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商务人士范文

商务人士精选(九篇)

商务人士

第1篇:商务人士范文

但是,想要详细描述这个群体并不简单。嗯,首先,他们比较有经济实力,每年年薪在20万以上……慢着,如果是企业主的话,则无法来用身价来衡量了,因为他们自己做生意,无论家底如何,一旦出来“商务”,无论是谈生意还是应酬,都是十分愿意做出“商务”的派头的。

好吧,先放下这个条件,从职业角度看,大多数的企业主和高管,再加上律师、设计师、金融等专业人士,是否就是商务人士呢,似乎比较准确,却也不太妥当,如果是的话,人数应该有几百万之众吧,可据专业机构的调查,中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八个主要城市的商务人士只有68万,中间的差额也忒大了些。

从消费行为呢,购买高档商品的(很多购买的人并非是使用者,而且比例还不低),坐飞机商务舱(这个应该是为商务人士量身定度的,但很多公司即便是老板和高管,日常出差也是挤经济舱的),入住商务酒店(好像现在标明为“商务”的酒店,大多是为一般职员出差准备的),在三星以上酒店消费(很多人住招待所,而在五星酒店谈生意),似乎也不好判断。

在从生活方式上呢,开名贵的汽车,住别墅和高级洋房,摆设高档家私,经常出国旅游、购物,收藏古董字画,观看高档文化演出……如果你知道上海白领如何疯狂购物,北京文艺青年如何迷恋演出,广州大婶和阿伯怎样频繁出国旅游,以及中小城市谁在开名车住豪宅搞收藏,那么,从生活方式上就更难判断商务人士了。

不管这些了,在迅速发展的当代中国,去限定任何一个群体也都是困难的。不过,商务人士群体的确实存在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并且,中国商务人士也绝不是那个调查报告所宣称的,在八个大城市才区区68万人,而应该数量更为庞大。否则,怎么有那么多的商家在打他们的主意。

商务人士的生活是怎样的呢?不讲群体,我们从细节去观察。豪宅区里,即便是已经售罄几年的房子,也大多是空置在那里的,出入别墅区最多的,往往是保姆和花匠,并且,不是夸张,真的有“忘”了自己还在那里买了房子,经人提醒才记起的现象。买了不住,自然享受不到房子所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真浪费了地产商精心选择的口号“我们卖的不是房子,卖的是一种生活态度”。即便是住在里面了,你会发现如果是自己装修的,品质和品位实在是有些委屈了那房子,如果是地产商的标准装修,则很少再去改装,千房一面。

住尚且如此,衣和食就更随意了。很多商务人士常年职业装,常年应酬餐。也难怪,他们的时间也大多被“职业”所占据了,一年当中开的会几百个,一年当中在家里吃的饭甚至十个指头都数得完。至于行,很多人羡慕商务人士是“空中飞人”,坐飞机如同打的,可只有做了“空中飞人”的人,才知道其中的苦――远远不如想象中的那么潇洒和舒服。顺便提下,近来很多商务人士向我感慨,“怎么乘飞机的感觉越来越像坐大巴了呢,无论环境和服务,还是乘飞机的人,都像。”我取笑地回答:“那是中国的商务人士越来越多的缘故,而且,新成长的商务人士颇具有中国特色。”

休闲生活呢?问到很多典型的商务人士,他们的兴趣其实非常广泛,旅游、运动、阅读等等,但在最后都要加上一句“实在是没有时间”,“连看书也都是在飞机上”。

好了,我们基本可以得出结论了:中国的商务人士,将大多数的时间花费在“商务”上了,用来提升生活品质的步伐,远远落在了后面。可是,无论是在外企还是私企,无论是地产还是科技,无论是制造还是服务,无论是流通还是销售,很多商务人士所从事的行业,都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品质”为商业目的的。于是,中国的商务人士就陷入了一个悖论:他们非常努力地工作,去改变别人的生活,而他们自己的生活却无暇顾及。

第2篇:商务人士范文

联想集团商用事业部ThinkPad业务总经理兼战略运营总监赵泓介绍说,联想一年前推出的ThinkPad Edge系列是面向时尚、年轻的消费群体推出的产品。其销售情况一直非常好,不到10个月的时间,销量就超过了100万台。在客户调研中,联想又发现了新的客户需求:“很多高端商务人士追求完美,希望在产品的外观、品质、性能等方面上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其实,联想此次推出的ThinkPad Edge精锐版E220s和E420s,早在今年年初的美国CES大展上,联想就曾展出过它们,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

一年前,ThinkPad Edge打破了ThinkPad经典“小黑”造型的传统,推出红色外壳的产品。此次,联想精锐版产品外观又破天荒地使用了墨绿色的设计。

负责Edge精锐版的产品经理张豪告诉记者,在产品研发过程中,他们面临了很多的抉择,而选择墨绿色的外观,大家基本没有分歧。“这个颜色既延续了小黑传统的庄重内敛的个性,又具有奢华时尚的元素,正符合联想对Edge精锐版的定位。”

不过,她没有向记者透露Edge精锐版磨砂质地外壳到底使用了何种工艺技术。据悉,这种被用户赞誉为“皮肤触感的磨砂外壳”的工艺,是联想ThinkPad独有的专利技术。

第3篇:商务人士范文

益普索(Ipsos)携手搜狐旅游频道的《2011中国商务旅行调查研究报告》,从航空公司、酒店、在线旅游服务商、私人出境游目的地的选择及满意度等方面,对商务人群出行的消费观以及行为特征进行了分析。

商务差旅及私人游市场呈现三特点

境外商旅市场不断扩大

商务旅行因其能够带来庞大的消费市场,日益成为旅游业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相关研究显示,商务旅行支出每新增一个单位,行业销售额就会增长十个单位。本次调查发现:过去半年内,有三成多商务人士有过境外出差的经历,其中,香港、欧洲和美国是主要目的地。一个有意思的发现是,上海的商务人士境外出差的比例最高,达到近四成。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与境外经济体交往的不断频繁和深入,境外商旅市场将会不断扩大。

私人游市场前景看好

相较而言,商务人士拥有较多可支配收入,他们在旅游上的支出也更多。本次调查发现,商务人士平均每年旅游3次,过去半年内,有七成商务人士有境内旅游经历,三成有境外旅游经历。其中广州、深圳的商务人士私人出境游比例略高于其他城市。目前中国游客因为强大的购买力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兴奋剂,我们的调查发现,商务人士的私人出境游时单次平均预算超过26,000元。不过,广州、深圳的商务人士私人出境游的单次预算比北京、上海明显偏低,可能原因一是广州、深圳的商务人士港澳游比较多,二是广州、深圳离东南亚国家比较近,从而导致了其预算偏低。

高铁成为第二大交通工具

虽然近期高铁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行者的信心,但从调查结果来看,高铁发展迅速,远远超过火车,成为第二大交通工具。排在第一位的仍然是飞机。与2010年的数据比较发现,商旅方面,2011年,乘坐高铁的商务人士上升了19个百分点,乘坐火车的商务人士下降了25个百分点,自驾车的比例上升了9个百分点。因此,从发展势头来看,未来围绕高铁打造旅游产业产品和服务仍然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并且高铁极有可能会成为航空公司中短途航线的有力竞争者。

