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行社交流发言材料范文

旅行社交流发言材料精选(九篇)

旅行社交流发言材料

第1篇:旅行社交流发言材料范文

关键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教师;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中开展双语教学,既能满足我国旅游业发展对“双语、双文、双能”复合型旅游人才的客观需要[1],也是我国旅游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双语教学的开展牵涉到许多方面的变革。通过对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笔者认为,要在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有效开展双语教学,应从学科遴选、师资、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等主要环节着手。

一、双语学科的遴选标准

与新加坡、加拿大、美国、印度等双语国家相比,我国尤其是大陆地区,还欠缺双语教学的环境支撑。如果完全照搬国外的做法,所有学科完全以第二语言来进行教学,学生势必会由于语言能力的欠缺造成理解或思维上的障碍,从而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因此,从我国学生外语水平的实际出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采用学科式双语教学模式,即利用第二语言作为媒介,在专业培养计划中选定几门学科进行双语教学[2]。

21世纪的旅游人才不仅要具有坚实的科学知识基础,还要具备跨文化沟通的能力,因此,从旅游人才培养和双语教学的目标出发,首先,开展双语教学的学科应当是具有国际通用性和可比性强的学科。应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理念和技术,弥补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中某些学科知识体系的不足。与旅游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时间较短,对旅游经济的研究目前较多着眼于发展战略、开发规划、产业政策及微观管理等方面,对旅游经济分析、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旅游电子商务以及会展旅游、生态旅游、分时度假、经济型酒店、主题公园等领域的研究还不够成熟,因此,研究这些领域的学科应借助双语教学,帮助学生以语言为媒介,更直接、更及时地把握全球旅游发展态势,同时借助这一国际化平台,培养学生以国际化的视野来思考问题,通过借鉴他国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并能够与国际接轨的旅游经济发展对策[3]。其次,开展双语教学的学科应是介绍外国文化及其思维模式的学科,以此作为学生了解异域文化和对外交流的窗口。旅游业是涉外性较强的产业,作为旅游接待国家(地区),应当既充分及时地掌握主要客源国家(地区)的需求特点,以更有效地进行旅游规划开发和旅游宣传促销,又掌握其他旅游接待国家(地区)的发展状况,知己知彼,以取得国际旅游市场竞争中的主动和优势地位。开展双语教学的学科还应是密切结合旅游实践的学科,通过双语教学和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例如在导游业务、旅游服务、前台与客房管理、旅行社管理等学科中开展双语教学,既能够增加学生有关方面的专业知识,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并有机会在社会实践和实习中进行实训演练。

在选定适合开展双语教学的旅游学科的同时,还要注意调整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处理好双语教学学科和其他旅游专业学科之间的衔接,以保证整个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完整性和协调性。

二、双语教师的素质要求

双语教学研究与实践证明,双语教师的语言水准、专业学术水平、教学经验和教学态度是决定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

对双语教师而言,在语言水准和专业学术水平方面的要求都较高。双语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外语口语表达能力,能够熟练运用通俗易懂的专业外语进行授课,同时还必须兼备丰富的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真正达到传授专业知识和拓展专业领域的目标。只是单纯擅长专业知识或单纯外语好的教师,都不能满足双语教学的客观需要。若双语教师的外语语言能力不强,会造成师生沟通上的障碍,影响他国文化和思维的正确导入,甚至会产生误解;而双语教师的专业知识欠缺,则会将学科教学形同语言教学,背离双语教学的实质。在语言要求方面,双语教师还应该具有很强的母语表达能力,能够地道、准确、流畅地进行两种语言的互译转换。双语教学中不能完全摒弃母语,诸如专业术语解释、课堂案例分析等都需要教师灵活地使用母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3]。

双语教学的目标要求教师既要密切关注全球旅游业的发展动态,不断获取最新的学科信息,又要积极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保证双语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双语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积极向上的教学态度,要付出更多的精力以确保双语教学质量达到较高水平。

三、双语教材的选用方式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的选用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根据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对双语人才的培养需求以及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应该采用引进原版教材和开发本土教材相结合的方式来满足旅游双语教学的迫切需要。

在开展双语教学的初期,应以引进原版教材为主,其难易程度既要能为学生理解又略超过其现有的知识水平,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同时还要注意选用教材的学术权威性及其与国内相关旅游学科知识的相互融通。目前,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旅游管理英文原版精品教材,开了成系列地直接引进国外原著的先河,其中AdrianBull(英)编著的《TheEconomics of Travel and Tourism》和Les Lomsdon(英)编著的《Tourism Marketlng》在英国旅游教育界和世界上都享有一定 声 誉。

原版教材虽然能够令师生接触到“原汁原味”的外语,但由于其引进成本较高,且不能保证持续稳定的供应,因此,不能作为双语教材的唯一形式。我国高校还应充分发挥自身师资和旅游行业人才的优势,以本土化、个性化、实用性为原则[4],努力开发出既能体现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特色,又适合我国学生特点的双语教材。例如,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汉英双语教材系列为我国高校双语教材的编写做出了典范,其中王起静编著的“旅游产业经济学”就填补了我国自编旅游双语教材的空白。同时,还应编写配套的教辅资料,例如,将双语教学常用的旅游外语专业词汇归纳成集,或将用于案例分析的外文参考文献结集成册等。

四、双语教学的方法与手段

为实现我国旅游专业人才和语言人才的“合二为一”,应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主要环节着手,采用符合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特色和旅游产业发展需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课堂教学

首先,应当注意课堂教学语言的应用。在我国,双语教学主要指在某些或所有的非语言科目中全部或部分地采用第二语言(主要是英语)作为教学媒介语的教学。双语教学不是简单地完成两种语言之间的逐字对译和信息转换,而是将语言作为教学媒介,为教学提供服务。双语教学与传统的外语教学不同,外语教学强调“语言教学”,语言本身是教学的内容,而双语教学则强调“教学语言”,外语只是教学媒介,专业知识才是传授的主要内容。因此,对于旅游管理专业而言,双语教学中的旅游外语词汇和语句应当成为传播旅游专业知识的媒介,而不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为保证旅游专业知识信息的有效传递,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运用通俗易懂的外语词汇和语句来讲授,必要时,还可以用母语进一步解释。

其次,根据双语教学的内容和任务,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效。双语教学是对传统语言教学和专业教学的充分整合,体现的绝不仅仅是教师用外语单向传授专业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重视双语思维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强调师生间通过语言交流进行充分互动,即双语教学应强调教学的双向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组织课堂讨论、对练、团队作业、角色扮演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例如,在“旅游服务”课程中,可以设计一个模拟前台登记的情景,师生分别扮演接待人员和住店客人,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演练。这不仅有利于增强师生间的课堂交流与互动,消除传统“一言堂”式教学法的弊端,还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锻炼学生运用外语进行学习、思考和交流的能力,最终帮助学生完成两种思维模式的渗透与整合。

为实现更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双语教学还应当借助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的教学资源或设施。通过多媒体教学,利用Powerpoint或Authenare等软件,将有关教学内容或资料制成课件展示给学生,不仅能够营造真实的语言场景和实践环境,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直观性,还可以将成熟的课件开发成软件包,为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通过网络平台,能更有效地提高双语教学的成效,不仅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旅游管理方面的最新国际学术动态,还可以有效实现远程在线教学,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性。教师通过建立网络辅助教学平台,既可以实现课堂教学资料和资源共享,还可以建立专业外语词汇库、参考资料库、课后辅导站等多个教学板块,甚至能够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成绩考核和学习状况调查。此外,还应当积极开辟第二课堂,通过各种外文形式的影视、广播、板报、沙龙、讲座、竞赛等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2.实践教学

旅游产业发展对旅游人才实践和应用能力的要求,仅仅依托课堂教学是无法达到的,还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才行,尤其对双语教学而言,更是如此。因此,在以课堂教学形式为主的同时,还应该辅助以一定数量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语言技能综合运用的能力。

高校可以走校企结合、产学结合的道路,通过开办校办酒店、校办旅行社、旅游培训中心等建立旅游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践的场所,为学生提供在酒店从事接待服务、在旅行社担当陪同导游、在旅游景区进行讲解等实践锻炼的机会。

