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科学习方法范文

文科学习方法精选(九篇)

文科学习方法

第1篇:文科学习方法范文

【关键词】文科生 数学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B-0078-02

文科生对数学学习有一定的畏惧心理,与时俱进的教育发展趋势和新课程改革需要我们耐心对待文科生的数学学习。文科生对人文知识、时代的潮流等有着强烈的兴趣,为了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将数学与他们感兴趣的事物联系到一起,使他们愿意学习数学,主动学习数学,喜欢学习数学,并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数学学习心理。本文主要探讨五种提高文科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方法。

一、数学知识抢答赛

要引导文科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就必须上好第一堂课,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使其愿意学、想要学。上文科班的第一堂数学课,笔者没有着急给学生讲课本上的内容,而是给学生精心准备了一个活动――数学知识抢答赛。笔者把整个班级按座位分成了4个小组,并为获奖的小组提前准备了一定的礼物。抢答赛的题目是平时在各种书籍、杂志以及网络上面搜集下来的,它们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趣味性,解答出来需要一定的注意力和耐心。例如:

(1)只允许移动一个数字,使下列等式成立:62-63=1。

(2)某一顾客到甲店买衣服,甲店的衣服每件成本48元,售价56元。该顾客买了一件衣服,拿了一张100元的钱给店主甲找,店主甲找不开,就拿去隔壁店跟老板乙换了零钱,回来找了44元给顾客。顾客走了之后,隔壁店的老板乙把100元的钱拿回来,说收到的是假钞,店主甲不得不给隔壁老板乙一张真的100元。问:该店主甲损失了多少钱?

(3)一个盆里的细菌,每秒钟就繁殖原来的一倍。经过一分钟,盆里的细菌满了。问:第几秒的时候盆里的细菌占一半?

问题提出后,整个班级非常活跃,学生激动万分,纷纷举手抢答问题,大家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这次抢答赛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同时让学生对数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发现数学中蕴涵的趣味,让他们觉得数学也是一门有意思的课程。

二、介绍名人轶事

在课堂上,我们会经常碰到一些新的理论或者定理公式等,而每个理论、定理、公式等一般都有第一发现者,文科生对于故事以及历史有一定的兴趣,教师可以从这个第一发现者入手,改善课堂气氛,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当然,这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数学史知识。

例如,在“集合”这一章,可以谈论德国数学家、集合论的创始人――格奥尔格・康托尔(Cantor,Georg Ferdinand Ludwig Philipp,1845~1918年),根据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可以介绍康托尔的生平和他在首创集合论的时候所遭受的苦难,并借此激励学生学习的斗志和提升追求知识的强烈欲望。

在学习函数之初,可以让学生了解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年),一个博学多才的“十七世纪的亚里士多德”,一位举世罕见的科学天才,他是德国最重要的自然科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他的研究成果还遍及力学、逻辑学、化学、地理学、解剖学、动物学、植物学、气体学、航海学、地质学、语言学、法学、哲学、历史、外交等,他还是最早研究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德国人,对丰富人类的科学知识宝库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讲到这些的时候,学生很惊讶:世界上居然有这么博学多才的人。借此机会,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并对他们表示充满信心:你们未来也一定能在某个领域取得很大的成功。

在学习欧拉公式时,有瑞士数学家和物理学家――莱昂哈德・欧拉(Leonhard Euler ,1707~1783年);在“解析几何”这一模块,有解析几何的创始人――勒奈・笛卡尔(Rene Descartes),伟大的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生理学家;当学到“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时,可以说说数学界的王子――高斯(Johann Carl Friedrich Gauss,1777~1855年);学习“韦达定理”时,聊聊代数学之父――弗朗索瓦・韦达(法语:Franç;ois Viète;1540~1603年),等等。

在学习每一个新知识的时候给大家介绍相应的名人轶事,让学生从感兴趣的话题入手,与名人共同学习。不仅仅是教师在课堂上给大家讲,还需要学生自己搜集材料,共同参与,每周安排一定的课堂时间给学生发言,讲解他们对数学的一些认识,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充分体现新课改的“以学生为主体”性。

三、探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之美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蕴涵着大量数学信息。课堂上除了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教师还应该相应地补充课外知识。可以与其他学科联系,也可以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出发,使课堂上的知识生活化,激起大家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引入等比数列和等差数列的时候,教师以投资者的身份投资一个月,学生是老板,有两种方案:一种是投资者第一天投资两块,以后每天的投资金额是前一天的一倍;另一个方案是投资者每天给老板投资10块。此时学生身临其境,因为自己是老板,所以他们积极性很高,乐于参与到课堂中,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会相应的知识。

又如,福利中奖问题,有的同学甚至参与过这种类似抽奖的活动,我们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把问题分解开来,其实就是我们学到的概率问题。根据当地学生家庭特点,在学习“数学期望”时用实际生活中的养鱼、养蚕等实例来分析。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发现数学的美学特征,普罗克拉斯说:“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开普勒也说:“数学是这个世界之美的原型。”在数学中,虽然有大量表面看来枯燥无味的推理和计算,然而其中却蕴涵着内在的、深邃的、理性的美。然而对于文科生来说,要给大家讲解数学之美,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内外不断地给大家展示数学之美到底美在哪里。

例如,在学到解析几何的圆锥曲线时,可以从几个方面给大家展示数学之美:首先,通过一杯水水面截面的不同形状来认识到数学的真实美;其次,开普勒第一定律与卫星运行轨道的联系可以让大家看到数学的神圣美;最后,组织大家共同做实验:拿一条细绳和一些必要的工具就可以快速画出我们想要的椭圆、双曲线、抛物线,还可以决定他们的圆与扁,给学生真真实实地感受数学之美。

苏霍姆林斯说:“惊讶感情――是寻求知识的强大源泉。”教师通过与实际联系,并展示数学之美,可以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一定的好奇心,让他们感到新鲜、有趣,并乐于主动去学习数学。

四、提供成功和表现的机会

乔治・波里亚说“尽量让学生在现有的条件下亲自去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学习任何东西的最佳途径是亲自、独立地去发现它”。现在文科生面对的问题是如何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并能自己解决这些问题。兴趣依赖于成功所带来的愉悦心理,持久的兴趣又反过来促进学习活动,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形成良性循环。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成功和展现自我的机会。文科生数学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题目来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再从简单慢慢深入。在一些操作性比较强的知识点上,还可以考虑给学生DIY(Do It Yourself)题目,完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环节。

