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林业循环经济的主要优点范文

林业循环经济的主要优点精选(九篇)

林业循环经济的主要优点

第1篇:林业循环经济的主要优点范文

关键词:林业产业 循环经济 指标体系

循环经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循环经济着眼于经济、资源环境及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追求这三个系统之间的协调统一, 以期达到一种理想的优化组合状态。 以高素质劳动力、低污染的环境质量以及可持续的资源利用等来保障长期持续的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狭义循环经济则强调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主要指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 3R原则) , 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 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减量化原则属于系统输入端原则, 指从整个生产生活系统的源头减少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 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就可以达到既定的生产和消费目的, 进而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再利用原则属于系统过程端原则, 主要指通过提高产品的使用强度和利用效率等方式获得一次性生产过程的效益最大化。再循环原则属于系统的输出端原则, 指物品在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 回收利用, 加入到新的生产循环中, 以减少系统的资源投入强度和废物的排放。林业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 又是地球上功能最完善的资源库、基因库、能源库和碳贮存库, 对地球的生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和保证, 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对这个命题进行系统化, 考虑林业产业的生态效应、社会效益、林业经济的区域利益, 并考虑各子系统内部和子系统之间资源链、价值链的平衡和协调, 对于优化林业产业,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生态系统, 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这方面的研究是循环经济在林业应用的主要内涵。资源的循环利用程度受其产品链条长度的影响。林业产业的产品链是一个包含多个层次的复杂长链。林业产业的产生、加工以及使用过程涉及全部三种产业, 对林业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不仅要根据“3R”原则, 科学地制定林业发展规划, 规范林业生产, 建立生态林业工业, 推行清洁生产和环境管理, 而且要针对林业产业所属的各产业体系、生态环境系统及产品链上各产业之间的循环, 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做出科学的评价, 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指标的规划。

1、设置林业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作用有:

1.1 有助于直观明了地评价林业生产全部或局部的经济效益, 为林业优化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防止主观臆断, 避免盲目性和片面性。

1.2 有助于系统地认识各种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以便抓重点,推动全局, 促进林业生产的发展。

1.3 有助于正确无误地计算、对比、评价各种技术措施和功能效益的大小, 扩大评价的视野和分析深度。

2、建立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原则

2.1 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统一的原则

指标的选择要以循环经济的理论为依据, 准确把握循环经济的实质。要正确认识循环经济, 必须了解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循环经济在我国提出的背景。我国的林业资源已难以支撑传统的森工产业的发展, 循环经济在林业区域的实施, 必须遵循林业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和森林生态保护的要求, 并且要以逐步地解决林区的经济问题及社会问题为目标, 构建出社会主义新林区的发展模式。

2.2 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统一的原则

指标体系的设置必须全面地描述各个方面发展水平, 避免指标的重叠; 同时, 应根据整个系统的结构情况将结构分出层次, 指标体系也具有层次性, 使指标体系的结构明确清晰, 便于利用; 把林业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中, 建立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林业生态系统具有能量转换功能、物质转换功能、信息转换功能和价值转换功能, 在这种转换之中形成的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和价值流, 从循环的角度, 在系统和层次面上设定指标。

2.3 完备性和代表性相统一的原则

发展循环经济涉及到社会各个层面, 生态的各个层面。指标体系必须充分考虑到整个社会系统的各个子层面: 生态层面、产业层面、循环经济的立法层面、科技服务体系、市场机制在推动循环经济方面的作用、林业可持续经营的认证体系等。同时, 还要考虑到各层面指标设定的统一与谐调。

2.4 动态性与稳定性相统一的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一定时期内应保持相对稳定, 只有这样, 指标评价结果才可以在横向(空间维)和纵向(时间维)上进行比较; 但是整个系统又是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中的, 人们对循环经济系统发展变化的特征与规律的认识不断完善, 评价指标体系也将得到不断的修正和发展, 评价标准也将随之进行调整。

3、指标体系的权重与计算方法

发展林业产业循环经济是一个动态的、综合的过程, 所以对林业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也是一个多指标综合评价的过程。通过给各个不同指标分别加权并求和的方法实现这一过程。

本研究中采用专家打分法和人工神经网络相结合的双层计算方法, 确定四大体系在林业产业循环经济评价中的重要程度时采用专家打分法得到其权值, 确定各具体指标在四大体系中的重要程度时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法。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通过学习样本自动确定各指标权值的过程就是确定输入数据和输出数据之间复杂联系的过程, 如果学习样本准确的, 那么确定的权值也具有很高的准确性, 林业产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中涉及的指标很多, 人工方法主观确定权值随机性很大, 不能准确反映每个指标在体系中的地位, 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但采用人工神经网络很难确定四大体系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权值, 首先是准确的样本, 林业产业循环经济对于现有的统计体系还是个崭新的概念, 没有准确的样本可以提供; 其次是不同时期对地域林业产业循环经济强调的方面不同, 四大体系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地位也应该是变化的, 对于这样的变化, 人工神经网络是很难体现的, 本文采用专家打分法确定各子体系的权值, 很好的弥补了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的缺陷。专家打分法和人工神经网络相结合, 使两种方法取长补短, 可以很好地实现本文制定的林业产业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的特点, 实现对林业产业循环经济的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第2篇:林业循环经济的主要优点范文

关键词:林业;循环经济;防治污染

森林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林业经济更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我国林业经济主要是依靠消耗森林资源来促进经济增长的粗放型经济,致使林业经济面临着巨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在当前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下,需要对森林的资源和环境进行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并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近些年,循环经济广泛受到人们的关注,其目的是利用生态型资源作为发展经济的主要手段,将这一观念应用到林业的经济发展上,以资源的低消耗、环境的低污染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从而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林业循环经济可以实现林业由生产至消费的过程中循环利用森林资源,使资源和环境受到最小的危害,以发展友好型林业来实现资源的持续利用,从而实现林业经济向生态化方向发展。

一、我国发展林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

党的十报告首次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全局性地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的论点。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全面建设生态文明更成为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行各业快速发展,但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增长方式粗放、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问题日益突出,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旱涝灾害、大气污染、生活垃圾等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经济发展过程中更消耗大量资源,尤其是森林资源的消耗,人们乱砍滥伐,过度地开发和利用森林资源,不但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同时加剧了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如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摆在我们面前紧迫的时代课题。1.发展林业循环经济是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近百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森林资源无节制地开发和利用,自然灾害逐步加剧,地震、洪涝、泥石流、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面临着严重威胁。面对地质灾害、全球变暖等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发展林业循环经济已成为必然选择,循环型林业更注重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最大限度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使用,提高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以促进经济发展。2.发展林业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及保障我国经济安全的重大战略措施。目前我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资源的大量需求和增长在短时期内很难改变,我国未来对资源的需求量将会更加迫切,因此,发展林业循环经济对我国资源战略的实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3.林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是加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深度挖掘森林资源的潜力,开展生态旅游、苗木繁育、野生动物观赏等,在实现森林资源永续利用的同时,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不仅减少对森林资源的消耗,还提高对其的利用,更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二、我国发展林业循环经济的现存问题

1.森林资源的浪费、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现今我国对林业的管理较为落后,导致林业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低下,林业职工缺乏保护生态环境的概念,致使林业在生产过程中造成对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影响生态环境。林业的资源浪费主要体现在乱采滥伐、滥用水资源等,从而导致生态资源破坏、生产过程中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林业的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生态环境破坏主要表现在由于乱砍滥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森林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人们无节制地开发和利用,导致了森林资源的短缺,严重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平衡。秉承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只有发展林业循环经济,才能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本文阐述了发展林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分析了当前我国林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相应对策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关键词:林业;循环经济;防治污染中图分类号:F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2-0104-02伐、滥用水资源等造成的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旱涝灾害等,还影响到人口素质,如雾霾加剧、土壤重金属超标等环境污染,人口素质受到影响,必将影响到经济发展。2.木材资源短缺,木材种类结构比例不协调。林业的发展速度与森林的恢复改造能力持平才能保证林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而加快林业的发展速度,就会使森林植被遭到破坏。目前我国林区的经济还跟不上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木材资源的短缺限制了林业的发展速度。在森林资源的消耗结构中,可供利用的资源大多商品价值较低,而珍贵木材、珍贵药材、珍贵花卉等非常稀缺,木材种类结构比例不合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林业企业的发展。3.缺乏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节约能源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但仍不够完善和健全。由于林木具有生长周期慢、投入资金大、回报周期长等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也阻碍了林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另外,我国目前的经济管理和行政管理还未能对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形成有效制约,导致很多地区片面追求生产总值的增长,以损毁生态环境为代价获得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越来越多,对环境的破坏越来越大,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面对这样的严峻形势,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加快体制机制改革。4.林业的科技发展水平比较落后。从我国林业发展水平上看,我国目前阶段的林业经济中大部分仍处于生产加工层面,产品主要为初级加工产品,在林业生产作业的方式上比较滞后,总体表现为林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高、产品的科技水平较低、机械设备落后、一些先进技术和方法没有得到有效的普及,因此导致森林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生产效率降低,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三、我国发展林业循环经济的对策

