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范文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精选(九篇)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第1篇:一元一次方程教案范文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1.正确理解因式分解法的实质.2.熟练掌握运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二)能力训练点:通过新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探索精神.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因式分解法的学习使学生树立转化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式)

3.教学疑点:理解“充要条件”、“或”、“且”的含义.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学习了公式法,便可以解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对于有些一元二次方程,例如(x-2)(x+3)=0,如果转化为一般形式,利用公式法就比较麻烦,如果转化为x-2=0或x+3=0,解起来就变得简单多了.即可得x1=2,x2=-3.这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就是本节课要研究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因式分解法.

(二)整体感知

所谓因式分解,是将一个多项式分解成几个一次因式积的形式.如果一元二次方程的左边是一个易于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积的二次三项式,而右边为零.用因式分解法更为简单.例如:x2+5x+6=0,因式分解后(x+2)(x+3)=0,得x+2=0或x+3=0,这样就将原来的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方程便易于求解.可以说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是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关键.“如果两个因式的积等于零,那么两个因式至少有一个等于零”是因式分解法解方程的理论依据.方程的左边易于分解,而方程的右边等于零是因式分解法解方程的条件.满足这样条件的一元二次方程用因式分解法最简单.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零,那么这两个因式至少有一个等于零.反之,如果两个因式有一个等于零,它们的积也就等于零.

“或”有下列三层含义

①A=0且B≠0②A≠0且B=0③A=0且B=0

2.例1解方程x2+2x=0.

解:原方程可变形x(x+2)=0……第一步

x=0或x+2=0……第二步

x1=0,x2=-2.

教师提问、板书,学生回答.

分析步骤(一)第一步变形的方法是“因式分解”,第二步变形的理论根据是“如果两个因式的积等于零,那么至少有一个因式等于零”.分析步骤(二)对于一元二次方程,一边是零,而另一边易于分解成两个一次式时,可以得到两个一元一次方程,这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就是原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用此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叫做因式分解法.由第一步到第二步实现了由二次向一次的“转化”,达到了“降次”的目的,解高次方程常用转化的思想方法.

例2用因式分解法解方程x2+2x-15=0.

解:原方程可变形为(x+5)(x-3)=0.

得,x+5=0或x-3=0.

x1=-5,x2=3.

教师板演,学生回答,总结因式分解的步骤:(一)方程化为一般形式;(二)方程左边因式分解;(三)至少一个一次因式等于零得到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四)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就是原方程的解.

练习:P.22中1、2.

第一题学生口答,第二题学生笔答,板演.

体会步骤及每一步的依据.

例3解方程3(x-2)-x(x-2)=0.

解:原方程可变形为(x-2)(3-x)=0.

x-2=0或3-x=0.

x1=2,x2=3.

教师板演,学生回答.

此方程不需去括号将方程变成一般形式.对于总结的步骤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练习P.22中3.

(2)(3x+2)2=4(x-3)2.

解:原式可变形为(3x+2)2-4(x-3)2=0.

[(3x+2)+2(x-3)][(3x+2)-2(x-3)]=0

即:(5x-4)(x+8)=0.

5x-4=0或x+8=0.

学生练习、板演、评价.教师引导,强化.

练习:解下列关于x的方程

6.(4x+2)2=x(2x+1).

学生练习、板演.教师强化,引导,训练其运算的速度.

练习P.22中4.

(四)总结、扩展

1.因式分解法的条件是方程左边易于分解,而右边等于零,关键是熟练掌握因式分解的知识,理论依旧是“如果两个因式的积等于零,那么至少有一个因式等于零.”

四、布置作业

教材P.21中A1、2.

教材P.23中B1、2(学有余力的学生做).

2.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是:

(1)化方程为一般形式;

(2)将方程左边因式分解;

(3)至少有一个因式为零,得到两个一元二次方程;

(4)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就是原方程的解.

但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3.因式分解的方法,突出了转化的思想方法,鲜明地显示了“二次”转化为“一次”的过程.

五、板书设计

12.2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一)

例1.……例2……

二、因式分解法的步骤

(1)……练习:……

(2)…………

(3)……

(4)……

但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六、作业参考答案

教材P.21中A1

(1)x1=-6,x2=-1

(2)x1=6,x2=-1

(3)y1=15,y2=2

(4)y1=12,y2=-5

(5)x1=1,x2=-11,

(6)x1=-2,x2=14

教材P.21中A2略

(1)解:原式可变为:(5mx-7)(mx-2)=0

5mx-7=0或mx-b=0

又m≠0

(2)解:原式可变形为

(2ax+3b)(5ax-b)=0

2ax+3b=0

或5ax-b=0

a≠0

教材P.23中B

1.解:(1)由y的值等于0

得x2-2x-3=0

变形为(x-3)(x+1)=0

x-3=0或x+1=0

x1=3,x2=-1

(2)由y的值等于-4

得x2-2x-3=-4

方程变形为x2-2x+1=0

(x-1)2=0

解得x1=x2=1

当x=3或x=-1时,y的值为0

当x=1时,y的值等于-4

教材P.23中B2

证明:x2-7xy+12y2=0

(x-3y)(x-4y)=0

第2篇:一元一次方程教案范文

学校:古田中学七年级数学备课组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会通过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实际问题,理解题意,准确找出问题中数量间的关系,从而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有关方案优化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学好数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简单的数学建模思想。

教学重点: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有关方案优化的问题

教学难点: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有关方案优化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知识的回顾

1、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2、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有几个?

3、下列二元一次方程有几个解?

(1)2x+3y=12

(2)2x+3y=12

(x,y均为正整数)

(3)2x+3y=12

(x,y均为自然数)

4、列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二、课题引入

教材P90

拓广探索中有这样一个问题:

把一根长7米的钢管截成2米长和1米长两种规格的钢管,怎样截不造成浪费?你有几种不同的截法?

思考:如何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这个问题?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二元一次方程方案设计

例1.为传承中华文化,学习六艺技能,某中学组织初二年级学生到孔学堂研学旅行.已知大型客车每辆能坐60人,中型客车每辆能坐45人,现该校有初二年级学生375人.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解决下列问题:

(1)这次研学旅行需要大、中型客车各几辆才能使每个学生上车都有座位,且每辆车正好坐满?

(2)若大型客车租金为1500元/辆,中型客车租金为1200元/辆,请帮该校设计一种最划算的租车方案.

变式练习:1.随着奥运会成功召开,福娃系列商品也随之热销.一天小林在商场看到一件奥运吉祥物的纪念品,标价为每件33元,他的身边只带有2元和5元两种面值的人民币各若干张,他买了一件这种商品.

若无需找零钱,则小林付款方式有哪几种(指付出2元和5元钱的张数)?哪种付款方式付出的张数最少?

2.晴晴在某商店购买商品若干次(每次、两种商品都购买),其中第一、二两次购买时,均按标价购买;第三次购买时,商品、同时打折,三次购买商品、的数量和费用如表所示:

购买商品的数量/个

购买商品的数量/个

购买总费用/元

第一次购物

6

5

980

第二次购物

3

7

940

第三次购物

9

8

912

(1)求商品、的标价;

(2)若商品、的折扣相同,问商店是打几折出售这两种商品的?

