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行毕业总结范文

旅行毕业总结精选(九篇)

旅行毕业总结

第1篇:旅行毕业总结范文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求职;职业要求;实践能力

旅游管理类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旅游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与沟通能力,善于处理旅游行业特点的相关问题和关系梳理工作,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行业相关工作的从业者。

旅游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行业类型主要包括13个不同方向,具体为:1.旅游行政管理部门;2.旅行社;3.旅游咨询公司;4.旅游电子商务企业;5.旅游规划策划机构;6.旅游营销策划企业;7.旅游景区;8.主题公园;9.旅游休闲俱乐部;10.旅游度假村;11.旅游职业中学、旅游职业中专教学工作;12.旅游与休闲行业的自主创业;13.走向乡村,参与开发乡村旅游与休闲产业。从就业的行业类型能看到,旅游管理类专业就业面较宽,不同行业对于职业素养的要求也不同,这就决定了旅游管理类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和工作实践能力必须能够在求职过程中或者进入职业环境后迅速胜任相关工作岗位。

一、旅游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要求

任何大学的专业价值都必须通过职业平台得以体现,职业要求对于专业学习和即将进入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来说,是考量学生人力资源价值和其专业知识价值的标尺。根据整个旅游管理类毕业生的就业行业我们将其职业要求大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迅速熟悉工作环节信息和工作沟通渠道

旅游行业的工作类型非常丰富,从普通的导游到旅游景区策划工作,从酒店餐饮客房服务工作到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工作,都紧密的围绕着旅游消费产业链条产生和运转,这就要求旅游行业的从业者,尤其是旅游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在进入工作岗位角色后能够非常迅速的收集工作所需的相关信息,而且在不断变换的岗位角色中能够快速适应工作角色要求,能够迅速建立旅游行业中多角色、多渠道、多种环境的沟通联系工作,从而为工作内容的开展和工作关系的建立运行发挥主动积极作用。总的来说归纳为3点;一要迅速适应旅游行业的多种工作角色;二要积极收集掌握相关岗位工作的有用信息;三要能够在旅游行业不同类型的工作中发挥主动性角色作用。

2.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积极社会沟通能力

旅游行业所有的工作类型都是围绕旅游者和旅游事件展开的,这就要求旅游工作从业者必须拥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积极的社会沟通能力。首先,通过自己良好的表达能力在旅游工作中积极开展旅游服务,提供相关旅游产品;其次,由于旅游行业的工作具有时间、空间、事件、环境、问题等因素的多变性和突发性,这就要求旅游行业的从业者能够拥有积极的社会沟通能力和联系能力,在旅游行业多种变化的因素中通过积极交涉、关系沟通、情况通报等方式理顺工作关系,保障不同类型的旅游行业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3.较强的突发事件关系协调能力与处理能力

由于旅游行业工作因素的多变性,在旅游服务和旅游产品开发工作中,突发问题的产生不可避免,这就要求旅游行业的从业者具备快速的问题反应能力,通过训练有素的问题协调能力化被动为主动,从而积极决策问题,保障旅游者的合法权益,维护自身的工作责任。通常来说,旅游行业的工作要求从业者进入工作岗位后,遇到突发问题做好以下3点:一是要积极沟通信息,保护旅游者合法权益;二是迅速开展公关协调,将问题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三是通过自身团队或工作机制平台进行善后关系公关维护工作,保护自身企事业品牌形象,实现多种关系价值利益的优化结合。

二、旅游管理类毕业生求职的主要特点

目前全国大概有300余所院校开设旅游管理的本科专业,假设每个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每年毕业50名毕业生,仅每年毕业的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超过1万5千名,再加上一定数量的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和博士以及数字相对本科毕业生更为庞大的专科、高职及中专毕业生,数量极为庞大,这说明两个问题。第一,旅游管理专业的社会需求较大,大量的旅游管理类毕业生进入旅游行业后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第二,旅游行业本身的多类型、多层次、多链条能够适应从中专的导游酒店专业到旅游管理规划的硕士、博士高层次学历毕业生的职业层次,所以我们有必要从毕业生的角度从以下一个方面分析旅游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求职特点。转贴于

1.从行业一线服务岗位开始职业生涯塑造

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大多的旅游管理类的毕业生在开始求职时,都是寻找旅游行业的基层一线服务岗位工作,这个情况由多种原因造成,一是教学实践相脱节,目前我国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工作和教学大纲要求,毕业生掌握的旅游专业相关知识需要在实践一线岗位中进行相应的实习;二是旅游行业的行业特点要求,从事旅游规划和旅游产品开发工作,必须对旅游相关产业链条的导游、服务咨询及旅游销售工作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就需要毕业生进入旅游行业后对不同一线岗位工作都有相应的工作实践,具备基本的行业素质。

2.性格、心态展现优于专业基础知识掌握

在旅游行业的招聘过程中,旅游企事业单位对于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考量目前比较偏重毕业生性格因素,心态情况的了解,对于专业基本知识的要求反而并不高,主要有2个原因,一是用人单位在旅游行业的不同类型和不同模式,相对于专业基础知识更要求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熟悉本岗位的工作流程和工作程序,专业基础知识的要求不高;二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进行心理测评和性格、心态测量从而选拔性格积极,心理素质相对稳定的从业者,这是基于旅游业作为综合性服务性产业的性质要求,要求从业者始终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的整个流程和各种问题,提供良好的旅游服务。

3.动态岗位环境考验毕业生社会生存能力

旅游行业的岗位动态性较强,无论是导游工作、旅游销售工作还是景区规划工作,都要求从业者能够在较长的外出工作周期中去发挥主观能动性面对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能够体现出相应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毕业生较强的生存能力,一是能够长时间从事不同区域,不同环境及不同类型的旅游服务工作,例如,导游工作外出时间长,周期密集,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不断变化;二是遇到各类问题时,能够沉着冷静,变通思维,善于应对解决实际中的矛盾问题,理顺整个旅游服务中的各类关系,既保证旅游服务的质量又能增加相关工作链条的经济收益。

三、增强旅游管理类毕业生求职能力的几点建议

增强旅游管理类毕业生求职的根本方法是增强旅游管理学科的社会实践性教学,但是在毕业生就业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相应的训练和实习增强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综合素质,更为良好的展现学生积极的职业心态和稳健的职业作风,从而增强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求职能力。

1.加强旅游职业语言的情景训练

旅游行业招聘的过程短则数个小时,长则最多几周时间。动态性的工作环境和耐压性的工作特点要求毕业生能够在很短的面试时间里展示出自己的整体特点,突出性格特征,能够在数周的现有工作岗位上承受旅游行业节奏快、频率高、效率好的工作要求,这就要求毕业生在求职前需要进行相应的职业语言的情景训练。通常情况下,不同场景的职业语言训练能够迅速帮助毕业生模拟不同工作岗位环境,通过语言的展示沟通熟悉旅游业招聘的语言习惯和工作作风,从而在面试中积极自信的面对语言交流考察;其次,职业语言的情景训练还有助于毕业生模拟工作环境,旅游业相关工作岗位的最大特点就是语言沟通,通过语言环境的训练本身就是对工作场景的训练,能够帮助毕业生在数周的实习过程中以沉着冷静的心态面对各类实际问题。

