动。

在网络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可以从网上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因此无论教师在原有的教案设计中准备得多么充分,也必定有其“未知”的一面,学生也必定有其“已知”的一面,此时,通过课堂的交流互动,就可以实现知识的优势互补。笔者在上课时就深有体会。每一次学生的课前演讲都让我大开眼界,学生关注的东西非常广泛,政治、经济、文化、体育、音乐……无所不包。所以,我常常会抛弃原来设计的上课导语,顺着学生的演讲导出我今天要上的课,既尊重了学生,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比如每一次与学生在课堂上的对话,学生的新观点经常让我灵感突现,说出我在备课时根本想不到的例子或话语。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交流互动会让师生拥有更多的知识。

(3)情感的交流互动。

师生在课堂上都有情感表达与交流的愿望,新课程标准更是要求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为目标。因此,在理想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真情涌动、心潮起伏中将每一个知识点展现在学生面前”;可以通过真诚的情感演绎,把“对无穷宇宙的探索,对大千世界的众生百像,对人类历史的演进,对善恶美丑的褒贬都有效地转为学生的心理体验和心理冲动”。学生同样可以表达真情实感,在交流互动中得到情感的宣泄,获得学习的动力。正如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情感是易于激发的,一旦他们的认知活动伴随着情感,教学就会成为学生主动的发展过程,从而使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更丰富、更深刻。”总之,尽管师生双方对同一事物可能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但畅所欲言所带来的愉悦,被人倾听所带来的慰藉,必将唤起师生心底最深处的共鸣。情感教学也是教案设计中一个重要的维度。通过课堂上的对话互动产生的耀眼火花,丰富了学生,也丰富了教师,师生有了无限的再生性和多元性。由此而来的教案设计必定是最具时效性和有效性的。

总之,师生在知识与情感体验等方面都有了相当的积累,量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带来质变。在教学过程中的质变就是师生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在知识与情感方面都得到“净化”,从而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这是教学过程中最理想的状态,因为“教学双方的独立性受到尊重,创造性得到发挥,教与学相互配合、和谐发展,教学过程呈现前所未有的民主范围,教与学在智慧、知识、智能的审美体验中达到了教学的最高境界——自由”。这种自由是最真实的自由,同时也是不断发展前进的自由。教师获得最大的自由后,再进行新一轮的教案设计,他会更有动力、更有兴趣、更有资本。而理想的课堂不会用有限的结论终结无限的对话过程,而是大家接着说。在这个意义上,师生双方其实都是教案设计的生成性的设计者,因此,笔者才说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是最具生成性的资源,它将不时督促着教师对原有教案设计进行及时调整,而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又会忠实地记录在教学后记中,成为下一轮教案设计的背景资料。这样的教案设计,不再是静止的,不再局限于某一个时段、某一批学生、某一节课,而是生生不息、与时俱进的,从而也是最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考验,也是最有效的。

三、一份生成性的语文教案设计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既然教案设计的有效性标志之一是其具有的生成性,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才能做好一份教案设计呢?初步推论,既然生成性是教案设计有效性的重要标志,那么教师本身对教案的理解和设计也应该是生成性的。比如教师要有开放的心态、先进的教学理念,具有比以往更强大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储备,时刻学会为教案留白,永远不要想着万无一失。教案的不断变化,正是新课改下语文教案设计的最大魅力。

第5篇:最后一课教案范文

长期以来,我们常用的做法是提升自我,在备课上下功夫,在课堂上尽力使课堂具有感召力。这样做虽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还不能令人满意。有的时候自己是很投入地去做了,但检测的时候就发现收获的并非硕果,往往夹杂着不少的涩涩青果。

究其原因,还是没能够关注每一位学生,依然还有部分同学,没有真正地动起来。他们在我的口若悬河之间早已心绪飞翔。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唠叨:请同学们认真听讲,不厌其烦地说教、讲道理,久而久之,道理学生都会讲了,可是,那部分学生依然不能够专心致志地听讲。怎么办?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自从我校使用教学案教学以来,以前遇到的许多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一、教学案的设计中关注了每一位学生

在教学案的设计中关注每一个学生,课前就要设计出优秀的教学案。优秀的教学案,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我们通常这样操作:

(一)生成较适合本年级学生的教学案。

首先充分发挥本备课组的团体优势,每一位教师都审透教材,把握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分析透本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把前瞻、后续工作做好和做足。然后根据以上的研究结果,拓展视野,尽可能多地翻参考练习,从中筛选出最适宜学生的课前测评练习、例题、随堂练习、课外拓展练习等。最后由一位主备老师从中再做精选,形成一节精挑细选、最适宜本年级学生的教学案。

