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有关中秋节的诗范文

有关中秋节的诗精选(九篇)

有关中秋节的诗

第1篇:有关中秋节的诗范文

2、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 (齐已·《中秋月》)

3、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苏轼·《中秋月》)

4、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王昌龄·《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5、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6、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李白·《月下独酌》)

7、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第2篇:有关中秋节的诗范文

每年的八月十五,都是秋天收获的季节,每年八月十五,人们都会一起吃团圆饭,共同感恩秋天的恩赐,这一天有赏月、吃月饼的风俗。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关于中秋节现代诗歌,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关于中秋节现代诗歌一在这雾锁秋月的中秋节里

手捧清茶倚在窗前

寂寞啜饮着记忆

却是那么的低落

总想

在这个中秋节里还能看见你的身影

与你在月光下把身影拉得长长

共赏那嫦娥悄送的月糕

却发现

人依旧

翘盼那轮月光

思念

揉进清风

飘向你的方向

情感

散在河中

顺水流淌你的地方

在这个没有月亮的中秋节里

漆黑的夜孤自独醉

期盼的心却是那么滚烫

思念的歌不再吟唱

梦回故乡

关于中秋节现代诗歌二凝结了三千年文化的那轮浩月,

辐射出万人向往的季节,

金秋,

黄金般的'天地,

酿造着丰收的美酒;

干杯的啸吼,

划出明天的灿烂.

忆往昔,

多少文人墨客,

举杯邀月慨叹家国的忧思,

看今朝,

我们如痴如醉,

举杯同庆国盛家合的盛世!

我们追忆,

追忆那共同播种的春雨,

追忆那披星戴月的艰辛,

追忆那团结进取的高风;

我们畅想,

畅想那喷薄欲出的宏图大业,

畅想那你追我赶的彩云,

畅想那辉煌你我的红日.

金秋浩月,

我们永远爱你!

关于中秋节现代诗歌三小时侯,

妈妈的爱藏在怀抱里,

抱着它,暖哄哄的。

上学后。

妈妈的爱藏在书包里,

背着它,沉甸甸的。

离家后,

妈妈的爱藏在相片里,

看着它,笑呵呵的。

啊!

妈妈的爱。

你无处不在,

就在我身边。

关于中秋节现代诗歌四当中秋的月亮突袭而至,

有人惊慌失措。

月光如子弹般洒落。

伤的都是人心。

中秋披着暗蓝色的大氅,

那是我的防弹衣么。

人们藏匿于每个欢乐的地方,

一夜征人尽望乡。

中秋使人强壮。

大家吃着月饼,

月饼长的和地雷一样。

我们被月亮暗算了。

唱着寒来暑往,

遍体鳞伤。

关于中秋节现代诗歌五中秋佳节月儿圆,

和谐秋风送祝愿。

月饼薀意是思念,

神州户户聚欢颜。

海外赤子思故乡,

佳节月儿份外亮。

中华民族在崛起。

祖国啊蒸蒸日上。

回归秋风吹两岸,

骨肉团聚是心愿。

广式月饼寄台南,

两岸同圆一个梦。

国富民强有自尊,

安宁团结家和睦。

中秋月饼圆又甜,

第3篇:有关中秋节的诗范文

林黛玉的诗词大都给人一种沉重感,“阴柔”是她诗词的主要特点,她的诗词多多少少都缺少一种大气,当然这只是笔者个人看法。似乎很多词句都与眼泪大为关系,这应该与曹雪芹塑造的人物性格特征紧密连接。《红楼梦》中很多诗词都与季节有关,都与花有关,譬如,《忆菊》、《咏菊》、《叹菊》、《咏白海棠》、《秋窗风雨夕》等等。然而同一个题目出自不同人物的手笔,读者可以明显地看出诗词里的寓意也大为不同,不单单表现出其性格特征,更重要的是展示出其生存空间以及生存背景。

这首《秋窗风雨夕》是在《红楼梦》第四十五回,林黛玉旧病新犯,不觉心有所感,于是摹拟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格调写成《代别离》(代为拟作之意)一首,名之为《秋窗风雨夕》,其诗体为乐府体诗。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问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人,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耐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第4篇:有关中秋节的诗范文