2.丰富相关行业岗位的实践经验

旅游行业对于毕业生的实践经验要求较高,毕业生可以把握旅游行业工作的岗位特点和要求提前进入相应的工作环境和岗位进行实习实践,如果临近就业,没有太多的时间进行工作周期较长的实践时,可以采取岗位实践培训,即在没有劳动报酬的前提下寻找多个不同旅游行业的工作岗位,例如,做三天导游实习,跟一个省内区域团;做三天旅游咨询销售,了解相关工作渠道;做三天旅游产品设计等等,在这个过程中,认真记录每一个工作细节中的问题和体会,事后归纳总结心得,这对于求职中相关问题的应对可以起到良好的帮助作用。转贴于

3.突显应对突发问题的决策能力

如果能够通过相关工作岗位的实践和实习,体会突发问题从产生到结果的过程能够提升自身的紧急应对能力,如果临近求职,没有相应的实践经验,最好的方式就是善于总结前人的工作经历和心得,寻找相应的导游工作日志或工作心得,通过自身归纳和总结分类分析,模拟相应环境,增强自身的认知能力,在整个求职过程中,凸显出自己对于突发事件应对的感受理解,可以帮助毕业生塑造良好的协调决策形象,增强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实力。

旅游管理类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应该通过较好的语言素质来积极展现自身的工作心态和协调沟通能力,通过沉着冷静的工作执行力展示自身坚强的心理素质和问题应对能力,从而提升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寻求更好的工作职业平台和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林丹彤.浅谈高校和大学生促进就业的途径与策略——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1).

[2]王振.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法探索[J].民风,2008(17).

[3]李红英,和亚珺等.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法探索[J].中国电子商务,2010(5).

第2篇:旅行毕业总结范文

一、毕业生质量评价指标的构成

高校毕业生质量评价具有长期性和难以量化计算等特点。通过参阅参考文献,笔者认为可从以下3个方面来评价:一是学校的评价。评价指标包括:(1)在校期间的评价,包括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基础理论水平、专业理论水平的评价,以学生考试、考查成绩为依据;(2)走向社会后的评价,包括就业率(当年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约的数量)、供需比(社会用人单位对一个学校毕业生需求总数与毕业生总数的比率)、平均起薪(不同高校之间毕业生平均起薪的差别可以有力地说明其毕业生在市场上的不同竞争力)、社会贡献度(所在单位类型,如著名企业和500强企业等、自主创业、出国及考研)等;二是毕业生的自我评价,评价指标包括:对自身思想道德品质、专业知识能力结构、综合素质能力结构的评价;三是用人单位的评价,评价指标包括: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以及用人单位满意度、社会声誉等指标。

二、毕业生质量评价的调查设计

为了解我院旅游管理毕业生的质量。首先,通过查阅2004级及2005级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档案资料,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解。其次,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分别对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评价情况、毕业生质量的自评情况以及毕业生对学校人才培养的评价情况进行了解。其中,包括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的酒店实习基地清远索菲特大酒店中学生实习过程中接触最多的三个部门(客房、餐饮、人力资源)的经理、主管、领班,有效回收问卷36份。毕业生质量的自评问卷和毕业生对学校人才培养的评价情况问卷的调查对象是2006级旅游管理毕业班的26位同学。三份调查表的内容参考了相关文献资料,并通过与有关教师及毕业生本人沟通反馈整理而成。

三、毕业生质量调查结果分析

1.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从毕业后的就业率追踪情况来看,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率非常高。其中,2004级2008年6月毕业,到2008年12月,班上77位同学的就业率达到100%;2005级2009年6月毕业,到2009年9月,班上52位同学的就业率到达94.2%。从毕业生职业选择的情况来看,2008届77人中有37人选择在饭店、旅行社、旅游教育等旅游相关部门发展,2009届52人中有26人同样选择了在上述旅游相关部门工作,而其他的同学分别在房地产(包括物业管理)行业、电信行业、银行、零售业等行业从事接待、销售、基层管理等工作。毕业生选择的旅游相关企业中,不乏有一些国内外著名的企业集团。总体来说,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领域以第三产业为主(包括旅游业),与学校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实践”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是一致的。

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评价。从实习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评价来看,索菲特大酒店对我校毕业生的实习表现给予了肯定,尤其是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方面,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吃苦耐劳,责任心很强,并能够服从工作需要和领导安排。同时,毕业生的工作自信心、适应岗位工作能力、学习领悟能力、身体素质、工作纪律性和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也符合酒店服务工作的需要。相比而言,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中的专业基础与技能评分较低,包括对客服务技巧、饭店经营管理知识、外语水平、工作岗位上的建言献策等方面。

3.毕业生质量自我评价。从毕业生对自身知识能力素质的评价来看,毕业生质量的自评情况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毕业生本人同样认为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较高,如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团队意识强、敬业精神较好。同时,在工作中的礼仪礼貌水平较高,能够服从工作需要和组织安排,在性格、心理承受能力、控制情绪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方面都较好。但在旅游企业(或饭店)经营管理知识、决策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开拓创新能力、计算机能力和外语能力方面较为欠缺,作为涉外交往性很强的旅游行业,这种情况值得关注。

4.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评价。从学生对学校的评价来看,毕业生对学校授课和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及人格魅力较满意。毕业生对授课教师的作业批改情况、授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工作能力和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均较认可。同时,毕业生对学校基本教学设施的配备也比较满意。但调查中也发现了毕业生对我院的一些不满意之处,如专业课程的设置、实践教学安排、教材建设与使用情况、对学校授课教师的创新意识、对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等均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或建议,这值得我们在今后专业建设中不断改进。

第3篇:旅行毕业总结范文

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本科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一,是对本科生学业水平和研究能力的综合检验。完成大学本科毕业论文通常包括论文选题、查阅文献、论文开题、撰写论文、修改论文、定稿结题、论文答辩等阶段。而论文选题是完成毕业论文的首要环节本科毕业论文。目前各高校毕业生选题部分来源于教师科研课题、结合毕业实习选题、结合课程学生自选。往往课程设置是毕业论文选题的前提和基础,导师在论文选题中起到关键作用;目前许多选题逐渐倾向于“小题大做”、“难易恰当”。当然,也有学生和教师对毕业论文选题重视不够,或多或少存在着诸于对选题重要性认识不够、与专业方向的结合不够紧密、题目过大或过小、选题自由度不大等问题。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九江学院是2012年由九江师专、九江医专、九江财专、九江教育学院四所地方专科学校合并而成的。九江学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成立于1994年,2003年开始招收旅游管理本科。本研究以 2007-2016届九江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为例,分析其选题的特点、原因和变化趋势。通过实际查阅的方法,对论文题目和内容逐一分析和分类,调查毕业论文共计727本,其中2007届90本,2008届78本,2009届89本,2010届76本,2011届70本,2012届70本,2013届53本,2014届65本,2015 届90本,2016届46本。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论文选题方向分析

从论文选题方向来看,2007-2016届旅游管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基本是围绕本专业的特色来开展研究,其选题有旅游管理与开发、酒店管理和文化旅游、游客与市场四个方向比较集中(图 1)。

