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太空课范文

太空课精选(九篇)

太空课

第1篇:太空课范文

今天今天上午在我们学校的会议室里四、五、六年级的全体师生观看了由神州十号飞船中女航天员王亚平在离地球300多千米的天宫一号上给所有中小学生上的一堂课。

此次太空授课意义非凡,不仅体现出了国家对中小学生的关爱和我国在航天事业进步很大,证明了中国学生好学、好问,求知欲望强。

这次太空授课王亚平任主讲,聂海胜任助教,张晓光任摄像员。三位宇航员配合十分默契。王亚平老师面带微笑,讲的绘声绘色,十分动人。有时还会说几个小笑话,让我们更能理解其中的奥秘。有时又通过几个简单的小实验让们亲眼见证了地球上与太空失重环境奇妙的差别,各种各样奇妙的实验让我们看得眼花缭乱,目瞪口呆太空授课的成功,是宇航员和地面工作人员精心准备,密切合作的结果,是以进的航天技术为保障的。我们是祖国的花朵,将来肩负着建设祖国、发展祖国的重任,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好好学习,积累知识。去探索发现宇宙的奥秘、地球的奥秘造服人民群众。让全世界都能倾听到中国的好声音,让中国梦伟递到更遥远的地方。把中国变强大起来,不再被别的国家所欺负。

通过这次的太空授课,我不仅认识空中奇特的物理奥秘,还让我对今后的学习充满了期待和自信。谢谢王亚平老师的精彩授课。

六年级:万志凡

第2篇:太空课范文

在课堂上,王亚平老师告诉我们,在失重的情况下,物体的重量是一样的。这次亲眼看到太空中的失重现象,感觉不抽象了。航天员就像武林高手,身轻如燕。航天员把自己固定在立着的睡袋里就能睡着;在太空里测体重的方法……太空里的趣事真多啊!

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在太空里的水球了。先把圆形工具放在水袋里,然后小心翼翼地把小工具从水袋里抽出来,就形成了水膜,再往水膜上一点点加水,就形成了水球。水球居然没有从小工具上掉下来!更令人惊奇的是,我们通过水球,可以看见对面物体的倒影。如果往水球里加入空气,空气居然不会浮在水面上,而是停在水中任意的地方。一个水膜最后可以被填充成一个水球,还可以染色!王老师最后制作的水球就好像是魔法师手中的水晶球这太神奇了!

在太空的失重状态下,液体表面的张力能形成这么完美的水球,太有趣了。如果地球上也能形成这样的水球和水膜,就可以用来制作放大镜了!

太空好奇妙啊!如果我们也有太空居住计划,或者能去太空旅行该多好!

这堂太空课不仅使我懂得了很多知识,还使我对太空产生了无限的想象,更使我佩服起了科学,我相信,只要努力,中国的航天业的明天就会变得更美好。

第3篇:太空课范文

6月20日上午十时,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中国将首次在神舟飞船上进行太空授课。这是我国前所未有的,在全球来说也是第二次。因此,神十太空授课不仅是举国瞩目的一次盛世,也是全球爱好天文学、物理学等领域学者、朋友的一次盛世。

第一次太空授课是什么时候呢?其实,早在1985年,美国宇航局就提出了太空授课的构想,并且为此训练了两名女教师,一个是麦考利夫,一个是摩根。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第二年飞船升空时,麦考利夫与飞船一同殒梦地球上空——那次,飞船“挑战者”号升空73秒后突然爆炸而破碎。

然而,摩根却并未放弃这个上天授课梦,为此她又准备了22年。终于,在2007年,她在国际空间站里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的太空授课,通过视频,给学生上了25分钟课,并展示了宇航员在太空怎样运动、在太空如何喝水等情景。

无独有偶,此次我国同样是由女航天员来进行授课,但授课的难度却比摩根那次要大得多——此次王亚平主要是展示在失重环境下的一些物理现象,演示的不再是喝水、运动等我们都早已比较清楚的内容,而是科技含量更高的物理概念。

王亚平在此次讲课中主要演示了五个实验,分别是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5个基础物理实验,主要是让青少年了解在失重条件下,物体运动会有何特点,液体表面张力有什么作用,同时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这五个实验不要看起来简单,但其背后蕴藏的物理知识却是令人惊奇而深厚的!

