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机器人竞赛范文

机器人竞赛精选(九篇)

机器人竞赛

第1篇:机器人竞赛范文

在新疆乌鲁木齐举行的第十四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中的创意比赛将主题确定为“助老助残机器人”,将机器人大赛主题的视角扩展到更宽广的社会领域。这一主题与去年举办的第十三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FLL比赛“关爱老人”、创意比赛“社区志愿者”主题互相关联。

参加第十四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创意比赛的同学做现场演示 (房瑞标摄)

第十四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组委会副主任、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李晓亮表示,机器人竞赛的创意比赛确定助老助残主题,旨在引领青少年走近行动不便、生活困难的老年人和残疾人,贴近这类弱势群体的生活,唤醒青少年的社会意识和良知,同时激发青少年的创新灵感,让机器人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这对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培养青少年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第十四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创意比赛吸引参观者驻足观看(房瑞标摄)

智能拐杖机器人可以准确知道老人摔倒的位置

据国家权威部门统计,我国每年有30%的65岁以上老人有过跌倒经历。能不能做一个智能拐杖机器人来帮助老人的出行,帮助老人解决生活中的健忘、容易迷路等难题?参加第十四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创意比赛的来自福建省晋江市实验小学的吴田、许柏威、游诗韬同学,设计的职能拐杖机器人就可以很好解决这一难题。

“经过5个多月的共同努力,我们3人组成一个团队,经历了从当初的选题、收集资料、问卷调查,到设计搭建、编程、调试等一系列过程,成功地实现、完成了拐杖机器人帮助老人的功能。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了解了全球以及我们国家老龄化的情况,我们理解了老人生活中遇到的一系列难题,懂得了要尊敬老人、帮助老人。”

这3位小学生设计的智能拐杖机器人可以帮助老人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难题,如:行动不便、健忘、视力不好、容易迷路、摔倒等。在拐杖机器人的下端安装马达驱动轮及3个万向轮,具有助力功能, 能帮助老人的行走。由于三角形的稳定性,机器人能够稳定站立,还可以准确知道老人摔倒的具置,记录老人跌倒时的情景,能自动向周围呼救并向家人发短信求助。

关节仿真式老年人书法交流机器人给老人带来欢乐

身有残疾或疾病的老年人、空巢独守的老年人固然是需要社会关怀的对象,但过着普通生活的老年人的数量更大,他们的个人爱好和心理需求却往往被人忽视。重庆市第八中学初中的王倪东、郑子渝洋、谭羿江同学调查发现,生活中热爱书法艺术的老年人不便进行长距离和跨区域的书法交流,于是他们设计了基于人体结构和人机关系的关节仿真式书法交流机器人。

孩子们设计的书法交流机器人由三部分构成:纪录端、再现端、电脑端软件及网络交流部分。其中纪录端由铝制结构骨架和位置传感器组成,可以灵活转动的无动力臂与老年人的手臂相连,在老年人进行书法创作时,无动力臂就能够随手臂进行运动,并纪录下手臂各关节的转动位置和速度。

“我们在项目初始就规划了详细的研究流程并进行了分工,经过反复的设计、制作、调试、改进过程,经过9个月的研究,进行动作测试200余次,经过4次全面地重制和修改,最终完成了预定的设计目标。”孩子们说,“我们真心希望我们的设计能够早日进行实际的应用,希望能看到喜欢书法的爷爷奶奶们开心的笑脸,也希望我们的设计能够给更多的老人和家庭带来欢乐。”

语音控制多功能机器人可以给老人讲故事

在第十四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的创意比赛展示现场,山西省长治市城区惠丰小学的胡扬、范宇翔同学演示了他们设计的语音控制多功能助老助残机器人。

该机器人可实现人机对话,机器人可根据主人的语音命令完成相应的动作。当老年人或残疾人发出倒水、拿药、扔垃圾等命令时,机器人可以在特定的环境中自主识别路线,到达指定地点,由机械臂完成取放物品等任务,并返回到主人身边。机器人还能为主人讲故事、唱歌、和主人聊天,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第2篇:机器人竞赛范文

关键字:机器人竞赛;创新能力;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5-0083-02

当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经济时代人对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日益增大,高等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机构,越来越重视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这是当前大学生,面临知识经济时代来自全球广泛的竞争,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非常大,而大学生能否很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其是否具一定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目前,虽然高等院校日益注意创新人才的培养,但在如何培养创新能力方面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例如,当前学校内的科研创新活动,多是由少数老师和学生自发组织开展的,广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兴趣普遍不足,参与科技创新的比例也不高。虽然有一些院校已经积极开展了一些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但总的来说,其并没有真正全面覆盖到广大学生。另外,学生中曾经参与科学研究,或者技术创新的人数,相对总人数其比例较低。虽然在有很多大学生是愿意参与科技创新项目的,但只有部分能够真正付诸行动,占整体比例低。另一方面,有一部分学生觉得科技创新的难度较大,因此望而却步。所有这些,使得大学生们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受到约束、比例占总人数较低。并且大学生由于得到专业教师的针对性指导不足,以此,缺乏对创新方法的系统指导。而大学生们一般需要在指导教师科的指导下道参与技创新,即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持续开展。总之,就目前现状而言,大学生科技创新指导教师的作用发挥尚不充分,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比例较低。这是由于,一方面,虽然近年来国家、地方、院校等不断开展对大学生创新的支持,例如黑龙江省大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并给予一定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缺乏针对大学生创新的具体的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方法与手段。这些方面,促使我们有必要寻找一套行之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法。

我校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本文论述了在我校计算机学院如何通过在“大学生机器人”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研究了如何结合专业课程,建立以“大学生机器人竞赛”为载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科竞赛来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通过竞赛来检验学生创新能力,提出了一套通过比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通过该方法能有效地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机器人竞赛

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通过学科竞赛是其培养创新能力的很重要的途径。通常计算机专业学生更多地参加ACM等学科竞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参加了机器人类的相关竞赛。通过这项竞赛,很多学生提高了自身的解决实际问的能力、创新和实践能力。这是由于机器人竞赛涉及多门学科和领域,包括人工智能、实时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实时规划和推理、机械传动与驱动控制、传感器与数据融合、无线通信和软件技术等。在机器人实验平台上,各种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机器人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都可以作为一个测试平台得到应用和测试,并且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并且由于机器人竞赛较为生动、有趣,学生可在快乐的学习中完成对自身能力的培养。当前国内外大学生广为参加的机器人竞赛包括ROBOCUP(Robot World Cup)和FIRA(Federation of International Robot-soccer Association)等,国内外多所大学都参加了这两个比赛。传统教育中学生比较注重书本内容的掌握,忽略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毕业后适应工作的过程中面临工作能力差、综合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欠缺等问题。参加大学生竞赛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理论联系实际,锻炼动手能力,从而避免高分低能问题。

一般认为创新能力由多种能力构成。包括学习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创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整合多种能力的能力。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具体体现在如何利用本专业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当前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往往存在学习偏软件或偏硬件的问题,而现实中的一些问题,往往需要学生掌握软/硬件协同设计能力。机器人技术,由于其既需要有一定的硬件平台(机器人等),又需要很多相关的软件支撑,如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等,对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软、硬件能力都有很好的作用。对于学生学习动机、动力不足得问题,参与机器人竞赛则可以极大的激发其学习兴趣。在参与机器人竞赛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分析具体问题、提出新的方法、协调工作等多方面的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而言,我校我们依托机器人竞赛,形成了一套合理的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

二、基于机器人竞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一)通过学术活动培养大学生科研兴趣

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机器人技术与本专业相关性认识不足,不清楚其与自身专业知识的相关性。以计算机专业学生为例,一些传统的课程涉及这方面内容较少,但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机器人技术的不断进步,需要涉及大量的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从事这一方面的研究与开发。我们通过举办学术讲座,使学生了解机器人竞赛等于其专业知识的现骨干性,提高其从事这一方面科学研究的兴趣。通过学术报告、学术交流等形式,以及与其他高校学生交流等方式,促使其主动参与学科竞赛。

(二)将专业课程教学与机器人竞赛结合

由于机器人是一多交叉的学科技术,可在专业教学中引入,使学生更为形象的了解相关技术。例如,在多媒体技术的课程中,引入机器人视觉相关知识,如目标追踪等相关技术,开拓学生视野。在算法等课程中,引入机器人路径规划等相关概念,与相关技术相结合,促进学生进一步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关教师通过不断探讨研究将机器人竞赛与学科基础知识、本学科的前沿理论和与本专业交叉相关的理论结合,选择案例法等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将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当中。

