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调研报告书范文

调研报告书精选(九篇)

调研报告书

第1篇:调研报告书范文

2016年第一书记调研报告范文一:

xx庄村位于张汪镇镇驻地东南3.8公里,隶属张汪办事处,西距104国道1.2km,东靠马庄,南邻辛庄,北邻杨楼,交通不太便利。XX年以来,村里先后建立了农家书屋和体育健身广场,硬化了部分道路,安装了路灯,户户用上了自来水,全面实施了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村容村貌得到了极大改观。

全村共192户,725人,其中经商或外出务工人员占多数;享受低保12户,其中残疾人5户,五保老人1户。全村共有耕地近800亩,均为水浇田,人均耕地1.1亩,位置分散,由于土地存在级差,每户村民的土地都分成若干块,这样给种植和收割带来了很多不便。土地以种植粮食为主,一年两季,粮食主要以小麦和玉米为主,少部分地块种植土豆或蔬菜。

一、村基层组织

xx庄村设立一个党支部,现共有党员17人,入党积极分子2人。村两委成员共4人,全部为初中及以下学历。全村党员年龄层次偏高,年轻党员偏少,年龄段分布非常不合理。现在支部正大力发展,把村里思想觉悟高、致富能力强、在群众里有威信的青年吸收到组织来,今年通过公推直选新发展了两名年轻的积极分子,均在30岁以下。村党支部充分利用党员和党员远程教育平台,加强对农村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定期召开座谈会,对农村党员一线创先争优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对群众反映较大的党员进行约谈,要求限期整改,跟踪问效。

二、xx庄村经济状况

全村集体经济无收入,大项开支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一事一议筹资酬劳解决,村民人均年收入约9000元,低于全市XX年农村居民平均水平。村民收入主要依赖务工、经商等非农业行业为主,约占家庭收入的84.7%。

三、今后的工作打算

1、抓班子,带队伍,进一步提高村两委班子的战斗力

在班子建设上,旨在凝聚班子的合力,引导村两委干部在开展工作中,坚持群众路线,坚持高标杆定位,高标准落实。坚持学习制度,带领村党员干部,学习党的理论和农村各项政策法规,探讨农村科技,谋划发展出路,规范开好,制定村级班子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建立健全村务公开,确立民主决策,加强班子团结,增强组织的战斗力。

2、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想方设法发展经济

充分利用好村里农村党员,远程教育设备,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培训,让大家掌握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了解致富信息;掌握致富方法,切实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3、切合实际,办几件惠民实事

对生活有困难的特困家庭和低保户为他们争取政策和资金,开展一对一联系困难户,为他们送温暖,缓解了这些家庭的生活困境。积极协调各有关部门利用优惠政策帮助村里实施道路硬化,不断改善村民的出行条件,让村民们感受到交通方便带来的实惠。

2016年第一书记调研报告范文二:

20xx年3月,我经市委、县委同意,派到xx镇xx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主要负责开展整顿xx村软弱涣散组织工作。半年来,我紧紧围绕工作目标要求,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秉承为基层服务、为群众干事的理念,创造性开展工作,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干好事,有力地推动了xx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干群关系和谐。现述职如下:

一、村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调查、征求意见等形式进行摸底自查,xx村党支部主要存在如下方面的问题:

(一)组织制度形同虚设、不开展党组织活动。党支部委员会参加活动不到位。

(二)村两委战斗力薄弱,两委成员不认真履行本职工作,对工作职责没有认识到位。

(三)缺乏相关管理、规章制度。

(四)党员管理薄弱,党支部处于软弱、涣散状态;

(五)党员年龄机构老化,发展的年轻党员较少。

(六)无集体经济,党支部号召力不强。

(七)历史遗留矛盾纠纷突出,再加上部分村民思想禁锢,导致矛盾纠纷调解困难。

二、原因分析

一是制度执行不严,无号召力,召集人员参加组织活动、参加学习难度大,召开会议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党员干部感到无关紧要,对组织制度失去信心,形成恶性循环。

二是两委成员思想不统一、工作意识差,两委成员文化素质不高,另外报酬太低,不履行工作职责,工作软弱涣散。党员干部带头致富能力不强,党支部无号召力。

三是管理制度的执行无从下手。如值班制度,要求两委委员值班,他们没有报酬,全靠无私奉献,很难执行签到坐班。重大事项要执行会议议定制度,但参会人员都到不齐,会议的召开实际意义就大打折扣。

四是合并村后党员干部存在分派性的思想,形不成合力,加上在支部选举、村委会选举中的矛盾突出,两个片区党员协调不好,导致组织涣散。例如支委委员代忠云,为原安全村支部书记,并村后的临时支部书记,在选举中落选,个人思想不端正,该片区仅有的支委委员不履行工作职责,在村委成员中又无党员,导致该片区的党员凝聚力不够好。

五是发展党员较少,导致党员年龄结构老化,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在党的干部储备上缺乏人才。

六是经济发展滞后、村集体无集体经济,公益事业等靠要思想严重。无论什么事都希望政府解决,集体财产不用于搞基础设施建设。

七是历史遗留矛盾多,群众传统的守旧观念较重,不能开拓性地、前瞻性地对待矛盾和问题。

三、整改措施及整改效果

(一)切实加强软弱涣散班子整改。

一是采取了思想整顿和组织整顿相结合的办法,进一步整改,理顺两委成员间关系,增强班子整体功能,切实解决有人管事、能管好事的问题。通过对支委委员代忠云及个别党员的思想教育和谈心沟通工作,让支委委员履行职责,让个别党员带头示范,树立两个片区合为整体、抱团取暖的意识,促进两委的团结。

二是采取培训教育等多种手段,对班子成员,重点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岗位素质培训,组织党员、干部外出参观学习、参加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切实提高了党员干部队伍素质。七月初组织党员、干部60余人,到遵义会议会址、遵义最大的花卉基地遵义台湾村进行参观学习,通过参观学习,继承老一代革命先烈的遗志,发扬革命先烈的优良作风,借鉴学习遵义农业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和发展集体经济、党员带头致富的信心。三是结合村干部素质提升工程,重视抓好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工作。

(二)完善制度建设和阵地建设。

坚持党务村务公开制度、民主评议支部制度、民主管理制度、落实管理监督制度。规范公章使用,形成支部、村委合力审核事项的制度。

(三)积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重塑党支部、村委会的形象。通过学习、查找问题、整改问题,纠正村干部在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上的问题,让村干部从治庸提能力、治懒提干劲、治散提合力、治慢提效率、治浮提实效等方面转变过作风,提升干部形象。

(四)积极发展年轻党员。

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培育后备力量。针对该支部多年来未发展年轻党员的现状,选定年轻同志作为培养对象,通过培养和教育,培育成党员发展对象,实现年轻血液的注入。目前已经发展了6名年轻人为入党积极分子,均是在农业产业发展上有成绩的年轻人,转正3名年轻党员。

(五)理清发展路子,培育集体经济。

把党员发展成为致富能手,把党员干部、群众的精力转移到怎样发展经济、群众增收致富的路子上来。通过市县镇计生协会的帮助,实施产业发展项目,激发群众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的热情;目前已经向市计生协会申请产业发展项目一个,申请20万元免息资金,用于发展茶叶加工、桑葚种植200亩,有同泽公司、同泽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实施,采取协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实施主体为20户计生户(其中独生子女户8户,双女结扎户3户,计生困难户9户),带动100户。

(六)设置党小组,增强凝聚力。

针对安全片区党员的状况,配齐党小组,化解安全片区党员无头的现象,在安全片区成立一个党小组,由支委委员代忠云兼任小组长,组织开展党的活动,让党小组在该片区发挥作用,带动该片区与高峰片区打成一片,形成合力。

(七)积极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加大调解委员会、驻村工作组对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力度,组织人员调解,加大法律法规宣传,让大家思想逐步转换。结合维护稳定工作,现坚持每周研究稳定制度,确定工作重点,逐项解决存在的问题。驻村工作组入村积极排查调处矛盾纠纷,把化解矛盾、理顺关系作为xx村整顿建设的经常性工作抓紧抓好。

坚持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努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积极化解矛盾,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针对我村与林场接壤较多、林权纠纷不断、存在历史原因等情况,通过协调县林业局、扎佐林场等单位,由镇政府成立专门的协调小组,本着让利于民的思想,组织开展协调处理工作,即将解决困扰我村30多年的历史遗留问题。目前,通过调节委员会和驻村工作组排查矛盾纠纷15起,解决12起,正在解决3起。

四、下一步的打算

(一)继续强化党支部班子建设,坚持抓好党员活动。

一是严格制度,规范管理 。建立健全支委会学习、廉洁、民主生活会以及党日活动、目标化管理、民主评议、定期轮训等制度。坚持落实完善制度,实施管理从严从细;坚持定期召开支委会、党员议事会、党员大会;坚持每月一次党日活动,每半年一次党员培训,每年一次民主评议,尤其是支村委主干坚持每天晚上开碰头会,及时了解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是组织内容扎实,有针对性 教育培训

继续开展政治教育,重点进行政策、理论和法规学习,提高党员的政治素质,以党员的先进性带动群众。进行农业科技知识、市场经济知识教育,重点围绕农民致富、发展高效农业进行培训,使党员成为运用先进科学技术的带头人。

三是开展方法灵活,形式多样 的活动。

活动的内容不再单一,打破以往党员活动主要靠读文章、念报纸的传统做法,大量增加实用技术培训内容;场所不固定,以党员活动室为主,辅之以外出参观学习,让党员开眼界,扩视野;活动的方式不断创新,积极采取远程教育、典型教育、现实事例教育、文艺节目教育等使党员活动丰富多彩;活动的思路不断延伸,党员活动由理论学习向主题教育和办实事延伸,开展设岗定责、四创一奉献活动,努力把党员活动的效果落实到经济建设上。

四是资料齐全,记录完善

对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登记造册,坚持保存入党申请书,坚持做好党员大会、支委会、党员议事会等各种记录,党员活动记录和各种党建资料保存完善。