同时,高校还应当充分利用“大旅游教育”环境,充分发挥旅游企业、实习实训基地的作用,为学生提供广泛的语言摄入和演练的环境。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是对双语教学成果的实战检验。实习期间,要求学生在旅行社、酒店、景区等实际工作岗位上进行实战演练,不仅可以检验学生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和外语能力的状况,还可以在较长的时间内,根据反馈的信息,不断调整和修正双语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值得强调的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施双语教学是我国旅游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并且需要长时间的实践探索才能看到成效。因此,我们应将双语教学当做一项长期任务来开展,切实抓紧抓好,并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成效。

参考文献:

[1]刘中艳.高校旅游与饭店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改革研究[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

[2]谢雨萍.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

第2篇:旅行社交流发言材料范文

【关键词】旅游英语特征 教学问题 革新措施

国际上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专门用途英语。旅游英语是一种以旅游专业知识为基础的实用型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ESP)。它包括旅游学英语,饭店英语和导游英语。它通常采用以饭店英语和导游英语为主、旅游学英语为辅的教学模式。从上世纪80年代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及旅游业的发展,各高等院校开始了对旅游英语的教学和研究。

一、旅游英语及其教学的特征和目标分析

1、特征分析

(1)应用性、实践性较强。从旅游英语专业的教学要求看,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把英语教学分为基础阶段和应用提高两个阶段,并把应用提高阶段分为专业英语阶段和高级英语阶段。旅游英语的教学是属于应用提高的专业英语教学阶段,强调应用性是其本质要求。

旅游英语教学中的专业英语阶段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量本专业词汇、常用句型、熟悉本专业的文体形式的基础之上,更强调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来分析,旅游英语的市场化倾向很明显。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交流不断增长,外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社会对应用型外语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旅游英语专业的毕业生除了要掌握与从事工作密切相关的旅游知识之外,更应具备较高水平的外语应用能力,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2)知识覆盖面广,文化底蕴厚重。旅游英语的专业知识面覆盖极广,主要有三个知识覆盖面:一是历史文化知识和相关的理论知识,包括历史、宗教、地理、民族、风土人情、风物特产、文化艺术、古建园林、旅游景点、历史典故等。二是与旅行游览相关方面的旅游常识,包括交通、货币、通讯、卫生、甚至法律常识、热点话题等。三是广泛的专业知识,包括客源市场的地理概况、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以及民情、风土民俗、思维方式等。国外与国内有着巨大的文化背景的差异,旅游英语的学习者必须具有丰厚、广阔的基础知识作后盾,才能在语言的实践中有良好的运用。

(3)具有唯美的语言特征。旅游英语作为一种宣传中国的语言载体,必然带有强烈的地方美学色彩。赏析旅游英语的过程不仅是掌握一种语言,其本身就是一种智能的训练和美学的修养的过程。旅游英语传达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内容,加上旅游文字材料内容新颖优美,它就更能为人们接受。同时,旅游英语也是经过润色的优美语言。美的旅游文化内容需要用美的语言形式来体现,美的语言形式往往能使人们对所了解的文化或事物产生良好反应与记忆,语言愈生动,愈形象,愈能上口,人们就愈易感知,愈易掌握。现代人的审美感情往往敏感而丰富,要求有气氛、有情调,这正是旅游英语所要营造的。所以,旅游英语追求语言美不仅要求有良好的英语语音素质,还要求人们注意宣传文化所必需的语言风格美。

(4)要求有突出的口语表达能力。与其他专业不同的是,旅游专业的英语教学必须突出口语训练,这是由旅游业及相关行业实际情况对从业人员要求所决定的。英语导游服务的特点是,在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英语词汇之后,将我国的名胜古迹以及涉及到旅游方面的各种知识和问题用英语以口语的形式表达出来,以达到相互交流和了解的目的。这就要求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要强,要能用外语和外国旅游者交流文化,沟通思想,表达自如。旅游专业的英语教学,突出口语表达是教学的特殊要求。

2、目标分析

旅游英语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蓬勃发展中的中国旅游业,了解中国的著名旅游风景点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事物和文化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教学上以导游英语为主,培养学生通过网络查找资料,组织材料,提高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在讲台上用英语进行组织讲演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和综合英语交际能力,为学生毕业以后从业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

二、旅游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对照目前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旅游英语教学中还有很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教材版本多样化,教学内容繁杂、陈旧

目前已经出版的旅游英语的教材版本很多,内容也不尽相同,加上学校的培养计划和专业侧重点不同,所以旅游英语教材的选用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教学内容也较为繁杂;但教学内容的陈旧、老化,知识面涉及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不能反映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已成为目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极为紧迫的问题。

2、旅游英语课程设置欠合理

旅游英语专业执行的课程设置是由国家旅游局多次组织各校、系及教务处领导讨论并制定的。但从多年的执行情况来看,课程设置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基础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目前的教学计划中,没有设置语音课,某些学校英语听力和英语会话的教学也是分开上的;其次,课程设置上也未能充分重视语言课程与专业的结合。没有足够重视旅游应用文的写作和“泛读”课的综合设置。课程设置上讲授类课程多,而研讨类课程少。另外也没有充分考虑对不同的教学对象设置不同的课程。

3、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单一化

由于受传统英语教育的影响,旅游英语的教育长期以来教学方式和手段较单一,主要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重点放在对英语语法和词汇的讲解,学生缺少课程锻炼机会,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语言交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4、教师复合能力欠缺

旅游英语专业的教学,既包括使用英语授课的英语专业课,同时也包括使用中文授课的旅游专业课,而往往这些课程都是由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教师分别授课。作为英语课程的授课教师,其自身的英语水平可能非常高,但对旅游专业知识却一知半解。所以授课重点放在了语法、单词等内容上,不能使学生通过英语专业课学习到旅游专业知识。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旅游专业的教师身上。一些教师由于自身英语水平所限,无法将旅游专业方面的一些重要词汇及国际旅游市场的最新动态传授给学生,教学内容体现不出本学科的时代性和全球化特点。

5、考试导向不合理、评估方式单一

考试导向偏重于书面和语法知识,而不很重视口语和听力的教学;评估方式单一,多强调笔试。目前旅游英语专业的教学对理论性的内容传授十分丰富,但对实践中应用的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很多旅游英语的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多数采用期中期末笔试答卷的方法。这些课程的实践性要远远大于其自身的理论性。所以只采用笔试考核的方法无法体现出学生的综合能力。由此,大部分学生习惯于题海战,而忽视了听力、口语课等其他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旅游英语教学革新的路径探析

1、对旅游英语教材进行改革

教材是教学实施的基础,良好的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根本,显得更为迫切和必要。针对教材的改革,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根据学生的水平,本院校专业培养目标,有侧重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教材;二是教材应该尽可能地与国际接轨,内容较为新颖,借鉴采用一些发达国家在本专业领域内使用的教材,包括外文原版教材,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参考书目、外文期刊、网络文摘等资料来阅读;三是加大旅游英语教学中文化知识的导入,让学生在接受有关旅游方面的词、语句训练时,深入了解中国及外国的文化知识,而不仅仅是重视和强调语言知识的运用,毕竟英语仅作为一种交际的工具,应加大教材的知识含量。

2、合理进行课程设置、抓好课程建设工作

国外的课程设置工作作为一项课题由专业老师承担。专业老师在接受任务后,需要做大量的调研并写出论文来论证三个关系,即基础课程与专业的关系,核心课程与专业特色的关系以及课程设置与教学对象的关系。另外,要努力抓好课程建设工作。因为课堂教学是整体教学工作的主阵地,而课程建设工作是教务管理工作的灵魂。

3、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重在提高学生旅游英语交际能力

大力运用交际教学法于旅游英语教学。交际教学法中比较典型的是扮演角色、模拟活动和小组讨论。课堂教学结束后,紧接着要进行教学实习,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让学生们到相关的旅游企业,特别是一些星级旅游酒店、旅行社等机构进行实习。他们通过在前台、餐饮、客房、旅行社、景点等部门的实习,可大大提高专业英语水平的应用能力。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老师要根据他们的反馈给予指导。

4、加强教师复合教学能力的培养

由于旅游专业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提高教师复合教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组织英语教师进修旅游专业的相关课程,如《旅行社经营管理》、《饭店管理》等。英语教师在掌握了相关的专业知识后,再来传授旅游英语,必定会更准确、更生动、更受学生的欢迎。在旅游系里英语基础不错的年轻教师,可以采取跟班听课的方式进修英语。用不了多久,他们就可以胜任《旅游英语》的教学工作。旅游专业教师队伍逐渐成长为一支双师型的师资队伍,为旅游英语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必要的保证。

5、正确对待考试,改革评估方式

根据旅游英语课程的特点和性质,应对其考试的方式进行改革。一是在考试的形式上可以打破以往单一笔试的考核方式,采取多元化的评估方式,可以进行笔试附加口试的形式;二是加大平常考核的力度和比例,单元测试、小组讨论、课堂展示、角色扮演等都会占有一定的分值,督促学生重视平常的课堂练习和活动,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全面的评估。

【参考文献】

[1] 刘润清:乡语教学中的科学方法[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 苏平:旅游英语[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4).

