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蒙古族舞蹈范文

蒙古族舞蹈精选(九篇)

蒙古族舞蹈

第1篇:蒙古族舞蹈范文

【关键词】蒙古族;舞蹈创作;文化

中图分类号:J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5-0160-01

蒙古人民居住得比较分散,从古时候起,热情待客,礼貌待人就成为了每个游牧人民遵循的礼仪。礼仪风俗体现在舞蹈方面主要是丧喜事、交际、饮食等等。

在广阔的大草原上,蒙古族的婚庆仪式有很多种,在娶亲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喜欢寓情于歌舞,欢快的场面,喜庆高雅。其中典型的摔跤舞、顶碗舞、筷子舞都能表现出蒙古人民多姿多彩的具有民族气息的婚庆仪式。

蒙古族人民的是很强的,他们对神的崇敬一直都没有改变,已经成为了传统的信仰习俗。蒙族舞蹈最初的形态就是从宗教舞蹈开始兴起,逐步创新和发展到现在的繁荣场景。宗教对于蒙族舞蹈来说,影响作用是非常大的。在后来的发展中,也一直受到宗教的影响。

蒙古族的生活风俗是绚丽多彩的,蒙古族舞蹈在衣食住行方面有着别具一格的特点。在饮食方面,蒙古人民生活在草原上,生产的主要模式是畜牧业,奶制品和肉类食品。蒙古族人民个性奔放、热情开朗,非常喜欢饮酒,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欢乐。蒙古族人民经常借酒抒情,表达他们的好客之情,往往会伴随着音乐起舞。舞蹈动作经常也会出现喝酒时的场面,给人以真实的生活场景,展示了蒙古族的民族风情。在服饰方面,蒙古族也有非常鲜明的特点。由于生活环境的特点,人们最爱穿的服饰是蒙古袍。蒙古袍袖子厚而大,颜色鲜艳多彩。受到自然因素的约束,蒙古族人民穿蒙古靴,靴子一般都是用牛皮制作而成,挺拔且厚重,从而使蒙古族舞蹈的基本步伐显得沉稳而厚重。在居住方面,蒙古族游牧人民称他们居住的住房为蒙古包,蒙古包结构简单,易于拆装,使游牧人民的生活变得轻便无压力。里面空间适当,也可供人们娱乐玩耍,在舞蹈方面多以原地动作和上半身动作为主。

蒙古族舞蹈的主要形式来源于生活和生产实践,在外界因素的制约下,蒙古族的风俗习惯就变成了蒙古族舞蹈的文化依托,是蒙古族舞蹈风格、民族内涵和民族特色的显著体现。

蒙古族居民受生活环境的影响,一直是唱歌和跳舞,人们喜欢用歌舞的形式来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爱。游牧人民情感上较为丰富,有了高兴的事就喜欢跳舞,用舞蹈来表达喜悦的心情。

在蒙古族舞蹈中每一个动作,舞蹈时的步伐和面部表情都能看出蒙古族人民勇敢淳朴、热情奔放的心情,所表现的民族特色非常的明显。蒙古族姑娘很多都以翻腕和抖肩的动作表现自己的活泼美丽和热情开朗。蒙古族男性勇猛彪悍,舞蹈步调一般是无拘无束的。

蒙族舞蹈的基本舞步是平步、踏踮步、马步等(马步主要有软骑马步、硬骑马步、跑马步、踏点马步、进退马步、摇篮马步、跟马步、滑步马步等)。

一、平步:就像是在平地上走路一样,但是跟平地走路又有些不同,主要要求是要挺胸立腰、两个肩膀跟着步伐的走动前后自然晃动。

二、马步:马步最常见的应该是摇篮马步,摇篮马步的主要动作是双腿小腿前后交叉,两个脚的脚踝靠在一起,双脚向外展开,重心放在左脚,全脚着地,然后经过两个膝盖的屈伸,重心从坐脚移向右脚。

蒙古族舞蹈艺术的发展,大致从浓郁、神秘、古老的宗教色彩开始,经过了反映真实、淳朴、热情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舞蹈,到今天典雅、奔放的唯美性舞蹈这样三个发展过程。岁月如梭,时展的大潮滚滚向前,人类不断地认识、了解和改变自己,创作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艺术作品,这是当代舞蹈艺术创作中的一大进步。

第2篇:蒙古族舞蹈范文

【关键词】蒙古族;舞蹈动作;技巧

蒙古族舞蹈独特的风格特征,举手投 足之间便让人一目了然。这些散发着浓郁 草原气息的舞蹈动作,无不来自蒙古族在大草原环境下生活的磨砺,笔者的写作目的就是探讨蒙古族舞蹈动作和技巧的生活 根源。虽然舞蹈作为人类的肢体语言有着广泛相似性,但是具体 到蒙古族舞蹈,其动作技巧就体现了蒙古 族的特色。

一、上肢的动作技巧

蒙古族舞蹈上肢动作比较丰富,包括 手部动作、臂部动作、肩部动作。 在蒙古族的早期,舞蹈动作还不是太 丰富,舞蹈形式多为集体舞,在部落重大集 会时,整个部落的人们都会“绕树而舞”,动 作就是简单的拍手、挥手、顿足、转圈等。 这些简单的动作一直延续至今,如著名的 “安代舞”的舞步主要以“顿足”、“拍手”、 “挥帕”为主,手帕是“安代舞”的主要道 具。在内蒙古额济纳旗、新疆蒙古族聚居 区等地流行的“托普修尔舞”,其表演形式 则是在乐器伴奏下跳舞,动作特点是绕臂、提压腕和抖手,同时整个身体上下轻微颤 动,这些动作都极具蒙古族特色。蒙古族民间舞蹈经常 出现鹰击长空、鸿雁高飞、天鹅翩翩的舞姿 形象,这方面的舞蹈代表作有《雁舞》、《鹰》 等。蒙古族舞蹈的男子动作技巧,经常模 仿鹰击长空、展翅翱翔的形象,动作特点是 抖肩、昂首挺胸、双臂舒展,模仿雄鹰在高 空飞翔的动作,使手臂呈波浪式摆动,表达 了蒙古族人民豪放博大的胸怀和顽强的生 命力。

