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个人可行性报告范文

个人可行性报告精选(九篇)

个人可行性报告

第1篇:个人可行性报告范文

关键词:SCASS;公路安全无惩罚自愿报告制度;公路安全

一.引言

目前世界公认的最安全的交通方式是航空运输,其造成死亡的概率不到亿分之二。但随着航空的迅猛发展,航空起降架次大幅度上升,虽然现在科技的发展极大的降低了事故率,在如此数目庞大的飞行次数基数上,难免会发生航空事故。但航空一旦发生事故,无论是在人员还是经济损失上都相当巨大,对公众的打击极为严重,因此航空安全是民航的一个重要课题。而SCASS作为航空安全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航空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从2004年启用SCASS系统,现如今已经获得了良好的发展,为我国航空提供了一些有效的信息,维护了航空的安全。纵观我国道路体系,还未出现这样完善,相对合理,有效的系统制度,航空安全无惩罚自愿报告制度无疑是我国公路自愿报告系统的标榜。

二.SCASS介绍

SCASS,全称中国航空安全自愿报告系统(Sino Confidential Aviation Safety reporting System ),由指导委员会、专家工作组和执行工作组组成,是收集、分析安全信息;传播、分享安全信息及其分析结果;合理进行安全预告和服务功能的航空安全信息系统。SCASS是多种航空安全信息收集的渠道之一,其接收的报告有一定的限制。区别于强制报告系统,SCASS用于收集关于航空系统缺陷、航空运输中的隐患的报告、没有造成严重后果或无明显后果,却可以造成航空安全受损的报告。SCASS共分为6种,可反聩人员有飞行人员、空中交通管制人员、机务人员、乘务人员、机场地面人员以及空防安全事件。[1]

SCASS受理的报告范围:

a.针对飞机不良的运行环境和设备缺陷的报告;

b.驾驶人或其他相关人员无意间造成的违章事件或因人为因素导致的事件的报告;

c.不易发现的隐患和空防安全事件的报告;

d.关行标准和程序上的一些不合理导致的事故报告;

e.不涉及到事故及犯罪,但影响航空安全的事件或环境的报告;

f.对于涉及到事故、事故预兆和犯罪的报告,SCASS概不受理;

g.SCASS原则上不受理匿名报告。[2]

三.公路安全与航空安全的比较

1.公路安全

公路作为现如今全球覆盖面最完善的交通体系,具有运输程序简单,可是实现点点运输,相对成本较少,施工期也较短,可以短时间投入运营的特点,同时具有全民使用性,相对灵活自由。但公路体系还有一个噩梦般的缺点,安全性较差,死亡率高。据资料显示,我国2013年公路事故中仅死亡率就高达6万多人,其数目已经令人震惊,全球在公路事故的死亡人数大概是这个数字的将近百倍,尚不包括未统计的国家。公路如此不安全,但又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公路运行的安全成为公众在使用公路时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

2.航空系统安全

航空系统虽相对安全性好,但事故的发生引起的后果更为严重,导致民航方面对航空系统的安全极度重视。在航空系统中,飞机驾驶员,乘务人员在飞机运行中可以切实感受到飞机,航线,机场等方面的不足,同公路驾驶员相同,他们在飞机运行中承担了相应的风险。

四.公路安全自愿报告系统的建设

1.报告系统管理者

公路安全自愿报告系统应由交通部建设专门的管理机构进行管理。

2.针对对象

(1)公路使用者

在道路运输中,公路使用者和道路是直接相关的,对公路情况最为了解,公路安全自愿报告系统应以公路使用者作为主体。同时,公路使用者包括驾驶员,乘客和行人,文化程度和思想理念差异较大,相比而言,高速公路上的驾驶员对交通状况和规定了解得比较多,可以先在高速公路路段实行安全自愿报告系统的建设,发展完善后,在道路交通网中进行推广。

(2)管理人员

管理人员作为宏观观察者,掌握着道路宏观的运行情况信息,对道路运行中的不足会加以改进。

3.遵循原则

(1)保密性

保密性是SCASS运行的保证,指系统对报告人和报告内容中涉及的其他人或单位的信息均完全保密,数据库中无任何个人和单位识别信息。因此保密性也是公路安全自愿报告系统的基本原则。建设公路安全自愿报告系统,就应该保护报告人的权利,让报告人做到可以如实反馈信息,确保报告的有效性。

(2)无惩罚性

在道路运输过程中,因为道路设施或者管理上的不完善可能导致道路使用者和服务人员产生违纪行为,若公路安全自愿报告系统因此作为对报告人或提及单位处罚的依据,报告人会因为人性弱点而拒绝报告。

(3)自愿性

在实施过程中应确保报告人为自愿报告,从而保证报告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4)中立性

为合理解决公路系统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公路安全自愿报告系统和管制方应保持中立的角度。

(5)公开性

报告及分析结果应及时通过网络、杂志公开共享。

以上是适用于公路安全自愿报告系统的SCASS系统原则,除此之外,还应该遵循奖励制,对发现重大交通隐患的报告人予以奖励,提高报告人的积极性。

4.报告内容

公路安全自愿报告系统包括了:

a.道路设施缺陷;

b.道路管理中不合理的规定、制度等;

c.在道路运行中,由于驾驶员不经心或无意造成的违规现象;

d.道路运行安全隐患。

e.与SCASS不同的是航空安全自愿报告系统要求实名制报告,但鼓励实名制。由于公路使用人员过多,报告人总数远远超过航空系统报告人总数,实名制的意义并不大。

5.报告流程

a.领取表格或提出报告申请;b.填写报告内容,并提交(可通过信件,电子邮件及电话);c.统计报告内容,并对报告内容进行核实,必要时可以进行回访;d.分析报告,对需要改进的设施和管理方法进行改善,必要时组织专家进行商讨,并对发现重大交通隐患的报告人进行鼓励;e.消除个人及报告中包含部门的信息,将报告整理放入数据库;f.对整理的报告内容通过网络、期刊等形式进行公开分享。

五.结语

建设合理的公路安全自愿报告制度能及时、有效地发现我国现有公路体系的缺陷、不足,从而进行公路体系的改善,提高公路运输体系的安全性,降低公路运行的事故率。

参考书籍:

第2篇:个人可行性报告范文

首先介绍述职报告的定义。根据国家有关公文写作的规定,报告是向上级机关陈述事项的上行文,属于行政公文中议案、报告和请示三个上行文之一。《国家行政公文处理办法》规定 “ 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 。述职报告可以说是工作报告中的总结性报告,是社会组织机关和部门的负责人向上级管理机关陈述自己某一阶段工作情况,进行总的回顾,找出内在规律,以指导未来实践的履行职务情况的口头报告。作为综合性较强的公文,属于报告的一种,又与总结和讲话稿相似。

