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韩语文学论文范文

韩语文学论文精选(九篇)

韩语文学论文

第1篇:韩语文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韩语教学 文化教育 必要性及方法

在我国韩语教学中,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存在一些问题,不管是师资力量还是在教学方法上,对韩语教学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就本文中对韩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的必要性进行全面的分析,并找出相应的方法加以解决,从而提高我国韩语教学水平。

一、韩语教学过程中文化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单一

在进行韩语教学时,大部分的教师在课堂上所采取的教学方式基本都是一致、单调的,只是根据课本内容进行语法讲解、语句训练等,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课堂气氛过于压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热情也就难以调动,在这种不利形势下学生的注意力也就不能够完全集中,学习效率低下是必然的。在进行韩语教学中,语言环境是及文化氛围是尤为重要的,一旦这方面的内容缺失,就会使得学生的韩语学习存在方向性误差。

2.缺乏文化教育

通常情况下,教师在进行韩语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将课本内容进行延伸,只是依照语法及句型推进教学内容,对韩国语言文化及传统并没有做出相应阐述,而学生在进行学习时,也只是机械式的对韩语表面词义进行学习,对韩语文化一概不知,这就使得文化交流成为空谈。

二、韩语教学渗透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在进行韩语教学的过程中,最为突出的重点就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及交流能力,虽然我国与韩国之间的距离并不遥远,但是民族文化、语言等却并不相似,差异性较为明显。因此,教师在进行韩语教学时需要注意的是,要将文化教育纳入教学流程中,这不仅包括韩国的风土人情、生活状态,还涵盖着韩国的发展历史等。如果教师本身对韩国文化的了解较少,将会直接导致学生在进行韩语学习及交流时精准性难以保证,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需要提高学生的韩语基础,更要指导学生对韩语所对应的语气及功能进行全面认知,从而使学生能够在面对任何状况及个体时,用最得体、适宜的语言将陈述内容真实准确的表达出来。

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韩语文化交流,对其文化内涵进行了解是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到对方所要表达的信息,同时也能够将自身的思维想法表达清楚,这也就达到了语言交流的最高水平。但是在进行韩语教学中,由于这一语言并不是母语,能够进行韩语交流的人群及范围较为局限,这就使得韩语口语训练缺乏环境条件。另外,教师的教学流程在经过长期实践后,已经初步形成教学习惯,在进行实际韩语教学时,通常以知识灌输为主,对文化的传递并没有做出过多的渗透点,虽然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掌握到该掌握的语言知识点,但是这却是具有缺失性的,与语言文化也是相脱离的。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韩语教学时,加大文化渗透力度,将韩语所涵盖的文化知识进行讲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韩语运用综合能力。

三、韩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渗透的方法

1.加强韩语教师的文化素养

首先要加强教师自身文化素养,教师不仅可以传播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有着本民族的优秀文化素养,也要具备优秀的国际文化修养。为了能够让学生在进行语言学习时,也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教师必须要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不断加强文化素质的培养。在韩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教育渗透,不仅需要学习日常用语、成语、谚语等内容,也需要对所学习语言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道德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讲解。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电视网络等手段,让学生对韩国的文化背景及时地了解。在韩语教学过程中,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学习,要清楚地知道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并能够及时抓住文化渗透的机会,在教学中能够准确渗透文化教育。教师在积极帮助学生扩展韩语文化的内容同时,也加强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水平,不断提高学生韩语跨文化交流能力。

2.丰富课堂教学

首先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结合教材,积极拓宽文化内容。教材是帮助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工具,在教材中通常涉及广泛的内容,主要包括:经济、教育、文化、科技等内容。比如在目前我国一些高等学校韩语教学中,普遍使用的是《韩国语教程》和《标准韩国语》等教材,两种教材都有较多的篇幅去介绍韩国的文化背景,同时也附带了专门的韩国文化,所提供的文化材料具有生动鲜明的特点,对学生了解韩国知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将教材提供的材料充分利用,并能够将文化内涵充分挖掘出来,在韩语教学时能够及时地进行文化渗透,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习的语言文化。

其次注重中韩文化的对比。在韩语教学进行文化渗透时,要全面了解文化背景知识,并要积极地与母语进行对比,使学生在头脑中能够形成一种反应能力。在对比语言文化时,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中韩文化差异进行不断的介绍,使学生能够对本国文化的干扰进行排除。在母语与学习语进行比较时,学生能够理解语言的不同文化,也能够尊重学习语的文化习俗、历史习惯等内容,从而使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和谐融洽的语言交流。

最后创设文化交际背景。在韩语教学过程中,要熟练地了解相关交际用语,并要创造出有效的韩语文化背景,要学生能够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可以开展语言交际活动。比如在特定的韩国文化背景中,学生可以进行打招呼、介绍、祝贺等内容的练习。另外,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角色扮演、小组练习等课堂活动,让学生能够在韩语文化氛围中积极地学习韩语文化,同时能够在韩语中积极地进行语言文化的实践,提高学生充分了解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知识。

3.利用多媒体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为学生创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语言文化信息。在韩语教学中,能够利用录像、电影、互联网、PPT等工具进行教学,通过生动的声像展示,使学生能够体验到韩语文化与本国文化的不同之处。

4.开展课外活动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能够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韩国文化,比如韩国的文学作品、报纸杂志等;其次可以播放一些记录影片,主要是进行韩国社会文化的介绍,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语言环境中学习韩语文化知识;最后要积极组织课外活动,为学生创造韩国文化,加强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工作,以此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比如积极开展韩语辩论会、演讲赛、话剧表演、歌舞比赛等。

在韩语教学中文化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只有渗透了文化,语言才能生动、形象起来,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也能够得到相应提高。因此,这就需要在日常韩语教学过程中,不断巩固基础知识,并将文化教育与课堂内容进行紧密结合,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模式,从而促进语言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韩语文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偏误分析;正迁移;负迁移;f[f];对比性偏误

一、引言

中韩同属汉文化圈,中国和韩国从历史到文化的关联又是十分紧密的。在韩国语中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汉字词。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这些词原有的意义已经有所改变,但是在发音上,极其相似,又有所不同 。汉语拼音由“声母+韵母”两部分组成,声母一般由辅音充当;韵母主要由元音和元音与一部分辅音的组合构成。韩语由“子音(即辅音)+母音(即元音或元音+子音)”组成。汉语拼音和韩语在音节的大体结构上却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 。

根据偏误分析的相关理论我们知道 ,在对韩国人的语音教学中,韩国人较其他国籍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有优势的。但是在音素的具体形态、发音方法、发音部位上却有很大的不同,这就导致韩国人经常有意无意地用韩国语语的近似音来代替汉语拼音,从而造成较难纠正的发音偏误。

二、综述

文艳(2009)指出学生将唇齿音f[f],误发为汉语双唇b[p]或者韩语的?[p‘],是因为汉语中没有唇齿音f[f],即用汉语的双唇b[p]或者韩语的?[p‘]来代替。

余诗隽(2007)分析认为,韩国学生唇齿清擦音f[f],双唇不送气清塞音b[p]和双唇送气塞音p[p‘]相混淆,误以为“f]和b[P]、pip‘]音值相等,在该读f[f]的时候,读成了b[p]或pip‘];而在该读b[P]、P[P‘]时又读成了f[f],似乎f[f]和b[p]、pip‘]不分。所以常发生上述的错误。其在解释原因的时候说韩国的《训民正音》中就没有唇齿音[f],只有双唇音[p]、[P‘]、[P’]、[b]。更进一步指出,这种错误的源头。是由于汉语古音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而韩国自古使用汉字。后又取汉字的音训标记自己的语言,直到现在,韩语仍然保持了“古无轻唇音”的传统,所以韩国人总是f[f]、b[P]、PIP‘]不分了。

