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蒙古族的艺术文化范文

蒙古族的艺术文化精选(九篇)

蒙古族的艺术文化

第1篇:蒙古族的艺术文化范文

[关键词]蒙古族 图腾文化 艺术

追溯到远古时期,我们发现,蒙古族有着丰富的绚丽多彩的图腾文化。蒙古族的图腾文化塑造了蒙古族人民特有的善良、勇敢、威武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在蒙古族的生活状况、民风、民俗、建筑、绘画、雕塑、音乐、舞蹈、工艺等多方面都有体现。蒙古族艺术以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现象诠释着蒙古族的图腾文化的内涵。从蒙古族图腾文化的角度来研究蒙古族艺术,能使我们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种艺术现象和历史,从而加强对蒙古族艺术研究的广度与深度,进而发扬蒙古族的民族文化。下面将对蒙古族的图腾文化与艺术做详细的探析。

一、蒙古族的图腾文化

图腾是人类史上最古老的一种文化现象,图腾文化产生年代久远。我国许多少数民族中都存在着图腾崇拜,并世代相传①。各少数民族由于地理环境、生活状况的不同,它们的图腾文化也有所差异。蒙古族是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长期居住于广阔的蒙古高原。蒙古族居住的地方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带,原始的自然环境相对恶劣。这里的气温年、月较差居各气候之首,昼夜温差大。冬季漫长,寒流频繁,干燥而寒冷;夏季短促,降雨量小,干旱而炎热;一年四季低温冷害不断,多暴雪风沙。这样的生存环境促使蒙古族先民在面对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和天灾人祸的时,产生了对自然(天、地、火、云、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的崇拜,对动物(狼、鹿、马、熊、芒牛、鹰、天鹅等)的崇拜,对颜色(红、黄、蓝、白)的崇拜,对祖先的崇拜,对性的崇拜等等。这些图腾崇拜物以其特有的名称、标志、图案、禁忌、仪式等被传承于蒙古族的文化历史中,从而形成了绚丽多彩的蒙古族图腾文化。

二、蒙古族图腾文化与艺术

我国少数民族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②。艺术的历史与人类文化的历史一样漫长。一切艺术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③。苏联当代美学家卡岗认为:艺术是它所属的文化的反映和代表④。蒙古族艺术参与、推动和表现了蒙古族图腾文化的发展。就艺术而言,蒙古族的图腾文化作为一种背景,直接影响着作家、艺术家和艺术接受者“文化接受心理结构”,因此又对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产生巨大的影响。下面我们着重于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情艺术、综合艺术几方面去发现蒙古族艺术的精神所在。

实用艺术(主要包括建筑、园林、实用工艺)。

1、蒙古族建筑艺术。蒙古族的特色建筑为蒙古包。蒙古包产生于我国的原始时期,蒙古族先民由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迁移到蒙古高原之上,这里四季干旱少雨,严寒较多,他们将野兽的皮覆盖于木头支架上面,做成皮棚,用来防寒御兽、躲避风雨。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提出建筑三条基本原则:实用、坚固,美观⑤。作为中国特色建筑的蒙古包既体现了实用性,又极其美观。到了公元八世纪,这种皮棚发展为有天窗和编壁的毡房,《蒙古秘史》中将其称为“斡鲁格台儿”或称“失勒帖速台格儿”。这种毡房在我国汉文古籍称“穹庐”、“毡帐”、“帐幕”,也就是今日的“蒙古包”。蒙古族人民崇尚太阳,因此蒙古包面向东南方,这与古代蒙古族的朝日之俗有关。蒙古包内的可使用空间大,冬暖夏凉,空气流通,易采光,防风防雨效果好,搬迁非常简便。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技术的提高,这种原始的建筑艺术在实用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审美性。蒙古族人民崇尚白(蒙古语为“查干”)、黄(蒙古语为“锡拉特”)、红(蒙古语为“乌兰”)、蓝(蒙古语为“呼和”)等颜色。白色被蒙古族人认为是万物之母,它象征着高尚、吉祥、纯洁、平安,不允许被玷污亵渎;黄色是金子的颜色,代表权贵、爱情、理想、希望;红色象征火,代表快乐、美满,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对火(火神)的崇拜,现在每年的腊月二十三都会有祭火活动,他们认为火神是最受尊敬的神;蓝色(即青色),代表蓝天、河流,象征永恒、安宁、坚贞、善良、真诚,例如:蒙古族的首府“呼和浩特”被翻译成汉语,就是青城的意思。除此之外,蒙古族还崇拜自然界的蓝天、白云、山川、河流、草原和动物等,因此蒙古包的主体颜色多为白色。在夏季炎热酷暑之时,白色也能够发射阳光,保持帐内凉爽。蒙古包帐顶的圆形天窗和其它门窗多为红、黄、蓝色,天窗周围及帐身配有“云卷”、“盘肠”、“动物”等图腾图案。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变,现代的蒙古族建筑除蒙古包外,多为平顶房,在房的周围或沿边仍然会以这种颜色及图案相兼搭配。例如:现呼和浩特民族艺术厅和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办公楼是古代蒙古包与现代建筑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整体建筑颜色与风格仍然受蒙古族的图腾文化所影响。

2、蒙古族园林艺术。蒙古族园林艺术更多的是模仿自然,除了一般的亭、台、水、榭、楼、阁,还增添了蒙古族文化色彩的建筑、绘画、雕刻、诗文、园艺、山池等多种艺术。很多蒙古族的园林设计中所摆放的花卉图案、狼、鹿、马、熊等动物的雕塑以及石碑文上关于原始文化的介绍等,这不仅仅是为满足人的视觉上的欣赏,它更多地指代一种精神上的依赖,这种依赖就是民族的精神图腾。例如:内蒙古西拉木伦公园中心的马头琴组雕,象征了蒙古族的马文化。大青山野生动物园内被散养于山体中的威武、勇猛的狼、黑熊等,正是蒙古族人民一直以来所崇拜的图腾。

3、蒙古族的实用工艺。在公园12000年前,蒙古族就有了自己的工艺品,从 工艺品的审美历程来看,凡是产生年代久远的物品往往带有某种实用性⑥。实用工艺的范围较广泛,包括除建筑以外人类所有的日常生活用品。譬如各种装饰品、刀具、茶具、酒器、兵器、乐器、号角、鞍鞒、盘碗、首饰匣等等。早在原始社会,蒙古族祖先就开始用兽骨、兽牙、羽毛等来装饰自己,到了新时期时代,又出现了金银器、玉器、陶器、青铜器等多种实用工艺。

(1)从金银饰品上看蒙古族的图腾文化。972年在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杭锦旗阿鲁登出土了具有中亚草原艺术风格的战国“狼噬牛纹金牌饰”。1981年,在内蒙古自治区乌盟达茂旗的南北朝出土了“牛头鹿角形金步摇”。同年,在内蒙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出土了一个南北朝时期的“马头鹿角形金步摇”,这个步摇的底部为马头形状,马头的上侧分出了鹿角形状的枝杈,马头和鹿角上镶有很多珠饰,每个枝杈上挂有一片金叶,做工十分精细美观。将这些步摇插在发髻之上,走路的时候,随步伐颤动摇曳,美丽端庄。蒙古族自古以来以狼、鹿、牛、马为图腾,这些工艺品正是反映了蒙古族的图腾信仰文化。

(2)蒙古族玉器。1971年出土于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塔拉的新石器时代的“玉龙”,造型奇特,形态生动优美,被称为“中华第一龙”。整个玉器是由墨绿色的岫岩玉雕琢而成,表面光洁明亮,头部长吻修目,鬣鬃飞扬,躯体卷曲若钩。龙被中国人称为神兽,玉龙出土于广阔的内蒙古大草原上,说明古代蒙古族人民对龙有着深厚的感情和崇拜。说到古代玉器,更加离不开红山文化。红山文化是在燕山以北、西辽河与大凌河上游流域地区的文化,距今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70年代末期,国家着重对辽西地区、辽宁喀左东山嘴、建平牛河梁遗址群进行了调查研究,同时发掘了近千处遗址。例如:约公元前4700年—前2900年的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时期出土的玉器“双联璧”,璧面扁平,双联璧的上面偏窄下面宽,中间有大小两个孔,两侧雕口对称,顶部有圆形的穿孔处,便于佩戴。在同一时期的还有“玉蝉”、被神化了的“神面形佩”、“大型碧玉C型龙”、“玉猪龙”、“玉龟”、“玉鸟”、“猪龙形缶”、“兽形玉”、“勾云形玉佩”、”“棒形玉”、“箍形器”等。他们造型优美,种类繁多,风格独特,纹饰华丽⑦。这些玉器在古代除了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收藏价值,更象征着一种文化。

(3)青铜器。古代蒙古族的青铜器样式别致,种类繁多、美观实用。辽宁喀拉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出土的西周时期青铜器侯盂,器身布满夔凤纹,兽头鸟身的纹样精致优美。

作为实用艺术中的这些艺术作品包含有审美功能和非审美功能⑧。它们的非审美功能体主要现在除审美功能以外的教育功能、实用功能、娱乐功能等。它的教育功能体现在,我们可以通过蒙古族的这些艺术品更深的了解到蒙古族的图腾文化,而艺术本身又具有娱乐性。

