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本土化管理论文范文

本土化管理论文精选(九篇)

本土化管理论文

第1篇:本土化管理论文范文

一、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的主要内容

20世纪末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是一种将母公司“搬”到东道国,根据东道国特定的经营环境,对公司拥有的有限资源在世界各国进行不同的优化配置,以获取最佳利益的全新战略,其主要内容有:

1.营销本土化

所谓营销本土化,是指跨国企业以东道国的市场需求为战略基点,进行一系列的产品推广、价格制定、渠道扩展及广告促销活动。其目的和宗旨是满足本地顾客需求,培养顾客忠诚度。跨国公司跨国经营的过程也是一个满足跨国文化顾客需求的过程。文化始终是跨国公司进入一个新市场时最难以捉摸的问题。尤其是在市场、销售、人力资源等领域,传统文化与习惯的影响根深蒂固。因此,充分调查和研究本地消费者的特点,并根据这种需求推出对应的产品,制定符合当地购买力的价格,同时根据当地文化风格和消费者偏好进行促销和宣传,是对跨国经营销的最基本要求。

2.品牌本土化

跨国公司在充分理解本土文化特征、消费心理和情感需求的基础上,以保持强势国际品牌形象的原有特色为前提,把洋品牌做“土”,采取亲情营销,以克服消费文化的隔阂,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赢得消费者的认可。“最本土的就是最国际的”,同时,“最国际的一定也可成为最本土的”,以本土形象、本土文字、本土活动为依托成为跨国公司品牌塑造的有力手段。

3.人员本土化

企业的跨国经营,实质上是一种跨文化经营,它体现在企业必须能够引导、协调和组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念的多元员工,使多元的人在企业内部能够聚合成一种创造价值的力量。这种跨国企业内聚力的实现不仅需要有共同的企业文化平台,而且依赖于企业在共同文化平台基础上全面整合内部员工关系。

(1)人才选聘本土化

本土化的经营管理离不开本土化员工,跨国企业经营的第一步是在当地的人才市场上选拔一批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企业从员工的招聘阶段始就对他们进行企业文化的灌输与移植,不仅让他们了解企业的基本业务和流程,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体会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2)本土员工的培训

企业在当地选拔员工后,要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对这些新员工进行培训。培训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业务能力培训,使员工熟悉企业的基本业务与组织机构,组织规章制度;另一方面是企业文化培训。

(3)本土员工的管理

跨国公司对本土员工管理的核心是人员跨文化管理。不同文化熏陶下的员工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倾向,也有着差异化的利益追求和从业目标。因此,无论是在组织文化、晋升机制、奖惩机制还是在人事安排方面,企业都应该充分考虑到当地员工的感受和需求。

人才本土化战略的实施首先有助于减少因文化差异所造成的经营管理上的矛盾和低效率;其次,利用当地相对低廉的人力资源,有利于降低人工成本;再次,人才本土化增强了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信任感,不仅提高了企业的国际化形象,而且有助于保持经营管理人员的相对稳定。

4.采购和生产本土化

当跨国企业在当地市场打开一定的空间,产品已被当地顾客所接受,想进一步拓展市场份额,加大供给时,比较可行的一种策略就是实现采购和生产本土化。

所谓采购本土化主要是指跨国企业在当地生产产品所需的原料要尽可能从当地合格的供应商那里采购,而不是来自进口。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利给当地的消费者,另一方面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在当地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所谓生产本土化主要是指租用东道国的土地,雇佣东道国的劳动力,建设厂房进行生产和制造。生产本土化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降低成本,增加销量,以扩大产品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有利于企业快速有针对地开发,生产和推出相关的产品,满足市场需求。跨国企业实施生产本土化策略,不仅需要租用东道国的土地,雇佣东道国劳动力,而且还必须向本地政府缴纳税金。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为东道国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投资方和东道国双重利益的“双赢型”经营方案。

5.技术研发本土化

随着技术密集型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不断升温,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研究开发中心已成为引人注目的新亮点。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竞争的加剧,引发了研发本土化的竞争,为了巩固其市场领导者的地位,跨国公司把研发活动定位于满足中国市场的特定需求,从而实现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研发中心是企业的核心部分,将企业核心本土化,有针对性地开发技术产品,无疑是在为它们大规模地进军本地市场研制强有力的进攻武器。

6.利益本土化

所谓利益本土化就是跨国公司着眼于本地市场在自身战略全局中的长远利益和强势地位。以一种超国界的心态和经营理念将东道国的长远发展和企业的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不仅从事有利于企业自身的经营活动,也积极担当当地社会责任;不仅强调自身利润的实现,还应关注当地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不仅全力解决自身事务,而且协助当地政府处理社会事务,不仅考虑企业的利润率,还愈加重视企业利益针对当地的再投资率等等。这是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的高级形式,是一种共同繁荣、长期协作的企业与东道国的战略共同体关系。

二、跨国公司实施本土化战略的原因

1.降低成本

跨国公司实施本土化经营的根本原因是要降低成本,以充分利用其在当地市场生产成本制作成本低的优势。当地采购可以节省运费和关税,可以降低库存。当地雇员可以大大节省工资和补贴的支出。跨国公司实现生产、加工、人才当地化之后,生产及运营成本将远远低于产品在母国的生产后输出及人才外派等跨国运营方式。

2.解决市场准入问题

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不同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跨国公司实行标准化的产品分销起来非常困难而只能根据当地的环境条件选择适应的分销策略。因此,本土化在解决市场准入问题上成绩显著。首先,本土化使产品更具亲和力,使东道国居民心理上更易于接受,有利于产品迅速进入东道国市场;其次,本土化可以使跨国公司取得“国民待遇”,与本土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享受税收及其他更优惠的政策;最后,就跨国企业内部而言,其夕阳技术、过剩资本也有了去向,能在全球经济的链条上享受到增殖的乐趣,而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利用外资以及相对本国而言仍属先进的技术,达到双赢的目的。

3.满足文化环境差异的需求

尽管经济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世界各国消费者的需求的相似性越来越大,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消费需求仍存在着显著差异。同时世界上不同国家的价值观念差异正在变大,人们的种族意识和民族主义正在普遍增强。面对文化环境的差异,跨国公司要想在当地立足,也只有本土化战略才能打通渠道融入当地。

4.进行全球资源的有效配置

本土化意味着企业高度地融入了当地社会,对东道国的资金、技术、人力等资源运用更加得心应手,这样跨国公司便可凭其内部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对各类资源进行再调配,以实现物尽其用,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跨国公司在任何一个地区的本土化战略都是其全球整体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着眼全球、立足当地是进行全球资源有效配置的两个基点,而正是后者使前者不至于成为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

三、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的特点

跨国公司在华企业的本土化突出地表现在管理人员的本土化、产品的本土化、销售渠道的本土化和关系的本土化等四个方面:

1.大量启用具有中国背景的高级管理人员和本地管理人员

跨国公司在华企业的当地化首先是从管理人员本土化开始的。管理人员的本土化包括高级管理人员的本土化和一般管理人员的本土化。管理人员的本土化为跨国公司深人了解中国当地市场的消费文化、消费需求和生活习惯提供了有益的帮助,为公司拓展中国地区的业务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启用本地经理人员拉近了跨国公司与中国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使跨国公司更富当地色彩。在高级管理人员层面,跨国公司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策略是重用华人精英,特别是具有中国背景的海外留学人员。在一般管理人员层面,跨国公司基本实现了本土化。如诺基亚公司在中国拥有员工5000余人,其中本地员工占90%以上,公司管理层从总裁到区域经理都由华人担任。

2.产品贴近中国市场需求和消费偏好

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国市场的需求特点,把握潜在的商业机会,跨国公司不遗余力地推进产品的本土化。如通用汽车公司针对中国市场推出的赛欧家庭轿车。通用与上汽合资的上海通用汽车公司目前拥有别克、赛欧、MPV多用途功能车三个家族系列车。1999年推出的别克轿车以其无可比拟的优势占据国内轿车的高端市场,2001年推出的赛欧品牌则是瞄准了中国汽车市场的空隙和顾客心理,通过产品本土化来抢占逐渐成熟的低端市场。赛欧率先喊出“10万元家庭轿车”的口号,凭借其高端的配置、低廉的价格在投放市场之前就拿到了2万多辆汽车订单。

3.重视中国销售渠道的特殊性

中国的商业体系较为零散,市场运作不够规范,许多跨国公司在进人中国市场之初,忽视了中国销售渠道的特殊性,结果吃了大苦头。惠尔浦公司在中国家电市场遭受的挫折即与此有关,结果不得不作出痛苦的撤资决定。跨国公司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在中国市场,竞争对手最容易发动攻击的是销售渠道,特别是市场终端,谁掌控了销售渠道,谁就能在竞争中胜出。如广州本田没有采用国内惯用的层层分销的“制”方式,而是采用类似于连锁加盟的“授权直销店”的形式,建立销售网络。广州本田建立了以售后服务为中心、以顾客为中心的“四位一体”销售网络,使整车销售、配件供应、售后服务、信息反馈一体化,通过特约销售服务店的形式,实现了全国统一价格、服务标准、推荐方式、专营服务及与客户沟通,从而缩短了企业与顾客的距离,提高了顾客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4.建立与中国政府的良好关系

关系本土化是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的核心。中国社会正处在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关系”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组织资源。关系本土化保障了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战略的成功,并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他们赢得了中国政府和民众的信任。跨国公司通过公关建立与中国政府的良好关系,将洋品牌做成贴近中国消费者的“土”品牌。例如,作为第一个在中国实现整车本土化生产的跨国公司,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在中国的合资生产,就充分地与中国政府合作,大打“政府牌”,实施关系本地化的策略,把“桑塔纳”打扮成近乎100%的中国车,此番用意深得中国政府赞赏和民众信任。比大众晚到中国十几年的丰田,也以“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气度,运用世界领先的技术,推出针对中国市场设计开发的本土化合资车。

参考文献:

[1]郭毅.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23):5.

[2]高湘一.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6:37-41.

[3]张新民,张建平.跨国经营理论与战略分析[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52.

[4]赵素洁.跨国公司的本土化战略及其启示[J].企业活力-管理理论,2005,(02):19.

[5]吴先明.跨国公司当地化:动因、特征与影响[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02):6-8.