这次实验是他们事先自己划定的吗?其实不是。这次实验中的部分问题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所征集到的,这不仅是航天的一次突破,更是青少年自身的一次突破。因为只有具有演示价值的问题才能被征集,这要求我们青少年需要补充更多的相关知识,让自己从里到外充实起来,不能外强中干腹空空。

第4篇:太空课范文

古时古人望天叹仙人早去,今时今人升空笑科技强国。

一朝太空梦梦千年,在古代书籍中我们不难发现古人对太空的向往,但由于科技的原因,他们也只能凭借着简陋的条件来进行太空监测,离脱离地球、飞向太空距离遥远。然而,随着1999年神舟一号我国第一支无人实验飞船的发射升空,到如今神州十号,我们走过漫长的十余载,终于向更广、更深、更神秘的宇宙探索了。

在今天,2013年6月20日,王亚平等神舟十号航天员们将为我们展现有关物理概念的一些小实验,如利用太空专用的质量测量仪加上一个能测出运动加速度的测速系统,从而在太空中测出的物体的质量;或是利用支架上的小球来演示在失重状态下小球会有怎样的运动方式;亚平老师还使用金属圈和水袋,让我们看到在失重时,将放入水袋的金属圈拉出来后,我们会看到圈上有一个水膜——这在地球上是很难实现的。老师还将红色液体注入到水球中,让我们观赏到,在太空中红色会慢慢在水球中散开,最终而形成一个大大的、红色的水球。那水球非常漂亮,就如太空一样,神秘而迷人。

你玩过陀螺吗?在动画《全职猎人》中,小小陀螺非常厉害,而在太空中,小陀螺却有些笨笨的。因为,若刚开始陀螺静止,再给其干扰力,它就会傻兮兮地做翻滚运动。但若是刚开始让陀螺动起来,再给其干扰力,这时的它就会晃悠悠地向前运动了,憨得令人发笑。

在实验演示之外,还有很多同学对关于太空的某些问题兴趣盎然,如有没有看到太空垃圾。对此,亚平老师表示,太空垃圾确实存在,而且还不少,但与航天器相撞的几率是很小的,否则后果难以设想。自11号升空以来,神十目前还并未看到太空垃圾,但这主要是得益于天宫一号有提前对太空垃圾进行预警分析,并且进行了相应的规避、防护,这才让这几天的太空旅程如此顺利。

第5篇:太空课范文

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菲尔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三杰,他们的作品因为运用解剖学、透视学而举世闻名。无论是《蒙娜丽莎的微笑》、《创世纪》还是《雅典学院》,都体现出结实、准确的人物造型。随着科学的进步,如今人们对光学、色彩学有了更深的研究,摄影技术的进步和新兴软件的不断更新,更推动着艺术家的想象力,极大地丰富了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美国的波普美术王子安迪·沃荷的作品就是使用现代印刷技术绢印版画,重复印刷出蒙娜丽莎、玛丽莲·梦露头像,构成沃荷式的作品,他的超前思想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使他成为20世纪最著名的艺术家。

在美国,美育与科学更是紧密相联,在中小学里老师经常要求学生完成一个科学实验后,在写的研究文章中配上一幅画,就像科普插画一样。在幼儿园里,老师则利用美术手工制作课,让小朋友在动手动脑中学到科学知识。有一次,老师给小朋友讲太空宇宙知识,就是利用美术手工制作太空模型,来表现星球之间的关系,让他们非常直观地感受到宇宙空间。

课堂实录:"飞向太空"手工制作

老师为小朋友们准备了许多过期的太空杂志和太空图片,以及泡沫板、白纸板、废乒乓球、网球、高尔夫球、彩色的小塑料球、水彩颜料、毛笔、剪刀、胶水等材料

老师:大家知道宇宙很大很大,没有边界。宇宙里有无数的星系,其中一个星系是银河系,银河系里又有很多的星系,其中一个星系是太阳系。

老师一边说,一边把一些美丽的太空照片投影在白墙上,小朋友们发出了一阵阵惊叹声

老师:我们先来看一看太阳系的太空图片,你们知道太阳系的行星吗?太阳系的中心是太阳,围绕着太阳转呀转的就是行星。按照离太阳的距离从小到大,它们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老师又讲解了八个行星不同的颜色特征、远近大小、名字的来历传说和神话故事。小朋友们听得津津有味

老师:没有人知道我们的祖先是从何时开始仰望星空的,也不会有人记得到底是谁首次发现了金、木、水、火、土这5颗行星。但是我们可以相信,当星星们明亮的身影在天上穿行时,曾经引起地球上不同地方、不同年代许多人的注意。1609年,有个大科学家伽利略第一次把望远镜对准了天空;1781年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注意到了双子座中的一个天体,最终确认它是一颗行星,以希腊神话中天空之神乌剌诺斯命名。天王星在合适条件下用肉眼也可以观察到,此前的天文学家曾经看到并记录它,但没有想到这颗颜色暗暗的星星会是一颗行星。1846年,德国天文学家伽勒在预测的位置上又找到了一课新行星。这颗行星的颜色好像海水,因而以海洋之神尼普顿命名。

老师:我们现在做一个太阳系或银河系的模型好不好?