(二)造型艺术(主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

1、古代蒙古族的绘画艺术最早源于岩画,岩画能够最直接的刻画人类早期的活动状况。贺兰山和阴山都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古人类生活过的地方,在距今5000多年的阴山岩画上,有一块磨刻了20多个人的人面岩壁,岩壁上的每一个人面都很怪异,岩画中的眼睛和嘴都由圆形构成,栩栩如生,这似乎与某种宗教祭祀活动和图腾崇拜有关。贺兰山岩画中的很多狩猎、祭祀、放牧、娱乐、争战、交媾场景以及许多牛、马、羊、驼、鹰等动物图案和抽象符号都揭示了作为蒙古族先民的原始氏族部落有着对自然、祖先、图腾的崇拜。岩画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娱行为,他们也能通过岩画来进行某种膜拜和巫术活动。这也是蒙古族图腾崇拜的表现形式之一。到了元代,蒙古族出现了书画、壁画艺术。著名的作品有小薛太子(原泰定帝第三之子)的《蝴蝶图》、《画鹿图》;也先帖木儿的《山水壁画》;伯颜守仁的《竹石图》等。明代,宫廷画家陈喜的人物鸟兽画。还有清代画家旺钦巴勒的《青山》、《白云》等。这些画多是以山、水、云、鹿等为元素,与蒙古族的图腾崇拜相契合。

2、蒙古族的雕塑艺术产生久远,主要有平面浮雕、镂雕、透雕、圆雕等雕塑方式。在造型艺术中,雕塑与绘画、摄影最大的区别在于雕塑是三度空间里用物质材料(石头、玉块、粘土、石膏、木材、金属、树脂等)创造出实体形象。例如:初建于2004年的呼和浩特成吉思汗召内,有众多体现蒙古族民族历史与文化的雕塑,如:“圣母阿阑豁阿雕塑”,“苍狼白鹿雕塑”等。又如: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中心广场上的雕塑《腾飞的骏马》。再如:内蒙古乌海市金沙湾大漠沙雕园内的200多座人物雕像。这些都反映了早期的蒙古族文化。尤其是成吉思汗召的“苍狼白鹿雕塑”,它的创作思路源自《蒙古秘史》中关于成吉思汗祖先的传说。深刻的反映了蒙古族的狼、鹿图腾文化在艺术中的再现。

3、摄影艺术是一门现代的造型艺术。蒙古族的摄影艺术多体现于社会生活、节日、民风民俗等方面。例如:中国著名的摄影家师邹宝良有《太阳神》、《赛驼》、《套马》、《黄昏》等多个反应蒙古族社会生活的著名摄影艺术作品。《太阳神》多体现蒙古族人民对太阳(太阳神)的崇拜;《赛驼》指的是蒙古族那达慕大会中的一个比赛项目“赛骆驼”,骆驼被古代西部蒙古族先民尊为“万牲之王”、“沙漠之舟”。赛驼有赛跑和射箭两个项目,赛前要牵骆驼焚香祈求吉祥,赛后要骑骆驼绕火堆小跑三圈。这种对骆驼的尊称,对火的崇敬是蒙古族人民千古年来不变的信仰。艺术贵在创造性,这种创造更多地指以有形的物化形态揭示更丰富的精神内涵⑨。摄影艺术需要对有形的物化形态流露出真实的情感,而这种真实的情感需要有精神的实质寄托。这就使蒙古族艺术所表达的民族图腾精神。

(三)表情艺术(主要包括音乐、舞蹈)

1、艺术是生活的反应⑩,音乐和舞蹈是一种社会生活状态和心的动态的艺术表现。《乐记》中记载:“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皆本于心”,“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蒙古族生活于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以天为盖地为庐,他们的音乐悠长、舒缓、自由奔放。基于蒙古族对很多自然现象和动植物的崇拜,蒙古族的音乐内容多是展现蓝天、白云、草原、江河、湖泊、骏马、骆驼、牛羊等自然界的图腾崇拜物,这些都构成了蒙古族音乐的寓意和风格。我国古代蒙古族歌曲主要有狩猎歌、草原牧歌、萨满教的歌曲等。在音乐形式上主要有呼麦、长调、短调;著名的伴奏乐器是马头琴、胡笳、胡琴、四胡(四弦)、火不思、雅托噶、雅托克、口琴(口簧)、恒格勒格以及蒙古琵琶、蒙古大鼓等。作为“草原文化三宝”之一的呼麦演唱艺术是蒙古族的音乐特色。呼麦又名“浩林·潮尔”,它是一种“喉音”演唱艺术,运用复音的唱法可以一个人同时发出多个声部。据有关资料分析,呼麦产生于原始时期,关于呼麦的起源说有三种:一种是蒙古族远古先民活动于深山之中、瀑布之下,见山鸣谷应,声音宏伟响亮,气势磅礴,动人心魄,便发出声音予以模仿,这种声音便是呼麦。第二种是狩猎成功后,众人的喝彩声形成一定的声浪、泛音,由此逐渐演变为今日的呼麦。而第三种就是跟蒙古族的图腾文化有关。蒙古族先民对狼有着由衷的热爱和崇拜,他们时常模仿狼嚎叫时的声音,这种声音嘹亮而飘渺,悠扬而深邃,时而远在咫尺,时而近在脚下,忽高忽低,忽强忽弱,似独狼鸣啼,似群狼集舞。似乎蒙古族先民早已与狼有着不解之缘,这种狼的精神贯穿于整个蒙古族人民的血液之中,这就是呼麦流传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

到了现当代,蒙古族的音乐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进入各民族歌曲、各民族器乐、各民族歌曲与器乐、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大融合的多元化发展状态。越来越多的蒙古族音乐融进了现代音乐的元素,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大胆创新。这种音乐上的创新更加的追求返璞归真的原生态意境。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客观上加强了原始文化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我国民族音乐理论家赵宋光曾为许多蒙古族的音乐谱写钢琴伴奏曲谱。这使蒙古族的本土音乐利用了西方的现代音乐技术手段,更加有效地展现出蒙古族音乐的特色,实现了其艺术价值,进一步保护了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例如:桑桐的的《内蒙古民歌主题钢琴小曲》,李世相的《蒙古族风格钢琴组曲集》,莫尔吉胡的《山祭》,陆华柏的钢琴小曲《梦古牧歌》、《蒙古调》、《蒙古舞曲》,张朝改编《牧歌》、《森吉德玛》、《嘎达梅林》的等。又如:蒙古族著名的杭盖乐队、额尔古纳乐队、蓝野乐队、黑骏马乐队等,在演唱技巧方面结合呼麦、长调、通俗相结合的演唱方法,并采用蒙古族传统乐器火不思、四胡,又融合了我国少数民族乐器笛子、大鼓和西洋乐器吉他、贝斯等,使蒙古族音乐独具特色。艺术能启迪智慧,拓宽思维,增长才干?。蒙古族人民通过艺术的表达,诠释了对民族的热爱,对蒙古族图腾文化信仰的虔诚。再如:中国内地的选秀节目《中国梦之声》被堪称天籁之音的“部落组合”,是由回族、门巴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四个民族组合而成一个音乐团队,他们竭尽所能,利用本民族特有的音乐与其它民族的音乐相结合,声乐上采用蒙古族长调、呼麦等多种原生态的唱法,器乐有马头琴、串铃、口弦等。伴随着串铃、呼麦、长调、口弦的慢慢融合,一种来自大自然的原始的气息凝聚了整个舞台,使我们感动、是我们沉迷,更使我们深深的感受到各少数民族对自然和生命的崇拜与热爱。现当代艺术渴望这种原始文化的创新,蒙古族图腾崇拜恰到好处的融入到全民族的大文化之中,为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2、蒙古族先民信奉萨满教,源于古代蒙古族人民对信仰的崇拜,萨满舞成为了我国古代蒙古族舞蹈艺术中的代表性舞蹈之一。古代蒙古族萨满教舞蹈又被称为“跳神”。这种跳神舞蹈多为巫师在治病、祭祀、请神的时候所跳。它是一种宗教舞蹈,但是却没有成文的经典著作,也没有整套的、规范的宗教组织和宗教礼仪,更没有寺庙和创始人,而是只有巫师一个人自导自演的另类舞蹈艺术。这种原始的舞蹈艺术是一种带有崇尚万物有灵的图腾观念的图腾舞蹈。舞蹈所表达的崇拜对象有动植物、神灵、无生命的自然物和一系列的自然现象等。例如:《设坛》、《白海青舞》、《赞美长生天》、《金丝雀舞》、《请精灵》、《招魂》、《求雨》、《祭天》、《献牲》、《贵克朗舞》《骷髅舞》、《牙布迪亚舞》《吉雅奇》等等。蒙古族的原始歌舞还有关于祭火、祭敖包、祭神树、祭河流、祭山川等。现代原生态舞蹈再次进入发展阶段。例如:现代著名舞蹈编导黄云松创编的蒙古族图腾舞蹈《狼图腾》阐释了蒙古族人民千古不变的狼的精神,舞蹈的整个编排和表现力把人们带到原始的氛围之中。一种来自原始的狼的威武、勇敢、团结使狼的形象极具美感。在古代,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先哲们很少以美为话题谈及一个事物美还是不美?。这个舞蹈编创新颖,传承文化,它带给人们以精神上的享受,体现出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出现了舞剧。中国的舞剧是中国戏曲舞蹈与前苏联芭蕾舞剧相结合的产物。蒙古族舞剧又结合了蒙古族的文化艺术,尤其是蒙古族图腾文化的融入,使蒙古族舞剧在中国民族舞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独具特色。只有体现了人类进步的理想和愿望、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显示客观规律和必然性的社会生活才是美的?。蒙古族的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先进的舞台艺术相结合,使蒙古族舞剧得到了空前的辉煌,独具美感。例如:著名作曲家赵麟编曲的大型音画舞剧《蒙古·传说》,集合了古代、现代、民族的音乐精华于一体,大胆创新的杰作。又如:完全以原生态形式编排的风情歌舞剧《蒙古利亚婚礼》,它以蒙古族的传统文化为基垫,融合了民俗、礼仪、服饰、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元素,使舞剧享誉全国。