(3)在(2)的条件下,若晴晴第四次购物共花去了480元,则晴晴有哪几种购买方案?

三、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案优化

例2.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某市政府筹集了抗旱必需物资120吨打算运往灾区,现有甲、乙、丙三种车型供选择,每辆车的运载能力和运费如下表所示:(假设每辆车均满载)

车型

汽车运载量(吨/辆)

汽车运费(元/辆)

(1)若全部物资都用甲、乙两种车型来运送,需运费元,问分别需甲、乙两种车型各几辆?

(2)为了节约运费,该市政府可以调用甲、乙、丙三种车型参与运送,已知他们的总辆数为辆,你能通过列方程组的方法分别求出几种车型的辆数吗?

(3)求出哪种方案的运费最省?最省是多少元?

变式练习:为了丰富同学们的知识,拓展阅读视野,学习图书馆购买了一些科技、文学、历史等书籍,进行组合搭配成、、三种套型书籍,发放给各班级的图书角供同学们阅读,已知各套型的规格与价格如下表:

套型

套型

套型

规格(本/套)

12

9

7

价格(元/套)

200

150

120

(1)已知搭配、两种套型书籍共15套,需购买书籍的花费是2120元,问、两种套型各多少套?

(2)若图书馆用来搭配的书籍共有2100本,现将其搭配成、两种套型书籍,这两种套型的总价为30750元,求搭配后剩余多少本书?

(3)若图书馆用来搭配的书籍共有122本,现将其搭配成、、三种套型书籍共13套,且没有剩余,请求出所有搭配的方案.

四、课堂小结:

1、如何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第3篇:一元一次方程教案范文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认识形如x2=a(a≥0)或(ax+b)2=c(a≠0,c≥0,a,b,c为常数)类型的方程,并会用直接开平方法解.

(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准确而简洁的计算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两边同时开平方,将2次方程转化为一次方程,向学生渗透数学新知识的学习往往由未知(新知识)向已知(旧知识)转化,这是研究数学问题常用的方法,化未知为已知.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教学难点:(1)认清具有(ax+b)2=c(a≠0,c≥0,a,b,c为常数)这样结构特点的一元二次方程适用于直接开平方法.(2)一元二次方程可能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解,也可能有两个相等的实数解,也可能无实数解.如:(ax+b)2=c(a≠0,a,b,c常数),当c>0时,有两个不等的实数解,c=0时,有两个相等的实数解,c<0时无实数解.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在初二代数“数的开方”这一章中,学习了平方根和开平方运算.“如果x2=a(a≠0),那么x就叫做a的平方根.”“求一个数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运算”.正确理解这个概念,在本节课我们就可得到最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x2=a的解法,在此基础上,就可以解符合形如(ax+b)2=c(a,b,c常数,a≠0,c≥0)结构特点的一元二次方程,从而达到本节课的目的.

(二)整体感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的新知识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化未知为已知是研究数学问题的一种方法,本节课引进的直接开平方法是建立在初二代数中平方根及开平方运算的基础上,可以说平方根的概念对初二代数和初三代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而直接开平方法又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其他解法打下坚实的基础,此法可以说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深刻领会数学以旧引新的思维方法,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1)什么叫整式方程?举两例,一元一次方程及一元二次方程的异同?

(2)平方根的概念及开平方运算?

2.引例:解方程x2-4=0.

解:移项,得x2=4.

两边开平方,得x=±2.

x1=2,x2=-2.

分析x2=4,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4,这个数x叫做4的平方根(或二次方根);据平方根的性质,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所以这个数x为±2.求一个数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由此引出上例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直接开平方法.使学生体会到直接开平方法的实质是求一个数平方根的运算.

练习:教材P.8中1(1)(2)(3)(6).学生在练习、板演过程中充分体会直接开平方法的步骤以及蕴含着关于平方根的一些概念.

3.例1解方程9x2-16=0.

解:移项,得:9x2=16,

此例题是在引例的基础上将二次项系数由1变为9,由此增加将二次项系数变为1的步骤.此题解法教师板书,学生回答,再次强化解题

负根.

练习:教材P.8中1(4)(5)(7)(8).

例2解方程(x+3)2=2.

分析:把x+3看成一个整体y.

例2把引例中的x变为x+3,反之就应把例2中的x+3看成一个整体,

两边同时开平方,将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次方程,便求得方程的两个解.可以说:利用平方根的概念,通过两边开平方,达到降次的目的,化未知为已知,体现一种转化的思想.

练习:教材P.8中2,此组练习更重要的是体会方程的左边不是未知数的平方,而是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的平方,而右边是个非负实数,采用直接开平方法便可以求解.

例3解方程(2-x)2-81=0.

解法(一)

移项,得:(2-x)2=81.

两边开平方,得:2-x=±9

2-x=9或2-x=-9.

x1=-7,x2=11.

解法(二)

(2-x)2=(x-2)2,

原方程可变形,得(x-2)2=81.

两边开平方,得x-2=±9.

x-2=9或x-2=-9.

x1=11,x2=-7.

比较两种方法,方法(二)较简单,不易出错.在解方程的过程中,要注意方程的结构特点,进行灵活适当的变换,择其简捷的方法,达到又快又准地求出方程解的目的.

练习:解下列方程:

(1)(1-x)2-18=0;(2)(2-x)2=4;

在实数范围内解一元二次方程,要求出满足这个方程的所有实数根,提醒学生注意不要丢掉负根,例x2+36=0,由于适合这个方程的实数x不存在,因为负数没有平方根,所以原方程无实数根.-x2=0,适合这个方程的根有两个,都是零.由此渗透方程根的存在情况.以上在教师恰当语言的引导下,由学生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精神.

那么具有怎样结构特点的一元二次方程用直接开平方法来解比较简单呢?启发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方程的结构:(ax+b)2=c(a,b,c为常数,a≠0,c≥0),即方程的一边是含有未知数的一次式的平方,另一边是非负实数.

(四)总结、扩展

引导学生进行本节课的小节.

1.如果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边是含有未知数的一次式的平方,另一边是一个非负常数,便可用直接开平方法来解.如(ax+b)2=c(a,b,c为常数,a≠0,c≥0).

2.平方根的概念为直接开平方法的引入奠定了基础,同时直接开平方法也为其它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起了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两边开平方实际上是实现方程由2次转化为一次,实现了由未知向已知的转化.由高次向低次的转化,是高次方程解法的一种根本途径.

3.一元二次方程可能有两个不同的实数解,也可能有两个相同的实数解,也可能无实数解.

四、布置作业

1.教材P.15中A1、2、

2、P10练习1、2;

P.16中B1、(学有余力的学生做).

五、板书设计

12.1用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二)

引例:解方程x2-4=0例1解方程9x2-16=0

解:…………

……例2解方程(x+3)2=2

此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称为直接开平方法

形如(ax+b)2=c(a,b,

c为常数,a≠0,c≥0)可用直接开平方法

六、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教材P.15A1

以上(5)改为(3)(6)改为(4),去掉(7)(8)

第4篇:一元一次方程教案范文

1.使学生会解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分析

重点:含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难点:含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方程?什么叫方程的解?什么叫解方程?

