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行游记范文

旅行游记精选(九篇)

旅行游记

第1篇:旅行游记范文

小水滴刚打开QQ邮箱,看见了一封新邮件。原来,他的朋友江、河、湖、海要带他周游各国,看遍世界美景,吃遍各国美食。

第一站,江带他来到了英国。他们在泰晤士河里散步,看见了伦敦塔桥,江说:“伦敦塔桥,是从英国伦敦泰晤士河口算起的第一座桥(泰晤士河上共建桥15座),也是伦敦的象征,有“伦敦正门”之称。该桥始建于1886年,1894年6月30日对公众开放,将伦敦南北区连接成整体,塔桥两端由4座石塔连接。登塔远眺,可尽情欣赏泰晤士河上下游十里风光。假若遇上薄雾锁桥,景观更为一绝,雾锁塔桥是伦敦胜景之一。”小水滴听后,认为这是个奇迹。接着,他们又来到了—

第一站之中转站—大本钟。“再往北走,就到了!”江说,“大本钟是伦敦最具有特色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1834年整个西敏被大火所毁,目前的这座97米高的钟楼是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登基时建造的。大钟造于1856年,以建造工程的第一名监督官本杰明爵士的名字命名,叫”BIGBEN“(大本钟)。1857年该钟出现裂痕,于1859年重新铸造。新钟重13。5吨,表盘直径7米,钟摆重达305公斤。”小水滴听得目瞪口呆,他没想到原来国外也有这么多奇迹!第二站,海带他来到意大利,吃完披萨后,他们来到了比萨斜塔,海对他说:“比萨斜塔,位于比萨大教堂的后面,是意大利比萨城大教堂的独立式钟楼。钟楼始建于1173年,设计为垂直建造,但是在工程开始后不久便由于地基不均匀和土层松软而倾斜,1372年完工,塔身倾斜向东南。比萨斜塔是比萨城的标志,1987年它和相邻的大教堂、洗礼堂、墓园一起因其对11世纪至14世纪意大利建筑艺术的巨大影响而被联合国教育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遗产。”小水滴听后,拍手称好。小水滴回去以后,便和兄弟姐妹说他去了各国旅行,吃了好多好吃的,他便把那些旅游时的文学常识讲给他们听,他们也很羡慕小水滴有这么好的待遇。

小水滴这次的旅行结束了,下次再见面!

六年级:灿烂星辰

第2篇:旅行游记范文

法律依据:

l、《旅行社管理条例》第四十三条“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受理本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的投诉,经调查情况属实的,应当根据旅游者的实际损失,责令旅行社予以赔偿;旅行社拒不承担或者无力承担赔偿责任时,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可以从该旅行社的质量保证金中划拨。”

第二十三条因下列情形之一,给旅游者造成损失的,旅游者有权向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投诉:

(一)旅行社因自身过错未达到合同约定的服务质量标准的;”

2、《旅行社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五十五条“旅行社因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的原因而造成旅游者合法权益损失时,旅游者有权向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或其委托的旅游质量监督机构投诉;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或其委托的旅游质量监督机构在接受旅游者投诉后,应及时查明事实,确因旅行社过错而致使旅游者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应当根据旅游者的损失程度,责令旅行社给予赔偿。旅行社拒不承担或无力承担赔偿责任时,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从该旅行社的质量保证金中划拨赔偿费用。”

二、强制划拨旅行社因服务未达到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赔偿费用

法律依据:

1、《旅行征管理条例》第四十三条“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受理本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的投诉,经调查情况属实的,应当根据旅游者的实际损失,责令旅行社予以赔偿;旅行社拒不承担或者无力承担赔偿责任时,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可以从该旅行社的质量保证金中划拨。”

第二十三条“因下列情形之一,给旅游者造成损失的,旅游者有权向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投诉:

(二)旅行社服务未达到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

2.《旅行社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五十五条旅行社因《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的原因而造成旅游者合法权益损失时,旅游者有权向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或其委托的旅游质量监督机构投诉;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或其委托的旅游质量监督机构在接受旅游者。投诉后。应及时查明事实,确因旅行社过错而致使旅游者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应当根据旅游者的损失程度,责令旅行社给予赔偿。旅行社拒不承担或无力承担赔偿责任时,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从该旅行社的质量保证金中划拨赔偿费用。”

三、强制划拨旅行社破产造成旅游者预支旅行费损失的赔偿费用

法律依据:

l、《旅行社管理条例》第四十三条“旅游行政管理部受理本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的投诉,经调查情况属实的,应当根据旅游者的实际损失,责令旅行社予以赔偿;旅行社拒不承担或者无力承担赔偿责任时,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可以从该旅行社的质量保证金中划拨。”

第二十三条“因下列情形之一,给旅游者造成损失的,旅游者有权向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投诉:

(三)旅行社破产造成旅游者预交旅行费损失的。

2.《旅行社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五十五条旅行社因《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的原因而造成旅游者合法权益损失时,旅游者有权向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或其委托的旅游质量监督机构投诉;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或其委托的旅游质量监督机构在接受旅游者投诉后,应及时查明事实,确因旅行社过错而致使旅游者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应当根据旅游者的损失程度,责令旅行社给予赔偿。旅行社拒不承担或无力承担赔偿责任时,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从该旅行社的质量保证金中划拨赔偿费用。”

市旅游局其他具体行政行为(登记、备案等)(共5项)

一、旅行社变更登记备案

法律依据:

《旅行社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五条“旅行社需要改变登记注册地的,应当征得原负责主管该旅行社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改变后的负责主管该旅行社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同意,并按有关规定办理变更登记。

旅行社变更登记住所地的,应当在办理完变更登记之日起的30个工作日内,报原审批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二、旅行社设立门市部备案

法律依据;

《旅行社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三十三条第二款‘旅行社设立门市部,应征得拟设地的县级以上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同意,领取《旅行社门市部登记证》,并在办理完工商登记注册手续之日起的30个工作日内,报原审批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主管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门市部所在地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三、旅游企事业单位统计登记

法律依据:

《旅游统计管理办法》第十五条”凡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审批或纳入旅游行业管理的旅游企事业单位,应当到相关的旅游统计机构办理统计登记,并建立统计台帐和核算制度,按规定报送统计资料。”

四、旅行社责任保险理赔情况备案

法律依据:

《旅行社投保旅行社责任保险规定》第十九条“旅行社应当妥善保管旅行社责任保险投保和理赔的相关资料,接受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检查;在理赔案件发生后,应及时将理赔情况报当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五、旅游社年检

法律依据:《旅行社管理条例》第三十六条“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对旅行社每年进行一次年度检查。旅行社应当按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规定,提交年检报告书、资产状况表、财务报表以及其他有关文件、材料”。

六、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

法律依据:《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管理办法》第七条“国家旅游局组织设立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负责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工作的组织和管理。各省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组织设立本地区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并报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备案。根据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的委托,省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进行相应的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工作的组织和管理”。

七、举办旅游展销、项目推介活动备案

第3篇:旅行游记范文

关键词: 职业院校;旅游英语;英语实训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671―7740(2009)07―0062―03

宏观上讲,高职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类型的技术性、知识能力的职业性、毕业去向的基层性”。旅游英语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前提是就业,专业岗位(群)核心能力与技能的锁定源于旅游行业及市场的发展以及其对人才的需求,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包括英语类课程)、实训实践环节构建(包括英语类实训)以及实施过程都围绕着专业核心能力与技能来进行的。

一、旅游英语专业中英语实训环节构建的基本内涵与实践项目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精神“高职英语课程应以职场交际为目标,以应用为目的,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结合北京地区旅游行业就业岗位(群)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对英语能力的具体要求,我们设计和深化了旅游英语专业中的英语实训环节。

