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探究式教学研究范文

探究式教学研究精选(九篇)

探究式教学研究

第1篇:探究式教学研究范文

教学模式教与学的策略作如下分析。

一、 教学策略分析

1. 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主要通过具体数学问题引起的悬念或探索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形成一种教学情境。创设问题情境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愉快合作、高效学习,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问题情境教学的程式是:问题情境一假设推测一探究验证一得出结论。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围绕教学内容设计问题,由问题引出情境、实验或悬念,启发学生在思维的基础上动手动脑,在数学活动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思考和探究过程中更新知识体系,从而培养能力,提升素质。

2. 注重启发诱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掌握知识要靠观察、思考和操作,教师不应该也不可能包办代替。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究,自觉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勇于发表不同见解,甚至勇于向老师提问质疑,也是使学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培养责任感和求实精神的重要因素。为此教师要允许并鼓励学生发言,同时对学生的发言不应求全责备,给学生创造民主、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3. 引导学生及时总结,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

中专学校数学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并提升综合素质。就中专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来说,他们还不能对所学知识在头脑中形成较完整的体系,因此,数学教师应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较合理的知识体系,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将大有裨益。

4. 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开发潜能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表明,好的教师应该善于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把学生的思维带到“最近发展区”,进而培养数学学习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中专学生面临就业,因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较多的探究机会,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使之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经受锻炼,使其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二、 学习策略分析

1. 培养强烈的求知欲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一旦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大脑就会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表现在对所学问题具有浓厚的兴趣,在解决问题时能够找出平时想不到的方法、点子和主意,必然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强烈的求知欲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前提。

2. 形成积极的个性心理特征

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中,探究一个问题往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入手,既没有现成的答案可照搬,也没有现成的方法可采纳,这就要求学生具备科学的态度、强烈的好奇心、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信心和决心。一言以蔽之,要求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个性心理特征。这是成功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前提条件。

3.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探究式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包括善于思考的习惯、敢于提问的习惯、与人合作的习惯、搜集资料的习惯和动手操作的习惯等等。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学习技能和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学生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中轻松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

三、 中等专业学校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分析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以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为依托,同时考虑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其素材可以来自数学知识本身,也可源于日常生活,或者源于其他相关学科。它不仅有利于激发数学问题的提出,而且能为数学问题的解决提供相应的信息和依据。

创设问题情境通常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学生能够在先前经验的基础上觉察到问题的存在;二是所要探究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一个连环的数学探究活动;三是探究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未知的,而且是经过探究可以学习并掌握的。只有当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在内容上富有挑战性、探究性且难度适宜的时候,学生才能在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上,通过教师适当的启发诱导,发现问题,形成问题意识,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2. 协作开放探究,及时收集信息

探究式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观察、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持续、开放的探究,一般情况下可采用分组的方式进行。一般程序是:观察一思索一讨论一证明。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渗透一些合情的推理,充分肯定归纳、类比、联想等方法在数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使思想主体从一定的依据出发,采用非逻辑的思维方式,通过思考、讨论得出问题的答案。

3. 因势利导,启发点拨,拓宽思路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并鼓励学生质疑,因为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问题意识越强烈,学习过程中不断产生“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思维火花,则他们的思维也就越主动、越积极、越活跃,从而有利于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同时,由于对问题理解的角度不同, 学生对问题所提出的质疑未必一定合理,教师要积极地给予肯定和鼓励,善于发现问题与学生认知结构的接触点,因势利导,适时点拨,围绕解决问题的主旨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思考,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启发学生朝着正确的思路前进。

4. 讨论反思总结,更新知识结构

第2篇:探究式教学研究范文

一、什么是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获取知识、理解科学思想以及理解科学家们如何研究自然界方法的教学模式。探究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为基础,是对教学经验的一种系统概括。探究教学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证据在探究中的作用和合作式学习,它主张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新知和培养能力。

二、探究式教学实施的背景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联系广泛。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可以拥有丰富的知识,但缺乏自主性和独力性,学生的学习活动基本上是理解记忆,缺少高水平的思维活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基本上停留在对关键点的记忆上,难以产生广泛的迁移。而探究教学模式可以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化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指出: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化学探究式教学模式

3.1 创设问题情境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对问题的惊讶开始。”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注重问题的设计。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条件,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强,很难独立地从生活、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所以,教师要营造积极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直面新、奇、趣,感受矛盾,发现疑问,提出问题。每一个有价值的问题,都能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可以说,在启发学生思考、全面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方面,“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是其他教学手段所不能替代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可采取下列几种方法:有意设疑,创设矛盾情境;兴疑激趣,创设悬念情境。

3.2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的结合点,要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点,要尽可能利用语言情境、思维情境、实验情境给学生创设问题疑问,诱导学生发现新的问题,强化学生产生问题,让学生成为问题的主人,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达到启发思维、引导学习的目的。

3.3 引导学生提出假设

如《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一节的学习中,学生观察了实验之后,教师提出:什么是强电解质?什么是弱电解质?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的比较,进行联想、迁移、推理、综合等思维活动,作出各种解释。强电解质由:①溶液的导电能力决定的;②化合物中键的极性决定的;③化合物在溶液中的电离程度决定的。以上这些解释虽然不一定是正确的结论,但它毕竟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主体参与的成果。

3.4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例如,在学习AlCl3和NaOH反应时,学生明确了实验是为了验证操作顺序、试剂用量对实验现象的影响,这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试管、滴管的使用方法,强调做好实验纪录。但由于在操作顺序和试剂用量上各个学生不尽相同,现象也各不相同。这时的学生由于现象不同感到惊奇,而产生强烈的探究心理,教师要抓住时机,及时指导启发学生间相互对比操作顺序、试剂用量,并进行讨论,分析反应原理,解释现象,得出结论。