在这一过程中,最需要的是备课组老师们的精诚合作,要毫无保留地将较好的试题结合实践经验总结提炼,然后把这份包含着备课组集体智慧结晶的教学案复印到每位学生和老师手中。

(二)生成更适合本班级学生的教学案。

拿到了共案的任课教师接下来的工作是在每堂课前做好第二次备课的准备。虽然教学案是大家交流设计出来的,但作为设计成员,我还需要把握住其中的每一个细节,以便在课堂上更得心应手。所以在每一节上课前,任课教师都要将每节课的教学案从头至尾地认真做一遍,并寻求多方思路,有的甚至需要再作适当调整,以便更加贴合自己所带的两个班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切实做到在备课上关注每一个学生。

教师经过这些悉心的课前准备工作后,课堂上就省心多了:既不会因为挂小黑板或者投放幻灯片而手忙脚乱,更不会因为准备不足而被个别问题搞得冷场。此时的教师俨然是位久经沙场的常胜将军,对自己充满万分的自信,等待上课铃这个冲锋号角的吹响。

二、教学案的使用关注了一位学生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经过课前的充分准备工作后,教师很自信地走进课堂,不要操作电脑,不要挂小黑板,只要把教学案一发,就真正地成为课堂上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既然是领导人就要组织好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活动、表现,从而使教学产生最大的效果。

(一)学生在独立做教学案时,人人参与。

教学案在使用时总是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实施。无论是哪个环节,都让学生独立尝试去做,去探究,但首先让一组学生到讲台上示范,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动,充分参与学习过程。

(二)教师的时时关注,迫使部分懒散学生加入。

在学生独立尝试时,教师要不停地穿行于学生之中,适时地给予学生指导。由于教学案的设计明朗清晰,而且每道试题后都留有空白便于学生演算。教师在巡视过程中会很容易地发现不同学生存在的不同问题,从而恰当地予以知识和方法的指导。因为每个学生都被关注到了,所以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所长进。

刚开始时学生还存在不参与的现象:有的是懒惰,有的是不会。针对这一现象,不会的我就给他们讲解如何去做,教他们去查课本;懒散的我就给他们施加压力,告诉他们下课回收教学案,从而使懒散的学生不敢再偷懒,存在学习空白的学生也不得不去查书,学习效率都相应提高了。

(三)及时地寻找更好的学习方式,以填补自己没有关注的学习空白。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将全班同学分成4至6人一组。安排座位的时候尽量兼顾优、良、中、差的编排,使他们建立便于操作、互助合作的交流团体,让小组之间的交流来弥补因为教师的关注不到位而出现的关注空白。同时,在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时,教师也来回巡视,发现消极懈怠者,给予正面引导;发现独立保守者,加以指正;发现不劳而获者,给予严格的批评教育。总之,使小组合作交流发挥最大的工作实效,真正做到在课堂上关注每一位学生。

三、教学案的回收关注了每一位学生

完成了新课部分,最后空出适当时间完成教学案的反馈练习,下课时把教学案全部收上来。

后续工作就是:检查课堂上完成的教学案,整理教学案呈现的集中问题和个别问题。因为在课堂上,教师要求当堂做需要订正的题目,用醒目的红水笔修改,所以在回收的教学案上容易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的是集中的问题,有的是个别的问题。对于集中的问题,教师要做有心人,把它们整理在自己的改错本子上,以便在适当的时候反馈给学生,或者改变形式后,再考考他们;对于个别的问题,教师要抽出时间个别辅导,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而对于课堂上所做的反馈练习,则要一个个地全批全改,从中发现还有什么知识和技能存在着不足,以便辅导的时候给予关注和指导。

四、教学案的反馈关注了每一位学生

第6篇:最后一课教案范文

当前,有关学者根据案例教学法在法学课堂运用的不同方式将其分为以下几种模式:一是课堂讲授模式,即在课堂上仍采取教师主讲的方式,遇到某一知识点时教师即兴发挥,穿插“一句话案例”,既短小精干,又便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二是案例讨论模式,也是课堂上最常用的模式,即教师在法学课堂上专门划出一部分课时对某一理论问题精选案例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而后教师点评、学生总结的模式。三是法庭审判观摩模式,即学校和司法机关相结合,让校内具备一定理论基础的学生到法院旁听一些典型案例审判的模式。四是模拟法庭模式,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全面介入模拟诉讼活动的模式。教师首先选择一个典型的案例,之后由学生来扮演案件中的各个角色,如审判长、审判员、原告、被告、第三人、证人等,并借助模拟法庭,学生按照法院开庭的全部程序进行演练。除了上述这四种常用模式之外,还有教师邀请一些法官、检察官、资深律师等法律工作者参与到课堂上来的嵌入式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根据授课内容结合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灵活运用这些模式,在课堂上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穿插运用,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都是很明显的。下面,笔者主要介绍一下法学课堂中最常用的案例讨论模式的具体实施步骤,该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课前准备阶段本阶段主要包括教师准备案例内容和学生提前预习两个方面。首先,教师要针对学习内容精心选择案例。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案件,但并不是所有的个案都可以作为教学案例进行使用。所以,在教师选择案例的过程中,必须注意案例的真实性和典型性,只有真实的案例,才具有可信度;只有典型案例,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故只能选择众多案例中最有价值、最典型、最具影响力的部分进行介绍和讨论。其次,学生课前要对案例进行预习。通常的做法是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将选择好的案例发给学生,学生针对案例中的事实或主张,结合已学习的法学理论独立分析和思考,为课堂讨论做准备。