(一)基于旅游行业初级岗位技能的英语实训课程的构建

案例1,以英语听说为核心的系列技能实训课程(如图1)

――该项目成果系“北京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主要内容之一(2008年)

案例2, “旅游英语速记”技能的拆解与重构(如图2)

旅游英语速记技能拆解为,“听写(在英语听力环境中,记录旅游专业词语拼写的速度与准确度)听记(在英语听力环境中,记录旅游专业关键词或信号词的速度以及旅游相关信息的准确度)听释(在英语听力环境中,记录旅游相关信息的速度与正确性以及英文诠释的对应性)听译(在英语听力环境中,记录旅游相关信息的速度与准确性以及中文信息的对应性)听打(在英语听力环境中,计算机操作记录旅游相关信息的速度与准确性)听读(在英语听力环境中,模仿英语导游讲解跟读的速度、准确性及效度)。”

(二) 基于旅游文化和知识的英语实训项目的构建

案例3,以旅游英语速记技能为核心的实训项目(如图3)

――“英语速记”荣获北京市精品课程(2007年)

“英语速记”荣获教育部高职高专教学指导委会(英语类)精品课程(2008年)

1.原始性实训项目――问卷访谈录音与英文文稿全文整理,内容与成品包括:(1)用英语访谈1名在京的外籍游客,并做实况录音(上交英语音频文件,包含访谈双方声音);(2)访谈视频或图片(上交双方合影);(3)问卷回复(上交英文访谈文稿);(4)奖励任务:项目主管(1名),完成成品收集和整理;撰写问卷调查报告(中文)。

2.诠释性实训项目――原创或原版旅游视频英文文稿全文整理与英文文稿笔记制作,内容与成品包括:(1)原创或原版旅游视频英语朗读(上交英语音视频文件);(2)笔记制作(上交英文笔记及作答思路陈述);(4)奖励任务:项目主管(1名),完成成品收集和整理;翻译成品(英译汉)。

3.综合性实训项目――专项资助,工学结合项目,主要内容与形式如:(1)学生科研专项(如,旅游英语软件音视频审读);(2)毕业设计专项(如,旅游原版英文影片字幕的编译与中英文解说制作);(3)毕业实习专项(如,旅游行业实习与就业岗位工作斑斓录:英文纪实录)。

此外,原创型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的英语实训模式,即学生在一些原创的旅游英语听力语料中(以往届学生英语视听类优秀毕业设计为主)完成“先做事,先有过程,后学习,后有结果”或“边做边体验,有感性,边学边分析,有理性”的实训项目,切实体验了n个第一次后的学习性反思,如第一次记录旅游英语音视频语料文稿,第一次整理自己与外籍游客的英语对话录音,第一次记录或翻译旅游专业知识讲解的音视频语料,第一次参与计时计算机旅游专业英语速记比赛、第一次编制旅游英语跟读试题、亲自做“主考”等等适合学生的教育模式。

二、旅游英语专业中英语实训环节构建的相关思考

(一)强化旅游英语专业中英语实训教师团队的“双师”性

这里所提及的“双师”性具体指“双师素质”,即英语教师既要有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较强的英语教学、教研能力和素质,还要拓展“职业化”能力,即将旅游行业职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运用于英语教学过程的能力。英语教师在设计英语实训环节之时要能与旅游行业的岗位对英语人才的需求相衔接。在英语实训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也应根据实训的具体形式与不同内容适当予以变换,即“课程老师(技能师傅) 旅游项目负责人 旅游机构或单位领导。”在英语实训课程设置、实训项目研发、实训技能的拆解与重构过程中,应树立职业工作态度、规范职业工作行为。目前,增强旅游英语专业中英语实训教师的“双师素质”是当务之急。计划系统、目标明确地开展院系“专职教师”和旅游行业“兼职教师”的互赢互利的交叉培训、建立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吸引该部分教师向“双师素质”发展的有效策略。

(二)加强旅游英语专业“职业化”英语实训环节建设的系统性

与旅游机构或单位密切合作,系统编制立体化的旅游英语实训教材,包括纸质图书、应用软件、多媒体产品、网络平台等,教材编制要符合旅游专业人才就业岗位(群)核心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搭建“工学结合”的实训平台。

此外,创新旅游英语专业“跨文化”知识与交流的体验式实训环节的设计,有效提升职业院校旅游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国际化视野,进一步提高其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总之,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点从字面上拆解,可落在“旅游”+“英语”。 实际上,我们审视专业的视角应如下图所示:

以英语为主线是旅游英语专业的属性定位,也是该专业教学内容的设计原则;以旅游为背景是旅游英语专业的人才定位,也是该专业教学环境的优化原则;以实践为核心是旅游英语专业的目标定位,也是该专业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因此,旅游英语专业中的英语实训环节的构建要以对旅游行业需求的市场调查与论证为依托,在充分了解旅游专业中的人才培养定位、岗位(群)及专业核心能力与技能的前提下,融英语语言学习与训练过程及其特点来完成,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予以深化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赵淑英,等.新建职业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个案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8).

第4篇:旅行游记范文

关键词:民族旅游 族群记忆 保护 传承

民族旅游与族群记忆

民族旅游是文化旅游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目标所指的人群在自己居住的范围内不完全属于该国政治或社会意义上的主体民族,由于在自然生态和文化特性方面的与众不同,这类人群被贴上了旅游性标志。换句话说,民族旅游就是把“古雅的土著习俗以及土著居民”包装成旅游商品以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

族群记忆是集体记忆这一宏大概念集合中的子概念。集体记忆是一个特定社会群体之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集体记忆得以传承的条件是社会交往及群体意识需要保持该记忆的延续性。而族群记忆,是作为一个民族层次的群体,以自己的方式保存下来的关于自身过去的印象和历史记录,并且从中汲取力量,形成群体的凝聚力。

族群记忆需要一系列要素来加以体现,即族群记忆必须有作为载体的物质的或精神的承载物,否则族群归属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这些要素构成了民族旅游最核心的吸引力。族群记忆本质上是一种集体性的文化积淀,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族群记忆的核心是本民族认同的价值观,包括习俗、道德、法律、礼仪、制度、宗教等。

民族旅游发展中的族群记忆失真

浙江是我国主要的畲族聚居地区之一,其中景宁是华东唯一的少数民族地区、全国四个生态保护区之一。WWw.133229.coM多年来,浙江畲族旅游开发逐步形成了“畲乡的特色,生态的特点,后发的特征”的格局,有力地促进了浙江畲族地区的文化交流。但与此同时,民族旅游开发也给畲族族群记忆带来了负面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和大众旅游的影响下,族群记忆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民族旅游对畲族族群记忆当然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畲族族群记忆失真问题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族群记忆的同化

族群记忆的同化指原来的族群记忆特征在内部和外部因素的作用下逐渐消失,被异族异地的文化所取代。浙江畲族大多分布在丽水、苍南、武义、衢州等地,大多属于欠发达地区或“老少边穷”地区,与外部世界交往少,生活相对封闭,因此独特的族群记忆得以较完整地保存下来。然而,随着民族旅游的开发,异族异地文化的引入,在经济上相对落后和文化稳定性不强的少数族群记忆逐渐被淡化、同化甚至消亡。例如,近年来,浙江畲族居民对于始祖盘瓠的相关记忆已经与客家族等民族的盘瓠记忆相差不多,而且其中一部分记忆内容受汉族盘瓠神话传说影响极大。