“筷子舞”和“盅碗舞”是鄂尔多斯草原 上广为流传的蒙古族传统舞蹈。由于要在 狭小的毡房中表演,限于室内的空间,舞蹈者道具较为简单,多为筷子、酒盅或瓷碗等 小巧的物品,动作也较为简单,没有大幅度 的跑跳等动作,姿态多为坐姿、蹲姿和 跪姿,手拿道具,以上肢动作为主,通过手 部、臂部、肩部和腰部的动作变化形成舞蹈 动态。筷子和盅碗等道具在舞蹈中通过舞 者按照一定的节奏敲击或碰撞,发出美妙 的声音,配合伴奏音乐形成节奏,表现了蒙 古族舞蹈编创者的艺术智慧。 蒙古族舞蹈中上肢动作主要来源于对 鹰、雁、马等动物的模仿,因为这些动物对 草原牧民来说是最熟悉、最重要的。马是 他们必需的交通工具和生活伙伴;雁的南 去北归告诉牧民季节的更替;鹰的凶猛自 由是蒙古族崇拜的对象。这些日常生活生 产中的因素深深地影响着蒙古族舞蹈。

二、下肢的动作技巧

在蒙古族的传统民间舞蹈中,由于牧 民日常居住在空间狭小的毡房内,在舞蹈 时限于空间,不能大范围地移动脚步和跳 跃,所以下肢动作受到限制。而腰部以上 身体各个部位的动作技巧比较丰富,尤其 是手臂和肩部的动作成为蒙古族舞蹈的一 大特色,这是生活环境所决定的。蒙古族人民是天生乐观、能歌善舞的 民族,他们有悠久的舞蹈传统。《多桑・蒙古 史》记载:“忽图剌汗率部进击篾儿乞部时, 曾祷于树下,若胜敌,将以美布饰此树,后 果胜……率其士卒,绕树而舞。”“绕树而 舞”是蒙古族人民的传统,其下肢动作就是 蹬踏、顿足、走步、转圈,舞蹈动作相当简 单,但蒙古族人民却乐此不疲,史料记载, 古代蒙古人跳舞竟然“直跳出没胁之蹊,没 膝之尘”。继承这个传统的是“安代舞”,它 是草原上特色最为鲜明的舞蹈,舞蹈动作 热烈奔放,气势雄健、粗犷,主要以顿足、踏 步、跳、转等下肢动作为主,跳起来激情四 射、热情高涨。

游牧民族需要常年骑马,蒙古族人和 马共同生活、不离不弃,马在蒙古人生活中 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传统蒙古族舞蹈 中,很多动作都是模仿和表现马匹的动作 形态的。这些动作被称为马步步法,它是 蒙古族舞蹈特有的动作技巧。蒙古人长时间的马上生活动作 也被融进舞蹈动作当中,像“打马扬鞭”和 “单勒马”等动作就是表现蒙古人在骏马上奔驰的飒爽英姿。由于马上动作表现在舞 蹈中动感更强、更有气势,所以跟马有关的 动作在蒙古族舞蹈技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 重,下肢的舞蹈动作的设计也以模拟人体 在骏马奔驰时的状态为主。

三、体态的动作技巧

蒙古族舞蹈的体态动作特征主要模仿 骏马驰骋的动态和继承蒙古族传统集体舞 蹈的步态。在蒙古族古代部落举办的盛大聚会 上,经常以跳集体舞为庆典仪式。在古代, 产生部落首领对任何一个部落来说都是重 要事件。蒙古族在选举首领后就要举行庆 典,庆典的高潮就是全民大跳集体舞蹈。《元朝秘史》中记载了一段古代历史事件: “全蒙古,泰赤兀惕,聚会于斡难之豁纳黑川,立忽图剌为可汗焉。蒙古之庆典,则舞蹈延宴以庆也。既举忽图剌为可汗,可豁 儿豁纳黑川,绕蓬松树而舞蹈,直踏出没胁 之蹊,没膝之尘矣。

蒙古人的主要生活方式是游牧,草原 地广人稀,牧民们需要不断地更换草场,人 们聚少离多,生产和生活方式单一,乏味寂 寞。在单调的游牧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为 了排解寂寞,蒙古人逐渐创造了特点鲜明 的民族舞蹈,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草原文 化。在长期的发展和演变之后,蒙古族舞 蹈的动作造型形成了基本的姿态――站 姿:双手一位,脸向八点斜上方,开肩、屏息 挺胸、脚站四位,胸间一点,腰微后倾,抬 头、目视远方。此基本姿态舒展、挺拔,给 人以开阔、端庄的感觉,舞蹈动作族 传统精神气质的外化,而蒙古族豪迈的精 神气质是长时期的游牧生活所积累的。

总之,无论是四肢的动作技巧 还是整个体态的动作技巧,无不体现着蒙 古族深厚独特的草原游牧文化,蒙古族舞 蹈的动作和神韵都是典型的蒙古文化氛围 的反映,体现了蒙古族传统的审美意识。

参考文献:

[1]哈斯乌拉.蒙古族舞蹈艺术.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2]乌兰杰.蒙古族古代音乐舞蹈初探.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

[3]袁禾.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第3篇:蒙古族舞蹈范文

关键词:幼儿;蒙古族舞蹈;教学尝试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050-01

幼儿园的舞蹈的教学是对幼儿进行音乐启蒙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它能丰富幼儿的生活,发展幼儿的动作,培养幼儿的审美力,发展幼儿的思维和想象力,它既是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萌发幼儿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技能”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幼儿园开展幼儿舞蹈教育活动必须以发展幼儿素质为根本目标。作为蕴含了蒙古族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民族精神等丰富的内涵而最终表现为与浓郁的民族音乐旋律相和谐的蒙古族舞蹈,自然是幼儿园舞蹈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材。幼儿蒙古族舞蹈活泼的曲调,鲜明的节奏,欢快的情绪,新颖多样的体裁,符合幼儿好动、好模仿的性格以及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感知特点,为幼儿蒙古族舞蹈的学习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为了贯彻落实《纲要》精神,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幼儿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发挥艺术教育在各领域之间的联系和纽带作用。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中,我结合幼儿教育实际,进行了“蒙古族舞蹈教学尝试”,旨在探索如何通过丰富多彩的蒙古族舞蹈教育,让幼儿了解蒙古族灿烂的舞蹈文化,初步学习和掌握蒙古族舞蹈的基本动作、舞蹈风格和特点,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性的表现美的能力。