1.建立完善的产业政策。据统计,林业企业所缴税额占其销售总额的40%左右,沉重的税收压力常常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甚至破产,严重影响林业的经济发展,大力发展林业循环经济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环境变化。因此,政府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保证足够的资金投入,从而改善林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使林业的交通、通信等硬件设施得以完善,实现经济的增长。其次,政府应适当下调税费并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来吸引社会流动资金等发展林业市场,从而使林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坚实的资金基础。再次,建议政府实行利益机制差别对待的政策,以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度或对环境的贡献度来适当调节补助的资金和扶持的力度,制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扶持政策。2.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并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政府不仅要加大对林业企业的投资,还应引入市场经济竞争机制,优胜劣汰,优秀企业的强大更有利于发展产业化道路,从而为林业循环经济奠定坚实的基础,使林业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其次,要进一步推进林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实现“山有主、主有责、责有权、权有利”,同时建立完善的森林资源评估体系,使森林资源如商品一样依照价格能够反映其全部社会价值。同时探究税收及价格等的新政策,加快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并鼓励利用森林资源,大力发展林业循环经济。3.健全科技服务体系,转变传统的林业经营方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依靠科学技术,才能更好地发展林业循环经济。首先,要依靠科学技术提高设备的先进性,改善生产技术,对林产品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从而提高产品的生产率和合格率。其次,要培养专业的技术人员对生产的各环节进行严格把关,依靠科学技术对资源进行充分、合理的利用,避免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再次,有效地转变传统林业的经营方式,壮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挥林区其他资源优势,发展环保产业,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促进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4.建立并完善森林可持续经营认证体系。我国各地区对林业实施的限额采伐、凭证采伐、凭证运输等管理制度,尽管对森林资源的管理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这些制度的执行需要大量管理人员,也存在很多漏洞,不能实现对林业的全面管理。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可持续经营体系,不仅要控制企业对林木的采伐,还要控制和提高植被的修复率,避免森林资源的浪费。对于经营条件合格的企业颁发可持续经营认证,既有利于林业的经营管理,还能禁止私人的乱砍滥伐现象。只有建立并完善森林可持续经营认证体系,才能造就一个宽松、自律的森林经营环境。5.注重开发林业旅游资源,加快发展林业循环经济。发展林业循环经济,要积极推进绿色产业开发,大力开发林业旅游资源。首先,要加强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做好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等的保护工程,不断加强森林资源总量,还要严格限制林木的采伐,杜绝乱砍滥伐,杜绝森林火灾,杜绝病虫害,以确保森林资源健康繁育。其次,做强林业旅游产业,积极打造森林公园、森林人家、生态农家休闲旅游等,加快发展林业循环经济,实现资源增长、林业增效、居民增收的目标。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发展林业循环经济不仅是林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人们逐渐认识到森林资源的重要性,也更注重保护森林资源。在这样的趋势下,我们要大力发展林业循环经济,改变传统林业经济的发展模式,只有森林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才能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作者:曲姗姗 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参考文献:

[1]罗玉梅.低碳经济时代转变林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解析[J].经济视野,2014(3).

[2]张晓梅,张珑晶.黑龙江省林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12(6).

第3篇:林业循环经济的主要优点范文

传统的林业体系主要目的是木材利用,而忽视森林的环境、生态功能,破坏了生态系统,导致坏境逐渐恶化。而循环林业的出现,则为林业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循环林业是通过循环森林资源,将林业服务业、工业、种植业有效的联结,以促进森林资源的循环利用。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林业从业经验,对循环林业的内涵、特征、原则和形式进行简单的分析。现总结如下:

1.循环林业的内涵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启发下,林业系统可遵循、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规律,以实现重建林业生态经济。通过循环森林资源,将林业服务业、工业、种植业有效的联结,以促进森林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本文由收集整理森林资源的利用率。所以,循环林业是通过结合生态林业和循环经济,优化林业的事业与产业,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循环林业的内涵即循环利用森林资源,主要重心在循环,在林业生产、经济体系中,对各个环节的森林资源进行不间断的循环利用。可表现为四种形式:(1)资源产品废弃之后,可继续使用原先资源。例如回收的废纸可作为造纸原料继续使用;(2)被废弃的资源,被开发出新功能之后,可作为资源继续使用,例如枝落叶可作为肥料;(3)可将尚未耗尽的废弃物,实现资源成分的重新利用,例如废弃木屑可作为板材、燃料等;(4)针对共生要素资源,可利用一种资源要素之后,对其他尚未被利用的要素进行继续使用。综上所述,循环林业就是森林资源、林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主要包含:合理开发、科学培育森林资源;对临床原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成环境产品,并进行现场回用;最终的林业产品在消费、流通的过程中,实现理性消费;在进行生产加工时,对资源进行回用。

2.循环林业的特征

与农业、工业相比,林业主要的特点是它的产业体系,相对较为完整,与国民经济多个门类都有联系,属于产品种类多、产业链条长、涵盖范围广,是一个复合产业群体。

2.1生态系统与林业经济系统的双重循环

生态系统与林业经济系统主要在林业经济循环系统的内部存在,两者之间相互制约、影响和交织,这属于林业经济循环同其他产业经济的主要区别。站在大林业系统的角度说,因存在森林资源,促使催化三大产业门类,加之森林资源具有流动性,更加紧密了林业三大产业的联系。林业的第一产业是森林培育,第二产业是采伐业,这两大产业提供了非常充足的非木质、木质资源。第三产业是森林旅游业,森林为森林旅游业提供了充足的景观资源,第二、三产业为人类提供了各种废弃资源,对这些废弃资源进行加工、回收、利用,可排入到自然环境中,例如水、土气、土壤。森林对废弃资源进行分解、吸收,以释放氧气,给人类、林业系统继续使用,以实现生态系统和林业系统的双重循环。

2.2最少废弃、最优投入和生产

生态系统与林业经济系统主要在林业经济循环系统的内部存在,两者之间相互制约、影响和交织,这属于林业经济循环同其他产业经济的主要区别。站在输出、输入的角度说,新型循环林业发展模式,以最少废弃、最有投入和生产为主要经济特征,体现高效率、低污染、低消耗和低投入。

循环经济主要是实现物质的闭环流动,促使能量、物质的闭环和梯级使用,但这种循环利用属于相对性,绝对的开放。站在林业的角度,森林资源的闭环利用,主要是林业系统内部同外部系统之间的交换相对关系上。

3.循环林业的原则

3.1减量化

减量化属于一种控制源头的方法,在林业系统中,减量化主要是系统两端的物质存在减量化,林业生态环境在林业经济系统中减少了物质的投入量,林业经济系统向林业生态系统中减少了废物的输出量。另外,将量化还包括节流和开流的并重、相对和绝对的并重原则。

3.2循环利用

主要是在加工、采伐、种植、消费中体现循环利用的原则,对废弃物、木质林产品、森林资源等进行循环利用。将废弃物、木质林产品进行解析,然后进行多次利用。对非木质资源产品进行解析,进行循环利用。因此,循环利用主要包含木质资源产品和非木质林产品的循环利用。

