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高德育辅导员范文

职高德育辅导员精选(九篇)

职高德育辅导员

第1篇:职高德育辅导员范文

关键词: 五年制高职辅导员 德育工作 五年制高职学生

五年制高职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它其实是将三年职业高中和两年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合并,学生初中毕业后用五年的时间完成大专学历教育。五年制高职教育既有别于“学科型”的普通高等教育,又有别于较低层次的中等专业教育,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理论型人才,又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其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五年制高职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强调教育目标的“职业性”和技术的“高级应用性”,强调对受教育者个性能力与全面素质的培养。这些都对高职学校的德育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辅导员承担着学生的日常管理、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及就业指导等工作,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指导者和引路人,是学校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直接参与者,更是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塑造者。由于五年高职的学生的特殊性,因此五年高职辅导员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五年制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一)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学校的德育工作使学生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但是德育的目标并不在于知识的掌握,而在于道德知识的内化,即将道德认识上升为道德情感,进而发展成为道德动机,而道德动机则通过道德行为得以体现。所以辅导员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时掌握情况,把握学生德育工作的规律,采取定性的方法来评价德育工作,客观、公正地评价德育工作的实际状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强化学生的道德认识,围绕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动机、道德行为等关键要素,帮助学生规范言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辅导员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起着榜样作用。

辅导员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起着示范性作用,是学生模仿的对象。特别是五年制高职的学生,他们由于进校时均是初中毕业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有着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性,老师的一言一行对他们都会产生影响。辅导员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份子,对学生的影响极为深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辅导员要想成为学生精神世界的一面旗帜,必须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去感染学生,这就要求辅导员要严格要求自己。只有言行一致,才能成为学生的榜样。辅导员要在日常工作中表现出强烈的工作心和事业心,热心为学生服务,关心学生学习、生活的种种问题,牢记学生利益无小事。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

学生的德育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上,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与思考做出自己的判断与决策,明确如何去做,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行为。辅导员在这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他们与学生接触的机会比较多,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与不足,能针对学生的日常表现作出客观的评价。在对学生作出客观评价的基础上,适时进行肯定和表扬无疑会对良好品德的形成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及时纠正,严厉批评,甚至给予纪律处分都是非常必要的,但最主要的是帮助学生找出问题所在,使学生真心诚意地认识错误,才是学生改正的前提。

二、五年制高职辅导员怎样结合具体情况开展学生德育工作

(一)明确各学段的德育工作目标,加强素质教育。

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往往只能解决如何做事,要使学生懂得如何做人,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可以把德育工作细划到各学段。

1.1―2年级德育目标。

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环境,培养较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品质;了解高职教育的性质和培养目标,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了解校规校纪,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热爱班集体,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学会处理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一定的文化艺术修养,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培养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较强的劳动观念。

2.2―3年级教育目标。

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理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基本的礼议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基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理解和履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学好本专业的文化知识,具有良好的相关技能;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常识,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绪。

3.4―5年级教育目标。

是以成人成才为目标走向岗位前的准备阶段。它是学生思想日趋成熟,政治信仰、思想品质、道德观念、人生目标等方面由感性向理性升华的重要阶段,又是择业观、创业观和职业道德观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重点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专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心理素质协调发展。加强就业、择业、创业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进行实践教育,引导学生利用各种实践机会熟悉社会,体验社会,认清就业形势,总结不足,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和自主择业的自觉性,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职业人。

(二)尊重学生,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1.加强宿舍管理,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学生宿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和教育的重要方面。宿舍是学生培养能力、综合素质的重要阵地。学生在做事、做人、与人交往、与人合作等方面的能力都在宿舍得到锻炼,宿舍是学生面临的人生很重要的一堂课。辅导员除了引导学生开展好日常的宿舍生活外,还要充分发挥宿舍这一重要教育阵地,要加强宿舍卫生管理、学生晚就寝管理等日常管理,形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也要积极开展学生的宿舍文化建设、文明宿舍评比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宿舍教育。

2.发挥学生干部、优秀学生团员的带头作用。

学生干部、优秀学生团员是辅导员的得力助手,在德育工作中也是一样,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辅导员对学生干部、优秀学生团员要高要求,严管理,并定期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素养,形成学生干部、党员的积极向上的正面形象。并利用这一正面形象对学生进行无形的教育,这是德育工作中的重要途径。

3.注重社团建设。

学生社团是学生重要的活动基地,既充实了学生的课余活动,又使学生得到了各方面的锻炼,全面提升了综合素质。所以辅导员要对学生社团建设给予帮助,并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社团还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同时,可以组建学生德育社团,使之成为学校德育活动开展的重要载体。

4.开展学生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德育工作中来。

学生的活动是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在学生活动开展中,辅导员应起到辅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们的积极性,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同时辅导员还可以开展以德育教育为主题的学生活动,像开展以诚实守信、文明礼貌为核心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开展祭扫革命烈士,学习雷锋精神为主题的教育活动等。

(三)加大心理辅导力度。

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学生是主体,因此在教育中必须做到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定期对一些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如由于自我定位不准确引起的忧虑、抑郁;由于其他人的观念等引起的自卑或者自负等心理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

(四)辅导员要成为学生品德的表率。

可以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五年制高职学生由于入学较年轻,模仿能力较强,要具有良好的品德,首先辅导员要成为有德行的人,要求学生不做的,辅导员首先要摒弃。辅导员要勤奋刻苦,勇于进取,成为文化专业修养的表帅。公道正派,不为金钱物质所动,破坏纪律,为某些人谋取不正当的利益。平等待人,客观公正,不以个人好恶而不公正地对待学生。尊师重道,严格要求和关心爱护每一名学生,成为恪守师德师风的模范。辅导员的一言一行无不影响着所带班级的学生的表现,加强个人修养、谨言慎行非常重要。辅导员是学生精神世界里高高飘扬的一面旗帜,用他美好的品行感染学生,用他高尚的人格感化学生,这样他的话才有感召力,才容易使学生群体具有凝聚力,才容易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五)创设环境,形成本校德育教育体系。

1.学风建设。

学风是衡量一个学校好坏的重要标准,同时也是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辅导员作为思想教育工作者,要严抓所带班级、年级的学风建设,通过抓班级、年级学风建设来提高全校学生的道德素质。

2.利用学校特色,开展德育工作。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像校风、校训、校歌、校纪等,辅导员应利用这一学校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学校的这一资源是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学习生活当中,对学生影响很大。辅导员应充实这一资源的实际意义,强化学生的理解。另外,应充分利用学校的特色活动,如利用好每周班会、每天的晨会等,这都是开展德育工作很好的形式。