2.试述一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3.什么叫分式?分式有意义的条件是什么?

二、新授

1.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引例:一数的a倍(a≠0)等于b,求这个数。

用x表示这个数,根据题意,可得方程

ax=b(a≠0)

在这个方程中,x是未知数,a和b是用字母表示的已知数。对x来说,字母a是x的系数,b是常数项。这个方程就是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的解法与以前学过的只含有数字系数的方程的解法相同,但必须特别注意: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去乘或除方程的两边,这个式子的值不能等于零。

例如:解方程5x+6=3x+10与解方程ax+b=cx+d。

解:移项,5x-3x=10-6,ax-cx=d-b,

合并同类项,2x=4,(a-c)x=d-b,

x=2。当a-c≠0时,

x=.

可以看出,上述两个方程的解法及其步骤基本相同。只是最后一步,从2x=4与(a-c)x=d-b中求出x不同,其中2≠0是很明显的,所以得x=2。而a-c必须指明a-c≠0时x=.

例1解方程ax+b2=bx+a2(a≠0).

解:移项,得ax-bx=a2-b2,

合并同类项,得(a-b)x=a2-b2。

因为a≠b,所以a-b≠0,方程两边同除以a-b,得

x=,x=a+b.

注意:方程的解是分式时,一般要化成最简分式或整式。

例2解方程。

解:去分母,得b(x-b)=2ab-a(x-a),

去括号,得bx-b2=2ab-ax+a2,

移项,得ax+bx=a2+2ab+b2,

分解因式,得(a+b)x=(a+b)2。

a+b≠0,x=a+b。

三、练习

练习:P90中练习1,2,3,4。

四、小结

本课内容: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五、作业

作业:P93中习题9.5A组7,8,9。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5篇:一元一次方程教案范文

【关键词】“1+3” 小单元 大学案 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174-01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创新法”。本人所任教的高中化学教学,在运用“导学案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和发展,初步探索总结出了高中化学“1+3小单元大学案”教学模式。

一、“1+3小单元大学案”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基本理念。落实“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促学,以学论教,教学合一”的教学理念。

2.基于高中化学新课程模块设置的思想意义。传统课程是――线性课程,最大缺陷,即“只有一个起点,只要中间有一部分学不好,其余都难以学好”,传统备课是按教材前后顺序来逐节备课。 新课程是――块状课程。以模块本身为基本单位,保持模块内容的相对完整性。强调不同单元(或主题)内容的内在连续性。

3.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D、P、Ausubel)的“有意义学习理论”(hetheory of meaningful learning),处理教材内容实行先行组织者策略。

新课程教材的每个主题已经是最小单元,不容拆解,但是,如何将教材内容有效地整合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如何建构合理的认知结构便于高效学习却大有文章可做。

4.教育心理学理论。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初中到高中,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越来越强,他们喜欢讨论、探究问题发生的来龙去脉,搞明白事物发展的前因后果,但分析判断能力还不完全成熟,因此还需要教师的有力指导。

5.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二、“1+3小单元大学案”教学模式的核心

变“一课一案”为“一案三课”, 变“一案一学”为“一案三习”,小单元整合,大学案统领。即“三合一,一统三”。师生关系――主导加主体,时空关系――课内加课外,学习方式――自主加合作,学习内容――教材加“大学案”。

三、“1+3小单元大学案”的基本含义

四个“1”――利用一个主题、围绕一个目的、整合一个(小)单元,编写一份学案。围绕师生减负,课堂高效这个目的,打破传统的课时划分,将每一个小单元内容进行整合,编写一份大学案,使学案、教案、练案“三案合一”。

四个“3”――花费三个课时(时间分配)、进行三次学习(学案实施)、递进三个层次(学案编写)、达成三维目标(过程生成)。

可形象概括为:“一曲三乐章,实行三重唱;学研为中心,导案来统领;交流与合作,小组是保证”。

四、“1+3小单元大学案”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份大学案统领至少三个课时的教学,学生进行三次学习,即“一案三课”。三次学习均围绕这份大学案反复“捶打”,在“捶打“中升华认知水平、梯级递进综合能力、深度体验方法过程,最终实现”炉火纯青”,使各个层次学生的得到发展,有意无意间达成三维目标。

第一次学习(1课时):自主探究整体感知,合作交流达成共识。

通过自学、自说、自问、“兵教兵”、“兵问兵”等方式对学案第一次“糅合”,对本单元内容整体认知,初步解决学案预设问题,小组内形成一致的认识。

第二次学习(1-2课时):适度展示、充分研讨、适时讲解答疑解惑。对学案进行“打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问题深入讨论。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思考力度,能体现重点、难点、关键点。教师适时进行讲解和例证强化,指导学生解决疑点问题。

第三次学习(1课时):反思归纳提炼要点,综合运用巩固训练。对学案进行“锤炼”。

类似于对小单元的复习。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对学案问题进一步归纳总结,提炼要点,学会运用,当堂落实“巩固练习”板块。

以大学案为统领,教学内容整体推进,举“一”反“三”,深度“耕耘”,在填补“空白”,破译 “问号”的同时,师生共同完成了大学案的“编织”,并将作为日后复习资料而保存。

五、“1+3小单元大学案”教学模式的成效与特色

通过实践和对比研究发现,高中化学运用“1+3小单元大学案”教学模式,成效显著,实现了三个提高,即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较之“一课一案”,教的更有效,学的更愉快,考的更满意,缘于以下三个创新特色。

1.高度整合。大学案不是说内容多,也绝不是3个课时案的简单叠加,大学案之“大”是指功能强大,整合度高。

2.减轻负担。实行“一案三课”,整合简化了“课时案”的诸多环节,化解了“一课一案”的多个矛盾。由于大学案是深度加工教材的产品,将教材上的一些重要习题设计成“问题”编入学案,因此不再布置课外作业,“减负”得以实现。如何解决训练不足的问题呢?一般是一个小单元结束后,再安排一次过关检测。

3.亮点更“靓”。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案导学的亮点,也是完成“课时案”的“瓶颈”。实践证明,“一案三课”,打破课内课外的界限,运用更灵便,时间更充裕,小组交流讨论更充分、更深入,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学案导学的作用。

六、“1+3小单元大学案”教学模式的实践反思。

1.学案的设计是关键。如何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时乐学、易学、活学、会学是学案设计重点考虑的问题。

一要注意对教材资源的加工。

二要在在“导”字上狠下功夫,要重视“三导”。

――导通。要善于为学生“搭桥铺路”。

――导法。“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是教育发展的主题思路。

――导思。“学起于思”。 将教学内容问题化是引导学生思维的最好办法。常言道:“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既要善于因势利导,又要“以问拓思,因问造势”。

2.学习小组建设是保证。首先是有效组合。有效合作,必须有效组合。要对优、中、差学生进行合理搭配,推荐并培训好组长,“小组合作”,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人人既是学生又是小老师,多数问题组内课下解决,疑难问题组间课堂解决,组间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解决。其次是组与组之间建立竞争机制。再次是建立良好的评价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