(三)积极引导学生创新方法

通过对比赛进行总结,引导学生采用新方法解决比赛中的不断出现的新问题。通过组织多专业学生协作完成比赛项目,促使学生学习不同专业的知识,培养其综合创新能力。通过实验室报告等形式使学生了解机器人的最新知识和科研成果,引领学生将最新的一些科学技术应用到学科竞赛或相关项目中,发挥其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培养其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四)在机器人竞赛中加强大学生能力培养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机器人大赛,将学生划分为若干组,针对不同比赛项目,由组长分配任务,协同工作,培养学生们团队合作能力。同时,针对赛场的可能出现的问题,鼓励学生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独立分析,能够勇于承担解决问题,完成比赛的责任,并且在大赛中勇于展示其创新成果。

(五)强化学生复合能力培养

由于机器人技术具有非常显著的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因此组织包括不同专业的学生协同工作。通过各自专业学生作报告等形式,促使学生深度了解相关知识,提高其复合能力。实际上,很多学生在公共课程,例如大学物理、电工技术等学习了一些相关知识,但是没有机会得到深入的应用,而机器人竞赛可以很好的促使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六)通过竞赛推进相关课程学习

以计算机专业为例,可以将一些算法等在机器人平台上进行验证,可以非常直观形象的观察到结果。不同于传统的简单实验方式,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以智能机器人实验室为依托,为学生参加竞赛进行指导,并采用如上方法有意识的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实践表明,通过从事机器人大赛,大学生们很好地提升了自身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并且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

究,2004,(1).

[2]张保华.在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

文教资料,2006,(5).

[3]郑金洲.创新能力培养中的若干问题[J].中国教育学

刊,2000,(1).

[4]刘晖.改革计算机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教书

人,2005,(7).

第3篇:机器人竞赛范文

关键词:学科竞赛;机器人;实践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冯钧(1983- ),男,江苏宜兴人,硕士,讲师,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自动化与机器人技术. E-mail:.

G642.0

近年来,机器人作为高等院校机械设计、电气工程、自动控制、计算机技术、通信和智能科学等多学科领域交叉的一门综合技术,已经成为各高校相关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方向,各级各类机器人学科竞赛活动也在全国各大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学科竞赛活动的开展,在培养学生综合创新素质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通过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和搭建多层次竞赛平台,机器人学科竞赛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过程中起到了抓手作用,因而以举办中国机器人大赛为载体,培养独立学院学生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实践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人作为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机器人竞赛指导教师团队的成员,通过学院近3年对大学生机器人竞赛活动的组织、指导和过程监控工作,对开展机器人学科竞赛的意义、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和如何有效构建机器人竞赛组织体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中国机器人大赛组织概况

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是中国目前最具影响力,最权威的机器人技术大赛,是当今中国机器人尖端技术产业竞赛和人才汇集的活动之一,涉及电子信息、通讯网络、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大赛内容包含机器人医疗工程创新创意项目、机器人旅游探险游项目、医疗服务机器人规定动作项目、医学工程机器人技术挑战赛项目、医疗分拣机器人和机器人舞蹈戏剧大赛等多个主题项目。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作为一所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独立学院,近年来组织学生在机器人学科竞赛中取得了多项好成绩。

二、开展学科竞赛的意义

开展机器人学科竞赛对于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主要体现在:

(一) 通过学术活动培养大学生科研兴趣

以自动化类专业学生为例,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机器人技术与本专业的关联度认知水平不高,但是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工业机器人技术在提升传统制造业过程中将扮演重要角色,未来会有更多自动化类专业学生从事机器人领域的岗位,使学生了解并积极主动参与机器人竞赛,提高其从事这一领域科学研究的兴趣,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 积极引导学生创新方法

通过对比赛进行总结,引导学生采用新方法解决比赛中的不断出现的新问题,通过组织自动化类多个专业学生协作完成机器人竞赛项目,促使学生培养其综合创新能力,同时引领学生将最新的一些科学技术应用到学科竞赛或相关项目中,发挥其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培养其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机器人竞赛组织存在的问题

我校组织学生参加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至今已有8年,所获得成绩也是逐年上升。但在竞赛组织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 竞赛组织与日常教学脱节

自动化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包含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机器人编程与应用、触摸屏技术与应用、现场总线控制技术及应用、工业机器人控制综合实训等教学环节,其教学学时约占总课时的近四分之一,这些机器人技术系列课程,充分体现了专业培养目标。目前机器人竞赛项目的组织和学科竞赛内容的培训指导都基于这些课程的专业基础知识,然而课程教学和学科竞赛的组织相对脱离的现象一直没有得到改善,各自为政,缺乏联系,无法形成有效统一的整体。

(二) 学科竞赛参与度不高

机器人学科竞赛每年只有少部分学生参与其中,辐射面相对较小,没有扩大到大部分学生,更没有形成全员参与的局面,因而更多的学生没有能够得到机器人学科竞赛的训练,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有待进一步扩大。

四、构建学科竞赛教学体系,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一) 构建学科竞赛长效机制

在传统学科竞赛的基础上,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改革学科竞赛模式,设立学科竞赛领导小组,全面组织协调学生在“工学交替”、学科竞赛等过程中的管理与考核,确保学科竞赛教学体系的有效实施。

(二) 扩大学科竞赛覆盖面

为扩大中国机器人学科竞赛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对参加中国机器人学科竞赛的学生进行相应课程置换和学分认定,即参加大赛并获得相应奖项可以申请置换相应学分的课程。通过这些手段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到中国机器人大赛中来,形成人人⒂氲木置妫力争学科竞赛覆盖率达100%。

五、结语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格局中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阵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断寻求新突破。通过组织引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活动,并尽可能地扩大参与面、可以全面有效地快速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和应用能力。机器人竞赛作为一项集专业知识和应用操作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竞赛,强调项目驱动、凸显创新思维,成为提高大学生综合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之一。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通过广泛开展组织大学生机器人竞赛活动,逐步探索出一条实践创新人才培养和机器人科技竞赛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在国内同类院校中示范并逐步推广。

参考文献:

第4篇:机器人竞赛范文

关键词:教育机器人;创新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7)02-0109-02

教育机器人是专门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机器人成品、套装或散件。近年来,机器人之所以像计算机一样走入校园,在众多中小学学校得以推广和普及,不仅是因为它适应中小学教育领域新课程的需求,深受青少年的喜爱,更重要的是它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下面,笔者以参加第十四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简称NOC活动)中的“网络机器人野外生存”赛项为切入点和大家分享创新学习的经验。

学习经验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创新想法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好奇心,而这一切又来自问题情境的创设。例如,在第十四届NOC活动的“网络机器人野外生存”赛项的比赛中,机器人被赋予的任务为:野外科考队在古丝路腹地发现了一处保存完好的远古文明遗迹,而遥感卫星云图显示将有暴雨来临,为了能对丝路古文明生态展开进一步研究,科考机器人须在最短时间内协同完成遗迹内蓄排水设施水闸开启、疏通河道、净化水源中的1~2项工作,并进行抢救性标本采集。基于这样有趣而神秘的虚拟野外生存网络环境,笔者要通过编程实现机器人自主运动并完成各项挑战任务。换个角度来看,这是在考核对机器人结构设计和编程语言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能力,旨在培养我们应对复杂环境所具备的快速判断能力和理性的冒险精神,提高其野外生存技巧与综合应对能力。

2.分析目标导向,引发创新思维

面对机器人的野外生存挑战任务,P者需要首先对目标问题进行分析,如搭建什么样的机器人能够完成开启水闸、清理河道、投放净化剂等任务;其次需对一些具体环节进行梳理,如机器人起始基地确定在哪个位置,水闸开关转盘的默认角度是否会发生变化,河道内堵塞物的位置是否也会发生变化,如何能实现携带最多数量的净化剂等。

(1)搭建机器人

为了完成净化水源的任务,需要给机器人安装一个车厢以便装载净化剂,车厢和控制器之间须通过可断开模块连接,在到达目的地后方可断开车厢和控制器之间的连接,把净化剂投入到水源之中。在调试的过程中,为了解决机器人走在高低不平的路上时车厢里的净化剂可能会掉落这一问题,有的选手把车厢侧板加高,有的选手给车厢加上了盖板,还有的加上了栅栏等,大家通过各种尝试最终找到了合适的解决方法。