五是村里大事交由党员讨论研究,党员活动议大事

村里开展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基础设施、创办集体经济,支部首先让党员讨论,党员思想统一后,再进一步征求群众意见,然后付诸实施。让党员商议村里大事,党员权利得以体现,党员的意志得到尊重,参加这样的活动,党员的积极性很高。

六是各种情况让党员先知道,党员活动早知道

对上级的有关政策和会议精神,以及一些有知道意义的产业发展信息,支部最先在党员会上组织学习,党员掌握有关政策和信息后,再向群众宣传。党员比村民先了解一些政策和信息,使村民感觉到党员就是不一般,党员也有了光荣感、自豪感,这样的活动,党员特别愿意参加。

七是解决党员遇到的疑难问题。

针对党员在发展果业、养殖业、加工业等方面遇到困难和问题,支部在党员活动时通过组织培训、出谋划策、传递信息等途径逐一帮助解决。党员参加活动,获得了技术和信息,学到了致富的本领,解决了生产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党员认为这样的活动喊管用,参加的自觉性很强。

(二)发挥党员作用。

软弱涣散村的党员队伍存在人心散乱、党员意识淡化、双带能力不强、年龄结构偏大、个人素质较低等诸多问题。为此我乡在深入细致地做好党员的思想工作的同时,通过与党员面对面的交心谈心,把广大党员的思想统一起来,力量凝聚起来,解决人心散乱的问题;通过上党课、专题培训、座谈讨论等多种形式。

对党员进行党性教育和科技文化知识培训,在党员的党性观念、服务意识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上下主要功夫,解决党员带动能力不强的问题;把那些年轻有为、退伍回乡优秀青年、致富经商能手等吸收到党员队伍中来,改善党员结构失衡与素质不高问题。把党员发展成为致富能手,把党员干部、群众的精力转移到怎样发展经济、群众增收致富的路子上来。

(三)解决突出问题。

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是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难以转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对存在的火石坝矿权纠纷、上寨与中坝组林地纠纷、林场与农户林地纠纷等突出问题,积极配合相关部门,认真加以解决。

(四)壮大集体经济。

(一)兴办实体经济。

1.由村第一书记、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牵头,拟成立xx村绿色产业加工服务有限公司。租用原高峰村小学,开设茶叶加工、小五金加工、建筑服务、农资服务等产业和业务。

2.通过县委组织部、县工商局等单位支持,申报微型企业3个20万项目支持。个人承担部分(20万元)由成头的出资人及愿意参与资金投入分红的村内人员出资,按照投入比例分红收益。项目支持资金20万元算入村集体分红股,无息贷款资金20万元,算入村集体分红股,该股在贷款回收后自然解除,该原始股不足资金可有原始出资人补足后计算分红股份额。

3.公司经理、管理人员等按照劳动法规定领取工资。探索对落户我村的建筑、水利等工程,实行村集体工程队包工的形式,支付招标单位管理费和专业技术人员、规费等经费后,按照公司组成份额分成盈利,上述相应盈利作为村集体收益,即保障项目受益为村集体及农户,因施工人员为当地工程受益群众,可保障工程施工质量。同时承接民间建设工程,保障建筑安全、建筑质量的同时,为村集体盈利,为群众致富提供就业机会。

第2篇:调研报告书范文

关于对书籍设计的调研报告一

姓名:xx

班级:xx 电艺

指导老师:xx

调研时间:20xx 年 x月x日

调研地点:得一文化广场

调研目的:关于对书籍设计的实践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书籍的种类也不断的增多,现在的市场 上各种各样的书籍:科普类的,教育类的,杂志类的,教育类的等等 这些书籍这些书籍在市场上的竞争也是非常的激烈! 我们这次的调研 也是对各方面的书籍的各项设计和装帧进行一些实践性的了解!对于在市场上的了解,在市场上流通最广的还是一些那些简装 书籍,因为他们大多数是传达知识的,他们价格便宜知识种类多,是 一般平民能看得起的书类。

对于那些书籍的封面也是极为重要,因为这是群众认识一本书 的第一步,只一点极为重要!因为如果把一本书的封面设计好了能够 引起群众的注意,是他能很快的拿起这本书去看内容。

在这次的调研过程中,对于各种书的封面都相对的了解了一下, 对于那些小说类的名人散文类的书籍的封面都设计简单大方, 一般是 以字体来装饰封面,封面颜色主要以暖色调为主一般发灰色,这就是 这种书的特点。

科普类的书是以色块和一些图片还有字体的设计来装 饰封面的,封面颜色大对数都是冷色调,不过也有暖色调。还有教育 类的, 一般是通过一些关于教育类的图片来封面的, 设计的比较规整, 在市场上种类最多的还是杂志类的书, 他们的方面都放置多个图片进 行一些排版,有的是整个封面就是一张图片,设计的比较时尚!这次我主要看的是一些画册,相册之类的书,封面冷暖分工明 确,这类书即使除了封面,就连里面的内容都是吸引人注意的!因为 它的内容大部分都是图片,文字性的东西很少。这种书的封面都是一 些作品来进行封面装饰的, 一些是名人专辑, 或许还放置名人的照片, 这种书的扉页除了对这本书的介绍,其他的还是张作品图片,它里面 还对一些作品进行分类,都很细致!还有一些关于名人专辑的书,他 们在扉叶就对书专辑的主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封面和封底是他的经 典作品。因为我是一个酷爱绘画的学生。我想以深入了解这些内容, 将来为自己出一本专辑。

最后总之这次调研的结果使我非常满意,为设计好一本书当然 也需要经常的这样的调研, 要多次的实践, 才能把一本书设计的更好。

关于对书籍设计的调研报告二

书籍装帧的封面设计在一本书的整体设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图书与读者见面,第一个回合就 依赖于封面。封面是一本书的脸面,是一位不说话的推销员。好的封面设计不仅能招徕读者,使其 一见钟情,而且耐人寻味,爱不释手。封面设计的优劣对书籍的形象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封面设 计一般包括书名、编著者名、出版社名等文字,以及体现书的内容、性质、体裁的装饰形象、色彩 和构图。本次我做的是关于时尚杂志的调查,首先应该要有封面设计构思。应该确立,表现的形式要为书的 内容服务。用最感人、最形象、最易被视觉接受的表现形式,所以封面的构思就显得十分重要,要 充分弄通书稿的内涵、风格、体裁等,做到构思新颖、切题,有感染力。

其次就是文字设计。文字中除书名外,均选用印刷字体,故这里我主要介绍书名的字体。常用于书 名的字体分三大类:书法体、美术休、印刷体。

再次就是图片设计。封面的图片以其直观、明确、视觉冲击力强、易与读者产生共鸣的特点,成为 设计要素中重要部分。内页图片的内容丰富多彩,通常选择当红影视歌星、模特的图片做封面;科普 刊物选图的标准是知识性,常选用与大自然有关的、先进科技成果的图片它往往在画面中占很大面 积,成为视觉中心,所以图片设计尤为重要。

最后就是封面的色彩处理是设计是重要一关。得体的色彩表现和艺术处理,能在读者的视觉中产生 夺目的效果。色彩的运用要考虑内容的需要,用不同色彩对比的效果来表达不同的内容和思想。在 对比中求统一协调,以间色互相配置为宜,使对比色统一于协调之中。???? ?封面的图片以其直观、明确、视觉冲击力强、 易与读者产生共鸣的特点,成为设计要素中 重要部分。图片是书籍封面设计的重要环节, 它往往在画面中占很大面积,这期杂志封面 以范冰冰为模特占整据整幅封面。视觉冲击 力很强?书名(红秀GRZIA)的色彩运用在封面上有 一定的分量,纯度够,产生显著夺目的效果。色彩配置上除了协调外,色彩的对比关系, 包括色相、纯度、明度对比。封面设计封面 上没有色相冷暖对比,就会感到缺乏生气;封 面上没有明度深浅对比,就会感到沉闷而透 不过气来;封面上没有纯度鲜明对比,就会感 到古旧和平俗。我们要在封面设计中掌握住 明度、纯度、色相的关系,? ??? ? ? ?画册的设计相对比较自由。这些娱乐性非常强或者时尚性非常强的书籍杂志 需要选用非常抢眼或者非常简单的颜色。一些欢快的,具有动感的,优雅整 洁的色彩。

例如玫红色,明黄色与青色的搭配。以红黄蓝为基色的变色。这三种颜色搭 配起来非常欢快,具有通话色彩。

具有时尚代表色的颜色是香槟色、紫色、金色、白色和黑色。在一些大型的 时尚杂志中,土金色和白色、黑色的搭配最为广泛。

看起也最上档次。一些饱和度较低的裸色,例如香槟色、卡其色、乳白色以 及浅蓝色在时尚杂志内页中也都显得恰到好处。非常优雅、整洁。

橙色和粉蓝色的搭配,香槟色和粉绿色,淡黄和中黄色,这些色彩在日本一 些杂志设计中被广泛运用。日本不喜欢用过多的纯色进行搭配。

他们喜欢用明色调,看起继不胀眼睛也很干净、透气。 ? ? ?单一色调的配色给人简单而又时尚、 摩登的印象。单一色调的配色是永 远不会过时的。

它是营造时尚风格和成人分为的最 佳选择,简约明快,视觉表现力强。

非常适合用在企业的DM单宣传, 汽车杂志等高端时尚杂志中。看起 来更显档次。 ?按黄金分割比例,留出相当于黄金分割律画出的一个方块,即顶上顶右排文字作 为一块,另顶上通栏留白一块,顶下顶左留白一块。这种版式设计,布局比较合 理,标题与排文字的版块左右呼应,高低顾盼,文图分布疏密有致。版面既呈三 方块的分疆,又于分疆中有缺损,使之变化。