(二)族群记忆的商品化

这是目前民族旅游开发的主要手段,就是以现代艺术形式包装族群记忆,把独特的少数族群记忆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加以开发和组织并出售给旅游者。甚至有的地方在发展民族旅游过程中,族群记忆被过度商品化,所有族群记忆现象都被纳入商品化范畴当中。诸如畲族歌舞仪式、礼俗、手工艺品等文化形式都被商品化。当前,浙江畲族婚俗旅游开发的一般做法是:让男性旅游者扮作新郎,然后按照浙江畲族的习俗,举行一次假婚礼,以此令游客体验独具特色的浙江畲族婚俗。但在实际的旅游经营中,一些商业化行为使该民族婚俗中本该体现的一些美好内容荡然无存。

(三)族群记忆的庸俗化

对族群记忆的开发缺乏科学把握,导致族群记忆庸俗化。畲族有“盘歌”(对歌)的习俗,每每长夜盘歌,通宵达旦。其曲调与汉族颇有不同,极富畲族特点。一些地区为满足汉族为主体的旅游者消费需求,把歌词曲调进行包装,拿到市场上去展示,因为市场的“交易性质”,使得族群记忆因为庸俗化而失去它本身的魅力。

(四)族群记忆价值观的蜕变

价值观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浙江畲族民众热情好客、忠诚朴实、重义轻利等共同的价值观,以及敦厚淳朴的民风,也是民族地区对游客的吸引力之所在。但是,随着旅游的开发,受外来风气影响,一些地区浙江畲族民众的价值观被同化,出现了明显的退化现象。商品意识和货币概念渐渐深入人心。大量事实表明,民族旅游开发很容易导致某些优良传统和价值观的蜕变。

(五)族群记忆传承的断层

族群记忆具有传承性,民族旅游的开发有可能使这种模仿与习得的过程被中断或被扭曲,从而使得族群记忆传承出现断层,甚至消失。长期以来,畲族传统文化主要是以民间自发传承的方式保留下来的。畲族每个成员都是族群记忆的接受者和传承者,因为没有本民族的文字,畲族文化的传承主要依赖歌谣。但是随着老一代人的相继去世和现代流行音乐等文化的冲击,畲族一些文化正面临消亡危机。例如,浙江畲族地区能讲畲语、能唱畲歌、会织畲服的人已经为数不多,大部分是中老年人,青年人大多愿意出外学习或打工,不愿意学习传承这些传统文化。

(六)族群记忆“原生土壤”遭到破坏

浙江畲族独特的族群记忆得以较完整地保存下来,是与浙江畲族的居住环境息息相关的。但是在民族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为了迎合游客的需要,难免会造成较大规模的建设或者搬迁。现在浙江许多地区的旅游开发,忽视对传统文化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原生土壤”进行有效保护,加速了畲族传统文化的消亡。在浙江景宁、苍南的一些小村庄,许多村民将极具特色的传统木板房拆除,盖起了小洋楼,真正意义的传统民居所剩无几。许多畲民分散进入以汉文化为主体的现代城市区,传统社区不复存在,传统文化失去了其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民族旅游发展中族群记忆的保护与传承机制

在民族旅游开发中,必须彰显民族特色,对族群记忆进行有效的保护,构建民族旅游开发与保护机制。民族旅游的开发和保护,应根据民族地区族群记忆的特点、分布状况、区位特征等情况的不同,构建不同的保护与传承机制。

(一)保护族群记忆生长的“原生土壤”

浙江畲族族群记忆的保护与传承应该是在民族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动态传承,注重引导族群记忆的良性变迁—原生态化。在政府的支持下,恢复、发展畲族的礼仪活动、祭祀活动,促使原生态族群记忆的挖掘、传承和发展。进入旅游内容中的一些歌舞、戏剧和美术工艺品,应注意保持它的“原生性”和“古朴性”,不要随意改动,只有在深入研究该民族的文化、历史后,进一步地突出它的“原生性”和“古朴性”。把原生态民族文化、民族歌舞、戏剧及美术工艺品引入教学过程,编写乡土教材,使民族文化、民族歌舞、民族美术等得以传承。

(二)建立族群记忆旅游资源产权制度

对于畲族文化的保护,国家和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从现实看,仍然有许多不完善和不健全的地方,操作起来比较困难,不利于建构畲族族群记忆与族群认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民族旅游开发过程中,建立合理的产权制度是保护畲族族群意识的有效方法之一。首先,通过建立族群记忆旅游资源产权制度,让畲民、旅游者、旅游经营管理者都认识并分享其价值,畲民从分享的经济效益中获得保护和传承族群记忆的动力,并获得族群认同;旅游者能够分享到畲族族群记忆的原生态魅力;而旅游经营管理者则获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其次,通过产权界定使外部性成本内部化,有效地防止投资商或开发商搭“资源便车”的现象,迫使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更好地使用和保护畲族族群记忆这些宝贵的旅游资源,延长资源的生命周期。第三,明确的产权关系,不仅要明确当事人的利益,而且要明确当事人的责任,使其明确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使其知道侵权或越权的后果或所要付出的代价,如此一来,产权主体或当事人就会自我约束。

(三)设立族群记忆村

可以广泛采用的形式是民族聚集地就地展示—“实地活人博物馆”,如贵州的雷山郎德苗寨、从江高增侗寨、镇宁石头寨等。其特点是保留了原来的自然风貌、民居、饮食、节庆和其他民俗事物,具有自然朴实的特色,能较好地满足旅游者欣赏和体验族群记忆的需要。有人以畲民社区为例,提出在浙江畲族聚居区某一地建立以浙江畲族居民为主体的“文化保护区”。即划出一块地方建立专门的旅游村寨,整个村寨完全按照畲民传统民居的风格建设,维持传统的生活与生产方式。游客在此可以到村民家中做客,品尝风味小吃,学习织布、酿酒,参与村中举行的各种仪式、庆典,深入畲民的生活。

族群记忆村在担负旅游功能的同时,还将成为展现畲民文化与保存传承畲民文化的场所。但是由于族群记忆村是以单个民族村落为开发保护对象,未考虑民族村落所处的社区环境,而成为社区中保护的“孤岛”。当整个社区族群记忆发生退化、消亡时,保护区内族群记忆的退化、消亡也就在所难免。因此,族群记忆村对族群记忆的保护作用也是有限的。这种保护机制的关键在于要处理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族群记忆保护的矛盾,同时避免因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的文化同化和冲突。

(四)建立民俗博物馆

民俗博物馆主要是为保护民俗文物,丰富收藏,并为参观者了解民俗文化内涵而建立的,具有教育和传播文化遗产的功能。对许多濒临损毁、正在迅速消失的重要族群记忆和民族民俗文物,通过运用声、像、物等手段,及时抢救、收集,陈放在民族民俗博物馆,既起到保护作用,又满足了旅游者参观的需要。民俗博物馆在对民俗文物保护、传播族群记忆、满足旅游者体验族群记忆等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这种保护机制是静态的保护,没有充分和及时的体现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并且在游客的参与和体验性方面存在不足。从文化结构角度来说,它适用于物质文化的保护,而对于精神文化以及行为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作用不大。它是在族群记忆保护初期、经济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采取的保护机制。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民族族群记忆的变异时刻发生着。必须经过各方面的努力,使民族社区居民重新意识到本地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他们的族群记忆认同感与文化自觉意识,促使他们主动维护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复兴本族群记忆,从而实现民族旅游与族群记忆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彭恒礼.论壮族的族群记忆—体化实践与刻写实践[j].广西民族研究,2006(2)

2.覃德清.瓯骆族裔—壮侗语民族的族群记忆与人文重建[j].广西民族研究,2005(3)

3.陈心林.族群理论与中国的族群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06(1)

4.史本林,赵文亮.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理念[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5)

5.郑向敏.旅游对风情民俗资源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j].旅游学刊,1996(3)