调查表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向有两个特点:第一,从总量上看,旅游规划与开发类占比例30以上,第二是结合旅游发展趋势,旅游转型、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等方面。在选题方向上之所以产生这两个特点的原因有:第一,学生在论文选题上习惯趋易避难。对于选择在哪个研究方向上撰写论文,学生一般选择自己在实习和课堂教师提到的方向,也有跟随指导老师的兴趣爱好、研究方向进行选择,也喜欢选择自己熟悉的地方多、撰写论文容易的方向进行选题。第二,随着旅游发展,尤其是江西提出建设旅游强省的目标,提出江西风景独好的宣传口号,各地把旅游产业作为重要支柱性产业、绿色产业来发展,也为学生自主选题提供了素材和案例。

(二)论文选题来源分析

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来源体现了学生选题的主动性与被动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论文选题来源基本上共四种来源:教师指定内容、结合实习内容、结合教师科研课题内容和学生结合课程自拟内容。

调查表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向的特点有:第一,在教师指定内容选题是学生论文的主要选题来源;第二,结合实习选题内容是新的增长点。由于地方本科院校教师获得省级及以上课题不多,加上本科生没有经过科研的训练,尽管也有学生喜欢跟老师做科研课题,但大部分学生只知道按指导教师的要求去做,根本不愿独立思考。所以,课题选题前些年从要是老师指定题目为主,近些年随着老师的课题也多起来,比例也逐渐增大;尤其学院从2007年开始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本科生实践教学比例达到30%以上,除了毕业实习,还有课内实训、校内实训、6个月的教学定岗实习等。学生能够结合实习遇到的问题和现象进行选题,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意义。

(三)研究区域的界定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有针对大尺度如中国、省域,也有中观尺度的市域、县域,甚至有小尺度的村庄、公园、景区等。从表2可知,学生选题还是倾向于小范围的研究区域,以县域及以下为研究范围的比例最高为 45.5%,但近年来全国区域及省域研究论文的数量和比例变化不大。主要原因是学生在选题上往往落入题目越大越好写,并认为论文题目选大一点,资料也好搜集;选择小的题目,研究成果相对少,可参考的资料少,考察调研花的时间多,写作难度相对大。

三、以问题为导向选题的建议

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应该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创新思维应从问题开始,问题的起点是“疑”。所以选题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唤起学生自觉学习,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发现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的重要方式。

(一)问题导向的论文选题,有利于促进学生多思考、多动脑

问题导向的论文选题通过以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为主的教学实习,对锻炼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大有益处。如学生在酒店实习,发现人员流动比较大,留不住专业人才的现象。经过思考和积极讨论,很快就能够理解和找到其中的原因以及应对策略。

(二)问题导向的论文选题,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培养

问题导向的论文选题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选题方式,老师的角色是设计问题,组织讨论,进而启迪学生的心智,激发学生的潜能,更好完成论文。如庐山好汉坡下的乡村农家乐规范经营的问题,首先带学生到研究点进行调研,让他们感受到为何要规范?从哪些方面来规范?有何好的建议与对策。

(三)问题导向的论文选题,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科学问题的欲望

第4篇:旅行毕业总结范文

关键词:地方高校;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模式

近五年来,湖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招生、就业的调研结果显示,湖南省共约50所高校开设有旅游管理专业,虽然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在85%以上,但毕业三年内,对口就业流失率也在85%以上,这就是说,旅游的大学生毕业三年后留在旅游企业工作的不到10%。主要通病是缺乏职业意识、专业能力,眼高手低,不愿意从基层做起,而学生到旅游景区去实习,时间长达半年,但多数学生只能在景区售票,对这个行业缺乏全面的实践把握,这种情况也降低了毕业生就业的热情。据初步估计,目前中国实际需要旅游专业人才达800万人,每年缺口至少200万,今后每年还将以20万的速度递增[1],因此,培养新型的专业人才是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

一、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

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核心内容是以职业经理人为目标导向,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载体,兼顾理论教育有先进性和产业实践的创新性,培养符合现代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具有必备的管理意识、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后能直接进入管理岗位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它区别于高职的技能型定位,也不同于旅游硕士的研究型定位,也就是说在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层次上,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从“理论型”学者变成“实用型”专家,通过我们的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运行机制,把在校学生“催熟”成为一个“具有责任心、专业性,具有管理能力及职业精神”的“准职业经理人。”这些内容的最终落着点是培养旅游行业的职业经理人。其中:(1)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方向:培养酒店中、基层管理者;(2)旅游管理专业旅行社管理专业方向:培养旅行社经理、优秀导游员;(3)旅游管理专业景区规划与管理专业方向:培养景区中、基层管理者和规划专业人才[2]。

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达到一个目标:即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三赢的目标。通过校企合作,能进一步扩大并加强旅游院校与各地旅游企业的合作,真正做到“双需、双赢、互动”,共同发展。旅游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条件,为毕业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实训结束后,全面评估考核每个学生的实践技能及工作表现,并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提出期望目标。学校结合实训指导教师的意见及学生的自我评估调整培养方案,做到因材施教。对在实训过程中出现的带有共性的问题,则通过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计划来解决。同时学校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及旅游企业的管理专家对教学改革与建设提出意见并直接参与学校专业课程设置及专业教学改革。学校为旅游企业培训员工,提供管理咨询,帮助企业开展市场调研,共同开发新产品等。此外,旅游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计划地向旅游院校提出研究课题,这些研究课题可以包括不同的层次:一是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二是企业根据对市场的分析提出的对旅游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三是为了保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而需要的前沿性研究课题。

二、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对策

1.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双需双赢”实践教学模式建设方案,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旅游产业背景下,业态表现是多元的。不同类型的旅游企业如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车船公司、休闲娱乐公司等,有其不同的经营特点和管理规律,它们在经营和管理上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用“旅游管理”这一专业的知识结构培养和塑造的旅游专业学生,难以达到不同类型的旅游企业。专业管理人才能力的需要。为此,我们细分为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和景区规划与管理三个专业方向,分别与不同类型的旅游企业建立工学结合教学实习基地,以培养适应旅游业不同类型企业的职业经理人。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在衡阳市有八个挂牌的实习基地,学生的大部分实习能在校外实习基地完成。同时在珠海、桂林、长沙和张家界各建立了一个实习基地。转贴于

2.工学结合、校企联姻,加速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聘请企业著名高管或旅游局领导为专业老师,讲授专业课。近年来我们已经聘请了谢儒生(耒阳市主管理旅游的市委正县级干部)、黎才发(常宁市主管理旅游的副市长)、尹同君(衡阳市物价局局长)、彭幼平(衡阳市旅游局局长)、危小明(衡阳市旅游局副局长)、邓衡午(雁城宾馆总经理)和李清河(蔡伦竹海风景区管理委会主任)作我们的专业课教师。二是试行大学生导师制,外聘企业精英当职业导师,如2009年我们就聘请了谭曦(园林工程师,衡阳市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雁峰区桂竹山庄总经理)、邓衡午(高级经济师,雁城宾馆总经理)、陈冬平(副研究员,鸟类专家,江口鸟洲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主任)等旅游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为学生毕业论文的副导师,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为此,我们进行了旅游管理毕业论文的改革。针对目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重理论、重企业日常业务和管理实践操作,而忽视了旅游产品的营销管理和营销策划的现状,我院首先在2006级毕业生中启动了毕业设计这一教改创新模式。这一模式主要是参照理工科院校的毕业设计思路,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提出的创新式实践教学活动。它主要是利用本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外聘导师与优秀学生组成策划团队,结合旅游专业特点,与某一旅游企业合作,通过市场调查,运用所学专业知识,针对旅游企业及市场现状,设计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产品营销方案,为旅游企业开展旅游产品营销活动提供思路和决策依据。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不仅仅是要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动手和创造能力,尤其对企业而言,迫切需要那些能够直接参与或较快适应企业经营活动的高素质人才。旅游管理专业要想满足社会对这种应用型旅游职业经理人的需求,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难以完成的,所以毕业设计作为一种重要方式被引入旅游专业的毕业实习过程,其作用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毕业设计恰恰是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所提出的一项将社会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活动,既可以使学生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增强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使旅游学生更好地具备了旅游企业发展所需求的素质。