(四)综合艺术(包括戏剧、戏曲、电视、电影)。

1、蒙古族戏剧在元代时期被称为“倒喇”,它是蒙古族戏剧的雏形。清朝陆次云的《满庭芳》中有:“‘倒喇’传新曲,瓯灯舞更轻。筝琶齐入破,金铁作边声”。“倒喇”的题材多选自蒙古族的“乌力格尔”。

2、蒙古族戏曲有好来宝、“乌力格尔”(蒙古语说书)。好来宝和乌力格尔的题材多选自《格斯尔王》、《三国》、《西游记》、《蟒格斯的故事》、《水浒》、《江格尔传》、《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等民间传说和英雄史诗。古代蒙古族人民创作了上百篇英雄史诗。例如:被列为我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的《江格尔》史诗里面查干兆拉可汗的女儿哈林吉腊变成天鹅﹑鲟鱼拯救洪古尔,正是体现了蒙古族先民对天鹅、鲟鱼的崇拜。而江格尔用如意神树的叶子救活了洪古尔,则体现了原始蒙古族对树木的崇拜。

3、自2000发展以来,蒙古族题材的电视迅速发展,有《成吉思汗》、《天上草原》《草原春来早》、《东归英雄》、《嘎达梅林》等,这些作品都折射出蒙古族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所代表的一种文化精神。例如:《东归英雄》所体现的自然崇拜与英雄崇拜的内涵。

4、现代蒙古族电影中最具代表性的应属法国导演阿诺正在拍摄的3D电影《狼图腾》,这部作品是根据姜戎的同名小说《狼图腾》改编而来。据片方介绍,这部电影中的“图腾”狼要选用真正的蒙古狼,因为蒙古族的狼更加的威猛、迅速,更能适应野外生活的状态。

把蒙古族艺术放在蒙古族图腾文化的大背景中来认识,为我们理解和认识蒙古族艺术提供了历史依据,从而将艺术的研究引向新的深度,推向更高的层次。在蒙古族图腾文化发展的进程中,蒙古族艺术作为这种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对蒙古族图腾文化的发展又起着推动作用。在时代进步、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西方的后现代主义艺术和超现实主义艺术席入中国等东方国家。更抽象的创作思维和高超的技术手段促使了我国文化艺术向着开放性、多样性的趋势发展。蒙古族图腾文化以及中国图腾文化在后现代主义艺术追求返古的潮流中,以一种更新的模式,展现于大众眼前。

参考文献:

[1]苏和平.水族审美意识探源.贵州:贵州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P70-73;

[2]苏和平.试述中国少数民族美术的发生与发展.兰州: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P84-88;

[3]黄琳华,夏滟洲.艺术概论教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5.5 P88-89;

[4]彭吉象.艺术学概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7 P80;

[5]彭吉象.艺术学概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7 P273-274;

[6]苏和平.试论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铜鼓艺术.兰州: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P65-68;

[7]苏和平.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发展史[M].贵州民族出版社, 2007年P55;

[8]苏和平.试论艺术教育的功能与效应. 北京:民族教育研究, 2005第六期P87-90;

[9]苏和平.艺术人类学与艺术教育刍议.北京:民族教育研究,2008第2期P41-44;

[10]苏和平.艺术学原理[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6年P77;

[11]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册).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1.2 P3;

[12]冰河(原名苏和平).青年与艺术审美浅论.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P48-51;

[13]苏和平.中西艺术审美比较刍议.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六期P136-139;

第2篇:蒙古族的艺术文化范文

[关键词]蒙古族;长调;艺术风格;特点;研究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6)01-0091-02

蒙古族人长期生活在草原上,使得蒙古族长调民歌中蕴含了大自然的气息,充分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将人类的思想与情感通过蒙古族长调抒发出来,十分具有艺术感染力。蒙古族长调不仅展示了民族的特色与文化,还凝聚了文学、美学等方面艺术的精华,使得蒙古族长调拥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一、蒙古族长调的艺术审美价值

(一)技巧之美

蒙古族长调民歌展现的不仅是辽阔的草原文化,结合蒙古族悠久的历史以及环境,不难看出蒙古族长调民歌具有复杂的技巧,展现了蒙古族长调民歌独有的技巧之美。朝贺拉嘎是蒙古族长调民歌中重要的元素,译成汉语是节奏的意思,它不同于其他节奏。朝贺拉嘎是蒙古族长调独有的节奏,蒙古族演唱者在草原环境中生活,将积累的情感通过长调民歌的方式表达出来,不同于短调乐曲那样的呆板和僵硬,更加富有生命的韵律。例如,蒙古族长调民歌《呼和格那木吉拉》中,呼和格那木吉拉由于自己的坐骑遇害,所表达的思念之情。其中的朝贺拉嘎充分展现出了坐骑奔跑的步态,通过独特的节奏真实地展现出了坐骑的形象以及演唱者的内心情感,随着曲调的变换,能够感受演奏者心情的起伏,营造出骑在马上的意境。由此可见,演唱者对于蒙古族长调的技巧以及结构理解与掌握得非常深刻。

(二)自然之美

蒙古族长调民歌最早起源于蒙古族的游牧祖先,他们早期的生存方式以狩猎为主,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过程中,演唱蒙古族长调民歌成为了心灵释放的方式,同样表达了一种对自然之美的喜爱。例如,《辽阔的草原》中展示了草原的自然风光,通过马头琴声伴奏,营造出具有蒙古族韵味草原的诗画意境,使听众仿佛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大草原的绿草、蓝天、白云、牛、羊、马。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人与动物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对于蒙古族的牧民来说是一种享受,同样对于动物也有感化的作用。例如,草原上的母羊会在生下小羊之后离开,蒙古族牧民通过演奏长调民歌进行情感交流,能够感染母羊落泪,最后将小羊接回,这就是音乐的神奇效果,实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交流,将蒙古族长调赋予了一种神秘的感彩。蒙古族长调这种具有特色的艺术将草原音乐作为基础,由于草原音乐是诞生于马背上的音乐艺术,因此具有独特的节奏以及旋律。蒙古族牧民的生活方式以及文化背景与马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长调的唱词大部分都有对马步态的描述,通过马不同的步态深入研究蒙古族长调民歌,从而感受蒙古族长调民歌中变换的节奏及丰富的内容。

(三)情感之美

蒙古族长调民歌通常给人留下奔放彪悍的印象,这不完全是蒙古族音乐的特色,还有一部分蒙古族音乐中能够感受到细腻的情感。情感的表达是蒙古族音乐艺术审美的一种表达形式,蒙古族牧民粗犷及豪放的性格特点只是一种外在的表现,结合内在情感的表达来看,蒙古族牧民同样拥有柔情以及细腻的一面。不同性格特点的结合,使得蒙古族音乐具有了独特的艺术气息。蒙古族长调民歌中有很多意味悠长的乐曲,是表达一种内心情感一种方式。蒙古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以及文化,蒙古族人的生活方式源于游牧民族的游牧生活,蒙古族长调民歌在这种生存环境下产生并得到发展,充分表达了蒙古族牧民的思想情感,这种感情的表达极具审美价值。蒙古族长调民歌在这样的背景和环境中产生,因此表达情感的时候拥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在蒙古族牧民生活的环境中,不得不提及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动物就是马。大部分蒙古族长调民歌都是与马相关的歌曲,能够使我们体会到蒙古族牧民与马之间深厚的情感。

二、蒙古族长调的艺术风格及特点

(一)蒙古族长调的艺术风格

蒙古族长调民歌是心口相传的民间艺术,由于地域的特殊性以及演唱者的不同,使得音乐的风格以及形式众多。蒙古族长调形成地域性的风格主要包含锡林郭勒地区、巴尔虎地区、科尔沁地区、卫拉特地区。其中锡林郭勒地区的蒙古族长调民歌相对完整地保留了蒙古族的传统文化,长调风格十分庄严并且音乐思路较为清晰,能够使听众感受到蒙古族草原的自然之美;巴尔虎地区的蒙古族长调融合了鲜卑族和契丹族的音乐文化,长调的旋律多样以及节奏的自由,结合悠长的歌词进行情感的表达,形成了独特音乐风格;科尔沁地区有较多的军事基地,这一地区的蒙古族长调受军营文化的深远影响,长调的风格大部分是上行跳跃式,音调相对简洁并且曲调表达的情感相对质朴;卫拉特地区的畜牧业十分发达,这一地区蒙古族长调的风格古朴平直,没有过多华丽的装饰音。