第2篇:本土化管理论文范文

1.管理会计本土化的概念

管理会计,根植于组织本身,也服务于组织本身。作为嵌入组织型的一种管理工具,管理会计主要利用组织提供的各种信息进行规划、控制、协调、监督组织活动,并随着组织环境的变化而相应调整其功能的一种管理工具。它与生俱来的权变属性,也就决定了管理会计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考虑组织本身的属性,考虑所处的经济环境等内外部因素的变化,这也呼吁着管理会计的本土化发展。本土化,即在学术研究中,情境因素不管作为自变量抑或调节变量都要成为学者们的考虑因素之一。管理会计的本土化研究,就是把情境因素考虑在内,作为自变量或是调节变量进行深层次研究。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中国,进行管理会计的本土化的研究,无疑将会增强全球会计知识的发展。通过结合管理学研究的特征,我们可以将管理会计的本土化研究定义为,在对象的选择方面、问题的确立方面、框架概念的界定方面、研究方法的选取方面等整体形成的体系能够全面深刻地反映在中国这个特定情境下的管理实践问题。即管理会计的本土化可以这样定义:在理论体系构建以及指导实践过程中,引入环境因素,要考虑其根植的具体某个组织的特性,考虑整个环境的变化,考虑我国所面临的整体经济形势,考虑整个经济生命周期,同时发挥心理学、行为学等不同学科之间的理论优势,去探索典范企业的管理会计实践经验的共性,根据已有的理论、已有的实践经验不断地升华、拓展适合具体情境的全新理论体系,进而指导符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化的组织活动。目前,管理会计学术界分成三个流派,即基础派、批判派、咨询派。但无论从属哪个流派,我们只有结合本土化特征,在中国情境下才能对管理会计的发展做出贡献,即我们通过对管理会计本土化的研究不仅要达到“本土化意义”,更要有“经济普世”意义。

2.管理会计研究本土化的迫切性

加强管理会计的本土化研究,是我国管理学说与西方学说共同发展的需要。回顾我国有关的本土化管理研究,学者们取得的成果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从中国传统文化及哲学思想出发,进而建立了具有东方特色的管理理论。例如,水的东方管理学,齐善鸿的道本管理,曾仕强的M理论等。二是基于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的深入剖析,例如陈春花等编写的《领先之道》,苏小和著的《局限:发现中国本土企业的命运》。回顾我国实务界关于管理工具的应用,也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一些企业实行的班组核算、流动资金定额核定法、因素分析法等经济分析,20世纪80年代商品流通企业的“保本保利分析与管理”,也属于管理会计工具范畴。近期的中石油的全面预算管理、中航工业平衡计分卡的应用、中石化以预算为基础的内控制度、中国电信的三级管理会计组织、以成本管控为核心的“邯钢经验”、国华电力的成本作业制度等,这都是在管理会计领域取得的优秀实践成果。从以上成果可以看出,中国本土管理研究、实践应用已硕果累累,但是我们需要清楚,这些硕果仅仅强调了“个性”,即仅从我国实践、我国传统文化出发,没有把“个性”的东西上升到“共性”,并且没有与具体的学科相结合。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的管理思想走向世界,与西方优秀学说并驾齐驱。加强管理会计的本土化研究,是积极应对全球经济衰退的需要。现在,世界经济正处于缓速增长、结构转型、竞争日趋激烈的阶段,全球金融危机的倒逼机制等因素迫使我国经济的发展只有通过转变方式才能积极应对全球局势。我国在崛起过程中,经济要想转型升级,需要强化经济改革和转型升级,促进会计变革,加强管理会计的本土化研究。加强管理会计的本土化研究,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据统计,全国目前有828.7万个企业组织,有96.5万个事业单位,还有数不胜数的小微民间企业,这些组织的日常核算、管理升级、强化效能等都离不开会计的支持。然而,许多小型企业的会计工作,仍只是停留在简单的记账、报账水平上,粗放核算、机械工作,无法为企业创造价值,而加强对管理会计的本土化研究,根据企业自身的组织结构、企业文化,进行管理层面资源优化,通过管理工具的创新,能够很好地促进企事业法人的管理效能、组织效率、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积极应对企事业单位自身生产发展的需要。

3.管理会计研究本土化的可行性

目前,无论从全球经济中心的变化方面,还是从我国特殊的经济发展道路方面,抑或是从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方面,我国都已完全具备进行管理会计本土化研究的可行性条件。从全球来看,随着世界经济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沿岸的欧洲地区,发展到北美地区,然后再逐步向东亚转移,世界级的经济大家、管理学大家和重大的学术研究成果也就随之在地域上发生转移,这已是被全球公认的普遍规律。而管理会计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解释经济现象,解释会计现象。理论的重要性,源于所要解释的经济现象。全球经济放缓的今天,作为崛起的大国,中国要把握经济中心转移的良好契机,进一步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推动经济的深化改革,促进具有本土化的管理会计领域学术成果的创新、实践工具的应用创新,为整个管理学、经济学添砖加瓦。从众多学者的研究热点来看,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俨然成为学者们的讨论重点。我国管理会计的应用和发展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目前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半个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市场经济模式再到今天的电商时代、微商经济时代,管理会计也经历了从经济责任为基础的执行性管理体系到以市场为导向的计划决策性管理体系的变化,再到新形势下,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战略体系的发展新阶段。综合来看,每一次管理会计的变革,管理会计理论的扩充,都离不开我国特有的经济环境。近年来,政府抓紧了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工作,这也为管理会计的本土化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例如,20世纪末,国家经贸委颁布《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管理的规范意见》,要求央企推行“全面预算管理”,这使得管理会计的重心由成本管理转向了预算管理;2013年9月,财政部正式《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该制度从成本核算管理入手,将管理会计理念融入其中,积极探究管理会计在企业的应用,这也标志着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拉开序幕;2014年1月,财政部《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集思广益,在全国范围大力开展整个体系建设工作。2014年11月,财政部正式《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建立与我国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会计体系。在监管部门政策的指引下,进行管理会计的本土化研究,定能顺势而为,取得成果。

二、如何加强管理会计本土化研究

以上我们分析了加强本土化管理会计研究的迫切性和可行性,但如何去加强本土化研究,仍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进行高水平的管理会计本土化研究,必须坚持几个指导思想:(1)要走出“管理”看“管理”,跳出“会计”看“会计”,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但不受原有知识框架的束缚,要摆脱固定模式思维,认真思考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2)管理会计的本土研究需要关注中国情境下的理论和实践的独特之处,以及具体的这些特征对所要研究的现象产生的影响,而并非去证明烙印了中国特色的学说的正确性;(3)管理会计本土化研究的方法并非已有方法的简单翻版,学者在运用研究方法的同时,必须保证计量方法、计量指标在具体情境下的适用性;(4)管理会计本土化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经济转型,管理效能的优化,而非进行跨文化的比较研究;(5)倡导案例研究。对中国情境下的某些现象进行剖析,并加以提炼总结。具体来说,要加强本土化的管理会计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本土化研究需要全方位思维并将其与中国管理会计实践相结合

为有效开展中国本土的管理会计研究,我们在研究中选取的概念、方法必须根植于中国情境,体现本土化的管理特征。整个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要着眼于研究本土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运用全方位思维,即做到全方位思维和本土管理会计实践的融合。由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背景的差异性导致了具体管理工具、思想的多样性,管理会计的本土化探索正是对于多样性、差异性的积极回应,两者的融合则能更好地服务于本土化的研究。这要求学者们要走出“会计思维”看“会计问题”,扎根中国经济改革发展实践,在实务中找出本土化管理会计的真问题,运用心理学、行为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全球思维去认识和解决实践中的会计问题,进而建立一种更为普遍的理论体系,以指导具体实践,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服务,这也将实现学术成果的全球共享和交流学习。例如,财务信息系统的引入和进一步发展就是全方位思维和中国企业实践相结合的完美案例。财务共享自20世纪80年代从美国通用、福特等大型制造业企业集团发展起来,并逐步应用于我国企业运营之中,并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世界一百强企业中,已超过八成企业建立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我国,中国电信、中兴通讯、海尔、华为、联想等企业已经实施财务共享,把财会人员从日常核算、记账报账的烦琐流程中解脱出来,集中关注企业的管理决策层面。

2.本土化研究需根植于企业组织的自身特征

管理会计,作为嵌入组织内部的服务型会计,其本身具有权变性。所谓权变性就是平时说的灵活性。权变学派的权变理论也称“随机应变法”“情境决定论”等。它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劳伦斯和洛希。他们在撰写的《组织与环境》中全面地介绍和解释了组织管理的权变性。他们认为,一个组织的管理过程中,必须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不存在普遍适用的方法,或是最优的方法,要采取适合组织本身的具体措施。而对管理会计的本土化研究,就是要考虑企业的权变特征,根据企业自身的组织结构、企业文化选取最适合的管理方法,在实践中升华管理会计理论体系。这样有助于克服缺乏弹性的内部管理问题,使管理会计的本土化研究更好地创造价值。例如,对于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可以采取“轻资产”的管理模式,将企业的重点放在研发环节;对于采用扁平化组织结构的企业,可以采用“项目经营模式”,以顾客为导向,为顾客创造价值;对于一些证券公司、投资银行的存货管理,可以引入“期权理念”,通过管理工具的创新,促进价值的增值。

3.管理会计本土化研究,需要积极培养管理会计人才

管理大家德鲁克教授曾说,管理学的本质是关于人类的管理,其核心任务就是人之间的相互配合,发挥比较优势,扬长避短,实现最优效益。加强管理会计的本土化研究仍离不开管理会计人才的培育。财政部颁发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争取3~5年内,在全国培养出一批管理会计人才,推动会计变革的整体人才框架的构建。在《指导意见》中,财政部明确提出了对高校、民间组织、培训机构、资格认证组织等的人才培育的要求。高校方面,需要加强对管理会计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师资队伍的建设,与企业积极交流,搭建一个产学研平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平台,积极培育管理会计方面的人才;资格认证方面,会计从业证,会计初级、中级、高级职称评定,注册会计师考试等要适当加入管理会计内容,重整知识体系;民间组织方面,要多与国际组织交流,积极探求其人才培育方式。

三、小结

第3篇:本土化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国土资源;综合监管系统;设计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3-0229-02

近年来,“一张图”工程取得如下成果:一是建立了全国所有县的土地利用现状本底数据库(包括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二是将依法批准的基本农田范围形成全国所有县的基本农田数据库。三是2008、2009年通过多源数据采集,建立了覆盖全国的最新遥感影像数据库。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全国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及年度利用快速变更维护新机制,建成了一批覆盖全国的不同比例尺,区域地质,矿产资源,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等级数据库,全国四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累计近6000TB的海量数据,基本完成了国家、省、市三级国土资源数据中心体系的建设。但目前我国国土资源部各类业务及专题数据分散在各个业务科室独立存储和管理,并没有进行统一的管理,业务数据之间不能进行有效共享和充分利用,不能为相关部门提供辅助决策,也成为推进我国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催化剂。

1 课题意义

为保护国土资源,国家了很多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但如何做到令行禁止,又如何使最基层的数据能真实的反馈到国土资源部,以使国家制定出更有效、更完善的政策,便成了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最迫切解决的问题。

(1)通过“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的建设,将各项审批与各类数据库密切关联,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弄虚作假,同时减少了国土资源管理人员腐败的可能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日常审批和管理数据通过综合监管平台实时入库,按设定的更新机制及时更新。

(2)“一张图”核心数据库,能够保证数据的唯一性、实时性、准确性,以此作为调查评价、监测工作和数据分析的基础,来调查、分析结果正确性。通过“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对国土资源数量、质量、分布、潜力及开发利用状况等数据进行分析,能够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提供调控资源供应总量、布局、结构、时序的依据。