一、看题目。有时,题目会为我们提供诸多信息,譬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例如,《枫桥夜泊》可推知诗歌所描绘的为枫桥的夜晚景象,“泊”字可知诗歌表现的是一种羁旅情怀。再如《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别董大》,这类题目就表明内容是关于诗人与友人离别的,可以猜想诗歌孕育的思想感情应该是离愁别绪方面的。再如看到《秋词》、《天净沙,秋思》之类的题目,就可以断定诗歌内容是写诗人由眼前秋色引发出自己内心的许多感慨等。

二、看作者。“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诗人的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创作风格。例如,杜甫主要生活于安史之乱时期,关心民生疾苦是他诗作的主要内容:而李白主要生活于唐朝鼎盛时期,他的诗歌多富于浪漫气息。想象夸张是他诗歌的主旋律。再如李清照,她前期生活富足安逸,喜爱大自然,向往纯真的爱情生活,词作风格自然清新,后期漂泊流离,孤苦伶仃,词风婉约低沉。

三、看注释。看注释,可以了解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有时细小的一个细节。却是诗词主旨的集中体现。例如:唐朝朱庆馀的《近试献张水部》:“洞房昨夜罢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初看是写一个新娘子新婚第二天清早拜见公婆的紧张与不安,但结合诗题仔细分析却不是这么简单。诗的题目暗示诗歌的思想内容。委婉含蓄。这首诗又题为《近试上张水部》,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通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一个考生在面临关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场考试时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把他比作新嫁娘等待见公婆的惶恐和希望自己的丈夫帮自己过关的心情表现的贴切生动。如果不分析题目鉴赏诗歌就很容易出现偏差。

四、关注细节。关注细节在诗歌鉴赏中也很重要。艺术的特质在于它的形象性,而鲜明的形象和细节描写是分不开的。常言道“一叶知秋”,关注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许能获得“见微而知著”的效果。例如张籍《秋思》写到:“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诗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心理细节(复恐)和行动细节(临发又开封)。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把诗人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具有典型意义;使境界突现,形神逼露,骤然振起了全篇_的精神。王安石在《题张司业诗》里评价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清代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中推崇“七绝之绝境,盛唐巨手到此者亦罕。”可见在这首诗中就是细节描写集中体现了诗歌的主旨,并且很恰切的传达出了诗人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腻情感。

第5篇:有关中秋节的诗范文

寒风骤起,秋叶飘零。怀着一丝丝“斩不断,理还乱”的思绪和深深的眷恋,我迈过了季节交替的门槛。是啊,走过了秋天,也就走过了一条金叶满地的长长的林间小径,于是,便走进了一首婉转低回、耐人寻味的诗篇里。

秋韵如诗。有人言道,诗家美景在秋天。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更是诗兴勃发的季节。秋风轻拂,秋阳斜照,林间落叶缤纷,枝头上分明摇曳着诗的韵脚。大地为稿纸,秋风来填词,遍地的秋叶就是那抒情感怀的诗行。才吟“碧云天,黄叶地”、“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又叹“秋空雁度秋天远,疏树蝉鸣白露寒”。秋天里,天空澄明洁净,天高云淡,远眺层林尽染,近观丹枫如霞,置身此中,融入秋色,内心里自然会流淌起咏秋的浓浓诗韵。不知欧阳修在《秋声赋》里因何如此贬低秋天,在其眼中,似乎秋天只有“其色惨淡,烟霏雨敛”、“其意萧条,山川寂寥”之凄凉景象,还有那宋代作词的高手柳永,更是以一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为秋天贴上了伤感、寂寥的标签。我以为,还是峻青在《秋色赋》里还原了秋的本来面目,他言道:“秋天,比春天更富有欣欣向荣的景象;秋天,比春天更富有灿烂绚丽的色彩“。人们赞叹秋天也罢,贬损秋天也罢,怀秋和悲秋都不过是人们此时与彼时心境的一种流露,与秋景实无关系。岂不闻”境由心造“之言哉!心情好了,观秋景美如画,但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此之谓也。秋韵如诗,犹如水一般的月光倾洒在大地之上,让人们在这个季节里读出了感动,读出了美丽,读出了厚重。抬眼望去,“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真是“天凉好个秋”啊!