(二)蒙古族长调的特点

1.民族特点。长调是蒙古族独有的民族歌曲,其中长调的歌词蕴含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蒙古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凝聚了蒙古族人的思想、感情、道德以及心灵的共鸣,他们民族的特色是崇尚自由,通过蒙古族长调能够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他们的风土人情。2.艺术特点。蒙古族长调属于游牧民族极具特色的文化,是人与动物以及自然交融的媒介,通过景物寄托情感,使欣赏者通过蒙古族长调民歌感受演唱者所传达的情感。蒙古族长调是人与自然相互融合的产物,能够通过音乐引发人与动物之间的共鸣,牧民通过长调描绘蒙古族草原的壮美,是一种绿色生态艺术,使人与自然能够实现和谐统一。3.韵味特点。蒙古族长调通过声音传达情感,并且具有感染天地万物的能力,使听众能够有身临其境之感,达到极具韵味的艺术境界。4.心口相传的特点。蒙古族长调民歌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实现文化的传承,可以说是蒙古族音乐领域的“活化石”。蒙古族长调通过亲缘式、师徒式、社会民俗式等方式进行传承,由于地域的不同以及传承方式的不同,也形成了不同的演唱流派。结语综上所述,蒙古族长调流传至今已经超过了千年,倾听一首蒙古族长调民歌,仿佛身处于茫茫的草原之上,蒙古族长调所展现的艺术境界,可以说是天籁之音与人类心灵的完美融合,使音乐艺术之美融入人们的心中。这就是蒙古族长调民歌的音乐魅力,需要我们不断地传承和发扬,将蒙古族长调这种独特的民族艺术展现形式被更多的人所熟知。

[参考文献]

[1]郭安妮.呼伦贝尔地区蒙古族长调民歌研究[D].吉林大学,2013.

[2]包小兵.浅析蒙古族长调民歌的美学特征和艺术特色[J].芒种,2013(09):185-186.

[3]王晓燕.浅析新疆蒙古族长调民歌艺术特点及传承状况[J].大众文艺,2011(11):162-163.

第3篇:蒙古族的艺术文化范文

【关键词】蒙古族;立体造型 ;雕塑

在蒙古族立体造型艺术的发展过程中,由社会政治、经济变革所构成的时代背景对其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这种时代背景是处于上层建筑领域的艺术所不能主动选择而只能被动接受的。

时代背景对于少数民族艺术所产生的影响似乎更为重要,尤其是民族艺术特色(或称:独立性)的保持、维系与提升。

“变化”是一个中性词,可以变得更好,也可以变得更糟。那么,在社会经济、政治等变动所带来的新秩序下,少数民族艺术发展状态所产生的变化或者方向,何为好?何为坏?该以什么作为评判标准进行判定,进而深入研究、分析蒙古族立体造型艺术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的发展思路呢?

元朝建立前后,由于战争产生的人口大范围流动、迁徙,在更大程度上开启了蒙古民族与汉族、满族等其他民族的融合历程。到了明清时期,这种民族间生活的融合所影响到的蒙古族立体造型艺术的发展风貌已经清晰地呈现出来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题材的选择方面,开始更多出现了汉族、满族等文化背景下的题材、内容;第二,作品的造型方面,蒙古族艺术的民族特色有所减弱;第三,伴随制作工艺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为蒙古族立体造型艺术提供了更大的选材空间,而与此同时,材料的质感、特性等方面的特质与汉族、满族等艺术中运用的材料在更大程度上趋同,于是也在一定意义上减弱了蒙古族立体造型艺术与汉族、满族等的立体造型艺术的差异性。

当今时代,在民族交流、融合大背景下的蒙古族立体造型艺术的境遇与其在明清时期的境遇十分相似。

我们正处在较明清时期更加强烈的、前所未有的民族间文化广泛交流与融合的信息时代。交通与通信技术空前发达,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为艺术创作者拓宽了艺术眼界,也为我们提出了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当不同民族文化相互关照、撞击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持何种发展态度?蒙古族立体造型艺术的特质该如何挖掘、定位、保持、发展?蒙古族立体造型艺术该走向何方?

在面对关乎民族艺术发展的这样一系列复杂问题的同时,首要问题是对待民族艺术的发展,我们该秉持什么样的艺术发展原则?1956年4月在发表《论十大关系》讲话的同时,提出:要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至今仍然适用于当前时代背景下蒙古族立体造型艺术的发展之路。在艺术领域,一枝独秀的鼎盛无法营造一个时代艺术的繁荣。

蒙古族立体造型艺术的发展,首要的是符合蒙古族人民特定的文化审美需求和民族背景与民族文化。也就是说,蒙古族立体造型艺术发展首要的问题是: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民族路线,所谓的民族路线指的是要基于民族文化的土壤生发、生长,以蒙古族文化、环境、背景下的整体民族的审美体系为评价标准,并不断有所提升。以蒙古族人民为主要接受群体。例如,草原游牧民族对于有关马的艺术形象的钟爱,和对于有关马的艺术抽象形式的品评水准与热衷程度,是十分强烈的。

艺术创作以什么作为源泉?艺术创作之初,艺术家把哪一群体设定为其艺术接受的主体,也就是说艺术是为谁服务的?这两点对于民族立体造型艺术的发展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少数民族艺术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这两点决定了民族立体造型艺术将走向何方。

在当前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们随时可以接受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新闻、资讯。各种思想、主题、艺术形式充斥着艺术家的头脑。于是,从事少数民族艺术创作的艺术家更加需要清醒、冷静的对待自己的艺术创作。警惕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的信息给自己带来的思想与认识方面的转变与同化,进而给艺术创作带来的趋同。同时,又要借助现有的信息资讯力量提升民族艺术的纯粹性。这种少数民族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与个人发展过程中的主动、自律是相当艰难的,是需要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对民族艺术事业的热爱与献身精神的。

信息时代对于民族艺术本体语言(或称民族艺术语言的独立性)的冲击,是不可抵制,也无法抵制的,只能利用。可是,又该如何利用呢?

首先,对与民族传统文化紧密关联的题材的坚守(即表现什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艺术繁荣时代,尊重和保持民族艺术的独特性。在审美主体进行审美过程中,首先看到的是作品呈现的形象、内容。对于蒙古族立体造型艺术的表现题材来说,需注重选取这一地域和民族文化背景下受众群体熟悉、喜爱的内容、题材。观众对这些题材的现实性与现实状态十分熟悉,有较深厚的情感、品评能力与兴趣。例如,很多蒙古族家庭供奉的圣祖成吉思汗雕像,蒙古族立体造型艺术中的博克手雕塑,着蒙古族服饰的少女雕像,以蒙古族男儿三项为创作表现题材的雕塑作品,等等。这一文化背景下的受众群体在审美过程中会饶有兴味的悄声谈论博克手的身形是否符合艺术与现实规律,等等。

其次,对民族特色艺术造型形式的秉承与发展。

在蒙古民族特有的生存环境与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民族心理、审美特性,通常会对一定的艺术造型形式产生独特的心理认知。其群体所能够产生独特心理认知的立体造型艺术的构成规律即为我们所主张的,蒙古族立体造型艺术创作中所要秉承与发展的民族特色艺术造型形式。这一造型形式包含能够产生民族独特心理认知的色彩、图案、形体构造以及各元素之间一般性的内在组合规律等。

再者,对民族立体造型艺术成型材料的审慎。

对于立体造型艺术来说,艺术家的思想感情是通过作品来传达给受众群体的。而立体造型艺术作品又必须依赖于客观存在的现实材料的物理属性而得以存在和展现。

然而,在对民族艺术与民族文化进行分析与解读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材料在一定意义上讲,出于一定民族文化语境的积淀,其是具有民族属性的。例如,我们提问:木质建筑与石材建筑,哪种更能代表东方?哪种更能够代表西方?答案是不言自明的。于是,在这样的比较与辨别过程中,木质材料就具有了东方民族的文化属性,而石材建筑具有的是西方世界的文化属性。

对于一国之内、不同民族之间,很多材料也是具有民族特点与文化属性的。比如,皮子这种材料所代表的多是游牧文明特征。而红木(家具)材料却几乎无法让人联想和感受到这与游牧民族之间会有什么内在关联。

于是,在当今时代蒙古民族立体造型艺术创作过程中,要警惕与明清时期蒙古族立体造型艺术在材料与工艺手段上的趋同所造成的民族韵味的损失。如今在蒙古族立体造型艺术创作过程中更需要艺术家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深入解读蒙古族立体造型艺术材料背后的文化深度与民族特性(甚至是民族情感)。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蒙古族立体造型艺术的发展需要我们在创作题材方面给予更多的帮助,对于蒙古民族文化根基、文化背景与文化底蕴给予更多的关注。在形式上,传承先民们积累下来的造型艺术形式的同时,提炼、升华。在材料方面注重材料的文化内涵与符号指向。以史为鉴,在坚持蒙古族立体的造型艺术、独立的民族性的同时,在深厚的蒙古民族文化背景下,以严谨、认真和极度负责的态度,创新、发展蒙古民族的立体造型艺术。

注释:

*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内蒙古草原民族立体造型艺术发展脉络研究》的项目研究成果论文,项目编号:NJSY12026

参考文献:

[1]宋生贵著.传承与超越――当代民族艺术之路[M].人民出版社,2007(8).