一、视听结合,充分激发对蒙古族舞蹈的兴趣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内驱力,要使幼儿对蒙古族音乐舞蹈感兴趣,就必须培养幼儿蒙古族音乐舞蹈的感受力。因为,良好的音乐舞蹈感受力是学习幼儿舞蹈的基础,也是审美素质发展的基础。而培养音乐舞蹈的感受力,必须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让幼儿直接感受音乐旋律美,舞蹈动作美,以引起幼儿对音乐舞蹈的注意和兴趣。而音乐作品的欣赏必须多感官感知,“多通道”欣赏才有效果。蒙古族舞蹈内容丰富多彩,教师应根据题材风格特点,寻找恰当的切入口,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幼儿对学习蒙古族舞蹈的兴趣,从而获得一些舞蹈技能。例如:教授大班蒙古族舞蹈《草原小姐妹》,我先讲述了《草原小姐妹的故事》,让孩子从心里喜欢勇敢的小姐妹,使幼儿产生学习兴趣,然后我穿上蒙古族服装,以自己优美的舞姿,充分展现蒙古族的刚劲、豪爽、热情的动作美,孩子们看了以后情绪高涨,兴趣极浓,个个跃跃欲试,很快进入学习角色,成功地掌握舞蹈基本动作。

二、创设环境,充分营造蒙古族舞蹈的氛围

环境对幼儿的印象是深刻的、隐性的、潜移默化的。《纲要》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与幼儿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蒙古族音乐舞蹈环境和氛围,增加幼儿倾听,感受,表达交流的机会,让幼儿主动与环境发生作用,引导幼儿在音乐舞蹈的感染下陶冶性情,促进幼儿对蒙古族舞蹈的了解,从而激发幼儿热爱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情感。

(1)在一日生活中营造蒙古族舞蹈气氛

由于音乐具有弥漫性的特点,我利用晨间接待、进餐、午睡前、起床后以及自由活动的时间,为幼儿播放优秀的蒙古族乐曲,如:《吉祥三宝》、《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让蒙古族音乐时时萦绕孩子身边。同时,随时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音乐舞蹈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随机的组织深化幼儿进行自发性的舞蹈活动。

(2)在区域活动中渗透蒙古族舞蹈文化

音乐区:投放蒙古族服饰道具、音乐等,鼓励幼儿穿上蒙古族服装,大胆自由随意的表演欢乐的蒙古族舞蹈,给幼儿自己展示的机会,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需求,同时孩子们之间自发的音乐行为多了也会吸引同伴积极参与,互相促进,为幼儿提供一个自娱自乐的舞台。

认知区:投放各种蒙古族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的图片,VCD、画报等,如:蒙古族人们喜欢骑马,射箭弹马头琴,住在辽阔的草原上,造就了他们像神鹰一样勇敢,心胸像草原一样宽广------通过了解蒙古族的民俗风情,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蒙古族舞蹈的特点,更好的表现蒙古族舞蹈豪迈奔放的风格。

手工区:教师和幼儿共同收集蒙古族歌舞,建筑物、乐器及其它照片,并提供许多废旧物品,让幼儿根据相应的蒙古族音乐或背景,制作相应的蒙古族服装,如可以用纸盒子做蒙古族尖帽,用旧报纸裁剪并装饰做成马甲。

第4篇:蒙古族舞蹈范文

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自古以来就以能歌善舞著称,蒙古族人善于用舞蹈的语汇淋漓尽致地表现牧人的生活,表达牧人的美好情感,表达对爱情的忠浈不渝,有了高兴的事就要跳舞喝酒。蒙古族舞蹈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节奏明快,表现了蒙古族人开朗豁达的性格和豪迈的英雄气质,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一、说蒙古族是以歌舞为伴的民族一点都不为过,那么怎样才能跳好蒙古舞呢?首先是通过肢体训练达到肢体的解放,肢体的解放是把握蒙族舞气质的基石;其二是把握民族气质;其三是在把握气质的前提下恰到好处地处理动作节奏。肢体训练,目的就是要使舞者具备蒙族舞的基本素质和全面掌握蒙族舞的动态特征。在蒙古舞蹈的风格中,体现在动态上的最鲜明、最有表现的特征部位是肩、臂和腕。

在肢体的训练中,除了讲究稳扎稳打,还应注意一点就是舞者在心里上产生美感效应,对柔肩的审美体验应该是一种概念性的反射,即延续慢发力、幅度大、呈连绵不断的波浪状,充满延伸的质感。而对弹肩、硬肩则应有快发力、幅度小、有棱角、瞬间静止的审美意识。在训练当中要一直保持一种蒙古族的基本形象和精神气质,透过这种情感、形态、运气、发力的典型表现,涵概出一种"圆形、圆线、圆韵"。蒙古族人民的精神特征是由草原生活的点点滴滴积淀而成的,主要表现为勇敢、热情、奔放、粗犷和剽悍爽直的性格,反映在舞蹈中,应该要折射出"天之骄子"的豪迈气质。

二、蒙古族舞蹈的手形、手位,蒙古族民间舞蹈的基本手型:四指伸直、并拢,拇指稍翘自然旁开,五个手指在一个平面内,形成"板手"。如果手型没有手位的配合,会使动作很单一,反之有手位与手型的配合就会使舞蹈更有活力。蒙古族舞蹈的常用脚位:1.自然位。脚跟并拢,脚尖分开60度。2.基本位。3.大八字位。4.踏步位。基本舞步:1.平步。2.踏点步。3.马步。蒙古族舞蹈的节奏表现在所有的艺术中,节奏是舞蹈力度、感情的基础。

