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外语教学信息化范文

外语教学信息化精选(九篇)

外语教学信息化

第1篇:外语教学信息化范文

传统的外语教学主要是采用3P(Presentation, Practice, Production)方法,一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是采用这种模式:结合例证解释语言知识点的用法,然后让学生或进行口头练习,或进行书面练习,然后再布置一定的课后作业巩固,常用所谓的熟能生巧(Practice makes prefect)这种理念来指导教学。这种以练习引导语言学习的方法在语言学习的最初阶段对于巩固基础知识具有不可替代作用。然而,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其传统模式已经远远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外语专业作为一门研究语言的学科,突出运用性和长期性,外语运用能力的培养需要考虑诸多因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尤其是在现代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更需要充分结合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理论,结合外语学科特点,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外语教学效率。

一、以学生为本,倡导自主式教学

自主式教学起源于人本主义理念。人本主义理论关注个人的感情、知觉、信念和意图,其主要代表为Maslow和Rogers. Maslow曾经指出,学习应该以学习者为本,以兴趣为前提,以激发动机为出发点,使学生在感知、认识知识的过程中自我发展。Rogers则提出意义学习这一概念,认为“意义学习把逻辑与直觉、理智与情感、概念与经验、观念与意义等结合在一起。当我们以这种方式学习时,我们就成了一个完整的人。” Rogers 还提出了10条学习原则:人类生来就有学习潜能;当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与自己的目的有关时,意义便发生了;涉及到改变自我组织时的学习是有威胁性的,往往受到抵制;当外部威胁降到最低限度时,比较容易觉察和同化那些威胁到自我的学习内容;当对自我威胁很小时,学生用一种辨别的方式知觉经验,学习会取得进展; 大多数意义学习是从做中学的;当学生负责任的参与学习过程时,就会促进学习;涉及学习者整个人的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当学生以自我批判和自我评价为主要依据,把他人评价放在次要地位时,独立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就会得到促进;在现代社会中最有用的学习是了解学习过程、对经验始终持开放态度,并把它们融入到自己的变化过程中去。由此看来,人本主义者强调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减少教育的胁迫性,保护学生积极的自我形象,发挥每个学生天生的学习潜能,使他们主动参与,自发的进行有目的、有意义的学习。

以人为本体现在外语教学中上,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中一方面关注学习者的整体需求;另一方面考虑学习者之间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体说来,就是要求教师无论课型如何如听力、写作、阅读等,都应该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结合学生的年龄、性别、性格、认知风格、学习策略等方面的不同,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相应学习任务,使整体性教学与个体性教学相结合,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同时,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选择有效的外语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鼓励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培养自我评估意识,使其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控制学习内容,指导自身的学习行为。又如,在教授翻译课时,教师一方面针对口译的特点对全体学生进行口译笔记、数字传译、演说技巧、误译处理对策等培训;另一方面针对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性格内外向、学习风格如是视觉学习者、听觉学习者还是动觉学习者等,元认知策略等方面的不同,采用同伴教学、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不同方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乐于知,乐于学。实践表明,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尊重学习风格有助于他们选择相应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业成就。同时,学生也可以在自我反思评价的基础上,选择外语学习资源或学习方式,真正做到自主学习。

二、以任务为中心,鼓励合作探究式教学

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的建构主义深刻的影响着教育学、心理学的发展。受建构主义的影响,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产生合作学习的理论。该理论认为认知发展受同化、顺化和平衡三个基本过程的影响。而且这种个体与环境不断作用,平衡状态连续发展的过程就是整个认知发展的过程。可以说,一个人的整体知识就是在连续不断地与环境交互作用和变化的过程中建构的。美国著名就教育家Burner也指出:知识的习得是一种积极的认知过程,是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合作学习的倡导者主张用小组等形式,最大限度的促进学习者自身与他人的学习。由此不难看出,合作探究式教学主张学习者在一定情景下通过合作探究等形式,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和发现过程主动建构知识。这其中教师并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习的促进者和鼓励者,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目的行、合作性等。

采用探究式教学运用于外语教学中,需要强调以任务为中心,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方面语言的学习强调实践性,以任务形式组织教学活动有助于增强教学效果;另外一方面目前任务型教学理念已经比较普及,大学生早在早前基础教育阶段就对该模式有所接触,比较了解其程序和功能,有助于教师开展教学。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及教育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探究式教学在外语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在教学中无论是外语基础知识的学习还是语言知识的实践运用,无论是知识建构还是技能操练都可以进行任务型合作探究教学法。具体而言,可以围绕外语学习中的某个技能目标,设定若干个细小的具体的教学目标,将学生进行分组,组织他们按照一定的程序、顺序、进度等,通过运用相关语言教学资源和学习策略,在合作探究中完成某项活动,有一定的学习成果并达到评估要求。

在外语教学中鉴于语言知识纷繁庞杂,学习技能多样,因此教师宜采用按照知识分板块进行教学,对某一语言知识点先进行阐释归纳,然后设定研究任务,提出要求并提供学习资源如网址、杂志、相关研究概况等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分成4-5人一组,要求他们在查阅参考书、相互讨论的基础上,根据自身体验和思想,或者拟定学习计划,提出阶段性所要达到的目标,或者就某一语言、文化知识点撰写相关论文或者摘要。最后根据创新性、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学术规范要求等评定作业质量,记录成绩作为课题评估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动的自学能力和科研开发能力。

三、营造民主氛围,重视互动式教学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行为、个体和环境是相互影响、互为联系的一个系统,三者互为作用,但作用强度因个人、活动和环境条件的不同而不同。著名社会学习理论专家Bandura认为,人类的许多学习都是认知性的,人类的学习主要来源于反应的结果和观察,榜样的展现会产生观察学习效应(Observational Learning Effect)、社交促进效应(Inhibitory Effect)、解除抑制效应(Disinhibitory Effect)等不同结果。由此可见社会交互作用对学习过程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互为启发、相互影响,主动构筑知识结构。在具体教学中这种交互作用可以体现为课堂学习活动、教师、学生与学习环境之间所存在的相互作用,而这些因素之间的积极互动必然会促进学习者外语知识的认知与相关技能的训练。在现代社会学习理论指导下,师生与课程、师生与环境都在相互作用。正是这种互动和作用推动了教学目标的实现。而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居于主体地位,在课堂上享有发言权,而学生通常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几乎没有发言权。这种背景下的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单向的,缺乏民主互动的。而按照现代教育理论,教师应努力创造一种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优化教学环境,促进各教学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提升教学效果。