3.3无害化

无害化原则主要表在四个方面:其一,在进行林木培育时,尽量使用野生植物农药、生物农药、生态肥,以取代农业和化肥,使其在树体、土壤中的残留量减少,确保生态系统安全;其二,在进行生态采伐时,选择强度适中的方式,尽量避免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干扰或最小化;其三,在进行加工、设计时,尽量选择无害、无毒材料,避免污染环境;其四,对临床生产末端进行无害化处理,减少废气物排放量。

4.循环林业的形式

4.1实现林业三产业间的自循环

在林业的三个产业的自循环开始,林业森林培育业主要包括采运、培育的循环,林业采伐业主要是林产企业、林产工业间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森林旅游业则是实现规划、开发的旅游资源循环利用。

4.2林业循环发展模式

林业的循环发展模式,主要由不同类型的副产品、废弃物、原材料的流动,而构成多条产业链。林业森林培育业中的副产品、废弃物可作为采伐业的原料,旅游业中工业、企业所产生的废弃物、副产品可在林业森林培育中回收加工后再行利用。

5.结语

第4篇:林业循环经济的主要优点范文

一、泉林集团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之路

泉林集团生态产业链以浆纸生产为中心,以各种作物秸秆、水综合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绿色生态有机肥制造、纸浆模塑绿色环保餐饮用具制造,粘接剂制造为框架,通过盘活资源、优化产能、提升研发、扩张产业等步骤,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内部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废弃物得到综合利用,环境污染达到零排放标准,做到了生产经营与生态环境和谐一致。其中,制浆造纸产生黑液提取木质素制肥料、黑液酸析滤液制造水玻璃――这一链条形成生化处理链;制浆产生的中段水再进行水处理部分水浇灌集团农业观光园部分水回收再利用――这一链条形成节水制浆造纸链。泉林集团循环经济生态产业模式,经过长期的坚持和升级改造,它已经逾越了环保障碍,步入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其主要经验有以下几点:

1.革新环保观念,坚持环保先行,抢占发展循环经济的先机。泉林集团发展循环经济,主要得益于环保观念的革新,超前选择了一条环保先行的发展思路。造纸企业创建生态纸业、发展循环经济所面临的三大制约瓶颈就是水资源、纤维原料、环境保护。在这三个因素中,环保决定生存,纤维原料决定发展优势,水资源决定发展前途。由于历史条件和客观原因,我国制浆造纸企业长期重生产、轻环保,导致制浆造纸行业成为一个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行业。为了摆脱这一错误观念的影响,抢占发展先机,泉林集团深刻认识到治理工业污染,实现清洁生产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必须先从环保入手,树立“污染是放错地方的资源”的观点。从1991年以来,累计投入10亿多元进行环保技术研发和环保工程建设,已建起中水深度处理工程、白水回收系统、黑液处理等污水处理工程,彻底解决了制浆造纸业的环保问题。同时,又成功突破了制约造纸行业发展的三大瓶颈,变三大制约因素为三大技术优势,使“统一制浆、分散造纸、集中治污”的发展策略得以全面实施,有效地解决了水资源和环境保护的问题。

2.坚持自主技术创新,打造发展循环经济的科技优势。技术创新是保持行业和企业持续发展进步的动力和源泉。泉林集团深谙科技创新之道,现已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与科研机构相结合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通过开发高强度、高效率、低污染的制浆生产技术,发展低定量、高质量、低消耗、高效率的造纸生产技术。这不仅全面优化提高了泉林的技术结构,还为打造成本优势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体系。从2001年开始,泉林集团革新传统麦草制浆工艺,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非木纤维的“置换蒸煮”新工艺,在关键指标例如纤维强度、白度等方面均可与桉木浆和速生杨木浆相媲美,而制浆成本却比桉木浆和速生杨木浆大幅降低。该技术被中国造纸学会、山东造纸学会和天津科技大学的专家学者联合进行了鉴定,一致认为该项技术新颖独特、技术工艺居国际领先水平。2007年,泉林集团研究开发出麦草浆无次氯酸盐漂白新工艺,并实现了无氯漂白,实现纸浆白度90%以上。

3.打破传统线型经济运行模式,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循环型经济。泉林集团通过科学地调整原材料结构,循环梯级利用废物,强化资源的回收利用,发展非木纤维浆纸一体化,打造出了一条完整封闭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即制浆产生的木质素生产绿色肥料,环保处理过的水用于观光农业园灌溉和回用生产,绿色肥料用做观光农业基肥,植物秸秆用于制浆造纸。同时,改变了造纸行业的四个传统观念,即造纸行业不是一个污染行业,而是一个生态行业;环保治理不仅仅是碱回收,通过酸析木质素技术和热电联产碱回收发展循环经济;林浆纸一体化不是惟一的道路,用麦草、稻草、芦苇、芦竹、棉杆等非木纤维也能生产高档纸;发展万吨浆、万吨纸项目投资并不需要上亿元的巨额资金。

4.建设生态工业园,夯实循环经济的产业基础。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建立生态工业园。目前,泉林集团已经初步形成了生态工业园。它包括浆、纸工业基地,植物秸秆回收仓储基地,水综合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基地,绿色生态有机肥基地,绿色软包装制造基地等几大经济实体。其产业链是以浆纸生产为核心,以县域植物秸秆回收仓储、水综合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绿色生态有机肥制造、粘接剂制造为框架,通过盘活资源、优化产能、提升研发、扩张产业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使内部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水平。目前,泉林集团已经形成优质商品浆制造基地、高档文化纸和生活用纸制造基地、食品医疗包装盒制造基地、绿色有机肥料制造基地、制浆造纸环保设备自主设计基地及相关产业的工业园区,为循环经济的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泉林集团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启示

1.要真正树立节能环保的理念和长远发展观念。泉林集团的实践证明,节能减排是企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必然选择。因为,从短期看,开展节能减排工作投入大、见效慢,会减少企业一定时期内的利润。但如果把目光放得长远些,环保节能成本的提高,有利于产品档次和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企业是节能减排的主体,不仅要为社会创造利税,还要承担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的执行,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凡是不能履行节能减排社会责任的企业,必将蒙受巨大经济损失,甚至被淘汰出市场;节能减排不仅可以带来经济效益,还可以带来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因此,企业管理者都必须更新观念,正确认识和处理节能减排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树立“环境是借贷而不是继承”的理念和长远发展观念,变“要我节能减排”为“我要节能减排”,切不可将节能减排当成包袱。应当看成是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手段。

2.要建立一支技术人才队伍,加强技术创新工作。泉林集团的实践证明,最大的节约还要依靠科技创新。只有坚持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才能为节能减排形成强大的技术支撑,节能减排才能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节能减排必须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的科技实力。针对节能减排的重点环节,应从技术改造、工艺流程再造、产品设计、清洁能源应用等源头抓起,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力度;以技术创新为主线,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积极推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建设,弥补企业自身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实施以“引才、育才、惜才、留才”的人才工程,为技术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政府的支持也必不可少,应出台扶持技术创新的政策,为企业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环境。

3.要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搞好结构调整工作。泉林集团的实践证明,落后的生产能力是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源头。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优化结构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是解决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结构性矛盾的关键。因此,政府应加大对产能落后行业的调整力度。一是对新上项目必须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即有利于带动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有利于节能环保;二是加大产业转移力度,引导企业向高附加值和新应用领域转移,为节能减排的实施提供厚实的资源支撑;三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污染的新兴产业;四是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五是加强节能技术改造,依靠技术进步促进节能减排。

第5篇:林业循环经济的主要优点范文

对于传统的造纸行业来说,污染排量大,高耗能是其主要特点,这个行业一直被列为高污染的行业,其在制造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浓度非常高。造纸行业一直是我国节能减排项目,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相关规定,全国开展造纸行业专项整治的工作部署,逐渐拉开了我国制浆造纸行业环境污染专项整治工作的序幕。各个省市要严格根据国家造纸行业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对污染物的排放量进行调整,要求相关制浆造纸行业对其排放的污水进行深度达标治理。