秋韵如歌。犹如一首浑厚、高亢的歌曲回荡在天地之间,从夏末唱到冬初。“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时”。韩愈说:“以虫鸣秋”,田园交响曲不就是秋虫的“专利”么?田间,径旁,秋虫率先弹奏起迷人的秋之曲。在草丛里,在屋角里,潜藏着的蛐蛐儿、蝈蝈儿憋足了劲儿地鸣叫,忽高忽低,忽长忽短……于是,秋夜在虫鸣声中被拉长了,秋夜才显得格外静谧,还透出几分神秘。风乍起,吹的秋色如许。秋风也来助兴,金灿灿、红彤彤的叶片在枝头翩翩起舞,沙沙作响,又奏起了深秋的“秋叶独奏曲”。不久,在霜露醉染枫叶的时节,秋风旋起地上的落叶,吟唱着低沉雄浑的晚秋颂歌。

秋韵如梦。几番心醉赏秋去,金叶浓韵入梦来。金秋,是一个如梦似幻的季节,俨然如同醉后“误入荷花深处”的女词人一样,我也移步林间,踏叶寻秋,快意赏秋,心醉而不思归处。倏忽间,眼前竟有些朦胧,似景非景,似梦非梦,若即若离,物我两忘起来了。秋天,这是一个色调丰富、绚烂多姿的季节,仿佛就是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山水画,那流淌的秋韵仿佛就是一坛陈年老窖,置身其中,“若饮醇醪,不觉自醉”。醉在心头,梦萦金秋。恍惚之间,不觉走进了一个金黄色的世界里,但见金菊傲放,花香袭人,丹枫似火,落叶缤纷……好像自己也融入了一望无际的秋色之中了。有诗云:北风劲吹满地黄,傲霜金菊吐芳香,胜景畅游人微醺,好蘸秋色写诗章。

第6篇:有关中秋节的诗范文

育苑春泥

走过了秋天,也就走过了一条金叶满地的长长的林间小径,于是,便走进了一首婉转低回耐人寻味的诗篇里。

————— 题记

秋韵如诗。有人言道,诗家美景在秋天。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更是诗兴勃发的季节。秋风轻拂,秋阳斜照,林间落叶缤纷,枝头上分明摇曳着诗的韵脚。大地为稿纸,秋风来填词,遍地的秋叶就是那抒情感怀的诗行。才吟“碧云天,黄叶地”、“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又叹“秋空雁度秋天远,疏树蝉鸣白露寒”。

秋天里,天空澄明洁净,天高云淡,远眺层林尽染,近观丹枫如霞,置身此中,融入秋色,内心里自然会流淌起咏秋的浓浓诗韵。不知欧阳修在《秋声赋》里因何如此贬低秋天,在其眼中,似乎秋天只有“其色惨淡,烟霏雨敛”、“其意萧条,山川寂寥”之凄凉景象,还有那宋代作词的高手柳永,更是以一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为秋天贴上了伤感、寂寥的标签。

我以为,还是峻青在《秋色赋》里还原了秋的本来面目,他言道:“秋天,比春天更富有欣欣向荣的景象;秋天,比春天更富有灿烂绚丽的色彩“。人们赞叹秋天也罢,贬损秋天也罢,怀秋和悲秋都不过是人们此时与彼时心境的一种流露,与秋景实无关系。岂不闻”境由心造“之言哉!心情好了,观秋景美如画,但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此之谓也。

秋韵如诗,犹如水一般的月光倾洒在大地之上,让人们在这个季节里读出了感动,读出了美丽,读出了厚重。抬眼望去,“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真是“天凉好个秋”啊!