小朋友:好!

老师给一部分小朋友发了泡沫板,一部分小朋友发了白纸板。泡沫板和白纸板的大小大约1米×0.5米

老师:现在每人一块泡沫板或白纸板,大家用铅笔在板上做好记号,什么地方是月亮的位置,什么地方是太阳的位置,什么地方是行星的位置。

小朋友们在板上煞有其事地画来画去

老师:选择纸板的小朋友,用剪刀剪下杂志上的星球照片来代表星球;选择泡沫板的小朋友,请用立体的彩色小球代表星球。

有的小朋友用剪刀在泡沫板画好的位置上,相对应地上下左右剪了几刀,再用小刀挖下一些泡沫,形成了一个洞,把彩色小球的一面涂上胶水,贴在小洞里;还有的小朋友在旧杂志的图片里找到合适的星球照片,再用剪刀小心地剪下,贴在纸板上

许多小朋友用黄纸剪下一个圆代表月亮,用橘红色的纸剪下一个圆代表太阳,用蓝色的纸代表地球,有的小朋友还用铁丝做成土星的光环插在一个小球的,固定在泡沫板上

老师:好,现在做得差不多了。我们给纸板或者泡沫板涂上太空背景颜色。太空背景颜色可以是蓝色的、全黑色的,或者是银灰色的、白色的都行。

第6篇:太空课范文

本次活动听课对象为初中、高中学生,授课内容为太空环境下的科学实验。其意义不仅仅在于王亚平所站讲台的高度以及我国青少年因此得到的太空知识,更在于它向世界传递了我国在航天科技方面的独特探索。

各地教育部门和全国8万余所中学6000余万名师生共同组织了收看,天宫一号也因此成为中国“最高”讲台。此次太空授课活动安排的实验项目,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为全国青少年进行了一堂意义非凡的太空授课。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学高度重视,妥善调课,组织收看神舟十号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围绕太空授课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积极响应教育部要求,推动“中国梦、我的梦”主题教育活动和中学科技教育的有效开展,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2013年6月20日10时04分,跟随神舟十号遨游太空的航天员王亚平开启了我国载人航天史上的首次太空授课。330余名少数民族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及港澳台地区中小学学生代表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综合楼四层地面课堂,兴趣盎然地聆听了“太空教师”王亚平在神舟十号上为大家所讲的一堂40分钟的实验课。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通过地面课堂具有的双向音视频沟通交流能力,与神十航天员进行同步互动交流。地面课堂内的学生不仅能够看到王亚平授课的清晰画面,身在太空的王亚平也能观看到和收听到课堂内学生们的实时反应,同学和老师可以像平常课堂一样进行互动。

在地面课堂上的两位教师,分别是人大附中的物理教师宓奇和101中学的物理教师史艺,在太空授课开始之前,两位老师先让大家猜想本次课程中可能会涉及的原理,及对航天员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课程伊始,两位地面教师先通过一个短片向大家介绍了航天员的衣食住行。当三位航天员出现在屏幕画面中的时候,学生们立即鼓掌,有人不禁感叹:画面好清楚啊!为了向孩子们说明“失重”现象,指令长聂海胜表演了“悬空打坐”,担任太空教师的王亚平说:“我还会大力神功呢。”她用一根手指轻轻一碰,就把聂海胜推到了船舱后面。看到此情景,孩子们哈哈笑了起来。随后,王亚平做了5个实验,分别为质量测量演示实验、单摆运动演示实验、陀螺演示实验、水膜演示和水球演示实验。

天津:做足功课 同步观看

6月20日,在南开中学航天体验馆,学生们通过弧形屏幕观看中国首次太空授课。天津大中小学校组织学生同步收看,各学校的“地面课堂”瞬间沸腾。

上午10时,南开中学打开了全部教室和实验室内的闭路电视,让2000余名中学生共同见证和观看这一期待已久的难得的历史时刻。与此同时,南开中学的航天航空体验中心也全部开放,该校30余名物理社的成员还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航天航空体验中心的仿真平台上迎来了这一次特殊的“太空课堂”。物理社社长、该校高一年级的女生孔令航兴奋地告诉记者,为了收看这次“太空课堂”,大家都做足了功课,在网上搜集了很多物理与航空航天的知识。她说:“虽然是学生,但我们都特别关心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航天梦’。这次‘太空课堂’不仅给我们展示了很多新奇的难得一见的太空知识,同时也让我们的‘航天梦’更加清晰起来,也更加增强了我们实现未来梦想的信心!”