安全工作述职报告的特点

( 一 ) 个人性。安全生产工作述职报告是积极安全生产责任人自身所负责的组织或者部门在某一阶段开展安全生产工作的全面回顾,按照上级规定在一定时间进行,要从安全工作实践中去总结成绩和经验,找出不足与教训,从而对过去的工作做出正确的结论。与一般报告不一样的是,述职报告特别强调个人性。个人对本岗位,或所管理范围内的安全工作负有职责。自己亲身经历或者督查的材料必须真实。这就要在写作上更多地采用叙述的表达方式。还要据实议事,运用画龙点睛式的议论,提出主题,写明层义。讲究摆事实,讲道理;事实是主要的,议论是必要的。在写法上,以叙述说明为主。叙述不是详叙,是概叙;说明要平实准确,不能旁征博引。

( 二 ) 规律性。述职报告要写事实,但不是把已经发生过的事实简单地罗列在一起。它必须对搜集来的事实、数据、材料等进行认真的归类、整理、分析、研究。通过这一过程,从中找出某种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得出公正的评价议论,即主题和层义以及众多小观点(包括了经验和规律的思想认识)。议论不是逻辑论证式,而是论断式,因为自身情况就是事实论据。如果不能把感性的事实上升到理性的规律性的高度,就不可能作为未来行动的向导。当然,述职报告中规律性的认识,是从实际出发的认识,实践理性很强,其目的在于总结经验教训,使今后的工作能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有所提高,因此述职报告对以后的工作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任何一项工作都不可能是凭空而来,必须进行 “ 扬弃 ” ,即必须具有一定的继承性与创新性。而继承性,就是要继承发扬以前工作中好作风、好的方法,去掉不好的方面,不断创新,工作才会有进步。策略性也是规律性的一个方面。策略即今后工作计划,是安全工作述职报告的重点内容。

(三)通俗性和专业性。安全工作既面向群众,又必须有相当的专业性、学术性,因此要在保持相当的专业性的同时,又不失通俗性内容要尽可能明晰准确,结构是格式化的。如果需要在面对听观宣讲,则必须口语化,适应受众的接受心理,拉近讲话者和听众的心理距离,这就特别讲究语言的大众化、口语化。

(三)艺术性。述职报告的艺术性是魅力所在,直接影响着整个报告这一艺术生命体。这样,写作述职报告必然联系整体的讲话活动特点来进行。 “ 述职报告 ” 一词,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看待: “ 述职 ” ,是主体的实质性道理。 “ 报告 ” ,是呈现表像而又整体的艺术生命体。报告者要两者并重。写作述职报告,最好从上述总的认识出发。

安全述职报告的主题

述职报告是带有艺术性的论说文,正如所有科学文章如议论文、说明文一样,一定要明确树立一个鲜明的主题,即一个判断句,还要在报告中反复突出。主题要概括全文内容即对社会组织公务情况的深刻认识及办事意向。工作的 “ 主张 ” 、目标,在报告中就是 “ 主题 ” 。确定主题,这是写作首要而且最为重要的工作。要总结出一个集中议论的句子即主题句 —— 口号、标语、广告语,深入人心,作为标题并贯穿全文、反复突出。当然,安全工作述职报告离不开 “ 安全 ” 这两个字,其他如 “ 以人为本 ” 、 “ 科学发展 ” 等应该也相当时髦。

第3篇:个人可行性报告范文

一、财务报告过去的发展与变化回顾

(一)财务报告理论上的发展与变化回顾

1、关于计量。财务报表是以传统会计的三个特征为支柱的。那就是:记录按复式簿记系统;确认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计量采用历史成本属性。因此,人们把传统的财务会计分别称为复式簿记会计、权责发生制(即应计制)会计和历史成本会计。在财务会计的上述三个特征中,对会计信息特别是盈利信息最有影响作用的,是确认和计量。传统财务报表受到的冲击最早也是针对计量。所以,报表的使用者莫不关注计量。随着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美国出现的通货膨胀以及90年代以后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在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之外,先后创造了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清算)净值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正如fasb(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所说:"当前,在财务报表中报告的各种项目,是用不同属性来计量的。这要由项目的性质和计量属性的相关性与可靠性来定。"因此,到目前为止,我们对财务报告中的计量可以看到下列变化:由早期以历史成本为主(甚至占完全统治地位)到几种计量属性同时并用,再到当前倾向于采用公允价值。这种种变化明显地说明,计量属性的采用决定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即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各种不同计量属性所带来的不同经济后果及其应用的不同前景。

2、关于确认。早期财务报表的确认仅研究收入的决定和费用的分配。在股份企业出现以前,往往采用收付实现制来确认收入和费用。那时确认的唯一标准是看有无现金流入(收入)和流出(费用)。后来,由于出现委托和关系,为了正确反映和评估在某一期间的受托责任,就产生并广泛运用了权责发生制。然而权责发生制仍然是针对收入的实现和费用的发生来说的。它提出了确认收入和确认费用的新标准。这个新标准不再是看有无现金收付,而是看权利与责任是否发生。为了实现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又形成了应计、递延、分配和摊销等四个特殊的会计程序。权责发生制使财务会计处理和报表的编制较前复杂,当然所获得的收益数据也较前更为相关与可靠。人们主要关注收入和费用确认的另一解说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左右,财务报表中的收益表被普遍认可为第一报表。财务报表使用者所共同关心的主要信息是一家公司的收益(盈利)。收益是怎样决定的呢?从收益表的构成可以看到:通过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决定收益。这就是流行于当年的收入/费用观。然而收益也还可以由净资产(不包括业主权益的变动)的期末与期初的余额对比来求得。后一决定收益的方法称为资产/负债观,因为这可不依赖收入与费用而单独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直接进行确认。若根据资产/负债观,权责发生制就不能构成全部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基础。于是fasb发展了会计确认的理论。在1984年12月发表的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在企业财务报表中的确认和计量"中第一次提出确认的完整定义,确认的四项基本标准(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与可靠性),并根据确认是"将某一项目作为报表要素正式记入或列入某一企业财务报表的过程"的定义,而把确认的过程分为"初始确认"、"后续确认"和"终止确认"三种类型。fasb第5号概念公告关于会计确认的见解如同它强调现值技术的运用和大力提倡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一样,为把各种创新经济业务(典型的是衍生金融工具,可确认而尚未实现的有关收入项目等)在表内予以确认、计量或者在表外进行披露开辟了一条重要的新思路。由此可见,财务报告理论与实践的这一发展,不是凭空而来。它们同样是竞争技术与全球化等环境因素发生作用的结果。