高铁迅速兴起,成为仅次机的商旅交通工具。在境外出差时,高铁的乘车率也比较高,可能是因为香港有很多城际快车,另外,欧洲的跨国交通很依赖高铁。

在线旅游市场,携程绝对优势领先

2011年,除了高铁成为新闻热词,在线旅游市场也是热闹非凡――淘宝旅行上线、百度投资去哪儿、腾讯入股艺龙……由此可以预见,中国在线旅游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同时促使目前众多在线旅游企业并不趋于统一的发展模式,各自探索出具有自身特点和优势的发展方向。

商务人士最常使用的在线旅游产品是查询信息、订票和订酒店。此次调查显示,携程是商务人士使用最多以及最常使用的在线旅游服务商,以绝对优势领先其他服务商。其次是去哪儿网。商务人士对携程网最满意的服务是“查询信息”。在地域区分上,上海商务人士相对更偏好途牛旅游网,广州深圳商务人士更青睐于芒果网。

四五星商务酒店仍为绝对主力

商务人士在商务旅行和境内私人游时都以选择四五星的商务酒店为主,香格里拉、希尔顿、万豪、威斯汀、喜来登位列商务人士最有好感的商务酒店前五名。

不过,2011年一个显著变化是,商务人士境内旅游时,选择3-5星级酒店的比例下降,而选择经济型酒店的比例明显上升。锦江之星、如家、汉庭、快捷假日和宜必思位列商务人士最有好感的经济型酒店的前五名。在地域区分上,广州和深圳的商务人士出游时更青睐经济型酒店,而上海的商务人士更喜欢4-5星级酒店。但他们在出差时,对高档星级酒店(4 5星)的选择略微增多,而对中档星级酒店(3星)的选择略微下降(与2010年数据对比)。

境外差旅境外航空更受宠

作为“空中飞人”的商旅人士,他们选择的主要境内航空公司为国航、东航、南航,位于第二集团的是上航、海航和深航。此外,我们可以看到,商务人士对航空公司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受航空公司总部所在地影响,北京商务人士最常乘坐的是国航,上海商务人士最常乘坐东航,广州、深圳商务人士最常乘坐南航。在最常乘坐率方面,国航虽然仍占据第一的位置,但其最常乘坐率与2010年相比略微下降;东航、深航的最常乘坐率则比2010年有所上升,上航则有所下降。另外,吉祥航空发展迅速,从2010年0.3%的境内航空公司使用率,增长到今年的9%。可见,中高端商务市场的消费市场需求是不断扩大的。

值得国内航空公司注意的是,商务人士境外出差或出境游时,更愿意选择境外的航空公司,其中国泰、港龙是他们的首选。美联航发展迅速,成为第三位被选择的境外航空公司。同样,境外出差或出境游时,商务人士选择的航空公司依然有地域差异――出差时,北京的商务人士最常乘坐国航、阿联酋航空和美联航,上海的商务人士偏好东航和德国汉莎,广州和深圳的商务人士偏好国泰航空、南航和港龙航空;出游时,北京的商务人士较多选择美联航,上海、广州、深圳的商务人士较多选择国泰航空。

近年来,各航空公司纷纷加大了官网直销投入比例。境内航空公司官网使用率明显高于境外航空公司,但在官网满意度层面,却不敌境外航空公司。具体而言,超过七成的商务人士使用过境内航空公司的网站,其中国航、南航、东航官网使用率最高,机票预订是使用率最高的服务,其次是会员服务和信息服务。另有不到1/3的商务人士使用过境外航空公司网站,主要是港龙、国泰航空,优惠推广、策划旅程是商务人士最常用的服务。在官网满意度层面,国内航空公司中,海航、南航、国航的官网满意度位列前三名。值得注意的是,境内航空公司的各项网络服务满意度多数集中在70%至80%之间,仍有提升的空间。

商务人士最渴望出游之地

此次调查发现,香港、美国、欧洲是商务人士私人游主要去的地区/国家,其中欧洲、美国和澳大利亚是其最渴望去的三个地区,之后是马尔代夫。在选择出境游目的地时,他们主要考虑的因素依次为自然景观、文化和安全。

通常,在出行之前他们主要会从网站上了解目的地的情况,其次是通过家人、朋友、同事、同学以及境内旅行社了解。北京的商务人士更倾向于向身边人了解目的地情况,而广州和深圳的商务人士更倾向于从境内旅行社处了解。

第4篇:商务人士范文

1956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北京电子管厂建成,生产出国内第一代电子管。这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前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建设工程之一。40多年来,这里先后生产过600多个品种的综合电子器件,还为国家188个重点工程研制生产了配套的优质器件产品。1965年,中国第一块集成电路诞生于北京电子管厂。当时,中国集成电路的发展几乎与欧美先进国家的研制工作同步。图为1986年北京电子管厂建成的一条现代化的集成电路生产线。

上世纪80年代,四通、联想、京海、信通、方正等科技集团公司在中关村脱颖而出。其中的四通、信通、京海和科海一度发展得如火中天,被业界统称为“两通、两海”,他们曾经为中国计算机产业的普及和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图为这4家公司鼎盛时期在平面媒体上的广告样张。

商务必选 一应俱全――富士通倾力打造完美商务笔记本电脑

全球五大个人电脑供应商富士通秉承「世界笔记本电脑专家美誉,凭借雄厚IT实力与长达25年专业笔记本电脑制造经验,在商务应用领域不断突破创新,成为业界高科技与高品质的典范,在权威机构IDC排名商务笔记本电脑中国前十大。轻薄旗舰商务LifeBook S系列(S取自Sophistication),以尖端科技匹配商务气质,超级卓越商务LifeBook E系列(E取自Excellence),更为强调性能至上的精英人士必选。富士通力荐三款高端商务机型LifeBook S6311、S7111与E8210,为不同需求商务精英量身打造,均采用新一代英特尔迅驰双核移动计算技术,以强劲性能、全面功能、人性化设计、稳定品质诠释完美商务。

LifeBook S6311――13.3英寸轻薄旗舰,引领全球领先地位

富士通LifeBook S6311全面展现富士通个人电脑在全球13.3英寸领域的领先地位,提供舒适视觉效果的同时,坚持将全尺寸键盘、光驱等部件完美融入其中,兼顾工作与娱乐的双重体验,实现功能与便携的最佳平衡。拥有13.3英寸简约超轻薄外观的S6311,重量仅1.7kg,非常适合对移动性能要求较高的商务人士使用。配合第二块电池,续航时间长达7.3小时;无线Wi-Fi连接、支持802.11a/b/g三种模式、可配备最新蓝牙2.0+EDR,快速连接网络和各种无线接口设备;贴心拥有指纹识别系统、硬盘锁、BIOS锁等革命性全方位数据保密技术,令精英人士安枕无忧。更配备亮度达300流明、对比度达250:1的SuperFine显示屏,清晰细致的画面让用户体验超凡完美的视觉冲击,同时具备方便快捷的多媒体功能键,让精英人士在工作之余,尽情享受双核时代的视听娱乐体验。