例如,在学习期望的应用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笔者特意把每桌的两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给5分钟的时间,叫他们自己DIY一个类似的应用题出来。大家很积极,5分钟以后,就有各种各样的题目出来了。周同学以两家包子店的包子好吃与否举例;徐同学说家里养了两种不同的蚕;莫同学说的是两个盒子里的小球;庞同学举的例子让大家更感兴趣:两个制造炮弹的厂家……出题之后,叫其他组同学起来解答问题,然后再由出题人或者老师帮审核看是否解答正确。一堂课下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解题能力,还为学生提供了探索、发现、创新的环境和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同时产生了很大的成就感。

五、肯定学生

未成年的中学生往往希望老师能够注意他们,肯定他们,表扬他们。在学习了魏书生的教育教学思想理论之后,笔者更加感受到肯定学生的重要性。文科班的学生在理科的学习上本来就很吃力,有的学生选择文科就是因为数学学得不好。对此,教师应用微笑和鼓励来面对学生,给予学生轻松愉快的心情,让他们感到亲切、温暖。“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在适当的时候,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肯定。

例如,学习瞬时速度的时候,教师以一个例子出发,一步一步讲解,再把解题步骤写出来,然后叫学生做课后练习。模仿着刚才的例子,按照给出的步骤,同学们一个一个安静地在动笔,特别是以前很少听课的小贤同学也在动笔。笔者走到他身边,对他大加赞扬,同桌吴同学见小贤得到了表扬,也赶紧拿笔与小贤一边讨论一边计算起来,笔者也顺便肯定了吴同学的积极。大概花了5分钟左右,大家在老师的指导和同学们互相的探讨中把练习写出来了。对此,笔者很高兴,表扬了全班同学,肯定了大家的进步。当然,学生做的与笔者预期的效果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只要有一点点进步,就要抓住他们这一点闪光点,欣赏他们,不吝啬表扬和肯定的语言。学生得到表扬后,心情愉快,极大地调动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持久,学习热情高昂,整堂课都认真主动地配合老师的教学。

即使学生不小心犯了错,也不要一票否决。一位著名教育家曾说过:“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给孩子打不及格的分数。”我们知道,学习的过程就是尝试与改正错误的过程,我们是在不断地犯错和改错中成长起来的,所以要相信学生,要对他们抱有希望。“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抱以希望,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常常会如教师所期望的那样取得进步。”我们对学生的希望,也就等于给了学生希望,有了希望就有了动力去追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主动学习,教师和学生可以在一种和谐的强大的合力中开展教与学活动。

此外,新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教师必须不断地锤炼自己,博览群书,不断学习,打磨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技能,“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具备渊博的知识、灵动的智慧,以此影响和指导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具有独特的个人魅力,学生自然而然对教师的教学产生极大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孙杰远.现代数学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第2篇:文科学习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文科生;数学学习问题;师生的教与学;解决方法

一、数学在文科六个科目中所处在的位置

首先,由于选择读文科的学生一般来说女生多一些,即使选择读的是男生,往往他的数学能力和基础相对要差些,因此,数学的学习对于许多文科学生来说本来就较为吃力,所以相对其他科目的得分,数学分值往往不容易得。

其次,从学科学习来看,对于文科学生,语文和外语的能力相对都还不错,从而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历史和政治科目的学习相对轻松些,由于数学空间想象能力的偏弱,往往数学好的学生地理学科的学习也会较为轻松,反之,则比较吃力。

第三点,则是从分数的角度看,从近几年四川高考的情况,往往数学学科达到了90分左右,本科院校一般来说都能考上,达到120左右的学生,大多都能考上重点院校(当然都是指其他科目不太偏科的情况,从我教学的经验来说,文科生数学成绩上去了,其他科目很少有太差的,大多都是因为数学成绩不好,感觉没有希望考上好的院校,自动放弃了对其他科目的学习)

二、文科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问题

一是对于大多选择读文科的学生来说,本来数学基础和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相对就较差,尤其是文科学生中女生较多,本来从思维能力的角度来说,女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比其语言方面的能力就差一些,故而对于文科学生,学习数学相当吃力。

二是,对于大多文科学生来说,一开始学习数学这一门学科比较被动,没有掌握学习数学的主动权,主要表现在不制订学习计划,课前没有预习,上课时不做笔记, 开小差,做其他事情,不专心听课,对老师所讲内容没有深入理解,下来以后完成的作业也是马马虎虎,甚至抄袭的不在少数(包括考试),当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高三以后想努力学习了,由于基础太差,往往那个时候老师都是复习阶段,跟不上老师复习的节奏了。

三是,大多文科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缺乏信心和毅力,更多还有一种“我是文科生,数学本来就应该差”的心态,故而很多时候的下了决心学习但是也只是三分钟热情,不能持之以恒。要自己知道学习并非就能一步惊人,总要有一个进步的过程,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脱胎换骨的,也不能几次考试成绩来论成败,要有信心和毅力,相信自己坚持就能够成功,每天都要做题,绝不能耽搁,毅力更重要,努力未必成功,但成功必须努力,还有要毅力。

三、解决文科生学习数学困难的方法

对于文科生学习数学困难这一个问题的解决,我主要是从以下两个层面上去做的:

(1)学生层面

一是学生对于数学这一学科的定位要合理,即不要抱有放弃的思想,想到我其他科目还可以,可以用其他科目的分去填补。也不能有好高骛远的想法,要脚踏实地,本来自己现在分数只有40 50分,定一个半期下来上120 130的分数不现实,分小阶段的定目标,达到了以后再定下一个,而且要多和老师交流,才能对自己准确的有个定位。

二是对于老师讲过的题型,尤其是老师反复讲的题型要多做,如果没真正掌握,那一定要反复做,因为一般来说老师反复讲的就是本知识点的重点和常考题型。

三是对于学习要学会自己建立起一套自己的方式方法,比如说做笔记来说,往往很多学生光做笔记了,没有跟上老师讲课的进度,很多时候造成老师已经讲下一道例题了,上一道例题的笔记还没有做完,这就要求学生笔记要做的精,其次是下来以后对于这些例题要反复练习。这里最典型的就是讲立体几何的时候,往往一节课最多两道题,它的解题过程非常的繁琐。