(3)“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具备监测和预警功能,通过对各项审批、各类市场、土地利用计划、供地率、违法违规等指标的监测和预警分析,并分级、分类预警,帮助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发现的问题,改进相关法规。土地督察机构可充分运用“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的数据成果,提高土地督察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例如能够避免一个批文多地使用等违法事件的发生。

2 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1 研究目标

依照“金土工程”的总体要求和四川省对信息化建设的整体部署,以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带动国土资源信息技术跨越式发展和国土资源管理方式的根本改变,全面提升县级国土资源管理与服务水平,实现“数字国土”信息化建设。县级国土资源数据管理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国土资源各类数据为核心,依托地籍数据库成果、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成熟的数据库管理、GIS平台和网络系统,按照统一的标准,建立具有信息管理、数据综合分析、数据分类查询、综合统计分析及信息服务等功能的国土资源数据管理体系,形成标准统一、上下一致的国土资源基础数据采集、更新、传输与应用服务的机制与技术体系,为国土资源管理业务提供顺畅的信息渠道。

2.2 建设内容

2.2.1 h级“一张图”数据库建设

收集、整理全区的土地征收、土地供应、土地利用、耕地保护、土地储备、执法监察、矿产资源、地质环境、土地规划、建设用地审批、土地开发复垦、城乡地籍、业务数据、遥感影像、变更调查等各类专题数据和基础数据,构建西充县“一张图”国土资源数据库。并采用统一标准及技术体系,及时、动态更新各类专题数据和业务数据。

2.2.2 数据应用服务系统建设

采用GIS及数据共享利用技术,将“一张图”数据库中的各类数据内容按要求、按权限到用户桌面,为用户提供数据浏览、查询、定位等功能,统一数据资源,实现“一张图”数据库及服务系统的充分利用和共享。

2.2.3 综合分析利用及监管服务系统建设

紧密结合业务需求,针对县委县政府、领导及业务管理需要,采用数据挖掘与GIS空间分析利用技术,提取国土资源各类信息,以地图、统计图、表格、报表等多形式的直观展示,为领导分析决策提供信息保障。

2.2.4 移动及离线应用服务系统建设

采用移动GIS应用报告及数据共享利用技术,将核心、重要的数据进行离线打包,在移动办公设备中采用轻量或移动GIS技术进行加载,为用户提供数据查询、地图浏览、信息展示服务,并可输出到大屏或进行投影,在项目决策、项目分析与选址、用地规划与审批等提供即时服务。

2.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国土资源“一张图”工程,是为了更好地全面掌握国土资源状况、改进国土资源监管方式、提升国土资源信息服务能力。通过县级国土资源“一张图”建设,形成覆盖全县土地“批、供、用、补、查”,做到资源状况“一览无余”。为更好的实现一系列任务的同时有以下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2.3.1 建立“一张图”核心数据库

在国土资源信息化基础设施支撑下,按“一张图”建设的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对不同类别、不同专业的海量、多源、异构数据进行梳理、整理、重组、合并等处理,利用提取、转换和加载等工具以及其它必要的手段,将处理、加工好的数据按照统一的建库标准进行入库,数据按分层分类管理,形成国土资源核心数据库。主要内容有卫星遥感影像、行政区域、地形数据、中心城区规划、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行政区域、基本农田保护、土地利用现状、城市乡镇规划等。“一张图”核心数据库还包括建设用地审批系统(农转用、土地征收、土地供应等数据)、执法监察管理(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土地矿产动态巡查、低效闲置用地清理等数据)数据库等。

2.3.2 开发B/S架构在线地图浏览服务及C/S结构编辑管理系统

按照满足国土资源核心数据管理共享服务和维护的要求,开发“一张图”B/S架构在线地图浏览服务及C/S结构编辑管理系统,实现对全县土地资源相关数据的集中浏览、管理与更新维护。系统具备数据采集、检查、入库、处理、更新、交换(输入输出)、元数据管理以及数据备份、系统监控、数据迁移、日志管理等较为完备的功能。实现以图形、表格、GIS和虚拟化相结合的方式,直观、准确、动态地展示全县国土资源信息。

开展成果应用服务。在国土资源核心数据库及“一张图”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基础上,充分利用“一张图”成果,开展国土资源信息服务。一是将不同业务环节、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通过空间位置关联起来,为领导决策、业务管理提供综合性信息。二是将地理信息服务(图形浏览、定位查询、空间分析等)进行功能封装,为建设用地等各项行政审批业务系统提供统一的图形数据支撑。三是开发土地利用分析、市场分析和内外业一体化土地执法等专项应用服务。

2.3.3 建立运行环境和运行机制

一是建立国土资源“一张图”及核心数据库运行网络环境,完成全县国土资源系统业务内网建设,逐步实现县到市的网络互通;二是建立县级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在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对主机系统和存储系统进行升级,完成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三是采取有效的安全管理和技术措施,建立计算机信息安全综合防护体系,确保全县“一张图”数据运行安全,并建立全县国土资源数据生产、汇交、管理、更新、应用服务制度,规范数据生产和汇交流程,建立数据更新机制。

3 课题的研究方法、设计及试验方案,可行性分析:

3.1 课题的研究方法

文献复查法、个案研究法、咨询法、需求分析法、实地调研法。

3.2 设计及试验方案

3.2.1 设计原则

本课题在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了实用性及操作等因素,并为今后的发展、普及、改造等因素留有扩充的余地,具有以下原则:

(1)易用性原则:在技术上,应用目前比较成熟的技术。本系统的最终使用用户是土地资源相关部门以及普通的大众。由于用户的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所以,在设计系统的同时会考虑系统的简易性、通俗性。

(2)一致性原则:在设计完整的业务流程过程中,充分安排好各环节的衔接,保持数据流与业务流的一致。系统将用户权限等统一纳入管理,整个系统所有数据采用统一的编码、统一的数据存储格式、统一的用户界面。

(3)可扩展性原则:系统的数据内容会一直随着系统的运行发生动态的改变。除了一些基础数据库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之外,随着土地资源监管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升级,其他各类数据库以及业务管理模式将可能会发生改变。同时,各种办公的流程以及和这些流程相关的表格也会发生变化,在设计系统时会适应将来可能发生的变化,预留一些扩展升级用的接口。

(4)安全性原则:在设计系统时会遵循安全性原则,充分考虑到网络安全、用户权限以及数据的保密等情况,并能够提供数据的备份功能。系统会严格按照相关的信息安全与保密制度和规定,采用安全措施,保证业务部门的数据安全,防止系统外部的非法访问。

3.2.2 技术路线

本文立足于数据管理论、信息论、综合监管系统论及现代管理学、国土资源管理、电子政务、等多学科理论,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技术设计与综合应用示范互为补充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国土资源管理的目标、内容、方法的全面分析,界定国土资源监管的基本内涵,并提出土资源监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国土资源监管的目标及主要内容和环节,面向国土资源管理与决策分析,针对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对国土资源监管的需求,构建国土资源监管的模型,提出实现国土资源监管的基本思路和监管模式,形成国土资源监管的理论框架。基于形成的国土资源监管理论框架,依托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手段构建实现国土资源监管的技术架构,并根据该技术架构设计和集成所需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以南充市西充县为综合应用示范区进行实证研究,验证其理论的科学性和技术的合理性,以期望真正能通过科技手段实现国土资源的精细化管理。

3.3 可行性分析

(1)经济可行性:“一张图”数据库系统由于建设意义巨大,得到了国家的资金支持,建立数据库系统的人力和设备条件充足,保证了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数据库建成后,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2)技术可行性:GIS平台和网络系统应用比较普遍,操作性实用性较强,建设难度不是很大,进而为此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较好的外部条件。

(3)具备的优势:自身的专业优势和岗位优势,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和技术的支持。

(4)具有较好的资料收集和整理能力以及论文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张玲.市级国土资源“一张图”工程建设思路[J].北京测绘,2011,(4).

第4篇:本土化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本土化;文件中心;运作模式

abstract: in europe and america, the people already were accustomed to each kind of service which early provides the documentary center, what at present pays attention is the digitiz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well as the documentary center archives and so on new situation the new challenge which brings to the existing documentary center's management and the management pattern; but in our country, the documentary center had still not obtained the promotion and the popularization, the reason lies in many people to think that the documentary center many superiority are form in the overseas specific environment, because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national condition has the very big difference, worried south the documentary center in transplants in china's process will present north the orange zhi the result. the author believed that this kind of worry is not unnecessary, but before hesitating, cannot take, the key is must finish the documentary center “the localilzation” the work.

key word: localilzation; documentary center; operation pattern

前言

   所谓的“本土化”localization,是指将外来事物根据本土社会特有的环境加以改造,使之有机地纳入本土社会,并使它的合理性最终成为本土社会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所谓“文件中心的本土化”,是指从国情出发,对文件中心从理论到实践都加以合理改造,发掘其内在的合理性,使其与中国现有的档案事业系统以及社会大环境相融合的过程。事实证明,对于外来事物,如果原封不动地移植,势必会与本土原有的文化产生冲突而难以生存;如果完全摧毁本土文化另起炉灶也是不实际的。而事实上,任何社会的本土文化都有一定的吸纳能力,如:四大发明是在中国产生的,但外国人却最先利用火药造成了坚船利炮,同样,文件中心要在中国“移植”成功,使之本土化是关键。

一、对文件中心理论的本土化改造

文件中心在中国具有可行性,就在于它的经营模式可以充分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规模经济”是指当企业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时,生产能力随之扩大、单位产品成本下降、经济效益提高的现象。一般而言,规模经济可以表现为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内部规模经济是由专业化分工、降低单位成本、提高人力资本的利用以及比较雄厚的实力等内部因素引发的;外部规模经济则是指企业和外部经济环境及其它企业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企业的一些经济活动可以创造一些额外的公共收入,增加社会福利,从而产生效益。

许多人在论述文件中心的理论依据时,言必称“生命周期理论”。当然,生命周期理论是文件中心作为一种中间过渡性档案机构存在的理论依据,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同样也可以证明我国现行的档案室的合理性,作为从文件到档案的中间过渡性机构,既然都符合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又何必非要舍档案室而取文件中心呢﹖理难服人,也难怪一些学者持保留态度。

目前,有部分经济学家认为“规模经济理论”已经过时了,我们在这种情况下还强调文件中心的规模经济效益是不是落伍了﹖他们指出,规模经济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主要体现在硬件生产阶段;在知识经济时代和产品特性化的今天,高附加值主要是在软件的设计和系统的策划实施以及服务阶段产生的,因此,“规模经济理论”将被“系统经济理论”所代替。这些论断当然没错,但我国档案工作目前的现状是:从机关到企业,各个单位都建有自己的档案室。“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种小而全的结构更符合自然经济的特征。从档案室的业务工作看,各个单位形成的文档虽然内容不同.