3.在校企合作办学的目的上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羸的目标。为了与签约企业建立紧密良好的实质性合作关系,开展深度合作项目,我们坚持“边合作、边总结、边完善”的原则,发挥教师积极性,要求教师与企业挂钩,实行“一教师一基地”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深入挖掘校企合作潜力,寻求校企合作结合点,设计学校、学生、企业三赢的合作模式,并且定期开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水平的评比工作,对合作层次较高、合作内容较深、合作成绩突出的基地,奖励基地建设教师。通过教师与基地挂钩、基地建设与教师奖励挂钩等制度,激发了教师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水平,拓宽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4.教学(或学习)+科研+实践的模式。对学生而言,实行“学习+科研+实践”模式,积极推进学生学研结合、学社结合。为经济建设服务,是产学研结合的目的。为此,应积极推进学生学研结合、学社结合,鼓励学生加强研究性学习,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充实和提高技能。具体做法: 一是学研结合建设旅游素质拓展中心。二是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三是成立公关旅游协会、组织社团,开展各种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活动。对教师而言,实行“教学+科研+实践”模式。具体做法: 一是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结合经济发展实际,充实教学内容。三是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提高科研质量,为教学服务。

5.建立旅游专业学生素质拓展中心。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十分重要。为此,湖南工学院旅游专业专门成立了旅游专业素质拓展中心。该中心制定了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和管理措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相对稳定的院外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将知识、能力、技能有机结合,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这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适应了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要。

6.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打造“双师型”队伍。2006—2010年共引进博士教师4名;派出专任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者9名。在继续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职业性特色,增强适应性,提高质量效益。

7.围绕实践课程内容改革,加强教材建设。近年来,我院教师主编了六部旅游管理学教材,其中《旅游政策法规划》教材已入选十一五高校规划教材,《旅游文化学原理》科学出版社出版。目前我院陈国生教授承担教育部十二五规划教材《旅游文化学》和教育部首批旅游专业硕士生教材《旅游社会学》的主编任务。

8.紧扣职业经理人培养目标,以“合作共建”思路创新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基地的优势,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所要追求的目标。因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水平高,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形成专业优势和特色,为此,湖南工学院以“合作共建”基地的形式建设了衡阳地球村旅游规划与设计公司、好运来旅行社、神州之行旅行社等控股型基地;桂竹景区(省级现代生态农业示范点)、耒阳市蔡伦竹海风景区和耒阳大皮江生态旅游山庄等合作共建基地;神龙大酒店、雁城宾馆、珠海昌安酒店集团等实践教学基地。如桂竹景区是湖南工学院旅游研究所和桂竹旅游有限公司共建的基地,根据双方签署的合作协议,旅游研究所和桂竹旅游有限公司共同建设桂竹景区,景区将负责硬件设施开发、建设等方面,院校将参与规划、管理、营销、服务培训等软件建设。这种合作共建”基地的形式在湖南尚属首例。

参考文献

第5篇:旅行毕业总结范文

关键词:旅游管理情景训练 互动式教学实践经验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社会应用性、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这就意味着学生要有主动学习的能力,但是由于学校学习气氛不浓,受社会习气影响大,特别是有些学校在校风、学风方面都缺乏历练,教师在教学方面存在偏差,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都最终导致教学质量的低下,并出现教学质量和人才输出质量的恶性循环,因此学校必须加强学风建设和教师队伍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习能力和积极性,为旅游人才市场培养能开疆扩土的尖兵型人才。

1.结合实际调整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一直是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高等学校要培养合格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一定要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向。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坚持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辩证统一,面向旅游单位,培养具备扎实基础知识、较强操作能力、良好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的专业化人才。鉴于旅游教育是一种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因而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准确理解管理人才的内涵,要让学生理解: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管理人员,首先必须要熟悉基层工作,具备良好的业务能力。在工作之初不要有不切实际、盲目攀比的心态。所以,在课程设置上要突出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型特点,从而有利于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既给学生奠定扎实而深厚的理论基础,又能让学生拥有较强的实践技能,以满足用人单位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

2.加强旅游职业语言的情景训练

旅游行业招聘的过程短则数个小时,长则最多几周时间。动态性的工作环境和耐压性的工作特点要求毕业生能够在很短的面试时间里展示出自己的整体特点,突出性格特征,能够在数周的现有工作岗位上承受旅游行业节奏快、频率高、效率好的工作要求,这就要求毕业生在求职前需要进行相应的职业语言的情景训练。通常情况下,不同场景的职业语言训练能够迅速帮助毕业生模拟不同工作岗位环境,通过语言的展示沟通熟悉旅游业招聘的语言习惯和工作作风,从而在面试中积极自信的面对语言交流考察;其次,职业语言的情景训练还有助于毕业生模拟工作环境,旅游业相关工作岗位的最大特点就是语言沟通,通过语言环境的训练本身就是对工作场景的训练,能够帮助毕业生在数周的实习过程中以沉着冷静的心态面对各类实际问题。

3.加强互动式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只注重教师的“教”,而置学生的“学”于不顾。素质教学更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教学实践看,与传统教学相比,互动式教学主要有以下优点:首先互动式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处在积极的状态之中,达到课堂教学中培养和煅炼学生的目的。其次,互动式教学注重立足现实,对于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学生可以发表个人意见,与教师进行讨论,在讨论时教师及时对学生给予引导,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丰富相关行业岗位的实践经验

由于旅游管理培养的是应用型的管理人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旅游本科教育既缺乏基本的服务技能模拟实验室,更没有像瑞士洛桑等国外旅游院校“前院后店式”的办学条件,因此实践教学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非常重要。实践教学不仅能够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使课堂所学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旅游行业对于毕业生的实践经验要求较高,毕业生可以把握旅游行业工作的岗位特点和要求提前进入相应的工作环境和岗位进行实习实践,如果临近就业,没有太多的时间进行工作周期较长的实践时,可以采取岗位实践培训,即在没有劳动报酬的前提下寻找多个不同旅游行业的工作岗位,例如,做三天导游实习,跟一个省内区域团;做三天旅游咨询销售,了解相关工作渠道;做三天旅游产品设计等等,在这个过程中,认真记录每一个工作细节中的问题和体会,事后归纳总结心得,这对于求职中相关问题的应对可以起到良好的帮助作用。