现代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及网络技术的普及,为现代大学外语教育采取互动式教学提供了条件。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使得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双向或多向的交流合作提供了物质基础。在外语学习中,电子邮件、博客、网络音频、即时通讯软件等提供了民主便捷的交际方式和手段。同时,搜索引擎所收集到的国内外各种学习资源网站、报刊杂志、引用数据库等提供了大量的外语学习资源。例如,有时为了训练听力可以直接从BBC.com.uk或者网络电视上收看节目,还可以以电子邮件的形式给老师发送作业。在翻译教学中为了促进师生互动,师生、学生之间互相配合可以模拟国际会议、商务谈判、国际辩论等活动。同时通过同伴反馈、教师反馈、计算机反馈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语言中的错误以及使用外语过程中的问题。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广现代化教学

第2篇:外语教学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移动学习;混合式教学;外语教学

随着信息数字化“E时代”的到来,声音、图像、文字,甚至三维物体都可以转化成数字格式,便捷地携带和再现,传统的媒介受到了生死存亡的挑战:MP3、MP4、iPad等取代了录音机和随身听,Email、微博等几乎让纸质书信绝迹,网上可以随意下载或在线观看影视作品,电脑、手机及其他如MP4、iPad等带显示屏的电子数码产品均可阅读电子书报。在这种环境下,原有的教学理念、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一、移动学习的特点与常见应用模式

1移动学习的特点

(1)突破时空的限制。学生可通过无线移动终端(如手机、笔记本电脑、PDA、MP3、MP4等)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同样,教师也可以通过无线移动终端对教学内容进行随时随地的更新。教室不再是唯一的教学场所,课堂时间也不再是教师答疑解惑的唯一时间。

(2)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移动学习能够使学习者进行不同层次、不同目的、不同形式的学习。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程度,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选择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因此,移动学习能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模式由被动转为主动。

(3)互动学习。移动学习与传统的教室环境的学习不同,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可以进行更多的互动交流。学生可以利用学习工具与教师互动、与同学的互动,可以是“一对一”模式,也可以是“一对多”模式,学生不仅能够分享彼此的想法与反馈,也能督促彼此学习。

(4)情境相关性。移动学习可以使学生更贴近学习场景,以更自然的方式学习知识。教师可以模拟甚至虚拟部分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更可以持移动设备直接进入某些情境。例如,通过视频,身处不同地方的教师与学生能够模拟传统课堂教学,犹如面对面授课交流。

2移动学习在外语教学中的常见应用模式

基于现有文献,移动学习在外语教学领域常见应用模式主要有:

(1)基于短消息的学习模式。如在词汇学习上教师通过飞信给学生群发短信,学生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接收到新单词。教师控制调节词汇输入的频率、语境等信息,可以很好地促进学习者的词汇习得。

(2)利用移动交流社区的学习模式。移动交流社区是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即时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将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通过短消息或互动视频等形式发送给教师,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单独指导,或对有同样问题的学生进行集体指导。

二、移动学习的不足及其与混合式教学的整合

1移动学习的不足

(1)学习方式和手段单一。如只提供资料下载或在线任务,而没有构建起多维的全方位的学习体系。

(2)学与教脱节。模式大多仅为自主业余学习服务,所提供的学习任务和内容未与学校的常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2移动学习与混合式教学的整合

我们必须以混合式教学理念为指导对移动学习进行有效整合,构建起信息数字化环境下的外语混合式教学模式,让传统教学方式和数字化、网络化学习手段的优势互补结合,达到最佳的外语学习效果。具体而言,至少需要实现以下两个方面的混合:一是学习方式的混合,即自主式、交互式、协作式等各种方式协调互补;二是在教学模式上实现四个维度的混合,即课内正式学习与课外非正式学习的混合、讲授式教学与自主式学习的混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混合、学习过程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混合。

参考文献:

第3篇:外语教学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校外语教学模式

1利用信息技术创新高校外语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弥补了传统外语教学资源的不足,为高校外语教学模式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支持。通过收集信息网络中大量与教学相关的资源,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和逼真的语言环境。并且将这些信息加工处理成有效的教学资源,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去的更加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利用信息技术,对解决传统教学中内容单调枯燥、学生缺乏兴趣等问题具有很大的作用,可以极大的提升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中,教学设备局限于课本、黑板、封闭等,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学生忙于抄写笔记或完成教师安排的课堂练习,只是单向地接受知识信息。并且教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分析课堂内容,讲解语法重点,即便是有课堂提问之类的师生互动,外语教学也往往流于形式,达不到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目的。而现代信息技术则对教学手段具有很大的优化作用,为外语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情况,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教学内容,合理选择信息资源,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如:文字、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形式。同时,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一个立体的认知,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书本,通过多种感官刺激,可以促使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外语知识的兴趣,能够极大的提升教学效果。

2利用信息技术创新高校外语教学模式的路径

2.1积极推进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

首先,学校应积极推进信息化校园和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大力加强对信息化设备和教学资源的资金技术投入力量,从而为现代信息技术与外语课堂教学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一方面,在软件建设方面,学校应组织教师参加信息化教学方面的相关培训,不断提升外语教师的教学水平,鼓励教师积极构建个性化网络教学资源,定期更新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业务技能,从而满足教学需要和学生学习的需求;另一方面,在硬件设施建设方面,学校应增强多媒体教学平台的建设力度,为教师配备完善的信息化教学设施,健全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学校整体的信息化教学建设,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的积极作用。其次,目前信息化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但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部分外语教育信息化教学意识淡薄,对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来教学生疏。由此,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充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自觉加强现代教育理论、技术和教学等方面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勇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有机结合,主动提升自身的信息化综合素质,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外语教学模式,熟练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不断提升外语教学效果。

2.2创新高校外语教学环境,增强数字化信息技术运用

在外语教学中,多媒体课堂教学是信息化教学的主要体现,多媒体教学要求外语教师能够进行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借助多媒体教学课件,对原有课件内容进行筛选整合,有目的有意识的丰富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信息设备进行屏幕显示、声音播放以及人机交互等操作,甚至重新加工制作,使其成为更有针对性的外语教学信息化的辅助工具。另外,为了形成环境建设的亮点和今后的应用优势,利用信息技术创新高校外语教学模式,要以数字化语言实验室为突破口,依托数字化语言实验室和网络教学平台资源,以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为龙头,实现随时随地无缝的泛在学习。同时,高校外语教学应构建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通过云平台的合理搭建和校园网络的高度覆盖,充分利用台式机、笔记本、智能手机等,增加移动端教学应用,整合一体化的外语教学信息服务与应用。并且应当避免出现“信息孤岛”现象,根据部分高校外语信息化建设经验来构建外语信息化教学环境。

第4篇:外语教学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外语课程整合;工具论;生存论:生态论:媒介论:外语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12-0072-06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实施,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明确。新一轮改革推动了我国外语教学各阶段课程标准的确立,在此形势下,我国外语课程改革就显得更为迫切。