3.5 启发学生得出结论

如“已知乙醇分子式为C2H6O,确定乙醇的分子结构”这一问题中,首先指导学生根据碳、氢、氧的价键数目,写出乙醇分子的可能结构:①CH3OCH3、②CH3CH2OH。并告诉学生乙醇可跟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启发学生如何根据两种结构中氢原子位置的不同,及与钠反应放出氢气的量,来确定乙醇的分子结构。接着,让学生设计实验,根据实验事实,可排除①式,确定乙醇的分子结构为②式。

四、探究式教学的构成要素

探究式教学一般有五个基本的构成要素。(1)提出问题:学生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2)搜集证据:学生获取可以帮助他们解释和评价科学性问题的证据,创设可探讨的情景或环境;(3)形成解释:学习者要根据事实证据形成解释,对科学性问题作出回答;(4)评价结果:学习者通过比较其他可能的解释,来评价他们自己的解释;(5)交流发表:学习者要交流和论证他们所提出的解释。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探究环节可多可少,不能机械地照搬。

五、探究式教学的类型

在学校环境下的化学学科的探究式教学可以有非常丰富的类型。例如,按探究的任务和问题的性质分:有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探究性学习、认识物质组成与结构的探究性学习、认识化学反应规律和原理的探究性学习以及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性学习等。按探究环节的多少分:完整的探究和局部的探究。按探究的自主和开放程度分:有自主探究性学习和指导探究性学习。按探究所依托的经验类型分:有概念理论型探究、元素化合物型探究、方法策略技能型探究以及综合性探究。按探究活动的形式、途径和方法分:有实验探究、调查探究、讨论探究等。

第3篇:探究式教学研究范文

高中数学课堂探究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各种措施和途径,把高中生数学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特征

1.学生是通过数学探究活动获得新知和能力的。

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施,要求学生面对错综复杂的事物,能把注意力集中到对所研究问题起关键作用的特征上,并能使用恰当的数学语言与符号表示,方便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这个过程正是数学抽象的过程。在传统的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基本概念、基本定理“从天而降”,不讲授数学知识的抽象过程,而要求学生直接应用概念去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不经历抽象的过程,对发展数学素养造成阻碍。

通过数学探究教学,学生可以多角度、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从而使他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更容易地激活数学知识,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也只有这样,学生的数学学习才是积极主动的,才能够真正激发学习数学的内在动机。

2.数学探究式教学具有广阔的开放性。

数学思维的自由创造性,决定了数学科学体系的开放性,形成了探究教学的开放性,因此,数学为学生个体施展其才华提供了广阔的知识空间。但经过整理成为知识体系时往往以封闭式的演绎方式处理,滤掉了当时的开放式的思维过程。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开放性的,数学探究式教学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开放式的思维和封闭式的表达相结合的数学特点。

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开放性是指是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开放的数学思维和开放的数学观念。总之数学探究式教学是学生个体施展其才华的知识空间。

3.数学探究教学重视形成性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

数学探究教学对评价要求较高,如它要求评价每个学生理解了哪些概念,哪些还模糊不清或不知道,是否能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是否能提出问题,是否能设计并实施探究计划,是否能分析处理所收集的数据,是否能判断证据是支持还是反对自己提出的假设等。但要能清楚这一切,单靠终结性评价是难以奏效的。数学探究教学在重视并改进终结性评价的同时,很重视形成性评价,如学生撰写的报告、绘制的图表、制作的模型等,以及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针对某个问题所作出的解释。通过这些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和广度,以及进行数学推理的能力。重视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评价是数学探究教学的另一个特点。

二、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教学原则

1.主动性原则。

在探究式教学中,既要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积极主动参与。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在深层次的参与中,通过积极自主的“做”与“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造。

2.问题性原则。

学生主体应具有主观能动性。具备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能够主动地、自觉地、积极地认识客观世界,并运用这种认识去不断完善自我。

3.习得性原则。

探究式教学定要充分提供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空间和时间,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综合、归纳、类比、猜想、抽象、概括等探索性思维活动,以实现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的目的。

4.适应性原则。

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要在较短的时间里学完人类几千年探索、积累的知识结晶,如果仅靠探究方式学习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内容,仔细遴选供学生探究的学习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探究与讲授等多种方式有机结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三、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教学策略

1.全面准确地把握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

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出发点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的现有数学认知结构是数学探究教学的出发点。知识的学习过程是以文字或其他符号表征的意义同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观念(包括表象、概念、命题)相联系并产生相互作用以后,转化为个体意义的过程。心理学家认为,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产生有意义学习的条件,第一是所学习的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第二是学习者要具备有意义学习的思想,第三是学习者认知结构中要具有可以用来同化新观念的相关观念,以便使新观念与已有认知结构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其中,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实质内容和它的组织特点是影响新的有意义学习的最重要条件。因此,数学探究教学中,了解学生现有认知结构的状况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2.激发与鼓励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

好奇是指人们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觉得新奇而感兴趣。好奇心是科学探究的首要特征,没有它就不会有人类对宇宙万物的无穷探索。大自然中绚丽多彩、变化万千的现象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寻求奥秘的欲望,当人们由此去探索,试图理解自然时,便开始了科学探究的历程。因此,“可以说是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人们进人科学的大门”,它是科学探究所必需的心理品质。