三、蒙族和藏族同是游牧民族,但是由于各自地理环境与民族发展史的差异,形成了各自的特质。由于心态的不同,体现在身体的形态上,也是大相径庭的。蒙族舞后靠的体态、横抻的动态是与它的曾有过的英雄历史;与他们"马背民族"的剽悍性格分不开的。所以蒙古族舞的呼吸是以在重拍上慢吐气见多,慢吐气中以表现出人物形象健壮、生活环境辽阔之感。吸气表现为在空拍和弱拍上的快吸气。例如趟步加柔臂的训练,柔臂是肩部动作的延续波浪形伸展。趟步要求膝部掌握平稳,并随步的动向移动,在动作中无论是哪边的手臂向下压,一节节抹,呼吸都要走一个沉的下弧线。双膝稍弯,重心慢慢移动,到换反面上步的一刹那做短暂的快吸气,再沉,以此类推。

四、蒙古族舞蹈的特点是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语汇新颖、风格独特。动作多以抖肩、翻腕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热情开朗的性格。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迈,步伐轻捷洒脱,表现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刚劲有力之美。蒙古族舞蹈久负盛明,其节奏欢快,舞步轻捷,表现出了蒙古族劳动人民纯朴、热情、精壮的健康气质和精神风貌。

五、蒙古族舞蹈非常强调舞蹈时脚、膝、腰、胸手、肩、头、眼的配合及统一运作。蒙古族主要集中居住在内蒙古草原上,辽阔的草原畜牧生活培养了蒙古族人民勇敢、热情、爽直的个性,造就了蒙古族民间舞蹈热情彪悍有力的基本风格特点,蒙古族民间舞是通过模仿矫健的大雁、活泼多样的马步而慢慢形成的。蒙古族民间舞蹈的音乐特点是热情奔放、悍健有力、节奏欢快,富有草原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调式多为羽调式,音乐宽广,音程跳动较大,马步音乐活泼跳跃,表现鸿雁为主题的舞曲多为民歌,经常使用散板。蒙古族舞蹈具有的体态特征以及所带给人的美的感受,是蒙古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形成的诸多文化现象的集中表现,也是蒙古族的舞蹈风格及特点形成的根基。

六、蒙古族舞蹈不仅是蒙古族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也是表达民族思想情感最有力的"形象语言",蒙古族舞蹈与美酒有不解之缘,在民间几乎有酒必有歌舞相伴,有歌舞也必有美酒助兴。说蒙古族是以歌舞为伴的民族一点都不为过,明快的节奏,轻捷的舞步,在一挥手、一扬鞭、一跳跃之间洋溢着蒙古人的纯美。

第5篇:蒙古族舞蹈范文

 

关键词:蒙古族舞蹈 创作风格 艺术特点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能歌善舞的民族。受草原文化的影响,舞蹈风格彪悍矫健。传统的舞蹈有:马刀舞、鄂尔多斯、筷子、安代、盅碗舞等。这些舞蹈节奏欢快、舞步轻捷,表现出了蒙古族劳动人民纯朴、热情的健康气质。建国后蒙古族舞蹈涌现出很多优秀的作品,舞蹈风格从朴素的捕捉舞蹈形象到编创者个性的升华,各有特点。本文选取了不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三个蒙族舞蹈:《牧马舞》《奔腾》和《搏回蓝天》来分析蒙古族舞蹈的创作风格及形成原因。 

一、从生活中激发灵感,捕捉朴素的舞蹈形象 

舞蹈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舞蹈语汇和不同风格特点的“标准”是在生活中形成的。著名的表演艺术家贾作光曾说到:“要学好一种舞蹈就必须掌握它的全部特点和标准,讲标准就要谈‘规范化’;而所谓讲‘规范化’就是将生活中产生、又在生活中经过无数民间艺术家长期发展形成的、能鲜明体现本民族生活和性格的舞蹈特点固定下来。” 

贾作光在舞蹈创作过程中,讲究舞蹈的韵律和节奏,将情、舞、乐等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早在50年代《牧马舞》的创作中,他就意识到舞蹈动作要从生活中去提炼并积极从事着继承、借鉴传统的工作。《牧马舞》从牧民生活出发,他在内蒙古传统民间舞蹈的基础上,从牧民骑马、训马、摔跤、挤奶、射箭等劳动生活中,观察、捕捉、提炼和创造了新的民族舞蹈语汇,提炼了牧民放马的典型形态,把握了舞蹈形象化的套马、拴马、骑马、飞驰等典型动作,表现了蒙古民族朴实粗犷、剽悍英武的精神气质,成功地塑造了性格豪迈、马术高超的牧民形象。 

从《牧马舞》中,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贾作光创作舞蹈动作从生活中提炼,却并非单纯模仿,而是把具象动态美化、优化、韵律化,把舞蹈技巧紧密地和牧民性格凝结在一起。这一时期的舞蹈创作不论是观察还是模仿,都着力于强调舞蹈形象的“生活源泉”和“舞蹈本体”。 

二、从时代中汲取精神,抒发浓郁的民族情感 

20世纪80年代中叶,内蒙古草原乃至整个中国大地沉浸在改革开放的热潮之中,中国人民意气风发,精神抖擞地奔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道上。正是基于这种时代特点,这一时期创作的舞蹈风格都极具强烈的民族情感,其中《奔腾》就是一部代表作。 

《奔腾》由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创作并于1986年首演,一经演出,便以其生动的气韵、磅礴的气势、浓郁的民族风格引起强烈的震撼。《奔腾》的编导马跃正是重塑了民族舞蹈素材中最重要的语言风格,他不仅仅让舞蹈停留在马姿,马步,马舞的舞蹈形式中,更着力于刻画漫漫草地和茫茫大漠塑造的“马背民族”粗犷、豪放、强悍的性格特征,还有对待生活的热情与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以领舞、群舞的相互衬托,展现出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雄伟气势。其中更以“人”的“信马由缰”与“马”的“奔腾飞驰”交相挥映,迸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为观众展现了一幅蒙族人骑马奔腾朝气勃勃的画面,这种创新的表现手法使这个舞蹈更贴近民族情感。