林基杰(2010)认为:韩国李朝世宗大王创制的《训民正音》是韩国的语音规范,但没有[f]这个音,所以,初学汉语的韩国人常用P[p]来代替声母f[f]。经老师讲解、示范,学生一般都能发出来,但碰到具体的汉字时。由于母语的负迁移影响,又常常用双唇音来代替f[f]。其进一步指出:f[f]键是,发音时上齿轻抵下唇,让气流从唇齿之间出去,韩国学生常不能做到上齿抵下唇,(他们在英语发音中也体现了这一点,比如说professor里的[f]。

许佳思(2014)文指出韩国学生之所以把汉语中的 f[f] 等同于b[p]、p[p?],是因为韩语中没有唇齿音f[f],并且很多汉源词都是用b[p]、p[p?] 来代替 f[f], 因此韩国学生对于 f[f] 往往不能正确把握,常与双唇音 b[p]、p[p?] 混淆所以产生偏误。

赵林林(2014)认为韩国成年人学习汉语出现“f”、“b”、“p”之间的偏误是由主要是于,韩国语的《训民正音》语音系统中并没有唇齿音“f”,受母语语音系统的影响,头脑中都是韩国语的思维模式,所以很容易发出母语系统中的相似音。

王捷(2014)将这个偏误分析为:现代汉语拼音中有些发音是韩语中所没有的,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将所学汉语发音混淆 例如:法国(faguo),学生常常读成“paguo”受第一语言影响,误读汉语的声母学生会将豆腐(dofu),为“dobu”。

洪小熙(2008)指出韩语中没有轻唇音f[f]。初学汉语的韩国人感到发f[f]很困难,往往把它发成双唇音送气清塞擦音P[P‘],因为韩语中也有一个音“?"[ P‘],发音部位、音方法和汉语的P[P‘]相同。由于韩语没有双唇和齿唇两套声母的不同,容易拿母语的P[P‘]来代替汉语的f[f]。

崔玉波(2007)经过汉韩的辅音系统的比较指出,韩国语中自古以来便没有轻唇音 f,所以韩国学生发这个音必然感到陌生。而且受汉字音的干扰经常将这个音与双唇音 b 或 p 相混淆。

王菲(2014)指出韩语中没有唇齿音f,因而f的发音就成为对韩汉语语音教学的难点。韩国人常以p音来代替f音,有的也会用f音代替p音,所以常常可以听到他们说咖啡(kāpēi)飞机(pēijī)朋友(féngyou)。

洪凯云(2011)指出,韩语中没有唇齿音的概念,因此韩国学生对于f音往往不能准确把握而常与双唇音 b、p 混淆。

三、结语

这样的论文还有很多。我们可以看出韩国学生之所以发生这样的错误是由于,韩语中没有,而汉语中有,在母语的干扰下产生了负迁移。自己的母语系统中没有,在学习的时候就会成为一个难点,因为这个音的发音方法、部位都是从没有过的,甚至舌头都不知道往哪儿摆。而当自己语言中有一个似乎,且听起来比较近似的时候,相似但是又很难区分,就很容易用它来替代。

在教学活动中,有的学生知道发音位置,但是没掌握发音方法,或者知道发音方法,但不知道发音位置,就会发生偏误 。要发好这个音并不难,关键是:1、把握好发音部位。2、发音方法。建立韩国学生最对唇齿音的概念,向学生说明并演示这个音的发音部位。这个音可以采用夸张演示、手势模拟、图示、对比辨听等等。但是在多媒体技术已经很先进的现在,应该加强这方面在教学中的运用,如:制作Flas,以及音波对比图就很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文G,韩国人汉语语音偏误研究概述及命题要点.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9).

[2]余诗隽,韩国人学习汉语语音的偏误分析及其对策.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林基杰,韩国人学汉语时在发音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林区教学,2010.

[4]许佳思,对韩汉语语音教学技巧探究,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赵林林,韩国成人汉语语音学习的问题研究.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6]王捷,韩国学生汉语习得过程中的偏误分析.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7]洪小熙,汉韩双向语言教学解难.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8]崔玉波,汉韩语音对比和汉字音分析及对韩汉语语音教学研究.吉林大学学位论文,2007.

第3篇:韩语文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文化适应;韩国语教学;二语习得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9-143-02

一、理论基础:文化适应与二语习得

文化适应(acculturation)是第二语言习得的一个重要方面,许多学者就两者关系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架构,其中影响尤为广泛的是Shumann(1978)提出的文化适应理论假设:

a.学习者的习得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适应的程度;

b.“社会距离”指学习者与目的语文化群体相互接触的程度而言,而“心理距离”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总体心理感受,其中,社会因素是主要的,当社会因素不起决定作用时心理因素才起作用;

c.学习者的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学习者与目的语群体接触的程度以及对语言输入的开放程度。如果学习者由于社会距离的因素而远离目的语群体,他们能够得到的语言输入就少。如果他们与目的语群体的心理距离越大,他们将无法将所获得的语言输入吸收并内化。

在二语习得研究中,Rod Ellis(2004)指出学习者的动机和需要一直处于中心位置:对目的语国家的社会、文化习俗感兴趣的学习者往往会取得成功,同样,当学习者必须作为工具去掌握第二语言时,他们一般也会成功。而关于课堂教学与二语习得,Ellis则做了一个简单的总结: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追溯其原因,大概可以归纳为三个层面:

a.课堂教学可能在一些情况下为学习者的表现提供帮助,而其他情况下却不能;

b.不管课堂教学是否影响学习顺序,它可以加快整个学习进程促进二语习得,接受课堂教学的学习者比不接受的人学习快,众多的课堂学习者证明了这一点;

c.自然的习得顺序不会改变,可是不排除课堂教学有多种形式,也不排除发展顺序受一些形式影响而不受其他形式影响可能性。

二、文化适应模式理论指导下的韩国语教学实施策略

语言文字是一种文化的实质和价值观的直接反映,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必然面临文化之间的差异问题,韩国语教学亦是如此。所以,运用文化适应模式理论指导韩国语教学,既具有必要性,又具有可行性。

(一)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并重

依据Ellis的研究,由于课堂学习的第二语言知识不能立即应用于随机对话,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滞后性。然而,一旦在交流中有机会用到第二语言知识,那么,学习的知识就会派上用场。据此,我们不妨把韩国语教学分为课堂和课外两个部分,其中课堂教学侧重于中韩文化的对比分析及韩国文化的讲解与融入,课外教学侧重于韩国文化的体验实践或随机对话。

课外教学的现实途径是搭建交流平台,扩大学习者与韩语群体的接触范围。例如,可以整合学校的留学生、外教等资源,建立韩国语沙龙、口语角等;拓展与韩国姊妹大学交流,打造中韩师生广泛参与的品牌化活动,如中韩演讲比赛、中韩歌曲比赛、韩国风情展等;运作赴韩文化体验、互访交流等项目,深入互动,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二)缩小学习者的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

构建适应目的语社团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但不放弃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适应模式”,应是韩国语教育中关于缩小社会距离的比较契合实际的选择。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学习者阐释文化的平等理念,杜绝文化优劣的主观区分。

在产生“心理距离”的诸多因素中,语言休克(language shock)和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现象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有鉴于此,我们一方面需要在韩国语教学中采取激励措施,正确激发学习者学习韩国语的动机;另一方面还要主动消解中韩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负影响,积极探索学习者的自我疆界(ego boundaries),肯定个人的内在特质。

(三)注重互动环境构建

毋庸置疑,韩国语习得只有在学习者获得韩国语语言输入时才会出现,输入可以是自然条件下的,也可以是课堂灌输,还可以是口头的、文字的。

除了课外教学中具有互动意味的文化体验、随机对话等实践,在韩国语课堂教学中多维度地开展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显得十分有意义。例如,倡导讨论式授课、实施师生参与其中的情景模拟教学,以及韩国文化专题探究等。