在数学探究教学中我们应千方百计地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首先,好奇心的产生与发展需要宽松和谐的环境。在民主平等的师生交流中,学生没有拘谨感,能主动思考、大胆质疑、敢于申辩,容易发现问题,获得灵感,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其次,要提供新异情境。爱迪生说:“凡是新的不平常的东西都能在想象中引起一种乐趣,是心灵感到愉快的惊奇。”数学探究教学要注意设置能引起学生观察思考的新异情境。

3.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

数学直觉思维是人脑对数学对象及其结构的一种迅速的识别、直接的理解、综合的判断,是数学的洞察力。美国数学家R.库朗说:“直觉,这种难以捉摸和充满活力的力量,始终在创造性的数学中起作用,甚至推动和引导最抽象的思维过程。”

第4篇:探究式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探究式

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应用探究式教学法时先要确定探究的目标,很好的创立探究情境,营造探究氛围。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对探究模式进行探究。在进行教学改革时,探究式教学方式就是一种激励学生、唤醒学生、鼓励学生的重要教学方法,由于其教学效果显著,因此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使用,我国也应该在这方面进行探究,对探究式教学法进行改进和创新,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1.分析探究式教学法实践应用的意义

通过这些年的实践研究,对于探究式教学法而言,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对学生进行指导,在利用一定的组织形式,学生对整个教学内容进行自主研究,在全过程中发现其中的问题,对问题做深入的分析,然后对问题予以解决,在此过程中,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因此就提高了在这些方面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新课改形势下,引入探究式方法是发展趋势,该方式可以引导学生不断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尤其是教师引导,提供更多研究科学的条件,为以后学生的发展打下基础,但是其也有一定的缺点,需要予以改善,下面就做深入的分析。

2.分析应用探究式教学法的原则

2.1遵循互动教学原则

对于探究式教学法而言,其主要作用就是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意识,由此可见,一定要把互动教学作为探究式教学的重要原则,对学生和社会,学生和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情况进行研究,更要的是进行试验互动,讨论互动,提问互动等,应用该教学方式,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探究能力,而且还要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2.2遵循教师的主导性原则

在进行探究式教学中,教学方法不能使用灌输式、传授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从之前的主置变为主导位置,主要发挥教师的指挥、引导等作用,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很好的服务意识,将学生视为第一服务对象,在不断深化学习和教学中,提高自身的主导能力。

2.3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进行高中物理教学工作时,在使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时,一定要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在落实教学任务时,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在课堂上多和学生进行沟通,积极对相关问题做深入的探讨,让学生体会到其主体意识,这样才能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

3.探究式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3.1合理设定探究的目标

由于探究式教学法的优势,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引用是发展趋势,但是在落实之前,一定要设定好探究的目标。在设立探究目标时,一定要先对相关学生进行调查和分析,争取在以后的物理教学工作中,找到学生所兴奋的点和关注的点,在开展教学工作中,一定要有的放矢,提高工作效率。尤其要重视因材施教,结合学生个人爱好的不同,基础知识的不同等,合理的设定探究目标,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了解教材中的实际内容,争取找到教学内容和学生之间的兴趣点,与此同时,要对所探究的内容做细致化的分析,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坚决不能出现学生替代学生来探究,保证学生可以进行自主探究,让探究目标符合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

3.2对探究情境的创立分析

在进行情境创设过程中,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要求情境创立必须合理,内容丰富,探究过程要很科学,这样探究式教学才能得到很好的成效。古人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多年工作的经验,要把教学内容合理的设计到情境当中,其目标就是让学生及时融入到教学活动当中,学生迅速与之产生共鸣,这样学生就会产生疑问,同时也伴有学习的冲动,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例如在进行宇宙航行的探究式教学中,可以把神州八号当做探究式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可以使用现代技术,利用多媒体播放的形式,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到兴趣,对抽象的概念理解变得容易,当学生感到轻松后,学习没有很大的困难,学生在这方面的探究兴趣就得到了提高和培养,除此之外,还应该强调爱国意识,不仅是思想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需要,因为这和学生会产生共鸣,对宇宙航行充满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探究的欲望。

3.3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

学习氛围对学习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在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中,一定要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任何教学内容中的探究意识、学习意识,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中如果学生都融入到了探究范围中,学生之间会相互影响,教师在提出教学内容,提出教学问题后,学生都会被引导,在整个过程中,积极发散思维解决问题,寻找答案,同时和学生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深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欲望,在多年的教学中总结出,在学校要打造探究文化,教师应该摒弃“走”教案的教学方法,要对物理教程进行研究,深入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和案例,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对教材内容做优化重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中的系统性和关联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树立一个“学乐”和“乐学”精神,加强对学生物理兴趣的培养,尽量减少对学生的各种限制,在课堂中可以畅所欲言,尽情发挥个人的浓厚兴趣,将探究意识发挥的淋漓尽致。

3.4积极应用实验法教学

在物理教学中,其是阐述一切物理现象和背后的科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其有吸引力,对学生产生兴趣,让抽象的概念更加形象化、具体化,下面就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例如在进行单摆周期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定性探究时,教师要在课堂上设置场景,使用试验装置现场做试验,通过对单摆装置的实物认识和摆动规律,引发学生对其的兴趣,然后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逐渐深入引导学生在这些问题上做深入的探讨分析,引导学生对照单摆的装置积极思考。之后学生就会那脑洞大开,和周围的同学开始讨论,对单摆周期和什么因素有关进行猜测,在初步猜测结果中进行归纳和总结,最后教师将其进行分组,有针对性的进行试验分析,验证猜测是否属于事实,通过这些过程就能得到最终的结果。在整个分组实验中,教师要重点对不同实验小组的过程进行观察,合理的利用启发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的得出实验结论。操作完试验后,让小组成员自己总结结果,针对又出现的问题,做深入分析和解决。最后教师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动画技术,将单摆的运动过程进行展示,针对不同的因素做好对比,让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