秋韵如歌。犹如一首浑厚、高亢的歌曲回荡在天地之间,从夏末唱到冬初。“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时”。韩愈说:“以虫鸣秋”,田园交响曲不就是秋虫的“专利”么?田间,径旁,秋虫率先弹奏起迷人的秋之曲。在草丛里,在屋角里,潜藏着的蛐蛐儿、蝈蝈儿憋足了劲儿地鸣叫,忽高忽低,忽长忽短……于是,秋夜在虫鸣声中被拉长了,秋夜才显得格外静谧,还透出几分神秘。

风乍起,吹拂秋色如许。秋风也来助兴,金灿灿、红彤彤的叶片在枝头翩翩起舞,沙沙作响,又奏起了深秋的“秋叶独奏曲”。不久,在霜露醉染枫叶的时节,秋风旋起地上的落叶,吟唱着低沉雄浑的晚秋颂歌。

第7篇:有关中秋节的诗范文

传统节日中秋节作文300字范文一今天是中秋节,中秋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就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日子。

今天,妈妈买了一大袋月饼,做今晚的准备,因为中秋节也就是月饼节。到了晚上,我和我的爸爸、妈妈、姐姐、哥哥一块吃月饼,边吃边观看天上又大又圆的月亮。

可是,有栋房子在我们家前面,月亮在天空中时隐时现。一会儿躲到那栋房后面,一会儿又出现在我们眼前,好像和我们玩捉谜藏一样。我吃着月饼看着月亮,感觉月亮越来越像一个大大的月饼。月亮上嫦娥姐姐好像在说:“小家伙,你太幸福了。”天上的星星好像小孩子一样,眼睛一眨一眨的样子很调皮。我们全家一边吃着月饼,一边说说笑笑。我还给姐姐出了一个谜语,谜语是:“什么鱼怎么放也放不坏。”姐姐说:“金鱼。”我说:“错啦,是木鱼。”我嘿嘿地笑起来,跟着大家都笑了。

我们一家人又开始看月景了,月景是那么美丽,那么好看。今天晚上我直到十一时三十分才睡觉,今晚过得真美呀,我们慢慢地进入了梦乡。

传统节日中秋节作文300字范文二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有中秋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元宵节等,我最喜欢的就是中秋节了。

一提起中秋节我就会想起大诗人李白写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写得真是妙不可言!在中秋节这一天,家家都会赏月,在赏月的时候,妈妈对我说:““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牡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节赏月和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与一家人团圆的象征”我看着天上的明月,觉得真像白玉盘啊。吃月饼了!月饼有许多图案,有的是一条龙跃出水面,有的是一朵月季花,还有的是一些人在吃月饼。这些月饼的图案真是各种各样,真有趣啊!

中秋节真是一个习俗多样的节日!

传统节日中秋节作文300字范文三今天,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中秋节!

我过得十分开心!一家人吃了团圆饭和月饼。可惜,我们没看到月亮,她好像跟我们玩捉迷藏,不知躲到哪儿去了,因为天下雨,冷空气来了,我们过了一个特别凉爽的中秋。我虽然没看到月亮,但我也很高兴!

