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印度公主范文

印度公主精选(九篇)

印度公主

第1篇:印度公主范文

一、总则

为规范公司印章管理,保证公司印章使用的正确性、规范性和严肃性,有效地维护公司利益,杜绝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印章的定义和种类

本制度中所指印章是指在公司或管理的文件、凭证、文书等与公司权利义务有关的文件上,需以公司或有关部门名义证明其权威作用而使用的印章。主要包括:行政公章、法人章、公司钢印、合同专用章、销售合同专用章、财务印鉴章和部门专用章。

三、印章的使用范围和管理权限

公司各部门对所分工管理的行政公章、法人章、公司钢印、合同专用章、销售合同专用章、财务印鉴章及部门专用章的管理和使用负全责,承担用印后果。用印时,必须获得相应审批后,方可办理。

1、行政公章:主要用于公司对内、对外签发的各类文件;以公司名义出具的证明及有关资料;公司对外提供的财务报告等,由经理办公室负责保管并严格执行本管理制度。用印时需严格执行审批和登记手续,填写《印章使用审批表》,经所在部门负责人或主管领导签字,报经理办公室审批后,至公章管理员处使用公章。公章管理员应对盖章申请人和《印章使用审批单》上载明的签署情况予以核对,经核对无误后方可盖章。经理办公室负责人对行政公章的使用实施监管,并对不当使用造成的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

2、法人章:主要用于需加盖私章的公司法人代表授权证书、人事劳动合同、招投标书和项目申报材料等,由经理办公室负责保管,并严格执行本管理制度。经理办公室负责人对法人章的使用实施监管,并对不当使用造成的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

3、公司钢印:主要用于公司法人代表授权证书等,由经理办公室负责保管并严格执行本管理制度。用印时,需董事长批准,印章管理员做好登记备案,并复印留样保存。经理办公室负责人对公司钢印的使用实施监管,并对不当使用造成的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

4、合同专用章:主要用于除销售合同以外的公司所有对外业务合同文件,由经理办公室负责保管并严格执行本管理制度。合同签订时,需由专业人员审核,公司分管领导批准后方可盖章。经理办公室负责人对合同专用章的使用实施监管,并对不当使用造成的后果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5、销售合同专用章:由销售管理部另行制定专门的销售合同专用章管理制度,并严格按该管理制度执行。销售管理部负责人对销售合同专用章的使用实施监管,并对不当使用造成的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

6、财务印鉴章:包括财务专用章和法人章,主要用于公司对内对外的现金、银行收付业务(预留银行印鉴、支票、汇票等)、外部业务(如工商部门备案等)以及财务相关业务的证明材料等,由计划财务部负责进行保管并严格执行本管理制度。财务负责人对财务印鉴章的使用实施监管,并对不当使用造成的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

7、部门专用章:仅限于公司内部工作联系使用,一律不得对外。由公司各部门负责人进行保管并严格执行本管理制度。各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专用章的使用实施监管,并对不当使用造成的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

四、印章管理的相关规定

1、公司各类印章由经理办公室归口管理。其主要职责包括:根据公司需要确定公司印章的种类、范围、数量;组织印章的刻制、发放、停用和销毁;设立公司印章档案,负责备案登记;管理公司行政公章,负责公司行政公章用印;制定公司印章管理的规章制度;监督、检查印章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

2、印章管理员职责:公司各类印章应设专门的印章管理员负责保管和使用。印章管理员如发生职位异动,应及时进行印章和使用情况登记的交接工作。

3、印章的刻制:根据工作需要或因印章散失、内容变更、损毁、被盗等原因,需新刻或重刻印章的,应及时提出书面报告,由部门领导、主管领导、经理办公室领导、总经理、董事长核准后,经理办公室按照国家有关印章刻制的规定进行刻制。

4、印章的启用:经理办公室应对公司所有印章进行登记备案,注明印章名称、发放单位、枚数、启用日期、收到时间、使用范围、领取人、批准人等信息,做好戳记,建立公司印章档案,并永久保存。

5、印章的停用:当公司名称变动、印章损坏、遗失或被窃时,印章必须停用。印章停用时须经总经理或董事长批准,及时将停用印章送经理办公室封存或销毁,建立印章上交、存档、销毁的登记档案。

6、申请人必须严格遵循印章使用审批程序,按照印章的使用范围,经审批后方可用章。印章管理员应设立使用登记台帐,严格审批和登记制度。

7、印章一般不得携带外出使用,如因特殊情况,需携带外出,必须经审核后由印章管理员携带前往;若印章管理员不便前往时,须经董事长批准,并由印章管理员作好记录。印章外出期间,借用人只可将印章用于申请事由,并对印章的使用后果承担一切责任。

8、任何印章管理员不得在申请人所持空白格式化文件上加盖印章。用章材料必须已经填写完毕,注明日期,字迹须清晰、正确。

9、加盖印章时用印位置恰当,要骑年盖月,字组端正,图形清晰。

五、对印章违规使用行为的处理办法

1、未经审批,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擅自刻制公司印章,擅自私刻印章或有意隐瞒、拒绝登记者,一经发现,必须追究其法律责任,由此造成的民事、行政、刑事责任,由当事人本人承担。

2、违反印章刻制、保管、使用规定,视情节和后果追究责任人的民事、行政、刑事责任。

3、印章管理员因使用公章不当而造成损失的,视情节和后果追究其相应责任。非印章管理人员违法公司印章管理制度,不当使用印章,一经发现应与印章管理员承担同等的责任。

六、附则

1、本制度由公司经理办公室制定并负责解释。

2、本制度自二一二年五月××日起实施。

第2篇:印度公主范文

关键词: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企业;发展

印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17~18世纪,作为封建国家的印度已拥有了自己较为发展的传统手工艺,资本主义生产也在这一母体中悄然萌芽。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爆发及世界资本主义浪潮的席卷而来,从18世纪以来,印度逐步沦为英国殖民地,直至19世纪被完全纳入英国海外殖民体系中。在这一时期,英国的剥削造成了印度的极度贫穷,出现了附庸工业英国的单一农业经济。从19世纪20~30年代起,印度思想家开始了印度工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如罗易提出引进西方技术,促进印度传统社会改造;瑙罗吉提出减少印度财富外流,发展工业和伦纳德的工业化道路等。19世纪末,在伦纳德对“印度工业资产阶级企业精神”和“政府的大力扶持”的倡导下,印度创办了许多工业公司。而另一方面,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使英国的入侵又为印度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在买办贸易和自营贸易中积累起资金的印度商人,通过移植英国的技术、设备、和工厂创办了许多小型企业。这时期,一些家族性大公司也开始成长起来,如从20世纪起塔塔家族的塔塔钢铁公司、电力公司、水泥厂等先后建立起来。二战后,也出现了一批印英、印美合资新企业。在这一时期,虽然印度的民族企业开始成长起来并有所发展,但最终由于英国殖民主义的剥削、压制以及两次世界大战和世界经济危机的重创,印度企业总的发展呈现出速度缓慢、领域有限、规模较小的特征。

从1948年印度独立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进口替代政策、许可证制度、保留生产领域等经济体制,对印度公营企业的过度保护使之呈现出生产效率低下、竞争力弱、常年亏损的态势,对私营企业和小型企业的严格管制,使其发展、壮大受到限制,出现了许多病态企业。

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企业的发展

(一)印度中小企业的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末,印度中小企业数量急剧增加:独立初期,1950年该国注册的小企业有1.6万个;1988~1989年为115.9万个,还有54.2万个未注册小企业;1992~1993年为163.8万个,加上未注册小企业数量,印度小企业已达273.5万个;1993~1994年注册企业达239万家;1994~1995年257万家;1995~1996年266万家,1996~1997年280万家;1997~1998年294万家;1998~1999年308万家;1999~2000年321万家;2000~2001年为331万家;2001~2002年344万家;2002~2003年再增加到357万家;在1991~2003年的12年中,印度小型企业数量约增加了75%。

中小企业所吸纳就业人数不断增加:从1988~1989年的1130万人增加到1992~1993年的1340万人,5年中增加了39.5%,年均增长7.5%;1993~1994年为1391万人;1994~1995年为1466万人;1995~1996年1526万人;1996~1997年1600万人;1997~1998年1672万人;1998~1999年1715万人;1999~2000年1785万人;2000~2001年1856万人;2001~2002年1922万人;2002~2003年1996万人;在1991~2003年的12年中,印度小型企业就业的劳动力人数约增加了46%。

印度小企业生产总值和人均产值不断攀升:生产总值从1991~1992年的17870亿卢比到2002~2003年的74202亿卢比,12间增加了4倍多;而人均产值的上升则更加迅猛,1991~1992年为16.5万卢比,而到2002~2003度则达到了25.8亿卢比。出口创汇收入逐年增多从1991~1992年的56.32亿美元到1992~1999年的116.6亿美元,8年间增长了约52%,年均增长率为6.5%。当然,亏损的病态企业也随之减少,1991年印度小型亏损企业占小型企业总数已超过10%,到2002年则减少到了5%。

(二)印度家族企业的发展

印度的私营企业普遍以家族经营为核心,虽采取现代资本主义股份公司的形式,但仍是家族经营的方式,在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和经营管理上,均带有很浓厚的家族经营的色彩,并形成了私人垄断财团,成为印度资本主义市场的核心。独立后,印度私营企业经济实力迅速发展,特别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表现更为明显,各垄断财团资本额不断增加,资本集中度也越来越高,垄断资本实力更加雄厚,企业竞争力增强。1990年,最大20家财团的资产总额高达3392亿卢比,其中最高的资产达697.4亿卢比,最低的也有62.6亿卢比;1990~1991年,1690家私营公司中,资产在100亿卢比以上的13家公司占据总资产的18.4%;占公司总数1.6%的26家公司却拥有全部公司资产总额的27%,它们的资产都已超过了70亿卢比;而占公司总数83.7%的1415家公司的资产却只占全公司资产总额的27%,每家公司资产不超过10亿卢比。也就是说,资产规模在10-70亿卢比之间的249家公司,占公司总数的14.7%,占总资产的43.1%。显然,10亿卢比以上的大公司拥有全部公司总资产的绝大多数。

(三)印度公营企业的发展

作为印度民族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公营企业在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独立后,公营企业在政府扶持下成长起来,但发展较为缓慢,20世纪90年代后,国家资本积累和投资迅速增长,从而也带动了国内资本积累的不断扩大,直接推动了工业部门和第三产业等部门的快速发展。如储蓄总额不断攀升,从1950~1951年的16.8亿卢比,增加到1994~1995年的1598.6亿卢比,增加94倍。其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占国内固定资产形成总额的比重也由1950~1951年的25.63%上升为1994~1995年的33.7%,增加了8.08个百分点。资本形成额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也由10.2%上升为25.2%。

20世纪90年代后,印度企业的发展还表现在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多和海外并购的加速发展。1970~1990年,印度对外直接投资仅256项,资本量是33.9亿卢比;而1991~1993年,政府就批准对外直接投资345项,计划印资达116.5亿卢比;1996~2003年对外投资总额从6亿美元增加到51亿美元;2001~2003年印度企业年均对外投资额为11亿美元;2003~2004年印度对外投资增加到15亿美元,对外投资总额达到了66亿美元。同时,它们也开始了大规模的对外并购活动,2000~2004年,印度企业对外并购达200宗;2006~2007年,其境外收购达到266宗,涉及金额153亿美元,平均收购规模也从2003年的1000万美元上升到4200万美元;在2007年的前10个月,印度企业的海外并购总额已超过220亿美元。

二、印度企业发展的原因

(一)企业自身的努力

善于抓住机遇,利用自身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走向世界。印度企业对现代公司的治理和建设能力强于中国的一些公司。它们有着一套与国际规范一致的、能够得到国际投资者认可的高效公司治理模式和有效规范股东、管理者、员工等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大多数印度私营企业在发展模式上实施内外相结合的战略,积极利用全球资源的整合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同时,多元化的经营模式也是其分散投资,转移风险,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础。

同时,自信和敢于承受压力是一些印度企业在强强竞争的国际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印度政府的推动作用

从20世纪90年代印度的经济改革以来,政府的政策对印度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对私营经济发展限制的放松为印度私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空间;集中财力支持科技发展,为印度的软件企业的飞速发展提供了物质支持;给与国内优势产业出口优惠政策,为企业发展提供融资渠道,提供信息、法律服务等措施都为印度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保障。

(三)文化及人才的优势

印度在历史上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作为进行最早工业革命的国家在对印度实施殖民统治的同时也给印度带去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文明,如现代企业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较为健全的社会金融法律体制,能和大多数发达国家进行交流与合作的思维模式、语言等。这些成为了印度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趋势下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印度企业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印度大家族习惯将子女送到欧美名校读书。海外求学经历有助于提升家族企业家们的全球视野。同时,良好的语言与文化对接能力,可以使印度企业在与世界的交流过程中,更自由与自信。

三、印度企业发展的特点

(一)家族企业成为印度企业发展中的典型代表

印度家族企业的发展是印度企业发展中的一大特点。印度家族企业的迅速成长为国内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印度企业的发展。它们是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并且在国际竞争较为激励的主流行业如软件、制药等领域都拥有较强的竞争力,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已有20多家家族企业实现了跨国经营,如塔塔、汽车制造商马亨得拉公司。

(二)软件与服务企业成为发展中的领头羊

虽大多数印度企业在发展中实行多元化经营,但服务和软件业一直是印度企业走向国际和带动国内经济增长的领头羊。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美国信息技术革命发展起来的印度信息技术产业已都到了飞速发展。在近十年来,一直保持年平均50%的增长率。在世界500强公司中,有203家使用印度软件产品。印度软件及服务企业90%的收入来自于国际市场,为国内经济发展所需外汇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印度企业发展的前景

将有更多印度企业走向世界,国内设施的相对滞后和资源与市场的有限性将会促使更多企业到国际市场上寻求发展空间。

更多的企业将快速成长为世界级的大公司。它们将成为经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世界资源配置和市场占有率上的竞争对手。在2008年《财富》500强中,印度的七家公司济身于其中。而不少专业机构预言,到2010年,印度将涌现出7-12家市值在500亿美元以上的超级大公司。

印度的软件外包企业发展前景将更为广阔,现在印度是世界5大软件供应国之一,其出口规模、质量和成本3项综合指数居世界首位,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将为其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另外日益增长的印度经济、宽带网基础设施的日益扩大、中小企业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等因素都将推动印度软件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继东.独立后印度经济社会发展研究[M].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

2、文富德.全球化进程中印度小型企业[J].南亚研究季刊,2005(4).