(四)正确把握教学过程的阶段性

研究显示,只是接触第二语言是不够的,学习者还需要适合他们发展阶段的第二语言的数据,但是人们对于理想的输入具体包含些什么还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是教师所认为的那样是根据规范的逻辑的标准选出的输入,还是只是提供学习者可理解的输入,在目前的研究中,输入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作用仍是一个最矛盾的话题。

然而,在韩国语教学的实践之中,这两种理论上产生龃龉的输入方式都是客观存在的。对此,教师只有在把握学习者群体发展阶段的同时,努力兼顾个体发展阶段。

三、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映射,所以具有互融性的文化渗透对语言教学而言尤为重要。此外,中韩文化的对比分析、对不同领域的文化适应模式的择取,以及对语言迁移现象的处置,也均是在韩国语教学中所必须面临的问题。

(一)文化渗透与教学内容的互融

文化渗透与教学内容的互融至少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教学设计,二是教学过程。

在韩国语教学设计中,把具有独特性的韩国文化作为教学材料,或者在教材编纂中直接以小贴士、扩充阅读等方式介绍韩国民俗、历史、艺术等内容,都是已经被实践所证实的有效举措。

在韩国语教学过程之中,适当穿插韩国文化特异性内容,或者以情境设置、境遇模拟等方式解读韩国文化,或者对部分词汇进行文化意义上的拓展讲解等,都有助于韩语学习者对韩国文化的领略。

(二)求同存异:中韩文化的对比

Brown(1980)把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文化适应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最初接触新文化时的兴奋感和幸福感;二是由文化冲突而产生的对目的语文化的生疏感和抵抗情绪;三是逐渐舒缓的文化紧张;四是同化或对新文化的适应。

基于此,文化适应模式理论下的韩国语教学,应该有效消解中韩文化的冲突以及学习者的文化紧张问题,并使韩国语学习者尽快进入到对韩国文化的适应阶段。

(三)注重不同领域中不同的文化适应模式

第二语言学习者面对目的语民族文化,最终将形成三个不同模式:一是同化模式:放弃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吸收目的语社团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二是保留模式: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三是适应模式:适应目的语社团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但不放弃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在韩国语教学中,有必要坚持倡导学习者所属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对韩国文化产生认知的同时,要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

(四)对语言迁移现象的处置

当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的时候,常常把母语的规则或特征移入到所学的第二语言系统中去,这种现象即为语言迁移,它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的各个方面。Ellis(1994)认为,语言迁移的机制由三个方面构成:一是学习者对语言输入特征的注意;二是将这些特征与其现有的心理语法,或称中介语,进行比较;三是将这些新的语言输入特征与其中介语进行整合。

在韩国语教学过程中,学习者将汉语行为会带到韩国语的言语行为比较普遍。

第4篇:韩语文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 高职高专 韩语翻译教学 现状 思考

随着中国与韩国的交流日益频繁,韩国语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使用价值日益提高,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都广泛地需求韩国语专业翻译人才。培养具备较高素质的韩语翻译人才,成为高职高专韩语专业的一项重要任务。高职高专韩语翻译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在翻译理论的指导下,通过一定数量的翻译实践来掌握翻译技巧,以提高翻译水平。但高职院校韩语翻译教学普遍存在内涵不清晰、特色不突出的问题。

一、韩语翻译教学现状

1.缺乏适合高职的韩语翻译教材。

韩语翻译教材屈指可数,现有的教材又大多以文学作品为实践素材,没有真正适合高职高专的教材。目前多数学校使用的韩语翻译教材是北京大学出版的《韩中翻译教程》、《中韩翻译教程》和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韩汉互译教程》。这些翻译教材要么注重理论,要么文章难度偏深,要么就是教学内容文学化,缺少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因为没有真正能适合高职高专层次的翻译教材,许多高职高专院校不得不通过多种渠道搜集资料,择其所需,编写内部讲义。

2.教师水平有待提高。

高职院校的韩语翻译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韩语理解和使用能力,而且要掌握与其所教专业相关的知识。韩语专业商务方向的韩语翻译教师要具备足够的商务知识,掌握大量询盘、报价、索赔等商务谈判方面的韩语词汇;韩语专业旅游方向韩语翻译教师自然要掌握旅游相关的知识,同时随着旅游行业的飞速发展,还要不断更新旅游韩语词汇;韩语专业文秘方向的韩语翻译教师不仅要对文秘业务有所把握,而且要掌握有关文秘专业韩语词汇。韩语翻译教师不仅要搜集掌握这些内容,而且要有运用这些知识的社会实践经历,否则就不能真正满足教学需要。但是,绝大多数的翻译教师都没有充分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更没有企业实践经历。

3.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高职高专学生学习韩语是从零开始的,再加上高职学生没有很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和集中度也不是太好,所以到二年级教授韩语翻译课程时,学生的韩语水平普遍不高,语法知识也不全面,且多数学生的基础词汇量未达到翻译教学大纲要求。不仅如此,学生的母语水平也有相当大的差异。学生的韩语汉语水平参差不齐,使得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相当有限,学生之间也缺乏必要的合作与交流,从而无法保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也无处了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4.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

(1)缺乏针对性。目前几乎所有的韩语专业都没有针对学生的专业倾向进行专题练习。既然韩语专业已经设置专业倾向,就应该在教学内容上有所体现,以满足学生和社会需要。

(2)缺乏理论性和实用性。授课中缺乏统一的理论知识和技巧讲解及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练习。任何一门课程都是由理论知识来支撑的,翻译课更需要大量的前期基础技能练习,而这又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课后自行练习。因为缺乏一定的连贯性,所以教学内容和练习会出现重复和跳跃。

(3)口译是外语专业学生必需的一项技能,它能反映出译者对两种语言的基础熟练情况、现场应变能力等,在现实工作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但目前各院校在韩翻译课上过度强调笔译,讲授重点仍然是词语、短语及句子等语言知识和翻译方法,而忽视口译,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担任随行翻译或现场翻译。

(4)评价方法有待探讨。目前大部分评价方法采用80%以上的笔译加20%以下的口译的方式,再加上过于考虑到学生成绩问题,所以出题有很大的局限性。这就不能客观地评价出教学成果和学生的翻译能力,也不能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教学模式太过陈旧。韩语翻译教学大多沿用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选用一套公开出版的教材,任课教师自己再组织准备辅助材料进行教学。在教法上,教师主要根据教材的体例,介绍某一翻译理论或技巧,通过译例,阐明该理论、技巧的运用,然后是当堂的翻译练习,再布置课外练习。这样的教学模式缺乏新意,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高职高专韩语翻译教学之思考

1.明确课程定位。

高职高专韩语翻译教学应着眼于实用性,为学生毕业工作打下基础。因此首先将课程定位为口译+笔译课程,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从笔译理论和口译基本技能训练开始,然后进行专项分类实践练习。从高职院校韩语毕业生反馈信息显示,学生半数以上需要的是实用性课程。因此,韩语翻译教师在教学前要认真搜集分析毕业生对本课程的反馈建议,明确本课程对学生翻译能力的要求、学生需要学习的翻译技巧及翻译测试的范围,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重点突出、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2.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在目前开展韩语翻译课程的高职院校中,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多以日常交流或文学作品为主。但近年来,韩国各行业的企业大量涌入中国国内寻求合作与发展,其中以汽车业、信息业、电子业、贸易业居多。这些公司在业务谈判或与中国员工进行内部会议时,经常会借助翻译人员的帮助进行沟通。因此在韩语翻译教学中,作为翻译方法的教授者,教师应通过各种手段不断传授与专业倾向相关的行业知识,帮助学生应付各种挑战,也要注意自己在韩语知识和中文知识方面的丰富、提高和拓展。

3.明确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模式。

(1)根据专业倾向确定教学内容,加强针对性和实践性。翻译课程要根据专业倾向设置教学内容,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要,针对学生专业倾向和就业形势设置专题演练。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笔译技巧和口译技能训练,重视理论知识和技巧的讲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掌握理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自行练习。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建立模拟翻译工作室,把公司场景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探究知识,构建适合他们自己的知识模式和策略。此外,实施多媒体教学手段,对教学手段进行改革与探索。除教材内容之外,收集整理公司文书等,通过多媒体的手段供学生练习,并在因特网上再现授课内容,方便学生课后练习。