南开中学副校长吕宝桐表示,这次“太空课堂”对学生来讲也是一次难得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了实现中国梦的使命感。

上海:航空航天特色校闵行三中观摩中国首次太空授课

上海市闵行三中是航空航天特色学校,该校组织了初二年级全体同学观摩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校长在电话里告诉记者,由于闵行三中高中部仍在期末考试期间,因此安排已经期末考完的200余名初二学生收看了太空授课。学校还特别安排了30多名科学兴趣浓厚、品学兼优的学生到高中部的刘辉航天科技工作室集中观看,现场安排物理老师和同学们互动,解答同学们的疑问。

2011年,闵行三中高一学生提交的“搭载濒临灭绝植物种子的探究”搭载方案,从全国113所中小学校的近3000个方案中脱颖而出,成为我国空间试验室首个出自中学生的研究项目,跟随当年发射的“天宫一号”进入太空。

广东:遨游九天

圆梦中国

6月21日下午,广东佛山罗村二中初二级全体同学观看了此次太空授课。

本次太空授课的5个基础物理实验,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是一堂极其生动的实验课,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青少年走近航天、了解航天、热爱航天。

湖南:长沙市37中第一时间收看神舟十号太空授课

6月20号上午10:00,长沙市37中学生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在自己的教室里准时收看了神舟十号太空授课直播,学生们一个个目不转睛地盯着教室黑板正中间的班班通设备“电子白板”,一起分享着这一场来自太空的实验课。航天员王亚平给中学生们讲授的这一节实验课程,解开了同学们心中的很多谜底,比如:航天员在太空的衣、食、住、行是怎么样的?失重是怎么产生的?太空垃圾怎么处理?有没有见到UFO?太空中看到的星星是什么样的?太空中的水是怎么来的?……满足了学生很多的好奇心。他们在为祖国的航天事业举得巨大进步而骄傲和自豪的同时,也激发了心中的航天梦、科技梦、中国梦、强国梦,增强了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力量的决心。

四川:绵阳博雅学校观看“神舟十号太空授课”直播

6月20日上午10点—10点50分,绵阳博雅学校师生怀着兴奋、期待的心情收看了“神舟十号”航天员在“天宫一号”进行的首次“太空授课”。女航天员王亚平给大家演示了小球在太空中的单摆运动和圆周运动、高速旋转的陀螺旋转、神奇的水膜实验、液体表面张力能使水膜变“魔法水球”等内容,激发了同学们对太空的向往,更让大家了解航天、热爱航天、支持航天,让同学们集体感受了天宫课堂的无穷奥妙。

课后,各班老师还组织同学们谈感受、说体会。有同学这样说:“我一直以为‘天宫一号’在太空上只是固定地待在某个地方,听王亚平老师说,他们每天会看到16次日出,因为他们每90分钟就绕地球一圈,我才明白原来‘天宫一号’是要绕着地球运动的。”有的学生说:“太空太神奇了,看到王亚平老师能把地球上的一滴水‘变’成彩色的水球,她就像一个魔法师一样,那太空中还有多少‘魔法’啊!”

新疆:华山中学学生收看太空课堂 见证奇妙一刻

“在太空当中做这些实验的时候,真正能够把理论中的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些状态呈现出来。我觉得学生的收获是非常大的。”6月20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二师华山中学高中物理老师倪颖在与学生一同收看了神舟十号航天员展现的太空课堂后说到。

华山中学的学生们在教室里收看了我国航天史上的首次太空授课,他们时而屏息凝神,时而发出惊叫;教室里时而鸦雀无声,时而掌声一片。神奇的课堂让学生们见证了太空的奇妙世界,也激发了他们内心的科学梦和太空梦。

有学生表示,这个天宫课堂非常有趣,也非常有意义,它带给我们一些平时在地球上不能见到的真实现象,这也是科学引人入胜的地方,更加激发了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航天员太空授课激发雪域学子太空梦

“太空会不会像高海拔地区一样,水到七八十度就能烧开了?”“冬虫夏草在太空能生长吗?”“太空像一样缺氧吗?”“在高海拔的发射宇宙飞船会不会更快?”……的学生对太空的热情很高,显然,太空授课激发了他们追梦太空的浓厚兴趣。

拉萨中学团委书记薛军利认为,此次太空授课有助于培养学生在物理学习方面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太空的科学精神。不少学生通过太空授课产生了探索太空的梦想,要把个人梦和国家梦结合起来,使梦想成真。

澳门组织中小学生观看

“神十”太空授课

6月20日上午,澳门特区政府教育暨青年局及多家学校组织中、小学生收看“神舟十号”航天员在“天宫一号”作太空授课的现场直播,一同领略奇妙的太空世界。

航天员王亚平在授课中,分别进行了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水膜和水球等试验,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并回答了学生的提问,包括关于航天器用水、太空垃圾防护措施、航天员对抗失重方法和太空景色等。