要完成河道清理,则需要在机器人的前部用三个伺服电机和安装块组装一个可折叠的结构。这样机器人到达需要清理的河道时,就可以利用这个类似于推土机前部的结构把河道中的堵塞物推走。

为了能开启水闸,还要利用四个伺服电机和安装块组装一个可折叠的钳形结构。这样机器人在水闸前就可以利用这个结构通过旋转的方式,把水闸打开。

(2)调试机器人

建立在理论上的设计程序,还需要实践检验。在调试中,笔者发现机器人在运行中会不断地抖动,这又是为什么呢?在对算法进行反思和探索后,最终得出结论“左距离-右距离=0”这种情况出现得很少,因此机器人需要不断地调整方向,就出现了抖动的现象。那么,如何进一步优化算法,消除抖动呢?在此基础上,笔者积极拓展思维,完成新的求解方法,并归纳总结。

同时,一些选手在完成任务时往往也会有很多想法,如靠中线右边走怎样设计,靠中线左边走怎样设计,一个个新问题的出现,大家通过不断否定自己的方法,深化对需求的理解,最终跳出惯性思维,养成了对算法做不断优化的思维方法,促进了自身创新思维的形成。另外,在线仿真平台能够把抽象的内容以机器人载体展现出来,学习的效果显而易见,并得到及时的反馈,从而让更多的选手在这个载体上充分体现自己的创造技能。

3.探究具体环节,提升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从疑问开始,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例如,在利用指南针传感器指示方向时,因为0度角和360度角是重合的,在这一点上机器人容易出现意外情况,有时会左右摇摆,有时会原地打转。那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需要不断的尝试。笔者利用自己学过的数学知识改进程序的算法,利用伺服电机把指南针旋转180度或安装两个指南针来实现,当然也可以用其他方案来解决。选手们设计出的解决方案也是千奇百怪,尽管有的失败了,但他们交流着,争论着,大胆质疑,积极探索,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创新了思维模式,大大地提升了创新能力。

心得与启发

第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培养自己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遇到困难不要退缩,要有越挫越勇的襟怀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第二,正所谓“学然后知不足”。教育机器人内容涉及面广、问题情境设置生动有趣,这能有效地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也可进一步激发你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第5篇:机器人竞赛范文

论文摘要:介绍教育机器人在机器人竞赛及课内外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并提出其教育价值。

1 引言

自从20世纪50年代末世界上第一台机器人诞生之后,机器人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机器人技术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和国民经济现代化、信息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打开21世纪大门的钥匙[1]。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逐步得到重视。目前教育机器人主要应用于课内外教学和参加各级各类科技创新活动,表现出了无可比拟的教育价值和极待挖掘的发展前景。

2 机器人的定义

在科技界,科学家会给每一个科技术语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机器人的定义却至今没有统一。原因之一是机器人还在发展,根本原因则是机器人涉及到了人的概念,使之成为难以回答的哲学问题。早在1967年日本召开的第一届机器人学术会议上,就有专家提出了两个有代表性的定义[2]。之后又不断涌现新的见解。我国科学家对机器人的定义是:“机器人是一种自动化的机器,所不同的是这种机器具备一些与人或生物相似的智能能力,如感知能力、规划能力、动作能力和协同能力,是一种具有高度协同性的自动化机器。”[2]

3 教育机器人简介

干国胜在其硕士论文中对教育机器人解释如下:用在教育领域的以人工智能决定其行动的机器人[2]。从学习角度讲,“教育机器人是由生产厂商专门开发的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机器人成品、套装或散件”[3]。它除了机器人机体本身之外,还有相应的控制软件和教学课本等。

国内已有一些企业和公司可以生产教育机器人或教学平台。不同种类的教育机器人不断涌现,如SmartCar[4]、SUUNY618、博思威科教育机器人等均已投入市场。

4 教育机器人产生背景

机器人技术是在二战以后才发展起来的新技术。1958年美国的Consolidated公司制作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由此揭开了机器人发展的序幕[5]。1967年日本川崎重工公司从美国购买了机器人的生产许可证,日本从此开始了研究和制造机器人的热潮。随着机器人在工业上的广泛应用,如何加强工人对机器人的了解从而提高他们对机器人的控制也就成为一个显著的问题。机器人教育也就随之产生。2003年4月3日到7日,日本横滨举行了2003年机器人博览会[6]。专门用于教学的教育机器人从此诞生了。

国外教育机器人的研究开展较早。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日本、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已经相继在美国大学里开始了对机器人教育的研究,到了六十年代他们在中小学也开始了机器人教学,在此过程中也推出了各自的教育机器人基础开发平台[5]。我国的机器人研究在七八十年代就已开展起来,在我国的“七五”计划,“863”计划中均有相关的内容。但针对中小学的机器人教学起步较晚,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才得到了初步的发展,目前发展仍不完善。

5 教育机器人应用现状

教育机器人主要用于机器人竞赛和课内外教学。

5.1 机器人竞赛机器人教育对高科技社会的巨大影响已经引起了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亚洲各国的高度重视,也得到了我国教育界的极大关注。国内外机器人赛事不断,引人注目。目前,全球每年有一百多项机器人竞赛,参加人员从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到研究者[5]。

1)国际比赛。①机器人足球竞赛。让机器人踢足球的想法是在1995年由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的金钟焕(Jong-Hwan Kim)教授为了发展多智能体技术而提出的。1996年11月,他在韩国政府的支持下首次举办了微型机器人世界杯足球比赛(即FIRA MiroSot’96)。

国际上最具影响的机器人足球赛主要是FIRA和RoboCup两大世界杯机器人足球赛,这两大比赛都有严格的比赛规则,融趣味性、观赏性、科普性为一体,为更多青少年参与国际性的科技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FIRA ( Federation of International Robot-soccer Association)是国际机器人足球联合会的缩写,于1997年第二届微型机器人锦标赛(MiroSot ’97)期间在韩国成立的。FIRA每年举办一次机器人足球世界杯赛(FIRA Robot-Soccer world Cup),简称FIRARWC,比赛的地点每年都不同,至今已经分别在韩国(三届)、法国、巴西、澳大利亚(两届)、中国等国家举办了多届赛事。

RoboCup (Robot World Cup)是一个国际性组织,1997年成立于日本。RoboCup以机器人足球作为中心研究课题,通过举办机器人足球比赛,旨在促进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及其相关学科的发展。RoboCup的最终目标是在2050年成立一支完全自主的拟人机器人足球队,能够与人类进行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足球赛。RoboCup至今已组织了八届世界杯赛。比赛项目主要有:电脑仿真比赛、小型足球机器人赛、中型自主足球机器人赛、四腿机器人足球赛、拟人机器人足球赛等项目。

②机器人灭火竞赛。机器人灭火的想法是在1994年由美国三一学院的Jack Mendelssohn教授首先提出的。比赛在一套模拟四室一厅住房内进行,要求参赛的机器人在最短的时间内熄灭放置在任意一个房间中的蜡烛。参赛选手可以选择不同的比赛模式,比如,在比赛场地方面可以选择设置斜坡或家具障碍,在机器人的控制方面可选择声控和遥控,熄灭蜡烛所用的时间最短,选择模式的难度最大,综合扣分最少的选手为冠军。虽然比赛过程仅有短短几分甚至几秒钟的时间,用来灭火的机器人体积也不超过31立方厘米,但其中包含了很高的科技含量。目前,机器人灭火比赛已成为全球最普及的智能机器人竞赛之一。

③机器人综合竞赛。国际机器人奥林匹克竞赛。主要是亚太国家参与的一项国际机器人赛事,2002年中国北京成功举办了第四届比赛,有包括韩国、新加坡、中国大陆、香港、台湾、菲律宾、泰国在内的七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这一赛事,比赛圆满成功,第五届比赛于2003年月11月6日~10日在韩国举行。

FLL机器人世锦赛,1998由美国非盈利组织FIRST发起,目前有10多个国家(英国、法国、德国、北欧5国家、新加坡、韩国、中国)及美国的46个州参加该活动。每年秋天,由教育专家及科学家们精心设计的FLL挑战题目将通过网络全球同步公布。各国/区域选拔赛在年底举行,总决赛于4~5月在美国举行。竞赛内容包括主题研究和机器人挑战2个项目,参赛队可以有8~10周的时间准备比赛。

④其他比赛。在国外,1980年,第一届全日本机器人走迷宫比赛;1992年,第一届美国人工智能学会移动机器人比赛;1998年,第一届国际海洋机器人竞赛;2001年,日本政府举办第一届国际机器人节,举行了十几项各种机器人比赛。教育智能机器人是目前欧美国家流行的用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学习工具。