(3)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对教材进行改革。在对现行教材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设置针对性练习,编写出有专业倾向的主教材。

(4)改革评价方法,减少笔试所占比重,增加口试所占比重,同时提高平时课堂练习提问所占比重。

(5)韩语翻译教学课时有限,所以在讲解翻译例句时应重点讲解个别难点,如使动句、被动句、授受关系句、间接引用句、敬语及一些固定场合的固定表述句,由学生翻译,之后学生讲评,老师再讲评、修改。经过几个回合的练习,学生对翻译中的难点及易错的语法问题都会有较深刻的印象。

4.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口译技能训练。

(1)源语复述练习。教师根据训练目的的需要选择材料,学生听后用同一种语言进行复述。短文的长度应视学生水平而定。由于学生的韩语水平有限,因此应以听韩语复述的练习为主。

(2)跟读练习。教师或某一学生讲一段话,学生一边听一边跟着说。训练时可以从中文开始,然后转为韩语。此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一心多用的能力。

(3)做笔记的训练。人脑的记忆是十分模糊且有限的,特别是在口译过程中,即使一字不落地完全听取发言的内容,也无法顺利地进行接下来的翻译工作。高职院校毕业生所担负的翻译任务相对本科生来说比较简单,但在进行现场翻译时还是会面临一些无法完整而准确地记忆信息的问题,所以也要训练这一项技能。记笔记不是把讲话者的原话一字不落地全部记下来,它只是记忆的辅助手段,为的是在学生进行翻译时起到提醒的作用。在做此训练时,特别要培养学生记录数字、专有名词和专业术语的习惯。

三、结语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对外交流的不断拓展,社会对各种翻译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翻译人才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培养合格的高水平的韩语翻译人才是韩语翻译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高职高专韩语翻译教师应该重新思考韩语翻译教学之中存在的问题,认真思考翻译教学的新道路,抓紧编写出适合高职高专的韩语翻译教材,加快翻译教学研究和改革,抓好基础阶段和应用阶段的翻译教学,培养高水平的韩语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桂珍.高级汉英英汉口译教程[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铁军.通向翻译的自由王国[C].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第5篇:韩语文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对音;音韵;对比;朝鲜汉字音

一、朝鲜汉字的历史

自古,中韩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以汉字和汉文化作为载体的文化交流更为密切。古代朝鲜由于没有自己的文字,借用汉字的意义和发音来书写韩国语言,即所谓的“借用汉字标记法”。汉字作为韩语书写的重要手段可追溯到公元前,中国的许多史书记载以及韩国的历史文献都可证明这一事实。早在汉朝在朝鲜半岛创立四郡开始,汉语便已传入朝鲜,这些从《三国史记》、《三国遗事》、《鸡林类事》等以及一些谚文材料、吏读材料、古代朝鲜的历史文献资料中可以清晰看出。汉字一直作为古代朝鲜的正式文字使用。“借用汉字标记法”主要有三种方法:吏读、口诀、郷札。很多学者均认为早在上古时期,汉语便对韩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直至15世纪朝鲜,即1443年,由申叔周创制出了《训民正音》,作为朝鲜语的标准文字记录工具,但是汉字仍然是朝鲜公文的正式书写工具。

二、朝鲜汉字音的概念

在古代朝鲜与古代中国交流的过程中,特别是朝鲜在借用汉字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汉字及汉语语音的影响,在此过程中,便产生了不论是对于韩国还是对于中国音韵史都有着重要意义的语音资料——朝鲜汉字音。朝鲜汉字音,又叫“韩国汉字音”或者“高丽译音”,这三种称呼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指的是包括韩国在内的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部分地区在内的广大地域里正在使用的今儿曾经使用过的“汉字”的“读音”。

三、朝鲜汉字音国外研究概况

对于韩语中的汉字音研究,已经有一个半世纪之久,在这方面的先驱者并不是中国人和韩国人自己,而是瑞典著名的汉学家高本汉,他利用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方法,结合汉语音韵学已经取得的一些成果,来研究《切韵》音系,在研究过程中,他使用了现存的汉语各地方音和朝鲜汉字音等,构拟了《切韵》体系的声母和韵母系统。在此之前,研究者们一直专注于通过古代典籍来研究汉语音韵学,而高本汉的这一方法开拓了研究的新境界,拓展了研究思路,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对音材料的研究,特别是朝鲜汉字音,研究涉及朝鲜汉字音的来源、性质和演变等一系列问题。

与高本汉同时代的法国汉学家马伯乐,著有《唐代长安方言考》。马伯乐基本同意高本汉的观点,而且还进一步地对朝鲜汉字音的形成过程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日本著名学者有阪秀世提出,朝鲜汉字音的基础方言是10世纪宋代的开封音。河野六郎则提出朝鲜汉字音的基础方言应该是唐代长安音,并指出朝鲜汉字音有两个层次。

一些日本和韩国学者将朝鲜汉字音与日本汉字音进行比较研究,例如:河野六郎的《朝鲜汉字音日本吴音》、藤井茂利的《推古期遗文假名朝鲜汉字音》、高昌植的《韩日汉字语·音韵比较》等。

韩国和朝鲜国内也有很多学者研究朝鲜汉字音,例如辛荣泰、北朝鲜学者柳烈、韩国学者赵世用、李基文、崔爱玲、严冀相、金完镇、朴炳采、俞昌均、朴庆松等在朝鲜汉字音方面的研究都有着很重要的贡献。朝鲜、韩国学者构拟出中古和上古朝鲜语的语音体系,加深了朝鲜历史演变过程。

四、朝鲜汉字音国内研究概况

在朝鲜汉字音受重视之前,研究古汉语主要是围绕古代几部重要的韵书而展开,例如《切韵》、《广韵》等,由于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随着时间的推移,声音的变化无法直接从汉字上看出,因此仅依据基本韵书很难准确推出古代汉语的发音面貌。朝鲜汉字音作为古代汉语音系和古代汉语音系互协的产物,被中国和韩国音韵学家视为研究古代汉语和韩语的一扇窗户,逐渐得到重视。

起初学者们还是以语法和词汇为研究主要方面,很多学者都是针对这两本书中的语法及词汇现象进行讨论,例如:熙(1958)的《书后》,文章主要是对成书年代和版本问题的探讨,八十年代以后,谢晓安等《与语言研究》、李泰沫《四种版本语言研究》,康宴镇《研究—诸书之著成及其书中汉语语音语法之析论》、梁伍镇《语言研究》。谢晓安等合作撰写的《与语言研究》是一部对《老乞大》和《朴通事》二书的语法进行全面研究的专著。他们利用先前编好的《与索引》对二书的语法面貌进行了系统的描写和定量统计分析。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逐渐发现了朝鲜汉字音对于研究古代汉语音系的重要性,著作和成果也逐渐增多。胡明扬的《和中所见的汉语、朝鲜语对音》依据对音材料整理出16世纪北方汉语的语音系统;姚俊的《朝鲜语语音研究》通过对三个版本的老乞大语音探讨,结合语音的组合特点,拟构出当时朝鲜语的音位音值,并在此基础上对《老乞大》所反映的16世纪到18世纪朝鲜语的语音变化进行描写;金基石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主要探讨了朝鲜对音文献里反映地近代汉语语音问题。金基石指出:在朝鲜李氏王朝刊行的《洪武正韵译训》、《四声通考》、《四声通解》、《翻译老乞大》和《翻译朴通事》等一系列汉朝对音韵书和教科书文献里,保存着朝鲜汉学家对汉语近代音尤其是入声字的真实描写和深刻论述。(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刘泽民.朝鲜对音文献入声资料的重新解读.[J].民族语文,2010,03