[2]林毓.学生自主学习与相关教学思想.高等教育研究,2006.12

第6篇:一元一次方程教案范文

开放教育实施十余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构建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网络教学模式,其设计的理想状态是学校和教师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如多媒体课件、网络直播课堂、课程讲义、文本辅导资料等),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制定各自的学习计划和学习进度安排,选择适合自身实际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教师则根据学生需要提供一些必要的学习支持服务(如BBS讨论、网上答疑等),通过学生和教师的学与教的交互,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但教学实践表明,理想中的积极的自主学习过程并没有普遍发生。”_2l‘虽然各主办校和学习中心采取了将登录网上课堂、参与网上答疑、在网络平台上递交作业的记录计入学生平时考勤分等多种激励方式,学生利用资源进行学习的积极性仍然不高。”造成上述局面有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良、学习动力不足等方面的原因,现行网络教育形式自身的缺陷,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现有的网络教学形式,多是非交互性或者非实时性的,如多媒体课件、网络直播课堂、网上答疑等,缺乏师生之间的直接交互以及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缺少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激励和感情交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孤独寂寞的心理体验,导致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下降。而现行的实时交互式的BBS讨论,多是专题性的,如期初的课程认知教育、期末复习等,这种网络教育形式因讨论频次有限,难以解决专业课程教学中知识的系统性问题。为了弥补现有网络教学形式的上述不足,给因各种原因不能参加面授辅导课的学生,提供一种既能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又具有交互性的专业课程网络教学形式,我们提出基于专业课程的实时交互式网络教学。有鉴于“教学模式是一个充满歧义的词汇,有的人认为教学模式是一套指导实践的理论方法,有的人认为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学实践策略。”我们认为,教学模式应当是一套较为宏观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策略,而基于专业课程的实时交互式网络教学是一套较为具体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因此称之为“教学方案”可能比“教学模式”更为妥当。

二、方案设计

专业课程实时交互式网络教学方案设计的思路是:教师在广泛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先确定该专业课程一个学期实时交互式网络教学的总课时数以及网络实时交互教学的具体时间安排,教师将教材内容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单元,制定学期教学实施方案,编制每一学习单元的学习要求,收集、整理每一单元拟讨论的案例,与学生在约定好时问到教学平台的“课程论坛”上定期进行实时交互教学。每个学习单元学与教的基本流程如下:第一步,教师提出单元学习任务,并提供学习资源、重点难点提示、参考文献、学习方法建议等必要的学习支持服务;第二步,学生根据单元学习任务和教师的学习指导,自主学习与该单元相对应的学习资源,并为下一阶段参与网络交互作准备,如罗列疑难问题、准备提交讨论的案例或现实问题;第三步,学生就自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向教师提问,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并解答疑难问题;第四步,教师或学生提出案例或现实问题,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参与分析与讨论;第五步,学生在线完成单元练习或测试,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并讲评练习或测试题;第六步,教师总结、评价本单元学习情况,并根据练习或测试的结果,对学生提出个别化的学习指导。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对本单元学习中的缺漏或者是需要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内容,进行再学习与思考,并可以与教师另行约定时间进行个别化的交互;最后,教师提示下一单元的学习任务和交互教学时间,教学过程进入下一单元。式学习活动为中心的网络教学模式》(载《中国电化教学》2009年第l1期)一文中的“以师生个别交互式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教与学流程图。在上述学与教的过程中,第一、二步是课程实时交互式网络教学的准备阶段。单元学习任务的编制,一是依据专业课程的章节体例,二是学生的基本学情,包括知识基础、兴趣、学习时间和网络环境等。学习单元的划分与课程的章节体例并非一一对应,单元学习的时问可以是一次或者两次交互教学活动。这一环节虽然是以教师为主导,但应吸收学生参与、听取学生的意见,以保证单元学习任务的编制更加适合学生实际。学生在交互教学实施之前预习单元学习任务,是保证实时交互式网络教学质量的基础与前提。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支持服务,如提供学习资源、提示学习重点难点、提供参考文献、提出学习方法建议等。第三、四、五步是课程实时交互式网络教学的实施阶段。这一阶段分为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巩固知识三个具体环节,是典型的多向交互环节。其中,第三、四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和难点之所在。为提高学生参与交互的积极性和实效性,教师应当明确告知学生,在实时交互的网络平台上提问、答问和参与讨论的情况是评定学生单元成绩的重要依据,教师还可以在交互过程中适时运用激励教育策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积极参与讨论。案例或现实问题的分析与讨论,是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案例或问题要具有新颖性和现实性,最好是当地的真实案例或学生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参与交互的兴趣。第六步是单元学习的评价与反馈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对单元学习进行评价,要善于运用激励教育手段,表彰和赞赏在单元学习过程中表现良好的学生,以激发和保持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要根据练习或测试的结果,对单元学习中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存在缺漏的学生,要给予个别化的学习辅导,帮助他们弥补缺漏;对于需要进一步深化或拓展某些学习内容的学生,教师也应当提供个别化的学习支持,并可与学生另行约定时间进行个别化的交互。

三、实践效果及评价

2010年上学期,我校在2009年春季法学专业专科层次的民法学课程率先实施基于专业课程的实时交互式网络教学,并采纳学生的建议,将这一交互教学活动命名为“相约星期二”,每周星期二中午1:00—2:30进行。2010年我们共举行民法学课程“相约星期二”实时交互式网络教学26次,参与交互教学的学生包括2009年春季法学专科学生和2009年春季法学本科需要补修民法学课程的学生共计17人。经我们对这17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有l5名学生交回有效答卷。在15份答卷中,对这种网络教学形式表示“很满意”和“满意”的有12份,占80%;选择“较满意”的2份,占13.3%;选择“不满意”的1份,占6.7%;没有表示“很不满意”的。这种教学形式调动了学生上网学习的积极性,涌现了一批学习积极分子,在我校2010年上期和下期各评选的20名“学习积极分子”中,分别有4名和5名是参加“相约星期二”实时交互式网络教学的学生。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专业课程实时交互式网络教学相对于其他网络教学形式在如下几方面显现其优势:其一,相对于BBS讨论,专业课程实时交互式网络教学可以照顾课程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可以按设定的学习单元,为学生提供较为系统的学习支持服务。其二,相对于多媒体课件、网上答疑等非实时交互教学形式,专业课程实时交互式网络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谈、倾诉、赞赏、激励等交互,能够克服单人学习的寂寞和孤单。其三,专业课程实时交互式网络教学学生参与程度高,可以让学生参与编制教学实施方案,让学生参与选择和编制教学案例或课堂讨论的问题,可以由学生安排教学时间,教学内容的现实性、针对性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较高。其四,专业课程实时交互式网络教学,学生人数较少且相对较为固定,便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督导和监控,便于公正、合理的评定形成性考核成绩。

