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理想信念教育范文

理想信念教育精选(九篇)

理想信念教育

第1篇:理想信念教育范文

关键词 理想信念 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体系设计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1.045

Strengthen the Ideal and Faith Education

――Some Thoughts on Overall Design of "Introduction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Curriculum System

ZHENG Jianghua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Hope College, Chengdu, Sichuan 610400)

Abstract "Introduction to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how to implement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is the key to improv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this course is also own requirements and soul, and how to avoid fragmentation in the implementation, and to act as an implement of course always a red line, first need to combine ideals and beliefs of education requirements, course requirements, course objectives, teaching content preparation to do an overall design, which requires the status of the ideals and beliefs of education, and there is a clear, clean understanding on the achievement ways.

Key words ideal and fa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 system desig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四门思想政治课程的主干课程,开设的目的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授,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判断现实问题的基本能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开放的体系,需要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联系当代社会时势,帮助学生从各种实践中充实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应该说课程要求是很高的,加上马克思主义原理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就讲授的内容来讲也是十分丰富,既要面面俱到,又要安排得当,需要抓住一个“一以贯之”的主线,才能破解一线教师如何组织和教授此课程的难题,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笔者认为以理想信念教育作为设计课程体系的红线,既能灵活调整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基础知识详略得当的安排教学内容,又能抓住课程的精髓,以达到“形散而神不散”的教学效果。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主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内容丰富,看似纷杂,但如果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主线加以梳理,却有明显的条理和层次性。

该课程包括三个依此递进的内容要求:首先,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理论武器,是无产阶级的理想信念,同时无产阶级的解放与人类自身的解放是一致。所以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是人类共同的崇高理想,理当也是中华民族追寻的崇高理想。其次,马克思主义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归宿,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与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是一致的。最后,马克思主义指出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仍然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我国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分析,指出市场经济的并不是万能的,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的经济体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社会主义作为更为先进的社会制度才能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发展。所以发展生产力与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一致的,这就进一步说明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

通过这三个层次的分析,我们发现坚持无产阶级,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是贯彻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发展规律及政治经济学的一条红线,课程内容虽然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却不难发现这些内容的安排和讲授都是以贯彻坚持马克思主义正确指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理想理念”展开,也就是说把握了这一点,也就把握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和灵魂。也为我们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从教材体系向课程体系转换找到了“支撑点”。更为一线教师紧密联系实际,开拓课程内容,打开了广阔的空间。

2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课程总体设计

在明确了课程体系教学目标后,即坚定共产主义理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现实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如何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机结合,完成合理课程设计,关键是抓住学生这个中心,即课程设计能够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科知识基础,灵活剪裁课程内容,积极调动学生使其充分参与到课程教授中来。换句话说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如何从“平面”的书本转化为课堂的“立体”,关键是将书面凝练的语言,转化为生动的现实内容,通过引导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切实关切,真正让教学内容入心、入脑,并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念的分析论证,不断端正和强化学生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具体来说,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调动学生“知、行、意”综合参与,落实到本课程即要求通过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知识,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三者各有侧重,同时又密不可分,其中所贯彻的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际的辩证关系,知行统一的认识方式,这也恰恰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事求是的精髓。在总结课程体系设计上应该有如下清晰的认识:

(1)在课程的讲授时应一开始就应引导学生关注“理想信念”这个主题,反思人生价值,关键在未来“理想”设计上下功夫,引导学生将马克思主义基本愿意这门课程作为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科学认识来加以把握,正确认识到这种科学认识并不是分类别类实用技能的传授,而是通过唯物辩证的哲学观思考才可获得的“为人”“为事”之道。具有整体性和长远性,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课程,需要长期的磨砺和修养,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必须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总体认识上,应强调马克思主义虽然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上,在深刻认识世界上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科学认识,但就其自身而言,同时也是在唯物科学认识之上的理想信念,不但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也是实现无产阶级自身解放和人类崇高理想的理论武器。

(2)在课程设计中,还应积极借鉴中国传统“知行合一”的优秀传统,将“行”作为“知”的一种延续,“行”的实践意义正是对理想的一种追求,对现实世界的改造。“行”随离不开现实的条件,但这不是对理想的放弃,反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升华,通过对“行”的坚持,理想活动才具有了成为现实的可能性。现实是理想的对立面,人在面对现实时需要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理想,所以人需要有“意”的进行实践,“意”不仅是现实对理想的修正,更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的坚持和丰富。所以在新的课程体系的设计中,课程的教学不仅要专注知识的灌输,而且应积极在调动学生“情”“意”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行”的渴望,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对课程理论的学习。

(3)我们应该对“理想信念”本身有更加深刻分析,才能扩展课程体系设计的思路。“理想”来源于现实,其本身就是我们认识现实的一种深刻方式。或句话说,不同的理想信念,不同的世界观使我们在面对现实的本身所认识的结论和对此的态度就可能是就是不同的。崇高的理想,尤其是人类的共同理想积,能使我们更加深刻和全面地认识现实,把握现实的本质,改造现实本身,本身就能使人呈现出在全面科学基础之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反之,消极的思想使人满足于低级的趣味,不对现实做深刻的分析,缺乏实践动力,满足一知半解,肤浅认识,对待现实态度消沉。换句话说,在对“理想”的把握上,我们应该注意“理想”本身就是现实的一部分,即是人的一种现实状态。一些标榜为“理想”的东西往往却是对现实的一种沉沦和对理想本身的一种放弃,是缺乏科学认识的一种错误认识,最常见的就是所谓升官发财的 “理想”。这也就要求我们在课程设计中更应关注“现实”,一方面着眼于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关切点和兴奋点并没有错,但同时如何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更为关键,崇高的理想是对现实的超越,是一种直面问题,敢于承担的勇气,从现实中实现升华才是展开理想教育的关键。马克思曾经说过,“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正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键不是要简单地解释和回避问题,而是要通过实践努力寻求问题的出路。