第5篇:旅行游记范文

关键词:旅游形象;形象感知;内容分析;深圳

一、引言

旅游城市形象感知与游客旅游形象传播密切相关,并能影响旅游者的行为决策。城市旅游形象作为城市旅游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受到学术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在我国旅游研究中的地位日渐提升,在网络环境下城市旅游形象和体验感知的相关研究热度不断提升[1-2]。然而城市期望传播的旅游形象和游客感知体验一致性如何评估成为必须解决问题。深圳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城市形象不断提升,多次获得了宜居城市、文明城市、旅游城市、最具竞争力城市等荣誉。根据《深圳市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深圳针对国内旅游市场重点宣传以“改革”、“创新”、“精彩”、“时尚”、“自在”、“写意”等为主题的城市形象[3],创新媒体宣传方式,细分旅游消费市场,增强宣传推介的针对性,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旅游宣传推广网络体系。本文通过网络文本调查分析游客对深圳旅游形象的感知情况,旨在揭示深圳旅游形象的影响因素,为深圳城市旅游形象的塑造和网络传播提供思路与建议。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定量化分析,该方法是“以测量变量为目的,对传播进行客观、系统地定量描述的方法”[4]。内容分析实现软件为RostContentMining,其具备文本分词、词频分析、社会网络和语义网络分析、情感倾向分析、可视化词云等功能,能快速完整分析数据并展现数据间的内在联系性[5]。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在数据分析前对数据文本进行了预处理,修正了数据中的错别字,并对数据中的同义词语进行归类替换。

2.数据获取

本文采用网络爬虫工具和人工结合方式获取研究数据,数据来源包括游记攻略(马蜂窝游记188篇、新浪微博115篇)、政府官方微博(146篇)、深圳文体旅游局官方网站(形象宣传网页及相关文件77篇)等不同网络媒介,数据获取时间为2018年11月,检索关键词为深圳旅游。

三、深圳旅游网络形象传播内容特征

1.深圳旅游传播高频词概况

综合游客游记、官方微博、官方网站信息,并对同意特征词进行归类,分别统计出游客感知和官方媒介传播的前40位的深圳旅游目的地、旅游形象和体验感知高频特征词。

2.旅游形象主题分类特征分析

游客游记以及官方微博、网站宣传的旅游形象高频词内容可分为以下类型:①旅游空间相关高频词。此类高频词主要表现旅游片区、旅游景区和周边城市等高频词,例如滨海、公园、大鹏、小镇等。②旅游主题活动类高频词。此类高频词包括游客及官方媒介推介的深圳旅游活动主题项目,例如文化、艺术、表演、体育、亲子(孩子)等。③体验感受类高频词。此类高频词多体现游客的体验感受和主管态度,多来自于游客游记,在官方微博和网站中也有相关高频词与之对应,例如:喜欢、美味、漂亮、好看、体验(好)、一般、特色、创意、美丽、浪漫等。④城市旅游服务相关高频词。此类高频词在游客游记中多体现为地铁、公交、机场、酒店、门票、餐厅等具体词汇;在官方微博账号和官网中则多为服务、资源、企业、志愿者、市民、设施、市场、合作、公共服务等具有综合含义的词汇表述。

四、深圳旅游目的地形象特征传播与感知分析

1.深圳旅游形象高频词特征分析

首先,在游客游记、官方微博、官方网站中高频词汇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例如三种渠道中都出现了文化、文博会、公园、滨海、历史、小镇、休闲等高频词,大多是跟深圳当地的旅游吸引物有关,说明自下而上来看,深圳旅游资源和空间分布等信息在网络媒介中游客感知与政府传播内容较为一致。但从词频上分析,“文化”等用词在官方媒介中排名靠前,而在游客游记中相关高频词排名超过10位,可以看出官方更加重视深圳旅游形象中文化方面的建设,而如何让游客在短时间内感受深圳的现代文化创新特色仍有待思考。其次,游客游记传播内容和体验感知更加细致具体,有包括反映旅游吸引物和旅游服务的词,也有反映游客旅游体验及旅游活动、旅游目的地的词。游客基于自身旅游过程,表达他们感知到深圳旅游形象,较为具体,同时也较为主观。他们不仅关注旅游吸引物,也关注旅游服务和设施,关注自己的旅游体验。这些主观情感符号在官方网站的宣传中相对缺失,而在官方微博内容有部分相关,这与不同类型旅游官方宣传媒介功能定位有关。

2.高频词汇与城市形象对比分析

结合《深圳市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改革”、“创新”、“精彩”、“时尚”、“自在”、“写意”等城市形象在网络媒介传播和感知过程中进行聚类分析。①“改革”-“创新”在游客感知层面较难直接体现,本文将其进行语义归类,并增加城市旅游公共服务的含义。游客对城市改革创新等概念的直接感触在网络媒介中传播较为有限,更多的是与旅游直接相关的公共服务水平的反映。官方微博传播深圳改革、创新的内容相对较少,这与微博平台内容文字数量限制和社交互动属性有直接关系;官方网站内容中深圳改革、创新相关高频词较多,有助于系统解读传播政府对深圳旅游形象的定位。②“精彩”-“时尚”相关高频词在本文中理解为游客对观赏类旅游项目的和景区的感受,在游记、官方微博、官方网站方面此类高频词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滨海、主体公园、表演等相关词汇热度较高。③“自在”-“写意”相关高频词在本文中理解为更加强调用户体验和精神追求的旅游活动和项目,休闲-体育-文化-历史-艺术等相关词汇在游记、官方微博、官方网站中出现频次较高。但三种传播渠道下游客体验类形象主题的高频特征词差异较大,游客游记中的体验感受词汇多含主观色彩,多是对环境的直接感官评价;官方微博宣传内容则多为生态环境、创新创意等抽象概念,官方网站宣传的形象内容更为全面、积极向上,既有生态环境、创新创意类的宣传,又有城市对外合作等多方位的宣传。通过以上分析,本文认为网络语境下深圳官方宣传的城市旅游形象与外来游客感知形象存在一定的差异,特别是在“改革”-“创新”等较为宏观抽象的概念层面。官方网站宣传的形象侧重在文明、文化、特色、发展、建设、旅游、创新等为核心的抽象形象,旅游形象塑造上比较宏观、积极、正面。游客对深圳的感知旅游形象侧重在滨海、沙滩、公园、饮食中的味道、好吃、地铁、公交等具体形象,看重在深圳旅游的服务和旅游体验。深圳官方对改革、创新、历史、文化、服务等形象的构建比较重视。

五、建议与小结

1.对策建议

①明确多层次旅游形象框架。深圳官方宣传的城市旅游形象定位、宣传形象和游客感知形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官方微博和官方网站之间宣传的旅游形象也略有差异。官方除对外宣传旅游形象的同时,还需明确媒体融合背景下传播定位,了解游客体验反馈,提高信息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官方宣传的旅游形象与游客感知形象的统一性和针对性。②深度挖掘城市旅游形象内涵。在游客感知的形象中,对于深圳官方宣传的形象感知还较为欠缺,仍需深度挖掘深圳的“改革”“创新”“精彩”“时尚”“自在”“写意”内涵和传播符号,发挥深圳科技创新优势,打造科技文化品牌节事,增强互动体验。③立体化拓展城市旅游形象传播渠道。首先,相关管理机构应积极制造热点话题,尝试更多新内容、新形式,通过短视频、直播和原创内容的有效传播;其次,官方网站、微博要提供更加全面智能的旅游公共服务信息;此外,官方网站、微博借助社交领域的“大V”、其他平台和账号进行导流,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增强官方政府与游客之间的互动性。④推动旅游体验创新和提升服务水平。在官方提出的“文明”城市旅游形象品牌塑造中,还需在线下不断旅游环境,提高重点旅游区服务质量,规范旅游服务相关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准和文明素养,塑造深圳“文明”城市形象。