[2]孔桂花.从朝鲜译音文献看近代汉语的入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0

[3]宋兆祥.中上古汉朝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

[4]高静.韩文历史与文化.[J].当代韩国,2006,04

[5]金基石.近代音的热点问题与汉朝对音文献的价值.[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

[6]崔玲爱.有关15世纪前的汉音韩文资料.[J].民族语文,2003,05

[7]张辉女.汉字和汉语与朝鲜半岛语言的关系.[J].民族语文,2002,05

[8]李得春.近代朝鲜文献中的汉朝对音转写问题.[J].民族语文,2001,02

[9]金基石.朝鲜对音文献浅论.[J].民族语文,1999,05

[10]严冀相.韩国古代汉字为中国上古音说.[J].语言研究,1997,(01)

[11]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12]胡明扬.《老乞大谚解》和《朴事通谚解》中所见的汉语朝鲜语对音[J].中国语文,1963,03

现代著作

[1]黄同酥,汉语音韵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1

[2]李得春.韩文与中国音韵[M].牡丹江: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98

[3]胡明扬,语言学论文选[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4]陆志韦,陆志韦近代汉语音韵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5]王力,汉语音韵学[M].北京:中华书局,1982

第6篇:韩语文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韩语 教学 语言 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6-0069-01

一 重视文化教育的力量

目前的韩语教学,依然将单词记忆、语法练习、写作等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不可否认,传统的听、说、读、写等是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语言学习中必不可少。但我们所提倡的重视文化教育并不意味着将这些传统教学方式一概否定,因为通过这些方式来形成必要的语言基础知识是发展语言能力的基础。但不能把学习语言基础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目的,甚至将韩语课上成语言知识课。让学生毎天围绕单词语法转,久而久之,只会让他们失去学习兴趣,对韩语产生厌恶感。

一直以来,在韩语学习者中经常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一位韩国友人问一位中国韩语学习者:“什么时候吃面条啊?”韩语学习者毫不犹豫地回答:“明天吧。”引来大家一阵哄笑。真正了解韩语文化的话便可知,韩语里的吃面条不是简单的字面意思,而是问什么时候结婚。由此可见,没有对所学语言文化背景的了解,很多词汇就无法真正理解,要真正掌握一个民族的语言就必须了解它的文化。也只有对韩语文化背景感兴趣,学生才能以积极的情感,主动参与学习、乐于进取,对韩语学习保持一股持之以恒的热情和动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存在于语言之中。了解文化,有助于对外语的正确理解和使用,提高语言交流能力。

二 文化对语言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我们可以发现,韩语在一句话的结尾通常以“???(sim ni da)”或者“?(yao)”的形式结束,其实这正是韩国尊卑礼节文化的体现。韩国是一个传统的儒教国家,素有“东方礼仪之邦”之称。韩语相比其他语言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使用上阶、平阶、下阶,从这一点上可以说韩国人是真正意义上的“见什么人说什么话”。韩国社会的尊卑有序在日常言语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韩国人对上级、长辈以及初次见面时必须使用敬语,否则便被视为没有礼貌,甚至缺少教养;对下级、晚辈等使用下阶,一方面体现了自己的地位,同时是亲切的体现;平辈之间使用平阶,以表示相互之间的亲密关系,这种关系在韩语的词汇中也表现得十分突出。

中韩两国虽同处东亚文化圈,甚至都推崇儒学,但两国人民的信仰习俗却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两国语言在表达方法和语境上更是大相径庭。如果不能准确地了解韩国文化,很容易造成语言交际中的误会。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韩语的语言形式,更要让学生能够根据韩国本土文化,针对不同场合、不同对象等实际情况,用正确、适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 语言体现文化,是文化传递的方式

语言本身也能够体现文化。语言传递以文化为背景,语言的沟通便是文化的沟通,人们的交流便是文化的交流。

词汇、俗语等都是一个民族语言、文化发展的结果,体现了该民族的文化环境、生活习惯等。因此,在学习词汇时不仅要掌握字面意义,更要了解其内涵。不能孤立地学习词汇,而要在文化语境中学,才能事半功倍。

再如,韩语词汇按照其起源可以分为汉字词汇、固有词汇、外来词汇,经过统计,汉字词汇在总词汇中占60%,这正是中国韩语学习者感觉许多词汇似曾相识的重要原因。而这种现象并非偶然,它与韩国的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起初朝鲜民族并没有自己的语言,人们便试图用汉字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从而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借字标记法”。甚至在世宗大王创造出韩字之后,人们借用汉字的习惯仍到处可见。朝鲜半岛被日本占领以后,韩国人又受到日语的影响,因此,韩文中又夹用了日语词汇,形成了“韩汉日混用”现象,这才是外来语引入的开始。随着韩国政府“亲美”政策的实施,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许多韩国人掀起了学习英语的潮流,久而久之,韩语中的许多固有词汇又再次被英语发音所替代。了解了韩语词汇的这些特点,学生在记忆词汇时使用分类记忆,可避免死记硬背,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四 结束语

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学习语言必须了解文化,了解了文化才能更好地运用语言。因此,教师在韩语教学中应注重对韩国文化的介绍,增强教学中的文化渗透意识,改变注入式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兴趣,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韩〕朴英顺.韩国文化论[M]. 韩国文化出版社,2002

[2]张优.韩国文化对韩语话语规则的影响[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第7篇:韩语文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教学改革;商务韩语

随着中韩贸易的不断发展,韩语教育的地位和功能也越发重要,山东乃至日照的韩资企业日益增多,对韩商务往来也越来越频繁,涉韩企业对人才的韩语综合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而商务韩语系列课程紧紧围绕的是对韩涉外商务工作者的日常工作,包括商业信函、谈判等,是开展各类商务活动的基础,这就使的韩语教学中的相关商务课程必须进行深入改革。

一、商务韩语系列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应用韩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韩语人才培养的目的: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韩语人才。培养能够基本掌握从事韩语专业领域实际工作必需的韩语应用技能、经贸技能,具有基本的韩语语言学习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能运用韩语和相关的商务知识从事对韩商务或者其他涉外工作,具有良好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技能型韩语人才。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应用韩语专业是我院开设的唯一一个非英语外语专业,现有专任教师8名,兼课教师5名,韩籍外教5名,在校生300余名。大部分教师为硕士学历,层次较高。多年来,该团队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利用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语音室、微格实训室,为学生进行情景对话、角色扮演、语言交际等提供了仿真实训的环境;韩语协会定期组织韩国语演讲比赛、韩语角(学生可以在韩语角用韩语聊天,与韩国留学生和外教交谈)、模拟韩企面试、韩国文化体验等活动,也为学生提供了实训的机会;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和湖南青苹果集团联手打造了青苹果校内实训基地,学生可以在该实训基地进行韩文操作系统的应用、韩文编辑、韩文打字、韩文软件应用等项目的实训;在首尔馆建立了“韩国文化体验馆”,学生可以定期在教师的带领下去首尔馆学习和体验韩国文化,在体验中学习和交际,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商务韩语系列课程包括商务韩语阅读、商务韩语听力、商务韩语口语、经贸韩语、商务韩语见习、商务韩语实训等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均为该专业的核心课程。

目前,国内各院校已普遍对韩语专业及课程进行调整,以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调整的程度和方法虽然有所不同,但总的趋势多是突出各自的专业特色。我院应用韩语专业也一直在探索具有一定特色的教学体系,将相关课程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切入点。经过不断的实践,初步构建了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但也存在着教学与企业需求脱节、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等问题。