4.总结

通过以上对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研究,发现我国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教学理论和思想不先进,有待改善,探究式教学方法是发展的趋势,其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学习,自我总结,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能很好的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杏.浅析探究性学习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5(66):140-140

第5篇:探究式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模式;问题探究式;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2)01-0120-02

“问题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带着问题进行探究,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一方面使知识由外向内转移,不断得到丰富;另一方面学生在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中能力不断发展和提高。基于上述理论,一种以问题为主线,学生围绕问题主动构建新知识的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被广泛研究并应用于教学中。

一、研究的背景

1 传统的生物课堂教学模式与“问题探究式”教学的比较

在传统的生物教学模式中,教师常以自己固定的思维和教学方式来影响学生,教学的随意性、主观性、经验性较大,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填鸭式”、“复印机式”的课堂特征仍然很明显。教学环节缺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被动地接受,学习兴趣普遍不高。简而言之,传统课堂教学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分析,重结论、轻推理”的种种弊端,忽视了学生的思维活动。“问题探究式”教学正是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局限性。强调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与多种学习途径相结合,倡导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如小组讨论),强调外部支持与引导在探索学习中的作用,如教师的引导与促进作用。

2 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

《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生物课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问题探究式”教学正符合课程教学改革的这一趋势,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强调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变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协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1 建构主义学习观。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活动,而非对知识的被动接受。

2 自主教育观。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施教的前提,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学生的情感态度。

3 思维教学论。知识乃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动机和思路,变结果学习为过程学习,不追求答案的标准化,而追求思维的主动性与灵活性。

4 素质教育创新观。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习惯和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教学要让学生“会提问”。

5 现代学生观。用探究的过程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信、激励学生继续走向成功。

三、问题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模式及应用实例

俗话说:“教无定法”,但教学应遵循一定的规律。根据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科特点,初中生物“问题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模式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思考——小组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拓展应用——归纳总结及评价”。

下面以《性状遗传有一定规律性》一课为例。谈谈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1 创设问题情景

课前让学生调查家庭成员的耳垂情况,课堂上汇报调查结果,分析调查结果。如:父母都有耳垂,孩子却没耳垂,可能吗?为什么?

如果父母没耳垂,能生下有耳垂的孩子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父母的性状是如何传递给子女的?(回顾:结合图片回顾人的生殖过程,染色体、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在生殖过程中,染色体和基因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基因又是如何传递的?

2 学生自主思考

学生阅读教材,独立思考,为小组讨论做好充分的准备,避免有的学生滥竽充数,在小组学习中假学习,假活动。

为了降低学生自主学习的难度,我又设置了6个分解问题(课件展示),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

①假如父亲有耳垂,母亲没耳垂,他们的基因型分别是什么?

②什么是配子?

③形成配子的过程中,染色体和基因是怎样变化的?

④形成受精卵的过程中,染色体和基因是怎样变化的?

⑤配子在基因传递的过程中起怎样的作用?

⑥在生殖过程中,双亲分别产生几种类型的配子?子女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分别是什么?比例怎样?

3 小组合作探究

由于问题较多,知识难度较大,所以要留给学生足够的讨论时间,让学生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充分的进行交流和探究,教师在各小组间巡视,给予指导,并观察和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否积极地参与小组活动。

4 解决问题

请各小组代表发言,解答问题,并能在黑板上的图中标注出染色体、基因的变化过程。其他小组可作补充,或提出质疑,共同解决问题。教师点评并强调遗传图的正确写法。

5 拓展应用

教师循势,乘热打铁,提出进一步的问题:接下来,请思考刚才我们作性状调查时发现的问题,有耳垂的父母为什么生出了无耳垂的孩子?无耳垂的父母又能生出有耳垂的孩子吗?

有了刚才获得的知识基础,学生豁然开朗,争着到黑板上用遗传图解的方式分析给大家看。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疑惑,将书本知识与生活现象相联系,体验了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通过自己和小组的力量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和愉,自我价值得到了实现,增强了学习的乐趣,激发了学习热情。

6 归纳小结及评价

教师及时给予评价,肯定学生在学习中的努力和成功,同时指出不足,如:某个小组的成员参与度不高,探究不够深入等。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发表对本节课学习的感受。

从以上的教学模式可以看出,一方面,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是实施问题探究式教学的前提。教师只有巧妙设置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面的教学步骤和环节才有可能实施。课堂上教师不再是主角,更像是导演,教师只是辅助学生提出问题,密切关注他们的学习情况,在他们探究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教师再给予指导。所以教师的功夫主要应该花在课前作充分的准备。课堂是学生展示自我,发挥主体性的舞台。另一方面,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实施问题探究式教学的关键。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后面的教学环节才能得以顺利进行。这也正是问题探究式教学区别于传统生物课教学模式的重要标志。

四、“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

在“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始终以“问题”为焦点开展思考、讲述和讨论,这样既有利于双向互动找到结合点,又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创建良好的情境

良好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学习的内容特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对问题情境的体验中产生问题意识、发现并提出探究的问题。

2 提供必要的帮助

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都是比较零散的,缺乏系统性,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概括、归纳和总结,才能全面地看待问题。教师要把握时机,进行指导,促进学生技能的掌握和知识的迁移。教师还可以设计创造性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组织开放式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就能大大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3 进行及时的评价

第6篇:探究式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数学 探究式 教学 反思

一、前言

数学教学对于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有非常大的帮助,那么对于数学教学而言,由于受到了应试教育的影响,因此长期处于被人们质疑的阶段,而探究式的教学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因此对探究式教学进行分析,无疑是非常必要的。[1]