(4)理想信念教育课程设计内容的展开与对于现实问题的关注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从根本上讲社会才是更大的学校,实践才是最好的教材,课程的学习看似在课堂之上,当效果的取得却往往在课堂之外。引导学生“国事家事事事关心”,通过辩证分析来激发学生的理想信念,把握正确的实践方向,通过对现实问题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才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效果的关键。也就是说,课程设计的内容应该以现实的问题为焦点,以学生的关切和关注为出发点,展开课程教学,重在对现实问题的分析,指明科学理论和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以及作为改造现实的强大理论武器,引导学生认同马克思主义崇高理想,坚定学生自觉实践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同时,在内容的具体展开中,应注重对现实问题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力求辩证全面,这才能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贯彻其间,才能处理好理想和现实的复杂关系。

总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在内容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讲解,而关键是对马克思主义这一实现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崇高理想的认同,最终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中去。理想信念决定着人生的方向和意义,而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关键就是要为学生指明正确的方向,帮助人确立科学的价值理想,所以,“理想信念”教育必须“一以贯之”,坚持不懈,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育的核心内容。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第2篇:理想信念教育范文

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心得体会

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是贯穿于党的一切建设的中心环节,不仅是党的建设的灵魂,还决定着党的建设方向。新形势下,党的各级组织必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建设,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建设的战略任务,坚持不懈地抓好思想理论武装,从根本上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一、加强理论武装。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坚定理想信念,必须加强学习。思想理论上的坚定清醒是政治上坚定的前提。党的各级组织必须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不懈抓好理论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自觉抓好学习、增强党性修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必修课,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学习党章党规,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

二、加强党性教育。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党的各级组织必须注重加强党性教育,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强化党的理想信念宗旨、优良传统作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切实增强广大党员干部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党员干部必须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要以实际行动让党员和群众感受到理想信念的强大力量。

三、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党的思想教育的必要手段。党的各级组织要把意识形态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提升舆论引导能力。以先辈先进为镜,以反面典型为鉴,教育党员干部把好思想“总开关”,始终保持善于干事创业和勇于攻坚克难的“精气神”,敢于担当谋发展,心无旁骛干实事。

第3篇:理想信念教育范文

一理论灌输的意义

理想信念教育必然离不开理论教育,科学的理论是坚定大学生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基础。邓小平同志说:“老祖宗不能丢”,就是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本原理不能丢,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基本信念不能丢。一个科学的原理不能自发形成,一个正确的理想信念必须经过后天的教育和引导,依靠不断地宣传和灌输。所谓灌输,是从‘反复灌输’这个词来的,本义是‘用脚跟压印’。即“系统地运用一切可能的方法使受教育者铭记一套特定政治和经济观点,排除一切其他观点”。马克思主义原理作为代表人类先进思想理论结晶是不可能在群众中(特别是学生)的头脑中自发产生的。正如列宁在《怎么办?》一文中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有从外面灌输进去”。列宁所讲的从外部灌输,虽然产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它强调了革命理论指导革命实践的重要性,同今天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相比,历史条件有很大的不同,教育对象的思想特点也发生很大变化。但是,改革开放、现代化进程的实践证明,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仍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进入经济转型的时期,与国际接轨,积极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国际竞争,因此,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多样化趋势。这些思想观念引导不好,必然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动摇他们的理想和信念。因此,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迫切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不但没有过时,相反在新的形势下还应该加强。对大学生教育阵地来说,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它,非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就会占领它,资产阶级的思潮就会泛滥。作为高校学生,虽然在专业知识、思维能力诸方面,相对于同龄人来讲具有一定优势。但在学生的头脑中,同样不能自发地产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他们毕竟年纪较轻、涉世较浅,政治上不够成熟,免疫力、自控力较差,心理素质不够稳定,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其自持、自律、自择能力还很脆弱,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高,当社会客观实在作用于其头脑时,便会有不同的反映,真善美和假丑恶往往掺杂其间,鱼目混珠。对某些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是鄙夷、批判,还是羡慕、追求;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是坚持、信仰,还是抛弃、否定等等,都需要大学生们作出选择。可见在高校学生中必须坚持不断地向他们灌输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当前,要特别组织他们学好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他们的头脑,才能在任何复杂的情况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自己的政治敏锐性,提高自己的政治鉴别力,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把握住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实践证明,重视对高校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可以有效地对大学生的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变化和发展起主导作用,促进大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性的本质认识;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相反,如果轻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和教育,就会使资产阶级思想意识乘隙而入,导致资产阶级自由化和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因此,加强对高校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加强高校“两课”(马列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课程建设的需要;是保证高校培养目标和规格得以顺利实现的需要;也是高校马列主义理论教学工作者、党的思想宣传理论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

高校要切实抓好“两课”建设,充分发挥“两课”在大学生德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两课”作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渠道,要坚持“灌输”,对高校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的基本方法,不是照本宣科、无的放矢、脱离实际,应讲究方法、注重效果、拓展空间,最核心之处是使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入心、入脑。