5.突显应对突发问题的决策能力

如果能够通过相关工作岗位的实践和实习,体会突发问题从产生到结果的过程能够提升自身的紧急应对能力,如果临近求职,没有相应的实践经验,最好的方式就是善于总结前人的工作经历和心得,寻找相应的导游工作日志或工作心得,通过自身归纳和总结分类分析,模拟相应环境,增强自身的认知能力,在整个求职过程中,凸显出自己对于突发事件应对的感受理解,可以帮助毕业生塑造良好的协调决策形象,增强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实力。旅游管理类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应该通过较好的语言素质来积极展现自身的工作心态和协调沟通能力,通过沉着冷静的工作执行力展示自身坚强的心理素质和问题应对能力,从而提升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寻求更好的工作职业平台和发展方向。

第6篇:旅行毕业总结范文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高速发展,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旅游行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大量剧增。目前,各教育层次相继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来满足市场对该行业人才的需求,包括许多独立学院。然而研究发现,用人单位对于高校输送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并不满意。许多企业认为这些本科生在职业素养、实践与动手能力等方面存在许多不足。目前,广西共有19所本科院校面临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局面(包括8所独立学院)。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以下简称“相思湖学院”)创立于2002年4月,现正积极将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试点方式由“专业集群转型方式”向“学校整体转型方式”转变,以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

在此背景下,论文以相思湖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旅游管理专业2010-2014届旅游管理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开展就业竞争力状况的研究调查工作,拟为推动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提高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建构独具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二、问卷调查基本情况分析

在2016年11月-12月期间,总共向我院343位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发放了343份调查问卷,回收178份,有效问卷178份,有效回收率为51.9%。其中2010届毕业生占10.67%、2011届毕业生占19.66%、2012届毕业生占19.1%、2013届毕业生占24.72%、2014届毕业生占25.84%;旅游管理方向占71.91%,酒店管理占28.09%,其中还有同学同时选择3+1二外(a.泰语、b.印尼语、c.越南语、d.老挝语、e.其他)学习的毕业生占79.21%。男女比例分别为20.79%,79.21%。问卷调查主要从“毕业生基本信息、就业情况调查、专业设置意见”等三个方面进行调查。其中就业调查主要包括工作单位、岗位、选择该行业原因、薪酬等方面。此外,178位毕业生中,有7名选择读研深造,所以该7人不记入就业调查范围。

三、相思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

(一)旅游管理学生就业竞争优势

1.综合素质较高,具有一定发展潜力

根据调查,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毕业2-6年内成为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比率以此为2010届占75.34%、2011届占52.63%、2012届占40%、2013屆占37.5%、2014届占21.95%,这说明我院学生综合素质较高,能够在基层经过一段时间磨练之后,有能力胜任相应的管理岗位,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2.学习能力较强,岗位适应度高

首先,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积极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比如导游证、人力资源证、会计证、大学英语四级/六级证书、计算机一级/二级证书、驾驶证、普通话等级证书等。学生获得证书能力强,能够从事除了旅游行业之外的其他行业,比如人力资源、会计、金融、教师类等。学生学习基础好,学习能力较强,四六级考试通过率相对其他三本院校而言较高;学生毕业后积极报考公务员考试,目前在政府机构工作的毕业生14.62%;此外,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选择考研的人数为总专业人数的5%左右,在本次调查中读研人数占到总调查人数的4%。

3.“3+1”小语种培养模式初见成效,优势明显

我院3+1小语种培养模式,让学生不仅掌握了旅游管理相关的知识,还增加了一项外语技能,相对全国其他院校的旅游管理学生而言具有明显的优势。学生能够将小语种与旅游业结合,填补旅游行业小语种紧缺的空白;此外,还能从事与非旅游企业的小语种相关工作。从调查来看,目前12%的毕业生从事与小语种相关的工作,主要集中于翻译、外教等岗位。

4.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及创业能力

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提高是推动创新型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需要。在被调查毕业生中,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有2.34%的毕业生正在进行自主创业。这些毕业生能够积极努力的在自主创业路上探索,是不可忽视的一种竞争优势。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竞争劣势

1.动手能力不够,实践能力不强

由于我院建校历史较短,旅游实训室的建设较为滞后,在2011年以前,我系旅游实训室使用效率很低,主要原因就是专业教师只专注于理论方面的教学,对于酒店摆台、铺床等实践操作能力并不重视,导致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不足。而在校友调查中,84.8%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理论太多,实践太少;47.37%表示实习过程监督力度不够,实习走过场;45.61%实训设施基础差,利用率低。这一调查结果正证实了这一点,不过,目前我院也已经开逐步改进实践教学方面的不足。

2.与旅游相关岗位的适应环境能力较差

许多独立学院的学生家境较为优越,缺乏吃苦精神,不愿从基层干起。旅游企业在安排毕业生岗位时一般都是将本科生与高职、甚至中职生一起安排在企业一线基层,如餐饮服务员、前台接待员、礼宾员、宴会服务员等,一线岗位的艰辛让许多毕业生难以适应;在调查中24.56%的毕业生因为工作强度大而未选择与从事与旅游相关的行业。此外,旅游行业的岗位晋升需要更多的实践积累,许多本科生表示,在就业时其上司的年龄包括学历都比他们低,内心有些难以平衡,上司的一些作法自己很难认同,导致在处理与上司的关系时很被动;于是纷纷跳槽改行。

3.自身定位不明确,缺乏旅游职业认同感

在前面的调查中,68.42%的毕业生未从事与旅游相关的行业足以说明部分的学生对于旅游相关职业缺乏一定的认同感,内心不喜欢从事旅游相关的工作。而40%左右的学生一开始选择了专业对口的旅游工作,但是人数却逐年流失,除了缺乏旅游职业认同感之外,学生自身定位不明确也是一个原因之一。虽然旅游管理本科层次的培养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旅游企业中高级管理人才。但如上文所述,旅游行业实践性强,要做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不仅需要管理理论知识,更需要有在实践中培养相关的综合素质。但许多学生无法忍受在基层的几年锻炼,看不到自己未来的一个职业发展空间,进而放弃了在本行业继续奋斗的毅力。

四、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议

(一)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1.突出基础课程教学

目前,旅游学、旅游管理学、旅游经济学、旅游地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社会学、旅游市场学七门课是国外旅游院校普及开设的基础理论性课程。但我院目前所有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的公共专业课程只有“旅游学概论、导游业务、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心理学”,在基础课程上开设得较少,导致学生在学科基础知识的把握上并不扎实。因此,在后期的人才培养方案当中,应该加强基础课程的设置。

2.不可忽视综合素质的拓展

在毕业校友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胜任了许多与旅游行业联系不大的工作,这得益于我们学院在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增加了较多依托经济类和管理类的学科基础课,比如管理学、会计学、应用文写作等,而毕业的校友有77.19%的人认为我们在今后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拓展。此外,应结合互联网+背景,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能力。

3.坚持“3+1”培养模式,重视外语及计算机能力的培养

毕业生所在企业对于员工知识要求的重要四项中,语言或写作知识占49.71%,计算机知识占46.78%,英语或第二外语占32.16%、企业管理知识占35.67%;可见我院坚持“3+1”培养模式是学院有别的同类院校的特色所在(学生入学后,可自由选择1门外语进行系统化学习,3年在国内学习,1年在语言对象国学习),而加强外语水平、计算机能力的培养也是课程改革中不可忽视的,特别是英语口语交流以及一些基础的计算机软件操作,如office、PPT、Photoshop、CorelDraw等都应该进行基本的掌握。