一 当前课程改革及外语课程标准的确立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它集中体现了学校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因此,课程改革一直都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焦点。当前,课程已成为一个使用广泛而又具有多重涵义的术语,人们立足不同的立场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层面对课程本质进行了探讨。随着文化哲学作为一种方法论基础近年来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蔚然成风,人们对课程可看作是一种进入教育领域的文化这种观点已达成共识。由此,如果借用梁漱溟先生的“文化不过是人的一种生活样式”这一概念来进一步诠释课程的内涵,则可以说。课程是进入教育领域的人的生命存在及其自我活动的方式。这里的人,则无外乎教育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那么,在被称作信息社会的21世纪,当师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已为信息技术所主载,基于信息技术的多媒体电脑和互联网已成为人们难以舍弃的交往平台及不可或缺的生存方式,则课程包括外语课程的改革,将信息技术整合其中也是必然所至的选择。因此,教育部在2000年主持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从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式进入人们的视野,在教育部2010年的纲要中,又要求“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注释同前)。在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的整合中,课程作为一种教育中介,不仅要关注外语教学内容的适恰性,也要关涉到教学过程中的人的因素,从工具论的角度看,具体对教师而言,要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工具的价值体现出来;对学生而言,信息技术已然成为关键的认知工具这一地位也应凸显。从生存论的意义上说,信息技术素养将是教师在21世纪的信息时代何以为师的重要保障;信息技术素养对学生而言,则是其能在信息社会实现适者生存的必备条件。

1 外语课程标准解析

关于外语教学,普遍认为这是一门具有多种性质的综合性学科,既不能把它简单地归结为知识性或单纯的思想性教学,也不能把它作为纯粹的工具性学科或社会学科,而应是“以学科初步运用语言的交际工具性为主,兼有传授语言知识、文化生活背景知识以开阔眼界的知识性,反映思想道德素质和情感因素的思想性以及提高文化素质和培养智力的发展性的综合体(章兼中,1997)”。后现代课程观学者多尔(2000)认为,“教学内容应是一个动态多变,不确定的开放系统”。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介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无疑,这一改革重点充分体现了动态多变、开放多元的课程理念,而应该说,只有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课程中宋,才能保证教学内容的这种动态多变及不确定的开放性特征。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为例,其总特征即为:1 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当今世界外语教育在课程总体目标上,已从单一的学科教育为目标转变为以全人教育为目标,从阶段性教育、升学教育转变为终身教育。2突出对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英语课程标准》在总体构建上突出对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重视语言教育在智力发展和情感结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3 《英语课程标准》特别体现出语言的实践性特征,语言呈现形式不以语言知识体系的描述为主线,而是以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和运用为主线。强调学生的体验性和实践性,强调任务型(task-based)、语言的输入量(language in-put)和真实语言(authentic language)实践的机会;强调课堂综合环境(language settings),教师要尽量使用目标语言(target language)教学,用好多媒体教学手段;强调开展多种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强调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广泛的教育资源,拓展学习渠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7)。从中不难看出,信息技术在突出语言的实践性特征中意义非浅,基于信息技术的多媒体及网络不仅为语言的输入量及真实语言实践提供了优越便捷的条件。同时通过语言的学习体现出语言教育在智力发展和情感结构发展过程中的价值,从而凸显出信息技术作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和学生的认知工具的工具论意义,以及在生存论的视角对教师的职业生涯和学生的生活方式存在的影响。

二 信息技术的特点

信息技术之所以在外语课程改革中得到特别的关注,是由信息技术的特点所决定的,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对外语教学所产生的影响也愈为深远。

究竟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起源于与狭义的信息观念相关联的一些技术。所谓狭义的信息观念,是指信息表达形式的产生、处理与分发,其中有通信和计算机工程、数据处理与办公室机械工业等。信息技术定义很多,如“信息技术是指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传播和应用(Zorkoczy,1985)”,“信息技术是指在信息的控制和处理中所采用的各类科学、技术和工程、管理技术及其应用,计算机及其人一机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相关联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Chartrand,&Morentz,1972)”。

信息技术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数字化。现代信息技术是数字化信息技术,现代信息革命是数字化革命,所谓信息时代就是数字化时代(李伯聪,2000),数字化的最基本特征是基于高速运算的信息转换和传输。通用的数字化符号和数字化技术是全世界计算机得以进行“对话”、“交流”和“联网”的最重要的基础。“数字化的好

处很多,最明显的就是数据压缩(Data Compression)和纠正错误(Error Correction)的功能,如果是在非常昂贵和杂音充斥的信道上传递信息,这两个功能就显得更加重要了”(Negroponte,1995)。数字化的优越性主要有:普遍性和通用性、信息传输的高速度和存储的大容量、可靠性和精确性,

2 多媒体。媒体是人们相互沟通信息的媒介物,它包括文字、数据、图象、声音和活动图像等等。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传输都是通过高速运算后进行信号转换和传输,变成不同的媒体来进行,极大地提高信息形式的多样化。信息的载体形式则表现为文本、静态图象、音频、动画、视频等形态。

3 网络化。所谓网络,是指地理上分散布置的多立计算机通过通信线路互联构成的系统。网络的发展呈现的趋势表现在:网络数量不断增加,网络市场不断扩大;网络传输速度越来越快;无线数字网的兴起。网络互联的优势,使得围绕网络发展的信息技术成为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突出特性。网络化的优势在于实现资源的高度共享、克服时空的限制,有利于实现网络环境下的交流与合作。

4 智能化。人工智能是用人工的方法模拟人的智能。人工智能必需包括推理、学习和联想三大智能要素。人工智能以信息技术为主体,以新材料技术为基础,以生物工程技术为指导,可以实现信息处理与管理的自动化与智能化,从而为人们提供各种复杂多样的信息服务,这种需求也进一步促进了信息技术向智能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三 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的研究概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而出现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使信息技术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便于学生掌握信息的收集、检索、分析、评价、转发和利用的技能(何克抗,2002),它可以丰富学科知识、激发探索热情,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氛围,优化学生认知、掌握思维规律,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启发学生主动参与(黄宇星,200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发达国家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阶段(CAI)、计算机辅助学习阶段(CAL)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IITC)(何克抗,2005)。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经历了以程序设计为主的初级阶段、以办公系列应用软件操作学习为主的“工具论”阶段和信息技术同课程整合阶段。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则经历了行为主义阶段、交际教学阶段和整合教学阶段(董洪学、姜非,2007)。它的意义表现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突破时空界限以创设真实情境(孙芸。2004)。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教育技术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们进行了深入探讨。南国农(2002)认为它是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和主要的教学媒体。何克抗(2005)指出它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在实处。

外语教育工作者对于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的含义进行了探讨,如陈坚林(2006)认为,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的整合是基于网络生态的整合,计算机不再仅仅是辅助工具,整合后的计算机系统成为整个课程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根本上改变了课程的本质;何培芬(2007)认为可以将其定义为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外语教学过程,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的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实到实处,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外语的能力。李威(2007)将其定义为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营造一种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新型教学方式,并在该环境中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从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信息素养。