《奔腾》这部作品代表了新时期整个中华民族昂扬奋发的生命状态。表演者激昂的神情,气势蓬勃的舞台气氛,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全都囊括其中,直到如今还是作为经久不衰的经典剧目不断活跃在舞台上。这一创作不局限于舞蹈形态上,使整个舞蹈看来无形的民族力量大于舞蹈形式。这个舞蹈是对蒙古族舞蹈创作的重要突破,它不满足于一般意义的民族风格展现,而是通过体现蒙古民族须臾难离的马的"灵魂"搏击,揭示这个民族对生命的感悟。 

三、从审美中创新思想,追求自我的个性升华 

第6篇:蒙古族舞蹈范文

一、动作之美

舞蹈之美主要是由人体动作之美来体现的。蒙古舞由于民族特色具有独特的美感。

1、马步

马步,就是用舞蹈步伐模拟马的各种姿态和动作,其动作繁复,包括轻骑马步、轻跑马步、奔驰马步、刨吸马步、技巧马步等五类。舞者有时模拟牧人骑在马背上,舒缓轻松地行走,有时又模拟牧人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纵马奔驰,有时模拟马在行走时,被意外惊吓的躲闪,有时又模拟马如风驰电掣般的飞腾,仅以手的姿势而论,具有特点的就有扬鞭、抽鞭、提鞭、绕鞭、套马式、牵马式、拴马式腿的动作更为灵活多样,有左右翻腾跳、跃马大跳、勒马仰身转、空中打马转等。

2、动肩

蒙古族舞蹈中的肩部动作主要有以下几种:硬肩,指硬的动肩,分快慢、单双两种。双肩(或单肩),前后交替推收、快而有力,给人以活泼俏力之感。纵肩,也称为笑肩,双肩同时向上怂起、放下,也可单双交替。无论单肩(即两肩交替前后摆动).还是双肩,连续上下纵动的时间短促,起落的过程快,加上圆场步伐的配合,表现发自内心的开怀大笑而引起肩的连续抖动,给人以轻松愉快、粗狂豪爽之美。柔肩,即两肩交替连贯优美地柔动,双肩在硬肩的基本动律上作弧线,慢而柔韧交替连贯地推收,给人以优雅端庄之荚。绕肩,分单、双两种。在上身和头、颈保持平衡的基础上,双肩(或单肩)放松,前后绕圈,腰随之配合,给人以内在含蓄之美。碎肩,双肩前后快速筛动,像投石于水,顿起涟淆,通进碎抖动把内心的情、意、美全部注入其中。甩肩,可分为快、慢两种,快甩肩为两肩同时向前随手甩出,起伏动作快而有力;慢甩肩是两肩同时向前随手甩出再慢慢向后拉双手,仰上身,肩腰配合协调一致,给人一种挺拔向上的美感。肩部动作是蒙古舞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其个性之美是通过它特有的肩部动作加之它特有的柔臂、曲臂、绕臂、拉臂等动作的配合而充分体现出来的。

3、手姿

蒙古舞的各种姿态和造型,手的变化最细致最丰富,它最能体现蒙古舞的造型之美。蒙古舞的手姿、手式种类繁多,其中挤奶手式、鹿头式、查玛手式等是其他少数民族舞蹈中没有的,而骑马手姿中的勒马、扬鞭、绕腕、翘腕、推腕等更是独绀一帜。它充分体现出蒙古舞的个性特征。

二、音乐之美

蒙古族民歌节奏自由,装饰音多而细腻,并具有较强的朗诵性。其燎亮、悠长、亲切的曲调,沁人心脾。牧歌的歌词既擅于抒情,又注重写景,情景交融,表现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关系。牧歌的节奏一般是悠长、徐缓、自由,多采用“密―疏―更密―疏”的节奏。一般情况下,牧歌的上行乐句节奏是悠长徐缓的;下行乐句则往往采用活跃跳荡的三连音节奏,形成绚丽的华彩乐句。

蒙古族民歌以声音宏大雄厉,曲调高亢悠扬而闻名。其内容非常丰富,有描写爱情和娶亲嫁女的,有赞颂马、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颂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这些民歌生动地反映蒙古社会的风土人情。

三、气质之美

动作之美是一个民族舞蹈的外在之美,而气质之美是一个民族舞蹈的神、情之美。气质来源于神与气.而且也是一个民族心理与生理等素质在自己本民族舞蹈艺术中的再现。蒙古舞的气质之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女性舞蹈优美、舒展、欢快、亮丽,给人以温柔不失健美,端庄不失俏丽的美感。而男性舞蹈就显得雄浑、刚健、粗犷、豪放,充满阳刚之气。在蒙古族的男女群舞中,通过强烈的对比把两者不同的气质之美衬托得更加鲜明。比如女性舞蹈《天堂》、《草原姑娘》、等都把蒙古族女性的优美、舒展、欢快、亮丽的气质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而《鹰》、《鼓舞》、《捧跤手》等更是把蒙古族男性的雄浑,刚健、粗犷、豪放表现得格外充分。男女群舞《鄂尔多斯舞》、《敖特尔风情》、《蒙古人》等都通过丰富的舞蹈语汇和表情,把蒙古族男女的不同气质之美,表现得格外鲜明。

四、韵味之美

所谓韵味,就是指舞蹈演员在表演舞蹈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而又能被观众所感受到的内在的含蓄之美。我们这里所说的韵味之美,就是蒙古族舞蹈区别于其他民族舞蹈的独特风格和味道。它是舞蹈的灵魂,它是风格的核心与本质,它也是蒙古族舞蹈个性最突出最显著的特性。

第7篇:蒙古族舞蹈范文

【关键词】蒙古族 舞蹈教学 草原文化

蒙古族是我国历史比较悠久的一个少数民族,因为蒙古族长时间生活在广阔草原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所以使得蒙古族人民的舞蹈艺术具有一定游牧民族特征,他们的舞蹈和这种游牧生活方式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将游牧民族自身民族个性以及风格直接反映出来。舞蹈教学对蒙古族舞蹈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在设置具体舞蹈教学内容的时候,应该将草原文化当做基础条件,对教材内容体系进行合理的分类,从而使其舞蹈样式更加丰富,将草原文化所具有的深邃性以及广博性充分彰显出来。