二理论灌输的原则

1实现从统一灌输到分层灌输的转换,由硬性灌输向软性灌输的转变

分层灌输就是要使政治觉悟比较高的大学生,不断巩固自身完整的理想层次序列,使政治觉悟不高的大学生,逐步转变为理想层次序列完整的人。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精神需要状况采取不同内容、不同方式。例如,大学一年级学生较高年级来讲思想还不够成熟,情绪波动大,以情代教效果可能会更好;而高年级学生理性思维发展迅速,思想较成熟,因此,理性的阐述加之以感情的感染,教育效果会更好。价值澄清法、辨证法等方法适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大学生自己在比较和辨证中选择科学的理想信念,尊重其人格、尊重其选择,加以适当的引导,是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的较好的方法。

硬性灌输并非是指“填鸭式”的灌输,而是指直接灌输,即通过报告会、课堂讲授等方式向大学生传授教育信息。软灌输是与硬灌输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间接灌输,即通过一定的中介形式,将教育的信息传递给大学生,寓教育于载体之中。硬灌输教育的思想和意图一般明晰,内容比较集中,教育者的主动性比较强;软灌输教育的思想和意图一般融于形式多样的教育载体中,受教育者的主动性较强。因此,在进行灌输教育时要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不同的教育对象和不同的教育要求采取不同的灌输方式。

2坚持“三个统一”

第一,坚持革命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高校政治课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教学,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与党中央在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不允许以任何理由和任何形式散布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反对迷信、崇尚科学,使高校讲台牢牢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手中。这些要求看起来好象是空泛的大道理,但却是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进行正常教学的根本要求,离开了这个根本,就无法培养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坚持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是科学,它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因此,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的根本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是注意联系社会实际,二是要注意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后者是前者在学生中的折射,故在课堂上主要应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决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重大的深层次思想实际问题,如理想、信念、前途、世界观、人生观等等。

第三,坚持艺术性。灌输,并非“满堂灌”,并非“填鸭式”,切忌使用呆板的教条化的教学方法。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不是生搬硬套,不是死抄书本,必须讲究教学中的艺术性。要求教师讲课语言要准确、通俗、形象、生动,逻辑要严密,教态要自然,重点要突出,举例要得当。

三理论灌输的方法

根据教学实践,理论灌输的教学方法通常比较受学生欢迎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咨询式教学法。教师在系统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过程中,把“讲”落实到“解”上。启发学生倒出头脑中的疑问、问题,然后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咨询,解开学生疑惑。

第二,辨析式教学法。由教师针对学生实际提出一两个专门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辩论、分析,各抒己见,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一起归纳出重点,总结出结论。

第三,调研式教学法。由教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参观访问,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针对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写出调查报告,然后教师通过讲评、组织学生讨论得出正确答案。

第四,演讲式教学法。先由教师从学习内容中整理出数个主要题目,然后组织学生选择其中一个题目利用课余时间写出在3分钟左右的演讲稿,经教师审阅后挑选优秀者上台演讲,最后再由教师用演讲形式作总结。

第五,娱乐教学法。由教师按教学要求,整理出若干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编制成故事、诗歌、歌曲、游戏、谜语等娱乐活动的内容,让学生在“玩”中接受知识,受到教育。当然,教学方法不应有固定的模式,应因人而异,灵活多变。同时,在教学中要把革命性、科学性和艺术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政治课教学就有战斗力,说服力,就能取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赵祥麟,王承绪,编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3]潘树章.新时期大学生理想教育的几点思考[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10).

[4]左立竞.试论对高校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1).

第4篇:理想信念教育范文

论文摘要: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应按照以人为本、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坚持理论灌输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理想信念教育与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指高校教师根据社会所要求的理想观念、理想形式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所要求的理想体系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以政治教育为核心的教育体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部分。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原则

理想信念教育必须符合规律、切合实际,从而使之能更适应时展的要求和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因此,理想信念教育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是时展和中国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正式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因此,新形势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研究影响大学生思想形成的背景和因素等共性和个性的问题。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理想信念教育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同时又是一个实践问题。科学的理论是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基础。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当前,特别是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中去。

3、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

理想信念教育只有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紧扣时代主题,关注社会热点,强化形势政策教育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宣传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才能让学生自觉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引导大学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顺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保持创新的时代精神。

二、完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

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是根据人的认识进步和社会发展要求,以及理想信念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确定的。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的构建直接关系到理想信念目标的实现,影响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

1、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统领理想教育工作的全局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只有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才会保障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正确方向,才能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这是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这为高校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指明了方向。

3、提升大学生素质教育

第一,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所以,要重视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良好保证。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计划,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重点是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优良的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

第三,创新教育。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因此,把这种融合在其他素质之内、由所有素质共同作用的创新素质,将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适应能力,也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竞争力。

三、创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

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进行创新,对于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时代性、有效性、针对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法的创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坚持理论灌输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当代大学生思维更加成熟,主体意识、平等意识更加强烈,这就要求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灌输教育时,必须自始至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理解和尊重他们,使他们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在互动教育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2、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必须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行为实际。大学生处在思想成长阶段,他们的思想既受到社会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又受到个人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的影响。

3、坚持理想信念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胡锦涛同志强调:“理想信念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切实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引导他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比如,可以组织他们参观伟人故居、历史博物馆、革命展览馆,到革命圣地考察以及调查收集日军侵华史料等活动;可以开展志愿者活动和社区援助活动,比如照顾孤寡老人,用所学专业知识辅导下岗工人及子女学习,为农村或社区捐赠书籍、衣物,到农村宣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帮助社区办黑板报等活动。

4、坚持理想信念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大学生提高素质和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大力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理想信念教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要加强校园网建设,建设一批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网站,使校园网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新渠道、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阵地、全面服务大学生的新平台。校园文化建设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弘扬正气,培养学生健康的兴趣爱好,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让它成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渠道。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84.