3.订口为轴对称 将书面摊开后左边与右边两面,即双码与单码两面当成一面看,据此设计版 式,常会有一种大气魄的整体感,对视觉会带来新鲜的刺激。以订口为轴的对称 版式,外分内合,张敛有致,或造成版面、开本的扩张,或加强向心力的聚敛, 有衡稳之效。? 版面空白,是使版面注入生机的一种有效手段。大胆地留出大片,空白,是现代书籍版 式设计意识的体现。

第3篇:调研报告书范文

*市辖9县1区,其中有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近几年来,市委始终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严格遵守《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规定和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县(市、区、旗)党政正职队伍建设的意见》(中组发[2006]3号文件),高度重视县(区)委书记队伍建设。一是在培养选拔上重视。注重在艰苦地方、复杂环境、综合部门多岗锻炼和培养干部,注重选拔那些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经受住艰苦环境锻炼、能统揽全局、协调各方,能驾驭复杂局面,经得起风浪考验,作风扎实、能密切联系群众,善于做群众工作、群众公认、清正廉洁的干部担任县委书记。全市县(区)委书记队伍中,大多数经过市、县、乡多岗锻炼,素质高,能力强,作风实,绝大部分一把手都具有比较丰富的基层领导工作经历,具有较强统揽全局的能力、解决矛盾问题的能力和推动工作的能力。二是在教育培训上重视。制定培训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派县(区)委书记到中央党校、省委党校参加专题培训、短期培训和理论培训,到省外、市外考察学习,到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市委有针对性地组织县(区)委书记开展理想信念、权力观、群众观学习教育,不断提高县(区)委书记把方向、管全局、议大事、抓大事的能力,增强驾驭全局、服务群众的本领。三是在监督管理上重视。不断加大对县(区)委书记在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安排、大额资金使用、用人行为等方面的监督管理力度,注重监督县(区)委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以及加强领导班子凝聚力、创新力、执行力建设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以上措施的落实,特别通过县级党委换届,选准配强县(区)委书记,较好地发挥了县(区)委书记队伍在举旗帜、抓班子、带队伍、聚民心、促发展、保稳定工作中,在推进县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中的核心领导作用。目前,全市10个县(区)委书记,除1个县委书记因提拔到省直部门,接任人选正在按程序考察外,其余9个县(区)委书记平均年龄42.4岁,年龄在35岁至39岁的2人,占22.2%;40岁至45岁5人,占55.6%;46岁至50岁2人,占22.2%。大学本科学历5人,占55.6%;在职研究生4人,占44.4%。其中,经济管理专业5人,占55.6%;汉语言专业1人,占11.1%;公共事业管理专业1人,占11.1%;行政管理专业1人,占11.1%;社会学专业1人,占11.1%。无女性和少数民族县(区)委书记。

二、县(市、区)委书记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县(市、区)委书记队伍的精神状态、思想作风和工作状况总体是好的,经过多年来坚持不懈地努力,县(市、区)领导班子结构得到优化,素质明显提高,领导改革发展稳定的能力进一步增强,这支队伍是靠得住,能干事的队伍。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队伍建设还存在着一些与新的形势和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一是监督管理力度不够。极少数县(市、区)委书记作风漂浮、脱离群众,工作方式方法简单,不善于做群众工作,忽视群众的合理诉求。虽然发生在极少数干部身上,但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影响党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如孟连“7.19”事件发生后,*市委及时对孟连县委书记进行了调整。二是任期制执行力度不够。对任期制的管理要素缺乏相应的规定,比如,任期目标责任制、任期目标考核等,一些地方县(市、区)委书记变动频繁。三是选拔标准难把握。《干部任用条例》中规定的6条基本条件和7条应当具备的资格相对概念化,在考察时不好把握。比如:在考察中难做到全面了解人选的熟悉领域、主要专长和发展潜力,难判断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态度和业绩以及人选在廉洁自律方面存在的问题;干部考核评价难,部分干部群众认识上有差距,认为考察干部是一个程序和环节,有的认为是走过场,不愿意反映真实情况。

三、加强县(市、区)委书记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进一步认识加强县(区)委书记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县级政权是我国行政区域划分中处于十分重要的环节。从纵向看,它既是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实施决策的机关,又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市重大工作部署的执行机关,具有承上启下的基本特征。从横向看,是改革发展稳定的前沿阵地和城乡经济的结合部,集党政军民、工农学商于一体,具有统揽一方的综合功能。县(市、区)委书记在县级领导班子中处于核心地位,在地方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中,既是领导者、决策者和组织者,又是具体的执行者。县(市、区)委书记水平和能力既直接影响我们党的工作的总体效能,又直接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如期实现。因此,新形势下加强县(区)委书记队伍建设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和国家政权基础的稳固和发展。

(二)进一步明确县(市、区)委书记的任职条件和任职资格。除认真遵循《干部任用条例》中规定的6条基本条件和7条应当具备的资格外,在新形势下,结合边疆民族地区工作实际,县委书记一般还应当具有乡镇党政班子成员任职经历;具有县(市、区)党政班

子成员任职经历;具有善于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经验;具有驾驭复杂局面,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具有推进工作能力和统揽全局的工作能力;工作作风深入扎实;心理素质好;专业、气质与班子成员相溶,听得进不同意见,能集中民意民智。

(三)进一步明确优秀与不称职县(市、区)委书记的主要表现。优秀县(市、区)委书记的共同特点:政治纪律性强,理想信念坚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严格遵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工作纪律和群众工作纪律;注重学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勤奋敬业,工作扎实,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有正确的政绩观;眼界宽阔,思路宽阔,胸襟宽阔,总揽能力强,工作作风深入、扎实,群众基础好,善于联系群众,有基层工作经验;敢于和善于解决复杂问题,注重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驾驭复杂局面能力和做好群众工作能力,坚持实事求是,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加强道德修养,自觉接受监督;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品德高尚,情趣健康,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不称职县(市、区)委书记的主要表现:理想信念不坚定;能力素质达不到履职要求;不注重学习,创新能力弱,胸襟不宽阔,总揽全局的能力差;工作经历相对单一,基层工作经验欠缺,工作作风不够深入扎实,政令不畅通,执行能力弱,驾驭复杂局面能力不强;群众观念淡漠,脱离群众,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弱,党的宗旨意识不强;对科学发展观认识不足,急功近利,喜欢搞政绩工程,搞短期行为;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树得不牢,在廉洁自律方面出现问题。

(四)进一步改进县(市、区)委书记的选拔方式。对县(市、区)委书记人选的选拔要认真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切实做到“坚持原则不动摇,执行标准不走样,履行程序不变通,遵守纪律不放松”。一是要规范和完善县(区)委书记人选考察程序。要严格按照《关于在民主推荐、干部考察中进一步贯彻群众公认原则的暂行规定》(云组发〔2005〕5号)、《云南省差额选拔任用正职领导干部暂行办法》(云办发〔2005〕8号)的规定规范和完善考察程序。对县(市、区)委书记人选的推荐同时获得会议投票推荐赞成票三分之一以上、个别谈话推荐二分之一以上,才列为考察对象。在考察县(市、区)委书记人选时要认真贯彻群众公认原则,实行干部推荐考察“三个扩大”(即扩大民主推荐范围、扩大个别谈话推荐范围、在考察廉洁自律方面扩大听取意见的范围)、“四个结合”(即把平时考察与使用考察相结合、听取意见与实地察看相结合、考察干部的一贯表现与关键时刻的表现相结合、注重八小时以内与八小时以外考察相结合)。二是改进提名方式,不拘一格选拔优秀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委书记出现缺额时,由组织部门将任职条件、提名范围、符合资格条件的干部名册提交市委全委会成员进行第一轮署名推荐提名。在此基础上,组织部门根据岗位要求和班子建设实际,结合平时掌握的情况,综合分析有关方面的意见,按1:3比例提出初步推荐人选建议,再进行第二轮民主推荐,根据推荐情况,确定考察人选。确定考察人选一般应多于拟任人选。在公开选拔委任制领导干部的同时,要积极探索公开选拔选任制领导干部提名人选的程序和方法。建议拿出1—2个职位,在全省进行县(市、区)委书记公开选拔试点,不断扩大县(市、区)委书记的选拔渠道,规范公开选拔的程序,改进方法,逐年提高公开选拔县(市、区)委书记人数在提拔交流干部中的比例。三是进一步完善表决任用机制。县(市、区)委书记的拟任人选由上级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审议,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全委会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事项,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成员到会,并保证与会成员有足够的时间听取情况介绍、充分发表意见。与会成员对任免事项,应当发表同意、不同意或者缓议等明确意见。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对意见分歧较大或者有重大问题不清楚的,应当暂缓表决。对影响作出决定的问题,会后应当及时查清,避免久拖不决。全委会有关干部任免的决定,需要复议的,应当经全委会超过半数成员同意后方可进行。

(五)进一步完善县(市、区)委书记的激励机制。为保持县(市、区)委书记队伍稳定、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应严格实行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度。县(市、区)委书记每个职务任期为5年。县(市、区)委书记一般应当任满一个任期,在一个任期内因工作特殊需要调整职务的,一般不得超过一次。县(市、区)委书记在同一职位上连续任职累计达到一届以上的,经综合考核,实绩突出,评定为优秀的,建议给予提高享受副巡视员待遇或列为副厅级后备干部人选。

(六)进一步加强对县(市、区)委书记的教育、考核、管理和监督。一是推进“一把手”培训工程的实施。要按照“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强化对县(市、区)委书记的教育培训。时间安排上要有计划性,县(市、区)委书记学习培训时间不宜过长,每名县委书记每年培训次数不宜太多,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作上。在培训内容上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围绕增强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突出抓好科学发展观教育培训、领导干部处置公共事件的能力培训、做群众工作能力培训以及政治理论培训、政策法规培训、作风教育培训、业务知识培训和科学文化素养培训。