二、商务韩语课程体系的构建目标

本课题重在以韩语专业的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探索适合我院的高等职业教育韩语专业商务韩语系列课程教学的新模式,丰富和发展相关的教学理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建出适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商务韩语课程体系。通过商务韩语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培养具有优秀的听、说、译等技能全面的高素质韩语人才,同时,关注改革过程中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根据现在的韩语教学的存在的问题,思考在现有教学条件下,如何加强实践课程的教学与改革,如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合理分配教学资源,整合并构建新的商务韩语系列课程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和考核评估体系,从而探索适合韩语专业发展和学生职业能力提高的教学模式,建立一个以职业岗位实际需要为立足点,以职业能力提高为人才培养基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既有较强针对性又有一定适应面的课程体系。

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理论与实际脱节问题,增强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尤其是综合运用所学商务活动和技能的各种能力;强化商务活动训练,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加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培养,提高学生对就业和职业的适应能力。系统构建商务韩语系列课程体系,进行系统化的各种训练,使学生具备对韩商务沟通、商务信函书写、商务办公、涉外事务处理等各种能力。研究如何使应用韩语专业的教学内容更贴近商务环境,以及如何使学生通过全面熟悉韩语在商务环境中的实际使用,来掌握商务韩语的表达规律,提高学生对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力,为下一步汽车韩语、旅游韩语、酒店韩语等系列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经验。

三、商务韩语系列课程体系构建涉及的几个关键问题

商务韩语系列课程的教学包括商务与韩语两个方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培养综合商务应用能力为重点,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的思想,合理的地利用和优化各种教学资源,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主动性,尽最大努力的去实现教学目标。本课题的研究,涉及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课程内容的优化与整合

第一、对商务韩语相关课程内容进行优化,了解社会和对韩企业的发展与需求,遵循商务活动与韩语教学的规律,合理安排各门课程优先顺序,保障各门课程的学时,合理的编写相关教材,进而优化课程体系。

第二、对商务韩语相关课程进行调整,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校、社会具体情况,在执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组织专业教师进行讨论,对不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课程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

第三、开展 “因材施教”。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进行教学与指导,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乐趣,从而使各部分学生都能够学有所得。

第四、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改变以往的教师满堂灌的授课方法,采取任务式教学法,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在涉外商务活动中运用韩语交流的实际能力。

2.课程体系的改革

第一、新的课程体系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以满足企业对韩语人才商务能力的要求。以职业岗位能力作为开设课程和调整课程内容的依据,按职业能力培养需要来整合课程内容。

第二、课程体系要紧扣人才培养培养目标,了解职业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培养多种商务活动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

第三、把课程体系改革与教学方式改革结合,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能力发展规律,灵活地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着重于对学生进行知识应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同步、协调、综合的发展。

3.教学模式的探索

目前,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应用韩语专业已培养八届学生,开展商务韩语相关课程教学也已经走过了八个年头,经历了几种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尝试,积极探索情景教学、模仿教学、研讨室教学等,深刻的认识到要恰当地处理传授专业知识和培养职业能力的关系,强调理论教学要与实践教学并重,加强校企合作,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加强实践教学,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加强韩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重视商务知识和商务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使“韩语教学”和“商务活动”有机结合。使学生既有较强的韩语商务沟通能力,又具备一定的商务操作技能。

4.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提高商务韩语教师素质

教学团队关系到教学质量的优劣,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开展多种形式的师资培训,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外、校外进行培训,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理念;鼓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提高,到企业进行顶岗锻炼;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建立新老教师结对子制度;鼓励教师加强学习,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培养“双师型”教师;邀请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定期聘请外籍教师进行听说训练,学习国际先进的语言教学思想和方法;建立商务韩语教学的研究机制,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和改革。

5.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估体系

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将形成性评价融入到评价系统中,结合课堂考勤管理、平时考核等各项措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洋: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改革研究——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08

[2] 林说: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改革探索【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10

第8篇:韩语文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 韩国文字 发展 三个阶段

一、引言

韩国文字(朝鲜文字)是朝鲜半岛所有人共同使用的文字。近年来中韩两国的交流不断深入,特别是在文化领域。韩国歌曲、韩国影视剧、韩式服装、韩国料理等早已为国人所熟悉,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韩流”。这些之所以能博得国人的喜爱,不仅在于其具有一种异国文化的韵味,而且在于国人对这种文化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而这种亲切感是因为韩国的传统文化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这其中也包括韩国文字。21世纪不仅是经济的全球化时期,而且是科技、文化的全球化时期。我们不但要研究经济规律的特点,而且要研究语言和交际文化的态势。中国与韩国一衣带水,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在都进行着全方位的合作与交流。交流离不开语言和文字,认识和了解韩国文字是了解韩国人和韩国文化的必要手段。

二、韩国文字的发展

韩国在1443年《训民正音》创制之前没有自己的文字,文字生活要借用汉字来实现。本文根据韩国文字的发展阶段,从以下三个阶段逐次展开研究。

(一)汉字的使用

由于秦汉文化先进,不同种族频繁与我国交往,尤其是汉字文化对朝鲜半岛、日本,以及越南产生了巨大影响。韩国借用汉字的历史很久,公元前后相继建立的高丽、新罗、百济三国都先后使用汉字为书面交际工具。韩国学者认为,汉字大约是在公元前2世纪随着位于半岛北部的卫满朝鲜的建立而传入的。日本姬路独协大学余焕睿在《汉字与日本文化》中指出:“3世纪至6世纪,先后有汉人和朝鲜人进入日本从事汉字、汉语的教学、翻译、记录工作……”这基本证实了韩国学者的推断。汉字在朝鲜半岛的使用情况,根据借用的方法,大体可分为以下四种。

1.固有名词标记

汉字借用的初级阶段是借音,即用汉字音来标记固有名称。之后还出现了借字方式,即在记录自己的文字时,借其他国家的文字来使用。固有名词的标记有地名、人名、官名,例如新罗、夫馀(地名);百残王(人名);上大等(官名)。

2.吏读

是指借用汉字的音和义,记录韩国语的标记法。这种借用在新罗时期很发达,从广义上讲,它是乡札、口诀及固有名词标记法的总称。在用汉文写韩国语句子时,借用汉字标记助词和词尾。吏读也被称为吏吐或吏套。训民正音出现后,它开始衰退,但仍用于诉讼文书、告示文、报告书等官用文体的书写,直至朝鲜王朝英祖、正祖时期。例如,《大明律直解》:“凡男女订婚之初良中。”(相当于韩语助词的意思)

3.口诀

是指朗读汉文时为了解意思或便于诵读,而在原文后面加韩语助词的方法。例如:“天地之间万物之中。”(相当于韩语助词 的意思)

4.乡札

是指在新罗时代借用汉字的音和义来记录整个韩国语句子的标记法,比吏读更接近韩国语实际的标记。

然而,吏读、乡札、口诀只有汉文娴熟的人才能运用自如,对于平民百姓则无法在实际中运用。

(二)《训民正音》的创制

在韩国历史上,作为朝鲜王朝第四代王的世宗大王一直被后人们所称颂。为了巩固和发展朝鲜王朝,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多有建树,特别是他倡导和组织了《训民正音》的创制,为韩国的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笔。

1.创制的背景

“之Z音乎中,c文字不相流通,故愚民有所欲言,而K不得伸其情者多矣,予此悯然,新制二十八字,欲使人人易习,便於日用矣。”这段文字是《训民正音》的序文,它充分体现了世宗创制训民正音的主要目的在于教化百姓,让百姓在习得文字之后,懂得忠孝廉耻,能够申其情,守其律。由此可见,韩文创制的目的不是针对熟知汉字的知识阶层,而是为了给一般民众提供一种新的文字。其次,当时与韩国相邻的契丹、女真、蒙古等都有自己的文字,具有民族自主意识的世宗大王也必定从周边民族的文字政策中得到启示,迫切希望创制出一种能精确标记口语的民族文字,遂组织集贤殿学者郑麟趾、申书舟、成三问等人创制本民族的表音文字。