第5篇:理想信念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载体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1-0091-02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理想信念的动摇是最根本的动摇,也是最危险的动摇。高职院校是技术类大学生培养的摇篮,而作为大学生则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发展的生力军,直接关系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兴衰成败。高职院校学生的理想信念的合理引导事关重大,因此其载体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职院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理想信念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潮水般涌入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学生的思想,某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也侵蚀着学生的心灵。此外,与综合性院校学生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们在理想信念方面普遍比较现实,缺乏远大的目标和抱负。对自身的定位缺乏深刻的思考,基于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的现实,许多高职学生自信心不足,心理压力大。在思想上还不是很成熟,容易受不良思想的侵蚀,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正确的思想引导,在一定条件下,就有可能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因此,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创新高职院校理想信念教育载体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切实加以高度重视。

二、高职院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载体类型

所谓理想信念教育载体,是指理想信念教育主体或客体在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所运用的,能承载、传导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并对理想信念教育主体或客体产生影响的一种形态或方式。理想信念教育载体主要有:理想信念教育网络载体、理想信念教育管理载体、理想信念教育活动载体、理想信念教育文化载体等。

1.网络载体。互联网作为先进的信息传播手段,具有自由交换、内容极大丰富和形态多样、全球传播等特点,促使越来越多的人转向从网络上获取信息。大学生作为一个最能接受新事物的群体,其理想信念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互联网的影响。互联网上的各种思潮对人们的理想信念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各类势力越来越重视以网络为工具,向大众传递其主张,从而影响其思想信念。作为高职院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体,掌握好网络载体去因势利导的教育好学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网络载体就应运而生,而且其必然成为了理想信念教育的最重要载体之一。

2.活动载体。活动可以成为载体。活动作为人的本质属性,其涉及的范围较广,自然承载着丰富的教育信息,提供着众多的沟通渠道接口。活动载体即是以活动为载体的意思,是指教育者为达到其传递的理想信念教育的目的,有意识的开展各类活动,寓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与活动之中,使得受教育中在活动中受到教育,提升自己的理想信念觉悟。活动本身就也是一种社会实践形式,以活动为载体开展教育,是教育主体将理想信念教育所要求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信仰等教育理论知识直接付诸实践的过程,同时这一过程和结果也通过广大高职学生直接参与实践得到了检验。

3.管理载体。“管理是一定的人或组织依据所拥有的权力,通过实施既定措施,对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管理载体即“以管理为载体”的意思,是指将理想信念内容寓于管理活动之中,通过管理行为达到提升高职院校学生信念与理想境界、规范学生行为、调动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积极性的目的。管理载体是新时期理想信念教育者明确认识并广泛运用的基本载体之一。将管理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载体,是由管理自身的特征、管理与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在联系以及理想信念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所决定的。

4.文化载体。文化载体是指在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将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寓于文化建设过程之中,通过国家文化、社会文化、校园文化等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实现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升的目标。将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寓于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之中,也会使理想信念教育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更容易被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文化载体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作为校园的关键组成部分,校园文化遍及校园存在的各个时光和各个领域,借助多样的校园文化载体有利于针对不同理想观念的学生进行全面的理想信念教育。文化载体具有极强的渗透性。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而这种巨大的作用和影响是潜移默化、毫无察觉的,这是文化本质特征的体现,也是文化载体“润物细无声”作用的体现。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往往就蕴涵于丰富的文化本身,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这些内容默默地影响和改造着当代优秀大学生的理想追求以及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文化载体还具有全面性的特点。一方面,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文化载体通过各类文化产品在各个文化领域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另一方面,文化载体对人类思想认识的影响是全面而丰富的,文化载体建设也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学生能够逐渐形成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理想追求和价值观念。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建设载体对于高职院校理想信念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5.职业教育载体。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式各类的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引导方面对于学生的理想追求有影响作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连年扩招,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程度也在逐年的攀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越来越多的的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高职类大学生就业困难更是深刻引发高职类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高度重视。在此基础上,就业指导也就转换为学生的理想信念指导的一部分。有较多高职院校学生一进到学校就在耳濡目染的接受职业教育的引导,接受工作安排以及未来工作目标的确定,认定未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即是人生追求,从而放弃曾经存在大脑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生信仰、理想信念。

三、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载体的问题

高职类院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开展,绝大部分都是应用于以上五种教育载体。这五类载体各有其独立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又表现出较大的相容性。在理想信念教育载体的实际运用中,各类高职类院校根据自身的特点,都有所侧重,一般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运用模式,并且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各高职类院校在载体运用过程中也有各式各类的问题产生。