二是加大对县(市、区)委书记的考核力度。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原则,以德才素质评价为核心,立足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对县(市、区)委书记德、能、勤、绩、廉情况的考核,侧重评价把握大局、战略思维、协调各方、抓班子带队伍、基础工作等内容,引导县(市、区)委书记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建议加大对考核评价结果的应用。考核评价结果应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对考核优秀的给予表彰奖励,对连续两次被评为“基本称职”或当年被评为“不称职”等次的县(市、区)委书记,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组织调整和处理。建议考核指标中应突出针对性。既要考虑到对每一个县(市、区)的普遍适用性问题,也要尽可能考虑到一些特殊因素,在考核指标中应留有一定的余地,由考核组研究当地县(市、区)的具体工作实际情况确定应列入的考核指标,既注重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群众生活、化解社会矛盾和落实党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方面工作的考核,又注重考核县委书记关键时刻和困难时期、在处置重大问题和突发事件的表现,注重考核作风状况和做群众工作能力。

三是加强对县(市、区)委书记队伍的监督。按照服从大局、民主公开、以人为本,教育与约束并重的原则,运用切实有效的法规、制度约束和规范县(市、区)委书记的行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机制、党委内部议事和决策机制、领导干部日常管理监督制度、调整不称职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办法。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财产申报、经济责任审计、述职述廉、民主生活会、诫勉谈话等制度。研究制定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党县(市、区)委书记用人行为的办法。认真落实干部监督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和解决县(市、区)委书记队伍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逐步形成强化预防、及时发现、严肃纠正的干部监督工作协调机制。在全省范围内广泛推行特邀监督员制度,把对县(市、区)委书记“人前”与“人后”、“八小时内”与“八小时外”监督结合起来,形成自我监督、组织监督、社会监督、法律监督、审计监督、舆论监督的强大合力,全方位监督其任职行为、生活行为、社交行为。加大对《干部任用条例》贯彻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力度,重点监督检查县(市、区)委书记贯彻执行《干部任用条例》的情况,坚决防止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建立汇报、考评和年终廉政谈话制度。县(市、区)委书记每半年以书面形式向上级党委汇报一次思想和工作情况,年终进行一次全面总结。上一级纪委、组织部门围绕党风廉政建设、思想政治建设、工作作风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等方面每年对县(市、区)委书记进行一次廉政和履职情况谈话。坚持定期实行民主测评、民主评议,建立专门的县(市、区)委书记信息库,收集各种信息,动态掌握县(市、区)委书记的表现情况,进行跟踪管理。

第4篇:调研报告书范文

改革开放30年来,xx大学图书馆取得了瞩目的成就:20世纪80年代建设了16000平方米的新图书馆;世纪之交,图书馆建设列入学校“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重点内容。30年来图书馆在基础设施建设、文献资源建设、技术支撑体系建设、队伍建设、服务方式与管理理念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基本完成了由传统模式向现代化图书馆模式的转变,形成了以信息资源多元化、信息传播网络化、管理办公自动化、服务功能现代化、服务形式多样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大学图书馆格局,成为xx大学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学科建设的强有力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

图书馆的发展建设,文献资源建设是基础。1978年前图书馆馆藏文献68万册,主要是以采矿、冶金、机械为主的图书、杂志和报纸等纸本文献。30年来图书馆的馆藏体系、资源结构、数量都发生巨大变化,根据xx大学的学科专业结构的发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对文献资源的需求,图书馆拓展了藏书的学科覆盖面,在高校图书馆中较早地引进了sci、elsevier、eivillage、springerlink等大数据库和“超星”、“万方”、“网上报告厅”等数据库镜像站,形成了纸本资源、电子资源相结合、涵盖了我校多学科的文献资源馆藏体系。目前图书馆现有文献总量已达370万册,其中电子资源140万册,纸本文献220万册,成为文献资源丰富的图书馆之一。

图书馆作为“211工程”、“985工程”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先后建设了图书馆主机控制、网络系统、无线上网、安全监控系统等,为实现图书馆网络化信息化奠定坚实基础。引进和集成了国内处领先水平的图书馆计算机集成管理系统,实现了采访、编目、典藏、流通、阅览、期刊、统计、公共查询、系统管理等业务流程的计算机管理,开展了基于web的预约、续借、订购征询和推荐、催还、预约借书、图书外采等网络化的信息服务。应用interet网络技术,实现信息传播网络化,57种中外文全文期刊和文摘数据库、国家标准、重要会议文献、重要报纸等全文和二次文献数据库全天候地供师生使用,为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提供了丰富快捷的信息资源支持。

图书馆由早期的单纯opac(联机公共检索目录)书目信息联机查询发展到数字化信息较为丰富、功能多样的7×24小时的集联机查询个人借阅信息、预约借书、读者荐书、电子书刊全文在线阅读、文献数据库检索、随书光盘阅读、联合目录查询、网上信息资源导航、视频文献在线阅读、学位上提交、网上书店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网上信息服务体系,使读者能够方便地获得最新的文献信息。完成了“xx大学硕、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建设工作,实现了学位论文的网上提交及其摘要和全文的在线阅览。为读者提供了随书光盘的在线阅读或下载服务,开通了“网上报告厅”视频服务系统,建立起教学参考书数据库。图书馆所提供的各种网上信息服务使传统图书馆服务功能得到了延伸。2008年,图书馆主页及数据库点击量超过2500万次,sci、cnki等数据库的使用率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2008年到馆人数120万人次,图书借阅量达到75万册。

图书馆坚持“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理念,服务模式从“以书为本”转向“以人为本”,从“以管理为主”转向“以服务为主”。建立起开放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实现全方位的开架借阅的服务方式;周开馆时间由原来的70小时到现在的90小时,网络实现24小时全天候开放,成为读者可利用学校网络在异地使用的大学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了全方位快捷的信息服务。

通过有计划的培训工作,包括选送非图书馆专业的本科生和大专生参加国内外的图书情报专业进修学习、到美国appalachianstateuniversity进修等;30余人进行在职硕士学位进修和岗位培训,培养了一批业务骨干。图书馆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对于发展现代图书馆起到关键作用。

多年来,图书馆一直在为读者提供一个优良的阅览环境而努力。通过对目录大厅的整体改造、书库布局的调整、阅览室布局、大厅增加阅览桌椅等方式增添了书香氛围。通过门禁管理系统、消防系统、安全系统的建立,实现了开架书库的借、阅、藏一体化和真正意义的开放式。读者入馆后可以不受限制地进入每个书库和阅览室阅览与学习。多次举行大型文化讲座、数据库讲座、中外文图书展示等,营造了一个文化浓厚的图书馆文化生态环境。图书馆已成为学生学习、交流、交往的优良场所。

作为教育部首批批准的29个部级科技查新工作站之一,图书馆为xx大学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2008年科技查新数量达到260余项,查收查引1900项,有力地支持了广大教师科研人员的科研活动。承担着全校大学四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的文献检索课的教学任务,以及网络学院的文献检索课的教学任务。与此同时,开展了网络化虚拟参考咨询工作,利用网络为广大师生提供各类图书馆常见问题和学科问题的咨询,进一步满足了读者的需求。

30年来图书馆以“读者至上,服务第一”为办馆宗旨,受到学校领导和师生员工的一致好评。先后获得xx大学先进单位、沈阳市科教工委党员立项先进单位、本科教学一等奖、校园安全先进单位、三八先进集体、十佳校园网站、优秀党小组等荣誉。xx大学图书馆已成为文献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优良的高校图书馆,以其特有的文献检索、数据检索、事实检索等功能和先进信息传播技术,在科技创新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现代化大学图书馆

xx大学要建设一流大学,文献信息资源要先行。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客观分析当代大学图书馆发展的趋势,积极应对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对文献信息需求的新发展、新变化,建立与高等教育发展相适应的文献信息保障系统。应当清醒的看到,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文献信息资源多元化、信息资源品种趋向多元化、获取与利用文献资源方式的多元化、服务的个性化、共享平台和多向交流等成为大学图书馆的发展方向。为此,xx大学图书馆必须抓住机遇,面对挑战,做好规划、真抓实干,以建设开放式、复合型、国际化的现代大学图书馆为目标,大力推进文献资源建设、技术支撑平台建设、队伍建设和环境建设四大建设。把我校图书馆建设成为一流的高校图书馆。

(1)建设复合型馆藏体系

文献资源建设是基础,要实现纸本资源、电子资源、数字资源的良性信息资源结构,在不断增加馆藏资源的基础上,拓展文献资源的使用权范围。要针对大学图书馆的功能,加大教学参考、工具书、标准、科技信息、专利等类型文献资源的建设,形成纸本资源、数字资源共存并有机融合的藏书体系,为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不断增强我校科技文化的软实力。

(2)建设数字化图书馆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图书馆形态正在发生变化:internet加虚拟信息资源所构成的信息空间降低了用户对实体图书馆的依赖,通过网络利用图书正在逐渐成为读者获取最新知识的主要方式,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我们要在数字资源建设基础上,加大技术支撑力度,抓住发展机遇,加快网络化、数字化的步伐,构筑网络化、数字化的文献信息服务体系,用多元化的信息资源、多元化的服务手段满足读者多元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积极开展数字图书馆建设,为读者提供利用、传播、分析信息的技术平台、检索平台和互动平台。

从整体上讲,图书馆正处于从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转变的转型期。但高校图书馆在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教学科研服务上更有其特殊性,其传统功能不可或缺。因此,应通过大力建设有限物质空间图书馆与虚拟数字资源相结合的复合型图书馆,满足高校图书馆发展的特殊性。数字化是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在传统图书馆的常规功能建设的同时,加快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进程。以传播手段的大改革、大创新增强文献资源的控制力、影响力。传播手段创新事关文献资源信息的传播能力,是推动图书馆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因特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文献信息产品传播手段越来越多样化,加快构建传输快捷、适应个性化的传播体系是图书馆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数字图书馆建设,为读者提供公共服务的新平台、创造广阔的文献信息空间。