第6篇:旅行游记范文

关键词:卧游册;卧游;休闲文化;精神享受

进入21世纪,随着新的节假日制度的出台和带薪休假制度的实施,人们的闲暇时间普遍增多。于是,旅游从少数有闲阶层的特权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每到一地,旅游指南是旅行者的囊中必备之物。它详细介绍了当地的山水风景、名胜古迹,提供一些旅游线路供游客选择;记载当地的名人逸事,风俗特产;介绍餐饮住宿、消费购物地点,特色美食指南等等。可以说,当代的旅游指南就是一本当地的百科全书。与最早出现的旅游指南――“卧游册”相比,形式内容都已丰富很多。

卧游,顾名思义,就是足不出户,躺在卧榻上天南海北去旅游。据考证,最早提出“卧游”一词的是南北朝时期的艺术家宗炳。《宋书•宗炳传》记载,“(宗炳)西陟荆巫,南登衡岳,因结宇衡山,欲怀尚平之志。有疾还江陵,叹曰:‘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唯与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凡所游履,皆图之于室,谓人曰:‘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说的是南朝画家宗斌,在身衰体微时,恨不能亲历名山大川,便将平生游历过的山水,一一画了下来,悬之四壁,随时游览欣赏。有时兴之所至,还会“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我们可以想象,山水画中,吟诗,抚琴,烹茗煮茶,围棋,观瀑,听松访梅以至渔樵垂钓,倚杖放鹤,荡舟花溪……俨然把生活搬进了画面,人也由此进入画境中。这种对休闲旅游的独特理解和行为方式,成为中华文明贡献给人类文化艺术宝库的一颗璀璨明珠。

“卧游”一词的创造和使用,可谓别具匠心,耐人寻味。卧游册,即是借用山水诗文、山水画、山水园林等文学艺术形式,将自己旅游中所欣赏到的自然美景描摹再现出来,借以在家中“旅游”欣赏。这是古代文人士大夫向往的生活,恬淡,从容,不知有汉,何论魏晋。

古人卧游,最早是观画。因此,当时代的不少画家,爱将自己的山水画页用“卧游册”命名。中国传统水墨画,以写真见长,画家多选取奇山异水最精彩的部分,精心勾画描摹、点染设色,秀色经过艺术的处理,更加生动诱人。临画观景,即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人也仿佛被带入了旅游的美妙境界,获得与旅游相似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很好的精神享受。

画卷虽然咫尺千里,栩栩如生,但那时印刷还比较原始,能欣赏到画的人不可能很多,多数人卧游主要是读游记了。古代的大文学家都写过许多脍炙人口的游记佳作。南北朝时,社会动乱,一些不满现实的士大夫寄情山水,出现了齐梁作家用书简体写的山水小品。到了唐宋时期,游记文学更是百花争艳,异彩纷呈。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坡的《石钟山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陆游的《人蜀记》等等,都达到十分高的艺术境界,其文字清丽隽水、绘景状物精细、感情细腻真挚,感染力极强,令人百读不厌,流传千古而不衰。人们常说“看景不如听景”,这是由于听景可以把读者的想象加人其中,使景物更加绚丽和完美。

到了明朝中后期,尤其嘉靖、万历年间,与旅游有关的游记和旅游诗大量出现。这些游记通常会以某地“游草”或某地“游记”为书名,甚至还有将各地著名旅游胜地由古至今相关的游记和旅游诗总集成册的书,如明人王世贞编的《名山记广编》。明万历三十七年楫刻的《新镌海内奇观》一书,内图文并茂,有全国各地风景名胜一百三十余幅。此书的编辑方式开后来诸名山记有图之端,出版后大受欢迎,成为当时颇具影响力的一本书。

另外,当时流行的山水画作也同样具有类似旅游导览的功能,这些山水画作常以“卧游册”为名。这种图文并茂的卧游册,更符合游览者的实际需要:既可对景检索,也可案头赏玩。因此,可以说,卧游册在世界旅游史上具有无法替代的独特价值。明人虞淳熙的《五岳胜览序》就说这种图文并茂的画册比起游记更有吸引力:

近世有《岱史》、《岱宗记》、《五岳记》、《游名山记》,而王恒叔太仆有《游岳图文》,附以异迹,质之舆乘桑、丽诸家言,一日卧游,未能周五岳矣,况复骋亥步庄运,专胜游婚嫁之后哉!

再者,如晚明喜欢搜藏山水画作的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书中谈到他之所以搜藏山水画作,就是因为一般的名山游记只是文字,不如图文并茂的山水画精彩,他说:

余观古之登山者,皆有游名山记,纵其文笔高妙,善于摹写,极力形容,处处精到,然于语言文字之间,使人想象,终不得其面目。不若图之缣素,则山水之幽深,烟云之吞吐,一举目皆在,而吾得以神游其间,顾不胜于文章万万耶。

而他自云老年搜集山水画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他想要旅游的欲望:“正恐筋力衰惫,不能遍历名山,日悬一副于堂中,择溪山深邃之处,神往其间,亦宗少文卧游之意也。”这即是“卧游”之乐趣。

这些山水画作就是我国最早的旅游导览手册,它提供了人们对旅游景点的一种视觉印象,颇似现代风景画或明信片,让士大夫在旅游时会注意某些景观。虽然卧游不是一种真正的旅游形式,但它产生于旅游,是旅游生活的再现,仍可以起到旅游的效果。在封建文人士大夫的心中,旅游具有不可替代的精神价值。主要有如下两大功能:

一、受科技发展水平和交通地理的限制,古人对周围世界知之甚少,常慨叹于宇宙之广、日月之大。因而,人们常常渴望探求未知世界,具有摆脱日常程式化的世界,寻求新奇的冲动。旅游就是这种冲动的产物。而一旦外出旅游,就可以将身心完全融入大自然中,既锻炼了体魄,又增长了知识,还能铸造人坚韧、豁达、开朗坦荡的性格。

柳宗元在《潭州杨中丞作东池戴氏堂记》中写道“地虽胜,得人焉而居之,则山若增而高,水若辟而广,堂不待饰而已奂矣。”这种使人美感的自然胜地得到人去居住,在人的意境中,山好象增高了,水也好象豁然宽广了,堂屋似乎又新又大了。他认为,人在旅游时会产生“交相赞”的美感效应。在这种美的自然环境中“以泉池为宅居,以云物为朋徒,掳幽发粹,日与之娱”,则会“行宜益高,文宜益峻,道宜益懋”。即人的品德行为会日益增高,文笔会日益犹峻,对世界事物规律(道)的认识,也就会日益扩大和深入。在《零陵薛陵三亭记》中写道“夫气烦则虑乱,视壅则志滞。”若一个人总是处在单一的或不舒畅的情境气氛中,便感心烦,心一烦,思虑就乱;若总是视野不宽,他的意向活动也就常常受阻,意志消沉,做什么事情都心灰意懒,出现病态心理,不是颓废无所作为,便是无端闹事、酗酒、殴斗,给人带来不幸。若改变生活环境,虑乱、滞志也将会缓解或消除,所以观光旅游,就成为人的心理需要。

二、旅游能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提升,有助于文人士大夫增强审美意识,进而提高审美素质,提高文艺创作水平。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非常有代表性地表达了自我心境与天地自然的交流与融合,体悟到精神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古今能文巨手,无不喜欢游历天下名山大川,往往借山川奇胜,开拓自己的心眼,心与天地、造物合一,心灵受到震撼,一旦意有所会,就可激发著为文章,超越百代。