在澳门教育暨青年局的骏菁活动中心,有250名学生在聆听航天员老师讲课;在劳工子弟学校,也有近百名学生在礼堂集体观看直播。教育暨青年局还安排了导师在场讲解,解答学生们的提问。

有参与听课的澳门学生称,对太空的一切都感到很好奇,不知道太空冷不冷?太空是否会有外星人?希望将来航天员来澳门时,有机会直接向他们发问。

教青局青年厅厅长袁凯清表示,澳门特区政府一直重视科普教育,通过课余活动、对外交流比赛等形式让学生接触科普知识。通过收看太空授课直播,见证了中国航天科学教育的历史时刻,加深了学生对航天科技的认识,将进一步激发澳门广大青少年崇尚科学、热爱航天的热情。

美国:2007年,芭芭拉·摩根的第一次太空授课

2007年,美国东部时间8月8日18时36分,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载着机组7名宇航员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飞往国际空间站。这是美国宇航局首位教师宇航员芭芭拉·摩根的第一次太空飞行。

航天飞机进入地球轨道后,地面发射控制中心指挥人员说:“对芭芭拉·摩根和机组伙伴来说,这堂课正式开始了。”摩根曾经教书的爱达荷州的科学教师联合会专门挑选了18名学生,与摩根进行天地间的师生对话。

摩根这次在空间站上的第一堂课,共进行了25分钟。在课堂上,一个孩子想知道如何在太空锻炼。摩根一手托起一个在她身边飘浮着的宇航员,给予演示。另一位年轻人想知道宇航员是怎样喝水的,摩根和她的同事从饮用水袋的吸管中挤出水泡,并将水滴吞下。4名宇航员还分别用乒乓球和垒球作讲课的道具。

实验一:质量测量演示——没有了重量,是否意味着失去质量?

3位航天员老师“站”稳后,先给同学们露了几手“功夫”——“悬空打坐”“大力神功”。在失重环境下,航天员们都成了“武林高手”,博得同学们阵阵喝彩。

航天员的表演给同学们带来了疑问:在地面上,人们一般用天平、台秤、托盘秤、杆秤、弹簧秤测量物体受到的重力,从而计算物体的质量,那么 ,失重环境下怎样测质量呢?

航天员老师用“天宫一号”上的质量测量仪现身说法。他们从“天宫一号”的舱壁上打开一个支架形状的装置,航天员聂海胜把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王亚平轻轻拉开支架,一放手,支架便在弹簧的作用下回复原位。装置上的LED屏上显示出数字:74.0。这表示聂海胜的实测质量是74千克。

王亚平向同学们解释道,天宫中的质量测量仪,应用的物理学原理是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力)=m(质量)×a(加速度)。质量测量仪上的弹簧能够产生一个恒定的力F,同时用光栅测速装置测量出支架复位的速度v和时间t,计算出加速度(a=v/t),就能够计算出物体的质量(m=F/a)。

王亚平老师还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道课后思考题:除了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在失重环境下测量物体的质量?

实验二:单摆运动演示——太空中的机械钟表走得更准还是静止不动?

演示完质量测量,航天员们又取出一个物理课上常见的实验装置——单摆。

T型支架上,用细绳拴着一颗明黄色的小钢球。王亚平把小球轻轻拉升到一定位置放手,小球并没有出现地面上常见的往复摆动,而是停在了半空中。王亚平用手指沿切线方向轻推小球,奇妙的现象出现了,小球开始绕着T型支架的轴心做圆周运动——而在地面对比实验中,需要施加足够的力,给小球一个较大的初速度,才能使它绕轴旋转。

太空实验趣味无穷,地面课堂的学生们也不失时机地向航天员提出他们关心的问题。人大附中早培班学生徐海博举手提问:“航天员老师,您在太空中有没有上下方位感?”

为了回答同学的提问,航天员王亚平在聂海胜的帮助下表演了一套“杂技”动作,分别进行了悬空横卧和倒立。看到航天员老师的精彩表演,同学们兴奋地鼓起掌来。

实际上,航天员在太空中无所谓上和下的方位区别。不过,为了便于工作生活,航天员们为“天宫一号”人为定义了上和下,把朝向地球的一侧定义为下,并专门在“下方”铺设了地板。

实验三:陀螺演示——高速旋转的陀螺为什么不会倒下?

物理学原理告诉我们,高速旋转的陀螺具有很好的定轴特性。在太空失重环境下,这一特性更加直观地呈现出来。

航天员王亚平取出一个红黄相间的陀螺,把它静止悬放在空中。用手轻推陀螺顶部,陀螺翻滚着飞向远处。紧接着,王亚平取出一个一模一样的陀螺,让它旋转起来,悬浮在半空中,再用手轻轻一推,旋转的陀螺不再翻滚,而是保持着固定的轴向,向前飞去。

王亚平介绍说,高速旋转陀螺的定轴特性在航天领域用途广泛。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上,就装有各式各样的陀螺定向仪,正是有了它们,才能精准地测量航天器的飞行姿态。

实验四:水膜演示——天宫里有没有“飞流直下”的瀑布?