3、关于报告。早期的财务报表,是直接根据日常记录所编成的。报表的内容就是表内的项目。项目只不过是会计科目的重新分类、汇总和排列。后来由于经济业务日趋复杂,表内陈述的内容基本上属于会计上的术语而不易为广大投资人所理解。为了提高报表的易懂性和可使用性,于是增加了表外附注和附表,这一部分的出现,同证券监管机构(如美国的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对上市公司的报表提出补充的披露要求也是分不开的。虽然表内和表外的区分,人们已习见为常,但多数人并不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区别和不同的作用。在这个问题上,fasb于1978年发表的第1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提供了一个非常明确而又富有创造性的见解:当前实务中的财务报表应当称为财务报告;财务报告= 财务报表+其他财务报告。财务报表需要由注册会计师审计,而其他财务报告则可以请企业以外的会计师或专家审阅,有的甚至可以既不审计,也不审阅。在讲到财务报表和附注的关系时,fasb的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则反复强调:在财务报表表内表述是确认;用附注(包括表内旁注,表外底注)、其他附表、其他报告手段进行表述,不是确认,而是披露。这样,附注和其他财务报告披露的内容、形式和是否量化表述就获得了更大的自由空间。

(二)财务报告及其种类的发展与变化回顾

财务报表和其他财务报告表内确认和表外披露两种表述形式共同构成今天的财务报告,乃是财务报告经历了60多年的一个重要的发展历程。再从报告和报告的种类看也产生了很多重要变化:

第一,报表的种类不断增加。

早期的基本财务报表只有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两种。20世纪60年代中期增加了财务状况变动表,到1987年被现金流量表所取代(sfas财务会计准则公告》95),成为第三财务报表。1997年,美国又发表"报告财务业绩"的第133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提出:企业可增加"全面收益表"作为第四财务报表,(在此以前,英国已在asb(《会计准则公报》的第3号财务报告准则中提出"全部已实现利得和损失表"作为第四报表)。

第二,财务报告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改进。

1、从覆盖面看,原先的财务报告只反映一个主体的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或现金流量的变化。后来,由于出现控股企业,控股企业除编制本身的财务报表外,还要编制覆盖整个控股企业集团的合并财务报表。同时,一个企业由于规模很大,分部很多,又要求对具有不同机遇和风险的地区和业务分部编制分部财务报告。合并报表和分部报告都能向投资人补充提供对决策更有用的信息。

2、从时间间隔看,传统的财务报告是一年报告一次,属于年度报告。为了提高报告的及时性,后来,在年报之外,又陆续增加了半年报、季报、月报等统称为"中期报告"的财务报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将来信息的报告将越来越快,时间间隔越来越短,现在实际上已开始在网上实时信息。

3、从内容上看,第四报表较好弥补了传统报表违反漏计损益原则的缺陷。长期以来,西方会计界对编制收益表都声称坚持"满计损益观"而不是建立在当期经营业绩基础上,但实际上对可赚得却未实现的收入,往往绕过收益表,而把它们列示于资产负债表中的所有者权益部分。这种做法,实际上压低了企业当期所确认的全部损益,违反了满计损益的原则。第四财务报表即全面收益表,所报告的企业财务业绩包括了所有已确认的损益(不论是否实现)。这种业绩报告,才真正体现以满计损益为基础的收益表。

二、对现行财务报告的批评

尽管企业的财务报告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在改进,并根据使用者日益增长的需要作了若干创新。但迄今为止,使用者对财务报告的局限性是很不满意的。有人则对财务报告的有用性似乎在加速地降低而表示担忧,早在1975年,英国assc(会计准则筹划委员会)发表的"公司报告"和1991年英国icaew(英格兰和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和icac(国际会计合作委员会)联合发表的"财务报告的未来模型",就先后相当深刻、全面地揭示了现行财务报告的缺点。1994年美国aicpa(美国执业会计师协会)在"改进企业报告--面向报告用户"中也指出了现行财务报告的不足。概括各家的看法,特别是针对新经济的要求,财务报告有待改进的方面主要是:

第一,由于环境的加速变化,要求企业披露更多的、面向未来经营发展的关键性信息。但是,现行财务报告模式在确认方面有苛刻的要求,对于计量,也主要限于货币量度。这样就使许多能反映企业未来前景、对使用者非常有用的信息被排除在财务报表甚至财务报告之外。这些信息大部分属于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广义无形资产,如一家企业的员工、客户、知识基础和该企业的声誉。

第二,由于交易、事项、情况要得到会计的确认,从而在财务报表内表述,有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它们必须是已经完成,至少是已经发生的。每一项符合确认要求的报表要素,在它们的定义中都明确规定属于过去的交易、事项所带来的结果。这样,整个财务报表的信息--这是财务报告中的核心信息,必然面向过去,而不可能面向未来。

第三,尽管各种计量属性同时并存,实际上,在财务报告中,是成本而不是价值反映着现代企业的经济活动,可是使用者(特别是投资人)却更关注企业价值的创造和增加。资本市场的股价涨落,反映的也是企业价值的变化。而现在,财务会计与财务报告无法直接计量和表现企业的价值,它们只能用盈利和现金流量两个会计信息间接地作为替代变量。

三、对现行财务报告的改进

当前人们面临的经济环境已经大大不同于以往。关于这一点,fasb在2001年关于"改进企业报告--对增进自愿披露洞察"这一研究报告中进行了描述。该报告分析了可能正在改变企业环境的关键作用力量。从经济因素上具有全球化、所有权分散、竞争、着眼于财富的创造、企业资产构成的变化等特点。与此同时,今天的财务报告使用者也会产生新的信息需求,主要是:

1、应当突破传统的财务报告模式,需要在财务报表之内对确认和计量方面有所创新,使之可确认更多的有用信息;

2、应当提供不一定用货币量度,但却非常有用的信息,为此要改进和扩大信息披露;

3、整个财务报告在维持有用的历史信息的同时,要更多地披露预测信息,特别是关系一个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的关键信息;

4、成本信息固然是可关与相关的,但企业价值的创造与变化的信息、可能更为有用。

面对竞争、高新技术和全球化的三股力量汇合的挑战,适应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信息提出的新需求。笔者认为在对现行财务报告模式加以改进时,一定要解决好继续和发展的问题。要改进现行财务报告模式中与会计环境不相适宜的部分。总的来说,对现行财务报告模式的改进应是一种扬弃;具体来看可以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1、改革现行财务报告模式,并不意味着对之完全否定,相反,在gaap没有改变之前,构成财务报告核心的应还是财务报表,我们应该继承现行财务报告模式下的核心部分--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即它们必须符合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与可靠性等四项标准。并将它列为财务报告的第一部分,但是建议将这三张报表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分为核心信息和非核心信息两个部分。对于核心会计信息,应该更加注意其计量的可靠性;而对于非核心的会计信息,则可以相对地采取可靠性不如历史成本的计量属性,如公允价值等。尤其应该注意在财务报表中披露能够表明投资报酬、财务弹性和变现能力的会计信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借鉴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的做法,在损益表的下端附加披露全部已确认的利得和损失。

2、对财务报告中可采用的计量属性不以货币量度为限,并进行广义解释。这一点,其实并未动摇财务会计的基本假设--以货币为计量基础的假设。因为货币仍然是财务报告特别是其中的财务报表的基本量度。只是,应当同意,甚至应当鼓励同时使用其他量度,作为货币量度的补充。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总有可以量化的属性。问题仅在于量化的精确程度有所不同。现代企业具有如此复杂的经济活动,会计在计量问题上若不跳出货币度量的框框,恐怕很难在确认和披露上有所前进。