(六)切实利用网络现代媒体进行德育工作。

网络作为新的技术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信息和便利条件,现代学校都有自己的网页、论坛、贴吧,各班级有自己的QQ群等,辅导员要利用这一新型的宣传形式,通过网络开展德育工作。辅导员要及时上传校园新闻和教学、科研成果等资料,加强正面宣传的广度和深度,针对一些热点话题、敏感性问题等开展网上讨论,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七)注重公平、公正、公开,实行民主管理。

在当代学生中,民主公平的意识比较强烈。评优、入党、助学贷款及奖(助)学金评定、学生干部评选等事务牵涉到个人的利益,如果老师的天平稍一倾斜,或者在具体工作中忽略了一些细节,就有可能使学生产生不公平、不公正、不公开的怀疑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再做思想工作,要和学生交朋友,几乎是不可能了。所以辅导员必须在这些事务的处理和管理中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切实为与学生平等交流打下坚实基础。只有取得学生的信任,教育工作才能做好。

(八)注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第2篇:职高德育辅导员范文

【关键词】育人为本;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评价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网络信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价值观呈多元化趋势,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辅导员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辅导员队伍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而愈加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加强辅导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是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就明确指出:加强师德建设,要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来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人和引路人。从而我们就可以看出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众所周知,高校是向社会输送全方位人才的重要基地。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如何培养出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以及综合素质的人才成为当前很多高校面临的一个难题。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前卫工作者,他们的职业道德会直接影响到高校人才的培养。

2. 加强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要求

如今,大学生多为“90”后的新一代群体,他们往往在家里备受父母的疼爱和呵护,心理素质较为脆弱、自尊心较强、合作意识较为薄弱成为这一代人的显著特征。由于辅导员整天与学生朝夕相处,如何有效地解决存在的这些问题,也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提高辅导员自身的职业道德显得尤为重要。在工作中,辅导员应该能通过自身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榜样。不但体现了辅导员育人的理念,而且满足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要求。

3. 加强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是完善辅导员自身素质的主体要求

一般而言,加强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是完善辅导员自身素质的主体要求。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极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高校建设,从而高校辅导员队伍也日益年轻化,他们具有开发的思想、渊博的知识,从而为高校教育事业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评价的迫切性

1. 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评价理念缺失

一般而言,辅导员所从事的工作就是育人树人,从而对辅导员师德的评价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就是教育活动,这样才能够充分体现出评价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然而,很多高校在对辅导员进行道德评价的过程中,因目的和方式不一致,导致出现了一些片面的认识和错误的舆论,例如一些高校会将学生的成绩、考研及公务员录取率等作为衡量辅导员职业道德重要评价标准。这样的评价体系具有很多不利之处,不仅违背了教育的宗旨和理念,而且不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当前高校辅导员道德评价价值体系缺失

如今,在很多高校会按照“优胜劣汰”的方式进行辅导员岗位竞选,这样的价值取向过分重视辅导员评价结果,从而忽略了辅导员职业道德的发展。此外,这种以利益为重的评选方式很容易扼杀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

3. 未形成完善的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评价体系

纵观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评价体系,我们不难发现,该评价体系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不能够很好地将辅导员工作进行量化,也不具备有效地考评激励机制。同时,也不能够保证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和法制化。面对辅导员道德评价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对于高校来讲,加强辅导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显得迫不及待。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的构建

建立起科学且合理的辅导员职业道德评价制度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它可以有效得提高辅导员队伍向着专业化方向发展,而且提高育人质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树立起育人为本的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评价理念

高校辅导员的主要任务就是育人,应该树立起育人为本的职业道德评价理念,时刻将学生的基本利益放在首位。从而就要求辅导员结合当前学生的身心特点,探索出合适的身心发展方法,引导学生树立起争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2. 树立起科学且合理地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评价的价值取向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评价的重要取向,辅导员应坚持以促进自身发展、提高自身素质的发展师德评价为价值导向,充分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促使其采取积极态度,不断完善自身素养,进而实现自我提高,促进自身的专业性发展,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增强自我心灵幸福感。

3.建立健全科学且合理地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评价的考核激励机制

高校应该不断加强辅导员的职业理想以及职业道德建设,大肆弘扬高尚师德,提高辅导员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与此同时,高校还应该建立起辅导员职业道德评价的反馈体系,保证评价信息的科学性及合理性。建立健全科学且合理的辅导员职业道德考核激励机制,能够更好地促进辅导员自身价值,提高辅导员职业归属感。

参考文献:

[1]张敏坚 , 张桥 . 论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56-159

[2]魏伟.高校辅导员亲和力研究综述[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6):28-31

[3]朱大琴.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现状及对策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20):69

第3篇:职高德育辅导员范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现状;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3 ― 0147 ― 03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对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大致表现在爱生包容、尊崇公德、廉洁自律、履职尽责、民主公正五个方面〔1〕。师风即教师的教学、学术作风,是教师道德的外在反映。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不仅仅是要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道德素质、为师作风的建设,还要不断增加新观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德”充实于辅导工作之中。在庆祝第三十个教师节之际,于北京师范大学发表了《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的重要讲话。他明确提出成为一名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要以“四有”为标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的主要建设者也是直接教育者,是大学生形成理想远大、追求真理、知行统一等品质的航标。为此,高校辅导员应该以“四有”为标准塑造高尚的师德,并落实在自身的行动上,营造出良好的风气。

1.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是高校教育改革的保证〔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上的知心朋友,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入。”这就指明了高校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当是辅导员,只有高校辅导员的品德高尚才能保证教育改革的有效开展,切实达到教育改革的目的,以提升高校竞争力。

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关系着高校人才输出的质量。“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直接关联者,辅导员应该首先带头坚定理想信念、培养道德情操、关爱每位学生,不触碰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中的高校教师师德七条“红线”。“环境决定着人们的语言、宗教、修养、习惯、意识形态和行为性质”,辅导员带头营造良好的师风氛围,创造有利的成长环境,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辅导员高尚的道德也能感染学生,从而在是非曲直、善恶、得失等方面为学生作出榜样,培育出拥有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健康青年,进而保证高校人才输出的质量〔3〕。

2.当前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现状

从我国高校教育质量以及人才输出的现状来看,当前高校辅导员的师德师风主流思想处于较好的状态,主要表现在:拥有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损害国家利益;配合基本的教育活动,不违背职业要求;关注优秀的学生表现,不侵犯学生权利。