一、造纸行业产业发展的模式及其特点分析

(一)以蔗渣为主要原料的产业发展模式

以蔗渣为主要原料进行纸浆的生产一般是在制糖工业中延伸出来的一个产业,在各个省市一般都有分布。这种产业发展模式的优势和其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蔗渣这个本身的原料来说,是从属于甘蔗制造糖分的副产品,在过去,一般在生产糖分的时候,出来的这种蔗渣副产品都是作为燃料烧掉的。在具有糖分生产优势的地区,原料的来源比较丰富,生产价格相对比较低廉,制糖与造纸结合能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根据相关部门统计,我们可以看出,据估计,每吨一半水分的蔗渣,发热量约为4.4×1o 的十次方j,而每吨原煤的发热量为8.8×10的十次方j,即只需1t原煤就可顶出2t蔗渣本文由收集整理,2007年前,企业制造一吨的蔗渣一般的利润点基本是在一千块钱左右。就最近几年,虽然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利润已大幅下滑,但是总的来看,还是十分可观的。其次,蔗渣原料可以运用最常规的碱法或硫酸盐法制造化学浆,易煮易漂,纸浆性能良好,而且蒸煮与漂白的化学品用量也比木材少得多。再次,蔗渣的含硅量与木材的相比,要比木材的高出很多,但是与草浆原料相比,又低出许多。

(二)以竹材为主要原料的产业发展模式

以竹材为主要原料的产业发展模式的主要的产业优势以及相关特点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首先,这种模式一般集中在竹材的来源比较丰富的地区,通常情况下,竹材的生长期不长,一次栽种的竹子能够连续几年使用,基本是3年就可能间伐,每年每亩的产量一般是一到二吨,如果进行了选中优育,年产量甚至可达到三到四吨。制造一顿纸一般需要花费四吨左右的新鲜竹子,这是竹材相比其他材质所具有的明显的优势。再次,最适宜做造纸材料的是针叶木,其纤维含量高,细长,还相对比较结实,就竹材的纤维含量来说,也是与针叶木是相近的。从竹材中提炼出来的原料基本接近从针叶木提炼出来的原料,这是除去木材造纸之外的一个重要的造纸材料,比较适合制造一些高档的制品。再次,竹浆可以单独与木浆以及蔗浆等进行合理的配比,这样才能生产出质量优良,价格不高的文化用品和包装用纸。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造纸工艺也在不断的进步,连续的蒸煮技术在逐渐的成熟,无污染漂白的技术也在发展,这样能有效的解决造纸中的纤维度不高的技术难题。

(三)以木材为主要原料的产业发展模式

就目前的市场状况来说,国际上一些高档纸质的制造来源主要是一些木浆类的造纸,在世界中使用的纸板产量,有百分之九十五左右的都是利用木材纤维进行造纸。由于我国传统造纸行业技术的落后,加上造纸原料配比的不合理,造成了我国纸质需求与供应之间的矛盾在不断的加大,这是近段时间一来,国际造纸产业对我国造纸产业冲击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木浆造纸是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造纸行业主要的扶持对象。这种模式的发展优势极其主要的特点表现在:首先,随着植树造林意识的不断增强,群众已经普遍能接受种树来致富的理念,这样就能增加木材的铺盖面积,为木浆造纸提供了原料上的保证。其次,随着造纸资源供应的短缺,环保压力也在一步步的增强,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实现了生产企业连续化、产业化和工业化的大生产,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显著,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中国纸业”循环经济奠定了基础。初此之外,还有一种以废纸回收为主要原料的产业发展模式。

二、造纸行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循环经济的现状分析

造纸行业的主要特点就决定了这个行业更应该发展循环经济。主要的原因在于:造纸行业的原料,不管是木材纤维还是非木材纤维都是属于可再生资源,在经过废纸回收之后能够实现再利用,在经过处理之后可以替代一些原声的前卫原料,再次使用到造纸中去。制浆造纸的时候高耗电,用汽量也是比较大,这比较适用于一些热电联产、自己供应原原料,通过化学反应达到燃料的综合利用。在制浆制作过程中,可以采用比较先进的工艺,从而达到生产用水等方面的循环,这样能不断的降低清水的用量。

(二)我国造纸行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1、我国造纸行业扩张速度过快,造成产能过剩

造纸企业在使用蔗渣原料方面,其扩张的速度过快,已经成为一个事实。根据调查显示,以我国南方某个城市为例,从2006年的产能不到十四万吨,到2010年的每年三十六万吨,这样的状况就造成了蔗渣的原料相对比较紧张,价格也在一步步的上涨,一部分企业都处于原料供应不足的状态。这样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不利于造纸行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2、分散的小企业监管比较困难

我国在造纸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小型造纸企业较多,形成了小造纸群产业。这样就造成了其他监管方面的困难。在国家的大力打压下,虽然已经减少了一部分企业的投产,迫使他们整改和关闭,基本达到了国家产业发展的要求。但是,这样小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是处于小而且零散的状态。造纸工作人员的素质也有待提高,一些企业主的环保观念有待增强,环保设施运用不到位,经常性的发生故障。在一些县区里,监管机构的人数有限,但是需要监管的企业却非常多,这就造成了监管不到位的现象。人员少对小而散的小造纸群企业难以监管到位,环保部门虽然加大了对违法排污行为的处罚,个别企业仍保有“逃得掉就逃,逃不掉就受罚”的侥幸心里。

3、造纸行业对生态环境的负面效应

国家对造纸行业的产业政策是选择木材作为基本原料,这样就带来了一系列环保问题。森林资源是有限的,造纸行业全靠收购周边的木材来保证原料的供应。这些原料都是砍伐一些林地,如果这些林地在相应的时间内不能得到恢复,就可能造成周边的森林覆盖率下降,造成水土流失现象,这些生态问题要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

三、我国造纸行业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一)实施林纸浆一体化循环发展

世界上发达国家的造纸经验就是走林纸浆一体化循环发展的道路,这也是我国的产业政策所鼓励发展的项目所走之路。所谓林纸浆一体化循环发展,就是在市场机制的促使下,把以前的林、浆、纸这三个环节进行整合,造纸的企业除了担负着造纸的任务,还要担负着造林的责任,让这些企业自己去解决林业问题,形成新型产业格局,这个格局主要是用纸养林,用林促纸,这样才能保证造纸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循环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造纸行业与造林行业的关联性比较强,需要他们之间相互依存,彼此促进。长时间以来,造纸行业与造林行业分别属于不同的部门管理,产业间没有很好的有机结合,造纸行业的发展受到造林行业的制约,造林业也不能实现持续的发展,木材的供应量受到限制,难以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要以造纸企业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企业,把资本和利益作为发展的纽带,把原来分离的环节进行整合。让造纸产业负担造林的任务,从而自己解决原料问题。不断发展生态造纸产业,把造纸浆产业与林业之间进行有机的结合,形成三位一体的循环发展模式。国家相关部门要进行政策上的扶持,鼓励相关人员进行林业基地建设。实施新型林业发展之路,保证生态建设,发挥林业的多种功能,提升林业品种的供给能力,最大化的满足经济发展对于林业产品的需求。

(二)进行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如前文所述,小型造纸产业主要是建立在传统粗放经营的基础上,技术水平不高,企业的设备也比较陈旧,一些废旧的造纸企业屡次治理无效,还在运转。其中一些企业存在偷污水和污泥的现象,其中他们的现在检测仪器没有与环保部门之间联网,处于散漫的状态。所以,要解决这些小型造纸企业存在的问题,需要抓住其深层次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进行预防,不断的推经清洁生产,进行相关科学技术的创新,加快结构产业调整的速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制定战略目标的时候要一直要求过快增长的态势,制定可行的措施,保证造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造纸企业的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齐头并进

从一个行业的内部来看,这个企业的制度创新与其管理方面的创新都非常重要。从某些方面来说,这些创新与技术创新是一样重要的。很多造纸企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化管理也就这几年的时间。虽然一些国有企业存在的时间比较长,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也就这几年的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把我国的各个行业的企业都加入到国际市场的大海中,这样对企业的挑战。对于传统造纸产业来说,对于企业制度和管理,的确要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和我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要和我国的基本国情相结合。