3、要充分发挥披露在财务报告中的作用。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应注意披露各种表外融资方式的特征和风险。在财务报表的补充资料之中,披露企业物价变动的会计信息;另外,可以适当披露采用"区间"或"范围"估计数量报表项目的有关信息,借以消除报表项目貌似确定而对会计信息使用者产生的误导。

4、在其他财务报告中,着重披露企业经营活动的主要特征、经营活动重大的不确定性--存在的显著风险和报酬机会、企业的相对竞争优势和关于企业"软资产"(如人力资源)以及评估的商誉的信息,并尽可能披露关于竞争对手或同行业其余相关企业的信息。

5、尽可能及时提供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必要时可以缩短财务报告提供的周期,如采用季度财务报告或适当发表临时财务报告,简化年度财务报告等。

6、对操作衍生金融工具的企业,应该单独予以披露并进行核算。

7、若存在着多个企业分部,应尽量按照行业分部或地区分部编制或提供分部报告。

8、鼓励企业进行适当的自愿披露,包括披露一些有一定依据的预测性、前瞻性会计信息和管理当局的意图等。

9、鼓励企业披露关于履行社会责任和关于企业增值的会计信息,并根据具体条件酌情采用在财务报表附注中进行叙述性披露、在现有财务报表中添加某些项目或单独披露如社会收益表、增值表等形式。

10、要尽量注意"效益>成本"这个普遍的约束条件,在信息披露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在保护商业秘密和提供及时、有用的信息之间进行权衡,要尽量避免会计信息披露过载现象。要根据会计环境、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变化,兼顾财务会计的固有特征,并作适当的调整。

参考文献:

1. 葛家澍,"纵论财务报表模式的改进",《财会月刊》1998 年6月。

第4篇:个人可行性报告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报告完善财务报告模式

中小企业财务报告是企业和相关利益共赢者之间重要的沟通方式,更是企业会快信息的重要载体,同时也为资本市场的债权人、投资者及其他使用者服务,决定着本企业的健康发展。究竟如何完善中小企业的财务报告呢?笔者总结几点论述如下。

一、提高中小企业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提高中小企业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方法主要有:一、改变会计处理方法的可选择性。显然,选择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会影响到会计工作人员的估计和主观判断,进而导致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因此尽量减少会计处理方法的差异性,做到同一类型的中小企业尽量采用同样的会计处理方法。二、改变财务报告的计量基础。即采用多种货币计量基础,通过多种形式反映企业信息。三、降低会计信息的模糊性。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水平需要提高,加强会计准则体系讲解,尽量降低由于会计人员的个人原因造成的会计信息模糊。

二、对中小企业采用多种财务报告模式

(一)多样化财务报告模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财务报告的形式也千变万化。以往财务报告一般采用以报表和文字信息为主方式,现在的财务报告可以借用多媒体,电脑等工具采用图像化信息的方式,使得财务报告更加简明易懂,这种建立在表式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图像、图形、声音等形式来丰富财务报告的形式可以满足不同的信息使用者。

(二)交互式财务报告模式

采用交互式财务报告模式主要是指采用计算机语言的交互式执行方式,在这种方式下,中小企业可以把国际互联网和本企业的局域网相连接,这样就可以达到通过网络直接和信息使用者相联系。另外,财务报告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提出信息需求的要求,同时还可以公布信息使用者想要了解的财务信息,通过相关性分析,进一步改进财务报告。并且,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根据系统内部存放的标准化基本数据项,以及使用者的不同信息选择,可以得到不同定义的财务报表,使得财务报表的形式全面化,并具有针对性。

(三)差别财务报告模式

现行的这种通用形式的财务报告模式是将不同企业的报告标准化,这种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无法满足报告用户的信息需要,不利于社会交易费用的节约,有必要采用差别报告模式。差别报告模式主要是为了解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不同信息需求,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施:一、报告单位的信息提供者可以提供有差别的财务报告给不同的信息使用者,这样中小企业就可以针对性的对外披露财务信息。二、建立有差别的会计信息揭示制度。这种制度要求不同的中小企业提供有差别的编制和财务报告的类型以及披露的财务信息。采用这种差别财务报告模式既能减少对外披露产生的不良影响,又能满足不同使用者和集团的特殊信息需求,更好的完成财务报表目标。

三、应注重财务报告的简洁性与对经营管理的有用性

中小企业应该注重财务报告的简洁性和对经营管理的有用性。基本的会计报表包括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其中现金流量表的信息可以让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的资金流动状况,判断企业的支付能力。为了满足中小企业通过财务报告展示自我的愿望(主要通过会计信息的对外披露和沟通),可以让他们在自愿的基础上增加一些信息披露的内容,如本企业与其他企业的不同,存在的优势,在本行业中的地位以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可能存在的风险资料和数据;在披露媒介方面,为了防止商业秘密的泄漏,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公告,如地方性报纸、地方性政府经济公告等形式来代替全国性的媒体披露财务报告;在披露频率方面,可以要求只披露年报。另外,对于具有竞争力、发展趋势良好的中型企业,因其转化为公开发行证券的中型企业或者大型企业的可能性很大,可以鼓励这些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四、建立一套科学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框架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报告内部水平有限,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理念和意识更是没有得到中小企业的重视。但是如果没有统一的科学的评价标准和框架,那么中小企业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的有效性将流于形式,无据可依,难以有效的进行评价工作,无法实现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目标。因此,中小企业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应该制定统一的标准和框架,具体的可以从以下几个目标进行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进行修订:一、这个评价标准和框架尽量达到既适合管理层进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又能适用于外部注册会计师的评价业务,同时又能使中小企业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的评价达到协调一致。二、这个评价标准和框架使用性广泛,可以解决中小企业关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执行成本的问题。三、这个标准和框架可以完整的为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告和信息披露提供评价程序,并帮助评估人员对IT控制的可靠性进行评估。四、这个标准和框架可以为“风险导向”的评价方法提供解释,与如何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全球风险和质量管理标准和操作指南想一致。五、这个标准和框架不仅可以运用于中小企业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还可以运用于“风险评价”以及中小企业运用风险管理进行评估和控制。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触而就。

五、结语

目前,中小企业也逐渐的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但是从中小企业以及其会计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出发,研究中小企业的财务报告,提供科学合理的措施建议,对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参考文献

[1]郭文丽.会计稳健性:财务报告质量保证机制[J]. 会计师,2010,(03) .

[2]郑宇荣.会计信息化下的如何提高财务报告质量[J]. 现代商业,2009,(24) .