然而,近几年来,在这些良好的师德师风现状下却渐渐蔓延出一些令人担忧的迹象。一些大学领导搞起了,将教育改革经费、科研经费不当使用;少数高校以扩招的名义乱收费;个别教授的研究生论文弄虚作假;极少数教师惨无人道地把黑手伸向无辜少女等,这些现象的产生引起人们对教育者师德师风问题的倍加关注。分析发现部分高校辅导员也或多或少存在这些方面的师德缺失行为,造成了一些较为消极的风气:

1.政治理论浅薄,核心价值观尚未内化

五四青年节时,在北京大学的座谈会上阐述:“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德”是否深入教育工作者的意识形态乃至日常工作呢?目前,多数高校辅导员都能够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在国家问题上能够认清要害,不做损害国家利益的事。但是政治理论知识尚且浅薄,而且不能将理论转化为内在观念,还不能让这种政治素养对自己的日常行为形成潜移默化的规范作用。主要表现在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活动中不够严谨,经常性地以工作忙、理论学习枯燥等为由逃避学习;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导致一些辅导员的个人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渐长;自身的道德素养尚且缺乏,对学生的教育也不具有深度,不能在学生面前起到为人之师的模范作用。

2.岗位意识淡化,职业目标感有待提升〔4〕

高校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工作的引导者、监督者、实施者。然而对于某些高校辅导员,他们在选择辅导员这个职业就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偶然性〔5〕。对于某些高校辅导员而言,他们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尚未规划,有满足于现状的思想,创新意识不足,缺乏职业目标感。

“不主动找事做,不愿意找事做”是工作多年后的高校辅导员普遍的懈怠症状。工作处事不谦和、工作要求不严格、上下班时间随意等都是岗位意识在淡化的现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应该采取措施激发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建设更好更有效地发挥他们的独特作用。

3.业务内容繁杂,师生间交流还需加强

辅导员工作本身日常事务繁杂,再加之个别辅导员还要承担院(系)党务、行政等工作,于是“杂”成了辅导员工作的突出特点〔6〕。工作长期繁杂化,辅导员要兼顾的事情虽小却多,最终的结果就导致了“累”。一是没有时间二是没有精力去与学生进行单独谈话或者下寝,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更为缺乏。日积月累的,辅导员能够了解到的学生情况只有个别在学生工作中接触较多的,与学生的接触方式大多用QQ、微信、电话、短信等快捷平台直接进行工作安排部署代替了面对面的思想交流,其间缺乏了真实情感的交流,不能很好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3.高校辅导员不良师德师风产生的原因分析

1.市场经济带来的消极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新时期的改革下,部分高校辅导员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变化,职业道德观产生偏差〔7〕。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物质产品分配采取按劳分配的基本分配方式。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具有长期的复杂性,理应获得相应的社会经济回报,但现实获得的报酬与所应得的存在一定的差距。高度社会压力下的高校辅导员工作却未劳有所值,这对辅导员的职业归属感存在着较大的冲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但是辅导员的未实现自己的职业价值,群体中开始弥散着着奢靡之风,出现享乐主义,对工作的热情度渐消,不愿意干繁而杂的工作。

2.高校制度不健全、不够人性化

制度的健全性及人性化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监督管理体制的不健全。高校在对辅导员的思想素质教育管理上依然偏形式化,管理力度不到位。虽然开展了较多的思想教育活动,但是活动过程中由谁来监督、由谁来总结都不够明确,最终的收效不尽人意。二是辅导员工作的分配不够人性化。辅导员本身工作存在多而杂的特点,还有个别辅导员要担任院内的其他行政工作,导致自身没有精力去充实思想道德精神。再加之近年来,各大高校的扩招,学生明显过多,辅导员不够用,一个辅导员面对的工作不再是一个班级而可能是好几个班级。辅导员本职工作的完成不够到位,不能够顾及学生的整体发展。总之,这种工作安排的不人性化在一定程度辅导员上对师德师风建设产生了影响。

3.辅导员职业道德意识不强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工作或劳动中所应遵循的与其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道德规范的总和〔8〕。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道德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职业信念动摇、思想政治理论薄弱、敬业精神淡化等。高校辅导员的职业本身具有盲目性,有些辅导员最初的职业定位并非在学生工作上,只是因为诸多原因而被迫选择了这个岗位。在入职后把辅导员的岗位当做临时岗位对待,能强化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或不乐于学习思想道德理论知识。大体上,多数辅导员的职业道德意识还处于薄弱阶段,成为了师德师风建设的一大阻碍。

4.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路径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尺,实现优良品质的内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涵盖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概括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标准的同时也是整个中华民族道德的标尺〔9〕。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在教育心理学研究中谈到,只有价值观念经过组织且已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时的稳定态度才能被称之为品德。高校辅导员的某些品质还存在于表面,且不能稳定的长期表现出来。高校在对于辅导员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路线活动时,要加强辅导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通过这种认识的加强来实现辅导员对待职业的优良品质内化。也就是把辅导员观念里“讲政治、懂教育、敬业、有责任心”等优良品质真正转化成内在的、稳定的道德品质,与此同时加强新观念、新品质的塑造转化。

2.以政治经济制度为调控,带动职业归属感形成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只有人的生理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后,才会去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长久以来,高校辅导员被誉为“生活保姆”“高校消防兵”“服务员”忙碌于日常工作中,但是由于多劳却并没有多得的缘故,一些辅导员达不到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而缺乏职业归属感,失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财富的动力〔10〕。生理需要的满足就要求市场经济的公平公正分配,加大教育投入,让高校辅导员工作者能够劳有所得。只有平衡了政治经济制度的杠杠,让辅导员劳有所得,辅导员才能专心致志地投入教育工作,形成职业归属感,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为教育事业出更多力。

3.以学校人文关怀为基础,促进职业可持续发展

在高校辅导员师风师德建设中,要注重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11〕。学校通过营造人文关怀的温馨氛围,完善辅导员培训机制,给辅导员职业较多的发展机会。学生工作是一项要求细致而繁杂的日常性工作,需要辅导员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高校辅导员多数处于而立之年,将最美的青春投入在大学生教育事业中。学校应切实关怀,明确为辅导员提供在职级、岗级、培训等上的发展机会,适时给辅导员的学生工作提供支持与鼓励,以保证教育工作的质量。