(二)课堂讨论阶段课堂上对案例进行讨论是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的精华和高潮,是一个各种思维碰撞产生头脑风暴的过程。这个阶段的主要目的是最大程度地促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主动表达自己的看法。所以学生对案例的讨论是开放式的,允许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案例进行探讨。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暂时不要进行评价,使学生更加自信,更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尽情发挥自己的思维和辩论能力,营造出轻松、热烈的讨论氛围。当然这个阶段也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通过小组内部每一位成员表达自己的观点,小组内部互相学习、互相启发、求同存异,而后参与全班讨论,可以最大程度地使每一位学生参与到讨论中去。

(三)总结点评阶段在案例讨论结束之后,教师要对案例及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点评,即“画龙点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讨论内容进行归纳总结,重点概括出要求掌握的知识要点,并对案例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教师点评时要重点突出、语言精练,并能够将法条、法理与具体案例结合起来。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点评过程中必须明确指出学生讨论中出现的错误和问题,但是为了提高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对学生提出的观点尽量不要作优劣评价,给学生的进一步思考留下空间。

(四)撰写报告阶段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组织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这也是案例教学中非常重要、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在这个阶段,学生可以对第二阶段讨论的内容进行细致的梳理和整理,并通过教师的总结形成更为完善、合理的心得和线索,通过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的形式表达出来,并加入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来不及陈述的观点,这样不仅仅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总结、回顾复习,更是结合案例对抽象的法学理论知识理解的具体化,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二、提高法学案例教学法效果的条件

(一)提高教师素质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法律专业知识的学习,自觉提升理论水平,切实把握法学理论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具备掌控讨论方向的能力。多鼓励,少批评,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活跃的讨论氛围。

(二)精选案例案例教学是以典型案例作为主要媒介的教学,案例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所以案例的选择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在案例的选择上,首先要真实,真实的、源自生活的案例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认同感;其次要典型,案例与要求掌握的法学理论要有内在的联系;最后要有复杂性,案例只有具备了疑难和争议的特点,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才可能形成不同的观点和思维。

(三)保证课时充裕案例教学在课程进行中强调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讨论,这就要求必须保证充分的教学时间。但是在法学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时间不够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案例教学的效果。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在一些核心法学课程上保证每学期一定课时的案例教学活动,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近年来,很多学校都在教室配置了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设施。教师利用现代化的传媒手段将案例更加生动、直观、形象地介绍给学生是决定其案例教学能否成功的硬件基础。除此之外,为了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学校还应该选派优秀的计算机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和维护。

第7篇:最后一课教案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教学法;经济类课程

当前,高职教育对案例教学法的课堂应用,总体显得较为滞后。高职经济类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较,由于校内实训环节的相对简单,案例教学的引入尤为重要。不少老师课堂上照本宣科,对于贴近实际的“什么是案例”“案例教学的作用”“案例教学的组织与评价”等问题研究不深。如果课堂教学仅仅理解为大量知识的机械记忆,缺乏对源于实践领域的复杂案例的变化与研判,这种重理论、脱离实际的教学效果,与高职教育培养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的目标相去甚远。高职经济类课程的教育应尽早摆脱远离实践的教学模式,引入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前景广阔。在经济类课程方面,整个案例教学体系尚未完善,与案例教学相关的质量评价体系尚未建立。下面对高职经济类课程的“案例教学法”做了相关的分析与探讨。

一、高职案例教学的发展背景

案例教学法是提高学习者认知与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该方法通过对问题的个案形探讨与研究,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最终提高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案例教学法(casemethod)最早由19世纪70年代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C•C•langclell推出。他的《合同法案例》是世界上最早的案例教学教材。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的“案例教学法”,其特点是所有案例来自现实,利用案例方法实现对学生的职业培训,唤醒人的潜能,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以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高职经济类课程的案例教学,必须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与组织案例。高职的学生普遍对课程中出现的文字解释兴趣不大,部分学生上课注意力涣散,兴趣不易集中。而案例教学法所内含的原则、方法与观点,是基于其对社会实践经验的深刻透视。如何有效地组织教学,案例解说是最好的教学方式。