二、我国对探究式教学的政策导向

1.探究教学的必要性

当代教育理念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而探究式教学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改变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学习,主张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总之,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政策导向上为数学探究式教学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展示平台,探究式数学教学已成为这次课程和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

2.数学探究教学的作用

时代的发展,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对我国的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探究式教学近几年来在一线教师中已经开展了一些具体的研究,提倡运用探究式教学己成为广大数学教师的共识。因此建立一种操作性强的探究教学模式以适应目前数学新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十分必要的。探究式教学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搜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和情感、态度和体验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人类正是在对未知领域的不断探索中获得发展的。数学探究式教学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具有高度的主体性。数学探究式教学具有开放性;数学课题学习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探究的基础需有一定量的数学知识和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探究式教学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建构主义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维果茨基“最邻近发展区理论”等。[2]

三、数学探究式教学研究回顾

1.关于数学探究式教学涵义的研究

分析国内学者对于数学探究式教学涵义的界定,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以“数学问题”作为中心词来界定,如数学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数学问题为主的教学。二是以数学

教学产生的结果来界定如数学探究式教学就是教师通过各种措施和途径,把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三是根据教学过程的探究性特征来界定,如数学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课题,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独立自主地解决数学问题、发展数学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四是以目标为价值取向的界定,如所谓探究式教学,是以培养学生具有不断追求卓越的态度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作为载体,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有目的地相对独立地进行探索研究的一种教学方式。

2.关于问题反馈层面的研究

问题反馈层面的研究是指对数学探究式教学在实际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所进行的一种反思性总结。这类文章数目较少但却反映出了一线数学教师在进行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

有人认为,数学探究式教学在操作效率效果等方面都存在局限性。当前的数学探究式教学设计存在着逻辑起点错位针对性不强、解释力不足、和对传统性教学设计的习惯性支持等缺陷,并指出对探究需要的分析才是数学探究式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又有人认为,数学探究式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异化现象。在教学内容方面的异化现象有:不少数学教学内容并不适合学生探究,很多教师在设计数学教学方案时不能考虑到相关问题;在教学方法上的异化现象有:数学探究过程的有形无实,数学探究式教学途径的迷失等;在教学评价方面的异化现象有:对学生成长评价的迟钝,对学生自我评价的忽视等。

而克服上述异化现象的途径主要是:数学教师本人应加强学习;自觉地防止过度帮助学生的行为;提倡教师主导下的有效讨论等。[3]

四、关于数学探究式教学研究的几个观点

1.观念要转变,理解要到位

持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会导致培养出什么样的人的结果。前面谈到国家政策为数学探究式教学提供了充分的实施保证和坚实的展示平台,这就要求一线数学教师必须转变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这是不容置疑的),积极主动地研究数学探究式教学法,把这种方法贯穿于数学课堂的始终。这样才有望落实标准提出的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2.少理论说教,多实践探索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和完善理论,这是客观真理。然而目前所谓的数学探究式教学理论(实际上是经验)都是通过一两个案例形成的,出现的局面是理论研究铺天盖地,指导实践空洞乏力。因此,必须加大案例研究力度,同时呼吁大学教师应当和一线教师紧密联合,在实践上多做文章,而不要高高在上,盲目说教。只有这样,数学探究式教学才有针对性和生命力,也只有这样,具有指导意义的数学探究式教学理论才能形成。

3.立足于细节,放眼于全局

仅以前面谈到的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为例来说,其研究重点应当放在具体的操作环节上。同样,我们觉得数学探究式教学其它方面的研究也应当坚持这一思路,立足于细节,放眼于全局。

4.教学要研究,学习更须关注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研究中,我们对教师在教的方面给予了更多的关注,相关研究颇多。学生只有对问题有真情实感,才会有持续不断的探究动力。

五、结束语

总之,数学教学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而探究式的教育目前虽然已经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但是未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仍需要尝试,给数学教育者的道路依然还很漫长。

参考文献

[1]张锐, 毛耀忠, 杨敏.数学探究式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1(9):38-41.

第7篇:探究式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教学模式 主体探究式 主体性教学 物理课堂教学 七个教学环节

1前沿

1.1 研究背景

1.1.1 当前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及学校教育的期盼

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信息时代的来临,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不再局限于拥有知识量的多少,更多的是关注创新能力的发展以及内在潜能的发挥。也就是说,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创新性。当今国与国之间的实力竞争也主要体现在创新人才的竞争上,而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基础教育,即基础教育是人才大厦的建设基石。因此,为了加快创新人才素质培养的步伐,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我们就必须回过头来好好审视现在基础教育。现在的基础教育模式中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应试教育倾向。比如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弱化;片面关注少数“尖子生”的培养,忽视了多数学生的发展,导致了教育功能受损,使多数学生学习兴趣难以获得有效的维持和提高;片面的重视学科知识教育,缺乏对学生能力发展的指导,导致学生实践能力的平庸化;片面强调全体学生的整齐划一,使学生的个性、特长难以更好的发挥,使学校铸造出了一批千人一面缺乏而创造性的铸件人。凡此种种,使得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呈现出种种的裂痕,再也难以通过简单的修修补补而获得新生。

1.1.2 教学模式的概念

一般说来,模式泛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是可以照着作的标准样式。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中各个基本要素定型化的特定操作程序,它是某种教学理论的简化表达形式,既概括于具体的教学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