LifeBook S7111――14.1英寸精湛内质,业界轻薄全能理想代表

富士通LifeBook S7111作为14英寸机型同类产品中超轻薄全能的代表作,在保持良好便携性与稳定性的同时,使强劲效能与精湛内质获得完美发挥,让商务人士充分体验完美商务的无穷乐趣。S7111配备亮度达300流明、对比度达250:1的14.1英寸日系超级SuperFine显示屏,仅重1.75kg,内置SD/MS/MS PRO/xD多合一读卡器,配合无线Wi-Fi连接让尊贵用户尽享工作与生活并重的移动体验。独具硬盘三维立体保护技术以及第二代指纹识别系统让数据安全更多防护,配合第二块电池,续航长达8小时,为商务人士提供移动生活的完善保障。S7111凭借便携、性能、安全等商务应用全面上乘表现,为商务精英带来兼顾办公和外出使用的完美选择。

LifeBook E8210――15.4英寸超级配置,满足商务应用最高要求

第5篇:商务人士范文

关键词:国际商务硕士;教学方法

项目:黑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XM-YJS-2013004

一、国际商务硕士的专业内涵和特点

1、专业内涵

根据国家商务部对国际商务人才的分类,我国所称的国际商务人才,广义是指具有一定国际商务知识和能力,在商务领域、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团组织中,从事对外贸易、国际经济合作及国际商务运营等相关工作的人员;狭义是指高级国际商务人员,特指当前最紧缺、最急需的跨国经营管理人才、国际商务营销人才、国际投资管理人才、国际经济法律人才和国际商务谈判人才等五类专业人才。

2、专业特点

国际商务硕士是一个研究生学位,设立初衷是在全球经济范围内发展管理者的能力和资源。对于那些寻求建立或促进国际商务作为职业的人是理想的选择。此类型项目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46年美国对外贸易学院,如今被称为全球管理项目,位于亚利桑那州的格兰岱尔。直到2000年,在成为全球管理层面的商务管理学硕士之前,该项目一直被称为国际管理硕士。项目的结构包括:国际商务,国际政治经济,学习语言与世界文化。注重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该项目的装备管理技术与国际商业环境息息相关。国际商务硕士注重国际业务的战略规划,并提供国际操作要求的组织能力方面的深入了解,包括国际市场营销、金融和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职能。目前国际商务硕士文凭已经成为跨国公司特别关注的经济类专业硕士文凭。

二、国际商务硕士的人才能力培养目标

现代化高素质的国际商务人才应当具备五种能力:

第一,开阔的国际视野,广博的知识和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

第二,精通国际经贸知识,并具有很强的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商务运作能力,特别是能娴熟地运用一门以上外语开展商务活动的能力;

第三,通晓国际经贸法律和惯例,并具有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具有国际经贸实务操作能力,以及熟练运用各种现代化工具搜集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和决策的能力;

第五,掌握跨文化知识,善于进行国际商务交往,具有了解、尊重并调和文化差异的能力。

三、国际商务硕士培养方式的新探索

1、跨国家跨地区的电子商务模式

电子商务作为现代服务业中的重要产业,是现代企业发展最为重要的营销方式之一。电子商务具有市场全球化、交易连续化、成本低廉化、资源集约化等优势,在我国的工业、农业、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金融、旅游和消费等行业不断的快速发展,成为推动这些行业发展最重要的手段之一。2012年,阿里巴巴集团下属的淘宝和天猫商城总共销售额达到了1万亿人民币,创造了我国在电子商务领域销售之最,其规模已经相当于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连锁企业——沃尔玛当年销售额的一半左右,而后者正是凭借这个销售规模位居世界500强企业的第三位。此外,2012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达到8.1万亿元,同比增长31.7%,增速约为当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的四倍。可见中国的电子商务行业在创造社会价值方面的巨大能量。目前,中国网购用户为2.42亿,数量非常庞大,但与13亿总人口数相比,人数依然只是很少的部分,这说明未来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潜力是巨大的。中国的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带动了物流配送、电子商务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快速发展,尤其近年来电子商务应用的普及带动了传统服务业和传统流通业的发展。国际商务硕士主要以培养国际性商业人才为目标,即要培养国际性人才基本的商务能力,因此,电子商务理论及应用方面能力的培养应该作为现代国际商务硕士培养体系中的重要部分。

2、全球通用人才的探索

国际商务硕士的培养不能只关注于精通外语和商务谈判的贸易人才的培养,应该将培养的目标放在能够广泛适应跨国公司经营的高素质人才身上。能够广泛适应跨国公司的通用性人才除了精通外语,善于进行商务谈判外,还具有很好的适应能力、开拓能力,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特征的学习和适应能力都很强,同时具有多元化的民族文化背景和在多地区工作的经验。这样的人才需要我们在校期间,加强外语能力培养和商务往来知识的培养的同时,加强国际性的视野和理念,对多元化文化加深学习,对差异文化和环境心理适应能力要着重培养;另外,对在差异性文化中的危机处理和心理调适能力也应该作为培养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 张东海 陈曦.研究型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状况调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2.

[2] 耿有权 彭维娜 彭志越.曹蕾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运行状况的调查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2.1 .

[3] 雷彩虹 魏伟 许方 姚菊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及措施[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2.5 .

[4] 李敏娜.基于经管类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3.7.

[5] 李敏娜.经管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J].课程教育研究,2013.7.

[6] 李敏娜.建立人力资源专业现代课堂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J].西江月.2013,6.

[7] 李敏娜.浅议人力资源专业课堂教学方法[J].幸福家庭-教育论坛,2013,4.

第6篇:商务人士范文

一、中国高校国际商务专业发展过程回顾

中国高校国际商务本科专业是从2001年之后才逐渐发展起来。在这之前,国际商务的人才培养更多地体现在职业技术教育之中。2010年,国际商务硕士学位设立,无疑对于推动中国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高校国际商务本科专业发展现状

教育部部属院校一直没有国际商务本科专业,个别学校设有国际商务方向。直到2003年,中国政法大学利用本科专业自主设置权,率先设置了教育部专业目录以外的国际商务本科专业。之后,西南财经大学、山东大学等重点大学才开始设立国际商务本科专业。截止到2010年,具有国际商务本科专业或方向的学校为55所高校(见表1)。由于是专业目录以外的专业,所以,最早设立国际商务本科专业的主要是地方院校。

中国政法大学率先设立国际商务本科专业的初衷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国内设置国贸专业的学校过多,其专业课程只局限于国际贸易实务,缺乏对企业国际化全方位的学习,不能满足市场对跨国公司人才的需求,于是设立对传统国际贸易专业进行改造的国际商务专业。在保留传统国际贸易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加入了工商管理、金融课程组,考虑到商务与法律的内在联系以及中国政法大学的法学优势,加入了更多国际商法的课程,凸显其法商结合的专业特色。