二、经济类课程案例的来源

所谓案例,是一些与现实相关的、需要进行分析与探索的疑难情景的描绘。案例的结构具体包括几个部分,有背景叙述、事件发展的初级阶段、矛盾冲突的激化、针对解决对策的不同看法等。经济类课程案例的选择途径如下。首选图书。我国每年新出版的十余万种图书中,经济类案件的判例、学者的专著以及有关案例分析的图书较多。图书的特点是来源广泛,观点丰富,分析深入透彻;不足之处是案例内容时效性较差,分析水平参差不齐,案例散乱无序,缺乏系统的组织,案例教材缺失。其次是期刊。期刊时效性较强,对当前热点问题的跟踪及时。期刊资料的缺点:一是阅读不便,只有图书馆有较全面的馆藏;二是期刊案例研讨性强,虽然观点丰富,但争议较多。三是期刊个案分析深入,但从面上看案例的系统性不足。第三是网络。网络上经济类案例内容丰富,时效性很强,选择面广。但网络资料也有缺陷,主要是分析不深,鱼龙混杂,资料散乱,搜索整理不易。资料的收集还有参加研讨会等方式。案例汇总后,信息的处理是个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是通过电脑编辑处理,讲稿内容及时更新,长年积累,吸取各家所长。案例的划分,从属性看,有描述性案例、实证性案例、说明性案例和探索性案例等。如今,经济类课程案例的种类变化多端,有事实与虚拟的组合;全局与局部重点的组合;案例教学的表现方式从平面图文案例的讲授,到多媒体教学,及视听案例等方向转变。

三、案例的组织与应用

掌握经济类课程案例的特点,对于课堂教学的组织非常重要。选择案例具体要注意几点。

1.案例与教学目的的相关性。案例须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与教学环节相关。案例主题各不相同,情节或长或短,所涉范围宽窄不等。课堂教学中,案例必须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问题根源所在、矛盾和冲突结合点;选择案例忌讳情节冗长、背景模糊、平铺直叙、脉络含混、乏味枯燥等不足。现有的经济类案例体系欠科学、系统性不强、分析能力参差不齐、适合课堂教学的不多。适应高职教育的案例,只有不断筛选积累,才能适应教学目的的需要。

2.把握经济类案例的时效性。经济现象不断变化,经济理论包括国家的政策法规也不断变化,案例分析的结果随之可能推倒。选用时效性差的案例,内容陈旧过时,会降低高职学生参与研讨的积极性。教师要不断地更换、筛选、充实新案例,确保经济类案例的时效性。

3.针对高职特点把握案例难易程度,这主要针对高职学生,掌握他们在学习中的理解、思考能力,确定案例的难易程度。案例难了,学生因预习不充分无法入手,课堂消极等待,重回填鸭式灌输。反之,案例容易,一目了然,学生兴趣也不能持久。掌握高职经济类课程的特点、学生的特点,案例难易适中,对提高教学效果,尤为重要。

4.案例材料需要重组与编辑。一个成功的案例绝非机械的课堂复述,它提供适于思考的复杂环境,使学生在一定的研讨框架内就多重选择的可能作出判断。为配合教学目的,教师要对案例材料重组与编辑,例如融合课程教学的重点,围绕某主题对案例剪裁加工,串联单个案例,发挥案例最大的价值。

5.选用视听型案例,采用微课等方式组织教学。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在课堂视觉、触觉、听觉三种信息传输方式中,视觉接收的信息的比例约占85%;听觉、触觉(口、鼻、肢体等部分)接收的信息量分别约为11%和4%。选用视听型案例,采用微课等方式组织教学,学生更多通过视、听来接受案例信息,从而确保课堂效率。