[3] 潘惠霞:旅游英语[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2).

第3篇:旅行社交流发言材料范文

论文关键词:文化翻译观;旅游资料;翻译

随着中国日益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要求运用多种宣传手段,其中旅游资料是旅游文化的重要宣传手段之一。旅游资料的翻译不仅涉及到语言的转换,更涉及到跨文化的沟通,不仅要考虑书面文字的材料的表达,更要考虑不同文化间信息的有效传递和交流。文化上的差异,在旅游资料翻译中表现的更为突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则是植根于文化的沃土之上,体现的应该是深刻的文化内涵。外国旅客来中国旅游,其目的是欣赏历史古迹,体验异域文化下的生活方式和风土人情,所以文化旅游翻译需要理性的态度,它是为了满足旅客了解中国文化需求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翻译。在旅游英语的翻译中,仅仅掌握两种语言的语音,语法,词汇,和相应的听说读写能力是不能保证译者具有跨文化内核。作为旅游文化,不仅仅满足游客的视觉快乐,还应与文化对接,提升旅游的内在文化品味,传承历史文化。因此,在汉英两种语言的翻译中,译者要建立文化翻译观,既考虑语言又考虑文化,追求两种语言之间最贴切的对接,才能最大限度的传神达意。

一、文化翻译观

当代翻译界越来越重视从不同的视角对翻译理论进行研究,文化翻译观就是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对翻译进行研究。研究者不再将翻译看作是静止的,纯语言的机械转化,而是将其视为特定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中文化的不断变化,对接和交流的过程。英国翻译理论家苏珊.尼巴内特认为,翻译就是文化内部和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等值就是元语与异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以她为代表的文化学派对当代社会需求和翻译的总体状况进行了自觉的反思,提出了文化的翻译观。在她们看来翻译绝对不是一个纯粹的语言行为,它深深地植根于语言所处的文化当中,文本也不是语言中静止不变的标本,而是译者理解作者意图,并将这些意图创造性地再现于另一种文化的语言表现,因而,翻译绝对不仅仅是复制和模仿,而是文化协调和对接。具体看来,文化翻译观的理论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具体含义:(一)翻译应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而不应停留在语篇之上;(二)翻译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译码重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一种交流行为;(三)翻译部应该局限于原语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功能的等值;(四)不同的历史时期翻译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在文化翻译观的理论中,翻译就是满足文化的需要,是把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是文化的等值和转换,这无疑突破了传统的翻译观念,顺应了当代世界各国之间文化交流日益加强的趋势。

二、旅游资料中的文化信息

文化是人们通过创造活动而形成的产物,他是社会历史的沉淀物,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而文化的差异常常表现在语言文字这一载体中,更是无时无刻不表现在旅游资料的翻译中。前来中国的旅客,年龄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审美兴趣不同但他们都有一共同目的:欣赏中国的方方面面。当他们想对目的地有一个初步认识时,最重要的媒介就是旅游资料,因为旅游资料中涵盖了丰富的文化信息。所以,要想把中文旅游资料里说表达的文化意蕴明明白白地告诉游客,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有必要找出旅游资料中表现的中西文化差异,然后再考虑如何进行文化处理。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中国的人文景观往往就是一个凝固的历史,反应着某一时期发生的事件。在一些旅游资料中往往会出现古代的年号、人名及历史典故。而这些,中国人自己尚不能完全掌握,而对不了解中国历史的外国游客来说,无疑如读天书。中国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它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民族文化,包括民族独有的建筑、独有的生产生活工具,独有的民族服饰和民族歌舞。尤其是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让人领略到人类文化的色彩斑斓,是现代旅游者审美探奇的重要内容。但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的图腾、禁忌、表现一个民族深层的文化内容,有的则是一个民族敏感的话题。例如猫头鹰在中古被视为不吉利的动物,而在西方则是智慧的象征。在译解旅游英语过程中,也曾出现过这样的事情:我们花很大的工夫介绍的有关民俗,最后却招致客人的不愉快。造成这个情况的原因就是没有考虑到民族习俗的差异。再者中原饮食文化也博大精深,传承数千年,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结晶。华夏烹饪是世界三大美食之一,外国人来中国游览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便是品尝中国的美味佳肴。翻译菜谱是如何进行处理,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如“红烧狮子头”,曾听说一外国客人看了“braised head of lion”被吓的跑出了餐厅,说是再也不敢吃中餐了。他感叹中国人连狮子的脑袋都敢吃,而在他们的国家,被保护的野生动物是觉对不能上餐桌的。但事实上,“红烧狮子头”并不是把真的狮子头红烧了,只是中文名字取得气派。这时,在翻译菜名的时候就应注意外国人的语言及其文化背景,最好的方法就是根据菜的材料和做法来翻译。就拿这红烧“狮子头”来说,只不过是两个肉团,所以翻译为“meatball”就不会闹笑话了。

三、文化因素导致的翻译障碍

文化是旅游的核心,然而恰恰是旅游资料中蕴含的文化因素给旅游英语带很大的困难,因为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和中西文化的差异必然要反映到旅游资料的翻译中。文化差异导致的旅游障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类是由于文化空缺和文化冲突造成的词汇空缺和词汇冲突给词汇翻译带来的困难。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社会习俗,使两种语言的词汇出现非对应和非重合现象,他们之间没有语意共鸣,有的只是语义空缺或语义错位,也就是文化空缺产生的词汇空缺以及文化冲突导致的词汇冲突,而这些词汇往往被称作为“文化负载词”。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形成了语言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形成了语言的特殊性,像“阴阳”“八卦”“五行”“气功”“太极拳”等词汇,严格来说,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词,像文秘站:“饺子”“粽子”“元宵”等食品等也没有相应的词来解释,如果勉强将“饺子”译成“dumpling”,不仅后者意思要宽泛的多,而且更重要的是失去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拉家常,其乐融融的场面的联想。“粽子”可以解释成“a pyramid-shaped dumpling made of glutinous rice wrapped in bamboo or reed leaves(eaten 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但是如果外国朋友不知道屈原这位伟大的楚国诗人,不知道龙舟节的来历,不知道为什么要在那天吃粽子,粽子的内涵意义仍然没 有被传递过去。“元宵”也可以译为“a rice glue ball”or“sweet dumpling made of glutinous rice flour(for Lantern Festival)”如果缺乏一定得背景知识,译文读者也体会不到元宵的象征意义。因此,许多专家主张以音译加注的方式来保留这些词的特殊文化联想意义,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外国朋友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不断深入,这些词汇不需要加注解释也能被理解和接受。另一种现象是汉语中的某些词汇即使在英文中找到意义相同的词,其联想意义或隐含意义也不同。就拿植物的联想意义为例,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陈德彰教授专门以调查表的形式,分别向中文和英文为母语的人发出调查问卷,分析结果表明,在中英两种文化中,有些动物代表着类似的形象,如狐狸。有的代表完全不同的形象,如龙。有的不同很微妙,如猪。柳树,红豆,梅,兰,竹,菊等植物联想意义也是“表同质异”。此外颜色词在两种文化中也有不同的联想意义,因此,译者在翻译时要克服的不仅仅有语言障碍,而且有文化障碍,如王佐良先生所说的“译者处理的是两种文字,面对的确是两大片文化”

汉英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反映在语言中就是谋篇布局,修辞方法等行文习惯的差异,汉民族主张“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强调客观融入主观,喜欢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书画,建筑,诗歌都讲究神似重于形似,简单空灵的风格,反映在语言上就有了汉语行文辞藻华丽,情感横溢,讲究声律对仗,音韵和美的特点。此外,受“中庸”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人美学观念别强调平衡美,除了特别频繁使用对仗这一修辞,还大量使用四字词组,特别是前后两部分有并列关系的四字词组如天造地设,天涯海角,四通八达,德高望重等。在这些方面,西方民族则迥然不同,西方哲学强调分析型抽象性思维,在主观和客观的物象关系上,更多的注重模仿和再现,体现了“天人各一”的思想。“这种趋势反映在语言表达形式上,就出现了英语重形式,重写实,重理性的特点,形成了其句式框架严整,表达思维缜密,行文注重逻辑理性,用词强调简洁自然,描述突出直观可感的风格”。这些行文和修辞差异,也不可避免的表现在汉英旅游文体中。在行文用字,篇章布局,文体修辞等各方面各有讲究,美学标准和文体风格也大相径庭。