四 信息技术在与外语课程整合中的角色分析

基于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所产生的影响,同时为了考察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相整合的现状,我们首先可以从工具论的视角对信息技术以何种角色整合于外语课程进行探讨。然后再立足信息时代的大背景,针对身处其中的人的存在方式及其能力素养所遭遇的全新挑战,尝试从生存论的意义对当前信息技术如何整合于外语课程作些思考。

1 工具论的视角

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我们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仅被用来作为解决教学中“重点、难点”的辅助手段,而成为支持“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的播放工具,对学生知识学习造成的结果必然是,除教师的口头灌输外,又增加了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灌输方式。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对知识的态度只能接受、接受、再接受。在知识经济即将到来的今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己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因此,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必须打破上述“三个中心”,而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在该过程中,信息技术应扮演教学工具(Teaching Tools)和认知工具(CognitiveTools)的角色,在实现知识传输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教学工具即是辅助教师教学的工具。在外语教学过程,教师对知识的灵活讲授依然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信息技术辅助教师教学,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实现,即:

(1)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

在外语教学中,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目前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目前中小学和高等学校的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利用PowerPoint等演示制作工具将教学内容做成投影片,并依此辅助教师授课。演示工具的好处是教师将授课内容在课前进行详细设计,实现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整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演示工具对于讲解基本的知识点内容,如句型、语法、写作等很有帮助。对于交际型内容,可以向学生呈现一定的典型情境交流案例,以帮助学生理解在特定情境下进行语言交流的特点。因此。作为演示工具的信息技术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设计,并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进行修改,

以实现最好的教学效果。

(2)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

交流工具在外语教学中应用的范围非常广,作用也非常明显,主要表现在利用网络技术的支撑,如网络论坛、聊天工具等,实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网络技术的最大特点在于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教学单位根据需要建立教育资料库,借助校园网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同时,也可以为学生的在网络环境下实现自主学习提供科学现象和研究资料,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利用网络的远程通讯功能,学生可以同远在欧美等地的外语教师进行语言会话交流,从而锻炼口语会话能力。通常情况下,虚拟学习环境(VLEs)为外语学习者提供了良好的语言交流平台,如WebCT、BlackBoard和Learning Space等。虚拟学习环境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交流环境,如学习者可以将学习情况、知识点的理解情况、所遇到的问题等到平台上去,辅导老师将针对学习者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辅导。在虚拟学习环境中,可以为学习者设置多种有针对性的讨论区,如答疑区、专题学习区、小组工作区、休闲区等,从而为学习者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这样的环境中,既可以提高口语会话能力,也可以锻炼写作表达能力。

(3)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

随着计算机硬件与软件技术的发展,大量个别化辅导性工具软件在外语教学中得到了应用,它们能够为学生的个别化学习提供辅导和帮助,如当学习者遇到较为困难的单词发音时,利用辅导性软件可以进行反复练习直至掌握发音技巧。学习者的个别性差异,如学习进度、风格、类型等,亦可以从个别辅导软件中得到适应性帮助与支持。由于个别化辅导工具具有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特点,在外语教学中能够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设计与开发个别辅导工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认知工具通常是指参与和促进学习者认知过程的计算机工具(Kommers,Jonassen,&Maces,1992),它是一种支持、引导、扩充学习者思维过程的心智或计算方式(Derry,1990),也是一种推进个体认知过程的归纳工具(Jonassen,1992),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习而非简单地从中获取知识(Jonasson,Peck&Wilson,1999)。对学习者而言,认知工具使得处理信息的过程更加简单,但是其主要目标是使得学习者的主观努力更加有效(Jonassen,1996)。Derry和Laioie针对信息技术的核心――计算机系统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观点(Derry &Laioie,1993),即计算机系统最恰当的角色不应该是教师或专家,而是人类大脑延伸的认知工具。因此,认知工具是由学习者控制的,而非教师控制或技术驱动。认知工具是知识简化和建构的工具,可以被应用于各种领域的各种学科。

如何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美国学者乔纳森(Jonassen,1995)提出:将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相对于传统意义上技术的应用来说,产生了重大的改变,作为认知工具来讲,知识不会在传播的过程中发生改变,为了将知识高效率地传递给学习者,它们将被进行精心设计。信息技术不应被教师用来对知识传授和交互的方式进行硬性规定,从而拟制了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而应该交给学习者,将其作为学习的媒体来展示与呈现他们所获取的知识,

承担了学生的认知工具这一角色的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主要包括如下几种形式:

(1)情境创设工具

一定的社会行为总是伴随行为发生所依赖的情境。如果要求学习者理解这种社会行为,最好的方法是创设同样的情境,让学生具有真实的情境体验,在特定的情境中理解事物本身。在外语教学中,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加强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创设教学情境最好的方法是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表现,可以利用多媒体集成工具,高效地将需要呈现的多媒体教学信息集成在一起,形成图、文、声并茂的多媒体展示软件。利用多媒体集成工具创设的社会、心理、教育、文化或自然情境,有利于激发、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2)探究工具

利用超文本(Hypertoxt)和交互界面技术,建立具有友好交互环境和符合学生联想规律的超文本信息组织结构的教学资源,有利于科学地组织教学信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探究精神,利用超文本技术可以非常容易地实现不同知识点(节点)之间的链接,由于节点之间具有一定语义关系,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自我意义建构。借助超文本结构将不同的知识内容组织在一起,条理非常清晰、结构非常严谨。

(3)搜索工具。信息化社会中,学习者能否占有信息、如何占有信息和占有信息的及时程度是学习者能否成功的关键。及时发现所需信息是学习者获取及加工信息的基础与前提。在网络环境下,将信息技术作为搜索工具,是学习者发现与查询所需信息的一种良好途径。

(4)构建工具,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不是由老师传授或灌输的,而是在同化、顺应、平衡的过程中,通过学习伙伴间的交流、对话、协商、讨论,运用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信息技术环境下,有助于学习者知识意义建构的工具平台非常多,如可以利用汉字输入和编辑排版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组织、意义建构能力;利用各种学习工具,如“画图”、“音频编辑”工具,培养学生数字化创作能力等等。学生完成自己的制作以后,可以在同学间开展交流,培养他们对信息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思考、表达和信息交流能力。

2 生存论的视角

信息技术在外语课程整合中应完成从工具角色――包括教师的教学工具和学生的认知工具――的转换,成为外语课程架构的重要支柱。如此一来,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的角色将超越以往被纯粹置于工具角色的层面,由此可以从生存论视角来审视外语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的存在方式。