第4篇:蒙古族的艺术文化范文

一、内蒙古民族工艺美术的主要种类与特色

民族工艺美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宝贵财富,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劳动中经过世世代代传承和不断创造的智慧结晶,凝聚着各民族的艺术精华,体现着各民族的意志和追求。内蒙古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多种文化相互交融,这些都是民族工艺美术发展的文化基础,而内蒙古丰富的动植物和矿产资源又为工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材料基础。因此,内蒙古民族工艺美术种类繁多,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民族风格,主要归纳为以下几大品种。

(一)绘画工艺美术

绘画工艺美术主要包括皮画、毡画、沙画、树皮画和木浮雕画。皮画选用优质天然牛皮为原料,采用皴、擦、刻、染、凹凸等工艺技术手法,经手工多次绘制、刻画、雕塑而成,题材多为草原风情和蒙古族传统图案,风格淳朴、粗犷。羊毛毡是游牧民族的特有产品,当代毡画继承了蒙古包用毡绣的传统,又吸收了木板烙画工艺,产品充满了异域风情,且容易携带,已成为内蒙古重要的旅游纪念品。

(二)雕塑工艺美术

雕塑工艺美术包括牛角雕、驼骨雕、犴角雕、猛犸象牙雕、巴林石雕、佘太翠雕、兴安石雕、麦饭石工艺品、根雕、木瘤雕等。其中巴林石色彩丰富高雅,深沉润泽,内容丰富,俏色取意,深浅皆宜,是观赏石中的精品。

(三)金属工艺美术

金属工艺美术主要包括金银制品和铜制工艺品。蒙古族的金银制品不论是造型还是装饰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银碗是蒙古族传统的餐饮用具,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了牛角镶嵌银质的牛角结盟杯、镀金的马等金银摆件及蒙古族银餐具系列。手工錾花工艺铜制火锅纹样细腻、工艺精湛,极具民族特色。(四)民族服饰及刺绣工艺内蒙古各少数民族的服饰绚丽多姿,别具一格。蒙古族服饰艳丽美观,有头饰、长袍、腰带、蒙古靴四个主要部分,妇女头饰是最受人瞩目的装饰。诸如鄂伦春、鄂温克族的传统服饰均由兽皮制作而成,赫哲族有制作鱼皮衣的古老传统。蒙古族刺绣源远流长,应用范围广泛,色彩丰富艳丽,具有强烈的地区特点和民族特色。

(五)其他工艺美术

其他工艺美术主要有皮革工艺品、牛角工艺品、三少民族的桦树皮制品、艺术挂毯、剪纸、仿辽瓷等。

二、艺术设计类专业开发内蒙古民族工艺美术课程资源的意义

(一)有利于民族工艺美术的保护和传承

当我们在庆幸全球范围的现代化所带来的快捷便利时,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生活方式的转变,特别是商业文化的冲击,民族工艺美术所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也发生了极大的动摇。现代工业文明对民族工艺美术的冲击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无数珍贵的民族工艺美术正在逐渐消亡,选择其中有价值的品种进行保护已十分紧迫。然而,内蒙古民族工艺美术的保护工作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具体表现为:一是传统民族工艺美术生存环境的恶化;二是一些独特的民间传统习俗和生产生活方式在逐步消亡;三是一些传统民族工艺美术和技艺的传承后继乏人;四是民族工艺美术资源流失严重。因此抢救、保护、传承和弘扬内蒙古民族工艺美术刻不容缓。而民族工艺美术传统的传承模式已经不利于当今社会文化的发展,因此要构建新的传承模式。为此,把民族工艺美术的内容融入到课程中,组织工艺美术大师和代表性的传承人进入到相关院校传授工艺美术技艺,充分发挥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优势,加强民族工艺美术教育,办出自己的区域民族特色,对培养高素质的工艺美术专门人才意义重大。开展民族工艺美术融入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的实践研究活动,将其课程和教学内容实施于专业教学中,通过有效而多样的民族工艺美术教育方式,将其文化内化,使学生在了解了民族工艺美术的历史和现存状态后,从而更加珍视工艺美术文化瑰宝,产生传承、保护优秀的民族工艺美术的积极性,并主动地参与到民族工艺美术的传承中来,使其发扬光大。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对保护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文化艺术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总之,民族工艺美术要得以系统的传承,就要在高等院校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美术师资队伍去探究民族工艺美术的理论和技艺;通过构建系统的理论基础来支撑高校民族工艺美术教学;编写出具有本土特色的民族工艺美术的课程教材资源。以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为平台,播下民族工艺美术的“种子”,使高校成为传承民族工艺美术的前沿阵地。

(二)有助于丰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

在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中,学生接受的都是西方三大构成的设计体系和色彩观念,而对本地区传统的民间美术和色彩意识知之甚少。民间造型观念有着自身独特的观察和思维方式,是完全区别于西方的一种造型体系。民族工艺美术以其质朴的造型、深厚的内涵与现代设计艺术的某些观点形态息息相通,对它的学习将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观察和思维。通过收集、挖掘、整理、选择优秀的内蒙古工艺美术资源,在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和尝试把这些内容渗透进专业教学中,可让学生了解并初步学习和掌握优秀的民族工艺美术,感受和了解内蒙古地区民族工艺美术的特色,深化、补充、延伸专业知识,让学生熟悉和热爱本地区的民族工艺美术,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提高学生美术欣赏和创作实践水平。在教学中要将内蒙古工艺美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特殊的人文环境中折射出的生活、生存方式加以表现,让学生们熟悉和感悟民族的美术思维方式,培养和树立民族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本地优秀的民族工艺美术资源,引导学生调查与采访、设计与制作,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专业学习的多样性,从而塑造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文化主体。

(三)具有重要的思想教育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民间艺术的兴趣,增进他们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课程意义。关注内蒙古民族工艺美术,在贯彻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保持地方资源特色,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民族工艺美术课程资源,是传承、弘扬内蒙古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最好途径和方法。

三、艺术设计教学中内蒙古民族工艺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容

如何利用这些优秀的民族工艺美术资源开发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特色课程,将内蒙古最具代表性的民族工艺美术融入到艺术设计的专业教学中,使民族工艺美术得以更好的传承,现针对我区的情况,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理论教学

内蒙古民族工艺美术课程教学主要有基本理论讲授、课堂组织讨论答疑、考察与调研以及实践与创作四个部分,其中前两个部分为课堂理论教学,而后两个部分属于实践教学。基本理论讲授主要是通过介绍、讲解内蒙古民族工艺美术的起源、发展和沿革,来使学生了解其品种、艺术特色、材料和制作工艺,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中,较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内蒙古民族工艺美术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概貌。最后,遴选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工艺美术作品进行赏析。通过欣赏富有民族特色的工艺美术作品,可让学生更加了解和热爱本土文化。

(二)实践教学

第5篇:蒙古族的艺术文化范文

【关键词】蒙古族;舞蹈;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5-0188-01

舞蹈作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娱乐交际方式,与大众生活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要想大力发展传承我国民族舞蹈艺术文化,国家政府部门就必须加强与民众的交流和沟通,促使人们共同参与到保护弘扬民族舞蹈传统文化中。

一、蒙古族舞蹈的主要艺术特征

(一)精神文化特征。舞蹈艺术表现形式是人类丰富情感驱动的具体体现,优秀的舞蹈文化能够吸引感染到更多的受众。蒙古族舞蹈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其独具特色的舞蹈表现动作,由于蒙古族生活地域的特殊性,其舞蹈所呈现出的主题内容大多数都是歌颂赞扬绿色草原风光、生活风俗、家乡、亲情等。在蒙古族舞蹈表演过程中,观众可以充分感受到表演者所表达出的那种草原儿女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旺盛的自然生命力。蒙古族民众一生主要以游牧为主,日夜生活在广阔无边的大草原上,有一种草原儿女独有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我们可以从观看欣赏蒙古族舞蹈中感受到那种炽烈的草原情感[1]。例如,在蒙古族舞蹈《蒙古人》中,表演者豪迈的一声呐喊,唤醒了整遍绿色大草原和生命,蒙古族的少男少女在蓝天白云下驰骋奔放、大声欢笑,他们的那种生气勃勃和英姿飒爽被充分展现出来,能够瞬间感染到台下的观众。

(二)动作艺术特征。由于蒙古族人民时常与骏马、雄鹰打交道,因此,在他们舞蹈当中存在大量模仿骏马和雄鹰的动作,体现出了草原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动态。与此同时,蒙古族舞蹈还借鉴了中国传统舞蹈的形态和韵律艺术特征,有效将自身民族对图腾中野兽的信仰融入其中。在一些蒙古族舞蹈中,可以看到表演者有很多手、脚、腰、头并用的舞蹈动作,舞蹈整体动作风格体现出蒙古族人民豪迈大气的生活特点。