四、克服翻译障碍的方法

在翻译景点时,除了采用音译和意译相结合翻译方法之外,还要注意一些技巧,旅游资料除了本身的自然景观,还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翻译时需要增添或删减原文内容所必需的背景知识,如: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代,名胜的具置等等,有助于外国游客的理解。对于中国人和西方人之间思维差异的状况,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对旅游资料进行改写,比如中国人是螺旋式思维,而西方人是直线型思维,为了能让游客们跟好的接受翻译的信息,我们不妨按着他们的思维方式改写旅游资料。当然译者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和实践来把握翻译分寸,而不是随意的增减。

翻译人员应该熟知中西方文化、思维的差别、在翻译的时候从读者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不同的民族拥有其不同的文化根源。校对人员也应该提高自己的校对水平。如果可能,政府应该给予各个景点更多的帮助。相关部门可以组织专门的机构或者聘用专门人员对各个景点的介绍进行翻译和校对工作。否则与其提供给外国游客提供错误百出的译文还不如不提供。总之旅游资料的翻译水平的提高还是依赖于我们的生活态度。

第4篇:旅行社交流发言材料范文

【关键词】海南;旅游管理专业;普通话教学;有效性;策略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海南旅游业不断升温,导游等旅游服务人员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但在旅游接待中旅游服务人员语言的使用却是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导游员在为游客讲解时使用的普通话或多或少带有方言,甚至有的导游员普通话方言味浓重,讲解时经常让游客产生歧义,甚至难以听懂,游客对导游员的讲解服务评价度不高。面对这种不容乐观的语言现状,提高为海南旅游市场培养高级人才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普通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迫在眉睫了。笔者试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及教材使用等方面提出相应的策略。

1 根据岗位需求,设定教学目标

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服务型人才,如导游、计调员、酒店前台接待员、迎宾员、礼仪小姐等,而服务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服务者的个人素质,工作时能用标准而流利的普通话与客户交流,正是其职业形象高素质的体现之一。目前海南已成为国际性的旅游胜地,对旅游等服务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要求越来越高。根据国家旅游局提出的《导游服务质量要求》:“无论是外语、普通话、地方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导游人员,都应做到语言准确、生动、形象、富有表达力,同时注意使用礼貌用语。”这明确表示了导游等旅游服务人员要使用规范化的普通话。

因此,海南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普通话课程要通过学习、训练,使学生能够用标准或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进行口语交际,进而提高学生职业语言素养,促进学生在现代服务业中“服务底蕴,服务认知”的提升的任务, 适应旅游服务与管理领域的需求,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有效地服务于海南区域经济发展,为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2 凸显专业特色,拓展教学内容

旅游管理专业的普通话教学内容要充分体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普通话的教学内容包括声母、韵母、声调、音变、词汇和语法规范的学习以及朗读和说话的训练。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普通话教学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加上足够的实践训练,才能有效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普通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大多为带团的导游员或景区景点的讲解员。所以教师除了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体现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与市场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在教学内容上必须增添旅游管理专业术语及当地著名旅游景区景点导游词的训练,了解景点的历史及现状景区景点的成因、特点、有关典故等内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的是针对学生今后实习就业实地操作的情况,学习和掌握主要的风景区、景点的讲解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导游讲解的技巧,达到能用标准普通话准确流利自主导游的目的。

3 模拟职业情景,改革教学形式

为了提高普通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形式,从行业需求出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创设、模拟工作情境,让学生在具体语言情境中自觉学习,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语音室及多媒体等教学设备来组织教学,实现仿真的工作环境,为学生设立特定的工作场景,要求学生根据特定的任务目标去设计自己的讲话,并与相应的听众交流互动。让交际双方要树立起角色意识,尽可能将自己投入到角色体验中去。为此,教师首先应明确模拟环境的性质,为对话训练有效地进行提供条件;其次还应重视对话的整个过程,在有关演示完毕后,必须对训练过程有清晰的评价,如进行比较,寻找出其中的优点与不足,从而使存在的问题更明显地暴露出来,并得到有效的修正。

此外,教师也可改变教学环境,拓宽教学场所,走出课堂到具体的社会环境中去进行训练,将课程内容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如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到一些景区景点做临时旅游服务人员,利用周末或寒暑假期间做兼职导游、讲解员,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充分培养良好的发音方法,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4 激发学习兴趣,改革教学方法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也要改变普通话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改变“教师+粉笔+黑板” 传统的教学方式,可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播放一些经典电视节目解说词、优秀导游员现场导游音像、散文诗歌朗诵、名人演讲、辩论比赛、幽默小品等,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模拟实训中心等场所播放海南一些著名的旅游景点视频,让学生按照文字进行朗读或让学生随着画面的转换进行解说练习,从而营造一种活泼、轻松、融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切地领略到普通话的美感,激发学习的热情。在实践教学环节,也可以打破任课老师单一进行上课的教学模式,邀请一些有实践经验的导游为学生讲授实战经验,,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的不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进取心,鼓励学生提高普通话水平。

5 结合专业实际,选择合适教材

选择合适的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环节。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普通话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是《普通话水平测试训练教程》,和其他专业公共课程使用的教材是一样的,教材内容大多局限在普通话测试上,而真正体现旅游专业特色的,让学生在今后从事旅游行业中能经常运用的内容极度缺少,难以适应旅游专业普通话教学的实际需要。笔者认为,在教材的选择上,必须选择与旅游专业相关的素材,结合专业实际,这样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将来工作的实际需要安排恰当的训练内容。比如,在口语训练方面,选择带有旅游专业特点的文章进行朗读,采用旅游景点优秀讲解词进行训练;选择全国导游考试的景点解说词进行训练,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又有利于学生参加导游员考试,可以在教学中实现“一举多得”。

有条件的院校也可以组织教师编写适合专业实际、实用性强的教材,在教材编写时可以增加:相应的旅游专业词汇;海南著名旅游景区景点、名胜古迹的优秀讲解词及导游词;或历史趣事、中华经典诗文等内容, 来适应旅游专业普通话教学的实际需要。也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人文和历史知识,很多旅游景点都具有历史背景或含有人文因素,所以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普通话教材中,适当加入相关的历史史料和人文知识作为配套学习材料,使学生在普通话训练中不仅提高普通话水平,而且提高历史知识和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谢新瑛.旅游专业普通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9):177-179.

[2]徐信莺.论普通话在旅游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J].课外阅读(中旬),2011(3):129-130.

第5篇:旅行社交流发言材料范文

【关键词】旅游高职院校 出境领队 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 思路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C-0119-03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出境旅游已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将超过1亿人次,占全球出境旅游市场份额的6.2% ,仅次于德国、日本和美国,排全球第四位。庞大的出境客源量需要一支人数众多且具有熟练职业技能的出境旅游领队专业人才队伍。但是,出境旅游领队人才的供应远远跟不上客观形势的需要。《广州日报》、新华网等媒体均撰文表明,出境领队人才的匮乏严重制约出境旅游市场的发展。据业内人士分析,从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在世界上应有的影响力来看,合格出境领队人才的缺口在70%以上,尤其是高水平、专业化的出境领队人才。

近年来,虽然出境领队人才培养规模在不断扩大,但在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培养机制以及教学实践等方面仍然匮乏,致使培养出的出境领队人才无法适应市场需求,主要表现为文化素质不高、学习能力欠缺、职业技能不强等。就培养机制而言,目前国内没有任何社会机构能够提供有效的出境领队人才培训,只有为数极少的旅游院校开设了涉外旅游(出境领队)专业。就教学实践而言,也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企业)需求相脱节、教学环节注重理论教学而缺乏实践教学、师资配置不能及时追随业界的发展趋势及技术流程,等等。

鉴于此,如何根据市场需求和专业特色,构建一种适合市场发展需求的出境领队人才培养模式,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拟从课程模式、实践教学和师资队伍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一、根据行业需求,优化专业内涵,改革和完善课程与教学体系