1.网络载体是把双刃剑。作为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者,网络载体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但是这种教育载体更是一把双刃剑。特别是当前社会转型期内,对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主流价值理想培养有着干扰作用。网络载体不仅给广大大学生获取信息带来便捷,同时作为一种有效的潜移默化的理想信念教育形式,对包括高职院校学生在内的大学生的理想构建、价值尺度、道德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网络教育载体一方面为理想信念教育活动提供一系列发展机遇,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时空大为扩展,从以前的时间与空间的同步性教育方式,转变为三维空间教育模式。教育工作者可以大量利用QQ、MSN、微博、微信等一系列平台开展教育。更为重要的是要注意网络载体同时也可能是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原因之一。由于大学生接受新生事物能力是最强的,他们对于各种新鲜工具有较强的使用能力,但是在使用新鲜工具时难以摒弃网络载体在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的不良内容。包括(1)信息杂乱,良荞不齐。由于网络载体传播信息的开放性、随意性和一定程度的匿名性,各类不良信息很可能是会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理想信念的确定,甚至一些学生会接受国外垃圾信息的干扰,而放弃本身已经确立的人生价值和理想追求。(2)低级消极的文化思想渗透。网络时代不同的价值观念汇聚交织,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更是利用其先进的网络载体宣扬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严重干扰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信念和理想。(3)违公德的信息泛滥。各式各类以网络载体存在的大量、影音文件以及色情游戏在通过网络进行传播,这将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特别是思想尚未成熟、识别能力弱、正在极力接受新鲜事物的广大高职类院校学生更容易受到误导。(4)网络载体的虚拟性正改变着大学生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增强了大学生感性上的隔膜。很多大学生生活在虚拟世界中思想波动性大、政治意识、阶级意识、甚至国家、民族意识淡化,这都给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带来一系列新的挑战。

2.活动载体弱化民族意识以及理想信念教育。近年来,随着大众媒体的极力关注各类选秀类的节目,特别是以湖南卫视等国内一流媒体机构极力的渲染,社会群体关注各类选秀活动愈演愈烈。这一活动形式也已经进入高校,特别是有着自我崇拜意识特别强烈的高职类院校学生则更加青睐。普通高职类院校的各类人生信念教育活动被学生自行组织的选秀节目取代;例如:校园十大歌手大赛、校园十大风云人物、校园综合形象大赛、校园舞艺大赛、校园化妆舞会等等。专业讲座以及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正在被学生为博得出名出彩所取代;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人生信仰和理想追求,正在逐渐的被为有一个好爸爸、有一个好归宿取代;特别是高职类院校,这种请将更加明显,各种校园活动载体在教育工作中缺乏好的引导,正在被金钱化和现实化。

3.管理载体功能正在被减弱。管理载体是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最为古老的一种教育载体。这种教育载体在工作中可以帮助教师直接面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但是随着当前各类教育载体的兴起,管理载体的功能正在逐步的减弱。高职类学生更愿意进入虚拟的网络,而不愿意进入教室和课堂;更愿意接受各类活动现场展示自己的某方面的才华,而不愿意听高校两课教师讲述革命先辈的辛苦和流血换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教育载体功能急需改变方式方法,实现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意义。

4.文化载体缺乏深厚底蕴而显得力不从心。理想信念教育载体研究中,文化载体的教育功能最为强大。国内外著名高校无一不在文化教育上进行大力宣传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国内著名高校,文化载体在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准确的人生信念和理想追求有其丰厚的校园文化底蕴在支撑,广大有着深厚底蕴高校的学生能自觉的接受校园文化而排斥外来的文化侵蚀。作为广大的高职类院校来讲,一般都是新兴的校园,都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需要工作技术人员而兴建的,大多建校时间都不是很久远,校园文化相对较弱,再加上校园高职类院校学生本来就相对缺乏文化知识,因此,校园中的理想信念教育的文化载体显得力不从心,无法从根本上去改变学生的对于人生理想信念信奉的金钱观与现实观。

理想信念教育是人们追求、向往的目标,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国家、民族或政党及个人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政治教育的核心和灵魂,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反映出一些问题。虽然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他们振奋高昂的计生面貌也是令人感到振奋的,但同时也要看到,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部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缺失现象也是日益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大学校园里也是日益突出,不能不引起高度关注,也是必须着力抓紧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因此寻找到一种好的载体引导理想信念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吴晓敏.新形势下加强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考[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11(4).

第6篇:理想信念教育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理想信念教育 社会化 教育氛围 主旋律

21世纪国家的发展需要素质全面的综合性人才,大学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场所,如何做好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是每一所高校所应该重视和研究的课题。

一、要做好理想信念教育,必须首先认识到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开展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是增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素质的核心任务之一。作为培养祖国建设人才摇篮的高校,必须把理想信念教育建设作为首要任务来抓。

当代大学生是拥有现代科学知识的高素质人才群体,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正处于理想信念教育成型期,思维活跃,自尊意识突出,具有强烈的成才愿望,在复杂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很容易为外界感染和侵蚀,受到市场经济的种种负面影响的冲击。大力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用科学发展观统一学生的思想认识,已是当务之急。

近年来,个别大学生生活缺乏明确的目标,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甚至走上了极端道路。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只因打牌不合锤杀了自己的四名同学;上海某名牌高校学生运用高科技手段窃取国家资金数千万元。出现上述问题与学校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密不可分。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环境,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主动帮助学生树牢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理想信念教育要以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为研究依据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新的社会环境使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新的特点,只有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这些新特点,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才能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摆脱空洞的说教方式,增强说服力和吸引力,把大学生的思想统一到社会主义主旋律上来。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更加追求物质利益分配中的公平;(2)要求面对现实;(3)普遍具有程度不同的逆反心理;(4)习惯于独立地进行比较和判断;(5)渴望及时、多样的思想交流。

不能否认,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在新时期得到了加强和改进,逐渐走向科学化、实效化。但由于对新时期急剧变革的现实及其特点缺少深入的研究,也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当前,加强和改进思想教育工作,最紧要的就是研究和适应新变化,探索新方法。