3、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M].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

4、陈继东.独立后印度经济社会发展研究[M].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

第3篇:印度公主范文

早在16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开始入侵印度。葡萄牙人在1498年进入印度。随后,丹麦、法国和英国也登陆印度。1757年,发生了印度与英国在普拉西的一场大战,印度战败后,印度的孟买、马德拉斯、加尔各答及部分内地城市逐步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到了1849年,英国赶走了其他国家的殖民者,侵占了全印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公布了“蒙巴顿方案”,将英属印度按不同,实行印、巴分治,结束了英帝国主义在印度的殖民统治。

在世界钱币里,印度发行的硬币品种繁多,它占据了《世界硬币标准目录》全书的很长篇幅。印度硬币既有本国王朝和地方土邦割据政权发行的,又有来自英国、法国、丹麦和葡萄牙等殖民国家铸的。这些钱币有一个共同点,早期发行的都是人工锤制币,到了后期才有机制币。流入我国川藏和中缅边疆地区的印度硬币,多为近代英属东印度公司和英属印度的机制卢比。

1498年,葡萄牙的船队率先登陆印度。他们占据印度西海岸的一些岛屿,进而征服了果阿地区,在果阿发行了卡洛斯一世头像的硬币。丹麦殖民者在1620年占领印度东海岸的特兰奎巴尔地区,于1844年发行了手工锤制的丹属印度硬币。法属印度的地域开始很大,英法战争以后,法属印度的领地缩小,只在本地治里和昌德纳果尔等地发行过手工锤制的名为“都多”的法属印度硬币。印度王朝和地方割据政权在19世纪中叶以前发行的卢比,也是手工锤制的,到了19世纪后期才逐步改为机制币。1612年,英属东印度公司开始在印度建立据点。早期在公司属地的孟加拉、孟买、马德拉斯等地,发行了有公司标记的双狮双旗和天平图纹的硬币,这种硬币用公历和回历纪年。后期发行的硬币除保留双狮双旗图案外,取消了回历,只用公历,把天平图变更为英文环绕的嘉禾图,英文意为东印度公司。

1857年,印度爆发了著名的全民反英大起义,历时近两年的起义被平息后,英属东印度公司将其在印度的财产及特权转交英国政府。此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为英属印度时期,在这段时期内以英国名义发行的英属印度硬币,一般都有在位英国君主的头像、花卉组合图、属地名、面值和纪年。币面上的英国君主有维多利亚女王冕冠头像、维多利亚头戴皇冠肖像、爱德华七世脸向右的光头像、乔治五世肖像、乔治六世头像。1837年至1901年是维多利亚女王执政时期,在1876年以前,币面上的维多利亚称为女王。维多利亚在1876年取得了印度女皇的封号,此后对女王的称谓变为女皇。维多利亚女王冕冠头像银币(图1)是东印度公司后期发行的铸币。正面女王脸前方环边的英文意为维多利亚,脑后面环边的英文意为女王,币的背面是嘉禾图饰。围绕图饰的英文意为东印度公司,图饰内的英文表示面值,图饰下方为纪年。维多利亚获得女皇的称号后,英属印度银币随之更版改面(图2)。币面是维多利亚头戴皇冠、身穿珠袍的肖像,脸前的英文仍是她的名称,脑后的英文变为女皇,把背面的嘉禾图改为花卉图,取消了图外东印度公司的英文名称,花环内增加英属地名印度。

图1

图2

1901年,爱德华七世继任维多利亚的皇位。英属印度银币的正面是爱德华七世脸向右的光头像(图3),脸前、脑后有英文环饰。背面中心为面值和属地名,两侧饰以两束嗽叭花,上方为皇冠,下缘为发行年份。1910年,乔治五世继任爱德华七世的皇位。英属印度银币的正面是他头戴皇冠、身穿珠袍的侧身肖像(图4),肖像外缘环饰英文。背面线圈内是面值、属地和纪年,线圈外为代表联邦的多种花卉组合图。爱德华八世在1936年继承皇位,是年,因跟辛普森夫人结婚而逊位,所以未发行硬币。1936年至1952年为乔治六世执政时期,其间发行的英属印度银币,币的正面是乔治六世头像,背面的图案设计跟乔治五世银币大同小异,没有创新。乔治六世头像银币一式三款(图5),分为1卢比、1/2卢比、1/4卢比。该银币在开始发行的头几年,银的含量高,成色为90%以上。1940年以后发行的银币既有成色高的,又有成色低的,两种银币的图文、形状、重量都一样。成色低的银币在我国很少见,笔者有幸收到1940年至1942年三个年号币。1940年以后发行的银币,无论成色高低,都将传统的齿边改为带有防伪功能的槽状齿边,俗称双边银币。

图3

图4

图5 从左至右依次为1卢比1/2卢比1/4卢比

英属印度辅币,因其材质不同,大致可分为紫铜、红铜、黄铜(图6)和铜镍合金(图7)两类币。辅币的边形既有传统的圆形,又有圆角四边形、圆角八边弧形、圆角十二边葵瓣形。辅币名为安那、派沙、皮士。1卢比等于16安那,1安那等于4派沙,1派沙等于3皮士。辅币的正面图案跟主币(卢比)相同,都有不同时期英国君主在位时的头像;背面有面值、属地和纪年;有的有花卉图饰,有的无花卉图饰。英属印度卢比的市场价在国内跟银价同等,在市场里未见假币出现,是钱币园地里的一份净土,是值得投资的一个钱币品种。

图6

第4篇:印度公主范文

亚洲正在经历巨大的转变。环顾整个区域,各国都在对治理国家的方法和决定公共政策的方式进行变革。它们都要迎头赶上,要和发达国家一样繁荣。

原来的亚洲四小虎――香港、台湾、韩国和新加坡,都紧随日本发展。跟在它们后头的有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尼。日本人把这形容为雁行式的经济发展,即每一个新的跟随者都向领导者汲取科技,然后把科技传授给另一组跟随者。不过,这些新进国家不会大到足以改变世界。

中国和印度即将震动世界。它们的人口加起来是全世界的40%,而且都是全球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中国是8%至10%,印度是6%至7%。中国是世界的工厂,印度开始时是外包电话服务中心,现在已转向涉及更复杂程序的商业运作,以及环球企业的临床研究中心。

中国和印度不仅是向日本及亚洲新兴工业经济体学习,也向发达国家看齐。它们也选择性地采纳和顺应各种治理国家的模式及原则,以自我推动走向前列。在一些工业领域,它们已经超越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结果将使世界重新进行平衡。

我对中国和印度观点的演变

我在上世纪50年代从政后,就对中国和印度有很深的兴趣。跟许多同在50年代的民主社会主义分子一样,我曾经尝试分析和预测这两个庞大经济体之中,哪个会先成功。我曾经相信那会是奉行民主的印度,而不会是共产中国。

然而,到了80年代,我已更加实际和接受它们之间的不同。相信民主和自由市场是进步与致富的必然公式,是个简单化的看法。不过,我也坚信无论政府是专制或民主,实行中央规划、企业由国家拥有或进行国有化,都会导致低效率和低回报率。而且,即使中国和印度都奉行民主、专制或共产主义,它们的表现也会不一样。我现在相信用来衡量生产力和竞争力的,除了标准的经济尺度之外,无形因素如文化、宗教和族群特性与国民气质,都会影响结果。

中国在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落后于印度。它的基础设施及人口都在1937年至1945年的日本占领时期遭受破坏与蹂躏,接着爆发了内战。共产主义者在1949年取得胜利之后,中国采纳了苏联的治理制度和经济政策。

印度在1947年8月独立后,结存了许多英镑,也继承了前英国殖民地政府留下的良好治理制度和许多上好的机制。它有个奉行民主的体制与法制,也有一支中立而且训练有素的民事服务队伍与国防部队,人民又能讲流利的英语。

不过,印度的优势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退。它采取了中央规划制度。印度的政治领导人虽然有心改革,却面对了不善于改变和抗拒改变的官僚体制。国内地区之间的推挤和贪污情况更是于事无补。此外,因为执政党在不断易角,一味迎合民众的民主政治使政策难以持续和贯彻。以杭州和班加罗尔这两个可作比较的城市来说,杭州的新机场在2000年启用,班加罗尔的新机场虽然已计划多年,但是却迟至去年12月才获得政府批准建造。

中国这个在50年代经济仍相当落后的国家,如今却已迎头赶上印度,并在多个领域超越印度。共产中国是怎么追上民主印度的?民主印度又为何失去了领先地位?

比较中印的公共行政

中国是否因为具备了更好的治国体制和有了制定公共政策的方法,所以后来居上?

先谈税务制度。十年前,中国有套非常复杂的税务制度,包括省政税、市政税、跨省课税、国内货物税及种种收费。自从推行了对制造品征收单一增值税(Value Added Tax,VAT)的税制之后,中国税制的效率和效果都有所提升。

印度也曾好几次尝试推行全国性的增值税制度,却总不成功。最近一次是在今年4月1日,其中20个州改而推行增值税制,却有8个州仍拒绝参与。

中印都深受贪污问题困扰,但是官僚的繁文缛节对印度行政效率的影响远比中国来得严重。在印度创业,须等上88天才能取得所有的相关准证,中国只要46天。在印度申请破产,程序要花11年,中国则是2.6年。尽管中国历经了1958年的和1966至1976年两段惨痛历史,自1978年推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走出谷底、成功回弹。

比较中印私人企业界

另一方面,印度的私人企业界却远比中国活跃。身处印度的半关闭市场,印度的私人公司其实难以同美日最顶尖的私人企业相提并论,但是印度却仍然不乏接近世界水平的私人企业,例如达达咨询服务公司(Tata Consultancy Services)、资讯系统科技公司(Infosys)和Wipro。印度的跨国企业开始在西方国家的地盘上收购外国公司。再加上印度企业更能遵循国际经商法则,股本回报率也比中国公司来得高,资本市场也更加透明有效。

中国却始终未能造就出伟大的私人企业,哪怕中国如今在科研上的投资已是高居全球第三位。而且中国的商业诈骗情况,规模也大得多。

中国和印度相互学习

中国人和印度人都意识到能从彼此身上获益良多。中印正在勤恳刻苦地研究彼此的经验,吸取对方可取的强处,两国将能相互激励、共同前进。但是,双方此刻必须避免陷入对立阵营,一边亲美、一边反美。

中国人都在以高度的热忱去学习英文。他们很可能追上印度,虽然将永远无法培养出印度那样的顶尖层次语言人才,能精通英文和英国文学。但是,以中国人的英文水平将足以同欧美的商人和学者轻易地建立联系。在技术和科技层面,中国紧跟着印度的步伐,也开始为思科(Cisco)等跨国企业提供软件工程师。

印度凭着远低于中国的投资成本,过去十年来取得快速增长。在如何有效善用资源方面,中国还得向印度学习。

中国和印度即将震动世界

中国渴望打造一个像印度一样的服务领域。打个比方,中国找来一家印度公司,为深圳的1000名软件计划经理提供仪态、社交和谈判技巧的培训。中国一家顶尖的科技公司华为到班加罗尔投资,以汲取印度的软件技术。中国人希望软件外包行业能提升到国际水平,希望仿效印度,学会怎么跟欧美客户打交道。

印度则期待同中国一样,在制造业领域成功吸引大量的海内外资金。中国已建立起四通八达的通讯及交通基础设施、电力供应网络、水利资源,并推行政策去促使制造业有能力引进巨额外商直接投资,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也刺激了高经济增长。中国在这些工作上所展示的效率和效益,值得印度效仿。印度的增长热点始终集中在信息科技领域,但是这个领域却无法制造就业机会。不过,印度现在有了个大规模的高速公路网络建设

计划,至今已有超过一半完工。

中印的挑战

中国和印度都有各自的优势,却面对共同的社会、经济、政治挑战。中国必须重组国有企业,整顿疲弱的金融业,并确保经济的增长速度足以应付不断增加的失业人口。印度的基础设施薄弱、经营环境中仍存有高度的行政与条例管制障碍,而且财政赤字庞大,州政府层次尤其如此,这些都可能拖慢投资和职业创造。

未来50年,中国和东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日本、韩国、台湾)将会处在科技阶梯的上端,东南亚国家则主要处在增值阶梯的中下阶,还得随时面对更多有效率的竞争者的强有力挑战。另一方面,印度某些地区同样会攀上科技阶梯上端,不过如果印度掉以轻心,它可能会像苏联时代的俄罗斯腹地一样,把许多广大的穷乡僻壤抛在后头。要避免这个后患,印度必须发展跨地区的高速公路基础建设网络、兴建更快捷广泛的铁路系统和机场、扩大电信网络、开放穷乡僻壤。

中国为何跑在前头

中国的民族相对单元化,90%人口是汉族,有共同的文化,使用同一语言,尽管发音不同,延用的却是同一套文字系统。几千年历史发展凝聚而成的共同命运,使中国人更能团结为一个民族,能随时随地横跨地域局限,发动资源完成任何使命。

自邓小平在1978年推行改革开放政策28年来,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不只翻上三倍,还积蓄了一股改革势头,彻底改变了人民的生活,使它的市场改革政策如此叫人难以抗拒。

印度的十亿人口则分属不同族群,有着各自的语言、文化和传统。印度国内承认18种主要语言、844种方言、六大主要宗教。过去两个世纪,英国统治者把莫卧儿王朝(Mongul Empire)的部分领土,同说兴都话的北部地区和说淡米尔语、泰卢固语及其他语言的南部族群结合为一体,全统一在一个国家政体之下。印度今后还必须持续努力,煞费心思,才能继续把各个使用不同语言,信仰不同宗教的族群团结起来。

印度直至1990年才逐步开放,一路上跌跌撞撞。尽管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在推行政策时,要比印度来得快捷有效,但是印度固有的民主与法治体制,却使它具备了更胜于中国的长远优势。中国而今快速发展成一个普遍城市化的社会,它的政治体制非得也随之演进蜕变不可,以容纳更大的一群中产阶级人口。他们受过更高的教育、知识更丰富、更能同中国以外的世界联系沟通,对生活素质和环境的整洁有更高的期望,也要求政府透明清廉,希望政府能听到自己的声音。