实践证明,中国政法大学的这个预判是正确的。目前,中国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教育的学校已超过610所。随着上世纪90年代企业外贸经营权的开放,外贸公司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市场地位也迅速下降。根据麦可思研究院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由于就业率低、薪资较低,连续3年被评为红牌警告专业。传统国际贸易专业被亮红牌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没有错位发展。就实务实操能力来讲,本科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不如中专和职高的学生,职高学生作为跟单员、制单员、商务文秘比本科生更踏实,而且业务熟练。倒是国际贸易本科生高不成、低不就,既不甘心成为制单员,又没有从事高级国际商务活动的技能。《中国人才蓝皮书2010》明确指出,“2010年外贸人才需求达79万多人。未来三年,负责外贸公司重大投资和战略投资的决策人才最为短缺,需求缺口2/3以上,业务营销人才欠缺30%左右,专业管理人员估计欠缺一半以上,服务外贸人才估计欠缺七成到八成,投资人员的供求缺口也在60%左右。”这两份看似矛盾的报告恰恰反映了中国国际经贸人才培养的致命问题,一方面,大量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过剩,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学生就业难;而另一方面,市场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却存在很大的缺口。

可喜的是,还是有一部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家学者看到了问题所在。2005年,为了响应国家的“人才强商”战略,由全国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牵头,开始推动国际商务硕士(Master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MIB)的工作。随着教育部大力发展研究生专业学位思想的确立,2010年硕士专业学位类型增加到40个,其中包括国际商务专业硕士。MIB的设立不仅有利于国际商务高级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而且倒逼了国际商务本科的人才培养。2012年教育部修订专业目录,把国际商务归为工商管理类,编号为120205。有了合法的身份,MIB也解决了学生的出口问题。于是,南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这样的高校在有了MIB授予权以后,开始增设国际商务本科专业。很多学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也开始修订方案,尝试加入一些工商管理课程。

(二)中国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的设立

2010年设立国际商务硕士学位,无疑对于推动中国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招生伊始就困难重重,市场反应并不像专家预想的那样乐观。首批有78所高校获得MIB培养资格,但只有65所高校在2011年招生,学生数为1079名;2012年67所高校招收学生1355名。最近几年招生情况有好转,但是,总体来讲发展很不平衡,好的学校人数在70到100人左右,更多学校是十几个学生、几个学生。很多高校反映,由于挤占了MBA的名额,而MIB与MBA收费悬殊,学校短期经济利益受损,于是,有的学校干脆停招,这就是有些学校虽然有MIB培养权,但是却没有招生的原因。由于相当多的学校招生人数过少,达不到规模经济,无法像当初设想的那样进行实践教学和精英教育培养方式的改革,结果所谓的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不过是传统的国际贸易、世界经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翻版,高级国际商务人才仍然是奇货可居。

二、中国高校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从开办国际商务专业伊始,很多问题就困扰着我们。比如对国际商务专业缺乏认知度;学界对国际商务的学科归属存在争议;培养方式上重理论、轻应用,重课堂教学、轻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重学术能力、轻职业能力的培养;缺乏高水平、复合型、“ 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制度保障体系等。

(一)社会对国际商务专业缺乏认知度,行政体制改革与教育体制改革不配套,学生就业遭遇尴尬

从开办国际商务专业伊始,至今被问及最多的问题就是什么是国际商务专业,国际商务与国际贸易专业有什么区别。企业和行政机构对国际商务专业缺乏认知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2007年,中国政法大学第一届国际商务本科生毕业,在报考公务员时就遭遇了尴尬――在公务员招生岗位里没有列国际商务。后来我们让学生以国际贸易专业报名,审核时学校开具证明,与用人单位沟通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但是,仍有学生虽然分数很高,却与公务员无缘。不仅本科生,2013年第一届国际商务专业硕士毕业,仍然面临同样的问题,以致于这个问题被作为案例写入《国际商务》教材中。在企业招聘中,经常在人力资源目录中找不到“国际商务”的职位。然而事实上外贸企业的进出口业务、市场营销、商务管理等岗位都适合国际商务的毕业生。

根据国家商务部对国际商务人才的分类,我国所称的国际商务人才,广义是指具有一定国际商务知识和能力,在商务领域、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团组织中,从事对外贸易、国际经济合作及国际商务运营等相关工作的人员;狭义是指高级国际商务人员,特指当前最紧缺、最急需的跨国经营管理人才、国际商务营销人才、国际投资管理人才、国际经济法律人才和国际商务谈判人才等五类专业人才。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对应的学术型硕士专业是国际贸易学专业、世界经济专业,三者共同构成较为完善的培养开放型经济体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遭遇的尴尬,说明社会缺乏对国际商务专业的认知度,政府体制与教育改革不配套。

(二)学界对国际商务的学科归属存在争议,导致办学指导思想不统一,突出自己母体学科的重要性,是高校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滞后的直接原因

国际商务是经济学与管理学的交叉学科,是商科教育的一部分。相比社会对国际商务内涵的不了解,国内学界对于国际商务这种交叉学科归属的争议就更大。国际商务本科归属于工商管理,除中国政法大学以外,大部分学校国际商务本科都是获得管理学学士学位,而国际商务专业硕士设立是由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家推动的,因此MIB被授予经济学硕士学位。这样的学科归属本身,就反映了中国经济学和管理学对国际商务学科的困惑和相互争夺,其结果是办学指导思想的不统一。这种非要把国际商务归属于某一个学科的执念,使得经济学背景的强调经济学,工商管理背景的强调管理学的重要性,而很难把国际商务作为一个整合的学科,做到跨学科发展,好些的学校也只能是国际经济与管理的简单叠加,缺乏经管融合的国际商务核心课程的开发。

(三)培养方式上重理论、轻应用,重课堂教学、轻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重学术能力、轻职业能力的培养

中国的国际商务专业脱胎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授课教师由于自己知识背景的局限性,都对理论教学、学生所谓学术能力的培养驾轻就熟,因此,无论本科还是硕士,都反映出培养方式单一,重理论、轻应用,重课堂教学、轻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特征。在专业硕士培养上,以学术能力培养代替职业能力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即使顶着国际商务的帽子,但骨子里依然是行传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之实。因此,虽然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中国高校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离培养出高素质、精英型的国际商务人才的目标依然任重而道远。

(四)缺乏提供具有国际化视野以及高水平、复合型、“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制度保障体系

国际商务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复合性、实践性和国际化特征,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具有国际化视野,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必须具有“复合型”,这种“复合型”可以表现为具有两类学科背景的跨学科,或者既掌握专业知识又精通实务,或者既懂专业知识又具有良好的语言能力。而目前我国高校体制下的老师大部分知识结构单一,谙熟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对相关学科的知识则知之甚少;或者只有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经验,大部分老师都是从校门到校门,这些教师具有经济理论知识水平高、宏观经济层面动态把握准确、新知识新技术掌握快等一系列显而易见的优点与优势,但他们缺乏实际教学经验和国际商务业务的实际应用能力也是不容忽视的硬伤。

当前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也不利于“双师型”教师的成长。各高校在争创研究型大学的过程中,将教育资源向科研领域倾斜。在大幅提升科研成果在教师工作考核指标中,权重的大背景下,我们看到专心致力于教学的教师数量和比例在不断减少和下滑。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和探索的原动力也在消减之中。此外,中国高校普遍缺乏产学研的真正合作,在这样的氛围下,很难使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有根本的突破。