四、课堂案例教学的过程

高职经济学课程的案例教学可分三个步骤,包括案例的课前收集准备、课堂研讨和课后思考。案例教学开展的前提,就是案例课前的收集准备。教师上课前除了有目的地准备案例,还要尽量组织学生阅读案例材料。课前的阅读是课堂讨论的预演,有必要加强学生对理论及案例材料的课前阅读。试想如果没有案例准备的过程,学生的课堂研讨往往措手不及,思维短路,坐等答案,这有违案例教学的初衷。案例教学的成败,在于课堂研讨,师生互动,找寻解答途径。为了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案例研讨,要注意三个问题。第一,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其观察力。经济类课程案例大多源自生活场景,与高职教育中的仿真实训有一定的共通之处。由于社会关系纷繁复杂,案例也会变化多端。学生要准确地运用经济类课程的知识,通过案例找寻线索,发现问题,理清各种关系,同课程中的教学难点、重点联系起来,由理论到实践,提出解决对策,这需要敏锐的观察力。案例教学可强化观察力的培养,具体途径包括多维度的思考、开放式的小组研讨等,从争论与思维交锋中训练思维,找寻答案。长此以往,可提高学生的判断分析能力、观察能力。第二,掌握案例分析的方法和技巧。对于案例的分析,如果机械而简单地采用理论到案例的拼凑连接,案例的价值虽有挖掘,但是难以充分的体现。案例的分析过程中,要启发学生独立思维,仔细推理,缜密判断,引导学生将经济学课程的原理与案例有机结合,解决现实问题。案例分析的方式多样,有情景模拟、角色换位等方式,分析框架来自不同的角度、相异的出发点;争议观点百家争鸣,讨论分析言无不尽。如果学生熟练掌握案例分析的方法和技巧,就能改变学生对案例分析无所适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的窘况。第三,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全程参与研讨。案例教学与传统的填鸭灌输模式相异,它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研讨。针对高职学生,经济类课程相对实训场景较少,案例教学贴近生活、真实生动的特点,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非常有利的。课堂调动学生,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模式是必须的。学生参与的研讨过程,要求角度多样、论据充分、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教师在案例研讨中的作用是控制节奏、把握进度、启发引导、提供线索、指引方向,不必马上给出答案、指引谜底,鼓励为主,不宜对学生做否定性的课堂评价。除了案例的课后思考不容忽视,课后思考对巩固案例分析的方法和技巧,建立独立的判断分析能力,掌握课程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在某一章节课后,教师除留下理论复习题,还可留下相应的案例思考题。案例思考题最好与课堂研讨相关,案例问题相似,情景各异,留下思考线索,举一反三,印象深刻。

五、案例教学的效果评价

案例教学的成败,着眼点在于教学效果的评价。案例教学的评价,可分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学生方面,主要看他是否做了课前研讨准备、课堂讨论有备而来;是否独立思考、探究过案例中的问题;对相关的经济类课程理论是否熟悉,是否达到加深理解的效果;课前准备与课堂讨论的比对有何收获,对于课后的案例思考题能否独立完成。教师方面,一是考查学生参与案例研讨的过程,根据其课堂表现做评分记录;二是看案例教学效果,能否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对案例问题提出个人独到的见解,学生研究、创新等综合能力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所提高。三是考察案例教学与课程教学目标的关联性,如果案例教学未达预期效果,则对所选案例及时更新。传统的高职经济类课程教学主要考查学生对识记点的识记,对案例教学深入有限。案例教学法的课堂引入,不仅要实现教学目的,而且要体现其相对于传统教学法的优越性。案例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完善,对深入推广案例教学不可或缺。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郭兴忠.案例教学优化过程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0

第8篇:最后一课教案范文

关键词:网络信息技术 资产评估学 案例教学 模式

产评估学是一门专门讲授评估理论与方法的课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资产评估在产权交易、资产管理等方面的重要性日渐突出,这就要求在大学相关课程讲授过程中更为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注重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因此,资产评估学课程在教学别注重采用评估理论与评估案例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传统课堂案例教学的形式受到课堂环境等客观因素影响,难以充分展开案例内容,让学生充分思考与探索,特别是资产评估学课程中涉及机器、房产等资产评估中对于资产实际状态的考察基本无法在课堂完成,从而使案例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目前,网络技术及相关教学平台的发展,使我们在实际的案例教学中可以采用更多的技术手段拓展案例教学的形式与内容,营造更好的环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更好地思考和理解案例,从而优化案例教学形式,改进教学效果。本文结合教学实际,探索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资产评估学课程案例教学模式。

一、传统资产评估学课程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案例教学形式单一

目前的资产评估学课程案例教学主要是课堂中教师提供案例基础资料,学生在课堂上了解资料并结合所讲授内容简单思考后,进行讨论或者直接由教师全程讲解案例,教学形式比较单一。这样的案例教学形式造成了诸多问题,首先,学生没有参与感,缺少主动探索案例的积极性。由于了解案例资料的时间有限,且绝大部分时间是教师一人进行案例教学工作,学生缺乏参与感,很难激起其学习的激情,做到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从而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其次,课堂时间有限,学生无法了解比较详细的案例内容,特别是资产评估学课程中资产评估实务要求对于被评估资产的实体状态有较为详细的了解,课堂上无法实现这样的要求,影响了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

