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产业结构调整范文

产业结构调整精选(九篇)

产业结构调整

第1篇:产业结构调整范文

1.1对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

(1)忽视林业的放大效应,对林业所蕴含的数倍乃至数十倍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视而不见,只看到林业的直接效益,大搞掠夺式经营,致使林业不能持续发展。(2)完全为应付一时检查而栽树,不顾水土流失、栽植管护等现实,看不到发展林业的紧迫性,缺乏抓林业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认为林业生产只是林业部门的事,栽不栽树都无所谓,看不到林业的社会属性,缺乏兴办林业的积极性。

1.2林业资源未有效利用,产业体系不够完善

(1)第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林业产业化经营尚处于起步阶段,龙头组织少、产业链条短、林产品加工转化率低、生产工艺和设备落后,未能真正将资源转化为商品,资源利用率不高,目前林业主要是木材卖“方”的原始经营方式。(2)结构不够合理,林种、树种结构较单一。全区优质用材林资源少,长期以来都是杨树一统天下,工业原料林和高效经济林比重偏小,且速生品种不多,林带抵抗力较弱;果树中葡萄比例大,优质桃、梨品种少,优种干果比例偏小;苗木、花卉基地建设进展缓慢,不能满足生态林业建设的发展需要。(3)市场开拓不力,销路不畅。由于林业普通品种较多,名、特、稀等精品相对较小,导致市场竞争力较弱,市场覆盖范围偏小,销路不畅。

1.3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兼顾难,林分质量下降

发展林业的核心是可持续利用,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但近几年,乡村因修路、改电、通水等基础设施建设,破坏了很多林木,又不重视更新造林,结果有林地变疏林地、疏林地变残林地,人为地斩断了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链条,导致林分质量下降。

2调整林业产业结构的想法和途径

2.1扩大和优化速生丰产林品种体系

(1)通过定向培育,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除已有的杨树品种外,积极推广杉、枫等速生树种,建立大型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缩短木材生产周期。(2)推广林果、林菜、林菌、林牧等多种间作形式,以短养长,提高林业经济效益。(3)利用3年的时间,在二甲、五甲、十总等镇发展0.13万hm2以上的林牧型、林菜型等速生丰产林标准化示范基地。

2.2稳步发展名特经济果林

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加快发展名、特、优、新果品、时令果品及错季果品。主要措施为:(1)调整树种结构,稳定葡萄、梨、桃、李等果树种植面积,适度发展油桃、冬枣、板栗、核桃等优质小水果、干杂果品种。(2)调整品种结构,压缩中熟品种,增加早、晚熟品种比例。同时推广葡萄等果树的早产、增产、增效等新技术,拉长果品供应期,提高果品质量,满足市场需求。(3)不断优化布局。按照适地适树、适当集中的原则,立足现有规模优势,将果树在高产区集中发展,尽快形成区域特色。重点抓好以二甲、东社等乡镇为主的葡萄基地建设,同时建立以刘桥、骑岸等镇为主的精品桃、李示范区,通过抓典型、建精品、树样板,促进果品生产上档次。

2.3加速发展苗木花卉业

把苗木花卉生产作为林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抓好名、优、稀、特新品种的引进、繁育和推广,扩大速生常绿灌木生产规模,促进花卉向多元化发展。以国有林场、苗圃为依托,积极培植一批苗木花卉生产专业村、专业户,发展一批“苗木大乡”、“苗木大镇”。鼓励五接、川姜、张芝山镇及周边区域和有条件的乡镇、村把苗木花卉基地建设与发展观光旅游农业结合起来,尝试开展“农家乐”生态经营活动,探索新的农业经营模式。

2.4大力扶持林产品加工业

林产品加工是延长林业产业化链条、增加林木附加值的关键环节,要通过限小扶大、扶优汰劣,推进林产品加工业向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方向发展,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大力开发拼板加工、高密度板、胶合板、刨花板、纤维板、工艺品、木浆、家具、果品贮藏、果汁、果脯、果酒等多种产品,逐步形成以川姜、二甲为中心的木材加工和果蔬加工基地。除川姜木材交易市场外,在平东、刘桥等镇再规划建设2~3个大型木材市场。通过政策扶持,鼓励和发展木材销售专业村、专业户,积极发展各种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逐步形成以龙头企业为骨干、以林产品市场为依托,生产、加工、销售相互衔接,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效益明显的现代林业产业。

3几点建议

3.1转变观念,充分认识结构调整的紧迫性和现实性

近年来,不少兄弟县市积极主动与市场接轨,调整林业结构,生产市场需要的林产品,既带动了产业发展,又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例如,如皋市将苗木花卉作为富民强市的主导产业,以调整为主线,把规模调大、结构调优、品种调新、档次调高,建成了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苗木生产基地。通州区要积极借鉴兄弟县市的成功经验,分析市场,选准方向进行结构调整,运用产业化手段把林业产业做大做强。

3.2面向市场需求调整结构

(1)牢固树立市场观念。严格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通过市场引导来上项目、办企业、搞新产品开发和调整产品结构。(2)认真研究市场。准确定位,有针对性地制定竞争策略和措施,避免出现无序生产和盲目投资。(3)开拓市场。实施名牌战略,加强与科研院校的交流合作,不断提高林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产品竞争力。要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流通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产品促销、展评活动,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3.3以龙头企业带动和调整林业产业发展

(1)鼓励龙头企业立项。鼓励龙头企业立项一些有市场、有技术保证的新项目,以项目为载体,带动产业结构调整。(2)大力扶持、加强管理龙头企业。资金扶持要多向龙头企业倾斜,提高龙头企业适应市场、把握市场的能力,增强其辐射带动作用。(3)积极探索建立林业开发新机制,大力推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采取“基地+农户”、“基地+公司+农户”、“基地+协会+农户”等多种形式,建立以“风险共担,利益均摊”为核心的利益调节机制。

3.4以科教推动林业结构优化

(1)加强林业基层技术推广机构建设,充分发挥林业技术推广体系、科技示范体系、技术培训体系在林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2)加大实用技术普及和新技术推广力度,重点推广优良品种、花果精细管理及ABT生根粉应用等技术。(3)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经验,定期培训技术人员,提高技术水平,增强科技示范带头能力。(4)利用多种形式培训林农、果农,提高林农、果农的整体素质。(5)按照“保老牌、创新牌、引名优、上精品”的总体思路,加强优良品种的选育、引进等工作,充分发挥品牌优势。

3.5建立林业结构调整引导和保障机制

第2篇:产业结构调整范文

**以来,**省委、省政府积极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加快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战略部署,采取了系列措施加速结构调整步伐。省政府先后成立了**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结构调整两个领导小组,开展了百名专家调研,制定下发了全省上业结构凋契规划和义施入案,纵织实施了“龙虎计划”、“百家优势企业活动”、名牌战略和大公司大集团战略等活动,并根据国家制定的有关产业政策。结合**实际,相继制定民《**省地方钢铁产业政策》等一系列地方性产业政策及有关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结构凋整的意见等有关件。去以来,省委、省政府为贯彻落实十五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结合组织实施“十五”计划,又制定下发了《关于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意见》、(关于加快主要工业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省公司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远作实施办法》、《**省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实施方案》、《**省地方国有工业企业战略性改组规划指导意见》、《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等多个配套文件,为推进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到**年,**省完成国内生产总值5**6亿元,是1995年的1.76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560元,由1995年的居全国第13位上升到11位。二次产业结构由1995年的22.2:46.4:31.4调整到**年的16.1:50:33.9。第产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加强,种植业结构调整进程加快,林牧渔业稳定增长、粮食、棉花、油料、猪牛羊肉等主要农产品产只属全国前列,乡镇企业保持快速增长,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第二产业调整步伐加快,冶金、建材、化工医药、机械、食品等支柱产业及纺织、轻工等优势产业在改革调整中不断提高,一批优势企业和名牌特色产品逐步发展壮大;交通通信、商贸、旅游、信息咨询等第三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行业门类齐全、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第二产业体系,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

**省有关部门认为,**产业结构虽然发生了积极变化,但仍存在一些突山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为“三低”:一是产品档次低。主要工业品种初级品多,动密集型产品多,而市场需求旺盛的精深加工和名优新特产品少。全国260种最具竞争力的居民主要消费品中**仅有3种,新产品产值率仅为3%,低于全内2.1个百分点。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度低。一产内部种植业比重过大,约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58.8%。二产中采掘业和基础原材料工业占重工业的比重高达64.5%,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仅占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0.7%。第二产业整体水平不高,新兴服务业发育缓慢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不强。二是整体竞争力低。重点企业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对经济的带动作用