二、对文件中心运作模式的本土化改造

一般认为,文件中心是介于文件形成单位和档案馆之间,保管形成单位不经常使用、但还不能作最后处置的文件的一种过渡性保管机构。目前,文件中心流行于欧美发达国家,一部分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也建有文件中心。美国是世界上文件中心设立最早、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国家,其文件中心的设立模式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在国家档案与文件署下设立专门的文件中心管理职能机构联邦文件中心司,受该司领导的文件中心有两类,共十五个。其中,华盛顿国家文件中心和国家人事文件中心,属于全国性的联邦文件中心,主要为联邦政府机关或部门保管文件,提供服务;另外十三个文件中心属于地方性文件中心,分别负责所涵盖的若干个州联邦政府机关或部门的文件保管和提供利用工作。

再来看看我国的档案工作。建国五十多年来,各级各类档案室的建设已经颇具规模,成为国家档案事业的基础。近年来虽然档案室工作面临着种种挑战,但如果以美国式的文件中心模式取缔已有的档案室,或在现有的档案室网的基础上再建一套美国式的文件中心,显然都是行不通的。80年代后期,甘肃省永靖县文件中心正式挂牌,成为中国档案部门第一个吃螃蟹的勇者,但应者寥寥,只是到了90年代后期,在北京、上海、深圳、苏州等地,一批档案中介服务机构才如雨后春笋般崭露头角。对于这些新生事物如何进行定位,仍是众说纷纭。

笔者认为,机关联合档案室和商业性的档案代保管中心是文件中心在中国本土化改造的产物。从名称到具体的职能,它们都应该与纯而又纯的文件中心有所区别。

商业性档案代保管中心,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由档案馆或档案主管部门设立的面向社会的档案代保管中心或寄存中心,另一种是以法人资格存在的、以市场化运作的商业性档案中介服务机构。从目前来看,大多数仍属于第一种类型,但是,随着档案中介服务法规的健全和信用度的提高,集档案代整理、代保管、软件开发、系统集成、专业咨询等各种服务于一身的商业性档案中介服务机构,必将成为活跃在我国档案工作中的生力军。机关联合档案室,是指按照自愿结合的原则,将办公地点接近、档案资料容易集中整理和保存的政府机关的档案工作集中起来,由专门的人员负责档案文件的保管和提供利用工作,各方的权责通过制定相关的制度加以明确。永靖县文件中心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当然,在联合档案室建立和运作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系列管理上的问题,这就要求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引导和扶持,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推动机关联合档案室的推广。

第5篇:本土化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综述

目前,学术界关于FDI的研究较为全面,相关的理论也较为成熟,而对于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的研究,大多从管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与经济学理论结合程度较低,主要以应用研究为主,因而有关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的系统性研究文献并不多。本文主要从经济学角度出发,结合经济学原理分析,从成本因素、市场因素、技术因素以及文化因素这四个方面着手,对于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的国内研究进行整合,并针对目前研究的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述评。

一、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的成本因素

跨国公司实行本土化战略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成本最小化。成本学派认为跨国公司通常会选择成本最低的区位进行生产与经营活动。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在资源与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其资源成本会比其他地区的低(黄水灵,2005),如劳动力成本对跨国公司生产区位的选择具有较强的负相关性,即倾向于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区位(雅马瓦基,1993);除企业专有资源外,企业的普通资源也往往很容易从东道国获取,且相对于从母国获取资源而言,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李丽,2005)。从国际贸易的角度来看,本土化有利于绕过贸易壁垒,使产品迅速进入东道国或邻近地区市场销售,从而降低了成本(黄庆波,冯琳,2006)。

除了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之外,跨国公司在实施本土化战略中,也会注重交易成本的控制。凯夫斯(1971)经研究发现,跨国公司在寻找原材料和服务、雇佣人力、探索市场、以及计算谈判合同成本时,往往趋于成本产生最小的地方。此外,企业的成本还受到资金利息率和税收的影响,而这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标准;同时,直接聘请本土人员要比外派人员所支出的费用低得多(魏威,2007)。

英国经济学家邓宁于1981年提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指出了跨国公司进行本土化战略是出于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以及区位优势这三者的考虑,解释了跨国公司利用我国庞大的市场与廉价的资源,降低成本,追求利润最大化。徐轶奕(2006)认为由于文化差异、关税壁垒和非关税措施等的限制,跨国公司只有在我国实行研发本土化战略,就地研发与技术创新,才能绕过贸易壁垒,节约成本。曹慧平、孟庆超(2007)通过对百事公司在中国原料采购本土化战略以及本地化率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百事公司在华销售产品所使用的糖、瓶子、易拉罐等都是在本地进行采购与制造,只有最为核心的配方由美国总部统一配送,这对于百事公司控制成本极为有利。

二、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的市场因素

不仅要考虑成本因素,跨国公司在实施本土化战略时,还应当考虑当地的市场规模与市场特征。跨国公司活动与东道国市场规模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斯文登伯格,1979)。通过对1998年至2005年的跨国公司在中国地区分布情况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跨国公司主要集中于中国东部地区,这是由于东部地区市场开放度高,市场机制已初步建立,有着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较好的科研与创新能力等(魏威,2007)。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张继焦博士所主持的《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本土化问题》的课题调研中,采用人类学基础理论和跨文化比较分析法,运用企业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指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市场本土化是先导和基础。

对于考虑到市场因素而采取本土化战略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跨国公司在华的品牌本土化战略,另一个是跨国公司在华的渠道本土化战略。

为了赢取市场份额,跨国公司必须注意当地的市场环境与消费者需求,使得品牌渗入中国的本土文化中。Whitelock&Pmibelt(1997)从营销哲学的角度认为,企业应该根据市场需求来安排生产,而非生产能力来组织生产;同时,他们又从竞争和消费行为的角度提出,本土化有利于企业通过生产适应当地环境与需求的差异化产品来获取竞争优势,从而提高技术开发与产品创新能力,有利于社会进步。

跨国公司要在中国市场获取成功,必先掌握中国市场的消费文化。在销售产品时,要注意当地的分销渠道,降低公关与协调成本,规避贸然投资的损失风险。同时,跨国公司可以借助中国企业已有的营销网络,或通过并购与新建、投资与战略合作等方式,形成自己的营销渠道。徐英(2008)采用理论与实证分析、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利用SPSS软件进行信度检验、方差与相关性分析,比较了三星与联想在中国实施的市场营销本土化战略,得出联想利用本土化战略的优势,在渠道策略上更胜一筹。

三、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的技术因素

技术因素是跨国公司在华降低成本、获取收益、赢取市场的催化剂。在短期,市场需求与规模在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唯有将供给曲线向右平移,才能将生产成本降至最低,最大限度地增加利润。正如经济学(2003,中译本)所指出的,跨国公司通过革新技术来改变供给。新技术以较低的成本创造新产品,同时又满足了我国市场的需求。在新增长理论模型中,生产函数为产出与资本、劳动、人力资本、技术进步相关的函数形式:Y=F(K,L,H,t)(Raul,1986)。目前跨国公司纷纷进入我国市场,实行本土化战略,基于我国巨大的市场规模和大量的优秀人才,致力于以科技进步为前提的发展模式与经济增长。

对外经贸大学张汉林教授认为,对投资母国来说,本土化是国际化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东道国来说,本土化可能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过程。跨国公司在华进行本土化战略,可以直接将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入中国,通过技术外溢,提高中国的科技水平,增强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宋凌燕,2004);无独有偶,汪开鹏(2009)认为各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进一步带动了外国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在中国的流动。另一方面,跨国公司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取决于自身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为了获取超额利润,跨国公司必须对先进技术进行垄断,从而避免技术外溢,宋亚非(2006)对于中国轿车产业进行了研究,发现跨国公司在中国做的最多的是零部件质量检测等工作,使得中国在技术上受制于对方,难以形成自主研发的能力。

四、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的文化因素

跨国公司在华进行投资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文化本土化战略是否运用得当。刘双认为,跨国公司的文化本土化过程主要是指对中国政府、中国社会、中国民族、中国企业家等的体制文化观念、公共文化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习惯等的认同与磨合。中西方国家的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生搬硬套会使得跨国企业寸步难行。荷兰G.Hofstede教授将中西方文化差距归结为四个维度:权力差距、个人/集体主义、男性/女性特质和不确定性规避。赵景华教授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中外跨文化冲突导致跨国公司无法正确把握中国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社会群体心理等,从而制约了跨国公司在外部市场的拓展、增加了其在企业内部构建信任机制与创造有序管理的难度。

文化的显著差异对于跨国公司在华经营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它可能会阻碍跨国公司的前进与壮大,也可能会促进跨国公司的创新与发展。跨国公司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员工更善于从不同的思维角度与广阔的视野范围去判断事物和解决问题,这是唯有跨国公司才享有的竞争优势(汪群,2009)。时长胜认为,跨国公司只有进行积极且有效的跨文化管理,扬长避短,才能更好地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与长远利益。侯立波(2009)建议日资K企业应加强对中国文化的适应,通过整合中日文化与企业文化,加强团队文化建设,调整企业群体共同价值观,给予中国经理人最大信任,来减少进入中国市场后的文化摩擦,成功实施本土化战略。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竞争力,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的历程中离不开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再造(李燕萍,2003)。韩国三星集团为了使自身企业文化与中国当地文化相融合,规定凡在中国投资的三星企业都必须要了解中国特定的投资环境、中国的风俗习惯及中国的贸易规则等,同时相关人员必须学习中文。肯德基为适应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与文化,推出了不添加明矾的健康安心油条,将现念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苏华,2008)。杨安(2009)通过研究GE在华本土化战略的成效,发现跨国公司要克服跨文化经营的障碍,可以采取合资、合作、股权参与的投资方式或者许可证合同、管理合约、销售协议等非股权参与投资方式,以降低经营风险,在与外方伙伴合作过程中,迅速适应外国文化环境。

五、简要述评

通过上述综述,可以看出,跨国公司作为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微观基础,具有愈来愈重要的影响力。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开放,跨国公司大量涌入,以降低成本、获取利润为目的,跨国公司充分利用中国的资源,实施适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化战略;跨国公司在华实施本土化战略,首先要适应中国市场环境与满足消费者需要,从而扩大市场占有率;跨国公司拥有先进的技术与创新能力,对其在华本土化发展具有推动作用;通过文化融入与再造,使得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上游刃有余。同时,对于中国学习最新科技与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机遇与挑战。

在综述现有的国内研究过程中,我发现如下几点不足之处:首先,大多数学者对于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的研究,均是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以数据资料来分析某跨国企业本土化战略的现状,而很少与经济学理论结合,有学者通过模型来分析,但只限于静态博弈;其次,数据的搜集较为困难,所找的数据分散不全面,可能是由于数据涉及公司的机密性,这对于建立量化的分析框架产生阻碍作用;再次,学者通过实验或问卷的方式来分析,所得到的结果难免会产生偏差,这使得学者给予跨国公司以及中国的一些启示或建议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为此,笔者认为对于经济学理论与模型的运用,可以适当地通过放宽其假设前提,或是增加相应的变量来对跨国公司的本土化战略进行研究;对于数据难以获得的问题,大多数学者通过上网或已有资料文献进行搜集,而我建议可以通过实际调研,走进企业,与企业内部人员进行沟通之后,获取研究所需要的数据或资料;最后,对于存在误差性的实验结果,应该给予客观的评价,考虑到其局限性,给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而非笼统地泛泛而谈,在实际操作时,应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情况而进行调整与完善。