孙媛媛、何花撰文指出,国际机器人竞赛有以下特点:比赛规模不断扩大,比赛项目不断完善,比赛的影响力不断完善,推动技术进步,促进学校教育[7]。

2)国内比赛。在国内,2000年,FIRA中国区比赛;2002年,CCTV杯机器人比赛;2004年,第五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大赛;自2005年开始的全国青少年教育机器人竞赛[8];中国科协主办的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中央电教馆举办的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国发明协会举办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9]。还有近几年各省、市组织各种类型机器人比赛。

3)机器人竞赛的教育价值。何智等撰文指出中小学机器人竞赛对当前的教育会产生重大的作用:促进教育方式的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建立一门新的标准课程;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宽容为怀的人文品格[9]。

北京科技大学的郗安民教授在接受访谈时指出,大学生机器人比赛是一项很好的科技创新活动,不仅易于激发兴趣,而且综合了多学科的知识,是一项比较大的训练工程[10]。张云洲等探讨了机器人竞赛对于大学生教育的价值:机器人竞赛活动的开展有效激发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开发与研制的兴趣爱好,有利于其综合素质的培养[11]。

5.2 学科及课外教学目前,除将教育机器人用于参加各种比赛外,教育机器人还被用于课内外教学,以提高学生设计、开发、应用机器人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湖北等省市已经先后将教育机器人纳入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到2005年底,我国已有76所中小学成为机器人教学实验学校。教育机器人正在逐步地走入我国的各类学校[3]。

王立春撰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个方面探究教学机器人所具有的独特的教育价值,指出教育机器人在教育领域的顽强生命力和巨大发展前景[12]。

张兴华以硕士论文的形式深入探究了基于机器人的青少年活动的教育价值。她从亲身体验的活动案例出发,把握了全国基于机器人的青少年活动的形势,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基于机器人的课外活动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对青少年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促进教育方式的改革;有利于建立一门新的标准课程[13]。

6 结语

教育机器人事业方兴未艾。教育机器人活动知识覆盖面广、能力锻炼多样、情感体验丰富,受到越来越多的师生欢迎,正向广大师生的普及过渡。教育机器人必将为我国的素质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教育机器人的前途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1]杨德智.教育机器人[J].科学杂志,2006(7)

[2]干国胜.教育机器人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

[3]吴洁,何花,周波.浅谈教育机器人[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6(7)

[4]李国.智能教育机器人Smart+Car[J].中国乡镇企业技术市场,2003(11)

[5]王吉岱,李维赞,孙爱芹,谢永.教育机器人的研制与发展综述[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07(7)

[6]宗和.越来越能干的机器人[J].中国青年科技,2003(7)

[7]孙媛媛,何花.浅谈国际机器人竞赛[J].上海教育科研,2005(2)

[8]马文志.“碧波杯”第三届全国青少年教育机器人竞赛在苏州落下帷幕[J].辅导员,2007(10)

[9]何智,胡又伦,艾伦.中小学生机器人竞赛的教育价值述评[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6(1)

[10]以机器人比赛推动素质教育——访北京科技大学郗安民教授[J].机器人教育与应用,2004(4)

[11]张云洲,吴成东,崔建江,丛德宏.基于机器人竞赛的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

第6篇:机器人竞赛范文

关键词 机器人课程 教学 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中国大学机器人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1 全国综合性大学(理工科类)机器人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以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深圳大学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为例。这几所综合性大学是全国较早开设机器人专业课程的,他们的学生是理工科类,具有较为扎实的机械知识和较高的编程能力。而且都建设了一定规模的机器人实验室(有的还是部级的),教师科研技术实力强大,机器人课程作为必修的课程开设,机器人课程教学时间较久,积累了很多经验,课程教学取得一定的效果;同时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机器人兴趣活动,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机器人比赛也取得好成绩。所以,机器人课程教学是在全国较为领先的,值得我们借鉴。

1.2 全国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类)机器人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学院和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电气电子工程学院为例。他们也是在全国高职类院校中较早开设机器人选修课程,主要以机器人竞赛培育为主,课程教学为辅。重点放在竞赛上,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组建的“深职搬运者”队,获得2010中国智能搬运机器人比赛二等奖的成绩。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也成立了“奋进号”机器人竞赛小组,在全国机器人比赛中取得过优异成绩。

1.3 全国师范类大学机器人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以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为例。这三所大学的教育学院基本是把机器人作为课外兴趣小组或开放实验室项目开展,没有开设机器人专业课程,也是把重点放在机器人竞赛培育上,争取在全国大学生机器人比赛中获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机器人课程教学优化的探索

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虽然也属于全国师范类,但我们参照了以上全国类型不同大学开设机器人课程的情况,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思路,对机器人课程教学进行优化,争取培养具有一定素养的小学机器人师资。

2.1 目标明确,优化机器人课程设置

小学教育专业作为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的重点专业,培养目标是合格的小学教师。所以我们对原来开设机器人选修课的计划进行修改,进行课程教学优化探索。像全国重点综合大学(偏理工科)一样,开设机器人辅导与竞赛专业限选课(相当于专业必修课),重点培养现在小学急需的机器人竞赛辅导老师。所以,课程内容设置以机器人知识基础、宝贝机器人的组装和基本PBASIC语言编程、宝贝机器人的巡航和利用QTI、红外传感器循迹等为主;另外,配合开放实验室项目,进行机器人竞赛培育,侧重用C语言编程开发的智能搬运机器人、机器人码垛等比赛,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2 强调创新,建构合适评价体系

由于各所大学机器人课程开设时间较短,目的性和侧重点不一样,所以笔者在机器人教学过程中,结合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的实际,强调创新,制订了一套比较合适的评价体系。

我们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根据机器人课程教学特点和评价目标进行科学的设计。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作用,促进教师与学生在评价中双主体作用的协调发展,满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反馈信息的需求。以较全面 、准确、客观地评价学生学习情况为目标,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导,面向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构建机器人课程评价指标。我们将评价的一级指标确定为学业成绩和综合能力。其中,学业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实验操作、实验考核等二级指标,而综合能力则包括实践能力、实践活动二级指标。各二级指标还可进一步细分为具体评价项目,在平时成绩中包括:实验预习、实验报告、考勤、自我管理与自主学习;实验操作中包括:学习态度、课堂讨论解决问题、操作规范、资源利用;实验考核中包括:程序编写、实际操作;实践能力包括观察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学习结果(机器人实际运行情况等)、课外竞赛结果(创意机器人制作、各类机器人竞赛获奖情况等)。在具体操作时,我们选择了以学业成绩占70%,综合能力占30%权重作为试点实施,效果不错。今后准备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与学生反馈意见,不断改进,从而使评价接近合理的目标。①

2.3 注重实践,密切与小学的联系

作为教师教育学院,我们非常重视小学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所以有15所温州地区的小学成为我们的实践基地。因为我们培养的是小学教师(兼任机器人竞赛辅导员),所以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把课堂学习的智能机器人知识,应用到辅导小学生机器人竞赛辅导实践活动中;如跟条件比较好的温州实验小学,建立了密切与长期的合作关系,辅导学生参加全国小学生的各项机器人竞赛。这样做达到了既能巩固课堂学习的机器人理论知识,又深入了解小学机器人竞赛辅导实际,达到双赢的目的。

2.4 效果明显,教学与竞赛双丰收

经过三年多的机器人教学探索,我们在采用课堂教学和实验紧密结合方法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机器人教学,真正做到学生“做中学,学中做”。教学中做到每人一套教材、一套宝贝机器人制作套件、QTI等传感器和电脑。考虑到学生没有学过PB和C语言,编程能力相对薄弱,所以我们采取边学习机器人知识边讲解PBASIC的常用指令,解释简单程序的意思,让学生在学习机器人课程过程中,学会了用PBASIC编写常用机器人操作程序。

充分利用机器人作为创新教育实践平台,采用开放实验室项目,组织学生参加机器人竞赛培育。主要项目是各种创意机器人的制作与编程(包括智能搬运机器人、宝贝车机器人倒自平衡、在立体迷宫中寻找出口、灭火、自动巡航调节室内空气温度、湿度、人形机器人射门、避开障碍物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参加2011年中国教育机器人大赛,荣获大学C51组智能搬运机器人比赛团体一等奖,为学校争了光,受到学校领导的表扬。

3 结语

中国各所大学开设机器人课程的时间不长,还处在不断摸索、不断改进阶段。由于不同大学不同专业,开设机器人课程的目的不同,所以我们针对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实际,对机器人课程教学优化进行了一些探索,努力寻找到一条合适的途径。

注释

① 张新.《机器人》实验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建构的探索[J].岁月学术,2011(11下):97—98.