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开始得比较早,从70年代末就围绕建设能源重化工某地着手结构调整。选入90年代、省委、省政府把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摆在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1996年省委七届二次全委会通过了《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产业结构的实施意见》,提出全面调整产业结构是振兴山西经济的关键。经过二十年的调整,山西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20.7:58.5:20.8调整到1998年的12.9:53.5:33.6。但山西产业结构目前仍存在突出的问题:一是产业素质低,产品低级化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二是支柱产业单一化,煤炭、冶金所占比重过高;三是与沿海发达省份比山西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传统产业优势逐渐消失,新的优势产业尚未形成,好的不大,大的不好,缺乏新经济增长点,国内的比较优势越来越小。河南省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顺序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一二三,到1986年变化为二一三,1992年进一步调整为二三一。特别是“九五”期间,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稳定实现了增加粮食生产能力500万吨的目标。高效经济作物比重和畜牧养殖业比重进一步上升。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版效,培育了一批在国内外市场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和企业集团,产业素质有了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旅游、房地产等服务业发展较快,正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年三次产业结构为22.6:47:30.4。当前河南产业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是产业层次低,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产品竞争力不强。

二、下一步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1、**产业的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是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结构的大调整;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的推动作用,抓住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这个关键,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贡献度;加大资产重组和强强联合力度,培育一批参与国际竞争的“四跨”型大型企业集团;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巩固壮大已有的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积极培育主导未来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充分发挥环京津、环渤海的区位优势,坚持外资、外贸、外经“三措并举”,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全力推进**经济国际化进程。力争经过5--10的艰苦努力,全面提升**产业结构的层次,使产品档次明显提高,整体竞争力显著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和经济发展水平实现进位,全省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逐步构筑起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互补、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产业结构新格局。

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坚持的原则:一是市场运作与政府推动相结合。既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市场竞争中进行结构调整,又要允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各种有效手段,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综合运用计划、金融、税率、产业政策等经济与法律手段,积极引导结构调整。二是深化改革与技术创新相结合。以改革为动力,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和企业机制,增强企业内在发展动力和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加快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三是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要坚持突出重点,明确方向,选准重点,率先突破,以此带动和促进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广大农户和企业为主体,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重点,巩固加强农业,改造提高工业,大力发展服务业,重点抓好15个龙型经济,在结构调整中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件转变。一是加速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首位。深化农村改革,完善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田本建设,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实施种子工程,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创汇农业、节水和旱作农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二是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全面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核心,改造壮大一批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批高新技术产业,压缩淘汰一批落后生产能力,加快能源交通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产品精深化、规模合理化、市场国际化。三是大力发展服务业。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为方向,以强化综合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为目标,积极构筑有利于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机制和环境,改造提高商贸流通、交通通信市政服务等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信息、金融、保险、证券、会计、法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社区服务、房地产等新兴服务业。

当前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重点抓好15个龙型经济。所谓龙型经济,即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势企业(市场或中介组织)为龙头,以利益关系为纽带,形成有较长产业链、较强辐射带动作用、较高市场占有率和较好发展前景的系统性经济组织,发展龙型经济的条件名牌产品、知名企业、知名企业家、加名市场。龙型经济的特点--市场化、规模化、一体化、集约化。龙型经济的一般形式--公司、基地+农户,市场+基地+农户,市场+企业+农户,市场+中介组织+农户。为什么要发展龙型经济--**经济的主要问题是结构层次低、经济效益低、外向度低。发展龙型经济的好处--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实现规模经营;抵御市场风险,增强综合竞争能力;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集约化经营;解决城乡分割的矛盾,增加财政和城乡居民收入。发展龙型经济抓什么--省政府4次开会专题研究,确定从15个方面重点突破,即为畜牧业、蔬菜业、果品业、食品加工业、钢铁工业医药行业、新型建材、机械制造化学工业、旅游业、城镇建设、商贸流通、非义务教育、文化产业、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围绕培育壮大15条龙,省长、副省长已明确分工,各部门、各市正在认真研究、细化,制定方案,落实措施。

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一是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结合政府机构改革,深化企业内部改革,使企业成为结构调整的主体。二是以企业为中心,积极推进产学研联合,加大技术开发资金投入,加速建立技术创新体系,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三是大力培养和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到冀建功立业。四是集中重点投入,为结构调整提供资金支持。五是加速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切实减轻企业压力,为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环境。六是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中介组织,加强市场管理,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为结构调整营造良好的市场空间。七是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结构调整提供有力保障。八是加强宏观指导,建立有利于结构调整的服务体系。

2、山西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调整产业结构的战略方针是:坚持科教兴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以发展潜力产品为切入点,大力扶持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全力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突出战略性调整,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再造山西优势,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

调整产业结构须坚持的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集中力量扶优扶强。坚持优先调整产品结构的原则,大力开发和培育市场需求旺盛、发展潜力大的优势产品。坚持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原则,努力增强山西经济发展的后劲。处理好存量调整与增量调整的关系,以增量调整起步,通过增量调整引导和带动存量调整。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企业的关系,既要发挥政府强有力的引导和规划作用,又要坚持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投资主体的作用。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既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又要大力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培育“―增三优”。优势产业、优势产品和优势企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也是经济增长的“亮点”。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既是调整产业结构的着力点,也是各项经济工作的重点。“三优”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的,体现了市场选择和优胜劣汰的法则,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新的增长点的形成,主要是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产品发展壮大的结果。大力培育“一增三优”,就必然会出现一大批学习、追随“三优”的群体,带动大批企业、产品的发展和产业的成长,从而带动山西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重点培育和扶持的优势产业:选择优势产业的标准是,市场前景广阔,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经济效益好,能支撑和带动山西经济快速发展,在经济总量中占有较高比重或目前比重虽然不大但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好。根据山西产业结构现状和市场的发展变化趋势,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山西将重点培育和扶持7个优势产业,即清洁能源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旅游及相关产业、特钢和铝镁为主的冶金产业、重矿机械产业、建筑房地产和新型建材业。

3、河南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针对河南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培育、改造和提升支柱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全面提高国民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增强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到“十五”末,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到20:15:35。

第一,巩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增加农业投人,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保证农业在提高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基础上持续稳定发展。在保持现有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和优质专用粮食作物,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加快发展畜牧养殖业,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积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深化农村改革,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第3篇:产业结构调整范文

关键词 产业结构 调整优化 少数民族 民族地区

一、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众多且分布广泛,这些地区产业发展历史普遍短暂,工业化进程相对发达地区进展缓慢。当前,研究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对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和谐意义重大。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所起的基础性作用,已经日益为人们所认识:保持经济的持续、协调、快速发展,都是以产业结构的合理变动为前提,通过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来实现的。因此,了解和运用产业结构变动规律,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已成为应用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现实课题。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大,第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普遍偏低,产业结构层次低,产业发展不平衡,产业分工粗放,关联度低。覃成林认为东部地区的劳动力、能源指向型工业与其资源发生了较大的偏离,在产业结构升级的压力下,需要外向转移。西部地区所具有的区位优势、能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使其成为承接国内外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主要目标地,同时西部地区发展这类产业对于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是必要的,促进东部发达地区向西部地区产业转移,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优化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过程是加速工业化进程、加快缩小与其他地区发展差距、实现追赶的过程。

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调整指导思想,要根据市场需求主动、积极地采用新技术来调整产业结构,并使产业结构的调整适应并引导消费结构的变化和升级。同时,对落后产业及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经济效益低的产业应坚决关、停、并、转。在对待少数民族文化方面,应与时俱进。特别是西部民族地区存在封闭、保守、求稳、守旧等相对落后的观念,导致开拓创新精神缺乏,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信心不强。应吸纳先进文化代替守旧文化,学习新知识、新信息,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形成少数民族地区新型文化观念,以文化结构的更新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库兹涅茨通过对大量资料的分析,发现各产业部门增长速度的减速现象,从长期看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从较长的时间系列看,产业增长速度随着产业成长、成熟到衰落而处于高速增长、平均速度增长和低速增长的变动中,从任何一个时点看,总会看到不同增长速度的产业同时存在,并可发现即将进入高速增长的潜在高速增长产业,它们是一个连续变动的过程。