三、明确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内容

新时期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内容和任务就是通过引导和组织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思想上为国家建设、民族复兴培养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世界观是一个人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它包括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一个人的世界观是否正确,将直接影响他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人生观被认为是对人生的意义和目的的根本观点,是人生的坐标。价值观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它包括对人的生存和生活意义即人生观的看法,它是属于个性倾向性的范畴。价值观的含义很广,包括从人生的基本价值取向到个人对具体事物的态度。

每个人都期盼着自己有一个美好的人生,成为事业的成功者,当代大学生们也不例外,但这仅凭一个努力成才的美好愿望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起科学、乐观、正确的世界观,明确自己的人生责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只有积极推动祖国向现代化强国发展的世界观才是科学的。当代大学生要将个人事业的成功与祖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结合起来,将个人的人生实践与为人民服务结合起来,这样人生目的才具有完整性、高尚性和永恒性。

四、如何做好理想信念教育工作

1.根据大学生思想的新变化和新特点,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原则方法的更新势在必行

要坚持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平等的原则。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需要相互间的尊重;教育者要切忌居高临下的指挥和训导姿态,要尊重学生思想中的合理成分。

要坚持由浅入深的渐进原则。因为学生思想意识形成的过程,往往是从浅层次的心理感受层面,提升到理性层面的过程。思想教育也应该从浅层面的心理感受入手,逐步达到深层思想方面的问题。

要坚持真诚坚定的原则。教育者只有对自己教育的理想信念教育坚信不移,才能产生真诚的力量,使学生年受到震撼和感染。否则是不会取得积极效果的。

要坚持灵活性原则。教育者应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和问题,灵活机动地采用各种方法,解决各种思想教育过程中的问题。

要坚持惩戒管教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说,惩戒也是一种必要的教育,而在惩戒的同时把刚、柔两个方面的力量结合起来,方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2.要重视教育工作者及教育机构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的作用

教师是教育者,是学生才能的挖掘者,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在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方面,教师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师必须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现想信念教育要求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在这方面首先要做到。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与学生的交流即教育的过程中,感染学生,取得积极的效果。

教师要进行自我教育。教师必须明确地认识到:教师只有先受教育,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教育别人;教师只有诚心诚意地自我教育,才能诚心诚意地去教育学生。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教育,首先要了解学生内心的理想信念教育,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至于以偏概全、以点盖面。

3.理想信念教育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营造社会氛围上下功夫

当前社会信息时代早已到来,网络对思想活跃的大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大学生普遍喜欢从网络上捕捉自己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网络上年轻群体的思想脉搏从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趋向。大学生对网络的如此依赖,也给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园地。因此,除了通过传统手段开展教育之外,一定要高度重视网络利用,大力加强校园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有针对性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

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是一个需要长期深入研究的课题,需要教育界各位同仁的共同探讨,也需要这个社会各阶层的关心。希望通过不断地探讨和努力,能够切实把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纳入到社会主义主旋律之中,发挥它应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光明日报.

[2]珀金.论教师的作用.

[3]瞿葆奎,著.王英杰,译.教育学文集•教师.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7篇:理想信念教育范文

关键词:理想信念 教学 认识 思考

大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他们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学到什么的知识,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十”报告深刻总结了过去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所取得的成就,也深刻分析了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其中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当前我国社会中存在“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问题,这些问题深刻反映出当前我国社会领域思想建设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挑战,也为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和要求。

1 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状况

2010年教育部第19次滚动调查显示,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持续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也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价值选择、社会意识、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流、相互交融、相互交锋,以致部分大学生在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文化样式和多元文化时无所适从、无所归依。同时西方一些消极不良思想也在侵蚀大学生心灵,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对大学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反映到校园里,就是部分大学生出现了:政治信仰迷惘、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漠、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

2 “理想信念”教育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指出:“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深刻指出“理想信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提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把“有理想”摆在突出地位,从“基础”课程设置来看,“理想信念”教育也突出地摆在第一章。“基础”课程总共设置了八章内容,“理想信念”作为核心贯穿了八章所有内容。第一章,是“理想信念”的基本的理论,第二章是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理想信念教育的主线。第三章是关于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反映,是大学生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态度的具体体现。理想内在地就包含了人生的价值目标。第四章是道德部分。道德理想是人们调整社会关系、发展个人品格、提高精神境界等活动的动力。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实践精神,而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具有鲜明的理想性,换句话说,道德本身就是人类的精神理想。第五章、第六章是关于人类社会生活的三大领域,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婚姻家庭生活的道德和法律要求。为了维持这三大领域的和谐有序,人类在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产生了相应的一些道德准则,并且制定了相应的法律的规范,而这些道德实践的法律规范无一不体现出人类对于自身、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第七章和八章是关于法律的部分,法律作为规范和调节人类行为的准则,反映的是人类保持最低道德底线的一种认识,也是人类理性思考人类自身生活状态的一种理想。因此,从以上教学内容分析可以清晰看出,“理想信念”教育是“基础”课程教学的核心,也是贯穿整个“基础”课程一根红线。

3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几点思考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突出“理想信念”在教学的地位,关键在于做到提高“三个认识”。

3.1 深刻认识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当今时代,各种思想相互激荡,价值取向多样化,一些人思想上出现了注重个人主义、忽视集体主义,注重实惠、忽视理想,注重索取、忽视奉献,注重享受、忽视奋斗的倾向。一些人滋生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甚至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西化”、“分化”也动摇了一些人的理想信念。这些言论和现象反映到校园里,就是部分大学生缺乏远大理想与抱负,产生理想信念上虚无主义、功利主义。现阶段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既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也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要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3.2 深刻认识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大关系