中国和印度将启动双边自由贸易谈判,相信可在几年内落实。我知道总理即将到印度访问,紧接着是主席。中印密切的经济联系,对世界将影响深远,亚细安和新加坡肯定能从中受惠。不少印度人在华尔街、美国的跨国企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机构及大学里身居高位,这么一个国际网络将给予印度额外的竞争优势。也有越来越多中国人在这个以美国为核心的国际网络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中国人对英文和英国文化始终欠缺同样水平的掌握和认知。

一个现代化的经济体要成功,全人口必须受教育。中国通过全国性教育政策,使人力资本获得充分发展。1999年,中国小孩有多达98%完成五年小学教育,印度小孩只有53%。印度教育尚未普及化,地域之间教育水平的差异也比中国尖锐得多。在某些州,例如喀拉拉州,小学就学率是90%,其他地方却低于30%。在2001年,印度全人口中的文盲比率高达42%,相对于中国的14%。

印度在独立建国初期,造就了不少一流大学。迄今,除了像印度理工学院和印度管理学院等少数几所顶尖大学仍然出类拔萃,许多大学都无法维持原有的高水平。在政治压力下,印度的大学招生活动难以摆脱“种姓制度”或者靠议员关系打通门路的阴影。中国大学则早已从的创伤中恢复过来,收生标准如今纯粹以入学考试成绩为依据。

中国的基础硬体设施也远比印度来得强。中国的高速公路网络长达三万公里,是印度的九倍;每1000人口中的流动和固线电话使用率,也比印度高出五倍。印度要迎头赶上,非得孤注一掷,投下大笔资金建造道路、机场、码头、电信和电力网络。印度现任政府在最新的预算案中对这点予以认可,接下来必须尽快付诸实行。

中国的官僚在建立治国体制和制定公共政策方面,一直循序渐进地引进和采纳最好的经验。他们研究并仿效日本、韩国、台湾、新加坡和香港的成功例子。中国沿海城市正急起直追,但是广大的内陆乡村仍远远落后,凸显了贫富和就业机会两极悬殊的问题。中央政府深切意识到这些危机,把最有干劲、最有成就的市长和省长都调到贫困省区,设法缩短这道鸿沟。

面对这些排山倒海的问题,中国的反应往往是主动性高且多层多面。例如为了解决能源供不应求的困境,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开始转而开发印尼的油田和气田,甚至进军委内瑞拉、安哥拉和苏丹。

印度也刚在不久前同缅甸签署协议,利用输气管道途经孟加拉输入天然气。印度政府也计划整合国有石油公司的力量,像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一样,采取更大的主动。亚细安-中国自由贸易协定,又是中国先行一步的具体实例。中国抢在日本前头,先向亚细安国家开放它的农业产品。虽然印度也正同亚细安磋商制定“紧密经济关系协定”,不过中国早已捷足先登了。

值得两国警惕的问题

2005年3月29日的《金融时报》有这么一段报道:缺乏一个强劲的资本市场,对未来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和走向,将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中国大可凭低成本的制造业争取眼前的竞争优势,但是长远来看,北京的决策者其实希望国家经济重心能朝高增值、有能力制造更多高薪职业的高科技领域转移。中国需要一个充满活力的私人企业界,由一群冲劲十足的企业家主导,创建更多创意十足的企业机构。但是,少了一个健全的增股筹资渠道,中国很难发展一个强健的私人企业界。

在这方面,许多人总会认为印度早已走在前头,理由是印度的绝大多数大公司都来自私人企业界,通过股本和债券市场集资增长。

中国却急需一个强劲的证券市场来抵销养老金所可能引发的危机。中国25年前推行的独生子女政策的一大副产品,就是在十几年后,退出劳动队伍的人口远远超过加入劳动队伍的人口。

因为独生子女政策而造成人口急速老化,正是中国当下最大的劣势。一个国家在未致富前就先老化,世界当前还找不到另一个先例。对比中国人口平均年龄33岁,印度人口的平均年龄只有26岁,而且还在不断快速增长,人口效益显然更高。但是,印度还得先把人民教育好,否则契机反而将成为负担。

中国和印度将相互竞争,也同发达世界竞争。中印的治国体制和制定政策的方法,将是决定中印表现的主要因素。

第5篇:印度公主范文

尽管采取了上述措施,但印度海军造船业还是无法满足印海军在舰船建造周期和开支方面不断提高的要求,从而导致印海军实力与期望值之间出现巨大落差。印度主计审计长公署在2008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按照1985年提出的海上力量规划,目前印海军仅达到要求的67%。”该机构还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提出,“到了2012年,印海军在护卫舰、驱逐舰和轻型巡洋舰方面分别仅能达到要求的61%、44%和20%。”本文将剖析印度海军造船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究印度国防部在加强这一关键行业建设方面可能面临的政策选择。

印度海军造船业概览

印度造船业共有27家造船厂,其中6家由中央政府部门管辖,2家由省政府管辖,另外19家为私营企业。不过,并非所有的造船厂都参与海军舰船建造。在中央政府部门管辖的6家造船厂中,有4家由国防部实施行政控制,被称为“防务国有企业造船厂”。它们分别是:马扎岗船坞有限公司(MDL),加登·里奇造船工程有限公司(GRSE),果阿造船有限公司(GSL)和印度斯坦造船有限公司(HSL)。这4家造船厂的主要任务是建造海军舰船,但其他一些国有和私营造船厂也会参与印海军的舰船建造项目。

国有造船企业

马扎岗船坞有限公司(MDL)

马扎岗船坞有限公司在印国防部所属军用造船厂中位居首席,能够建造标准排水量6500吨的军舰和27000吨的商船。自1960年编入防务国有企业以来,该公司已经发展成为一家主要的前沿战舰制造商,能够建造包括驱逐舰、护卫舰、轻型护卫舰和潜艇在内的各类舰船。该公司是印度唯一一家已经建造出潜艇的造船厂,这在世界范围内也屈指可数。该公司共有8090名员工,包括1060名官员和6038名工作人员。造船厂的基础设施包括3座干船坞、4条滑道和3条船渠。在未来几年里,随着投资149.5亿卢比的现代化革新计划得以完成,该公司的造船能力还将得到进一步提升。这项现代化革新计划包括引进模块化建造技术,为潜艇生产新建1条船渠和1个车间。该公司建造的舰船主要有:第3艘P-17级护卫舰,3艘P-15A级驱逐舰,4艘P-15B级驱逐舰和6艘“鱼”级潜艇。该公司在国防部所属企业中率先与私营造船厂组建联营公司,不过此举引发了争议,使政府被迫对此进行“搁置”。

加登·里奇造船工程有限公司(GRSE)

加登·里奇造船工程有限公司于1960年被印国防部接管,主要目的是发展第二条护卫舰生产线。不过,目前该公司仅建造了3艘护卫舰(P-16A级),分别于2000~2005年间交付海军。该公司建造的其他舰船包括轻型护卫舰、加油船、快速攻击艇和巡逻艇。该公司近年来最重要的项目,是印度政府2003年批准的建造4艘轻型反潜护卫舰计划,预计造价为305.1亿卢比。该公司还与海军签署了建造8艘通用登陆艇的合约,总金额达210亿卢比。现如今,该公司正在实施一项全面的现代化改造计划,计划投入60.6亿卢比,对基础设施进行升级,以缩短舰船建造周期,使造船能力得到成倍增强。

果阿造船有限公司(GSL)

果阿造船有限公司在国防部所属造船厂中规模最小,专门负责为印海军和海岸警卫队等建造中型舰船。该造船厂于1957年由葡萄牙人兴建,当时还是一个小型驳船维修基地。20世纪60年代初果阿赢得解放后,该厂被租赁给马扎岗船坞有限公司,其在1967年以前一直由后者管控。果阿造船有限公司能够建造105米长、3000吨标准排水量、吃水4.5米的舰船,产品包括快速巡逻艇、测量船、航行训练舰、导弹快艇和近海巡逻艇。和其他防务国有企业造船厂一样,该公司也在进行现代化改造,目标是将造船能力提升至原来的3倍。现代化改造计划分4个阶段实施,预计总开支达79.2亿卢比。

印度斯坦造船有限公司(HSL)

印度斯坦造船有限公司是国有企业中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造船厂之一,于2010年2月由海运部移交给国防部。该公司共建造舰船163艘,维修各类舰船近1850艘,为印海军舰船制造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防务领域,该公司除了为印海军进行潜艇改装之外,还为其建造了近海巡逻艇和近岸巡逻艇。在移交给国防部之后,该公司曾发生持续性经济危机。截止2009年3月31日,损失金额共计98.7亿卢比。为了使该公司获得新生,印度国防部提出了一项财政重组计划,总投资达119.2亿卢比。国防部防务生产司在与海军和防务研究发展组织磋商后,制定了一项大规模的现代化改造计划,以期使该公司能够建造先进的舰船,如两栖船坞登陆舰、常规及战略潜艇。在商务领域,该公司正在为印度大地海运有限公司建造6艘标准排水量53000吨的散装货轮(迄今为止体积最大的散装货轮)。

科钦造船有限公司(CSL)

在印度海军造船业主流企业中,科钦造船有限公司是唯一一家非国防部所属的造船公司。该公司由海运部管辖,是国有企业中规模最大的一家造船厂,正在建造印度第1艘国产航空母舰(标准排水量40000吨),使印度成为少数几个能够自主设计和建造航母的国家之一。截止2011年8月,该公司已经完成了船体工程的75%,并于同年12月出坞下水。在船舶建造和维修方面,该公司能够建造标准排水量110000吨的船舶和维修125000吨的船舶。该公司已经交付了2艘体积最大的“阿芙拉型”双层船壳油船,每艘标准排水量达95000吨。

私营造船企业

正如上文所述,印度私营造船企业的数量比国营造船企业多。不过,很少有私营造船厂具备建造军舰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或技能。在基础设施方面,只有4家造船厂—拿丁集团(L&T)、皮帕卡夫防务与近海工程公司(前身为皮帕卡夫造船厂)、ABG集团和巴拉蒂造船厂能够建造超过100米长的舰船。其中,皮帕卡夫防务与近海工程公司和拿丁集团在印度海军造船业中走在前列。

皮帕卡夫造船厂位于印度西海岸古吉拉特邦,是印度最大的综合性造船公司,建有1座长662米、宽65米的干船坞(该公司号称这是世界第二大干船坞),1座长740米、宽60米的湿船坞,并似乎正朝着建造和维修40万船舶的方向努力。在商务领域,该厂建造的2艘74500载重吨的“巴拿马”型散装货轮于2011年6月试水。在国防造船业方面,该厂制订了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并于2011年初发表了与国际造船厂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一系列声明,以促进高端防务造船业的发展。2011年2月,皮帕卡夫造船厂发表了第一项声明,通告孟买证券交易所,称已与美国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达成合作谅解备忘录。该厂声称,“这份谅解备忘录将使该厂能够借助诺斯罗普的技术和专业,在印度国防领域获得巨大商机。”2011年4月,该厂发表了第二项声明,通告孟买证券交易所,称已与英国巴布考克国际集团达成合作谅解备忘录,“为印海军建造下一代航空母舰开展合作”。不过,随着印国防部对于国有企业马扎岗船坞有限公司与私营造船厂组建联营公司的举措采取“搁置”措施,皮帕卡夫造船厂的战略伙伴发展计划也告一段落。迄今为止,该厂在防务领域中取得的最大成功,是达成一项为印海军设计建造5艘近海巡逻艇的合约,总价值达297.5亿卢比。皮帕卡夫造船厂在与果阿造船有限公司竞争此项合同时,“以微弱的优势胜出”。

拿丁集团在造船业领域同样取得了显著进展。该集团在印度第一艘核潜艇建造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并且在泰米尔纳德邦的卡图帕里新建了一座绿地船厂。据该集团总裁称,这座船厂水深可达14米,可向内海延伸距离达2.2千米,能够建造潜艇、护卫舰及其他大型高端战舰。在潜艇建造方面,据报道称印总理已组建了由国家制造业竞争力委员会主席克里西纳穆特领衔的一个高级委员会,并建议拿丁集团和皮帕卡夫防务与近海工程公司参与印海军采购6艘潜艇的竞标活动。

国有和私营造船厂:核心能力与弱点

印度国有和私营造船厂具有一系列独特的优势和劣势。对于国防部所属造船厂而言,其最大的优势在于长期从事军舰建造,能够掌握相关建造技能、设计能力和技术,这些对于海军舰船建造非常关键。海军造船业与商务造船业不同,需要装配大量的武器装备和传感器,对隐身性和耐久性要求更高,任务也更为艰巨。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从事各类军舰建造(除了航空母舰)的马扎岗船坞有限公司已成为印海军寻找建造前沿战舰合作伙伴的首选,这也是原因之一。私营造船厂在建造主力战舰方面缺乏经验,与国有造船厂相比,在技术和设计方面还有更多需要提高之处。

国有造船厂的最大劣势在于决策权受限。国有企业在运营和财政方面的自有限,重大决策需要行政部门的批复,因此常常导致拖沓。例如,马扎岗船坞有限公司早在1995年就意识到其设施有必要在2006年前进行现代化改造,以承接一些特定类型的舰船建造业务。然而,该计划必须得到国防部的批复,而后者直到2006年才批准该计划。相比之下,私营企业在决策方面拥有完全的自,便于尽快满足基础设施的改造需求,并且常常赶在海军大型项目出台之前。

在私营造船厂和国有造船厂对外发展战略伙伴关系的过程中,这种决策权方面的差异体现得更为明显。私营造船厂能够与全球主要造船公司开展合作,但国有造船厂却仍然尚未启动合作进程。以皮帕卡夫防务与近海工程公司和加登·里奇造船工程有限公司为例,前者能够与美国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和英国巴布考克国际集团建立伙伴关系,而后者与法国DCNS船舶制造集团及印度信息技术工程公司的合作伙伴计划却仍然未能启动,原因就在于国防部的反对。而最近马扎岗船坞有限公司与皮帕卡夫组建联营公司的举措遭到搁置,同样也反映了国有造船厂在决策权方面受到的限制。