(二)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操作技能

在毕业生调查中,60.8%的学生认为旅游专业学生应该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实践教学环节,侧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首先,还应充分依托学院的资源,在我院形体房、旅游实训室、调酒实训室等实习基地进行教学课程的技能训练;第二,主动与旅游企业合作,积极在校外实践基地进行教学活动,提高和增强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第三,鼓励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的同时,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积极各类“导游比赛”“饭店技能操作大赛”等比赛。第四,鼓励学生积极考取导游人员资格证书、饭店岗位技能证书等相关职业证书。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流师资队伍

在毕业生调查中38.01%认为应该提高师资力量水平,36.84%认为本专业在办学中存在师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这表明本专业教师在教学能力,专业能力上还有待加强。目前,我院已经出台了相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也积极通过引进高素质人才、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培训、建立兼职教师队伍等方法来增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四)突出職业教育,做好就业指导

首先,从学生入校开始,就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忠诚度,通过课堂、实践教学、校企合作等形式让同学尽早进入职业角色的体验中,使其毕业后对从事的行业有一定了解,能够对其职业长远发展的规划。

第7篇:旅行毕业总结范文

关键词:

高职;旅游管理;“S”型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

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2008102

旅游业是新兴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容量大,关联带动性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深刻地影响着世界旅游业的发展轨迹,打破了原有的旅游市场格局,旅游市场的供求内容发生了实质性变化。旅游产业发展变化的新趋势对于旅游人才提出了崭新的要求,仅具备传统知识结构和服务技能的旅游从业人员将难以适应旅游新形势的变化。旅游人才结构迫切需要调整,具备过硬理论知识功底、扎实旅游服务技能和良好职业素养的旅游职业人才需求极大。人才需求的变化向旅游职业教育发出了新的信号:旅游产业发展必须培育一支高素质、复合型、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队伍。

1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高职教育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包括专业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应培养既具有大专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三型”人才。

此外,由于旅游产品具有无形性和不可重复性特点,用人单位对旅游人才需求量大,对其职业技能关注度高,希望毕业生能够直接从学校步入工作岗位,或是经过短时间培训后能够迅速胜任。传统的旅游人才培养目标已难以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发展趋势,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用工需求给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旅游专业毕业生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专业技能,也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兼具较强的初岗适应能力和较好的岗位迁移能力的“S”型专业人才。

2“S”型旅游专业人才的特点

“S”型旅游专业人才不同于简单的“知识+技能”型人才,也不等同于“具备必需够用的专业知识和较强动手能力”的专业毕业生,而是兼具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胜任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人才。较之传统高职毕业生,“S”型旅游专业人才呈现出新的特点:

第一,职业认同感更强,职业生涯规划更明确。

截至2011年年底,全国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设旅游相关院(系)或旅游相关专业的院校)共计 2208所,其中高等院校1115所,中等职业学校1093所。2011年全国旅游院校旅游相关专业毕业生总数为31.92万人,其中高等旅游院校毕业生数为15.97万人,占毕业生总数的50.04%。然而在调查中发现,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普遍存在低进入率和高流失率的问题,尤其是在就业前3年,部分地区流失率高达90%。

分析毕业生流失的原因,主要是职业认同感不强,职业生涯规划模糊所致,因此毕业生对从事旅游业的前景缺乏信心和兴趣,“高付出低回报”、“青春饭”等认知误区普遍存在。此外,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需求脱节,也是导致毕业生“无所适从”的关键原因。

“S”型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入学之初即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通过专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专业活动的开展、职业生涯规划量身定制等途径,增强学生对旅游行业的了解,增加学生对口就业或创业的信心。

“S”型旅游专业人才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致呈两条主线,即:“基层服务人员——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的管理之路和“业务新手——业务熟手——业务能手——业务精英”的技术之路。两条主线均能帮助学生实现中长期职业规划,延伸其就业链条,从而帮助学生明确发展目标、增强就业信心,降低跨行业转岗的比率。

第二,知识面更广博,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更深入。

一般而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三部分构成。其中公共基础课是不同专业的共性课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是体现专业区别的课程。而通过横向调查比较发现,同样是旅游管理专业,不同院校依据自身设置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也不尽相同,主要体现在方向各有侧重、内容各有取舍、学时各有长短、形式各有千秋。但总体看来,均围绕岗位标准和执业规范设置。

“S”型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摒弃传统教育课程设置模式,遵循“自然人——社会人——职业人”发展规律对专业学生的知识面进行重构。依据旅游行业岗位特点和人才要求,一方面不断拓展学生知识面,力求“见多识广”,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在专业实践中主动思考总结,力求“举一反三”。

第三,专业技术能力更过硬,自主学习能力更突出。

“S”型旅游专业人才不是仅通过强化培训的熟练员工,而是具备主动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职业人,在熟练掌握相应岗位实操技能的同时,能够随时根据工作需要开展自我学习和业务提升,以满足客人个性化需求,顺应行业发展趋势。

3“S”型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

对高职毕业生理论掌握的要求,应该以适应未来新出现的职业岗位或某一岗位群对人才的要求为依据,而不应仅仅局限于现在通行的说法“够用”。理论功底深厚,可以为学生的终身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高职生不仅是职业型人才,更应成为素质型人才,即拥有良好的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及身体素质。此外,旅游行业的特殊性也要求学生具备较广的知识面和较高的文化程度。因此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要求的旅游专业人才,需要同时具备“S”型意识、“S”型知识和“S”型技能。

3.1培养“S”型意识

3.1.1服务意识(Service Consciousness)

服务意识是指企业全体员工在与一切企业利益相关的人或企业的交往中所体现的为其提供热情、周到、主动的服务的欲望和意识。即自觉主动做好服务工作的一种观念和愿望,它发自服务人员的内心,可以通过培养、训练而成。

对学生进行服务意识教育,就是要通过开展课程教学和专业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让学生明确目标和责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荣辱观,让学生以热情高质的服务为荣,树立自发、主动的服务意愿。

3.1.2微笑意识(Smiling Consciousness)

微笑意识是指旅游专业人才在提供服务时,要做到微笑迎客、友善对客、悉心帮客。微笑意识不仅是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礼仪规范,也是服务人员友善态度的外在表现,是拉近人际距离、建立良好客服关系的有效手段,更是高品质服务的基本要求。

微笑意识的培养,首先要让学生认可所属行业和岗位的价值,以平常心对待自己的专业学习和工作;其次,要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务实的作风;再次,要通过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帮学生养成自信、乐观、阳光的心态。

3.1.3安全意识(Safety Consciousness)

安全意识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生产必须安全的观念,也即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对各种可能伤害自己或他人的外在环境条件的戒备和警觉心理。

异地性是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之一,由于旅游产品的生产、销售、消费具有同一性,因此旅游活动要顺利开展,就必须完成参与人员的异地运输。此外,由于游览活动本身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也要求从业人员始终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先”的思想意识,确保宾客、企业和个人自身利益得以保障。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有针对性的安全意识教育、突发事件处理训练、紧急演练等形式,让安全意识深刻根植于专业学生思想认识之中。