(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行业

第6篇:林业循环经济的主要优点范文

关键词 生态循环农业;意义;对策;贵州黔西

中图分类号 S1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3-0368-02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领域的实践和体现,为加快黔西县经济发展步伐,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对黔西县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条件进行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1 充分认识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重要意义

1.1 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黔西县属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区,人口众多,地块破碎,山高坡陡,沟壑纵横,自然灾害严重,生态环境脆弱。长期以来,通过采取退耕还林、小流域综合治理、坡改梯等生态修复措施,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但由于农业资源过度开采,粗放式、高消耗性的发展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危机问题,保持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是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1]。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有利于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农业区域性布局,从根本上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有利于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使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 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现阶段,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要求农产品和食品要优质化、多样化,而且要求农产品和食品更要生态、安全。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有利于培育特色支柱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提高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率,发展节约型农业;有利于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农业标准化生产,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对于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2]。

2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2.1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遵循循环经济发展理念,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照 “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总体要求,围绕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坚持“减量化、再利用、可循环”的原则,以资源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为基础,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能和节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为目标,以生态文明家园建设为抓手,大力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加速传统农业向资源集约、循环利用的现代农业转变,构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村生活环境整治和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有机结合的现代循环农业体系,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农民主体、广泛参与的生态循环农业运行机制,实现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2.2 基本原则

坚持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坚持科学规划与因地制宜相结合;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与农民主体相结合;坚持创新机制与效率优先相结合;坚持产业培育与经济建设相结合;坚持保护生态与社会进步相结合。

3 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主要内容

3.1 重点推广“五种”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一是重点推广种养加循环农业发展模式。通过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及消费服务业的相互连接、相互作用,建立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主要发展模式:经济林下种草养畜—畜便饲养蝇蛆—蝇蛆饲养家禽—家禽粪便发酵为沼气—沼气提供照明和生活用能,沼液、沼渣回施经济林或为无公害、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提供有机肥,经济林、畜禽加工后与消费服务业联系起来。二是重点推广种养业结合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如畜禽—渔—作物循环、稻鸭鱼共育、种草养畜等。三是重点推广种植业内部循环农业发展模式[3]。主要是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与不同经济作物之间基于生态链的物质与能量转换关系所建立的农业生产模式,以及作物及食用菌等生产体系中物质的多向循环利用,具体包括单一型生态链转换的粮—果、粮—茶、粮—菜、粮—烟等模式和复合型生态链转换的粮—果—茶、粮—菜—果、粮—茶—菜、粮—果—茶—菜等,以及将大田作物秸秆等用作培养食用菌的原料,食用菌产后菌渣和培养床的废弃物再作大田作物肥料等的循环。四是重点推广畜牧业内部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即利用畜禽粪便,作为其他畜禽、渔业养殖的饲料或营养材料,建立物质利用的良性循环模式,如畜—蛆—禽循环模式等。五是重点推广农田生态系内部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包括空间种植模式、空间养殖模式和空间种养模式。空间种植模式是根据农作物间互利共生,建立空间多层次结构,如农作物间作、套作和轮作模式等,包括粮食间套复种、粮油间套复种、粮—蔬菜模式、瓜—菜—粮模式、农—果模式等。空间养殖模式是在一定空间内养殖动物的层次配置,如鸡舍上层、猪舍中层、鱼池下层等。空间种养模式是在一定空间内将栽培植物与养殖动物按一定方式的配置,如稻—鱼共生、稻—鸭共育等。

第7篇:林业循环经济的主要优点范文

关键词:农村经济;循环发展;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392(2008)08-0035-03

一、 对邯郸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调查

河北邯郸市位居华北大平原,一年四季分明,光热资源充足,具有优越的农业生产、动植物繁育条件,非常适宜林业、粮食种植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下,邯郸市连续实施了优质粮食(小麦、玉米)繁育生产基地、棉花生产、林木繁育基地等一批农业循环经济项目,农业循环经济开始向规模化、园区化发展,有效带动了农业的增产增收。2007年,邯郸市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循环农业示范市。

通过对邯郸辖区十四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其发展的农业循环经济项目可归类为以下几种模式:

(一)上促下带的种植――养殖――沼气――生态动植物规模生产模式

其中有优质粮食科学繁育――规模生产――精深加工链。每年为国家提供优质粮食410亿吨,蔬菜721亿吨,皮棉12.8万担;余粮、饲草――饲料――养殖――皮、肉制品链。该链条以临漳、邱县的獭兔、山羊养殖为典型,对当地GDP的贡献率达2%;棉花――棉籽――棉油――棉籽壳――食用菌链;绿色果、蔬种植――加工运输链,主要品种为蟠桃和反季蔬菜,发展品种40多个,通过农业部、省级认证的品种15个。

(二)以沼气为纽带的清洁能源循环利用模式

养殖废弃物――建沼气池――沼气照明做饭――沼渣制肥、做饲料――沼液喂猪、做植物叶面肥。用沼液喷施过的农产品口感好,保存期长,用澄清的沼液喂猪,可促使生猪提前20天出栏。辖区十四个市县常年牲畜存栏量达423 万头(只),沼气池保有量达50万户,每年生产无公害蔬菜占蔬菜总产量的70%以上。每个沼气池用户每年户均增收4000元。

(三)以农作物秸杆为原料的秸杆电站模式

国能成安生物发电有限公司(秸秆发电厂)每年可消耗农作物秸秆20万吨,增加发电量1.8亿度,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70多吨,农民增收4500万元。

(四)以林木生产为龙头的林――水――田循环模式

其中林木种植――林下经济(间种经济作物)――林木加工链和地上植树――林下养鸡、食用菌――鸡粪肥树――树虫喂鸡的循环模式,较其他种养模式每亩可增收5000―8000元。

(五)集种养、加工、观光、度假为一体的企业园区模式。

利用沙荒地建林、水,田、塘、场等,林木繁育固沙涵水,护田养鸡,田产粮,水养鱼,余粮搞养殖,排泄物建沼气,沼渣、沼液返鱼塘,形成集狩猎、垂钓、采果、野餐的“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形式。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邯郸市农业循环经济虽然还处于初始阶段,但经济效益已逐步显现,循环经济种类比较健全,废物利用比较充分。2001―2005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1.1%,农业循环经济对GDP的贡献率在2.3个百分点左右。但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不少,主要表现在:政府统筹规划和科学组织有待进一步完善,县区之间、产业之间、企业之间发展不平衡;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机制还未形成,政策支持不够有力;科技支持乏力,利益导向不够明确,氛围不够浓厚等等。其中,缺乏资金的大力支持是限制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资金支持难题

(一)农业产业循环系统庞大,对资金需求额大面广,但能够提供持续资金支持的主体很少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首先要有健全的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先进的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及完善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及推广网络,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持续性开发。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农村的交通、通讯设施以及水利、能源和市场设施落后;农业机械现代化目标值尚未完成三分之一;以良种选育与推广为核心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平台尚未形成,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疫体系不健全,致使农产品品质参差、无标生产、无标上市、无标流通现象严重,影响了市场竞争力,而完成这些配套实施需要众多部门尤其是资金提供部门的强力持续支持,但目前,除国家专项资金外,几乎没有其他资金的进入。如2007年磁县用于农业循环经济方面的投入为2.99亿元,仅占全社会总投资的6.5%,财政用于农业循环经济的投入为1900余万元,占财政总支出的2.4%。

(二)金融支持乏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1.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县域以下机构网点大量撤并,人员锐减。农业发展银行只经营政策性和准政策性业务,大量农业基础设施贷款等业务尚未开办;农村信用社业务品种单调、结算渠道不畅,其代办机构全部撤消,使农村金融服务出现白点、盲区,给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因素。

2.信贷支持缺位,资金外流严重。资本的逐利性使县域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大都流向大城市和高利行业,对农业循环经济项目无暇顾及。成安县工、农、建三家国有商业银行2001年-2007年存款增额增加了43007万元,而贷款仅增加5991万元。农业循环经济出现小项目无资金跟进,大项目无机构问津的窘局。