人文关怀之下,高校还应建立健全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实施合理的辅导员管理、考评体制,保证辅导员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各高校应将辅导员的角色恰当定位,由特定的部门给辅导员部署相应的工作,而不是各个部门均直接给辅导员安排工作,导致辅导员成了学校的“勤务兵”〔12〕。只有让辅导员从繁杂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才能使得辅导员能够认可本职业、并且体验到职业幸福,从而更愿意去保证以持久保持高尚的师德、良好的师风来完成教育工作〔13〕。

4.以外力监督示范为辅助,形成双向推进的机制

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的建设还离不开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社会群体的外力监督〔14〕。教育部制定出台的《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提出,高校应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激励和惩处相结合的高校师德建设六大长效机制,将师德教育摆在高校教师培养首位,贯穿高校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在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的建设中,各大高校也应该根据《意见》精神制定符合本校的考核制度,构建高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来促进辅导员精神境界的提升。利用监督制度将辅导员职业道德的他律过程转化为自律,从而形成自身真正的道德品质。

〔参 考 文 献〕

〔1〕程德华.高校辅导员师德心理结构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3):71-75.

〔2〕张雪霞.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D〕.河南大学,2006.

〔3〕徐坤鹏.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的几点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0,(06):41-43.

〔4〕曹砚辉,谭来兴.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初探〔J〕.教育探索,2010,(04):115-116.

〔5〕陈占芳.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研究〔D〕.厦门大学,2014.

〔6〕周静,于葳.提高辅导员师德修为做好学生成才引路人〔J〕.成功(教育),2011,(06):220-221.

〔7〕王利,刘群英.市场经济条件下师德师风建设热点难点问题及应对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3,31-32.

〔8〕朱大琴.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现状及对策研究_朱大琴〔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08):69-70.

〔9〕王洁.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培育和践行研究〔D〕.中共江苏省委党校,2013.

〔10〕姚勤.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05):43-45.

〔11〕余小军,雷鹰,蔡繁,等.浅议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师风师德建设〔J〕.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06):73.

〔12〕陈宏建,李素梅.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思考〔J〕.职业时空,2009,(01):73-74.

第4篇:职高德育辅导员范文

一、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意义

(一)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有助于学生成长成才。

大学生的成长发展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和引领者,是跟大学生接触最紧密的一线工作者,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及师德师风直接影响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一个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不高的辅导员是不可能让学生都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辅导员没有良好的师德,就不能在学生中树立自己的威信和人格魅力,并会不自觉地把自身不良习惯无形中传递给学生。因此,加强辅导员师德建设有助于学生成长成才。

(二)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有利于学校稳定及社会和谐。

当高校突发的群体性事件时,辅导员在这个时候充当尤为重要的角色,需及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倘若辅导员平时没有全心全意去爱学生,没有处处为学生着想,学生有困难时没有伸出援助之手,没有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学生是不会听从辅导员的指挥安排的。因此,辅导员平时的工作方式及为人处事显得尤为关键,辅导员对学生的关爱会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校稳定及社会和谐。

二、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中存在问题

(一)思想政治觉悟不高,人格魅力不够。

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是对辅导员的核心能力要求,因为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受到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的影响,某些辅导员因忽略自身理论水平提升,有时不能正确对待处理一些敏感事件。特别是一些年轻“80后”辅导员,他们年纪轻、资历浅,缺乏工作经验,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都有待提高,人格魅力和感染力有待加强。

(二)职业发展定位模糊,奉献意识不高。

虽然教育部有相关制度在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但纵览国内高校,能完全遵照党的政策,按照“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建设辅导员队伍的学校依然不多。面对职业前景不清晰和职务晋升难度大的问题,某些辅导员对未来职业发展感到迷茫,容易在工作上产生懈怠情绪,或者把精力放在如何转换岗位上。这种工作态度势必影响奉献程度和工作成效,不可能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往往采取得过且过的工作方式,而没有真正深入学生群体,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三)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削弱辅导员德育职能。

辅导员的核心职能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目前高校辅导员是“万金油”,学生安全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宿舍管理、奖助贷、学业指导、社团指导、就业指导等工作都需要辅导员去执行开展。另外,学校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只要涉及学生的都可能对接到辅导员。辅导员每天都忙于应对大量事务性工作,很难有充分时间深入学生群体,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及掌握学生最新思想动态,更难于挤出时间进行政治理论学习。这样不仅辅导员的核心职能没有突出,反而被弱化,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觉悟和人格魅力。

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完成教育任务和实现教育目标的前线“总指挥”。因此,作为学生“领路人”的辅导员必须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结合形势的变化,系统扎实地学习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及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提升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另外,辅导员在与学生相处过程中,要以身作则,爱岗敬业,提高人格魅力,发挥师德在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中的导向激励作用。

(二)完善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

辅导员师德建设与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目前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发展空间还是比较局限,因此,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要结合实际,制订辅导员职业发展规划,不断完善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为辅导员提供多种发展渠道,使辅导员岗位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可毕生从事的职业。完善的职业发展体系有利于增强辅导员的职业归属感,提高奉献意识,做到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三)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范围,强化德育职能。

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必须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范围,严格区分学校行政部门管理服务工作与辅导员教育管理工作,不能将凡是涉及学生的事情都让辅导员协调处理,要把辅导员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重点强化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德育职能。辅导员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在对大学生德育工作上,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把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校园文化等活动作为抓手,引导学生热衷科学研究,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成长成才。

(四)宣传优秀辅导员典型事迹,弘扬高尚师德。

第5篇:职高德育辅导员范文

高职院校德育素质教育重在培养高职生形成正确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养成 良好的道德素养。然而,高职院校在实际德育实施过程中,却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德育体系缺乏针对性、层次性,德育体系未能根据教育事业发展和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特点进行及时有效的外延,德育素质管理内容零散、分散,整体管理缺乏协调性与同步性,这些问题导致德育素质管理效率低下,长期难见成效[1]。造成这一系列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高职德育呈现出边缘化,德育教师理念不够明确清晰,目标设置不够合理,德育素质管理手段较为单一,管理模式较为陈旧,资源利用率低等。