其次,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在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应继续稳定发展。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是农业发展的主线。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按照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的原则,发展生态型、外向型、效益型农业,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之路。要充分利用民族地区地处偏远、工业污染少,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推进农产品的标准化进程,加强对农产品质量的监测,扩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水平,以此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落实国家各种支农惠农政策,调动农民积极性,培养新型农民。搞好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罗斯托是最早提出主导产业理论的学者,他认为,不论在任何时期,甚至在一个已经成熟并继续成长的经济中,前进冲击力之所以能够保持,是由于为数有限的主要部门迅速扩大的结果,而且这些部门的扩大又产生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对其他产业部门的作用。

最后,大力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何天祥、陈铁军认为经济要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必须正视三次产业结构水平低、产业结构趋同、主导产业缺乏竞争力等问题,通过调整产业结构,降低第一产业比重,提高第三产业和轻工业比重,有目的培养发展一批有优势、有潜力、市场需求收入弹性大的行业以达到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目前,旅游业已成为一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从长远看,应按照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促进旅游和民族文化的有机结合,开发旅游新产品,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发展。要发展壮大旅游企业,引进外资,加强行业管理,提高旅游诚信度。加强民族地区与周边地区和国内外旅游业的合作,建设游客资源共享的合作机制。加强旅游地的宣传和促销,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旅游市场竞争力和带动力。

三、民族地区产业结构

从长期的增长过程看,产业结构高级化运动,并不指某些产业比重的升降,而主要指产业的技术集约程度的提高,并且这种变化是与科学技术进步相联系的,能引入新的生产函数以及对其他产业增长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主导产业的转换来实现的。

西南民族地区产业结构,是以地区劳动者素质技能为内在动力的,也面临着来自外部的。是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经济的、发展的要求,主要内容是开放、可持续性发展和地区产业分工;是来自国外商品、服务、资本和人才的竞争。民族地区为国内经济发展了资源保障。近年来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是基础设施的逐年投入,我国一些地区基础资源供应紧张的局面仍未消除。而西南民族地区的基础能源稀缺,不但无法满足全国的资源需要,甚至无法满足自身的发展。田钊平认为,出台新的产业政策,主动引导民族地区产业健康发展。扩大优势产业规模,延长特色经济链。加大对高新科技和信息产业投入力度,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大政府投资,带动社会资本的进入。顺应市场发展要求,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作者单位为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

[作者简介:张萌(1989―),女,四川九寨沟人,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参考文献

[1] 李悦.产业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 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5.

[3] 陈仲常,曹跃群.产业结构变动指标体系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

[4] 刘志彪,安同良.中国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J].南京社会科学,2002(01).

第4篇:产业结构调整范文

第一条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引导社会投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一、二、三产业健康协调发展,逐步形成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条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国家产业政策的合理引导,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中心环节,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安全有保障、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道路,努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促进产业协调健康发展。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乡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化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结构,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努力扩大就业,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二章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

第四条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加快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确保粮食安全。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标准化,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大力发展畜牧业,提高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水平,保护天然草场,建设饲料草场基地。积极发展水产业,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推广绿色渔业养殖方式,发展高效生态养殖业。因地制宜发展原料林、用材林基地,提高木材综合利用率。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搞好土地整理。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积极推行节水灌溉,科学使用肥料、农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五条加强能源、交通、水利和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优化能源结构,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以大型高效机组为重点优化发展煤电,在生态保护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积极发展核电,加强电网建设,优化电网结构,扩大西电东送规模。建设大型煤炭基地,调整改造中小煤矿,坚决淘汰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和浪费破坏资源的小煤矿,加快实施煤矸石、煤层气、矿井水等资源综合利用,鼓励煤电联营。实行油气并举,加大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探和开发利用力度,扩大境外合作开发,加快油气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扶持和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鼓励石油替代资源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积极推进洁净煤技术产业化,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

以扩大网络为重点,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实现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管道等运输方式优势互补,相互衔接,发挥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加快发展铁路、城市轨道交通,重点建设客运专线、运煤通道、区域通道和西部地区铁路。完善国道主干线、西部地区公路干线,建设国家高速公路网,大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强集装箱、能源物资、矿石深水码头建设,发展内河航运。扩充大型机场,完善中型机场,增加小型机场,构建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功能完备、协调发展的机场体系。加强管道运输建设。

加强水利建设,优化水资源配置。统筹上下游、地表地下水资源调配、控制地下水开采,积极开展海水淡化。加强防洪抗旱工程建设,以堤防加固和控制性水利枢纽等防洪体系为重点,强化防洪减灾薄弱环节建设,继续加强大江大河干流堤防、行蓄洪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城市防洪骨干工程建设,建设南水北调工程。加大人畜饮水工程和灌区配套工程建设改造力度。

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第六条以振兴装备制造业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发挥其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

装备制造业要依托重点建设工程,通过自主创新、引进技术、合作开发、联合制造等方式,提高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水平,特别是在高效清洁发电和输变电、大型石油化工、先进适用运输装备、高档数控机床、自动化控制、集成电路设备、先进动力装备、节能降耗装备等领域实现突破,提高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鼓励运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提高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端产品比重。根据能源、资源条件和环境容量,着力调整原材料工业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支持发展冷轧薄板、冷轧硅钢片、高浓度磷肥、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乙烯、精细化工、高性能差别化纤维。促进炼油、乙烯、钢铁、水泥、造纸向基地化和大型化发展。加强铁、铜、铝等重要资源的地质勘查,增加资源地质储量,实行合理开采和综合利用。

第七条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进一步增强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大力开发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支持开发重大产业技术,制定重要技术标准,构建自主创新的技术基础,加快高技术产业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按照产业聚集、规模化发展和扩大国际合作的要求,大力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等产业,培育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软件等核心产业,重点培育数字化音视频、新一代移动通信、高性能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等信息产业群,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推进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充分发挥我国特有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重点发展生物农业、生物医药、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等生物产业。加快发展民用航空、航天产业,推进民用飞机、航空发动机及机载系统的开发和产业化,进一步发展民用航天技术和卫星技术。积极发展新材料产业,支持开发具有技术特色以及可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光电子材料、高性能结构和新型特种功能材料等产品。

第八条提高服务业比重,优化服务业结构,促进服务业全面快速发展。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加强分类指导和有效监管,进一步创新、完善服务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发展竞争力较强的大型服务企业集团,大城市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地位,有条件的要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增加服务品种,提高服务水平,增强就业能力,提升产业素质。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会计、知识产权、技术、设计、咨询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加快教育培训、养老服务、医疗保健等领域的改革和发展。规范和提升商贸、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推进连锁经营、特许经营、制、多式联运、电子商务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

第九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方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积极开发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和产品,重点推进钢铁、有色、电力、石化、建筑、煤炭、建材、造纸等行业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对消耗高、污染重、危及安全生产、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实施强制淘汰制度,依法关闭破坏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调整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规模,降低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比重。鼓励生产和使用节约性能好的各类消费品,形成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以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为重点,强化对水资源、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等的生态保护。

第十条优化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区域产业布局。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水平和产业集中度,加快大型企业发展,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作用,推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形成分工协作关系,提高生产专业化水平,促进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推动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配置,引导产业集群化发展。西部地区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健全公共服务,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东北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振兴装备制造业,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中部地区要抓好粮食主产区建设,发展有比较优势的能源和制造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现代市场体系。东部地区要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现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从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布局出发,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实行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等有区别的区域产业布局。

第十一条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控制高能耗高污染产品的出口,鼓励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和国内短缺资源。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带动国内产业发展。提高加工贸易的产业层次,增强国内配套能力。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继续开放服务市场,有序承接国际现代服务业转移。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着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吸引外资能力较强的地区和开发区,要着重提高生产制造层次,并积极向研究开发、现代物流等领域拓展。

第三章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第十二条《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是引导投资方向,政府管理投资项目,制定和实施财税、信贷、土地、进出口等政策的重要依据。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由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订,经国务院批准后公布。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进行部分调整时,由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适时修订并公布。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原则上适用于我国境内的各类企业。其中外商投资按照《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执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是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主要依据之一。《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淘汰类适用于外商投资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执行中的政策衔接问题由发展改革委会同商务部研究协商。

第十三条《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由鼓励、限制和淘汰三类目录组成。不属于鼓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为允许类。允许类不列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第十四条鼓励类主要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采取政策措施予以鼓励和支持的关键技术、装备及产品。按照以下原则确定鼓励类产业指导目录:

(一)国内具备研究开发、产业化的技术基础,有利于技术创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有较大的市场需求,发展前景广阔,有利于提高短缺商品的供给能力,有利于开拓国内外市场;

(三)有较高技术含量,有利于促进产业技术进步,提高产业竞争力;