3.2传授“S”型知识

3.2.1专业知识(Specialty Knowledge)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可划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是专业基础知识,包括旅游业基本知识、管理基本知识、旅游行业特点及发展趋势等;第二部分是专业核心知识,包括与旅游景区、旅行社、导游、旅游休闲、旅游饭店相关的一系列理论知识;第三部分是专业拓展知识,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开阔眼界,如少数民族民俗、客源国概况等知识。

3.2.2社会知识(Social Knowledge)

礼仪规范、沟通技巧、人际交往法则、创业理财等知识能够帮助高职旅游专业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更顺利地开展工作,提升学生社会生存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工作效果的优化。

3.2.3科学知识(Scientific Knowledge)

由于旅游活动具有异地性、季节性特点,同时伴随着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因而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急救知识、健康饮食、心理知识和旅游活动科普知识,以备不时之需。

3.3训练“S”型技能

3.3.1标准技能(Standardized Skill)

高职旅游专业学生首先应根据国家制定的相关职业标准进行规范化训练,如《导游服务质量标准》、《旅行社接待服务质量规范》、《餐厅服务员国家职业标准》等。职业标准、质量规范是对旅游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是其从事职业活动、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以及用人单位录用、使用人员的基本依据,也是衡量从业人员工作效果的重要标尺。

3.3.2个人专长(Special Skill)

歌唱、舞蹈、演讲、写作、琴棋书画、电脑技术、运动特长等让自己区别于他人的单项或多项技能,都可以成为高职旅游专业学生打造自身特色、提升个体吸引力的个人专长,并成为毕业生核心竞争优势的组成部分。

3.3.3学习技能(Study Skill)

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竞争力的高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注重培养专业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技能,帮其牢固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和终身学习的理念,让学生更主动、更迅速、更持久地学习,也应成为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关注的焦点。

总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应紧密结合行业发展态势和人才需求变化,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不断优化培养模式,适时调整课程体系,以顺应行业发展需要,培育一支高素质、复合型、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罗达丽.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措施初探——基于市场导向角度[J].技术与市场,2008,(10).

[2]薛兵旺.关于实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08,(1).

第8篇:旅行毕业总结范文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质性方法,分两个阶段展开。第一个阶段,为了解旅游本科专业课程结构,根究中国国家旅游研究院的《中国旅游教育机构统计报告》,选定61所在2000年前设置旅游学院的大学为研究样本,从这些大学官方网站收集到48份本科教学大纲,根据Ring[5]与吴必虎和黎筱筱[6]的学科分类对48份旅游教学计划进行内容分析。第二个阶段,为理解中国旅游管理本科课程设计过程及面临的问题,对资深旅游教育者进行深度访谈。首先根据国内外文献设计访谈提纲,涉及专业发展历史、课程开设状况、课程评估机制、专业之间的异同、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根据大学旅游本科专业开办的历史、学界认可度及其知名度以及区域分布选择北京、天津、大连、上海、广州、重庆等地区10所大学作为便利抽样的样本。首先通过邮件寄发邀请信给这10所大学的旅游学院院长,邀请他们本人或指派一个合适的人接受大约45分钟的面对面的深度访谈,有7个大学愿意接受访谈。本研究所有受访者均为在旅游领域有十余年教研经验的教授,都参与过或者现在仍直接参与所在学院的课程设计,因此本研究的深度访谈仍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访谈获得受访者同意后进行了录音。访谈结束后立即对访谈资料进行第一轮的手工编码,把编码的结果与誊录好的访谈文稿发给受访者进行审查,对经过审查的资料进行第二轮的编码作为最终分析使用。深度访谈的同时收集7所大学旅游专业教学计划,旨在比较他们在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组成方面的异同。

二、实证结果

1. 旅游本科课程的构成与培养目标

我国旅游本科专业课程的内容构成主要分为三大块――管理课程、旅游课程与会展课程(见表1),其中管理课程是主要部分,所占比例最高。在48个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管理课程所占比例达42.8%,所有6个酒店专业中所占比例达到73.8%,10个会议经济管理专业中所占比例为32.8%。像饭店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管理学、餐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危机管理与财务管理等都归为管理课程。同时,旅游规划、旅行社管理与生态旅游专业核心课程主要为旅游业方面的,其旅游课程在课程总数中所占比例各为53.7%、34.8% 与 88%。但是即使这些课程在旅游课程名目下,有些仍偏向旅游地理学科,比如旅游规划专业开设的区域旅游规划、城乡旅游规划与计算机扶助旅游制图,生态旅游专业开设的旅游生态学、旅游景观生态学与旅游林学等课程。由于中国旅游管理专业属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工商管理一级学科所要求开设的核心课程必须开设出,所以管理类课程所在比例就非常高。20世纪90年代国家鼓励发展旅游教育,一些历史、地理、语言、社会学等学院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并促进学院创收纷纷开设旅游专业,尽管专业名称相同,但是他们的师资基本上没有太大变化,这样就使某些专业开设的课程具有明显的原有学科的痕迹。由课程大纲内容分析可以发现会议展览与奖励旅游是中国旅游本科教育中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在所有旅游专业中占课程总数的比例为0―5.6%。

旅游本科课程培养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三种类型――沟通技能、服务礼仪与计算机使用,还有少量的学校培养摄影、茶道与自我阅读等能力,但是其他重要的个人技能,比如个人发展、跨文化交流、团队工作与问题解决能力、社会与个人责任方面的知识很少出现在课程计划中。其次,旅游本科课程强调语言能力。不管在中国还是其他很多国家旅游课程中都强调语言能力,绝大部分专业都至少提供一门旅游专业英语课程,有些还提供第二外语作为选修课,种类广泛的语言课程也支持了强调外语的观点:很多大学提供涵盖听说读写至少2个方面的英语课程,有些甚至还把口译作为主要选修课。另外,中国旅游课程对科研方法训练不足。72所院校中只有5所院校提供研究方法方面的课程,三所院校是旅游研究外文文献,其他两所是研究方法与设计,在课程总数的比例为0―1.3%。研究方法课程较低的比例反映了中国旅游本科教育中对科研训练的不足。

2.旅游专业课程设计过程

有4位受访者说他们有一定的规定,隔年修改教学计划并且当准备开设新专业或方向的时候或者增删课程的时候需要经过一个组织良好的程序,通常由学院院长与教授组成一个教学委员会,当决定修改专业计划的时候就召开一个会议。有时候,当教师希望开设或取消某一课程的时候,他(她)要提交一个论证报告或申请,并且由教学委员会讨论。教学委员会把会议决议上报给校教学委员会以表明接收了这种修改。另三所大学的受访者说,尽管当他们决定修改教学计划的时候有一定的程序执行,但是往往由院长或教学院长基于他们个人对旅游业发展变化的认识或教学需要进行修改。

对课程设计过程的访谈结果显示,政府与教育者是课程的决策者并且旅游本科课程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业界、在校学生或校友――偶尔参与这个决策过程。只有一个受访者提到他们当开始开设一个新专业高尔夫球管理时试着探寻业界的期望并且与业界人士进行沟通,并且最终从这种沟通中获益良多。因为他们认识到业界对本科生的期望是具有更多的运动管理的知识而不是操作知识,否则基于当前的师资与现有资源他们不可能获得这种认识并且不符合学院既有的教学与研究方向。最终学院考虑到现有的体制与教学资源把业界需要的高尔夫球管理变通为俱乐部管理。三个受访者承认在现有实践下,即使有必要,其他利益相关者也很少能够参与课程设计过程。另一个受访者反映,公立大学甚至没有认识到诸如业界和学生也是利益相关者。因为官方对高等教育机构的评价准则几乎是纯学术的,旅游专业也无不例外,即使旅游学被认为是一种应用性的社会科学并且需要与实践紧密联系。