当代生存论哲学认为,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方式、生存的类型、生存时空的展开、生存的自由与解放、生存方式的转换与更新,构成人类生存的历史,构成现实与未来承接与发展的根本链条:不同历史阶段的实践决定着不同的生存样式、内容、结构,同时也决定着人们生存的价值定位与价值取向(陈遵沂,2006)。从生存论的视角来看,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相整合并通过外语教学实践体现出来的,不仅是教师何以为师及如何去教的生涯状态,同时也是学生何以为生及怎样去学的存在方式。

对教师而言,信息技术素养可谓信息社会的教师必备的职业能力及其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传统上,对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主要集中在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两个方面,教师的专业发展则是教师在职业过程中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专业化已成为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如美国“卡内基基金会教育与经济论坛”及“教育基金会霍尔姆斯集团教师工作组”对师范教育改革明确提出“教师工

作是一种专业,而不是单纯的一门技术:师范教育不是简单的一次性受时间约束的活动,而是一个终身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持续过程(刘微,2002)”

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不仅是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综合的信息技术素养更是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必要保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8年新进颁布的《教师信息与计算机技术能力标准执行指导意见》(ICT-CST)的前言中指出:“要想在一个日益复杂、信息庞杂的知识型社会中顺利地生活、学习、工作,学生和教师都必须学会有效地利用技术……在教育过程中通过不断有效地利用技术,学生就有机会掌握重要的技术能力,而帮助学生做到这点的关键人物是教室中的教师。教师要负责在教室创设环境,以为学生提供顺利运用技术进行学习及交流活动的学习机会”(UNESCO,2008)。

从生存论的视角来看,信息技术整合于外语课程之中关涉到学生何以为生及怎么去学,其意义重大。这是因为在21世纪的信息时代,学生要想成为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好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应该更胜一筹,得到更个性的发展,能够更适意地生存,创新能力的培养愈为迫切。而信息技术自身的特点即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敏锐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是个体对问题的思考、对事物的观察必须具有迅速、敏捷、果断的品质。主要表现在要善于捕捉时机,善于审时度势:按照信息论的观点,审时度势就是通过信息反馈来调节思维主体在认识上的偏差,以实现对客体的正确认识。正是通过信息反馈,个体才能做到审时度势,在复杂环境中顺利地完成创造和发明。

(2)信息技术有助于培养学生对问题的积极求异思想,求异就是提出问题,只有求异,才能克服原有定势的束缚,突破已有认识的局限,由已知进入未知,或把已知变为具有未知因素的待探索的事物。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采用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等方式,能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鼓励学生求异思维。

(3)信息技术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能力,知识结构(Knowledge Structure)是指知识领域内事实、概念、观念、公理、定理、定律等的组合方式,可分为学科知识结构、个体知识结构、群体知识结构。优化学生创新的个性化知识结构,需要学科、个体、群体充分发挥知识的功能,保证学生有效获取新知识(顾明远,1990),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知识探究、获取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从信息化环境中获取个性化的知识,对形成学生创新的个性化知识结构极为有利。

(4)信息技术有助于增强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将面对丰富的知识,他们需要熟悉信息技术、熟练计算机操作、具有较高的控制力和自我约束力等,对信息进行有效辨别、过滤、获取、加工、处理、吸收。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成为社会的主要特征,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从而实现生存论层面的有意义的生存。

3 媒介论视角

现代信息技术,无论是有线网络,还是无线移动,各种基于计算机的电子设备,都可以被应用于外语教学与学习。事实上,当代学生的学习内容已经远远不是媒体所承载的语言内容本身――其他各种学科亦是如此――而是一同涵盖了为学习这些内容而必备的前期基本技术操作技能,尤以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为特殊代表。所以,麦克卢汉早就断言“媒介及信息(The Medium is the Massage)(麦克卢汉,2000)”。语言本身就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和媒介,同样,承载语言的书籍、屏幕、声音、图像等也天然地包含了语言的信息。和语言一样,每一种媒介都为思考、表达思想和抒感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定位,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话语符号。这就是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即信息”。

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无疑充当了语言知识的衍生品或者叫有机成分。是学生学习字母、单词和会话、听力时不得不掌握的知识的一部分。

五 外语教育技术的学科性探讨

由于信息技术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它在与外语课程整合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的整合的本质也就是外语教育技术应用的过程。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理论、教育学理论以及教育技术理论背景下,通过与外语课程的整合过程,逐步渗透内化为外语教育技术。因此可以这么概括:外语教育技术就是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实践中,以教育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教育学原理和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外语教学过程与语言研究为主体内容和目标,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外语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以促进外语学习和改善学习绩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活动。外语教育技术区别于外语教学和教育技术的最突出最本质的特点,是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的整合,是寓教育技术于外语教学,是嵌入了技术但又看不见技术。

外语教育技术是一种外语教学方法,是教育技术与外语教学理论相结合的一门跨学科的教学实践活动和理论探索;外语教育技术初步具有一门学科的雏形,是因为:

第一,外语教育技术有自己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影响和促进了外语教学研究:它引进了教育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改变了教学主体的相互关系,促进了教师自身的教育和发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了教学模式,提高了学习效率,

第二,外语教育技术有自己的研究内容或对象:根据多年来的研究实践,其主内容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外语教育技术理论探索,语言实验室建设,课程教材研究,多媒体及网络教学,语言教学研究,测试与评估等。

第三,外语教育技术有自己的方法论:它的研究对象是应用教育技术进行外语教育活动的基本理论、规律、方法和工具。主要分为三种,一种是定性研究方法,如访谈法、实地观察法、社会调查法;第二种是定量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法、语料库方法、统计法、测量法、建模方法等:第三种是综合的方法,如信息论方法以及软件开发方法等。 外语教育技术有广阔的教育实践、丰富的实物产品和熟练应用经验,有成熟的研究力量和研究成果,有新颖、独到的创新理论体系,已经成为当前外语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并逐步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法流派,初步具备了三级学科的雏形。

六 小结

信息技术因其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条件而在外语课程标准中得到充分体现。它与外语课程的整合将对我国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带来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在与外语课程相整合的过程中,从工具论的视角而言,分别承担了教师的教学工具和学生的认知工具角色;从生存论的视角,信息技术素养则关涉到信息时代的教师何以为师的职业生涯状态及学生何以为学的自我存在方式;从媒介论的视角,信息技术则是学生不得不掌握的专业知识的一部分;从教育哲学的高度来考察,信息技术是构成现代外语教学的主要媒介、工具和方法论。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的整合过程形成了具有三级学科雏形的外语教育技术学。

注:本文部分内容刊发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论文集中,文章的撰写得到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赵建华教授的悉心指导,特此致谢!