第8篇:有关中秋节的诗范文

气候特征决定了古代中国春夏秋冬四季的更迭及四时物候特征迥然有别。何谓“物候”呢?人们把受环境如气候、水文、土壤、天文等影响而出现的以年为周期的自然现象,称作物候现象。具体来说,它包括植物的萌芽、展叶、开花、结果、叶变色、落叶等物候现象;候鸟、昆虫以及其他动物的飞来、初鸣、终鸣、离去、冬眠等物候现象;初霜、终霜、结冰、消融、初雪、终雪等水文气象物候现象;一年四季中日月星辰的运行变化等天文物候现象。物候现象是大自然的皮肤,是大自然身上应时而披上的不同颜色的服饰,是大自然的晴雨表和温度计。对于大自然“四时”成岁及更迭的规律和物候变迁现象,中国古人很早就进行了总结。《尚书•尧典》就记载传说时代的帝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明确区分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四时的更迭;确定“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周易•系辞下》总结我国古代岁时的形成及温度变化说:“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逸周书•周月解》云:“凡四时成岁,有春、夏、秋、冬,各有孟、仲、季以名十有二月,中气以著时应”;并揭示自然界“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地之正,四时之极,不易之道。”而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根据四时更迭和自然物候变化规律总结出了系统完整的农事历、物候历,以指导一年四季的农事、政事活动。如《大戴礼记》《夏小正》、《逸周书•时训》、《礼记•月令》、《吕氏春秋•十二纪》等。下面试综合《夏小正》、《礼记•月令》描绘春季三月的文字以见古代四时物候现象之一斑:孟春之月,东风徐来,气温回暖,冻土开始融化。冬眠的虫类开始活动肢体,鱼儿上浮冰面感受春江水暖,水獭叼起鱼儿陈列水边,好象祭祀时陈列祭品一样,园中的韭菜发芽了,田鼠在原野上肆意出没,大雁从南方翩翩飞来,野鸡鼓翅振翼,叫个不停。母鸡孵育小鸡,新的生命即将诞生,草木开始发芽吐丝。仲春之月,春雨绵绵,梅花、杏花、桃花依次绽放,相互争春;白篙可采撷了,黄鹂开始鸣叫,燕子飞来了。春分时节,开始打雷,天空电闪雷鸣。冬眠的虫类活动频繁,倾巢而出。季春之月,梧桐开花了,天空出现了彩虹,水中浮萍吐牙了;杨华谢了,人们开始采桑养蚕,斑鸠叫了⑤。这是大自然欣欣向荣的生命交响曲!是春天自然美的大合唱!自然万物经过漫长冬季的潜藏之后,又焕发出无限生机;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就用形象通俗的语言描绘了我国一年四季自然物候的变迁规律:“每年春节过后,大地就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芽,各种花木次第开花。再过两月,燕子翩然归来,大自然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渐次转入炎热的夏季,植物忙着孕育果实。等秋天到来的时候,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慢慢变黄,经不住阵阵秋风的吹袭,就簌簌地落了下来。这时北雁南飞,其他各种候鸟也相继离去,大地又呈现一片万木落叶、衰草连天的萧飒景象。从此,活跃在田间草际的各种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大地又沉沉睡去,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岁岁如是,周而复始。……”

二、“诗人感物联类无穷”