阳光下五彩缤纷的肥皂泡、能够让硬币漂浮的山泉水,总是带给人们很多遐想。这些都是液体表面张力在发挥着神奇作用。

只不过,在地面上,液体表面张力难以抗衡地球引力的影响,只有经过特殊处理的肥皂水、富含无机盐的矿泉水才能表现出比较强的张力特性。但是,在太空失重环境下,液体的表面张力特性便突显出来。

王亚平拿起一个航天员饮用水袋,打开止水夹,水并没有倾泻而出。轻挤水袋,在饮水管端口形成了一颗晶莹剔透的水珠,略微抖动水袋,水珠便悬浮在半空中,与“天宫一号”舱壁上鲜艳的五星红旗图案交相辉映,更显得美轮美奂。

接着,她把一个金属圈插入装满饮用水的自封袋中,慢慢抽出金属圈,便形成了一个漂亮的水膜。轻轻晃动金属圈,水膜也不会破裂,只是偶尔会甩出几颗小水滴。随后,王亚平又往水膜表面贴上了一片画有中国结图案的塑料片,水膜依然完好。这些在地面难得一见的奇特景象,引起了地面课堂同学们的连声惊叹。

实验五:水球演示——用神奇的液体表面张力变个“魔法”

液体表面张力的威力竟如此神奇!普通的饮用水还能变成更加神奇的“魔法水球”。

王亚平用金属圈重新做了一个水膜,然后用饮水袋慢慢地向水膜上注水,不一会儿,水膜就变成了一个亮晶晶的大水球,水球中还有一串珍珠般的小气泡,仿佛银河系中的繁星点点。聂海胜取出一支注射器抽出水球中的气泡,实验继续进行。

第7篇:太空课范文

观《太空授课》有感:

神州十号飞向太空,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心中共同的梦想。这段时间我一直通过观看新闻联播,关注神州十号飞船。今天期待已久的太空授课终于来了,王老师精彩的授课我可真算是梦寐以求,拭目以待。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每当有飞船飞向太空的时候,爸爸老是要求我看电视了解,我就看不透,不明白人们飞向太空干什么去?有什么意义?今天通过王亚平老师的太空授课,有了一些了解,原来太空资源竟是如此的丰富、如此的有趣。

朋友们你观看了王老师的太空授课吗?如果没有真实可惜,那么今天我也来当当小老师,给你讲讲太空知识吧!

在太空中,有许多在地球上做不到的事,而在太空中却能做到。比如人在天空中可以漂浮起来,这是因为引力失重的关系。在太空中,人是没有方向感的,上下左右,东南西北也分不清楚,因为人在太空中,是可以自由翻转的,所以方向也随着人体的转动方向而改变了。在太空中如何测量自己的体重是胖是瘦呢?在太空中是不可以用地球的测量方法的,必须用“质量测量仪”,才可得知自己的体重。

王老师在太空授课中还给我们示范了一个单摆运动的实验。把一个小球吊在支架上,用手拉小球,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如果在地球上,一松手,小球定会左右摇滚。可是在太空中小球竟然浮起来了!浮起来了。再把支架抬高一点,小球又会如何运行呢?王老师一松手,小球以360°的方向翻滚起来,真是太神奇了。随后王老师在太空中用水做成了一个水膜,水膜非常结实,王老师在水膜上不停的加水,水膜逐渐变大,慢慢的变成了一个水球,在水球中注入红色液体,原本亮晶晶的水球,变成了一个红色的水球。后来王老师还演示陀螺在太空中的运动,做的每一个实验,真的是又有趣又神奇。

探索太空,永无止境。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就可以为祖国多做贡献,献出一份力量,让世界更美好!此时不由的令我想起李白写的“长风破浪会有时,自挂云帆济沧海”。只要我们胸怀祖国,终有那么一天下一个进入太空的就是你。

最后我也想借用三位航天员的话送给同学们,希望我们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前进。

聂海胜:愿同学们刻苦学习,增长知识,为中国梦添彩;

张晓光:深邃太空,奥秘无穷,探索无止境,让我们共同努力;

第8篇:太空课范文

设计理念:

本课用浅显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一些新奇有趣的太空生活知识,小学生好奇心强,太空中的生活“趣事”对他们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本课教学设计遵循“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理念,让学生在了解一些航天知识的同时积累和运用语言,发展想象力,培养创造精神,受到学科学、爱科学、爱祖国的教育。

教学目标:

1?郾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郾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新奇、有趣的语气。

3?郾初步了解一些太空生活常识,激发了解新科技的兴趣。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新奇、有趣的语气。

教学难点:了解太空生活与地球生活的不同之处,激发学生了解新科技的兴趣。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及评析: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郾(多媒体课件演示宇航员费俊龙和聂海胜在太空中生活的画面)你们认识这两位叔叔吗?他们遨游太空后返回地球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太空中的趣事,现在就请他们给大家讲讲太空的趣事吧!