1草原文化主要特性

①崇尚自然:蒙古族草原文化主要是基于游牧生产方式的一种文化形态[1]。将该类生产方式当做主要生计的蒙古族人民,把人当作自然里面的一部分,同时十分敬仰自然万物,草原文化核心行为准则以及价值尺度就是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②践行自由:人类自身就是具备向往自由的天性,同时也是人类社会一起追求的目标。而蒙古族逐水草而居的生产以及生活方式给他们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生活空间以及自由环境,最终形成了一种比较自由的民族性格以及民族文化。蒙古族不仅追求精神自由,同时追求生活方式的自由。③英雄崇拜:蒙古族敬仰英雄,追求的是英雄精神,这属于中华民族的一种优秀传统以及价值取向。蒙古族人民大部分都崇尚英雄,敬仰英雄精神,将效法英雄作为主要价值追求。

2草原文化给蒙古族舞蹈造成的影响

我国蒙古草原拥有波状高原地貌,其中包含有湖泊、沙漠以及滩地和河套,生态环境非常复杂恶劣,导致先民们迫切的生存需求以及很难满足该需求的外部环境出现了强烈反差,同时也使其其必须驾驭以及征服该类生态环境,最终造就了蒙古族独特的突出自我、充满活力以及自立自强的精神和性格,所以蒙古族舞蹈里面很多元素都将这种壮美、刚劲以及雄健的审美特点和精神充分体现出来了。除此之外,由于大部分蒙古族舞蹈都属于草原生活以及牧业生产过程中各种日常动作的一种艺术化以及符号化,所以其具有非常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以及文化气息。

3 结合了草原文化特性的蒙古族舞蹈具体教学内容

3.1崇尚自然并且重视生态(即崇尚自然以及生活类的舞蹈)

在草原自然生态环境里面,草原文化应运而生,草原文化包含有工业文化形态、采集和狩猎文化形态、农耕文化形态以及游牧文化形态等。其中草原上的所有自然物体均为蒙古人民的审美对象。所以,蒙古族舞蹈里面包含不少再现生活、崇尚自然以及模拟生态的形式。比如,有模仿天鹅形态、模仿雄鹰以及模仿苍狼的舞蹈;也包含以马精神为主的“马步”以及“马舞”;同时还包括受到生活启发而创造的盅碗舞以及筷子舞等。对蒙古族舞蹈具体教学内容进行设置的时候,推崇自然以及生活类的舞蹈主要有:安代舞、盅碗舞、马舞以及节日婚礼舞 、盘子舞等[2]。

3.2崇尚祖先并且重视传承(即表现原始生活以及宗教类舞蹈)

由于蒙古族生活环境非常恶劣,所以蒙古人民大多崇拜自然万物,并且崇拜先祖以及英雄,不仅希望得到祖先护佑,同时希望自己也具备前辈英雄所具有的勇气以及力量。由于受到以前常年征战历史的影响,所以蒙古族具有英勇无畏以及豁达的独特民族性格。蒙古族舞蹈里面也融入以及体现了该类精神以及气质。部分蒙古族舞蹈是和民族宗教流传共同发展的,因此蒙古族舞蹈所具有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宗教色彩。其中查玛舞就是该类舞蹈的一种典型代表。

3.3兼容并蓄并且多元合一(即风格性民俗舞蹈)

草原文化形成过程中,蒙古族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蒙古人民具有自由开放的生活态度以及包容的胸怀,和附近不同地域以及不同民族之间和谐相处,所以创造出了很多多元合一以及兼容并蓄的相应草原文化。和各个民族以及地域人之间相融合的时候,蒙古族舞蹈样式也会产生交融以及比较相似的风格,可是依然存在草原文化特点。所以,编制蒙古族舞蹈具体教材内容的过程中,能够收罗一些代表性比较强的包含各种地域风格的相应舞蹈,和同样在草原文化影响下产生的别的民族代表性比较强的舞蹈,比如布里亚特民间舞以及达斡尔代表性比较强的舞蹈等。

3.4践行开放以及和现代文明同步(即时代感比较强的表现型舞蹈)

不可违背的一个艺术发展规律就是不断的变革以及创新,其中蒙古族舞蹈也必须遵循这一发展趋势,有效结合传统以及现代,往多元化方向发展。大力弘扬本民族自身传统舞蹈文化的过程中,还应该借鉴并且融合国内外不同民族舞蹈文化,提升蒙古舞蹈对时代适应力以及应变力。所以,编制蒙古族舞蹈具体教学内容的时候,应该选择一些时代感以及现代感比较强的表现型舞蹈。其中包含有经艺术加工的相应蒙古族舞蹈,主要有《狼图腾》、《蒙古人》以及《奔腾》等比较经典的剧目以及教学组合。

结束语

草原文化非常博大精深,受到其影响的相应艺术形式在实际发展中必须特别重视文化整体感 ,蒙古舞蹈也是一样的。一个民族的舞蹈教育肩负着传承以及发扬其民族舞蹈文化并且继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所以,教材内容的设置以及采用的教学模式均会对这一民族舞蹈的继承以及有效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继承以及革新具有辩证统一性,在对舞蹈教学体系进行革新过程中,应该着重关注其延续性以及整体性,从而让其通过舞蹈形式有效承载草原文化里面的精髓,将草原文化所具有的深刻内涵充分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第8篇:蒙古族舞蹈范文

关键词 蒙古族;舞蹈风格;变化及形成;原因

中图分类号 J7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4)13-0204-01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能歌善舞的民族。受草原文化的影响,舞蹈风格彪悍矫健。传统的舞蹈有:马刀舞、鄂尔多斯、筷子、安代、盅碗舞等。这些舞蹈节奏欢快、舞步轻捷,表现出了蒙古族劳动人民纯朴、热情的健康气质。建国后蒙古族舞蹈涌现出很多优秀的作品,舞蹈风格从朴素的捕捉舞蹈形象到编创者个性的升华,各有特点。本文选取了不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三个蒙族舞蹈:《牧马舞》《奔腾》和《搏回蓝天》来分析蒙古族舞蹈的创作风格及形成原因。