(四)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有利于安全生产,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有利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提高能源效率,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五)有利于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能源、矿产资源与劳动力资源等优势;

(六)有利于扩大就业,增加就业岗位;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五条限制类主要是工艺技术落后,不符合行业准入条件和有关规定,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督促改造和禁止新建的生产能力、工艺技术、装备及产品。按照以下原则确定限制类产业指导目录:

(一)不符合行业准入条件,工艺技术落后,对产业结构没有改善;

(二)不利于安全生产;

(三)不利于资源和能源节约;

(四)不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的恢复;

(五)低水平重复建设比较严重,生产能力明显过剩;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六条淘汰类主要是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需要淘汰的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及产品。按照以下原则确定淘汰类产业指导目录:

(一)危及生产和人身安全,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

(二)严重污染环境或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三)产品质量低于国家规定或行业规定的最低标准;

(四)严重浪费资源、能源;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七条对鼓励类投资项目,按照国家有关投资管理规定进行审批、核准或备案;各金融机构应按照信贷原则提供信贷支持;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除财政部的《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年修订)》所列商品外,继续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在国家出台不予免税的投资项目目录等新规定后,按新规定执行。对鼓励类产业项目的其他优惠政策,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对属于限制类的新建项目,禁止投资。投资管理部门不予审批、核准或备案,各金融机构不得发放贷款,土地管理、城市规划和建设、环境保护、质检、消防、海关、工商等部门不得办理有关手续。凡违反规定进行投融资建设的,要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对属于限制类的现有生产能力,允许企业在一定期限内采取措施改造升级,金融机构按信贷原则继续给予支持。国家有关部门要根据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遵循优胜劣汰的原则,实行分类指导。

第十九条对淘汰类项目,禁止投资。各金融机构应停止各种形式的授信支持,并采取措施收回已发放的贷款;各地区、各部门和有关企业要采取有力措施,按规定限期淘汰。在淘汰期限内国家价格主管部门可提高供电价格。对国家明令淘汰的生产工艺技术、装备和产品,一律不得进口、转移、生产、销售、使用和采用。

对不按期淘汰生产工艺技术、装备和产品的企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责令其停产或予以关闭,并采取妥善措施安置企业人员、保全金融机构信贷资产安全等;其产品属实行生产许可证管理的,有关部门要依法吊销生产许可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督促其依法办理变更登记或注销登记;环境保护管理部门要吊销其排污许可证;电力供应企业要依法停止供电。对违反规定者,要依法追究直接责任人和有关领导的责任。

第四章附则

第5篇:产业结构调整范文

为促进*市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推进节能降耗,根据国务院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国发〔2005〕40号),结合实际,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扶持方式)

2010年12月31日前,对列入*市淘汰劣势企业、劣势产品和落后工艺名单的项目,由市、区(县)两级政府给予适当补助。其中,对列入市重点调整名单、区(县)重点调整名单的项目,由市政府给予适当补助。对列入区(县)调整名单的项目,由所在区(县)政府给予适当补助。

第三条(资金来源)

由市、区(县)两级财政安排一定的资金,专项用于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补助。其中,市补助资金在市节能减排专项资金中统筹安排。凡获得市补助资金补助的项目,由项目所属的控股集团公司或所在区(县)政府按不低于1∶1的比例安排配套资金。对配套资金确有困难的控股集团公司,由市国资委在国资收益预算专项中给予补助。

第四条(补助标准和使用范围)

(一)补助标准

市补助资金原则上以调整项目的能耗统计表为核算依据,根据项目调整后直接产生的节能量计算,每下降1吨标煤最高可补助300元;同时,综合考虑减少污染排放总量等其它因素。对单个企业的补助额原则上最高不超过1500万元。

对列入区(县)调整名单的项目,以区(县)为单位,参照上述补助标准实行限额补助。

(二)补助资金使用范围

⒈企业职工分流;

⒉被调整企业生产整合;

⒊经市产业结构调整协调推进联席会议(以下简称“市联席会议”)或市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经委)批准的其它用途。

第五条(申报和审批程序)

(一)市和区(县)重点调整项目

市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市和区(县)重点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市补助资金的申报受理、评估管理、审核批复、监督稽查等。

⒈提出申请。

由企业提出申请并制订调整方案,明确调整的目标、任务、时间节点和主要措施,经上级控股集团公司或其所在区(县)政府审核、汇总后,报市联席会议办公室。

⒉专题审核。

市联席会议办公室对上报材料,组织专题审核。如需进一步修改、完善,由市联席会议办公室提出具体意见,上报单位按此意见修改后再报审。

⒊编制计划。

市联席会议办公室根据初审通过的市和区(县)重点调整方案,提出年度市补助资金使用计划。该资金使用计划报市联席会议审核同意,并按照规定程序报批后,纳入财政年度预算,由市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执行。

⒋拨付资金。

市联席会议办公室根据调整项目实施进度和配套资金落实情况,核定补助金额;市财政局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及时拨付补助资金。资金拨付方式为:调整项目启动并经市联席会议批准,先预拨核定金额的70%;确认项目调整完成并经市联席会议批准,再拨付核定金额的30%。

(二)其余调整项目

对其余的非重点调整项目,在补助资金使用管理上,由区(县)政府参照市和区(县)重点调整项目的申报、审批程序实施,并向市联席会议办公室备案。

第六条(监督和管理)

凡获得市补助资金的控股集团公司、区(县)要加强监管,推进重点调整项目的实施。如发现重大问题,要及时向市联席会议办公室报告。

第6篇:产业结构调整范文

关键词比较优势产业结构人力资本

1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学术界引发的争论

学术界对比较优势理论在经济中运用的争论由来已久。厉以宁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点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具有很大的优越性(通过外贸、外汇政策的实行抑制通货膨胀),可以将资本密集型经济与劳动密集型经济并重,兼二者之长。高鸿业认为,比较成本说过去长期给落后国家带来灾难,像中国这样的落后国家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参与国际分工,将永远成为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本上采取的是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出口引致增长”政策。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片面地利用比较优势来参与国际分工,发展本国经济,学术界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由于发展中大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规模十分有限,无法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我们不能要求也像亚洲“四小龙”那样仅仅依靠有限的几种劳动密集型产品就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不能带动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以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为基础发展外向型经济,使地方缺乏产业选择,会使外商进入的产业大部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样中国的产业结构不但不能通过发展外向型经济得到生机,还会进一步低级化。发展中大国不适用比较优势理论,其进出口可以左右国际市场价格,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需求亦缺乏弹性,市场扩张难度大,贸易摩擦剧烈,贸易条件不佳。在科技创新突飞猛进的情况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更是难以为继。从长远来看,最终会失去竞争优势。

另一种观点强调企业自生能力,企业的自生能力取决于其技术选择,而技术选择又是由要素禀赋所决定的资本和劳动的相对价格决定的。林毅夫指出,一国的产业结构和技术选择是由其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一个经济系统中产业结构总体水平的升级从根本上说,依赖于该经济体中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因此,一个发展中国家要赶上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应该定位于尽可能快地提升本国的要素禀赋结构。如果一国能够遵守比较优势战略,一方面会诱导该国的企业进入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另一方面企业能够低成本地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技术,这两个因素都有利于该国创造更多的经济剩余,从而增加该国的资本积累,改变要素禀赋结构,实现持续的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

西北大学郎永清教授在评及林毅夫的比较优势战略时指出,一国的产业结构从而国际分工格局的形成由生产成本的差异性决定,要素禀赋仅是决定生产成本的因素之一而不是全部。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都可使成本降低,导致后天(内生)的比较优势,这种后天的比较优势可以抵消要素禀赋方面的先天劣势。结果使得商品的生产成本不再依赖于要素的价格,从而弱化了要素禀赋对国际分工格局的决定作用。

2对两种发展战略的评价

比较优势原理虽然发端于对贸易问题的研究,却根植于市场经济体制,依赖于市场体制的充分作用。它与国家的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密切相关。利用比较优势实际上是对市场机制的遵循。在经济发展每一阶段,运用比较优势可迅速增加资本的积累,可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这方面来说,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是有积极意义的。但现实的世界并非是完全自由贸易的。虽然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但无论何时,国家总不会放弃维护本国利益的措施。在保护本国产业和维持本国充分就业的压力下,国家就会采取种种贸易壁垒限制廉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入。在全球劳动力密集的低端的低附加值的产品贸易条件日趋恶化的条件下,如果一味运用比较优势参与世界分工,就会强化本国在这种分工中的不利地位,从而陷入比较利益的陷阱。同时在资本存量增加时,低素质的劳动力数量是阻碍比较优势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若未看到我国的比较优势而盲目地追求发展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以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也会由于资金支持的不足而陷入到赶超的陷阱中。虽然经济日趋全球化,但与其他要素相比,劳动仍是最难跨国界流动的,而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同时承担着巨大的人口压力和就业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回避劳工问题奢谈分工利益是难以回应现实挑战的。”