战舰建造:供需缺口

鉴于印度有着巨大的海洋利益,印度海上力量—特别是海岸警卫队和海军的作用需要提升,尤其是担负着保卫印度海上安全首要责任的海军。为了有效履行使命,印海军和海岸警卫队不时制定出现代化发展计划,包括舰船建造计划。印海军于2005年提出远景发展规划,计划建造160艘舰船,其中包括航空母舰、驱逐舰、护卫舰和轻型巡洋舰等前沿战舰。海岸警卫队的发展计划包括建造154艘舰船和93艘船艇。不过,目前印度还远远未能达到这种力量水平。截止2010年底,印海军的舰船数量已减至130艘,海岸警卫队目前只有44艘舰船。

印海军和海岸警卫队力量水平的下降,引起了主计审计长公署等有关方面的密切关注。为了应对这种力量的迅速下滑,印度采取多方努力,争取与国内外造船厂达成重要合约。截至2011年下半年,印海军已经与本国造船厂签署了建造47艘舰船的合同,与外国造船厂签署了建造5艘舰船的合同(见表1和表2)。随着另外2个新项目即将宣告上马—建造6艘P-75I型潜艇和7艘P-17A型隐身护卫舰,相关数据还会增加。在海岸警卫队方面,印度造船厂正在建造131个水面作战平台,还有200个作战平台的建造项目也在洽谈之中。

尽管启动了上述建造项目,但印度还是对海上力量建设感到担忧,特别是担心海军在不久的将来可能难以达到计划中的力量水平。担心的原因主要在于印度海军造船业的各种局限性,特别是防务国有企业造船厂垄断了大量合同。目前,3家防务国有企业造船厂(马扎岗船坞有限公司、加登·里奇造船工程有限公司和果阿造船有限公司)的生产能力大约为每年建造4艘舰船,而仅仅印海军每年就至少需要补充8艘舰船,以达到160艘舰船的力量水平。而且,建造前沿战舰(例如护卫舰、驱逐舰和潜艇)主要依赖于马扎岗船坞有限公司,但该公司已经承接了太多的合同,压力沉重。因此,海军面临的挑战是让其他造船厂每年至少再建造4艘舰船。然而,印度海军造船业存在问题太多,如果不加以重视和解决,将会影响到印度海上力量特别是海军力量水平的提高。

印度海军造船业的主要差距

国有造船厂的低效和局限性

印度造船业的关键弱点,在于作为战舰建造领域支柱的国有造船厂的低效和局限性。低效的主要根源在于缺乏竞争环境。和国防部其他生产机构一样,国有造船厂被视为能够满足军队需求的防务生产商。国防部防务生产司作为防务国有企业造船厂的行政主管部门,在确保这些造船厂获得合同方面有着自身利益,却不考虑这些造船厂的实际建造能力,有时甚至为了在内部搞平衡而延误了交付时间。印度主计审计长公署在近期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国防部不顾马扎岗船坞有限公司基础设施不足的实际情况,仍然决定将建造P-15A级驱逐舰的项目交给该公司。”同样,国防部将P-28级隐身护卫舰项目交给加登·里奇造船工程有限公司,“也不是从该公司的自身优势出发,而是因为马扎岗船坞有限公司任务过重,而果阿造船有限公司的基础设施尚不具备承接更大型战舰的建造任务。”

由于国有造船厂是政府指定的生产企业,在竞标过程中能够在没有任何竞争的情况下获得合约,也就几乎没有努力提高效率的动力。曾在印国防部工作的一位官员称,“相比之下,国有造船厂在造船经验、库存管理、劳动力使用以及成本和采购等方面往往存在不足。”这种低效不仅导致造船工程进展缓慢,还会引发生产成本上升,这也是国有造船厂在与私营造船厂竞标时落败的主要原因。

国有企业造船厂效率低下,部分原因在于其运营方式。作为政府所有企业,这些造船厂在运营和财政方面的决策权有限。例如,如果组建联营企业的投资超过该造船厂资产净值的15%,那么组建计划将不会得到批准。这些造船厂在投入新项目、现代化改造以及采购装备等方面的财政自被限制在50亿卢比之内。即使是企业官员出差,也必须得到政府部门的批准。此外,他们还必须严格遵守政府的采购制度,这有时会导致现代化改造计划被耽搁。例如,马扎岗船坞有限公司不得不连续3次重新参加“巨人”起重机的采购项目投标,在最终签约之前曾经接连3年落败。

国有企业造船厂在运营方面最关键的弱点,体现在建造大型战舰方面。国有造船厂无法对需要建造的大型战舰建造项目行使全部控制权,主要原因在于印海军在舰船建造过程中往往会插手其中的关键性决策。世界其他一些国家的海军往往将舰船建造的任务完全交付给造船厂,但印度海军在舰船建造,特别是装备、武器和传感器的设计和采购方面有着很强的干预意愿。不过,在造船厂即将开始建造工程的情况下,几乎无法对设计或采购的决定实施冻结。在建造主力战舰的问题上,印海军倾向于前瞻性的建造理念,并且随时可能会改变设计参数,从而影响到战舰的建造计划和成本。事实上,印海军多次在战舰建造过程中对设计参数进行重大调整,导致交付延误和超支。此外,鉴于海军指定了关键装备及其采购渠道,由于成本高、缺乏竞争和交付时间受限,国有造船厂难以严格执行相关决策,导致正常的建造计划及开销受到影响。

鉴于上述原因,在国有造船厂运营方面最重要的两个要素,即成本和建造周期往往不被重视。在P-15A级驱逐舰和P-17级护卫舰这两个关键项目中,成本分别增加了225%和260%。拖延的时间也很惊人,已经大大超出了国际平均标准。正如印度主计审计长公署所言:“各级别舰船首舰建造周期的国际标准通常在66~84个月,而马扎岗船坞有限公司建造的P-15级驱逐舰和加登·里奇造船工程有限公司建造的P-16A级护卫舰,整个周期分别达到116和120个月。”

私营造船厂:缺乏公平的竞争环境

印度战舰建造难以满足需要,原因之一在于私营造船厂被排除在主力战舰建造项目的范围之外。在印度历史上,包括海军舰船建造在内的防务生产项目都是国有企业的特权。即使是在2001年实行改革措施,准许私营企业完全参与防务生产项目之后,这种现象仍在延续。对于私营造船厂而言,最大的障碍在于国防部舰船建造的程序赋予国有造船厂的优势。按照现行指导方针,国防部仍然保留提名造船厂承担主要舰船建造项目的权力。不过,提名的方式总是偏向于国有造船厂,而私营造船厂只能参加一些低端舰船项目的竞争,如近海巡逻艇、驳船、气垫船、快速巡逻艇、拦截船、学员训练船以及快速拦截艇。

印度国防部最近做出的为海军采购6艘潜艇(P-75I项目的一部分)的决策,同样体现了对私营造船厂的偏见。按照国防部的计划,其中2艘潜艇将从国外合作商引进,其余4艘将由2家国有造船厂建造—3艘交给马扎岗船坞有限公司,1艘交给印度斯坦造船有限公司。在私营造船厂看来,印度斯坦造船有限公司之前并没有建造潜艇的经验,这个决定实在是令人担忧。相比之下,一些私营造船厂,尤其是拿丁集团,本身就具有为印度建造核潜艇的经验。

私营造船厂参与主力战舰建造项目的另一个障碍,在于印海军所青睐的前瞻性建造理念。正如上文所述,如果按照这种理念建造战舰,那么在与造船厂签订合同时,许多设计参数和关键部件都还没有最后确定。由于合同内容的不确定性,国有造船厂最终成为合同的执行者。这是因为“与国有造船厂合作,调整合约相对方便,也便于得到政府的批复。”因此,私营造船厂迄今为止尚未获得建造主力战舰的项目。

造船厂设计能力的缺憾

历史上,印度造船厂由于在研发方面投资不足,且缺少有资质的海军设计师和工程师,因此在舰船设计方面依赖于外国。这也是大多数印度造船厂,特别是私营造船厂无法参与海军主力舰船建造项目的主要原因,因为这些项目的设计比商船建造更为复杂。除了马扎岗船坞有限公司之外,其他国有造船厂并不完全具备承担更大型和复杂战舰设计任务的能力。即使是马扎岗船坞有限公司的设计能力也不够全面。该公司和其他造船厂一样,在战舰设计方面需要依赖于海军的全面指导。不过,这种安排机制对印度造船厂并没有什么帮助,反而引发了其他一些问题。正如马扎岗船坞有限公司总经理所言:“多年的实践证明,依赖海军进行舰船设计阻碍了造船厂的发展……使得造船厂无法直接接触到新的设计理念,并且丧失了自主开展设计工作的动力。”

为了应对困扰战舰制造的设计问题,国防部新近组建了国家造船研发中心,由国防部和防务国有企业造船厂共同提供资金保障。不过,私营造船厂并非该机构的捐助者,它们更多地寻求于外国合作商协作解决其设计能力的缺憾。因此,该中心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私营造船厂的设计需求,目前还不清楚。此外,鉴于海军有着自己的设计指导机构,该中心将如何与海军开展合作,也还是未知数。

缺乏强大的商务造船业

强大的、竞争激烈的商务造船业无疑将对战舰建造产生积极影响,尽管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例如,中国商务造船业的发展,对提高各类战舰建造的质量、效率和产量,显然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鉴于印度商务造船业的薄弱和低效,很难对战舰建造起到促进作用。中国、日本和韩国作为国际商务造船业的巨头,在其中所占份额均超过25%;相比之下,印度造船业所占份额还不到1%。从订购的舰船数量上,同样可以看出印度造船业缺乏竞争性。以印度最大的航运公司—印度国家航运公司为例,该公司自2011年12月以来共订购了24艘船舶,其中只有7艘是从本国造船厂订购。有趣的是,其他所有船舶均从中国订购,从中也可以看出中国商务造船业的飞速发展。

许多印度人都认识到需要建立强大的、竞争激烈的商务造船业,不仅是出于促进就业和增加收入的考虑,还因为其中包含着战略方面的缘由。印总理领导组建的国家制造业竞争力委员会也强调了这一点。该委员会列出了5个需要加强长远建设、以提升国家实力的战略性产业,其中就包括造船业。为了促进造船业的发展,印度海运部在《2010~2020海洋行动议程》中表示,该部已经在着力解决印造船业存在的弱点,争取在2020年前将印度在全球造船业中所占份额提升至5%。根据该行动议程文件,印度造船业存在着4个关键差距:制造业差距(主要问题是税收政策不当)、技术差距、资源差距和技能差距。文件还就如何弥补这些差距提出了政策建议,包括对国内造船厂采取税收减免措施,为其购买现代技术提供资金补贴,建立有助于造船业整体发展的海洋产业,阐明政府采购补偿政策,加强舰船设计与研发等。

缺乏强大的附属产业支撑

与其他行业的情况一样,附属产业在造船业特别是战舰建造方面同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造船业的附属产业在印度还远远没有发展起来。海运和公路运输部工作组指出:“舰船内部所需要的机器和装备,例如主发动机、变速箱、传动轴、推进器、发电机、交换机、阀门和水泵等目前仍然需要进口,因为进口的产品更便宜,质量也好。”鉴于造船业附属产业的窘况,印度造船厂将大量的资源用于从国外进口关键性原材料和零部件,也就不足为奇了。国有造船厂三巨头—马扎岗船坞有限公司、加登·里奇造船工程有限公司和果阿造船有限公司在过去5年里的进口额超过430亿卢比,这将对印海军舰船建造周期产生根本性影响。例如,由美国通用电气发动机提供动力的P-17型护卫舰项目,就因为奥巴马政府宣布停止所有燃气轮机项目出口而被迫中止。

鉴于依赖进口对印度造船业产生的战略影响,印海军已经制订了促进国产化的长远计划。当前的计划致力于在2022年前为印造船业国有化进程提供一些关键性指导。然而,由于海军机器设备的资本和技术密集以及业务批量小的特点,几乎没有印度公司对该计划做出积极响应。该产业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国防部和海军并没有为失败的风险提供保护,政府也没有承诺保护有关公司的商业利益。

国有和私营造船厂缺乏协同

印度海军造船业的一个关键性薄弱环节,是国有和私营造船厂之间缺乏协同。迄今为止,它们还是在各自为战,并没有形成合力。正如上文所述,这两类造船厂各有优势。国有造船厂在海军舰船建造方面经验丰富,而私营造船厂的灵活性和自主性更强,近年来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巨大发展。仅凭国有造船厂的力量并不能在需要的时限内完成战舰建造任务,特别是马扎岗船坞有限公司和加登·里奇造船工程有限公司(订货量大但进展缓慢,见表4)。因此,通过与私营造船厂开展合作,缩短建造周期这方面有着可观的潜力可挖。不过,虽然国有和私营造船厂曾经有过组建联营公司的尝试,但却遇到了障碍,使得政府将马扎岗船坞有限公司与皮帕卡夫造船厂的首度合作计划予以搁置。鉴于印度舰船建造的需求量仍处于较高水平,因此迫切需要制定出透明的政策框架,为此类安排措施提供便利条件。

结语

印度海军造船业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仅能建造巡逻艇、扫雷舰和测量船,发展到具备建造潜艇、驱逐舰、护卫舰和航空母舰等所有前沿战舰的能力。为了促进战舰建造,国防部不仅收编了一批造船厂,还对国内其他造船厂特别是私营造船厂采取激励性措施。尽管如此,印度海军造船业在整体上并没有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也不能满足印海军在舰船建造周期和造价方面不断提升的需求。印海军造船业存在着诸多软肋,需要决策者认真思考,以确保该产业能够向海军交付更具竞争力的舰船。

该产业的首要弱点在于作为印战舰建造支柱的防务国有企业造船厂的低效和局限性。国有造船厂能够确保从国防部获得订单,因此几乎没有提高效率的动力。作为由政府管控的企业,国有造船厂在财政和运营方面同样存在诸多限制,使它们无法独立行使职能。海军在战舰建造过程中对关键性决策的干预,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局限性。这些因素削弱了国有造船厂的竞争力,不仅使它们无法独立运营,而且延长了舰船建造周期,并导致许多项目的开销大大超出预算。鉴于防务国有企业造船厂是印战舰建造的支柱企业,因此需要授予其在竞争环境中自主决策和运营的职权。