一、从时代中汲取精神,抒发浓郁的民族情感

20世纪80年代中叶,内蒙古草原乃至整个中国大地沉浸在改革开放的热潮之中,中国人民意气风发,精神抖擞地奔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道上。正是基于这种时代特点,这一时期创作的舞蹈风格都极具强烈的民族情感,其中《奔腾》就是一部代表作。

《奔腾》由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创作并于1986年首演,一经演出,便以其生动的气韵、磅礴的气势、浓郁的民族风格引起强烈的震撼。《奔腾》的编导马跃正是重塑了民族舞蹈素材中最重要的语言风格,他不仅仅让舞蹈停留在马姿,马步,马舞的舞蹈形式中,更着力于刻画漫漫草地和茫茫大漠塑造的“马背民族”粗犷、豪放、强悍的性格特征,还有对待生活的热情与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以领舞、群舞的相互衬托,展现出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雄伟气势。其中更以“人”的“信马由缰”与“马”的“奔腾飞驰”交相挥映,迸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为观众展现了一幅蒙族人骑马奔腾朝气勃勃的画面,这种创新的表现手法使这个舞蹈更贴近民族情感。

《奔腾》这部作品代表了新时期整个中华民族昂扬奋发的生命状态。表演者激昂的神情,气势蓬勃的舞台气氛,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全都囊括其中,直到如今还是作为经久不衰的经典剧目不断活跃在舞台上。这一创作不局限于舞蹈形态上,使整个舞蹈看来无形的民族力量大于舞蹈形式。这个舞蹈是对蒙古族舞蹈创作的重要突破,它不满足于一般意义的民族风格展现,而是通过体现蒙古民族须臾难离的马的"灵魂"搏击,揭示这个民族对生命的感悟。

二、从生活中激发灵感,捕捉朴素的舞蹈形象

舞蹈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舞蹈语汇和不同风格特点的“标准”是在生活中形成的。著名的表演艺术家贾作光曾说到:“要学好一种舞蹈就必须掌握它的全部特点和标准,讲标准就要谈‘规范化';而所谓讲‘规范化'就是将生活中产生、又在生活中经过无数民间艺术家长期发展形成的、能鲜明体现本民族生活和性格的舞蹈特点固定下来。”

贾作光在舞蹈创作过程中,讲究舞蹈的韵律和节奏,将情、舞、乐等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早在50年代《牧马舞》的创作中,他就意识到舞蹈动作要从生活中去提炼并积极从事着继承、借鉴传统的工作。《牧马舞》从牧民生活出发,他在内蒙古传统民间舞蹈的基础上,从牧民骑马、训马、摔跤、挤奶、射箭等劳动生活中,观察、捕捉、提炼和创造了新的民族舞蹈语汇,提炼了牧民放马的典型形态,把握了舞蹈形象化的套马、拴马、骑马、飞驰等典型动作,表现了蒙古民族朴实粗犷、剽悍英武的精神气质,成功地塑造了性格豪迈、马术高超的牧民形象。

从《牧马舞》中,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贾作光创作舞蹈动作从生活中提炼,却并非单纯模仿,而是把具象动态美化、优化、韵律化,把舞蹈技巧紧密地和牧民性格凝结在一起。这一时期的舞蹈创作不论是观察还是模仿,都着力于强调舞蹈形象的“生活源泉”和“舞蹈本体”。

三、从审美中创新思想,追求自我的个性升华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民族民间舞蹈虽然根植于民间肥沃的土壤中,但它们的风格特征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变,是时代的原因,也是编创者思想创新的原因,所以,在这一社会时期,民族民间舞蹈出现了符合当代社会情感、运用编舞技巧表达主题乃至情感的舞蹈作品。其中《搏回蓝天》可以称为一部代表作。

《搏回蓝天》是由万马尖措编导的蒙族独舞,舞者从一只鹰的角度刻画了被剥夺生存环境和自由意志与生命的悲哀,带有一定故事情节与主题,舞蹈中动作元素的设计,虽然大部分是课堂组合的变形,但不乏是一次大胆地尝试。它的诞生符合当代的审美取向,所要表达的主题内容也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运用方法非常生动,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像万马尖措一样,运用民族舞蹈语汇编创出具有当代审美倾向的舞蹈作品,是一种新风尚。这些舞蹈的编创者已远远不满足于单一模仿动物或象征祭祀性的舞蹈形态,需要创新,在保护好民族民间艺术原始魅力的基础上不断输入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的艺术血液,从原生态、课堂训练中的舞蹈转变为符合时代精神的舞蹈艺术。这不仅需要编导在观念、意识和思维上的创新,更是舞蹈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

但无论怎样,舞蹈最重要的是打动观众的内心,不管民族舞蹈艺术随着时间流逝如何发展,与观众的沟通、与心灵的对话是舞蹈艺术亘古不变的追求。

总之,从《牧马舞》到《奔腾》到《搏回蓝天》,我们无法定论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孰好孰坏,就像一直以来争论不休的原生态艺术和舞台艺术的话题一样。对于今天的民间舞蹈创作而言,当代有许许多多作品从反映真实、纯朴、热情的社会生产到奔放、唯美的民族民间舞蹈,这为民间舞蹈带来了新的生命。从而使民族舞蹈具有了新的品格。时代在前进,民族舞蹈这种活跃的艺术形态就必然不会停滞,编创者在继承原有舞蹈风格特征的基础上,不断“拿来”与“创新”,既彰显民族舞蹈“母语”的文化特异性,又具有时代性。在各个不同时期向我们展示不同的风采,而每一种风采都是民族舞蹈文化发展长河中不可缺少、独具特色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贾作光著.《贾作光舞蹈艺术文集自序》.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版

第9篇:蒙古族舞蹈范文

【关键词】 蒙古舞蹈;民族性;发展

蒙古舞蹈是以多次多彩的“拨依勒格”为标志,以“德布斯勒特踏舞”的节奏变化为基础。蒙古舞蹈强调动律的层次规范训练。圆韵、乐韵、风韵构成了蒙古舞蹈的人体旋律美。历史的脚步走在了二十一世纪,我们回头观望内蒙古地区民族舞蹈的发展轨迹,成绩赫然醒目。