四是准备好学习数学的必备工具。笔记本:用来记课堂笔记,例题,课堂练习。(注:课堂练习时不能随便拿一张纸来做。)错题本:记录出错的题目。草稿本:用来打草稿。不能随便拿一张纸来打草稿。

(2)教师层面

一是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要引导学生适当地做些学习准备,和学生一起要全面分析他的学习状况,找出学生薄弱环节,采取相应措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有个小的知识点的提高,在他提高的部分多采取用对他抽问等方式提高他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从而积少成多,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有从量到质的转变。

二是提高教师自身的个人魅力。主要从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应对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辅导、咨询,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扰),提高教师自己的业务能力,在学生面前以身作则,自己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做到。这样往往学生就会从喜欢你这个人――到喜欢你这个人的教学――最后喜欢数学这门学科进行转变,这对数学成绩的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3篇:文科学习方法范文

总结高考文科状元的学习要点如下:

前一天晚上预习要学的内容;不要把应该做的题目留到明天或者放假;上课认真听讲,提高效率;课下多与老师沟通在学习方面遇到的困难,多与同学沟通交流;制定一个短期的学习目标;调整好考试的情绪;准备错题本记录考试错题;适当的放松;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文科学习方法范文

关键词:社会科学方法论:英语学习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学习,我对它与英语学习有了更深的了解跟体会。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为英语学习的现实问题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论,对当今英语学习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作为英语方向的研究生,要提高英语理论思维能力,掌握研究英语学习的正确方法。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谈论社会科学方法论与英语学习的关系:

一、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概念和特点

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包括“论方法”和“方法论”。方法论需要哲学思维,但不仅有哲学的方法论,而且有科学方法论和技术方法论。社会科学方法论是相对于自然科学方法论而言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是指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是建立在社会科学研究的各种方法之上的,除了论述这些方法,进一步阐明这些方法的客观基础、本质根源、基本特征及其运用的原则。而在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呈现出相互交叉、相互借鉴和彼此融合的趋势。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可以为各门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基本原则和合理途径,从而有利于人们在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下从事社会历史问题研究,进而正确分析、选择和运用各种具体的社会科学方法。人文科学方法论是主张以理解方法论以个人主义开展社会现象研究的方法论:自然科学方法论则是主张以实证方法论从整体主义开展社会现象研究的方法论。

二、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创造性的开放体系

创造性和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在与社会实践的互动中展示出自己所特有的开放性,我们应当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认真总结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借鉴和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直面当代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各种理论和方法,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因此,我们在学术研究中,要尊重实践,认真观察现象,针对不同的现象和问题采取相应的理论进行具体分析。同时要时刻关注国内外学术科研的发展动态,顺应各门学科研究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学术前沿。

掌握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我们进行研究和学习的重要基础,对提高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具有重大意义。使我们认识到了正确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树立正确的学术理想,逐步形成社会科学研究的正确方法,使我们关注当代中国和人类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关注国内外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重大成果。使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提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在学术创新和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三、英语专业研究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掌握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我们进行英语研究和学习的重要基础,用科学的理论方法指导英语研究思路,对提高英语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具有重大意义。在当今社会,全球化的浪潮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社会越来越开放,英语学习也越来越注重实际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同样有着开放性的特点。其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不断开放。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表现在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学习同样离不开开放性。我们既要开放自己,在英语的学习上始终保持与时俱进,跟着时代的潮流;同时在英语学习中也要对外开放,主动的与他人沟通,以提高自己的英文实际应用水平。

第5篇:文科学习方法范文

学生进入初中学习阶段,在语文的知识和能力方面,储备了一定的词汇量,积累了一些文章,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为学生全面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奠定了基础,同时根据心理学上分析,学生智力发展高峰在初、高中阶段。而智力正是构成学习基础的能力,中学阶段确实是掌握学习方法的最好时期。另外初中阶段又处于从孩子到成人的过渡时期,是一个独特的时期,学生在心理上具有像钟摆一样强烈的动摇特征。因此,在这时期里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他们就容易接受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总之,”机不可失”。中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也只有这样,才能从应试教育走到素质教育。

根据学生在校学习的特点,学习方法又可概括为一般学习程序和学科学习方法两类。

所谓一般学习程序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而总结出来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也可称之为学习步骤。它大致可包括预习、听课、练习、复习、总结等几个学习环节。所谓学科学法,是根据本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学习心理而总结出来的适用于本学科学习的具体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掌握一般学习程序的同时学习运用具体的学科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使学生增长能力,有助于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般学习程序同学科学法之间存在着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一般学习程序适用于多门学科的学习,学科学法则通过在贯彻一般学习程序的过程中体现出来。根据初中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贯彻一般学习程序的过程,可按不同的程序环节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学法指导。

一、初中语文在贯彻学习程序中的学法指导

(一)预习环节中的学法指导。

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学生感知具体知识材料的第一步。语文的预习,主要是指学习对有关语文知识或短文的阅读和思索。要取得较好的预习效果,就要提出明确的预习目标和进行具体的学法指导。

所谓明确的预习目标是指:(1)明确预习(阅读)的内容;(2)明确对内容应达到的把握程度。目标的明确可以避免预习时的盲目性。可以引导学生沿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去进行学习,也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所谓具体的学法指导是指:(1)指导学生运用何种学习方法完成预习目标;(2)指导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避免些什么,要提高哪方面的技能。以初中记叙文为例,预习时的具体学法指导则体现在:1、指导学生借助字典。词典来解决字、词障碍。2、指导学生在预习阅读中运用圈点读书法加深对有关知识的认识。3、指导学生运用写预习笔记的方法对有关知识加以归纳、整理。学生对某一种具体学法的掌握,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学生对某一种具体学法掌握的熟练程序,体现了学生学习技能的高低。

(二)听课环节中的学法指导

听课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也是学生直接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学生的学习与成年人的自学、学者的治学所不同的重要区别就在于听课这一点上,学生听课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后几个学习环节的效果。注意力集中是保障听课质量的前提。听的本质是人对语言的感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声语言作信息载体,通过朗读、提问、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把有关的知识概念传达给学生;学生则通过对语言信号中的有关信息进行感知、体会、分析、理解达到对知识概念的识记和掌握。可见、听课的过程不仅仅是“听”的过程,还是包括、听、看、思、写的多种行为能力的运动过程。(复习法指导大致可以采用如下几种做法。