在国有造船厂内部引入竞争机制的途径之一,是鼓励其与私营造船厂在各类战舰建造项目上展开竞争。尽管国防部已经提供了一些国有与私营造船厂公平竞争的机会,但目前仍然仅限于小型舰船建造项目。在大型和复杂战舰的建造项目上,国防部仍然保留着提名承建造船厂的权力,而提名的结果毫无例外地属于国有造船厂。这种提名方式不仅成为滋生低效的温床,而且导致恶性循环。私营造船厂无法接触到复杂战舰的建造工程,也就限制了其参与大型战舰建造项目。竞争能够提高效率,而私营造船厂已经具备了建造大型、复杂战舰的基础设施,并且与海外造船厂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因此国防部需要在整个造船业公布所有战舰建造计划,实行公开竞争。

第6篇:印度公主范文

关键词:印度民族主义,兴起,特点

长期以来,我国学界关于印度民族主义兴起原因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层面。知名印度史专家林承节先生的观点很有代表性。他认为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民族改良运动是印度民族主义勃兴的主要原因。此外,张力先生从经济和文化层面对此问题进行了考察。他认为工业化困境和西方教育的推行是印度民族主义兴起的重要原因。而我国高校历史专业的教材基本上持与林承节先生类似的观点。齐世荣先生主编的《世界史·近代卷》认为新精英阶层发起的民族启蒙运动是印度民族主义兴起的主要原因。齐涛先生主编的《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认为印度民族主义的兴起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发展的结果。总的来看,国内的既有研究对于印度民族认同的产生和扩散探讨不多。因此,本文将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以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民族主义理论为指引,着重考察导致心理认同在印度民族主义兴起中发挥的作用,并对印度民族主义的特点进行探讨。

一、印度民族主义的产生

殖民政府推行的富于官方民族主义色彩的英国化政策,催生了印度双语精英及其教育和行政朝圣之旅。在受到束缚的朝圣之旅中,印度双语精英开始萌发出印度民族主义想象。

(一)英国化教育政策的确立

殖民政府推行的英国化教育政策,在印度民族主义的兴起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根据英国议会通过的1813年东印度公司特许状法规定:印度总督每年应从公司税收中拨出至少10万卢比用于文学的复兴和改进,鼓励印度本地的学者,以及向英属印度领土上的居民介绍和推广科学知识。这是殖民政府开始负责教育事业的一个标志性宣言。

1815年,孟买教育协会成立。1817年,戴维·黑尔和罗易在加尔各答建立了印度学院。该学院按照近代方式进行有组织的英语教学。这是在印度兴办西方教育的开始。1823年,公共教育委员会在孟加拉成立。

虽然殖民政府确定了官方负责教育的原则,但是政府内部对于兴办何种教育仍然存在严重的分歧。部分官员主张推行旧式的印度教育,另一些官员主张实行英国化教育,以英语为媒介。前者被称为东方派,以政府大臣普林塞普为代表;后者被称为英国派,以总督班廷克、公共教育委员会主席马考莱为代表。马考莱认为,实行英国化教育就是要在英国人和被他们统治的亿万印度人中间造就一个中间阶层;这些人从血统和肤色来说是印度人,但其品味、观点、道德和智力是英国式的。这个中间阶层将成为英国殖民统治和商业开发的可靠助手。虽然接受英国化教育的学生数量有限,但是他们会借助用印度语言写出的著作将英国知识传播给印度大众。这就是著名的“渗透说”。这一观点受到许多英国上层官员赞许。1835年3月7日,总督参事会做出决定:英国政府的重大目标应该是在印度人中推广欧洲文学和科学,并且所有的教育拨款只应用来推广英国化教育。自此,英国化教育在英属印度全面推行。英国化教育政策带有浓厚的官方民族主义色彩,其目的是透过自上而下的同化,使印度人效忠,巩固英国殖民者的地位。

(二)印度教育朝圣之旅的出现

正如安德森所说:“殖民地的学校体系在促进殖民地民族主义兴起中扮演了独特的角色。”1835年,殖民政府在加尔各答开设第一所官办医学院。为了增加英国化教育的吸引力,殖民政府对接受英国化教育者实施政策照顾。1837年,殖民政府规定以英语代替波斯语作为公务语言。1844年,哈定勋爵规定,所有公职人员的叙用,都要通过教育委员会举办的公开竞争考试,而会英语者享有优先录取的机会。英国化教育成为印度人谋求公职的重要手段,这保证了其为印度人所接受并得到迅速的发展。1840-1850年代,殖民政府创办了一批近代学校和学院。1843年,公共教育委员会控制的学校有28所,到1855年增加到151所。1854年,议会监督局主席查尔斯·伍德根据对教育发展现状的调查,就进一步改进提出了建议,这就是著名的《伍德教育文件》。该文件奠定了英属印度教育制度未来发展的基础,其主旨是建立从小学到大学的相互衔接的完整教育体系;设立补助金制度。由政府对符合条件的私立教育机构给予财政补助;在各管区城市设立大学,实行附属学院制。该文件还强调了民众教育、女子教育、改进本地语文及师资训练等方面的重要性。

此后,英国化教育的发展更为迅速。1829年近代大、中学入学人数约3000人,1855年增加到49000人。在官办、官资私办和教会学校就读的中、小学生已逾30万人。1857年,殖民政府按伦敦大学模式在加尔各答、孟买和马德拉斯建立了三所大学。1857-1871年这三所大学所属33个学院就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专业毕业生2523人,其中获得学士学位的816人,硕士学位的146人。从1840年代起,印度地方语言的教学开始受到重视。《伍德教育文件》也强调不能以英语取代印度语言,初级教育主要应以地方语言进行,英语教育和地方语教育都应发展。这表明英国化教育政策向前推进了一步,从单纯用英语变为英语和地方语言并用。接受英国化教育的印度人成为掌握英语和地方语言的双语知识分子。这些来自印度不同地区、属于不同族群的学生在教育体系中相遇,建构起印度的教育朝圣之旅。而英语则成为母语各异的学生重要的学习和沟通媒介,增进了他们之间的了解和认同。

(三)印度行政朝圣之旅的出现

尽管接受英国化教育的印度人在总人口中比例不高,却产生了显著的效果。它使得印度精英具备了出任公职所需的条件。1853年,通过公开竞争考试获得公职的制度开始实行。英国人和印度人均可循此途径获得公职。1864年产生了第一个印度人文官。1870年代后,印度人文官又有增加。但是这条道路对印度人来说过于狭窄和艰难,印度人强烈要求获得更多的参政机会。殖民政府不愿放弃英国人对高级文官的垄断,但又需要作出贯彻女王诏书的姿态,因此释出了更多的中下级文官职位给印度人。

1867年,总督参事会通过决议,规定在副省督治理省和特派专员治理省可以任命印度人担任专员助理以下各种行政和司法官职。后来,这一决议在省督治理省也部分实行。1876-1880年,李通担任总督时,实行法定文官制度,拨出文官名额的116给印度人,由省督任命,总督会议批准。李通还设立了低级文官制,全部由印度人担任。这样,虽然高级文官由英国人垄断的现象基本上没有改变,但中下级官职的大门终于向印度人开放。来自印度各地的双语精英在行政体系中相遇,建构起印度的行政朝圣之旅。

尽管殖民政府推行英国化教育是为了促进印度人效忠,但事与愿违的是,英国化教育却为印度双语精英建构出教育朝圣之旅和行政朝圣之旅,从而导致了印度民族主义的出现。殖民政府的教育体系与行政体系,将印度精英的社会政治流动限定在英属印度范围内。每个印度精英在经历这种受到束缚的朝圣之旅时,都会接触到许多经历相似的旅伴,并对他们产生了休戚与共的认同感。对于一个印度民族的想象开始在印度精英中产生。

二、印度民族主义的扩散

由于报刊的大量出现,通讯交通设施的快速进步,工业经济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印度人加入到英属印度内部朝圣之旅,双语精英的印度民族主义想象,逐步扩散到普通民众中并持续得到强化,进而于1885年催生出印度国大党。

(一)报刊的大量出现

1780年,印度第一份日报《孟加拉新闻报》开始出版。到19世纪初,加尔各答、孟买和马德拉斯三个管区有好几种英文报纸。1818年,总督参事会取消了出版审查制度。1821年,罗易创办了孟加拉文周刊《明月报》,次年又开办了波斯文的《镜报》。这是印度最早的民族主义报刊。到1833年,除了英语报纸增多外,出现了用印度文字办的大约20种报纸。印度人用报刊不断传播西方思想。1835年,麦特卡夫担任临时总督时,给予了报纸法定的自由。此后,印度报刊日益增多,阅读者数量不断上升。这些被印刷品所联结的“读者同胞们”,在其世俗的、特殊的和“可见之不可见”当中,形成了民族的想象的共同体的胚胎。

(二)通讯和交通运输设施的快速进步

1851年,印度开始架设第一条电报线,创办电讯业务。1860-1861年度,印度的电报线长度为11093英里,到了1890-1891年度增加到37070英里。电讯业务的迅速发展不但极大便利了贸易活动,也增进了印度各地之间的联系。1854年,印度建立了收费低廉的邮政系统。统一的邮政制度,增进了印度各地人民之间的交流。

1830-1850年代,孟买、加尔各答和马德拉斯港进行了改建扩建。这三个城市成了繁荣的吞吐港和最主要的商业中心。在商道方面,修复和新建了从孟买到加尔各答、从加尔各答到白沙瓦、从马德拉斯到班加罗尔的主要干线。1830年代开始,印度在内河使用轮船。这些措施打开了通向内地广阔市场的门户。

1850年代初,印度开始大规模铺设铁路。1853年,由孟买通往塔纳的第一条铁路通车。到1861年为止,印度共建成铁路1588英里。1871年,连接各省和每个省的内地到口岸的铁路系统修建完成。到了1901年,印度铁路增至25373英里。纵横贯穿全印的铁路把内地与沿海城市连接起来,让印度各地联系更为紧密。铁路使得旅行更加便捷,促进了印度内部的人员往来和信息交流,提升了印度各地之间的认同感。从1890到1905年,印度每年乘火车出行的旅客从1.14亿增加到2.48亿。电报、邮政、公路、水路和铁路将印度各地紧密联系起来,印度民族主义想象不断扩散和强化。

(三)工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1820-1840年代,印度出现了一些缫丝、轧棉、制糖、纺织等行业的小型手工工场,还有煤矿和一些小型钢铁厂。进人19世纪中叶,印度近代大工业开始出现。此时,英国资本积极进入印度。英国人在印度大力发展原料加工业,建立了数以千计的碾米厂、面粉厂、轧棉厂、棉花包装厂以及煤矿、锰矿和云母矿。英国人于1855年在塞兰布尔附近安装起第一座黄麻纺织机,然后在1859年安装起第一台蒸汽动力织布机。此后,英国人在印度又开设了大批麻纺厂。与此同时,印度商人开始涉足工业领域。1851年,孟买出现了第一家印度人开设的棉纺厂。在此后几十年中,印度人和英国人都不断在孟买开设棉纺厂。此外,1860年代起,古吉拉特商人在古吉拉特地区和那格浦尔,以及肖拉普尔等产棉区建立了几十家纺织厂。1877年,印度已有51家棉纺织工厂,拥有纱锭1244206枚,织机10385台。到了1900年,棉纺织工厂增加到193家,拥有纱锭4945783枚,织机40124台,雇用工人16189名。

大工业的发展使印度发生了重大变化。1894年印度工厂有815家,平均每日使用工人数349810。随着大工业的兴起,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流动,城市人口迅速增加。1872年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是8.7%,1901年增加到10.84%。从1836年开始,繁杂的内地通行税在各省逐渐废除。到1848年,省与省之间的贸易已经摆脱了内地通行税的束缚。印度内部贸易得到空前发展,重要的大城市都成了商业中心,庞大的贸易网深入内地,统一的印度市场开始形成。越来越多的印度人加入了英属印度内部朝圣之旅,进而参与到对于一个印度民族的想象。

(四)国大党的建立

19世纪20年代,印度出现了最早的近代知识分子,其杰出代表是罗易,他揭开了印度社会和政治运动的帷幕。1830-1850年代,英国化教育开始大量培养出双语知识分子。他们很快便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除了一部分进入政府担任公职外,绝大多数都是在铁路、邮政、电讯等系统做职员和技术人员,在学校、医院、报社做教师、医生、记者,在工厂、公司、银行做工程师、会计师、推销员等。他们是新的一代中产阶级,也是印度民族主义运动的领军人物。与此同时,在海港,在省府,在内陆历史名城,新一代的印度人正在成长起来。他们是使用铁路、电报、法院、律师、报纸和考试的新世代。这些年轻人成为印度民族主义运动的主力。到了1850年代中期,印度出现了4个民族主义组织。

进入1860年代,印度民族主义运动继续发展。民族主义者积极争取进入各级立法会议和地方市政局。1870-1880年代,印度民族主义运动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很大发展,一方面是组织性大为增强,另一方面是民族主义诉求开始被理论化,并用理论指导行动。这催生出了全印民族主义组织——国大党。1885年,国大党在孟买成立。这是印度民族主义发展的里程碑,标志着有组织的印度民族主义的出现。

三、印度民族主义的特点

由于印度特殊的社会文化和宗教构成,以及印度民族主义兴起时正值殖民政府大力拓展版图,因此,印度民族主义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一)强烈的宗教性

尼赫鲁坦承:“印度的民族主义受印度教徒所支配并且具有一种印度教的色彩。”民族主义通常具有世俗主义特征,与宗教保持一定距离。为何印度民族主义具有宗教色彩呢?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1,印度教徒占人口的绝大多数,他们将自己习以为常的具有浓厚印度教色彩的观念和做法带到民族主义运动中,导致印度民族主义带有印度教的色彩;2,由于大量传教士进入印度传播基督教以及殖民政府对其的支持,印度教徒认为自己可能失去既有信仰,因而大力复兴印度教,印度民族主义与印度教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融合;3,国大党一些领袖具有争议的做法使得印度民族主义带有印度教色彩。比如提拉克便将印度民族主义的基础奠定在印度教精神上。1890年代,提拉克对团结了马拉特人对抗穆斯林统治的西瓦吉大加颂扬。虽然提拉克的目的是利用历史上的印度教诸侯反抗莫卧儿王朝的故事来激励现在的印度教徒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但也给印度民族主义抹上了浓厚的印度教色彩。