三、“斯诺命题”折射的经管学科之争是制约中国国际商务专业发展的根本原因

由于中国存在着学科划分过细,学科之间割裂、文化冲突严重的“斯诺命题”。具体到中国商科教育,就表现为经济与管理学科在国际商务学科归属上的激烈争夺。

现有的国际贸易、国际商务专业不能培养出满足市场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不是偶然的,这只是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的一个具体体现。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培养权到底是给经济学院还是管理学院?这在很多高校都展开过激烈的争夺,有的学校为了息事宁人,只好在经济学院和商学院都分配一定的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名额,而国际商务的学科交叉性注定这个学科既不属于经济学,也不属于管理学,因此,仅靠某一个学科根本无法培养出有国际化视野、懂经济和国际化经营,通晓国际惯例的合格的国际商务人才。

对于国际商务的学科归属,英美国家也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是远没有中国这般激烈,这与中国经济管理学科不合理的划分有关。在美国,经济学远远没有中国经济学既包括理论经济又包括应用经济这般庞大,经济学仅仅是纯理论研究,属于人文科学,而商学院涵盖面广,其工商管理包括的范围很大,相当于中国的管理学和应用经济,因此,在美国,国际商务专业设置并不十分广泛。原因是美国对外部市场依存度不高,其工商管理教育已经具有应用经济与中国定义的管理学的交叉性,只需要略微稍加一些国际沟通课程就可以,所以,国际商务是否能成为单独的学科,是否需要单独设立专业,也存在过争议,很多国际商务专业是作为工商管理学位内的一个方向存在,授予工商管理硕士和博士学位。不过随着美国更多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国际商务本身作为自足、完备的学科体系得以确立,包括哈佛大学、纽约大学在内的世界著名高校也设立了国际商务本科或者硕士项目。英美国家对于国际商务的争论,更多地关注学科范式、学科体系,而不是学科归属。英国和澳大利亚国际商务既不属于经济学,也不属于管理学,而是单独设立了商务学位。总体看来,西方国家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外部环境更为宽松,他们的商科教育比较发达,且与企业联系紧密。博雅教育的回归,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模式的兴起,正好切合了国际商务是一个整合的学科特点。

而对受制于“斯诺命题”、教育体制相对封闭的中国来说,过细的学科划分,商科学位的缺失,经济与管理的泾渭分明,非常不利于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在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的培养上。中国的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简称MIB)实质上是经济学院与管理学院MBA竞争的产物。尴尬的是,经济学院没有MBA,而如果不吸取MBA的精华和办学理念,MIB是做不好的,特别是在现在MIB收费低、招生名额少、达不到规模的情况下,如果没有MBA作为依托,仅靠经济学院很难给MIB学生开设高质量的案例、企业经营模拟课,而没有职业专业技能训练的MIB,不过是原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世界经济专业学术型研究生的翻版。如果把MIB放在没有应用经济为支撑的管理学院,学生如何获得国际贸易、金融学知识呢?因此,尽管现在有94所高校有MIB招生权,但是,能够培养出适合市场需要的高级国际商务人才的高校并不多。

四、跨学科发展特色办专业是中国高校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前人的实践已经告诉我们,破解“斯诺命题”的方法就是面向问题研究、跨学科发展。因此,从思想上、体制上突破经管学科的相互封闭,是受困于“斯诺命题”的中国商科教育的必然选择。

应用复合型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模式不能套用以往那种象牙塔般、封闭式的方案,而应凸显培养模式的跨学科性、开放性和国际化特征。为此,第一,打破学科界限,实现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经济学与管理学、经济学与法学的交叉和融合;第二,打破院系界限,合理配置校内资源;第三,打破学校界限,实现校际、学校与科院,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的产学研联合;第四,走出国门,实现不同国家高校之间、学校与跨国公司之间的联合。

在中国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实践中,时时刻刻会感受到经济与管理学科之间的冲突,要实现以上四个开放并不容易,除了解放思想,体制上也必须突破现在这种经管学科泾渭分明、专业划分过细的教育体制,英美国际商务专业发展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淡化国际商务学科归属,下放专业自,从体制上大力推进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跨学科发展

跨学科发展是英美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共同经验,也在中国学界逐渐达成共识,但是,实际操作却受困于现有体制。中国经济学院与管理学院的分立导致学生知识体系的学科缺陷由来已久,只是这种矛盾在国际商务专业集中爆发了,而如果不在思想上、体制上打通经管学科的篱笆,中国就很难培养出知行合一的高素质国际商务人才。在学科设置上,中国应该更多借鉴美国商学院的经验,逐渐改变现在经管院分立、分离的现状,将已有分立的经管院逐渐改造为经管学科融合的商学院,这不仅有利于国际商务的人才培养,也有利于金融等各种应用人才的培养。

在国际商务的学科归属上,中国可以借鉴英国和台湾的经验。比如:英国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涉及的学位在各个培养层次上都非常广泛,在专科和本科层面上,英国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涉及的学位有文学学士学位(BA)、理学学士学位(BS、BSC、SB)和应用文学和科学学士学位(BAAS)等;在研究生层面开展国际商务教育,授予的学位有商务管理硕士学位(MBA)、商务与管理硕士学位(MBM)、会计专业硕士学位(MACC)、管理硕士学位(MM)、市场研究硕士学位(MMR)、管理博士学位(PHDM或商务博士学位等。英国这种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可以授予多学科学位的做法,从学理上是说得通的。有学者认为国际商务不是一个专业,而是一个学科体系,是一个整合学科,它的学科基础非常庞大,包括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历史学、法学、国际关系、区域研究和比较研究等。但国际商务不同于这些单独学科,它本身是一个自足、完备的体系。国际商务作为一个整合学科的竞争优势和价值贡献在于把全球知识和当地知识协同结合。

目前,就我国现有的学科设置,承担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并不是只有国际商务专业,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本科层面主要集中在国际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硕士层面是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国际贸易、世界经济学术型硕士,但是细想起来并不局限于此。现在跨境电商发展迅速,那么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全球价值链管理其实也是培养国际商务人才的。这样看来,纠结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科归属实在没有必要,宽泛的国际商务概念也有助于增加社会对国际商务专业的认知度,有利于学生就业。台湾地区早已经视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国际企业管理为一个专业,都是研究国际化经营的,至于名称不同,只是专注点不一样而已。按照这样的学科边界,我国目前实际上培养国际商务人才的学校数量非常巨大,有些学校既设立了国际贸易专业,也设立了国际商务专业,而其实培养的都是国际商务人才。因此,中国国际商务人才培养重要的不是扩张数量,而是重在提高质量。610所高校设立国际贸易本科不管出于主动还是被动,其实都必须适应市场要求进行课程改革,把国际商务人才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