郎永清教授指出,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都可使成本降低,导致后天的比较优势,从而可以弥补后天的比较劣势。但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产业组织结构反映出的我国企业组织规模还普遍过小,“该大的不大,该小的不精、不专”。聚集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外部经济,主要来自企业在相互接触和接近时产生的积极溢出效应。我国产业空间配置分散,布局不合理,溢出效益损失严重,集聚程度低。因此在我国市场发展不充分,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不显著的情况下,对运用我国劳动力丰富这一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出质疑是不足取的。

比较优势仍是一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但比较优势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国市场的发育程度。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商品经济不发达,市场体系未形成,价格机制不健全。因此在完善市场机制的同时,政府也应采取积极的产业政策来推动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3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3.1产业政策的前瞻性和现实性决定了其目标的多元化

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来说,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过程的加速阶段,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已开始全面向信息化社会迈进。信息化代表了现代经济发展的潮流,而全球化又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所以,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目标不可能是单一的,而必须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一般经验、国际经济发展的最新趋势与我国的基本国情相结合,采取多目标战略。3.2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虽然在现实的不完全竞争的世界里,价格竞争优势不但来源于比较优势,还可能来自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等因素。但作为一国的发展战略、经济增长、产业演进来说,比较优势仍是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升产业的竞争优势。正如迈克·波特所言,比较优势是最大的竞争优势。产业政策一定要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目前,我国仍处于劳动要素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禀赋阶段,因而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现阶段实施竞争优势产业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丰裕的劳动资源、既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基础和尚可通过技术改进和制度改革拓展的产业发展空间等条件,使得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处于劳动要素具有比较禀赋优势阶段时推动经济增长的理想选择。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大力发展将极大地吸收我国城乡中存在的大量富余劳动力,就业率的提高和城乡劳动要素的重新配置能推动产出的增加,而国民收入的提高将为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积累必要的资本。因此,劳动密集型产业应成为产业政策扶植的重点。当然,要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龙头,才能扩大和深化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3.3促进支柱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一方面重视市场力量对于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市场发育不完善,产业结构成长度低、技术水平落后、资金匮乏,单靠市场力量难以实现产业结构国际竞争力的迅速提升,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扶持十分必要。高科技领域如国防、航空航天等公益性质的部门具有高投资、高风险且收益回报期长等特点,这就特别需要政府的支持。

3.4大力发展技术含量多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是产业发展的方向

在这方面,一要淘汰那些污染环境、资源消耗较多、缺乏竞争力的落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二要对具有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实行技术改造,加快开发新产品,实施品牌战略;三要大力发展新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劳动密集与先进技术相结合的产业、围绕高科技发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机械不能代替人工作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4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切入点,加快我国人力资本积累

在资本存量增加时,低素质的劳动力数量是阻碍比较优势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表明经济增长实际上是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同时也表明了人力资本的积累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在罗默提出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中,技术变革被内生化,知识积累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取代物的因素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和原动力。知识积累和人力资本不仅自身收益是递增的,而且能通过其外部效应使物质资本及其他因素也产生递增效益,从而使整个经济的规模收益递增,实现经济的长期增长。

按照迈克·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一国长期的竞争优势取决于其高级生产要素的供给能力。入世之后,外商投资领域对我国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未来的国际分工中高素质的劳动者会获益,而低素质的劳动者的利益将受损。我国入世后的事实也表明,低端劳动力市场就业质量有所下降。提高劳动者素质,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既可以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使越来越多的高素质劳动力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同时也可增强劳动者创业和创新的能力,促进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

如果没有相应素质人力资本和具有一定弹性的人力资本结构,产业结构的演进速度必将受到约束。同时由于人力资本投资中存在负的外部性,会导致市场失灵,造成投资不足。因此,要加快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就必须发挥政府在人力资本投资中的主体作用,并带动社会人力资本投资。这样就可以弥补投资不足,消除市场调节造成的种种缺陷,从而保证人力资本形成中的“机会均等”。

参考文献

1厉以宁.厉以宁经济论文选[M].石家庄:河北

人民出版社,1986

2刘健.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论[M].上海:中国言

实出版社,2000

3熊贤良.比较优势与大国的经济发展[J].南

开经济研究,1995(4)

4洪银兴.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J].经济研

究,1997(6)

5林毅夫,蔡昉,李周.比较优势与发展战

略——对“东亚奇迹”的解释[J].中国社会科

学,1999(5)

第7篇:产业结构调整范文

山西省煤炭资源禀赋条件好,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拥有全国煤炭储量的约1/3,是一个典型的煤炭资源型省份。煤炭产业是其支柱产业,2003年全省煤炭行业现价工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元大关,在全省工业企业中所占比例为37%,加上煤焦产品的各项政策性专项基金收入,煤炭工业的收益占到全省可用财力的50%。①煤炭资源型城市在山西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大同、阳泉、长治、晋城、朔州、古交、霍州、孝义、介体、高平、原平等,占全国煤炭城市的17.46%,其数量之多,居全国之冠。煤炭资源型城市为国家开采了巨大的能源,为推动我国工业化、加速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与此同时,许多煤炭资源型城市相继出现了资源渐趋枯竭、开采成本上升、支柱产业单

一、产品初级化、接替产业发展滞后、失业人员增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特别是环境污染问题非常严重,严重影响着这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山西省煤炭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备受关注。

二、山西城市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

预计明年全国煤炭市场需求趋缓,需求量增长减少,全国煤炭需求增量大体在1.5亿吨左右。整个煤炭行业面临产能力过剩和成本上涨及环境的多重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山西煤炭资源型城市存在的问题日益凸现。

目前全国煤矿数量有两万个左右,其中,小煤矿比重偏大。山西的煤炭产业就更是“多、小、散、乱”,小煤窑在最多时曾达一万多座。目前灵石、高平、泽州、孝义、古交等地每个县的小矿井都超过了一百多个。这类煤矿规模小、投资少、生产方法非常落后,有些小煤窑仅仅利用一些简单的机械和劳动力进行简单的挖掘,安全条件差,资源回收率很低,常有事故发生,根本谈不上技术装备或技术管理。一些老的大型国有煤炭企业,由于资源品质下降,开采成本高、社会负担重、企业效益下降,生产经营面临较大困难。山西的煤炭行业整体上技术装备和技术管理水平都很落后。

煤炭产业使地下水位下降,土地贫瘠,对当地的植被造成极大地破坏。在煤炭开采过程中释放的有害气体对当地的大气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利。目前,山西省的环境问题非常严重,每年全国十大污染城市中的前三名始终被山西占据。同时,一些煤矿急功近利,不顾客观实际,超强度组织生产,造成资源浪费和矿井服务年限下降;更有一些煤矿在经济利益驱动下采肥丢瘦,矿井回采率低,资源浪费极为严重。山西的资源型城市所依托的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一旦资源枯竭,作为其主导产业的资源性产业必然萎缩。由于山西的资源型城市中许多为小型的煤炭企业,这些企业目光短浅,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不考虑长期持续发展。从而使城市的发展后劲不足。

在山西作为多数城市主导和支柱产业的资源型产业主要是煤炭采选业。长期以来,国家要求开采或加工的资源必须以指定的价格出售或无偿调拨,所以,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地方利益在很大程度上通过政府补贴的形式得到实现。这就造成这些城市只重视煤炭产量,忽视了区域关联产业的有效发展。或只在煤炭和电力之间建立联系,形成简单的煤电产业链,或再对煤炭进行综合化工利用形成煤化工产业链。这些产业链条在某种程度上延长了原煤价值增加了企业效益,但是链条太短,产业链给企业带来的利润没有充分利用,几乎没有对煤炭进行深加工。山西对煤炭的洗选深加工能力到目前为止还只有20%一30%。山西省一次能源煤炭、二次能源电力和其他初级产品的输出的发展结果是将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深加工的经济效益拱手让了出去,经济发展的正面效益小,而环境污染的负面效益太高,代价太大。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对原煤的深加工已经达到70%一80%,特别是原煤入洗率很高,国内其他省份的许多大型煤矿也正在努力提高原煤入洗率,并研究和引进煤炭能源高效率低污染利用的高新技术来整改煤炭采掘和深加工企业。煤炭产业本身具有的前向关联效应大(0.82),后向关联效应小(0.23)限制了资源型产业对地方经济的关联带动作用。同时,资源型产业中的大量资产具有较高的专用性,这部分资产难以进行流动。从而导致这些城市产业结构单一,主导产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差。目前山西资源型城市最大的问题是:城市产业结构单一,伴随煤炭资源储量的减少和开采难度的增加,作为主要产业的采掘业逐渐失去竞争优势。在这样的条件下,必须加快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三、改变山西城市经济结构的措施