(二)整合的不完备性

印度穆斯林不愿接受英国教育和英国分而治之政策的影响,因而缺席了印度民族主义的想象。穆斯林不愿接受英国教育主要是基于对英国的敌视和对西方文化腐蚀穆斯林文化凝聚力、动摇伊斯兰教地位的恐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穆斯林很少进入现代学校,特别是使用英语的中高等学校。作为一个整体,穆斯林游离于英国教育之外。1878年,全印高等院校学生中,穆斯林仅占1.1%左右,而此时穆斯林则占印度总人口的22.4%。在莫卧儿王朝统治时期,政府大部分高级职务都为穆斯林担任。随着英国统治的确立,英国奉行分而治之政策,以印度教徒制约穆斯林,导致穆斯林被逐步从政府中排挤出去。1837年,殖民政府取消伊斯兰法律和法院,取消波斯语的官方语言地位。原先在政府司法机关和其他部门留任的几千名穆斯林,现在则因突然被宣布为文盲而失掉了工作和生计。波斯语被英语和地方语代替后,穆斯林在殖民政府中就业的机会急剧减少。穆斯林不学习英语,因此无法得到需要使用英语的公职。穆斯林没有加入教育和行政朝圣之旅,缺乏对于一个印度民族的想象,因此印度民族主义的整合不够完备。

(三)认同边界的流动性

第7篇:印度公主范文

关键词:软件业;外包服务;信息产业;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416.672

印度建国后前30年,服务业增长比较温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印度服务业增长提速,并于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后进一步加速。尤其是印度信息产业中的通信业以及备受关注的商业服务业(即“软件外包服务”)异军突起,增长速度迅猛,年均增长率已经接近或者达到20%,①为印度服务业的发展注入了无限生机,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办公室”。从这点可说明,印度的软件外包服务业强于中国。下面就印度软件外包服务业发展情况及原因,谈谈个人的意见。

一、印度被誉为“世界办公室”

印度在20世纪80年代实行经济政策调整和20世纪90年代实行经济改革以后,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服务业超常发展,特别是信息产业中的商业服务业增长速度迅猛,使印度逐渐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软件制造业”大国,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办公室”。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服务业保持高速增长势头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印度服务业增长开始恢复,并于90年代加速,年均达到7.27%。21世纪初,印度服务业出现了更高的增长态势。2004-2005财年至2008-2009财年分别增长9.1%、10.6%、11.2%、10.9%和9.7%,年均增长10.3%。其中,2008-2009财年,印度服务业产值(含建筑业)达215544.8亿卢比,占GDP的比重由2004-2005年的60.2%逐步增加到64.5%。五年中,建筑业分别增长16.1%、16.2%、11.8%、10.1%和7.2%,年均增长12.3%。期间,通讯业发展格外迅速,取得了年均增长26%的高速发展。②

(二)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

印度在20世纪80年代实行经济政策调整和90年代实行经济改革以后,一大批从事信息技术产业,电子通讯产业、制药工业、食品加工业、饮料业、服装纺织业、石油化学工业、电力产业、水泥建筑业和旅馆旅游业等经济活动的私营企业或私人财团迅速发展壮大,并很快进入全球化经营。由于从业人员的素质较高,印度成功地培育出一大批目前能够与欧美最好的公司展开国际竞争的公司。这些公司中许多是属于最尖端的,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行业,如软件业巨头信息系统公司(Infosys)和维普罗公司(Wipro),制药和生物技术方面的兰巴克西公司和雷迪博士实验室(DrReddysLabs)等等。

(三)软件产业增长一枝独秀

印度的信息产业一度蓬勃发展,但主要集中在软件行业。印度国家软件公司与服务公司协会(NASSCOM)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印度的软件产业一直稳定地保持着每年50%以上的惊人增长速度,在1998-1999年的财政年度中,印度软件业的总产值约为46亿美元,占同期印度国民生产总值的1.1%,其中软件出口额达到26.5亿美元,占同期出口总值的6.1%。在2001-2006年间,印度包括软件业在内的信息产业年平均增长率为42.4%,2006年度印度信息产业产值达5540亿卢比(约合122亿美元),比上年度增长了49.4%,远远高于印度一位数的GDP增长率。2007年度印度信息产业产值达195亿美元,比上年度增长59.9%。③印度的软件从业人员现在已达28万。在全球软件开发市场中,印度占据了16.7%的份额,在信息产业最为发达的美国,印度占据其软件销售市场份额的60%以上。

(四)软件外包服务誉满全球

截止2006年底,印度软件产业产值为245亿美元,占据了其国内整个IT产业总产值76.5%的份额,软件出口占据了整个印度出口总额的20.4%。④印度的软件公司基本都是通过电信网络同欧美的客户取得联系,而这个网络本身的软件就是印度人设计开发的。印度的软件具有质量可靠、价格低廉、时效性强、售后服务好等基本特点,因此赢得了国际市场的普遍欢迎,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等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地依靠从印度进口的软件。目前,美国航空公司、瑞士航空公司、新加坡航空公司和伦敦地铁的运行软件都是印度人设计的,质量堪称一流,受到用户的高度评价。

二、 印度软件外包服务业强于中国原因探析

尽管中国服务业在总量和增速数据上均优于印度,但服务业比重仍低于印度10个百分点左右的差距。这种差距的形成更主要的原因来自中国工业持续高速的增长,而不是中国服务业自身发展缓慢。见表一⑤

相比之下,印度信息产业的发展规模、市场总量不及中国,硬件发展相对缓慢,但比较侧重发展“软件产业”,其增长速度超过了中国,软件产业的增加值令全球瞩目。其发生原因在哪里呢?下面做些探讨。

(一)印度自拉吉夫・甘地政府时期就重视发展软件产业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的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就看到了信息产业对经济发展和强国富民的积极作用,在各种场合大声呼吁高新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性,大力推进计算机教育,以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由于他本人曾当过飞机驾驶员,热衷于高科技领域里的新事物,因此在政府上下形成了重视信息产业的良好氛围,计算机教育得到了有力的推动。拉吉夫・甘地的经济改革使印度的经济又向前发展了一步,尤其是高科技产业,特别为电子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打下了结实的基础。印度被世界誉为“软件王国”的称号,拉吉夫・甘地功不可没。

后继上台的历届印度政府,也十分重视发展软件产业。譬如,印度前总理瓦杰帕伊上台后,对信息产业的发展格外垂青,他甚至表示,“要集中所有的资源,努力使印度成为信息技术大国”。为了使信息产业获得更大的推动力,印度政府设有专门的“信息技术部”,并出台了“信息技术法案”和“信息行动计划”。在政府预算中,信息产业的拨款得到了有力的保证。税收政策出现了明显的倾斜,在软件技术园区实行零税收政策,产品100%出口的软件公司可免缴所得税,软件开发所需的进口软硬件可享受零关税。国家银行的贷款政策也相当优惠,凡设立软件公司或此类公司业务发展需要,均可较容易地获得低利率货款。

(二) 印度发展软件产业的启示

印度的软件产业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其比较优势的根源在于以下八个方面:

1.政府重视 政策优惠

印度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一跃成为软件出口大国,最关键的是政府的主导作用。印度政府用一套涵盖税收、资金、人才培养与引进、知识产权保护、软件出口、软件基地建设等各个方面的产业政策支持信息产业的发展。独立以来,印度政府根据不同时期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颁布了相应的科学技术政策。1958年,印度国会通过了“科学政策决议案”。1981年,政府对在“自由贸易区”(堪达拉自由贸易区、桑塔克鲁茨电子出口加工区以及政府确定的其他地区)生产电子出口产品的企业取得的利润和利得,实行连续5年免税。1984年拉・甘地出任政府总理,政府主动制定和推动了一系列促进软件产业发展的政策,提出了“用电子革命把印度带入21世纪”的口号。制定了发展信息产业,特别是依靠信息产业和软件业的振兴带动印度经济发展的策略。1986年印度政府相继制定和颁布《计算机软件出口、软件开发和培训政策》、《软件技术园计划》、《印度信息技术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扶持政策。20世纪90年代初,拉奥政府开始大力推动自由化经济政策,首先在软件业开始了经济体制的转型,颁布了《软件技术园(SPT)计划》,对IT产业的发展推出了许多新的扶持政策,比如免除进入高科技园区的公司进出口软件的双重赋税,允许外商控股100%,免征全部产品用于出口的软件商的所得税等等。2000年印度再次颁布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信息技术法2000》,新上台的国大党辛格政府延续前政府发展信息产业的扶持政策,并且加大力度。印度政府十分重视软件产品及服务的质量,信息产业部直接对产品质量进行测评、考核,为软件产品的高质量、高顾客满意度提供了保证。印度地方政府也重视软件业的发展,采取了大量的优惠和倾斜政策。当全印度第一个计算机软件园区在班加罗尔创立之初,当地的基础设施极为薄弱,但是邦政府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自行融资增建发电厂,扩建电信设施,并且提供世界一流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筑巢引凤;对进出口软件免除双重关税,免征企业所得税,全部产品用于进口的软件商可免征企业所得税,企业的义务只是缴纳园区管理费,激励了软件业的快速成长。

2.抓住机遇 快速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拉吉夫・甘地政府首先促进电脑软件技术发展。当时在计算机行业,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就是所谓“千年问题”,或者叫做“千年差错”,“千年虫”。计算机行业的业内人士则把“计算机2000年”问题称之为“Y2k”问题。众所周知,在计算机刚刚发明的时候,为了节省存储空间,加快运算速度,人们习惯上用两位数来表示年份。例如,我们通常把1998年称作98年,这在日常生活中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在世纪转换的时候,计算机的程序运算就会出现严重问题,即当进入2001年1月1日的时候,计算机就会显示为1900年。也就是说,计算机将把现在当成历史,而把历史当做了未来。那样,很可能出现混乱不堪的经济纠纷和不可思议的社会问题。虽然,计算机的这个“千年难题”并非不能解决,但是要想克服它所带来的困难,决不是轻而易举的。由于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防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接通使得这个问题涉及的方面更为广泛,极大地增加了解决的难度。据美国的专家估计,全球解决千年难题的总费用将达5000亿美元,还有一种说法是全球将为此付出6000亿美元的代价。⑥就在这样一个重要时刻,印度的计算机科学家发现了一个大赚其钱的好机会,因为他们已经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印度,仅塔塔咨询服务公司一家就投资10亿卢比,安排10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全力以赴地进行千年难题的解析工作。他们接到国外要求帮助解决千年难题的订单以后,便利用自己计算机强大的处理能力,为客户排解他们遭遇的千年难题。用这些专业人员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要努力捉住隐藏在计算机程序里蠢蠢欲动的“千年虫”,防止它们给未来带来的严重祸害,保证客户的计算机系统安全跨进21世纪。据塔塔咨询服务公司的执行副董事长马哈林格姆说,该公司参与了85种解决千年难题的不同任务,主要工作是采用等值扩充的办法给“Y2K”转换处理程序,而客户则遍及美国、欧洲、中东和澳大利亚。其他的一些软件公司也开发了许多处理千年难题的软件,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数额可观的订单。

3.教育优先 人才聚集

印度的初等教育水平不高,但却特别重视高等教育,即所谓“精英教育”,它为印度软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证。2002年,印度有5所享誉国际的理工学院,它们每年都向国内的信息产业输送大量计算机方面的人才。印度信息技术学院开始大量招生,各邦的工程学院急速扩大,数量剧增。2002年,印度每年大约培养出8万名信息技术人员,在世界上堪称首位。在“在印度的硅谷”班加罗尔,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更是群贤毕至,网罗一个中等规模软件公司所需的人才只需两三个月即可,而在美国至少需要半年以上。另外,印度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还得益于大量在美国硅谷工作的印裔美国人。他们在美国工作生活多年以后,积累了大量财富和经验,其中一些已开始回国投资。21世纪初,印度进行电脑软件开发的技术人员约为320万人,其中出类拔萃的高级人才有5万多人,全国共有1000多家软件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的十年中,印度已经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软件开发中心。丰富的软件科技人才库是印度软件业发展强有力的后盾。印度政府为了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回国,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一般软件工程师的薪水是国民平均收入的10倍以上,在知名公司里工作的软件工程师的薪水是国民平均收入的30~40倍,一些大公司还提供别墅住房、医疗补贴、教育补贴、无息贷款、优先认股权等一系列优惠条件吸引了大量人才。

4.市场导向 自由民营

印度政府大力采取刺激软件业发展措施,大幅度推进市场自由化和民营化。20世纪90年代初,拉奥政府开始大力推动自由化经济政策,率先在软件业开始了经济体制的转型,主要内容包括:允许外国资本建立控股权在50%~100%的独资软件企业,享有与印度企业同等的待遇;将与软件业有关的设备和软件进口关税逐渐降为零,废除进口许可证制度;以出口为导向的软件企业可以自由使用外汇,自由转移资本;减少软件企业的流通税和服务税直至为零,建立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制度和体系;允许外资和私营企业部分投资电信业,取消印度电信部的垄断,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电信服务业的进步。1996年以后,联合政府的改革是对拉奥政府自由化经济改革的延续,基本经济政策没有很大变化,只是在速度和强度上对拉奥政府的改革进行一定的调整,但全球化倾向更突出了。譬如,全球化倾向的经济改革大大放宽了对外资的限制。投资环境改善之后,许多外国跨国公司第一次将眼光瞄准印度。不仅当年撤离印度的可口可乐公司、IBM公司重回印度,全球500强企业中的通用汽车公司、福特公司、索尼、本田、LG国际、AT&T、壳牌、杜邦等跨国公司也开始纷纷落户印度。90年代以来,印度批准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额不断上升,外国直接投资实际流入数成倍增长。为了使印度更快地融入国际社会,印度政府还在一些部门进一步放宽了对外资股份的政策。