当然,这一教学方案在实施中也暴露出自身的缺陷与问题,主要有:一是实时交互网络课堂的容量有限。在实验之初,我们依循传统的教学形式,只安排一名课程主讲教师主持民法学课程。随着参与的学生的增多,一名教师很难应对众多学生的提问,造成了课堂的混乱和交互质量的下降。二是对学生预习环节的监控薄弱。学生对单元学习任务的预习,是保证实时交互式网络教学质量的基础与前提,因此,要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必要的监控。但学生的预习发生在实时交互之前,教师难以进行有效监控。三是传统形成性考核成绩的评定办法难以适应这种教学形式。采用网络实时交互式教学,学生的绝大部分学习活动都在网上完成,而传统的形成性考核成绩的评定办法,到校参加面授辅导所占权重较大。四是教师工作量计算上的困难。专业课程实时交互式网络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教师要在网络实时交互教学之前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编制单元学习任务、教学案例、课堂讨论的问题等。而按传统的工作量计算办法,网络教学的工作量通常是按网络教学活动的时间计算的,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教师实施专业课程实时交互式网络教学的积极性。针对专业课程实时交互式网络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改进举措:首先,将专业课程实时交互式网络教学定位为一种辅学习支持服务,主要适用于因工学矛盾不能参加面授辅导课的少量学生和学生人数较少(通常界定为少于l0人)的专业或课程。如果参与网上实时交互的学生人数较多,则由一名主讲教师和若干名辅导教师组成教师团队的参与实时教学交互。其次,采用教师监控和学习小组监控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学生预习的监控。教师的监控一是提示和督促,教师可以在完成前一单元交互教学之后,提示下一单元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时间,还可以通过电话、QQ群、短信等形式督促学生及时完成预习任务;二是表彰与鼓励,教师利用单元学习评价,对在交互教学中表现优良的学生给予及时的表彰与激励,可以起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学习小组的监控,主要是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督促,特别是学习小组中学习积极分子和骨干的提示、督促。第三,改革形成性考核成绩评定办法。专业课程实时交互式网络教学的形成性考核成绩的评定主要应考虑如下因素:学生访问课程学习资源的时间;学生参与网络交互式教学活动的次数与时间;学生提问、答问和发表意见的数量与质量;学生参加完成练习或测试的情况。第四,完善教师工作量的计算方法。经实践,我们认为,专业课程的实时交互式网络教学的教师工作量应当依据如下因素确定:教师编制的教学资源和单元学习任务的数量与质量;教师收集整理的案例的数量与质量;教师回答问题、评阅练习和测试题的数量与质量;参与交互活动的学生的数量及教学效果。

第7篇:一元一次方程教案范文

一、“导学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必要性

现代教育理念环境下,高效课堂是和谐教育的具体表现形式,打造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是我们初中数学教师一直关注并追求的目标,高效课堂的实施,既能减轻学生的负担,同时也能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实现课堂高效性的方法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一直以来,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争论的焦点总是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以教师的教为主还是以学生的学为主?开始教师备教案,是以教师教为主,课堂上教师完成自己教案上的内容为主,后来备学案,是以学生的学为主,还推出过教师课堂上讲课时间4分钟为最好的教学课堂。但经过长期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都没有体现出高效的数学课堂,一线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直接实践者,仍然处于迷惘状态,很难把握“度”。在大量的课堂调研和学生学情调查中显示,以“教师行为”为主导、“讲授──接受”的课堂教学模式仍占据主要阵地,有时在课堂上也会出现小组活动,但很多时候的小组活动只是为活动而活动,教师仍然占据着绝对的控制权。这与新课程一直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教育理念不统一。

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观能动的结果,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建??的。学习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学习者是否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标,是否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体性,即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就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能用科学的方法主动探求知识、敢于质疑问难的学习主人。但是学生主动学习精神,需要进行长期的、有计划的培养,需要经常地启发、点拨和引导。教师必须改变“以我为权威”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课堂的引导、调控与矫正,“变灌为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主作用,达到“主体内化”目的。“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教学精髓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不仅着眼于当前知识掌握和技能的训练,而且注重于能力的开发和未来的发展。为此,我们有必要开展“导学案”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二、“导学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导学案”的课堂教学,其核心内容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不仅着眼于当前知识掌握和技能的训练,而且注重于能力的开发和未来的发展,倡导“导学案”的课堂教学文化,就要坚定不移地向以“导”为主的教学宣战,彻底实现两个转变:课堂教学由“教师讲――学生听”转变为“学案导学,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教师点拨”,评课标准由“教师讲得精彩”转变为“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并关注生命成长”。在过去的一学年中,笔者初步实践了利用“导学案”课堂教学,并在教学上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形成了利用“导学案”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下面结合一个导学案《一元一次方程复习1》阐述“导学案”的课堂教学实践过程:

【课前准备】

笔者选择的导学案是浙教版七年级(上)第5章一元一次方程复习课的第一课时,本节课的重点是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概念、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及解一元一次方程及简单的应用。课前,笔者布置了二个任务:(1)让每一个学生围绕复习主题,画出《一元一次方程》这一章知识框架图(每位学生发给一张小白纸);(2)把以前作业中(或其它地方)的疑难问题写下来。通过课前任务的完成,达成以下几个目标:(1)通过画知识框架图,完善知识结构;(2)通过问题的提a出,培养学生学会思考问题、推敲问题的意识,也为进一步激发学生求知欲埋下伏笔。课前一般不先下发导学案,因为很多同学往往拿到导学案急于做题目,为了完成导学案上的题目为目的会导致上课不认真听。所以往往是另外布置或规定时间完成相应部分马上交起。

【课堂导学】

1、引用情景创设,明确任务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情境”是为了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情境”的趣味性、启发性、形象性以及媒体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来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本节利用导学案的课堂教学中,笔者首先安排了5分钟的个人知识框架图的展示,并让感觉比较好的学生上台对知识框架图进行讲解。这个过程,学生的参与面非常广,互动的积极性也很高,展示出的结构图不仅完整而且很有创意,有图表形的,椭圆形的,树枝形的……。通过知识框架图的展示,可以让学生弄清本章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准确深刻,也让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导学案上完成第一部分内容本章的知识结构,可以把自己课前画的结构图贴上去也可以修改后贴上去。

2、利于独立探究,习得知识

在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导学案上的相应部分,针对以前出错过的疑难问题,独立思考,通过自己亲历亲为的活动获得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在本导学案中让学生完成以下两部分。第一部分认识一元一次方程:设置了问题1: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方程?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为什么?

(1) (2) (3) (4)

(5) (6) (7)

要求学生简单的在每题旁边写上为什么。在完成判断题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含有字母系数的含参问题。

问题2:关于x的方程 是一元一次方程,则k=___

变:1:关于x的方程: 是一元一次方程,则k=______

变式2:关于x的方程: 是一元一次方程,则k=______

第二部分认识方程的解。设置了以下2个问题,

(1)你能写出一个解为4的一元一次方程吗?

变式:你能写出一个解为4并且未知数系数为负数的一元一次方程吗?