(二)考评机制单一

资产评估学仍主要以期末试卷的分数作为主要的考评形式,而试卷考核中内容更多的是关于资产评估中涉及的理论,对于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没有更多办法进行考核,对于实际案例的分析能力及对于实际的资产评估工作的适应能力无从考察,从而较难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而这对于资产评估学这门更偏向于实际应用的课程来说是需要改进的。

(三)强调理论,忽视实践

由于目前的课堂教学形式和考核机制单一,导致资产评估学课程的案例教学强调理论,忽视实践。课堂中教师提供的案例资料往往背景信息简单,只是在学习了一种资产评估方法后,根据对应方法提供相应参数,指导学生计算评估价值,而实际的资产评估工作中,方法的运用并不是工作的重点,工作的重点应当是如何选择评估方法,在选择了评估方法后如何参照被评估资产状态、用途及所处环境等因素选择确定各个计算参数,最后进行评估价值的计算。目前的案例教学恰恰仅关注了如何去计算,对如何真正地进行实际的资产评估工作重视不够。

二、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资产评估学课程案例教学实施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在实际的资产评估学课程的案例教学中积极地应用网络信息技术,搭建案例教学平台,可以有针对性地改善传统案例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以下结合教学实际,设计网络环境下资产评估学课程案例教学的实施方式。

(一)收集案例资料并

案例资料的收集整理是做好网络环境下资产评估学课程案例教学的基本条件。在案例选取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情境契合。所整理的案例资料要与对应章节知识点有直接的对应关系,能够通过案例的学习掌握对应知识点,难度与深度要适当,达到完成案例分析能够覆盖基本的知识点的要求。(2)选择经典案例。要选择多重教材中共同使用,并能很好地与对应知识点结合的经典案例,具有较大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反映社会现实。(3)开放式,以启发思维。案例分析的问题应当是开放性的,能够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其主动进行探索,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深入理解案例。(4)紧密结合现实。案例的选择要紧密结合现实中存在的实际情况,在网络环境下,做到定时更新添加最新案例,选择剔除已经过时陈旧的案例资料。同时,尽量做到线下实习和线上案例结合,总结线下评估实际案例,对网络案例进行更新。

在网络环境下,应当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便利性,以多种形式充实案例内容,比如以图片、视频、flash等形式展示案例中涉及的资产状态等资料,使学生能更生动地感受案例内容,深化案例教学效果。同时,还可以在教学平台上传对应章节教师授课视频及相关知识视频,辅助案例教学。

(二)学生自主探索案例内容

在案例教学平台的规定时间内,学生必须完成对应知识点的案例分析作业。在案例分析中可以自动编组或者学生自行组成案例分析小组,以小组的形式完成案例分析任务。每个小组的案例分析资料是不同的,这样可以督促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探索案例内容,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可以对具体的案例资料留言提出自己的修改建议,以便于教学过程中修正错误,充实、完善案例内容。案例教学也可以采取学生在网上提前了解及思考案例资料,课堂上集中进行分析讨论的方式。

(三)网上互动交流

在教学平台上设置交流讨论区,以实现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教师答疑等交流互动功能。交流讨论区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以论坛为基础划分的各个课程的专属讨论区,在讨论区内教师可以布置相关案例分析任务,学生可以发表案例分析中遇到的问题,与同学及教师讨论,或者提出对课程的各种合理建议。另一部分是即时通讯软件的链接,通过即时通讯软件实现学生和教师的实时互动,让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充分交流。

(四)完成案例分析报告

案例分析报告是网络环境下学生进行资产评估学课程案例分析的最终成果。案例分析的内容包括案例背景分析、问题诊断与分析、备选方案的分析、对策与建议、结论等。案例分析报告可以在系统内提交,或者可以将报告提交到课程讨论区内的作业区。在经过多重形式的案例资料的了解,学生的主动探索及与同学和教师的充分交流后,案例分析小组或学生按要求完成案例分析报告并提交。

(五)交互式案例评分

案例教学作为资产评估学课程教学中的一项重点内容,对学生进行案例分析的考察也应当成为最终课程考核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在教学平台上,最终案例分析报告的评分可以采用教师和学生共同打分并取加权成绩为最终案例分析成绩。如果资产评估学课程没有最终笔试考核,可采用几次案例分析报告成绩平均作为最终成绩。如果资产评估学课程最终有笔试考核,则案例分析成绩作为平时成绩。交互式案例评分方式是在学生或者案例分析小组在系统中提交案例分析报告后,报告可以被教师评分的同时,被分配给其他案例分析小组或者学生,最后综合教师和学生的打分的加权分数为最终判定分数。教师和学生的打分都需要有相应的评语,便于指出问题,明确打分依据。交互式的案例评分方式可以督促学生认真完成案例分析报告,并引导学生通过对其他案例分析报告的评判思考自己案例分析的优劣,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网络条件下使这一评分方式更为便捷。