5.完善法制 保护产权

印度政府不断完善法律制度,努力保护软件产权。印度是世界上版权法最为严厉的国家之一。印度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打击盗版的需要,于1994年对其1957年的版权法做了较大的修改和补充,于1995年5月生效。该法明确规定版权所有者的权利、对软件出租者的态度、用户备份软件的权利和对侵犯版权的惩处和罚款,使印度成为国际上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法最严厉的国家之一。该法第一次清楚地阐明了版权人和用户的权利,禁止未经许可出售、出租或供给他人出售、或出租任何计算机程序的拷贝。修正后的版权法对软件版权违法者将处以严厉的惩罚和罚款,他们将同时面临民事和刑事指控,包括最高可达20万卢比的惩罚,或7天到3年的监禁,或二者并罚。目前,印度软件用户的版权意识不断增强,软件盗版率下降。2001年印度盗版软件使用率为59%,远远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90%以上的盗版率,接近西欧国家的水平,而在1996年为80%。这说明印度的软件市场已经开始走向正常发展,这刺激了软件企业的积极性,也扭转了发达国家对印度软件产业的不良形象,促进了软件的出口。

6.财政支持 外资涌入

印度政府切实给予财政支持是印度软件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拉吉夫・甘地在位时,注意增加对计算机等科技领域加大投入,大力推动科技能力的发展。1997年,印度总理高达视察了巴巴原子能研究中心。他说,“我保证,凡是从未来发展来看是必须做的事情,中央政府将给予大力支持。我完全清楚政府财政紧张的情况,但我仍负责任地做出承诺,甚至我可能不得不牺牲其他一些领域的利益”⑦。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印度的科技和软件业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另外,跨国公司也看好印度软件产业发展的前景,向印度软件业投入大量资金,促进了印度软件业的超速增长。世界各经济巨头十分青睐印度,IBM公司注资1亿美元研究“深蓝”超级电脑开发;麻省理工学院拟花10亿美元在班加罗尔建立亚洲媒体实验室;英特尔公司将其在印度的投资由1000万美元增加到1亿美元,计划在3年内将设在班加罗尔的开发中心由50人增加到500人。跨国投资为印度软件产业创造了良好的资金环境,使其获得了优先起飞的机会。

7.天然禀赋 语言优势

印度曾是一个受英国殖民统治近200年的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英语是印度教育的通用工具。儿童从小受到英语的熏陶,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接受正规的英语教育,到大学毕业时其英语能力与英美国家相差无几。换句话说,其英语思维的能力与英美国家的人们几无二致。由于印度学生的数学水平普遍较高,有些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甚至更高。因此,印度软件人才可以操持英语与任何英语国家的人们实行“无障碍沟通”。而这种无障碍沟通是获得软件出口订单的重要因素,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正如印度班加罗尔计算机协会主席斯里尼瓦桑博士所说,“我们与客户更容易沟通,因为美国和欧洲的整体解决方案都是以英文为基础的,印度人能够完全的理解这些要求。”

8.行业协会 大力推进

举措有:为印度和欧洲在软件开发方面寻找合作伙伴;帮助欧洲公司在印度销售软件;帮助欧洲公司在印度寻找软件开发商;鼓励印度和欧洲公司合作开发软件产品,并帮助其在美国、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和本国寻找市场;为国外公司和印度公司的其他合作需求牵线搭桥。软件协会发挥了软件行业组织的重要作用,促进了印度与国外一批软件企业的战略联盟,立下了不可磨灭的汗马功劳。

2006年9月8日上午,印度科技部长卡皮尔・赛巴尔部长在北京接受了中外媒体的联合采访,他谈到“印度软件业发展何以如此神速”的原因时认为,有这么几个因素:(1)印度一直非常重视教育,因此培养出了大批高质量人才;(2)由于“英国对印度进行了几百年的殖民统治”这一历史原因,印度人口中相当一部分人都可以说很流利的英语;(3)信息技术产业自身的特点是并不需要特别大的投资,它所需的只是人才、计算机或者信息高速公路,在资本投入上并没有太高要求;(4)政府给予信息产业相对较大的发展自由度,而不是进行过多干预,而且政府还给予“零税收”这样的优惠政策。所有这些因素加在一起,促使印度的软件业发展咄咄逼人,而且这一趋势毫无疑问还将持续下去。凭借着“开发成本低、质量高、可靠性强和交货快”等特点,印度软件公司吸引到许多世界知名大公司的投资,比如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全球500强企业中,就有200多家请印度企业开发软件;再比如微软遍布全世界的两万名职工中,约10%在印度。⑧

(三)中印信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问题

中印两国在信息产业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都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要引起注意并改进。主要在于:

1.技术创新不足

中国的信息产品近年来发展很快,但多数通过引进国外技术来实现。譬如,有80%以上的集成电路需要进口,关键软件依赖国外;计算机核心技术掌握在国外企业手里;电视机核心元器件依赖进口。技术引进是中国信息产业实现技术突破的重要途径,由此造成原创性的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明显缺乏。印度的信息产业也是缺乏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和品牌。由于过度依赖海外市场和过于提倡软件外包业务,不能够掌握核心技术,不仅失去了自己的品牌,而且使印度失去了软件控制权和软件产品知识产权的所有权。有资料显示,印度的软件大多都是非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整个软件业是在别人后面跑和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加工厂。发展中国家信息产业的自主创新仍处于起步阶段,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直接影响了信息产业的竞争力。技术创新不足是包括中印两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难题。

2. 依赖海外市场

中国信息产业发展规模比较全面,软硬件产值都有较快增长,但整体而言,硬件发展更突出,软件发展基本靠国内市场消化,依赖海外市场的程度不大。印度信息产业过分依赖海外市场,特别是美国市场。由于国内市场发育不足,印度软件产业总收入的80%都来自出口,而且大部分都销往美国。⑨一般而言,一个国家某个行业的主要输出对象仅限于另一国的话,往往产生较大的行业风险,因为这样一旦国家之间发生纠纷,马上会影响到这个行业的发展,使本国蒙受巨大损失。如果美国经济出现低迷,印度本国的软件业也将不可避免地出现滑坡。例如,2008年下半年自美国开始的金融危机就对印度的软件出口影响非常大。可以说,对国际市场的过分依赖使印度软件业的命运不是掌握在自己手里,埋藏着隐患。应注意改变过分依赖国际市场的状况,采取适当分散风险的措施。

3.软硬件的匹配

2006年全球软件、电子信息产业、GDP之间的比例为2:4:100,而中国为0.83:4.2:100,软件产业占GDP和信息产业的比重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说明中国信息产业发展呈现的是一种“重硬轻软”的态势。中国的软件出口额相比印度差距很大。2001年中国软件产业总额为796亿,而出口仅为7.25亿元,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比重,中国软件业的销售几乎全部在国内市场。2001年中国软件产业在全球软件产业总额中的比重为1.6%。2001年到2002年,印度软件出口额为62亿美元,而中国软件出口尚未突破10亿美元。整个上海的软件出口业赶不上印度的一个软件公司。2002年初,张江软件园的目标是实现软件出口达到1.02亿美元的历史性突破,而同时印度仅仅一个INFOSYS公司的软件出口就已经达到5亿美元。印度2006年整个IT产值为122亿美元,其中硬件收入为29亿美元,PC总营业额为14.8亿美元,微机拥有量只有430万台,比重不足0.5%,为中国的1/3;电话人均拥有率为中国的1/4,每千人只有8条电话线;目前全国手机用户为9000万户,PC的总营业额仅15亿美元,而中国的数字分别是2.4亿人和100亿美元。这些都说明印度信息产业的发展中,“硬件弱”已成为制约印度IT业发展的软肋。

(四)中印信息产业未来的挑战与思考

中国与印度既是邻国,又是人口大国,目前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两个国家,两国国情有很多共同之处,两国经济发展模式为世界瞩目。中国在自然资源、基础设施、资本资源、人力资源、经济总量、国际化程度等方面与印度相比处于领先地位,但经济创造力竞争力、微观竞争力、信息技术竞争力方面不及印度。

对比之下,印度的信息产业存在很多弱点:信息业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成套软件”少,低附加值的定制编程多,产品结构不合理,国内市场发育不足,软件人才流失严重等。而中国的软件产业也面临诸多挑战:国产软件市场占有率低,资金不足,软件企业规模偏小缺乏竞争力,软件企业创新能力不足,软件人才结构不合理,知识产权保护有待加强等。为此,中印信息产业在以后的发展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抓好核心技术创新,开发自有产品

中印软件业应该走欧洲软件业发展的道路,掌握自己的核心技术,创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发展自主和完整的软件产业体系。在信息核心技术方面,中印都应掌握以集成电路和软件技术为重点的核心技术,从应用开发平台着手,解决好公用应用平台和专用应用产品的生产,大力发展应用软件和应用系统,以应用促发展;以自主安全的操作系统和安全软件为突破口,集中力量发展自主的基础软件和工具软件。

2.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中国要加强软件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完善法律规定,建立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法律程序,来维护软件产业利益。虽然有多种原因,但立法支持力度不够、⑩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够,是中国软件外包服务业落后印度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有建设知识产权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的市场环境,国家的鼓励政策才能真正落实,才能更好地吸引国内外的投资,促进软件公司的良性发展。

3.中国要克服“重硬轻软”偏象

中国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娄勤俭在2006年4月22日博鳌亚洲论坛2006年年会上坦言,中国软件产业发展遇到了一些问题,重视硬件、轻视软件的现象,使软件的“生产”、“销售”和“使用”链条发生“断裂”,影响了软件产业的发展。他认为“重硬轻软”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国内的销售方往往实行硬件、软件捆绑式销售,使消费者误认为“软件是不需要花钱购买的”。国外大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初期以“送软件”的形式出现,也导致“重硬轻软”现象产生。娄勤俭说,中国和美国、欧洲等国情况不同,在中国,进入企业、家庭的电脑大多数被用于打字、上网、游戏等,作用真正发挥出来的还很少。“由于计算机产生的增值与效益并不明显,大多数消费者看不到购买正版软件的收益,”娄勤俭说。对进入中国的国外大型软件公司来说,开发更适宜的软件和加快计算机生产、销售环节预装正版软件的步伐是它们稳定自己在中国市场份额的主要对策。微软公司高级副总裁克雷格・蒙蒂在会上说:“我们公司在中国、泰国、印度等国家开发了供初学者操作的视窗系统,为没有经验、初次使用者提供帮助,这样可以解决软件使用不完全的问题。”“在中国,预装正版软件的措施刚刚开始,所占比例还比较小。但是我们会鼓励销售商做这样的事,”克雷格・蒙蒂说。 与此同时,保护软件知识产权,使开发软件的人“有钱赚”,克服“重硬轻软”的现象其实也是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的方向。娄勤俭介绍,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已经逐步加强,措施也更有力。中国在服务器端的软件知识产权保护上比较有成效。“在中国的大企业、银行等内部,都在使用正版软件,因为这同时也涉及到其自身的赢利。”中国软件公司预装正版软件的能力也在逐步提升。娄勤俭说,占了中国市场37%份额的联想集团及TCL等品牌企业的预装能力已经超过60%,平均达到70%,“中国计算机消费正趋向品牌化,这对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有益。”!

4.疏通融资渠道

在软件产业方面,从印度及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要在软件产业领域真正有所作为,单纯依靠政策扶持和引导是不够的,必须借助社会的力量,发展风险投资业,同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实行社会多元化共同投资方式,鼓励大型企业集团、高校和科研院所向软件产业投资,加大软件产业的投资力度。

5.照搬硬套行不通

近年来,印度软件产业的迅速崛起引起了全球性的关注。许多人认为,同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软件业要成长,必须学习和赶超印度。2006年5月在上海召开的第28届世界软件工程大会上,参会的两院院士都驳斥了这种观点,他们认为,中国软件产业如果将印度作为学习的样板,将是一个“方向性错误”。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认为,印度与中国软件发展模式完全不同,发展环境也有很大差异。印度的经济总量还大大落后于中国,而且国内市场需求较小,只有走软件外包一条路,印度软件业近年来的红火完全依靠的是外包“一枝独秀”。而中国拥有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海外同行都在拼命抢食中国市场蛋糕,我们却放手优势资源去和印度拼外包,未免本末倒置。据统计,2004至2005财年,印度的IT外包行业贡献了173亿美元营业额,雇用了69.5万名员工,占GDP的比重则为4%。@倪光南说,印度外包虽然增长迅猛,但中国软件市场和产业要全面得多,在技术、应用、安全等各领域都有巨大市场空间,中国软件业亟需走科研产业结合之路。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信息与工程科学学部主任杨芙清指出,中国软件产业发展与印度模式大相径庭,印度软件业几乎可以概括为外包经济,印度人才非常善于学习各国软件企业的流程,并能很快熟悉这些流程,承接国外软件。中国要在借鉴国外经验基础上,根据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大型专业化骨干企业,政府引导,产学研结合,面向应用,走“政产学研用”结合的道路,中国软件产业就可以迅速发展壮大。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学院院长何积丰认为,中国软件业整体比印度强得多也全面得多。国内业界亟待解决的是定位问题,找到准确的定位,迅速切入产业化发展,抢占国内金融、航天等潜力无限的行业市场,才能真正壮大中国软件产业。

注释:

① 引自《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研究―中国与印度经济发展比较》,沈开艳 权衡等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P199。

② 《印度经济及三大产业概况》,2009年8月14日,信息来源:中国驻印度经商参处。

③ 数字来源于印度通信与信息科技部统计数据资料。

④ 资料来源于《2006年世界电子通讯工业发展概况》,《中国投资指南》电子版2007年7月24日。

⑤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和CSO数据计算。转引自《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研究―中国与印度经济发展比较》,沈开艳 权衡等着,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P190。

⑥ 马加力着:《一应俱全印度人》,时事出版社,第251页。

⑦ 《今日印度》,1998年4月号,第24页。

⑧ 《“世界工厂”与“世界办公室”中国印度各有长短》,2006年9月12日,来源:中国青年报。

⑨ 在印度的总出口中,对美依赖程度高达20%,特别是在软件的出口中,对美出口约占60%,因此其影响特别显着。

⑩ 中国有关软件的主要知识产权立法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这些对于扶植和推动中国民族软件产业的发展,改善和培育发展软件产业的基本法制环境,促进软件技术和产品的国际交流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执法力度不够,软件盗版现象十分猖獗,严重阻碍了中国软件业的健康发展,也使得风险投资在软件行业中的投资项目屡屡失败。

第8篇:印度公主范文

一、印章管理中容易发生的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有些部门或单位不重视用印规范,管理混乱等现象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从思想上没有意识到印章对企业的重要性,有些人认为盖印章是很随便的事情,公章不如关系,公章不如领导的一句话。只要领导发话,盖章办事就很容易。