出境领队专业人才既是专业导游,又是国际旅游市场的管理者、策划者,同时还是精通旅游业务的国际公关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根据出境领队的岗位职责,其需要为旅游者办理出入国境、入住饭店、订购机票等各种手续,需要与地接旅行社接洽,安排旅游行程,并代表组团旅行社监督地接旅行社在旅行中的服务质量,负责处理团队在境外所遇到的各种紧急事宜,等等。由于其工作繁复、性质独特,旅行社对出境游领队的业务和文化知识要求甚高,除了要熟悉当地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宗教、艺术、饮食及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文化知识外,还要有能力安排当地的交通、住宿、餐饮等繁杂环节,并具备与各国领事馆打交道、在异国他乡迅速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因此,坚持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根据行业需求来组织教学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出发点和落脚地。

(一)建立“职业导向性”的课程管理机构。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包括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讲授。要构建“职业导向性”的课程体系,就应建立一套完整的“职业导向性”的课程管理机构。该课程管理机构应当包括行业指导委员会、课程委员会、课程总监、学科协调员。行业指导委员会主要由行业代表人士构成,其主要职责是对课程设计、修订、发展等提出建设性意见;课程委员会主要由院(系)部正副主任、课程总监、学科老师、行业代表、学生代表构成,其主要职责是决定对哪些课程进行修订或开设新课程、管理课程、评价课程、促进课程发展;课程总监(由教研室主任兼任)的主要职责是对课程进行设计、修订、发展与推广;学科协调员(由教学秘书兼任)的主要职责是协调学科之间课程的平衡、制定课程表、对课程委员会提出建议、参与试卷审批过程等。

(二)构建“职业导向性”的课程体系。“职业导向性”的课程体系就是以某种职业的工作过程为根本,以岗位工作能力为核心,开始相应的系列课程,通过学习和培养,让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达到岗位工作要求。对于出境领队的课程体系构建,应在对出境领队职业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整理总结出其典型的业务工作流程,确定其岗位核心能力。就目前来看,出境领队的岗位核心能力包括语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掌控能力、应急能力以及信息化处理能力。作为出境领队,语言能力是根本。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使其具备与当地相关部门或居民进行有效交流与沟通的能力;同时,还应让学生尽可能了解旅游目的地概况知识,具备较强的中西文化素养。沟通协调和掌控团队的能力是出境领队的核心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通过模拟教学和案例教学,依据旅游突发事件基本处理程序,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进行应急事件处理能力以及掌控游客行为的能力。信息化处理能力是出境领队的必然要求。目前,出境领队都是通过网络进行服务流程设计、修订和完成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提供实用的有针对性的信息化技术,着重培养学生的业务知识和网路操作技术,通过互联网熟练操作出境旅游的工作流程。

“职业导向性”的课程体系克服了过去以“知识导向性”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传统课程结构模式的弊端,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践教学为重点,做到了教学过程与职业能力形成过程一致,体现了“零距离上岗”的职业教育特色。

(三)制定“职业导向性”的专业教材。课程体系受教材制约,教材跟不上课程体系的需要将导致课程体系向教材“妥协”,最终出现教学与出境领队专业知识脱节的现象。当前,出境领队专业的教材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更新速度较慢,最新的岗位业务知识和能力难以很快编写进教材。二是技能训练的教材相对缺乏。出境领队专业的大部分教材普遍强调理论基础和知识的系统性,针对性不强,应用技能和实训内容比例偏轻,并没有能很好地满足专业实践性强的需要。

针对上述两个问题,应启动“校企合作开发教材”项目。一是成立教材开发行业指导委员会。聘请旅游企业及一线具有丰富经验的出境领队人员参与教材建设,及时删除不符合行业需要或陈旧落后的教材内容,加入最新出境旅游信息、要求及相应知识,共同开发适应工学结合模式需要的《领队业务》、《领队英语》等核心课程教材。二是定期修订教材内容。每学年结束后,课程委员会应组织行业指导委员会、学科教师、学生代表集中修订教材内容。三是组织教师开发实用教学软件。主要是组织教师和软件制作人员进行出境领队专业教学资源库资料的搜集,设计、开发出不同类型的CAI实用教学软件,逐步形成与学科课程系列配套的教学软件,方便师生使用,提高教学效果。

二、结合职业特点,拓宽实训渠道,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出境领队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其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就显得格外重要。一个出境旅游团,从旅游意向的确定、旅游协议的签订、签证办理、与地接旅行社沟通、分房、订餐,到出境旅游期间突发事件的处置,需要的不仅仅是工作态度、体力和业务知识,更需要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素养。作为出境领队人才培养的教学单位,应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重点。在设计教学时,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应增加到50%以上。一是增加模拟导游、领队业务、领队英语等专业课程的实训课时量,以增强学生的职业岗位综合适应能力;二是创造条件,拓宽实训渠道,让学生有机会亲身体验出境领队的工作流程。

(一)校内模拟实训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基础。为了实现“使学生们不仅掌握出境领队业务知识而且要灵活运用,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有效融合”的教学目标,我们设计了学习性工作任务,实现“教、学、做”相融合的教学模式。为此,我们依托全仿真模拟实验室,模拟设计整个出境领队工作流程,营造出良好的职业氛围与环境。鉴于此,我们打破了教师纯粹地教授知识,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个步骤进行:

1.任务驱动,培养学生的咨询能力。把接待任务分配给学生,告知学生在接到带团任务后需要做的准备工作,要求学生在课下分析团队的特点及所要旅游的目的地,然后根据团队和目的地的特点,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初步策划出游路线及可能遇到的问题,等上课时提交作业并公布自己的路线方案,教师进行点评。通过这一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团队、查阅资料、整理资料及策划讲解方案的能力。

2.利用多媒体、实训室讲授相关知识。在点评完之后,逐步引导学生进入相关知识的学习。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应利用现代化投影教学仪器,通过图片、文字介绍的组合营造出境旅游的背景知识,由浅入深地讲授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教师讲授的相关知识,布置学生收集相关景点和带团的有关资料,参考教材,再次策划讲解方案,并且与第一处的策划方案进行比较,找出优缺点,为下一节课做准备。通过这一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和总结知识的能力。

3.学生模拟带团。首先,分组模拟导游。上课后,将学生分成5人一组,1人扮演领队,其他4人扮演游客,扮演领队的学生根据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的相关出境的相关知识,模拟进行带团业务操作。在带团的过程中,游客可以提问,领队回答。5人循环一轮。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带团能力。其次,学生互评。一组做完后,班内同学开始点评,内容包括内容的完整性、语言的表达法、语法、词的搭配以及语音等。这样一方面可以指出别人的欠缺之处,另一方面可以相互学习和交流,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最后,教师点评和总结。待学生互评结束后,教师开始点评和总结,内容包括学生的语音、语调、语速,回答游客问题时的技巧,应急事项的处理等方面的问题。这样学生一方面可以掌握语言知识,另一方面可以掌握技能,提高其职业能力,同时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校外实习实训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主要途径。职业能力不仅仅是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更为重要是习惯态度、工作经验和创新意识。职业能力的养成仅靠课堂教学是完不成的,需要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出境领队的工作。主要有三种方式:一种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前往国际机场,亲历海关各种办理程序,以及组织学生到越南等境外旅游地进行专业考察,亲身体验出境领队的工作程序,提高学生实战能力。二是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训。我们应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资源,创造条件,保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旅游企业活动,鼓励学生到旅行社实习实训,承接一些旅游接待任务。三是和旅行社签订协议,让学生顶岗实习。通过实习,让学生尽早了解旅行社的工作程序和出境领队人才的基本技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经过实习实训,(下转第143页)(上接第120页)学生在实践中既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也为用人单位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为学生就业打开了绿色通道。

(三)跨国实习是培养学生涉外实践能力的必要途径。根据出境领队人员的工作涉外性定位,应构建跨国实训实习教学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即“跨国文化交流、跨国顶岗实习”。例如,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可以利用其区位优势,以环北部湾经济开发为契机,与国外尤其是东盟各国的旅游企业建立实习实训教学合作,在教学中突出跨国文化交流这一出境领队的职业特性,展开跨国顶岗实习。这种做法,强调基于未来职业定位,突出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课堂与工作地点的一体化。对有能力利用国外旅游企业资源的旅游高职院校,建立国外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实现跨国顶岗实习,加强国际交流,是出境领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未来发展的重大趋势。

总之,旅游高职院校对人才造就和人才输出具有不可替代性,从长远、科学的角度出发,旅游高职院校提供的专业、全面的培养才是根本,能为出境旅游提供长期储备和良性互动,同时其自身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