三、网络环境下资产评估课程案例教学实现基础

(一)丰富并及时更新案例资源是前提

案例教学的基础是案例资源,如何能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优势更好地充实、更新案例是实现的前提。传统案例教学模式下,案例通常都是教师通过教材或课件与学生进行交流,这种模式下的案例资源势必是有限的且不便于及时依据新的经济事件进行更新。在网络技术条件下,在教学平台上,可供存储并可向学生展示的案例资源可以更丰富,重点在于如何充实、更新案例资源。由于新的网络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的存在,案例的更新可以通过教师和学生在日常网络学习中遇到的适合作为案例的新闻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快捷地分享到教学平台的案例中心,更重要的是鼓励教师参与实际的资产评估工作,在实际工作中积累案例,提升授课能力,同时,与资产评估机构建立合作,通过评估机构积累、完善案例资料。

(二)可行的技术支持是支撑

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资产评估学的案例教学工作的重要支撑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充分应用目前先进性与易用性结合的技术,基于网络环境,搭建一套适用的教学平台,实现并完善案例教学中案例资料库、课件分享系统、评分系统、交流平台的搭建及功能完善是实现此案例教学模式的基础与支撑。

(三)教师与学生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的能力与愿望是关键

案例教学资源与技术条件是实现此教学模式的客观保障,但教师与学生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的能力与愿望是关键因素。在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实现资产评估学课程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运用新技术与新平台的积极性,特别是要通过培训、参与到系统优化等活动,让教师更主动地参与系统建设。通过鼓励教师到评估工作实际中去,提升教学与实践能力,配合技术平台,提升资产评估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剑锋.案例教学模式在资产评估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J].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2012,(6).

2.蔡报纯,郭磊.网络环境下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模式探究[J].当代经济,2013,(21).

第9篇:最后一课教案范文

为打造初中思想品德有效课堂,提升思想品德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我校近几年来都实施课堂教学学案制,即利用学案引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练习,巩固知识,使学生在课堂上做到看、听、想、做、练五统一。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与反思,我发现这种学案制表面上能充实课堂,但实际上并未能提高课堂实效。对此,我分析原因,并提出几点改进的意见,望能充分发挥学案的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有效性。

学案制即备课组老师通过集体讨论,每节课都设计出学生课堂使用的学习资料,以配合老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学案通常16开纸大小,内容以三种题型为主;第一题填空题,是对课堂学习的重点、难点内容的填空,从课本上课直接找到答案。第二题选择题,题量一般3—5题。第三题简答题,学生一般也能从书本上找到现成的答案。这种学案制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学案未能得到足够重视,学生学习负担加大

学案的使用本应是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预习,及时练习,发现问题,促进反思。因此,它的使用至少要占课堂上大部分的时间。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大胆放手,真正做课堂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参与者。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少老师只是要求学生根据学案填空题内容进行3—5分钟的自主预习,在书本上划出答案,然后老师再花大量时间把书本的知识点由头到尾重新讲一遍,无论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是否已经理解和掌握。最后留给学生5—8分钟时间让学生匆匆完成学案选择题和问答题,老师最后还要争取时间一一评讲。很明显,这终究没有改变教师“请君入瓮”的局面。仔细算来,课堂上学生使用学案的时间最多不超过15分钟,而且,如果学生课堂上没来得及完成,学案就作为课后作业。这实际上是加大了学生课后学习的负担。可见,学案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课堂上发挥的作用有限。

第二,学案设计不合理,对学生只是机械操练

学案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应当在最大程度上帮助学生达成自主学习。并能激发兴趣,开拓思维,创造智慧的火花。但由于学案的实际不科学,所以对学生主体性地位的促进起不到多大的作用,反而只是一种机械的操练。包括缺乏对思维能力的训练、缺乏对学习方法的指导、缺乏教学探究性和趣味性。

第三,学案被过度使用,情感教育被淡化

学案只占课堂上15分钟左右,在需要被使用的没有充分使用,但也存在不需要用的时候被过分使用,体现在初一、初二以思想品德教育为主的课堂上,也从背诵、掌握理论知识点的目的出发使用学案。初一、初二思品课重在对学生品德的教育,旨在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也就是说教学的意义不只在于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更在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乃至信念、行为的养成。这一切都离不开主体体验,离不开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相结合。倘若课堂以学生死记硬背知识,那么这堂课是低效的,失败的。但很遗憾的是,不少老师以应试为目的,利用学案向学生无休止地灌输理论知识,把学案当成提高成绩的有效途径。