2.创制的内容

《训民正音》于1443年创制,意思是“教化百姓的正确语音”,也是朝鲜世宗二十八年(公元1446年)正式向世人颁布28个字母时所雕刻的原本的书名。世宗等人根据当时朝鲜八道方言中男女音质的差异、地理环境和水土风情的特点,参照中国汉语和蒙古语、女真语的音韵,并依据中国的吴韵、广韵、洪武正韵等韵书和经书创制了训民正音的雏形。同时,还应用了很多宋理学的东西。宋学理论作为从哲学上、心理上研究儒学的基本思想的学问,不仅吸收了佛教与道教的思想,而且融合了《周易》的太极说,讨论宇宙的根本。

《训民正音》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御制序文:训民正音的创制目的。

(2)例义篇:每个字母的音位及使用方法。

(3)解例篇:包括制字解(说明制字原理、制字标准、音相等)、初声解、中声解、终声解、合字解、用字例等几个部分。

(4)郑麟趾的后序:记录了新文字的创制的缘由、创制学者等。

3.韩文的特征

韩文从文字的角度来看具有其独特之处。首先,韩文是以二元的结构方式构成,字母的一个部分具有代表某种语音信息的作用。例如,“”虽然是一个字母,但是中间的一笔可以分离出来,同时这一笔还代表着一种语音特征――送气音的要素。从一个字母当中可以分析出比一个因素还要小的语音特征,这在世界上其他文字中是很难找到的独特特征。其次,韩文在使用时,采取的是以音节为单位重新组合成字的特殊方式;分别设计出辅音字母,创制出单音素文字,在运用时将它们以音节为单位重新组合。这种方式应该是源于受汉字的影响,当时的文献仍是汉字和韩文混合书写,在标记一个汉字的读音时,韩文也采取一个字的形式来表达,与分解书写的形式相比,组合书写法要更适合。

4.创制的意义

(1)作为韩国文字的训民正音虽然在创制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各种历史原因而没有被广泛使用,但它仍旧实现了世宗的初衷――教化百姓、启蒙百姓的工具。上至八旬老翁,下至几岁顽童,都可以轻松地习得这门文字。尤其在今天这个信息化的时代,训民正音更是韩国人获得知识、认识世界的桥梁、渠道,同时也给予了韩民族信心和荣耀。世宗组织创制的这套文字造福了韩民族。

(2)目前,全世界共有3000多种语言,而文字才60多种,在世界文字史上,训民正音是独具特色的一种新型文字。这套文字以汉语音韵学理论为指导,参照了多个民族的文字,紧密结合韩国语言的特点,创造性地设计了28字的字母表。以少而精的笔画及其有规律的组合形式准确表达一个语言的语音系统,其正字法的内容也简单、明确、容易掌握,充分体现了这套文字的科学性。训民正音是借鉴与创造的完美结合,是朝鲜民族为世界人类文化作出的巨大贡献。

(三)近现代韩国文字的发展

训民正音在创制初期也曾受到集贤殿崔万里等学者的反对,他们认为既然先进的文化要从中国学习,那不如直接学习汉字,没有必要另创一种与汉字不同的文字。也正由于这些社会背景的制约,训民正音在颁布后并没有得到普及,汉字的使用并无减少。壬辰倭乱之后随着古代小说的登场,训民正音的使用开始增加。甲午更张以后,朝鲜王室颁布了人名、外国的国家名、法律法规等使用训民正音但可以附加汉文,标志着从汉字向正音的过渡。20世纪初,训民正音开始被称为“”,具有“韩民族的文字”和“大文字”的意思。1945年以后,在日常交流中,基本实行了废除汉字、专用韩文的政策,但在历史文献和法律等文书中仍然多使用汉字。时至今日,汉字在韩国语词汇中仍占有很大的比重,在书写时用汉字直接书写的情况也间或有之。韩国人给孩子取名,为新的学校、政府机构、商店命名,以及规范新的专业术语时,仍习惯于使用汉字。随着21世纪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韩国人希望学习中国文化,希望与中国人在经济、政治等多个领域进行合作与交流,汉字的使用将是锦上添花。

三、结语

综上所述,关于韩国文字的发展,阶段性地可以概括为:训民正音创制之前的“借用汉字”时代,训民正音创制之后的“韩汉并用”和“韩文专用”时代,以及现代韩国的“韩汉/韩文专用”时代。为了纪念韩文的创制,10月9日被定为“韩文节”。世界上大部分文字都是经过漫长岁月逐渐形成的,而韩文却是一些人伏案创造的。它是从世代积累的智慧中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是一种具有科学性和独创性的文字。

参考文献:

[1]

[2]

[3]

[4]

[5]

[6]

[7]金泰完.《训民正音》与汉语复辅音声母再论.语文研究,1998.

第9篇:韩语文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韩国语精读;建设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052-03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使课程设置能够更好地贴近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如何使课程教学能够更加符合应用型、实用性的要求十分必要。“韩国语精读”作为韩国语专业所有专业课程的基础与核心,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培养方向与质量。然而,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与研究型本科院校的“韩国语精读”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并无本质上的区别,无法突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特点与要求。因此,对应用型本科高校“韩国语精读”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实现韩国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点之一。而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韩国语专业“韩国语精读”课程在教材、教学方法、教师队伍的建设上尚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其主要反映在教材内容陈旧枯燥,教材内容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一成不变,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强化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师资队伍缺乏社会工作经验,科研水平相对薄弱等方面。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多用补充材料,提倡自编教材;采用纵向分段式教学与横向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计划的培养应用能力与科研能力并重的教师队伍等改进措施,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韩国语精读”课程的建设。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韩国语精读”课程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材问题

(1)教材内容陈旧枯燥。目前我国高校韩国语专业使用比较普遍的精读教材有有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共同编写的《标准韩国语》;北京大学朝鲜文化研究所编著的《韩国语》系列教材;延世大学语学堂编著的《韩国语教程》等。但这些教材普遍存在内容枯燥陈旧、与时代脱节等缺陷。例如在《韩国语4》中将智能手机称之为“?摇?摇?摇 ?摇?摇 ?摇”,而现在韩国人大都称智能手机为“?摇 ?摇”,不仅如此,课文中对智能手机功能、特点的相关介绍也远远落后于当今时代。这样的教材内容,会让学生觉得其陈旧和无趣,不仅实用性不强,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材内容无法突出“应用型”的特点。无论是传统学术型高校还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韩国语精读课程几乎都使用相同的教材。这就无法突出应用型本科院校自身的教学特点,诚然,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韩国语专业的学生,扎实的文法理论功底是必不可少的。但应用型本科院校韩国语专业培养的人才是“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关于翻译、研究、教学、传媒、管理等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韩国语高级人才”。毕业生毕业之后大部分直接进入工作岗位,主要在韩资企业、中韩合资企业、外经贸公司、涉外旅游等单位供职,成为一线的应用型韩国语人才。因此,突出教材的实用性、应用性就显的尤为重要。

(二)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相对保守,缺乏创新。经过调研,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韩国语专业精读课程都采用传统的“单词-语法-课文翻译-练习”的传统教学方法。但是由于“韩国语精读”课程是专业基础课程,上课时间要纵贯七、八个学期,每个学期的课时也基本都在90课时以上。所以,只采取相同的教学方法,难免让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导致学习积极性逐步下降。学生在低年级时学习积极性较高,但到了高年级时很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大不如前。当然,这是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的,但一成不变、缺乏创新的教学方法也是导致这种现象的重要因素。

(2)教学方法应更侧重于提高语言应用能力。牢固熟练的掌握语法知识是学好一门语言的基础。但是,一味的强调语法词汇的教学方法,很容易会让学生陷入“韩国语精读”就是需要死记硬背的课程的误区。任何语言的使用都是灵活多变的,并不存在固定的模式与表达方式。实际上,有很多语法水平不高的学生,作为交换生在韩国学习生活一年后,韩国语的听说水平都有了质的提高。这就说明了语言环境对语言应用能力的巨大影响力。因此,在精读课上如何有效地营造一个好的语言环境,有效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相关语言应用能力,是需要韩国语教师思考的重要问题。