2?郾板书课题,读课题。

(评析: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发挥多媒体优势,关注时事和民族英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感知

1?郾自由读文。课件出示阅读要求:①边读边圈出本课的生字词;②要求读通顺、读准确,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③喜欢读的句子或段落可以读给旁边的同学听。

2?郾检查读文情况。(采取指名读、小组分段读、轮读、“接龙”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郾指名读第2~4自然段,简单说出太空中究竟有什么趣事?(睡觉、喝水、走路、洗澡都很有趣)

(评析: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既能扫除字词障碍,又利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了解太空生活趣事多。)

三、教学生字

1?郾认读生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1)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己认读14个要求会认的生字。

(2)强调某些字的读音,如:“塑”是平舌音,“嗽”在“咳嗽”一词中读轻声。

(3)“摘星星”。(出示去掉汉语拼音的生字)指名读,相机正音。

(4)师:“星星”都藏到句子中了,检查一下,你在自由读课文的时候是不是都圈出来了,如果带有生字的句子你都会读了,就表示你已经把“星星”摘下来牢牢记在心里啦。(学生默读,指名读课文。)

2?郾学写生字。

(1)左右结构的字有哪些?(怀 件 住 须 能 飘)提醒学生注意:“能”、“飘”这两个字左右宽窄大致相等。

(2)教师范写“件”、“飘”。

(3)“必”字注意卧钩的写法和笔顺;“事”字注意间架结构。

(4)学生先描红,再临写。写后师生评价。

(评析:生字教学环节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该环节设计符合第一学段儿童的学习心理,教学中精讲解,多示范,扶放结合,扎实有效。)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太空中的生活说起来还挺有趣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去看看太空中那些有趣的事情吧!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出示生字抽查认读情况,并给生字组词。

二、细读感悟,内化语言

1?郾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太空中有趣的事情有哪些?

2?郾学生口述太空中有趣的事情。

(评析:再读课文,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学生口述太空生活的趣事有哪些,随着学生兴趣点的一一激发,还课堂的主动权于学生,传统强势教师的隐退促成了非指导性的指导。)

3?郾(根据学生的发言)出示句子:

①翻一个身,就会飘到别处去了。

②喝水的时候,如果用普通的杯子,即使把杯子倒过来,水也不会往下流。

③人稍一使劲就会飘到半空中,咳嗽一声就有可能后退好几步。

④在宇宙飞船里洗澡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从喷头喷出的水总是飘浮在空中。

4?郾指导朗读,内化语言。

(1)同学们真能干,找到了这么多有趣的事情。如果能读出这种有趣,就更能干了。自己试试看。(学生自由练读)

(2)你觉得哪件事自己读得最好,就把那件事读给大家听。(组内轮读)

(3)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

睡觉(想象情境,引导体验,再指导朗读)

师:翻一个身就飘到别处去了。真有意思!想象一下,是怎样的情境。谁再读读。(评:从你的表情中我感受到了有趣。)

喝水(先做动作体验,然后指导朗读)。

师:我们来做一做动作。斜过来,水倒不出来;再多倾斜一点,还是倒不出来,再倾斜,即使把杯子倒过来,水也不会往下流。这真是没见过。

(指名读、齐读。)

走路(看课件体验,再朗读)。

师:注意看插图――身体倾斜的宇航员及鞋底带钩的鞋子。读时注意两次出现的“一……就……”这个句式。

师: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来读读这一段。

洗澡(总结“奇特”的原因,训练朗读)。

师:我们一齐朗读:从喷头喷出的水总是飘浮在空中……朝一个方向吸。

这样的洗澡方式真是够奇特的,无论睡觉、喝水、走路,还是洗澡,造成这些“奇特”的原因,其实就是“失重”。(回顾第3自然段中一句话:“因为在宇宙飞船里,水失去了重量。”)让我们带着这种理解,朗读这一段。

(评析:此环节的设计是本堂课的精彩之处,体现了阅读教学以读促悟,以悟导读和思想。朗读的指导融合了一种多元对话的课堂氛围,即: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隐对话,学生与学生间的潜对话。这三种对话方式培育了语文学科浓郁的情感和精神气息。)