(2)已知关于x的方程 的解与方程 的解相等,求m的值。

变式:解是互为相反数时,求m的值。

(3)小明在解方程 时,方程左边的1没有乘以10,由此求得方程的解是x=4,试求a的值,并正确求出方程的解。

此环节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在学生独立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指导学生调动心、口、手、脑、眼、耳等感官,让学生尽可能多的习得知识。比如在阅读题目时,指导学生学会动手在导学案上用红笔圈关键词;在碰到疑难问题时,用铅笔作标记等。

3、便于小组交流,汇报成果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通过小组交流学习可以把小组中不同的思想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成果,从而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在独立完成导学案的第一第二两部分后,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交流的形式解决自己存在的问题,修正或完善自己的自主探究的成果,小结解题思路和归纳注意点,课堂上教师让组代表汇报各组的成果,并并接受其他各组同学的提问,通过小组交流,学生自主学习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的精彩表现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接着完成导学案的第三个内容是解方程

学生很快就完成了解方程部分,利用投影展示学生中出现的典型错误,

教师引导学生在导学案上写好自己出现了哪些错,归纳解方程的注意点:(1)移项时注意变号,(2)去分母时漏乘(3)两边同除以x的系数。

接着往下做,用两种方法解下列方程 :4(4x-3)-5(3-4x)=7(4x-3)+1学生很快完成了,让学生归纳出常规解法、整体思想,教师强调整体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

变式练习:①若1与 的差等于 ,求 的值

让学生回答如何解决,学生碰到了困难,教室里出现了片刻的安静。笔者耐心的等待着,目光不停的在教室里搜寻着,终于一位同学站起来说:“我会!让我来分析‘先由已知条件列出方程1- = ,这类方程我们没有学过,一开始我觉得好象不能求解,但我想既然老师安排了这样一个拓展题,肯定能做,所以我结合已知和结论再仔细分析了一下,实际上只要运用整体思想求出x2+x=……,就可以求出最后结果了”。在上题归纳了整体的思想后,学生还是能解决此类问题的。在课堂中,教师给学生留出了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学生们的精彩表现层出不穷。

4、适于点拨析疑,完善结构

《数学课程标准》对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作了明确的界定: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三者”的确定,是对“教师主导”作用的明确规定。“利用导学案”的数学课堂是一个高效的课堂,在小组交流环节,教师不仅要全方面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还要大范围的收集学生解题中的典型错误或呈现出的思维亮点,及时有效的进行再备课。当学生经历了自主习得、合作交流后仍无法解决的问题,就需要教师适当点拨析疑,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点拨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困难问题,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当然在点拨时,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要说;学生说对的老师不重复。教师的语言用到点子上,提倡质疑问难,真正体现主导作用。比如导学案中简单应用问题,问题:汽车以每小时72千米的速度笔直开往山谷,驾驶员按一声喇叭,5秒后听到回响,已知声音的速度是每秒340米,听到回响时汽车离山谷的距离是多少米?

教学处理就很好的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是让学生分析解答过程,然后笔者对学生疑惑的问题作适当点拨,最后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学生分析:(1)画线段图:

(2)等量关系:声音的速度×5=2×(听到回响时汽车离山谷的距离+汽车的速度×5)

(3)列出方程:340×5=2(x+72×5)。

教??点拨:(1)你认为列方程要注意什么问题?

(2)汽车在哪里听到回响?

学生思考,最后学生给出了正确解答过程:

(1)画线段图:

(2)等量关系:声音的速度×5=听到回响时汽车离山谷的距离×2+汽车的速度×5,

(3)列出方程:340×5=2x+20×5。

在教师导学生学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敢于、善于面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错误”因为“错误”也是一种可贵的教学资源,所以面对学生课堂中出现的错误,教师不要急于给出标准答案,更不能替代思考,而应该通过关键点拨、引导,再组织学生有针对性的思考,使他们通过合作交流、深入探究明辨是非,获得成功的体验。

5、助于自我评价,总结提升

课堂最后一环节自我评价小结,知识整合提升。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思考,去自我小结和自我评价,可将学生的思维再次推向高潮,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浓厚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刚开始学生小结可能不完整,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教师可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总结,帮助修改完善。例如,可设置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

本节课复习了基本概念是:

本节课我要注意的事项:

本节课运用了哪些思想方法:

通过上面几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导学案上的内容及时回顾和总结,长期坚持下去,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最后导学案上有这么一组题:

(1)当x=2时,代数式 的值是10,那么当x=-2时,这个代数式的值_______

(2)如果一个数的两个平方根是2a-1与-a+2,则这个数是______

(3)若 与 是同类项,则代数式 的值是 _________ 。

把前后知识整合,形成网络,得以提升所学知识。

6、益于课后反思,反馈纠错

?n堂教学结束,教师收齐导学案,课后根据本节课学生的导学案上的情况精心设置针对性强,质量高,有层次性的检测题。这样既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强化和应用,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及时反馈,又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等学生完成后,,对诊断中反馈的错误结果教师及时进行矫正,对正确的结果,及时表扬强化,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错的题目进行纠错本纠错。

三、“导学案”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经过短短一个学期的“导学案”的课堂教学实践后,可以惊喜的看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有效的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每节课中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大大的提高,课堂上总会出现精彩的一幕幕,这是以往课堂中很难看到的。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教师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如何更有效的实践“导学案”的课堂教学模式呢?笔者重点关注了以下几个问题。

1、关注学生学习内容的选择与编制

“边学边导”离不开导学案的编写。导学案,就是指导学生自我学习的提纲,学生自主学习的帮手;是转变教师教学观念的有力武器,它将改变教师由设计怎样教[教案],

到设计学生怎样学[学案],使备课过程与思路发生根本的变化;是学生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有力依托。导学案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让学生在问题的重新实现和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在导学案的编写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课型和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全组教师的团结协作的精神,力求导学案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启发性、灵活性、梯度性和创新性。

2、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支撑与改变

(1)学习小组的组建。“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地参与学习交流及展示,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培养了独立思考能力。为了更好的保障该教学模式的实施,我们应注重学习小组的组建。在形式上,教师要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性格特点、实践能力等混合编组,目的是能够取长补短,有效地激发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思想上,让每个学生认识到学习小组是一个“荣辱与共”的集体,只有每个人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才能完成小组的学习任务。

(2)独立学习习惯的形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习惯一旦形成,便成为一种自动化的潜意识行为。利用“导学案”的课堂给予了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自主习惯的养成显得尤为重要.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好坏是利用“导学案”的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应重点关注:①课前导入的问题。课前导入问题可以让学生对即将将学到的知识做到心里有数。 ②课堂表现情况。课堂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阵地,体现了学生的发展历程。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观察、思考、讨论等,让学生真正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成为课堂生活的主人。

3、关注学生学习问题的产生与利用

第8篇:一元一次方程教案范文

关键词:体育中考;多元化评价;初中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1.006 

体育中考是上级主管部门根据当前学生体质整体现状和社会发展总体趋势制定的一项考试制度,其主旨在于通过应试的形式来激励学生树立现代体育意识,培养体育习惯,减轻学生学习压力,促进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引起社会对学校体育的关注和对体育锻炼的重视,为社会发展培育更多合格的人才。[1]目前,各地区根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颁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制定有相关的体育中考方案,并将成绩计入中考总成绩。此举让体育中考受到了社会的极大关注,也对现今初中学校体育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自开展体育中考以来,体育中考方案不可避免地对初中体育教学形成强烈的导向作用,每一次体育中考方案的调整都将导致初中体育教学在某种层面上的变革。历经了多年“摸着石头过河”的尝试和积累,体育中考方案逐渐完善和合理。特别是对体育中考成绩进行多元化评价方案的提出和实施,使其对初中体育教学的发展产生积极且科学的导向与促进。 

广州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教研改革上也一直稳步向前。本研究通过对2013年度广州市体育中考方案引入多元化评价后初中体育教学进行理论探讨,试图解读本次方案调整所产生的积极意义和有益成效。 