理想是人们在现实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人类对自身现状的永不满足,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就产生了理想。信念是认识、情感和意志的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理论主张或思想见解及理想坚信无疑,并要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理想信念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人有无理想信念,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决定了人生是高尚充实,还是庸俗空虚。追求远大理想、坚定科学信念,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就事业、创造生活、开拓未来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和左右人们精神的活动,关系到大学生做什么人,走什么路,为什么而学,关系到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

3.3 深刻认识和确立崇高的理想,必须坚定“二个信念”

崇高的理想信念提升人生境界、引领人的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大学生理想信念追求有两个层次:一是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的远大理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信念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代大学生应该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只有牢固树立起崇高的理想和坚定信念,才能获得强大而持久的前进动力,才能始终保持正确的人生航向,才能在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广阔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的人生价值。

4 增强“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性的路径选择

要增强“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性和针对性,当前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集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之大成,把我们党倡导的基本理论、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系统整合在一起,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理想信念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容,全面贯彻党的十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不懈地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教育群众,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4.2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强化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科学理想信念的心理情感认同

理想信念作为对现实生活的特殊意识,它来源于现实,突出表现为对生活幸福、家庭美满、工作进步的不断追求的精神状态和向上、向善、向美的志向。“理想信念”教育要在鼓励和发挥大学生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个人价值实现的同时,把个人追求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中。只有树立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的思想,把教育人与关心人,塑造人与服务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作用,主动研究大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及时解答学生疑惑和困惑,有效化解学生的各种矛盾,教育才有针对性。教师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以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感染和影响学生,学生应信任和敬重教师,形成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的师生关系,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理想信念的心理情感认同。

4.3 把“理想信念”教育渗透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夯实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基础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把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深入开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理想信念教育使大学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使全体大学生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追求远大理想、坚定科学信念,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就事业、创造生活、开拓未来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能仅停留在知识层面,而是要触及深层的精神层面,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感悟人生的真谛和理想的光芒。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要把美好的理想、爱国的精神、高尚的品质传递给学生。

4.4 理论联系实际,大力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大学生不仅能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的理解,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服务人民的责任意识,还能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社会实践既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又能促使他们的身心素质、文化素质等的提高,在做人做事的体验中把思想道德内化为健康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目前可操作的实践形式包括:社会调查、义务劳动、参观走访、支教服务、公益活动、创业实践等,教师可以通过组建实践小组,激发学生热情,保障学生全员参与实践教育。

参考文献:

第8篇:理想信念教育范文

【关键词】理想信念;大学生;教育

一、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实行理想信念教育有利于实现大学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自我价值的追逐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唯有以理想信念为航标,才能激励自我不断前进。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得到社会的认可本身就是人们归属和爱的需要。大学生肩负着深刻的历史使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只有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才能自愿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在社会主义遭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仍然坚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悲观失望,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提高。

(二)高校实行理想信念教育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高校教育的实效性

很多学生完成高考梦想进入大学后,突然失去了目标和方向,当理想照进现实,变得茫然不知所措,他们对学习的内容缺乏认同感,不知学为何用,大学普遍存在填鸭式的教学困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高,创造性难以激发。理想作为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有强大的目标激励作用,有了理想的指引,才会促使大学生为完善自我、振兴中华而认真学习、快乐生活,激发他们关注国计民生,增强自身本领,培养兴趣爱好,努力协调工作和生活的关系,提升生命品质。

(三)高校实行理想信念教育也是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复杂的国际形势的必然要求

经济全球化带来世界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一些发达国家利用其强势地位,不遗余力地进行文化扩张和文化渗透,在全世界倾销其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他们以年轻一代为重点影响对象,利用网络等科技手段从思想上侵蚀年轻人。缺乏经验和辨别力的年轻人在众多价值选择中容易迷失自我,因此,需要发挥理想信念教育的作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心,增强其鉴别力,使学生在多元价值选择中不致迷失方向。

二、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上过于强调发挥社会价值,忽视学生自身需要的满足

现行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过于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价值,认为谈个人利益就是利己主义,对学生的要求脱离实际。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高层次需要建立在低层次需要满足的基础上,只有衣食住行等个人安全需要得以满足,才会产生自我实现等高级需要。因此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物质利益,在进行社会价值教育的同时,注重学生个体价值,尊重学生个人诉求,沁入爱心,服务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其实际困难和思想困惑,在完善自我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在为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价值。

(二)教育内容多停留在理论灌输上,学生缺少相应的情感体验

要实现理想信念由“信”到“爱”的转变,就要求教育不仅要进头脑,还要进心灵,现代大学生追求个性,向往自由,单纯的理论灌输会引起学生的抵触。而目前的唯理智教育重理性知识的传播,轻情感体验的积累,不能满足人的各种不同的情感需要,难以激发、调节人的情绪机制。理想信念教育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其对主流价值的情感认同。这种体验和认同的形成根本上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带给个体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改善和满足;需要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直观感受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魅力,如:通过参加敬老助老活动,体会助人之乐,将发扬爱心内化为自身需要,增加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认同。

(三)教育方式过于单一化,缺少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模式

不同家庭、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和成长经历,在接受理想信念教育中思想认识是有所差异的。所以,教育方式不能简单划一,要对不同群体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在理想信念养成过程中,每个学生面临的问题不同,应该将理想信念教育与学生自身特点、实际困难相结合,将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目前理想信念教育形式单一,层次性不强,阶段性目标混同,这严重影响了理想信念的教育效果。