第5篇:外语教学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外语教学;融合;智慧课堂;创设

1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深度融合会对教学诸要素带来影响,使教师角色、教学内容、学习方式等发生改变,进而促进英语智慧课堂的构建,而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深度融合,就需要如下四个方面入手。

1.1做好教学的顶层设计

做好教学的顶层设计,就要对教学诸要素进行认真研析,包括教师、教学环境、教学资源等,在信息技术融入外语教学的背景下,教学环境发生了改变,特别是硬件设备的变化更为显著,教学环境的改变进一步促成了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融合,同时教学资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有了革命性的变革,教学资源的形式、载体等都呈现了信息化时代的显著特征(刘琳,2018)。

1.2提升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

教师是教学的主要组织者,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能否有效融合与教师信息化素养的高低关系密切。为了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学校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师信息化素养培养,从政策保障、培训渠道和资金投入等方面创造更多机会,重点培养实用教育信息化技术。同时,教师应根据从事专业的特点和自身需求,在自身的教育理念、信息技术能力上通过自学及培训得到提升,并能够主动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有机融入到外语教学当中。

1.3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同样影响着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融合,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才能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才能有效提升促进二者的融合(胡增宁等,2018)。

1.4优化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资源平台

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融合的重要载体就是信息化教学资源,近年来,大量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得以开发,除了少部分优质课程使用率高之外,不少优秀的资源被闲置,而有的学校和教师却还在重复建设同质化的资源,造成了人力和资源的极大浪费。只有建设好教学资源平台才能使教学资源的价值体现出来,才能进一步促进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郑路,2018)。

2高职英语智慧课堂的创设

构建智慧课堂因素一般应考虑三大方面,即教学参与者、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共涉及任课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以及教学内容四个具体要素,智慧课堂的构建一般也应从这四个要素入手。

2.1基于教师教学个性化的构建

任课教师是构建智慧课堂的关键要素,教师的教学特点、信息化素养水平都影响着智慧课堂的创设。在构建智慧课堂时,一定要结合教师自身特点,在完整的教学生态系统中妥善处理好教师生态位和其它生态位的关系,使智慧课堂呈现出个性化特点。例如,擅长于管理的教师构建的智慧课堂,其平台中必然应体现出严密的管理特点,从管理中掌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并及时进行奖罚;而擅长互动的老师,在智慧课堂构建时,就要发挥好与学生的有效互动,无论课前或课中,均应体现互动特色。

2.2基于学生学习需求化的构建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主体,是智慧课堂构建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构建智慧课堂的最终目的实质上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的效果。鉴于以上原因,构建智慧课堂必须认真调研分析学生学习需求。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需要做好学情分析、学生英语学习需求调查分析、学生学习规划调查等,综合这些信息,最终形成全面完整的学生英语学习需求报告。

2.3基于教学资源信息化的构建

教学资源是影响智慧课堂构建的另外一项重要因素。在信息化教学背景下,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水平,往往影响着智慧课堂的构建。基于教学资源信息化构建智慧课堂时,应畅通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获取途径,例如智能手机APP学习软件,就能畅通教学资源的获取途径,顺应了现代大学生热衷手机学习模式的现状。同样教师也可以通过智能手机进行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管理、和学生学习的监控指导,方便了智慧课堂的教学管理。

2.4基于教学内容体系化的构建

教学内容是构建智慧课堂的核心要素,基于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内容体系化建设是智慧课堂构建最重要的方面,因此,在构建高职英语智慧课堂时,必须做好教学内容的优化取舍,重点选取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实用性的教学内容,按照一定的主线有机整合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形成体系,为智慧课堂的构建创造条件。

3高职英语智慧课堂的实施

高职英语智慧课堂的实施关键是要抓好课前、课中、课后三段式的教学环节。

3.1课前环节

课前环节以学习资源推送以及设计课前任务单为核心,重点做好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制作和推送,把教学视频、微课、多媒体课件、题库等资源有机整合,有序上传,形成系统性的智慧课堂信息资源库,及时课前学习任务单,指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个性化的课前预习和准备工作。通过资源平台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开展学习互动,讨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2课中环节

课中环节关键要强化师生互动和教学活动智慧化,重点是充分合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通过疑难研讨、预习检查、要点讲授、课内训练、学生展示、小组活动、小结回顾等流程,发挥信息化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各自的优势,精讲多练。课中环节要发挥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各自的作用,发挥好信息化教学技术的作用。

3.3课后环节

课后环节重点是积极利用智慧化教学手段进行个性化的辅导和线上线下作业及测验。通过对课堂教学中的遗留问题及疑难点发起在线讨论,安排学生完成在线作业及小测验,通过问卷等手段调查学生学习掌握情况,以便能完善教学设计、优化教学策略。

4结语

第6篇:外语教学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高校外语 外语档案 管理

有效的外语档案管理有利于整个高校管理的改善和优化升级。有效的外语档案管理强调在全面整合高校外语档案信息的基础上,实现对历史外语档案信息的统筹分析和总结,有利于改善和优化整个高校管理体系。因此,高校不仅要重视外语管理工作,还要对外语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的认识和提高管理能力。

一、高校外语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现况表明,外语档案管理的工作在某些高校里得不到重视,存在外语档案管理资源缺乏和外语管理方法不得当的弊端。具体不足有以下两点:第一,高校外语管理档案意识薄弱,不理解外语档案管理作为高校管理的一部分是必须得到重视的;第二,外语档案管理人员软件条件不够充足和专业,管理方式不得当。这都将严重影响到高校外语档案的管理与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意识到高校外语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1.外语档案管理记录的是高校外语教育发展史、外语教学活动史、外语科研活动和教学监察工作等方面的发展史。高校外语档案管理是对高校的每个时期的工作与外语教师个人信息和工作经过等资料的保存,它如实记载了学校自创业来对于外语教育教学的发展经历。在每年的校庆、教师节与读书日等重要的节日举行展览与举办各种外语教学发展史,使学生能够清楚的了解到学校外语的发展历程,从而全面发挥高校外语档案管理的作用。

2.外语档案管理是高校质量的集中体现。高校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形成大量的外语教学经验和教学管理的实践基础,并且进行总结,同时这些经验也能在高校各个时期的发展过程中得到完全的体现。

3.外语档案管理是高校现代化管理的必要工作。在管理时,要求和指导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对来自高校各种外语工作的材料进行系统性地整理和归类由于外语管理档案的材料有行政年份、教学年份的分别,同时也有高校内与高校外的差别,也有教师与学生的不同,为此需要掌握可信的原始记录和最新资料,并且保证录入的信息准确无误,进行有序的系统性管理,将各类不同时期、来源不同的外语档案整理形成一个系统,有利于管理和利用。

二、高校外语档案管理中的信息化

1.建立信息化外语管理资源。在构建信息化外语档案管理的基础上,全方位运用信息化的外语学习资源,其中可以囊括:强化优秀外语教学资源的发掘和使用,借鉴国外优秀数字化外语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外语学习课程等,利用数字教学音像资源库和现代信息技术,将外语教育电子资源进行网络化存储和一体化整合,帮助师生获取宝贵广泛的外语学习资料,实现资源最大化共享。