第5篇:个人可行性报告范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可行性报告是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企业投资新市场、新产品或改变经营策略的依据,是企业内部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的工具.是评估项目风险与回报的最初级文件,是对投资者的第一份承诺书;从笔者阅读过的几份可行性报告来看,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那么什么样的可行性报告最理想,它应当包括哪些方面,该按什么格式准备呢;进行讲述。其中包括:没有可行性报告:企业凭借领导人的聪明才智也可能成功,产品也可能畅销,但是只能碰运气,而非长久之计、可行性报告强调为什么要上该项目,但忽视详尽的实施计划和如何实现、可行性报告中宏观的、模糊的数据多,而微观的、具体的数据少,很难评估与判断、没有或很少量化的衡量标准和责任分配,成败难辨、市场预测过于乐观,对“不测风云”认识不足、对环境、市场、用户特别是竞争对手的动态和可能的变化评估过粗,难以做到知己知彼、行性报告在一个行业,一个企业集团中格式必须一样、可行性报告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对结果作出三种预测和财务分析,即最佳状况、正常状况、最差状况,如果最差状况可以接受,方能通过、对结果作出三种预测和财务分析,即最佳状况、正常状况、最差状况,如果最差状况可以接受,方能通过、对潜在市场变化,潜在用户变化,潜在竞争形势变化、风险与潜在风险,问题与潜在问题有一个具体的分析和应变措施,把意外情况的影响控制在最低水平、对执行的方式,流程有一个明确的描述、可行性报告是目标管理的具体体现,是达成共识,统一思想与认识的第一步等,具体材料详见:

可行性报告是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企业投资新市场、新产品或改变经营策略的依据,是企业内部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的工具.是评估项目风险与回报的最初级文件,是对投资者的第一份承诺书。即使在计划经济年代,可行性报告也是必不可少的,是企业上项目,要资金的关键文件,但是很多案例告诉我们,企业把项目拿到手之后,可行性报告就失去了意义,项目的结果和成败往往无人负责。进入市场经济之后,很多国有企业还在沿用老思想、老方法去准备可行性报告,而一些民营企业则根本不去管什么可行性报告,凭感觉做决策。应当说,没有可行性报告:企业凭借领导人的聪明才智也可能成功,产品也可能畅销,但是只能碰运气,而非长久之计。那么可行性报告到底能起到什么作用呢?简而言之,可行性报告是为了减小企业的投资风险,提高决策的成功率。

从笔者阅读过的几份可行性报告来看,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一是可行性报告强调为什么要上该项目,但忽视详尽的实施计划和如何实现;二是可行性报告中宏观的、模糊的数据多,而微观的、具体的数据少,很难评估与判断;三是没有或很少量化的衡量标准和责任分配,成败难辨;四是市场预测过于乐观,对“不测风云”认识不足;五是对环境、市场、用户特别是竞争对手的动态和可能的变化评估过粗,难以做到知己知彼。当然极个别企业把市场潜力当做市场规模,或把市场规模作为企业的市场目标,可能会带来更大的灾难。

那么什么样的可行性报告最理想,它应当包括哪些方面,该按什么格式准备呢?首先,可行性报告在一个行业,一个企业集团中格式必须一样,即应当有哪些方面,数据格式什么样是统一的,这样分析和评估的标准才能统一,同时企业也知道如何去搜集信息,整理数据,准备报告;其次,可行性报告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环境的变化做出假设、包括经济、政治、技术、文化等方面。二是宏观与微观的市场、用户、竞争信息全部量化,并注明其出处。三是对结果作出三种预测和财务分析,即最佳状况、正常状况、最差状况,如果最差状况可以接受,方能通过。四是详细的实施方案,包括组织、人员、资企、设备、工作流程,以及“里程碑”式的分阶段检查标准和时间表,五是对潜在市场变化,潜在用户变化,潜在竞争形势变化、风险与潜在风险,问题与潜在问题有一个具体的分析和应变措施,把意外情况的影响控制在最低水平,六是对执行的方式,流程有一个明确的描述,以便于他人理解与评估,这里涉及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上级领导或投资者不可能比企业本身更了解市场、用户和竞争、他们把握的应当是内容格式。分析方法和工作流程,并提出供企业自查的建议和问题。

可以说,可行性报告是目标管理的具体体现,是达成共识,统一思想与认识的第一步,如果企业内部、经营者与投资者之间没有共同的理解和共同的语言,是谈不上目标管理的,因为大家对“目标”的认识不一样,对管理的认识也可能不一样。

第6篇:个人可行性报告范文

关键词:高校 财务报告 内部控制 缺陷分析

实施内部控制的目的在于提升高校营运的效果和效率。所谓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为了保护资产的完整和安全,确保相关法律、法规贯彻实施而制定和实施的系统的控制措施、方法和程序。在西方发达国家,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并日渐趋于完善,并在高校财务管理和审计业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财务报告是由校内会计人员编制的,是一种会计信息的加工结果,该信息生成过程及其质量高低依赖于日常控制机制、会计核算系统的运行而产生,并受内部控制的大环境所影响。

一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内涵概述

财务报告真实可靠是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表现形式,亦是系统目标之一。但这并不代表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就是内部控制的全部。有效的内部控制只能起到合理保障财务报告可靠性的作用,如没有有效的控制,财务报告也不意味着一定不可靠。但是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一旦缺失,其内部的控制必定无用。由上可以看出,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是针对于合理保障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这一要素而提出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概念从内部控制中单独的分离也说明了在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性保障方面,内部控制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二、高校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内容概述

高校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内容是依据财务报告披露和编制的要求对高校业务的各个环节进行控制。一般来讲,高校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包括同编制财务报告有关的资金流动,将高校财务活动按业务进行区分,并对其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进行设计。因为财务自身的货币符号性质,因此财务报告控制的内容都需延伸至高校的经济营运环节。高校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包含了从经济业务到报表、帐薄形成的一系列控制活动,并且还包含了对财务报告可靠性其制约作用的其他相关因素。有效的高校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能够确保高校会计核算体系中计量、确认、报告及记录步骤都具有合法真实的凭证,减少差错,最终实现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

三、当前高校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分析

(一)内容上的缺陷分析

当前高校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内容上是存在缺陷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财务信息的披露不完整;第二,对财务信息内容的反映比较陈旧、单一。在整个高校财务报告当中,占据绝大比重的要数历史信息,从而使得能够反映高校未来及对报告使用者有用的信息没有在报告中显示,其有用性逐渐降低。第三,对财务不确定和封信信息的披露程度欠缺;第四,过分关注与财务的核算信息,缺乏预测性和前瞻性,无法同当前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五,对未来有可能出现的经济活动没有涉及;第六,会计相关性信息缺乏;第七,对无形资产、人力资本及固定资产的折旧计量相对缺乏。

(二)范围上的缺陷分析

当前高校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范围上是存在缺陷的,主要表现在对财务报告的使用和披露范围小,财务报告的目标对象仅限于主管领导或政府主管部门,不想其他投资者和社会报送或公开。