3. 旅游本科课程设计面临的问题

首先,缺少旅游课程评价与总体质量标准。当问到对中国旅游本科课程的评估与质量标准时,受访者说基本上没有一个专门针对旅游课程的相关标准。

其次,师资紧缺,实习机会缺乏。师资紧缺是7位受访者共同反映的问题,由于没有合格的教员,一些想开设的课程没有开出来。另一个例子就是由于师资缺乏,一名讲师一个学期主讲多门课程,即使有些课程脱离了他们的学术专长。对教师学历的高要求也被认为是师资缺乏的一个原因,有些实践课程或管理层次的课程如果由具有业界经验的教师讲授效果可能更好,但是在我国那些具有实践经验的人通常没有获得较高学历,所以不能在旅游本科教育机构谋取一个教职,这也从某种程度上降低了课程质量。由于用人单位喜欢聘用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毕业生,如果旅游本科生在毕业前没有积累足够的实践经验,那么用人单位的这种偏好就会进一步影响到本科生毕业后的就业。

最后,学科定位影响课程设计。现在旅游管理是在管理学目录下,制约了旅游学科的发展,因而也影响旅游本科教育以及课程设计。当旅游业在1978年起步的时候当时中国政府决定促进入境旅游的发展以赚取外汇,旅游专业最初设置在经济学目录下。当兴办旅游企业后如何管理旅游与饭店企业的开始出现,因而教育部1998年高校专业目录调整的时候决定把旅游专业设置在管理学目录下以响应这种需要。但是随着中国旅游业在过去十年里的发展,休闲与游憩开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部分,与此同时,休闲研究、旅游社会学与旅游人类学逐渐出现在旅游本科课程中,但是考虑到只有2年的主要课程的学习时间,还要留出来半年到一年给实习与论文写作,其实只剩下一年到一年半的专业课程学习时间,如此短的时间造成很多课程无法开设。

4. 不同高校旅游本科课程设计的比较

专业培养计划显示,绝大部分教学与专业培养目标是按照教育部相关规定与指南制定的。教学计划里面都有相应的运营与管理技能、实务与理论能力方面的类似要求,同样也强调对旅游本科学习打下多学科与跨学科的知识基础。但是,就期望毕业生担任的职位与职业要求的表述方面,每一个专业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差异的。比如南方某大学的会展专业预期他们的学生毕业后从事会展业的规划、营销与公共关系、谈判、经营与收益管理方面的工作。另一个例子是西南某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与酒店管理两个专业在培养目标方面也有差异。对旅游管理的专业培养要求是了解营销、文化与旅游业,能够从事调查、制作计划与促销,擅长写作、数理统计与信息工作;酒店管理对学生的要求是了解管理、文化与商业,能够制定计划,胜任服务与宣传工作,擅长外语、信息技术与沟通工作。同时,某财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要求他们的学生能够从事定性与定量研究,基本了解国际酒店与旅游业实务,也要求他们的毕业生遵守工作道德规范,这一点在其他的专业目标与要求里面没有发现。东部某师范大学要求他们的毕业生胜任旅游行政与企业管理中的高级职位,同时希望他们的学生能够寻找研究缺口,利用可能的研究方法从事调查并且写出可以汇报的研究结果。

开设课程方面,我国旅游本科课程主要是由两个部分组成――通选课与专业课,尽管在专业课下面可能会有不同的单元,比如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专业课的比例比通选课大,占到所有课程总数的50%以上。在西南某师范大学与某财经大学,将毕业论文、实习与社会实践单列,而东部某师范大学与南方某大学则包括在专业课单元里面。四个专业计划里面毕业论文大约都占到毕业要求学分的3%~4%,而社会实践所占的比例在每个教学计划里面都不同,从2.5%到8.2%不等。西南某师范大学分配给社会实践的学分是毕业论文的2倍多,某财经大学教学计划分配给实习与实地研究的学分也比毕业论文多。南方某大学在实习与毕业论文分配的学分一样多,东部某师范大学分配给毕业论文的学分比实习的更多(6∶4)。在四学年里面,对毕业学分的要求从155―180个学分。

旅游本科课程专业课之间的异同。首先,旅游本科主干课程几乎不一样,有些专业把宏观层次的课程,比如旅游心理学、旅游社会学作为他们的专业必修课或专业基础课,但是其他专业把这些课程归为他们的选修课,而有些大学在他们的旅游管理与会展专业都没有提供这两门课。其次,不同专业之间的必修课与选修课名单中提供的课程也不一样。最后,同样专业方向下的课程也有巨大的差异。但是,就旅游管理涵盖的学科范围来说,旅游本科课程的内容有些类似,并且都强调信息技术与礼仪。

三、结论与启示

第9篇:旅行毕业总结范文

每年我国都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状况不容乐观。由于近年来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行业专业人才匮乏,毕业生对旅游业的发展前景相对比较乐观。不论是先就业再择业,还是先择业再就业,大部分毕业生都做好了一定的就业心理准备。虽然大多数旅游管理专业高职生已经接受“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但这种就业大多是短期的,很多毕业生不讲诚信,一山望着一山高,就业投机心理较严重。在就业单位的选择上“试水情结”严重,并多抱有观望态度,调查中也可以看到大部分学生对于基层就业岗位的态度多是选择一年以内,以后伺机向其他方向发展。“转行”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增加了旅游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也浪费了此前国家投入的旅游教育资源。

二、精英主义就业观

一名大学生的培养凝聚着巨大成本,不仅需要家庭大量的物质投入,也需要学生自身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于一个家庭或是毕业生来说,求职期望偏高,一味地追求物质待遇,又不能降低要求以较低的姿态进入社会,挑就业地区、挑就业单位、挑工作岗位,期待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畅通的晋升渠道。而旅游行业的通则需要从基层岗位如餐厅服务员、导游员做起,接受锻炼,累积经验,很多学生对此缺乏平和的心态和正确的认识,不能准确定位,只注重工资待遇,不考虑自身的长远发展,要么“有业不就”,要么频繁跳槽,导致一部分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就业率下降。

三、攀比心理严重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意识不断增强。在校期间很多学生就已经在为就业做准备,比如考证、社会锻炼、兼职等,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未来就业打下基础,很多同学求职深造两手准备,毕业生对就业单位的选择也更加多元化,打破了以往就业的局限。伴随近几年国家政策的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也开始增强,这种从就业到创业的转变,也是当代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新趋势的体现。攀比心理严重是造成一些毕业生就业时高不成、低不就的主要原因之一。调查比例中有1/3的学生“受其他学生就业状况的影响”,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一味地和周围同学攀比工资待遇而不长远考虑,不能客观总结自身优劣势,使很多学生错失了大量适合自己的就业机会。由于毕业生刚步入社会,缺乏对现有岗位的认同,缺乏可能遭遇挫折的思想准备,成为许多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制约了其事业的发展。

四、功利主义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