1   广州市体育中考新方案中体育考试评价的多元化 

1.1 2013年广州市体育中考政策调整 

在每分必争的升学考试中,纳入中考成绩后的体育中考往往可能改变考生的命运,因而2012年12月4日出台的2013年广州市体育中考新方案立即牵动了十一万多考生的神经。[2] 

根据《二〇一三年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体育考试方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新方案》)此次考试政策较之前作相应调整:首先,考试分值结构进行调整。体育中考划分统一考试与体育素质综合评价两个部分,总分为60分,其中,统一考试40分,体育素质综合评价20分。其次,考试项目调整。考试项目调整为必考项目(女子800米跑、男子1000米跑)加选考项目(立定跳远、三级蛙跳、一分钟跳绳、投掷实心球、推铅球,五选一)。必考项目变短跑为中长跑,选考项目由之前的10多项减少为“五选一”,考核更加强调体能和跑、跳、投等基本能力的训练。此外,项目评分标准调整。今年各考试项目的评分标准由原来的满分120分改为满分100分。[3] 

1.2广州市体育中考体现评价多元化 

由广州市教育局下发《新方案》和稍后出台的《二〇一三年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体育考试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我们可以明显地觉察到新的体育中考在考试评价方式上所做的重大调整。评价变片面的“终结性评价”为更为科学的“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其中,终结性评价:1.必考项(女生考800米跑、男生考1000米跑)占20分;2.自选项(五选一)占20分,共40分。过程性评价:1. 体育课成绩10分。2. 体育运动技能7分。3.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成绩3分。[4] 

多元化评价模式抓住了素质教育的内涵,体现出素质教育全面性、基础性、个体性和主体性的特点。[5]此次体育中考评价方案正是认识到之前的不足,一改此前以中考成绩决定一切的一元化评价的做法,从综合素质评定、学业水平测试、中考科目考试三方面对学生的体育成绩实行综合考核的多元化评价。 

2   体育中考多元化评价对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导向作用 

2.1重新正视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 

新的体育中考方案所提出的多元化评价模式,打破了以往仅以一次考试成绩衡量学生体育优劣的做法,过程性评价的加入,让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地位重新得到重视。依据《实施意见》,其中明确规定初中体育课成绩占体育中考成绩10分。2013年根据初二年级体育课成绩给予评分,满分为10分。自2014年起计算初一、初二年级体育课成绩各5分。 

首先,这一分值的出现更为公平地将中考成绩与体育课堂教学相结合,公正、现实、人性化。它杜绝了以应试为导向,不重视学校体育课堂教学而将体育课直接简化为应试指导的现象。不以竞技体育的评价体系来左右体育课堂教学,让体育课回归到“健康第一”的科学途径上,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6]身体素质出色的学生不能因为运动成绩出色而忽略体育课,体质条件不突出的学生也能通过按时出勤、认真学习和锻炼获得分数。 

其次,新调整的项目和评分比例使体育课教学更为重要。必选项目的中长跑相对于以往的短跑来说,对体能和心理品质要求更高,需要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来掌握技巧、积累经验、锻炼意志。自选项目逐年减少至5项,对学生的体育基础素质和技能要求的结合要求更高,使课堂教学地位显得尤为重要。过程性评价中的“体育运动技能”项设定为7分。要求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的通知》(教体艺厅〔2011〕4号)及相关实施方案,对一些运动技能进行测试,合格得7分,不合格得4分,没有参加测试者得0分。项目为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毽球、游泳、跳绳等8项。2013年只测试1项,从2014年起测试2项运动技能。基本运动技能的课堂教学尤其重要。 2.2课外体育活动的必要性增强 

体育锻炼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次性进行的几项运动成绩测试也并不能就此决定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与否。体育中考方案的改动主要目的是引导和督促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为主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改善身体健康状况,并强化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从理论上说,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是达到上述目的的一个理想途径。这一多元化评价方式让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地位彰显的同时,也使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必要性展露无疑。 

从终结性评价内容看,必考项目变短跑为中长跑,日常锻炼积累因素大于个体天赋差异;选考项目由之前繁杂的选项变成立定跳远、三级蛙跳、一分钟跳绳、投掷实心球、推铅球等“五选一”,这些项目是跑、跳、投和技能习得较为紧密的选项,课外练习十分必要。从省内媒体的采访中,可以看到相关专家对此也持有相同的意见。[7] 

从过程性评价内容看,“体育运动技能”要求从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毽球、游泳、跳绳等8项中选测,这些项目非常适合课外体育活动开展。并且,《新方案》和《实施意见》关于“体育运动技能”规定:在初中阶段代表学校运动队参加区级以上体育比赛,获得区级比赛前三名或市级比赛前六名或省级以上比赛前八名的学生,在提供秩序册、成绩册、奖状等证明材料基础上,可直接获得7分。这将会极大地刺激并鼓励学生的体育比赛参与。关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成绩3分,及格以上得3分,不及格得0分。2013年只计算初三年级成绩,从2014年起要计算初中三年的成绩。要想拿到这3分,教师和学生恐怕都要重视课外体育活动和平时体育锻炼。 

可以说,中考方案多元化评价的出现,有力地解决了“体育课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培养运动技能与发展体能相结合”。[8]这与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完全契合。 

2.3全面促进学校体育的教学成效 

从以往经验看,单一的只重视结果的教学评价常常给教师和学生双方都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影响教学成效。教师迫于“应试指挥棒”形成的压力,在学校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中时时放不开手脚,无法将提高学生成绩和开展积极教学合二为一。只重视学生知识领域变化,而忽视情感领域、学习技能的变化。这表现在体育教学中就是偏重于体育技能的传授,但忽略学生情感因素的调动、心理健康的培育和锻炼意识的形成。[9]而学生也很难将自己的运动参与兴趣与中考成绩提高做到相得益彰,喜爱体育却厌恶体育课。 

新中考方案多元化评价的调整,让教师的注意力从原本单纯的应试中解脱出来,给了他们更高的教学要求。由于需要对整个初中阶段的学生体育素质综合评价,教师将注重学生的全面体育表现,通过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客观、详实地记录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以此为依据形成学生阶段性体育素质综合评价,与将来的毕业、升学挂钩。这种过程性评价符合课改的要求,可以通过它对学生初中三年的体育学习、锻炼有一个较客观、全面地了解,同时还要关注到学生情感态度和心理健康的评价。[10]多元化评价令学生不必再有因一次考试结果而决定成绩的担心。无论身体条件如何,都必须认真地参加体育学习、身体锻炼,同时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取用来应试的运动项目。体育教学、运动参与、体质锻炼多位合体,去除了考试的偶然性,促进了学生身体、心理的双重健康。可见,体育中考多元化的评价无论是对教学主导的教师还是对教学主体的学生来说都具备积极的意义。 

3   结论 

2013年开始实施的广州市体育中考新方案是广州市相关部门经过长期调研和深思熟虑后得出的,它通过对考试项目调整、减少选考项目、增加体育素质综合评价等,对考生体育中考实行多元化评价。这种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考试评价模式,消除了以往以一次考试决定考生命运的弊端,使学校体育得以摆脱应试束缚,重新回归到“健康第一”的正确路径,与体育课程改革方向相吻合。在此导向下,初中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的地位将受到正视和尊重,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锻炼、课外体育比赛将备受关注,学校体育的教学成效将得到全面提高。希望每位从事初中体育教学的工作者都能对此保持足够重视,抓紧进行学习和探究。 

参考文献: 

[1]  杨贵仁,盛志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72. 