综述至此,研究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随着更多的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与经营,通过不断实践与调整,逐渐适应中国的发展,从而解决本土化过程中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于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的研究还没有系统性的框架,因而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的实施必须依照中国的具体发展情形而加以专门研究。

参考文献:

1.徐英.跨国公司营销策略研究[D].浙江:浙江工业大学,2008(2-9)

2.魏威.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研究[D].四川:四川大学,2007(6-7)

3.李丽.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本土化战略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1-2)

4.宋亚非.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对东道国的影响[N].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8)

5.黄庆波,冯琳.跨国公司的“本土化”战略与竞争优势的建立[N].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6(5)

6.赵璟燮,王晓华.跨国公司的中韩广告效果比较研究[J].营销传播论坛

7.汪开鹏.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及启示[J].价值工程,2009(4)

8.周连喜.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本土化战略与中国本土企业的应对策略[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9)

9.康伟,周建波,齐中英.欧美跨国公司在华企业文化战略研究[J].企业管理,2005(10)

10.彭娟.跨国公司中国市场品牌本土化发展战略[D].重庆:重庆大学,2004

11.刘双.海外公司的跨文化管理[J].学术交流

12.汪群,胡江凤.基于文化视角下的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9(7)

13.侯立波,吴艺梦.试论传统文化对跨国公司海外再发展的影响[J].中国外资,2009(12)

14.时长胜.浅议国际化企业的跨文化管理[J].双文明建设

15.李燕萍,熊峻.跨国公司在中国本土化战略中的文化管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5)

第6篇:本土化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 华南农业大学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本科教育 应用型人才培养 改革措施

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应用型学科,实际管理工作中涉及经济、法律、行政和技术等手段,需要既有一定理论基础又有动手能力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于是课程实习、专业综合实习及毕业实习作为培养学生实操能力的基本手段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然而现行教育中,却出现了“部分学校重理论、轻实践”、“多数学生重实践、轻理论”的倾向,学生虽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但文案写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严重不足,制约了自身的全面发展和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本文以华南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分析其在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进一步优化和改革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方式,以期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就业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有所裨益。

1.何为土地资源管理“应用型人才”

土地资源管理是众多土地利用问题催生的,旨在加强土地利用与保护、整治与管理,协调人地关系的一门新兴、问题导向型、应用型学科,是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是地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具有经济、管理、法律和工程技术四方面的学科性质。学科性质决定培养目标,1998年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规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土地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测量、制图、计算机等基本技能,能在国土、城建、农业、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及土地管理政策法规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1]学科性质要求必须培养“应用型人才”。何为土地资源管理“应用型人才”?根据上述学科性质及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2-3]的特性。所谓“宽口径”是指专业知识面要广,反映在课程体系上,则专业课的学科门类应庞杂,必须涵盖地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等基础理论课程及数理统计、社会调查、信息技术、测量与遥感等技术课程;“厚基础”是指专业知识要扎实,尤其是基础理论知识;“强实践”则指调查研究、分析和解决实际土地利用问题的基本技术和能力。“强实践”是最终目标,而“宽口径”、“厚基础”则是“强实践”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

2.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现状

“理论+实践”是各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一致采用的人才培养方式,但具体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方式因师资条件不同而各异。华南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以培养能在国土、城建、测绘、房地产、物业管理等领域从事土地调查评价与地价评估、土地利用规划、测量与地籍管理、地图编绘、土地利用建库、房地产开发、土地行政管理等工作的专门人才为目标,逐步完善培养计划,理论课程涵盖了地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等基础理论课程及数理统计、社会调查、信息技术、测量与遥感等技术课程,其中测量学、土地资源学、地籍管理、自然地理学、遥感技术基础、土地利用规划、不动产估价7门课程开设了课程实习。除课程实习,实践教学还有毕业实习,为期6周;从2007级开始增设了专业综合实习,为期3周;另外,每年一次的专业活动、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等也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锻炼平台。

3.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学科定位有偏差,导致文科化倾向明显。

设于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学科定位[1]为土地资源管理的文科化埋下了隐患,大类招生则使这种隐患凸显出来,最终导致人才培养偏离“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的基本目标。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大类招生规定四年制本科前两年开设通识教育和专业通识教育,后两年才开展专业教育、专业拓展教育及实践教育。专业通识教育为专业大类平台课,由学院根据学科专业大类选定,25—40学分;专业教育为专业准出课程,专业自定,6—8门,15—25学分;拓展教育为专业方向模块教程或其他选修课程,15—35学分,专业教育、拓展教育学分均少于专业通识教育,因此专业通识教育课程对于学生专业素质培养就尤为重要。目前专业通识课程为土地管理学、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学原理、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社会保障学、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导论、公共管理学、政治学,后5门课程显然不是土地资源管理的专业课程,也从未开设过,由于总学分的限制和新增这5门专业大类平台课,以前开设的资源经济学、自然地理学、土地行政学、土地法学、土地统计学、区域规划、城市规划、经济地理学、土木工程概预算、建筑识图等专业课程大量缩减,既缩减了专业知识,又损伤了专业技能培养,且大量专业核心课和技能课放到大三大四才开设,与学生的考研和找工作相冲突,学生难以安心于专业学习。

第7篇:本土化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国际酒店 人才本土化 东道国 高级管理人才

一、前言:

1、中国国际酒店集团高层管理人才的现状

随着中国加入WTO,世界知名品牌酒店管理集团纷纷登陆中国酒店业的市场,例如香格里拉(Shangri-La)、喜来登(Sheraton)、希尔顿(Hilton)、洲际(Inter-Continental)、雅高(Accor)、凯悦(Hyatt)等。在这些世界知名品牌酒店管理集团中,本土高层管理人才极少。一般国际酒店集团采用的是由母国外派高层管理人员,但是在实际运营过程中,这一方式的弊病逐渐凸现出来。因为,国际酒店集团在挑选外派人员方面较为严格,以外派亚洲的人员来讲,其标准包括技能胜任、适应能力、配偶或家庭适应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对派驻国文化的理解与接受能力。但由于欧美国家人员对亚洲国家的文化不能很好的理解,加之从小受教育方式的不同,在管理上容易导致决策的失误。而且由母国外派的管理人员费用也较高,一般为同等岗位本土管理人才的5至10倍。这也使得国际酒店集团对本土高层管理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

根据以上所述可以看出“国际酒店集团高层管理人才本土化发展趋势势不可挡”。

二、 人才本土化的概念及对于国际酒店集团的重要性

1、人才本土化概念

人才本土化即为人力资源本土化,是指跨国企业的海外企业开发利用东道国的人力资源,使其成为企业员工的主体。人力资源本土化是海外跨国企业在营销、产品、品牌、管理等方面实施本土化战略的基础,也是跨国企业的海外企业与东道国的本土企业争夺竞争优势的重要措施。

2、人才本土化战略对于国际酒店集团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性

国际酒店集团的主要消费群体是东道国的国民,东道国国民的生活及消费习惯成为企业经营导向的风向标,投其所好的提供适合当地人的消费产品及服务,更好的满足当地消费者的差异性需求,才能在东道国的酒店市场占据强有力的竞争优势。而高层管理人才本土化可以使国际酒店集团更好更快的达成这一目标,促进企业在东道国的长期稳定的发展。如:位于中国中山市的中山大信皇冠假日酒店,于2010年1月由于林芳女士开始担任总经理一职,高层管理人员也全部都是中国人,他们对本地市场非常熟悉,对酒店的经营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对该酒店在中国的良好稳定发展功不可没。

三、高层管理人才本土化战略对国际酒店集团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提高酒店集团的国际形象,增强东道国国民对其的信任度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酒店集团高层管理人才本土化,可以使东道国的国民更多的参与企业的管理与决策,并向世界展示酒店集团的包容性与管理的透明化,从而提升企业的国际形象。同时,国际酒店集团大胆采用本土高层管理人才,这种摈弃民族偏见的做法,也将会取信于东道国的政府和人民,增强东道国国民对其的信任度。

2)减少文化冲突,避免因此造成经营管理上的损失

在国际酒店集团任职的本土高层管理人员,他们非常熟悉本国文化传统下的员工的行为习惯与思维方式,能与下属打成一片。在日常工作中能够很好的沟通、合作。东道国下属对于本国上司的指示也较易接受与服从,从而有效的避免上下级之间因种族问题而产生的矛盾。同时,有能力在国际酒店集团任职的本土高层管理人才大多接受过高等教育,有的甚至有海外留学背景,他们对国外的教育及西方的思想有较深刻的了解,在语言方面也无障碍,他们能很好的与企业决策者沟通,理解企业的经营理念,较好的传达上司的指令,使得上传下达更为顺畅。因此,高层管理人才本土化对于化解文化冲突、促进有效合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大量的东道国高层管理人员进入国际酒店集团的当地子公司担任高层管理工作,他们会带着强烈的民族感情,使得任何有损于东道国利益的行为将被阻止,在最大程度上减少经营管理上的失误与损失。

3)降低高层管理人才的流动率,保证高层管理队伍的稳定性

国际酒店集团的人才本土化策略最重要的前提是给本土人才提供良好的晋升及发展机会,让他们在得到应有的尊重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一旦他们的个人价值得到充分体现,那么他们将忠诚于所在的酒店集团,并且由于家庭及社会关系相对稳定,与母国外派的人员相比能有效降低流动率,保证国际酒店集团高层管理队伍的稳定性。

2、不利影响

1)本土人才不能很好地理解总部的策略并在本地实施

国际酒店集团在海外市场进行跑马圈地,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政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层管理人才本土化则是这一政策的关键。然而,本土高层管理人才无论受过多高的教育,无论出国多长时间,他的根仍然在本国,在根深蒂固的本土文化熏陶及影响下,使得本土高层管理人才的经营理念与酒店集团的理念与目标存在较大差异,在做事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比如,有些国际酒店集团到中国的目的只是期望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而中国的高管出于强烈的民族气节,想把国际酒店转变成中国模式,因此出现本土高管个人的目标与公司的目标产生偏离,最终导致对本土化高管的解聘或本土化高管的辞职,极大地阻碍了国际酒店集团人才本土化战略的进程。

2)会产生管理文化的冲突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支柱,也是一个企业增强凝聚力的核心要素,这就要求企业从管理层至普通员工具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并在此基础上与企业的理念相结合,形成企业特有的文化氛围。然而,国际酒店集团进入海外市场虽然力求与东道国的文化相融合,但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本土高层管理人员与外派高层管理人员的文化差异反而更为明显,下级员工都更倾向于本国的高层管理人员,这就容易导致酒店员工之间容易产生派系之争,进而会产生管理文化的冲突。