3.信贷产品创新不够,无法与农业循环经济建设项目对接。运用循环经济模式开展生产活动不仅成本高,而且周期长、风险大,与金融机构要求的流动性、安全性、效益性相矛盾,而金融机构只能提供担保和抵押贷款业务,其他如大型农机具抵押贷款、畜禽活体抵押贷款以及使用权抵押贷款等有利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信贷产品尚未开办,影响了农业产业的延伸和循环经济整体效果的发挥。农村信用社的存贷款产品也由上级部门规定,信贷产品创新的余地和积极性不够,农业循环经济处于项目等资金的境地。

4.保险业的保障作用发挥不到位。目前,农业保险险种少,各商业性保险公司介入农业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不高。而且农业循环企业的利润率低,农户和企业经营风险缺乏分散和转移的机制,如果遇到重大疫情或自然灾害,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有可能断裂。

(三)财政资金投入欠协调,农业循环经济的撬动效应难以显现

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无论是前期规划,还是承载项目发展的园区、培育项目的创业基地,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财政资金,但地方吃饭财政的状况,使得国家资金在农业产业链基础性建设投资中“跳独脚舞”,影响到整个循环产业链的完善。如魏县,无论是沼气池建设还是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国家都投入了巨量的资金,而地方各级财政配套资金不能全额到位,使循环农业产业链的建设难配套,整体效益难发挥。

(四)政府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缺乏行政和政策推动

一是地方政府发展经济中的“急功近利”思想与循环经济的“生态和谐”基调存在着偏差。受政绩的驱使,地方政府不愿或无暇顾及循环经济的发展与规划;二是在招商引资过称中,对具有鲜明的循环经济特色或特点的科技型、集约型、综合利用型、环保型项目没有注重选择;三是没有发挥好政府的资金导向作用,对一些重大项目没有利用国债投资或进行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鼓励民间资本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进行投资方面工作力度不够。

(五)资金投入不足,服务农业循环经济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及网络不健全

长期以来,由于投入不足,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网络建设以及农民的科技文化培训等工作滞后,致使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农业科技成果利用率较低,多数农业龙头企业缺乏自主开发能力,导致农业科研成果作用不能凸现。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结构不合理、年龄老化、队伍不稳定,造成了许多科研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农业生产力。

三、对加快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转变观念,强力推动,提高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认知力和执行力

首先解决民众尤其是某些领导干部、企业主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提高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推动力。其次,政府推动,农业、科技、国土、环保等部门连动,积极争取资金,制定政策,引导企业、产业向循环农业发展。三是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对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推动力和执行力进行评价。加快制定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明确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相关企业、农业生产者的各自职责及其违法后的法律责任,把农业循环经济法制化。

(二)继续加大各级财政支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力度

对已经列入循环农业示范地区的市县,省市财政要集中资金,保证示范区农业循环经济项目持续健康发展,切实起到示范效应;县级财政在安排年度预算时,列出专项资金,对农业循环经济项目进行规划、包装,同时多方筹资,为农业循环经济项目向集群化、园区化及基地化方向发展注入启动资金。利用税费优惠政策,对投入辖区农业循环经济项目的资金予以贴息,保证各类投资资金的安全和回报。

(三)金融积极跟进,助推辖区农业循环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1.人民银行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引导金融业投身农业产业之列。一是加强“窗口指导”,引导金融机构研发、推广适应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信贷产品。二是通过优先贷款、低息贷款、延长信贷周期等方式,加大开发性金融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同时严格执行扶优限劣、有保有压的货币政策,确保循环经济企业发展的资金所需。

2.金融机构要积极进行适应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金融创新。一是调动产业投资基金优先选择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和项目的积极性,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其次,创设农业循环经济投资基金。由政府财政牵头、吸收其他社会长期资金,如邮政储蓄资金、社会保障基金、保险基金、企业年金等,开立循环经济产业投资基金专户,进行环境保护项目的开发、建设。第三,探索尝试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对于效益好、前景明的循环经济企业,可尝试发行企业债券,以满足这些企业对资金的需要。

3.放宽农业循环经济企业的市场融资标准。证券监督管理部门要优先支持符合发展循环经济要求的企业上市融资,优先支持符合发展循环经济要求的上市公司增发新股和配股,优先核准符合发展循环经济要求的企业和建设项目发行债券,鼓励和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筹集资金,鼓励和支持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优势突出的企业通过收购兼并迅速做大做强。

4.拓展保险业务种类,为农业循环经济系上安全带。保险机构要加大农险险种研发力度,积极发展特色产业保险,解决企业和农户的投保险难问题。国家对保险机构的农险部分应执行较低的费率标准,以调动其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项目项目保险的积极性。同时建立农业信用担保机构和农业贷款项目保险机制。龙头企业也应主动建立起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

(四)财政金融政策密切配合,形成支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合力

一是建立区域产业规划、财政、金融政策定向沟通机制,搭建政、银、企彼此沟通,充分了解的平台。二是地方财政对农业循环项目贷款实行财政贴息政策,逐步引导信贷资金向农业领域配置,三是变财政拨款为财政贴息、银行贷款,调动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积极性。

第8篇:林业循环经济的主要优点范文

吉林化学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是2008年成立的省级开发区,位于东北亚中心地带美丽的松花江畔,距吉林市中心15公里,规划面积59.8平方公里,被誉为中国内地最适宜开设工厂的城市工业区。

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后 ,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2009年8月,国家发改委批准吉林市为第一个低碳经济示范区。该研究项目旨在通过对吉林市案例研究,为国家政策制定积累经验和提供实践支持。此外,许多措施将写入吉林市的“十二五规划”当中。

2010年1月举行的“低碳中国论坛”首届年会上,吉林市成为首批获得“最具竞争力的低碳产业基地城市”称号的10个城市之一。之所以获得此称号是因为吉林市重视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大力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发展低碳经济,为创建低碳生态城市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坚持低碳原则,创建低碳生态城市,走循环经济之路,把吉林化工园区建设成国际性的生态型化学工业制造中心、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新的经济增长极是吉化园区人的战略发展目标。在吉林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吉林化工园区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将低碳经济纳入战略规划,转变观念,科学谋划,以“3R”为发展原则,五个“一体化”为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经济与生态共赢的发展之路。

遵循“环保优先”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依托园区五大综合优势科学谋划一年硕果累累

吉林化工园区地处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核心腹地,是长吉图区域综合交通网络重要的物流节点,是东北亚和新亚欧大陆桥的中心区域,是东北亚各国联系的纽带。通过珲春口岸、与俄罗斯扎鲁比诺港、朝鲜罗津港等港口群,该区与蒙古东部、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腹地紧密相连,是我国内陆进入日本海最近的区域,是东北亚经济区、大图们江经济圈叠加交集区。

吉林市是国内丰水、丰电、交通基础设施完备、最适宜开设工厂的城市。航空、铁路、公路四通八达;松花江流经市区,具有完备的供排水系统,水资源十分丰富;吉林热电厂座落在园区内,电力和蒸汽资源充足。

吉林市及周边地区石油资源量26亿吨,天然气资源量8300 亿立方米,已探明石油剩余储量10.3亿吨,天然气储量550亿立方米。吉林市地处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玉米常年产量2000 万吨左右,商品量达1000万吨以上。因此,吉林化学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发展石油化工、生物化工的原料优势十分突出。

吉林化工园区是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唯一的化工产业集聚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发展势头猛,化工产业实力雄厚,集中了全省90%以上的化工生产、科研、原料、资金等生产要素,生产技术力量强大,科研设计水平国内领先。吉林化学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依托人才、产业、资源和基础设施等综合优势,按照“资源共享、行业一体、布局优化、物流先进、安全环保”的总体要求进行规划建设,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为早日实现战略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化学工业是吉林省的支柱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石油化工、合成材料、化肥、精细化工及生物化工等产业体系和以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中国石油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吉林化纤集团为核心的化工产业集聚发展格局。通过产业带动,已初步形成炼油、化肥、化工等产业链。目前,园区内企业近200家,产品超过1000 种,覆盖基础有机化工原料、生物化工产品等多个领域,具有突出的产业优势。