参考文献

[1] 吴小兵.机器人课程开发与教学的现实意义[J].实验教学与仪器,2009(5):55—56.

第7篇:机器人竞赛范文

高校电类本科专业指通信工程专业、电子与信息工程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和自动化专业等.这些电类专业在专业基础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是参加电子设计竞赛的主力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教育部倡导的大学生学科竞赛之一,是面向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目的在于推动高等学校促进信息与电子类学科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有助于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与基本能力、团队协作的人文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有助于学生工程实践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电子设计制作的能力;有助于吸引、鼓励广大青年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2高校电子设计竞赛的组织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信息产业部人事司共同主办,负责领导全国范围内的竞赛工作.各地竞赛事宜由地方教委(厅、局)统一领导.为保证竞赛顺利开展,组建全国及各赛区竞赛组织委员会和专家组.以高等学校为基本参赛单位,参赛学校应成立电子竞赛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校学生的参赛事宜,包括组队、报名、赛前准备、赛期管理和赛后总结等.高校在组建成立电子竞赛工作领导小组时,如果学校电类专业单一,可设常设机构,由具体电类专业所在院系负责、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后勤集团等单位参与;若学校电类专业较多,可由电类专业相关院系轮流担任理事,按届组织,其它院系积极参与,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后勤集团等单位参加,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在参赛小组的选拔中,首先由学生自由组队报名,要求组队后的3个队员各自具有较强的能力且队员之间能配合默契,在单片机系统设计与应用,模拟和数字电路的应用,硬件焊接与调试,计算机编程以及撰写设计报告论文等方面要有所分工;然后组织报名参赛队进行选拔考试,内容包括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单片机、传感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及应用,典型测量系统的设计方案,对电子竞赛的了解,参加竞赛的优势自述等;最后指导教师根据各参赛队成员选拔考试的结果、面试表现以及综合考虑各参赛队在团队合作、硬件制作、软件编程、报告撰写能力等方面的实力,确定参加竞赛的组数和各组成员.电子设计竞赛的命题范围广,涉及到电子技术(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高频电子线路、通信原理、单片机技术、可编程器件等多门课程,并鼓励新技术的应用.这就要求赛前指导老师要有更宽的知识面和更丰富的实践经验.年青教师对新技术、新软件上手快,但实践经验缺乏,老教师经验丰富但计算机应用和新技术的掌握上又有不足.为了发挥特长,实现互补,在赛前指导上成立赛前指导小组,在小组中注意年龄和特长的结合,注意学科的结合.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知识和经验的相互渗透和补充促进指导老师的业务素质的提高,这使教师能够在日常的教学和科研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师资队伍建设.

3参赛学生的培训

3.1参赛学生的现状参加电子设计竞赛的学生一般是大学二、三年级的学生,已学习了很多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也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特别是在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单片机编程能力、查阅文献能力方面.但是在模拟电路,单片机硬件,电路安装工艺,如何根据系统性能指标设计电路方案和确定单元电路的性能指标,单元电路调试排错能力,系统的联调方面却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学生在此前的课程中,虽然学习过一些电子设计制作中常用的软件,如Protel电子原理图的设计,印刷电路板设计绘制,以及电子逻辑分析仿真等,但是缺乏一定的深度,其熟练程度需加强.常规电子仪器(如示波器、信号发生器、仿真器、扫频仪、万用表等)的使用不够熟练.虽然学生在电工电子、电子线路等实验课中使用过常规电子仪器,但是往往更换型号后就不能很快地熟练使用,影响电路的调试速度.另外学生的“单片机原理与技术”课程实验通常采用普通的51单片机,而电子竞赛往往会使用一些功能强大的单片机,因此在开发工具和仿真器方面存在差异.学生在培训期间,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在电子竞赛中涉及的知识点的深度和实践动手能力方面能得到很快的提升,这样才能确保在电子竞赛期间顺利完成竞赛的设计任务.为了鼓励电类大学生积极参加电子设计竞赛培训全部过程(包括前期课程与后期竞赛培训),可在完成竞赛训练作品设计与设计报告后,由指导教师给出相应成绩,可替代相应一门课程或实践环节的成绩,如“电子系统设计”、“认识实习”、“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等.

3.2培训内容选择、方案讨论及实际制作如何在一个相对短的时间内尽快地提高参赛学生的设计开发和实践动手能力是培训阶段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辅导中采用实战训练的方法,即模拟进行一次次的竞赛过程.包括给各组布置不同的设计题目、限时提交设计方案、全体队员集中由各组分别介绍设计方案并进行交流讨论、指导教师点评、各组分别实际制作、撰写设计总结报告,最后进行实物演示和总结答辩,这样尽管每个组只具体设计制作了一个系统,但是通过互相交流,对其它组所涉及的技术也有较系统的了解,在以后类似技术的实际设计制作过程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培训开始时,向参赛学生详细介绍大学生电子竞赛的竞赛规则、竞赛命题、评审和评奖等方面的情况,邀请已参加过电子竞赛的高年级学生介绍参赛期间的注意事项及参赛体会;对历年的大学生电子竞赛题目、实现的方案、获奖小组的总结报告等进行深入的破析和讨论;让参赛学生对竞赛及要求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引导学生既要重视困难又不能畏惧困难,在充分认识本小组的优势与弱势的情况下,心理上充分地做好艰苦训练的准备.

组织责任心强、具有相当专业技术水平和经验丰富的老师,针对电子竞赛的特点,在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单片机应用技术方面进行讲解,讲解中对基本电路的原理,实现的方法,相关电路的主要性能指标及测试方法、设计及调试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作简明的介绍,对涉及的电子元件进行实物展示,对一些辅助设计软件、查阅科技论文的方法及常用的电子元器件及应用的网站作一些推荐性的介绍.从历年的竞赛题目中确定各参赛小组的第一次训练题目,尽量做到各参赛小组选择不同的训练题目,按照电子竞赛的要求,规定在一个适当的时间内完成实物的制作、性能指标的测试、总结报告的撰写.然后由各小组对训练情况进行详细的介绍,各小组之间展开广泛的讨论,商讨是否有更好的实现方案,设计的电路及测试的结果是否合理,撰写的报告是否严谨,尽可能地发现训练中的不足之处,辅导老师根据各组的完成情况进行讲评.要求各小组根据讨论情况在1~2天时间内完善制作的实物及报告,同时要求各小组对另外小组的实物进行测试,通过相互交流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能掌握更多的知识.在第一个实际系统设计后,协商电子设计竞赛第二次训练题目,要求尽可能多地涉及未曾接触的知识点,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设计任务,然后各小组演示实物的功能,测试电子系统的各项指标,注重测试方法是否正确,测试性能指标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对于差异较大的需要认真分析其原因,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并实施.最后,要求各参赛小组认真整理前一阶段培训完成的实物,单元电路要求注明电源要求、详细且清楚的输入输出接口信息,达到的性能指标并形成文字,软件要求有整体的说明,需要占用的资源说明、语句有详细的注释.辅导老师对培训中出现的问题向学生做详细的介绍,对竞赛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也需要提醒学生.在参赛的前一天不安排具体的工作,保证学生能休息好,以极佳的状态参加电子设计竞赛.

4竞赛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4.1注意竞赛纪律全国电子设计竞赛采用全国统一命题、分赛区,“半封闭、相对集中”的组织方式.竞赛题目在竞赛开始时打开(如2009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9月2日8:00正式开始).每支参赛队限定在提供的A、B、C、D、E、F等题中任选一题;要求认真填写《登记表》内容,填写好的《登记表》由赛场巡视员暂时保存.参赛者必须是有正式学籍的全日制在校大学生,应出示能够证明参赛者学生身份的有效证件(如学生证)供随时备查.每队严格限制3人,开赛后不得中途更换队员.竞赛期间,可使用各种图书资料和网络资源,但不得在学校指定竞赛场地以外进行设计制作,不得以任何方式与他人交流,包括教师在内的非参赛队员必须回避,对违纪参赛队取消评审资格.竞赛开始后,为保证竞赛工作顺利进行,参赛学校应组织专人负责提供竞赛所需设备、元器件、后勤保障等工作.竞赛结束后(如2009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9月5日20:00竞赛结束),上交设计报告、制作实物及《登记表》,由专人封存,并在指定时间前送到指定地点.