(三)形式上的缺陷分析

当前高校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形式上是存在缺陷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乏使用管理会计的形式对财务成果进行阶段性的模拟;第二,财务报表缺乏实时性,存在滞后性;第三,总体上仍呈现出汇总的形式,报表合并制度仍未实行;第四,对高校内发生的对外借贷、投资等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和后果缺乏必要的说明;第五,财务报告的体例、格式都是以政府主管部门为主要对象的,缺乏对其他信息使用者所需相关信息的披露;第六,高校内部管理信息缺乏整体性,局限于财务收支核算的业务信息。

四、高校财务报告内部有效控制的目标

高校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高校财务报告中应对会计的真实性、相关性及客观性的一般要求进行体现;第二,高校财务报告中的信息应对效益评价指标、管理指标及财务指标进行反映;第三,高校财务报告能够积极地对财务进行分析,来做出先关的会计信息反映。

五、加强高校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可行性措施

(一)扩展高校财务报告的内容和对象

高校财务报告的基本内容又细分为财务报告和综合报告两个部分,财务报告应以学校的各类经费、财务状况、预算执行等为主要内容,对学校真实的财务管理和经济状况进行反映,重要的财经事项和经济活动着重说明。此外,财务报告除了报送上级之外,也应抄送给相关的社会统计和监督部门,并对可公布的信息在校报、校内网及学校会议上公布。

(二)建立高校内部财务报表体系

所建立的财务报表体系,包括内部管理报表和内部会计报表。内部管理报表对各职能部门的业绩指标、财务指标及评价指标进行反映。内部会计报表对学校近期的资金调配和财务状况进行反映,并依据管理层的不同对报表信息进行不同侧重点的划分。

(三)增强对会计相关信息的报告

在实际的工作当中,高校应进行报告制度和核算方法的建立,并采用科学的管理会计办法,卡站具有深层次的财务分析与调查,增强对会计相关信息的报告程度,凸显报告信息的价值型,从而提升整个高校财务报告信息的使用价值。

(四)加强高校会计队伍素质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队伍也越加庞大,然而,从业的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并不高,高校应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对校内会计人员的能力不再单独停留在算账、记账上,而是将其当做高校的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活动来看待。从而使高校会计人员对财务报告的认识及自身的业务能力都显著提升。

结论:

经济发展的迅速性,使得高校的营运也趋近于企业模式,财务报告对其经济管理活动至关重要。高校应该正确认识当前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不足,树立正确的控制目标,积极地开展可行性策略,从而发挥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应有的作用,促成高校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秦荣生.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相关问题研究[J].会计之友.2009年6期

第7篇:个人可行性报告范文

【关键词】报告会 仪式模式 传输模式 传播效能

从抗震救灾英模事迹报告会到优秀大学生事迹报告会,从部级的大型报告会到各个地区自发组织的报告会,近年来,报告会作为一种宣传手段和传播方式,仍然有着勃发的生命力。在传媒时代,多媒介交融,交流与传播追求个性化、互动性的现实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弘扬它的生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一、报告会的性质、类型及传播价值

1、报告会的性质和类型

什么是报告会?一直以来并没有严格的规定。笔者认为,报告会是一种由报告人或者报告团体围绕某一主题对受众进行说明、宣传或劝说的面对面的传播形式。

常见的报告会主要分为三类,分别是时政型报告会、学术型报告会和事迹型报告会。它们在主题、目的、报告人和受众等方面的特点如下表所示:

2、报告会的传播类型与传播模式

根据传播的方法和内容,人类的传播主要有四种类型: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内向传播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个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因此是个体内部的传播。人际传播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是两个行为主体之间的信息活动。组织传播指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报告会是报告人与受众面对面的交流,具有人际传播的特征;报告会是由特定的社会组织组织的传播活动,可以在特定组织内部进行,也可以拓展到组织外进行,具有典型的组织传播的特点;报告会以“一对多”的形式进行传播,又兼具大众传播的特点。由此可见,报告会融合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三种传播方式。

英国传播学者麦奎尔在他的《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一书中提出了传播的四种模式,其中传输模式和仪式模式,典型地体现了传播的传递观和仪式观。从传播的目的、功能和价值看,传输模式的传播目的主要是控制,仪式模式的传播目的主要是“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传输模式的功能和价值主要在于信息的传递,仪式模式的功能和价值主要是意义的分享。在参加仪式的过程中,人们并不关注是否学到什么新东西,而是注重在仪式程序中使特定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得到描述强化。①

从传播模式理论视角看,报告会的传播模式融合了传输模式和仪式模式。时政和学术型报告会信息传播功能强,是较为典型的传输模式。事迹型报告会在传播人物事迹,号召受众学习先进人物的过程中,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主流价值观得到描述和强化。由于受众是以团体和共同身份形式聚集在一起的,在具有神圣典礼的仪式氛围中,可以获得一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参加事迹报告会的过程中,受众也许并不能获得具体而实用的信息,但特定的氛围,却能不同程度地让人得到心灵净化、情感满足、精神升华。因此,事迹型报告会具有鲜明的仪式模式特征,并具有传输模式和仪式模式高度融合的特征。

3、报告会的传播意义和价值

报告会的形式由来已久,虽然有单向性、宣传色彩浓厚等不足之处,但仍然有一定的传播魅力,这与当今的时代背景和报告会自身的特点是分不开的。

报告会满足了受众对信息差异化的需要。在信息时代,受众获得信息的方式有很多,报告会并不是一个快速、全面获取信息的渠道,但是报告会是获得真实、深度信息的有效途径。报告会的报告人都是在某一领域取得特殊成就的代表,报告人知识结构全面、准备充分、可信程度高。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与报告会传播的信息之间在时效性、真实性、深度性等方面都有明显差异,可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信息需要。同时,报告会将人们聚集到一起,满足了人们社会性认同和归属需要。

报告会兼具传输模式与仪式模式的传播优势。从传输模式功能来看,报告会的目标明确,过程可控且有效,可以实现信息的传送和认知,实现宣传和动员的传播效果。从仪式模式功能来看,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互动性强,现场效果好。抛开内容不谈,报告会这种形式本身就是一个符号,一个代表社会和谐、乐观向上的符号,再加上报告会积极向上的内容,共同组成了乐观积极、社会整合的指向。

二、优化报告会传播效能的探讨

综上所述,报告会的传播意义和价值不容置疑,但传播困境也不可忽视。其主要困境是:报告会的内容指定性集中性强,多元性弱,如果受众不认可其主题,则很难实现传播效果。“一对多”的传播形式,单向性较强,受众被动接受,没有选择权。传播效应短暂,后续效果不明显。现场效果与后续效果难以统一。

要缓解这些困境,需要在运用传播理论、遵循传播规律的基础上,探寻其运行规律和运作策略。具体而言:

1、以仪式模式为核心的运行规律

仪式是“组织化的象征互动与典礼活动,用以界定和表现特殊的时刻、事件或变化所包含的社会与文化意味”。②报告会的目的是引起受众对于社会或文化的关注和共鸣,要实现这一目的需要传播者抓住“特殊的时刻”――如重大节日和纪念日;“事件”――如长江大学学生见义勇为舍己救人;“变化”――如大学新生从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转变。抓住报告会进行的合理时机,更容易有效地进行仪式传播,引起受众的关注和共鸣。此外,报告会也需要合理的频率,需要传播者根据受众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个或几个时机进行,否则会引起受众的反感,因此合理频率的把握也是非常关键的。以大学生报告会为例,在新生入学阶段,抓住新生对大学生活的憧憬和迷茫心理,开展优秀大学生报告会是非常必要的,但大学生群体热衷于追求新鲜事物,如果短期内举行多场报告会,会引起学生的排斥心理,因此大学生报告会以一个学期或一学年一次为宜。其它报告会的运行也是如此。

2、从传者中心向受众中心倾斜的运作策略

“仪式传播取决于共享的理解和情感”。③报告会的效果取决于传播者和受众双方,但目前报告会的局限性在于传播中心和传播单向性。虽然报告会不可能完全做到以受众为中心,但起码需要向受众进行倾斜。实现向受众倾斜就需要让受众在报告会中的运作环节和过程中有一定的地位和作用。从报告会的选题开始就要有受众的参与。如让受众推荐报告人和报告选题,让受众参与报告会的策划,特别是形式的策划。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报告人、选题和形式满足受众需求。在报告会过程中增设现场互动环节,适当加入一些综艺元素,调动受众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在报告会后采取问卷反馈、回访等互动形式延续传播效果。这些都是从传者中心向受众中心倾斜的运作策略。

3、促进传输模式和仪式模式互动

根据上文的调研分析,受众对仪式功能的认同多于对传输功能的认同。仪式模式与现场效果关系密切,而传输模式与后续效果密切。如果报告会只侧重仪式功能,忽视传输内容,就无法实现长效的影响力,报告会就变为一场没有内涵的“表演”,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反之,如果报告会只重视传输功能,则很难吸引到受众的关注,很难实现最基本的传播,也就谈不上长远的传播效果了。因此,要实现最有效的传播,就需要促进两种模式的互动。既要策划好现场效果,吸引受众在视听上的注意力,也要深入挖掘报告精髓,引起受众在精神上的共鸣。

4、对报告内容和形式精细加工

美国学者瑞克・威廉提出了文化传播的全平衡理论。④这一理论在对传播过程中的认知现象解释的基础上,强调认知平衡和传播平衡的关系。认知的平衡包括理性、感性和个人经验的平衡。传播平衡包括传播者独特体验和理性思考与感性表达的平衡。全平衡认知的步骤为:从直觉上的认知到相关的理性认知;再到结合自我特点的综合认知;然后更新个体内在的象征系统,以得出综合印象。

根据全平衡理论,受众对报告会全平衡认知的步骤为:受众通过视和听对报告会有基本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报告内容的深入,得到相关的理性认知,结合自身经验和特点,会对报告会有综合认知,然后根据综合认知更新自身的认知系统,最后得出综合印象。报告会最佳传播效能的实现,最终体现在受众能根据报告内容更新自身认知系统。

报告会最佳传播效能的实现程度,与其内容和形式精细加工的程度密切相关。如哪些内容主要和如何实现仪式功能相关,哪些内容主要和如何实现传输功能相关;哪些形式主要是为了刺激感官、满足愉悦心理,哪些内容要引发和如何引发理性思考;整场报告会感性表达和理性表达怎样比例合理;怎样加入其它元素等等。

综上所述,报告会作为一种宣传手段和传播方式,仍然有着勃发的生命力。但要实现其传播价值并优化其传播效能,就需在探析其传播模式的基础上,研究一些具体的运作策略。■

参考文献

①[美]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华夏出版社,2005

②[美]约翰・菲斯克 著,李彬 译:《关键概念:传播文化与研究辞典》[M].新华出版社,2004

③[英]丹尼斯・麦奎尔,[瑞典]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④任悦:《视觉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南京理工大学传播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第8篇:个人可行性报告范文

1、信息披露的滞后性

现行财务报告一般按年度披露会计信息,企业年度财务报告要求在年度末4个月内报出,中期财务报告要求在中期结束后两个月内报出。一方面,较长的报告周期内,企业的财务状况很可能发生巨大的变化;另一方面,较长的报告周期也为企业进行幕后交易制造了时间条件。

2、缺乏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

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进行经营活动时,对社会各方面应尽的义务。由于无法准确计量等各方面的原因,财务报告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方面几乎没有涉及。

3、财务报告模式单一

现行财务报告模式单一,采用的是通用的标准格式,虽然对于企业来讲较为经济,但却忽略了不同信息使用者对信息需求的区别;并且,现行财务报告依旧是以股东为主要报告对象,很少对其他利益相关者所关心的问题进行披露,无法满足所有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二、现行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改进建议

1、加强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完整性首先,应改革会计确认标准,拓展信息披露内容。具体包括:

(1)将同时满足可计量性、可定义性、相关性的信息,但是可能存在可靠性问题的信息确认进入财务报告,这些信息包括研究开发费用,广告支出,品牌和企业长期积累的无形资产等。

(2)将满足可计量性,相关性标准,但是不符合要素定义标准、可靠性的项目确认进财务报告。其最具代表性的是风险计量实践信息有必要确认进入财务报告。

(3)将只具有相关性的信息确认进财务报告。这类信息存在可计量性、可定义性、可靠性等问题。包括不符合财务报表要素定义的标准,同时又不能可靠计量的项目,如企业持续经营的价值、企业的智力资本、企业训练有素的劳动力价值、企业经营对环境的影响和企业生产对自然资源的耗费等等。这样,突破了会计确认标准的约束,财务报告所容纳的信息增大,财务报告就实现了“增容”。

2、重新定义会计报表要素

传统会计要素定义强调了三点,会计要素起源于过去的交易、未来经济利益流出或流入的方向确定和未来经济利益流入或流出的金额确定。在现代会计环境下,一些重要的交易于事项并不能满足或者同时满足上述三个条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衍生金融工具。所以,对财务报表要素从新定义的要求就自然的产生了。当然,对会计报表要素的重新定义意味着对会计理论和方法的根本性变革,这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而且会受到成本效益原则的极大限制,但是,大量表外事项的会计确认和计量需要,终究会促进这一进程的最终完成。

3、重视对公司未来价值趋势预测

信息的披露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用户主要关心的是根据过去资料对企业未来的预测,即前瞻性信息。前瞻性信息是指企业管理者或其他相关的报表使用者对于企业未来经营环境、发展情景、经营业绩、管理当局的远景规划,企业面临的机会与风险所进行的事前评估。现行财务报告缺乏这方面的信息,需要重视提供有关企业未来经济活动的预测性信息。

4、提高财务报告的及时性

为体现会计信息的及时性,企业可以适当简化财务报告的周期,编制临时财务报告,或者采用季度财务报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在财务工作中的推广,使财务信息的实时报告成为可能。