3)费用的增加

国际酒店集团人才本土化的费用增加主要体现在人才的培训方面,包括由母国总部派遣专人到东道国进行培训以及去总部接受系统培训或进修所产生的费用。

四、推进国际酒店集团高层管理人才本土化的策略

目前,大多数国际酒店集团己经意识到人才本土化策略的重要性,但能否完整和真正的本土化,还得依赖于集团高层的决策和推行人才本土化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如何推进国际酒店集团高层管理人才本土化进程”也成为国际酒店集团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直接招聘或“空降”本土高层管理人才

酒店高层管理人才是需要长期的实践工作经验积累和历练的,如果从头培养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所以最为有效和快速的方式就是直接招聘或“空降”本土高层管理人才,而由本土招聘主管去招聘则更为适合。因为,本国人更加了解本国人的心理与需求,也更容易拉近招聘者与应聘者的距离,增强信任感,在放松、互信的基础上的面试氛围可以充分展示应聘者的个人能力,从而挑选到最适合本酒店集团的本土高层管理人才。同时,本土招聘主管对本地的招聘资讯及招聘地点也较为熟悉,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能保证更为精准的招聘到所需要的本土人才。

2、大力培养本土人才

许多国际酒店集团在运营过程中曾经遭遇过本土高层管理人才短缺的瓶颈,特别是酒店工程、物业管理及酒店营销方面的本土人才严重不足,部门经理以上的具有管理决策能力的人才则更为稀缺。正是鉴于此,所以目前国际酒店集团开始关注于本土人才的培养,并已开始实施人才储备计划。如:在洲际酒店集团,目前内部正在推进人才观的转变,不再只关注于员工要为酒店作出贡献,而开始更多地思考酒店能为员工做些什么,如何帮助员工成长,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洲际酒店集团不仅仅要在顾客心中树立品牌形象,也要在员工的心目中树立品牌形象,通过独特的企业文化来吸引优秀的本土高层管理人才加入,通过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个人发展空间和有利资源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

3、摒弃国籍、种族歧视,同岗同级一视同仁

在观察过的国际酒店集团中,对本土人才的歧视相当严重。如:同为客房部经理,本土经理与外派经理除工资待遇悬殊以外,在企业中的其它待遇相差也较大,特别是当同等级的外派经理在素质、能力、工作业绩比本土经理差时,本土经理的心理不平衡更为严重,这也是国际酒店集团中有能力、有骨气的本土经理离职的主要原因。

诚然,由于外派高层管理人员出身嫡系,与本土高层管理人员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要实现完全的平等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可通过不增加成本或者少增加成本的方法进行改进,以达到相对平等的目的。事实证明,实行同等待遇后所需要增加的成本绝对比从母国外派高管到东道国所花费的成本少,如果因为待遇问题而导致本土高层管理人员的流失对于酒店而言绝对是得不偿失的。所以,“同岗同级一视同仁” 对国际酒店集团无论从经济上还是从长远发展上都是有利而无弊的。

4、本土高级管理人才不设职位限制,上不封顶

一般的国际酒店集团的高层管理人员都是从母国外派的,东道国高层管理人员在做到一定职位之后,很难再升迁。尤其职位已达到高层后,如果想获得进一步升迁的机会,就需要在酒店集团内部有较强的人脉关系及社会关系网,而对于本土高层管理人员来说则不具备这样的优势,当他们的自身价值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职业生涯就此停滞时,他们往往会选择跳巢去寻找更好的发展空间。所以,为本土高层管理人才留出一定的上升空间,让他们感觉到仍有努力与奋斗的目标是至关重要的。相信当国际酒店集团出现本土化的董事长或总经理之时,才是人才本土化策略真正完善之时。

5、制定合理人力资源政策

国际酒店集团实施高层管理人才本土化策略的目的除了节省人力成本外,更重要的是使酒店在东道国能更好的发展,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所以,在人力资源政策上不能以低成本、低薪资为前提,否则会减慢人才本土化进度,甚至造成本土优秀高层管理人才的流失。所以,国际酒店集团的高层管理人才,从客房部、餐饮部以及内勤管理部门都应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制度,并根据岗位、级别、工作强度制定相应的待遇、升迁制度、福利制度等,从而加强本土高层管理人才对酒店的忠诚度,使本土高层管理人员的思想与酒店的经营理念水乳相容。

五、总结观点

综上所述,国际酒店集团高层管理人才本土化已经是大势所趋。国际酒店在进驻海外市场时,派出本集团中具有足够经验的酒店业管理人才担当分支酒店的高层管理者是一种很自然的做法,但随着酒店业的飞速发展,国际酒店的管理层已经逐渐本土化,并已经出现了可喜的势头,但是高层管理人才本土化仍任重而道远,需要国际酒店集团的决策者们不断的总结与研究。

参考文献:

[1]吴慧\黄勋敬《现代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广东旅游出版社 2005

第8篇:本土化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环境管护;土地生态管护;农村管护;生态系统管护;土地整治;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中图分类号:F301.21;X32 文献标志码:A

0 引 言

自中共十提出生态文明以来,注重土地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核心需求。开展国土资源的生态管护工作,促进土地资源质量保护与永续发展成为当前及今后发展的重大任务[1]。《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中也明确提出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的要求[2],而生态管护则是长期有效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关键。同时,生态管护也是当前及今后土地科学的研究重点之一[3]。相关研究显示,GIS等空间分析工具能够为区别化生态管护措施的实施提供有效的空间格局评价[4]。一些理论及实践研究也为不同土地类型的生态管护提供了经验,如农业/农村[5],城市[6],沿海防护林[7]以及河流[8]。虽然对于生态管护已有所探索,但当前中国对于土地生态管护的研究仍然较为匮乏[9],需要进一步认识其概念内容,并探讨如何在中国推动生态管护的发展。笔者从生态管护内涵、系统的基本特征入手,结合实践研究经验,探讨了土地生态管护相关概念及其内涵与原理,并提出了中国加强土地生态管护的几点建议,以期推动土地生态管护的讨论、研究和实践。

1 土地生态管护的内涵

管护(Stewardship)蕴含着伦理观念[10],其包括规划与资源管理过程中所应履行的责任。管护的概念已被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之中,涉及环境、农村、经济、健康、财产、信息等诸多方面,并逐渐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子之一。管护一词虽因情景的不同而不断变化,但其本意却大体相同,即照看他人所属物和日常事务的责任,强调日常活动的影响和责任。充当管护者或行使管护行为,皆属于管护的范畴。国内文献中,则多把土地生态管护中的“管护”二字译为管理(Management)和保护(Protection),即强调土地利用过程中应加强土地生态环境管理和保护的力度,以确保各类土地资源得到合理的永续利用。纵观国外文献不难发现,环境管护(Environmental Stewardship)一词的出现频率最高,而与管护相关的农村管护、土地管护(Land Stewardship)、生态管护(Ecological Stewardship)、生态系统管护(Ecosystem Stewardship)等衍生学科的研究也逐渐被学者所关注。用Google Scholar搜寻最近10年的文献进行统计可知,上述4类学科的文献记录数量比例为12∶4∶1∶03。下面就依次进行有重点的介绍,并探究其与土地生态管护的关系,得出土地生态管护的主要内涵。

1.1 环境管护

美国环境保护局对环境管护一词的界定为:社会的各个组成成员为提高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应履行的责任与义务,其涉及的行为对象囊括了所有对环境产生影响的个人及群体。而这种责任所产生的价值,能够通过个体、公司、社会群体或政府组织的选择与决策得以体现;亦可借助其连带产生的独特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予以显现;还可以通过环境持续改善、自然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系统合理保护等行为结果来示范表征[11]。美国环境署于2009年设立了环境管护委员会,旨在为环境署提供环境管护方面的政策及技术咨询,并规定了6个方面的管护目标:①保持清新健康的空气;②保护并修复生态系统的相关功能、产品及服务;③生产清洁能源并予以高效利用;④实现和支持生态敏感性和生态化的土地管理和发展;⑤对材料予以仔细筛选后再施用,尽量选用生态环保型材料;⑥维持水资源质量,并使其尽可能地满足各方面需求。

相比而言,英国则早在20世纪90年代便将环境管护理念引入乡村和环境敏感区域管理之中,并于2005年将原来的通过政策补贴支持的乡村管护计划和环境敏感区域计划合并为农村/农业环境管护计划,以更好地为农民和其他土地管理者开展科学有效的土地环境管理提供支持[12]。其中涉及了4个级别的农业/农村环境管护:普通入门管护(Entry Level Stewardship)、丘陵地区入门管护、有机入门管护以及高级管护。其规定的环境管护目标也更为广泛,主要包括:水体与土壤保护;土壤侵蚀与水体污染防治,雨洪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历史及文化遗产与风貌保护;乡村景观建设,乡村公共通道维护,乡村可达性提升,乡村旅游发展,稀有传统畜禽品种及传统农业生产保护等。每个管护级别都制定了详细的工程技术规程和资金补贴标准。迄今为止,英国已有超过60%的农场自愿参加农村环境管护计划。

1.2 土地管护

土地管护一词主要出现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政策文件和研究论文中[13],其强调的是维护土地环境,包括土壤、空气、水体、生物多样性等的质量和丰富度,发现并保护这些资源所隐含的环境、经济、社会或文化等多重价值,并将之视为公众应履行的一种公共责任。在近年来相关土地管护的案例研究中,涉及的主题词有:综合系统和行动、行为和伦理、景观产品与生态服务功能、景观尺度管理、景观变化、公共产品、看护责任等。值得注意的是,土地管护与英国农业环境管护计划具有异曲同工之处,即二者皆以建立环境可持续的乡村景观为主要目标。

1.3 生态管护与生态系统管护

生态管护仅在生态系统管理的文献中提到,强调一般的日常维护,但鲜有专业论文论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系统管理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上都得到了长足发展[1415],并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方法模式体系。生态系统管理(Ecosystem Management)的定义为:在对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和功能过程加以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制定适应性管理(Adaptive Management)策略,以恢复或维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近10年文献记录中,该词出现的次数已增至环境管护的1.7倍。如今,生态系统管理已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土地、自然保护等各个部门,例如美国土地管理局对生态系统管理定义为:综合生态、经济和社会原则管理生物与自然系统,实现景观的长期生态持续、自然多样性和生产能力[15]。

生态系统管理力求实现生态系统服务的多功能性,但目前所普遍使用的生态系统管理多以历史状态作为参照,难以对变化做出及时的响应[16]。有学者建议用生态系统管护替代生态系统管理,以更加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特征。生态系统管护综合考虑了社会生态系统的耦合特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需求以及系统的不确定性,以保育生态系统弹性为目的采取适宜的适应性管理,并将资源管理者作为服务和协调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媒介,而不仅仅是传统管理途径的决策者[17]。这一名词的转变也反映了社会对于更加科学化和多元化的生态系统管理目标和方法的需求[15]。