国际商务作为一个整合的学科,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不宜沿用计划经济下严格统一的专业管理办法,而应该下放专业自。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商务本科能够率先改革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开办之初运用了专业自主设置权,在课程设置上完全自主,不受核心课程的限制,学生做毕业论文的方向可以随便选题,贸易、金融、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都是国际商务的一部分,甚至学位都由学生自主选择经济学或者管理学学位。对于国际商务学生的毕业走向,我们不认为进外贸公司是专业对口,去进出口银行、证券公司、国际会计事务所不也是国际商务专业的对口单位吗?由于国际商务是整合了全校资源打造而成,学生知识面广,适应性强,就业容易,就业质量高,所以,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对国际商务的专业荣誉感比较高。倒是国际商务成为教育部专业目录专业后,像其他高校一样,中国政法大学的学生也开始对最后毕业的管理学学位纠结不已。可见,灵活的学位授予权、自主的专业课程设置对于国际商务专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学习英美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方法,发挥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的引领作用,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教育体制不同,各国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存在差异。英美国家国际商务专业建设中都考虑到自己的国情。相比美国依托于工商管理国际商务专业自我天成,英国作为一个历史上对外贸依存度比较高的国家,相比美国更重视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英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国家之一,他们的课程体系完备,案例教学、商务模拟的实践教学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中国是一个经济对外依存度很高的国家,对国际商务人才有强大的市场需求。虽然与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有关的相关专业很多,但是,中国与美国不同,中国高校商科教育薄弱,必须专门设置国际商务专业。国际商务硕士学位的设立恰逢其时,围绕着MIB,不仅会聚集起一批专注于国际商务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专家学者,形成一个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氛围,也有助于发挥MIB的引领作用,协同相关专业,结合中国地域特征,探索适合中国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

(三)注重错位发展,完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体系

英美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共同特点就是,注重不同层次市场的需求,从初级到高级,相应地,学生层次从职高、大专生到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层次不同,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也有很大不同。比如:英国职高和大专生注重商务操作运用能力的培养;对高级国际商务人才就有很高的数量技术分析的要求,并力图把国际商务研究与国际商务操作运营教育结合在一起,使培养的高级国际商务人才具有国际化和创造性的特质。

中国要注重错位发展,对于职高和本科要有区分度,同时大力发展国际商务专业硕士教育。尽管目前仍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依然应该坚持国际商务人才的精英教育。目前,中国最缺乏的是高级国际商务人才,因此,应该在MIB基础上设立商务博士学位,形成完备的学科体系。

(四)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国际商务特色专业建设

用跨学科的方法突破“斯诺命题”的目的是解决单一学科无法解决的问题,国际商务的跨学科性和开放性特质,注定了国际商务专业不能是千校一面的版本,而必须走特色办专业的道路。中国政法大学的实践也证明,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只有立足本校学科背景、特色建专业的重要性,才能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总之,建立国际商务培养体系是一项浩繁的系统工程,中国高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刚刚开始,相较于课程体系的改造、师资水平提高等问题,更重要的是思想的解放、教育体制的改革。只有坚持国际商务的跨学科性、开放性和国际化特征,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立足本校学科优势的特色办专业道路,才能培养出适合市场需要的、高级的国际商务人才。

参考文献:

[1] 舒红,景瑞琴.国际商务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9.

[2] 宏结.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7(5):48-50.

[3] 宏结. “斯诺命题”与“成思危之答”[J].管理观察,2016(2):11-13.

[4] 穆海涛,安岩.国际商务人才供需失衡原因及对策选择[J].经济与管理,2014(14):96.

[5] 陈怡琴.国际商务专业硕士教育的实践性困境与疏解[J].井冈山大学学报,2015(11):75-77.

[6] 张晓涛.美国大学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及启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7):219-221.

第7篇:商务人士范文

年年都有人受骗

2010年5月25日,刘女士在咸阳机场候机,一位机场工作人员向她推荐 “世纪商旅商务旅行卡”机票打折卡,称这张卡全国通用,买机票可以打九折,刘女士花400元买了卡。一次订票,刘女士出示了世纪商旅商务旅行卡,售票点不认可,不能打九折。

刘女士拨打了卡片上的服务专线4006505550,工作人员称“这张卡只对部分航班提供优惠,”刘女士询问具体是哪些航班,工作人员让刘女士拨打010-84803355咨询。

刘女士照做,那里的工作人员称“这张卡只是在一年之内订机票免保险费,”具体细节又让刘女士找给她办卡的人。刘女士给咸阳机场打电话,机场工作人员没有做任何解释,让刘女士带着办卡手续去机场退钱,但要扣除40多元。

问这是什么费,工作人员称刘女士在保单上签过字,是心甘情愿购买的,违约要扣钱。

2011年1月份,邱先生在兰州中川机场候机,天山商旅商务咨询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向他推荐一种VIP贵宾卡。

用这张卡从天山商旅商务咨询有限公司预订机票,可享受比网上的最低票价还要低一个“返点”的票价;预订酒店可以享受8折以下优惠。

工作人员多次强调“此卡免费,但先要预存398元在账户中用于购买机票。”实收400元。

当邱先生用VIP卡购买机票时,发现天山商旅商务咨询有限公司提供的机票价格与航空公司官方网站上的相同,有的甚至还要高出一部分。

预存的400元并不能用于购买机票,而是用于扣除机票中的“返点”。也就是说,若一张飞机票总价540元,需要邵先生支付530元,10元的“返点”从预交的400元中扣除。

2011年6月份,邱先生用VIP预订会员手册中的合作酒店,天山商旅商务咨询有限公司的客服人员却称“此酒店非合作酒店,不能预订。”

2012年3月,王先生在兰州机场候机,有位穿着工作服的员工走过来说“先生您好!您的机票是在网上订购吗?我们正在搞活动,成为我们的会员可以免费在VIP休息候机,最大的优惠是,您先预定机票后给钱,先预存600块钱,可以一次性消费完卡里的钱,如果机票钱大于卡里的钱,您到地方后可以下机补给我们当地接机的工作人员。先消费后给钱。”王先生斟酌再三,办理了一张600元的天山商旅会员卡。返回兰州订票,王先生拨打天山商旅会员卡的4007311666订票电话,发现这个卡是分期消费的,一次只能消费10元到百元,而且机票远远高出网上预订价格。

会员卡推销员专猎几类人

受骗者多为商务人士,经常出差,热衷网上订票,喜欢低折扣机票,行色匆忙,只关心价格高低,不关心服务质量。

第8篇:商务人士范文

电信市场发展至今,服务已不再是从属于产品的附加体,而是更多地作为产品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品牌价值的重要体现。

因此,满足客户需求不仅仅是电信运营商的一个外在需求,更是一种内在动力。近日,中国移动全球通即针对商旅人士推出了一个“全球通商旅计划”的个性化、定制化服务。

实惠+实用

据统计,截至去年年底,我国的移动用户已近4亿。信息产业部预测,2006年年底移动用户将突破4.4亿。在这个数字所代表的庞大用户群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常年需要在国内外出差的“飞人”一族。

全球通推出的“商旅计划”,就是专门针对商旅人士推出的集资费与服务为一体的个性化服务,这项服务将成为奔忙于城市间的人们的随身助手。

商旅计划中包括丰富多样的增值服务,为商旅人士带来实用的效率与享受――异地的衣食住行信息,均可通过增值服务获得,让出行生活如同在家中一样轻车熟路。比如最需花心思的行和住,就可以通过拨打目的地的12580秘书台热线来解决。12580是“全球通商旅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为客户提供的是超低折扣的酒店、机票预订服务,通话费用和固定电话呼叫费用相同。如果加入全球通商旅联盟,还能享受诸如连锁酒店折扣、会员国航积分互换、酒店、旅行、机票优惠信息的定期提供等一系列的长期服务。

对出行的人们来说,同时面对的另一个问题便是通信成本的增加,三五天花去几百元的话费十分平常。有了商旅套餐之后,商旅人士可以不必再为节省通信成本而“分秒必争”,“**139业务”以其低廉的价格和便捷的使用方式,为出行的全球通客户提供了极为优惠的国际漫游资费,解决了这个困扰。