二、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学法指导

课堂教学在整个学科教学活动中占有主导的地位。课堂是教师施都、学生求知的主要活动场所。语文的课堂教学一方面要渗透对学生进行科学听课法的指导和训练(见本文第一章的第二节《听课环节中的学法指导》),另一方面也要渗透对多种科学思维方法的指导和训练。语文教材本身不仅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更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交错运用的现象在语文教材中表现得极为明显。因此以抽象的逻辑思维做指导,以具体材料和现象思维做依托,用“披文以入情”做手段,就形成了语文教学中独特的教学方式。

三、指导学生运用信息反馈的原理进行自我评价,总结学法心得

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更是一个认识水平和能力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能否对自身的学法状况进行有意识的总结,对学生能力水平尽快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运用信息反馈的原理随时进行自我批评,并根据评价结果来修正自己的努力方向。在帮助学生进行评价纠偏中,也有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的指导问题。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建立“错题题档案”,是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纠偏的一种较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在订正错题的过程中,不仅要改正具体的知识答案中的错误,还要从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的角度去分析所以出错的原因,这就能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在每次阶段『生考试之后,指导学生从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的角度去分析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从具体题目的分析到试卷的分析,找出具体的学法原因和整体的学法原因,然后进行归类总结,有助于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并以此加强对学法的探究。

四、进行学法指导对教师所提出的要求:

第6篇:文科学习方法范文

关键词:文献检索课教学;研究方法;学习方法;素质教育

文献信息检索课程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最新文献信息吸取能力方面,以及在对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文献信息检索课,不仅培养学生具备了三方面的能力:

(1)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

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能够根据自己所学专业的学习目的、内容和研究的课题需要去搜索信息、选择信息、整理信息。

(2)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会利用计算机,按照自己所学专业的需要,处理所获得的各种信息资源,包括检索、筛选、鉴别、使用、表达和输出信息的能力。

(3)使用信息进行学习的能力

包括选择知识、储存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而且,通过文献信息检索课程,能够结合本专业教学,传授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比较重要的有效的途径,尤其是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教会学生学习和研究的方法,也是培养学习型人才,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变革,应对科技飞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每一门专业课,既有其独特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也有与相似学科研究和学习方法的触类旁通。寓研究方法、学习方法于每一堂文献信息检索课,其优点在于:

一、培养学生捕捉信息的灵感

同一堂课、同样的教材和教师,但学生的学习效果却不一样,关键在于对教学信息的捕捉、吸收不同。著名科学家李四光的故事就是鲜活的例子,他非常注重资料的收集和信息的扑捉,在冰川学研究、地质力学理论、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据说李四光每步跨度是0.85米远,就是受大学课堂上一老师的无意的讲说启发的,从而能在荒郊野岭迅速判断距离与方向。

二、随课堂教学内容的进展,讲解、传授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如,我们讲授“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时,在明确教学目的、要求、计划之后,重点讲本门课程的学习方法:讲授、实习和自学,并指出自学的方法,即SQ3R方法,Survey(观察研究)、Question(提出问题)、Reading(阅读)、Recite(背诵)、Revise(复习),从复习及考试结果中,看出大多数学生记住了这种自学方法。

又如,在讲解资料搜集方法时。着重阐明文科和理科对资料占有的区别,这样讲,许多学生在毕业论文收集资料阶段,能注意充分地占有分析资料,毕业论文做得较顺利。

三、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或为古人、前人、伟人、名人所创,或教师自身总结,对于前者,也是丰富学生人文知识,提高学生素质的好途径。如,在讲读书的方法时,提到朱熹的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陆世仪主张的“三读”,精度、细读、孰读,翦伯赞的“三法”,通读、重点读、做笔记,董遇善利用“三余”等,分别介绍这些名人的时代北京与贡献成就,学生不仅听的津津有味,而且从中受益匪浅。

俗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今,师者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应“授人以渔”。因为,得方法者,事半功倍;得方法者,终身收益。要为学生传授研究和学习方法,必须自身具备较高的素质,对说授课程的专业知识、专业氛围等有深入的研究和体会。我们讲授“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多年的教学体会是:要寓研究方法、学习方法于每一堂课,必须做到四个“精心”:

1、精心备课

文献信息检索课具备文理兼容的特点,文理课的基本研究方法贯穿本课程的始终。因此,教材中可以挖掘、引伸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比较多,只有教师精心备课,才能恰如其分、融会贯通地传授

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如在讲到“信息”概念的多定义时,给学生讲明白文科的研究方法,即“当一个概念不确定时,可以从其特性上来定义其概念”。转贴于

对于信息的概念,定义非常多,如,1948年,美国数学家、信息论的创始人仙农在题为“通讯的数学理论”的论文中指出:“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定性的东西”。1948年,美国著名数学家、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在《控制论》一书中,指出:“信息就是信息,既非物质,也非能量。”

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认为:“信息是能够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也有人则认为“信息是客观事物状态和运动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客观世界中大量地存在、产生和传递着以这些方式表示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我们运用文科的研究方法,就可以从诸多的概念中抽象出信息的特点,这样当我们判断“信息”的概念时,就可以说:凡是具备“客观性、传递性、附着载体的知识或消息就是信息”。

2、精心设计

一堂课上方法不能讲得太多,讲得太多,学生会把握不住要点,觉得此门课程太复杂;也不能不讲,不讲学生就会摸不清方向,学无定向就会感觉吃力。

有时我们也可将“方法”变为调节课堂气氛的一种方式,如,讲到学习的三境界时,可以用一句“昨夜西风雕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接着就有学生会有感情地合读“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台上台下的互动,使得教师、学生情绪热情高涨。针对当前网络技术发达、数字资源丰富的学习环境,文献检索课在课堂设计上,更应有所偏向,使学生不仅了解网络检索知识,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更应从网络万能的概念中回到现实的有限利用网络,避免“宅学生”的出现,使他们健康生活。

3、精心交流

文献信息检索课是国家教委要求学生必须选修的课程,目前高校中学生的层次多,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中会碰到各种困难,不交流就无法进行方法指导。

如在大专班授课时,学生谈到好多同学数学不及格的问题,我们就给他们讲理工科的学习方法,即“逆向思维法”,遵循“结论-问题-思考-求证-对照-彻底理解”的顺序,并且,就物理应用题的求解做了说明,学生收获较大。再如研究生的文献检索课就不能再讲一般的概念和方法,应提前了解他们已掌握了哪些检索知识和方法,在学习上重点研究方向是什么,针对研究生的特殊需求,提供他们学科专题资料的收集方法、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