2.促进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整合。外语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从某方面来说,决定了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整合的水平。为此,外语教师则需要全面提升自身信息技术水平,改变教学观念,完善教学方法,全面运用网络和新媒体等信息化学习资源和手段进行外语教学,从而更好的促进学校外语档案的管理工作,方便学校对于外语档案分类与保存。还能够帮助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自主学习,增强对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的应用能力。

三、高校外语档案管理包含的内容

1.高校外语教职工方面的管理。高校外语教职工可能来自于不同地区,学历和素质水平不相同,教学方法各有千秋。每一个外语教职工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教学心得,其中有利有弊,教职工之间进行相互探讨,取长补短,将有利于学校外语教育教学的发展。为此,全面记录每个外语教职工的文化背景、教学方法和教学心得将有利于高校外语档案管理的工作。

2.高校学生方面的管理。年级的差异会导致学生外语水平的不同。同时,班级的不同也会影响整体外语水平的不同。外语教职工需要对自己管理的班级之间进行外语水平的总结,进行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对比,查缺补漏,归纳出教学经验。例如,上下两个年级之间的外语水平是否会相差太悬殊,或者高年级的外语整体水平是否低于低年级的外语整体水平等等。经过讨论后的结果上交至学校管理系统,完善高校外语档案的管理。

3.高校管理阶级方面的管理。学校应该完善各种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实行专人管理制度,确保外语档案的连续性、完整性、系统性和利用率。加强档案人员自身业务素质建设,一方面学习档案专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学校信息化建设相统一,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高档案工作的实效性。且对一所高校而言,能否将外语档案管理好关键在于领导是否重视。领导重视并善于利用档案管理系统,做好外语档案管理的基本工作。必定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全校的外语教职工,在日常的教学中养成归纳总结的好习惯。

总而言之,加强高校外语档案管理工作是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外语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总体素质必须要得到强化,无论是在硬件还是软件方面,严格遵循外语档案的借阅规章制度,及时做好外语档案相关联的保密工作,保证外语档案的相对安全,围绕学校整体工作,服务学校的教学与管理、校园文化建设、教职工和学生,做到外语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高效标准化,充分发挥外语档案工作的服务性作用,努力提高学校办学质量。

第7篇:外语教学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外语教学模式;教师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039-02

一、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指出,“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是一个关键因素。《规划纲要》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提出要“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保障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提高教师待遇,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重申,“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生力军。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充分信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师地位,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形成更加浓厚的尊师重教社会风尚。”《大连理工大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0年)》强调,“校因师而名,强校必先强师。实施杰出人才计划、青年教师重点扶持计划,培养学术领军人才,提升教师队伍创新能力、学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量的教学实践也证明:教师的业务水平、知识结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在我国,英语基本上是作为一门外语而非第二语言来学习的,这意味着英语使用环境的缺失使得英语学习主要是依靠课堂学习进行的。戴炜栋(2001:325)指出,“学生学习主要依赖教师在教室里提供的大量可理解语言输入与指导。”王守仁(2011:4)认为,“教师在教学目标设定、学习内容选择、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活动管理等方面无疑起到主导作用,其教学能力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二、外语教学信息化

2004年教育部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和2007年正式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都指出:“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规划纲要》更是明确地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将对中国今后的大学外语教学发生着深远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使大学外语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曾经作为教室象征的黑板正逐渐被计算机和投影仪所取代,多媒体及网络资源等信息手段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地位不断地得到提升。《大连理工大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0年)》提出要“提升校园信息化水平,建设全覆盖的数字化校园”,这将大大提高广大师生对数字化资源的使用。

信息化对外语教学模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多媒体教学及网络教学模式。蔡基刚(2005:85-86)认为多媒体教学对外语教学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可以最大程度地实行个性化学习,保证听说能力的培养,以及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实施新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教学法。马万华教授在“国外高校课堂教学模式借鉴”专题网络培训中将美国大学课堂教学模式分为6类: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开放式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模式、模拟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模式和网络教学模式。其中,网络教学模式主要是以信息科技为依托,以网络为平台,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可以按自己的水平和需要,自由选择程度不同的学习材料,设定自己的目标,决定学习进度,不断做出调整,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但是,网络教学模式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置之不理,教师实际上是扮演着管理者、设计者和解答者的角色。教师首先对学习资料进行筛选,选择适合不同水平学生的材料,并对学生的网络自主学习提出规划,对学生的疑问给予解答,从而实现课内与课外学习的有机结合。

三、信息化外语教学模式中女外语教师的发展

《规划纲要》提出:“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加快全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

第8篇:外语教学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日语语法,教学

一、信息技术概述

1.1信息技术的基本含义

人们对信息技术的定义,因其使用的目的、范围、层次不同而有不同的表述。以下两种解读可以帮助我们大致了解什么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管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有关方法、手段与操作程序的总称。

信息技术包括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即信息的产生、收集、交换、存储、传输、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加工和利用等技术。

1.2信息技术应用实例及应用价值

信息技术代表着当今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信息的重要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的作用得以发挥,使人们能更高效地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推动传统产业不断升级,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社会运行效率。

提及信息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我们就必须要谈一谈“大数据”这个概念。大数据是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信息管理的一次变革,甚至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马云在2014年第十届中国管理大会上有这样一番陈述:“我们今天阿里巴巴公司本质上是一家数据公司,我们做淘宝的目的不是为了卖货,而是获得所有零售的数据和制造业的数据;我们做阿里小微金服的目的,是建立信用体系;我们做物流不是为了送包裹,而是这些数据合在一起,我们对一个人的了解远远超过你,你是不了解你的。电脑会比你更了解你,这些东西是大家需要记住的。”

根据官方数据统计,2015淘宝天猫双十一销售额最终数据全网总销售额1229.4亿,远超马云900亿目标。基于此项数据,淘宝网和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联合名为《2015我们为什么买单――淘宝大数据解读中国消费趋势》中国消费趋势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通过对陶高2011?2015年全网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发现中国人消费呈现出五大趋势:健康、智能、个性、传统和年轻。这五种趋势表现在人们生活的不同方面,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消费升级”的现状。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以“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经不仅仅是某个学科知识的问题,它是一种应用性很强的工具,在帮助人们收集信息的同时,还能加工处理信息,通过数据本身呈现出来的“事实”来提供诸多参考。

二、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

信息技术应用于外语教学的历史悠久,几乎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保持同步。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阶段,主要体现为语言教材的多媒体化、语言资源全球化、学习自主化、教学模式多元化、教学管理自动化和教学环境信息化,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外语教与学的支撑力量。[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该环境应能支持实现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也就是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2]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外语教师必备的职业能力之一,外语教师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3]作为信息时代的外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去应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设计,辅助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三、日语语法课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日语语法课程概述:

《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中这样描述“语法包括基础语法的主要内容,指词法和句法两部分”。同时,《大纲》中也明确了基础阶段语法教学的主要任务,对不同时期的语法教学提出了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

基础阶段的语法教学主要分成两个部分。语法教学并不等于语法课。一般情况下,通过基础日语课(也称为精读课)将《大纲》中规定学习的语法内容分散讲解。但在合适的教学阶段,有必要集中设置语法课,将散在的语法点系统化,使学生理顺所学语言点之间的关系,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

如何处理好基础日语课和日语语法课上语法教学的关系,明确两者之间的教学任务,是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一直在讨论的问题。

3.2日语语法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语法本身特点带来的问题。语法本身理论性很强,很讲究逻辑性。语法规则的复杂性性很容易造成记忆困难,容易让学习者感到枯燥乏味使其产生厌烦的心理。加之日语语法具有极其严密的两套语法体系――文语语法体系和口语语法体系。这两种体系的存在,使日语语法包含着许多其他语法所没有的语法范畴和词类,而且其变化多样。

语法术语方面的问题。目前,在国内的日Z专业的语法教学中有两种语法教学体系,分别是学校语法和日语教育语法。关于哪种语法更适合教学,孰轻孰重争论颇多。学校语法体系出身的教师,在使用主要由日语教育语法体系构成的教材时,十分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更体现在高级阶段的课程教学上,比如日本文学课程中涉及到的日本古典语法,与学校语法有着一定的逻辑关联,日语教育语法体系出身的教师和学生,尤其是学生学习、理解起来就非常费力。

教学双方存在的问题。语法是理论性很强的知识,教师讲授起来需要很强的基本功和应变能力,需要根据不同的学情合理的设定学习内容,对教师的专业能力要求很高。这样理论性很强的课程通常采取的是教师为主导的课堂讲授教学模式。另外,学生在基础日语课堂上已经接触过不少语法知识,因此语法课“是一门棘手的课程,大部分学生对语法课堂上许多重复出现的知识点容易缠身厌倦的心理。同时缺乏互动导致90后的学生对这样知识的学习比较抵触,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

另外,一些学校的日语专业受限于教学计划,导致日语语法课的课时的不足。如果老师不能主动的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语法课很难完成既定的计划发挥其本身的作用。

四、如何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日语语法课程教学中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问题。国内在日语语法课程教学方面,一些语法教学的专家已经讨论过诸多日语语法教学的原则和方法。这里所讨论的是,如何把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融合到日语语法课程教学中来,通过信息技术构建一个学习环境,为教学的各个环节提供直观的参考数据。

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还不是很发达的时代,外语教学中研究中的各种数据分析基本停留在人工处理阶段,为了科学研究而进行的数据统计分析工作量巨大,耗费了极大的人力,占用许多时间效率极为低下。

现阶段,信息技术的发展结合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人们可以很大程度上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去进行信息和数据的收集。目前国内这方面的技术很成熟,许多具有统计功能的网站都有很多为教学而设计的版块和功能,虽功能有限,但多数是免费的。这对缺乏信息技术开发、应用能力的外语教师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

首先,通过语法课程网站的搭建,把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讲义在网站上,使学生可以在上课前可以有条件了解所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的进行自学。

其次,课前学情分析时我们可以先借助数据收集网站通过一些测试题的设计,大致了解学生对散在的语法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这些网站数据图表的功能,我们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我们想要采集的样本信息,并且能够通过图表直观的了解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数据的多样化和真实性可以为我们更加直观的、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客观情况。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情况来设定某一节课程内容的教学难点,这些难点是学生们眼中的难点,而不是教师以为的难点。

然后,我们将统计出来的结果到课程网站等信息载体上,作为课前预习作业来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讨论,在授课前就使学生形成对所学内容的整体了解和把握。这样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们自主学习研究的氛围也建立起来。把学生按照教学要求了解即可的学习内容,通过课程网站等载体进行转移,以在线答题等数据统计方式要求学生课前完成。这样做既实现了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数据统计把控学生的预情况,又为课堂教学争取了宝贵的教学时间。

课堂教学时,有了前面的铺垫我们以数据统计的结果为主要参考依据,把学生们对语法学习的难点通过归纳法或演绎法集中讲解,集中课堂时间重点问题重点解决。课后,进行巩固练习时,通过数据采集网站的测试功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采集、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

这样通过课程重心的前移,来充分发挥信息采集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支点作用。

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我们可以将课前、课中、课后打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有机地结合到一起;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对学生的主导作用会得到相当程度的提高,大量的宝贵的数据为我们后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样本资源,教学效率大大提高;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更加宽广,同时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一种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一种新的技术的应用,必然有其优点和缺点。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的应用和实践中有哪些弊端还有待我们进一步通过实践来发现。但现阶段,它已然成为外语教学过程的一个支点,我们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来改进我们的教学质量,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做出更加精准的教育预测和评价。

参考文献:

[1] 周小勇.信息技术支撑的外语教学――逻辑框架构建[J].外语电教化,2010(7):34

[2]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话教育研究,2005(1):8

第9篇:外语教学信息化范文

为落实纲要精神,进一步推进中国外语教育技术研究的发展,深化高等学校外语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学生学习技能,帮助学生实现专业学习,拓展国际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们拟联合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以及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和《外语电化教学》编辑部等机构,联合举办第10届全国教育技术与大学外语教学学术研讨会。

本次会议主要包括四大议题:

一、大学外语课程及教学改革

1.大学外语课程设置研究

2.大学外语教学模式研究

3.大学外语教材研发与网络平台资源建设

4.大学外语教学与测试

二、外语资源建设与教师发展研究

1.“三多”语境下外语学习资源建设

2.“三多”语境下外语教师发展研究

3.“三多”语境下学术信息技术素养和多元识读能力研究

4.外语教育技术研发与应用

三、电子语境下的语言学研究

1.网络语言学研究

2.语料库语言学研究

四、外语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建设

1.外语教育技术学科理论探索——理论基础、方法论、研究内容等

2.外语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实践——学科定位、课程定位、人才培养等

会议将特别邀请中国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及外语教育技术领域主要专家莅临大会做主题报告。

会议特别征求相关主题研究的参会宣读论文,优秀文论将设立特别奖项并择优推荐发表。

论文提交日期截止到2013年11月11日。论文提交邮箱:

会务信息:

1.时间:2013年11月16~20(周三-周日)

2.地点:电子科技大学,成都

3,会务费:1000元/人(包含餐饮、资料、专家费用以及部分考察费用)

4.承办单位: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成都)

5.主办单位: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

上海外国语大学《外语电化教学》编辑部

上海外语音像出版社

(详情请发邮件至或参阅http:///news.php“学术会议”栏目会议具体通知)

第10届全国教育技术与大学外语教学学术研讨会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