[2]  邓仲谋.中考体育四变,个个牵动人心[N].广州日报,2012-12-05:8. 

[3]  广州市教育局.二〇一三年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体育考试方案(征求意见稿)[EB/OL]. 广州市教育局,http://gzedu.gov.cn/gthd/zqyj/201211/t20121130_21423.htm. 

[4]  广州市教育局. 二〇一三年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体育考试实施意见[EB/OL].广州市教育局,http://gzedu.gov.cn/gov/GZ04/201301/t20130125_22011_105.htm. 

[5]  魏鹏飞. 新课程理念与体育教学多元化评价模式[J].辽宁教育研究,2006(3):111. 

[6]  黄海镝. 体育教学多元化评价体系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5):76-77. 

[7]  李珍.广州中考体育新政:中长跑标准略低于京沪羊城晚报[N].羊城晚报,2012-12-12:B6. 

[8]  翟晓玲. 体育中考有关问题研究[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12):94. 

[9]  黄志飞. 北京市海淀区示范中学体育与健康课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10. 

第9篇:一元一次方程教案范文

一、学前准备

“学案”的环节之一为“学前准备”,我们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预习。为了提高学生课前预习的有效性和积极性,在预习阶段要求学生对新知识作初步的了解,所以设置的预习题以基础为主,实现低层次目标的自达。保证所有同学能自行解决“学案”中的学前准备内容,对难以解决的问题做好标记,以便在课堂上向老师和同学质疑。对这一环节中的预习题,我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是这样设计的:

案例:设计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8.3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一节内容的学前准备:

1.(1)用代入消元法解方程组

(2)加减消元法解方程组

2.有甲、乙两个数,甲数与乙数的和为50,甲数的2倍与乙数的7倍和为250,按下列要求,求甲、乙两个数:(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2)尝试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吧!

回顾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3.有甲、乙两个数,其中2个甲数与3个乙数的和为130,甲数的2倍与乙数的7倍和为250,求甲、乙两个数。

(一)旧知识的回顾

在学生接受新知之前,考察学生是否具备了与新知有关的知识与技能,缩短新旧知识之间的距离。案例中的第1题分别用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解方程组,此题设计目的是巩固学生正确、熟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为解决新知扎实基础。第2题中(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让学生回顾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从而为学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提供类比思想。

(二)新知识的简单尝试

为了使学生尽可能在课堂40分钟内把所学的知识全部掌握,我们就根据教材内容,设计难度较低,并通过预习就能独立解决的一些练习题。案例中第2题的第(2)小题,让学生尝试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

第3题(巧妙变式第2题)通过与刚才第2题的对比,让学生思考,对于本题选择“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哪个更方便,让学生感到学这节课的必要性。通常我们老师设计一节课,比较注重 “我怎么教”,而对于“我为什么要教这节课”和“学生在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思考相对较少,所以我认为在“学案”四个环节的作业设计中,都应该注意这三个问题。上课前教师收齐“学案”,批阅“学前准备”这一部分的内容,然后对“学案”再次进行补充完善,以学定教。在课上有针对性地点拨,课堂效率就提高了。

二、课堂探究

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是要通过训练去强化,通过运用去巩固和提高的,这样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形成学习能力。所以,我认为课堂研讨部分的练习设计应注意适度和适量。

(一)要注重课内例题的基础性、典型性、坡度性

例题的设计和选择要体现基础性、典型性、坡度性。例题主要采用书上的例题,但采用之前必须进行适当改变,哪怕改变计算题中的一个数字或几何证明中的一个字母(防止少数学生在自学时不动脑筋的抄,而是必须自学看懂书上例题,再做“学案”上的预习题目);呈现方式上一题多变,利用书上的例题进行变式、挖掘和提高,从深度和广度上来挖掘例题的作用。同时几个例题要步步为营,步步深入,有一定的坡度性。还是以“一次方程组的应用”这内容为例,在第二节课设计例题时,可以把例题2的结论进行适当变式,因为对于“用直接未知量来设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在第1节课中学生已经掌握很好,不妨通过变式呈现一个“用间接未知量来设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的题目,从而提高学生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

(二)课堂练习要适量

课堂作业是课堂教学中的再次反馈活动,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所以课堂作业练习要适量,保证课堂作业当堂完成。在学生进行课内作业时,教师应巡视,掌握典型错误,当堂反馈纠正。要重视学生作业的规范性、合理性和独创性。对学生在预习导学作业中或课堂研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和独到见解,应及时讲评和反馈,对教学进行适时调控。当然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引导他们做“延伸拓展”中的二、三星级提高题。如有疑难,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分组探讨与评议,让学生两人一组或前后相邻两桌同学合作学习,相互讨论,相互解答,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这些小组学习讨论,适时给予学生点拨或帮助,重点对差生、优生施以个别教学辅导,激励和强化中等生,从而逐步解决教学过程中差生转化和优等生的发展问题。

三、延伸拓展

(一)精选练习题

精选练习题,我在题目的选择时,做到与教学内容配套,合适梯度,由易到难,坚持以训练基本功、基本思路和方法为主,基本练习与综合练习相结合,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事先对题目进行认真的分析:解题时需要用到哪些新授数学概念、定理及知识点;解题所涉及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学生在这方面训练的熟练程度;解题过程的关键处和易错处都了然于胸。

(二)自编练习题

试题都是源于书本,只是命题人在题设条件、问题的情境和设问方式上作了适当的变换,中考题就是把平时练习中的题目通过给出新的情景、改变设问方式、互换条件与结论等手段改编而成。这样的试题给人一种似曾相识而又似是而非的感觉,很多学生由于思维定势造成失分,此时应变能力至关重要。因而我们在平时作业中,有意识地对一些可以改编的问题进行变式训练、题组训练,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这类问题的本质及其通性通法,同时有意识进行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丰富教学内容。

(三)设计层次性作业,让学生体验成功

数学新课标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境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学生之间的数学能力存在着差异。为了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设计作业时,不能搞“一刀切”,而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层次性作业,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创设练习和提高的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成功。

(1)难度的分层

根据学生实际,分层设计作业,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自主选择,给学生作业的“弹性权”,实现“人人能练习,人人能成功”,让学生学有所得,练有所获。当然,每个学生的学习接受的能力是不同的,为防止差生“吃不了”、优生“吃不饱”的现象,所以我们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把作业设为必做题,选做题甚至渗透竞赛的题目,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

(2)数量的分层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做几道题就做几道题,教师不作“硬性”规定(当然老师心里有一个谱),设计的作业太多或太难就会让学生失去对数学练习的兴趣,教师逼急了,他一抄了之,应付一下。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一般情况下,他们做练习的速度可能由于基础或者习惯方面的原因会很慢,如果数学题目的容量经常多得无法完成,就容易滋长“债欠多了不愁”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