蒙古族舞蹈表演者均是通过呼吸带动脚步的,他们注重呼吸与拖步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这样有利于维持身体各个关节与气息之间的平衡感。在蒙古族舞蹈动作中,传统的横抻动作充分体现出了蒙古族人民在马背上驰骋奔放的勇敢无畏。通常情况下,蒙古族舞蹈表演者为了让观众感受到草原蒙古族同胞那N无拘无束、热情奔放的生活情境,会在舞蹈动作上加以应用呼吸慢吐的配合形式,并在吸气方面主要采用快吸气的方式,这样能够让广大观众更加理解到蒙古族舞蹈的本质。比如,在蒙古族舞蹈手臂与趟步的相互配合过程中,舞蹈者在手臂的带动下,肩膀以波浪形状绽放,脚步缓缓向前挪动,手部下压,在带有节奏的呼吸律动下,致使整体舞蹈动作以弧形下方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每个动作节拍配合着巧妙的呼吸器方式,这样有利于激发舞蹈情绪,实现舞蹈者与观看者的情感心灵交流,达到共鸣的效果[2]。

二、蒙古族舞蹈艺术文化的传承发展

(一)蒙古族舞蹈浓郁民族风情文化的传承。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着自身特色风格的舞蹈。蒙古族舞蹈的鲜明特点是律动欢快豪迈、词汇新颖独特,在舞蹈动作上多以翻腕、抖肩的方式去表达出草原人民率真开放的性格。在当前蒙古族舞蹈当中,仍然保留传承的舞蹈节目有马刀舞、鹰舞、驯马舞、筷子舞、鼓舞以及挤奶员舞等。为了确保蒙古族舞蹈艺术文化得到和谐传承发展,政府部门要通过各个媒体渠道大力宣传蒙古族舞蹈文化,呼吁民间群众共同去保护传承民族舞蹈艺术文化,促使蒙古族舞蹈始终保持住独有的民族艺术特征和风格,这样才能让舞蹈爱好者真正感受到蒙古族绚丽多彩的民族神韵[3]。

(二)蒙古族舞蹈的新时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国之间艺术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社会大众对于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也越来越大,各大高校相继设置舞蹈艺术专业,有效推动了我国舞蹈事业的发展。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蒙古族舞蹈实现了进一步的创新发展,越来越多的舞蹈作品呈现在观众面前,这些优秀作品充分反映了现代蒙古族人民的新生活和新思想,达到了一定的舞蹈艺术境界。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蒙古族舞蹈艺术特征进行探讨和分析,有利于推动民族舞蹈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最大限度满足现代民众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提高民族审美能力,促使蒙古族舞蹈艺术更好地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庞志娟.论蒙古族文化与蒙古族舞蹈的特点[J].集宁师专学报,2013,12(02):32-36.

[2]诺敏.蒙古族舞蹈的产品传播探究――以大型原创蒙古族舞蹈史诗《吉祥草原》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23(8):240-242.

[3]高向英.对蒙古族舞蹈发展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4,02(80):121-123.

第6篇:蒙古族的艺术文化范文

摘要:民族与宗教关系问题是当前国内外热点问题之一,也是民族关系研究的重大课题。蒙古族作为传统的游牧民族,其民族文化的核心是草原文化和宗教文化,而宗教作为民族文化载体,融汇了民族精神、民族性格、道德观念是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在蒙古地区,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深受着藏传佛教的影响。而青海蒙古族由于长期生活在青藏高原,在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方面既保持着本民族的的特点,也吸收了其他民族的一些特点,其中共同的――藏传佛教渗透于青海蒙古族人民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这些民族思想行为的定义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动力。

关键词:藏传佛教;青海蒙古族;青海藏族;民族关系

一、藏传佛教在青海传播的历史渊源

青海是藏传佛教的重要传播区。早在东汉末年,青海东部湟水河谷地区已有僧人活动,并建有佛塔。唐代,随着唐文成、金成公主进藏和吐蕃势力东健,佛教由内地和吐蕃两个渠道不断传入青海。公元9世纪中叶,吐蕃达磨赞普禁佛,部分僧人避居青海,延续佛教律仪,使青海成为佛教后宏的发祥地。公元11世纪后,藏传佛教宁玛、噶丹、萨迦、诸派相继形成,藏传佛教进入空前的活跃时期,青海是藏传佛教再度宏传的重要基地。元代,随着大元帝国八思巴的活动,萨迦派大量传入青海,同时觉囊派传入果洛藏区。雍正元年罗卜藏丹津反清事件后,青海藏传佛教一度出现苏条景象。乾隆年间,地方经过行政体制改革,确立以七世达赖为首的格鲁派政教合一统治,再次促进了格鲁派的发展。公元1958年后,除塔尔寺等少数寺院外,全省绝大多数寺院关闭,僧侣还俗。公元1962年西北民族工作会议后,全省约80寺院恢复开放。“”时期多数寺院被毁。公元20世纪70年代末起,政策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并修建10余座寺院,宗教活动转入正常。

二、藏传佛教对蒙古文化的影响

(一)藏传佛教对蒙古族传统信仰习俗的影响

蒙藏民族是中华民族古老游牧民族,蒙藏民族都曾有过原始宗教,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萨满教是蒙古人的原始宗教,而在黄教与蒙古萨满教的斗争中,黄教最终取得了胜利,并成为巩固封建统治的思想武器,维护社会秩序精神支柱1。崇佛敬神,成为整个民族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蒙古人家家必备佛像,日常起居,出外劳作无不求助于佛爷保佑。

(二)藏传佛教对蒙古族伦理道德的影响

藏传佛教是一种道德伦理色彩十分浓厚的宗教。它重视人的道德价值、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并把它的宗教实践建立在道德实践的基础上。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后,它的道德观念对蒙古族的道德伦理的发展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成为蒙古族传统道德伦理思想的重要补充。藏传佛教传入蒙古社会后,佛教的伦理道德思想基本上是在蒙古传统的伦理道德的基础上加以发挥阐述,并加以改造,使自身更适合于蒙古社会,适合蒙古人的社会心理和文化背景,从而成为蒙古族民众能够接受的佛教伦理思想。

(三)藏传佛教对蒙古族艺术形态的影响

佛教艺术是以一套艺术形象和艺术手段为其服务的宗教艺术,它的美的理想和艺术形式主要是去表现宗教的观念和精神,宣泄宗教的激情,适应宗教宣道需要。佛教艺术的传入,虽然是为了适应宗教的需要,但同时也给蒙古族的艺术灌注了新的活力,使蒙古地区的建筑、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得到空前发展,产生了许多杰出的艺术家,取得了卓绝的艺术成就,开辟了蒙古艺术史的新纪元。如:蒙古族地区的藏传佛教寺庙在细部装饰上独有风韵,它既吸收了蒙古族本身的建筑风格,又吸收了藏族的一些建筑方法,寺庙显得格外精美华贵。

三、藏传佛教与当代青海蒙古、藏族的民族关系

(一)在同一宗教的思想指导下,青海蒙古族与藏族形成了相似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使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增多,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

在宗教所涉及的诸要素中,宗教思想居于核心地位,这是由于一切宗教活动都是宗教意识的行为体现。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可以形成信众内部强大的凝聚力,和对外的强烈排他性,同时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可以超越民族和国家的局限性在广阔的空间流传,所以可以成为民族间联系的纽带和通道。而青海蒙古、藏族在同一宗教思想的指导下,对具体的世界观、人生观等有着相似的认同感,这种思想上的统一状态,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时间的沉淀,是历史的结晶,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强纽带,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维系整个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一种内在力量。而保持和发展这种凝聚力,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在同一宗教组织和制度的影响下,青海蒙古族与藏族的关系更加密切,对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实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宗教的组织与制度是宗教观念信条化、宗教信徒组织化、宗教行为仪式化、宗教生活规范化的结果。而青海的蒙古、藏族佛教信徒在共同的祭拜场所、在同一宗教制度的约束下,对藏传佛教的组织、教义和规范有着同样的认同感,这使两民族间的日常交往变得更加频繁与方便。如:位于青海省湟中县的塔尔寺,其建筑雄伟辉煌,庄严肃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艺术风格,是藏、蒙、汉各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和谐的民族关系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和推进器,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前提条件,由于青海蒙古、藏族同胞在生活在同一地域,使得他们在语言文字、生活方式、等方面有很多的一致性,为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在具体的宗教行为活动中,青海蒙古族与藏族在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交流更加频繁,为进一步实现两个“共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信仰者有了宗教思想,才会产生特殊的宗教感情和体验,才会产生一系列宗教崇拜的外在行为,即宗教行为与活动。藏传佛教很多具体的宗教行为活动为青海蒙古、藏族相互交往、联系构架了一座文化桥梁。在文学方面,藏传佛教在青海地区不断深入普及和发展过程中,蒙古族的佛教文学也跟着兴盛起来。在艺术方面,藏传佛教在青海蒙古族中的传播,为这里的人民带来了新的宗教艺术,从而对他们的艺术传统和审美情趣有了一定的影响。

民族交往是促进和提高各民族生存与发展水平的重要动力源泉之一。藏传佛教不仅对整个蒙古族社会生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青海蒙古族民族文化的影响显得更加重要和明显,这些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频繁、深入的接触交往,为进一步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参考文献:

[1] 宝贵贞《近现代蒙古族的演变》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

[2] 唐吉思 《藏传佛教与蒙古族文化》辽宁民族出版社 1997年5月

[3] 苏鲁格、宋长宏 《中国元代宗教史》中国广播出版社 1994年

第7篇:蒙古族的艺术文化范文

关键词:民族地区;艺术传承;地区高校

【中图分类号】G759.2

一、前言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大部分少数民族在进行艺术的传承过程中,选择的方法已经很难满足不断更新的社会环境,自然传承已经在现代化的社会环境中逐渐的衰落和无力。就目前而言,少数民族获取知识最为主要的途径依然是学校中接受到的教育,对于少数民族而言,在进行艺术传承的过程中,仍旧无法偏离这个主要的传承途径。那么如何才能准确的、主动的将少数民族的艺术文化归纳到学校的教育轨道中,使得艺术的传承可以真真正正的成为活态传承的过程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这也是目前而言,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问题。

二、民族地区高校在少数民族艺术传承中的作用分析

对于全球各个国家的音乐家以及艺术家而言,对本土音乐进行传承,对民族文化进行弘扬,使其难以推卸的重要使命。就目前而言,我们国家对每一个民族原来的艺术文化、音乐等都提起了相当的重视程度,并且大部分学校都开设了各式各样的音乐、舞蹈课程。虽然这样的做法使得民族艺术、民间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力的发展,但是我们却不能否认的,在这样一个过程中、现状下,仍然还有许许多多的东西等待我们不断的去深挖、去发现。如果想要真正的将民族原本带有的文化内容以及本土音乐、舞蹈文化振兴起来,就需要越来越多的教育学家、音乐学家以及音乐爱好者们为之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学习、表演以及研究民族文化最深层的东西。

众所周知的是,在众多的民族文化当中,大部分都是通过老一辈向下一辈进行口传身授或者是心领神会而来的,许许多多的人为了谋得一份生计,或者是自我的爱好、打发无聊的时间而进行民族文化的学习。在我国,拥有的少数民族数量多达55个,其中大约有98%的民族所使用的语言是自己民族传承下来的语言,其中20%以上的民族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字,例如东巴古文字以及维吾尔族的文字,所以,由此可见我们国家的民族文化以及民族艺术是多么的多姿多彩。针对民族文化而言,其本身具有独特的多元化以及多样化,并且具有极为有限的区域限制,并且大多数内容系统、生硬,并且老套的传承形势在现代化社会的大背景下,尤其的显得不稳定以及局限性。高校教育对少数民族艺术传承而言,有着居住轻重的重要作用。同时,这也是整个社会以及时代交托给学校的一个重要的使命以及责任。

对于民族文化,特别是民族音乐文化而言,而言,其大部分的来源,都是本族人民在进行日常生活以及农业生产的过程中的思想凝聚而成,同时也是少数民族本身文化一个重要的内容,它不仅仅可以真实的反映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内容,同时还能将少数民族独特的生活风貌、生活方式、传统风俗以及思想价值道德情感等观念真实的体现,能够将该民族传承的民族精神呈现在每一个人的面前。所以我们场所,民族音乐艺术以及舞蹈艺术,本身便具有极为强烈并且真实的民族情感力量、民族内涵。所以,民族地区内部的高等学校更应该积极主动地利用这种具有不凡内涵的文化精华对每一代年轻人进行良性的培养以及塑造。

三、在少数民族艺术传承中内蒙地区高校案例

在蒙古族原生态艺术中,最先走进学校的是长调。长调是蒙古族一种特有的民歌,马头琴则是蒙古族特有的乐器。1959年,蒙古族长调艺术大师昭那斯图应邀到内蒙古中专艺校授课,向师生传授长调的唱腔、唱法和艺术内涵。这位只有小学文化的民间大师,为蒙古族古老艺术的传承开启了一扇大门。之后,马头琴、四胡、呼麦等传统艺术形式相继登上大学讲堂。2006年内蒙古师范大学设立"长调演唱与理论研究"、"马头琴演奏与理论研究"硕士点,在中国首次招收长调和马头琴专业硕士生,开创了蒙古族原生态艺术硕士教育的先河。此外,蒙古族传统艺术呼麦、四胡专业的硕士点建设工作也在筹备当中。此外,内蒙古民族大学音乐学院自1995年成立以来,一直立足于少数民族艺术的教育教学,学院现有北方少数民族艺术方向一个硕士点,并开设长调、呼麦、马头琴等蒙古族传统艺术形式的课程。2011年9月经过多番争取学院又开设了蒙古族民族乐器制作专业,并以选修课的方式开展教学,是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国音乐类高校的首例。将此类专业设置在高等学校,是对蒙古族传统艺术传承的具体化,也是蒙古族民族乐器制作由民间化转向专业话的尝试,它的成功开设,对于民族乐器制作的进一步科学化、系统化提供了重要的平台,随着该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势必会对蒙古族民族音乐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李世相:"随着蒙古族原生态艺术知名度的提高,学习蒙古族音乐的人也多了,以马头琴专业为例,每年报考与录取的比例都达到10∶1,其中还有不少汉族学生。"

四、结束语

自从跨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人类文明不断地进步以及发展,社会文明也在不断进步以及发展,所以,作为中国的一份子,我们不能坐视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的停滞不前,必须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以及良性的再创造。在进行创新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并不能以古而古,而是必须坚持批判的原则,对过去的民族艺术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并把它融合在现实的土壤,去其糟粕。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的传承主要依赖于学校教育,而民族地区高等学校理应承担起传承地方音乐文化的重任,这既是它责无旁贷的义务和使命,也是它立足和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罗平,和少英.旅游开发进程中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3(1):70-76.

[2]白红梅,春迎.民族文化的学校传承和发展--呼伦小学多元文化教育引发的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11,(1):10-14.

第8篇:蒙古族的艺术文化范文

关键字:蒙古族板笔书法;书法;艺术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7-0152-02

2013年,为响应党中央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的基础上,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旗委、政府斥资扩建改造旗博物馆,以期为生活在这片热土、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群众提供一个了解后旗历史的窗口,好让更多的百姓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进而铭记历史展望未来。笔者有幸参与了这次改造工程,在参与过程中无意间了解了一点蒙古族板笔书法的知识,可谓获益匪浅,由此产生一点想法,提出来希望友人专家等不吝赐教指正。

一、偶然邂逅了“威尼斯记录”

在博物馆改造扩建过程中,乌拉特后旗文体局的同志不无兴奋与自豪的告诉我这里有一项世界吉尼斯纪录,应该算是全体蒙古族子孙的骄傲,据说新闻还给予了报道。禁不住好奇笔者予以查阅,新华网记载如下: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宣传部消息,乌拉特后旗蒙古族书法家赛·斯琴毕力格用蒙古文书写的《蒙古秘史》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认证为“最长”的蒙古文书法长卷。3月23日,上海基尼斯总部派工作人员为作者颁发了“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证书。

今年43岁的赛·斯琴毕力格从2003年1月29日起笔,到2012年八月,历时九年半的时间,运用硬笔书法中的竹板笔(蒙古族原始书法工具)双排写法,完成了6万余字的《蒙古秘史》书法长卷。书卷宽1.44米,长546米,分24卷装裱。

《蒙古秘史》一书,是研究蒙古族古代历史、古典文学和古蒙古语的历史文献,成书于十三世纪中叶。大世界基尼斯是“中国之最”的申报、受理、审核中心,总部在上海基尼斯。”

因时间关系,笔者没能拜访赛·斯琴毕力格,但在文体局得到了两幅珍贵的照片,足见该荣誉对作者的激励,也证明该记录的创造并经媒体等报道后,确实取得了一定效果,由此让笔者对书法产生了兴趣,也想借此了解书法,进而探讨他与蒙古族书法及板笔书法之间的关系等。

二、我对书法艺术的粗浅认识

有人说:“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展五千年来最具有经典标志的民族符号,堪称中国的第四宗教。”她是用毛笔书写汉字并具有审美惯性的艺术形式,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仪式感和大众参与性,五千多年来,各时期代表人物灿若星河,最重要的人物有王羲之、颜真卿、黄庭坚、米芾、赵孟頫、祝允明、王铎、等。技法上讲究执笔、用笔、点画、结构、墨法、章法等,与中国传统绘画、篆刻关系密切。

字体则包括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各有千秋;习书方法又包括摹写、临写、背临、创作等过程,进而新作不断涌现,千姿百态,给人以美的享受。

简言之:书法包含的艺术内蕴可谓博大精深,而形成这种艺术内蕴的因素,除了书法功力技巧之外,还有心理学的思维觉悟,伦理道德的文明高尚,数学的量限秩序,音乐的节奏旋律,哲学的逻辑思辩,文学的灵感意境,感情的喜怒哀乐等,都有机地融合为审美意识的朦胧色彩,形成浩瀚的书法艺术内蕴,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因此,可以说书法是通过外在的造型艺术来表现丰富内蕴的多棱体艺术结晶。

三、书法与蒙古族书法的异同

蒙古族书法也是书法艺术的一种形式,但“蒙古族人是横写的历史,竖写的文字”。因此蒙古文书法在具有汉字书法这些美学条件和要求方面,又有其先天的优越性和可能性。首先,犹如蒙古人骑马行走一般,蒙古文字是字母骑字母才能组成字词的竖式结构文字。每个字不仅都有头、干(腰)、尾,而且每个字母都与人或动物的某个部分相似的结构。例如:有字角、字辩、字头等形象化名称的字母结构部分,都位居字干(腰)的后面;有字牙、字钩、字肚、字爪等形象化名称的字母结构部分,位居字干的前面;左撇(蒙语称朝前尾)、右捺(蒙语称尾)等形象化的名称的部分都在字的下面;而单点、双点等形如淋漓的汗滴,可在字左,也可在字右。