二是印章使用不规范。有的部门没有及时销毁旧的印章,导致新章老章并存;有些同志怕驳了老乡、熟人、亲友的情面,丧失用印原则;还有的贪图方便,在空白介绍信上盖章备用,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这种问题在某些基层单位尤为突出。

三是印章保管不严格。个别单位对印章管理不善,没有及时收回作废的印章,造成了法律诉讼事件;有的单位对公章“齐抓共管”,办公室多位同志有存放印章抽屉的钥匙;有的单位印章随处摆放,成了可以信手拈来之物;也有些同志缺乏警惕性,存放印章的抽屉或橱门整天开着,或把钥匙挂在上面,以致印章被盗用。

二、强化印章管理的主要措施

印章管理工作是办公室的一项基本职能,基于上述主要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对印章全过程的管理,实现印章从申请刻制到销毁全过程每个环节都规范可控、留有记录,我院主要强化“四专”,加强了印章管理工作:

一是制定规范的印章专用管理流程。院发文成立机构(人力资源处负责)——刻制印章(企法处负责)——发文启用印章(办公室负责)——机构撤销(人力资源处负责)——收回印章(办公室负责)——销毁并备案(办公室、企法处等部门共同负责)。详见下图:

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1.人力资源处依据院相关决定负责发文成立机构。在发文时要对机构名称进行认真审核,确保机构名称的正确性。

2.新成立的机构依据院机构成立文件向归口管理部门提出刻制印章申请。无明确归口管理部门的机构直接向企法处提出申请。

3.归口管理部门对刻制印章申请进行审核,如同意则由本部门第一管理者签署意见并加盖本部门印章后,将申请转企法处。

4.企法处在收到刻章申请后,要对申请机构的成立依据、印章刻制的必要性、印章刊印文字内容进行认真审核,审核通过后方可刻制印章。企法处刻好印章后交办公室待发文启用。

5.院办公室收到印章后,应再次核查印章依据文件和刻制申请,确保无误后在专门台账上登记并发文公布启用。对于因机构名称变更而刻制的印章,在发文启用的同时还须注明作废旧印章。

6.印章生效后,由相应机构负责人或其授权的院在岗职工到院办公室办理印章领用手续。对于因更名而启用的印章,在办理领用手续时还须同时交回作废的旧印章。

7.持有印章单位要按照印章管理有关规定,严格管理和使用印章。要指定专人(监印员)保管印章并确保安全,用印要经单位负责人审核同意并做好登记。监印员必须做到坚持原则,不在空白或有损单位利益的函件上盖章。每次用印还要注意盖印的规范格式要求,不留有可能被钻空造假的空间。

8.机构撤销时,由人力资源处依据院相关决定负责发文公布撤销该机构。属临时机构的,还需由归口管理部门事先向人力资源处提供撤销机构的名单。院直属机构的印章直接交回办公室;院属临时机构的印章交相应归口管理部门,由归口管理部门交回办公室。交接印章时须留下相应记录。办公室收到印章后会同企法处对已作废印章作出处理,将记录作为永久档案保存备查。

二是建立印章专人保管和安全存放制度。印章由专人保管,保管人必须要政策观念强、忠实可靠、能秉公办事,视企业利益如生命。印章存放应有专用柜,存放在安全、保密的保险柜或铁皮柜中,并随时上锁,钥匙要随身携带,严禁外借或拿出办公室使用。当有特殊情况必须带离保管处时,应始终将印章带在身边,不得人印分离。

三是建立印章专用登记、审批制度。建立用印登记、审批制度,既利于培养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对用印情况做到有据可查,又利于对用印情况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使印章管理和使用的每个环节都做到有序可控。

1.建立《印章使用申请表》,申请表上的内容:申请单位、经办人、申请单位领导签字、事由、份数、日期、用印人、批准人。《印章使用申请表》在用印后交由院办公室印章保管人负责汇总整理。《印章使用申请表》同时建立电子文本,由印章保管人负责登记,每个月月底打印后汇总成册,归档,以备查阅。

2.加盖院行政印章必须按要求填写《印章使用申请表》,经申请单位负责人、归口部门负责人、主管院领导或院副总、办公室负责人层层审批后,方可用印。当主管院领导出差时,须电话征求意见并在备注栏中注明。加盖院长名章的出院报表,须征得院长本人审查同意。

3.需在院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各类资质证书等复印件上加盖印章的,还必须在复印件上注明用途、日期及“复印无效”字样后方可用印。

4.凡加盖院印章的资料,须符合院现行技术文件编制要求及院执行的公文处理相关格式要求,对不符合格式要求的,办公室将退回,要求整改完善后用印。

5.加盖申请单位印章的介绍信,在介绍信存根“领导签字”一栏须由本单位主要领导审核签字;加盖院印章的介绍信,在“领导签字”一栏除了须由本单位主要领导审核签字以外,还须有办公室负责人复审签字。

四是坚持按专项原则和政策盖章。在工作中,要区分不同情况,严格按程序把关用印。要摒弃私心杂念,做到“一枚朱印,处处为公”。要明确职责,加强学习,要熟悉本部门的业务,对能否用印、是否符合条件,做到心中有数。对需用印的公文、稿件、信函等有审查把关的义务和权力。对不符合规定和要求的,要坚持原则,耐心说服,切不可“有求必印”或态度生硬。不在空白介绍信或空白纸张上加盖印章。严禁任何部门、单位、任何个人私刻公章。院行政公章只有当以单位名义进行公务活动时方可使用,不作为证明个人身份使用。

第9篇:印度公主范文

二、坚守工作岗位,严格执行去向板制度。在外无法登记时,委托秘书科代为在去向板上登记。请半天假由科长批准,一天假由分管主任批准,两天以上由主任批准。各科室负责人请假须经办公室主任批准。全年累计旷工三天以上者、请病假或请事假二十天以上者,取消年度评优评先资格。考勤工作由秘书科负责。

三、自觉遵守禁酒制度,中午没有公务接待任务,一律不准饮酒。

四、严禁在工作时间进行打扑克、打麻将等带有性质及上网聊天、玩游戏等与工作无关的活动。

公文制发审批制度

一、公文制发遵循先审核后签发的原则,逐级审核后由管委会相关领导签发。

二、管委会向上一级机关报告或请示的事项,由管委会主任签发;事关全区工作的重要文件,由主任或主持工作的副主任签发;日常业务性文件,由分管副主任签发。

三、秘书科拟制的公文先由办公室分管副主任审阅签字,重要文件由办公室主任审批签字后,再交管委会相关领导审阅签发。未经办公室分管副主任审核把关的文件,不能送管委会领导签发,以免文件倒流。

四、管委会各部门以管委会名义制发的文件,由各部门自行拟制,交办公室秘书科审核、办公室分管副主任审阅后呈管委会相关领导签发。

打印工作制度

一、打印范围

经管委会领导和办公室领导签发的上报或下发的各类文件、资料;管委会各类会议材料;经管委会领导和办公室领导批准审核的有关材料。

二、打印顺序

经审核、签批需要打印的文件,打印人员依文件登记编号顺序(急件优先)依次打印,管委会各部门的相关材料自行打印。

三、打印时限

一般文件打字不超过3天,急件不超过当天,特急件随时完成。遇有特殊情况有不能按时完成的,应事先向有关领导说明。

四、打印登记

打印要坚持登记制度,标明打印材料的标题、份数、经办人等事项,以备日后查找。

五、保密要求

打印人员要严守保密制度,凡需保密的打印件,不得对外泄露,不得丢失原件,标有密级的文件,不经有关领导批准,不准擅自复印。

机要保密工作制度

一、文件要及时处理,妥善保管,不准带回家中,或积压在办公桌上。

二、不准在家属、子女和无关人员面前谈论文件内容,非机要人员面前不准翻阅文件。

三、未经管委会领导或办公室主任批准,不得复印文件。

四、要认真遵守《国家工作人员保密守则》,如发生丢失、泄密问题,要及时向领导报告,以便迅速采取措施补救。

五、机要人员自觉遵守保密制度,出现问题追究责任,情节严重者依法惩处。

财务管理办法

一、管委会办公室公用经费支出,实行预算审批制度。所有经费支出由办公室主任把关,财会部门按照财政下达的指标统一使用。

二、办公室要量财办事,节省开支,从严掌握经费支出。管委会领导出差经费实行备用金制度,管委会办公室负责准备一定数额的出差备用金,每位领导公务出差办结后,及时到办公室报帐结算(原则上不跨月),办公室及时补足报帐资金额度,保证每位领导再次出差有足额费用。未及时报帐处理的费用不予补充。

三、因公务需要在外面的赊欠帐目,要及时报办公室主任核准并在财务室挂帐,原则上各种赊欠一月一结。特殊情况,经请示管委会主要领导批准在年末前也要一次性结清。违反以上规定的在外赊欠行为,由当事人承担全部民事责任。

四、强化对管委会公务活动无票据经费支出的管理。遵循便于开展工作的原则,由管委会经办领导审核签字后,办公室根据国家财务政策有关规定妥善予以处理。

五、加强办公室日常支出的管理。购置办公设备及工作需要购买国家规定的专控商品,须提出申请,经办公室主任同意后方可购买。购买备品资金额度超过500元以上的,实行两人以上经办制度。维修项目的支出,必须做到有预算、概算及施工、维修合同书,经办公室主任办公会集体研究后方可动工,并按决算书付款。

车辆管理办法

一、车队管理

1.车队实行队长负责制,小车司机要听从指挥,服从调度,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出车期间要保持良好形象,严守工作机密,确保用车准时无误。

2.小车司机要加强车辆养护,保持车体内外清洁,及时维修,保证车辆始终处于适行状态;认真遵守交通规则,确保安全行驶。年内出现责任事故除按交通法规承担相应的责任外,扣发司机的全年保险安全奖。

3.小车司机在领导出差期间要正常上下班,车辆由车队统一调度。司机无故不上班按旷工处理,旷工3天扣发全年出车费,矿工连续15天或累计30天予以辞退。

4.小车司机在正常工作期间出车要告知车队队长,外单位和双休日、节假日市内用车需经车队队长批准,长途用车必须经办公室主管主任审批,并填写《长途出车单》,由车队统一安排。

二、费用管理

办公室车辆全部实行单车核算,每月向管委会领导和司机公布一次车辆总费用清单。

(一)出车费及油料费

1.司机出车费标准每人每月240元,按月发放。

2.市内油料费用按办公室核定的油料分配指标月初发放;州内按长途出车单核准的费用月末结算;州外长途按实际发生的费用从领导出差费用中直接报销。

(二)车辆维修费

1.实行定点维修制度。采取招投标方式,确定配件商店和车辆维修站,签订定点维修协议。

2.实行审批制度。车辆需要保养维修时,由本车司机提出申请,经车队队长审核,费用在800元以下的,由主管主任审批,费用超过800元以上的,报办公室主任审批;根据维修审批单,车队队长填写《车辆维修通知单》,司机持通知单到指定维修站修车;维修结束后,维修车辆司机负责将废弃的零部件交办公室车队验证。

3.实行费用核算制度。办公室车辆维修费原则上每月一结算,车辆维修结束后,司机应及时要求维修站将维修明细和报价提供给车队队长核实,并由车队队长与维修站进行协商定价,报主管主任审批后,再由维修站填写《车辆维修结算单》,维修站持结算单和发票到办公室进行结算。

三、车辆管理

1.办公室主任、主管副主任和车队队长负责监督车辆的使用。

2.不得私自出车或将车辆交给他人驾驶,发现一次,扣发当事司机当月出车费,三次以上扣发全年出车费。凡未经批准私自出车所发生的一切后果由司机本人承担。

3.婚、丧、嫁、娶及其它事由的非工作用车,需经办公室主任批准,并向办公室财务部门交纳市内100元、市外200-400元的出车费;企业运送职工用车需经办公室主任批准并签定有关协议,出车费统一交到财务室。

4.办公室统一办理车辆的保险、免费通行证、年检等事宜,及时办理车辆控办手续及车辆产权转移的转籍手续。

接待管理办法

一、由办公室负责管委会和管委会领导牵头的公务接待活动,接待重要外商和州级以上领导,要制定接待方案。各部门的接待活动,由本部门自行承担。

二、在珲春市内公务接待(用餐、住宿)实行定点制度。办公室按照档次,特色、方便的原则确定不同层次的接待单位,根据接待层次和管委会领导要求,由管委会办公室统一安排,保证接待需要和服务质量。

三、在珲春市内接待用餐实行派单制度。管委会领导安排接待任务后,由办公室主管主任开具用餐接待单,交由接待承办人具体负责办理,接待任务完成后,由办公室主管主任负责到用餐单位核定签字。每月月末,定点接待用餐单位持用餐接待单到办公室结算。管委会办公室每月月底向领导通报上月接待费用清单。

四、在珲春市外公务接待所发生的费用,由管委会经办领导签字审核后,办公室负责及时实报实销。

五、住宿费用,原则上由客人自己负担,特殊情况需要管委会替客人买单,必须经管委会主要领导批准。

六、公务接待认真执行接待规定和标准,未经管委会领导批准安排的娱乐开销、未在办公室指定的接待场所接待客人、未持有用餐费接待单而发生的用餐费用,办公室一律不予结算。

七、实行重大活动义务出车制度。有大型接待活动时,办公室可对各部门调度车辆,优先保障对外接待用车。

印信使用管理办法

一、印信使用范围

(1)管委会印章、介绍信使用范围:以管委会名义打印下发的文件;以管委会名义颁发的奖状、证书等;管委会及有关部门领导到上级请示汇报工作或去外地参观学习等;管委会和办公室领导指示必须使用管委会印信的。

(2)管委会办公室印章、介绍信使用范围:以管委会办公室名义印发的文件;管委会和办公室领导决定或根据需要必须使用市委办公室印信的。

二、审批手续

(1)使用管委会印信,必须经管委会办公室主任以上领导签批;特殊情况,可由办公室副主任代签。

(2)使用办公室印信,必须经办公室主任或主管副主任签批。

三、注意事项

(1)秘书科在开介绍信和使用印章时,须在介绍信存根和印章使用登记簿上注明批办领导姓名、内容、时间、份数、经手人。除特殊情况经领导批准外,一律不准开空白介绍信。