气候变化及物候变迁,首先对人类的身心产生巨大的直接影响。产生于先秦时代的医学宝典《黄帝内经》早就注意到四时气候寒暑燥湿的变化对人的情绪的影响:“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人生活于天地万物之间,大自然的气候变化时刻影响着人的生命活动。然后,才对人的心理和情绪产生巨大影响。《内经》就针对一年四季的气候及物候特点阐发了四时养身调神的医学理论⑥。当然,作为人类中的特殊群体———文学艺术家,气候变化及物候变迁对他们的心理及情绪影响比一般人更大———极大地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感物方式和文学创作活动。气候及物候变化是指导农民生产生活的自然语言。陆游《鸟鸣》诗说:“野人无历日,鸟鸣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怜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农民通过鸟鸣声来把握月令变化,以指导农事生产。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也形象通俗地描绘:“鸟语花香、秋山红叶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他们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他们赶快种谷子。春末夏初,布谷鸟开始唱歌,农民却懂得她的声声啼唱是在提醒‘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些物候现象,是古代农民的信使。但在多愁善感、勤于思考、敏于表现的诗人看来,它们却无不充满诗情画意,拨动着他们喜、怒、哀、乐、爱、恶、欲的情感琴弦。正如苏轼所说是“四时盛衰各有态,摇落凄怆惊寒温。”(《次韵子由柳湖感物》)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家随时感应着四季物候的变化,顺时而动,“感物兴思”,激发创作灵感,实现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的完成。《礼记•乐记》在论述古代音乐的发生时,就多次谈到艺术家心物、情物的感应关系:“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又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物之感人无穷,”“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自然物候,引起艺术家精神上、情绪上的兴发感动,由此,情移于物,物映于心,情物相感相生,故音乐生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人理论家也普遍认知到文学创作中心物、情物之间的兴发感动关系。陆机《文赋》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於劲秋,喜柔条於芳春。”诗人由瞻物而感物,物感于外,而情动于中,而文思勃发焉。尔后,刘勰对这一问题作了更详尽的阐发。《文心雕龙•物色》篇云:“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四季不同的物候,刺激着诗人不同情绪的发生。初春时节,情怀愉悦而舒畅;孟夏时节,心情郁闷而凝重;秋天天高气清,情思阴郁而深远;冬天大雪纷飞无边际,思虑严肃而深沉。诗人的情绪始终与季节物候同步变化。在《明诗》篇中,刘勰还谈到:“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诗人的七情六欲与自然物候相感应、相感发、相激荡、相融合,终于融化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除理论家对“感物”理论的阐发总结外,古代许多作家诗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创作实践中谈到自己“感时”“感物”的经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作家诗人“感物”经验最丰富、最直接。曹丕《感物赋(并序)》“悟兴废之无常,慨然永叹,乃作斯赋。”陆云《岁暮赋(并序)》“感万物之既改,瞻天地而伤怀,乃作赋以言情焉。”傅亮的《感物赋》是“感物兴思”之作。曹植《赠白马王彪》自诉:“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阮籍“感时兴思,企首延伫。”(《咏怀诗十三首》)陆机《燕歌行》摹写“双鸠关关宿河湄。忧来感物涕不晞。”潘岳自诉“悲怀感物来,泣涕应情陨。”(《悼亡诗》)孙绰“山居感时变,远客兴长谣。”(《秋日诗》)陶渊明“感物愿及时,每恨靡所挥。”(《和胡西曹示顾贼曹诗》)谢惠连自伤“余独何为志无成,忧缘物感泪沾缨。”(《燕歌行》)江淹“感时多辛酸,览物更伤心。”(《效阮公诗》)诗人所感之“物”皆非泛泛景物之谓,而指称的是四季中某一季节的独特“物容”或“物候”。唐宋诗人也屡述“感时”“感物”的创作经验。宋之问睹“吴洲春草兰杜芳,感物思归怀故乡。”(《寒食江州满塘驿》)李白“感物动我心,缅然含归情。”(《古风》)韩翃“感物吟诗对暮天,怀人倚杖临秋水。”(《寄雍丘窦明府》)白居易自诉“昏昏老与病相和,感物思君叹复歌。”(《早春忆微之》)陆龟蒙“感物动牢愁,愤时频肮脏。”(《记事》)徐铉自述:“诗人多感物,凝思绕池塘。”(《赋得风光草际浮》)寇准叹“感物悲昔心,佳期怅难续。”(《远恨》)宋祁“怊然感物化,须发不常美。”(《早秋有感》)梅尧臣“衔泣想慈颜,感物哀不平。”(《冬至感怀》)欧阳修“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戏答元珍》)文同叹“自然成感物,不觉首重搔。”(《冬晚书事》)陆游慨“徂岁背人常冉冉,老怀感物倍依依。”(《秋思》)杨万里叹“春气吹人不作醒,病身感物底心情。”(《薄晚绝句》)韩琦“感时空溅伤春泪,殢酒思流见曲涎。”(《暮春书事自和》)诗人或缘情“感物”,或“感物”生情;所感之“物”,或为春季“物容”,或为秋季“物容”,皆为特定季节的物候现象。综上可见,文学史上众多诗人理论家,分别从创作和理论的角度共同阐发印证了“感物”这一重要的文学创作发生理论。