尽管我校在学案利用上还存在不少问题,但不可否认,利用学案提高教学效率,增强课堂实效是一个趋势。通过怎样的途径和策略,才能充分利用学案,打造有效、高效课堂呢?笔者在总结和反思后,提出以下几点愚见。

一、改变观念学案作用大

1.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要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当好教学指导者、点拨者和归纳者的角色,充分相信学生,还课堂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教师要大胆地放足够的时间在学案上,让学生在充足的时间里,利用学案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发现学习困难点和疑惑点,继而自己想办法解决。教师只需要深入学生当中,去发现学生遇到的问题,做出点拨和指引即可。只有这样,学案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才能真正落实先学后教的理念。学生的主体性才会被尊重,课堂才可能走向轻负高效。教师切记不能把学案当成形式和任务。

2.改变应试教育观念。需要学案的时候应该最大限度发挥其作用,但不是所有的课堂都需要学案。以道德观念教育为主的课堂不应该过度使用学案,甚至不需要学案。是否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才是有效课堂最好的评价标准,例如初一

、初二上学期的思品课。这也是学生觉得学有所获,喜欢思品课的最重要的因素。但如若以应试为目的,一刀切地在所有课堂上都同一模式使用学案,往往会事倍功半,思品课真的成了“背多分”,“假大空”,学生还可能因此而厌倦思品课。

二、科学设计学案质量高

有效的课堂必然能够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学案的设计要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本位。据国内外的教学研究者综述,孩子的自主学习有以下几个特点:习惯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习惯自己制定学习计划,自我调节进度;习惯自己确定解决问题策略,自定思考方式;喜欢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有情感体验和情感投入。

据此分析,我认为学案的设计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题目的类型

类型应该包括预习提纲,选择题、问答题和反思题,至于填空题则可删除。这些题目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能轻易从书本上找到答案,需要学生经过思考和琢磨。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会本门学科的“心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是实现学生高效学习的灵魂,也是创造有效课堂的重要保障。预习提纲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预习,自主探究,使学习更具有目的性和可操作性。选择题让学生进行系列训练,当堂达标,让学生能够真正夯实知识基础,把知识变成能力,题量根据教学内容可设计10—12题。问答题是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锻炼分析材料,提炼观点,合作学习的能力。反思题以开放性为主,让学生总结反思,帮助学生整体认知,自主构建知识网络。 2.题目的特点

①针对性。题目的结构必须是难易结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问题设置要有目的性,针对性和启发性。要让学生从学案中就能发现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发现自己的困难点、易错点和疑惑点,并作出有目的的标记,从而在课堂上有目的、有计划地听讲,而不再是被动地听、被动地记。

②层次性。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和鼓舞。一道题目,一张学案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和激情,关键是题目的设计要有层次性,一个班上总有不同知识基础和能力层次的学生。因此题目可以分为中等题和偏难题,也可分选做题和必做题,有层次性也不乏挑战性,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原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求知欲都能得到满足,同时跳一跳,摘得到,提高学生的信心。

③探究性。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我们应当设置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对问题合作探究,交流讨论,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自己得出结论。这些题目尽可能选取学生的兴趣点和生活的困惑点,紧扣社会热点,或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背景材料,才能搭建学生思辨的平台,激发学生探究的乐趣。

三、合理使用学案效果好

有了正确的观念指导和科学的学案设计以后,关键就要合理地使用学案。

在课前。思想品德课是少,课与课间距时间长,这为课前预习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课前预习是课堂有效学习的基础,是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基本前提之一。因此,学案可提前一个课时发到学生手中,学生根据预习提纲,明确学习的任务和目标,有的放矢地进行预习,做出笔记,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堂上。在课堂上,学生以学案题目为载体进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以练习题为对象进行系列训练,当堂达标。最后经过老师的点拨、指导、解惑以后,学生掌握知识。最后在学案上进行总结提升,构建知识网络。合作探究和交流展示是课堂的一个高潮,是学生展示自主学习结果和能力的过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学案的探究题进行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研讨、交流。他们思维始终处于高涨的状态,兴趣盎然,思想碰撞,火花迸发。师生在案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比较鉴别中辨认观点,在价值冲突中澄清观点。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平等地对话,参与和构建,不仅是知识的共长,更是弥漫、充盈在师生间的一种良好的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讨论交流结束以后,学生把结论有条理地、清晰地写在学案上。自我反思题是本学案的亮点,通过这样的设计,教师就可以引导每一位学生将学习的知识建立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知识提炼得好,学生就学得轻松、记得牢固,就是使课堂

益大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