【参考文献】

[1]乌永志.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现状与教学模式创新[J].陕西教育,2012(5)

[2]林宙,肖文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模式及现状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25)

[3]孙峰.基于战略产业的中国旅游高等驾驭创新定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

[4]郑燕萍.对出境领队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

[5]黄英.基于情景实训教学的出境旅游领队快速培养模式[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2)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2JGA288)

第6篇:旅行社交流发言材料范文

本刊也荣幸受到邀请参加了本次推介会,会上会下,记者真实感受到了两省州的众多企业负责人对彼此近距离接触、交流和合作的渴望与真诚。

推介会首先由陈政高省长致辞。他代表辽宁省政府和全省人民对伊尔库茨克州州长德米特里・梅津采夫率领的代表团表示热烈欢迎。 陈政高省长在致辞中指出,这次推介会是中俄双方地方政府积极落实两国元首共同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联邦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年-2018年)》的一个重要举措,是省州政府高层互访的一个重要成果,也是双方加深友谊、扩大合作的全新开始!陈政高在介绍了辽宁的经济形势和优势后说,伊尔库茨克州与辽宁省在经济、贸易和旅游等多方面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合作潜力大,前景非常好。辽宁是东北地区通往关内的交通要道,也是东北地区和内蒙古通向世界、连接欧亚大陆桥的重要门户和前沿地带。两州省就各自感兴趣的项目互相推介,可以增加彼此友谊,促进双方达成共识、进行有益合作,而且对发展两州省的经济和各项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伊尔库茨克州州长德米特里-梅津采夫在发言中介绍了伊尔库茨克州的基本情况。他说,伊尔库茨克州自然资源丰富。全州大约有76%的面积被森林覆盖,木材储量达92亿立方米,占俄罗斯木材储量的10%以上,是俄联邦第二大木材基地。伊尔库茨克州有发达的工业园区,具有石油、天然气、金矿等丰富的矿产资源。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他希望辽宁的企业与伊尔库茨克州的企业在多个领域进行合作发展,尤其欢迎辽宁的企业与伊尔库茨克州的太阳能和环保企业合作开发。

虽然语言不通,但利用会议为双方与会人员准备的同声传译设备,每一个参会者都在认真听记。

辽宁省副省长赵国红在发言中介绍了辽宁的自然情况后说,辽宁是中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全省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发达,冶金矿山、输变电、石化通用、金属机床等重大装备类产品和钢铁、石油化学工业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辽宁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沿海省份之一。目前,贸易伙伴已遍及世界217个国家和地区,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110多家在辽宁投资。她说,今年4月,经国务院同意,沈阳经济区成为全国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中国唯一以“新型工业化”为主题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她希望借此机会,辽宁与伊尔库茨克州在多领域进行交流、洽谈和合作,充分发挥两省州的地缘和自然资源优势,加快发展速度。

伊尔库茨克州其他部门的官员也在推介会上相继介绍了其能源、运输、教育和旅游等方面的情况。记者注意到,他们在介绍情况的同时,还配以幻灯片,使与会的中方企业看得明白,听得真切。参加会议的辽宁企业代表全神贯注听取了伊方的介绍。会议休息时,会场内外一派忙碌,中俄双方企业负责人通过翻译都在认真、热烈地交谈,互相交换名片和资料,气氛非常融洽。

下午,会议分成综合组、林业组、贸易组、旅游组和教育组继续举行,这样的形式是“口对口”推介,更直接也更有针对性。辽宁的企业代表分别参加与伊尔库茨克州相关部门面对面的接触洽谈。记者参加了旅游组的推介会。会议开始,主持人先介绍了中俄双方人员,然后,辽宁省旅游局副局长申景广致以简短的欢迎辞,随后,伊尔库茨克州旅游局长、西伯利亚展览中心以及该州旅行社、酒店负责人相继介绍了各自的情况。由于采用了图文并茂的形式,再加上及时的中文翻译,与会的辽宁各大旅行社的代表详尽了解了对方在出入境和旅游方面的信息。

伊尔库茨克州政府非常关注旅游业的发展。每年都举行重大的国际旅游展览、国际冬季运动竞赛节等活动。伊方非常重视此次会议,不仅来了旅游部长和相关的旅行社、酒店负责人,还带来大量的推介资料、宣传片、电视节目。

伊方代表介绍完情况后,与会的辽宁代表还现场提出若干问题。为进一步增进双方的了解,中俄双方人员还以“一对一”的形式进行了交流,场面热烈而融洽。

第7篇:旅行社交流发言材料范文

一、高校旅游教材引用史料的理论依据

从20世纪九十年代下半叶起,我国课程与教学理论界关注点集中到以“后现代主义”为总称的诸多教学理论流派。“后现代主义”否定科学知识的绝对权威性和客观真理性,揭示其意识形态的隐藏和不可规避的主观性;反对以记忆、强化为中心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只关注认知、智力因素的学习理论,主张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看作是学生向学习文本批判、质疑和重新发现的过程,是学生整个身心投入学习活动,去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也是身心多方面需要的实现和发展过程。探究式学习就是这种“后现代主义”教育理念的典型,它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倡导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作为一门交叉性边缘学科,旅游学本身就是专业技能、科学理论、历史文化和思维方法的统一。旅游学不仅以其概念、原理和规律揭示了旅游活动的基本形式,而且从建立这种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升华和发展了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旅游发展历史悠久,史料就集中体现了人类探索和逐步认识旅游世界的现象、规律和本质的历程。史料的引用不仅是作为“事实的例证”,提供学生去相信那些被提供的事实的基础;而且是“说故事者”,让它“自己诉说”,增强学生对“故事”的临场感和真实感。这一点是一般后代转手叙述所难及的。因此,在高校旅游教材中引用必要的史料,不仅可以巩固基础知识,更可以刺激学生的学习思考,提升学习兴趣,为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打开了突破口。学生可以依照自己的兴趣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初步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现实问题,加深对旅游业的理解,改变旅游课程学习中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高校旅游教材引用史料的现实需要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愈来愈看重旅游质量;而且随着人们对知识的渴求以及游客文化品位的提高,原始的旅游活动已满足不了人们的求知需要。人们希望在外出游玩的过程中,能够提升自身的素质,陶冶自己的情操。因而,旅游业的发展要在突出历史特色的基础上,利用精品旅游线路的带动,依靠丰富的旅游资源,积极开发新型旅游产品,注重提升产品档次,改善产品结构,以增强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发展潜力。这对旅游工作人员的知识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有经济头脑和管理才能,还应当富有一种艺术气质和文化修养,这是旅游事业的文化传播和审美活动的性质所决定的,这也对教材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目前,旅游教材就其内容而言,是针对整个旅游行业所应有的通用知识,但几乎是通过二手描述“装饰”而成,缺乏原始的史料知识。从体验角度而言,学生的知识体系是严重缺失临场感和真实感的,而旅游资源的历史性特点更是决定了学生知识体系中不能缺乏能增强临场感和真实感的史料知识。众所周知,旅游资源是吸引人们产生旅游行为的重要因素。在旅游活动中可供利用的史料主要有文字史料类的方志、游记、铭文碑刻等和非文字史料类的遗址遗物、神话传说、图片绘画等。这些史料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信息来源。很多旅游资源就是借助史料的解读和研习开发的。另外,在旅游解说时,充分运用各种史料,加大对导游指南、讲解词等文字宣传中的可信度和文化深度的开发,做到雅俗共赏,就会让游客增加游览的兴趣。另外,若导游人员在业务工作中能利用史料,向游客讲解景点的文化内涵,通过旁征博引,如数家珍地形象生动地讲解,定会让景点增色不少,游客在游览观光的过程中既可大饱眼福,又可增长见识。因此,学习和研究史料,从中得到启迪与陶冶,也是提高旅游工作者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所必需的,旅游教材适当引用史料是新时期旅游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

三、高校旅游教材引用史料的作用

旅游知识不少来源于史料,高校旅游教材适当引用史料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与创新精神。学生在积累史料知识过程中,能不断地丰富、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博古通今,感悟历史文化内涵,提高人文素养,并增强历史感,提高专业认同意识。