物理课堂教学活动本身是一个复杂过程,其复杂则在多因素相互作用这一方面得以充分体现。对某种特定的教学任务(如物理概念教学,物理规律教学,物理实验教学以及物理情感教学等)而言,教学活动的多因素(如具体的物理教学内容和要求,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习惯,教学的条件等)相互作用关系是较明确的。我们可以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物理教学的实践经验,通过对物理课堂教学构成的分析,抓住主要矛盾,归纳基本特征(结构)对物理教学过程的组织方式和教学策略做成简要的概括,从而形成“物理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最具体与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只有从改革教学模式这一基础环节入手,才能逐步形成新型的学校育人模式,并进而从根本上改革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创建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1.2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目前,我国的教学模式大多仍然受到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等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因而难以做到理论联系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统一。同时随着我国课程综合化的改革的进程步步深入,以及综合课程教学模式的出现,不少教师仍以“拼盘式”讲授模式为主,无法形成并发展科学特有思想、方法、素质更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倾向性。北京师范大学的裴娣娜老师运用主体教学思想展开了较长时间的主体性教育,发展个性教学实验,总结了主体性教育的教学策略。但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却不多见。

主体性教育是人的教育,人的主动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对人的价值的一种承认是对人的存在价值的一种保护和升华,是发展个性,培养创造性的教育。主体教学是引导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主体性教学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在课堂上实施的一种教学。它重在启发和引导学生内在要求,以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地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为目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为教学原则,注重培养成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

本文主要研究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主体性教育的研究和学科教学的现实,我将以物理课堂教学为例,以主体性教育的应用为主题,在提出“主体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研究在物理教学中实施该模式后对学生的学习情意、学习成绩等方面的影响。

2. “主体探究式”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理论

2.1 “主体探究式”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含义

“主体探究式”物理课堂教学是以探索、质疑、讨论、自主研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模式,它是以主体性教育为理论基础,依照中学开展主体性教育实验的发展情况,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实验学校的教学实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正而构建起来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它是指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以学生的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学生主动感受和体验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探索和解决物理问题和特征,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它有七个主要环节:探索式预习(含阅读)――反馈式质疑(含实验)――参与式讨论――分层次指导――自主式训练――点播式精讲――激励式评价。

“主体探究式” 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体现的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知识的授受过程,也是一个情感的参与过程,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获取过程,将教师的作用由灌输知识转化为积极引导科学指导,优化过程和系统控制方向上来。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中心,学校的一切都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的教学与管理者对教学活动的管理,其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利于学生发展。把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当作一个基础,是获得另一种知识的阶梯,而把让学生终生收益的能力培养和态度养成作为首要的教学目标。

2.2 “主体探究式”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实现

2.2.1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把“教学过程”首先看作是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评估等环节中,都包含着如何从“教”的角度去唤起学生的“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体现;

(1)参与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目标是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力求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使师生两个积极性统一起来。一般教师在提出课题后引导学生思考:“我认为应该学会什么”,“我想学会什么”。同时,学生提出在预习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点,这样就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与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的确定。

(2)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师不是让学生简单地学习现成的结论,而是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从而在参与中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3)参与重、难点的确定。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的学习活动过程,是培养锻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学生找出了学习的重、难点,就把握了学习的主动权。由学生自己确定的重、难点,既符合学生认知实际,又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使他们在参与中增强了学习的责任感。

(4)参与学习方法的选择。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学习,探求学法。良好学习方法的选择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方法的选择与设计中,是引导学生由主动学习到学会学习的有效措施。

2.2.2 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主体探究式”物理课堂教学强调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方式,分组根据学习内容和阶段学习情况的需要,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智能情况、性格特点、操作能力等或混合编组或自愿结合编组,一般以座位前后4人为一组。这样,学生不再只是面视教师,也可以面视同伴,在这样的组织形式中,每个小组都是一个合作的群体,这一形式为每一位学生创设了“无威胁”的课堂氛围。实施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的优点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增加信息交流量。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方式将课堂上的单向反馈变为多向反馈,它不但为每位小组成员创设了均等的发表见解的条件,还把每位学生在45分钟内发言的机会由1/50提高到1/4。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从教师那里获得知识和学习方法,而且通过同学间讨论、交流,扩大了信息量,在学习交流中相互启发,拓展了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增强了学生广收信息、主动探究的能力。

(2)培养互助合作精神。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的优势体现在实现综合性学习目标方面,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发表每个个体的主见,形成小组意见,又通过组际间的交流,综合大家意见,做出完整的、较理想的结论,使同学们感到合作的力量大大超越个体的力一量,自己与小组不可分割。互助的成功体验也常常产生在这里。在这无任何心理负担的学习过程中,后进生在同学们的帮助和鼓励下,形成自己的见解,也得到成功体验的机会。

2.2.3 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精神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会创造。因此,物理课堂教学应该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创造精神,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1)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标新立异,就是强调别致新颖,推陈出新,如在物理习题教学中对学生新颖别致的解法加分,以鼓励学生发展自己思维的独特性。欢迎学生对老师的解法提出质疑,表扬学生的解题方法超过老师,让学生感受到创造的成功,增强其自强不息,勇于创造的进取精神。鼓励学生不仅会想而且会动手,对青少年学生来说,手是人脑的窗口。对少数学生在实验中的奇思怪想要热情回答,尽可能提供实验仪器进行验证。对部分学生在实验中的标新立异做法不要轻易斥之为“乱动”而予以“扼杀”。应该认真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分析,扬其精华,弃其糟粕。决不能扼杀学生宝贵的创新、探索精神。