对需要长驻异地的业务开拓者,“全球通商旅计划”中的跨区入网服务来得正是时候。非当地户籍的全球通用户通过在户籍地预约或直接在移居地办理跨区入网,都可以获得减免SIM卡费、优先提供吉祥号码选用、套餐推荐、客户资料转移、积分转移、身份等级转移等服务。这样一来,既可以省下漫游长途话费,又可以延续从前由长期的业务使用带来的回报。生活地点虽然变了,但全球通的服务却是人们在陌生环境中熟悉的老伙伴。

实惠与实用并举,商旅人士的全部需求在“全球通商旅计划”中都能找到承接之处。

合适即最好

时下,虽然各运营商均已举起服务大旗,但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如何更好地服务,仍旧是摆在运营商面前的一道需要不断摸索与磨练的“功夫茶”。从根本上讲,服务的目的是满足客户的需求、让客户更为舒适,这就要求想客户之所想,甚至要替客户想其未想,并且帮助其提升生活质量、提高工作与沟通效率。因此,服务与客户的契合度就成为衡量服务内在品质的准绳。

从这个角度来看,全球通商旅计划所提供的服务恰与其商旅人士的需求相呼应,它所囊括的个性化、细致化的客户服务,所具备的大规模客户服务平台,都是为商旅人士度身打造。正如中国移动一位市场经理所言,“只有把服务做到了客户的心坎里,才能切实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商旅计划即如一套称心如意的旅行装备,给商旅人士带来了最大程度的便利。

从服务品质和计划结构上来看,全球通商旅计划无疑将是近期最受欢迎的市场举措,标志着全球通对高端商旅客户的全方位关怀。不过瞬息万变的市场毕竟难以作简单的函数式对应,全球通商旅计划究竟收效如何,还需要通过较长一段时期内市场的检验。但不得不提的是,商旅计划自诞生伊始便占据了天时。

第9篇:商务人士范文

在这一波中国金融开放的浪潮中,券商的开放走在了前列。

进入2017年,券商、基金、保险、债券等领域开放的消息接踵而至。早在2017年伊始,摩根士丹利和瑞银集团增资其在华合资券商的消息打响了这一波开放浪潮的第一枪。

1月初,摩根士丹利已经获得中国监管机构的批准,允许其在合资券商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的持股比例从目前的33.3%增持至49%。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下称证监会)已经在其网站上公布了,核准该公司变更《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章程》的重要条款。

同一时间,瑞银集团也计划增持其在中国的合资券商,瑞银集团目前持有瑞银证券24.99%的股份,其计划增持股份比例至49%。

据悉,目前瑞银集团正在与瑞银证券的其他股东谈判。

自1995年首家合资券商成立以来,诸多外资券商通过合资方式踏足中国市场,见证并分享了中国经济腾飞的历程和成果。

不过,合资券商受监管不确定、文化理念冲突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未能实现预期目标,20多年的时间里,出现了许多分分合合的资本故事。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合资券商的定位和角色有望厘清,而一些有前瞻性的外资投行将不再满足于合资券商作为其中国业务的一个小小分支,他们希望借助合资券商在中国“生根发芽”,更多地参与越来越有前景的中国业务。 大摩增资

对于外资行来说,要增资在中国设立的合资券商,必须通过中外两方监管方的同意。

据《财经》记者了解,摩根士丹利增资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的提案已经获得中国证监会的批准,只需等待美国官方的批复了。

这一次,摩根士丹利要将其在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的持股比例提升至49%。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是摩根士丹利在中国的合资券商,成立于2011年6月,合作方为华鑫证券。

成立之初的持股比例为华鑫证券持股三分之二,摩根士丹利持股三分之一。这也是当时中国监管方规定的外资对合资券商持股比例的上限。 进入2017年.券商、基金、保险、债券等领域开放的消息接踵而至。早在2017年伊始.摩根士丹和和瑞银集团增资其在华合资券商的消息打晌了这一波开放浪潮的第一抢,图,CFP

但是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成立之时就有协议,一旦中国监管放开了对外资在合资券商持股比例,摩根士丹利可以优先增资,甚至最后中方投资者可以逐步退出合资券商。

虽然持股比例较少,但外方在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的运营中占据主导权。用摩根士丹利的话说,“我们的参与度比较高。”

“我们在华鑫的投入还是很多的。”一位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内部人士表示。摩根士丹利在华鑫证券的人员配备、投资管理中参与度都非常高。

中国监管方开始提到可以将外资持股比例提升至49%始于2012年,但是直到中国证监会公布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的股份变更公告,增资的事情才浮出水面。“我们也是在等着看。”上述内部人士表示。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是摩根士丹利在中国的第二家合资券商。第一家是成立于1995年的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下称中金)。

如今中金已经成为摩根士丹利在中国市场的重要竞争对手,中金也成为摩根士丹利在合资券商上的一次尝试。

1995年,摩根士丹利跟中国建设银行合资成立了中金。这是中国第一家合资券商,也是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券商。

当时摩根士丹利看到中国日趋完善成熟的资本市场,想要找机会进入中国市场。而中方当时也正想要成立一家合资券商,摩根士丹利便跟另一个大股东――建设银行达成协议,共同筹备“中金”。

根据当时建行和摩根士丹利签订的协议,摩根士丹利向中金提供投资银行、直接投资、司库、外汇操作和其他技术与专门技术的转让与协议,并管理部分业务领域。

中金成立以后,发展非常迅速。中金成立后的这20年正好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企业密集走向海外的时期。中金做了很多大国企的海外融资的项目,包括中石油、中国移动等等,到了2007年,中金以1300亿元的承销融资额成为中国国内排名第一的券商。

一位外资投行高管表示,在过去这些年,中国内地券商的水平提升得特别快,外资券商在业务方面帮助了中国国内券商的提高。

但是,摩根士丹利在中金的作用渐渐有了偏差,摩根士丹利并没有获取管理权。于是摩根士丹利选择退出中金。

“从中金退出,话语权还是最重要的因素。”一位摩根士丹利内部人士表示,“中金逐渐变得庞大,甚至已经成为我们的竞争对手,我们已经沦落为一个小股东,那么我们还不如出来成立一家新的公司。”

2010年,摩根士丹利出让其持有的34.3%的中金股权。用了15年的时间,摩根士丹利在中金获得的是高达350倍的投资回报。

只可惜这并不是摩根士丹利想要的,他们最想要的还是在中国市场有一家能够主导的券商。

早在2008年的时候,摩根士丹利就跟华鑫证券合资成立了一家基金。两家的接触由来已久。只是中国监管方要求外资券商只能在中国拥有一家合资券商。所以摩根士丹利不能同时投资两家合资券商,只能等从中金退出之后。

这一次在成立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的时候,摩根士丹利实际上掌握了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的经营权。

所以这项增资对于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的日常经营并没有什么影响。“对我们来说,就是提交了一份申请,其他的没有什么改变。”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内部人士表示。

瑞银十年

几乎跟摩根士丹利增资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同一时间,瑞银集团增资瑞银证券的消息同时爆出。