我国“丰煤炭少油气”的资源特点决定了在较长时期内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不会发生根本改变,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煤炭仍然是发展经济的主要能源。国家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在2002年上海APPC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今后一段时期,煤炭仍将是我国的主要能源,面对目前石油资源紧缺和大气污染加重的双重压力,我们将在技术引进及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清洁煤技术及其产业,重点开发和推广清洁煤发电技术、原煤液化技术等,实现煤发电技术发展的跨越,率先发展新型能源产业。”面对这样的现实,山西要从根本上解决煤炭城市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转型。

资源浪费严重是山西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特点。一些非法开采和技术落后、缺乏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大量无序开采,造成煤炭资源浪费、环境破坏和过度竞争,给煤炭市场带来更多的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创新是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技术进步不断改变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促进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因而煤炭资源型城市只有高度重视技术创新,才能不断提高采煤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才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同时大力促进区域集团化重组和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向集团化、集约型转变,可以有效改变山西城市目前的局面,形成产业聚集,重新构建区域竞争优势。在微观层次上,要求煤炭企业纵向延长生产链条,从生产产品延伸到废旧产品回收处理和再生;横向技术体系拓宽,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和无害处理。在宏观层次上,要求整个社会技术体系实现网络化,使资源实现跨产业循环利用,综合对废弃物进行产业化无害处理。在煤炭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排放的SO2和NOX造成了酸雨的形成,

在煤炭的储、装、运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煤粉尘对环境也造成了巨大的污染。要改变环境污染的问题必须运用高新技术对传统煤炭工业进行改造,通过前向关联延长资源产品链,提高资源加工深度,充分利用资源,更好地发挥资源效益和经济效益。如采用洁净煤利用和转化技术,发展循环经济煤炭能源化工,资源能最大限度利用,加强节能降耗和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如,采用先进的煤炭加工技术,如选煤、配煤、水煤浆等,可以使原煤灰分下降50%—80%,脱除黄铁矿硫60%-85%;燃用固硫型煤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0%-40%,减少烟尘70%-90%,燃放效率提高10%-20%;水煤浆用于工业锅炉,燃放效率可达94%-95%。①随着洁净煤技术的广泛应用,煤炭汽化技术将得到迅速推广,煤层气电厂地建设这些可以有效地改善环境状况。同时,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减少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使企业的外部不经济性最小,使环境成本最低。煤炭开采和加工过程中的再生资源是很丰富的,这些再生资源若能够运用新的技术进行再生产,既延长了产业链条,又增加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而煤炭生产中废弃物的再生利用,既节约了资源,又保护了环境,从而真正达到了使企业生存和保护环境的“双赢”效应,因此,在煤炭产业的经济转型过程中,必然要使用循环经济的新的理念来引导产业的发展。

①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宏观经济政策动态跟踪”课题组,我国煤炭工业发展的有关问题综述,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52B—7

第8篇:产业结构调整范文

【关键词】产业发展目标定位产业演进规律

Abstract:Thisarticlediscussesthesignificanceandsubstanceofindustrystructureadjustment,aswellasanalyzestheconditionofNandancounty''''sindustrystructure,andtheproblemsexistingonit.Standingontheangleoftheobjectiveorientationofindustrydevelopmentandtheregulationofindustryevolution,itelaboratesthetrainsofthoughtandcountermeasuresofadjustingindustrystructureanddevelopingeconomicofNandancounty''''sandcountermeasurestotheadjustment.Thesetrainsofthoughtpresentgivenenlightenmentoflocalindustrialindustrystructure.

调整产业结构,促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是我国当前经济工作中的首要任务。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优化的产业结构都是经济能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地方经济搞好了,国家经济也就前进了。本文就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地方经济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意义、背景和实质。

产业结构是生产力结构的中心,生产力结构包括了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分配结构、交换结构和消费结构。其中消费结构从属于产业结构,分配结构制约着消费结构,交换结构依赖于其他结构。事实上,产业结构是生产关系中关键的一环。其他结构或以产业结构变化为其变化的原因,或以产业结构变化为其最终归宿,都处于从属的地位。因此抓住产业结构这个中心环节,就抓住了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新中国的经济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产业结构调整史,大体上可划分两个阶段,即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结构调整和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结构调整。目前国内产业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出来,如产品积压,生产能力过剩,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变动之间矛盾严峻,产业集中度低,企业资本结构恶化等,加上国际产业新一轮重组的浪潮压力,致使我国新一轮的处于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产业调整迫在眉睫。

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指:要实现各产业间的合理比例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寻求各产业向更高的适应层次演变,即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进而高度化。而调整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由于,各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是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所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实质就是将资源从低生产率部门转移到高生产率部门,从而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生产率水平,或者是将社会财富从低效用的消费者手中转移到高效用的消费者手中,从而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调整产业结构,大至全国,小至地方。现就以南丹县为标的来分析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二、南丹县的概况、产业结构状况及存在问题。

(一)南丹县的概况。

南丹县,位于广西西北部,邻接贵州,是我国大西南出海的重要通道。全境3916.62平方公里,地势由东北向西南次第斜降,境内林木繁茂,河流纵横,田园肥沃。其地属南、中亚热带的山地气候,年均气温16.9摄氏度,极端高温35.5摄氏度,低温-5.5摄氏度,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476.3毫米,年均蒸发量1134.8毫米),霜期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县海拔在500米以上的山地面积占全县面积86.4%,800米以上中山面积占全县面积43.64%,500~800米低山山地面积占全县面积42.76%。全县总人口265346人,有十几个少数民族,而壮、汉分别占52.68%,31.8%。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观念陈旧,教育水平低,致使人们整体素质落后。南丹县有丰富的矿物资源,现已勘探发现的有锡、铅、锌、金、银、铜、铁、锑、锰、钨等20多种有色金属和汞、砷、硫、荧石、水晶、云母、铝土、煤等矿物。其中铝、锌的保有储量名列全国前茅,锡储量居全国首位,保有储量超过云南的锡都---个旧,且开采条件优越,矿种纯度高。

(二)南丹县的产业结构状况及存在问题。

在1993年以前南丹县以农为主,1993年以来以工业为主。1990年全县耕地24.3万亩,水田13.9万亩,旱地10.4万亩,种植水稻、玉米、小麦、豆类、薯类、瓜类、棉花、火麻、芝麻、烟叶等。199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6181万元,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的43.71%,林业占11.7%,牧业占22.1%,副业占22.07%,渔业占0.42%,可见是传统的农业生产大县。通过多年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开发丰富的矿产资源,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并营造宽松的环境,使南丹县的第二、第三产业飞速发展,终于在1993年全县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成为以工业为主的县份。在经过六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南丹县已形成了以矿业经济为龙头的工业体系,经济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1999年,南丹县国内生产总值达19.5亿元,比1998年增长了14.33%,其中:第一产业4.35亿元,比上年略有增长,第二产业9.87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2.68%,第三产业5.28亿元,比上年增长7.37%。全年财政收入2.43亿元,比上年增加3239万元,增长15.37%。地方财政收入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6.27%,全年财政支出1.97亿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096.46元,比上年增加159.46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000元,比上年增长5.3%。但是,在其辉煌的成就下,蕴含着极大的隐患,这就是产业结构极不合理,其一、二、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2.24:1.21,而且其各产业的内部构成情况也让人甚为忧虑。

⒈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不协调。

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包含三个方面:⑴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顺次移动,由此形成劳动力在各次产业中的分布是:第一产业中的份额不断减少,第二、三产业中的份额不断增加,最后出现第三产业中占用劳动力份额最高的局面。⑵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各产业的GDP在全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变化是:第一产业的份额越来越小,而第二、第三产业的份额越来越大。⑶各次产业首先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然后向劳动--资金密集型过渡,进而发展到以资金--技术密集型为主,最后向知识--技术密集型演变。结合此规律,就南丹县的具体情况看:

⑴第一产业的产出增长与结构升级缓慢,农林牧副渔结构不合理,农村剩余劳动力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1999年,南丹县农业总产值为7亿元(当年价),仅比上年增长6%。粮食播种面积32万亩,粮食总产量8.52万吨,水果面积13万亩,总产量1.1万吨,烟叶种植7581亩,产量8456担,人工造林面积55350亩,肉类总产量1.47万吨,仅比上年增0.60%,各种农副产品种植17.1万亩。可见,南丹县第一产业仍以种植业为主,主要是水稻、玉米、薯豆类,经济作物较为稀少,虽然副业有一定程度发展,但所占比重不大,而牧、渔两业六年来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呈急速下滑趋势。1999年,牧业仅占农业生产总值的21.4%,渔业仅占0.04%。南丹县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69.4%,而从事农业生产的仅有24.5%,富余的大量剩余劳动力造成了资源闲置。

⑵第二产业不合理,片面追求高速度、高产值,盲目上项目、铺摊子,重复投资,高科技含量低,附加值比重小。1999年南丹县工业总产值达25.55亿元(当年价),比上年增长9.7%。其中,县属国有工业完成总产值仅2.42亿元,而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23.10亿元,比上年增长25.20%,实现利润1.78亿元,比上年增长22.80%,实交税金6280万元,比上年增长15.80%。国有企业的改革力度尚不够大,乡镇企业又过度追求高产值,重复投资建设严重。仅六年时间,注册的私营企业便从3家猛增至13家,而且绝大部分是开发矿产资源,私人开矿窿的更是难以计数。由于管理不善,技术落后,众多业主又没有统一的规划胡乱开采,造成了矿山资源萎缩,山体沉陷,浪费了宝贵的矿产资源,而且由于私人的技术能力有限,产品附加值低,没能充分利用矿产资源。

⑶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和结构失调。信息、电讯、金融、社会保险等行业所占比重小,交通运输、卫生等落后,服务体系不完善。工业经济发达阶段的产业结构顺序应是三、二、一,可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南丹县的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商业、饮食业,分别占总值的48.4%和17.8%,而能获得较高收益的旅游业、金融、社会保险业和服务业发展缓慢,有的甚至尚未开始发展。

⒉产业素质低下。具体表现在产品结构层次低、产业技术结构水平低、工艺设备落后这三个方面。

从农业方面说,种植的品种单一,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科技水平落后,综合开发档次不高,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机械化普及度低。南丹县历来以种植粮食类作物为主,70%的地方依旧是传统的耕作方式,种植、收割、存贮、销售的整个生产过程依旧是自然经济状态。

从工业方面说,产品主要是原料性的有色金属,以及单一的水泥、炸药等,深层次的加工力度不够,技术含量不高,工艺设备大都为80年代末的水平。

从第三产业方面说,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制约了人才的流动,有较高效益的行业如旅游业发展不够,而且服务体系又跟不上,浪费了巨大的旅游资源。由于信息业的不顺畅也阻碍了人们及时获取新知识,造成了人们素质提高较慢。

三、南丹县产业发展战略目标定位及产业调整的总思路。

了解了南丹县的产业状况,要对之进行调整达到优化的目的,首先必须对其产业发展战略目标进行一个适当的定位,进而围绕这个目标进行科学的思考,才能制定出正确的调整对策。所谓的产业发展战略目标定位,必须建立在对产业发展阶段性的正确判断基础上。产业发展阶段的理论划分,我国通常采用库兹涅和钱纳里为代表的“标准结构”分析方法,即从人均GDP水平提高而产生的产业形态变化来确定产业发展阶段。这种分析方法用来判断一国(或具有较完整产业体系的地方)产业发展阶段是可行的,但用来判断一个特殊子系统的产业发展阶段则可能产生较大的偏差。南丹县的产业体系不完备,实际的环境条件、社会条件也不可能发展完备的产业体系。

要判断南丹县产业发展阶段性,只能从产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因素来判断才比较符合实际。根据南丹县具体情况,可把产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分为四种基本因素:一是生产因素,如自然资源禀赋、劳动、资本等;二是需求因素;三是企业的策略、结构与同业竞争;四是相关支援体系;以及两个外生因素,一是政府,二是机遇。据这些因素,可把产业经济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⒈生产要素推动发展阶段。几乎在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都是依赖基本的生产要素,如廉价的劳动力、自然资源等。也就是生产因素的影响扮演着驱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⒉投资推动发展阶段。产业竞争优势主要建立在企业与国家积极的投资意愿与能力上,产业的竞争优势已不再单靠基本的生产要素来支撑,而是通过大规模投资改善技术装备,以及取得国外技术来提升本地的产业技术水平与产业竞争力。大规模投资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⒊创新推动发展阶段。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是建立在较高层次、较复杂的生产要素(如创新能力、技术能力等),有利的需求条件(如国民收入增加驱使消费者对高品质、个性化产品需求的增加),坚强的相关支援产业,以及灵活的企业策略与企业结构等基础上的。创新能力及其水平,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⒋财富推动发展阶段。驱动经济发展的力量主要是来自前三个阶段所积累下来的财富,而此将造成衰退的开始。

从现阶段看,南丹县产业经济发展处于投资推动发展阶段,具体表现在:⑴以工业化的产业投资推动为主,大规模投资集中在矿业经济部门发展。1999年南丹县三次产业财政性的投资比为1:3.46:1.25,其中投入矿业部门的资金占总投资的31.2%,达6161.064万元,在加上其它方面的融资,使当年基本建设投入达4.50亿元,更新改造投入0.5亿元。矿业经济的各生产部门已经初具规模,各企业的科技力量正在稳定提高,各种配套服务体系也逐渐完备。⑵大规模投资的主要驱动力,是追求由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提供的规模效益,以及由此带来的产品成本价格下降形成的强有力的竞争力。1999年南丹县的投资主要集中在龙泉冶炼总厂、南星集团等有一定规模的实力企业上,占总投资的23.5%左右。⑶大规模的投资使技术被不断物化于物质资本中,从而带动技术进步。投入矿业经济生产部门的巨大资金有45%用于购买生产设备,10%用于培养、激励技术人员。

当前,靠廉价的矿产品和优越的开采条件已经使全县具备了一定的生产规模和生产企业,并积累了许多行业经验,如今露天纯矿已经稀少,需要高科技的伴生矿占了待开发的绝大多数,要保持矿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到了吸收投资组建大规模开采、选矿、冶炼、销售的一体化集团的时候了。而面临毗邻南丹县的国家重点投资项目龙滩电站的即将兴建和西部大开发的难逢机遇,加大第三产业的投资,健全各种服务、信息、商贸、交通、旅游等体系,成为西部发展的一个中介分子,也是推动该县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农业是立国之本,巩固加强农业的建设,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增加农业的经济效益,也是产业发展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南丹县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可定位为: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巩固加强第一产业,调整提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科学利用丰富资源,抓住历史机遇,建立一个以矿业经济为中心,综合农业为基础,旅游、交通、服务业三头并进的健康的产业体系。要实现这个发展战略目标,就应逐步对现有产业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

根据南丹县的产业竞争优势和产业发展战略目标,其产业调整的总思路应是以矿业经济为调整的关键,通过大量的投资和存量调整优化工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同时引导农民依据市场需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并增加投入重点发展第三产业。

四、南丹县产业结构调整应坚持的原则及对策。

(一)应坚持的原则。

⒈战略集中性原则。要使产业政策发挥巨大的作用,必须选择战略性产业进行超前投资,即“领着市场走”。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应放在那些具有巨大潜在需求的产业进行战略性扶持上,并通过各种适当政策给予最大的扶持力度。

⒉外部推动力与内在动力结合原则。只有外部产业政策的支持,而产业内部没有充分发挥其积极主动性,只能事倍功半,效果不明显,所以必须双向结合,共同努力,才能发挥出最佳效力。关键是重点发挥企业结构调整中的主动性。

⒊进入与退出双向协调原则。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使产业结构优化,就会有一些旧的、落后的国有经济或私营经济的退出和一些潜力大、效益高的新兴产业的进入,必须做好这两方面的协调工作。

(二)相关对策。

⒈加快所有制结构优化,这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前提条件,也是结构优化政策的一部分。南丹县应根据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通过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来促进结构调整,一是加快国有经济从竞争性行业退出,制定一个详细的方案,并在政策上给予“退出”补偿,如在第三产业中的饮食业、服务业。二是对保留的国有企业实行产权多元化改革,引进更多的投资主体,优化产权结构。如对水泥厂、酒厂进行更深层次的股份制改革,并拓宽融资渠道。同时,政府还应放宽对私营企业限制,制定合理的政策,为相关企业的兼并、重组铺平体制上的道路。