三、“四季”文学抒情范式

物候特征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学具有鲜明的季节性和抒情性特点。我们知道,作家创作活动的展开或创作活动的结束,总是在一年四季的某一个季节时空间进行或完成的。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抒情文学的国度,古代的抒情文学作品除少数季节特征不明外,大多数是可以确定创作于某一季节时空间的。而海量的“四季”抒情文学作品正是古代诗人四时“感时”“感物”的产物。钟嵘《诗品序》就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而海量的“四季”抒情文学作品又形成了鲜明的“四季”文学抒情范式。所谓“范式”,是指为作家创作共同体所遵循的一套创作程序和原则,或称为“文学规范、标准和惯例体系”。而中国古代海量的“四季”抒情文学作品就形成了多种非常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抒情“惯例体系”⑦。春季文学抒情范式。春季三月,东风解冻,阳气生发,蛰虫舒张,草木萌动,万物以荣。诗人顺应这种节候变化,身体舒泰,精神舒张,喜乐忧伤跌宕起伏。由此,诗人春季“感物”就形成了“春愉抒情范式”和“伤春抒情范式”。春季气候由冷趋暖、万物欣欣向荣、生机勃勃,所以人们迎春、喜春、赞春,形成了“春愉抒情范式”。但是,春天的“物容”也有盛衰之变。其荣盛的顶点是百花齐放、万紫千红,而衰败的标志则是“东风无力百花残”。众芳摇落、好景难再,引发诗人强烈的伤悼之情,所以,怨春、伤春、悼春的怨叹不绝如缕,形成了典型的“伤春抒情范式”。夏季文学抒情范式。夏季三月,气温由暖趋热,自然界中万物生长,草木茂盛。而诗人的情绪也感应着夏季的节候变化而有乐有苦。乐的是,夏季万物生长繁茂,“陶陶朱夏德,草木昌且繁。”(徐干《答刘桢诗》)而夏景青翠葱茏,分外妖娆:“墙下溪流清且长,夹溪乔木雨苍苍。袅风翠果擎枝重,照水圆荷舞叶凉。”(张耒《夏日杂兴四首》“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但夏季高温湿热,随着气温的不断攀升,酷热难耐,让人苦热烦夏,故大量“苦暑”诗赋诞生。汉魏之际,某个时期夏季气候特别炎热,故王粲、刘桢、陈琳、曹植、繁钦等人都创作了《大暑赋》。梁代也出现了高温天气,故任昉、何逊、萧纲、王筠等人都创作了《苦热诗》、《苦暑诗》。唐代气候温暖湿润,但夏季也特别炎热,故王维、杜甫、司空曙、白居易、皎然等诗人创作了众多《苦热》诗。炎炎夏日,闷热潮湿,“端坐犹挥汗”(白居易《旱热二首》其一),“万事弃不理”(陆游《苦热》)。人的心情烦躁,思维倦怠,精神萎靡,所以,在“四季”文学创作中,夏季是文学创作的歉收季节。

第9篇:有关中秋节的诗范文

有关重阳节的诗词很多,除了耳熟能详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你还知道哪些呢?

现在小编就来和大家说说这些有关重阳节的诗句都有哪些!

重阳节经典诗句,你还记得多少?

九日登武山旅眺

【唐】邵大震

九月九日望遥空,秋水秋天生夕风。

寒雁一向南去远,游人几度菊花丛。

九日登玉山

【唐】钱起

霞景青山上,谁知此胜游。龙沙传往事,菊酒对今秋。

步石随云起,题诗向水流。忘归更有处,松下片云幽。

九日闲居寄登高数子

【唐】钱起

初服栖穷巷,重阳忆旧游。门闲谢病日,心醉授衣秋。

酒尽寒花笑,庭空暝雀愁。今朝落帽客,几处管弦留。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屠应制

【唐】宋之问

凤刹侵云半,虹旌倚日边。散花多宝塔,张乐布金田。

时菊芳仙酝,秋兰动睿篇。香街稍欲晚,清跸扈归天。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重阳节的诗句

在历史长河中,有关重阳节的诗句枚不胜举。重阳仲秋,芳菊盛开,万紫千红,一片灿烂,文人雅士对娇艳傲霜的菊花十分喜爱,多有咏菊的重阳节的诗句传世。如: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九九重阳节,开门见菊花。”(王勃)“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杜牧)“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范成大)菊花,给秋风萧瑟的大地增添了一番艳丽景色,使重阳节更加令人神往。从以上所引重阳节的诗句,亦可窥见赏菊之风盛行的一斑。有的重阳节的诗句,情趣盎然;有的重阳节诗句,富于哲理,值得细加品味。此外,尚有不少诗人写了吟颂重阳节的诗句。