4、精心学习

第7篇:文科学习方法范文

不同学科都有着其独特的逻辑体系,法学作为社会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研究和论文撰写方法也有着其独特的特点,对于非法学本科的法学研究生而言,在法学研究和法学论文的撰写过程中,难免会受到过去所学学科的影响。而本文正是基于对法学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的逻辑体系——至少对于部分非法学本科的法学研究生而言——给非法学本科的法学研究生的学习带来的困扰的理解,结合阅读梁治平《清代习惯法》过程中对法学的研究思路进行的体会,对法学理论研究及法学论文的撰写进行了研究。不论是对于非法学本科的研究生还是对于法学老师而言,这样的研究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对于非法学本科的法学研究生而言,可以提供相应的学习借鉴;对于法学教学的老师而言,或许可以从这样的个案中发现非法学本科的法学研究生在学习中存在的盲点,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提升教学的效果。

二、《清代习惯法》研究及论证方法回顾

《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一书由梁治平著,并于1996年由中国政治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的《“法律文化研究中心”文丛》系列图书的组成部分,在《清代习惯法》的主题部分,作者共分十个部分对《清代习惯法》相关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在研究中,作者不仅对“法”和“习惯法”的概念进行了回顾,并且对“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习惯法”和“习惯”和关系、“习惯法”和“社会”的关系以及“国家法”和“习惯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在研究中,作者将习惯法的调查报告、清代与习惯法相关的官方档案以及清代的民间契约书作为研究的原始资料,以“习惯”与“习惯法”为研究的切入点,对“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以及相互作用过程进行了研究。梁治平对“社会与国家”问题的研究,不论是研究的方法还是论证的方法都体现出一个法学理论大家所具备的特质,对其研究方法和论证方法的回顾和学习,不论对于法学理论学习、研究还是对于法学论文的撰写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一)《清代习惯法》研究方法回顾

文献积累在法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甚至有学者提出“法学就是法律文献学”的观点,在研究中,需要积累大量与研究对象有关的研究文献和研究资料。梁治平在《清代习惯法》中对“社会与国家”问题进行研究和论证的过程中,无处不体现出文献在研究中的作用,而文献的积累和使用,也是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研究方法的重要体现。梁治平在《清代习惯法》中对文献的积累和使用主要体现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等三个方面。

在研究对象的文献积累和使用方面,梁治平在研究“清代习惯法”的过程中,不仅使用了前北京政府司法部1920前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民商事习惯调查的基础上印行的《民商事习惯调查报告录》,而且还使用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及其他档案馆的清代司法档案,并使用了大量的清代民间契约文书,这些数量庞大的资料都为梁治平研究清代习惯法提供了坚实的研究基础,而在《清代习惯法》中,作者也对这些资料进行了充分的使用。

在研究方法的文献积累和使用方面,在《清代习惯法》的导言中,梁治平就大量的使用了罗伯托·昂格尔、黄宗智、沟口雄三和岸本美绪等学者的研究方法,在《材料、概念与方法》一章,作者更是直接将E.A.霍贝尔概念及方法体系引进到对清代习惯法的研究中。梁治平对研究文献的应用充分的体现出其对这些研究方法相关的文献的掌握程度,也反映出研究方法的文献积累和使用在法学理论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在研究成果的文献积累和使用方面,在导言一章中,对罗伯托·昂格尔、黄宗智等学者的研究方法的引用的同时也是对其研究成果的使用,在《导言》一章中对梁启超和梁漱溟的研究成果的引用、在《民间法、习惯和习惯法》一章中对千叶正士的“法的三重结构”以及《再论习惯法》一章中对ArthurHendersonSmith、R.格尔巴特、胡先缙、MartinC.Yang等学者对“面子”的研究成果更是充分的体现出梁治平对既有研究成果的掌握程度,这些研究成果方面的文献积累对梁治平对清代习惯法的研究提供了充足的论证基础。

(二)《清代习惯法》论证方法回顾

在阅读《清代习惯法》的过程中,大量文献积累和使用不仅为结论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作者对各种论证方法的熟练使用也使得论证更为严谨。作者在《清代习惯法》中使用了大量的论证方法,本文并不一一进行赘述,仅就作者使用较多的演绎证明方法、归纳证明方法和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方法进行回顾和说明。

演绎证明方法的使用方面,以《习惯法与国家法》一章为例,作者通过对“小传统”和“大传统”这一一般性原理和原则作为论据,对作为小传统的习惯法和作为大传统的国家法进行比较论证,并继而对习惯法和国家法的相互影响、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冲突以及两者的联结人和联结点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说明。作者在其他章节中还有大量演绎证明方法的使用,这一方法的使用不仅使得论证更易于展开,而且为其结论的形成做了很好的准备,也使的整个论证过程更为合理和完整。

归纳证明方法的使用方面,主要体现在《再论习惯与习惯法》一章中,在该章中,作者在回顾E.Ehrlich、P.Bohannan、L.Pospisil、RoscoePound以及SybilleVanderSprenkel等人对“法”的定义的基础上对“法”的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除此之外,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回顾已有的研究成果过程中,也大量的使用了归纳证明的方法。使用归纳证明的方法,通过以已有研究成果为论证的基础,对一般性的原理或论题进行的论证,使得所论述的原理和论题更为客观合理。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方法的使用方面,主要体现在《习惯法起源举例》和《习惯法制度考略》两章(虽然其他章节中作者依然有使用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方法,但是以这两章的使用最为广泛),在习惯法的起源举例中,作者枚举了自然、社会变动、智虑者、祖先崇拜、迷信、感情、道德和流传等8种习惯法的起源,而在接下的“习惯法制度考略”中将习惯法的制度归纳为婚姻、析产与继承、永佃及一田两主、典与卖、找贴、会、中人等8个种类,作者通过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方法,有效的解决了在习惯法起源和习惯法制度论证中面临的困难,对习惯法的起源和习惯法的制度进行了论证。

三、法学研究和论文撰写过程中的常犯错误反思

在阅读《清代习惯法》的过程中,在被作者的研究方法和论证方法所折服的同时,也对一些广泛存在的法学研究和论文撰写过程中常犯的错误进行了反思,特别是对当年学术界在法学研究中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和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错误进行了反思。与梁治平作为法学大家在《清代习惯法》中所体现出的丰富的研究文献积累和严谨的论证所形成对比的是,在当前的法学研究和法学论文撰写过程中常犯的错误主要体现在研究对象资料积累不足、研究方法选择不当和研究结论缺乏坚实的基础等三个方面。