六朝人认为,旅游是人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需要,“夫衣食,人生之所资;山水,性分之所适”。旅游可以让人“游览既周,体静心闲,害马已去,世事都捐”,摆脱疲竭烦恼,得到精神解脱,从而达到修身养性的效果。明朝文人袁中道就对远游的功能有如下阐述:“一者吴越山水,可以涤鹚壮Γ欢者良朋胜友,上之以学问相印证,次之以晤言消永日。三者,学问虽入信解,而悟力不深,见境生情,f途成滞处尚多;或遇名师胜友,借其雾露之润,胎骨所带习气,易于融化,比之降服禁制,其功百倍”,此即其证。把人的心理活动同自然环境相联系,认为山水风景不仅予人以视觉和听觉感受,而且能陶冶情操,纯粹身心,颐养情性,使人在自然文化和艺术境界中与万物交融,乃至臻于忘我。

按现代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卧游属于休闲旅游的范畴,即以休闲为目的,注重旅游者的精神享受,更多地强调人的一种文化经历、文化体验、文化欣赏。随着经济的发展,选择旅游作为一种休闲方式已成为普遍的行为方式,然而关键问题是,如何在休闲旅游过程中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感受能力和鉴赏眼光,让出门旅游成为人们感受文明、亲近自然、陶冶性情的一种综合娱乐方式,将休闲旅游变成社会文明的一份动力。但是,目前我们对旅游内涵的理解与古人相比还相当肤浅。对很多人来说,一次旅游行为仅仅是随波逐流,旅游成了“赶场”,收获到的只是匆忙中拍下的几张照片。其结果是,游客不游感到一次遗憾;而游完了,却感到终生遗憾。

古代“卧游册”所体现出的卧游文化,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魅力,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也是当展旅游休闲产业需要大力继承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古人强调旅游时需发挥想象,移寓情感,注重审美感受和道德修养,重视人与自然的交融,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忘我境界。这对我们当代旅游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一方面,对游客而言,旅游过程中要注重人与自然的交流,提高旅游质量。“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ss,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起人心情。”大自然不知不觉间给人的熏陶和感染,是无以言表的。这种道德伦理关系会很好地发挥出力量,正如刘湘溶先生说的:“道德手段在调控人类行为中的作用是任何其他手段都不可取代的。”通过这种道德伦理观念的教化,人们无限膨胀的欲望才会维系上心灵的秩序,旅游者的环境伦理意识才会提高,自觉地善待自然世界,保护旅游资源。另一方面,旅游从业人员要善于引导游客发挥想象,让游客“游”进去,进而提高游客对旅游产品的满意度;旅游部门在推出自己的旅游服务产品时,应多组织一些与旅游相关的文艺作品展览、影视节目播放等“卧游”形式,这样既可以激发和巩固游客的旅游热情,又可以起到宣传旅游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虞淳熙.五岳胜览序[A].明人小品十六家[C].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203.

[2]何良俊.四友斋丛说[M].北京:中华书局,1997.257

[3]雷仲康.庄子译注[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18.

[5]袁中道.游德山记[A].珂雪斋近集卷一[C].上海书店,1982.136.•

[6]陈新等.历代游记选译[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1.224.

第7篇:旅行游记范文

不论您是希望成为职业旅行家还是非职业的旅行家,您首先必须要去旅游,并且能从独特的视角撰写您的游记,第一时间打动您的读者。“在路上”作为一款游记撰写和分享平台,它可以成为您“旅行家梦想”的“练习基地”。因为“在路上”App的用户人数超过2000万,您的游记会被很多用户看到,评价。您可从这些用户评价中,进一步提升您的旅游视角,拍出更好的照片,写出更动人的文字。

“在路上”App长期开展“在路上旅型家全球招募”活动,只要您热爱旅行, 不从众,追求有个性、有态度的旅行方式,并且带着“有型”的正能量分享旅行经历,您就有希望成为“明日旅行家”。而且,您只要通过“在路上”App精彩旅行,就可以结识更多有故事、爱旅行的小伙伴,甚至还可以免费登上高端旅行杂志《LonelyPlanet 孤独星球》。

“在路上”App的首页定期更新“精选”游记,只要您的游记有吸引用户的独特视角,封面图片和摄影图片都十分的优美、有特色,就有机会登入“精选榜”,这样离旅行家的梦想就会更近一步。“在路上”App的游记排版等问题,用户们都无需操心。因为“在路上”App是一款游记神器,记录的文字都会自动定位到城市、景点、餐馆、酒店,并且立刻生成旅行地图,不会破坏旅途的完整性。

第8篇:旅行游记范文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以个人为中心的新媒体从边缘走向主流。旅游者从互联网获取旅游信息的途径由最初的官方旅游网站、旅游企业网站向非官方的旅游论坛、博客、微博等网络平台转变,反映旅游感知和旅游体验的途径也由最初的旅游投诉、亲友口口相传、游记发表等方式向发帖子、秀图片、晒心情、游记博客、互动讨论等网络交流方式转变。网络改变了人们记录旅游体验感知的方式,为旅游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旅游者虚拟社区中的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也从数量、内容、分类上给学术研究分析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越来越多的旅者依赖Web2.0交互平台搜集信息,这一变化来源于Web2.0网络平台能够聚集各种庞大的信息源。通过对游记的解读,可以分析由旅游者构建的旅游意象,进而为目的地旅游规划与目的地营销提供基本依据。

蚂蜂窝是中国领先的旅游社交网站,已覆盖全球热门旅行目的地,景点、餐饮、酒店等点评均来自数千万用户的真实分享,并帮助过亿旅行者制定旅游方案。用户以游记的形式,分享旅行攻略、经历等,这种自发的旅游者聚集也是笔者选择它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纯粹的个人行为引发的分享活动和信息将更具有参考价值,可帮助笔者有效规避广告软文和商业团队的营销行为。南极对很多旅游者来说还是一个比较神秘的地方,受季节和旅费的制约,进行南极之旅的游客较少。然而随着人们物质与精神水平的提高,以及对未知世界的渴望与探索,南极必将成为众多旅游者争相奔赴的探险旅游目的地。

二、文献综述

Image 是一个心理学术语, 指的是个体知觉的结果, 即大脑对信息进行处理的结果。J.D Hunt认为Image是“人们对非居住地所持的印象,外界作用于人脑的意识流”。旅游目的地意象是指人们对旅游目的地观念、想法和印象的集合, 在旅游者的目的地选择与决策中扮演重要角色。

国外对旅游意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旅游意象的内涵结构、旅游意象的影响因素和形成过程、旅游意象的测量与评价以及旅游意象的作用分析四个方面。Crompton(1977)将旅游目的地Image界定为人们对目的地的看法、态度及影响的总和。Assael(1984)将旅游目的地Image界定为人们对不同信息感知后整合而成的整体知觉。Milman & Pizan认为旅游意象是由产品、服务品质、环境三大要素组成的。Choi Chan & Wu指出旅游意象包含有形和无形两大面向,前者指感官可触及的实体,后者指个人内在所产生的心理特质。Gunn认为旅游意象是动态过程,经历了原始意象与引发意象,原始意象指旅游签旅游者通过非旅游营利机构获得的关于旅游目的地的信息,引发意象则是旅游者被有意识地引导(旅游营利机构的促销、宣传行为)后形成的旅游目的地Image 。Fakey 在此基础上将形象分成原生形象、诱导形象与复合形象,其中复合意象指的是旅游者在游后对旅游目的地Image整合。

国内大多数学者定义旅游目的地形象是基于消费者心理活动的角度,“意象”代替“形象”更多地表达了旅游者对目的地各类信息加工形成的一种“意象图式”凝结。在旅游形象概念的基础上,黄艺农、邓爱民、廖卫华等学者从旅游形象的构成要素、形成条件等方面,赋予了旅游形象更多的内涵。