在技术保障上,以满足对文献资源的获取多元方式为基础,为读者提供传统借阅、自助借阅、网络传输、无线阅读等方式和远程访问与全天候访问、异地使用本馆资源、24小时不间断服务等的技术平台。

(3)建设服务主导型图书馆

图书馆建设要始终坚持为读者服务,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为根本,建立多种形式的服务功能,由单一的为读者服务,向咨询服务、数字服务、个相结合的复合型服务转变,满足读者多元化的需求。

要开展信息资源挖掘整合利用,使读者能通过统一界面无缝地检索到各种信息。应充分利用网络拓展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建立图书馆信息门户,积极推进网上虚拟参考咨询、网上用户培训、网络信息导航等工作,做好各种信息资源的二次开发,开辟个人网上图书馆空间,在线参考咨询服务,开展定题服务、跟踪服务等个性化服务。

要大力开展科技检索查新服务功能,为师生员工的教学科研做好参谋,为科研课题的立项选题创造条件。

(4)建设国际化文献资源共享的图书馆

高校图书馆是国际科技信息的汇聚中心,是师生掌握国际科技发展前沿的窗口。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一个国际化图书馆是高校发展的重要标志,开展国际化文献资源共享是图书馆实行国际化的重要方面。目前,我们已与国外200余个图书情报单位建立了资料交换关系。我们还将有计划地与国际知名大学建立国际化文献资源共享平台,通过校外访问认证系统、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开放存取(openaccess)、多渠道的信息资源共享方式,实现图书资料、科技信息互通共享,为师生员工提供更加广泛的国际文献资源。

(5)建设高水平文献信息队伍

要根据高校图书馆发展规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着力培养造就一批热爱图书馆事业、热心为读者服务、掌握现代传播技术的专业队伍,形成有利于激发图书馆队伍富有生机活力的体制。图书馆馆员作为知识和信息的传播者、信息的加工者,提倡馆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读者提供全方位、多渠道、快捷的文献信息服务。要引导馆员把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追求与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实现互动发展和双赢。

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提供高质量的读者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图书馆所有工作都要以读者为中心。图书馆流通、阅览服务要以为读者提供高质量服务为标准;图书馆的信息咨询服务要以为读者教学、科研提供深层次文献分析成果为己任;图书馆的网络和技术要为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和图书馆业务的正常开展提供可靠的保证。通过改革创新,不断用新的观念、新的措施和新的方法树立全新的服务理念、建立全新的管理机制、实行全新的运行模式,使管理系统的总体功能得到不断优化,始终保持最佳状态和最高效率,从而满足高校师生教学、科研的需要。

(6)建设大学图书馆系统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图书馆建设,落实到各个环节,使图书馆发展与建设更加符合时代的新要求,适应xx大学建设一流大学的需要。根据xx大学学科结构和各学院特点,建立适应xx大学发展的图书馆系统十分必要。在学科群体优势明显、文献信息资源丰富的学院,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总馆为主、分馆为辅的图书馆体系,做到贴近学科、走近读者,突出特色,使图书馆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吸引力、感染力。把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文献信息和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创造读者满意的服务方式,提供读者需要的文献信息资源,使图书馆发展与建设过程成为不断提高读者科学文化水平、增强创新力的过程。

(7)建设具有文化特色的图书馆环境

第5篇:调研报告书范文

关键词:东莞 图书馆 发展 报告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建设规划和发展战略,为东莞“十二五”文化名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和发展动力。在文化名城建设进程中,图书馆事业的强势发展,不仅是文化名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会有效地促进和推动文化领域的发展。通过对东莞图书馆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分析,以明确发展目标和方向,进一步提高东莞图书馆发展水平,这样必将迎来丰硕的文化名城建设成果。

东莞市是广东省珠三角地区的新兴发达城市,经济实力雄厚,文化发展迅速。市政府先期的“图书馆之城”发展战略和目前正在进行的文化名城建设,有力地推动了东莞图书馆事业的长足发展。

1 政府重视,领导关心是图书馆发展的动力

东莞市政府高度重视东莞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早在2004年到2006年先后出台了几项图书馆之城建设的文件,给予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证、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从而使东莞图书馆事业,特别是城市图书馆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从2011年开始实施的文化名城战略,必将进一步加强和促进东莞各类型图书馆的发展。

2 城市图书馆可持续发展方兴未艾

过去的几年,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努力工作稳步发展初步建成了以东莞图书馆为龙头的东莞地区图书馆集群图书馆网络体系。

2.1 东莞图书馆发展迅速,引领城市图书馆发展新潮流

2005年9月28日耸立在东莞文化中心广场的东莞图书馆新馆正式开馆,开创了东莞市图书馆发展新篇,把城市图书馆的发展引入了高速发展的机遇期。经过几年的努力,特别是2011年4月有国内图书馆界精英参加的东莞学习中心的启动仪式在业界引起了轰动效应,影响深远。东莞更是成为由文化部、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2012年中国图书馆年会――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中国图书馆展览会的承办城市,2012年11月21日-24日在东莞举办的盛会首次引入城市承办制,给东莞图书馆发展带来了难得的良机和发展机遇,大大地提高了东莞图书馆的影响和品牌,推动了东莞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工作和长足发展,现在东莞城市图书馆已形成了以东莞图书馆为中心馆,24个镇(区)分馆,8个村(街区),4个企业(学校)分馆共计36个分馆组成的图书馆集群网络体系。

可以说东莞图书馆经过几年的迅速发展,取得骄人业绩,走在城市图书馆的前列,通过珠三角地区城市图书馆基本情况一览表可以看出在办馆条件和内涵建设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2 镇(区)图书馆发展提速,促进文化名镇建设

在镇(区)图书馆建设中很多镇(区)都建立了规模不等的图书馆,现有的24个镇(区)图书馆初步形成了以东莞图书馆为中心的东莞地区图书馆集群网络体系。

从表二可以看出虎门图书馆、长安图书馆规模较大,文献资源丰厚,在文化名镇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必须承认东莞镇(区)图书馆建设发展不平衡,与先进地区的镇(区)图书馆建设存在一定差距,更值得关注的是东莞36个镇(区)中只有24个镇(区)图书馆,尚有12个镇(区)还没有图书馆,这与我市正在进行的文化名镇建设极不相称,有待提速加快镇(区)图书馆的建设,争取“十二五”时期镇(区)图书馆全覆盖。

2.3 村(社区)图书馆发展和管理有待完善

村(社区)图书馆在东莞图书馆集群网络体系中只有8个图书馆,这与镇(区)都有图书馆、村村都有图书馆的要求相距甚远。在我们日常进行的高校图书馆社会化调研中,我们欣喜地发现,大多数城边村和社区都有一个规模不等的图书馆(室),只是管理不够规范,服务不够周全,经过一番努力和专业培训,完全可以纳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不断健全、不断规范,发挥其在活跃村(社区)文化生活中的作用。

城市图书馆建设中的图书馆之城建设是东莞文化名城和文化名镇的先导,为深入城市文化发展开创了创新之路,我们要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文化成果,发展东莞图书馆事业,促进文化名城(镇)建设。

3 大学图书馆平稳有序发展,科学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东莞文化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东莞现已有六所高校,在教育主管部门的严格管理和要求下,以及一系列的评估工作标准的要求下,作为办学条件重要组成部分的图书馆得到迅猛发展的良好契机,标准化建设成效显著。

3.1 东莞大学图书馆稳步发展

东莞市政府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给予东莞地区现有的六所大学提供政策性扶持、经济上支持,从而给辖区的大学宽裕的发展环境,各大学越办越好,平稳有序持续发展,给东莞带来了生机活力,提供了大批的高素质人才,为东莞的经济腾飞、文化发展提供后备力量和人才保证。各高校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图书馆的稳步发展,除了新建的创新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正在建设图书馆,其它五所院校图书馆已具规模,现代化程度和图书文献资源都能很好地满足教学改革和读者借阅需求。

3.2 以评促进,图书馆不断完善发展

根据教育部和教育厅等主管上级部门的要求,近几年每所院校都分别进行了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专升本等一系列评估。图书馆建设是基本办学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明确、标准清晰。图书馆在迎评工作中,努力加强现代化建设,文献资源建设和队伍建设,使图书馆得以长足发展。表三显示每所图书馆大都具有2万平方米以上的馆舍,文献资源丰富,纸质图书大都达到百万册,电子资源也都在百万件左右,不仅取得可喜的进步,而且上规模上档次。切切实实取得了以评促进、不断发展的积极作用。以我院为例,2009年通过省教育厅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评估,2010年通过教育部专升本评估,两年跨上两个新台阶,取得跨越式发展,图书馆也随之强势发展,不断完善和提高。现正在信心满怀地准备学士学位授予权评审,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3.3 文献资源日益丰富,科学管理日臻成熟

高校图书馆和城市图书馆相比,最大的特点是现代化水平高,文献资源丰富。现代化建设是科学管理的保证,文献资源是读者服务的基础。高校图书馆基础建设雄厚、办馆条件好,使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图书馆在科学规范的轨道上不断前行,为进一步实现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高校图书馆是所在城市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推动城市图书馆的发展,促进城市文化繁荣发展,而且在高校图书馆社会化进程中,充分发挥文献资源优势,为地方文化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晓楠.云计算时代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J].价值工程,2011(06).