具体而言,生态系统管护是一种在变化的条件下对社会生态复合系统做出响应并及时修正发展轨迹的策略,旨在更好地获得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并把握关键机遇,满足人类需求。对比生态系统管理原理,生态系统管护强化了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施用[17]:①降低社会生态服务系统对于预期变化(扰动)的脆弱性;②保育生态系统弹性使其更好地应对扰动及各种不确定事件(如气候极端事件、病虫害暴发)的发生;③对出现的不利发展轨迹及时做出改变。而脆弱性(Vulnerability)、适应性(Adaptation)、弹性(Resilience)和转变(Transformation)亦构成了生态系统管护的中心思想[1718]。

1.4 土地生态管护

环境管护更关注于人与环境的关系,强调人类社会健康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而其又可依据管护对象的不同得以进一步细分,例如笔者所关注的土地管护即为其中一个分支。随着人类活动对于土地扰动程度的不断增加,土地管护也逐渐上升为土地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生态管护,即等同于土地生态环境管护,其核心为实现土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综合管理。就当前发展来看,土地生态管护的内涵应继承环境管护的内涵,并结合土地科学体系和中国土地利用面临的具体问题,充分秉承和遵循生态系统管护的理论和方法,开展土地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景观价值的建设、修复、提升和维护,提高土地的生产、生态和生活等方面的多功能性。综合环境管护、土地管护、生态管护与生态系统管护的相关要点,依据土地生态建设的战略目标,总结出土地生态管护内涵。

(1)土地生态管护是生态伦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2)土地生态管护对象是土地及其支持的各类生态系统(生物和环境),以及其在不同尺度上构成的复杂镶嵌体(景观),并应从土地单元(生产性土地)尺度提升到景观镶嵌体尺度,协调土地利用的多功能性。

(3)土地生态管护内容的重点是维护和恢复土地生态系统的健康,提升各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景观功能;在宏观方面,其应优化不同尺度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的关系,以提高土地利用的多功能性,保育“土地社会生态”耦合系统弹性。

(4)土地生态管护的行为主体包括所有可能对土地生态系统产生影响的个人(农民)、社区、组织、公司及政府等。应重视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特别是农民在土地生态管护中的地位和作用。应从行为主体的日常活动(Everyday Choices)对土地的影响入手,开展土地生态健康修复、提升和维护,进行土地生态景观化建设。

(5)应从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经济激励、技术等方面,多角度地构建和完善土地生态管护体系。

2 土地生态管护原则

根据上节对土地生态管护内涵的探讨,结合国内外在土地生态管理方面的研究和实践[1617],可以发现土地生态管护涉及生态系统理论、生态服务功能理论、生物多样性保护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生态经济理论等[1921]。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事件频发,如何采取有效的适应性管理提高社会生态耦合系统弹性[18,22],将成为未来土地生态管护重要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内容。依据相关研究经验[2324],从系统特征角度,提出中国开展土地生态管护的基本原则。

2.1 土地生态管护范式和管护目标

土地生态管护有助于改善人类活动与生态服务之间的互动效果,土地生态管护应从“社会土地生态”耦合系统出发,在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环境友好型管理的基础上,强化土地利用的多功能性,提高土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安全、防灾避险和休闲游憩等功能以及各种生态与景观价值;要从土地单元尺度提升到景观尺度,充分考虑“社会生态”耦合系统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以保育“社会土地生态”耦合系统弹性为目标,实施科学的适应性管理策略。

2.2 提高土地生态系统弹性

弹性是系统承受一系列冲击或干扰后,通过恢复和再组织以保持其基本结构、功能、特征和反馈机制的能力,其可应用于任何有自组织能力的系统。对于土地生态系统而言,单一化土地利用是降低生态系统弹性的重要原因,而较低的弹性不利于生态系统稳定,增加了生态系统脆弱性,威胁其可持续发展。因此,应注重发展多功能、多样化的土地利用方式,提升单一地块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促进合理、优化景观格局的构建,提升不同地块间各种生态过程的相互联系,通过建设整体化、成熟化、复杂化的生态系统进一步提升其弹性。

2.3 保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

系统的整体功能决定于对系统结构要素和过程的整合程度、有机组织和嵌套状况。土地生态管护应重视不同土地生态系统在区域、流域和景观上的相互联系和整体性,通过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化,促进或阻断水土流、物种流、能量流等生态过程,以提高生态系统弹性,应对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等不确定性;基于地域生态系统特征,尽可能延续经长期演替形成的、具有生态过程有机整合的地域生态系统空间格局,维系地域山水空间格局,保护生态过程的完整性;在土地整治过程中,最大程度地修复受阻生态过程和生物生境,提升土壤有机肥力及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并借助多孔和透水性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保持生态过程的连续性;重建土地生态系统生物关系,通过建立昆虫、微生物、大型动物、乔、灌、草和其他作物的恰当关系,改善作物养分供应,实现对有害生物的控制和对资源的高效利用,重塑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完整性。

2.4 重视系统层次性和尺度性

土地利用的层次结构主要包括单一土地利用系统、复合土地利用系统和多个土地利用系统,它们之间具有层次性和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尺度性。不同尺度的土地利用所形成的生态系统结构和生态过程功能也有所不同,当低层次的单元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较高层次的功能性整体时,总会有新的特性在高层次中产生;而同一生态过程在不同尺度上的变化规律也不同。因此,土地生态管护应一方面注意小尺度上的土地利用变化累积效应及其对大尺度生态环境的影响,做好不同尺度生态网络、水土安全规划的衔接和转换;另一方面,应重视不同尺度土地利用生态监测和评价指标的选取,加强生物指标(Bioindicator)、敏感性指标、慢变量(频率和幅度小)指标的监测评价。

2.5 评价和降低土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土地生态管护为降低应对干扰和极端事件(气候变化干旱、洪水和病虫害等)的脆弱性,可通过评价确定可能发生灾害的区域及其危害程度,优化现有基础设施的适应能力;通过土地整理,提高基础设施标准,构建综合预防和应对措施;通过多样化的景观建设、提高应对能力等措施多途径来降低土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2.6 开展适应性管理

基于适应性管理原理,土地生态管护应按照“从实践中学习,以学习指导实践”的螺旋式系统思考程序,强化对土地利用和环境变化等不确定性的认识,重视不同利益群体相关信息的反馈,关注项目实施效果监测评价信息的指示。土地生态管护应加大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影响的预测能力和情景分析能力,从而更好地确定重点区域和影响程度,比较各种情景的成本和效益,并提出科学的适应性管理策略,以实现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的恢复和正常供应。

2.7 加强动态化管护

土地生态管护应认识变化的必然性,努力顺应生态可变性,并使之逐渐成为土地利用及生态环境变化的导航。土地生态管护应探索生态系统的变化方式、幅度及状态变量,把握其界限和阈值,以维持正常的系统弹性,并确定因这种变化而导致的生态服务功能退化情况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适时做出相应的管护策略调整。此外,土地生态管护还应高度重视建立项目实施过程和实施后的系统反馈机制,及时对因土地利用改变而导致的生态环境变化进行监测和分析,收集土地利用和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反应,以不断修正规划设计方案,提升管护能力。

2.8 提高管护能力

土地生态管护应尽可能落实到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或是最低层次上。具体来说,土地生态管护组织体系构建应注意以下4个方面:①应加大生态管护能力培育,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管护体系;②从条块分割的部门管理系统转变为跨部门、多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协作管理系统;③管护应从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转变,且强调管理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多部门参与和多学科参与;④构建透明的信息系统,并采取直观的可视化工具,以增进决策者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任和交流,为后续的行动获取支持。

3 中国土地生态管护发展策略建议

长期以来,中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重视数量、轻视质量和忽视生态”的问题[1]。近年来,中国已加强了土地质量管理,但土地生态管护制度、理论、方法和技术还很薄弱。国际上关于生态系统管理和管护的研究为建立中国土地生态管护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方法,有关生态管护实践值得中国土地生态管护学习和借鉴。基于对土地生态管护的理解,笔者就加强中国土地生态管护提出以下建议。

3.1 完善法规和法律体系

完善法规和法律体系应着重从3个方面展开:①应赋予土地利用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景观价值在法律法规上的地位,使人们不再仅仅关注于土地的生产价值,而是逐渐更着眼于土地的生态和景观价值,使土地得到更为充分的尊重而非单纯的食物供给来源;②应提升个人、组织和政府维护土地质量和生态价值的责任意识,使人们充分认识保护土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和景观价值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③应承认农户在土地生态管护中的关键地位,并构建相应的激励和培养管护机制。

3.2 建立土地生态管护制度

土地生态管护制度建设应涉及4个主要层面:①创立一种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综合管理框架,提高农户、社区、政府之间的协调和适应性管理能力;②应将管护权下放到尽可能低的管理层级,制定以农户为主体的土地生态管护制度;③逐步建立土地整治生物生境和生态健康医师制度;④完善土地科学专业建设,加强生态学、微生物、植物学、动物学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管护教育。

3.3 完善土地生态管护政策

加强不同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核算、多功能景观价值与动态评估,提高土地生态经济评价的力度,并通过资源补偿、增减挂钩等经济手段协调土地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之间的关系;积极推动农户对土地生态服务管理的参与意识,并制定土地生态管护补贴制度。

3.4 加强土地生态管护战略、理论、方法和工程技术研究

相关学者已对土地生态学和土地生态管护的战略、理论、方法及工程技术进行了探索[2526],涉及土地生态结构与变化、土地生态评价、土地生态规划与设计、土地生态恢复与重建、土地生态管护等多个方面。而就目前发展程度与需求来看,亟需强化以下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1)土地生态管护战略方面:加强土地生态服务功能监测、评价和建设,推进国家生态主体功能区建设战略;加强流域土地利用安全格局研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极端事件;加强土地利用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的景观特征和多功能性研究,推进特征化、区域化、生态景观化土地整治和新农村建设。

(2)土地生态管护理论方面:基于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景观生态学、生态系统弹性、生态经济等理论,根据生态系统管理、弹性管理、适应性管理等方法,结合中国土地利用战略发展要求,构建土地生态管护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原则。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面:应进一步完善土地利用规划内容,提高土地利用的多功能性,开展集生态服务功能提升、景观特征和历史遗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安全、防灾避险、乡村游憩等于一体的城乡一体化绿色基础设施规划。

(4)土地开发和整治方面:一方面,应加强生态服务功能和景观价值评价手段的应用,以更好地提高土地利用的多功能性;另一方面,应开展绿色基础设施工程技术体系和技术规程研究,推进退化土地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景观化建设的步伐,并强化土地开发和整治项目实施前、实施中和实施后的生态系统健康、生态服务功能、生物生态特征(Bioindicator)的评价。

4 结 语

(1)笔者梳理了生态管护及其相关概念和内涵,并结合土地科学研究内容及实践工作范畴,总结了土地生态管护的内涵。综合其理论框架、发展需求以及相关经验,提出了中国开展土地生态管护的相关原则。为推动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综合管理,针对中国现有研究现状与政策背景,并借鉴国际发展经验,为中国土地生态管护发展与建设提出了建议,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2)土地生态管护是一个涉及土地、生态、管理等多学科的研究内容,由于范围较广,本文不能做到全面论述,但对于推动中国土地生态管护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了一定借鉴。如何将景观生态学、系统生态学、生态工程等生态学理论与技术结合到土地建设中,以及采用生态学的视角与技术来开展土地生态管护,应在今后的研究中予以关注及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本刊编辑部.促进资源管理向数量、质量管理与生态管护并重转变[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2(11):1.