4.2竞赛题目分析及方案设计参赛队员应仔细阅读所有竞赛题目,根据自己组3个队员的训练情况,选择相应的题目进行参赛制作.选择题目应注意题目中不应该有知识盲点,即要能够看懂题目要求.如果不能看懂题目要求,原则上该题目是不可选择的.设计制作分基本要求和发挥部分,一般各占50分,设计总结报告30-50分(2009年30分,以前50分).应注意的是基本要求的各项分值题目中没有给出,但在发挥部分给出了各小项的分值,选择题目时应仔细分析各项要求.确定竞赛题目的时间原则上不要超过两小时,题目一旦选定,中途不要随意更改.确定竞赛题目后,参赛小组的3个队员应认真讨论设计方案,设计方案应考虑制作的可行性,包括元器件是否能够采购到都必须考虑.设计方案可以提出一到两个,或者确定一个方案,对有些部分作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方案.同时应尽快提出元器件清单,确定元器件库中没有的元器件,提出采购清单.元器件采购清单应提供元器件名称、型号、规格、数量、替代型号及规格.确定方案的时间应不超过6小时.

4.3元器件的采购和设计装配制作元器件采购是保证竞赛顺利进行的基础,没有元器件,作品是不可能制作成功的.因为竞赛题目事先不知道,学生作出的设计方案也是各不相同,需要的元器件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事先准备一些元器件,但不可能完全备齐.竞赛中采购是必须的.不同的院校在不同的城市,要保证能够采购到竞赛所需要的元器件,应在竞赛开始前两天,派1-2名老师到比较大的电子市场去采购,找好元器件供应商.竞赛开始后,竞赛学生不断的提出需要的元器件清单,由教师去购买,并以最快的速度运送给竞赛学生.在竞赛中,各队学生可以按照在训练中的分工,按照软件编程、硬件制作、设计总结报告写作三部分分头进行,每个队员各有侧重,注意分工合作.设计制作过程中,可以分模块设计、安装、调试,一步一步进行.3人之间要注意多沟通,多交流.遇到问题,要冷静处理,不要慌张.在设计、安装、调试的每一步,都需要两人以上进行核对和检查.特别是到总调试阶段,一定要格外小心,通电前一定要两人以上进行核对和检查,不要急于通电,否则通电烧掉作品而前功尽弃.作品应该在第四天的下午全部完成,到第四天下午没有完成的功能和指标,也就不要再做了.很有可能的是,为了追求更好的指标和功能,结果将已完成的部分弄坏了.负责设计总结报告写作的队员,要根据软件和硬件设计队员提供的电路图纸、程序清单等设计资料,按照设计总结报告写作要求进行整理.到第四天上午,除测试数据外,应全部完成.测试数据可以在作品调试完毕,竞赛结束前补充到设计总结报告中去.竞赛一般在第四天下午8点结束,上交设计报告、制作实物及《登记表》,由赛场巡视员封存.封存时应注意文件完整,符合竞赛要求.作品要妥善包装,要能防止运输和搬运过程中的冲击和振动.整个竞赛时间是四天三夜,要注意竞赛时间的合理安排,注意休息和饮食,参赛学校应组织专人负责提供饮食后勤保障,使参赛学生保持充沛的精力,圆满完成竞赛.

第8篇:机器人竞赛范文

近年来,职业技能引起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各行各业都在开展各种技能竞赛。在公路建设中,试验检测技能更是直接关系到公路建设质量的好坏。在江苏省交通行业试验工技能竞赛、全国技工院校路桥类师生试验检测及测量技能竞赛以及交通部“厦工杯”筑路养护工“补坑槽”技能竞赛中,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竞赛均要共同遵守“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通过历次竞赛也取得了一些经验与体会,下面分别从裁判选择、设备环境配置、竞赛组织措施等几方面分析。

二、公平公正首先体现在裁判的选择上

裁判应与参赛单位无利益瓜葛,显而易见,该模式最公平、公正,有利于树立裁判的威信,裁判能站在客观的立场上科学评判选手的成绩。可以从一些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省直机关聘请相关行业专家担当裁判。

竞赛项目性质的不同决定了选择裁判的要求有所不同,有些项目通过数据量化判断成绩好坏,如测量竞赛、全国“厦工杯”机械操作手竞赛,对裁判选择的要求不是很高;有些竞赛如试验检测、补坑槽技能竞赛,类似于“自由体操”“跳水”等比赛,对裁判的公正性要求较高。

1.测量竞赛

测量竞赛成绩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操作准确性和熟练性。测量常用设备分为水准仪、经纬仪和全站仪。这三种项目均可以设计为通过几个测量站点的转测,以其高程闭合、角度闭合的数据来判定其精度是否符合要求,即判断其数据的准确性。熟练性一般是通过完成项目的时间或速度来判断。

测量竞赛由于其操作准确性和熟练性均以数据说话,所以对裁判的要求不是很高,一般要求具备裁判职业道德和测量基本知识即可。

2.机械操作手竞赛

全国“厦工杯”机械操作手竞赛,通过巧妙地设置项目,从而将不易赛出成绩好坏的机械操作手竞赛变成了一场有看头、有难度,又不失公平公正的一场竞技项目。项目设计为:要求挖掘机将玻璃杯上的篮球挖起投入篮筐中,以一定时间内投中的数量多少决定胜负,此时裁判只用对是否出界等基本情况做裁决即可。

3.补坑槽竞赛

同样是机械操作手竞赛,筑路养护工“补坑槽”竞赛项目就无法完全设计成“以数据说话”的模式。在此次“厦工杯”竞赛中,竞赛评分标准分为主观和客观评分两大类,如“切槽时槽壁垂直”“粗细料无分离”“边线顺直、美观”等评分项完全由裁判自主打分,称为主观判分项;而客观判分项如“平整度”“厚度超高”“剩余料数量”等,分别指定裁判测定数据,各裁判共享该数据,即客观判分项各裁判判分共享。竞赛组织中,两位选手同时操作,十余位裁判同时对两位选手判分,在十余位裁判判分中,去掉最高分,去掉最低分,剩余裁判取平均分。

按照该竞赛方案,无疑能充分发挥这些项目的特点,就好像自由体操、跳水选手跳得高而飘、跳得优美是无法用数据说话的,恰恰应该充分发挥裁判的主观性,当然前提是裁判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否则难以胜任;去掉最高分与最低分,也基本排除了疑似带有人情味的打分。

4.试验检测竞赛

试验检测竞赛非常类似于“补坑槽”比赛,但与上述三种竞赛不同之处在于项目种类多,每个项目竞赛时间长,有的项目操作长达两个小时,无疑按照“十余位裁判裁两位选手”的模式是不可取的。

按照“两盯两”或“一盯一”的模式,即两位(一位)裁判同时盯判两位(一位)选手。“一盯一”的模式容易产生矛盾和异议,建议条件允许时最好按“三盯二”或“四盯三”模式较好。

一般此类竞赛对评分标准的合理性以及评分尺度把握一致性要求较高,赛前充分细化评分标准,可取方法是由一名水平一般的操作手在裁判面前完整操作一遍,裁判争取能将竞赛中可能会出现的扣分项一一考虑周全,并逐一细化,建议大多数扣分点细化到5分以内(大的或严重的扣分项不受此限制)。

试验检测技能竞赛比的是动作的准确性、到位率,而不完全取决于数据,这类竞赛对裁判的要求较高,必须是试验检测方面的专家才能胜任。

不管是针对上述哪一种竞赛,不管对裁判的要求高低不同,在赛前均应组织裁判充分研讨评分规则和标准,统一思想,保证裁判尺度把握一致,确保竞赛的公平公正。

三、设备环境配置

技能竞赛受设备环境的影响十分显著,直接关系到竞赛的公平性。

1.合理规定仪器设备的选用

(1)试验仪器

在某次试验竞赛中,选手反映提供给该组的压力机是非常少见的型号,工程实践中从未接触过这类“球座下置式”压力机,一般常见的都是“上置式”,压力机的调平非常困难,而其他选手所用仪器是工程上常见的型号,比较容易操作,无疑这将人为导致选手成绩偏差。