二、加强高职生德育素质管理的有效对策

1.引入德育素质管理新模式

以深入调研和分析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实际形势为基础,经总结所创建而成的“三导制”,是当代高职院校德育素质管理的一种新思路、新模式,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所谓“三导制”,是指以班级为单位,为学生配备专业辅导员、专职辅导员和学生辅导员,让这三种辅导员从专业、思想管理和生活三方面来共同辅助学生学习的一种形式[2]。其中,专业辅导员主要负责解决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和学业定位方面遇到的问题;专职辅导员主要负责高职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学生辅导员由学生担任,主要是协助专业辅导员和专职辅导员的工作。三种辅导员各自既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又相互协同、相互合作,共同在高职生的德育素质管理中发挥着作用。将“三导制”引入高职院校学生的德育素质管理当中,可改变原有滞后的德育管理模式,让专业辅导员、专职辅导员和学生辅导员三者之间形成合力,从而强化高职生德育素质管理,加强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提高高职生思想道德水平。

2.整合德育素质管理资源

高职院校德育素质管理工作的实际内容在资源整合上,应包括建立V啊⒓嬷跋嘟岷系牡掠工作队伍,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健全高职德育领导体制, 建立一整套德育规章制度和完善的德 育工作网络。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快速发展的当前形势下,专职、兼职相结合的德育工作队伍在高职院校的德育素质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应以专业德育教育工作者为骨干,以兼职德育教育工作者为辅助,组建一支高强的德育工作团队,一方面可满足学校德育素质管理需要;另一方面可提高德育教学质量。

3.建立全员参与的德育素质管理体系

高职院校德育素质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和针对性较强的工程,它不仅需要各相关方的共同参与,而且需要明确德育工作的主体对象和德育管理目标。建立全员参与的、面向高职生的德育素质管理体系,具体包括建立科学规范的德育素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责权分明的德育管理制度,建立多元渠道的经费保障体系,对德育载体进行创新等诸多内容。为了检验某一固定阶段的德育素质管理成效,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德育管理评价体系是不可或缺的。高职院校可以汲取国内外有效评价体系的精髓,并将其融入自身德育评价核心,以此建立适合自身的德育管理评价体系。责权分制的德育管理制度,要求对各部门、各级管理人员的权力与职责进行合理划分与明确,保障德育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实施。

综上所述,以培养专业人才为主的高职教育,其德育既是教重点,也是难点。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各方对高职生德育已越来越重视,高职院校应不断创新德育素质管理模式,对资源进行高度整合,鼓励全员参与,推广“三导制”管理模式,以切实提高高职生德育素质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第6篇:职高德育辅导员范文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师德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C-0049-02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践行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追求的职业道德境界。2014年教师节前夕,考察北京师范大学,用“四有”标准定义“好老师”,其中就要求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大学辅导员是高校教师中的一支特殊队伍,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和大学生日常管理的直接执行者,任务繁重,责任重大,职业道德是辅导员不可缺失的最本质的东西,职业要求其必须是德才兼备的教师,同时还应具有坚定信念,又具有与时俱进思想的职业素养。

一、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一)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的引导者

2006年国家教育部公布了第24号文《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其中明确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要求辅导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引导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新一代大学生生长在当下复杂的多元文化里,由于知识和阅历的不足,部分学生对正确的价值取向仍缺乏甄别能力,而辅导员在此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引导他们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等,同时可以为他们的思想进步和品格培养营造良好的健康环境。

(二)高校辅导员是学生行为道德的示范者。高校辅导员拥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同时也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辅导员工作在一线,每天与学生在一起,其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典范,这就要求辅导员要注意外在形象、谈吐用词、精神面貌、为人处世等方面做好表率,为学生做好榜样,通过良好的内外形象在学生面前赢得尊重,在学生中树立威信,使学生潜移默化,从而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才。

(三)高校辅导员是学生专业学习的促进者。专业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要务,高校辅导员要密切配合教学需要,开展相关学生管理工作,以教学为工作重心,做学生学习和学风建设的促进者。当前,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上缺乏自觉性或缺乏目标,虚度大学美好时光。辅导员应该熟悉专业和学生特点,通过管理手段对学生进行有效督促或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等,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培养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等,以促进学生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成为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

(四)高校辅导员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守护者。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青年群体,心理上具有青年中期的许多特点,但与社会上青年不同,须面对学业、生活、情感、就业、经济等方面的压力,心理健康已频频出现问题,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当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十分集中和突出,且呈上升趋势,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成长的陪伴者,理应承担起学生心理健康的守护工作。辅导员应当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和干预能力,积极开展谈心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心理抗压能力,帮助学生排解心理困扰,并指导学生学会调节心理的方法和途径。

(五)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者。2014年,高校毕业生达到727万人,大学生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谋得一份合适的工作,往往取决于就业竞争力,也就是综合素质。为了提高就业竞争力,很多大学生把重心放在专业知识上,据英格玛人力资本研发中心调研数据显示,企业在招聘大学生时更看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非单纯看大学生的专业能力。高校辅导员双重身份,决定了辅导员在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辅导员要认真组织和开展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提升综合素质提供舞台,同时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尽早了解职业,为就业做好准备。

二、新时期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师德,是教师应有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是全社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青少年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之一。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其工作过程中接触学生最多,与学生相处时间也最长,辅导员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辅导员的师德建设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师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辅导员岗位职责决定了加强辅导员师德建设的重要性。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辅导员工作职责进行了明确规定,包括八个方面内容,主要是对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学习生活、奖惩助学、学业就业、成长成才、突发事件等进行教育管理和预防处理,职责内容覆盖面广,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和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由此可见,辅导员对学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辅导员的师德水平决定了辅导员对工作职责的落实和深入,而这些职责又涉及学生各方面的需求,势必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辅导员工作特点决定了加强辅导员师德建设的重要性。高校辅导员作为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工作在学生管理的最前线,辅导员角色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校园文化不再单纯,新一代大学生受到多元文化熏陶较深,辅导员工作呈现出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复杂、方法更需智慧等特点,此时辅导员需要担当学生思想政治的引导者、行为道德的示范者、专业学习的促进者、心理健康守护者等多重角色。这给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带来的职业压力是前所未有的,对辅导员的师德提出了新的考验和要求,因此高校加强辅导员的师德建设势在必行。

(三)三者和谐发展的需要决定了加强辅导员师德建设的重要性。三者,指的是高校、辅导员和学生。一是高校自扩招以来,高校师生人数不断增加,但师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部分师生缺乏大爱精神,对和谐校园文化建设造成了不良影响,而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辅导员的参与。二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强度大、责任重、付出多,但与之相对应的待遇、认同和地位却不对等,部分高校辅导员出现了职业信念不坚定,职业倦怠心理严重等想象。三是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给高校学生的思想、行为带来了诸多影响,部分学生经受不起多元文化的冲击,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诚信意识、责任意识缺乏,价值观念扭曲等不良现象,而学生健康成长与辅导员密不可分。从以上分析可见,三者与辅导员师德建设有着紧密的联系,加强辅导员的师德建设对三者的和谐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高校辅导员师德塑造路径