三、研究过程

本研究主要利用网络途径收集资料,利用蚂蜂窝,在游记中搜索“南极洲”这一关键词,最终得到93篇典型游记文本作为本研究的样本。本研究采取质性研究方法中的扎根理论对游记文本进行分析,此过程包括4个步骤:

(一)从游记文本中分离出与研究主题相关与无关的资料

在确认了游记文本的真实性之后,将游记文本中与研究主题相关的叙述从游记中分离出来,共归纳出295句与旅游意象相关的叙述句,以此作为后续研究的材料。

(二)将有意义的单元作编码,进行概念化处理

对上述295句进行深入分析,将含义相同或近似的句子和情形进行合并,归纳出37项有意义的单元,并进行同一编号,赋予一个初始概念。例如,一位游客写到:“眼前的景象也明亮起来,白色的云层、冰山、浮冰,被阳光一照亮就泛起晶莹剔透的蓝光,那种透彻心扉的壮观景象就算再高科技的3D IMAX屏幕都无法真实呈现,每一处的景象都像是上帝之手挥洒出的画作,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会那种动人心魄的美。”另一位游客写到:“大美,已无需言语。一切,有点美得不真实。”显然,这两个句子含义相同或相似,合并成为同一意义单元,并命名为“美”。依据类似于此的分析原则,共归纳出32个初始概念,见表1。

(三)将类似的概念归纳为概念类别

在32个初始概念中,经过缜密思考,寻找相互关系,形成了8个概念类别,如表1所示。在这一过程中,尽量使性质相似的概念合并为同一概念类别而与其他概念类别相排斥。例如“蜜月”、“度假”、“探险”隶属于“旅游动机”,形成一个类别概念。

(四)发展出核心类属

尽管在概念类别形成的过程中,十分强调各概念类别间的排斥性,但按照质的分析方法,仍需进一步观察各个概念类别之间的层次性关系,发展核心类属。参考Gunn与Fakey的经典理论,本研究发展出原始意象、诱发意象、复合意象3个核心类属,来统领上述各个概念类别和主要类别分析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信息,从中抽象出旅游意象及其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因素,如表2所示。

四、研究结果

(一)原始意象

原始意象是个人通过生活经验对某一地点所形成的累积于内心的意象,其形成主要通过报纸、电视、网络、亲朋好友等途径获得信息,经多年积累而成。对游记文本的分析表明,南极在游客心目中的原始意象主要呈现于极地意象这一层。

在93篇游记中,有79篇深刻的表达了这种极地意象。人们选择这一旅游目的地,主要原因就是南极拥有极地风光,“极地”构成了南极意象的核心元素。从游记资料来看,南方游客,特别是没见过雪的游客对南极有强烈的极地意象。一位游客写到:“当第一次踏上南极陆地的时候仿佛有种身处梦境中的不真实感,这就是让那么多人魂牵梦萦的土地,我们站在了地球的顶端。”还有一些游客认为南极是遥远而神秘的净土,有游客写到:“其实最开始的时候我是有一点犹豫的,因为南极这个地方对于我们这样的年轻人来说,我总觉得有一些遥远,因为它一直是我心目中旅行者的终极目标。”可见他在选择南极时有犹豫和挣扎,犹豫和挣扎来自于南极的神秘和遥远,吸引也来自于此。

(二)诱发意象

诱发意象是游客在造访目的地之前,在收集旅游信息过程中而形成的。本研究发现,旅游动机、旅游景观和旅游营销对诱发意象具有决定性作用。

1、旅游营销

旅游营销包括旅游广告、节事活动等,对诱发意象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南极适宜旅游的季节比较短,旅费比较高,所以它尚未成为热门旅游地,出于对南极环境的保护,南极旅游的广告也少之甚少,但是还是有游客通过接触纪录片和商业赞助的活动开始萌发南极之旅的念头。一位游客写到:“开头备选的意大利、德国深度游,希腊土豪游,在看到关于南极科考的纪录片后顿时瓦解的粉粉碎!”她原本在欧洲各旅游目的地犹豫不决,在观看了南极科考的纪录片之后萌发了到南极旅游的冲动。另一位游客写到:“虽然这是一次商业赞助的行程,但全程并没有很浓重的商业气氛。感谢他们大大的降低了我们的出行费用,让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可以一圆南极之梦。”现代社会,广告不再像以前那样单刀直入,很多商家巧妙利用关系营销,赞助一些“达人”圆旅游梦,既实现了宣传,又树立了正面形象,与社会建立了友好关系。南极的旅游营销意象就是在这样隐性的形式下逐渐构成的。

2、旅游景观

南极的旅游景观比较独特,极端的气候、极端的景色、极端天气下的珍稀动物都为南极烙下了鲜明的标签。一位游客这样写到:“南极的冰冻一直延伸到世界的尽头,夏季的阳光似乎日夜流连于这个冰雪的世界,造就了绚丽无比的极地冰原风光,谁不曾梦想过亲身体验这个‘白色大陆’?”南极还有许多可爱的极地动物,游客与它们亲密互动,构成了南极旅游景观意象的关键部分。有游客这样写到:“2月是在南极看到动物品种最多的时候。海豹慵懒地躺倒在雪地或浮冰上,像享受着明媚的日光浴。”有机会见到野外环境中的珍稀动物对游客来讲也是宝贵的经验。

3、旅游动机

动机是影响诱发意象的核心要素之一。本研究发现,游客的旅游动机主要有蜜月、度假和探险。一位度蜜月的游客写到:“欧洲这种温柔乡60岁也可以去,我的蜜月一定要更有意义:南极,在世界的终点,和你在一起!”南极的神秘、纯净与遥远赋予了这个地方圣洁的意义。另一位游客写到:“没错!我真的到了南极点!!任何到南极洲之人可能都想向世界大喊一声‘我到南极了’,更何况:‘我到了南~极~点~!’。”这位游客选择了飞行器+徒步的形式完成了自己的南极之旅,在专业探险团队的帮助下完成了冒险,实现了自我价值。很多事业成功的男性会选择这种旅游方式。

4、旅游活动

除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色,南极游还涉及了丰富的活动,比如橡皮艇、极地跳水、科考站和船上活动。有游客写到:“沃夫冈驾驶着我们这条橡皮艇,慢慢倒退、掉头、转弯、开始加速,橡皮艇的前端翘了起来,飞速地向岸边驶去。”刺激的活动从侧面刻画了南极游的挑战属性。还有游客描写了参观科考站的过程:“长城站成为了中国人到南极旅游必到的地方,那里的科考员看到是中国游客都很高兴地和我们聊天。从那里可以寄出南极盖章的明信片,这是不可缺少的印证。”以及在邮轮上丰富多彩的活动:“‘南极论坛’的成员们在南极的无垠大海与冰天雪地中旅行了整整10天,7次登陆南极大陆,4次海上巡游,举办了22场演讲、讲座、对话、联机会议与科普等学术活动,还有4场南极音乐会,内容丰富而充实。”

(三)复合意象

复合意象是实地旅游后,游客对地区所形成的意象。与原始意象,诱发意象相比,复合意象将为具体化,并呈现出较强的复杂性,既有原始意象、诱发意象的痕迹,又包含了切身旅游体验,后者为主要因素。