第6篇:调研报告书范文

干部驻村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加强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迫切需要。同时同步小康成了贫困地区的一个重要主题。对贫困村派驻干部驻村帮扶,开展“走访帮促”,也是当前“美丽乡村”建设的迫切需要及要求。2021年5月10日,受县委组织部和县大数据发展局党组的安排和指示,我被派驻东门镇平洛村担任第一书记与单位全脱钩,落实开展驻村工作。

一、平洛村基本情况

平洛村是2019年脱贫摘帽村,位于罗城县东门镇南部,距离镇政府驻地4公里,总面积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388亩,人均1.52亩。全村辖10个自然屯,目前全村有766户3381人,原建档立卡贫困户296户1276人,现有边缘户3户10人,监测户4户16人,全村群众主要收入来源是务工、种养等。

二、发展优势

1.地理位置。距离县城比较近,过境高速公路横穿平洛村的孔家、黄家、张家三个自然屯,交通比较方便,为发展集体经济和村民就近就地就业、在家创业提供了便利条件。

2.村两委班子中青结合,凝聚力强,有战斗力。村两委班子共6人,有多年农村工作经验的老干部,已有刚换届进入班子的年轻人,村委运转有序,工作机制健全,工作职责明确,党组织活动正常,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党的方针政策能够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

3.基础设施基本完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近年来在东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项工程在平洛村境内得以实施,同时村村通、农电改造等民生工程的推进,村民生活及出行环境较以往有了较大的变化。

三、存在问题

1.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党员年纪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全村69名党员中,1980年以后出生的只有22人,且大部分都在外务工;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的20人,占党员总数29%,初中的占36%。党组织队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不够,流动党员没有得到有效管理,个别党员组织观念淡薄,大局意识、纪律意识不强;村部无党员活动室,未能建立定期的党员活动;村两委班子主要精力集中在项目申报、乡村风貌提升等具体事务上,对组织建设重视程度不够,联系走访群众特别是青年党员、困难党员不够,党员的先进性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地体现和发挥。

2.村集体基础薄弱,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群众致富门路较少。全村主要收入以种养、务工为主,绝大多数农民致富心切,但由于缺乏资金和没有技术特长,年复一年地在小农经济这个模式中循环运行。许多有头脑的年轻人不愿在村里干事,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尽管就业困难,也不愿留在村里,致使村级经济发展缺乏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四、立足平洛村村情,根据选派工作要求,计划在今年后,以加强组织建设为基础,从促进村级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维护和谐稳定几个方面,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结合两个中心一个平台的建设,扎实推进农村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工作,着力提高党支部建设水平。进一步规范村两委工作制度,开好民主生活会、两委联席会,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增强村两委班子和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推进村务公开,认真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和有关村务公开制度,创造条件让村民积极参与村级事务,做好村干包片、定期走访等制度,主动服务群众发展;进一步加强青年工作,摸清青年村民在家就业创业、在外学习工作、外出经商打工情况,运用现代通讯工具建立联系方式,充分发挥其联系、团结青年,储备、锻炼青年干部,协助党组织开展工作的作用,加大在青年村民中发展党员的力度。

2.积极发展村内经济。充分发挥平洛村区位优势,发展集体经济,帮助村民致富。利用区域交通便利优势,积极引导农民从事蔬菜、橘子果树、葡萄等种植行业,培育树苗种植,大力发展肉牛养殖等,帮助他们尽快发展起来。

3.改善民生。扎实做好各项民生工程实施工作,全面完成新农保、新农合参保任务,合理评定低保户;针对平洛村区域东西片发展不均衡这一情况,努力寻求上级支持,多方筹集资金,投入到黄家、三家辽、高浪、洛满、水埠屯等自然屯基础设施的建设中;认真组织实施村庄整治工作,健全各居民点公共活动场所和基础设施,加强绿化和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不断改善村庄居住环境;关心关注村内留守老人、妇女、儿童,进一步健全联系、帮扶困难党员群众机制。

4.积极维护和谐稳定。创新、管理,认真排查村内各项矛盾纠纷和隐患,积极做好化解工作,特别是要做好土地整治和土地款、宅基地分配引发的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争取把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加强对信访老户、刑满释放人员等重点稳控人群的联系、服务工作,全力维护、和谐稳定。同事还要特别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确保各项指标全面完成。

第7篇:调研报告书范文

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依托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势资源,探索创办五点钟社区童书驿站,为解决儿童课外生存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进而推进全民阅读活动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实践经验。假期中,我与父母深入部分社区开展调研,形成了这个报告。

一、创办童书驿站背景

(一)放学以后学生缺管

一是学生“脱管”。涪城区城区小学校一般放学时间是下午5点钟,周三下午4点钟放学。乡镇小学校一般放学时间是下午4点20分,周三下午3点钟就放学了。学校执行“一至三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四至六年级要将每天书面家庭作业总量控制在1小时之内”规定,大部分小学生放学后“无所事事”。在剑南批发市场调查中发现,很多经营户由于忙于生计无暇照顾孩子,导致孩子放学后或闲散于闹市间,或蜷在菜摊门店玩手机游戏,或嬉闹于车水马龙中,不仅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还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二是学校“禁管”。根据相关部门的规定,学生放学后不准留校。2009年以来,四川省教育厅、涪城区教体局先后出台了省规范办学行为“二十五条”和区教师行为十条禁令,明令禁止教师“在工作以外的休息时间进行校内(外)教学、辅导或提供其他服务,并获取一定经济利益的活动”行为。调查中,部分学校的老师也表露了他们的无奈。国家规定了放学时间,放学后的教育属于家庭教育,应该由家长自己去解决。让学生留校不仅增加了老师的负担和压力,也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三是家长“难管”。孩子放学早,让不少家长深感无奈。“孩子是减负了,可家里没人监管,孩子是否跟社会闲散人员沾染上不良习气?”这是家长最“提心吊胆的心病”。据调查,全区34584名小学生家庭中,大部分家长要下午六点钟后才能与子女在一起,孩子放学到家长下班这段“真空期”,孩子怎么办?对于双职工家庭来说,这是一道“五点钟难题”。

(二)公共书屋虚位以待

近年来,涪城区抓住“5.12”地震灾后重建和创建西部文化强区的契机,加大文化投入,新建、改建了一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目前已形成了以区图书馆、17个街道(乡镇)综合文化站阅览室、106个农家书屋,46个城市社区书屋,31个场镇和村改居社区书屋等为支撑,常年按要求免费开放的“全民阅读”公共文化服务阵地体系。据统计,新建的涪城区图书馆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馆藏资源总量达17.6万册。乡镇街道文化站图书阅览室平均每个78.33平方米,农家书屋平均每个村30.19平方米,社区书屋平均每个社区29平方米,辖区藏书总量达到78万余册,人均拥有藏书1.2册.其中,社区书屋藏书量平均书籍2800册,未成年书籍830册。

(三)走访破解燃眉之急

2014年1月,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工区街道办迎宾路社区工作人员历时三个月,对辖区居民、商户进行了“地毯式”走访,收集居民的需求、建议。经过梳理,小学生的课外生活状况成了反映最突出的问题。随后,设立社区童书驿站(儿童之家)的想法逐渐成型。经过2个月的紧张筹备,于当年5月10日正式成立,并开始试运行。社区童书驿站的创办受到了学生、家长、学校、社会好评肯定,并迅速在全区推广。

二、童书驿站建设模式

(一)总站分站式

迎宾社区小学生310人,其中流动儿童171人。社区童书驿站总站设在社区办公区内,3000册儿童藏书来自于政府公共文化服务配置的社区书屋和辖区内市图书馆、先锋路小学、农机公司等单位及文化志愿者捐赠。为便利学生就近参加驿站活动,辖区内的石油公司主动提出免费提供150平方米闲置房,建立社区第二童书驿站。

(二)社会共建式

会仙路社区12岁以下儿童有386人,分别就读于邻近的安昌路小学、成绵路小学。为便利小学生放学路上就近及时到驿站读书,通过资源共享、结对共建的方式,与社区共建单位凯德置业、新世界公司等共同创办了凯德儿童守护中心童书吧等5个童书驿站(书吧)。创建了志愿者“家长”常态化管理队伍,制定了长效工作机制。在参与创办童书吧中,新世界公司先后投资60万元,并长期提供黄金铺面200平方米(租金12000元/月);市图书馆派设社区图书管理专员,辅导儿童阅读和指导社区童书驿站管理。联手社区开展“书香暖童心 经典伴成长”儿童走进图书馆悦读体验活动,引导孩子养成好的读书习惯。

(三)移动书吧式

西河路社区中小学生600人左右。从2014年10月起,社区在阳光曼哈顿小区物管中心、邮政储蓄银行服务厅等公共场所都安放了一个大约2米高、1米长承载100-200册图书的社区童书驿站“移动书吧”。驿站在辖区6个小区的“移动书吧”,采取“先后交叉、统一调配、定期调换”的方法,对配备的图书进行部分轮换,解决了书籍更新问题。随时可去、随手可取,成为学生快意享受文化成果的日常画面。

(四)数字拓展式

社区在创办童书驿站中,利用现代传媒手段探索推出了多种阅读文化模式,通过全新互动式阅读、体验式阅读、共享式阅读方式鼓励和吸引儿童和家庭阅读,培育全民阅读的良好氛围。

一是绿网阅览。剑门路西段社区“绿色网吧”免费开放半年以来,不仅方便了学生阅读,孩子们遇到自己感兴趣或需要立即查证的问题时,还可以免费使用绿色网吧进行延伸阅读,扩大知识面;统计显示,涪城区实现了社区青少年绿色上网全覆盖。杨家镇万和村社区绿色网吧配置电脑10台,铁牛街社区等社区绿色网吧电脑配置超过20余台。

二是视听童书。针对低龄学生识字少注意力偏低特点,南塔路社区与瓦尔登森林书吧联办音乐视听童书室,摆脱了纸质童书的局限,使低龄学生在“饱餐”了丰盛有趣的故事大餐中,获得了立体式情境阅读的神奇体验;2014年涪城区实现了“文化资源共享快车”覆盖每个社区、行政村,在全区201个服务点上,小学生可以高速“悦读”更多的电子图书资源和市广播电视台录制的高清在线视听经典童书。

三是扫码童书。在开展“与爸爸妈妈一起读”活动中,涪城区在城区20个公共场所、全区所有乡镇文化站安装了24小时电子童(图)书无限制全免费自助借阅系统。学生家长在社区、小区物管中心、超市等摆放的借阅机,只要拿出手机、平板电脑等手持移动终端设备扫一扫,就可免费把喜爱的电子童书下载到自己的手机、平板电脑里,随时随地自由阅读。600种童书藏书量和每天1本新增童书免费下载,让每个家庭都有一个童书馆。