从高校辅导员职业特点和重要性可知,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道德既有职业道德的一般性,又有职业道德的特殊性,良好的辅导员职业道德需要高校和辅导员两者共同塑造。

(一)高校用“三心”为辅导员师德建设提供前提保障。具体如下:

1.真心。重视就是真心,高校要真正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从人文关怀、政策支持、职业发展等方面给予主动关心,做好辅导员的“后方”工作,解决辅导员的后顾之忧,使其能全身心投入岗位工作,这有利于加强辅导员师德建设。

2.用心。细节就是用心,高校要用心加强辅导员师德建设。尤其是在制度建设上,高校应从辅导员工作特点出发,设计和制定符合辅导员特殊性的有关政策和制度,这有利于监督辅导员落实岗位职责,同时促进辅导员良好师德形成。例如:辅导员工作职责规定、辅导员工作考核办法、辅导员职业发展管理办法等。

3.尽心。全力就是尽心,高校要全力促进辅导员师德建设。随着社会发展,高等教育不断出现新的挑战,辅导员工作也出现新的变化,而辅导员往往又被教师队伍边缘化,缺少学习提高和业务培训等机会,这时就需要学校为辅导员争取并提供切实有效的培训和再学习的机会,这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质,从而促进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

(二)辅导员用“三心”为自身师德建设打造良好根基。具体如下:

1.爱心。奉献就是爱心,高校辅导员要用爱心为学生筑造好一个“爱巢”。爱心是辅导员师德的核心,同时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也是开展教育工作的出发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是一切从学生出发,为了一切的学生,辅导员要用爱心为每一位学生点亮前进的路灯,用爱心感化他们,用爱心赢得信任,怀着博爱之心与他们共成长。

2.责任心。热爱就是责任心,高校辅导员要用热爱耕耘好一份“责任田”。对工作的责任感是辅导员师德的基本要求,是辅导员开展一切工作的持久动力,同时是衡量辅导员工作的最基本的准则。“干一行,爱一行”,只有热爱这份工作,才能拥有一颗责任心,将所有热情投入工作,积极思考如何教育、管理学生,真心关爱学生,在指导学生成长成才中体验到自我价值实现的快乐。

3.耐心。坚持就是耐心,高校辅导员要用耐心指导学生走好每一步“人生路”。凡事贵在坚持,对工作有耐心是对辅导员师德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基本素质之一。辅导员工作的烦琐性要求辅导员对待工作需要更多的耐心,因为耐心能够促使与学生交心,能够聆听学生的心声和诉求,能够解决学生的大小事务,最终得到学生信任和支持,成为学生人生路上的良师益友。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主要力量,其独特的角色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一位高校辅导员应以良好的思想道德、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教育学生,用实际行动去履行一名高校辅导员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高校则坚持不懈地加强辅导员师德建设,为辅导员良好师德形成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殷清.大爱精神与高校辅导员工作方法浅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3)

[2]陈雯.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5)

[3]曹砚辉,谭来兴.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初探[J].教育探索,2010(2)

[4]项青.论辅导员如何在工作中弘扬师德关爱学生[J].高校辅导员,2012(4)

第7篇:职高德育辅导员范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对策

“师德”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的总和。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重任,他们的政治素质的高低、品德的优劣、作风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新时期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内涵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是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优化制度环境,不断提高师德水平。作为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辅导员,其师德内涵既有一般教师的共性,即包括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依法从教、育人与自育、严谨治学等基本内容,又具有其特殊性:①政治性,即要求辅导员应做到“政治坚定”,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热情。②动态性,即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不是一成不变的,辅导员要根据学生不断变化的思想行为,适时地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③表率性,即要求辅导员充分发挥示范育人的特殊功效,“身教”重于“言教”,身教言教统一,做践行师德的模范,始终保持自身的人格力量。④复杂性,即辅导员工作要面对学生复杂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要面对人际交往、心理健康、职业发展等复杂的学生问题。⑤基层性,从高校学生管理体系的组织来看,学校处于最上层,院系处于中间层,辅导员则处于最底层。辅导员是工作在高校第一线的教育管理人员,按照学校党委和院系相关领导的部署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直接负责学生相关事务的管理和服务的提供。

二、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1 高校辅导员自身发展的瓶颈

(1)发展方向不明确。高校辅导员理应成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人生导师、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骨干。然而,由于其发展方向的不明确制约了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一些辅导员选择这一职业不过是权宜之计,存在工作热情不高,责任心不强,没有长远打算,没有按照师德建设的要求设计自己、发展自己;有些辅导员不能安心本职工作,为了转岗而想方设法上专业课,为了考研对工作敷衍了事,根本谈不上进行深入细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职责定位不准确。现在很多高校将辅导员职能和岗位性质泛化为一般行政管理人员,忽视辅导员在学生成长成才中的育人功能,辅导员在高校学生思政队伍中的主体和骨干地位没有得到承认。当前,有一种较为普遍的认识,学生的事就是辅导员的事,学生的所有不是之处也往往归责于辅导员。辅导员职责定位不准确如果不通过明责的方式加以改变,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势必受到影响。

(3)理论素养不到位。由于选拔机制存在的问题,大量的高校辅导员缺失专业化背景和职业化心理准备,辅导员中系统学习过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人员较少,这就使得一些大学生的思想困惑不能从辅导员那里得到及时回答,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不到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许多“盲点”。许多学生谈到,他们最认同的是思想上的导师,而不是生活上的“保姆”。

2 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面临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挑战

一是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完善,我国已经进入经济迅猛发展、社会各阶层分化加剧、改革发展中社会矛盾集中涌现的关键时期,置身这样一种特殊的国情和历史阶段,大学生思想、价值观等上层建筑领域和行为、生活方式等方面必然受到影响,给大学生原本比较敏感脆弱、尚未完全定型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带来深刻的变革,使得高校辅导员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面临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二是面对高校改革的挑战。伴随着“管理即服务”、“以学生为中心”等新型教育管理理念的出现,以及学生主体意识、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现有辅导员“统揽一切”学生事物的局面已落后于现实的需要。三是面对网络环境的挑战。网络教育所拥有的信息的丰富性、交流的互动性、时空的无限制性和虚拟性等特点,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为大学生学业发展提供诸多便利,但是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生活方式以及身心健康也越来越明显地受到网络的影响,这给高校辅导员教育方式方法提出新的挑战。