5?郾训练表达,内化语言。

(1)太空生活可真有趣,上面说到,这都是因为“失重”造成的,所以,在太空中生活必须使用特殊的装置。让我们进一步熟悉这些装置(边说边出示):

为了睡一个安稳觉,宇航员必须( )

要想喝到水,宇航员得( )

为了平稳地走路,宇航员得( )

为了洗澡,科学家设计了( )

(2)学生回答,教师随机出示相应的装置名称。

(3)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说太空趣事。

(评析: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借助练习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自学能力,丰富对“趣事”的感知。)

三、拓展延伸

1?郾除课文中提到的,同学们还了解哪些太空趣事呢?是怎么知道的,谁来向大家介绍?(课件出示标题:“太空趣事交流会”)

2?郾同桌互相介绍。(教师巡视)

3?郾全班交流汇报。

(评析:把课外搜集资料与课内学习文本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交流互动,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

第9篇:太空课范文

关键词:主体;探究;科学素养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课标指出: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四上科学《声音的传播》时,让学生主动探究,我作为引领者适度引导,重在增长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一、教学四上科学《声音的传播》的案例呈现

问题导入:

师:声音是怎么传播的?300多年前,德国科学家葛利克曾做过“烧瓶中的小铃”实验,让我们再来共同做这个实验。

教材第32页“烧瓶中的小铃”实验,老师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填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结果: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即使有振动的声源,没有空气,也传播不出声音。真空状态不能传播声音。

为加深对这一现象的理解,师:太空是一个静悄悄的世界,对吗?小组内讨论、发言。

学生甲:对,太空没有空气,所以没有声音。

学生乙:不对,太空中有好多星体,经常发生碰撞、爆炸,是非常热闹的!

学生丙:太空本来有声音,只不过没有空气传不出来,我们听不见。

学生乙:“太空是一个静悄悄的世界”,不对,太空中有各种变化碰撞,产生巨大的震动,振动就能产生声音,怎么能说太空是一个静悄悄的世界呢?只不过声音传不到我们的耳朵,我们没听见,就像很远的地方打鼓,那里很热闹,我们听不见,不能说那里没有声音,是静悄悄的……

学生丙:我看了资料,火星上还有微生物,说明有生命存在。

……

学生踊跃发言、争论……

师:同学们发表各自的看法,很好!这样,认为太空是静悄悄的举手(90%左右),认为太空不是静悄悄的举手(10%左右)

师: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同意太空是静悄悄的,也有一些同学不赞成。虽然人数不多,但是他们坚持自己的观点,不随大流,这种学习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对持不同意见的少数同学进行鼓励)

生甲、丙:老师,那我们的意见错了吗?(多数同学沉默)

师:我作为一个讨论者,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学生充满期待。)

师:首先,太空中有星体碰撞,有大爆炸,能产生振动,但是能传出声音吗?为什么?

(不直接给出答案,让学生思考。)

生:太空中没有空气,声音传不出来。

师:那太空中是静悄悄的,还是热闹非凡?

生:应该是静悄悄的。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你有什么想法?

生:认真思考,发现问题,发表观点……

多查阅资料、丰富知识,知道对错……

师(小结):对,对于探究的科学问题,第一,不能想当然,要通过耐心的探究得出结论,第二,不能人云亦云,敢于保留自己的观点,再去验证研究,一定会有收获。对吗?

……

二、适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分析及反思

1.科学学习应以学生为主体,调动他们的探究欲,提供他们直接参与各种科学探究活动,从而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单纯地讲授训练只能让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机器和适应的工具,不能发展为新型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已给我们敲响警钟。本课教学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动手实验,亲历过程,得出结论。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已达成。讨论中,让学生为主体,各自充分表达自己的态度,教师不以自己的知识经验,将意见强加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本课教学过程中,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问题引领,让学生动手实验验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太空是不是静悄悄的世界,学生在已有实验经验的基础上各抒己见,特别是少量学生认为太空不是一个静悄悄的世界,并阐述了理由,教师肯定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观点的正确态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也是一种科学探究。科学课程中探究,对持有不同意见的少数同学作肯定,鼓励他们敢为人先,敢于探究,是创新的基础,是提升科学素养的必备前提。

3.适度引导发挥教师的平等首席作用。课堂教学体现效率,无休止讨论争论,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作平等的首席,起引领作用,才能组织好课堂教学,避免混乱,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验中,教师做副手、帮助者,讨论中,教师适时引导,不直接给答案,让学生思考探究。最终让学生总结出结论,动手验证,认真思考,主动建构知识,从探究过程中掌握科学的方法,建立正确的情感态度,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开拓更大的科学探究空间,达到授之以渔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雪.“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参与式研究型教学模式[J].才智,20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