三、童书驿站管理模式

(一)驿站常任陪读员

社区童书驿站管理实行定人定岗,保证书屋有人管、能开放。如迎宾路社区每天延迟一小时下班,社区干部充当驿站管理员,社区志愿者郑文荣常任陪读员,免费为少年儿童提供读书辅导;西河路社区规定“移动书吧”所在小区由物管员专职管理,业主委员会推荐小学高年级以上学生担任驿站兼职管理员和召集人;会仙路社区新世界商场童书吧,通过岗位表,安排服务人员轮流到书吧值守,保证了驿站天天有人管、天天能开放。

(二)乡贤书迷导读组

丰谷镇第三社区童书驿站成立了诗词朗诵导读组,邀请70多岁退休干部郭开聪等乡贤为驿站学生讲解古镇人文历史,举办古镇诗酒诵读赛。邀请退休老师到驿站为学生免费教授书法,书写丰谷古镇古诗;新皂镇清凉寺的退伍军人田奎、赵家花园的黄坤勇和玉皇镇新堰村的罗彦通,平时就喜欢藏书、读书,报名当上驿站的志愿导读管理员后,组织学生开展“书中寻宝”等趣味读书活动,参加市、区征文比赛并获奖。

(三)银发党员辅读队

青义镇兴龙村(居)夕阳红党小组组长,71岁老党员蒋秀华向党支部送上“请战书”立下“军令状”,成立老党员辅读队“抢占”书屋创建社区童书驿站,15名老党员义务轮流值班,确保书屋天天免费开放。服务中老党员们发现“商机”,一杯茶,一元钱,不仅能使群众读书看报“坐下来”,而且书屋更新也有了“专项资金”。在童书驿站管理中,老党员通过每月的“说古论今爱党爱国读书日”讲身边故事,培养孩子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大小学生共读社

西南科大、四川文化学院等大学生志愿者轮流到三里社区等社区童书驿站,通过大小学生结对子方式,开展“共读一本经典”活动,培育同学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共读社还设立书法、主持、表演、绘画等兴趣小组,读书后开展手工、科普、游戏等活动。

(五)志愿学者品读会

铁牛街社区童书驿站和一元爱心协会联合开办少儿国学品读会,每周免费为孩子们传授中华礼仪、诵读中华经典,推荐经典篇目,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品读会教师均来自于招募的文化志愿者和学者;迎宾路社区辖区内的新世纪农村电影院线公司每月为孩子们放映2场励志、名著影片,引导孩子们“爱读书、善读书、读好书”。

四、童书驿站创办的思考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从体制机制的完善、社会参与度的提升、服务效能的提高等方面来进行全方位建设。五点钟社区童书驿站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新方法、新机制,使学生和家长在参与和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时,达到了“就地就近就便、随意随便随心、互联互通互动、称心称意称赞”。

(一)社会化激活社区文化资源与创造力

“童书驿站的创办,为探索多个主体、多方参与的社区文化活动阵地管理社会化和公共文化服务常态化免费开放,提供了管理服务模式”。涪城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舒树东介绍,近年来,涪城区围绕群众文化需求,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运作、市民参与、机制灵活、政策激励”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如在创新公共等候区的“候文化”服务中,将文化阵地拓展到银行、小区、电影院、医院、餐饮店等公共空间流动群体等候区,建立了“候文化读书吧”。

探索建立新的文化投入模式,由区财政按实际支付金额的20%给予补贴,场所单位支付80%。区统筹对候文化读书吧图书、杂志的订购,负责书刊定期流转更新。场所单位出场地、出人员、负责日常管理,解决了社区书屋与读者的距离感问题,使全民阅读有资金、有场地、有人管、有人用、有实效、有特点。

(二)便利化构建放学路上安全“悦读”书圈

“从学校到驿站,只有一步之遥,很方便!”赵小涛说,在张雪花眼中社区童书驿站则是放学后的“安全岛”。小涛是西山路小学2年级学生,母亲张雪花是一家干杂铺的销售员。社区童书驿站设在学校通往店铺路上,小涛每天放学后都先到驿站读书,6点后再回到店铺和下班的妈妈一起回家。

创办社区童书驿站,关键是营造放学路上便捷、安全的“悦读”环境。构建以社区书屋童书驿站为主体,小区物管中心童书吧为基础,共驻共建单位童书吧为基础,兼容区域内共驻共建单位童书吧和市区属文化资源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形成错位互补的“童书悦读圈”。既就近满足了社区学生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又实现了学校、社区、家庭对未成年人教育的无缝对接。

(三)数字化保障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权益

绵阳市图书馆馆长冯小平认为,“创办社区童书驿站,尤为注重数字化手段的运用。”

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第十七条里,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成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趋势。随着数字化的普及,文化与科技融合是未来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方向。涪城区通过社区24小时电子童(图)书自助借阅系统全覆盖,实现了100%的儿童免费享用和拥有一个童书馆不是梦,同时做到了城镇乡村、户籍人口外地人和穷者富者均等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四)普惠化滋润民心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第8篇:调研报告书范文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党上下正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十七大报告对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探索作了全面的总结、提炼,鲜明地回答了旗帜问题、道路问题、奋斗目标问题,系统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并完成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要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个系列重大理论问题的精确概括,使我们党和国家经过几十年的艰苦探索后第一次形成了一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同时也对21世纪中期尤其是本世纪头20年我们党和国家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发展路径作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是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纲领。深刻领会十七大报告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对于推动学校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近几年来所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之一,也是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进程中做出的又一重大战略抉择。十七大报告对这一时代命题又做了重申和强调。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和谐社会,没有和谐社会就难以实现科学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讲,构建和谐社会就是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认真研究构建和谐社会特别是结合高校实际研究和谐师大建设问题,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构建和谐校园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大学孜孜以求的理想。##师范大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富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学校构建和谐校园的一笔宝贵财富。但学校地处西部贫困地区,自然条件严酷,办学经费短缺,这既使得学校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的困难,也更使得学校构建和谐校园的愿望和需要更加迫切。

下面,我着重就从和谐校园的理念、定位、目标、进程四个方面谈谈对建设和谐师大的思考和体悟。

一、着力培育现代大学和谐校园理念

现代大学是当今社会组织构架中一种十分活跃、对社会发展影响力巨大,备受社会和公众关注的,既具有其它社会组织共性的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基本构成要素,但又是比较特殊的社会组织群体。是整个社会组织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是总目标、是大框架,何以实现这一目标和要求,必须从各个局部做起,有了和谐社区、和谐校园、和谐军营、和谐企业乃至和谐农村,才能够总体上形成和谐的社会。从这个总体与局部的关系上讲,和谐校园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一)提炼好和谐校园的基本内涵

从宏观上讲,和谐校园是指学校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态势。从微观上讲,它是指学校在学科结构、办学效益、办学规模、发展速度、办学关系等办学重要要素上的协调同步、和谐发展。

因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所以,和谐校园的建设是一个历史过程,是一种追求,没有终结。我们所要做的一切,就是在现实和可能性中尽最大努力去寻求学校的和谐和完美。

积极推进大学和谐校园建设,促进大学和谐发展是所有高校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也是需要高校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去抓的一件大事。概括而言,为什么要建设和谐校园?建设和谐校园的必要性集中体现在以下三点:

其一,它是高校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落实第十五次全国、全省高校党建会提出的“构建和谐校园”任务的具体体现。

其二,它是和谐社会总体框架对高等学校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科学发展的目标和结果。

其三,它是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快速、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高校改革发展中必须提上工作议程的重大任务。

(二)把握好和谐校园建设的基本出发点

如何才能扎实有效地推进和谐校园的建设进程,首先在指导思想上要把握好三个基本出发点。

其一,学校工作千头万绪,涉及面十分广泛,但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努力的目标,就是能够形成一个和谐发展的和谐校园。这应当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所以说,和谐校园是大学的理想追求。

其二,在和谐校园建设中,一切要依靠师生,一切是为了师生。广大师生既是和谐校园建设的主体,也是和谐校园建设成果的享有者,同时,促进师生全面发展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目的所在。一句话,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校园就是为广大师生而建设。所以说,以师生为本是和谐校园的根本。

其三,和谐校园从本质上讲也是一种文化建设,贯穿其中的必然是长期凝练而形成的大学精神并始终用这种精神去教育师生、引导师生、鼓舞师生,使校园真正成为全体师生员工乐在其中的精神家园,引导师生员工真正做到与学校同呼吸、共命运、齐发展。所以说,大学精神是和谐校园的灵魂。

(三)创造好和谐校园的形成条件

和谐校园的建设涉及方方面面,关系每个师生员工,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宏大系统工程,特别对##师范大学这样的学校而言,面临的困难很多,任务很重,是一个任重道远的重大命题。如何有效地推进和谐校园的建设,我觉得以下四个因素至关重要。

其一,要准确把握校情。首先对校情有一个客观、准确的把握,找准自己的历史发展方位;其次,在顶层设计上要把握好和谐校园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方向、目标设计、重要规划、制度安排等重大问题;再次,要有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努力克服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困难。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和谐校园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长期努力的思想准备。

其二,必须以科学发展为前提,以条件为保障。和谐校园与和谐发展是同步的,更好更快地促进学校发展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前提条件,这样才能为建设和谐校园提供必要的资金、条件。否则,建设

和谐校园就成为一句空话。所以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文秘站:坚持更好更快发展这一主旋律。

其三,要有科学的顶层设计和严密的实施规划。首先,要认真谋划、科学设计;其次,要把和谐理念贯穿建设的始终,要以制度为保障;再次,要有一个长远规划和明确务实的操作方案,分年度列出重点建设的任务。

其四,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和工作组织体系。加强领导,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扎扎实实一步一步推进。以上四个条件在推进和谐校园建设进程中是缺一不可的。