在研究对象资料积累不足方面,在研究的过程中,在选择好研究的对象后,需要收集大量与之相关的研究资料,对于法学研究而言,由于法学研究的特殊性,在研究的过程中,不论是使用理工科以及管理学科的调查和统计的方法进行法学实证研究还是进行相关的理论研究都需要积累大量与之相关的研究资料,只有在丰富的研究资料和文献积累的基础上才能保证研究结论的客观性和公允性,而这,却恰好是非法学本科的法学研究生的短板。

在研究方法的选择方面,研究方法的选择需要依据研究的对象而定,在确实研究的对象后,需要根据所需要达成的研究目标选择合理的研究方法。而对于非法律本科的法学研究生而言,由于缺乏系统的法学理论学习,在进行法学研究的过程中掌握的研究方法相对较少,在选择研究方法时也缺乏应有的灵活性。

研究结论缺乏基础,即论证的严谨性方面,其本身也是由于研究对象资料积累不足和研究方法选择缺乏灵活性的直接结果,在法学研究和法学论文撰写过程中容易出现简单罗列观点、论证不合理以及逻辑不合理的问题。

四、法学理论研究及论文撰写方法的建议

对于当前的法学研究和法学论文撰写过程中常犯的研究对象资料积累不足、研究方法选择不当和研究结论缺乏坚实的基础等问题,应当分别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克服。特别是对于当前的法学理论研究和论文的撰写,更是应当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克服,提升自身的法学理论研究能力和法学论文撰写水平。

首先,应当加强文献积累。加强文献积累,具体而言,包括加强研究对象相关的资料以及文献的积累、加强研究方法的文献积累和研究结论相关的文献积累,对于还未确定研究对象的法学研究生而言,主要是加强研究方法方面的文献积累。

其次,应当加强法学理论学习。对于法学而言,在研究的过程中,既可以从实证的角度进行研究,也可以从理论的高度进行研究,但是要想在法学研究中取得成果,只进行实证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在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分析现实问题的理论实质,因此,在加强法学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应当特别重视部门法学理论、法理学甚至哲学方面的理论学习。

最后,应当加强写作锻炼。在法学论文的撰写过程中,论文的好坏会直接受到作者写作水平的影响,而写作水平的提升,除了不断的进行写作之外,并没有其他的捷径可循。在加强写作锻炼的过程中,应当结合文献积累和法学理论学习,多动笔,唯有此,才能撰写出合格的法学学术论文。

结语

本文以非法学本科的法学研究生的视角,结合阅读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的体会对法学理论研究和法学论文撰写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在研究中对法学研究和论文撰写过程中常犯的研究资料积累不足、研究方法选择不当和研究结论缺乏基础等问题进行了反思,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加强文献积累、加强理论学习和加强写作锻炼的提升法学理论研究能力和法学论文撰写水平的建议措施。由于学习法学的时间较短,并囿于当前的写作水平以及研究时间的限制,文中未免存在不足之处,对于这些不足,期待读者和同行专家的批评指正,以便在以后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1996.

[2]邵六益.社科法学的知识反思——以研究方法为核心[J].法商研究,2015,02:111-119.

[3]陈瑞华.法学研究方法的若干反思[J].中外法学,2015,01:22-28.

[4]於兴中.法学研究中的科学方法[J].浙江社会科学,2014,09:140-144.

第8篇:文科学习方法范文

一是科普味儿的缺失。有的教师认为,科普类文章内容简单,学生一读就懂,因而忽略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引导学生围绕文本内容进行延伸阅读,缺少对学生科学品质和阅读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是语文味儿的缺失。有的教师认为,科普类课文在“语文味儿”方面存在不足,科普类课文不如叙事类课文更容易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太容易进行教学。有的教师在教学时索性让学生读一读课文或大概了解一下课文内容就匆匆结束教学。

这样一来就造成了极为负面的影响,一方面曲解了编者的意图,弱化了学生对科普知识的深入探究和阅读兴趣;另一方面误导了学生对此类课文的关注程度,使本该成为学生学习方法习得、学习习惯养成、科学知识熏陶的过程弱化了,最终导致此类课文的教学“科普味儿”不足,“语文味儿”缺失。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科普类课文的教学能很好地体现这些理念,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思维方式,把科普类课文作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素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知内容,乐于探究――收获科普味儿;品味语言,习得方法――收获语文味儿。那么,教学科普类课文应该如何进行文本解读,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呢?

一、文本解读凸显“科普味儿”和“语文味儿”

科普类课文内容涉及宇宙、克隆、纳米、航天等自然与科技领域,本身就散发着浓郁的科普味儿,对于这一点,学生在自主阅读时就可以感知得到。然而,在教学中,学生的阅读往往起于文本,止于文本,我们又该如何丰富此类文本的科普味儿?

笔者以为,解读科普类课文时,在内容方面,教师要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由已有的“浅知”过渡到“深知”。首先,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阅读兴趣点。学生对于新奇的事物总是很感兴趣,拿到科普类读物,他们喜欢反复地阅读。教师要善于抓住这样的契机,引导学生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入的阅读。如《神奇的克隆》一文,克隆的神奇魔力深深地吸引着学生,阅读此类课文很容易激发他们的猜想:人可以克隆吗?假如你被克隆了会怎么样?对于生活中出现的现象他们甚至有试一试的冲动。其次,教师要努力发现文本内容的空白点。科普类课文在介绍一类事物或一种现象时,多以概念、举例的形式呈现,这就为解读文本留出了空间,教师要善于发现这样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走进科普领域。比如,解读《人类的“老师”》一文,除了课文中介绍的一些现象,还可以向学生提问:在别的读物中还有哪些这样的现象?生活中我们还会发现哪些类似的现象?将学生的兴趣引向课外,延伸至生活,文本的科普味儿就凸显出来了。最后,教师还要善于依据课文题材的特征,挖掘其中隐含的科学品质。比如,教学《我是什么》一文,教师要能够解读出其中蕴含的科学精神:1.事物是变化的,固定不变的东西是不存在的,文中的谜底――水,能变成云、雨、冰雹等;2.事物的变化也是需要条件的,水的变化需要太阳、风等条件;3.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水有时很温和,有时很暴躁,既能“做好事”,也会“做坏事”。