1、积极意象

积极意象是指对南极旅游产生的较为正面的认知意象。分析发现,许多游客都对南极持有大量的正面意象,包括有对船上环境的赞扬,旅程中的美好体验以及多方的热心帮助。有游客写到:“呆船上的时间会比较多,但有一些活动可以自行参与,例如同行的生物学家、南极专家等的讲座,也可以选择去健身运动、上瑜伽课、看电影什么的。”这段话描述了南极邮轮之旅的闲适便利。还有游客写到:“前台对我说,刚才有个旅行社的人找过你,原来昨天买船票时我夹在护照里的入境纸掉了,虽然船票卖的有点贵了,但玛丽亚人还是很不错的。”当地旅行社人员的热心和南极游带队人员的专业使游客产生了良好的积极意象。甚至有游客的美好感受延续到许久之后:“当我们拖着疲惫的身心从极地回到循规蹈矩的生活中时,我们甚至从回到家的那一刻起就梦想再次踏上这块净土,因为那种强烈的、摄人心魂的魅力让我们无法释怀。”

2、消极意象

消极意象是一种较为负面的意象。这种意象体现得十分明显,主要来自于晕船的痛苦、寒冷以及登陆和接触动物的限制。某游客这样描述晕船的痛苦:“船就这样摇啊摇,摇啊摇。最终把持不住,我冲进洗手间狂吐,一个日本老年游客被吓得夺门而逃。”还有游客感受到了别样的寒冷:“凌晨,风极大,寒冷刺骨,我已经全副武装,依然觉得寒意全无阻挡般侵入体内最深处,以至于我拍一会就要哈哈气,让冻僵的手指恢复一点灵活。” 然而这些不愉快的感受在登陆之后都会随着对美景的赞叹而消失。

五、结论与建议

就原始意象而言,极地意象是南极原始意象的核心元素,并且多呈现出积极意象。鉴于此,南极旅游开发应注意对该意向的深度挖掘,同时也要保持南极的神秘感,因为资料分析显示,南极的魅力正是源于它的极端性、神秘性和纯粹性。

就诱发意象而言,其形成主要受旅游动机、旅游景观、旅游营销和旅游活动的影响,这些因素诱发了游客对南极的空间想象,并提升了积极意象。建议南极在保护好旅游景观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针对南极的探险属性和浪漫属性开发更多的活动,对目标市场有针对性地进行营销,激发他们更多维的旅游动机。

第9篇:旅行游记范文

一、引言

武汉地处中国中部,是湖北省省会,著名的江城。武汉三镇鼎立、拥有独特且多样的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武汉又是一座典型的中国内陆城市,与其它城市旅游目的地相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面临现代化都市“无名同质”、城市个性形象逐渐丧失、旅游竞争力下降的问题。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将不系统的、定性的符号性内容如文字、图像等转化成系统的、定量的数据资料的研究方法。随着网络数字信息的发展与普及,各类旅游网站、媒体或个人提供的“游记”、“攻略”等非官方宣传平台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游客获取旅游资讯及实现对旅游目的地认知的主要平台和途径。网络文本自由、开放和共享的特点使其能够较充分地反映出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认知和感受,可以藉此内容研究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知。

基于此,本文通过采集互联网上有关武汉旅游的自助游客所的游记,运用网络内容分析法,借助ROST Content Mining软件,试图从中提取出游客对武汉旅游形象的综合感知。以期为目的地管理部门所参考,同时也作为丰富目的地形象研究方法的一种尝试。

二、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样本选取

本研究选择国内知名蚂蜂窝旅游网中的武汉游记为原始数据来源,从网站交互性栏目“游记攻略”中检索到3401条有关武汉旅行的记录;样本的筛选时间是2015年11月至2015年12月,筛选原则是:散文文体;内容上要具备游记3要素(游踪、风貌和观感)。最终,以52篇游客在武汉旅游后发表的网上游记作为本研究的样本。

(二)文本内容分析

笔者将筛选出的52篇游记的正文部分复制到word文档,剔除与中文词频分析无关的要素,再对所有网络文本中的名称进行统一。接着用ROST Content Mining软件对保存后的.txt文档进行内容分析,首先进行分词处理。分词完成后,使用“词频分析”功能生成词汇频数表。按照词汇频数从高到低选取与研究主题相关的频数≥10的160个高频词作为分析依据。

(三)建立分析类目

分析类目是内容分析的基本单位。对 160个高频词的性质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可发现用于分析武汉旅游形象感知的高频词汇中,名词主要是地名、景区(点)和其他吸引物,反映游客对形象的认知同时也反映游客的行为选择(偏好);形容词一方面反映游客对武汉的印象,属于认知成分,另一方面则表现游客的心情,属于感情成分。据此,本研究采用归纳的思想,得出目的地形象分析的“二维”框架,即认知属性与感情属性。认知属性结合本研究的数据特征分为资源与设施、氛围与价值两个层面;感情属性借鉴心理学领域关于情感体验的一般结构,应用“愉快――不愉快”和“唤醒――激活”这两个维度。

三、研究分析与结果

(一)认知属性分析

1、资源与设施

景区(点)的频数反映游客对武汉的描述性认知。样本材料中出现次数从高到低排序前10名旅游景区(点)如表1所示。在游客的感知中,武汉以武汉大学、户部巷、黄鹤楼、东湖和长江为主要目的地形象载体。

将具体名词(吸引物)排名,可以进一步理解游客对武汉的总体形象认知。具体吸引物主要涉及建筑、风景、历史、文化、饮食、宗教六类。建筑排名首位,其次是樱花,饮食关键词“豆皮”“武昌鱼”“汤包”等多个上榜。排名中涉及的“轮渡、江边、码头”都是对武汉作为沿江城市所特有的吸引物,游客对此印象较深。总体上看,武汉给游客留下的印象并非是一个现代化、多元化的城市,而是一个充满历史感,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城市。老建筑、樱花、美食、长江是游客感知到的主要武汉旅游形象符号。

2、氛围与价值

与氛围有关的形容词一方面涉及市容市貌,氛围排名前十位的形容词为:有名、方便、特色、免费、类似、漂亮、文艺、便宜、美丽、风情。“有名”、“特色”、“漂亮”、“文艺”出现频率较多,反映游客对武汉整体形象的把握。另一方面,与氛围有关的形容词涉及舒适度,如“方便”、“随意”、“舒服”,这些词频率出现较高反映游客在武汉的感受较惬意。与费用价值有关的形容词有“免费”“便宜”“值得”等。武汉的旅游景点大多免费,风景佳物价低性价比高这一观点得到了大多数游记的支持。

(二)感情属性分析

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情属性关注的是旅游者在评价目的地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指对目的地的感觉。游客的感情属性中,“不错”、“喜欢”出现频次最高,属于对目的地感情形象的积极感知。涉及“唤醒――激动”的高频词在频数大于等于10 次的纪录中只有“兴奋”。说明游客对武汉整体的感知较平和,没有太大的兴奋与惊讶感。

(三)重游意愿

从重游意愿可以间接地反映出游客对武汉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的评价。从表2所统计的数据可以推断出,游客对武汉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整体感知以中立为主,重游意愿不高。

四、结论

本文以武汉为案例地,利用网络游记,使用内容分析法研究旅游目的地形象,系统地提取出游客对武汉旅游形象的感知。本文主要结论如下:

(一)游客对武汉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在资源上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要认知对象,对自然资源感知程度浅。无论是汉口原租界内的老洋房、黄鹤楼古德寺的建筑风格还是武汉大学里的民国建筑都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而反观武汉市城市形象的宣传还是旅游活动的营销中,均未涉及对古建筑或租界文化的重点推广,因此租界文化可以成为武汉旅游的新突破口。

(二)老建筑、樱花、美食、长江是游客感知到的最显著的武汉旅游形象符号。可对武汉的重点形象做出整合,开辟主题型旅游线路,升华武汉形象。

(三)武汉给游客留下的整体形象并非是一个现代化的都市,而是一个历史悠久、有文化内涵的、有特色的、节奏舒缓、旅游性价比高的城市,这也是游客来武汉旅游的主要动机。

(四)游客对武汉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知主要以正面评价为主,在情感方面以“愉快的”积极感知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