蒙古族书法大家白布和就参透了蒙文书法的“生命”思维。并将蒙古文书法的竖式字体,表现出了“活着”的动静:“蒙古书法最主要的特点是竖写,这与其他书法形式不一样。就像草原上的花草树木一样错落有致。从直观的象形角度看,蒙古文与人体神似,这一点从蒙古文的结构名称可以体现:头,肚,腰,尾。从动态角度审美,蒙古文书法的楷书像人走路,行书像人跳舞一样,草书像人跑步一样。”

由于蒙古文字具有这种独特的象形结构,如运用书法艺术功力,经过艺术构思,巧妙布局,书写得体,将会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感染力。仔细观察品味那些书写精美传神的文字,那些扬角甩尾的恰似蛟龙出海,遨游长空;挺腰垂辫的犹如挤奶姑娘含笑起舞,阿娜多姿;龇牙伸爪的像猛虎扑食,险象环生;腆肚带钩的像摔跤健将,跳跃入场,一身雄风;那些甩出字撇的俨然是一位骑马拖杆、驰骋在原野上的牧马人。如果用书法审美眼光欣赏那引起竖成行,横成阵,疏密、聚散、虚实形状等章法布白达到完美统一的作品,便会使人进入一种既朦胧具象而又能感觉传神的审美意境;有的像绿草如茵,鸟语花香,给人以清新、自然、纯朴、蓬勃的活力冲动;有的像茂密森林,松涛呼啸,给人以深沉、稳健、严肃、庄重的气氛;有的像万马奔腾,尘烟滚滚,使人被雄健、奔放、强悍肃穆的气势所倾倒;有的像高山飞瀑,气贯长虹,使人顿觉雄浑、紧张、气宇轩昂。蒙古文书法的深邃意境,是无声的音乐和动感十足的画幅,她所给予人的是美的享受和智慧的启迪。因此,蒙古文书法以其独特文字结构和特点,产生了与其他民族文字书法所不同的艺术效果。

四、刀锋上的蒙古族板笔书法

蒙古族竹板笔书法,就是用竹板笔等表现蒙古文字的线条书写和造型艺术。其“线条书写”即用竹板等表现蒙古文字的各种笔画,其“造型”即蒙古文字的结构和章法,与钢笔书法一样,由三个最基本最关键的因素组成,即:线条(笔画)、结构、章法,称为板笔书法的三要素。

蒙古族板笔书法作为蒙古族重要的书写艺术形式之一,以简单规整著称。法,就是用竹板写字的技法。“书”有写字的意思;“法”就是方法、技法、法则,也就是蒙古文字的书写艺术。它是蒙古民族特有的高级艺术形式。随着蒙古文字的发展和规范,蒙古族板笔书法逐渐演变为独立的一门文化艺术,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她是将削尖的竹板为笔,蘸上墨水,书写在纸上或其他物质上而形成的蒙古文美术字样。选用生长年限较多的竹子,取其坚硬的底根部,用钢锯把竹管按30度角锯开,劈开,用水浸泡,用锋利的刀子按斜线削成薄刃,竹板边楞用刀刮光滑,以防用笔时手被划破扎伤。写板笔字过程中不能修改,因此必须一次性写好,还要求文字运笔细腻、平和流畅、笔划清楚、均匀、整齐而美观。

据《史集》记载,1225年成吉思汗为了纪念也松格创造的射箭距离的奇迹而立的《也松格碑》和蒙古帝国时期的贵由汗印玺上的文字都是用竹笔写上之后再刻制而成的。

古代的书写形式多样,主要是在动物的骨骼、树皮、石头上雕刻或用毛笔书写。后来渐渐发现竹子有表皮硬、纹理细、有弹性、又利于吸收墨汁等优点,因此把竹子用作笔的主要材料,并开始普及。因此,研究蒙古族板笔书法,对研究整个蒙古文字的起源发展和蒙古族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财富。

五、敢问板笔书法路在何方?

然而,这门古老而悠久的艺术形式,确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又因人们日常书写形式发生历史性的变化,加之内容单一,比如文中所述的获得《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示的就是《蒙古秘史》,无独有偶,记得:

“2010年5月24日,上海世博会内蒙古活动周开幕当日。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向上海世博会执委会赠送了价值300万~500万元的蒙古书法长卷《蒙古秘史》。这幅高140公分,宽80公分,全长148米的《蒙古秘史》,是迄今为止中国最长的蒙文书法长卷,由蒙古文书法协会副主席包金山历时三年创作而成。”

所以,笔、墨、纸三位一体形成的书写形式,与我们越来越远,成为极少数人追求的艺术形式,蒙古族板笔书法也迟早会退出历史舞台。甚至跟毛笔书法等书写形式比起来,其濒危状况更为严重,取而代之的是电脑打字、电子书写等现代技术完成的书写形式。

因此要拯救这一们古老而宝贵的艺术,我们应该将其作为保护对象传承,制定保护计划,保护其发展,为此我与乌拉特后旗文体局的同志认为要拯救这一文化艺术,首先是将其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而传承与保护与推广,可喜的是这已经有一定进展。

接下里主要就是要落实保护计划,譬如:

1、搜集、整理用蒙古族板笔书法书写的文献资料,将其有效保护,并加以封存和研究。

2、把历史上出现的所有板笔书法字体收集起来,录入数据库,即作为现代的研究资料,也可供后人研究使用。

3、培养蒙古族板笔书法继承人,鼓励他们开展活动,从而让他们带动社会力量。

4、举办蒙古族书法比赛,特别是蒙古族板笔书法比赛,呼吁社会各界参与到板笔书法中来。

5、鼓励蒙古族板笔书法家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紧跟时代步伐创造适合新时代内容的艺术作品。

第9篇:蒙古族的艺术文化范文

内蒙古民族工艺美术是草原文化的物态形式之一,它是“物化”的文化工具,是具有精神因素的物化存在。内蒙古民族工艺美术产业作为草原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在借鉴成功经验的同时,不能只是对其他地区相关产业发展模式进行简单复制,而更应该在内容、形式、社会功能等层面凸显草原地区文化的特点和形态特性。比如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只有长江和黄河流域的文化才是中华文化的两大源流,而对遥远的中国北方存在的另一种文化形态——草原文化的地位认识不足。

实际上,内蒙古相继发现的大量考古遗迹和史料证明,中华民族许许多多文化传承的源头都可以追溯到草原地区。草原是中华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同样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从体现内蒙古区域特征和民族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草原地区民族元素又是体现民族个性和传统文化意义的代表,它既是滋养工艺美术创作的不竭源泉,也是丰富工艺美术作品形式的载体。不论对传统造型元素的选择和利用,还是反映地域概念与传递文化背景的手段,它们都处处体现着传统民族元素的影响。其中,民族符号是民族元素的骨肉,民族故事是民族元素的血液,民族情感是民族元素的灵魂,它们是一个民族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以及建立在共同的价值观基础上的道德标准。所以我们要将代表草原文化特色的民族元素融入到产业文化当中,在发展过程中更多地贴近草原民俗,重新感受草原文化,更好地将草原文化的内涵注入到民族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当中,体现出对草原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民族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应在地区工艺美术传统和当代审美文化与产业发展趋势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在凸显民族工艺美术品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增强其时代感、亲和性和传播力。如果把内蒙古工艺美术产业比作一只意欲展翅翱翔的雄鹰,那么适于在当代文化产业发展潮流中生存的模式就是助其飞翔的羽翼,而对于草原意识的强化和地区民族工艺美术传统的传承则是永远流淌在其体内的血液。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作为内蒙古草原民俗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极富草原特色的艺术形式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已成为草原文化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在商业化十分严重的今天,内蒙古民族工艺美术产业树立好草原文化的品牌形象显得尤为珍贵。然而,当前对于我区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内涵研究的欠缺,成了制约民族工艺美术水平提升的一个软肋。这一点,我们或许能从盛行于20世纪之初、对世界现代工艺美术产生过广泛影响的新艺术运动中得到一些启示。当今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众流行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工艺美术产品日益成为大众消费品,大众消费者成为工艺美术产品的检验者,无形中也成了传播一个地区传统文化的最好载体。这提示着我们,在民族工艺美术产业发展中,应着力多推多出精品力作,力求在产业发展中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以免民族工艺美术产品在开发中出现低档次的简单的照搬照抄和重复开发,以免造成大众对草原文化理解的片面化和误读。

内蒙古民族工艺美术产业应当继续践行草原文化的优良传统,从草原文化的角度加强对民族工艺美术产业发展思路的研究和发展模式的探索。草原文化是开放的、发展的、动态的,而非固守和封闭的。相关学者认为,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就是“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从历史上看,草原文化经历了多次区域内外的大规模的交流和融汇,证明它并非是封闭和固守的,而每次交流和融汇的结果,是不仅没有使其失去本身的特色,反而因为其开阔的包容性,通过吸收、借鉴其它优秀的文化成果而变得更加丰富和壮大。民族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应以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为坐标,在挖掘好内蒙古传统民族工艺美术内涵的同时,以更为开放和包容的姿态做到兼收并蓄,将民族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和地区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挂钩,在带动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地弘扬草原文化,让草原文化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