1、延伸和拓宽文化知识,提高人文素养。旅游工作者不仅要有经济头脑和管理才能,还应当富有人文素养,这是旅游事业的文化传播和审美活动的性质所决定的。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的旅游工作者尤其是导游员,没有理由不掌握必要的历史文化知识。随着旅游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对其文化修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旅游教育存在“重术轻学”的偏向,只重视技能训练,往往导致学生后劲不足,根底不深,培养出来的大多数只是一些“花瓶人才”。史料因其鲜明的时代特色,深厚的文化特征以及同旅游景观紧密联系的特点,决定了其引入旅游教材对于延伸和拓宽文化知识,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教材中合理、科学地使用各种图文史料,可以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基本知识,使他们养成研习史料的习惯,丰富、充实他们的知识储备,博古通今,大大提高认识睿智和文化素养,有效地培养历史思维和文化解读能力,以适应未来旅游工作的需要。

2、激活课堂,培养探究精神。旅游教材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而不是简单的记住一种答案或一种权威性解释。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教材中引用史料,可以让学生直接阅读史料,接触各种历史文献,介绍各种说法、解释和观点以供选择,可以使学生对知识进行直接的探究。通过分析各种史料,思考这些史料是什么人,什么时间,为什么和怎样做出的,其证据的可靠性、权威性和可信性如何,从中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观点和背景,等等。这样能带来二手描述难以企及的临场感,可以把学生带到当时的历史氛围中,透过某件原始史料自己建构出过去的情境,有助于真实地、近距离地感知历史文化。一些史料还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如阅读《徐霞客游记》,或是观看四川三星堆文物图片,都会使学生觉得相当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与兴趣。而且学生经过一番探究避免了死记硬背教材结论的弊端,加深了对历史文化的理解,打破思维定势,开发创新性潜能,促进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3、增强历史感,提高专业认同意识。旅游教材中适当引用史料的原话和原文,可以增强历史感,使旅游教学富有时代气息。解释材料,看似增加了难度,其实简化了教材内容。例如,中国古代旅游思想的问题,引用东晋旅游家谢灵运《游名山志序》:“夫衣食,人生之所资;山水,性分之所适”,学生读罢可以感到浓郁的历史感,体味到古人从人生价值的高度认识旅游的深邃思想。旅游教材中引用史料,也可以提高学生专业认同意识。历史上旅行家层出不穷,他们在旅行发现中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研究,包含着他们卓越的洞察力和深邃的旅游思想,引入这方面的史料,将会使学生带着一连串的思索和悬念活动着,感受到旅游发展的历程和奇妙的旅游乐趣,甚至旅行家的挫折和失败都能使学生受益,增长了认同意识。尤其是引入旅游科学理论的建立,旅游学家、企业家的生平以及旅游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等史料,不仅能在学生记忆中发挥启迪作用的“长效剂”,同时旅游学家、企业家极不普通的人生理想、献身精神、光辉言行和高尚品格,也会深刻影响学生对旅游专业的认同。

四、高校旅游教材引用史料的几点建议

高校旅游教材引用史料的作用非常重要,那么如何引用呢?笔者认为,主要是要对史料进行精心筛选和编排。

第8篇:旅行社交流发言材料范文

论文摘要:翻译是一种跨文化活动而译者则是译文读者与原文作者进行沟通的桥梁。毫无提问这种跨文化沟通需要跨文化意识,旅游资料翻译尤其知此。但很多旅游资朴的翻译不如人意,由于对外宣传的受众是特珠的群体,要取得理想的宣传效果,译者必须以受众为中心,分析他们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其它特.点,以便未用适当的翻译方法。因此,本文作者认为跨文化意识在旅游资抖的翻译中是极其重要的。

虽然我国旅游资源目前以为国人提供旅游服务为主,但入世已给旅游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全世界人民都已将是中国旅游业的潜在消费者。全国各地都纷纷打出旅游牌,开发出特色不同的旅游景点以及旅游项目,以期在未来的竟争中占据优势。那么在我们的旅游材料对外宣传中,能否吸引更多的游客,能否准确地传达旅游的实质,翻译将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其好坏直接影响到旅游主题在国外潜在旅游者头脑中的形象。为此,我们也应该对旅游材料作一简要分析。旅游材料与日常见到的说明书、企业介绍等说明类文体的类型是不一样的,作为说明文体的一种特殊类型,旅游材料的翻译是需要文化处理的特殊方式来处理的。

1文化处理

文化处理是一种新的概念,它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全面地考虑翻译的原文与译文,为了更加明确地表达原文作者的意图,最大可能地达到在文化上的对应,所采取的一种翻译策略。首先,翻译的实质是文化交流。其次,因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文化活动,翻译自然也是一种文化活动,或叫跨文化交际。由于英汉文化的差异,在用英语表示中国社会文化中某些特有的事物与现象时,经常发现空缺词项,文化空缺,词义空缺,意念空缺,英语中又无对应表达、出现了表达真空.这时人们常通过音译、译借、语意再生、补充与解释等手段,以此弥补翻译的不足。无论如何,在进行适当的文化处理时,我们应注意—文化传真(facsimileofculture)应是翻译的基本原则之一。

(1)比如,泼水节,如果只译作“WaterSprinklingFestival",在外国游客看来那就是互相泼水的节日,而对该节日的由来、意义、民族都不了解。所以最好译为“WaterSpringFestival—abigfestivalfortheDainationalitytowisheveryonehappi-nessbysprinklingwatertooneanother"这样的译文不但有效地传播了中国民俗文化,而且迎合了外国游客猎奇的心理,实现了旅游资料翻译的目的。又如,“叫化鸡”可译为:beggar’schicken(bakedmud-coatedchicken).“白娘子”可译为LadyWhite,thelegendaryheroineof"thestoryoftheWhiteSnake".

(2)中国的龙与西方的Dragon在来源、神性、意蕴、功能等方面多有不同,中国龙取象广博,形态神奇,主要象征和谐、正义与吉祥;西方的Dragon取象窄狭,外貌丑陋,主要代表魔怪、邪恶与祸祟。可见,中华文化里的龙和西方文化中的dragon有着截然不同的形象和喻义,由此我们处理此类文化意象词语的翻译时必须注意目标语读者的可接受性,又要兼顾原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

下面以山西晋祠博物馆部分景点旅游资料翻译为例进行浅析:

(1)文化信息缺损。

①"JinciTempleisoneofthemostimportantprotectionunitsofculturalre一icsinChina.w(原文照录)对这一翻译笔者提出的供参考译文是:

linciTemplewascalledTangshuyuMemorialTempleatfirst.ItwasbuilttocommemoratethefirstdukeofTangState-TangShuyu.HemadetheagriculturefruitfulatthattimebyusingtheJinRiver.Peoplelivedahappylifeformorethan800years.Tocommemoratethewiseduke,amemorialtemplewasbuiltatthemostbeautifulplaceoftheTangState,whichwascalledTangShuyuMemorialTemple.AndthememorialtemplewasrenamedthestateKingJin’sMemorialTemple.AndJinciMemorialTempleisitsshortform.

根据2006年11月3日所的北京市地方标准;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Temple”一词在英文中是与宗教相关的。但晋祠并非和尚、尼姑、道士等的寺庙。晋祠被修建于公元前11世纪西周时,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所以译成"JinMemorialTemple"要更好些,就像包公祠被译成“TheMemorialTempleofBaoZheng"。如果我们就译成“Jincitemple",外国游客可能将会产生误解,误导他们对中国宗教的理解。因为他们看到或听导游说的都是“Temple",但他们亲眼所看到的与寺庙并无太大关系。这放置于有着三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景点前的介绍难道不会影响它在国外游客心中的印象吗?这毕竟是一个很显眼的“窗口”位置。

②Manypoetsandwritershaveelo-quentlydescribedthebeautyoftheNeverAgingSpring.Forexample}wwrittenbyLiBaiintheTaneDvnastv.

ThefirstemperoroftheSuiDynastyallvisited7inciTemple.

"writtenbyLiBaiintheTangDynasty.”