(2)启发学生勇于想象。创造离不开想象,创造必须以想象为基础。比如可以假设没有摩擦、人变成强磁体、地球突然作自由落体运动、重力消失等等,让学生充分想象会出现一些什么样的情景,让学生想得开心,开心地想。也可以模拟理想实验,假设理想模型、理想情境、理想条件、理想体系。还可以在解题训练中进行模型假设、过程假设、状态假设、条件假设、结论假设,化复杂为简洁,变抽象为具体,转深奥为浅显。让学生猜想在实验中增加一些条件会出现什么现象,减少一些条件又会发生什么结果。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多做探索性实验、多做设计小实验、多做小制作等等。

3. “主体探究式”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3.1 教学实践

经过对前一部分理论的认识与理解,利用在如皋市白蒲初中教学的机会,将“主体探究式”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到物理教学实践当中去。主要操作程序如下:

由于初三(五)(50人)和初三(六)(48人)的物理是由同一个任课老师任教,因此将初三(五)班作为实验班级采用“主体探究式”物理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而初三(六)班作为对照班级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由于本模式主要适合于物理概念及物理规律的教学,同时由于时间不是十分充足等现实性问题的存在,因此,选取苏科版初中物理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作为实验内容进行教学。在教学结束后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单元测验,通过对学生测验成绩的对比分析以检验该教学模式所起之效果。

3.2 教学效果的检验

实践前后,针对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对比分析

(1)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

通过两个班在实验前后预习情况的对比,很明显实验前两个班对新课预习的情况首先在人数上就不是很乐观,也就谈不上预习的质量了。而实验后五班的情况明显比六班有所好转,五班对新课预习的人数超过全班人数的2/3,仅有少数人没对新课进行预习。由此可见,“主体探究式”物理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体会出学习的快乐,对学习产生了一定兴趣。因而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良好发挥。

课堂气氛活跃情况分析:实验前,课堂教学基本以教师在前面滔滔不绝的讲,学生则在下面昏昏欲睡的听,有的学生甚至趴下来睡着了。而实验后,课堂上气氛明显活跃,学生踊跃举手发言,回答、提问。通过比较实验前后两个班的学生在课堂上的活跃程度有了明显的区别,当然,这也很大程度上使得学生成绩有了明显的改变。

(2)对考试成绩及订正情况的分析:

考试成绩的分析:在《简单机械和功》这一章学完以后,分别对两个班同时进行了单元测验对照前一章单元测验考试成绩两个班的情况分别如表(二)所示

上述考试分别是对应苏科版第十一章的知识内容的试卷,且由同一位老师(非两个班的任课教师)所出。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学生考试成绩满足研究要求。而由上表可以明显看出,五班在实验后成绩较六班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试卷订正情况的分析

实验前,两个班的学生每次考完试后都要等到老师将试卷评讲完了才去订正试卷,当然有些学生根本就不订正,订正的大多数也仅是将老师写在黑板上的正确答案抄下来,然后便什么事也没有了。因此每当学生第二次再遇到这些题目时,他们还是会错。而实验后,五班的学生在试卷发下来后会先主动的去订正,不会的,同学之间先相互讨论。从而大大的提高了学习效率。

(3)学生考试试卷思考题完成情况

两次单元测验中均有两道思考题作为附加题,对于学生完成的情况参见表(三)

由上表数据可知,实验之前两个班学生对于思考题的完成情况都不理想,而实验后五班完成思考题的人数明显增多,六班学生情况基本没什么变化。由此可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实施“主体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逐步提高。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实验效果表明:“主体探究式”物理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主体性教学的基本思想和理论,反映了物理学科教学的基本特点,符合学生的学情和学习规律,有效地发挥和发展了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提高了教学质量,因而是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

本实验研究只是一个初步的探索,有些问题还需进一步探讨:

第一,本实验研究是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进行的,所选择的学生成绩是某一小段时间内的单元测验。发展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些效果不太明显。只有长时间地坚持下去,才能收到明显的效果。因此,实验结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待进一步实践检验。

第二,本实验中,由于实验班和对照班由一人任教,难免存在相互干扰,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实验结果的精确度。在以后阶段的实验过程中,计划采用轮换对比实验研究,以尽量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检验实验效果。

第三,任何教学模式都不是万能的,教师应在一定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根据学科特点、学生特点、教学环境的特点,以及教师本身的特点创造更适合于教师本人应用和学生主体充分发展的模式,即“教学有模(式),但无定模(式),贵在得模(式)”。

参考文献:

[1] 张天宝.基础教育新概念-主体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6

[2] 李庚南.主体性教育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J].课程?教材?教法,2 002 (9);3l-33

[3] 肖川.论主体性教育研究的深化 [J].人大复印资料,1999 (4);71

[4] 王升.小组合作与主体参与 [J]1.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 3

[5] 裴娣娜.发展性教学论 [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6] 李月华.主体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1(11);60-61

[7] 王金良.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J].物理教师.1999 (3); 5-7

第8篇:探究式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 探究式 教学模式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来说是教师启发诱导,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教师在教学中应设法激发学生探究的乐趣,引起探究的动机,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身边的物理现象、实验等方法来刺激学生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培养起他们的创新意识。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机,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实践性。例如:“大气压”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新课引入先演示窄口瓶“吞”鸡蛋的实验,这奇迹般的现象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我先把答案告诉学生,这就是大气压现象,那么什么是大气压呢?在学生兴趣被激发的情况下转入新课教学。当学生明白大气压的概念后,为了加深印象,我将一只玻璃杯灌满水,用一张塑料卡片盖在杯口上,再按住卡片把水杯倒过来。问,当把手移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松手后学生惊讶不已。纷纷议论,这大气压到底有多大?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将抽去空气的马德堡半球示出,叫学生推选两个力气最大的男同学来拉,结果用尽力气也拉不开,再换四个不服气的同学,还是没有拉开,当我把进气阀门打开后,一个人就很轻松的把两半球拉开了。学生即惊奇又信服,对“大气压不但确实存在而且又很大”的结论深信不疑了。