Editorial Department.Accelerating Turning into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anagements of Land Resource and Ecological Stewardship Improvement[J].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 of China,2012(11):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2012.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National Land Consolidation Plan(20112015)[R].Beijing: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2012.

[3] 冯广京,林 坚,胡振琪,等.2012 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13 年展望[J].中国土地科学,2013,27(1):8496.

FENG Guangjing,LIN Jian,HU Zhenqi,et al.Land Science Study Focus Review in 2012 and Development Outlook in 2013[J].China Land Science,2013,27(1):8496.

[4] 徐云霞,彭培好,陈文德,等.基于GIS 的土地生态管护[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8(12):3839.

XU Yunxia,PENG Peihao,CHEN Wende,et al.Land Ecological Stewardship Based on GIS[J].Resources Inhabitant and Environment,2008(12):3839.

[5] 宇振荣,张 茜,肖 禾,等.我国农业/农村生态景观管护对策探讨[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20(7):813818.

YU Zhenrong,ZHANG Qian,XIAO He,et al.Countermeasures of Landscape and Ecological Stewardship in Agricultural/Rural Area of China[J].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2012,20(7):813818.

[6] 杜开锐.试论天津的生态环境及生态管护[J].天津建设科技,2002(1):2729.

DU Kairui.Exploratory Discussion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cological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in Tianjin[J].Tianjin Construc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2(1):2729.

[7] 黄 曦.连江县沿海防护林体系生态管护研究[J].林业勘察设计,2010(2):150152.

HUANG Xi.Ecological Stewardship Research on Coastal Protective Forest System in Lianjiang County[J].Forestry Prospect and Design,2010(2):150152.

[8] 陈 全,龚前斌.克兰河河谷上游生态管护建议[J].新疆林业,2006(3):42.

CHEN Quan,GONG Qianbin.Ecological Stewardship Suggestions for Upstream of Kelan River Valley[J].Forestry of Xinjiang,2006(3):42.

[9] 郭旭东,谢俊奇.中国土地生态学的基本问题、研究进展与发展建议[J].中国土地科学,2008,22(1):49.

GUO Xudong,XIE Junqi.Some Basic Issues,Research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on Land Ecology in China[J].China Land Science,2008,22(1):49.

[10] Wikipedia.Stewardship[DB/OL].(20100523)[20130524].http:///wiki/stewardship.

[11] EPA.Everyday Choices:Opportunities for Environmental Stewardship[R].London:EPA,2005.

[12] Natural England.Look After Your Land with Environmental Stewardship[R].London:Natural England,2009.

[13] COCKLIN C,DIBDEN J,MAUTNER N.From Market to Multifunctionality? Land Stewardship in Australia[J].The Geographical Journal,2006,172(3):197205.

[14] 田慧颖,陈利顶,吕一河,等.生态系统管理的多目标体系和方法[J].生态学杂志,2006,25(9):11471152.

TIAN Huiying,CHEN Liding,LU Yihe,et al.Ecosystem Management:Its Multiobjective System and Methodology[J].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2006,25(9):11471152.

[15] CHAPIN F S,CARPENTER S R,KOFINAS G P,et al.Ecosystem Stewardship:Sustainability Strategies for a Rapidly Changing Planet[J].Tren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2009,25(4):241249.

[16] 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Ecosystems and Human Wellbeing:Current Status and Trends[M].Washington DC:Island Press,2005.

[17] WALKER B,HOLLING C S,CARPENTER S R,et al.Resilience,Adaptability and Transformability in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J].Ecology and Society,2004,9(2):513.

[18] 彭少麟.发展的生态观:弹性思维[J].生态学报,2011,31(19):54335436.

PENG Shaolin.Developing Perspective of Ecology:Flexible Thoughts[J].Acta Ecologica Sinica,2011,31(19):54335436.

[19] FOLKE C.Resilience:The Emergence of a Perspective for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 Analyses[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06,16(3):253267.

[20] FOLEY J A,DEFRIES R,ASNER G P,et al.Global Consequences of Land Use[J].Science,2005,309:570574.

[21] 郧文聚,宇振荣.土地整治加强生态景观建设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对策[J].中国土地科学,2011,25(6):49.

YUN Wenju,YU Zhenrong.Theory,Method,Technological Application of Landscape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 of Land Consolidation[J].China Land Science,2011,25(6):49.

[22] 蔡晶晶,毛寿龙.复杂“社会生态系统”的适应性治理:扩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视野[J].农业经济问题,2011(6):8288.

CAI Jingjing,MAO Shoulong.Adaptive Governance for the “Complex Socialecological System”:Expand the Horizons of Chinas Collective Forest Tenure Reform[J].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2011(6):8288.

[23] DEARING J A,BRAIMOH A K,REENBERG A,et plex Land Systems:The Need for Long Time Perspectives to Assess Their Future[J].Ecology and Society,2010,15(4):2139.

[24] LOVELL S T,JOHNSTON D M.Designing Landscapes for Performance Based on Emerging Principles in Landscape Ecology[J].Ecology and Society,2009,14(1):4450.

[25] 王 军,李 正,白中科,等.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增1):340345.

第9篇:本土化管理论文范文

 

一、行政法本土化的界定

 

1.行政法的本土资源化——法律继承的本土化

 

所谓本土资源化,其理论基点就是根据基尔兹的关于“法律就是地方性知识”的论断,说明中国法治只能是中国地方性的,因此,现代的作为一种制度的法治不可能靠变法或法律移植来建立,而必须从中国的本土资源中演化创造出来 。

 

2.行政法的移植本土化

 

行政法移植下的本土化,是在行政法律移植的前提下,对移植入本土化的行政法律在重新释义下内化为自身意义系统的过程,这种内化的依据显然是本土行政法律文化自身的思维、属于、表达方式、社会心理、价值观和惯有知识。文章认为这种说法更符合行政法本土化的内涵。

 

二、影响行政法本土化的因素

 

1.影响行政法本土化的经济因素

 

我们必须清楚,国外的经济发展程度以及市场化的程度不同于我们,国外的先进制度到了我国总会因为经济落后收到的效果也不一样。

 

2.影响行政法本土化的政治因素

 

立法机关、政府或司法机关在移植和本土化的时候必定会出于自身国家的国家安全和国内具体国情作出移植与本土化的选择,行政法的本土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内政府为维护其稳定进行选择的结果。

 

3.影响行政法本土化的文化因素

 

文化具有差异性。不同的文化必定会孕育出不同的行政法律制度。在行政法本土化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文化兼容性问题。

 

三、行政法本土化过程中的问题

 

1.全盘西化的担心

 

在对西方西政法进行移植本土化的过程中,一部分人出现“全盘化的担心”,担心会因为移植本土化西方的行政法思想和制度导致民族精神的失却 。

 

2.缺乏本土化的具体机构

 

法律移植后的本土化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因此,我们要建立专门的本土化机构,行政法作为我国三大法律部门之一当然亦是如此。在行政法移植和本土化的过程中可以设立以下具体部门:第一,法律储存部;第二,出国考察部;第三,对外翻译部;第四,法制宣传部。

 

3.强行行政根深蒂固

 

行政权的功能已经从统治演进到管理,有管理进化到引导、扶助、服务,行政权的内涵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强制性的权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更是不能固守传统的强制行政,应当吸收国外关于非强制行政行为的作法,使其具体化为适合我国的非强制行政行为的规定。

 

四、行政价值观念的本土化

 

要使行政法顺利实现本土化,首要的就是价值观念的本土化,先进的价值观念有利于从总体上提高行政立法、执法、司法的水平。对于行政法价值观念本土化主要包括一下四点:

 

1.公共管理价值与公共服务价值

 

我国现行体制之下, 由于行政机关对可支配资源的垄断性占有,行政运行模式就体现了一种公共管理价值。而现代西方开始以政府为中心的公共管理价值取向向以满足人们需求为中心的公共服务价值取向转变。人权入宪以后,我国行政立法、执法、司法救济过程应当学习这种理念。

 

2.程式至上价值与效率至上价值

 

我国要实施依法行政在强调程序重要性的同时,不能过于程式化也不能忽视效率的价值,要确立行的价值目标,确立新型的行政组织法律,确保个部门的衔接,加强各部门公务员的技术培训,使得行政活动过程具有较高的效率,使政府行政价值能够以市场为基本观念。

 

3.公共权力维护价值与个人权利保护价值

 

我国传统的行政法理论认为,在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应当无条件地选择公共利益,在具体的行政过程中,公共权力也往往被置于个人权利之上,体现出以公共权力建构行政法体系的特点。在现代西方,人们已经相信或者乐于相信有关公共生活的一个事实即在一个法治社会中个体受且仅受事先公布的法律规则和原则的支配,而公共权力也必须受到事先制定和公布的法律规则的约束。

 

4.权威主义价值与调控主义价值

 

我国传统行政法理论在论述行政权和公民权的关系时,就倾向于认为政府与公民之间是自上而下的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而不存在所谓的平等关系。为了使行政目的的实现达到更好的效果,我国行政管理机构应当从过去的纵向的一味强调政府命令的行政管理模式转向以公民国家处于平等地位的调控管理模式。

 

五、具体行政的本土化

 

(一)行政程序本土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行政法学理论吸收了国外行政法中的关于行政诉讼、司法审查、正当程序、听证制度以及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二)完善救济手段的本土化

 

1.扩大赔偿范围

 

我国的国家赔偿法本身存在赔偿范围规定的过于窄的问题,仅限于人身权和财产权,损害赔偿的标准太低,实行抚慰性赔偿标准,只赔偿直接损失不赔偿间接损失,没有精神损害赔偿,赔偿程序存在不足赔偿的前置程序往往成为拖延和拒绝的借口等诸多问题。

 

2.扩大复议和诉讼的范围

 

在美国等国,逐渐取消了关于行政复议终局的规定,还把抽象行政行为纳入行政行为的诉讼渠道。因此,我国在将来修改行政诉讼法时,也应当借鉴国外的关于取消复议终局的规定,建立诉讼终局的规定。

 

(三)行政法院系统的本土化

 

首先,目前,我国并没有专门的行政法院系统。如果我国能够有专门的行政法院系统,并建立准入制度的话,对于行政案件的纠纷解决将是更为有利的保障。其次,我国的行政法与刑法、民法一样,是我国现代法律体系中的三大基本法律部门,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法制得以实现的基础法律体系。所以,有必要借鉴国外的关于行政法院系统的制度,提升行政法的社会地位,建立我国独立的行政法院系统,这样有利于加强对行政案件审理的专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