(3)多媒体技术使用不当。现在使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我国大学的主流趋势,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生动、直观的优势,能促进学生在直观感受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导入新课、创建虚拟环境、引导学生讨论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多媒体教学需要与科学的教学方法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体现其优势。很多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进行精读课教学时,只是刻板地按照教材内容制作幻灯片,在上课时照本宣科地朗读幻灯片的内容。这样的多媒体教学并不能有效为学生营造较好的语言环境,无法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无法真正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三)师资队伍

(1)教师社会工作经验相对不足。应用型本科院校韩国语专业教师具有高学历、年纪轻的特点,但是也存在社会工作经验不足的问题。大部分韩国语专业青年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之后直接进入高校工作,没有在社会企事业工作的经历。这就导致教师对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不够了解,在人才培养上无法按照企业的用人需求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2)教师科研能力尚有欠缺。目前,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韩国语专业教师的研究方向都是韩国语语言学或是韩国文学,但是,要想使“韩国语精读”课程的教学更加体现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特点,就必须要有理论研究的支持,应用型本科院校韩国语专业的教师的科研方向应当有适当的转变。另外,由于韩国语是小语种,申报项目和公开的平台相对较小,这也就制约了韩国语专业教师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数量。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韩国语专业”的改革建设方案

(一)教材建设

(1)鼓励教师多使用应用性强的补充材料教学。由于现在国内还没有专门为应用型本科院校“韩国语精读”课程专门编撰的教材,而现有教材有都存在内容陈旧,枯燥的局限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多使用更有应用性,和趣味性的补充材料进行教学。例如,在延世大学语学堂编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韩国语教程2》中的“汽车”一课中,教材中只有涉及到“汽车”的几段简单的对话,而对应用性较强的汽车相关知识和专门用语却只字未提。这时,就要求教师运用补充材料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的补充。如一些与汽车相关的专门用语“方向盘”、“刹车”、“油门”等的韩国语表达方式,同时也可以向学生介绍和讲述韩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如此,既能加强学生应用性知识的储备,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提倡教师使用自编教材。在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前提下,应提倡教师根据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遵循科学的教学规律,以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使用自编教材进行“韩国语精读”课程的教学。如院校所在地区的韩国机械制造企业较多,则自编教材就应包含相对较多的相关专业词汇与知识。低年级教材的编撰应以打牢语言基础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主要目的,应更注重教材的趣味性。中高年级教材则应逐步加强知识的应用性,更加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教材的“应用型”特点,对学生毕业后求职与工作有助力作用的应用性知识的比重应逐步增大。

(二)教学方法改革

(1)采用科学的纵向分段式教学方法。精读课的教学应该是循序渐进,一脉相承的。但是大学四年期间一直采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不仅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疲劳,产生厌学情绪,也无法有效满足学生不断发展变化的学习要求。因此,应提倡采用科学的纵向分段式教学法。所谓分段式教学法,即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韩国语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零起点,因此打好语言基础至关重要。所以,中低年级的“韩国语精读”课程应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牢语言基础为主要目标。这一阶段的“韩国语精读”课程仍应采取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进行读写记的方式进行。实行小班上课,在语音阶段,教师应坚持给学生逐个反复纠音,直到学生发音相对标准为止。在词汇语法的教学上,可利用现在“韩流”在中国盛行的特点,在流行的电视剧或者歌曲中找到与教学相关的词汇语法为学生进行相关说明或补充教学。如此,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助学生更有效率的进行记忆。在高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此时的教学就应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在课堂上,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起到一个把控教学整体方向的指导作用。此时授课应多采用讨论发言的形式进行。教师可指定一个行业应用性相关的主题,指定学生就相关主题进行课堂发言,而其他学生则对发言者的发言内容及方式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补充和点评。这样,既可以给学生模拟出一个类似韩国大学课堂的语言环境,达到有效训练听、说、读、写、译等相关语言应用能力的目的,也可以使学生了解并积累相关行业的专业词汇与业务性知识,从而使教学突出其“应用型”的特点。

(2)采用合理的横向开放式教学方法。精读课时所有专业课程的核心和基础,学生其他课程学习效果的好坏往往与精读课息息相关。这就要求精读课的教学不能是孤立、封闭的。精读课教师应与专业其他课程的教师进行联合备课,做到教学内容相辅相成、互为支撑。例如,在精读课教学出现与“旅游”相关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结合开设的“旅游韩国语”课程内容,为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整理、归纳、补充,以使学生能将两门课程所学知识有效的整合成一个整体,使之能更加牢固的记忆、更加熟练的运用。不仅如此,精读课的教学也可以与其他专业,如财会,金融,国贸,机械等其他专业的教师进行合作,以联合开发课件、联合指定课堂发表题目的形式,来增强和突出“韩国语精读”课程教学的应用性。

(3)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而多变。其应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语言环境,对教材知识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应当更注重内容,而不是形式。越是花哨的形式反而越会分散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衡量一堂精读课教学质量的好坏,并不是以使用了多少多媒体教学手段为标准的,而是以是否达到教学目的,学生是否习得新的有意义的知识内容为标准,因此多媒体教学应只是授课的辅助手段而非主要手段甚至唯一手段。在“韩国语精读”课程的教学中,师生互动尤为重要。多媒体教学手段应成为师生互动的桥梁,而非阻碍。例如,某一课的授课内容为“韩国春节的风俗”,这时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与韩国春节风俗的相关视频资料,观看之后师生之间进行讨论,探讨此种风俗的由来和中韩之间春节风俗的异同。如此,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韩国语听说能力,也能使学生更加深刻、生动、鲜活的记忆教学内容。

(三)师资队伍建设

(1)有计划的将教师培养为应用型的教学人才。只有教师先成为应用型的教育者才能更好的培养出应用型的人才。鉴于应用型本科院校韩国语教师社会工作经验相对不足的问题,学校应根据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特点,对教师进行有目的的培养。鼓励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去挂职锻炼,使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相关行业的行业特点、专业知识、人才需求。使教师能够将自身的社会工作经验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更加明确精读课的教学目标,突出其应用性的特点。所以,教师进入企事业的挂职锻炼绝不应该是形式主义的,而应该是目的明确、方向清晰的,力争使教师成为能按照市场调查、行业分析、企业需求,优化培养目标,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善于培养适合地方经济建设人才的行家里手。

(2)提高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作为高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一切的教学行动都应有理论进行指导。应用型本科院校韩国语专业教师的研究方向虽主要为韩国语语言学与韩国文学方向,但为了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学校应鼓励其研究涉猎“韩国语教学法”,“韩国语专业建设研究”等领域。针对韩国语是小语种,其申报项目较难,文章发表平台相对较小的现状,学校应多邀请学术经验丰富的高校教师来校进行讲座,定期举办韩国语学术沙龙,促进教师间学术上的交流与合作,同心协力、共同提高,努力建设科研能力与知识应用能力并重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三、结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韩国语专业发展刚刚起步,作为主干课程的“韩国语精读”课存在问题不可避免,其主要表现在教材、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的问题。对此应采用多种补充材料,提倡自编教材;采用纵向分段式教学与横向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计划地培养应用能力与科研能力并重的教师队伍等改进措施,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韩国语精读”课程的建设。只要以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与韩国语专业的特点为基础,遵循科学的课程建设规律,在教材、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合理的建设或改进,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韩国语精读”课程的课程建设必将取得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王静.多媒体技术在韩语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

[2]金善子.地方高校朝鲜语专业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1,(8).

[3]高永君.关于韩语精读课程教学方法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5).

[4]于超群.高校韩语专业文化教育研究[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4,(6).

[5]金成淑,方龙南,周子又.新建应用型本科朝鲜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探索[J].统计与管理,2014,(1).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orean Intensive Reading Course"

Construction Plan of Exploration Research

LIU Rui

(Jiangsu Changshu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shu,Jiangsu 215500,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