在试验竞赛中,大型设备固然是无法自带的,但小型设备和一些小工具是否允许单位自带经常引起矛盾。从多年竞赛中得出的经验认为,如有必要,设备型号可以指定,小型设备和工具应该允许自带。如果型号不统一,选手仪器自动化程度高低不一致,则竞赛结果就没有可比性。在竞赛中发现,主办方虽然尽心尽力地准备了各种工具,但由于个人使用习惯不一样,以浇沥青模的工具为例,有些选手习惯用奶锅浇模,有些选手习惯用纸杯浇模,主办方不可能穷尽其想为选手准备五花八门的工具。但是对于选手来讲,小工具是平时用惯的、用顺手的,如果突然换作其他不顺手工具,对选手熟练程度甚至竞赛时的情绪将产生一定影响,如果允许自带,可以避免很多纠纷产生。

(2)测量仪器

在测量竞赛中,测量仪器精度是否满足要求,是决定成绩好坏的关键因素。组委会为避免提供仪器的精度问题带来一些不必要的争议,规定测量仪器的规格型号必须一致,以保证竞赛仪器的精度服从同一标准;规定各竞赛单位可以自带仪器,也可以选择使用组委会提供的仪器。

2.确保竞赛条件一致

在测量项目中,同一项目场地安排应公平,不能同一项目有的安排在平地上测量,有的安排在坡度较大的场地上进行;有的场地为土基,仪器容易架设,而有的为碎石场地,仪器架设很困难。

在某次试验竞赛中,EDTA滴定项目设计如下:每位选手绘制5个剂量的EDTA标准曲线,并测定一份给定盲样的剂量。评分结果增加了精度得分,即选手测出的盲样灰剂量值与预定的标准值相比较,越接近已知标准值得分越高,所以这个“标准值”如何确定至关重要。在每场竞赛中裁判确定“标准值”(为了保密,标准值每场是变化的)往往要引起很大争议,如何操作才能令人信服其就是标准值,此时裁判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混合料水泥土中的土应先烘干,并置于密闭容器中以免吸水,因为土中有一定风干含水率时,盲样的灰剂量很容易计算出错。

(2)制作供选手测定的“盲样”,为防止预定灰剂量不外泄,应通过由不同的人两次甚至三次编盲样号,盲样在赛后由二个人以上才能共同解密该灰剂量是多少。

(3)提供给各选手的NaOH、EDTA、NH4CL溶液应在赛前由裁判混合均匀,再分装给各选手,或由选手从同一容器中取溶液,以表明所有溶液浓度是一致的。竞赛中要确保上一组选手接触过的试剂或溶液应及时更换,以免导致下一组选手出错。

(4)一般化学滴定项目用的瓶瓶罐罐比较多,清洗应该有3遍,操作结束后选手清洗;工作人员作第二遍清洗;下一场选手在准备工作阶段再作清洗;清洗时间不应计入操作时间内。

四、竞赛组织

为了达到“公平公正”的竞赛原则,交通工程类技能操作竞赛除了在前面所述裁判选择、设备环境一致等方面要加强完善外,在竞赛的组织中也有诸多方面须加以注意。

1.竞赛方案

(1)理论与操作分比例要适当

大多数技能竞赛都安排有理论考试,对于理论分与操作分各占多大比例,视两种情况有所不同,即理论考试分为提供和不提供复习题两种类型。对于不提供复习题的,建议既然是以考核技能为主的竞赛,理论分占总分的比例应小于30%,占到25%以下为宜,因为如果按超过30%计,则竞赛成绩往往以理论成绩占主导地位,无法突显技能竞赛的目的。而对于提供复习题的竞赛,其理论分则可以占到30%为宜。

(2)参赛项目种类设计方案

设计哪些项目参赛有诸多考究,如对于测量竞赛来说,项目相对固定,一般是水准测量、角度测量、坐标放样等三个项目,无专门的团体项目,团体分可以以个人成绩总和计。

试验检测竞赛则具有另一特点,即试验项目种类非常繁多,以哪些项目参赛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考虑:一是操作时间太长的项目不宜列作参赛项目;二是试验结果主要依赖仪器,而人为操作因素影响较少的。比如,一些全自动程度较高的项目也不宜列作参赛项目。而钢筋拉伸、混凝土弹模、化学滴定、水泥、沥青三大指标、沥混油石比等比较适合作为参赛项目。

是否安排抽签项目是目前试验检测竞赛较难决定的一个问题。竞赛项目定得多,能全面衡量一名选手的综合素质,但是项目多必然竞赛日程过长。在这些项目中如果安排部分项目作为抽签项目,则选手的运气成分又较大,如果不列抽签项目直接安排三四个必做项目,则虽然公平性加强,但由于项目太少,竞赛成绩不能客观反映该选手的综合实力。建议列入部分抽签项目,但降低抽签项目所占比例,这样有利于全面考察选手的综合实力,使运气成分含量降低。

(3)熟练性的评分方案

①测量竞赛

在某次竞赛中曾出现过以下问题,由于竞赛难度不高,大多数选手精度都得了满分,即选手之间准确性没有差别,但熟练性即时间上则快慢不一,分值相差很大。由于站点与站点之间距离设置过长(长达50m以上),为了追求速度,选手往往以百米冲刺的速度携带测量仪器快跑,这显然违反了测量仪器操作规程。要解决这一问题,建议增加测量站点,提高操作的难度,同时缩短站点与站点之间距离,从而突出架设仪器的熟练性,弱化跑步速度的影响。

②试验竞赛

如前所述,试验竞赛类似“跳水”“自由体操”一类比赛,应追求熟练性,但不能鼓励越快越好。某次竞赛规则为:速度分为1,时间要求在90分钟内完成,如提前或推迟1分钟,则速度分值增加或减少0.05。首先90分钟是大多数人能够熟练完成的时间,规定得比较合理;另一点如推迟1分钟速度分值减少0.05系数,这一规定也合乎情理,要求选手熟练完成项目,如不熟练则扣分;但提前1分钟要奖励速度分值0.05,这一规定则不可取,显而易见,试验操作需要选手沉稳细致完成,就像不能要求体操、跳水项目跳得越快越好一样。因此,这类竞赛规则应为:规定一个能够熟练完成的总时间,如果推迟了,则扣去相应分值,提前则不予奖励。

2.组织措施

(1)选手的姓名、单位等信息应保密

如同阅卷时应封闭考生的姓名一样,竞赛中对于竞赛选手身份也应保密,应以编号作为选手在竞赛中的唯一标识,选手的编号应以抽签来决定。

(2)为保证竞赛顺利进行,应充分检查水电供应,并配备水电工、仪器设备调试人员甚至医护人员全部参与,以备出现意外现象。

(3)竞赛前必须安排一定时间,让选手熟悉仪器和场地(仪器自带的除外),一般熟悉仪器、准备工作、清理场地的时间不作计时。

五、竞赛体现透明

多次竞赛均表明,裁判打分增加透明度无疑是最佳的选择,即裁判扣分点应在比赛结束时向选手一一说明,评分表中应有选手签字栏(可以签编号),表明选手已知晓有哪些扣分项,当选手对裁判的判分不能认可时,应予以阐述,当与裁判不能取得共识时,选手应先签字,然后交组委会裁决,按竞赛原则选手不得与裁判发生争议。从历次操作结果来看,竞赛透明度增强,而选手与裁判引起争议的事例极少,往往也能通过组委会顺利解决。

第9篇:机器人竞赛范文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检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平台,得到了相关高校的高度重视。为了能在大赛中获得理想成绩,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是很有必要的。以创新实践基地为培训平台,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进行电子制作兴趣入门、基本电子操作技能、理论知识应用实践、系统设计能力等环节培训。实践证明经过系列的项目培训,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很大的提升,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参赛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关键词:

电子设计竞赛;培训模式;创新实践

一、前言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信息产业部人事司共同举办并与教学改革实践紧密结合的大型学科竞赛之一,其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竞赛的指导思想是积极认真参与竞赛,丰富学生科技活动,推动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建立科学有效的培训体系,培养学生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工程素质及创新能力,锻炼学生意志品德,树立协作精神,赛出成绩,赛出水平[1]。我校长期以来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突出“专业基础和应用能力并重”的人才培养特色,近年来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实验、实习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很多动手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参加全国各种电子设计大赛并取得非常优异的成绩,通过竞赛,涌现了一批创新性强、实用性好的优秀作品,为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展示平台。电子设计竞赛所需知识覆盖面广,实践性又较强,从参赛人员结构上看,大部分是以大三的学生为主,虽然他们学完相关基础课程和大部分专业课程,但还缺乏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设计应用能力,此时让这些没有经过系统培训的学生参加竞赛,显然也不可能取得理想成绩。笔者认为电子设计竞赛赛前训练是精英教育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培训内容应有针对性、继承性和前瞻性;培训应分阶段进行,兼顾知识梯度与受众面;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强化综合技能培养,激发创新能力;注意培养协作精神与竞争意识。所以如何建立一套良好的培训模式,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系统培训从而提高竞赛水平是一项重要工作。为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将实践教学与竞赛有机结合起来,让对电子制作方面有爱好、学有余力、动手能力强、喜欢挑战的学生加入进来,形成从大一开始选拔培训对象,大二加强理论和动手能力的培训,到大三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这一梯队培训模式。这样可以避免出现参赛学生断层现象,也可以让高年级的学生带动低年级的学生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培训氛围[2]。