二、注重合作交流

探究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探究者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探究者共同研讨、交流,彼此表达与相互倾听,具有一系列价值:探究者通过“相互交流”,会明白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释,有利于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在合作、相互表达与倾听中,探究者的想法、思路会明晰化、外显化,探究者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在讨论中,探究者之间相互质疑,其观点的对立及相互指出对方的逻辑矛盾,可以更好地引发探究者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探究者之间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建构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探究中的合作、分享与交流,可以使不同探究者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探究者完成独立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因此,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合作交流”氛围,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使学生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倾听他人的探究经验,并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从不同的角度改进自己的学习经验,提高认识,克服独立探究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正确理解所获得的知识。

三、重视探究的方法

教师要以问题为纽带,及时引导和指导学生把直观现象加问号的问题转化为要探究的科学问题;适时引导学生回忆与问题有关的现象,把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要探索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区分有关因素和无关因素,对问题提出初步的猜想与假设;通过讨论,修改选择设计出最佳实验方法(对比、控制变量、实验等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实验(事先交代实验的注意事项,指导学生根据实验方案选取合适的器材,阅读相关说明书,了解器材的性能和用法,按照实验方案,正确使用器材进行实验),并且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准确地收集实验数据,结论。而学生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会得出各种现象及数据,再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后得出并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指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思路、方法、步骤、结果处理等。探究的教与学是通过内容的操作来体现的,探究活动的组织形式是根据内容来确定的,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探究方式,探究过程可包含几个或全部要素。例如:陈述性知识或操作技能的学习,可采用教师提供有关知识和背景材料或指导阅读课文―操作或讨论―得出结论―应用反思的探究方式。教师应重视学生怎么学,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在原有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的基础上学习创新。教学设计要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创新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为宗旨,以指导型探究为主要教学方法,以问题解决为主线,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注意学生动手的培养

初中物理实验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实验的起点。因此,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每次作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弄懂实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物理仪器,掌握计数、读数和处理实验结果的技巧,能够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比如在电学实验中,教师要反复强调电流表、电压表的连接特点及“+”、“一”接线柱的接法,让学生学会用欧姆定律正确估算量程,避免量程过大使测量值的误差大,又避免量程过小而烧坏仪表。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就能独立动手操作,打好实验的基础,有了这种基础,学生就能自主的探究其它电学实验。例如,探究水果电池的电压,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的规律等,这样通过实验,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领会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实验,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例如:“估计大米的密度”一题,先让学生凭生活经验估计大米的密度大约是多大?接着让学生想出几种测大米密度的方法,然后实际做一做,最后做出评价,哪一种方法既简便易行而且误差又小。又如课本中“纸盒烧开水”、“日光灯启辉器中双金属片的自动控制作用”、“小风轮”、“电铃”、“楼梯开关”等小实验、小制作,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这样激发了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同时也推动物理教学向前发展,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

总之,探究式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亲身体验物理,在体验中感受物理,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物理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一定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孙世雄;浅谈初中物理兴趣教学[J];教育管理;1996年06期

2.朱晓英;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五个环节[J];山西教育;1997年09期

第9篇:探究式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 科学探究 课堂教学 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1-074-01

所谓科学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科学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来说,它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学习方式,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一、科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

1. 科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同时学生要主动地构建对外部信息的解释系统。而传统的教学法以灌输式为多,课堂教学若继续沿袭这种形式,就无法实施素质教育。

2. 科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在教的策略上,遵循以下原则:⑴主体性原则:一切从学生主体出发,让学生成为知识技能的“探究者”,难点问题的“突破者”,使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⑵民主性原则: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⑶差异性原则:承认学生存在差异,注重个别指导,因材施教;⑷创造性原则:注重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掘学生的天资和潜能。

3. 科学探究式课堂的一般程式:

二、科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案例分析

《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教学案例

【教师引入】用多媒体展示下列情景:雨滴、雪片、树叶的飘落、苹果落地、小石子落入水井中

让学生观察后,归纳出它们的运动特征:在重力的作用下下落――落体运动

【新课教学】1. 落体运动规律的探索

问:什么样的物体下落得快?

由学生根据平时的经验判断、讨论,形成结论:重的物体下落得快.如:撑开的雨伞下落得比人慢。

提示:生活中有轻的物体下落得快的实例吗?

实验验证:⑴ 玩具降落伞和人的下落速度比较;⑵ 雨伞和人的下落速度比较。

这时学生对落体运动的规律感到困惑,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想:轻、重物体下落得一样快。

设疑:为什么我们生活中看到的情形没遵守这样的规律呢?

引导学生分析:是因为空气阻力的影响

问:如果设法消除空气阻力的影响,结果如何?

学生猜想:一样快

问:如何消除空气阻力?

学生讨论:抽气

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分成4组)

得出结论:没有空气阻力时,轻、重物体下落一样快――自由落体运动

2.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研究:⑴运动性质的研究;⑵加速度的研究。

演示:小铁球的下落运动

学生观察得出结论:小铁球的下落是一种加速直线运动

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让学生猜想: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吗?

让学生分组讨论研究的实验方案、实验方法,对学生的方案进行交流、评价,确定出最佳方案:由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利用打点计时器进行研究。

学生实验:

数据记录与处理:

实验结论:⑴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匀加速直线运动;⑵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为9.8m/s2.

三、实验研究过程经验教训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