瑞银集团准备将其在瑞银证券的持股比例提升至49%。目前瑞银集团在瑞银证券的持股比例为24.99%。

瑞银证券总经理程宜荪向《财经》记者透露,目前瑞银集团正在跟股东谈判,增资计划还需要不短的时间才能完成。“这不是一两个月就能完成的,还需要很长时间。”程宜荪说。

瑞银证券的大股东是北京国翔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持股比例33%。

去年底正好是瑞银证券成立十周年,瑞银证券是由原来的北京证券有限责任公司重组而成。当时的股东有北京国翔、瑞银集团、中国建银投资有限公司、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中粮集团、国际金融公司(IFC)。

尽管瑞银并不是最大的股东,但是瑞银集团对瑞银证券拥有管理权。跟摩根士丹利在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拥有的实际管理权不同,瑞银集团对瑞银证券拥有名义管理权。

同时,跟大部分合资券商开始只能拥有投行牌照不同,瑞银证券是全牌照合资券商。

瑞银中国总裁钱于军说:“(在成立之初)经过一年多将近两年的谈判,最后在2006年得到国务院特批,瑞银中国以一个外资公司管理一家全牌照的内资投资银行,在时是没有先例的。”

在中国的合资券商中,外资管理的全牌照券商只有两家,一家是瑞银证券,另一家是成立于2004年的高盛高华证券。高盛高华证券由高盛集团和北京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于2004年12月共同出资组建。

根据瑞银集团内部人士表示,尽管瑞银集团的增资对于瑞银证券的实际运作并不会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对于瑞银集团在中国的重要业务布局是非常重要的。

钱于军说:“我们特别看好瑞银在中国市场上重要业务的展开和发展。”

毫无疑问,投行业务是瑞银中国的重要业务。

在2016年底,瑞银证券还增持了其子公司瑞银期货的股权到100%,瑞银期货成为瑞银证券旗下的一个全资子公司。之后,又取得了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的会员资格,使得瑞银期货能够在中国市场上推出金融期货的经纪业务。如今,这一业务已全面展开。

无独有偶,2017年2月26日,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表示,将会逐步提高境外投资和持有境内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的股比上限。

钱于军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看起来非常有信心,他说:“外资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摸底合资券商

虽然听起来让人感受到热血沸腾,但是事实上合资公司的路并没有那么好走。

不同于摩根士丹利和瑞银的增资,一些外资正在退出合资券商。

2016年10月有消息称,摩根大通正在寻求退出其在中国的合资券商――一创摩根。一创摩根成立于2010年,是摩根大通和第一创业证券合资成立。摩根大通持股三分之一,第一创业证券持股三分之二。

有分析师认为,摩根大通的退出主要是由于牌照的原因。中国监管方对牌照的限制,让合资券商在业务上受到一些限制。摩根大通擅长固定收益(FICC)等财富管理业务,但是中国分业经营的现状决定了,必须拿另外的牌照。

在早期的合资券商中,高盛高华和瑞银证券是比较早的一批,是全牌照券商。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一创摩根等稍微晚一点成立的合资券商则需要分别拿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牌照。按照中国监管方的要求,必须在一级市场,也就是IPO市场连续三年盈利,才可以进入二级市场。

尽管退出了合资券商,但是摩根大通在2016年9月在上海自贸区成立“摩根资产管理(上海)有限公司”,由摩根大通全资拥有,这是首家在上海自贸区成立的外商独资资管公司。

目前,中国监管方在允许外资方提高持股比例的同时,对外资券商的牌照发放也开始加快。

摩根大通在2017年2月6日获得了银行间债券承销牌照,意味着摩根大通可以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承销非金融企业发行的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以及其他监管机构批准的融资工具。

瑞信方正在2015年11月就获得证监会的批复,可以在深圳前海开展证券经纪业务。2016年11月,瑞信方正在中国推出国内证券经纪业务。瑞信方正成立于2008年,由瑞信信贷、方正证券分别持股33.3%和66.7%。

在过去的两年里长江巴黎百富证券、海际大和、财富里昂等合资券商的外资方纷纷退出。

除了牌照和国内券商竞争的原因外,一位券商内部人士表示,合作者很重要。

尽管合资券商路困难重重,但是对中国市场的憧憬还是让一批又一批的外资券商不断涌入中国市场。

正如一位刚来北京工作不久的港籍外资高管所言,现在投行里最热门的职位几乎都是跟中国有关的。

中国合资券商的队伍还在不断壮大。中国证监会网站信息显示,截至1月26日还有19家合资券商正在排队等待证监会审核。

它们分别是汇丰前海证券、大华继显陆金证券、温州众鑫证券、云锋证券、东亚前海证券、广东粤港证券、横琴海牛证券、百富证券、阳光证券、粤港证券、金港证券、豪康证券、联信证券、金圆统一证券、方圆证券、瀚华证券、嘉实证券、珠江证券和华海证券。

不过这一波的合资券商跟以往不同,过去十多年合资券商的外方多是欧美大投行,而这一批合资券商外资方,多是港资、澳资。 开放的步伐

新申请成立的合资券商甚至比过去十多年已经成立的券商数量还要多。这主要是由于2013年中国监管方对合资券商的新开放政策造成的。

2013年时,中国内地和香港、澳门签署协议,允许符合设立外资参股证券公司条件的港资、澳资金融机构分别按照内地有关规定在上海市、深圳市各设立一家两地合资的全牌照证券公司,其资、澳资合并持股比例最高可达51%,内地股东不限于证券公司。

2015年8月,中国证监会进一步公告,明确合资证券公司外资股东具体资格条件,为港资、澳资合资证券公司设立提供了具体操作指引。

从1995年中金成立以来,中国监管方对合资券商的政策一直在不断调整中。

从1995年中金成立到2006年合资券商被叫停是第一批合资券商,包括中金、中银国际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光大证券有限公司、财富里昂证券有限公司、海际大和证券有限公司、高盛高华证券有限公司和瑞银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在这一批成立的合资券商中,财富里昂和海际大和的外资方已经撤出。

2006年,因为国内券商综合治理,合资券商也被叫停。

2007年12月11日晚间中国证监会宣布,将恢复审批成立合资券商的申请。重新开放后第一个获批的合资券商是成立于2008年的瑞信方正。于是开始合资券商的第二个小高潮。

瑞信方正、中德证券、华英证券、摩根士丹利华鑫、第一创业摩根大通、东方花旗纷纷成立。

在第二批成立的合资券商中,外资持股比例无一例外都是33.3%。

从2012年开始,提高外资持股比例开始提上日程。

当时作为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成果,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在当年10月份公布的《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和《证券公司设立子公司实行规定》就将外资在合资券商中的持股比例上限,从33.3%提高到49%。

另外,合资券商可申请的条件也将有所扩大,申请条件由持续经营五年缩减到两年。

2015年又有消息传出,证监会正在考虑提高外资在中国合资券商中的持股比例,从最高49%提高到51%。

但是这一消息并没有马上引起外方的积极参与,几年间几乎没有增资的消息。到目前为止,外资在合资券商的持股比例基本都在33.3%,在增资路上最快的摩根士丹利还在等待美联储的审批,如果获批,摩根士丹利将是第一个将持股比例提高至49%的外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