3 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机制不健全

多重管理、多重考核使辅导员整天忙于事务,而弱化了真正的本职工作――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他们要服从学校各级部门的领导,党政管理职能部门如组织部、宣传部、学生处、团委等等都可以向辅导员布置任务;另一方面,由于辅导员人事上划归院系管理,他们必须承担众多的院系基于工作需要的教学秩序管理和行政工作事务。事实上,辅导员是戴着教师的帽子当着学生的“保姆”、学校职能部门的“勤务兵”、院系的“服务员”,“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是不少专职辅导员日常工作的鲜活写照。此外,有的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甚至把“能被各级党政管理部门看中,能转行进入这些部门工作”作为衡量辅导员工作成效好坏的标准,作为激励辅导员工作的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成了辅导员队伍“人心思走”。

三、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对策思考

1 准确定位岗位职责,树立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

(1)辅导员树立政治意识是加强辅导员师德建设,提高辅导员队伍素质的根本保证。辅导员树立政治意识就是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坚持以身作则,争做师德楷模,在社会生活中发挥“行为世范”的作用,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2)辅导员树立责任意识是加强辅导员师德建设,提高辅导员队伍素质的重要条件。辅导员树立责任意识就是对教育事业有责任感,以奉献社会、奉献人民为执着信念,发扬敬业、爱生、严谨、踏实、求真的师风,就是对学生有责任感,满怀对受教育者的真心关爱,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要有“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宏伟抱负,更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走”的思想境界,甘愿付出

自己的爱心、热情、时间、精力,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 加强理论素养,创新教育实践

高校辅导员要不断深入研究全球化背景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以及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坚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创新教育实践,特别是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要进一步研究大学生学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就业与创业辅导、人生发展规划以及大量科学规范的事物管理和服务工作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深入总结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经验,探索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实现辅导员由传统的“实践型”向“实践一一研究型”的转变。

3 建立健全机制建设,为辅导员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一,理顺辅导员管理机制。高校领导深刻认识和加强辅导员师德建设是高校师德建设系统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由校学生工作部门主抓,人事部门密切配合,各学院、系具体落实的层级管理体制。

第二,完善辅导员培训机制。在对辅导员培训方面,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实现培训目标的层次性、培训方式的多样化、培训管理的制度化。培训目标的层次性就是根据不同类别辅导员的特点,分别就受训层次、职位需求、知识结构以及能力水平等具体指标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同时对辅导员提出不同阶段的目标和要求。培训方式的多样化就是在培训中依据对象和课程内容,设计不同风格的培训方式,主要有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实践培训等多层次的综合培训,引导辅导员教育与自我教育、提高与相互提高、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训管理的制度化就是指辅导员培训工作必须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培训不能流于形式,要严格对岗位培训效果的考核管理,可以采取一定形式的认证形式,例如,建立辅导员培训档案,通过学分制管理,鼓励辅导员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进而提高培训的质量,保障受训辅导员的学习效果。

第8篇:职高德育辅导员范文

关键字:高校 德育工作 困境 路径选择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与不断完善,高等教育飞速发展,高校改革不断深化,这使得高校辅导员工作充满了机遇与挑战。高校辅导员是实施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主力军,因此辅导员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增强自己的工作能力,努力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开创高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一、高校辅导员德育工作的困境

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知识大爆炸时代的来临,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也随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由此,高校大学生的道德培养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充分凸显了国家对于大学生德育问题的重视。但是,当前在高校德育实践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使高校辅导员在德育工作方面面临着重重困难。

(一)一些高校领导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在思想上重视,行动上无视

如今,许多地方的高校领导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了科研建设与教学管理方面,在思想上,虽然也在不断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口号喊得很响,但是“只打雷不下雨”,在实际中并没有付诸有效的行动。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一些高校领导在思想上虽然非常重视德育工作,但是那也只是把它作为了辅导员专职工作范围内的事情,而并没有把它当作是全体教职工的共同责任。第二,某些高校领导在思想上虽然非常重视,但是相应的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配备却很难落实。具体而言,在人力配备方面,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数量激增,学生的素质也参差不齐,但是辅导员的配备数量却远远跟不上学生的增长速度,这样就加大了德育工作的强度与难度;在物力方面,现在的高校基本都实现了无纸化办公,但是一些学校根本就达不到这种要求,从而使辅导员的德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阻碍;在财力方面,许多高校配给辅导员的德育教育资金少之又少,一些在工作中有可能产生的费用也根本没有落实到位。

(二)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与理论知识的传授相分离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两部分:即理论知识的传授与思想行为教育。在具体操作中,一些高校将这两部分内容是分开进行的,并分别由两个不同的部门来负责,在这种情况下,两个部门的职责大多数是相互分离的,遇到问题时很难有效协调。另外,在很多高校中,德育的主阵地——“两课”的教学是由专门的部门来负责的,这些部门由于考虑到了自己员工的利益与工作量问题,有时并没有派专门负责德育工作的辅导员来完成,这就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两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的甚至会出现抵触情绪,这样明显违背了教学“两课”的初衷。

(三)一些高校辅导员的日常工作量大于德育工作量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并出台了相关文件规定了辅导员的工作范围。辅导员是实施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和思想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辅导员应该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辅导员的工作范围日益广泛,工作量也越来越大,导致辅导员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学生的日常工作上,而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的德育问题。

二、高校辅导员走出困境的路径选择与分析

(一)高校领导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还要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首先,校领导要把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看成是全体教职工的共同职责,而不仅仅是负责德育工作的专职辅导员的责任。从教学到日常的管理工作,从教室到寝室,再到食堂,每一个细节都要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视,所有的这些都是德育教育工作的涵盖内容。每个教职工的日常举止活动都会影响到学生,给学生的一言一行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每一位教职工都应严格要求自己。

其次,高校领导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德育工作配备充足的人力、财力、物力。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在高校中配备国家标准数量的专职辅导员还是很难办到的,但是,这个问题并不是不能解决的。学校可以聘请一些编制以外的兼职辅导员、班主任,来缓解辅导员紧缺的问题,同时还可以减轻辅导员的工作强度与难度;在财力配备方面,虽然各个高校的财政开支由各地方的政府来做统筹安排,但这并不代表学校的财政吃紧,因此针对辅导员用于德育教育工作问题上的开支,学校方面要积极争取;在物力方面,学校领导应该为辅导员配备完整的设备,实现无纸化办公,以减轻他们的工作负担。