李白(701一约763),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其《九日》堪称重阳节古诗经典之作:

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

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

地远松石古,风扬弦管清。

窥觞照欢颜,独笑还自倾。

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

此诗是李白于公元756年九月九日在庐山登高饮酒时所作。一二句写秋高气爽,三四句写饮菊花酒,五六句写庐山登高时的所见所闻,末四句写诗人的饮酒雅兴,流露出寂寞之感。诗中反映了重阳登高饮菊花酒的风俗,也表现了诗人虽在政治上遭挫折多年,却怡情自然的旷达襟怀。诗中的“落帽”,涉及重阳登高的一个典故。据《晋书·孟嘉传》记载,孟嘉是东晋权臣桓温部下的参军。九月九日桓温游龙山(今安徽当涂东南),他属下的官吏都参加游宴,并且都穿上整齐的军装。不料一阵风来,竞将孟嘉的帽子吹落,孟嘉自己并不觉察。桓温便叫孙盛写了一段文章嘲笑他。孟嘉看到文章后,也写了一段文章回答,而且写得非常优美,在座的人无不赞叹。从此,“孟嘉落帽”变成一个著名典故,喻文人不拘小节,风度潇洒,纵情诗文娱乐的神态。李白在诗中引用这一典故和风流韵事,是欲说明即使他在政治上很不得志,屡遭挫折,也还是保持着怡情自然“醉山月”的旷达胸怀。

孟浩然(689_740),襄阳人,盛唐诗人。一生除40多岁时曾往长安、洛阳求取功名而在北方作过一次旅行外,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在故乡鹿门山隐居,或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他的两首有关重阳节的诗句写得洒脱轻灵。

其一《过故人庄》重阳节的诗句: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首有名的田园诗,是诗人隐居鹿门山时到一位友人家做客时所作。前两句自然朴素,写出了老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诗人接着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清淡幽静的山村田园风光。在这样美丽如画的环境中,宾主I临窗举杯,更显得畅快淋漓。诗人被乡村生活深深吸引,临行告别朋友之时,相约来年重阳节秋高气爽时再聚赏菊,饮酒话桑麻,何等坦率,何等亲切!

其二《秋登万山寄张五》重阳节的诗句: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这是一首怀念友人之作,写重阳日登高思友之情,全诗情景交融,飘逸而真挚,清淡而优美。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只有饮酒方能尽兴,“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宋代,重阳节咏菊花的诗词也是汗牛充栋。最著名的莫过于女词人李清照。李清照(1084一约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宋代著名女词人,婉约词明星,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她长于贵族之家,中经金兵入侵,丧乱亡夫,晚年过着“飘零遂与流人伍”的流浪生活。她的作品,形象鲜明,感情细腻,语言明白如话,在艺术上独树一帜,对后代影响很深。她的重阳节的诗句《醉花荫·九日》写道: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丈夫赵明诚在外地时,李清照寄给他的一首相思词。彻骨的爱恋,痴情的思念,借秋风黄花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诗词中,云雾在愁,天地在愁,永日的愁闷,凉意袭人之愁,人体憔悴之愁,东篱把酒浇愁——真个是:怎一个“愁”字了得!“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史载赵明诚收到这首词后,为情所感,为艺术魅力所激,发誓要写一首超过妻子的词。他闭门谢客,三日得50首,将李词杂于其间,请友人评点,不料,友人说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自叹不如。

晏几道(约1030一约1106),北宋词人。字叔原,号小山,临川人,晏殊之子,其词风婉约,多伤感情调。他的重阳节诗词《阮郎归》写的是重阳日对故乡的思念:

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

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上片写秋天景色,天气渐渐寒冷(露成霜),大雁已开始南飞。重阳饮酒宴乐之时,不禁怀想故乡。下片写赏菊饮酒时感伤的情怀,“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在现代,重阳词佳作,首推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1893--1976)写的重阳节的诗句《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