必须明确的是,不能把语文课上成科学课。教师教学科普类课文要认真研读,反复琢磨,充分挖掘文本的语文因素,而不能只停留在读一读,知晓文本内容层面。教师必须带着思考在文本的言语世界中行走,去捕捉文本殊的词句和语言表达形式。仔细阅读文本我们会发现,在一定程度上,编者、作者已经做到了将科学知识大众化、平民化的“浅出”,同时也考虑到了课文的阅读对象是学生,突出了语言的趣味性。因此,在解读文本时,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挖掘语文味儿:

1.精妙的词句运用。虽然是科普类课文,但是作者依然注重词语的运用,讲究词语使用的精当、贴切。比如科学术语的运用,在《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的最后写道:“科学家推测,火星地表下面仍然可能有水,只要有适当的温度,就可能孕育出生命来。如果地表下真的有生命,它们是什么模样,是怎样生存的,这仍然是一个谜。”这种带有推测性质的问题,作者运用了“可能”“如果”等词语,体现了此类文体特有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再如,拟人手法的运用,文中“家常便饭”“集体大逃亡”等词语,准确、鲜明、形象地说明了火星上关于“水”的来源与消失的推测。

2.精彩的布局结构。文本的结构是作者叙述思路的表征,是作者独具匠心的体现,这同样需要读者认真去发现,并与作者形成认知上的共鸣。比如,《神奇的克隆》一文,作者在表述“克隆”这一科技问题时条理清晰,叙述了什么是克隆,哪些事物可以克隆,克隆有什么益处,并具体介绍了作者在文中所采用的多种说明方法:一是把深奥的语言往浅显处说,如“《西游记》里的孙大圣,紧急关头常常拔下一把毫毛,再吹一口气,毫毛立刻变成了一群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孙悟空。这当然是神话,不过用今天的科学名词来讲,孙悟空可以快速克隆自己”。二是把深奥的含义通过对比阐述,使之变得简明易懂。如“动物一般要通过雄性和雌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才能繁殖后代,人们把这种繁殖叫做有性繁殖。如果不经过两性结合而直接繁衍后代,就叫无性繁殖,也称克隆”。三是通过举例说明克隆的含义,如“例如,从一棵大柳树上剪下几根枝条土里,枝条就会长成一株株活泼可爱的小柳树;把马铃薯……凡此种种都是植物的克隆”。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挖掘与解读,科普类课文的趣味性、语文味儿就凸显出来了。

二、教学策略体现“用教材教”的思想

科普类课文在平时的教学中遭到“冷遇”,原因是教师们的教学依然停留在“教教材”上,并且认为科普类课文没有什么可教的,文本一读就懂,或者完全等同于其他文体的课文教学,忽略了文本的科学趣味和语文学习的本质。

“用教材教”体现了教师心中想到的是学生的收获和发展,科普类课文的教学也应采取“用教材教”的思想。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喜欢科普类课文,对文本内容感兴趣,学习时有意识地推敲语言的运用、句式的变化、文本的布局谋篇等特点,积极开展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探究活动。那么,如何体现“用教材教”的思想呢?笔者认为要重点突出以下两点:

1.专注于学习方法的习得。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方法的获得一般有两种途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对于教师而言,一种是教师的讲解传授,一种是引领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建构。不同的年级段侧重点不同,小学中高年级更侧重于自我的建构。科普类课文正好提供了学生学习方法实践的载体,就此类课文学习而言,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概括课文内容、品析词句、收集资料、模仿表达的方法。

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应结合每篇课文的特点进行有选择性的侧重练习。学生学习方法的习得,不能只靠机械呆板的训练,而应靠教师在有效教学的过程中,适当、适时的巧妙引领。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文本,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悦读”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比如,一位教师教学《航天飞机》一课时,巧妙地将课文中航天飞机与普通飞机的区别通过对话的形式进行教学,创新了教学方法,具体操作如下:

(1)自由读一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想一想,完成下面的对话。

普通飞机:我是普通飞机,我能飞两万米高。

航天飞机:我是________,我能______________

普通飞机:我是普通飞机,从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要飞四个多小时。

航天飞机:我是_______,我______________

普通飞机:我是普通飞机,我的本领可大了,我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

航天飞机:我是_______,我能______________

(2)老师化身为普通飞机介绍自己,学生化身为航天飞机介绍自己,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语言特点,尤其是数字的运用,体会两种飞机在比较本领时各自的语气、神情。

(3)当老师介绍完普通飞机的全部内容后,要求学生介绍航天飞机的全部内容,学生需要将已有的句段进行整合,同时注意人称的变化。

这位老师利用对话方式,通过比较两种飞机所拥有的本领,促进学生对航天飞机特点的认识,学会运用对比和列数字的方法说明航天飞机的特点,提升了学生读思结合的能力。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习得的是语言运用技巧,习得的是概括课文与整合课文内容的方法。

2.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好的学习方法一旦形成了习惯,学生自主学习就不再是一句空话。当我们找到了教学科普类课文的方法,并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方法习得与学习习惯养成时,我们就不会再埋怨此类课文的语文味儿、科普味儿不足了。教学科普类课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阅读兴趣、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比如,教学《神奇的克隆》一文,课前的预习可以让学生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课中结合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查找相关的资料、图片、视频,读一读、理一理、议一议。课后请学生围绕话题“克隆对于今天的生活是利还是弊”展开讨论,在这个环节,学生需要进一步查阅资料,为自己的观点搜寻信息,此时,文本的教学成为了学生学习的起点,教学呈现的将是“射线式”的开放式语文学习。学生从中习得的学习方法、养成的学习习惯在实践中通过思维、内化,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注科学品质,提升语文素养,科普类课文的教学需要得到这样的重视,需要肩负这样的责任,而我们的教学更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如文本解读时充分挖掘文本的科学趣味和言语趣味,教学策略要充分体现“用教材教”的思路转变。如此,科普类课文的教学才会成为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素养和科学素养不可或缺的好素材。

第9篇:文科学习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教学;文科生;数学教学;学案教学法;小组讨论法

引言:

学生在进入高中阶段,学校根据学生课业成绩的特点以及学生兴趣的选择,将学生分为文理科,使学生的发展角度进入初级专业化学科学习中。高中数学课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课程深度和知识面的广度进行了扩充,数学知识结构方面也更为专业化,知识重点如立体几何与函数问题上,就引申出很多小的知识点,并且这些小知识点能够独立成为一个知识体系。另一方面,高中数学的灵活性与应用性程度也更高,如三角函数公式的具体使用与习题中,会出现多种公式变形的情况,这就需要文科生在充分掌握公式的基本定义的前提下,对公式变形的过程和原理也了然于胸,才能充分应用变形公式进行运算。但文科生在数学思维的接受能力方面表现比较薄弱,尤其是很多学生之所以选择文科就是因为数学学习基础不扎实,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全面,就难以从高中数学学习中得到学科提升了。

而这类原因在很多文科生身上都是直接体现的,由于数学成绩差,就会对数学科目感到恐惧,不敢直接面对很多新的数学问题的学习,从而使成绩难以提高,而且数学知识基础零散,这更使文科生数学学习形成恶性循环。因此,高中文科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充分结合文科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接受能力等,对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结构进行梳理,从而剖析造成文科生数学课程学习困难的主要方面,对实际原因进行分析和解决。

一、高中文科生数学学习难点分析

(一)逻辑思维能力的欠缺

文科生之所以选择文科,是由于数学学习基础薄弱,对理工科运算和定理学习有恐惧感。这是由于学生在初中甚至小学数学学习中就缺乏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使考虑问题的方法缺乏逻辑关系。其实这并不是一种毛病,从心理学角度说,逻辑思维是建立在理性思维的基础上,所有人都有两种主要思维能力,即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认识,从哲学角度上解释,感性思维更倾向于对事物的外部环境以及基本表现形式进行关注,而理性思维是对事物的成因以及发展规律等进行探索,每一种思维方式都有自身的优势,文科生能够写出文采飞扬的文章,能够滔滔不绝,对问题高谈阔论,是建立在感性思维的基础上,这也就是为何优美的文章通常都需要作者“动之以情”。而具有文科天赋的学生,在理性思维方面表现比较欠缺,再加上后天学习对理性思维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够,使得文科学生在接受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很难做到“举一反三”的逻辑性推算。

(二)形象思维能力缺乏

文科生形象思维能力并不是弱势,但形象思维的分类包括很多,比较明显的分类就包含了空间思维与形象联想,可以说文科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比较欠缺,例如很多文科生在初中对于“三视图”这类知识的学习就已经感到困难,而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图形学习已经上升到了立体几何的范畴,但学生的空间联想能力不足,就很难想象出空间几何坐标系,关于向量法解立体几何根本无法入手,从而使高中文科生对于立体几何的证明、计算学习困难加大。

二、高中文科数学学案教学法

学案教学的主要表现方法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通过学案对课程内容进行学习,学案作为学生的基本学习工具,以学案的知识结构代替传统的教科书教学方法,学生课堂学习内容按照专门的学案进行学习,学生的课堂笔记也是在学案上进行完善。学案教学在各个阶段的课堂教学中已经使用过,一般都是以单学案教学方法进行,教师通过“教案”对课程知识结构进行优化处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而具体的学案教学模式不仅需要教师以具体的教案规划代替教科书进行知识结构的重新构拟,同时还需要学生的学习也从教科书转变为学案资料,这种方法是对现有知识结构进行优化,在文科班级教学过程中有比较重要的作用。

(一)学案教学法的意义

文科班数学教师针对当前课改背景下的新教科书知识结构,需要结合文科生的思维理解能力对教学大纲中的知识系统进行优化教学。由于文科生在学习数学课程时,思维逻辑性与逻辑衔接能力比较薄弱,虽然每一个系统知识点结构之间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教师需要从教学班级学生的已掌握知识结构方面进行分析,很多文科生数学学习基础薄弱,知识结构断面较多,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班级的实际情况整理学案,使学案真正符合班级学生接受能力。

(二)学案教学法的实施

学案教学法的实施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形成的,需要多方面教学任务共同结合来完成。

首先,教师需要对学案结构进行设计,设计出学案的主要学习脉络,在对每一个教学单元的问题引导进行设计;学生需要通过预习过程,对学案规划进行填充,学案填充的内容主要是对本单元课程学习的基本概念和公式进行学习,考虑到不同班级学生接受知识能力方面存在差异,学生对学案填充的深度教师应按照具体情况进行设计,以便学生在能力范围之内对新课程知识做好预习工作;

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案是教学的核心部分,课程知识脉络的讲解和树立需要以学案为基础,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通过以分组讨论或自主学习等形式,让学生对预习的学案计划进行交流,通过自己的思维模式对课程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最后,教师再对学生讨论的成果进行总结归纳,对学生预习学案中的存在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以引导的方式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

三、小组讨论法对文科学困生的应用

学案教学法的使用需要结合互动性教学模式的使用,而小组讨论法正是一种使用比较广泛的互动性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在各个学科中的互动性学习都具有很好的效果,高中文科生在数学学习中,很多学生对于数学课程表现出畏惧感,对自身能力不自信,逃避难题。教师需要从课程的组织形式方面进行准备,尽可能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在课堂学习中有所收获,这就需要在课堂内容涉及方面,尽可能使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到知识讨论中。小组讨论的形式能够改变整节课程都是教师作为单一知识传授个体的传统特征,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既能够提高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在同学之间交流能够放心大胆地进行探讨,抛开不自信和恐惧感,同时还能通过对小组交流学习进行引导,来增强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交换了思想,对知识要点有了更为深刻的记忆。教师在组织小组讨论式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以正确的形式引导学生对学案内容进行讨论。同时,教师需要对学生学案讨论中的缺陷问题进行针对性分析,对易错点和学生薄弱环节进行重点加强和巩固。

结语:

总之,文科生数学学习方法探究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在新课改大环境下更要求高中文科数学教师必须掌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帮助文科生解决数学课程难题,同时指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主动参与到探讨数学问题中去,才能真正掌握文科数学基础和技能,从而提高数学成绩。

参考文献:

[1].彭江渝.新课标下如何对高中文科生开展数学课程教学[J].大观周刊,2012(44):253-254.

[2].蒋丽艳.高中文科数学教学的体会[J].考试.高考数学版,2012(11):31-33.

[3].林巧丽.高中文科数学教学的点滴体会[J].新课程学习:中,2012(8):186-187.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