二、准确把握现代大学和谐关系基本定位

和谐是一种理念,一种状态,同样也是一种关系。和谐校园建设过程中最主要,也是最难做的就是和谐关系的构建。因此,确定和谐校园的建设目标,首先需要对和谐校园建设中涉及的学校各种关系有一个清晰的基本定位。我从学校现状分析,勾勒出这样九种和谐关系的建立。

1、建立一种领导集体及其成员团结坚强、协调配合、创新务实、积极进取的良好形象和领导关系;

2、建立一种内外办学资源通畅一体,内外办学关系紧密良好、互利双赢,内外办学氛围不断优化的办学环境关系;

3、建立一种教学、科研相互支撑共同发展,文理学科共同繁荣,教师教育与非师范教育结构比例更趋合理的教学科研关系和学科专业结构关系;

4、建立一种管理工作、业务工作相互尊重,相互配合,运行有序的管理和业务关系;

5、建立一种资源配置合理、组织结构要素和谐、办学软硬条件互为匹配的校内办学资源和结构关系;

6、建立一种干群关系融洽、离退职工和在职职工相互理解、师生和睦相处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人际关系;

7、建立一种德育为先、尊师重教、教书育人、鼓励创新,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人文氛围和育人关系;

8、建立一种各民族师生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的和谐民族关系。因为我校是一个多民族学生共存的高校;

9、建立一种中共和各派以及各派之间良好的政治互信和友好合作关系。

以上九个方面,既是建设和谐校园必须处理好的九个基本关系,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主要任务。

三、科学设计现代大学和谐校园总体目标

按照和谐社会的总体框架设计,在高等学校建设和谐校园的总体目标就是在主要任务明确的基础上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可以把它设计为:

“办学坚持民主、依法;制度设计体现公平正义;内外一体和睦共处;师生之间诚实友爱;运行有序生活安定,充满活力和谐发展”。我想这既是大学的理想追求,也是广大师生企盼的愿景。

具体的含义是:

1、办学坚持民主依法。它的基本含义是民主办学、依法依章办学。它的基本要求是民主办学要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校得到切实落实;

2、制度设计体现公平正义。它要求学校在内部制度建立、政策制定、利益分配、关系协调上要充分彰显公平、公正、公开以体现正义;这样才可能使得学校内部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妥善协调、各种矛盾得到正确处理;

3、师生之间诚实友爱。它要求广大师生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4、内外一体和睦共处。它意味着我们在努力营造内部氛围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办学外部环境的营造,与社会各方友好关系的建立,为办学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有形、无形的资源;

5、运行有序生活安定。运行有序是要求学校组织机制健全,管理规范,秩序良好,办学讲规律、治校讲方略、运行讲规则、工作讲效率,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损害学校及广大师生的利益;生活安定则要求学校把广大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环境良好、安居乐业、保持安定团结作为治理校园的最基本问题来抓,并正确处理好发展与师生员工生活条件、待遇改善之间的关系;

6、充满活力和谐发展。充满活力是要求一切利于学校发展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和谐发展则要求我们在发展进程中,要始终强调坚持教育创新,提升发展质量,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要讲规模、结构、效益、速度的同步协调;要正确处理好教学科研、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结构调整、空间拓展等事关学校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四、积极推进现代大学和谐校园建设进程

和谐校园的建设确实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基本任务已经确定,总体目标已经明确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我们要找准完成任务和实现目标的途径,坚持不懈的去努力和奋斗。总体而言,实现和谐校园的途径,我把它概括为五点,即:和谐理念的坚持;和谐精神的支撑;和谐氛围的营造;和谐政策的设计;和谐文化的创建。

(一)坚持和谐发展的理念,完成既定发展任务

通过多年的办学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完成我们这样一所大学的历史使命,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下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理念:那就是要坚持以求质量、抓特色为核心价值追求;以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为关键突破口;以强化管理为根本保障;以增强核心竞争力为主攻目标,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根本任务,真正建立一种办学结构、质量、规模、效益、速度协调同步,健康持续的发展关系。

同时,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我们业已形成的“十一五”发展规划,在“十一五”期间的后三年,要举全校之力,在坚持综合性、国际化、有特色的战略目标的框架下,努力完成“改革教师教育,优化学科结构,构筑人才高地,拓展办学空间”这四项重大任务。其中,要把“注重发展质量,着力提升发展质量”的质量理念始终贯穿在完成这四项任务的过程之中。从而为建设和谐校园奠定坚实的理念和实践基础。

(二)弘扬和倡导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精神支撑

1、大力弘扬“以人为本、追求真理”为核心内容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2、大力弘扬以“公正、公平”为核心内容的正义精神。可以说,正义精神是构建和谐校园首要的伦理精神;其中,公正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前提,公平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尺度;

3、要倡导以“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为核心内容的宽容精神,这也是建设和谐校园不可或缺的伦理精神,特别对人才密集的高校来讲是尤为重要。

4、大力弘扬以“爱国进步、诚信质朴、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为核心内容的师大精神和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为核心内容的甘肃精神。这两种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把这两种精神结合起来,可以概括为“艰苦奋斗、不甘落后;执着坚韧、锲而不舍;艰朴友善、诚实守信;包容创新、团结奋进”这样四句话。从而为建设和谐校园提供非常需要的精神和思想基础。这也是我们学校整个事业在困难的情况下不断取得进步的不竭的精神动力。

(三)努力营造和谐校园建设的氛围和条件

1、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的条件和政策氛围;

2、营造良好的有利于高层次人才队伍稳定和提高的条件和制度保障;

3、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育人氛围和条件;

4、营造良好的新老校区功能互补、协调一致的办学空间,提升师生生活空间质量;

5、营造良好的校银、校企、校地合作环境和各级政府对学校关注支持的氛围;从而为和谐校园的建设奠定良好的内外环境。

(四)积极创新有利于和谐校园建设的组织、制度、管理和政策

1、不断充实、完善现代大学制度;

2、进一步深化改革以高层次人才引进、稳定、提高;教师岗位聘任;职称晋升条件的把握和业绩考量的科学标准的制定;分配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人事制度;

3、努力做好以重新核定管理干部定编设岗;完善管理机构、教学科研机构的设置和以加大管理干部交流轮岗为主要内容的第三轮机构改革和干部聘任工作;

4、强化以提升教学科研质量、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教学、科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从而为和谐校园的建设奠定较为扎实的干部和体制机制保障。

(五)全力打造和谐校园必需的校园文化

1、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导向,始终突出校园文化育人的引领示范功能;

2、打造文化活动品牌,不断推出校园文化建设的标志性成果;

3、创新文化载体,发掘和丰富校园文化资源,拓展文化阵地和平台;

第9篇:调研报告书范文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是推动我县环保系统进一步思想解放、改进工作作风和创新工作机制的重要举措,也是进一步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为正确把握环境保护工作与落实科学发展观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把科学发展观理念贯穿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始终,切实在工作实践中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指导和推进我局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一、本人观点

在调研中,我了解到,近年来我县环保工作措施有力,成效明显,主要表现在:

一是领导重视,宣传到位,促进公众参与保护环境。

每年“六五”世界环保日期间,县政府分管领导都要作重要的电视讲话,号召公众参与保护环境。我局采取多种形式在乡镇、学校、厂矿集中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号召学法用法,通过开展群众咨询服务、环保知识讲座等,使环境保护宣传教育面逐年得到扩大,公众参与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初步形成。

二是抓责任落实,企业由“被动治理”为“积极治理”的环境保护意识的转变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高度重视环境管理,思想意识由以往的只重视经济效益向经济环保并重转变,一些企业主由以往一问三不知的环保“门外汉”逐步成为行业污染治理方面的行家里手,通过完善治污设施、生产技术改进、资源综合利用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逐步取得“减污增效”的实际效果。在治污设施提标升级改造中不再是以往的“被动治理、消极观望”,而是积极寻方案、找技术、舍得投入,“重企业经济效益、轻环保社会效益”的老观念有了重大转变。

三是抓源头管理,促进环保工作制度落实。

在招商引资工作中,职能部门积极配合,按照环保准入政策,提高准入门槛,认真开展环保专项整治,对重点企业采取连续跟踪检查,对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加大监察力度,查处了一批违法排污企业,切实做到环保审批“关口前移”,促进了“三同时”制度的落实。

四是抓环境执法,企业“软件硬件升级”发展的内部环境有了较大转变

结合环保专项行动工作的开展,加大现场检查和执法力度,企业生产过程中“跑冒滴漏”,现场环境“脏乱差“的现场已不多见,在完善污染治理设施的同时,厂容厂貌也得到长足的提升,雨污分流等细节显示出企业在污染防治硬件方面有了较大转变,制度标语上墙,台帐资料完整、专人定岗定位等措施也显示了企业在管理软件方面有了较大提升,企业内部生产环境较以往有了较大转变。

五是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保护区生态建设

生态经济强调生态资本在经济建设中的投入效益,强调生态建设和生态利用并重。生态环境既是经济活动的载体又是生产要素,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也是发展生产力。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加快生态建设步伐构建生态**的目标要求,配合有关部门切实推进生态示范区的建设。大力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为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通过我们的努力,我县在保护环境,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突出问题,区域环境质量得到了较大改善。

二、存在的问题

调研中我深切感受到我局的环保执法环境进一步优化,绝大多数企业的环保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强,群众对环保工作的满意度逐步提升。这些进步与我们近年来所做的大量扎实细致的工作是分不开的。但在肯定监管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到环境监管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与不足,亟需在今后工作中着力解决:

(一)、工作成效与当前严竣的环保形势尚有差距。

(二)、业务能力有待加强,服务水平还待提高。

三、建议

1、继续多形式、多渠道开展环境法制宣传教育,结合普法教育,融入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内容,推进公众参与保护环境。

2、切实抓好老污染源治理,继续抓好重点污染源排查整治工作,加大对企业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整治力度,确保达标排放,防止污染反弹。

3、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确保饮用水源地不受污染。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