二、创新实践基地平台的建设

我校在2008年就建立了创新实践基地,为对电子制作有兴趣的学生进行课外学习培训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地为学生聘请了有经验的指导教师,每周都安排时间进行答疑,及时解决学生在电子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定期开展专题讲座,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门辅导培训,同时也要让学生培养独立研究思考的能力。另外学院还根据学生进行电子制作的需求和培训的需要,购置了必要的实验桌椅、电脑、示波器、信号源、万用表、稳压电源等常用仪器设备,还根据不同类型的竞赛题目配置了单片机实验板、EDA开发板、ARM试验箱、自动控制模块、电路板雕刻机等设备,极大满足了培训学习需求。为了带动和培养更多的电子制好者,以创新基地为平台,每学期都会举办校级的电子设计竞赛,依托校企合作的丰富资源,在双赢的基础上由企业赞助经费或者元器件,让学生得到更大的动力支持。如我院在ALTERA公司的赞助下,已经成功地举办了三届的Altera杯EDA创新设计竞赛。创新实践基地平台的建设为后面竞赛培训的展开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兴趣培养和入门培训阶段

兴趣培养阶段主要针对大一的学生,因为他们刚进入大学校园不久,对很多事物都感到新鲜,有很多学生对电子制作感兴趣加入了电子制作协会,也有很多新生对自己所选的专业不太了解,不知道以后毕业能从事什么工作,处于迷茫中。所以我们要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和激发他们参加电子制作的兴趣:一是组织他们参观创新基地,通过高年级的学生对演示性较强的电子作品进行展示和讲解,让他们了解并接触到具体的作品,在脑海中产生深刻的印象。二是通过专业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介绍专业知识及专业发展方向,让学生定位自己的发展目标,这也会激发一部分学生投入到电子制作中。三是通过培训讲座的开展,让有兴趣的学生了解进行电子制作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获得相关知识的途径。通过一段时间的兴趣培养,发现一批对电子制作产生浓厚兴趣的学生,组织这些学生进入创新基地参加电子制作入门培训学习。对于大一的学生来说,大部分专业基础课程还没学过,很多知识都要靠自学,慢慢积累。在这阶段学生应该学习认识常用元器件及其功能用途,学会焊接制作电路板的技巧,学习电路图绘图软件的使用,以及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如万用表、示波器、信号源等,创新指导教师或者高年级有经验的学生给他们培训指导。有了一定基础后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制作项目,如抢答器、计时器、直流稳压电源等,这样既可以学会电路板制作的流程,又可以做一个实用的作品,迈出电子制作的第一步,同时又学习到电路方面的相关知识,提高他们继续努力的信心。

四、理论和动手能力的培训

对于大二的学生,已经开始学习模拟电路、数字逻辑电路、单片机技术与应用、EDA技术、非电量检测技术等专业基础课,他们的理论知识在慢慢积累增加,但是用理论知识进行相关电路设计的能力还比较缺乏,设计经验还比较欠缺。因此需要针对大二学生的情况作出合理的培训安排,让他们在这个阶段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锻炼和提高。对于模拟电路,可以安排的培训项目有小信号放大器、功率放大器、滤波器等;数字逻辑电路可以培训抢答器的设计,用74系列芯片设计电子时钟等。单片机技术可以培训的项目很多,如频率计的设计、波形发生器、数据采集等,单片机是参赛培训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技术,因为在比赛过程中大部分项目都要用到单片机作为主控器件。EDA技术在做仪器仪表类题目中用得比较多,可以开展的培训项目可以有DDS信号发生器、高速数据采集及存储等,一般复杂的数字电路都可以用可编程逻辑器件来进行设计,可以大大提高设计效率和系统稳定性。非电量检测技术是要掌握几种常用传感器的应用,如光电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红外传感器、角度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等,这些传感器在智能小车等控制类题目中经常要用到。通过对这些理论课程的学习与实践设计的培训,让学生初步具备了电子设计及调试电路的能力。根据电子设计竞赛的参赛模式,一般是以三个学生为一组进行比赛,所以在进行电子设计技能培训的同时也要进行分组筛选的工作。在参赛过程及平时培训过程中很多工作都要团结协作完成,遇到问题要一起讨论,要有良好的沟通氛围,不能各自为战,各个队员都要努力提高自己软硬件设计方面的知识,经过不断磨合及互相了解后,增加配合的默契感,这样才能在全国电子设计大赛中取得理想的成绩[3]。

五、系统的综合性项目培训

经过前几个阶段的知识积累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后,学生的应用设计能力会有很大的提升,再经过大三对专业课程的深入学习,理论知识不断丰富,这时可以培训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比较有效的培训方法是让每组队伍在规定时间内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一项综合设计任务,创新基地可以拿出部分经费资助学生购买元器件,既让学生有紧迫感,同时又调动其积极性。根据往届竞赛题目的类型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设计方向:功率电子、仪器仪表、自动控制、高频通信、电路系统等,培训时可以选做往年电子大赛的设计项目,也可以做指导教师出的模拟赛题。每组队伍在选定训练项目时要根据各自队员的知识掌握情况及兴趣来选择主攻1-2个设计方向,各组选题要相互错开,避免扎堆同校竞争。在进行系统设计培训的同时,各组要形成和完善一套符合自身选题方向的单元模块电路和相应的程序模块。主要的模块电路有:单片机小系统、高速A/D和D/A模块、CPLD/FPGA系统板、小信号放大器模块、LCD显示模块、电机驱动模块、无线通信模块、红外探测模块及各种传感器模块等。这些模块电路调试稳定后在竞赛中可以直接使用,为参赛过程节省很多宝贵的时间,奠定了取得理想成绩的基础。在完成一阶段综合项目培训之后,各组之间要及时进行项目设计交流总结,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共享,这些工作有利于大家共同进步,经过交流能学到别人的设计优点和积累设计经验,避免因重新摸索造成的时间精力的浪费。

六、暑假赛前集训阶段

全国电子设计竞赛一般是在8、9月份进行,所以在暑假阶段的培训尤为重要。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可参加全国电子设计竞赛,为了体现公平竞赛原则,必须进行校内选拔淘汰竞争,有电子制作基础的学生都可以参加选拔,选出在电子制作方面最优秀的学生参加全国竞赛。被选的学生在暑假要进行集中强化培训,把综合设计能力进一步提升。在暑假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每组参赛队必须完成2-3个题目的设计,每完成一项设计要撰写论文报告,要求跟竞赛题目一样,各个指标都要尽量完成,在这个过程中遇到问题积极跟指导老师讨论。在完成设计后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项目设计过程进行总结,如设计方案是否合理,提出需要改进的地方。针对出现的问题要求学生进行学习整改,避免在正式比赛中出现类似的问题。通过这段时间的强化集训,学生的竞赛水平将会有很大的提高。在赛前需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比赛观念,不要让其在比赛期间心理压力过大而发挥不理想。参赛的意义是为了自我提高,学以致用,培养团队精神,并不是以获奖为惟一目的。经过几个阶段的学习培训,学生已经大大丰富了自身知识和提高动手实践技能,这才是比赛本身追求的目标[4]。

六、结束语

从2007年起,通过电子设计竞赛梯队培训模式的实践,我校多名学生在参加部级电子设计竞赛和省部级电子设计竞赛都取得了优异成绩,更重要的是通过培训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推动了实践教学改革的发展,使更多学生体验到了电子制作的成就感,并从参加电子设计竞赛的过程中受益良多。

参考文献:

[1]姚有峰,赵江东,汪明珠.从电子设计竞赛谈电子类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7):132-148.

[2]高原.基于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学生培训模式探索[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3):68-70.

[3]杨威.基于科技与学习竞赛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J].科技与管理,2010(3):1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