2009年是吉林化工园区组建运行的开局之年。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吉林化工园区紧紧抓住长吉图开发开放战略全面启动实施和长三角、珠三角等地产业转移的机遇,一年来先后组团外出招商18次,接待来园区考察团组58个,新建项目139个,续建项目26个。勤劳、务实的吉化园区人用汗水换来了可喜成果: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56.86亿元,增长17.12%;规模工业增加值实现116亿元,增长11.5%;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258961万元,增长22.8%;地方级财政收入实现50073万元,增长20.8%;招商引资到位资金81.6亿元,增长27.5%。

在提升地方经济水平的同时,吉林化工园区在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上也取得了重要突破。一年来, 园区严格遵循“安全第一,环保优先”的原则,在节能减排、“三废”处理、安全隐患治理、“三级防控”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淘汰落后产能和高耗能设备。近些年来,园区先后引进了英国石油公司、美国霍尼韦尔公司和德国巴塞尔公司等专利商的二十多套技术,其中绝大部分都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截至目前,园区先后关闭了98套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缺乏竞争力的装置,同时积极寻求和采用新技术,降低物料和能源消耗。园区共有42套装置通过了吉林省环保局组织的清洁生产审核验收,其中8套装置被评为中油公司炼化板块清洁生产示范装置。通过强化安全环保措施的落实,园区实现了清洁生产目标。

通过技术改造和引进,园区在“三废”处理和综合利用方面取得显著效果:吉林化工园区已先后建成了“大地环保建材”、“吉化北方建材”、“吉热建材”等废渣、粉煤灰回收利用企业,年处理废渣、粉煤灰200万吨左右,实现动态零排放;建成了30万吨/年含硫废水制酸项目;建成了四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能力66万吨,占全市污水处理能力的76%;还建成了燃料乙醇公司10万吨/年二氧化碳回收装置及吉化北方公司20万吨/年工业级液体二氧化碳装置。

立足长吉图 做生态化工产业发展引擎

面向东北亚 建吉林北部现代工业新区

2009年8月份,国务院批准实施《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规划纲要》提出“支持中石油吉化公司积极推进石化产业向原料多元化、产品精深化、产业延伸化发展,建设吉林化学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作为长吉图区域的化工集聚区,吉林化工园区如何实现吉林石化经济再腾飞,如何实现经济、环境双获利,是园区建设者最关注的问题。为此,吉林化工园区领导和专家会同国家有关部门,经过多次反复论证,确定了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发展循环经济、发展低碳经济的方针。以“一地三园”建设为载体,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发展原则;按照“产业链设计、公用工程、物流传输、环境保护和园区管理服务”五个一体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运行;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生物化工、新能源、静脉产业等六大产业,把园区建成一个以现代石油化工、化工新材料为核心,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新能源和静脉产业为特色,以产业共生、物质循环、资源高效利用为特征,生产技术国际领先,管理模式世界一流,生态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具有较强辐射力和竞争力的国际性生态型化学工业制造中心、经济技术研发平台和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新的经济增长极。用3年时间将吉林化工园打造成千亿级园区。同时,按照总体发展战略要求加快建设北部现代工业新区,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对于吉林化工园区发展而言,如果说2009年是打基础的一年,那么,2010年则是决定发展成败的关键年。吉林化工园区紧紧抓住长吉图规划纲要全面启动实施的有利时机,超前谋划,提前部署,确定了2010 年发展目标:计划实现生产总值350亿元,同比增长36.3%;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88.6686亿元,同比增长35.9%;地方级财政收入实现11.2631亿元,同比增长29.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0亿元,同比增长59.5%;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实现120亿元,同比增长47.1%;规模工业增加值实现173亿元,同比增长49.1%;计划2010 年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20亿元,新开工投资3000万元以上项目50个左右。截至目前,园区预计开工项目已有35个,推进项目40个。

按照起步区规划,园区准备在推进龙开二路、运城路、研发中心等续建项目同时,启动“汽车用化学品及三剂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全年建设规划道路15.6公里,铺设给水管道19.34公里,铺设排水管道25.75公里,架设供电线路16.69公里,铺设蒸汽管线29.8公里。在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通过建立电子政务系统,实施省市联网办公。

未来三年,吉林化工园区将以创新型经济为主导,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坚持上下游一体化发展,提升吉林石化在国内石化工业的地位,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大型炼化一体化综合型石化企业。在建成千万吨炼油项目的基础上,建设百万吨乙烯项目,并以炼油和乙烯为龙头,全面实施 “3310工程”: 打造国内最大的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基本有机化工原料三大生产基地;做精特种碳纤维、高活性聚异丁烯、橡胶专用料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大特色产品;做强ABS、丙烯腈、聚乙烯、丁辛醇、乙丙橡胶、丁苯橡胶、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碳酸酯、芳烃、乙二醇等十大支柱产品。

吉林化工园区将以碳纤维基地、精细化工园、生物化工园及汽车用化学品及三剂工业园建设为载体,进一步优化园区产业布局,促进相关链条产品项目集聚:碳纤维基地被列入吉林省十大产业基地之一,规划面积5.2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碳纤维原丝、碳丝及其制品, 预计到2012年基地将建成3000吨/年碳纤维原丝和1250吨/年碳纤维工业化生产装置;精细化工园规划面积267公顷,乙烯和化工原料精深加工两大产业链条24个项目,预计总投资186亿元、产值200亿元;生物化工园规划用地面积80公顷,总投资50-70亿元,预计建成后可新增产值200亿元;汽车用化学品及三剂工业园规划面积约100公顷。园区主要以汽车橡塑专用料、油及“三剂”等化学品为发展重点,规划项目总数约在50-70个,投资约50亿元,建成后可实现产值100亿元。

在未来发展上,园区将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生物化工、新能源、静脉产业等六大产业,形成链条,寻求突破,努力将吉林化工园区建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化工产业基地。到2011年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260亿元,GDP达到500亿元;到2015年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2600亿元,GDP达到1000亿元;到2020年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5000亿元,GDP达到1900亿元。

为优化产品结构,园区明确了发展以“3R”(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五个“一体化”为方针,实行“三步走”战略的发展思路。“减量化”是在企业内部实施清洁生产,采用先进高效的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价值;“再利用”是将产品、副产品或废弃物作为潜在原料或副产品进行相互利用,在园区成员间实现高效的物质交换;“再循环”则是充分利用物质需求信息,使园区在整个循环经济体系中发挥链接作用,拓展物质和能量循环空间。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以及有效管理手段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园区内部实现五个“一体化”整合:通过产业链合理整合形成生物化工、副产品利用等具有循环经济特点的产业链实现装置间、企业间以及原料、中间体和废弃物的互供共享关系,达到资源的减量投入、集聚生产和循环利用。努力实现园区废物的资源化和“零排放”;对园区供热、供水、物流运输等公用设施按照一体化思路进行整合,形成一体化的公用工程网络系统;通过输送管网、仓库、铁路和道路等设施的整合和完善,形成园区内一体化的物流运输系统;通过对园区环境保护设施进行一体化整合,形成统一的废物综合利用中心,统一处理园区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通过管理创新,建设园区服务管理系统,协调园区建设,使园区内及周边范围的原料、产品互供,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按照规划,化工园区在空间上分为两个片区,即吉林石化建成区(江北片区)和近期拓展建设区(经开区片区)。在时间上分为近期(2008-2011)、中期(2012-2015)和远期(2016-2020)。以2008年的735亿元工业总产值为基数,到2020年实现5000亿元工业总产值(含经开区),调整后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17 %。

按照“沿江发展、重心北移”的总体发展战略要求,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有效缓解城区工业用地不足矛盾, 吉林市委、市政府提出以化工园区为依托,规划建设北部工业新区的重大战略决策。新区产业布局将突出吉林化学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碳纤维等特色产业基地,侧重发展吉林市化工、汽车、冶金、碳纤维、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使产业结构实现高加工度化,外向型经济比重大幅提高,物流枢纽功能显著增强。