三、增强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举措

(一)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体系、方法和途径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理想信念的形成与个体心理发展过程和人生经历密切相关,是统一于人生实践过程的。对大学生而言,他们接触的主要是个人生存发展层面的一些问题,这种人生实践水平的局限,决定了其对社会价值理念层面的问题缺乏理性的思考和把握。所以,要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信仰生成的内在规律,把解决理想信念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实践中,首先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基础内容加以重视,其次,要从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关心、关怀入手,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寓教育于服务中,在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针对学生内心深处存在的问题,找准症结,真正把道理讲清楚,把是非搞明白,促使外在的道德约束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自主需求。

(二)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理想信念教育的良好环境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软环境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理想信念教育的良好氛围,优化教育环境。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建设校园文化,坚持正确的导向是前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保证。组织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健康高雅的文化活动,如开展讲座、参观、调查和阅读活动,举办有关人生、理想、奉献的讨论会、演讲会,寓教于乐。同时,要努力办好校报、校刊、校广播站、宣传橱窗等,使之成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渠道,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感染和熏陶。

(三)从学生需求入手,引导其实现个人理想到社会理想的转变

理想信念必须具备一定的现实基础和可实现性才更赋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增强人们的信心。马克思曾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是同他们的利益相关”,邓小平同志也说过:"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

如果理想信念教育离开了学生自身利益这一客观基础,就会变成一种空洞的说教。应该把理想信念教育的立足点建立在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之上,为其谋利益的宗旨上。要积极引导青年认识到他们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与国家的发展密切相关,实现个人理想到社会理想的转变,引导其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我。

参考文献:

[1] 黄蓉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是核心[J].高校理论战线,2004,(12).

第9篇:理想信念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职;理想信念教育;方法

理想和信念是人生目的的体现,是人生发展的内在动力。当代大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他们的理想信念如何,政治思想观念如何,直接关系着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兴衰成败,关系着中华民族未来的前途。当前,我国已进入“黄金发展期”,同时也进入了“矛盾凸显期”。我们应当清楚地看到,大学生受到各种思想文化思潮的影响,某些腐朽思想的生活方式在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特别是西方敌对势力加大了对大学生的思想渗透,有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淡化。这些问题如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影响到社会和谐。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势在必行,应积极探索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方法。

一、高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

(一)高职院校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重视不够

当前,相当一些高职院校的领导和老师对于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高职教育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文化修养教育,只要学生掌握了专业教育所必须的职业技能,能顺利就业就行了。致使理想信念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处境。

(二)高职院校理想信念教育和大学生思想实际脱节

当代高职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社会地位、生活环境、学习条件、实践活动、思想价值观和心理素质方面呈现出新的特点。首先,在思想观念上,当代高职大学生呈现出诸多矛盾性特征。他们渴望祖国富强,憧憬自由、幸福,向往和平、发展,积极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却又害怕社会竞争,逃避自身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对学习知识、掌握生存发展技能有抵触厌倦情绪。反应在价值观上则表现为人生理想趋向现实,价值标准注重实效,人生幸福追求实在,择业观念偏重实惠。其次,在心理素质上,当代高职大学生,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参与意识,从众心理和逆反心理并存,情感世界多元化,富于多面性。当前高职院校理想信念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对这些新情况反应把握不足,教育方法陈旧,针对性不强,因而实效性不够。

(三)高职院校理想信念教育方式单一

当前,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的理想信念教育仍然是教师一言堂,不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内容陈旧,与现实结合不紧密。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不愿意听。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

(一)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打好理想信念教育的基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进行这一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工作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切实改革教学内容。要坚持和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紧密结合国际局势和时展要求,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坚持不懈地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当代大学生。要将教学重点放在社会急剧变革进程中学生所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和深层次问题上,教会学生运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典理论来分析、解释种种现实问题,既不丢“老祖宗”,又能不断推陈出新。②逐步完善课程体系。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目标的要求和学生思想实际,逐步形成以学生成长成才需要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主体,适应学科体系及课程结构科学性要求的课程体系。其中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③不断拓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倡导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等教学方式。针对不同类型、不同阶段大学生的特点以及不同的课程,可采取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专题讲座、专题演讲、辩论,教学实践等方法,这样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理解能力和反应能力,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思维方法的掌握和思维能力。

(二)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服务奉献意识。理想信念教育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检验。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深入认识社会、了解国情,极大地增强爱国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了实践能力,在社会认同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了自身价值,真正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结合。一是进行社会参观考察。二是考察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学习新时期共产党人辛勤工作的精神。大学生只有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与政治,经济、文化活动,才能深入到社会中,了解国情,不断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

(三)以先进形象为典型,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感染力。用先进形象影响大学生行为,要着力引导大学生将理想信念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理想信念教育固然是一个理论认识问题,但归根到底是一个实践问题。一种正确的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并继续丰富和发展。科学的理想如果只是空谈一阵便束之高阁,并不付诸实践,那么,无论多么崇高和美好都是没有任何意义。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理想信念教育的良好氛围。改善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也是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渠道。校园文化内在的教育导向、潜移默化的功能,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传递文化知识、陶冶高尚情操、活跃课余生活、疏导消极情绪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大学校园里,政治思想工作者和全体教师都要全面地育人,承担起对他们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大责任。

三、结束语

人总是需要理想和信念的,特别是充满活力、朝气蓬勃的大学生,理想主义并非是徒具浪漫和完美色彩的空想,它是一种激励,激励着大学生面对未来,坚定信念,把自己的现实目标与国家的发展和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使生活具有明确的方向,事业具有坚实的基础,使人生绚烂多姿。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要热情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深刻认识国情,始终与党和人民同甘共苦,切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坚定不移地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