5、完善财务报告信息真实性的监督监控机制

一是强化会计信息披露的多方监督和管理。加强会计法规、会计规范的建设,从源头上杜绝制度性失真,并建立一个统一的规范的会计信息披露监管体系。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的再监督工作,对违规执业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实施巨额罚款、暂停执业、吊销执业资格,并在媒体上进行公告;同时逐步理顺委托关系,改变由企业直接委托的方式,由信息使用人对事务所进行委托。企业内部要建立起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能够保证会计信息可靠性的保障系统,从法人代表、内审人员到每一个会计人员都应担负起保证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责任。二是强化会计人员的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教育、培训,使会计人员深刻理解企业会计制度与具体会计准则的实质精神,减少会计政策运用差错带来的影响。同时,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以职业道德自律约束会计人员行为、动机,减少会计行为失范,减少会计人员的舞弊行为带来的信息披露失真。

6、探寻符合现代经济的信息输出形式

第9篇:个人可行性报告范文

【关键词】社会调查;证据性;鉴定意见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已将社会调查报告制度纳入其中。但在司法实践中还存在调查主体多样、关联性较弱、内容专业性不强、相关诉讼程序不规范等问题。为此,应在肯认该制度价值的前提下,明确社会调查报告的证据属性,提升其证明力,以诉讼证据程序规范运作。

一、社会调查报告存在的问题

《刑事诉讼法》第268条规定倡导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审前调查工作制度。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也对该项工作进行了类似的相应规定。[1]不过,当前的该制度规定较为粗糙,缺乏可操作性。

(一)调查主体问题

根据相关规定,公、检、法都可以成为社会调查主体,但控、辩、审任何一方都难以保证相关事实及分析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控方指控犯罪的职能很可能影响调查报告内容的客观中立性。尤其对自诉案件而言,问题更为明显。法院过多介入调查既做“裁判员”又做“运动员”,被置于利益博弈的一极。辩护方能控制的社会资源相对有限,能否顺利地开展社会调查存在一定障碍。

(二)报告内容问题

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人民法院制作的社会调查报告为例[2],调查报告分为涉案人基本情况、家庭情况、平时表现、涉罪后表现以及管教条件及措施五大部分。内容包含了对未成年被告人有利和不利的内容,不同内容对犯罪事实认定、量刑判断具有不同影响。报告内容主要由未成年被告人的近亲属、社区组织人员等提供,缺乏人身危险性因素的专业性评价,不符合量刑的规范化目标。

(三)诉讼程序问题

现行相关规定仅为缺少可操作性的倡导性规定,对调查报告的采信、质证等核心制度处于真空状态。更重要的是,相关规定未将调查报告列为法定证据,容易令其成为法官恣意的工具。

二、社会调查报告的证据性分析

案件审理时,一般仅将调查报告作为参考依据。而事实上,其作用有所超越,这不仅存在于量刑阶段,甚至在定罪阶段。有鉴于此,笔者认为益将其作为证据之一种在审判程序中予以规范。

(一)证据关联性分析

一个具有关联性的证据材料,应具备实质性和逻辑上的证明力。[3]判断证据是否具有关联性,需要三个连续的推论:一是从证据性事实(证据提出者主张的证据事实)得出推断性事实(依据证据事实进行推断得出的事实)。二是提炼出要素性事实。三是符合法定要件事实。[4]未成年人刑事审判价值定位在于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对未成年犯实现教育、感化、挽救。确有必要对其家庭环境、平时表现等情况(证据性事实)进行全面调查,据此得出关于犯罪原因、人身危害性以及社会危害性的意见(推断性事实),进而提炼出符合法律规定的要素性事实,为从轻或减轻处罚提供依据。由此可见,调查报告与案件具有关联性。

(二)社会调查报告的科学专业性分析

对报告的认定可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将对未成年人生活环境、社会活动等各方面事实的考察,作为判断未成年人人身危害性等因素的第一层次。然后,专业人士运用心理学知识或其他类似的方法,对未成年人心理进行诊断,做出未成年人人身、社会危害性的专业性评价。最后,由法官从报告中提炼出符合法律规定要件事实的相关要素。

而司法中往往将上述有机统一的完整体系予以割裂,一种倾向于用社会学的方法进行调查;一种倾向于运用医学、心理学等知识,弄清楚未成年被告人犯罪行为与生理精神状况之间的因果关系。[5]实践中,往往将前者用于对过往经历的调查,而将后者用于对未来行为的影响。社会调查与心理干预两种制度被人为区分,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利于对调查报告法律属性的定位。融入心理干预能提高调查报告的专业性,可将调查报告归为“鉴定意见”这一证据类型。

三、社会调查报告在审判中的程序完善

由于调查报告内容大多涉及个人品格,容易对他人产生晕轮效应,影响裁判公正。所以规范调查主体和质证程序既能降低司法成本,又能防止不公。

(一)规范报告制作和评判两个方面。制作方面,公、检、法应限于报告制作发起人的身份,由社会团体组织或社区基层组织具体负责形成报告中的事实主体部分。评判方面,不宜由审判机关直接进行法律评价。应整合心理干预制度[6],引入专家评价,增强调查报告的证明力。

(二)消除影响公正裁判的“晕轮效应”。一是区别对待报告内容。因报告内容涉及个人品格、性格特征等不具有直接证明力的事实,采纳该类证据易产生偏见,特别是针对被告人的不利证据。因此可通过以下方法修正:(1)用以证明犯罪的不利证据,如仅以被告人的个人品格、性格特征等不具有直接证明力的事实为内容,则不得采信。(2)差别对待有利和不利证据的证明标准。如良好的品格证据,证明标准只要达到“优势证据”即可,而不利的品格证据,则应达到“排除合理怀疑”的程度。[7](3)限制调查报告中对未成年被告人不利证据的提出时间。将其严格限制在量刑阶段提出。相反,放宽反映未成年被告人品格良好内容的提出时间,在定罪、量刑两个阶段均可提出。

(三)完善庭审质证和证据采信程序。量刑阶段,可由得出报告结论的专业人员宣读社会调查报告,双方对报告进行质证。证据采信上,若其证明会导致不公正偏见、混淆争议时,则法官应不采信该证据。

四、结语

未成年审判中引入社会调查报告制度,实质上是在量刑时考虑罪犯的品格,帮助法官准确认识罪犯的人身危险性,从而对罪犯科以合适的刑罚。司法实践中已有运用之实,但规范笼统难以确保该制度的功能发挥。当务之急在于尽快明确调查报告的证据性,通过规范证据程序来将该项制度导入正途。

参考文献:

[1]参加《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第16条、《公安机关办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的规定》第10条.

[2]重庆市沙坪坝区人民法院率先在未成年刑事审判中探索社会调查制度的运用,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大影响,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3]【美】乔恩・R・华尔兹著:《刑事证据大全》(第二版),何家弘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第19页.

[4]【美】罗纳德・艾伦等著:《证据法:文本、问题和案例》,张保生、王进喜、赵滢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46-158页.

[5]罗芳芳:《的证据学分析》,“证据科学与理论”国际研讨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