第9篇:林业循环经济的主要优点范文

最近,党中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这是基于我国的国情而作出的战略决策,是对十六大制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基本内容的重要补充。一方面,我国的资源总储量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占有量居第53位,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是资源匮乏型国家;另一方面,我国单位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出40以上,在我国经济成长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获得的,我国又是资源浪费较为严重的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放弃“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旧模式,围绕特色资源,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起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几年来,贺州市以创新、开放为动力,以延长产业链、提高综合配套能力为主攻方向,在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方面,作了一些积极有效的实践和探索。围绕优势资源,构建节约型区域经济体系

每个区域都有各自不同的特色资源。在资源开发利用之前,首先是必须认识资源,选准可供开发的优势资源,避免资源的盲目开发,从源头上杜绝资源浪费。贺州市农业资源丰富,人口80在农村,蔬菜、水果、畜禽生产已经规模化,是广东省的“菜园子”;全市森林覆盖率66.1,远远高于全国、全区水平,有两个部级森林公园,其中大桂山、姑婆山是部级的森林公园中旅游开发最为成功的两个森林公园,贺州是全国第一个外向型林业改革试验区,是广东省的“后花园”;贺州拥有中南、华南地区最大的白色大理石矿山资源,资源量在国内仅次于四川宝兴,白度高、品位好,发展石材和重钙超细粉产业条件得天独厚,具备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重要生产加工基地的战略前景;拥有众多的溪流河沟,小水电资源丰富,已建成单机100千瓦以上水电站146座,在建的有79座,累计已开发利用的微型水电7910台,村通电率100,户通电率98.73,全市有望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电气化。由此可见,贺州市的优势资源在于农林、旅游、水电、矿产品及其深加工等方面。

其次,要围绕资源的开发利用做好绿色设计,构建节约型区域经济体系。绿色设计是循环经济的起点。要节约资源,就必须提高资源利用率,尽可能做到“吃干榨尽”。对资源的最充分利用才是对资源的最大节约。为此,必须从资源利用与开发的最高级、最宏观的国民经济体系入手,运用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理论,对区域的资源利用进行循环设计和绿色设计,以构建起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三年前,贺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三化两业”的阶段性经济工作重点,即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企业化,大力发展商贸业和旅游业。如今旅游业、水电业、农产品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地方财税收入等均创历史最好时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此基础上,贺州市委、市政府根据发展沼气可以保护森林、森林可以涵养水分,水可以发电,电可以为工业特别是加工业提供发展后劲,工业可以增加财税收入,运用财税手段可以反哺农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原理,重新设计了贺州市的国民经济体系:以地造林,以林蓄水,以水发电,以电促工,以工生财,以财哺农。

在构建节约型区域经济体系的同时,贺州市还对一二三产业内部构成进行了绿色设计,以构建起各具特色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以沼气建设为纽带,实现农林牧联动发展

生态农业作为循环经济的基础产业,把种植业和养殖业以及相关加工业有机结合起来,在它们之间建立相互促进和利用、协调发展的关系:一是提供人们消费的各种绿色农产品;二是向生态工业提供可再生的原材料;三是消化利用来自生活领域和其他产业的部分排放物;四是作为整个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直接发挥净化、美化环境和调节气候的作用。属于传统农区的贺州市,过去群众生活用能主要是消耗森林资源。据调查,过去贺州市农村人口生活燃料用柴每年消耗木材达12万立方米,相当于每年烧毁森林5-7万亩。

近年来,贺州市农村全面推进沼气池建设国债项目的实施,大力开展生态家园建设,把沼气池建设与改圈、改厕、改厨结合起来,促进了农户生产与生活、农田与庭院的紧密联系和良性循环,实现了家居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全市农村已初步形成了“猪-沼-果”、“猪-沼-菜”等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使原来污染环境的牲畜粪便变成沼气池的原料,沼气池的渣料又成了发展林果业、种植业最好的无公害优质有机肥料。实现了能源、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通过池气综合利用,大力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无公害农产品,也使农民的收入得到了明显的增加。目前,全市有43.61万座省柴节煤灶,改燃节柴普及率达93;建沼气池9.66万座,入户率达32.9,每年可节柴量达84万吨,年增节能源量达48.74万吨标准煤。以沼气为主的生态农业建设,既保护了环境,也发展了循环经济,收到了“以沼保林,以沼促农,以沼促牧,农林牧协调发展”的良好成效。

科学布局工业园区,引导第二产业“园内循环”

工业园区可以促进产业集聚,节约投入和降低企业的交易费用,正越来越成为各地发展工业的主要模式。构建节约型工业体系,必须加强工业园区的规划和管理,引导进园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要运用工业生态学原理,对整个园区实行生态化布局和规划,增强园区产业之间的关联度、 共生性与产业链接。要对进园企业提供绿色技术支持,形成循环经济生态园区发展的激励机制。二是积极推动园区企业间的资源循环利用。对有意进入园区的生产企业,要先进行原料、产品、排放物等方面的考察,把能够构成循环的企业放在同一园区内,通过产业链的连接,在各个企业间形成资源共享、副产品互用的循环圈,实现物质闭环循环和能量多级开发利用,从而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类似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过程的工业生态系统。三是在企业内部推行清洁生产,从产品生态设计开始,在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使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把传统工业改造为生态工业。四是充分考察自然生态的承载能力,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加快建立废物回收利用的“静脉产业”。

贺州是广西融入泛珠三角的“近水楼台”,把东部产业转移基地建设作为推进工业化的主要措施:首先是选定工业龙头,并把不同的龙头引入不同的工业小区,既避免产业雷同造成浪费,又便于今后形成功能各异的循环经济园区。如石材加工、林产工业、电子材料、食品加工等龙头工业企业就分别集中在不同的小区。二是促进园区循环经济的建设。例如,把钛白粉厂产生的酸性废水与石材加工企业的废弃物中和生成副产物,按建材、建筑、陶瓷、防火材料等不同行业的要求制成石膏系列产品,既消除了污染,又取得一定的经济收益。三是积极促进企业间或企业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如灵峰药业用药渣替代部分原煤,混合燃烧,节约用煤将近一半。这样,引导贺州工业朝新型工业化方向发展。

促进产业间良性互动,用绿色理念发展第三产业

世界发展史已证明,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是与其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关联的,目前个别发达国家其第三产业已占整个GDP的70以上。我国第三产业所占的份额还很低,要加快发展,必须创新第三产业的发展模式──发展绿色、循环、生态式服务业。

一是促进一、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互动,降低第三产业的发展成本。在建设节约型社会过程中,人们更多的是习惯于考虑行业内部的循环与节约,产业之间的循环与互动考虑得少。其实利用产业间的互动,第三产业是可以取得跨越式发展的。贺州市森林资源丰富,适宜开发森林旅游的资源非常多,目前已经开发的有姑婆山部级森林公园、大桂山部级森林公园;正在开发的有十八水地质森林瀑布观光区、昭平七冲原始森林公园、信都沙冲水上森林旅游区;已经列入发展规划的有八步滑水冲自然保护区、钟山花山原始森林公园、昭平五叠泉森林公园等等。贺州市紧紧抓住森林这项优势资源不放,建立了“以林促游”的新机制,森林旅游业取得突破性发展。在发展商贸业方面,贺州市通过优先发展工业,以工业化带动现代物流业和其他服务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工业与服务业之间的互动,实现了共同发展。

二是发展绿色营销,引导绿色消费。生态服务业是循环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方面。发展绿色营销,不但要求产品在整个流通过程中实行清洁生产、清洁流通、清洁运输,例如应用电动车、燃氢车、酒精车和太阳能等新型清洁交通运输工具,调整和优化各种交通方式的结构,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提高效率,而且要求企业在选择商品生产技术时,企业在产品设计和包装装璜设计时,就应考虑充分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尽量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尽量降低商品包装或商品使用的残余物。同时,还要求企业应积极引导消费者在商品的消费使用过程中尽量降低商品使用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实行绿色消费。例如开设绿色产品专店、专柜,抵制高消耗、高污染产品,广泛开展废旧产品和商品包装材料的回收服务等。特别是要提倡物质的适度消费。有些人爱吃绿色食品却大吃大喝,有些人爱使用绿色油漆却超豪华装修,这都是浪费而不是绿色消费。

动员社会组织与全体公民,共建节约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