⒉制定和实行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模的兼并、收购政策,促进产业集中。加快本地产业结构调整,顺应市场发展趋势,使优势企业集中化、集团化,达到规模化是持续健康发展经济,提高本地支柱产业高级化的必然选择。目前,南丹县已形成年产锡精矿1万吨,铅锑混合精矿(高铅锑)13万吨,锌精矿23万吨的生产能力。企业有深加工能力,而且冶炼行业有很好的经济效益,据冶炼行业的效益测算,年冶炼20万吨可产生2亿元税利。所以南丹县应以矿业经济为支柱,政策协调县内各有较强实力且互补性强的矿产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同时大力兴办群体性的冶炼深加工企业,最大限度地实现矿产品在县境内加工增值。第一步应扶持发展锌矿冶炼群体工业,如在矿产品生产集中的大厂、车河两镇建立健全冶炼工业区,使之规范化、规模化,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第二步应引进高新技术,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力量,在锌矿冶炼群具备一定规模和实力时,发展电解锌,以获得较高附加值,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三步是组建集“采、选、冶、销”四位一体的大集团,形成产业一体化的格局。版权所有

⒊把产业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调整全社会多元投资主体的投资方向和范围,加强对战略性产业的集中支持,达到产业结构优化的目的。在农业方面,加大对农业综合开发的投资力度,搞好“百万瑶鸡”(上山搭棚养“土特产鸡”)、“万元田”、“千亩黄蜡李”等富民工程及一批水利、交通等基础建设;在工业方面,对冶炼工业区进行国债、政府专项基金、金融机构贷款、外资、企业债券发行、民间投资等多种方式的投资调动,尽快建好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较高效益的县级支柱产业区。同时,调动各方面资金,大力开发第三产业,以小投资换取高回报。

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升第三产业的竞争力。产业演进规律表明,工业经济发达阶段产业结构顺序应是三、二、一,所以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对地方经济长远发展有重要作用。目前,南丹县的产业比为1:2.24:1.21,远远不符合要求,必须寻求第三产业的经济发展点,增强其竞争力,使其竞争优势与工业原有竞争优势实行互补,形成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维持近期一定水准以上的经济成长及提高国民福利。而且能够使二者实现产业融合与渗透,形成发展互为基础,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南丹县有独特丰富的旅游资源,马岭九龙壁、鸳鸯桥、铁陨石、石胆、泥盆纪剖面、活化石桫椤等自然资源及白裤瑶族风情,具有“独特原始、多样化”的特点。面临西南出海通道全线开工和龙滩电站将于2001年兴建的难逢机遇,投资发展旅游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旅游业投资少,见效较快,利润也高,同时也可以带动和促进交通、信息产业、城市建设、服务业、商业等行业的发展。所以潜能极大,也是南丹县发展第三产业的关键所在。应注意的是发展旅游业必须经过科学的论证,涉及交通、环境设施、人才素质等多方面的综合考虑,在开发的同时还要保护生态环境避免遭到严重的破坏。

⒌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通过引进、推广、创新等手段发展地方经济。科学技术是先进的生产力,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今天,通过科学技术力量来增强竞争力,获取较高利润已经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了。无论是农业、工业,还是第三产业,先进的科学技术都是占据着推动其发展的重要的位置。发展科学技术应注意的是:⑴加大对科技创新、推广的投资力度。南丹县1999年对科技投入经费为516.9万元,还没能更广泛的把先进科技推广给需求者。⑵要建立起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开发体。⑶要建立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并且激励技术创新的分配制度。应该逐渐推广认股权,技术入股及其他技术参与分配的方式,以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⑷要把引进技术与自主开发技术结合起来,组织消化吸收。引进技术主要靠企业承担,但政府或行会应起必要的协调作用。

⒍更新产品结构,实施品牌战略。市场的变化瞬息多变,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增产或转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同时对产品质量严格把关,开发适应市场需求、技术含量高、竞争力强的产品,培育出有自己特色的品牌。在农业方面,应根据南丹县有浓郁地方特色并小有名气的农产品加以开发,逐步创造出自己的农产品品牌。如长角辣椒、板栗、黄蜡李、瑶鸡等。工业方面则应加速改组改造水泥、酿酒、机械、建材等行业,调整其产品结构,整顿产品质量,创出优秀的品牌,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如黑宝石牌水泥、南星牌锌产品、丹泉酒等。

⒎充分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和产业调整中大量的下岗职工是一笔数量极大的劳动力资源,对他们的充分利用不仅为社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也为社会的安定团结带来极大的作用。南丹县个体工商户注册达10823户,个体从业人员有15568人,政府应继续放宽个体私营企业的范围,营造宽松的环境,提供良好的服务,采取“优惠、照顾、倾斜、保护”的举措,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同时鼓励富余农村劳动力搞生产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向二、三产业转移,争取将全县建设成龙滩电站建设的物质中转站和食品供应地。

第9篇:产业结构调整范文

一、基本情况

乡位于县东南部,处于线上,距县城46公里,距成都243公里。乡下辖8个行政村,14个村民小组,共有869户3261人,其中劳动力2135人。乡幅员面积54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2350亩,其中河坝地区耕地361亩,高半山地区耕地1989亩。截止2013年,全乡农民总收入1858万元,人均收入5697元。乡是县劳务输出大乡,全乡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达2035人,占全乡总人口62.4%,还有部分老人、小孩随家属长期在外居住,常年在家居住的仅有300余人左右,仅占全乡综合人的9.8%。

二、产业结构现状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乡党委、政府的努力工作下,在广大群众的支持下,我乡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基本实现了群众增收。

(一)种植业。目前全乡种植业的主要代表是村220亩中华寿桃基地,基本实现了年产量200吨,实现增收60万元。其次是部分村民在政府的引导下,自发种植甜樱桃、早实核桃、清脆李等经济林木,在高半山种植道地中药材,但是规模较小,无法形成集约型产业经济。

(二)养殖业。我乡大养殖业上的发展主要以政府引导、群众散养为主。目前在全乡范围内发展有山羊、黄牛、生猪、鸡、鸭、中蜂等养殖。

(三)其他产业。由于我乡资源较为贫乏,无法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旅游产业,导致在其他产业的发展上形成了空白。

三、产业结构发展面临的困难

虽然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乡党委、政府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但取得的成效仍不明显,主要存在着以下困难。

(一)劳动力大量流失。我乡群众外出务工经商的人数达到2035人,常年留守在家的仅有300余人左右,其中还不乏有老人、儿童,在家的劳动力仅有100余人。劳动力的大量流失,造成了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着劳动力不足的窘境。

(二)缺乏专业指导。我乡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严重的缺乏专业技术的指导,从事农业生产的村民专业知识匮乏,导致种、养殖业都面临着严重的困境。

(三)没有形成良性的产销模式。由于全乡的种、养殖业都是村民自发的散养散种,无法形成规模,在产品的销售上难以形成合力,无法形成良好的产销模式。

(四)耕地资源贫乏。我乡现有耕地仅有2350亩,仅占全乡幅员面积的3.15%,且大部分分布在平均海拔为2500米的高半山地区。我乡的土地贫瘠,加之气候较为恶劣,导致产业结构发展受到限制。

(五)政府引导力度缺乏。由于我乡劳务输出大,耕地面积小,气候条件差等因素,政府有心在辖区内大规模的发展种、养殖业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导致政府在引导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的信心缺乏。

四、应对措施

为切实改善我乡的农业产业结构,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模式,我乡党委、政府加大工作力度,落实措施,力争让群众增收的效果显著。

(一)加大宣传,争取劳动力返乡创业。在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当中,大力宣传我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作动态。向县委、县政府请示给予返乡创业的群众一定的优惠政策,在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大力宣传,增强青壮年劳动力返乡创业的信心。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我乡的基础设施建设整稳步推进,基本实现了每个村寨的通村公路硬化。为了给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营造良好的环境,继续加大在灌溉设施、人居环境上的基础设施建设。

(三)强化技术引进。积极与县级相关部门协调,在群众中大力开展种、养殖业的专业技术培训,创造条件带领群众到农业产业发展较好的地方实地参观、学习,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

(四)整合现有资源,形成规模化产业。目前全乡范围内主要以群众自发的散养散种为主,应积极整合现有的种、养殖资源,以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的形式形成集约化生产运作,既便于进行专业技术指导,又能形成规模性种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