一、 蒙古舞蹈的发展历程

从古至今,蒙古民族都居住在蒙古高原,蒙古人民是狩猎、游牧的民族,他们的生活习惯对蒙古舞蹈的形成和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他们的腿部和上肢肌肉都能收缩灵活、铿锵有力、节奏欢快,每一个舞步的重心、明暗等都可以非常清晰的展现出来。

蒙古舞蹈有很多,根据《蒙古秘史》记载有祭祀性集体舞、战争集体舞等。成吉思汗与其朋友们喜爱的誓师集体舞被记入史册。

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后,由于新的社会条件的产生,原来古老的集体舞蹈却没有被遗弃,相反,它被很好的继承和发展了。蒙古民族群众自娱性舞蹈也在典籍中有所记载。《蒙古秘史》 “载:蒙古之庆典,则舞蹈筵宴以庆也,既举忽图剌为合罕,于豁尔豁纳黑川,绕蓬松茂树而舞蹈,直踏出没肋之蹊,没膝之尘矣。”(P311) ,忽必烈时代,元代蒙古人中还继续继承着原来的自娱性舞蹈,忽必烈的很多诗中都有提到。

蒙古民族的宫廷乐舞是蒙古舞蹈的一大亮点,它也是随着蒙古族建立元王朝后逐步形成的。宋孟珙《蒙鞑备录・载:国燕聚舞乐》“ 王出师亦以女乐随行,率十七八美女,极慧黠,以十四弦弹大官乐等曲, 拍手为节甚低, 其舞甚异。”(P18) 这都是为了各种庆典飨宴而准备的歌舞乐人。

二、蒙古舞蹈在现代社会的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 一直喜歌爱舞的蒙古民族观众开始对舞蹈失去了原来炙热的情感, 有种“感情倒流”的现象出现, 这使得草原上兴盛多年的舞蹈艺术发展开始停滞不前,随着世界交流的拓宽,它的生存上也开始遭到了威胁。

无论是在城镇还是在乡村上座率低,急剧的走下坡路。曾经有一个舞蹈团队要去乡村表演,被当地的村长拒绝了,他甚至说:宁愿给钱他们,也不愿意观看。这一句话伤害的不是这一只舞蹈团队,对于蒙古舞蹈这项艺术来说,可谓是致命的打击。虽然这只是个别现象,但是它也能说明,观众对蒙古舞蹈的喜欢已经大不如前。更令人惊叹的是很多从事舞蹈创造者方面的艺术人, 为了谋得生计,放弃了原有的专业加入到了夜总会的伴舞当中。

三、蒙古舞蹈在当下的发展

面对各种挑战,我们应当如何振兴我们的民族舞蹈呢?怎样满足人民对艺术的需求?这不仅是舞蹈艺术工作者需要解决和面对的问题,蒙古族人民也同样迫切的希望这些问题能够得到解决。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需要找到一条适合民族舞蹈发展的道路,让它在如今分化繁杂的社会中既能尊重本民族的舞蹈特色又能被现代观众所接受。我认为, 现在是市场经济支配的时期, 民族舞蹈要想在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就需要做到需要做到三条途径的相互补充和两个方面的相互适应。

1.三条途径的相互补充。对于蒙古舞蹈的未来发展之路,我们遵循的是在弘扬和振兴蒙古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舞蹈文化的同时借鉴和融合国外各种优秀的民族舞蹈文化,我们也要吸收和加入国内各其他民族的优势舞蹈文化。这样民族之间的文化将会互相的影响和渗透, 借鉴中也有继承,继承中有借鉴, 这两者的相互交融清楚地体现出了每一种民族舞蹈都具有兼容性。也可以说,三条途径的相互补充是将本民族的文化因素与其他民族因素、国内外的因素三者之间互为化合的艺术问题。因此,我们不能把三条途径中的任何一条绝对化了,这样会造成民族局限,导致自身活力的却是或是民族特点根基的流逝。一个没有根基和活力的民族舞蹈, 也就意味着它生命的终止。

从当前情况来看,蒙古族舞蹈正面临着一场严峻的挑战,它正处于一个痛苦的蜕变时期, 如果艺术内容、艺术形式、表现手法、表述语汇等有别于昨天, 那么民族舞蹈在当下是很难被观众接受的。人们常说,变动产生美,艺术的美妙也在于它的不断变化, 只有变化才能展现新貌。因此,我们的民族舞蹈就要随着时间的变迁和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要在变化中得到丰富和改造自我。

2.两个方面的相互适应。两个方面的适应是指舞蹈要适应观众与之观众要适应民族艺术舞蹈,这两个适应要相互满足。我们要懂得去调整观众对民族舞蹈的看法,让他们用欣赏的角度去适应民族舞蹈所表现出来的内涵。我们可以让他们多接触一些民族舞蹈, 或通过屏幕, 或通过舞台, 用以培养和熏陶, 诱发他们对这艺术的欣赏兴趣。

民族舞蹈要求生存、求发展, 就必须了解受众的需求和兴趣,从当代观众的需求与兴趣出发, 改变早期年代的传统的创作表演方法, 在表演节目中增添新的内容、新的手段、新的形势,同时我们也需要从舞蹈的教育、实践、生活体验等各个方面加强改造进行改革,我们可以其它的理论,将其为我所用。这样能够增强蒙古舞蹈对时代的应变力和适应力,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蜕变。

五、总结

舞蹈形态比较迟缓稳固, 错综复杂,它不像经济结构的更迭那样活跃和明确。但它也要对历史进行深刻的反思, 在展望未来发展道路的同时, 也应担负起现实的责任。尽管我们虽然无法预计明天舞蹈的会如何发展,但我们能够从所有舞蹈的发展规律中找出蒙古族舞蹈发展的趋势, 迈出前进的脚步。

假如真的要对这个世纪的蒙古舞蹈进行预测的话,我想它之后的发展应该是走一条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寻找属于自己的亮点,走出一条和其他民族舞蹈不同的道路,将蒙古族舞蹈带出中国,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王宏建. 艺术概论[M] .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0.

[2]王克芬. 中国古代舞蹈史话[M] . 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