(二)合理安排“两课”教学人员,做好协调工作

关于“两课”的安排,学校要明确分工,合理安排辅导员来担任“两课”的教育工作,这样才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主动地配合辅导员的工作,同时也更有利于辅导员德育工作的开展。虽然主管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与思想行为教育的两个部门在名义上是分开的,但实质上它们都是在为学生服务,只要两个部门将工作做到位,相信它们是可以团结起来并肩作战的。

(三)明确辅导员的职责,强调以德育为重

国家已经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文件,明确规定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范围,各高校应该按照规定为辅导员分配任务,使辅导员的工作以学生的德育教育为重。

三、小结

学校的相关部门要积极地配合起来,对学生德育方面的工作负起相关的责任。而对于一些非德育工作,如学生的报道工作、学籍的注册、宿舍的卫生、学费的催缴、学生证的办理、户口的迁移等工作,可以由教学办、学生处、宿舍管理委员会、财务处、保卫处等相关部门来办理,不应将所有工作都堆给辅导员解决。这样就可以减轻辅导员的负担,使其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毛学儒.论民办高等教育中的德育问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4).

第9篇:职高德育辅导员范文

【关键词】民办高校;德育教育;德育理念

1吉林省民办高校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吉林省民办高校教师重教育轻德育

对于吉林省民办高校而言,学生生源的特点为学习基础较差,自制能力较低,缺乏生活目标以及对学习的自信不足,因此,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德育工作却是吉林省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比较薄弱的环节,一部分教师思想认识不到位,授课内容陈旧,讲授方法简单,讲授形式仍以灌输说教为主,这些实际问题不迅速加以解决,势必会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会影响吉林省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一些片面的观点,例如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为学生传授学科的知识、专业知识,而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则是学校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辅导员老师的事,与己无关。对任课教师职责理解的狭窄化和片面性弱化了这些教师的德育意识,同时衡量教师劳动成绩的主要标准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这必然导致部分教师出现重教育轻德育的现象。因此,吉林省民办高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时,决不能忘记或忽视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教育,一定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真正确立德育在吉林省民办高校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1.2吉林省民办高校辅导员工作缺乏科学系统性,德育工作力度不足

随着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体制与机制的改革和发展,教学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都出现许多新的变化,但是班级作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最基层组织,仍将是吉林省民办高等学校的最基层的教育、教学组织,同时也是大学生集体生活的重要形式,而吉林省民办高校辅导员作为这个组织的领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在高等教育和大学生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吉林省民办高校的大学生生源素质的参差不齐、自制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较差,日常管理与问题学生的个别教育、组织班级活动、大学生就业求职指导等等都是辅导员的分内工作,辅导员的工作事务繁琐、任务繁多,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德育工作的开展往往需要耐心同时效果往往不能一劳永逸。这就导致辅辅导员在德育工作上力度不足。

1.3吉林省民办高校德育理念创新性不足

吉林省民办高校大学生绝大部分入学分数较低,学习基础较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自律性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加之吉林省民办高校办学历史较短,学校管理水平较之南方民办高校有很大差距,各吉林省民办高校的领导者都面临着很大的招生压力。为了规范学生的行为,让学生能够学习专业知识,同时也为了维护学校的稳定和声誉,一般都施行较为严格的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管理,对于学生日常行为的要求也较为严格、具体和全面。面对吉林省民办高校大学生这一规范性较差的学生群体,事无巨细的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目前吉林省民办高校普遍把德育工作的主要精力放在规范行为和校规校纪的教育上,通过院、系、班层层管理,力求不出乱子,稳定校园的工作方法,“满足于抓外部行为,而忽视深层思想情感培养,使德育成为了单纯的行为训练”。当前吉林省民办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情况、新的特点和新的问题,但却缺乏新的方法、新的途径和新的措施去增强高校德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吉林省民办高校应该摈弃从前的“管、控、压”的管理模式,树立全新的德育理念。

2吉林省民办高校德育教育措施的新探索

2.1建立健全吉林省民办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教师的职业道德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至关重要,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与感化作用。关于这一点,夸美纽斯曾经指出“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工作的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的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这些领域也只能用同样的东西去施加影响。”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想的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职业道德的榜样作用。”对于吉林省民办高校教师队伍而言,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教师职业素质也良莠不齐,因此,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加强党对吉林省民办高校师德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师德建设工作中主体责任。建立吉林省民办高校师德建设领导、组织和检查的职能部门,完善师德建设的管理体制,优化师德建设的工作机制。

2.2优化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提升辅导员职业认同感

吉林省民办高校辅导员工作纷繁复杂,日常管理事无巨细,辅导员更关注的是学生临时的日常行为表现,而并非学生的长远发展。但是辅导员在注重学生日常管理,促进学生的行为养成的同时,将其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对大学生进德育教育上。通过德育教育,影响吉林省民办高校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理想信念、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等,使大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吉林省民办高校辅导员由于辅导员流动性较大,职业素质参差不齐,辅导员待遇差别较大,因此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下,辅导员职业认同感较低,很多辅导员在工作中产生了倦怠、焦虑甚至是厌烦等情绪。因此,吉林省民办高校应该更加关注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积极为辅导员提供校内外的培训,通过多渠道、分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增加辅导员强烈的职业认同感,提升辅导员的职业素质,更好的开展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2.3吉林省民办高校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工作新理念

道德是人类精神的自律,为了实现“人”的德育,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吉林省民办高校应根据新形势的需要和大学生的特点,形成一个“以人为本”的德育工作新理念。其中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频繁也是最直接的人,更应树立这种新理念。吉林省民办高校的大学生管理工作一般都有自己的一套制度,也就是校规校纪,用于约束学生的行为。教师通过规章制度这样的管理手段,把学生放在被管理的服从地位,让学生失去了与教师的平等地位。“以人为本”的德育工作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强调德育体制要建立民主的管理模式,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双方互相协调沟通,将过去的师道尊严转变为教师扮演引导者、帮助者、协调者的角色。德育是教育的核心,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使学生提高思想境界,净化道德情操,人格得到完善,因此,吉林省民办高校应该改变以往只重视应试教育,进而应该转向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上。

参考文献:

[1]李霞,范勇.德育理念研究综述[J].成都大学学报,2008(02):31~33.

[2]李军.论高校德育理念的发展与创新[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9(06):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