SuiDynasty…

虽然唐朝和隋朝我们大多数人都大致知道,但是有的外国游客甚至从来不知那是个什么阳的朝代,是什么时候,这也属于文化缺损,所以我们加注时间会起到一目了然易于理解的作用。如:TangDynasty(618-907AD)andSuiDy-nasty(518-618AD),看到时间,游客能推断出在一千多年前晋祠就是如此的宏伟漂亮,并为之深深吸引。

(2)冗余信息。

比如:①"thewateroftheNeverAgingSpringisasclearascrystalandjustasprecious"writtenbyLiBaiintheTangDynasty.(Appendix2)

(唐代大诗人李白游晋祠是写下了这样美妙的诗句:“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萧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

②"Themysteriouspowerofthelandhasgivenbirthtomanybeautifulplantssothatthecypressistooancienttotellitsageandstrengthclearlyo"(Appendix2)(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写下:“地灵草木得余润,有卜郁古柏含苍烟”的诗句赞美它。)

第9篇:旅行社交流发言材料范文

关键词 公共英语 旅游英语 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Connection Research on Vocational Public

English and Industrial English Teaching

——Take Tourism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as an example

ZHANG Xiaoying, SUN Xiaosi

(Hengdian College of Film & Television, Dongyang, Zhejiang 322118)

Abstract In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English education, tourism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 selected for the study, focusing on a close analysis of the interface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industry in English English. From a culture of cooperation, school faculty institutions,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English curriculum innovation were discussed on how to better serve the professional learning, to achieve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promote the progress of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to improve students' English comprehensive skills.

Key words public English; tuorism English; teaching connection

1 公共英语与行业英语衔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高校教育也呈现出持续、健康的发展景象。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市场化,主要面向社会,培养服务社会一线的技能复合型人才。在办学方针上,也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产学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根据这一定位,高职外语教育在教育理念上提出了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它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旅游专业本身社会实践性强,强调服务社会职能。因此,此类学生的授课知识也更应该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为目标要求。经调查分析,很多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程划分不明显,重复内容较多,主要侧重英语语言知识的教学,应试能力强,如突出大学英语等级考试过级率等,忽略了专业英语实践操作性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为适应社会工作需求,旅游英语作为一门突出行业性特点,语言技能培养的课程应运而生。而作为ESP的一个重要的分支,行业英语在高职类院校中存在具有多个要求依据: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要求、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的变化与英语教学自身发展的要求。

在此,需要深刻认识到公共英语和行业英语的关系,以及二者在高校英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本研究从旅游专业公共英语和行业英语教学衔接的视角入手, 旨在通过调查分析研究,了解社会对高职应用人才的需求;明确行业英语的重要地位,培养职业化的英语教师师资力量,实现高职中英语课程的有效衔接,从而培养出能力突出,实践性强的复合型社会人才。

2 ESP概述及国内外发展现状

ESP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ESP逐渐引起了教育部和学术界的关注。国家教育部1982年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把专业英语的任务定位于指导学生阅读有关专业的英语书刊和文选,使其进一步提高阅读科技资料的能力,并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与此同时,ESP 相关著作也在增加,如(邓海,1992) (赵雪爱,1999),(黄萍,2007),涉及的领域在不断扩大,这对ESP 教学和研究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它的涉及面比较有限,主要围绕教学方法、教材以及各个专业工具参考书等方面展开。显然,我国高校ESP的教学研究仍有不足,在高职院校中表现尤其突出:研究内容不平衡,公共英语教学和ESP教学衔接的研究较少,深入分析到各个行业的英语教学研究也不多见。

3 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行业英语目标不明确,教学模式较单一。旅游专业开设英语课程,一方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又能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但是这门课程目前的很多教学方法和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正如前面提到的语法性、理论性强,实践性,技能型较弱。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有限,不能适应实际工作需要。

(2)教材复杂多样,理论性较强。目前市面上关于旅游英语的教材繁多,各个侧重点各有不同,如旅游阅读理解主体的教材比较多,学生理论性的东西学得很多,主要涉及语法、词汇和翻译等练习。但是涉及实践应用的较少,对学生的英语口语训练较少,所以理论和实际运用脱节较严重,基于行业实际要求的旅游英语实用教材较紧缺。

(3)行业英语重视度不够,ESP师资欠缺。经走访调查了解,很多职业高校对行业英语重视度不够,学校开课不足,学生的积极性也不高。很多学校由于没有专门的职业英语教学管理机构,教师要么是语言能力较强,而行业英语较弱的大学英语老师授课,重点主要是语法、词汇等方面,要么是旅游专业教师,但是英语基础较薄弱。这导致旅游专业知识表达,语言运用的传授都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具有一定的“双师型”背景教师成为紧缺的师资力量。

4 如何更好地衔接公共英语与行业英语教学

通过有关旅游英语的市场需求方面的调查,笔者认识到行业英语在高职教学中的重要性,也进一步了解了行业英语和公共英语之间的关系。公共英语是旅游英语的重要基础。它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为后期进一步学习提升打好坚实的基础。行业英语是公共英语的扩展和延伸。它帮助学生建立较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掌握专业的语言词汇和表达结构,更加贴近社会和市场所需人才的要求。它为学生在实际岗位上发挥专业知识和交际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二者之间关系紧密相连,必须处理好二者之间的衔接。

(1)注重学校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一般来讲,公共英语的教学由大学英语教学部或公共英语教研室管理协调,旅游英语教学一般由旅游院(系)的专业教师开设。两个部门之间应通力合作,了解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经常召开会议讨论教学事宜,相互学习和借鉴,取长补短运用到教学中去,使大学英语顺利向旅游专业英语迈进。

(2)加强师资建设,促进教师队伍水平提高。鉴于旅游专业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特点,职业英语教师应具备英语和行业知识的双重技能。因此,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提高教师复合教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对于英语教师,可以组织培训旅游专业的相关课程,这样,在掌握了相关的专业之后,再来传授行业英语,将会更加真实、生动,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另外,高校也应出台相应政策鼓励一线教师深入企业中去挂职锻炼,深入了解行业需求,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升和完善自身素质,为更好地教学打好基础。对于高校外聘教师,除需注重一定的职称和职务,更应该注重其极强的工作责任心、组织管理和实践能力,更好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专业素质。

(3)完善教材建设。教材建设在高校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传统的教材理论性过强,有些带有明显的区域局限性,组织教学时,教师往往需要参考几本书的内容。因此,教学资源亟待更新,组编新教材势在必行。首先,教材应给学生提供最有利的学习实践资源以提高其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真实语料往往能起到很好的实验效果,如旅游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的宣传资料,员工培训资料,中英对照的影像和图文资料等。这些材料来自实际,往往能集中反映各个企业的文化特色,不仅可以起到宣传作用,还可以反映行业需求,增强学生的实际行业感知度。另外,除了注重社会需求,还要兼顾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学生的基础、兴趣、爱好以及目的性在规划教材过程中都应该兼顾到。这就要求以“实用为主,够用为辅”为标准,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教学大纲,选择和制作合适的、符合目标情景的真实性教学材料,其中不乏有效的真实语料,练习和实践活动。

(4)改革教学方法。目前来讲,高校公共大学英语教学方式灵活多样,相对成熟,教师大都采用英语组织教学,且重视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在旅游专业的行业英语授课方面,为避免两种极端现象:重语法不专业和专业但不注重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注意行业英语教学与基础英语教学的衔接,考虑到“兴趣”、“灵活性”、“趣味性”等。如在日常教学中,要采用多媒体等手段通过音频、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行业,走进行业,体会行业,进而了解行业对英语学习的要求。教师也可以开展DV游等实践活动,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记录真实场景,用于情景教学中去。此外,校外顶岗实习是展示和锻炼学生的舞台,也是检验课堂模拟实训的机会。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特别是一些星级旅游酒店、旅行社等机构进行实习。学生在真实的社会实践岗位中磨练自己,不断总结和反思自己,查找不足,然后回到学校及时充电,查漏补缺,因此校外顶岗实习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学习资源,使之得到有效的提高。

(5)改革评估方式,正确对待考试。旅游英语课程主要考查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表达能力,因此考试考核的方式也应在原来传统考核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调整。首先,评估方式应多元化,期末笔试、口试等多种方式考核。其次,学生的平时成绩考核应加大力度。定期单元测试、小组自测打分、校外实践考核等,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查。如此以来,学生的学习和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也会相应提高,从而在此课程中收获更多知识和能力。

5 结语

由此可见,公共英语和行业英语教学之间关系紧密,做好二者之间的衔接工作需要高校各个部门的大力合作和支持。一线教师首先要明确大学英语与行业英语教学的衔接过程,整合高职英语教学和专业课的特点,在提高学习兴趣,改进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让英语教学与专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创一种实用创新的高校英语教育模式,从而培养出一批批专业素质高、语言交际能力强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注: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院级科研课题“高职公共英语与行业英语教学的衔接研究——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项目编号3120001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Strevens,P.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J].English Teaching Forum,1987.25(4).

[2] Jordan,R.R.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A guide and resource book for teacher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3]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 刘晓燕.ESP教学理论在旅游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3).

[5] 马蓉.高职ESP 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